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智能运维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运维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运维一体化

第1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

引言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是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功能主要表F在对电网运营状态的实时把握,数据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信息通信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业务服务水平。因此,本文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作为支撑智能电网的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将实现电力系统环节的全覆盖,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是各电力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电力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迫于智能电网的需求,通信网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发电、输电、配网、用电、调度、变电6大环节的通信网络建设是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发展的难点。现阶段,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信息通信的智能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受到通信和信息专业资源特点的约束,在运维管理时很难使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阻碍了信息通信的发展。在优化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和通信方式的多样化特征限制了统一管理模式的发展,当管理方式不统一时很难提高通信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其次,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督系统,然而目前建立的运维体系中,信息系统和通信监督系统的独立性较为突出,监督系统性能不够完善。经过通信监督体系测得的电网数据信息在信度方面可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但是受到监测范围的约束,效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特征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四个方面,其中数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的数字化电表和其它用电设备等。信息化则体现在运维体系中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信息形成的信息平台。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自动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控制,变电站自动化与用户用电系统的智能控制等,而互动化则是体现在电网、发电与用户以信息为基础的互动和决策。

3、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3.1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转化资源模型、融合检测数据、配置预警设备和建立信息体制等。针对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加强信息资源模型的针对性建设,实现必要的资源模型转化是十分必要的,即在转化资源模型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不同的资源具有的信息属性,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自上而下或由重到轻的信息级别,并在其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所有相关资源。其次,转化信息资源模型时还要调整信息系统的模式,将信息与电力系统功能匹配在一起,保证电力运行状态的准确反映。最后,反映信息的总结分析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融合检测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各种测试数据信息间的联系,进而提高检测监督体系的功能表达效度。配置预警设备是为了完善通信监督体系,实时反映运维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息体制的建立则是为了规范和统一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式,其贯穿于通信网络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保证运维体系发展的经济性和层次化。

3.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优化策略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是智能电网的一部分,因此在优化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与智能电网业务系统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其次,完善电力信息通信平台的网络构架,制定统一的通信标准,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互通、交互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力信息通信体系业务要延伸到相关发电、送变电和终端用电设备等电网末端,在应用过程中要支撑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业务,保证运维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3.3改良资源信息模型

要想实现资源信息模型的改良,必须能准确定义与分类资源信息,应按照支撑与优化电力业务的原则,进行物理条件与业务内容的同时着手,使资源信息模型,逐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电力企业在很早之前就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就当前实际应用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各供电企业必须认清现状,可从资源信息的数据模型着手,重视改良资源信息模型。如重组或重建资源信息系统模型,多次调试、校验资源信息模型,对比分析模型与实际,进行经验与规律的总结,不断改良模型,使模型最大限度地贴合实际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等特征,说明了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在推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玲魁.电力通信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运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9:113-114.

[2]晁岳峰.浅谈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7:212.

第2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模式;配网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智能电网模式越来受到了个方面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那么本文也是针对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智能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有所裨益。但是,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已不能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化模。“ 调控一体化取代传统模式的是采用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

2、目前国内电网变电运行的几种运行管理模式

①国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集控站模式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一体化。

②超高压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地监控中心独立超高压监控中心。

3、调控一体化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调控一体化给传统运行模式带来的变革。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智能电网承载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提振,经济发展等重要使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统的变电集控站管理模式还在一些电网的变电运行中采用,这种模式投入的人力较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因远程在线监测技术的日渐成熟及调度自动化、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的日益发展,电网运行管理方式需要变革。必须采用运维操作站新的管理模式加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与新形势下为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种模式成立调度控制中心,将电网监控中心和调度中心一体化设置,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变电站监控及电网调度等职责主要由调度控制中心承担;主要由运维操作站负责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巡视调度指令的分解等工作,两者紧密配合,各负其责。

4、更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调度控制中心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变电站运行操作职能、远方监控职能的彻底分离。以规范用工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设置为目的,建立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机制,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管理人员,成立综合性生产班组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5、以人为本科学统筹调配

新的管理模式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为运行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特别是设备启动、停送电操作时,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员精力不仅可以放在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设备巡视等现场执行工作上,还改变了以往各队忙闲不均的现象。同时,开展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6、提升工作效率,信息传递 零距离

因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工作需要调控员在同一场所同时进行,可以同时获取和处理电网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沉淀和误判,这样可以为处理事故或故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电网信息的“零距离”传递可以用调控一体化来实现。在调控一体化改革前事故处理的流程需要通过调度、现场监控、调度等来回几次的信息传递来完成。通过机构整合、流程优化后,调控双方可以同台办公,监控在第一时间会将信息传递给调度,现场处理工作由调度下达指令进行指导操作,这大大的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7、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智能监控技术

目前已有很多及时系统实现对电网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但很多应用子系统间通常都是独立完成对应的监视和控制功能,如:SCADA 电网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对实时数据不变化、跳变、异常波动、抖动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应高级应用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电网系统运行异常或薄弱的量测数据信息和监控点。监控子系统间相互独立运行模式,使整个电网调控子系统关联性差且效率低,相互数据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能力差。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需要结合前置系统(FES)。SCADA、PAS 等多个功能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判断,实现电网调度运行的智能自动化功能。综合子系统间进行智能综合分析,可以为电网调度运行监控人员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分析结果,便于其制定高效合理的调度运行计划。另外,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异常量测数据信息的进一步分类排序和预测诊断,对电网系统中最薄弱点进行提示与告警,便于运行维护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和处理措施方案。

8、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调控人员对电网运行监视与操作控制功能需要,通过责任分区等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进行解决,即将电网中设备按厂、间隔或信号进行分配,调度运行人员通过切换责任区就能实现对所负责设备的监视与控制。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不仅为常规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实际监视操作功能服务,同时还兼顾了电网集控、运行维护等继电保护维护人员的功能服务需求。

9、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实现了对电网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优化、预警和动态预测判断、事故智能辨识、以及事故后的智能幅值决策生成和系统恢复,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控制,实现了集调度、运行、监控维护管理等功能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综合整合,大大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快速建设发展。调控一体化模式缩短了电网调度的日常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整体提升电网调度运行精益化管理水平。总之,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电网调度运行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是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发展的前提和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姚建国等,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

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

[2] 刘瑞,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应用 [J]云南电

力技术,2010

第3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鄂尔多斯电网地处内蒙古电网的最南端,在黄河几字湾的怀抱之中,承担着鄂尔多斯市六旗两区的供电任务,是内蒙古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一体化工作实施前,鄂尔多斯地区电网变电运行采用“地调+集控中心+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监控中心负责所辖各受控站的运行监视及遥控操作。

这种模式虽已将监控工作独立了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行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但由于运行一线人员短缺等因素影响,常常出现一个集控站的操作人员全部派出去都不能满足操作任务的需要,而不能在变电管理处范围内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来完成任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差。另一方面,监控中心处于地区调度和变电运行之间的这个环节,延长了调度与变电运行之间的信息传递,降低了日常操作效率。由于空间的关系,产生沟通障碍,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出现了调度员焦急等待监控人员信号分析结果的情况,使调度员不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降低了事故处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不利于实现高效、快捷的运行管理流程。

二、调控一体化工程实施情况

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电网的快速发展和公司建设智能电网工作的稳步推进,电网的设备水平、科技装备和人员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管理链条长、资源配置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以往的调度机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深入落实公司生产管理“精益化”精神,提高变电站远方运行监视、控制操作实用化水平,有效整合生产运行资源,实现对鄂尔多斯地区电网设备的高效监控,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电网运行现状,借鉴区内外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我局实施调控一体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业务模式和实施方案。

一是确立方案。根据鄂尔多斯地域广,变电站分布分散、通讯网络薄弱等特点,在东胜、伊旗、康巴什地区先行开展调控一体化建设,将调控一体化所辖区域的相关监控中心设置为运维操作站,设立“调控一体化+运维操作站”管理模式,实施电网调度和监控合一的管理。运维操作站是按照距离受控站40分钟左右车程及结合变电站分布优化等原则进行设置。建制上“地区电网调控中心”归属调度处管理;“运维操作站”归属变电管理处管理。

二是制度建设。制定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依据公司下发的《内蒙古电网地区调度控制中心调度管理规定》(试行)和鄂尔多斯地区电网调控中心实际,编制了《鄂尔多斯电业局调控配一体化管理制度汇编》和《调控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三是人员培训。电网管理模式的改变,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伊始,就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安排人员学习各种后台信息的含义、学习电网调度规程等,重点培养相关人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判断、事故处理的能力,提高电网调度和电网控制的能力。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详细了解各项业务流程、业务关系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改变。

四是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建设期间,重新布网,安装调试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站、交换机设备等,为调控人员提供电网运行设备的各类实时信息。

五是信息报文优化梳理。根据《内蒙古电力公司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报文优化原则(试行)》和《内蒙古电网自动化系统信息优化原则》,从信号设置优化、信号采集优化和信息展示三方面对电网运行过程中调控中心运行人员监控电网运行安全所必须监视和了解的信息进行整改梳理,信号定义达到名称清晰、分级合理的目的。

六是远程操作防误系统。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远程操作防误系统具备操作闭锁、操作预演、智能拟票、操作模拟和培训功能,还具有常规防误无法实现的多电源点站间防误功能。提高了遥控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为调控运行人员提供智能分析和培训工具。

三、调控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调控一体化模式使得调度组织机构变得简单、工作流程简化、调度和监控人员相互协调方便,管理模式从条块分割向协同统一转变,达到了统一管理电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电网信息在监控和调度之间的零距离传递,使得调度决策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是系统调节自动化。鄂尔多斯电网将AVC系统与OPNE3000监控系统实行一体化设计。变电站闭环运行时,AVC系统根据变电站电压、功率因数、设备允许动作次数等,自动调整各变电站主变分接头和电容器的投切,使电压和功率因数满足要求。在电网监控系统上移植AVC系统,保证了控制过程的流畅性和可靠性,使系统网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保证电网电压合格,使各厂站功率因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做到无功的分层分区就地平衡,降低了网损,减少了运行监控人员的投入,提高了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对保证电网的经济可靠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调控模式智能化。在调控一体的工作模式下,引入具有智能防误分析、自动化的流程控制、交互性约束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具有调控遥控约束和监控操作票智能生成的工作平台。在准确的电网拓扑模型和实时数据之上,建立了一套通用型智能防误模型,实现基于全网的防误分析,在遥控操作工作背后形成智能监护;在遥控操作的各个环节加入了防误分析,约束遥控操作的行为,避免误遥控的发生;形成标准的遥控操作的作业流程,使遥控操作更为标准化,杜绝由于违反工作规程而带来的误调度和误操作;建立高度智能化的监控操作票功能,提高调控一体下,调控运行工作效率。利用科学的方法,杜绝各类误调度和误操作的发生,提高调控一体模式下的智能化水平,使调控工作更为安全、高效,推进调控一体模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4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变电站 无人值守 运维一体化

随着自动化技术、微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很多变电站已经基本具备了无人值守的条件,无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消耗,提高了运行、维护、管理水平,有效的避免了人为故障隐患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在国内一些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运维一体化的试验运行。两者的结合应用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运行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其运行优势,同时对以后的建设运行提出改进意见。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结合实际的建设推广经验,对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在建设推广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 无人值守与运维一体化

无人值守作为未来变电站主流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投入少,管理效率高,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运行模式对特定技术工作人员的依赖及人员配置成本较高这些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变电站运行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无人值守模式最开始是机电自动化无人值守,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字化无人值守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并快速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运维一体化,其是我国“五大”体系改革中“大检修”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最为集中的体现出了“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效率及效益。运维一体化的具体概念是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内,赋予一定的人员同时具备从事运行和维护类检修业务的资格,并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开展运行和维护类检修工作。它改变了传统的需要专业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检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的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模式。

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为运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变电站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业务等工作及专业的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进行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进行的工作很多,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了解。

2 四个原则

为了保证运维一体化能够在无人值守变电站可靠的进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四个原则需要严格的遵循,分别是:

2.1 确保安全,逐步推进

运维一体化的实施,不得对整体电网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选择的变电站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无人值守变电站有着较为突出的基础优势,在推进过程中,要按照先低压后高压、先简单后复杂、先一次后二次的原则逐步进行,全力确保运维工作的安全。

2.2 培训先行,素质提升

运维一体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多技能的运维工作人员,这就要求在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运维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保证运维一体化相关工作的人力基础扎实。

2.3 合理引导,激励保障

运维一体化的实施,需要将多项工作进行整合,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量、责任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为了保障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认真负责,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制定恰当的奖罚制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4 效率提升,精益管理

运维一体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效率及管理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来提高。

3 具体实施工作

为了在无人值守变电站更好实现运维一体化,在遵循上述四个原则的同时,在建设推进过程中,还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加强组织保障,为运维一体化工作提供便利。通过加强一体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当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就能够最快的进行分析解决;制定可靠的奖罚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一体化相关设备进行优化配置管理,能够确保一体化运维工作稳定可靠持续进行。(2)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由于运维一体化模式,将运行和维护工作进行了整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达到“运维双能,一专多能”,在运行时要对其工作能力进行严格的鉴定,合格后方可上岗。(3)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工作体系。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维一体化建设,属于较为新兴的运行模式,在建设推进过程中,要切合各个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建立标准,能够使运维工作有规有序,可以确保流程、工时、监督及验收等工作的可靠完成。(4)强化风险控制,确保运维安全。虽然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故障隐患的产生,但是为了保障运维一体化不会对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非常有必要提前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对于运维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制定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并且要求运维人员严格执行,以此来确保运维工作的安全可靠进行。(5)健全奖罚制度,确保工作的持续进行。完善的奖罚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障了运维工作的持续稳定进行。

4 实施效果

通过在国内一些500KV无人值守变电站实行运维一体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应急处置、运维质量及日常管理这几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提升效果。

4.1 人力资源管理

运维一体化在无人变电站的顺利实施,是变电站运行模式的一次飞跃,劳动效率得到了最大的提高,通过人员整合,避免了以往运行、维护工作间的配合,减少了工作人员的数量,提高了运行收益率。

4.2 应急处置

通过将运维一体化与无人值守的结合应用,在对站内设备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运维人员能够最快的对故障进行判断处理,缩短了事故处理的时间、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故障处置时间的缩减,有效的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避免了停电时间的延长及故障范围的扩大。

4.3 运维质量

在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和运维一体化后,变电站的运行维护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运维人员工作职能的整合,其业务技能水平通过相关的培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运维过程中,对于设备运行状况的认识、故障分析、隐患的排除等工作都能够迅速可靠的完成。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变电站的运行安全稳定。

4.4 日常管理

运维人员及变电站相关工作的整合,使得日常管理变得更加规范有序,责任的详细落实保证了运维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使其在隐患故障排除过程中更加认真彻底。对于站内设备性能的实时掌握也更加全面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为站内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在上面文章里,我们对变电站的无人值守与运维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两者的特点及关系有了简单的了解。通过结合实际的建设推广经验,我们对其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及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证明了在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和运维一体化有着很好的效果。这种运行模式的优越性勿容质疑,最终将会在我国电力系统内得到普及,其突出的优点能够很好的满足电网运行、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2013,(13).

[2]季亮,赵雯莉,李琪,李磊.变电站无人值守综合自动化技术解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4).

第5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作业;安全生产;过程管控;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

作者简介:孙杰(1976-),男,北京人,北京市电力公司变电公司,工程师。(北京 100054)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102-02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作为智能电网六大关键环节之一的变电环节正朝着以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方向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广泛地应用于新型智能变电站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有人值班”、“控人值班”、“基于集控站的操作队”到现在的“基于调控一体化的运维队”模式的巨大转变。

面对繁杂的运行维护工作,如何有效地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消除人为不安全隐患,使运行管理从计划、准备、实施到总结整个流程都具有可靠执行依据,实现生产现场全过程的可控、在控、能控,成为摆在广大变电运行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1]一体化的变电标准运维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以一体化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以细化作业流程为基础,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指导,以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为一体化变电生产全过程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保障。

一、标准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标准化作业目前还处于研究与试行阶段,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维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标准化作业意义,存在固有观念和习惯性思维。不少老师傅还习惯在有人站值班模式下工作,存在习惯性凭经验作业,想当然地处理一些新问题,缺少安全保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新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工作中对老师傅有较强依赖心理,对标准化操作有畏难情绪。

二是由于运维队集控了至少5个甚至更多变电站,其中不少变电站都具有运行时间长、改扩建次数多、电气设备多样、信息自动化水平低、遗留问题较多等特点。这些都制约着运行维护标准化作业的开展。

三是人员安全责任难以落实。在大型变电站改扩建工程过程中,往往存在人员分工不清、分责不明的情况,作业中遗留安全隐患和问题较多。

二、一体化变电标准运维模式

分析调控一体化新形势,建立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基础,生产运行、维护管理、教育培训和班组建设四个方面为一体的变电标准运维新模式。

1.设计原则

结合运维队模式下变电生产管理实际,建立以“科学、简单、有效”为原则的标准化运维模式。

(1)科学。通过科学地分析作业现场危险点,将风险前移,提前预测风险。制订标准化措施要符合站内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延展性。梳理标准化管理与规章制度之间的差异,科学地开展评估,把管理标准、管理流程和与之有关的规章制度一一对应,将规章制度科学地融入标准化作业中。

(2)简单。标准化作业应从运维队最简单工作入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可以以日常安全工器具检查为试点,利用这一简单的运维工作使得人员熟悉标准化概念和流程。标准化的设计应言简意赅,将作业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全面、清晰和简练地展示出来,使运维者易于理解;项目与安全措施的危险点控制、主要技术要求也一一对应,运维者作业时一目了然,非常利于作业过程的控制。[2]

(3)实用。对于不同变电站运行方式、设备类型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工作特点,制定能够实际指导具体作业的标准化流程与术语,保证清晰可靠,具有指导、示范、教育和培训功能。

2.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是规范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涉及的专业、工序和标准、规程、规范、措施很多,既涵盖现场作业人员的组织及分工,又包括施工具体流程、标准、危险点及防范措施。[3]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树立“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理念,实现计划准备、梳理调研、讨论编写和修订完善四个环节的一体化循环。

在计划准备阶段,需要明确指导书体系结构、编写责任人、审核人、计划时间等,确保编写工作按时、有序开展。

在梳理调研阶段,最重要的是分析运维队模式特点,针对运维工作中具有安全性、重复性特点的作业进行辨识并编写指导书。并逐层细化工作重点,将各项作业切实对应到各项指导条目中。

在讨论编写阶段,要高度重视运行方式、设备各异的变电站中人的行为差异。要求将运维作业分解到点,将作业周期、前期准备、存在危险点和防范措施细化融入到各项指导执行条目中。经过跨专业,多层次广泛讨论,使得指导书真正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在修订完善阶段,通过运维队人员集中学习,现场试运行等方法,分析反馈意见,修订完善作业指导书。真正使编写的各项作业指导书切实有效。

3.生产运行标准化

倒闸操作是变电生产运行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标准化流程图,对操作准备、接令、操作票填写、核对图板、操作监护和质量检查等全过程标准化。以“不按照标准化操作就是违章”的要求严格规范操作人、监护人行为,确保人身、设备和电网安全。

第6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10KV配电网 配电自动化设备一体化运行维护 运维管理

1 引言

随着城乡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电网运营企业审时度势的提出了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努力实现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而10KV配电网通过线路自愈、快速复电的自动化建设,可全面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保证安全、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配电自动化受到了广泛重视,配网自动化率达到60~70%。日本是配电自动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到1986年全国9个电力公司的41610条线路已有35983条(86.5%)实现了故障后的按时限自动顺序送电,其中2788条(6.7%)时限了配电开关(指柱上开关)的远方监控(包括一般的合计算机监控)。目前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都在分批进行城市智能配网试点建设,预计在未来5年内,配网自动化建设将进入高峰期,因此配电自动化设备与一体化运维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2 配电自动化设备

在10KV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配网自动化设备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动化的实施效果。10KV配网一次网架分为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两种网架各自使用的配网自动化设备也不尽相同。就目前而言,配电自动化终端主要是指架空配电终端(FTU)、环网柜配电终端(DTU)、配变检测终端(TTU)等。

为减少使用配电自动化后期产生巨大的维护工作量,因此要求配电自动化设备在设计和选型时均应考虑设备的免维护、少调试特性,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高压(一次)开关设备免维护

10KV配电网与调度网相比特点明显,首先其节点较多,其次大多分布于城郊区地理位置分散,改造难度大。因此从设备免维护的角度出发,高压一次设备应选择原理简单、便于操作、可靠性高、性能好的设备,以10KV柱上负荷开关为例(图1),应选择电缆头出线、工作室操作机构等全密封设计、开关采用悬挂式安装,尽可能地在关合过程中避免了坐式安装对出线瓷套的冲击。开关外壳全部涂敷防腐、防日光的防护层。最后高压设备应预留军品级自动化接口或同步配备自动化终端,为以后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打好基础。

同时高压设备的检修也可采取不停电作业等新技术新设备,最大限度的不停电或减少停电时间,增加生产效益。

图1

2) 二次设备少维护

二次设备主要是指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承接着一次开关设备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交互任务。因此设计选型时必须从以下角度考虑,配电自动化设备遵循产业化设计思想,设备从原理到结构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应用设计,以保证整个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安全性、免维护性。户外设备应满足IP66要求,户外全封闭、防凝露,无蓄电池、全免维护。户内设备应满足IP55要求,工业化程度高,结构具有全免维护特点,采用全密封镀金航空接插头,性能优越。

3) 使用成套设备

本文成套设备指的是一二次设备的成套,10KV架空设备指开关本体+一体型远方控制器FTU的成套,10KV电缆设备指的是高压开关柜+远方终端DTU的成套。成套设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电缆工区维护与通信及自动化维护的区别,从便于管理的角度设计。同时选用成套设备的好处是,出厂前一二次设备接口已完成调试,避免了现场多个厂家拼凑的自动化,同时选择成套设备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厂内可以完成配电自动化的联调,减少了现场维护调试的工作量。

4) 选择后备电源很重要

目前国内配电自动化的后备电源一般选择蓄电池或储能电容。而蓄电池作为工作电源,尤其是应用于户外设备, 其免维护性和户外环境的适应性都存在许多问题,杆上设备的可靠性就有所降低。所以采用储能电容或低功率的电动操作机构是配电自动化终端发展的一个局势。

3、一体化运维模式

3.1 运维模式分析

电网运营企业属地公司众多,目前配电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模式也多种多样要。同时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管监控技术的发展及企业的体制密切相关,选择合理维护方式十分重。从体制和技术手段来看,电力企业具备建立功能层次型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条件。

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的维护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供电公司维护

供电公司维护主要由属地公司的运维技术人员维护所属线路终端有以下几点优势:1)人员出勤有保障,24小时待命;2)事件响应速度快,线路工区地域熟悉、设备熟悉;3)对工作流程、技能要求明晰,沟通无障碍等等。但同时也存在随着配电自动化的深入,自动化人员配备一直还是严重不足,管理和运维是同一批人员,因此人员一直在超负荷运行状态,各供电公司自动化维护人员数量有所增加、技术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但仍然呈现出维护工具落后、维护工作量大、人数少、技术技能有限等现象。自动化效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制约,不能解决眼前高效维护终端的问题,也无法在短期内改善。

2) 生产厂家维护

供应商也就是供应商维护,在人员及时到达的情况下,可以准确定位设备故障原因,能够较快解决现场问题,也受到产品备品备件不足的困扰。但同时存在,技术人员不能保证及时到位,经常从其公司本部或者其他区域调度,人员不固定,对线路设备的背景了解不够清楚,工具设备配备不齐全,准备工作不充分,其技术人员只能对本公司的产品进行维护,无法也无权对其它设备进行维护,这样局方需要协调的供应商就特别多,从而增加工作量等。

3) 集体企业成立专业化公司维护

电力公司集体企业成立的专业化公司运维,本文介绍的一体化运维模式主要基于此架构,具有以下优点:人员能够保证24小时待命、反映速度快、技术人员固定,技术力量充足、技术能力强、熟管理模式与公司管理模式接近,悉公司相关工作流程、安全要求等,方便现场工作、实验、维护工具,运输工具等充足,可以确保工作高效完成、可以代维10kv配电自动化的所有设备及系统。比较现有维护模式的优劣如下图表:

序号 对比项目 属地公司 供应商 专业化公司

1 人员数量

2 人员稳定性

3 反映速度

4 软硬件实力

5 技术多样性

6 工作适应性

7 工作效率

8 工作专注度

总结 适宜 不适宜 较适宜

3.2 一体化运维模式

根据配网自动化设备型号众多的特点,进行设备的一体化层次化工作。一体化运维中心组织体系结构如下框图:

在一体化运维中心设立三个部门:管理职能部门和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及设备运行维护部门。管理职能部门是整个运维体系的核心,负责全区域范围内的配电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统筹管理维护所辖范围的系统、通信、监控设备资源;负责全部资源的故障受理和跟踪、技术支援等工作;负责网络的实时监控、指挥及协调工作;负责与电力公司的交互业务接口;根据网络运行情况下达故障检修任务;总结、归纳故障检修情况。

系统运行维护部门主要负责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的运行维护、新装设备录入调试、设备检修管理、事故分析,确保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运行正常,现有配网管理及调度部门的管理运行接口通畅。

设备运行维护部门主要负责设备层面的维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有:设备的抢修、定期巡视、计划性和临时性检修、设备缺陷处理、现场设备的故障修复等。

一体化的运维主要是在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下,通过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与现场设备的维护联动,从主站、通信、终端进行一体化的运维,从而使系统运维部门与设备运维部门相互支持、信息联动,打造最佳的运行维护模式。

功能层次型运维体系相对于原有的运维体系,具有以下优点:(1)管运分开:管理职能和运维职能分开,既符合电网企业设备管运分开的原则,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2)层次分明:由于设立了一定的层次,又明确了各级的职责,使得整个运维界面清晰,提高了工作效率。(3)资源利用率高:由于取消了原来以专业进行分工的运维模式,使得运维专业人员必须熟悉多种通信方式、多种设备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相应的,生产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4、结语

第7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用电需求量;电网规模;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3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67

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网运行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电网正常运行需要的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电网的运行效率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在电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随着智能变电站的不断发展,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传统运行管理模式,成为电网运行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智能电网建设而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其能有效保障变电站的正常运行。而根据我国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对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加强对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1.1 常规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1.1.1 传统运行管理模式。这种运行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其主要是通过二十四小时轮换值班,来完成对变电站突发事故的反应和处理,从而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但是这种模式中对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且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

1.1.2 集控站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让工作人员在集控站完成对变电站的二十四小时监控,每个集控站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少,但是需要建立多个集控站,所以在整体上还是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1.1.3 运维站结合监控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监控中心的全天候监控,然后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与运维站联系,从而及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小,相对而言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需要增加更多的监控。

1.1.4 调控中心结合运维站模式。这种模式也要对变电站进行全天候的监控,但是不需要工作人员的参与,并且这种模式能够迅速发现变电站的故障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事故,但是这种模式会让调度中心承担更多的责任。

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电网建设的现状来看,智能电网的建设正逐步开展,而智能变电站则是智能电网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的智能变电站,就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标准化的信息平台、集成化的系统和智能化的设备作为基础,使电网的稳定运行得到较好的保障,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减少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参与度。

智能变电站中涉及到的先进技术较多,并且很多技术都比较复杂,所以在进行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这样才能全面保证其正常运行。智能变电站能够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且通过网络化的通信平台,在信息共享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优化系统集成的过程中实现对变电站所有信息的展示,从而全面开展变电站的监视、控制和故障处理等工作。简而言之,与传统的变电站不同,智能变电站具有二次设备网络化、一次设备智能化、自动化运行管理等特征。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征,智能变电站在电网建设中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特征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其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的全面管理和有效监控调度,从而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在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硬件层、操作系统层、支撑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硬件层主要是HP和IBM组合硬件设备。相对于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而言,调控一体化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调控一体化模式能够将电网的调度操作与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逐渐实现智能化调控,这样能够让电网的运行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并且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而调控一体化的应用还能使电网的整体运行实现智能化,避免电网运行中出现重复的操作,减少电网运行管理的工作量,这样还能使电力企业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其次,通过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能够使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并且工作人员还能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在电网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能够使运行管理人员分析出核心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保证电网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调控一体化模式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其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作为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基础。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使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得到有效解决,避免故障给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这样就能让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从而使电网运行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 基于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电力企业运行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采用的都是调度中心结合集控站和操作队的运行管理模式。但是这种运行管理模式中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要求。在智能变电站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技术的复杂性不断提升而导致工作难度不断上升,所以加快对调控一体化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对于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而言,监控系统平台是其基础,其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调控,然后通过与调度主站的协调来提供各种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运行管理。

3.1 设备与信息保障系统

智能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随时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控,并根据设备的具体故障提出相应的检修方案。在变电站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各个变电站之间能够实现较好的数据融合并实现管理方面的良好互动,这样能够让电网的整体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智能变电站日常运行过程中,对设备的管理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保证电子式互感器内部没有异常声音,没有放电现象并且要保证指示灯正常运行;(2)要保证二次设备的装置回路满足变电站整体运行调度的要求;(3)监测设备不能出现漏报、误报的现象。对于信息保障系统而言,需要保证信息的传递具有较强的及时性和方便性,能够高效安全地完成电网中所有信息的传递;(4)信息系统还要为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风险成本控制和设备资料等必要信息,从而保障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3.2 故障信息综合分析系统

基于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也需要对变电站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并在智能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收集各个设备的状态信息。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迅速进行故障信息的综合分析,并及时完成故障预警,对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在找到故障原因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3 智能报警功能

在变电站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能够快速完成对故障的信息分析,确定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对故障类型进行确定,从而为故障的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而智能报警得以完成的基础是其能较好地分析故障的原因,并完成对故障发生时大量信息的处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故障类型的判断。

3.4 辅助系统

辅助系统主要由视频系统、监控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组成,其能够在智能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对其运行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完整的记录。然后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一体化平台,通过一体化平台的有效处理,让所有的信息集中显示出来,从而完成信息的全面分析。

3.5 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和评价

通过二次设备状态的监测,能够避免一次监测结果不够准确的情况影响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变电站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掌握变电站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在进行二次设备监测的过程中,需要直流系统、保护测控装置、智能终端和合并单元等共同完成。其主要是通过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再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处理,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

3.6 远方顺序化控制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能够完成远方顺序化控制,其主要是通过对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用遥感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调控中心,调控信息则将这些数据信息储存起来,在智能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的情况时将能及时调出相关信息作为工作人员的参考。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电网的负荷越来越大,这对电网的正常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而为了有效保障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加强对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洪波.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 许凤茹.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第8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集中控管;DCLive IT

引言

随着电网主站调控一体化的改造和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其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已逐渐显现出诸多不足:

(1)变电站的智能管理业务系统不断上线,如视频监控系统、

故障录波系统、监控后台等等,呈现出“功能齐全,孤立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集中管理系统;

(2)变电站业务系统设备众多,一旦异常,按照“人工申请,审批响应”的运维模式,运维人员急急忙忙奔赴各站点,故障恢复缓慢;

(3)变电站运维过程无法实时跟踪记录、监控和审计,缺乏监管;变电站环境复杂,存放业务系统设备存在潜在风险;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陈旧,无法保障业务系统连续性运行;运维效率、运维监管等都是变电站运维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建设一套完善的科学标准化运维管理体系已成为必然。

1、系统方案需求

根据调控一体化项目具体情况,主站部分要求提供对调度员工作站实现人机分离和对机房内的所有调度工作中服务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所有操作用户全部位于值班室控制操作不用进机房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对于变电站厂站后台机综自系统,主要内容为:实现部署对变电站自动化远动后机远程集中管控维护,试对12座220kV,110kV变电站远程后台机系统进行维修和升级。保证自动化设备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运行维护效率,提高自动化系统和数据对电网运行和电网调度的可用性,从而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

2、方案设计说明

方案概述

考虑到调控一体化项目的主站具体环境:调度员多显卡工作站和单显卡工作站的延长需求,调度员需要一对一延长操作,我们采用了datcent EM5300系列的多显卡延长器来实现调度员工作站与管理员人机分离管理功能。并且本系统支持远程音频传输,并且结合MIS系统服务器通过datcent1664专用转换器进行切换管理。最终实现调度大厅的工位上只放键盘鼠标显示器,其他服务器都放在机房里。

考虑到调控一体化远程变电站后台机综自管理具体情况:如对12座220KV,110KV变电站远程后台机系统进行远程管理维护,部署情况:主站安装DCLive IT设施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和ICS风险控制系统:1套。每个变电站都部署:DSE108\NPC108各一台,这些每个系统需要配置1个IP网络地址要和12个厂站的网络是联通的,将这些系统通过网线连接到网络运维网络上。之后将登录到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是对厂站里所有DSE108远程维护模块和NPC108远程电源管理模块通过IP的加载后实现进行统一的认证管理。

充分考虑到以后扩容问题,如果以后还要增加变电站的管理,只需单独购买DSE108,NPC108模块即可,直接就可以纳入DCLIVE IT 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管理。

方案实现

主站集中管理

调度大厅内每台调度员多显卡工作站需要一对一延长的调度服务器端都安装一台EM系列的发送端延长器将信号传到调度室,在调度室安装一台EM系列的接收端,将键盘鼠标显示连接到EM延长器的发送端上,最终实现一对一管理监控。达到人机分离的目的。

调度机房的服务器,每台服务器的键盘、鼠标和显卡接口都直接连接一根服务器接口线缆攫取键盘、鼠标和视频信号服务器接口线缆再通过普通五类线连接到模拟矩阵交换机的被控主机端口;模拟矩阵交换机的用户控制端口通过普通五类线连接到 用户控制室的16台用户工作站,提供显示器控制台提供16个管理用户同时操作访问。操作用户采用取得专利的OSCAR图形化管理菜单进行登陆控制,通过鼠标、键盘点击即可进行操作访问,用户登录后,根据各自权限设置的不同只能对其权限访问内的服务器进行操作访问,还可以对声光报警的服务器音频音质及其大小等参数进行调解设定,没有权限的服务器无法显示在其OSCAR图形化管理菜单上,实现最小化访问权限控制。实现从单点技术管理、普通系统管理、区域本地管理过渡到全面集中管理、安全系统管理和远程控制管理。

变电站后台机远程管理

通过在主站调度中心部署DCLive IT设施运营综合管理平台和ICS-M风险控制系统,在主站调度中心即可实现对12座变电站内后台机、后台机以及电源设备的远程集中管理,提高效率、保障设备安全。

根据设备数量要求在12座变电站内各部署DSE108 设备1台、NPC108CP电源控制设备1台以及在主站调度中心部署1台IT 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和ICS-M风险控制系统充分考虑到以后扩容问题,如果以后还要增加220KV,110KV变电站的管理,只需单独购买DSE108,NPC108模块即可,直接就可以纳入IT 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管理。

方案特点

(1)远程集中控制——通过TCP/IP方式实现管理,管理用户可以在任何网络连通的地点,轻松开关、重启和管理控制每个变电站的各类设备;

(2)设备访问控制——通过授权访问审计机制,控制运维人员的访问范围,确保运营过程规范管理,设备维护全程受控;

(3)故障自动恢复——制定自动侦测任务进行主动侦测,如发现设备异常可自动重启解决故障,实现问题故障的快速恢复,提高服务质量,特别适合无人值守变电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

(4)能耗优化与设备保护——通过部署基于端口电流检测的NPC等电源控制设备,可对特定设备电量电流进行监控,实现过流报警并自动断电以保护设备,同时还可帮助制定能耗优化策略;

(5)可靠性设计——可靠的故障保持设计,来电后可以自动恢复断电前的供电状态,即使变电站的设备发生故障也不影响当前设备供电方案。

3、结论

按此方案部署的集中控管系统,可保证12座220kV,110kV远程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或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运行维护效率,提高自动化系统和数据对电网运行和电网调度的可用性,从而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

参考文献

第9篇:智能运维一体化范文

 

一、前言

 

县级供电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基层单位,其信息通信管理处于电网企业管理的最基层的执行地位,管辖的电力基础设施是有电力通信传输网、电力信息网、电力数据网组成,在通信网络上搭建信息网和数据网,支撑电力业务的信息安全运行。如何使信息通信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建立统一、集中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实现信息通信专业管理由条块分割向协调统一,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的根本性好转。

 

二、现状分析

 

(一)信息网现状分析

 

通过实施局域网改造项目,将核心交换机与通信接入设备的链路,由原来的单链路改造成双链路,实现核心交换机之间千兆连接,增强与变电站、供电所及各部室的宽带连接,完善网络管理,保证网络的可靠、高效运行。无论信息网络、还是通信网络建设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信息和通信网络融合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大大减轻运维的工作量。

 

(二)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需实施“6个保障体系”,即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管理调控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信息通信班组主要负责通信网的运行、维护、检修;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监控、检修和日常维护;上级公司生产经营集中部署的应用系统、局域网和机房设施的监控和运维,公司内外网桌面终端管理和运维,电视电话会议技术支持。人才方面,全面提高信息通信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淡化专业分工,培养“一专多能”,多专业兼顾的复合型人才,按照信息通信行业特征,突出专业化的业务实施,为电力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实施专业化管理

 

(一)加强资料管理提升软实力

 

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是提升班组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设备信通台账,做到对通信设备的的全生命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能控在控,有效的提升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标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花,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地稳定的通信平台。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统计分析,县级供电企业从事通信的技术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术等级,都处于相对弱势,整体技能素质不是很高,制约了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注重新知识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人员掌握先进的技术。班组要建立常态岗位练兵机制,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工作积极性

 

完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制定阶段性职业生涯,合理设置职业愿景及阶段性职业发展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加强一体化管理推动相互融合

 

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通信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统的通信专业和信息专业界限被打破,信息通信技术相互交融性很强,新技术与新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信息通信的相互融合。通过整合信息通信资源,深入开展信息通信系统适应性调整和完善提升,加快构建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建设和运维体系,提升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全面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对通信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防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信息系统逐渐集中,对信息网络通道的安全、可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信息设备终端维护工作及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在通信专业管理方面,主要职能为引进先进的通信技术,规划通信网络,提供各类可靠通道。信息通信专业一体化管理后,网络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维管理,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避免了重复运检,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消除了跨专业管理的真空,减少了消除故障的时间,提升了信息运维管理工作效率,减少了网络边界安全隐患,提升了网络安全管理的指标,为数字化、信息化电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网络、系统、业务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统一指挥,反应敏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电力信息通信作为电网支撑平台,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通信管理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化的队伍、系统化的技能,才能打造更加稳固坚强的管理技术支撑平台,推进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