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

第1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几种新闻客户端比较

说起并读新闻,笔者眼前浮现出几个具有类似属性的产品,浙江新闻、澎湃、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笔者尝试用图将这儿个产品的运作逻辑展示如下:

对这些产品进行区分的标准大致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其二是技术实现的基本方法。基本属性层面,主要看其内容选择上,是媒体新闻内容更重还是生活资汛内容更重,更倾向于媒体产品还是资讯类信息产品,或者说是媒介属性更重,还是平台属性更强;基本方法层面,主要看其以坚持传统的媒体生产方法为主还是更多使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几个产品在定位上的细分差异,媒体属性最强的是浙江新闻,最弱的是今口头条;浙江新闻更多继承原有媒体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方法,包括内容生产模式以及推广方式等,而今日头条则完全是互联网手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的聚合。澎湃从自身媒体属性出发,将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通过一个新的渠道传播出去,建立传统传播介质和渠道之外的一个出口;而并读新闻则是根据市场上泛用户的资讯消费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聚合整理并推送信息。

并读新闻是什么

透过并读新闻主管方领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曹轲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并读新闻的基本定位逻辑是:以泛用户为中心,提供满足用户资讯信息消费需求的平台级产品。其核心的内容出发点是以用户需要的内容为首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新闻资讯的聚合。

虽然并读新闻的投资方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但南都只作为投资方,作为其内容供应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其定位绝非一个成熟媒体的官方客户端产品。并读新闻与南都内部的南都APP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是基于用户中心资讯需求的平台级产品,后者是基于传统媒体内容的新介质和新渠道。

如果说南都APP是一个航行在内河的运砂船,那么,并读新闻更像是航行在公海上的远洋货轮。

这种定位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从产品的外部表现就能够清晰感知到,然而在表象对位之外,并读新闻还需要承载另外一个重任,一个与本源定位没有冲突却更加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成为南都作为传统媒体在全新媒体生态卜融合转型的承载平台。

在全新的媒体生态中,虽然媒体功能需求依然存在,但是以纸作为核心介质进行信息传播的需求在迅速减少。曹轲先生也曾坦言,他很多时候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南部不冉印刷报纸,那么曾经优秀的媒体内容生产人员、媒体运营人员将如何继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报纸没有了,人还在,人去向何方,这是传统媒体主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微博、微信这种较轻的产品无法承载如此厚重的传统媒体运营团队的生产能力,传统PC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用户消费和时间留存的主要平台,基于这两点事实,一条全新的路径选择逐渐浮出水面。于是,新闻客户端儿乎成为所有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首选的承载平台。

并读新闻如何创新运作模式

多数人都清楚一个移动端的客户端产品是目前承载传统媒体原有生产能力和商业模式存量的最好载体,然而如何实现这样一个产品的研发和建设,如何将这样一个平台级产品打造出来并与原有的体系有效衔接是一个难题。

经历了之前以PC互联网为核心平台的传统媒体转型和融合的1.0时代,多少内部的变革阻力以及离心力,特别是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技术运营能力的匮乏等,都导致了融合转型尝试的失败。

如今,如何通过一种新型的运作模式,包括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来实现融合转型新平台的建设,成为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并读新闻虽然保持了传统媒体主导的一些特性,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拥有诸多创新性。

首先,并读新闻的运作主体与南都是资本合作关系,双方身份是合资公司的股东,虽然办公场所在报社大院,但并读新闻所在公司南华智闻公司是独立法人,特别是拥有独立的运营团队、完整的技术团队和独立的董事会。

其次,并读新闻的运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在人才招聘以及薪酬体系设计方面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完全去除了行政化的色彩。特别是在并读新闻上线推广过程中,选择了直接用钱来换装机量的市场化手法,而非通过传统报纸版面印二维码推广的方式,在推广渠道选择上也完全选择主流的应用推广渠道,包括百度应用、腾讯应用宝、360应用商店等渠道。

再次,战略布局层面、产品层面的核心决策权完全在南华智闻公司自身,其与南都之间的业务沟通通过行政手段的协调,最终落实到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南都只在内容方向上严格把关,该管的管起来,该放手的都放手。

最后,在具体业务层面,采取对等的业务互助方式,而非绝对的从属关系。南都的内容团队保持优质内容向并读新闻的输出,并读新闻会将用户的反馈信息,包括阅读行为数据等互联网化信息反馈给南都采编团队,增强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从根本上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

此外,并读新闻作为承载南都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平台产品,其工作机制效仿了国内一些公司成功的模式,通过与市场化机构合资合作,建立起与内部团队拥有一定业务合作关系的独立法人实体,并进行独立产品开发和业务运营,再通过传统媒体资源和业务的合作和导人方式,实现渐进式的媒体融合,而非完全从传统媒体体系内部进行所谓的创新。

先异地新建新规则、新生态模式下的新业务产品,再将老业务的人和资源渐进式地注入到新业务中,这才是当下靠谱的媒体融合路径。

并读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和想象空间

并读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平台级产品属性以及社交平台的特征,在营销模式上采用了颠覆式的读赚天下模式,打破传统广告商业模式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南都的媒体背景进行增值背书,最终商业模式的实现完全基于并友社群的爆发。其想象空间和商业模式的设计源自传统媒体的广告商业模式,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广告商业模式,最终回归到社群经济商业模式的体系之中。

读赚天下

“读赚天下”是并读新闻一个卖点,通过分享产品广告收入的方式,吸引用户的参与互动,最终颠覆式地改变传统媒体广告商业模式中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支撑这一商业模式根基的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获益的痛点,通过广告收入二次分配、利益共享模式,最终实现普通用户权利的提升,使用户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

互联网改变我们生活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于社会个体的赋权。传统媒体的广告商业模式中,普通用户贡献点击,却不能直接受益,免费为媒体打工的局面在互联网赋权的大背景下是无法继续维持的。因此,顺应这种形势变化的“读赚天下”模式具有颠覆性的创新价值。

目前,“读赚天下”模式虽然也受到了诸多批评,包括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提高现金分成的额度以及兑换商城产品种类太少等,但这种充满了互联网精神的营销手法,具有明显颠覆式创新的营销模式,已经被更为广泛的用户所接纳,两个月不到,近500万的下载量和近乎于40%的日活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南都背书

南都的背书,虽然在内容供应量、技术实现支撑等方面对于并读新闻的直接贡献看起来还微不足道,但是媒体背景的存在,完成了并读新闻技术驱动、UGC为主、PGC背书的资讯信息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能力,也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溢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南都传统采编力量转型完成之后的支撑力量,是并读新闻开拓区域市场,进行信息和服务落地的重要实践主体。

并友“发并”

广告商业模式只是一个切人口,而真正的商业价值实现需要的是并读新闻完成平台级产品打造,实现资讯服务平台的产品定位之后,让社交属性明显的用户――并友在并友圈进行全新的商业模式尝试,让并友“发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玩法。

在曹轲先生看来,真正能够实现并读新闻未来商业价值的,除了目前能支撑其大部分运营成本开支的广告收入之外,平台级产品之上的并友社群的建立,基于并友社群之上商业模式的开发和挖掘,成为潜力无限的发展方向。

综观并读新闻的整体战略布局,基于用户(而非传统媒体的存量读者)资讯消费需求的满足是产品的入口,读赚模式利益共享机制是重要的营销手段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用户资讯提供和营销而建立起来的平台级产品是重要的支撑,最终并友“发并”网聚人的力量才是核心商业模式实现的终点。

在曹轲先生眼中,当并友真正“发并”那天,并读新闻可以很快实现众筹等模式,可以让并友在短时间内众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众筹一件大型家电,并在并友圈进行二次分配,基于并友圈细分用户需求的挖掘和运营又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传统媒体广告商业模式的承载平台只是一个起点,基于并友社群“发并”的社群经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才是并读新闻发展的最终归宿。

展望并读

“读赚天下”火了一把之后,后续并读新闻1.2版本将全面接入南都的原创内容,这种以并读平台为核心内容输出渠道的模式,改变微博、微信简讯抢先、报纸在后的工作机制,而是所有南都的内容生产和输出都以并读为第一平台,再基于对用户反馈数据信息的加工,形成微博、微信以及报纸版面符合其目标用户定位的内容输出。此举也将真正改变传统媒体内容采编生产的固有流程。基于南都媒体背书以及并友圈的再次升级,并读新闻在1.2版本中将真正开始其商业模式的探索之路,并读新闻的真正面目也会逐步浮出水面。

第2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第3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把握核心优势

当前,相对新媒体,传统期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优势,尤其是大众认知程度较高的专业期刊,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采编能力,专业期刊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其成本开支恐怕也无法承受。三是新闻经验,如今一些新媒体运营商越来越重视有新闻背景的人员,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为互联网所接受和利用,专业期刊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运用到网络上,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四是专业期刊有着巨大的线下资源,无论是新闻题材、媒体服务方面,还是物流的配送方面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因此,未来专业期刊的发展要从战略、结构、机制方面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电信技术》创刊将近60年,该杂志有着固定的、忠实的读者群体。读者对杂志的信赖,杂志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以及粘性,广告客户对杂志长期的认可等,这些都是该杂志得以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优势所在。目前《电信技术》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新媒体不仅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在杂志形态上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期刊不仅要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而且在内容的体现和展现形式上还要满足读者逐渐变化的需求,包括与读者的互动方面,应该更多地借助网络,做到即时感知、即时体现。因此,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电信技术》在网站建设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电信技术》在依托传统期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网络信息量,同时设置网络专栏、网络热门专题、网络互动专区、通信论坛、网络即时通信等,这些改进,深受读者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重视期刊定位

在办刊过程中,期刊的定位无疑是很重要的,它影响期刊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其办刊的成败。

在《电信技术》创刊之初,当时的邮电部为它确定的任务是:“作为本部在长途电信、市话和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指导刊物。贯彻本部对电信技术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工作,介绍电信技术先进经验,报道各地电信技术的实际改进和创造经验,反映批评和建议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这也为《电信技术》杂志指明了办刊方向:面向应用、面向电信建设和运营。

电信行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需要在网络建设、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服务。长期以来,《电信技术》重视内容建设,始终坚持准确地把握我国电信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科学地介绍电信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为网络建设、运营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经验交流提供平台。在该期刊选登的文章中,有一些文章来自科研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生产一线,有着扎实的实践性。正是这种成长环境,使该刊形成了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的良好传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面对新的形势,在保持特色和风格的同时,《电信技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应读者需求及时对栏目进行调整,比如增加有关电信信息化、终端技术与应用、业务与运营等栏目,不断充实和丰富期刊内容,受到读者好评。

确保内容为王

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很多期刊人有意或无意地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在很多时候对期刊的质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长期来看,不重视质量,最终会削弱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使读者数量日益减少,广告量也会下滑。其实,越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越是应该重视文章内容和文章质量,这也是传统期刊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作为我国通信领域一份重要的杂志,《电信技术》一直以高质量的内容服务读者,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为了更好地得到电信行业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电信技术》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邀请业界权威专家担任。这样《电信技术》就能及时、准确地把握通信发展的脉搏和方向,深入、全面地交流通信网络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真正做到面向应用、服务电信运营,使该刊在众多电信期刊中成为与基层读者贴得最近的刊物。为了使期刊更加贴近实际,自2011年起,该杂志社又成立了特邀技术顾问。这些顾问全是运营商内部贴近一线的技术专家,有了他们的把关和支持,《电信技术》刊登的文章更贴近实际了,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了。

在近60年的办刊过程中,《电信技术》一直重视期刊定位,抓好内容和经营,其发行量、品牌影响力、广告数量等方面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经营方面,该期刊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加强市场的拓展和管理工作。广告是期刊的主要经济来源,抓好广告是期刊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期刊社将广告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办好刊物作为抓好广告的基础。2012年,《电信技术》进行了多种尝试,制定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引入第三方广告合作伙伴等。在做好老客户维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新广告客户的挖掘和市场活动的策划工作。

用“心”倾听读者声音

有了读者,期刊才有生命力。近年来,面对新媒体,专业期刊面临多重挑战。如何服务读者、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些期刊不注重读者,只注重市场客户。岂不知,市场客户注重的是期刊的读者覆盖面和覆盖群体。对办刊人员来说,要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因此,《电信技术》高度重视读者,通过与读者建立多种通畅的沟通渠道,用“心”倾听读者的声音,竭力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

近两年,《电信技术》多次进行读者问卷调查并深入基层调研,对读者对象、刊物栏目设置及其满意程度、文章深浅及其满意程度、读者希望增加或减少哪些内容以及通信领域的发展变化、机构和人员调整等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据此对刊物的报道重点和栏目设置等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比如2012年成立了读者俱乐部,并在期刊上增加了读者园地栏目,读者积极响应,互动效果较好。

虽然专业期刊和新媒体相比有自己的传统优势,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现实,如专业期刊的客户正在流失,市场空间正在压缩,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为了更好地发展下去,专业期刊要面对形势做好调整。当前传媒行业的转型和融合是发展趋势。对于专业期刊来讲,转型的核心问题在于专业期刊要强化核心竞争力,做好信息服务,通过进入新媒体领域来达到其多元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目标。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专业期刊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专业期刊与新媒体应该进行优势互补,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入合作。《电信技术》在这方面进行多种尝试,比如进行数字化转型,满足数字时代读者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等,效果明显。

第4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从狭义层面理解,“运作”与“管理”其实涵盖了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品牌化的过程。“运作”是创建和彰显品牌外在属性的过程,是品牌的外显化;而“管理”则体现了品牌的内在修为,是品牌的内在沉淀和维护的过程;运作更趋于战术层面,而管理则趋于战略层面。品牌的经营也正是体现了这内与外的整合与互动过程。正是在这一商业整合与互动的过程中,品牌成为为产品、消费者和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商业行为,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

品牌的形成及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理环境,一定的文化,一定的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演变的。这种演变注定了品牌的综合属性是多维的、动态的。贯彻“不变与变”的精神正是这种动态性的最好体现。

那么,在品牌的管理与运营过程中,“不变与变”的精神是怎样体现的呢?先来说说“不变”。品牌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成为区隔消费群体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由于品牌自身的独特属性和消费者对自我的追求而决定的。品牌的这种独特属性有二:品牌的核心识别(价值)和品牌个性。这种独特的属性是品牌的灵魂,是贯彻品牌管理与运营的主线,它反映了品牌追求的价值,企业经营的理念。在一定的历史层面上,品牌的运营与管理唯有紧紧地把握这条主线,才能让品牌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充满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与忠诚。让我们来认真审视以下这些品牌:“奔驰”品牌寓示的“安全、成功和富有”的意义;“宝马”品牌所追求的“自信,、乐趣和杰出表现”;“万宝路”品牌对“自由,奔放和冒险”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追求;“ESPRIT”对“健康,自信和责任感”的独特个性的演绎;“LACOSTE”的“尊贵与时尚”;“西门子”品牌崇尚的“严肃、信赖、耐用”的核心意义;“可口可乐”对“活力与激情”的追求;“麦当劳”的“快捷、方便和大众化”等等,这些无不昭示,正是这些品牌所坚持的品牌特质、品牌的核心识别、品牌的独特个性,才得以使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越发历久弥坚;正是这些品牌的核心识别,才使得品牌相对于消费者的独特利益成为可能;正是这些品牌的核心识别,才使得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恒定而久远。在品牌的运营与管理中,贯彻核心识别“不变”的意义主要在于,它为品牌的定位限度、传达方式乃至品牌的持久性及长久目标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使得品牌不会因过度延伸,短期利益驱使等而迷失方向。

品牌的运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品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等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品牌的运营管理在“不变”的同时,体现各种手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变”。品牌的这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品牌的产品策略会变。品牌的意义缘于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是消费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种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代的特征,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都会给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打上差异的烙印。这些也就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定位概念及产品构成有可能呈现多元化。“可口可乐”针对不同地域市场的配方调整,“肯德基”部分中式化的产品策略,“麦当劳”产品的推陈出新,各外来服装品牌产品迎合消费者身材、喜好的本地化,“摩托罗拉”产品定位概念的演变……这些无不印证,品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形象及产品概念,不断给产品注入时尚化、个性化的元素,提升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品牌的传播概念会变。品牌须随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定位概念调整其传播概念,挖掘创意原点。这些传播概念有可能是功能性的,有可能是象征性的,有可能是情感性的,也有可能是它们的组合。品牌的传播概念须根据品牌的状态、成长阶段及传播的目的进行有机选择。

第5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但不管将来如何变化,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必须依循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进行适应性调整。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声音的积蓄、处理和营销,这是广播媒体进入与“视频产业”相对应的“音频产业”的本钱,这个市场空间广播媒体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新媒体浪潮,只要广播媒体牢牢握住核心的声音内容,积极驾驭高科技之躯壳,与更多的媒体资源进行竞合,获取全新的渠道、受众、数据、内容及延伸、营销资源,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阵地,就不仅能够在媒体竞争中应付自如,甚至可以所向披靡。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媒体本身都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归根结底,广播的受众是广播永远的生命线;出众的节目内容,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一张永远的王牌。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精准营销等方面要牢牢把握自身的独特优势,不迷失、不盲从,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主体视角,以紧扣和突出媒体战略定位为指导,在战术上从渠道建设、用户挖掘和维系、内容生产和延伸、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方面主动出击。

广播的出路在于数字化,这已经是广播经营者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广播内容本身的数字化,还是在数字化之后开展的包括声音产品变现在内的多种增值服眨广播电台均在积极推进。广播电台正在成为声音数据库、内容提供商、服务应用平台,从而在传统广播基础上打造内容和渠道交融的、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全新广播运营模式。这种全新的广播运营模式既包括从节目创意、内容生产、广告创收到受众接收,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容价值增收模式;也包括通过网络、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兴传播渠道,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创意服务、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价值增收模式。电台为用户搭建制作、上传和分享平台,成为海量音频节目生产基地,用户可选择、收藏、点播节目;广播电台有直播、回放节目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近乎搭建了一个“私人电台”。有的电台甚至研制可穿戴的体验式广播,将广播收听点播、健康监测、听众互动、数据分析、产品营销、购买支付等集成到一起。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广播电台则开始与旅游景区合作,在景区为游客配备广播终端,当旅游者踏进景区,广播终端便自动根据地理位置推送广播内容和服务。

采用虚拟现实、导航定位、数字地图和推送等新技术构建声音场景,一定是未来广播的发展趋势。围绕用户需求来考虑和设计内容或服务,让用户置身于声音场景中,通过虚拟角色体验,引起注意力,加强对服务的认知,唤起情感投入,实现声音互动营销,产生市场价值。基于这种创意设计体验产品和服务,音频体验经济有待被广播电台进一步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创新广播媒体运营模式,走上广播媒体二次崛起、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第6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运营;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49.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24-0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媒体形式也将不断涌现。互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日益呈现出主流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广电传媒产业正处于从“传统”走向“新兴”的嬗变过程。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都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广电传媒的广告运营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产业价值链的再造和优化成为必然。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内容服务环节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之间在商业运营上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延伸的过程中广电传媒的产业链基本上没有发生价值创造环节增减的变化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节点发生了裂变和扩张。电视台作为内容提供商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运营向新媒体时代的创意与版权转移,进而深入到数字时代内容资源的多平台运营和跨网络递送、跨终端展现。这种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新媒体运营对传统广电传媒运营模式的扬弃过程。在扬弃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广电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整合,将电视台和网络公司在业务和运营上进一步捆绑,结合播和传的优势做文章。

一、战略转型 合理定位

有线网络运营商应积极推行战略转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未来可拓展的业务领域和区域可选择面广,有线网络运营商的资源有限,只能集中资源在有限的领域内做重点突破,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因此有线网络运营商需要在继续巩固和发挥广电网络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于广电网络,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对于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最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哪些地域进行拓展、拓展哪些业务领域,如何分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公司拓展计划,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实力,要快速抢占目标领域还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已经有部分有线网络运营商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来达到迅速拓展业务领域的目的。这个时代已经由“大鱼吃小鱼”发展成为“快鱼吃慢鱼”。无论怎样,方向定位有了,关键就看“谁快一步”了。

二、业务和产品创新 加强市场营销

有线网络所能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如果驾驭眼花缭乱的各类业务,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使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盈利业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线网络运营商必须建立和强化企业的业务创新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市场营销体系,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更新营销观念,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应当看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员工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顺沿而来的,对市场竞争的概念和感觉都比较陌生。在原来,整个广电基本是采用“一市一网”的政策,缺乏竞争,整个企业的员工都适应了当时体制下的舒适的环境,管理人员的营销意识和能力都还相对较弱。但现今企业即将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中,面对国内运营商、其他有线网络运营商,甚至国外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何快速的更新营销观念,摆脱对大锅饭的依赖,从思想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是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的基础。

市场和销售分离,强化对终端用户的管理。职能专业化,市场和销售职能分离,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品牌的建设和销售过程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对终端用户的市场和销售管理。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基本只是关注与楼盘客户的关系维护,对终端用户的需求关注度非常小,甚至基本不考虑终端用户的要求。但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将逐步由有线或数字电视的固定费用,转移到增值业务,在增值业务上终端用户将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何抓住终端用户的需求、爱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着生死存亡的影响。

三、建立和强化业务创新体系 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保持竞争优势要求公司持续创新,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成功的创新驱动公司的业务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创新,公司的竞争力将很容易被模仿,这会造成企业只能在最低层次与竞争对手展开殊死搏斗,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将主要集中在增值业务,这些业务的创新将成为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因此如何较竞争对手快一步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占领市场将是有线网络运营商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

数字时代给人们以便捷远不止体现在生活的层面,资讯作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希冀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论。而作为资讯的与传播者之一的广电网络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其有限的市场份额成为不可小觑的阻碍。借“三网融合”契机和行业体改趋势。“有线数字电视”作为广电网络当前首要推广产品,其目的及战略在于先期占领市场、中期增值发展、后期业务叠加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能否借此占领并稳固市场份额将成为后期整个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周拥军.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分析[J].福建电脑,2006(06).

[2]曾岩.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不能混同的概念[J].广播电视信息,2006(05).

第7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超过3亿的网民数量,突破2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媒体市场,备受冲击的欧美报业,这些数据与事实,似乎在不断提醒着国内的报业要早布局与发展自身的新媒体业务。

诚然,国内报业市场有别于欧美报业,目前仍有较好的增长空间,但业界也都意识到,报业的增长速度在下降,新媒体依然高歌猛进。因此,近年国内报业已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将发展新媒体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向报业要存量 向新媒体要增量

如何看待报业与新媒体的关系?也许可从两个层面思考:传统报业与外部商业网站等新媒体之间的竞合关系,以及报业与内部自身新媒体间的互动融合。

随着商业网站的发展,他们在业务领域、影响力、话语权等方面事实上已与传统媒体形成了竞争,而同时在业务、内容、共同策划等方面又有着越来越多的合作,甚至目前主流商业网站的内容策划团队中很多都是传统媒体人出身。从这个层面上说,传统报业与商业网站等新媒体之间已形成了竞合关系,同时有着共同合作共赢并做大市场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感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市场的冲击,特别是有了欧美传统媒体的前车之鉴,国内报业都非常重视新媒体的转型与布局,甚至将之列为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有着迫切转型的需求。但有别于欧美报业市场,我国报业仍然处于增长周期中,仍有良好的市场空间,同时报业都明白新媒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大多数报业也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为此,报业在处理自身发展新媒体的问题上,目前仍是向传统媒体要存量,向新媒体要增量。

差异化定位 发展区域新媒体市场

国内报业媒体对新媒体的试水,多源于早年的报纸电子版上网。随着商业门户网站的成功,报业网站也都纷纷借鉴了其综合门户网站模式,但多年下来,始终没能在综合门户方向上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近年,随着对新媒体探索的深化以及报业对自身优势的反思,报业在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上有了一些调整,发展区域新媒体市场也逐渐成为了业内共识。

首先,就目前我国的报业格局来说,除了中央性媒体和行业报外,主流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影响力优势均是区域性的,报业所办的新媒体如果完全抛开自身固有的传统媒体优势,舍近求远,谋求独立的门户发展模式,显然不现实。

其次是广告商、网站的目标用户有区域化的需求。广告仍是互联网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对于报业媒体的网站更是如此,而多数广告的投放是有区域特性的,网络广告主需要考虑广告所投媒体的用户群是否为目标群体。而对于用户来说,除了重大要闻外,他们也更期待获取身边的资讯与服务。

再者,就目前国内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看,几大商业门户网站已经成型,在发展成全国性门户方面,进入门槛高,后进者空间有限,反而是在区域化方面,从新闻、生活资讯、服务等各方面深度运营,结合自身优势,更有成功的基础,也是全国性的商业网站触角所难以到达的地方。

因此,业界在发展区域新媒体方面日益有了共识。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主要平台大洋网也在区域门户的方向上进行了众多有益探索。

报网融合 打造最新最全的区域资讯服务

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高质量的内容采集及生产能力,且内容的涉猎面广,同时报业有线下的资源,这是与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主要的区别与优势。报业网站在打造自身区域主流门户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

而具体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由于主报广州日报在内容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及在区域内均有着较大的领先优势,我们更是期望这个优势能在新媒体上有所延伸,因此大洋网在探索区域门户发展的过程中,与广州日报在融合与互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一般综合性日报内容丰富,并且涉猎面广,因此报办的网站,肯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块资源。但报网融合并不是报纸内容在网站上的简单复制,更多的需要从机制上、流程上、策划上推动报纸与网站间的对接。为此,最近两年我们除了持续对大洋网进行改版与内容创新,使网站在内容上更本地化外,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报网融合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一方面,我们在制度机制上进行了创新,2007年在集团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作为沟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方内容策划部门的桥梁,并陆续推出了传统媒体记者为新媒体供稿激励机制、传统媒体内容策划部门副主任兼任跨媒体协调人等一系列旨在推动报网融合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及改革机制的落实,切实推动了传统媒体采编团队与新媒体内容策划团队的互动,并深化了区域内容策划与信息挖掘能力。在2008年春运抗冰灾、北京奥运会报道、寻找解放广州老战士、广州电视塔有奖征名等众多新闻热点事件中,充分发挥了与报媒与新媒体的协同优势,既通过新媒体手段增强了广州日报的影响力,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大洋网的权威性、时效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度。

同时,通过融合互动,大洋网在区域民生与资讯服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目前重点建设的“民意通”平台、“亲亲宝贝”、“高考论坛”等栏目均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影响力。而针对区域内的资讯服务需求,我们选择了汽车、美食、健康、教育等重点资讯频道进行拓展,这类频道由于区域性强,对用户能形成相当的粘性。依托这些资讯服务频道,并借助于新媒体在表现形式,技术手段上的优势,通过与传统媒体联手进行一系列全媒体策划,新媒体平台的区域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在2009年,大洋网就与集团主报一起进行了“广州新电视塔全球有奖征名”、“2009教师节万朵鲜花送园丁”、“健康掌门人”等一系列全媒体策划报道。除了在网站开辟专题外,还在报纸上辟出版面进行滚动跟进,线上线下互动,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借助于无线平台的产品创新,我们也发展了大量的区域用户,通过先后推出手机报纸13款短信产品、9款彩信版、3个WAP版以及手机炫报、Widget手机报、IVR语音报纸等系列产品,实现了报纸内容在手机平台上的多渠道。各无线平台上累计发展订户总数已经超过了千万。

在报网融合与全媒体策划的推动下,大洋网的访问量也实现了同比翻番,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合理布局 实现新媒体的快速滚动发展

报业发展新媒体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实现影响力和访问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更要将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此,大洋网在业务上也进行了调整与布局,一方面努力将增长的流量转化为营收,同时大力拓展新的业务机会。

在去年默多克的网站收费言论后,报业网站收费阅读一度成为热点。报业本身是内容的生产者,而且是大户,在收费阅读方面是否有较大的可能?我们对此进行了较多的思考,结论是在我国目前的报业格局和应用现状下,内容的同质化、网络用户付费意识的缺失、商业新闻门户和区域竞争对手的存在,都在客观上制约了报纸网站收费阅读的可行性。但并非说报业网站就没有向用户收费的可能,在目前区域化定位下,区域资讯与服务将是我们拓展的重点之一,原版的报纸内容也许无法收费,但我们可以探索区域网络资讯服务的收费,以及基于新的渠道终端领域如手机无线方面的收费可能。

结合区域网站的定位以及报业自身的优势,我们将业务拓展的重点锁定在在线广告、手机无线增值两方面的业务上。为此我们在业务架构和团队建设上都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尝试,包括我们在公司层面将无线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无线事业部并根据我们的区域化布局,在运营中心下构建了若干针对不同频道平台的独立运营队伍,同时从商业网站引进了一批专业团队,加强新媒体运营与业务策划能力。在此基础上,运营层面进行了一些报网联营方面的尝试,目前由集团广告处的一位副处长兼任大洋网负责运营业务的副总裁,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效的尝试。这两块业务在2009年均实现了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大洋网在电子商务、对外技术服务等其他方面也都不断进行业务拓展,包括一些报业媒体特有的盈利项目,例如内容授权等。

通过合理的业务布局,近两年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大洋网的收入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去年全年营收增长了43.6%。

当然,我们也看到近年新媒体领域内新业务模式、新盈利模式层出不穷,但现阶段,我们选择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全面开花。对我们来说,在报业新媒体转型的现阶段,将尽量拓展一些与报业自身优势相关的业务,拓展一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且市场成熟的业务,这样对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也许更有利。现阶段我们更希望走得稳健一些,实现新媒体业务的滚动持续发展,而对于一些创新业务机会的拓展,我们将保持持续关注。

结语

对于报业向新媒体转型的必要性,已是业内共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与困惑。

新媒体是一个创新性的媒体,投入成本很高,且存在较大的试错成本。而在我国目前的报业体制下,报业新媒体一方面无法吸引风险投资,自身资本也不适合以风险投资的思路来进行投入与运作。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存在很大机制性矛盾,因此报业在发展新媒体时需比商业网站谨慎得多。

同时,报办新媒体在人才引进方面也面临一些难题。商业门户网站已经将行业的人才成本提升得很高,形成了一定的门槛,并且商业门户网站有各种灵活的人才激励措施。报业在发展新媒体的过程中如何吸引专业人才,如何发挥优势,有待探索。

第8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关键词:电视产业;新媒体;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9-02

以优酷、土豆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以及诸如PPS的直播流媒体等,逐渐占据了当前国内市场,电视产业内部潜藏着深层的矛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发展迅速,移动互联又掀。新媒体业态下,电视产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发展问题

目前业界关于电视产业发展方面探讨,主要是围绕着新兴业务、产业政策影响等问题开展。然而,真正对新媒体下的国内电视产业带来的挑战、机遇表现,对电视产业发展和进步原因分析却比较少。事实上,影响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非资金和技术,也不是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其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许曾经是优势和优点,但目前其已构成了国内电视产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1.自身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内电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矛盾的产生与解决都涉及到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因历史沿革和发展方面的原因,国内电视机构特别是国有电视台依然保留着传统事业单位的特色和身份,这与其客观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矛盾,以致于主管单位、电视台之间产生了冲突,即“局台之争”。从产业规划和发展层面来讲,虽然国有电视机构担起来公共电视台的身份和角色,但是在市场化、产业化推动下,市场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尤其是随着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费不再过分依赖政府财政,仅广告收入就与电视商业属性以及公共定位形成了冲突,而且产生了抵触。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主管部门强调的是电视产业应当而且必须兼顾公益,但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如何协调和处理二者的差异,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对于电视产业而言,其作为高知识、高投入以及高技术要求的现代产业部门,同时也是智力、资金密集型产业,节目内容的制作与节目传输,无论是运营还是发展,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然而,随着广大观众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要求也应当随之提高,节目的制作与创新都需资金支持。据统计数据显示,央视用于制作节目的人员、运营和设备采购费,每年高达50亿元;而美国的CNN仅用于新闻节目制作和运营的预算就超过了1亿美元,日本的NHK节目制作费用每年超过5000亿日元,英国的BBC节目制作费用占总成本的八成以上。然而,从国有电视过去的性质来看,一直视为事业单位,经营和创新性收入缺乏配套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和有线电视,单一的业务构成和盈利模式,严重制约国内电视行业实力积累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

3.结构难以实现横向优化整合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产业备受质疑,散、杂以及滥等不好的字眼一直充斥着本行业,甚至还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分级建制,搞条块分割或者市场割据。由于部门之间存在着地域、利益之争,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现象非常的普遍,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当前全球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传媒产业或并购、或重组,资本实力本就薄弱的国内电视产业,经验欠缺、创新意识淡漠、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等一系列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目前电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有两层,即基于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力、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传播网络。明确界限、分工以及控制优势资源和市场主动的基础上,应当从电视产业的内容生产以及网络传播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并且重点突破。然而,目前国内电视产业结构非常的混乱,难以显示横向的资源优化整合,发展受阻。

二、当前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解决新媒体下的电视产业困境,使其得以快速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行业监管与科学规划

随着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四级办电视以及政事企不分等管理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当前的形式,应当对现有体制进行优化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以及运营明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政企分离以及管办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电视产业格局。具体而言,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发展规律,在宏观上明确对象、推动目标以及限制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视产业领域的行政干预,以市场为导向,采用高效、规范和完善的管理方法,准确把握好既定的电视产业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电视产业门滥。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实践来看,与其一味地抵御和限制外来竞争,不如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用放水养鱼的模式推动电视产业快速发展。

第9篇:新媒体运营方向定位范文

今天的传媒环境是一个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嬗变中的传统媒体的衍生物等多元整合的时代。AC尼尔森的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传媒广告收入同比增长6%,但报纸和杂志广告收入分别下降了5%和10%①。以某一行业作为服务对象和信息来源的专业杂志作为纸质媒体中的一个读者面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分支,如何在纸媒的“寒冬”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竞争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持续增长是纸质传媒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②,在新媒体环境中,这样一种同质化竞争又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竞争的主体和形式都具有极大的交叉性。《先锋・居周刊》(以下简称《居周刊》)的意外成功告诉我们,通过对媒介生态和自身定位的准确判断,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本着内容创新与营销创新并重的指导思想,在纵、横两个维度上通过立体的运营策划优化盈利模式、强化品牌影响力,是专业杂志走出困境,让自己站稳脚跟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读者和刊物定位:在细分的市场中寻找精准的经济生长点

一般而言,传媒的目标传播对象定位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读者的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等相近性原则来细分读者市场;二是根据读者内在兴趣、信息需求,以及情感方面的诉求细分目标读者群;三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空间或者时间对传播对象进行定位。在2004年创刊前夕,《居周刊》在对目前所处的市场地位及未来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纵横两个维度上以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为划分标准选择了自己最有优势的细分市场。

2003年,成都楼市出现井喷行情,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品牌纷纷登场,掀起了外来地产商进军的第二波高峰。然而此时的成都本地媒体在影响力和读者构成等方面却都无法提供更好的宣传平台,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在横向比较之后,《居周刊》确定了以房地产行业为服务对象的内容定位。

如果把这样一种在服务行业和竞争对手市场之间进行的过滤、筛选、定位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的定位维度的话,那么在服务对象和信息内容的延伸深度上的选择则是一种纵深方向上的定位,此为分众传播时代定位成功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了做一份权威的房地产行业杂志后,《居周刊》的创办者在该领域内对于国内其他同类房地产期刊或报纸专版进行了内容、观点,以及服务目标的分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信息服务市场空缺―――房地产行业信息咨询服务类的报刊虽然多,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地产商导向的服务姿态和内容定位,购房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得不到满足。将读者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内容策略的准绳,通过与买房置业相关的信息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逐步在服务特色和办刊风格上脱颖而出,创建品牌并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多维分析判断之后得到的最终结果。于是,在纵横两个维度上的综合分析判断之后,最终确定了《居周刊》面向“买房人”的“实用的服务性杂志”定位。

实用性与可读性并重:专业杂志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有效武器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类型的多元和渠道的增加,内容的竞争逐渐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和实质。专业杂志该如何与城市文化和消费者完成“无缝链接”―――在实用性与可读性并重的指导思想下,《居周刊》用市民化的思维、平实的叙述、准确科学的信息提供和无微不至的增值服务去努力实施这个对接。通过内容实现的凝聚力让《居周刊》在读者和广告主两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有效地推进了内容营销。

在《居周刊》的成长过程中,创意先行、观点制胜、长于策划、精于细节,是一份专业期刊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内在动因,这也是传媒竞争的内容营销策略的外化表现。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精妙大胆的选题策划来推动刊物的运行,开启内容营销的注意力环节。

传媒竞争在分众传播时代呈现的是从注意力到影响力过渡的过程,虽然关于影响力经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咨询媒介中,要想获得影响力,吸引注意力依然是策略性的第一步。策划先行,观点制胜,以新锐的观点吸引注意力,以精彩的策划和科学的判断分析留住读者的注意力,此为获得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

“提别人想不到的观点,敢提别人想到却不敢说的观点”的宗旨是精妙策划的内在支撑。杂志创刊两年来,策划与创意不断激荡起读者与业界的热烈反响。2004年初,成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震荡期,创业伊始的《居周刊》便分析预言“成都房价每平方米涨300元”,一个创办仅三周的刊物敢如此预测一年的房价走势,激起了成都房产界的波澜,是非争论之间,令《居周刊》声名大噪。其后《居周刊》又陆续推出了“成都无建筑”、“成都与成都人无关”,“清算家具成本”、“买房不如租房”、“楼与路应该联姻”等一系列引人注目、影响深远的选题策划,更是让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齐头并进。

其次,在营造房产文化的同时引领消费潮流,以刊物营销带动行业经济。

新锐的思想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凝结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成为潮流的开端和一种文化的肇始。在分众传播时代,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导向性是衡量一个行业杂志内容的精深程度和对行业渗透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代言你居住的城市”为口号的《居周刊》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着,并业绩不俗。两年来,其内容策划和风格定位对于成都市的房地产文化和城市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房产消费的附加值,愉悦读者身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为广告主提供了施展技能的空间。这在“成都楼名没文化”、“成都楼市地理性格新定位”等选题策划中都有充分体现。

再次,通过精品栏目的打造,在品牌体系内部制造更多内容亮点。

《居周刊》创办之时,便对杂志的整体栏目进行了细分,除了主题策划的重头戏外,更设置了极具操作性与实用性的小板块,第一次在中国房地产媒体中推出服务于置业居家全过程的完全公益性栏目。“周师傅看房”、“喻工看户型”、“小魏看家装”等栏目已成为蓉城百姓置业居家的明星栏目。这些栏目目标明确,针对性、实用性强,使读者在细节中获得购房、家装的指导和建议,与杂志大策划中的大叙事、大争论形成有益互补。而且这些栏目的观点、内容都围绕着刊物的核心服务宗旨―――一切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以科学、中立的立场赢得读者和客户的双重信赖。经过与市场的磨合,今天,这些功能性极强的全免费服务栏目已经在成都购房者群体中深入人心。这些精品栏目的设置对于《居周刊》保持了媒体应有的公正姿态,不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消费者,都能对它保持相当程度的信任。

盈利模式与市场拓展方式创新:专业杂志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传媒盈利模式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中正遭遇着冲击和挑战。近年来,中国传媒市场在高速生长的同时,遭遇到持续增长难以维系的困境,陷入一种被称作“透明的天花板期”的尴尬境地。持续高投入并不能带来应有的收益,其根源在于盈利模式的局限性③。对于变革中的专业杂志而言,盈利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媒体品牌增值的砝码之一。对于专业杂志而言,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于结合行业特征对“二次售卖”原理进行个性化阐释,以及媒体与服务行业,以及目标消费群三者之间关系建构方式的改变。

如果说杂志的类型决定杂志的盈利主体的话,那么盈利主体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杂志盈利策略的选择。国际上通行的杂志盈利模式一般是进行二次到三次售卖,即卖杂志、卖广告、卖活动。在房地产专业杂志中,二次和三次售卖过程让房产商和购房人对杂志的影响力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杂志是为作为买单人的地产商说话,还是为作为杂志的实际消费者的购房人说话,一直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既是舆论引导者,又是经济创收者的大众传媒,在市场运作空间上拥有独特的二元产品市场―――媒介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传媒的双重角色之间有着三种关系:首先,是矛盾和冲突的关系;其次是合作与互利的关系。传媒经济上的独立会有利于其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社会公正代言人的角色会给传媒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前所述,《居周刊》从定位之初就为自己的盈利模式锁定了方向,选择了一种依凭专业服务和公信力获得在读者群和广告主之间双赢的盈利模式。

从基本流程看,《居周刊》的盈利模式与传统杂志的盈利模式似乎并无二致,然而从盈利的起点和发展态势来看,零成本启动并实现当年盈利,两年来广告经营额持续稳定增长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内在创新点和优化策略。那么这些优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在内容和服务的基础上优化读者资源,赢得广告主的信赖,无形之间提升广告含金量,是《居周刊》盈利模式内在创新之处。当一份行业杂志对于广告主来说既是广告信息的营销工具,也是培育目标消费者、潜在消费者的摇篮和平台时,可以说就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综观《居周刊》的创办、成长过程,结合传媒二元产品市场规律,可知这一优化过程其实正是建立在品牌定位、内容策略、延伸服务和营销策划几个方面之上,在整个品牌管理体系中以内容获得知名度,以服务提升美誉度,并结合营销策略提升、强化媒体形象的结果,从而最终在优势资源的有利互动下围绕专业定位,实现盈利模式内在机制的优化和读者、产业及媒体的三赢。

其次,在市场拓展方面,同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有序、有理延伸,是行业期刊获得持久盈利空间和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说《居周刊》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和观点导向上是对二维运营视角间接的体现,那么,在《居周刊》发行范围和市场拓展策略上则是一种直接的体现―――创刊至今,其发行面已经覆盖了成都市和周边县市,并正向绵阳、拉萨等地延伸,这些地区中虽然有的与成都市的距离较远,但是却无一不是成都市房地产行业的潜在业务范围。近年来,依托于成都市居住环境的优势,正在壮大的城市楼产对于周边地区,乃至拉萨都有强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户选择在成都买房置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于服务对象的辐射力而对其潜在消费群体辐射,就成为了《居周刊》市场横向拓展的指针。事实证实了这样一种市场拓展策略对于传媒自身的发展和广告客户的吸引力是有效的。

对于区域性的行业杂志,尤其是区域性的房地产行业杂志而言,一定范围内的目标消费是很容易饱和的,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之后,目标读者的信息需求取向和力度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广告主的业务范围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向。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专注服务于一个目标市场的媒体该如何应对,以求得长远稳定发展?在发行市场拓展上紧跟行业走势的同时向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进行纵深的延伸,并通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强化媒体内容的商品属性,是类似于《居周刊》这样的专业杂志获得品牌延伸和增值的有效途径。依托于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的后续需求,通过对家装材料,家居饰品,以及厨卫等相关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消费指导,实现对房地产行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一网打尽,不仅有利于读者市场的拓展,而且有效地丰富了收益来源,是以盈利模式内在创新突破“透明的天花板”的大胆尝试。今天,《居周刊》的业务范围几乎垄断了成都市的房产、家装行业整个链条,甚至正在涉足汽车行业。对于房产、家装行业中的后来者而言,与《居周刊》合作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结语

专业杂志品牌建设之路任重道远,《居周刊》的发展模式和成长空间还有待在更长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检验,但是其阶段性的成果反映了分众传播时代,面对新媒体和同行业的冲击,行业杂志品牌建设和盈利模式上的突破空间和分众传播时代的行业杂志依据媒体传播性能和优势进行盈利模式内部创新的可行性。通过深入全面的内容咨询,以及与之相关的后续服务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接触,适度、有序扩展传播面,并在其中获得强势影响力,最终通过读者资源的优化来实现二次售卖过程的优化,是专业杂志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注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