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调控常用的经济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房产热的具体表现
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房产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也不例外。随着房地产加热,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导致房价不断攀升。同时,相关产业的地价、园林墓地价都逐步见呈上升趋势。作为一名高中生,通过阅读时事政治、新闻,了解到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形势较好,且新一轮的房地产热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拉动的。这与1992年―1993年期间所形成的单一的投资热存在质的区别。但是,从整体上看形势较好却并不能够说明不存在问题。我认为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不在总量,而是在结构;也并不是在速度,也是在质量上。因此,房地产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房产热的具体影响
(一)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政治。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催生了众多的人们去买房,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这样房地产商为了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则不断加大投资,让房地产不断发热,从而增加了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造成阶级矛盾,形成人民内部矛盾,从而不利益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二)增加银行金融市场压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由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让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自身的闲散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从而让国家大量的资金都纷纷流入了房地产市场中。这样房产热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都存在自有资金不足,且间接融资方式比重较高的现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增加了银行的发展风险。同时,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融资又仅仅局限于股市融资,而融资的金额仅仅只占房地产融资的3%左右。换句话讲,也就是除开房地产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外,银行信贷则成为了推动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当前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实行分业经营,在较大程度上支撑了整个房地产业的金融。
当前制约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繁退出,银行很容易因为大量客户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的困境之中。
(三)产业热催生腐败,不利于法制。作橐幻高中生来讲,虽然国家金融、市场经济、政府调控等是我无法理解的,但是却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了解新闻,在当前房地产热的背景下,很多房地产商为了低价购买地产,便实行贿赂行为,而很多官员也尚未规范自己的行为,将法律忘于脑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的落实。
(四)假离婚现象体现人民法律意识薄弱。在房地产背后的冷思考下,很多人们为了少给税钱,则采取假离婚措施。然而,一些人在假离婚之后,当受到金钱诱惑的时候,则假戏真做。这种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凸显了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薄弱。
三、解决方法
(一)经济手段。所谓经济手段就是国家通过实行经济政策和计划,合理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不断发展的宏观调控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经济手段。同时,还需要制定和实施经济规划、计划来实现宏观调控。
1、稳定住房价格。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稳定住房的价格,便需要严格控制土地、建筑材料的价格。首先,各级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职责,积极充当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力量;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土地出让的交易方式,并合理的将出让地的土地利用率、容积率、绿化率,以及商品房的房价等因子作为标的,综合进行评比分析,以最接近标底的作为中标单位,这样有利于政府更好的控制土地的出让价格。
2、调整供给结构。一方面国家可以适当增加供给,即适当增加普通的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性住房的供给比例。同时,还需要尽量开发60―90平方米的中小型住房,严格控制大户型住房和高档别墅建设。坚持正确引导消费,从而有效缓解房产的需求压力。
(二)法律手段
所谓法律手段就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经济立法来规范各个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开展经济司法活动来打击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1、运用利率和税收政策,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热。其中,当经济紧缩时,采取低息和减免税政策有利于刺激需求。因此,为了能够引导广大企业进行投资与开发,政府便需要合理调整别墅、高档公寓、高档娱乐设施等贷款利率,合理调高个人住房的贷款利率,从而促使低息政策能够更好的偏向低收入者的倾斜。例如,各个城市的政府应该对高档不动产开征不动产税,并积极采取累进税。这种政策对于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奢靡之风,从而更好的将有限的资源应用于现代城镇化建设中。
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制防患于未然。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不健全,当我国银行业在涉足到房地产信贷业务时,从外部环境上分析则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和抵押保险机制方面;从内部机制上讲则主要是指银行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资本不足、资产过高等,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信贷的风险。
(三)行政手段。所谓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设置行政机构,采取各种强制性的命令、指示等措施来进行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在房地产热背后的冷思考下,为了有效遏制房地产市场中形成的投机需求,则需要合理调整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虚假和炒作的行为,合理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制度和税收制度,从根本上规避金融风险。
结论: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提出了相关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够解决“房地产热”这个关乎民生的大问题,以便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华伟,杨柏理.如何应对“房地产热”对金融的影响[J].探
索与争鸣,2010(10):61-64.
[2]马潇B.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看当前中国的房地产热[J].经
营管理者,2013(01):234.
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1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
(1)含义: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其他主要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3.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途径。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2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2.国家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4.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
欠税(超过纳税期限)
骗税(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
抗税(用暴力或威胁)
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3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
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或为了不正当利益。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 “一哄而下(上)”。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一,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第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4神奇的货币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世界货币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2)通货紧缩:货币升值,物价下跌。
4.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将会使进口上升,出口下降,外向型企业失业率上升,外汇储备下降。
高中政治必修一全部知识5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买方市场:价格低。
卖方市场:价格高。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越大;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越小。
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该商品价值量越低;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该商品价值量越高。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2)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也有影响。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
一、引言
自从我国强调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宏观经济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明显好转,但财政政策没有与货币政策一起“双退出”,因为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尚待巩固,一些投资项目仍在进行中。尤其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内部经济复苏还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需要总体积极的经济政策,而在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对冲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精准测算财政政策乘数,对于我国下一步经济政策选择、经济形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有一些成果,其共同特点是:都是利用IS-LM模型来测算。[1][2]IS-LM模型是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模型和核心模型,应用这种模型测算财政支出乘数从理论上是一个大的进步。IS-LM模型中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M为实际货币供应量,P为价格,CG为政府支出,E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T为税率,d(·)为居民消费函数,x(·)为出口函数,m(·)为进口函数。
假设税率T和货币供应量M为外生变量,将IS和LM曲线结合起来,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值。对(1)、(2)式全微分,将两式联立,用矩阵表示为:
(4)式是利用IS-LM均衡计算出来的财政支出乘数,也就是利用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计算的财政支出乘数。我们可以发现应用IS-LM模型没有考虑价格市场、国际收支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因而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财政政策乘数的理论分析
(一)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均衡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基本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宏观经济模型考虑产品、就业、价格、货币需求、利率的市场均衡,主要用以下六个函数表示:
(5)式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指的是物价上涨率和“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的缺口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压力。在这里,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在现实中,表现为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产出对潜在经济产出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产出对潜在经济产出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6)式表示劳动市场均衡,和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劳动力供给不同,现实中劳动力供给、经济生产和物价决定工资,因而(6)式表示需求决定工资。(7)式是货币市场均衡函数,也就是LM曲线。(8)式表示国际收支均衡函数,就是所谓的BP曲线。(9)式表示产品市场均衡,也就是IS曲线。(10)式是生产函数。
在(10)式中代入(6)式的L,假设CG、T、M为外生变量,对Y、P、W、R和E微分,得到以下矩阵:
(11)式是在标准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在价格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国际市场均衡的前提下,对于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工资、利率和汇率变化推导的矩阵方程,(11)式是计算我国财政政策乘数的基础。
(二)货币供应量、汇率一定的场合下的财政政策乘数的理论推导
现实中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两大重要手段,两者总是被同时使用,但是为了计算的简单,我们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本文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把M(货币供应量)和E(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视为外生变量,在此前提下分析财政支出的效果。假设ΔCG=1、ΔE=ΔT=ΔM=0,以矩阵(11)为基础,计算财政支出政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得出在货币供应量、汇率一定的场合下财政政策乘数:
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结构
(一)模型特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吸取以往研究的经验,构建吻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具体特点如下:第一以分析财政政策为重点的宏观经济模型。模型侧重于财政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模型对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描述。第二是建立在国民核算体系下的需求导向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3]第三选择了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区间。数据样本为1980-2007年年度数据,在该段时间内中国已经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各组成部分已进入市场经济的角色,数据相对稳定。第四采纳了动态建模理论,通过交替运用理论与数据信息,不仅对经济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利用现实数据寻找实际经济运行规律。为此,我们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同时较好地兼顾了中国经济转轨的特点,从最广泛的影响因素入手,本着“检验、检验、再检验”的原则,从“一般到特殊”逐步简化,模型设计简洁,操作规范,减少了变量过程的随意性。
(二)模型结构
本文的宏观模型是一个小规模的需求导向型的宏观经济模型,产出由需求决定。模型涵盖了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共分为需求、供给、收入、财政、价格五个模块,由10个行为方程、19个恒等式组成,共包括33个内生变量和10个外生变量(限于篇幅,略)。图1为模型结构示意图。
注:阴影部分为外生变量。
图1 模型结构示意图
四、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测算
本文重点考查的是财政支出乘数,也就是财政支出变化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倍数。从财政政策乘数的作用机理来说(见图2):当财政通过增加财政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进行政府采购和雇用劳动者来从事生产,从而拉动政府消费和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的提高,企业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将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最终带动经济增长①。
图2 财政支出乘数
具体步骤如下:假设2003-2007年期间连续一次性追加1单位财政支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运行结果(限于篇幅,具体过程略)显示第一年(2003年)财政支出乘数是1.883,并在其后四年 (2004-2007)对GDP有影响,其乘数分别为0.47、0.291、0.136、0.011。如果从2003-2007年期间连续每年追加1单位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乘数分别为1.883、2.497、2.903、3.017、3.025。这表明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是连续上升。
五、四万亿投资政策效应测算
四万亿投资结构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四万亿主要用于政府消费(文教卫生)和政府投资(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四万亿投资计划开始于2008年年底,其经济效果将在2009年开始,因此我们假设两个投资方案:A方案,2009-2010年每年追加2万亿投资;B方案,2009-2011年每年追加1.333万亿投资。两个方案对2009-2014年经济影响为(具体计算过程略):如果实施A方案(2009-2010年每年追加2万亿投资),2009年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33185亿元,政府消费增加9313亿元,居民消费增加9016亿元,固定资产形成增加29718亿元,进口增加2077亿美元,出口减少266亿美元。其作用将持续影响到今后几年,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共增加101602亿元,政府消费共增加20776亿元,居民消费共增加35868亿元,固定资产形成共增加91433亿元,进口总额共增加7122亿美元,出口总额共减少1434亿美元。
如果实施B方案(2009-2011年,每年平均投资1.33万亿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2097亿元,政府消费增加6211亿元,居民消费增加6038亿元,固定资产形成增加19728亿元,进口增加1377亿美元,出口减少181亿美元。其作用将持续影响到今后几年,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共增加94691亿元,政府消费共增加20496亿元,居民消费共增加33936亿元,固定资产形成共增加83819亿元,进口总额共增加6928亿美元,出口总额共减少1395亿美元。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2008年10月采用的四万亿刺激方案对于“保增长”是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是经济调节的一个有效工具,从实施时间分布来看,两年计划和三年计划的经济效果不会有太大区别。同时,我们也验证了政府投资不仅提高政府消费也拉动内需。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财政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危机时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财政政策。因为企业和家庭在“危机”面前,倾向于采取储蓄、调整和解雇雇员等的措施,对于家庭和企业来说这也许是正确的选择,但对于整体经济来说,这些措施会使经济形势进入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所以当经济出现停滞的兆头时,即使财政政策乘数较低,大多数国家还是会动用财政政策。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即使很多人指责“公共投资效率太低”,但财政政策仍然是有力的经济干预手段。[4]财政政策的影响不仅在于当年,还要看到2年后、3年后,甚至5年后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推导出财政政策乘数,并从实证角度估计我国财政政策乘数大约在1.88,且目前阶段财政政策乘数呈上升趋势。本文还测算了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的经济效应,发现财政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重要杠杆,这对我国当前加强宏观调控、扩大经济增长具有以下的政策含义:
1.在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公共投资大幅度增加会直接提高总需求,缓解供求矛盾。这就是常说的公共投资能成倍地创造收入(乘数效应),从而增加总需求的“需求效应”。同时,公共投资通过增加经济中的资本存量,提高经济生产潜能,从而具有“供给效应”。[2]
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这些部门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不仅推动结构调整,还为今后的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同时,公共投资通过在西部落后地区、四川受灾地区的公共工程建设,带动西部地区的投资,为我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打下基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表明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越大。
3.增加公共投资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和一次性转移支付等措施来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但往往受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提高收入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②。
【关键词】 公路超载;经济学;原因;对策
1.前言
公路运输是我国当前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整个交通运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滞后的问题。公路超载便是制约公路运输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公路超载问题的日益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因于经济利益的。对此,笔者将结合实际经验,试着着眼于经济学的角度,对公路超载的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治理与解决的对策。
2.公路超载的经济学分析
公路超载主要是指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负载量的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行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定,超载行驶应当经过提交申请并批准后才可进行行驶运输。然而,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未经申请与批准而进行公路超载运输的现象,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当然,造成公路超载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利益的驱使、法制的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强等。显然,经济利益始终是造成公路超载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中所得。
第一,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人就要自私地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活动目标。而在公路交通运输行业中,作为经济人的运输服务提供者的目标就是要以最小的运输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供过于求是我国目前公路运输市场中的基本形势。而众多的运输服务提供者要在竞争中抢占市场,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不断地减小运输成本,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利润。货运价格与载货重量的乘积,减去运输成本,便是运输的利润。即是说,运输的利润与载货重量是成正比的。在货运价格的竞争条件下,载货重量越大,运输利润也就越大。因此,超载便成为了他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常用手段。不仅如此,公路运输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使公路超载成为必然。[1]
第二,公路运输管理中的腐败经济行为。一直以来,著名的科斯定理是对交通管理者的腐败经济行为的合理解释。[2]公路超载问题管理的失败,与管理人员的腐败经济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许多公路超载事件中,运输管理人员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便出现了许多只罚不管、只收不治或滥罚款、收黑钱的许多腐败现象。如此一来,在双方都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不仅使公路超载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反而促使了更为猖獗的公路超载现象。
第三,外部不经济是导致超载现象的重要经济因素。对运输提供者而言,公路的建设投融资机制不合理,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对公路本身而言也是外部不经济,造成公路损坏的同时也提高了公路养护。对公路建设管理者而言,对超载车辆的不明确会造成管理成本的提高,也是存在外部不经济的。从外部性来分析,公路超载是运输提供者缴纳了通行费、公路养护费等费用的情况下而发生的。此外,公路本身是承担公路超载的单一受体。由于公路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些投资主体都不会直接承担公路超载导致公路破坏而带来的经济后果。因此,公路便成为了公路超载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的单一承受体。
3.公路超载的解决对策
第一,要建立健全的公路超载管理的法律机制,并加强执法力度。要解决公路超载问题,其根源便在于法规。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公路超载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出规定,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要求按照规定严格执法,提高执法力度,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源头上杜绝管理人员只罚不管、收黑钱的现象。此外,还要建立明确的权责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利,把责任与利益相结合。适当的激励机制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也是提高执法力度的有力保证。
第二,适当地调整公路超载收费政策。首先,针对我国目前乱收费的现象,可以适当地调整收费费率。通过降低收费费率或降低道路通行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从而鼓励运输企业进行合法运输,减少超载的现象。其次,逐步推行计重收费标准。即是在对运输货物的总重量进行计量的情况下,并考虑车辆可能会对道路所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收费。如此,便会降低合法运输的费用成本而增加超载运输的成本,使超载运输无利可图,有利于公路超载现象的减少。
第三,通过“有形的手”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节,使外部性内部化。运输市场所存在的外部性,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干预,规范市场经济的主体,引导运输市场的发展,使外部性内部化。如通过扶持规模化且有竞争力的运输企业,引导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还可以运用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对运输市场的运输价格进行指导与调整,加强对运输行业的规范与治理,促进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公路超载现象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中极为突出的问题。通过以上的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与解释,可以看出,公路超载主要是由于其外部性以及运输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对此,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适当调整收费政策,并加强对公路超载的管理,有利于有效解决公路超载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晖.关于治理超载超限问题的政策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
[2]史鸿远.公路超载超限运输的危害与治理对策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8)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费电价;电力企业;资源管理方式;电力能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2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67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压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偏低,造成严重的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行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改善环境。在电力侧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提高电力生产率,制定合理的电费电价管理方式,才能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求侧管理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引导手段、行政手段等,其中经济手段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也是主要的手段。
1 现阶段我国电价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国电价依据形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居民生活电价、一般工商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大工业电价等。在实行过程中,依据不同时段电能供给所产生的成本的差异,执行不同的电价标准。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采用分级制电价不仅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电价的合理性,还能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用电数量越少,电费就越少。
2 电费电价在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抄表机制不够完善
在实际的电力供应过程中,分时电价应该满足用户的自主选择用电时段的需求,但是并没有达到良好效果分时电表的轮换、修正以及抄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技术更新缓慢,在抄表过程中不能达到良好的抄表效果,导致电价存在一定出入。
2.2 电价机制存在漏洞
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耗能较高的企业都采取差别电价,能够实现对企业的宏观调控,打破一些高能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对企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指导,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理论指导以及法律文献,导致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
3 基于弹性理论电价电费电价需求分析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用户用电数量的因素很多,积极加强对其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及时的调整发展方向。在用电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各个行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特征,例如一些季节性较强的产业、负荷率较大的企业、市场波动较大的企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存在不同。电力企业只有通过对用户的需求以及规律进行把握,找出其存在的规律,才能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备较多的不可控因素。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要采用分时电价,应该保证电力企业自身效益不能受到损失,电力企业通过将电力产品营销以及需求价格弹性进行融合,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电力市场用户终端进行分析其弹性系数以及交叉弹性系数进行综合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矩阵形式:
在上式中,E表示用户电力需求的价格弹性,通过相应的计算我们能够得到结论,其弹性需求较大。依据此种情况电力企业应该采取的有:在相关措施制定以前,电力部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该地区的近几年来的电价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该地区电力能源的销售额进行考察,然后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对峰、平、谷三个时段的用电总量以及电价的水平进行弹性系数的分析;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平时段电价水平低于电能弹性系数为1的水平下,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峰谷分时电费电价分析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加强用电侧管理,使得价格杠杆的作用最大化,能够引导电力消费朝着科学化发展,同时还能缓解电网峰谷差矛盾,推动了电力发展,依据用电负荷的特性,采用峰谷分时电价中实行分布推进原则。基于DSM的分时电价的确定依据分析。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分时电价的应用决定了高峰时期电能的成本,低谷时期,所产生的成本较低,所以峰谷时期的电价制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在电价确定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峰负荷和平负荷时期的平均McP作为基础,明确其服务费用、电网线损、电力公司所产生效益对各个时期的电价进行确定;其次,依据电力企业收支平衡原则对谷时期的电价进行推算,尽可能地保证平时阶段电能能够满足弹性需求小于1的水平;最后,工作人员还应该对不同时期的电能交叉弹性系数进行分析,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另外,电力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抄表机制,依据区域的不同状况,及时地安装智能电表,不仅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保证抄表数值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要针对电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保证电价电费的合理性。
5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居民阶梯电费电价分析
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实行的电价政策都倾斜于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逐渐提高,只有对电价进行不断调整,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我国用电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居民阶梯电费电价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依据电量的需求,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不仅能够保证对低收入用户的补贴,提高我国电力能源配置的合理性,还能保证居民的正常用电。
所谓的居民阶梯电费电价主要指的是以我国现行的电价标准为基础,对居民的用电制定分段定价,如果居民所使用的电能越多,所支付的电价水平应该呈现阶梯状不断上升。拉姆齐定价法是递增式阶梯电价的经济学基础,工作人员在制定过程中,依据电能的需求弹性进行定价,如果弹性较大的用户,其价格应该定得较低。电力企业通过对用户需求弹性的研究分析,制定合理的电价机制,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要分析用户对电费的承受能力,保证电价不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电费电价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合理的电价不仅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能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加强对基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电费电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电价制定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从社会角度和居民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保证电价合理性,保证电力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倩.基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电费电价分析[D].东南
大学,2012.
[2] 吴秋伟,汪蕾,邹云,等.基于DSM和MCP的分时电
价的确定与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5(1).
关键词 城市节水;工业节水; 生活节水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40-02
0引言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四,但人均拥有量只排在109位,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逐渐升高,城市供水的任务日益艰巨,供需水量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节水型社会,号召各行业爱水节水,规范用水准则,落实推动切实可行节水方案,城市节水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对城市节水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济南市节水规划为例进行分析。
1 城市工业节水
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飞速发展势头,这意味着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都将提高。合理有效的利用工业用水是缓解水量紧张最有效的方法[1,2]。
1.1 循环冷却水
工业冷却水占工业生产用水总量的70%~80%,合理利用冷却水将大大提高工业用水的效率,从根本上实现节水。节约工业用水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循环利用冷却水。发达国家对于冷却水的利用率比较高,可以达到75%左右,我国对冷却水利用率低,只有30%~40%。采用合理的节水途径和方法,我国冷却水利用率提高还有很大空间,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循环冷却水利用率。
1.1.1 直流水系统改进成循环冷却水系统
循环冷却水系统将系统产生的废水,经适当处理后重复使用,不补充或少量补充新鲜水,不排放或少排放废水,提高了水量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能量损耗,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热利用效率,避免了热污染。
1.1.2 选用高效的冷却构筑物
冷却构筑物类型的选取关系到整个冷却系统的费用,节水效率,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应该根据生产工艺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选取最优的冷却构筑物。例如,火电厂的冷却塔通常做成双曲线形。这是因为双曲线设计使构筑物底部有最大的圆周,使冷空气最大限度地进入冷却塔,冷空气到达最细部位时,接触热水,由于管径变小,空气流速加快,快速带走热水中的热量。此外,由于管径变小,冷空气的体积也受到压缩,故压力也增大,流体的含热能力也随之增加,于是在细腰部冷空气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热水的热量从而使热水冷却。到了最上部,管径再次扩大,已携带了大量热量的空气由于流速减慢,压力减小,将所含的热量最大程度释放。
1.1.3 采用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循环水经由泵输送到水冷器中,冷却热工艺介质,冷却水的热水通过二次换热,在另外的换热器,或称二次冷却器中被其他介质间接冷却变为冷水再返回循环系统使用。封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封闭式冷却设备,循环水在管中流动,管外通常用风散热,不影响循环水水质。密闭式冷却水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水利用率[3]。
1.2 工艺节水
通过改革生产方法,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设备的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工艺称为工艺节水。工艺节水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用水量,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可以将相应的环境污染控制在环境容量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水资源极其宝贵的今天,工艺节水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4]。
1.2.1 工艺改进节水
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工艺改进可以使用水量有效减少。太原平板玻璃厂通过改造氮气净化器保温外套,年节水10万吨。部分发电厂通过采用静电除尘和干粉回收系统去除粉尘,替代传统的用水除尘办法,成功节约了用水量。工业上产上具有节水作用的工艺还有很多,节水型印染工艺通过低给液染整、冷轧堆工艺、泡沫染整、微博染色等工艺提高水利用率。节水型制革生产工艺通过转鼓快进工艺、酶脱毛工艺、常温少浴染色工艺等提高节约用水。
1.2.2 洗涤过程节水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对零件进行洗涤以达到生产要求。有时为了生产质量需对零件进行重复洗涤,增加了用水量。从水量重复利用角度,洗涤方式通常有两种,可重复洗涤方式和不可重复洗涤方式。前者指在洗涤完一批零件后不排放,收集起来再进行下一次洗涤,当收集到一定量的水后进行适当处理排放。后者指一次洗涤完毕直接排放。显然,重复利用的洗涤方式更加节水环保。
2 城市生活节水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市政用水,景观园林浇灌用水和消防用水等。城市生活用水与居民生活与利益密切相关,与城市工业用水不同,生活用水有自己的特点:用水过程属于私人行为;水价相对便宜,没有从经济上引起百姓的重视;生活用水随季节等因素变化具有随机性,难以把握,只能宏观调控。实现城市生活节水可以从观念上对市民进行教育,加强普及节水观念。此外,充分发挥水费标准这一经济杠杆的核心作用,把节水和人民生活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强化节水意识。大力发展回用水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也是城市生活节水有效的举措[5]。
2.1 发展回用水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污水回用。污水回用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和水处理设施负荷。与长距离管线引水的投资费用相比,污水回用改造所需的投资和维护费用将减少开支。排污收费和回用水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升级,在减轻环境污染和保护水源水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
2.2 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节水器具可以有效提高水利用效果,减少甚至避免水浪费的现象。开发并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在生活节水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报道指出,家庭用水的40%~50%用于便器和淋浴用水。由于渗漏和不良用水习惯导致的水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采用节水型便器和喷头可以减少水量浪费,缓解用水压力。节水器具还能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将水体污染和处理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针对水源不足和污水处理量日渐增大的难题,纽约市为市民发放补贴,鼓励市民更换节水型便器。经过3年时间的推广,共更换大涌水量便器130万套,节水量34万吨/天,相当于纽约全市用水的7%。节水器具的推广和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2.3 宣传教育强化节水意识
节水宣传教育可以强化群众节水观念,改善不良用水习惯,具有不同于节水的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的特殊管理作用。节水宣传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居民用水习惯,从根本上减少用水浪费。
3 济南市“十二五”节水规划
根据济南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节水的要求,济南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从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和管网漏失控制三个方面全面进行城市节水[6]。
3.1 工业节水
工业用水是济南市用水大户和污染大户,从优化工艺角度出发,结合环境保护和节水节能,升级改造产品以实现全面节水的目标。济南市高耗水的工业主要集中在钢铁行业、火力发电、石油化工和啤酒行业。“十二五”期间拟针对该类行业积极推广节水工艺改造。
针对火电厂,对现有300MW机组循环水系统进行改造。把换热系统的铜管换成不锈钢管,并采用水质净化三场的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水,该项改造可使单位发电量取水量降至25立方米/万千瓦时;石油化工行业通过节水型炼油生产工艺与设备的改造,提高冷却水浓缩倍数,采用市政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提高锅炉蒸汽水会用率等方法实现节水;在钢铁工业方面,计划提高济钢综合污水厂的消化能力,实现生产生活地下水“零”提取和“零污染排放”,吨钢取水量到2015年达到3.0m3;啤酒工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啤酒济南有限公司,该单位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上,进一步提高行业用水水平,拟计划到2015年单位产品取水量降低到4.7立方米/千升。
3.2 生活节水
济南市在“十二五”期间对生活节水的目标是推广节水型器具,加大利用非传统水源,推行实施阶梯水价,加强特种行业水资源管理。
3.3 管网漏失控制
管网漏失是水量浪费的重要来源,加强检漏,严格管理是降低管网漏失切实可行的办法。具体的措施有:加强供水管网管理,采用流量计、水表等定量设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网检漏,通过压力控制,流量控制及时发现漏水事故,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供水设施改造,“十二五”期间,济南市拟扩建4座加压站并对400余座二次加压设备进行改造。
4 结论
随着经济发飞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大。实现城市节水是缓解供水不平衡最有效可行的办法。只要注重管理,因地制宜改造升级节水工艺,城市节水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欣,郭合军.城市节水面临问题与节水途径[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
[2]郑亚娟.浅析城市节水及其途径[J].水利工程,2012(6).
[3]李晓燕.浅析工业节水途径[J].山西建筑,2005, 31(8).
[4]严力云,沈丹.强化城市节水管理工作的探讨[J].城镇供水,2011.
[关键词] 配送业 现代物流 农业生产资料
1 农资供应物流业面临新挑战
物流配送业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组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将供货方的货物,通过各种作业,按照需求,配送到需求的场所。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体,是在某一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物流缩影[1]。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物流配送研究方面已经起步。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构筑起了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作为现代的流通形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商品物流。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关注和重视现代物流的研究。但目前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设立了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配送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便的服务,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虽然我国城市物流配送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业来说,在运作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物流配送的重视,这个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然而,国内农村物流配送尚处于萌芽状态,与城市物流配送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当前 “三农”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配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农资流通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而目前传统农资供应物流又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实际的要求。根据加人WTO所作的承诺,我国将全面开放中国农资市场,我国的农资流通业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农资供应物流业的经营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探讨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应用现代物流理念创建农资配送新体系问题。
2 传统农资供应物流存在的问题
农资物流有农资供应物流、农资生产物流、农资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之分。本文讨论的农资供应物流是以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为主要内容。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种子、肥料、农药、地膜、农机具以及农资生产需要消费的其他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和水利资源等。本文着重讨论前四者。传统农资供应物流存在如下几个的问题:
2.1 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
传统农资供应物流业大多是通过行政部门逐级调发的形式,基本上没有面向最终客户,特别是省、市一级的供销社所属的农资供应物流业,其销售的产品往往经过若干级经销商最后才到农户手里,这就造成了流通环节多,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2]。
2.2 配送率低,只“送”不“配”的现象十分普遍
配送的核心作用是服务。现阶段的农资供应物流业,基本上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经营范围较窄,可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内容较少,多只是“送”而不“配”。即使配送只作送货上门,配送率也很低。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只有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3]。
2.3 流通的方式陈旧,调度管理难度大
传统农资供应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仓储基础上的调拨,由于目前农资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科学、不合理,规模小,且仓型与机械装备水平低,导致资源配备有限,有些农资从采购到终端需要多次储存。加以交通运力不足,交通运输线路短少,农用专用线配备欠缺。据估计,农村机动力运输量约只占总运输量的20%[2] ,不能适应农资运输的需要,这些状况造成统一调度管理难度大。
2.4 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降低了物流效益
目前,农资信息网络不健全,配送操作大多仍停留在半人工化状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农资标准化程度低,不少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难以统一操作,给农资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降低了物流效益。
2.5 农资管理主体繁多,市场秩序混乱
农资管理主体分散,多头操作,难以应对,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农资流通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家原在农村建立的农用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正逐步退出或转变,个体经营户迅速崛起,而管理工作又没有及时跟上,目前其流通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市场常常成为假冒伪劣农资的倾销地和批发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理顺农资管理体系,整顿市场,迫在眉睫。
3 创建农资配送新体系的构思
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构传统农资供应物流业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应用现代物流新理念,结合当前农资供应物流业的实际,提出创建农资配送新体系的思路。
3.1 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构建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
传统农资供应物流业,一个完整的工作需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协调与沟通工作,这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构建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突出业务流程,把原有农资供应物流涉及的多个部门的职能,统一由配送中心来完成。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有效地组织物流活动,实现物流组织由职能化向过程化转变。农资物流配送中心下游与投递站衔接,通过投递站面对终端客户;上游与供货企业相连,形成简捷的供应链。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对农资需求的不同。如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对农资需求迥然不同。以福建为例,闽南地区气温高,病虫害发生率高,农药需要量大些;农膜需要量相对少些;该区农业发展水平高,复种指数高,水稻品种要求生产期短些;土壤较瘦,需要化肥多些。而闽北地区气温低,病虫害发生率较低,农药需要量小些;农膜需要量多些;该区农业发展水平低,复种指数低,水稻品种要求生产期长些;土壤相对较肥,需要化肥相对少些。而且闽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为主,闽北地区发展粮食作物为主,这又引发对农资需求更多的差异。凡此种种,都说明农资供应的时间、品种与数量区域性差异特别明显。因此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必须突出区域性特征。根据农业区划原则,考虑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性和农业发展方向的相似性,建立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它在组织形式上由垂直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在功能上由漫散型向针对型转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益。
3.2 以需求拉动思想为动力,促进农资配送与技术配送迅速黏合
需求拉动思想是以顾客的最终需求为根本动力。农资的使用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像化肥、农药的用量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不仅造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当前盲目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据报导[4],一些地区使用农药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常造成药害;化肥的施用量是适用量的几倍,常常造成肥害。又报导[5],我国化肥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使7%的土壤受到杀虫剂的污染。这些情况都缘于农民缺乏科学知识,所以技术指导成为农资客户的急迫需求。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对生产资料的供应,不仅仅满足于数量,而是要求多品种搭配。例如化肥供应要按“配方施肥”的方案,多品种按比例搭配,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这些操作过程都必须以技术指导为核心。陈勇认为:我国农业与物流业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共生性。在农业与物流业的“黏合效应”下,重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既为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又为自身改革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6]。面对农资客户对技术指导的渴望,为了更好满足这一需求,可将农资销售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农资配送与技术配送的“黏合效应”,这应是重构传统农资流通业的最好选择。而且目前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不务正业”,没有真正在推广农业技术上下功夫[7],这又是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好作法,“一举两得”。据此,设计把乡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作为农资配送的投递站,面对辖区客户,签订农资购销合同,这种合同必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订单,可以保证农资供应时间、品种、数量的准确性,体现出农资配送与技术配送的“黏合效应”。这样可以在相似的农业区内,把分散农户对农资的需求转化成一定范围内对农资的统一需求,形成大市场,取得规模效益。这一配送新体系的构思是:供应商区域性配送中心投递站终端客户。
3.3 树立快速反应思想,尽快建立配送管理信息系统
快速反应思想就是企业根据深度了解顾客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要建立起以配送中心为枢纽的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使配送中心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使现代物流管理成为现实。配送中心通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加强与上游企业即农资生产厂家的联合合作,向供应商实现电子订单,开放业务数据,共享库存信息,更好地开展与上游企业信息沟通;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和实时的流动,能动地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地通过投递站将经营触角伸向终端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有利于销售额的提高,从而形成一张高效的配送网,实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如智农通物流配送管理系统v1.0致力于敏捷供应链的建设,强调“以要货订单驱动物流,随时保持动态供需平衡”,使得上游的供货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配送中心所需货品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库存。这个系统还可以协助物流配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业务流程和资源调度分配计划,从而将客户的需求、物流资源、业务过程和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个完整的业务模式中,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业务畅通的基础上,实现配送调度、客户服务和订单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物资流通总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8]。
3.4 实施关注价值链的思想战略,优化配送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关注价值链的思想战略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从而实现系统整体效益,使其效益大于单个企业独立经营物流所得效益之和。以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创建农资配送新体系,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物流相关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在物流现代化上应明确定位,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着眼点,而不是行政干预[9]。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配送技术创新重要成果的一种体现,发达国家已经推行。但鉴于我国对共同型配送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现在还没有系统地分析研究出在我国发展的路径[10] 。在这探索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创建农资配送新体系的重要性,研究制定构建农资配送新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将建立农资配送新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这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从典型推及全面。同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鼓励构建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农资生产与市场的紧密对接。政府还要组织探究农资物流业变化发展规律,努力打造反应迅速、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高效的农资流通的运行监控体系,监测市场,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反馈企业。并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优化农村物流环境,调控和规范农村物流市场。
参考文献
[1]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3.
[2] 任登魁. 现代农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 7(1): 72─75.
[3] 何阿,刘晓敏. 建立现代配送中心提高连锁店竞争力[J]. 福建地理, 2006, 21(1):23─27.
[4] 使用化肥农药要得当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EB/OL]. 中国植物科普网省略 /garden/07-20/6689.htm.
[5] 化肥农药超量使用 污染环境触目惊心[EB/OL].农网快讯 ahnw.省略/2006nwkx/html/200607.
[6] 陈勇. 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74─76.
[7] 李宗如.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徵农业科学, 2005, 33 (4): 738.
[8] 智农通物流配送管理系统v1.0[EB/OL]. 省略/jsp/systems /logistics/aboutsystem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