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安全监测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岱海发电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中坚持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为企业劳动者筑牢职业安全健康的绿色屏障,使得生产更安全、员工更健康,将本质安全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融合。
一、职业健康 机制先行
为完善职业健康保护体系,公司制定了《职业卫生工作管理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内含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职业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危害培训制度、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等。制度中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劳动者等各类人员的职业病防治职责和义务,明确了职业卫生领导机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形成了符合生产现场实际,具有自身特色职业病危害防治体系,实现了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机构工作职责明确划分,形成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综合治理组织体系。
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是职业健康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办公室设在安全监察部,其它各部门分别做好分管范围内的职业危害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外委单位依据公司要求,成立职业危害防治机构,明确职业危害防治责任管理界面。安全监察部通过日常检查、交叉检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切实加大对职业病危害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日常通报、安全网通报、安委会通报等形式,保障职业健康防治防治体系及组织体系的有序运行。
二、危害监控 源头控制
公司以“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相关因素的识别能力”为抓手,不断精化、优化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方法,有效控制在生产流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职业病防治得到预控预防。
(一)识别
通过职业健康管理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工作,相关部门及班组负责协助,通过将生产流程及使用的材料的性质划分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并且每年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进行职业健康日常监测,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使用的物料产品、职业危害因素的现状进行检测,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及时向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申报,对日常监测结果评价及建议进行了综合的评估,及时落实整改。
(二)现状评价
公司依据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每三年一次的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对公司一期、二期工程作业现场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估,对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现场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估并出具评审意见,分析评估结论,提出整改性建议、持续改进性建议、预防性告知等,为公司职业健康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三)治理
公司在Ω飨罴觳榧凹觳饨峁中,凡有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接触限值的,都责任到人进行限期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对使用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场所设置了监测报警装置;对现场粉尘超标区域,一方面加强个体防护,另一方面加强现场通风,加强清扫避免二次扬尘;对输煤系统的除尘设施及喷淋装置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对各类风机房、泵房等噪声较高作业场所加强个体防护;做到职业病防治常态化。
三、统筹兼顾 全面推进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把握好重点、抓好专项,实现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将职业安全健康日常管理一件一件抓好,一项一项落实,筑牢职业安全健康的绿色屏障。
(一)宣传培训
在职业危害防护的宣传和培训方面,公司聘请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宣传学习《职业病防治法》、识别职业病危害、了解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学习常用防护知识;新进员工入厂时,安全监察部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厂级职业卫生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在岗人员每年每人参加《职业卫生健康考试》;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投产,会组织相应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操作等适应性培训。
(二)危害告知
在原《劳动合同书》的基础上补充续订页,将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相关待遇等,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在醒目位置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公布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结果等内容;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将个人职业健康体检报告,如实告知劳动者。
(三)防护用品发放与佩戴
公司加大个体防护投入,采购高质量、高标准的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公司《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进行发放,按季度发放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特殊工种配备特殊防护用品,夏季及时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冬季发放防寒用品,同时建立健全防护用品有关使用检查台帐,指导员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公司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95%。
(四)职业健康体检
公司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每年委托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内蒙古国际旅行社卫生保健中心为在岗的生产员工进行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职业病常规内科、外科、神经内科、五官科检查(视力)、心电图、肝功能11项、甲状腺、血常规、血糖、尿常规、肺功能、电测听、胸部正位片等,汇总形成体检总分析报告,将个人体检结果如实告知本人,在此基础上同时组织新入职、离职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为每人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将职业健康情况跟踪到底。
(五)应急救援安全保障
公司在一、二期主机集控、化学集控、输煤集控、脱硫集控等设置了职业卫生急救柜,为化学、氨区配备了专业的洗眼器,为急救柜配置了多用途担架、多用途急救箱、颈托、头部固定器、负压式式骨折固定气垫、氧气复苏仪器、等先进的急救器材及部分常用药及急救药品,确保员工得到充分的应急救援及职业防护,同时定期举行相关应急演练,检验各项设施及应变能力。
(六)管理信息化
公司增加科技投入、夯实基础,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供技术保障。2016年公司上线了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将劳动者个人信息、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健康各类管理台账纳入职业健康管理数据模块,实现职业危害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
截止目前,公司保持职业病危害事故零记录。公司已于2011年进行了“自治区职业安全健康典型示范企业”的申报,并取得“职业安全健康典型示范企业”称号。同时还加入内蒙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通过协会活动促进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在协会理事中公司是唯一一家发电企业,
参考文献:
[1]环球职业安全健康动态[J]. 吴大明,秦运巧. 劳动保护. 2016(12)
关键词:煤炭企业;职业病;防治路径
一、煤矿职业危害现状
煤矿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噪声、有害气体、振动、不良气象条件等。
1.生产性粉尘危害
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中以粉尘造成的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造成生产性粉尘危害的主要原因:一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防治措施不完善导致粉尘普遍严重超标;二是煤矿接尘工人多;三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
2.噪声危害
噪声危害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爆破、凿岩、采煤、运输、通风和瓦斯抽放等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转动,尤其在井下的凿岩机、局部风机、采煤机和爆破等作业场所,由于机器设备功率大、空间狭小、反射面大,易形成混合噪声,加之作业工人多,作业时间长,空间密闭,进一步增大了噪声危害的影响。
3.有害气体危害
煤矿开采过程中包括的有害气体主要有CH4、NH3、CO、H2S、CO2等。
4.振动危害
振动危害主要来源于井下采煤和掘进工作面作业工人用凿岩机、电煤钻打眼产生的局部振动,其次是空气压缩机、通风机、振动筛等各种机器产生的振动。
5.不良气象条件
不良气象主要是指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的高温、高湿,机电设备硐室产生的高温,不同地点风速的大小等。
二、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职业病防治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炭企业尽管设有职防机构和职防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存在着职业危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检定、监测仪器设备不足或严重老化等问题,导致不能正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2.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缺乏对《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煤矿企业对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对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较差、管理不力,另外,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导致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很薄弱。
3.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煤矿企业普遍存在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导致在煤矿未按规定建立执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审查,煤矿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国家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
4.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各级监管部门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对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讲得多、做得少,没有把职业卫生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没有真正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
三、职业危害防治路径探索
为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有效预防与控制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职业卫生的有关国家标准,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明确工作职责,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2.提高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充分认识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启动煤矿职业卫生安全培训,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的严重性,严格执行防、降尘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树立安全与健康理念;提高作业工人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能力,防止违章作业。加大对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齐备。
3.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管
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察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要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将职业卫生纳入安全生产总体目标管理。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对职业危害监管和技术支撑工作的投入,保障监管经费,形成完整的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体系,为煤矿的监察执法和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坚持防治结合、重点突出,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在粉尘治理上,坚持通风除尘、煤层注水、湿式作业、净化风流技术、除尘器除尘和加强个体防护,大力开展综合防尘技术创新。在有害气体防治上,加强以通风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井下所有头面实施防治瓦斯连续监测监控;在噪声治理上,通风机、压风机、局部通风机等应当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局部通风机安装消音器,对工艺上允许远距离控制的固定岗点,设置隔声操作室,同时为作业人员配备防噪护具,加强个体防护;在高温治理上,对井下各机房、硐室等高温作业场所应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治措施,定期监测空气温度,并建立记录;地面高温作业场点,要安设空调、换气扇等通风降温设备,对高温作业人员及时发放降温、防暑饮品,消除高温危害。
5.积极探索,推进职业卫生工作的不断创新
煤矿企业要通过不断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借助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力量,推动职业危害因素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解决作业场所本质安全和监测、检验、防控等技术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保障职工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职业卫生;卫生档案管理;警示标识
1引言
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保障职工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国企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明显好于合资和民营企业,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设置和素质也较好。但职业体检间期完全按照规定执行的却很少,个别企业的职业体检周期已经超过正常周期的23倍;不少企业新、改、扩建工程未进行预防性职业卫生评价,致使生产场所不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生防护措施不齐全。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和职业性疾患仍然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就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2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用人单位缺乏认识
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职业危害,认为只要有了企业效益,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职业卫生抓与不抓,无碍大局。有的甚至把职业病防治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办企业就产生职业危害,过多强调职业危害,招工难、管理难,上设备处理和控制职业危害,浪费资源、时间和精力,影响经济效益。
2.2用人单位刻意回避职业危害
如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更有甚者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职工不知其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也没有对职工尤其是对进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能使其充分掌握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常识以及注意职业危害预防以及自我防护。少数企业已知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而采取岗位轮换、短时间辞退职工的办法,隐瞒职业危害,逃避职业病防治责任。对于受职业危害而发病的职工,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设置重重障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3企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部分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明知工作场所有毒、有害,但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企业配套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甚至有的将防护设施拆毁,自愿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拼命加班加点,以牺牲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工效与工资,一旦发病后悔莫及。
2.4职业卫生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受诸多因素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经费匮乏、监管任务繁重等的制约,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力不从心。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但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把各项职业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有的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部分企业内部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
3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
3.1完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1)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
(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含职业健康检查表、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相关资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还应包含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应急或事故中受到照射的计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职业照射接触史、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资料。
(3)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档案
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培训组织部门、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教师、试卷、考核成绩、学员签字等。
(4)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登记档案
个体防护用品发放登记档案应包括个体防护用品年度配备计划、发放的个体防护用品名称、规格、型号、有效期、领用人签字等。
3.2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监督管理
(1)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是职业病诊断、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治理和劳动卫生学评价的依据。企业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企业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每年至少一次。检测、评价结果需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2)监测结果及时公布。企业应在作业地点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公告牌,噪声作业监测点应根据监测结果注明最长停留时间。各单位应在收到正式监测结果或评价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将监测结果在监测结果公告牌上向职工公布。
3.3警示标识的监督管理
(1)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按要求设置警示标识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GBZ158)和《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设定。警示标识可分为以下四类:1.禁止标识:禁止不安全行为的图形;2.警告标识:提醒对周围环境需要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3.指令标识:强制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4.提示标识:提供相关的安全信息的图形。
(2)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设置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上,提醒操作者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危险。
3.4健康监护的监督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确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结合实际及时、妥善处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诊断,做好职业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确保职业病人的权益。
我院是2013年新院开始运行的,在布局上是完全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设施也是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管理上认真执行三项行业标准,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流程,应急预案,专项检查质量标准,在工作中所有员工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建立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考察制度,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失误违规操作大大减少。其次,建立严格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使患者用上安全放心的无菌物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如下监测:①B-D试验,预蒸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都要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能正式进行灭菌,②工艺监测,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公斤,敷料包不超过5公斤待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包与包之间留有空隙,总重不超过灭菌器容积的90%,温度、压力、灭菌时间,可以打印存档,并且电脑保留结果,每个灭菌包只要有单元号都能查询消毒灭菌过程,追溯信息完善。物理、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得发放。每锅做批量监测,每周做生物监测。
2重点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供应室承担着全院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是全院感染的主要环节,今年我科紧紧围绕科室具体情况制定了重点环节的管理措施,重点时段的应急预案,重点物品的管理。重视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每天由质检人员负责对干燥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质量及性能检查,采用目光及光源放大镜监测,定期用清洗指示物测清洗机的清洗性能,定期用ATP荧光检测法测试器械清洗结果。坚持每月质量检查1~2次每次抽查包装好的器械包3~5个,护士长随时抽查监测后的器械,器具,物品无血迹、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每天检查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追溯过程的记录;每月对无菌间空气、工作人员手、操作台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对植入物及外来器械严格灭菌,发放管理,并每批次生物监测,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培训
培养护士严肃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护士分层次培训,科里组织专科业务学习,专科操作演示,晨会集训与医院培训集合,学完后进行考核,不合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培训,考核对护士激励作用,注重学习《感染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学习,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岗前和岗后的相关知识培训,消毒供应中心树立“保障病人安全,提供合格产品”的工作理念,充分适应供应室发展的需求。
4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健全防护体系,保证供应室的清洁以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安全运送和回收,定期组织学习防护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健全完整的供应室防护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的操作,健全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对策,对供应室护士手卫生的指导和监督是预防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每月对手采样进行细菌学监测,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伤害,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使得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控制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
5结语
【关键词】 CSSD 再生物品 规范化管理 医院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SSD of recycled equipment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recycled equipment for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the renewable devices for regenera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ng. Results the recovery of sterilization supply &distribution, clean, packaging, disinfection and storage distribution operation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make the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rate 100%.Conclusion strict execution procedures, regulating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Keywords】 CSSD Regeneration item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ospital infection
再生医疗器械是指使用后,经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而CSSD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它承担着着全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它的每一项工作都和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随着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S3101.1-2009 3101.2-2009 3101.3-2009三项标准的实施,对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安全,我院CSSD对再生医疗器械加强了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发放、监测的管理,并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预防措施,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
1 制定与完善各项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我院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制定了CSSD工作制度、CSSD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下收下送制度、器械清洗制度、敷料检查打包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灭菌效果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器械(包括外来器械)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制度。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规范了器械清洗流程、制定了考评内容与方法,明确了相关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使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合理布局 加强各区域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科学合理,严格划分生活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之间要有明显的标志与界限。采取规范性的路线,物流方向由“污”到“洁”,强制性单向流动,洁污分流,无交叉。人流方向由“洁”到“污”,逆行需通过缓冲间更衣。气流方向由“洁”到“污”,压力控制。工作流程按回收、清洗、干燥、检查、包装、灭菌、监测、无菌存放和发放顺序进行,防止交叉感染。
3 严把再生医疗器械各环节的质量关
3.1回收质量管理 污染器械应先在病房进行初步处理并保湿,以免污物干涸后粘在器械上影响清洗效果。放置在密闭的回收箱中存放,如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封闭包装放置在回收箱中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每天供应室下收人员用专用车到各科室回收再生物品,物品回收时要按照卡片上的品名、数量、规格仔细清点核对,检查器械的性能和完整性。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2清洗质量管理 器械清洗是器械处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所有回收物品均视为污染,清洗前做好自身防护。清洗时根据回收物品的材料、结构、精密程度和物品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再生物品的洗涤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冲洗、多酶浸泡、刷洗、常水漂洗、纯水漂洗、、干燥的清洗步骤,检查清洗质量,达到使用标准。
3.3包装质量管理
3.3.1打包前对清洗后的 器械进行检查,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的放大镜逐件检查,确保器械及其关节齿牙处光洁,无污渍、残留物和锈渍;功能完好,无毁损。清洗不合格器械,应立即返回去污区处理。脱铬、损坏物品应做报废处理。
3.3.2开放式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纺织品包装材料应一用一洗一灭菌,无污渍,中间无缝线,灯光检查无破损。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3.3.3包装前根据器械目录,核对器械的名称及数量,因方便刷洗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包外应标识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锅号、灭菌批次,表示应具有可追溯性。 转贴于
3.3.4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不超过7公斤;辅料包不超过5公斤。
3.4灭菌质量管理
我们遵循《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灭菌器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监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定期保养灭菌器,每锅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3-2009CSSD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每次进行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C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3.5储存与发放管理
所有的灭菌物品均应经过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进入储存间前医务人员需带好口罩帽子、洗手、穿隔离衣、换鞋,将灭菌物品存放于洁净的存放架上。检查无菌物品数量、标识是否正确、灭菌是否合格、分类放置,位置固定,并按照先远期后近期的原则储存。发放时按照规范,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先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合格后,才可发放。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得退回存放区,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4 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感染控制意识,积极开展预防自身职业暴露感染知识的培训,明确各类物品、器械的处理要求,操作流程并进行评价监测,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组织学习医院感染基本预防知识。认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把所有的再生使用的医疗器械都要看作是传染源,做好隔离和预防措施。在接触使用后的再生医疗器械时必须做好标准预防,正确的标准预防不仅保护了周围环境更保护了工作人员自己。工作时必须按要求着装,正确使用各种防护技术,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工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锐器伤,一旦被利器损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必要时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测按职业暴露程序处理。
5 讨论
由于我们对再生医疗器械回收至CSSD集中处理,并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其优点在于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监测和发放均有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形成有效规范的消毒、灭菌循环系统。通过对全院再生医疗器械的集中管理,规范了器械的回收、清洗和包装程序,使再生医疗器械包的质量大为改善。确保了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水平,对预防院内交叉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临床的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刘荣辉.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2]万正敏.再生物品实施集中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63-1864.
【关键词】煤矿 职业危害 防治对策
煤矿不良现状具体体现在,一方面严重的威胁煤矿企业员工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高温高湿和粉尘,以及噪声和振动,还有毒物等为煤矿职业危害主要类型,粉尘是其中造成最大危害类,尘肺病是由粉尘引发的,就目前来看,其属于我国职业病发病最多的,并且我国尘肺病人数最多。以下两方面为直接导致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根源:(1)粉尘浓度普遍达不到标准,具有较差的作业环境;(2)具有较多人员接触粉尘,并具有相对较大患病总人数。 由此可知,我国相关部门对防治煤矿职业危害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应成为必要之举。
1煤矿职业危害分析
尘肺病在我国职业病中,属于发病率最高的,并且在当今世界上最多人数尘肺病国家就包括我国,而各个厂矿企业为尘肺病产生主要场所。在我国煤矿企业每一个作业环节,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性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等等几乎都存在,是作业人员患有职业疾病职业中毒和噪声聋等不同程度的直接导致因素,而比重最大的职业病就是尘肺病,煤工最主要的尘肺病就是尘肺和矽肺。有效分析相关数据表明,正在逐渐的缩短成为煤矿行业尘肺病发病工龄的主要趋势,20 岁为最小的发病年龄,41 岁左右为发病平均年龄。
2我国煤矿行业职业危害的问题
2.1作业场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监测
眼前利益成为我国很多煤矿企业驱动力,这些煤矿企业在检测人员和测尘设备上不愿投入资金,就目前煤矿粉尘来看,其作业场地粉尘浓度处于严重超标状态。 企业在监测作业场地有害物质态度上往往是消极的,主要由于煤矿企业担心测尘不达标必然得接受惩处, 同时煤矿企业为了目前利益在防尘措施上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 而且很多企业不具备健全的技术服务保障体制, 有害物质检测中心站虽然被建立起来,但具有偏高的收费,加上过远的路途,在定期鉴定和检测煤矿上,产生的影响力极大,在企业监测有害物质方面其真正的促进作用最终无法发挥出来。
2.2企业缺乏对职业危害防治机构的重视
在大型的国有煤矿企业中,职防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虽然被设置,而且所需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职业危害防治技术人才依然处于短缺状态,监测与检定设备处于老化或不足状况, 而且管理水平低下,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还处于极不到位状况。此外,多数的地方煤矿企业专门对职业病进行防止的相关机构还没有设置,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3职业病统计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就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来看,诊断职业病工作还处于没有开展状态,相关的统计数据就更谈及不上;煤矿企业一旦中毒伤亡等事故出现,通常也仅是停留在调查与处理事故层面上, 没有以职业病病理报告对待;并把主要职业病作为职业病报表进行报送,在法定职业病中,煤矿企业对待治疗较为简单的往往以无碍健康视之,以不需要报告和诊断来对待。
3防治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止体制
我国要想使职业病的产生从根本上得到防止,各个煤矿企业就应把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建立和健全起来,具体体现在使用维修管理防毒与防尘等设施,卫生安全检查工作环境,重视分析和统计以及上报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状况等。
3.2强化防治监察环节
相关煤矿监察机构在日常监察工作中应注重检查作业场地卫生管理措施和设施情况;培训职业卫生情况;评价和监测作业场地危害因素状况;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情况;有关违规违法行为等方面。一旦发现煤矿企业粉尘与有毒物质没有达到标准,个体劳动保护不到位,相应治理措施匮乏的,需运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限期促进其进行整改,以停产整治或关闭惩罚严重者;并坚决依法查处 对相关职业危害防治违背行为,严肃查处并追究职业危害事故责任人。 形成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氛围。
3.3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
对于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煤矿企业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的建立并完善,把职业病防治院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发挥与利用到最大化,为资源共享的实现而努力。企业应以当地的实际状况为切入点,积极的合理的整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主要就把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逐步的完善和健全起来,从而在技术支撑和咨询上做好防治煤矿企业职业病工作的坚强后盾,定期的评价与监测煤矿企业作业场所,把诸多职业危害因素找出来,做好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 从而为监察与监督职业卫生,处理调查危害事故提供便利。
3.4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
煤矿企业应充分的重视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和主要人员都应成为培训者,企业应当定期培训在职人员,加强相关职业卫生安全教育,这是使在职人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被提高的有效途径。职业卫生基本常识和职业危害事故分析以及职业危害防治知识等等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以正规严格的系统性培训为手段, 促进职工职业危害防止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4结语
煤矿行业职业危害控制与预防工作在社会性工作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尘肺病防治而言,其重中之重体现在注重把行之有效的社会机制建立起来,对煤矿企业行为进行规范, 促进政府监察和监督功能进一步强化。在防治职业危害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从而使广大群众和整个社会深刻认识到其危害性,进而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整个社会防治意识得到加强,这是使尘肺病发病率得到有效遏制的唯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俊虎,杨晨光,李昊.寸草塔二矿采掘工作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
[2]李金泉.梧桐庄矿职业危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煤矿安全,2014(02).
(试行)
2019年5月23日
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感控工作对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等要求,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感控工作,提高感控水平,制定感控基本制度。本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
一、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职人员等。
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业,并覆盖各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查治疗区域等。
(二)基本要求。
1.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结合本机构规模和诊疗活动实际,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感控专兼职人员。
2.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管理层级有“医疗机构、感控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和“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二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后者主要适用于依规定不需要设置独立感控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兼)职感控管理岗位。
3.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内设岗位的感控职责;明确各层级内部、外部沟通协作机制。
4.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将感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诊疗活动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之中。
5.规范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措施。将发热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以及其他季节流行性感染疾病症状、体征的就诊者纳入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将基于特定病种、操作和技术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纳入重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
二、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根据感控工作需要,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分析、反馈,以及依法依规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实施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类型、指标、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反馈等;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参与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2.为开展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提供物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监测工作,并将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质量、结果评价及数据利用等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体系。
3.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
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
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范地执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内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洁消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
1.手卫生。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化手卫生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②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生执行的主体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③根据不同部门和专业实施手卫生的需要,为其配备设置规范、数量足够、使用方便的手卫生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液,以及手卫生流程图等。重点部门、区域和部位应当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④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手卫生监测、评估、干预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2.隔离。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感染传播风险,依法、规范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范性要求。
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的人员,对其按照感染源进行隔离;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行为屏障以规范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②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③在严格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
④加强对隔离患者的探视、陪护人员的感控知识宣教与管理,指导和监督探视、陪护人员根据患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⑤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质量改进。
3.环境清洁消毒。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诊疗区域的空气、
环境和物体(包括诊疗器械、医疗设备、床单元等)表面,以及地面等实施清洁消毒或新风管理,以防控与环境相关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确定实施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主体部门及监管部门,明确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
②确定不同风险区域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基本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和监督检查的规定,并开展相关培训。
③规范开展针对诊疗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过程及效果的监测。
④制订并严格执行感染暴发(疑似暴发)后的环境清洁消毒规定与床单元终末处置流程。
⑤明确对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与医疗用水实施清洁消毒、新风管理和进行监管的主体部门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操作规程及监测程序。
4.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和/或灭菌。
(1)涵义。是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正确地实施清洁消毒和/或灭菌处置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所使用可复用诊疗器械/物品的感染风险分级,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再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清洁、低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和/或灭菌等;相关操作人员应当做好职业防护。
②在实施消毒灭菌处置前应当对污染的器械/物品进行彻底清洗。但针对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灭菌处置前应当先消毒。
③建立针对内镜、外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
④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符合使用管理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⑤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生产与使用管理规定,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
⑥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过程和结果监测,建立并执行质量追溯机制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对经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应当采取集中供应的管理方式。
5.安全注射。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为有效防范因注射导致的感染风险所采取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临床注射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制订并实施安全注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负责安全注射管理的责任部门和感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②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废弃;使用的可复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清洗灭菌;杜绝注射用具及注射药品的共用、复用等不规范使用。
③加强对注射前准备、实施注射操作和注射操作完成后医疗废物处置等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强化对注射全过程中各相关操作者行为的监督管理。
④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锐(利)器盒;指导、监督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处置使用后的注射器具。
四、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感控风险开展的综合分析、评价、预判、筛查和干预等活动,从而降低感染发生风险的规范性要求。感控风险评估种类主要包括病例风险评估、病种风险评估、部门(科室)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以及感染聚集、流行和暴发等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其科室、部门应当根据所开展诊疗活动的特点,定期开展感控风险评估。
2.明确影响本机构感控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优先干预次序。
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定或调整干预目标和策略,采取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
4.建立并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感染高危人员筛查的工作机制。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等。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范围等。
2.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多重耐药菌监控范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3.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4.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6.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2)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
(4)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5)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名录。
(2)制订并实施所开展各项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的规则和流程。
(3)根据患者病情和拟施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种类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4)规范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5)实施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6)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7)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七、感控培训教育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要求。感控培训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培训目标、适用对象、进度安排、实施方式,以及考核评估等。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医疗、护理、教育科研和后勤保障等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将感染防控相关内容纳入所开展的培训教育之中。各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应当根据培训对象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接受感控知识培训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并做好培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
3.制订并实施感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医务人员执业资质(准入)、执业记录和定期考核管理。
4.向陪护、探视等人员提供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宣教服务。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等情况,依法依规采取预警、调查、报告与处置等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建立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强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定位;制订并执行感染监测以及感染暴发的报告、调查与处置等规定、流程和应急预案。
2.建立并执行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管理机制,组建感控应急处置专家组,指导开展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3.强化各级具有报告责任主体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临床症状相同或相近的感染病例,尤其是病例间可能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共同暴露因素或者共同感染来源时,无论有无病原体同种同源检测的结果或检测回报结果如何,都应当按规定逐级报告本机构感控部门(或专职人员)和法人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4.制订并实施感染疑似暴发、暴发处置预案。处置预案应当定期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演练。
九、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和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二)基本要求。
1.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适用的预防、处置和报告流程;实施监督考核等。
2.根据防控实践的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要求的用于防范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的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支持、保障措施。
3.对医务人员开展有关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风险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4.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管理体系与流程。
5.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评估、处置和随访,严格按照相关防护要求采取检测、预防用药等应对处置措施。
6.建立并执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十、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2.确定承担本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主体部门、人员及其职责;明确感控管理部门或人员指导监督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开展的职责。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要求,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写作格式】
一、标题
写清楚对什么项目的自查报告
二、写作内容
1、企业/部门/个人的基本情况介绍
2、本次自查的依据,自查范围和内容
3、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4、整改措施及整改计划
三、结尾
一般用语:特此报告,也可以省略不写。
四、落款
自查单位名称与日期
【自查报告范文】 安全自查情况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我洗煤厂根据安全生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全厂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细致的检查,并针对安全生产硬、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洗煤厂是一座年入洗原煤120万吨的重介工艺洗煤厂,于20xx年9月投资5500万元开始动工建设,于20xx年8月23日以x环审[20xx]106号文对《xxx厂年入洗原煤120万吨生产线改扩建项目》试生产进行了批复。各项手续齐全,安全设施到位。
二、安全管理方面
1、安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
我厂建立了以厂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了专职的安全员负责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程、安全措施的监督检查、违章、违纪的监督检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协助每月组织一次全厂的安全大检查并监督问题整改和复查验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安全事故追查、分析、处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机电科具体负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安全保证体系。做到了责任到人,职责明确,确保了安全、文明生产的顺利进行。
2、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1)为了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实、做细,我厂制订了《安全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及发放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及职业病定期检查制度》、《工伤事故管理制度及档案》、《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品管理制度》等,印发了《项目部安全文明施工考核办法》、《项目部安全文明施工奖罚办法》,编制了《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汛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2)制定了完善的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对票证、动火、高空作业、电气、设备内检查检修、吊装等危险作业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各种规程齐全完善,做到了全体职工在上岗前严格依据《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进行安全培训,一般岗位职工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和《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的学习、专业人员经过特种作业技术培训都能确保熟练掌握其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
三、应急救援方面
1、我厂在危险源管理工作中严格依据《危险源应急预案》进行操作,各种标识挂牌规范,监控合理有效,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做到了按规定进行监测、评估、审报并建档。
2、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能按规定组织演练。
3、按规定建立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配备了必备的救援器材。
四、人员管理
1、企业正、副厂长,特种作业人员经过了有资质单位的安全培训,并具有资格证。
2、在用工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劳动法》,并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3、给固定工作人员缴纳了相应的保险,以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不受任何损害。
4、各种作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其相应的操作技能,并遵守其相应的作业规程。
5、对职工所从事岗位的危害性、可能发生的事故做了充分的学习与预防性演练,并具备一定的紧急处理能力。
五、职业危害的管理
1、我厂职业危害场所重点是准备车间,项目建成试运行的同时已严格按“三同时”要求全部落实到位。已经进入监测验收程序。
2、为了有效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不受职业危害,按规定配备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3、我厂重大危险源为工业用放射源,在试运行前已严格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了报警装置、防护器材,配备了个人剂量仪、并参加了由省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完善了暂存库,确保人与源的双重安全。
4、根据国家对有毒有害岗位的明确规定,抱着对职工负责的严正态度,完善了有毒有害岗位职工的体检体系。
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台帐、档案不完善。
整改措施:责成机电科尽快规范台帐,建立档案。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整改措施:责成相关部门及人员编制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
3、安全管理人员缺少有资质单位的安全培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504-0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在不断地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改革使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形式转为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在这种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职业危害也日趋严重。职业病防治工作迫切需要转变工作方式,重新进行服务定位,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病防治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下面结合我市职业危害现状、实际工作情况与管理对策作一探讨。
1基本现状
鹤壁是以煤炭行业为支柱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化工、建材、金属镁冶炼等行业的兴起,基本上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金属镁冶炼为龙头的工业格局。鹤壁市现有各类企业489家,作业职工55760人,接触有害因素职工45496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包括个体企业)483家,作业职工34860人,接触有害因素职工28174人。目前现有职业病例1428人,其中尘肺病例1225人,占85.7%。职业危害的重点是以煤炭开采、建材生产、金属镁冶炼为主的粉尘接触行业和以橡胶助剂生产为主的化工行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粉尘31种,化学毒物200余种,物理因素5种。2011年统计显示:开展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的企业仅有23家,监测数据显示,粉尘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率为47.5%,化学毒物作业点超标率为18.2%,物理因素作业点超标率为51.2%。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为24.3%,上岗前体检836人,离岗时体检工作除鹤煤外其他企业基本未开展。2011年度职业卫生监督抽检结果显示:2011年新、改、扩建设项目共34家,仅4家省级备案审批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11.7%),其余30家市级备案审批企业均未进行预评价(91.2%)。
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对安全卫生设施、设备的投入。用人单位负责人本身缺乏劳动卫生防护知识,对职业危害不了解,职业病防治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劳动者作业环境差,厂房简陋,加工场地狭小、设备拥挤,车间内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及除尘设备,同一车间内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劳动者多为临时工及季节工,文化程度低,缺乏完善防护知识,对有害作业场所的污染状况不了解,对职业危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清楚,个人防护意识差,没有配备或不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是职业危害事故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我们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努力开展职业病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1受市场经济影响,我市原有的颇具规模的国营企业均改制转产,以承包、租赁的形式形成多个非公有制小企业,使原本理顺的职业卫生工作陷入混乱状态那天,多数企业没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劳动卫生工作。
1.2非公有制企业临时性、机动性较强,规模小,加工地点分散,项目建设时未执行“三同时”制度,投产后也没有及时进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造成没有及时纳入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范围。
1.3非公有制企业临时观念较强,资金有限,防护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受到了限制。
1.4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意识淡漠,不明确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对职业卫生执法采取回避态度,甚至拖延卫生管理监测工作,监测覆盖率、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偏低。
1.5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者的健康防护,受用工制度的影响,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职业卫生素质差等。
2管理与对策
2.1多部门联合检查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群众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新的《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执法主体是安监部门,卫生部门主要负责监测、健康监护、制定职业卫生标准等技术服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中必须取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劳动、安监部门协作,协调职业防护与工伤鉴定、劳动保护的关系,从企业利益出发,共同对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加大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的健康监护工作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职能根据我市职业危害现状与特点,突出抓好煤炭、化工、金属镁冶炼精加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依法加强预防性工作力度。同时,积极开发领导层,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支持,从建设源头上把好卫生关,对新、改、扩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培养一批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开展好预防性评价工作奠定人才基础。拓宽服务项目,组织技术人员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人单位就解决在毒污染问题及生产工艺中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