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月亮的谜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标定位
明确的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到探究性综合性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便又侧重于质疑和探究,根据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制定出目标。如《探索月球奥秘》中就可把目标定位为1、初步了解月球的天文知识和月亮文化,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2、学习利用图书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3、培养对信息的梳理整理和加工创造的能力;4、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科学现象;能据提供的条件说话和写作。
二、课前准备(活动准备)
由于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具体活动或搜集信息,因此,课前准备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就不能上好这类课。一般来说,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需要教师准备的如:联系多媒体、投影仪、话筒等搜集图片、与活动有关的资料、学生有兴趣但又不容易知道的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还需要帮学生分组选派组长并根据活动小组的需要划分区域,让各小组分布相对集中。需要学生准备的是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任务并上网搜集材料。如在《探索月球奥秘》中教师就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起源、月球的地质构造、月面、月相、月食、潮汐、开发月球、人类登月等,随时准备学生咨询。并把学生分成了月球知识组、月亮诗词组、月亮成语组、月亮谜语歇后语组、月亮对联组、月亮故事组六个小组,选派了组长,分配了具体任务。然后分头查找资料,并帮助整理好资料,确定展示形式和主持人,指导课外训练好展示节目。
三、情景导入
本环节一般根据主题或影视视频导入或诗歌导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景中,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在《探索月球奥秘》中就可先播放“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录像,之后导入:随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成功,人们加紧了对这个神秘星球探索的步伐,为进一步揭开蒙盖着的一层神秘的面纱。同学们,前面我们上网查阅大量有关月亮的知识的资料,后来又加工整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精彩展示。
四、活动展示
此环节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做的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整个过程完全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探索月球奥秘》中课前分成的六个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作了展示。天文知识组以知识问答的形式作了展示;月亮诗词组展示了今古诗歌;月亮成语组展示了成语片段,成语故事;月亮谜语歇后语组展示了有趣的灯谜妙趣横生的歇后语及自己改编的相声;月亮故事组展示了《嫦娥奔月》《广寒宫起源》的故事;月亮对联组展示了异彩纷呈的对联。期间生成了许许多多异常精彩的闪光点。例如:展示的成语片段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到了月缺花残之夜,月儿温柔了许多。我走在湖边,望着皎洁的星空真心地祝福,。月光如水似玉,湖面折射着星斗的明辉,秋风萧瑟,水波荡漾,水中的月碎了;正如他乡游子的心——-碎了。这几年披星戴月的打拼如水中捞月,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都是彩票惹得祸!哈哈,要是买中了,可得众星捧月,愿那花好月圆之夜早点来到。日新月异的故乡呀,我不再海中捞月,光风霁月是我的希望。多少次樽前月下对故乡的思念将托付今天的残月带回。
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搭建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综合、有开放、有听说、有读写、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在质疑声中学会了创造。
五、活动总结
1.提问导入
在上新课前,教师若通过提问制造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所提问题,首先难度要适中,不能太刁钻。其次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尽量提得新颖有趣。再次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不能漫无目地提问。如在欣赏歌曲《 转圈圈 》时,我先让学生聆听,然后提问:“谁能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谁会哼唱它的一小段?还有和它节奏接近的音乐吗?”问题一提出就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听完,然后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游戏导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在上新课时让他们在游戏中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有助于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例如在进行节奏练习前,我不是马上分析各种节奏符号的时值,而是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分别模仿乌龟、兔子走路的特点去感受它们的节奏。比如把小乌龟走路的节奏弹出来,念成“爬呀,爬呀”;把小白兔跑步的节奏弹出来,读做“蹦蹦、跳跳”。通过游戏,能把以往对音乐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吸引过来,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各种节奏类型的时值和特点。
3.故事导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授课前先讲和歌曲内容相关的一段故事,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故事的讲述有两种方法。一是口述,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口述故事,把学生带到音乐意境中。二是播放视频。通过精彩的视频看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进行《 歌唱二小放牛郎 》《 雨花石 》《 小胖胖 》等歌曲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有关歌曲创作背景的故事。简短的故事导入,既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又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4.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琐事,以自然、随和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谈导入,同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 小乌鸦爱妈妈 》一课的教学前,我是以谈话开始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谁不求回报毫无保留地把爱全给了我们?”在学生回答“妈妈”之后,我再和他们交流日常生活中妈妈的辛苦与付出,一起来感受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这种拉家常式的谈话,能把学生们对妈妈的爱一下子激发出来,然后再转入歌曲的教学当中,这对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学习演唱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直观导入
运用挂图、幻灯、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进行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到学习中。如在教学歌曲《 小白船 》时,我先放一幅漂亮的幻灯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在这首歌曲音乐的衬托下,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导出一个美妙的故事:在蓝蓝的银河里,挂满星星,弯弯的月亮就像一只船,船上有棵桂花树和一只小白兔……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从视、听等方面感受歌曲那富有幻想色彩的意境。
6.猜谜导入
小学生喜欢猜谜活动,在课前有时我会根据所教的内容来让学生猜谜语。例如在学习《 弯弯的小船 》时,我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当学生猜出是“月亮”后,我再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一、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
古诗《咏鹅》配有一幅生动优美的插图,教学时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形象化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因此,在初读古诗之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细细观察之后便纷纷举手:
生:图上画了几只大白鹅,有红红的脚掌,它们在水中高兴地游。
生:图上画了一棵绿绿的柳树,很好看。
生:图上画了山,多美啊!
师:绿绿的柳枝细细长长的,真美;湖水又清又绿,多漂亮;远处的山坡一座连着一座,像波浪一样,也很好看。谁能说说大白鹅哪儿美?
生:白白的羽毛美?脖子长长的、弯弯的,很美。脚掌红红的,真漂亮。
师:大白鹅伸着脖子在干什么呀?
生:在说话;在唱歌;在游玩。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用心,说得真是棒极了。
通过以上学生的发言,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观察中所展示出来的个性。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观察的感受也就不同。我们要珍惜、培养学生的这一独特个性,创造机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研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问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这课,我先让学生看课文听录音后,问:“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吗?”学生在我的追问下,才搬用书上的语句来做答:“青蛙、刺猬、熊、蛇都不见了”“满天飘起了雪花”“湖面变成了大玻璃”“人都变胖了”。对话呈一问一答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以“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成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瞧,学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思维活跃,对话得以较好地展开。
生:我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把青蛙、刺猬、熊、蛇变没啦。它们都跑到洞里睡觉啦。
生:这叫冬眠。冬天来了,天气很冷。一些动物就一直躲在洞里睡觉,一直睡到春天才醒。乌龟会冬眠,蝙蝠也会冬眠。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乌龟》时,问爸爸什么叫冬眠。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能学着读课外书了,真好!谁接着说?
生: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冬眠?
生:因为它们没衣服穿怕冷躲到洞里去睡大觉。
生:唉,把动物变没了,树林里就不热闹了,真没意思。
生:不会,还有小松鼠,它不怕冷。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贯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才会让学生有了真正的内心感触。
三、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让我们遵循“性由天成,促其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用童稚的心去体会,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充满想象的儿童化语言去创造吧。低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天真烂漫,但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层次地加以领会。教《小小的船》这课,在学生看图、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意境,激发想象,发展个性,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师:同学们,请看这美丽的夜空(出示夜空图),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想一想,这“闪闪的星星”像什么?(播放《小小的船》乐曲)
(学生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
生:星星像灯。
生:星星一闪一闪的,像萤火虫。
生:星星像眼睛。
生:星星像饼干。(学生都笑了)
师:怎么说星星像饼干?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包饼干,一个个饼干都像星星,可好吃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真有心!猜猜丁丁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可以看到星星和天。
师:对呀!那么,假如是你坐在月亮上,你想看见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生:我想看看天上的白云,摸一摸它。
生:我想看看看天空是不是真的很大。
……
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完《太阳》之后,我提出:围绕“月亮和太阳”这一单元主题,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
生:我想画太阳。
生:我要背有关太阳和月亮的谜语,回家考考妈妈。
生:我想学会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生:再找一些写太阳的儿歌读一读。
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其设计的个性,由课内到课外,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 一生为本,巧析汉字,感受汉字之美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形神兼备。
如果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那么识字就会充满情趣。如在教学“鸟”和“乌”时,可这样教:小鸟有漂亮的羽毛,人们可以看到它那圆圆的黑眼睛:乌鸦全身羽毛乌黑,它的眼睛也是黑的,混到一起就看不清了。又如教形声字“包、泡、炮、咆、跑”时,我先让学生掌握“包”韵母是“ao”发声,然后指导学生分清生字的哪一部分表行,哪一部分发声。指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识忆生字。“泡”跟水有关,所以部首是“氵”旁:“炮”是用火药制成的,所以部首是“火”旁:“咆哮”时用到“口”,所以部首是“口”旁:“跑”与足有关,所以部首是“足”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识字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识字教学中充满情趣,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 巧用多种识字方法,生动灵活地进行教学
在漫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的教法,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保持学生识字热情,增强识记效果呢?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十多个字,因此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趣,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愉快识字。
1.猜谜法
小学生遗忘快,猜谜语能促使学生动脑,产生浓厚的情趣,记得深,识得牢。如教“坐”,我编了这样的谜语:“两个人坐在一堆土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教“秋”时,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再如”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雨”字;”十张口,早就有“——”古字;“白水上下连,昌出山石间;听声叮咚响,尝口清凉甜-“泉”;“双人十四一心,'德'字永远记我心”。巾字在一旁,几中一点藏;c船上有了它,乘风有破浪(帆)“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七)”。又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日、月、水、火”。教学时我插入这样的谜语:“什么圆圆像盘盘”“红日圆圆像盘盘”。“什么弯弯像小船”?“月牙弯弯像小船。”“什么清清哗哗流”?“河水清清哗哗流”。这样,巩固了生字“日、月、水、火,弄清了它们的区别。
2.顺口溜
顺口溜琅琅上口,富有情趣,令学生喜欢。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常常把字的笔画写错,或把两个字的笔画混起来。如“黄”字中间的“由”写成“田”,“左”写成“右”。为了让学生记住“黄、左、右”的字形,我让学生念这样的顺口溜:“共字分两边,田字出头插中间”。“左工右口要记住,不能把左写成右”。学生一念,就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三个字的字形。有如教“朋”,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为了让学生牢记“美”字时,我编了一句这样的歇后语“大王头上戴两花——真美”。又如“末”与“未”;“敌人末日到了,祖国未来多美好”。
3.故事联想
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如“两个非常强壮的人,打到了六个坏人”学习“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学习“壮”;“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学习“妹”;“我非常伤心”学习“悲”;“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她年老了”学习“姥”……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丰富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4.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 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穿成串,辫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情、蜻、晴”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常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5.拆字法
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采用分拆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上“小”下“大”尖尖尖,上“小”下“土”尘尘尘,“儿女”双全好好好。
6.比较法
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可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斜戴帽,丢丢丢;“去”在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田——电、贝——见、手——毛,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汉字是最富有生命的文字,识记汉字是有一定的规律可熏的。如教“眺”时,可练习以前学过的形声字“逃、桃、跳”等让学生去思考——“逃”是要用脚的,所以“走之儿”,“桃”为果树,故是“木”字旁,“眺”是双目远望,所以是“目”字旁……
三 识字与生活相连,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紧密地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多多识字
1.生活经验为媒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学习“编”字,教师可拿一些小绳子小藤条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小人,中国结、小箩筐等。学生做这些小玩意儿一学就会,又特别在行,一般不用老师示范。之后告诉学生大家刚才做这些东西的过程就叫“编”,请看这个字的左边“纟”旁,表示用细线,藤条等来做东西才叫“编”,再看它的右上部是“户”,说明古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编一些生活用品或工具,“编”的右下部则像一个编好的箩筐。这样,借助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识字,使学生识字的兴趣大增,促进了识字的效率,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2.让电视广告为我所用
现在的学生看起电视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老师和家长都忧心忡忡。其实,好处与坏处并存,只要老师和家长真确地进行“宏观调控”,把握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节目,学生未必不可看电视。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故事片、小孩益智节目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在让学生看这些节目时,注意从读字幕,不懂就问家长。一边听标准的发音,一边看出现的生字,不知不觉中便学会了。
3.利用身边的资源
我们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智慧宝库,也许是太过熟悉反而不在意吧,许多老师浪费了这个好资源。校园里,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课程表、墙报、班规、宣传栏、标语……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再如学生每天都会面临许多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他们在街上活动,游览的时候,问问家长,同学,加以利用和学习,也会有一定收获的。
一、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基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别致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就能唤起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景的激情与动力。
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导入古诗词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体验和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适当营造审美氛围。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有下面几种:谈话;猜谜语;讲故事;音乐渲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中,可直接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诵,也可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艺术化。上述方式更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由于选取的两首古诗与一首词都是描写童年童趣的生动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便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可这样引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这样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同时又营造了一个以童年为背景的如诗如画的阅读心境。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由此,从已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词导入,通过对古诗词的回顾,教师继续用抒情的语言叙述道:“是呀,从古到今,提到月亮,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从而营造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感,引导学生渐渐贴近作者的心声,以营造一种与本课古诗相协调的审美心境。
二、语言示范传递情感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时产生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而感情的传达,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语言。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情感基调。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先是写了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写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名句,贴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表述也应透露出微微的惆怅与伤感,基调要深沉,通过自己的动情来引起学生的动情,以进入一个与古诗相契合的审美心境。在讲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时,对一个“独”字与两个“异”字就要稍微加重语音,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与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种寂寞的心情传达给学生,很自然地为下面理解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讲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时,应特别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所以在读时语气应该微扬并拉长此字的吐音,以强调诗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读指导营造氛围
朗读对营造审美心境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激起审美欲望,因而朗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古诗词审美心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把古诗词的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把诗人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朗读者与古诗词文本之间一个动态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读者将这种感情宣泄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古诗词的文本情境之中,让学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古诗词内容的感染熏陶。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背诵古诗词。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兴趣很高,发音标准,也能比较正确地运用语言技巧,可他们的诵读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无法让人动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音标准度,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此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轻松感。这样,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尽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外,还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审美心境。
四、音乐适切激绪
自古以来,古诗词与曲就有着分不开、割不裂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能烘托课堂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所学古诗词的含义、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理解该古诗词的效率,大大改变课堂的枯燥面貌。
有调查显示,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词学习方法之一。根据所授古诗词的内容,选择或幽静或伤感、或激昂或悲愤、或欢快或急切等曲调形式的音乐,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帮助学生随着音乐的情感基调进入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能够贯穿课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学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开这一段,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别亦难》的乐曲,一边想象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江水东流,李白目送小舟离去的情景,让淡淡的离情、惆怅在教室里回荡。然后,教师趁势引读课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看,老朋友终于还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随着江风――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视着――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幕幕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仍在眼前浮现,一缕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只见一江春水――”让课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学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可以驱动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图片精彩引发遐想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片能将古诗词的文本转化为一幕幕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在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内容、意境。
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插图。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诗词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充分将这一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山写水,写鸟写人,写船写雪,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课文中的图片就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中万籁俱寂的世界,严寒肃杀的江面,孤舟独钓的画面。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读着《江雪》这首古诗,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而准确地针对所教古诗词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同样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画图想象,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简略地画出诗中的景物或意境,这对于学生掌握、背诵、理解古诗词都将大有裨益。如《望洞庭》这首诗,诗人刘禹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教学这首古诗时,插入学生小组合作绘图的环节,让每个小组画一句诗的画面。借助画简笔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营造审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