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培训内容:

1、新媒体平台建设

新媒体运营,是一种现代化互联网手段,通过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

微信DAU(日活跃用户)8.89亿(2017年初统计)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产品。

2、微信公众号定位策略

订阅号:主要偏于为用户传达资讯(类似报纸杂志),如果想简单的发送消息,达到宣传效果,建议可选择订阅号。

服务号:主要偏于服务交互(类似银行,114,提供服务查询),如果想进行商品销售,进行商品售卖,建议可申请服务号,因为服务号可以开通微商城、多客服、在线支付功能等。

企业号;企业号是微信为企业客户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员工、上下游供应链与企业IT 系统间的连接。利用企业号,企业或第三方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的实现高质量的移动轻应用,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化。适用于: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

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3、微信公众号内容素材规划方法及案例讲解

4、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方法

5、常见软文标题写作技巧

6、常见软文正文写作技巧

7、常用编辑器操作、排版规范及操作

8、排版案例讲解

这次培训中有熟悉的同行,但更多的是第一次见到。很高兴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委婉谦虚,有的一针见血,有的独树一帜,有的质疑问难,引起大家无限的思考,留给我深刻的记忆和回味!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76-04

当今社会,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开始向新媒体形式转变。媒体传播的形式也从传统的“点对多”向“多对多”转变,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媒体发展需要新闻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高职新闻专业。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办学规模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不足、实验设备不完善、实践实训平台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阻碍了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一、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需为社会输送具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新闻教育需要针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高职新闻教育应定位于适度的理论、广泛的人文知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教育。我们需要针对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短缺现象开始显现。如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和网络等新媒体行业,都需要可以熟练掌握英语、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的新闻采编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岗位需求。

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适应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闻宣传单位、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应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对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针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高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城市的媒体单位,企事业单位内宣、影视广告公司、会展策划公司等,这些岗位需要的并不是新闻专业的“专才”,而是样样都拿得起的新闻“全才”。所以,高职新闻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新闻教育是“全才”教育也是“通才”教育。

二、根据人才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在保留原有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增加新闻实操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这三个部分构成整个高职新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职业素养课程模块

职业素养课程(通识课)是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文化、传媒的人文艺术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都大量开设通识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如大学外语、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些通识课占用过多课时,而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显得不足。

对于高职新闻教育来说,通识课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人文艺术修养方面的教育。在高职新闻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中,我们需要增加如中外文学、实用文体写作、新闻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加其文化艺术修养,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职业技能实操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组成,此类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职业技能实操课程需要相关实践实训平台支持,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实训平台主要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平台三级实践平台。对于专业实验室而言,传统的做法是按照媒体的不同设置不同的独立的新闻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新闻演播室等。而目前的媒体行业已不再是相对独立地运营了,而应该是多种媒体融合,对于高职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来说,也应该实现多种媒体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融合。相关专业课程的实操环节不再单独在课程内完成,而是按照媒体分类进行实际项目的一体化实操训练。实操课程体系按媒体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以纸媒实验课为主的初级课程、以网络和新媒体为主的中级课程、以广播电视实验课为主的高级课程。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划分明确,学生可以分步进入三个级别的实践课程学习并获取相应学分。这种建立在一体化管理流程下的实验室,我们称为“大实验室”也叫“实验室群”。在这个实验室群里,教师给出选题,学生扮演记者和编辑的角色,进行选题策划和完成作品,实现媒体生产的仿真模拟。

(三)职业综合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课程(毕业作品)则是仿真业界新闻生产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媒体工作。

通过采、写、编、播全套实操训练,实现各项技能作品化呈现、毕业作品集成化整合、技能水平可视化表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经调研,浙江省高职院校多将新闻专业的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这种安排方式存在问题。对于三年制的高职教育来说,第六学期是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安排在这个环节,会导致实习变成找工作,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我们可以考虑把实习环节放在第五个学期,或者把一次大实习变成多次的小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中解决他们在实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校外实习属于三级实践实操环节的最高一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根据对浙江省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不好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一)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平台是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校园媒体,安排学生参与管理运营;专业实验室和校园媒体实现互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媒体运营,提高校园媒体的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同时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实践时,需要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更好的发挥校内实践平台的作用。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中所做的工作成果,可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相关专业课程期末成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实践平台的热情。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为解决学生专业实践问题,自2005年开设“新文人工作室”,就是模拟一个真正的“媒体集团”。该工作室真实模拟一个媒体集团,可以让学生进入各类媒体的仿真实践环境进行实践。按媒体类型分平面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和电视媒体部,按媒介载体分有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电视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按工种分有记者编辑和相关管理角色,如电视媒体部主任、网络媒体部主任、平面媒体部主编等角色。分线安排校园记者,定期召开编前会,安排新闻采访报道的工作部署等工作,这种以进行新闻作品生产的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实融入仿真媒体环境,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校内仿真实践平台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要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建立长期的校外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必不可缺。目前,各高职新闻专业都在和当地的媒体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但大多数实践基地有名无实,很难开展下去,合作项目也仅限于开办讲座、带学生参观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两者的共赢点。

高职新闻专业和相关实践单位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1.科研课题

双方可以针对新闻领域的相关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科研得到了应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市场调查,参与撰写调查报告;对于实践单位而言,科研课题可以解决其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2.人才交流

高校和实践单位可以互派人员挂职锻炼。高校的专业教师到实践单位可以发挥特长为其发展服务;实践单位选派业务骨干来学校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讲座,指导学生实践。

3.建立实训基地

高校和业界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实践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实际参与媒体生产。实践单位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向学校反馈。学校可以根据收到的反馈情况调整相关教学;对于实践单位来说,也需要调整思路,今天的实习生就是明天的员工。

转变思路开阔视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高校的任务和责任。用人单位和高校合作,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其实践性强,不需要用传统的论文形式进行对毕业生的考核,完全可以采用实际的新闻作品来代替毕业论文。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新闻专业的相关考核还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方面,需要调整考核方式,针对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环节的最终检验内容,我们可以改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自2012年开始深化毕业作品改革,从原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完成一个新闻作品(动画制作、报纸排版、小视频)到以四到六人的小组进行一个完整的视频专题片的制作。在整个毕业作品制作过程中,小组同学要体验导演、文案、摄影、配音、采访、后期编辑、节目包装等一系列的专题片制作流程,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新媒体不断产生,媒体行业开始出现多类型融合的趋势。高职新闻专业需要根据业界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改革,对于该专业的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的适应业界的发展变化,更新知识结构,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构建一个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改革相关制度,才能更有效地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新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如果缺乏理论知识,其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如果缺乏新闻实践技能,那其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将无从谈起。

经过对国内两百多家高职新闻专业的调查,其教师队伍基本上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新闻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大多为硕士学历,中级职称,理论知识扎实;另一类是来自业界的教师,有丰富的媒体经历,实践经验丰富。

对于高职新闻专业来说,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也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我们把这种全能型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很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去媒体单位挂职锻炼、聘请业界人士组织专家讲座、客座讲学等方式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加强外聘教师管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因为师资力量不足,需通过外聘教师这种方式来弥补。通常会聘请媒体单位的资深记者或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但因为兼职教师的工作重心在原单位,对教学并不会全身心投入。所以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教学应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适当补充。

(三)实现师资共享

受办学规模的限制,高职新闻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不饱和,而有些学校新闻专业也刚好缺这方面课程的专业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么通过外聘兼职教师的方式解决,要么新招聘该课程教师。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问题,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方式解决的问题在于兼职教师不具有稳定性,其次工作重心也不在聘用学校;新招聘专业教师的方式会更进一步加剧人才浪费,教学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师资共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转变人才专属于某个学校的传统观念,调整相关的人事机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

五、升级实验室体系建设

高职新闻教育注重对学生新闻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高职新闻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均为单一型实验室,如报纸编辑实验室、平面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这样的单一型实验室并不适合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的新闻“全才”,我们可以模仿目前业界媒体流行的的“大编辑部”模式,将一个个单一型的实验室有机整合,变成可融合的综合型的“实验室群”,可以让学生参与仿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相关媒体形式的生产管理流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技术,综合锻炼媒体处理能力。

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是校园记者,出了校门就是社会记者。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新闻采访包”,除了纸笔以外,还需要有可以进行各种媒体形式采访报道的新闻设备。

参考文献:

[1]朱丹.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3(2):131-132.

[2]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53-55.

[3]冯瑞.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4.

[4]徐可晶. 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43-51.

[5] 王婵媛. 融媒时代下辽宁省新闻教育改革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2:18-26.

[6] 冯丹,何同林.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1-12

[7] 柏伟,徐茂.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2-33,41.

[8] 俞仲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杨定安.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6(Z1):142-143.

[10]梁骥.高职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1-34.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Journalism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Ji

(Ningbo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016, China)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在信息社会里,媒介素养将会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的必备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受众群体之一,首先要建立其对媒介正确认识。在笔者看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应体现为提高学生理解媒体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其系统了解媒体传输、制作、等方式,以及教会学生掌握科学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

(一)正确了解和认识媒介

无处不在的媒介信息与智慧、知识存在较大差异性,媒介和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媒介使用、辨别及理解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媒体的理性思维,使其在接触媒体过程中能够反客为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实施媒介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者不应该把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甚至也不应该仅仅交给大学生一种美学判断,而应该以他们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理解、质疑及思辨能力;通过引导他们对媒介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的认知,教会他们学会判断和鉴别媒介信息。在真正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往往较难将媒介活动背后所隐藏的相关内容进行正确把握。波兹曼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活动中,任何一种内容和形式的信息均蕴含着我们无法及时发现和把握的“隐喻”,在媒介接触技巧中,最高难度的技巧便是及时发现,并正确掌握这些隐喻。

(二)制定媒介素养培养计划,传授使用媒介的技巧

在我国,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均主要是接受饮食教育。学生在接受应试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媒介接触往往是以娱乐性、实用性的方式和内容。在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可获得一个具有完全开放性的信息环境,其同时也获得具有完全性的媒介接触权自。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转换过程中,学生极易盲目的深陷信息海洋之中。制定一个具有明确性的媒介素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媒介使用者保持清醒的媒介使用意识和行为,促进大学生能够锁定积极的媒介信息走向。传播学者卡茨指出: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有关。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使用传媒是为了满足自己特定需要—求知、交流、认同等。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应强化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信息时代媒介发展趋势呈多元化趋势,现代人每天都要面临复杂多样的媒介选择、接触。面对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应在媒介教育素养实施过程中注意培养受众从事媒介接触活动独立意识,使其能够学会选择合适的媒介上,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从认知媒介制作、传播模式,了解媒介信息制作和运营,掌握使用媒介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具体展开,引导受众学会正确认识媒介、科学使用媒介。

三、总结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韩立新,男,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高级记者。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主要从事新闻业务、舆论学、媒介融合、中国传播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主张对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以专业细分、学科融合为主要内涵的教育思路――新闻+,认为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仍然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基本立足点。在研课题有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招标项目《实施文化艺术人才职业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工程》、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课题《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互联网+:河北省媒体跨界融合研究》等;近年来出版有《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新闻评论学教程》《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等著作,发表《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媒体的分化与重构》等论文20余篇。教学改革项目《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特色的培育与创新》2013年获河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1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专著《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韩院长,感谢您接受我刊采访!您从2004年起开始从事传媒教育工作,传媒环境在“变”,传媒教育也在“变”,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传媒教育环境。

韩立新: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不同主体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从一般性来看,传媒业态变化是传媒教育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我认为,这一环境问题的要害之处表现在于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和社会美誉度下降,以及职业前景模糊等方面。传统媒体作为喉舌和守望者的社会角色,被赋予了很高的职业价值,并成为社会美誉度的源泉,也成为传媒教育的道德高地。然而,当前高度商业化和先进传播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将资本的欲望与用户的需求、媒介的先进性相融合,营造出一个社交化的个人化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机制,在这个新的业态环境中,资本和技术的合谋,借助媒介技术先进性的外壳,挟裹着商业信念,如奔泻的浊流,深入而严重地侵蚀了传媒业建构的职业价值。职业价值的下降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深刻的环境危机。当前一些传媒机构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为新媒体恣肆的商业信念所惑,缺乏对传媒业职业价值的坚守和发展,缺乏考量地向商业信念的指向转型,这样很可能推进和加重这一危机的蔓延。

记者:依您看,目前的环境对我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利”和“弊”各体现在哪里?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是传媒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目前来看,推进传媒业态变化主要有三个力量,一是传播技术的力量,二是资本的力量,三是资本与技术结合的力量。传播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它必然调整生产关系。它给传媒教育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和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资本的力量作为一种市场要素,有利于汰劣和增强发展的动力,而资本作为一种逐利的力量,如果不加以规范,它可能会将媒体的公共性作为商品进行出售和运营,这时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消极力量。如果资本和技术结合是一种业态,它通常会由资本的力量来主导运营,技术常常转化为资本逐利要求实现的工具,作为市场现象它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消蚀传媒业公共性的力量时,它对传媒业发展和传媒教育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也许会走一段弯路后,再回到它的专业性和公共性上来。

记者:当前的传媒环境对新闻评论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请您结合您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及实践,谈谈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

韩立新:传媒业态的变化反映到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两种性质评论声音高低的变化。现行教材讲的新闻评论,多持体裁观,即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体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新闻述评、专栏评论等。这就是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在很大的意义上讲,新闻评论就是媒体的声音。新媒体上的评论,大多并非新闻评论教材上讲的体裁,它常常只是网民的跟帖和转发的评论,这可称之为网民的声音。过去,媒体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声音响亮;现在网民的声音获得了主导地位,声音响亮。两者出现了声音由强到不强的角色的相对变化。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因为表达多并不意味着就能主导表达。出现这种声音强弱的转换,还应该从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或者说大众媒体自身找原因。以下这两点,是否值得思考?一是在社会注意力集中的新闻事件上说话不到位、不及时说话。回顾既往,在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热议灼人的时候,主流媒体很少用“社论”这一代表大媒体声音的方式说话,这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失去职业价值呈现的机会;二是莫把对话变训话。媒介是对话的平台,媒体不易在话语之外影响受众对媒体态度的选择与接受。很多主流媒体的评论端着架子,一方面拍案定调,缺少对话和回应,放弃了新闻媒体公开讨论走向共识的态度和做法,使传受双方的共情难以产生;另一方面脱离新闻事实阐述观点,使对话的基础由事实转变为观点,这很容易受到读者援引反例的反驳。总之,在当前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共同构成的媒体格局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针对新闻事件,用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等方式说话,是改变舆论场上“主流媒体声音稀缺”的意义之举。

记者:任何一种事物我们总是要正反两个方面的去看待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于现在所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您是如何看待它们在新媒体行业中的影响?

韩立新:作为内容的渠道和形式,微信和微博由于其庞大的用户数量,拥有很强大的传播力,对新媒体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微信、微博等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表达信息的需求,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关系链和场景成为影响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要素;第二,微博、微信是应用广泛的社交属性的传播平台,关系网成为传播的渠道和基础设施;第三,微博、微信已积累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发现用户的多种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第四,作为用户量巨大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十分活跃,拥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商业价值。“移动+社交+社群+新技术”的融入改变了新媒体行业的生态。

另一方面,微信、微博中信息的良莠不齐,不实信息、语言暴力、标题党等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传谣转谣、内容低俗化倾向等问题给运营者和相关部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有效监管迫在眉睫。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这个概念也应运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有很多的优点,但也会出现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那么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您对“自媒体”传播平台的监管问题如何看待?

韩立新:有效监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自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平台运营者、管理者、用户几方的共同努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自律?如何提升运营者和管理者的他律及用户的自觉?如何在最大限度满足自媒体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安全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解决以上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管理者需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规则,完善内容和传播管理机制。关键词屏蔽等为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快速识别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识别技术、传播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有效监管提供了相应的保障。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有效监管的基础。

记者:当今媒体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即将进入各个媒体工作的学子,希望您可以给他们一些意见或指导,谈谈他们需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媒体的发展变化?

韩立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业界的负责人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有益于人才的培养。我谈一些个人的管见,共大家参考。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光明日报媒体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组

人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强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执行力的创新人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新闻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带动,媒体成为一个横跨广电、通信、设备制造等诸多传统领域的产业,现在又呈现出从“跨行业”向“全产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媒体所需人才的结构和种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媒体人才已大大突破传统单一采编人才的范畴,数据处理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等新岗位、新工种不断涌现,同时对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积极引进传统媒体缺乏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训和提升,同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快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初步打造了一支既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传播运营,还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 大力引进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人才短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在内容的生产、制作、设计、、传播等各环节不断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很多是传统媒体人才队伍缺乏的,如数字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人才。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从媒体融合发展人才需求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板,逐步形成了一支由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等构成的多元人才队伍。

融合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媒体注重根据自身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改善原有人才队伍结构。人民日报在巩固传统媒体办报人才存量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与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等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新华社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引进具备互联网基因、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同时适应新媒体市场运营需要,大力引进熟悉资本运作的人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适应媒体传播链的三个要素“内容”“读者/用户”和两者之间的“连接”的变化,分别建设了内容数据仓库、用户数据仓库及新媒体云服务平台,同时建立了三支平台级的技术团队,并以这三个平台技术团队和“浙江在线”“浙江手机报”的技术团队为基础,组建了浙报集团技术委员会,作为集团内部技术力量的统筹协调机构,有力支撑了浙报集团的转型发展。

在实际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懂代码”成为了媒体招人的新标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技术人才备受青睐,如程序设计人才、架构师等。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把引进对互联网开发技术有深入了解、具备良好组织能力的高端架构师作为新媒体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架构师来完成新媒体产品、项目、平台的总体架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能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得到了媒体的普遍重视。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置了“首席视觉设计师”,通过不断引入鲜活的创意元素,将其融入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增强了用户对内容产品的黏性。除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外,产品经理作为新媒体产品的牵头人,也成为各媒体着力引进的人才。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产品从创意到上市,相关的调研、研发、产品、预算、市场、运营、推广等,都需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掌控。

二 加速培养人才,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转型升级

进入全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已不能只通过一支笔、一架相机来包打天下。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采编技能、新技术应用、职业意识、知识积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多数传统媒体在薪酬、发展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距,大量引进深刻理解互联网和新媒体运营逻辑的人才还有难度。传统媒体有一支基础好、素质高的新闻采编队伍,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加速对他们的培养,让他们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快速成长,对媒体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通过大规模开展对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意识、全媒体传播技能培训,以及新闻实践锻炼,不断促进员工能力转型升级,成为同时拥有多项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

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

资料来源:艾瑞互联网年度数据报告。

媒体融合发展专项培训是提升存量人才队伍全媒体能力的基本方式。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在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摸底调查后,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媒体人才培训。光明日报将提高报社中高层干部新媒体管理能力作为媒体融合发展培训的切入点,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全媒体管理高级研修班,邀请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实务的专家和国内新媒体研究的权威学者授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围绕全媒体时代新闻队伍技能的提升,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举办了全媒体技术系列培训班、视频业务轮训班、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轮训班,对编播队伍开展“一专多能”技能培养。通过培训掌握摄影、摄像、音频、简单网页制作等基础技能,提高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多种能力,培养了一批能进行采、编、播、译等多种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浙报集团把课堂前移至媒体一线从业人员,使培训成为常态。在培训上,浙报集团突出专业化融合,将集团的采编、经营、管理人员全部打通,按照财经、社会、文教、时政、视觉、管理、生活时尚服务等类别,分批进行专业化授课。同时注重实战演练,根据培训班的不同类别,请相关领域新媒体实战专家,就新的采编方式和流程进行案例分享和理念碰撞,并设置开放式的新媒体产品设计竞赛课题,引导采编人员换位为产品经理,激发员工的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

通过新闻实践尤其是重大报道的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编辑记者能力,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迅速成长,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把两会当作锤炼全媒体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2014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记者就开始以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三栖记者”的身份开展工作。2015年两会,人民日报试水全媒体平台,在全新的采编流程下,提升编辑记者的内容制作、策划传播的能力。在2014年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融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光明日报把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作为加速融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在报道中打破了以往报纸、网站采编队伍的割裂状态,将光明网上会记者纳入整个两会报道组,要求报道组每一位同志完成2-3件融媒体作品。原来习惯了只为报纸工作的记者,在实战中既发文字稿,同时录音、拍照、拍视频,开始向全媒体记者转变。中国日报社通过轮岗机制让编辑记者在不同岗位学习,借此提升其全媒体能力。中国日报建立了编辑记者跨媒介、跨国界的轮岗交流机制,报纸编辑记者到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部门定期轮岗,有力提升了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尤其是提升了采编人员运用新媒体进行报道的能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开始与新闻人才输送的源头高校新闻院系合作,一起培养全媒体人才。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陆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共建新闻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业界和学界的隔阂,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全媒体人才。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高校与媒体的实时交流互动,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共建双方致力于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以“实战导向型”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各地也开展了共建新闻学院行动,如天津日报与天津大学合作,创办了天津日报新媒体学院数字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班。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在全媒体时代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有效激励人才,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

媒体只有不断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加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其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吸引人、留住人,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适应新闻业态的变化,强化用户和市场意识,创新人员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激励等制度,探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

图为浙报集团三圈环流示意图。资料图片

如何为人才提供合理的职业晋升通道,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全媒体时代,靠感情留人、行政职务提升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滞后,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职业晋升机制,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舞台。人民日报根据不同职位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晋升渠道,如针对技术人员除了设计技术通道、管理通道外,技术职级和管理职级还可以自由转换,并鼓励员工尝试不同岗位。秉承“采编为宝”的理念,上海报业集团实施了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建立首席记者、高级记者、资深记者等新闻采编业务序列,力图改变报社内部职务晋升“写而优则仕”的传统模式,为好记者、好编辑提供新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薪酬制度上也打破传统,优秀记者和编辑的收入可以高于主任、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收入。浙报集团出台了《互联网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参照互联网企业对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实践,对技术人员晋升设计了技术、管理双向畅通的职业通道,让技术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

绩效考核是个指挥棒,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创新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注重同用户的互动,用户的分享、评论、反馈对扩大媒体内容产品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倒逼新闻媒体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绩效考核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中央媒体普遍将稿件点击量、阅读数等纳入了采编人员的考核。光明日报制定了报社微信公众号奖励办法,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达到相应量级给予不同程度奖励,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的给予特别奖励。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全媒体评价体系,为传统的收视率统计引入新媒体影响力评价机制。中国日报社改进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网络供稿数量、稿件点击率等网络指标纳入报纸记者绩效考核体系,从根本上强化了采编人员的“新媒体意识”。湖南广电采用了包干法考核,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效分配”的原则,将员工薪资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三部分,形成了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节目生产一线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员工绩效与所在部门绩效紧密结合,全台的分配与各部门的绩效紧密结合,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员工、部门的活力,也推动了湖南广电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出版专业+;团建;品牌影响力

一、出版与传播系分团委基本情况

出版与传播系现有学生1251人,其中团员1144人,团员占学生总数的 91.4%。出版与传播系现有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出版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数字出版、网络编辑6个专业,共有6个团总支、17个团支部。

二、“出版专业+”团建模式创建思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和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模式转型和升级,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那么,“出版专业+”概念的提出,将重点放在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上,结合出版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与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团学活动热情和专业学习积极性。以此为契机,打造出版与传播系“出版专业+”品牌团建新模式。

“出版专业+”的创建思路,是基于对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的思考,培育“出版专业技能和素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通过“出版专业+”团建模式的创建思路,能更好地立足专业、结合时势,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做中学,进而在实践中引领学生体现担当、实现价值。

(一)“出版专业+互联网”:明星社团影响力更加彰显

“出版专业+互联网”的思路,主要是着力加强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实践能力。这方面的显著成果,便是以“尚书传媒”为代表的,相关专业背景的明星社团,通过新媒体运营,其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 《指尖上的版专》工作室

依托出版行业优势,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将数字技术和课本专业知识紧密融合,用历史积累的照片直观反映版专历史阶段的各个重要节点,用朴素的文字表现版专的魅力,用声音、录像生活展现版专的活力,从美文、专题、新闻、访谈、视频以及作品展示等模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呈现版专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人文气息。为了迎合广大师生的阅读习惯,《指尖上的版专》除了设有适合个人电脑阅读的网页版,还专门制作了适合平板电脑浏览的IPAD版。

2. 新媒体运营工作室

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承担了学校官方微信推送和出版与传播系校友联络微信平台“版生缘”的推送工作。作为认真分析系部专业优势和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创建的新型社团,新媒体运营工作室以打造宣传实践平台,提升专业品质为宗旨,以锻炼学生、促进就业为导向,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 版花文学社

主营的传统出版物《版花》现已刊发了72期,从最初审稿校对到排版印刷,直至最后的发行,期刊的全部制作流程都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的。《版花》期刊现每年推出《开学季》、《毕业季》和《生活季》,除纸质期刊的发行外,《版花》还配套推出电子期刊,从而扩大校园品牌出版物的影响力。

以上三大社团,以互联网为载体,无缝对接出版传媒类专业,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通过明星社团影响力辐射广大学生,提高了“出版专业+”品牌团建的实效性。

(二)“出版专业+职业规划”:对接行业、引导就业

“出版专业+职业规划”的思路,主要是确立以“对接行业、引导就业”为工作导向,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职业生涯是一名学生的职业经历,它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动及相关的态度、愿望、价值观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鉴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出版与传播系分团委充分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特此创立了“职梦科技社”,结合专业优势,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广泛开展校友联络、就业指导、校企合作宣讲会对接、职位推介等工作。在职梦科技社的组织下,出版与传播系的《从版专人到出版人》三人行系列讲坛通过每期邀请三名校友的形式,请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为在校学生提供宝贵经验和建议,现已经成功举办五期,赢得在校师生交口称赞。

(三)“出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

“出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出版与传播系充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配备具备出版、发行、会展、数字媒体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予以指导。在2015年度,出版与传播系共有27名学生获得9项市级奖项,13名学生获得两项协会奖项。其中,出版与传播系两组选手获得上海市挑战杯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位同学荣获上海市星光计划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创业教育方面,配备有生涯规划、社团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职辅导员团队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形势政策》等理论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四)“出版专业+公益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类文明先进的价值理念,彰显中华文化优秀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和倡导的理念有诸多契合点。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了有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版与传播系分团委立足社团,开展品牌特色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与社团活动契合度,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足光”志愿者服务团

“出版专业+公益服务”的思路,是出版与传播系分团委极力倡导的工作导向,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认真做到知行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出版专业与社会实践做到充分融合。出版与传播系志愿者品牌是“足光”志愿者服务团,这是一支集合了上海书展志愿者、鲁迅纪念馆讲解员、学校各类活动志愿者在内的服务团队。其中,上海书展志愿者服务团连续五年获上海书展暨“上海书展”上海周优秀合作奖,上海鲁迅纪念馆志愿者服务队也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称号。

2. 爱知社

“爱知社”作为公益性读书社团,也是学校极具特色的学生组织,他们以“悦读版专,爱知相伴”为宗旨,为师生搭建了校园阅读与文化交流平台。“爱知社”组织了图书漂流、读书分享会、“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书评竞赛、有奖征文、名家访谈、二手书置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公益活动,累计参加活动人数超过3000人次,2015年“爱知社”被评为“上海青少年深阅读计划示范性读书项目”。

“出版专业+”团建模式致力于覆盖学生“求学、实践、就业”的全过程,覆盖学生“思想、学习、社交、工作”的全方位,通过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团学活动热情和专业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业提升、能力提升、素养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秀.行业需求视角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0).

[2]张琳.试论媒介融合视角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02).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1.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成长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2)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参加大赛的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

(3)搭建学校和企业交流的平台。“特步杯”全国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大赛是由特步、361°、乔丹、鸿星尔克和七匹狼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赞助和支持。参赛的指导教师可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探讨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和改革专业教学方法等问题。

2.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

(1)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参赛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沙场征战”。笔者学校学生在初赛阶段,开始建设手机版网店,他们不太熟悉,大家共同研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大赛锻炼了学生不畏困难、认真钻研、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和执行力等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参赛学生毕业后受到企业的青睐,实习和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3)提供竞技学习的平台。通过比赛,学生和兄弟学校的选手同场竞技、交流学习,职业素养和技能进一步提高。

3.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电商企业普遍认可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大赛获奖学生是企业的香饽饽,许多电商企业主动联系学校预订大赛学生,学校借助机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二、基于技能大赛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建议

1.构建与技能大赛及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该以电子商务职业标准和全国电子商务技术职业技能大赛要求为指导,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与技能大赛及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应科学地设置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双核”培养,即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经过技能大赛的检验之后,教师可以将课程设置适当调整,更有效地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水平。

2.注重课程实训项目设计

“特步杯”全国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大赛中,有一个环节是要求参赛学生对产品进行O2O整合营销。参赛团队充分利用了学校论坛、贴吧、微信和QQ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同时通过学院宣传橱窗、学院广播站和促销海报等媒介,借助正在流行的《小苹果》热舞选拔赛开展线下活动。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中都会有网络营销课程,如果专业教师注重并合理设计了该课程的实训项目,那么参赛学生在做此项任务时会游刃有余。大赛指导教师将竞赛内容拆分为多个能力点,与专业课程进行匹配,总结出店铺运营、网络营销、网页美工和客服等赛点,然后合理设计相应课程的项目,提升了参赛竞技能力。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要求指导教师做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求异求新,要善于思考研究,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要对学生的新思路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学校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4.完善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通过技能大赛可检验教学质量、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根据差距调整改革方案,促进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想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必需的实用操作技能,实训基地就必须接近生产实际。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实训设备投入,逐步建设成小型化的实训基地,即“校中厂”,使教学与企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另一方面,要完善校企合作,开发更多的实习基地和“厂中校”。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运营管理;管理理念

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整体的运营管理模式都是指将高速公路全部竣工建成并开始通车之后的一个使用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此高速公路最优质化的功能,为了能够创造出最大的利润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展开的有关管理和经济的一系列活动。对其运营管理的研究,是目前部分专家探索的热点话题。

1、简单介绍我国高速公路目前的运营管理情况

在1988年间,我国开通了第一条的高速公路,名为“沪嘉”高速公路,从当时算起,中国研究高速公路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并且在这长久的20多年里面,中国整个高速公路都在发展,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甚至是创造了奇迹。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大约6.5 万公里,在全世界排到了第二名的位置,仅仅落后于美国而已。高速公路在现代化的交通里面是不容忽视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经济的关键指标。

2、从收费文明素质这一方面来分析我国高速公路整体进行运营管理时的难点

2.1社会缘由。很多员工都曾反映过,一些过往司机文明素养不高,对待收费员也没有文明可言,根本就忽略了管理工作者,更有甚者用一些低级下流的不文明话语侮辱工作者,使他们工作的满腔热情迅速冻结,从而打击到了员工文明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这些员工在真正实践过程里,变得重局部而忽略了整体性,将那些极少数司机不文明的表现当作所有司机的不文明。在高速公路开始实行计重收费项目之后,所收取的通行费跟以前相比较来看提高了一些,可实际上货车跳称或者蹭称的现象是多不胜数的。这就反应出了:一线管理工作者,对那些跳称、蹭称来逃费的表现行为没有得到正确认知,且责任心也不够,处理能力不足等,这一系列的原因都会打击到高速公路监管力度。

2.2单位原因。事实证明,很多员工觉得自己单位对其文明服务作业的重视不够、研究力度不强,甚至有的个别收费站点觉得文明服务工作其实是可以忽略掉的小事情,觉得收费站就光有收费的作用,只要完成收费任务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花心思、花精力在文明服务上面。还有部分单位一直安于现状,觉得服务质量只要达标就行了,不需要去完善、去提升。根本不会跟各发达省份进行比较,不会更比自己单位更文明的工作效率更高的单位进行比较。

2.3员工因素。

2.3.1 收费员工整个服务态度欠佳。收费人员有的没有用标准的基本文明话语,有的所使用的普通话不够标准,而有的就是完全不带情感地进行对话,让人觉得过于冷漠了点。

2.3.2 收费员工在帮助别人时不够真诚。因为收费工作的单调,使得很多员工一天工作下来,都有点不耐烦,使得服务更趋于形式化了,有车子来,嘴上可能说着礼貌用语,眼睛却未看着对方,给人一种口是心非,太不真诚的感觉。有的时候司机稍微问个路,员工直接不予理睬,给顾客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2.3.3 收费员工在微笑时不够甜美、自然。部分员工的微笑根本没有发自内心,仅仅抽动了下嘴角而已,可以说是“皮笑肉不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自身形象,还损害了地方形象。

3、有效解决上述难点的一系列方案

3.1强化收费人员整体的服务力度,极力呈现出高速公路机构的良好状态形象。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全社会公共的一项服务设施,所以它的文明素养标准是时刻需要被监督、被挑战的。(1)收费服务过程的好坏其实可以化解掉各项收缴费所遇到的矛盾,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更加便捷;(2)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司机跟乘客是非常多的,而作为收费人员,则是他们最先认识最先接触到的人员,所以服务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客户们了解到当地整体印象。

3.2以高水平、高指标为基础严格挑选高速公路管理员工。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企业经由公开选拔人员,或者人才市场实施招聘收费员的方法,广纳贤才,进入高速管理单位。就目前来讲,管理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年龄平均在25岁,有着文明的政治修养。上述一系列的因素都可以帮助本单位的高速公路塑造良好的形象。强化文明服务质量的检查跟考核工作。对内应该充分地使用高速公路上的监视媒体,并让收费人员必须要用好文明术语,要在收费后给予最用心的微笑,礼貌地对待每一过往客户。

3.3强化培训力度,树立公司形象。

3.3.1强化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文明礼仪工作服务。可安排一些专业礼仪培训师跟优秀空姐,来培训员工。另一方面,要求各个收费站点依照自身特色,创建特色班组,并尽量发挥出各身优势,强化练习结果,进而提升整体文明素养标准。使得在各站点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得到公平对待,奖惩分明。将文明变为习惯,奖励最为文明的行为。整个文明素养的优劣,可以成为所有人在各项活动里面能不能被尊重的一项指标。而且收费工作可不可以获得整个社会的支持,是文明服务的关键目的。

3.3.2融入实际生活,不断创新,努力打造文明的窗口。各个管理单位可以多加借用一些成功管理企业的工作服务理念,针对目前衢黄整体实际高速道路状况,并在借鉴的过程里不断进行创新,进而设计出更完善的“迎车、接车、目送”之类的规则性环节,在制度方面,可以编制出一本《文明礼仪服务标准图册》, 并将之给到每个员工手中,让他们贯彻、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每一位员工的文明礼仪、态度、形象以及服务水准,从而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做到“手势正确,微笑用心,迎送到位以及形象达标”的标准,让过往的司乘人员都觉得宾至如归,进而凸显出整个高速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文明。开展好“青年文明号”相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服务工作的深度。这里所讲的“青年文明号”其实是为了创造最优质的工作绩效,为了弘扬收费员职业的文明素养,再加上收费站真实管理的各项工作。由此可知,怎样弘扬收费职业的服务文明,主要就是通过高速公路收费者的所有行为来评判。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索整个高速公路各项运营管理环节的一种新思路,并构建出一套最符合国情的最高效、最科学的运营管理系统是目前最为急迫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延树阳. 浅谈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华章, 2011,(03)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

传媒艺术是当代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媒艺术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2]。其中,直接开设了播音主持、影视类、编导类等传媒类艺术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不包括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方向的高校)。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共设立5个一级学科,传媒艺术从新闻传播和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全媒体发展对于艺术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媒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类型、层次、数量、需求领域都较以往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传统媒介为主导时期,传媒艺术人才仅需按照固定模式提供和制作单一形态内容产品,但在媒介融合发展时期,传媒艺术人员不仅应掌握新技术和融合技能,还应具备创新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素质。

2现阶段传媒艺术教育问题认识

在高校扩招后,传媒艺术类专业即面临着与其他专业类似的共性问题,如盲目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方案不成熟、缺乏培养特色等,也有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有问题。

2.1传媒艺术人才输出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

在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基本)专业目录》中,融合传媒艺术专业的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很多高校习惯了过去单一专业下的惯性培养模式,对于部分专业的掌控无所适从或者有心无力。国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在因材施教把握、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对接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就业市场准确对接。国内很多院校仍沿用以往固定的专业模式授课,对专业的理解和建设不够,缺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引导不足,数字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迟缓,适应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的新专业发展缓慢,用人单位难以在毕业生中找到专业对口、层次合适的学生,传媒人才“供”与用人单位“需”之间出现鸿沟。

2.2学生“偏科”问题突出

许多院校按照一套固有培养方案,侧重对艺术技能和实践的培养,而忽视科技、人文、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理念和传媒操作生产过程或缺乏对于人文关怀“精神内核”,或在综合驾驭能力上显得青涩,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使得人才规格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考核有自己的学位考试为标准,整体难度和水平比普通专业低,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和文献时存在较大困难和障碍。传媒艺术教育将艺术本体与人文、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丰富、充实传媒教育内容。

2.3需加强阐释学术理论的力度

传媒艺术发展不仅需要实践,更依赖于理论构筑。在全媒体时代,传媒艺术的传播新特性、精神性需要更为前沿、稳健、扎实的学理透视。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3]。探寻并准确把握传媒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理论根基,才能确保传媒艺术教育的枝干和花叶不“长偏”。

3媒介融合发展视角下传媒艺术教育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发展需要传媒艺术教育顺势转型。在艺术门类独立以后,全媒体视角下的传媒艺术教育应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进行转型。

3.1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扩招以后,出现学校盲目办专业、缺少培养特色的问题。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应紧跟传媒业发展步伐,适时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因地制宜、寻求特色、注重服务社会、找准坐标、顺应时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与重庆工商大学的合作模式开启了高校开办传媒艺术专业培养的新篇章。重庆广电集团与工商大学在校园实践大楼内共建500平方米专业、标准化演播厅,重庆电视频道和栏目整体平移进重庆工商大学。多档受当地市民喜爱的节目在此生产,学生可全程参与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而进驻高校的专业电视编导、记者通过定期讲评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目前,已构建起“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通过师生在业务领域“角色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国传媒教育的先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场的节目生产制作掌握专业知识,更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领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发酵、互补共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价值,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3.2加快结构转型,培养和打造勇于创新、知识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时,高校对于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冷思考”。在艺术门类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专业布局平衡,如何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实际考核、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跨学科专业教育等,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下,大力培养熟悉影视与新媒体传播、掌握传媒经济与管理、传媒资本运营等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步。有财经特色的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在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经济、管理类可能的贯穿和引进。在全媒体时代,懂得资本运营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与单一知识结构的记者、节目制作人、编导相比,具备综合素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于未来市场的驾驭和把控能力更高一筹。

3.3深化传媒艺术教育理论建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