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困难学生帮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第1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让贫困家庭尽快、持久、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除了采取必不可少的经济扶贫等“输血式”扶贫措施,更为关键的是要为他们“扶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学历人士为300%、初高中学历人士为108%、小学学历人士为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因此,为了实现我区“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加快推进我区贫困地区发展,我们必须从根源出发,着力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家庭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做到“精准改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上好学”。我们要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通过改、扩、新建等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满足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人学需求,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妥善解决路途较远学生往返交通问题。

其次要做到“精准招生”,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进得来”。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和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切实开展招生扶贫工作,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的技术。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国家重点高校本科第一批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与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计划,扩大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第三要做到“精准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得住”。建立并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学生资助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与扶贫部门密切协作,运用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做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应助尽助,一个不漏”。

第四要做到“精准育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得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让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定人定向结对帮扶,努力实现对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帮扶的全覆盖。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分层育人,因人施教,把“扶志”与“扶智”作为培育的重点,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脱贫致富的腰杆‘直”起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五要做到“精准就业”,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就业”。加快建设自治区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等,积极开展城乡职业院校合作、联动办学,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好1~2个骨干专业、1~2个涉农专业和2~3个特色专业,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训需求,有效吸引有就读职校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建立就业精准帮扶制度,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100%就业,有创业意愿的拥有适度创业空间。

第2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 新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1-01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很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大学生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成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者对所在学校某工科专业307名2011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显示有96人申请了生源地或在校助学贷款,占31%,其中被调查的307名学生中通过我校绿色通道入学的贫困学生就达到28人,占9.1%。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较大,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1.经济方面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能够提供的费用有限,他们往往通过生源地贷款或在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学宿费,而生活费只能靠奖助学金或勤工俭学补贴,日常生活非常拮据。

2.思想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的影响,绝大多数思想较为成熟,积极进取,独立生活能力强,在生活中勤劳节俭,敢于吃苦,对家庭经济现状不怨天尤人,比较乐观。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变动较大,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如缺乏责任感、感恩意识淡薄、消极悲观、贪图享乐等。

3.学业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知识慢,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与他们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关。尽管如此,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去争取各类奖学金。

4.心理方面

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校期间会承受来自经济、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都能理性地看待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实,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1.助学贷款金额有限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出台的一项政策,贷款金额仅够学生支付学费和一部分住宿费,大学期间生活费和其他费用只能依靠家庭或勤工获得,加之部分地区贷款名额有限,有些贫困学生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2]。

2.奖助学金比例不高

奖学金是由国家、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只集中在极少数学生身上。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课余时间去打工,影响了学习,不仅得不到奖学金,还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

3.勤工助学范围较窄

勤工助学范围局限于家教、发放传单、做推销、饭店服务员等,学校提供的岗位也只是在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整理资料、清洁等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受能力所限只能从事一些重复性强、耗时间、工资低的体力活,这不仅加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更占用了学习和休息时间。

4.教育帮扶方式单一

各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帮扶过程中方式比较单一,在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导致学生一味索取,自立意识缺失,不敢面对经济困难的现实,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对学生资助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一)“资助”与“育人”并重,发挥榜样力量

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作者所在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育人为本的工作指导方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的同时,他们在观念、品格、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充分体现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

(二)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增强自信心,从而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2]。作者所在学校依托吉林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计划,每学期选拔一定的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就业能力拓展培训,旨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求职技巧等,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三)强化诚信教育,提升感恩意识

学校通过“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仪式”、“毕业生还贷诚信教育”主题征文等活动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不忘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其中我校某学院“N+n”助学团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N+n”助学团队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2009―2012年,该团队为200多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300多个助学岗位,为100多名小学生提供智力帮扶近1000小时,提供助学金帮扶近万元。

(四)加强勤工助学管理,推动校企合作

我校通过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着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绩效化。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大量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既有效缓解经济问题,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学校高度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广核、吉林电力公司、浙能集团等多家单位均在我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综合素质优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明吉,赵敏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黎斌,黎娟.浅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

黎斌(1982-),男,研究生,吉林省东北电力大学学工部思想教育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3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全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要求各高校加强工作力度以辅助学生就业,使得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有些区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就业指导的工作流程。诚然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助力,但究其根本,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外,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就业帮扶模式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俨然成为了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

一、高校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源于就业,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目前比较认同的是Hillage和Pollard在1998年提出的观点:就业能力是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和必要时能重新就业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和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高校毕业生而言,有力的政策支持,足量的信息服务固然重要,而其能否成功就业根本取决于自身素质水平,该素质水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则表现为就业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因此在深入研究问题前,当务之急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测评体系,从而能以一个科学的标准客观评价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测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引入职业心理学理论,参考职业心理的测量方法来检视个体的气质特征、发现个体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通常包括:情商测评、事业心测评、沟通交流能力测评、处理问题能力测评、领导能力测评、创业潜力测评、成功倾向测评、职业选择测评、工作压力测评、工作态度测评、职业满意度测评、人际关系测评等。类似的测试方法为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应该看到的是,类似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做出的评测是针对被评测个体天赋特质而展开的,它们更加强调的是实现个体对自身的完整认识和正确定位,而在付诸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时,其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存在着较高的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在上述职业测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具操作性、能够客观呈现共性特征、科学的、本土化的就业能力评测体系。这种测评方式能够发现被评测个体在择业竞争中不利因素,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区分、整合,锁定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测评,我们发现就业困难学生有一些集中的特点,综合归纳为一下几类学生:1、心理困难学生;2、学业困难学生;3、以外貌、谈吐等方面有缺陷为典型的个人基本条件有限的毕业生;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专业的学生。我们对这类学生进行了长期观察接触,分析如下:

1.心理困难学生

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巨大落差极大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同行业,同龄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考虑到个人意向同国家相关政策需求,企业提供岗位数量以及能够给予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比较等各种情况的契合度,什么是正确的抉择,这一问题使得寻求就业机遇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感到了社会经验缺失带来的种种困惑,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各种就业选择和诱惑面前不知所措。[2]除此以外,自卑心理,从众心理,面对挫折时的矛盾心理,制约大学生大胆迎接挑战,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

2.学业困难学生

在大学里往往存在这样一批同学,他们或是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或是在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中消极懈怠,缺乏自律能力,导致学业水平底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然而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能否胜任所应聘岗位的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应聘者能否在竞争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个人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断创新。[3]

3.个人基本条件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综合素质在求职中的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普遍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敬业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4]大学生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较强的适应能力,高尚的人生观、良好的内在修养武装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难而上,清楚认识自己各项优势与不足,提高综合能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紧紧把握住。

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

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实力是基础,拥有科学的技巧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业技巧包含许多细节,择业应聘时,通过短时间面试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并不容易。如何做一份简洁明了而又亮点突出的简历,如何穿着打扮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何恰如其分的推销自己而不让面试官感到过分吹嘘,如何巧妙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使人印象深刻,这些都需要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却不了解就业技巧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学生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对个各专业学生需求量也不断变化。而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专业并非在社会经济市场下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平等的就业条件,因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现象。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所需具备的一切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个性等,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代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5]同时,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得学生学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校忽视学生社会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三、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一)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世界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裁员甚至倒闭,上述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本不宽阔的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和艰难,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研究发现,以上五类毕业生几乎涵盖了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对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工作重心放在这五类就业困难学生身上,其中较有可操作性的是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理论支撑和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由此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总结就业困难学生的共有缺陷,改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的就业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固然与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些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冷遇的学生都存在着与用人单位选拔标准的个体缺陷。这实质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高校日常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证否的验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合理性的把关阶段。

2.把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科学规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在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的困境时,除了要在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上加大工作力度,还要注重工作的效率,不要将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总体而言,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大致包括了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身高、外貌等外形)、就业技能欠缺等四大类。其共同特征是,均对就业抱有一种畏惧、逃避的心态。然而由于其消极态度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在帮扶手段上势必要因人而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像了解病人症候一样把握各类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并提出一般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3.保障困难学生平等就业,实现校园就业的公平公开

各类困难学生在竞争中相比同行业,同龄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处理他们就业问题时,除了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允许的条件下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打造其独特的就业优势,从公平的角度而言,给予困难学生以就业帮扶也有其合理性。因而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合理机制与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形成对他们在观念上、物质上、政策的扶持机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结合国情和国民性格特征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二)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

1.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引导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规划显得越发的重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为毕业生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积极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功能。

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未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健康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在宣讲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多留于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在就业统计工作中不够规范,甚至有些高校将就业协议或证明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不健全。

2.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由于统考、统招的大一统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过强的计划性与指令性,缺乏灵活性和变化性,导致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学科或课程仍然存在。[6]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岗位。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趋势。通过这些信息的归纳、总结,合理设置专业,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使自己的毕业生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效益。[7]

同时,高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的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际锻炼,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职场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扮演职场各种角色来获取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 [8]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强实训课时、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是如何进一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以及其个体间、群体间存在的差别,如何进一步了解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就业研究学者、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视角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测则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就业能力测评模型的建立更是对于帮扶高校就业困难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

4.政府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颁布实施各项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计划” 有效地疏散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习的,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计划”使得大学生创业获得了更好的环境;这些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应将其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帮扶体系。

然而在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与学校、学生间的互动不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信息服务时间延迟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政府监督问题等导致政策的实际服务力削弱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实施程序烦琐,审核时间过长、对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欠缺都使得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得不到充分发挥应其有的效用。除此以外,这些政策还缺乏客观评价,评估体系不够开放等问题。

5.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于就业形势没有充分了解,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是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能够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闭门造车,对就业形势的变化缺乏判断和应变能力,还存在“高学历不从事平凡工作”这样自我定位过高的错误思想。

此外,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必然要企业在各方面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去弥补。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同时也在考验企业一定程度的包容与耐心。

参考文献

[1]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2]庄玉强.大学生,你为何毕业不就业?[J].百科知识,2001(9).

[3]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4]姚晓红,吕红雁,张晓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84-85.

[5]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36-337.

[6]胡阳裔.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04(11):58-60.

[7]严俊.大学就业状况浅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4(11):30-31.

第4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54-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习困难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对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习困难学生”。想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就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原因

在农村,由于受思想意识、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教育方法较落后。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粗暴,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怀、理解与信任,表现出抑郁怯懦或蛮横粗暴。而有些家长又过于溺爱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往往任性自私、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最可怕的是,还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甚至态度冷漠,极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致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和兴趣,消沉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极易成为问题学生。

2.学校教育的失误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教师队伍素质的局限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管理和转化过于淡化和简单化,致使部分学生得不到他们所渴求的理解、自尊、快乐、温暖和自信,变得或郁郁寡欢、百无聊赖,或我行我素、蛮横无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成为人们眼中的“学习困难学生”。

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学生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留守母亲、空巢家庭,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生性格的差异

由于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软弱、内向、好静;有的表现为好胜、外向、好动。前者往往会趋向纪律较好而学习被动、进取心差、沉默寡言、自卑孤僻、羞怯冷漠、厌学,导致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后者往往会趋向于学习浮躁、纪律性差,行为粗暴,与老师、同学不合,经常受批评而易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成为问题学生。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任课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防止出现和转化,应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对和必修的课题,为了更好的搞好此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给自己以莫大的鞭策,凡事向前看,处理问题不武断。

2.可接受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接受性、可塑造性,接受性极强,他们的思想尚不完全正确,更多的需要外界的指导、帮扶与关爱。

3.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

讲究科学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蹲下身来与孩子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动其灵魂。

4.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同,这需要施教者有较强的洞察力,如医生看病一般,找准症结所在,因材施教。

5.情感性原则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要以情感人,要以理服人,要以行导人,要以知识育知识;在这诸多因素中,情感是基础,要贯穿始终。情感是对学生的爱,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帮扶,有情感的教育学习困难学生也才会在内心真正接受。

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对策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困难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

老师哪怕发现学习困难学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都要予以表扬,做到表扬多于批评,以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

3.突出主体,开发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

4.利用活动,树立信心。

学习困难学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所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

5.主动辅导,人格感化。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老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人格感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6.建立档案,促其成才。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习困难学生,能更好地使学习困难学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7.既帮学生,又帮家长。

第5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局《关于在教育体育系统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的实施意见》(x教体发【20__】37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全体教师工作作风,解决学校发展瓶颈,突破学校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学校决定在我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学生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现就本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夯实“十二五”教育发展基础规划,深入开展创先争优。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和全体教师思想作风教育、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和谐校园,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群众,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事业科学发展。

二、主要任务

1、“三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围绕制约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动员全校教师主动进村、进户、进班级、进课堂,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众的意愿,听取意见建议。摸清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和解决难题办实事活动,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中。

2、“三解”,即: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围绕社会热点难题和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学校,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破解师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改善师生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同时真心实意帮助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实施好“蛋奶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开展“教育公平我先行”为主旨的“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操场硬化工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对流,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3、“三建”,即:建立民主决策监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建立服务群众机制,通过问需于民,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在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中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凝聚民心,激发动力。通过问计于民,对涉及教育发展战略、重要政策重大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咨询各方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执行力。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开展以“三访”为抓手的“大下访、大巡查、大化解”活动,建立规范的利益诉求机制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健全规范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及时排查化解影响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教育安全稳定。

4、“三促”,即:促作风、促发展、促和谐。教育全体教师要深入群众,全方位服务于群众,认真做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各项工作,以干部作风大转变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破解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县局组织建设年”为主线,不断深化“下基层、促落实、树形象”和“为民服务,先锋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管理全体教师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强化为民服务举措,在教育教学中创新争先,以“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为载体,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领导小组

组 长:__(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__(德育副校长)

成 员:__(t)、__、__、__、__、__

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和活动开展。

五、实施步骤

1、学习阶段(4月6日—4月20日)

学习文件 集体讨论 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4月21日—6月20日)

(1)全体教师摸底调查,确定帮扶对象(含贫困家庭、困难学生)

(2)针对帮扶对象制定有效的帮扶计划,同时做好民情日记、群众联系卡和民情台账等有关记录工作。

(3)全面开展“三问三解三建三促”活动。

(4)个教师对本学期“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的个人经验、活动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学校。

3、总结阶段(6月21日—7月11日)

(1)通过书面材料、家庭走访等形式对本学期帮扶情况做以了 解。

(2)对帮扶的情况和效果进行交流汇总并予以评价。

(3)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4)对“三问三解三建三促”实践活动优异者表彰奖励。

六、方法措施

1、广泛走访群众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召开座谈会和民意调查的形势,切实感受群众冷暖,确定帮扶对象。

2、深入基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势,进行专题调研。

3、实行蹲点包抓学校党政负责人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蹲点包抓,教师要做到有民情日记和台账,群众有干部联系卡等。

4、开展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七、具体要求

1、学校领导将带头深入群众、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群众困难需求,同时校级领导至少联系1-2个教学班,深入教学一线不少于180天,充分做好模范作用。

2、各位教师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情况。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帮扶方案,同时至少联系一户贫困学生家庭,联系2-3名留守或困难儿童进行帮扶。

3、各位教师要按计划定期做好帮扶工作,并保存好帮扶资料,以备学校检查,存档。

第6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经济困难学生 就业指导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新生力量,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认真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

(一)综合素质欠缺

综合素质是当前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或城镇低保家庭,由于家庭培养、学校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计算机技能、英语应用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而且由于经济和心理等因素,许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方面都逊色于其他同学,缺乏就业竞争力。此外各种昂贵的考证支出更让经济困难学生望而却步,导致他们就业技能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更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心理压力巨大

独立学院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城镇,家庭条件相对良好,与众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家庭困难学生无疑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一个玩笑,都会刺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可能产生自卑感和差距感,因为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1]

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家庭困难,害怕经济上受损失,求成心切,遇到被用人单位拒绝时,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产生怯懦心理,对就业前途失去信心,害怕面对求职,甚至惧怕社会。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压抑感、矛盾感和焦虑感如果无法及时加以调适,则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就业观念偏差

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追求实惠目标的就业观。为了回报家人、摆脱经济困难,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都选择了直接就业。同时,由于从小家庭经济压力的驱使和父辈亲人等寄托在其身上的“出人头地”的期望,更驱使他们难以将就业期望值合理降低。他们极少人愿意回到农村、前往基层工作,多数将就业目标定位生活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较好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地区和行业是人才竞争最为激烈的,经济困难学生想从中胜出,难度更大。

(四)职规意识淡薄

多项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祯教授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另外,虽然有模糊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地将职业规划等同于找工作,只关注职业规划中一些手段技巧性的内容,对其目标和价值缺乏认识,求职时只顾薪酬待遇,是否热门等眼前利益,缺乏对职业生涯长远的设计和规划。[2]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或城镇低保家庭,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环境中,视野受到较大局限,没有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另外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就业指导滞后,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专门设计就业指导系统方案并真正落到实处的更是少之又少。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原本在求职市场处于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独立学院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学生就业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生命线。重视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每一个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更显不足。独立学院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重视不够

为了避免就业指导课与其他课程上课时间相冲突,许多独立学院把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且课时不充裕,这样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误认为就业指导课可上可不上,所以就业指导课缺勤率较高。加上独立学院大多学生的家庭条件较优越,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更容易轻视就业指导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另外,考虑到成本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兼任,这些人所承担的教育与管理任务重,既流动快又缺乏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的效果难以保证。

(二)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量体始能裁衣,对症方可下药。独立学院开展就业指导主要局限于大班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内容涉及面较窄,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毕业生求职指导,指导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就业观念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辅导等。此外,由于建校时间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较难吸收专业人士到校开办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这些指导缺乏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分类和深入分析,导致其缺乏针对性,所以只能解决一些大学生共性的就业问题,无法深入到具体类型的群体和个性化的问题。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他们所遇到的就业问题有别于其他群体,用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收效甚微。

(三)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相应的理论去开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多数缺乏严格的系统规划。[3]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没有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化的指导,其内容也大多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不够,而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专门设计就业指导的系统方案并真正落到实处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独立学院到了大四求职阶段,才意识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匆忙启用应急措施,动员学院的职业指导老师、院系的领导与经济困难毕业生谈话,了解其问题并设法推荐就业。实践证明,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所起的作用不大。

(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就业部门,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内容还比较单一,覆盖面也比较窄,其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切实享受到的不多。不少独立学院缺乏专家学者型和有丰富职场实践经验的就业指导师,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佳。另外,独立学院中普遍提供的就业服务多数仅限于开展就业讲座、举办招聘会、办理就业手续等方面。在经济困难学生非常需要的个性化职业咨询、培训资助、工作推荐等服务项目上却很少能够做到并做好,这体现了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三、独立学院改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措施

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更应增强责任意识,推动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业。

(一)建立专职就业指导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立学院首先要考虑的是“利其器”。独立学院应从各部门抽调就业指导人才(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并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具体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对职业指导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系统地制定一套就业指导制度及方案。

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便于掌握学生的求职动态及心理状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成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者,还要成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指导师、就业服务者、就业心理咨询员。同时辅导员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和情感呵护。

(二)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这个群体所面临就业问题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面谈、登记表、电话访问等途径摸查、核实,建立起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档案中应当包含其生理心理状况、特长爱好、家庭收入、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等信息,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时更新。一份客观公正的、全面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有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他们。辅导员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对他们提供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和就业指导,优先推荐优秀的经济困难学生到企业实习或直接推荐就业。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服务机构

独立学院应建立一个集求职登记、人才供需信息交互、就业政策信息传递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并与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对接起来,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就业意向,在各种招聘需求信息中进行遴选,找出与经济困难学生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对他们的个性化就业推介服务,另外积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咨询中心等服务机构,在就业工作和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统筹下,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围绕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帮扶工作,形成物资、生理、心理、思想多层面的综合帮扶格局。

(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4]。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应当积极为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便利。具体的措施有:

1.积极创建实践平台。独立学院应该创建各种锻炼平台,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勇于参加院系、班级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此外,大多数的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过勤工俭学或兼职活动经历,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职业目标和个人素质情况,加强与勤工俭学部门及兼职招聘单位的沟通,进行统筹规划,为他们提供与其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更加匹配的勤工俭学岗位和兼职机会,以便积累在今后求职和职业发展中更直接、更有帮助的经验和实践能力。

2.免费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程。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低保家庭,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培养各类兴趣特长。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与英语能力、文体素质等方面的拓展和培训。培训师资可以从校内教师中挑选,也可以从社会中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授课形式可以采用小班教学、户外拓展、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结合。授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以免影响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及时做出响应,确保课程的有效性。

3.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考证培训。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都是举债或贷款求学,他们多数迫于经济压力,未能考取一些对其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的证书,如会计证书、职业从业资格证书等。独立学院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向就业困难和经济困难并存的毕业生,可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券,鼓励其参加社会紧缺急需型岗位技能培训[5]

(五)协助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包括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培养和毕业择业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独立学院必须及早做好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渗透到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贯穿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使他们始终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兴趣、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的适应关系,将学生转变为就业主动体。

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二年级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从而树立合理的择业观。此外还应通过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平常生活、学习、工作习惯,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特质。三年级时,要引导他们考取各类相关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信息,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四年级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思想方面、技能方面、心理方面的准备。通过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经验交流等形式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理论上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开展就业模拟训练、求职技巧训练等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求职程序,增强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率。另外还需要对一些出现心理障碍的经济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最后,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阶段,要定时跟踪其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帮助他们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反馈,并在必要的时候辅导他们对规划进行调整以确保可行性。

(六)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上文中提到,贫困生群体具有特殊就业心理,因此,独立学院应积极引导经济困难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做好心理帮扶工作。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把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群体,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辅导员的力量,提高经济困难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自信心。[6]

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以讲座、报告、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等为载体,通过报纸、板报、海报、网络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加强对他们的人格教育,使其增强择业信心,树立不畏挫折,自强自立的精神,促使人格健康发展。三是在择业的关键时期,学院切实为他们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校园网上建立完善、快捷、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加大资助力度,从资金上解决他们因为求职而产生的经济紧张问题,对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哲.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2]高翔,马俊彦.浅析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新西部下半月,2011(10).

[3]方秋中,曾璇,邵家声.试论对高校毕业生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出国与就业,2011(4).

[4]万素英等.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7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学困生 帮扶机制

[作者简介]严洁(1977- ),女,上海人,中国计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82-02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大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由于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心态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因大量课程未获得学分而受到学业警诫、退学警诫、退学、拿不到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学业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数量日渐攀升。“学困生”群体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不仅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阻碍,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为“学困生”群体建立一套有效的帮扶机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学困生”概念界定

西方国家视学业困难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美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算术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异常者。前苏联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日本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为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我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学生。

二、学分制下“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分制亦称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灵活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选择在校攻读年限;二是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修读课程、修读时间、课程任课教师;三是交际范围扩大化,学分制下的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选课方式使学生的交际圈扩大。学分制的缺点是学生的自律情况受到挑战,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产生困难,步入“学困生”群体。经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分析出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一是对专业厌倦。高考时,多数学生的志愿选择取决于高考分数以及教师、家长的建议,很少有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志愿选择与兴趣爱好的矛盾显露。部分学生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产生排斥心理,对专业感到厌倦,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学习,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就读学校及所学专业,总觉得是因为高考没考好才到目前就读的学校学习该专业,进而抵制甚至放弃专业学习,最终造成学业问题。二是学习动机缺失。部分学生高中的读书目标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没有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由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接触不到专业课程及专业课教师,导致不能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前景,部分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三是事务繁多。这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由于精力投放出现严重偏差,过度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学生会和多个社团、在校经商、出外打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但在学业上却不思进取,以至“红灯高悬”荒废了学业。四是缺乏自制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教师及家长的监督、督促下学习,成绩优异,到了大学后,受外界诱惑,部分学生浪废时间,沉迷于网络,或谈情说爱,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出现学业问题。五是学习能力欠缺。这类学生突出的特点是学习用功,但由于以前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学生群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六是心理障碍型。这类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却无法有效学习,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按时参与教学活动,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使得学习始终处在落后状态。

2.客观原因。一是任课教师原因。部分教师备课马虎,上课时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忽视师生间的探讨与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认为上课学不到知识,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二是管理原因。学分制实施后,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班主任的管理不再是高中时期的精细管理,而是一种粗线条管理方式,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与状态。另外,由于很多宿舍是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混合宿舍,学生所学课程以及上课时间有所不同,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三是家庭原因。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影响,无心学习。

三、“学困生”帮扶机制的建立与对策

1.建立规范学业预警制度。第一,入学预警。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情感。在新生入校之初,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熟悉学校,大体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了解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同时,通过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讲授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第二,确立名单。利用各种渠道(如QQ、短信、微博)、各种平台(如学工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及特点,对有可能形成“学困”的学生,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预防在先。

2.针对个体,及时转化。根据“学困生”自身原因产生的困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转化:第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对这类学生,主要由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帮扶。班主任通过在班级中开展理想和成功教育,明确大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任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困生”在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另外,专业教师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可以将学生缺乏了解的就业信息、社会用人信息等客观准确地传达给“学困生”,使其产生危机感,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第二,树立榜样作用,合理制定生涯规划。要由高年级学生骨干进行帮扶,通过成功案例帮助这类“学困生”对大学四年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让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分配学习时间。第三,加强行为引导,缓解网络依赖。这类“学困生”是重点帮扶对象。要为他们配备以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帮扶工作者,监督控制这类学生的上网时间。建立课堂点名制度,对旷课行为进行矫正。上课时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的听课状况及质量,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第四,提供学业指导,激发学习信心。对于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主要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结对帮扶,由任课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预习、听课、做题、复习,怎样定计划,并对计划严格监控,改变其学习方式,在短期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对这类学生要进行持续的学习激励,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第五,提供心理帮助,提高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型“学困生”的矫正策略主要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为主。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掌握这类学生的生活规律和睡眠情况,及时和心理咨询人员以及专业教师沟通情况。帮扶者还应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营造友爱、温暖、互助的集体氛围;使他们学会宽容、悦纳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在遇到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时主动咨询和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

第8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2019-2020学年度全县中小学校共17所,其中:小学15所,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4122人(小学生2686人,中学生1436人);教师353人(小学教师264人,中学教师89人);小学净入学率99.8%,初中净入学率98.7%,小学五年巩固率96.98%,初中三年巩固率112.02%;小学招生467人,初中招生501人。全县幼儿园15所,在园人数1286人,教师54人。

二、重点工作

(一)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继续落实“六+二”长责任制”,建立完善“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受疫情影响,3个文化技能培训中心的100名辍学少年儿童于4月20日开学。落实辍学学生劝还、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严格按照2018年县制定并下发的《县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600余份。

(二)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续建镇幼儿园,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3%;投入资金2205万元,续建24所乡村幼儿园,投入资金225万元,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50%;续建县中学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厕所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0%;投入224万元,续建校学生宿舍、食堂,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5%;投入170万元。续建校教学辅助用房,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0%;投入110万元,续建贡岭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85%。

(三)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稳步推进免费教育。大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实施幼儿保教费,免费午餐补助计划,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生均公用经费4122人、351.3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80万元;幼儿保教费97.18万元、1286人,1-6月份完成拨付53万元;学生取暖费4122人、82.44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38.19万元;营养餐4122人、313.27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75万元;寄宿制生活补助3136人、533.12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265万元;午餐补助1265人、101.2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47万元。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2020年计划招生“9+3”40名、中职20名;完成上下达富民安康高中招生目标,目前正在开展中考政策宣传。

(三)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3.资助高校生完成学业。一是在线申请特别资助;对升入高职、专科预科、专科、本科预科、一般本科到重本的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升学当年每人一次性资助500,1000、2000、3000、4000、5000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2020年计划资助中职生200人、大专以上80人,资助金额42万元。截止目前,完成春季中职学生资助157人,资金7.85万元。大专学生资助时间9月份开学后开展工作;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20年计划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60人,贷款金额42万元,贷款时间9月份开学后开展工作。

4.发挥教育基金作用。推动教育扶贫基金发挥作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资助,确保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有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2020年计划资助300名学前幼儿、义务教育、中职以上学生,拨付资金5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学生资助224人(其中,学前教育36人,义务教育186人,受疫情影响,目前尚未开展中职以上学生资助工作),资金16.68万元

(四)推动扶贫宣传进校园活动

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扶贫、脱贫意识。指导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利用班会、团会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解扶贫工作的背景、基本形势,政策,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做好宣传。

完成时限:常态化

(七)推进对口帮扶成效

1、市对口帮扶

(1)县在岗教师培训学习工程项目年度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含增量资金调增安排10万元),组织县中小学骨干教师10人次以上到市优质中小学跟班观摩教学,带班实习;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教学专业人才培训4期100人次以上,推动帮受双方教学交流学习等,受疫情影响推迟到9月份开展。(2)县义务教育救助基金项目年度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用于资助约100名品学兼优贫困农牧民学生,解决与义务教育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目前尚未拨付。

(3)县教师结对提升提能工程项目(全域结对项目),截止目前区教育体育局选派送教送培人员共计17人,为我县培训150余名管理干部与骨干教师,选派优秀初中毕业生10人到高中学习(招生工作未开始,9月份才能完成),创建了4个特色研修室与学校。

2、机电学院对口帮扶

加强对接,集团资助县教育奖励基金160万元。

3、市对口帮扶

加强与市教育局对接,已选派1名优秀教师到学校挂职学习。县中与市十一中已结对,继续做好学生联谊和送教工作(疫情影响,该项工作未落实)。落实好援建项目建设资金,已达成15万元资助意向。

(七)培训工作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根据国家、省、州对培训的要求,2020年计划完成教师国培、省培、州培、县培300人次。目前完成培训400人次。

(八)信息化建设

持续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加力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向边远农牧区输送教育资源。今年以来完成金珠镇牧区重点寄宿制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采购与县中学课桌椅采购项目招投标工作,两个采购项目预算资金10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完善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指导各股室开展好教育扶贫工作。

(二)严格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方案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列出时间路线图,明确完成时限,责任落实到人,加快扶贫项目推进,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第9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