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执法类的申论范文

行政执法类的申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执法类的申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行政执法类的申论范文

一、新旧大纲的比较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较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更细化、更有效、更客观,使申论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有了明确的区分度,更能体现在选拔公务员方面科学发展的要求。

1.更细化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申论所考察的不同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体内容下面详细介绍),而旧大纲是没有的,旧大纲只是笼统阐述。认真研究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于有效备考意义重大。

2.更有效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要求申论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合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综执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较原来一张试卷分题目作答,更能考察考生所具备能力与所报岗位的匹配性。其中,综合类强调对问题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看得透、出思路、提方案、写得好。而综执类则强调微观执行能力,要求看得清、抓落实、提措施、写得准。二者的能力要求不同,体现了不同岗位的区别性,彰显了各谋其位,人尽其用的宗旨和精神,申论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必将得到更为明显提升。

3.更客观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两类考试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岗位职能的不同,适当地弱化了主观性题目,强化了申论的客观性。特别是对综执类要求凸显了对执行力和准确进行上传下达等客观可测能力的强调,减弱了对综执类考生在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写作等相对主观方面的要求,这对明确阅卷时的标准答案,减少阅卷误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两类试卷的比较分析

两类试卷在要求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异同的分析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能力要求上

二者都要求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综执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贯彻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是由岗位功能差异决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准确定位。

其次,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综合类要求看得透(看得深),执法类要求看得清。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看得透或看得深)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看得清)

再次,在针对性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出思想,执法类强调抓落实。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出思路)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抓落实)

第四,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综合强调系统性,执法类强调可行性。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强调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常识性的系统方案。)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更强调具备可行性和常识性的具体措施。)

第五,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写得好,执法类强调写得准。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要能够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要有思想,有内容。写得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只要说清楚即可。写得准。)三、应对之策——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

针对此次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大变革,要想谋求致胜之道和高分之道,必须准确定位,从而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其中,明确定位最为重要。当前,考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报考岗位性质,有针对性地、有重点、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复习备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综合类和综执类在能力要求上的区别简言之,综合类重务虚,即重战略、重宏观、重思想、重系统方案;综执类重务实,即重细节、重微观、重执行、重具体措施。因此,考生们针对自己报考岗位的实际,复习备考。对此,我们总结应对对策如下:

1.思维永远是申论考试第一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申论思维有其共性的地方,例如都强调归纳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但两类考试有所侧重。

综合类重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辨证思维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两分法”。二是“结合”。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要求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

综执类重规律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因此,综执类考生要注重总结公务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套路性和规律性工作方式和方法。例如,要注重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加强监管(狠抓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2.阅读理解题要注意区分

两类考试在阅读方法是共同的,都要用“三遍四步”法。但在题型和作答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综合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表明需要考生看问题要看得透,看得深。这表明考题将以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启示类题目、焦点类题目等揭示主要问题的题型为主。这类题型本质上概括+分析题。

综执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在恰当的解释。因此,此类考题将以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等梳理材料内容的题型为主。考生要重点训练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要能够判断出材料是一个还是几个特定事实,材料之间是并列的横向关系还是表现、原因和对策的逻辑的纵向关系。从阅卷的角度来说,对于综执类的考题来说,结构方面的给分可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完全靠采分恐怕不容易拿到高分。

3.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出谋划策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考查贯彻落实能力。

综合类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强调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多角度的具体内涵。简言之,对于宏观问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微观问题要学会从思想、制度、技术和主体等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是我们历来一直强调的。

综执类强调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简言之,要学会组织计划的套路。

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

事前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监管落实——总结反馈;

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4.提出对策题要明确侧重点

综合类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三部曲,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时要严格尊重三步骤解题法,即第一步找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第三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综合类在这方面更强调提出方案,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因此对策的表述要偏重宏观方面的战略和思路,在对策中只要能提到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内容即可。

综执类仅强调解决问题,没有强调提出问题,仅强调“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这就对考生在找问题及其根源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措施或方法”更强调对策的可行性和具体性,因此综执类考生在对策的表述上要更好地体现微观方面的具体措施,即灵活地使用万能八条,在发散型思维的指导下,做到变形和增容,要使对策具有实行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或目的。

5.表达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决定了题型会有所区别

写作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二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综合类要求考生能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换言之,这里对“议论”方式和“思想”的强调,表明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求考生要写出彩头和亮点来。因此,可以说,综合类考生要做好写议论文(具体可分为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准备。

综执类没有强调“议论”的方式和考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仅强调“说明、陈述或阐释”,即能把事情写出来,并能写清楚,写明白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考生在作答时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因此,综执类考生要做好写作非法定公文的准备。例如,公开信、新闻发言提纲、政策建议、调研报告等题目就符合这方面的要求,考到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6.在热点方面也要有所侧重

热点向来不是公务员申论考试备考的重点。绝不能依靠对热点的死记硬背和猜题压题来提高成绩。但是对于热点的积累对于提高申论成绩也是非常有帮助,可以规范考生的语言表达,拓宽理论视野,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根据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的精神,我认为综合类考生和综执类考生在准备热点时要有所区别。

第2篇:行政执法类的申论范文

一、大纲调整与贯彻执行能力类题型

我们不妨对照2009版与2010版申论考试大纲。

(一)申论定义的表述出现了新变化

2009版大纲关于申论的基本定义是这样表述的:“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定义的解释比较具体详细。2010版关于申论的基本定义却是:“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与2009年的《大纲》表述明显不同,篇幅高度精简,内容高度原则化、概念化。

(二)测查考生的要素出现了调整

过去历次国家级申论考试,省级以上和市地以下职位的试卷是相同的,只是在答题时有选择性。2010年的大纲中,采用了不同级别分卷考试,即省级以上将与市地以下分卷考试,“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大纲》对不同级别分卷考试也作了清晰界定: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省级与市级以下申论考试测查要素完全不同的是:省级测查综合分析能力;市(地)级以下测查贯彻执行能力。

关于贯彻执行能力,大纲这样解释:“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相对于申论考试中的其他题型,贯彻执行类题目成为新兴的题型,这种题型的出现,是由较低层职位人员在公务员体系中的位置、在处理问题上所站的高度所决定的,在2011年各省的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这种题型。

二、解答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两点准备

(一)多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吃透上情

应考者不仅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还应该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也就是说要熟悉“上情”。对上情的熟悉,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了解相关权威人士对这些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加深对其的理解,锻炼从所提供的材料中以小见大的能力,能洞察材料主题的意义,只有平时注重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有所了解,应考时才能厚积薄发,从而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二)多关注和思考身边的事,熟悉下情

国家的政策方针、上级的决定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了解群众的情绪或意愿,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要熟悉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平时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解身边的事,多关注并思考大家关心的问题,熟悉下情,那么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应考能力水平,有重要作用。

三、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一)仔细研读给定资料

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申论测试考生能力的要素之一,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答题的质量。由于试卷中所提供的资料往往是命题者经过精心加工的“半成品”,内含许多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需要考生自己去作出判断,发现其价值所在。为此,作为考生,面对试题,首先要学会根据题目要求,从给定资料出发,仔细研读资料,明确贯彻执行某项工作的目标和组织意图,抓住资料的主干和精髓部分,看到资料背后隐藏的信息并加以摄取,在经过思考、加工和整合后,让其成为符合答题要求的答案。如果撇开提供资料,根据自己主观意图作答,往往与答题要求相差甚远,得分则不高。

(二)明确身份要求

贯彻执行能力类题目中往往有假定公务员身份的要求。在答题前,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身份,进入角色,不管是观点还是语言运用,都应从政府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站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答题中的观点态度客观公正,合乎规范和情境。否则,如果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得出的观点难免会染上浓厚的个人感彩,与身份假定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代表政府,很容易成为扣分的因素之一。

(三)掌握一定的公文文种知识

作为公务员考试,答案内容的正确性比形式更重要,但由于贯彻执行类题目与公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此类题目涉及一些常见文种如报告、调查报告、意见、汇报(或宣传)提纲、倡议书、讲话稿等的写作。不同的文种在写作格式和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考生必须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运用。因此,如果掌握一定的公文知识,了解各种常见文种的写作格式和其他要求,答题时能按照题目要求的特定文种作答,能使答案更具条理性和科学性,更容易获得高分。

(四)要有正确的答题策略

申论答题要求中,每道题都有具体要求,在答题前,应该有正确的答题策略,这就是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答案。

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才能确定答案的范围和要求。

组织答案时要做到科学合理,是答题策略的第二步。由于贯彻执行类题目所涉及到的意见或建议是对策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既要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又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认真阅读资料,从所提供的资料中,以资料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工作中的不足或先进经验为突破口,有针对性、有条理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我们以2011年4月多省(市、区)联考申论试卷第三题为例:

“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经过认真审题,很快就会明确资料的阅读范围、角色定位、答题内容、采用文种以及写作形式上的要求。组成答案的内容材料,通过阅读,基本上可以从资料中找到,只是有的可直接运用,有的需要加工整合,有的需要经思考后再作进一步的挖掘。

第3篇:行政执法类的申论范文

【关键词】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

1.前言

北京市各级机关2013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已于近期公布,公告的,犹如战争的号角吹响。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共招录1880个职位,相比去年同期增加288个职位;共招录3673人,比去年减少了496人。从单位性质来看,行政机关招录人数最多,1126个行政机关共招2285人,占到总人数的62.21%,其次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有493个,招录人数为672人,占总人数的18.30%。而决定能否考上公务员的关键性科目之一就是申论。申论备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申论有别于其它科目,申论功底的磨砺多半有赖于日积月累,唯有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总结反思,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固强补弱,才能由量变转为质变,方可在日后的决战中取胜。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独特京味为基础,同时又适当参照国考的特点。本文就2013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进行分析。

2.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历年申论主题特点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的主题,呈现出三个特点:多领域交叉进行考查、注重中观命题角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1 多领域交叉进行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选取的题材包含各个领域,尤其社会领域,往往是北京申论选材的重点领域,2009年以后,社会领域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这说明北京市十分关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关乎民情社情的问题的,比如全民阅读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城市规划关乎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快现象中人的精神迷失关乎精神的构建,等等。在选材的过程中,不会单纯从一个领域出题考查,而是多个领域相结合,加大难度,考查考生对于一个问题的全面把握的能力,考生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并且在复习热点的过程中,不仅要一维角度看热点,还要多维发散思考,由点到面地深入分析。

2.2 注重中观命题角度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命题,不同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热衷于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问题,而是习惯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大领域的微观层面入手,比如同样是考查文化领域的问题,国家公务员考试会选择文化失根、道德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宏观角度去考查,而北京则会从全民阅读、市民文明素质这些微观角度去考查。

2.3 关注社会领域热点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题材关注社会领域热点。例如2012年北京申论考试的主题围绕“快”字展开,这和2011年“7、23”动车事故以来,整个社会都在提倡降速这个话题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多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片面追求速度,压缩工期,工程质量难以保障;速度上去了、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严重失衡,经济发展与公共事业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2012年北京申论主题的选择,与当时的社会热点联系非常紧密。此外,2005年的“节俭办奥运”、2007年下半年的“城市摊贩管理”以及2009年下半年的“酒后驾车与全民健康”等题材都和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这是北京市申论考试题材选择的又一特点。

3.如何有效做好2013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工作

3.1 重视历年申论真题,熟悉出题模式

历年真题中凝结着命题人的思路和模式,建议考生把最近几年的真题研究透彻。第一遍接触真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和流程把题目做一遍,然后核对答案找出差距,直至把每一套题完全弄懂。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锤炼自己的作答技巧。此外,多做真题,还可以熟悉真题的样式,熟悉真题的提问方式,熟悉考试流程,所以说真题是真正高质量的“模拟题”,只有在真题已经全部做完,研究透彻的情况下,才建议考生选择模拟卷。模拟卷的选择的也是有一定标准的,一是要与真题的样式相同或相似,至少应该与大纲的要求保持一致,二是要与近期的热点贴合。同时,提请大家注意:一般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看的多写的少,重视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冥思苦想但不重视实际练习,重视形成观点而不重视文字表达。建议考生订好计划,积极利用往年真题进行阶段性练习,先做题,后看答案,模仿考试场景进行“闭卷”作答。作答完成后按照参考答案自行修改,也可以找老师批阅。

3.2 学习国考好榜样

2012年北京申论考试,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主题的选择以及材料的安排上,都体现出了紧随国考申论步伐的特点,从北京2012年的考试大纲中,我们发现,其申论能力要求与国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相似。主题也体现了这一点,基本上就是2012年国考省部级综合管理类的精神与2012年国考行政执法类的经济安全的汇总。再如,2011年北京申论考查的城市规划主题与2011年国家地市级申论考查的在城市化过程中,过快的城镇化导致的乡村文化失根的问题,都是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命题范围,只是落脚点有所不同,北京申论落脚点在于在城市化中城市发展问题。

因此,在复习北京申论的同时,考生也要花一些心思研究一下国考真题,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本市的申论试题上。

3.3 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是应对申论的取本之道。历年来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选对资料,培养语感。《新华网》是一个不错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的网站,其中的“新华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想在语言上真正有所突破,简单的浏览是不够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能够每天朗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人民日报社论或新华评论,效果是非常好的。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要关注其理论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其问题的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对社会热点进行分类,总结,这些积累很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4 备考申论一定要搞清楚申论不会考什么主题

要想搞清申论会考什么主题,不如先搞清楚申论不会考哪些主题。

第一,涉及外交、台海、国防等相关问题的主题,即使再热门也不会考。申论考查的是考生处理公务的能力,对于更广泛的公职人员来讲,这些问题是不需要他们思考的。因此,这类问题不会考。

第二,在实践工作中并没有形成较成熟解决方案的社会问题不会考。这类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正处在摸索阶段,经验尚不成熟,如果拿来做申论主题,对出题、判卷标准设置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样的问题也不可能考。

第三,被考滥了的主题,肯定不会再考了。在近年,国考、省考中出现过,甚至反复出现过的申论主题,一般也不能作为申论考试的主题了。

3.5 培养四种意识

第一,审题意识。审准题目是申论作答的第一要务。千万别自作高明,答一些能显示自己才能但和题目不沾边的话,那样你答的相关内容基本上是一分不得。考生要做到:第一,每一个答题标准都能详细知道应当在作答中如何体现;第二,一定要明确题目要求你答的问题是什么;第三,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放到资料中去,对资料中与这个问题有关的部分要详细阅读并做标记,与本问题无关的内容可略读。如果不重视审题,那么,题审偏了,写的再好不过是南辕北辙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评分标准都是紧紧围绕题目的设置来设计的,资料和题目是评分时最大的标准。

第二,规范意识。规范意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字数要符合要求,二是卷面要整洁规范,三是使用较为标准的官方用语。在同样的作答质量下,一份规范、工整、字体美观大方、无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试卷会比一份潦草、模糊、字迹难辨识、作答不认真、又脏又乱的试卷高出至少十分以上。鉴于申论作答多是以政府的角度出发来论述问题的,建议考生在作答语言风格上也应遵从官方的标准,尽量使用官方用语。其基本要求是既典雅纯正,又明确通俗,符合机关工作文书和政论文体严谨平实的语言要求,申论的语言运用必须准确,词语来源必须规范,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使用准确规范的现行政治术语,避免语法错误和用词错误,不得生拼硬造词语和句子,一切以符合语法规则、符合官方用语惯例为标准。要切忌空、浮、虚华的文风,因为申论作答和文章写作的目的是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而绝不是艺术创作甚至是无病。

第三,结构意识。结构条理这一点常常被很多考生忽略,很多考生认为只要把内容答全了、观点正确就足够了。实则不然,合理的作答结构不仅便于阅卷人快速提取要点,很多时候更是占有一定分值的,即结构分。很多申论题目都有“条理清楚”的要求。条理清楚,就是在思路、结构、顺序三个方面清楚。一是答题思路清楚,二是结构层次清楚,三是答题顺序清楚。一般试题所问,就是答案所答,问什么就要答什么,这是基本的答题思路;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论述,每一个大的要点,用一个总领句概括题旨、领起下文,在本层内部再分几个小层具体表述,“从总述到分述”的层次关系,是答案的基本结构;按照题意要求,先答试题第一问,后答试题第二问,先概括问题的要点,再分析和论述从要点中引申得出的观点,按正确的顺序把答案各部分组织起来,这是基本的答题顺序。

4.结语

综上所述,2013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只需要把握住四点即可沉着应考。首先,注重阅读,培养能力。许多考生由于阅读能力不高,严重影响了对资料的正确理解,进而严重影响答题的质量,甚至答非所问。其次,针对题型,掌握技法。“申论”题型就那几种,每种题型都有解题的技法和答题的模式,考生必须灵活掌握和运用。其次,关注热点,重视模考。针对各地及国内的社会发展的热点主题,有意识地进行模考自测,提高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后,注意细节,苦练基本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注意答题的要求和格式,保持卷面的整洁,卷面上力争不出现字、词、句、段落等方面的明显错误。

参考文献:

[1]肖飞,李秀斌.申论写作知识(三)――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J].新(党建版),2011(11).

[2]汪莉.论《申论》的写作特征[J].阅读与写作,2012(01).

第4篇:行政执法类的申论范文

面对越来越复杂专业的管理任务,政府既非直接扩编也非放权市场,而是选择开出第三条道路:公司化聘用公务员。

随之而来,“铁饭碗变成瓷饭碗”的新一轮热炒,究竟仅是公众期待还是政府决心,恐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供需差距何以拉大

想了解中国的公务员聘任制,并不容易。“实际上在中国推广公务员聘任制的城市有很多,但是各地情况不同,具体实施的弹性也非常大,感到迷惑并不奇怪。”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事实上,早在《公务员法》出台一年后的2007年,原国家人事部分别在上海浦东和广东深圳设立了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而温州也自主设立了试点。

按照《公务员法》,公务员聘任制度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批准,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和辅职位,以聘任合同的方式建立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合同时间一般为1~5年。

用通俗一点的方式来说,聘任制公务员一般分为两类:高层次人才,供职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主要集中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辅人才,供职于事务性较强的职位,比如书记员、资料整理、文件分发、数据录入等。

由各地的实际聘任倾向来看,“高层次人才”尤其受到青睐。上海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在竞聘时不仅需进行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的考试,还需要完成一张难度与同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当的考卷。对专业性的严格要求,使得上海当时发改委招聘的金融规划和金融战略研究岗位一度招不到适合人选,只得委托猎头继续招聘。当然,如此严格的要求,基于工资协议制度的灵活性,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一岗位当时被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开出年薪40万元的价码。

同年紧随其后,温州人事部门决定在“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通过特别设置的职位上,尝试聘任公务员”。如果不是温州紧跟深圳、上海的脚步,“自费开展”公务员聘任制试点,恐怕难以让外界大规模地体会到政府部门对专业型人才的渴求。

由于大陆行政与政治功能长期重合,从进入行政编制开始,公务员就得为仕途而费心,并因此精力四散,同时也因为从行政到政治的可能,使得可以忍受与市场薪资的落差。但由此往复运转,要么专业人才升到了管理很杂的领导岗位,要么升迁无望辞职下海,专业人才的空缺越来越大。特别在专业人才往往难以升到领导岗位的历史经验提示下,人才越来越多地驻足在政府门外,而政府又是那么地不想放弃专业管理职能。

膨胀的供需差距,使得有钱的广东、上海、浙江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英国新公共管理革命的经验: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而今,连中部省份湖北、河南也提出推广公务员聘任制试点。

鲶鱼还是一杯水

根据相关统计,2011年初,全国有600多万公务员,但是5年来仅辞退4778名。对于公务员长期以来“有进无退”机制的失望,成就了“公务员聘任制”热炒。

公务员聘任制从一开始便被社会视为一条鲶鱼,希冀能搅活公务员管理体制。从而深圳模式被反复放大。

深圳市政府宣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深圳市所有新进入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无论是通过招聘,还是安置、调任、市外转任等方式进入,一律实行聘任制。在这一年,深圳市大笔一挥,69%的公务员“换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随后将深圳模式总结为是一场增量改革。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让西方惊叹中国地方政府的 “政治哲学”。

到今年3月,尹蔚民开始表态,将“积极支持和鼓励深圳市进行探索,不断完善聘任制公务员的办法,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和办法,以便为将来在全国推行聘任制公务员时提供借鉴”。

事实上,深圳的聘任制公务员,其身份与待遇与过往传统的委任制公务员在都拥有行政编制,在责任权限、能力要求以及职务升降等方面也执行相同制度。不同的是,聘任制的公务员实行合同管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退休保险制度。它变相实现了与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制度并轨。

因养老不再靠财政,“铁饭碗”变成“瓷饭碗”,为公务员的退出开了一个口。纵使是这样的大手笔,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俊生还是直言,深圳改革,并没有触及1.1万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带“长”字长官)的利益,真正影响较大的反而是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这两大新进的公务员。事实上很多党政部门领导在任期届满之后,还可转到其他机构或部门任职,不见“出口”。

一位评论者言:“指望聘任制公务员对委任制公务员施压,终究都只能是‘一杯水’的游戏,他们被观赏多少次,也成就不了‘一池水’的活力。”

尹蔚民也有疑问:“深圳试点所取得的经验有没有普遍的意义,在全国能不能推行,这是深圳试点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机会与风险

对于各地政府的行政编制,中央编制办公室从上到下督察甚严,而对灵活的聘任制,各地则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管理规范。

吉林规定不占用行政编制,珠海规定政府雇员占用编制,深圳则是占编不入编。吉林、珠海、杭州等地规定政府雇员不担任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而深圳市规定其高级雇员可以担任行政职务,行使行政管理权。

另有聘任制公务员私下抱怨,因自身不具行政职务,因而很难调度、协调其他单位和部门,另外自己拿高薪反而让其他普通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而且钱又是从何而来,是否堤内损失堤外补?”

中国社科院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贠杰解释,目前,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岗位进行试点公务员聘任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机关病”,但大多的公务员岗位具有性,专业性明显,这些岗位需要时间积累经验,而聘任制下的公务员流动性较强。此外,灵活的聘用制还易滋生用人腐败。由于部门领导手握聘任合同终止权,自由裁量权的发挥反而加重了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