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中职学生入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生入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生入学教育

第1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才培养;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中职院校为提升竞争实力,开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得以发展。但受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教师教学重点、教学模式,中职语文教材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仍需深入实践探索,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提升中职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就业发展能力。因此,展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研究,意义深远。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教学开展有明确指示,指出语文是一种无法取代的重要交际工具,这同时是语文的基础属性。而现阶段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相对传统,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培养力度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功能未得以全面展现,这无疑严重影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就中职生自身基本情况来讲,首先,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实施,中职教育发展备受影响,生源整体减少、中职招生规模扩大等,造成整体生源素质下滑,入学者多以应试教育失败者和普通高中教育落选者。其次,中职学生自控能力弱,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专注力不足,长期成绩靠后不自信或抵触学习等问题严重。城乡发展不均衡、师资水平不足、父母知识能力限制等也严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最后,中职生受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影响,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情况可想而知。就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情况来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课堂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只将语文当作教学工作,忽略其人文性,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毫无帮助。其次,教学方法较为老旧,对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意识相对缺乏。最后,教学创新仅限于教学形式变化,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就中职语文教材设置不合理性而言,主要表现在部分文本教学难度大、教学连贯性不足、单元内各学习板块间呼应性不足、教学目标不统一等方面。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方面人文素养作为个体自身发展内容,与其职业发展关系紧密,对个体长远发展影响深远。中职生与其他高校生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应具备极强的素养能力。这样,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开阔视野,得到更多赏识与重视。如果一味发展专业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未来发展中此类学生将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知识面狭窄,也不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运转需要的是人际交往的沟通。具体到中职语文课程中,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不单单包含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更有优质的精神内容。因此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将人文素养教学展现到极致,从自然、人生、语言、思辨等多个层面向中职生传播人文属性内容,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故而,在中职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培养亦极为重要,只有将二者完整融合起来,中职生才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大成效,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养成民族向心力意识,为推动我国民族凝聚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另外,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只有切实达成这一目标与要求,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劳动人才。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学观念塑造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时,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且符合教育学情的素养培养理念,充分依托中职语文成长教育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重视学生写作、沟通能力训练,提升入职适应与实践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近几年,中职教育引入职业定位与理想概念。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类主题讲座或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对参与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与写作,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个人发展立场与理想更明晰或坚定。其间,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指导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职业规划理解,提高职业选择标准,获得更好的发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便于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观念;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性增强,语文素养提升,择业机会更多。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语文课堂人文特色尽数发挥。例如模拟真实招聘会场景,组织学生择业面试,不仅能锻炼中职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为充分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势必要转变与创新现有教育理念,消除传统理念屏障,实现现代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教学实力。2.消除教学偏见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中职教育解读往往是狭隘的,无法深入解读其重要性,没有明确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性。事实上,职业教育对我国发展影响极大,为国家输送各类高素质劳动力。随着长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极具规模,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愈发凸显。但实际发展中,中职教育发展动力仍有欠缺,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存在偏见。例如,学生生源素质薄弱,无法理解深层次文化课知识,理论知识教学以基础为主;中职生学习目的是提高技术水平,文化课影响不大;等,中职教育短视性一览无余。基于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消除偏见,明确语文的重要性,尊重语文学科人文特点,重视语文工具作用的同时,重视语文文学本身的内涵,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积极通过语文培养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人格,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应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不过分强调学生已有的成绩表现,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握现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自信地走向未来。

(二)重视语文人文意识

目前,中职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仍沿用2009年的版本内容结构安排,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板块。因此,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师仍需从三大板块入手。1.“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中职语文“阅读与欣赏”板块的内容以散文、诗歌、小说及戏剧等为主,学习中重在整体感知文章主题,辨识写作手法,增强情感体验,感受文本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就整体学习目标来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较为笼统,具体到教学中需细化开展。其一,散文。散文是培养学生人文性情怀的重要途径。散文创作时期不同,目的、情感表达不同。以《鸿门宴》为例,题材是历史散文,描述了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刻画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既能明确项羽英雄末路失败诱因,又能从刘邦“奸”而得天下表现中感受其优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客观全面性。再说当代散文,典型的如《我的母亲》《合欢树》等,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母爱的眷恋。这样的主题,极易引发离乡求学学生对亲情的渴望,教师借此搭建文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易知恩、懂恩、感恩,提升人文情怀。其二,诗歌。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利器。无论何时、何种题材的诗歌,永远表达着作者对生活、自然、家国等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人们表情达意的语言精益性。诗歌学习重在朗诵,教师可让学生以此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以现代诗《致橡树》为例,舒婷的《致橡树》,表达的是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是对过去不平等爱情关系的否定与挑战,赞颂了爱情中的女性独立,既表达出对爱情的尊重,又表达出爱情的独立性与自我珍视。因此,在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意蕴美,学会沉淀人文底蕴,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其三,小说。小说反映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引导人们建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学会批评人生的价值,理解人生。中职语文教材中小说类型有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等,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很显然更贴近生活,多以白话文出现,可读性强,容易理解,既可让学生自我探讨学习,又可辅助教师展开拓展阅读教学。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中产阶级市民的真实生活现状,表现出社会生活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念,做取舍有度、取舍有道的高素质人才。其四,戏剧。戏剧实践性更高,便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仍以《项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其改编为话剧,由师生分角色进行排演和摄制,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写作、编排及表演能力均可得到提升,表现力也会增强。2.“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中职语文“表达与交流”板块分为口语交际与写作两部分。口语交际重在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听即听明白字面内容,听懂内在含义,听清楚什么,听明白暗示什么。以《荷花淀》为例,这篇文章写了水生夫妻的对话,教学案例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中职生无法切身体会夫妻聊天经历。基于此,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现代化生活背景下的示范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同时,听与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情商不可替代的重要路径。只有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提升,才能基于语言将人才自身魅力进一步展现出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认可。写作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是提升学生文学性的重要方式。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例,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工作日志与调查报告,让学生记录学习、实践经过与结果,引导学生如何准确表情达意,启发学生的心智。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旨在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因此,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指导工作,学生课外拓展学习亦不可忽视,所取得实践成果也应进一步推广。例如一些较为新颖或典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制作成专题教学或宣传视频,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起文化宣传的作用。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桥梁,基于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全方位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三)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个人成长,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势必要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创造文化长廊、校园图书馆、校园数字图书馆、校园书吧等,积极组织各学院展开书香校园搭建活动,鼓励学生勤读书、爱读书。重视文化社团搭建,举办各类比赛,组织文化艺术节,引导学生自我展现。另一方面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除语言文学专业外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其次,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批评学生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处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严厉、可温柔,但不可羞辱和讽刺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重视。

四、总结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间兼容性较高。因此,教师在展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时,可充分依托语文学科展开,兼顾“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不能忽视正确教学观念的树立和积极人文环境的创造。但需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只有基于具体现状,选用合适的理念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金明.基于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2]王立慧.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A].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邱春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2):189-190.

[4]张睿鹏.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14-115.

[5]黄务娟.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145-146.

[6]徐乃罗.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家庭生活指南,2020(12):25-26.

[7]凌红兵.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长江丛刊,2020(34):37-38.

第2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及时进行角色转化,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是他们马上需要去做的。帮助大一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可能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1角色转换慢,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及管理模式

对于刚经历高考来到大学的新生们,从被父母照顾老师督促的高中生转化成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完成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很多人是很难适应的。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无法适应,对大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大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是课后作业都不是老师强制要求去做的事情。没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很多大一新生觉得大学学习很轻松,他们一下子从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中放松下来,在学习上很容易失去方向。

1.2没有职业目标,大学生活学习缺少动力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高考。当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突然失去了目标,即使一些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他们也认为这应该是毕业前才要去考虑的事情。大学生缺少学习目标,让他们茫然没有动力,这也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3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重视的是学校的选择,而忽视专业上的选择,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根据家长建议填报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发展前景、就业领域、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等都不清楚,甚至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专业适合发展的领域有哪些。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导致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2新生入学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2.1传统入学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大一新生都会进行入学教学,但大部分教育仅限于安全教育、校史教育、校纪校规等基础信息及规定的普及和教育,这些教育基本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且时间较短。新生教育中缺少有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树立职业目标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这些对于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化并有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认为求职、就业离他们很遥远,因此大一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的太早。可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找工作,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各种规划,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是很重要的。

2.3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认识自我,尽早树立职业目标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知道与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求职能力,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而对于新生入学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职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让他们一进校就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主动自觉地学习自我认识的方法,积极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明白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3增强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杜绝教育内容形式化

学校从根本上要重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杜绝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都限制在半个月内,甚至更短,有关内容只能进行一次讲座,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延长职业生涯规化入学教育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让大一新生一入校就知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2增强教育内容的个体性、专业性

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是大班讲座式的授课模式,这导致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不够。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讲授内容,增加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除此之外,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一入学就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帮助他们一入校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初步了解,为将来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

3.3创新教育模式,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吸引力

第3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推进;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486-01

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最后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各方面都普遍低于高中生。而到了中职学校以后,很多学生会把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带进校园,如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玩手机、睡觉,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酗酒、谈恋爱、聚众斗殴等现象显得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显得特别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到酒吧喝酒。加上社会上一些人的认识偏差,"职校无用"、"中专低人一等"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懂得做人、学会思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所以,中职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后,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1.学前强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1.1"养成教育"要从生活习惯着手,强化自觉意识。学生初到学校,对一切还比较好奇的时候,学校就要先从内务卫生抓好抓实。通过新生军训,强化内务卫生管理军事化,每天安排人员对学生内务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张榜公布。对内务卫生评比过程中,卫生最差的宿舍责令马上整改,每周倒数的宿舍进行劳动处罚,强化学生自觉意识。

1.2修正学生拖拉懒散的行为习惯。由于许多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染上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特别是春季班的学生,明知考高中无望,留在学校又影响其他学生,所以很多中学顺势把学生分流到职校,因此这些学生到了新的环境后,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也带到了新学校。所以新生班主任在开学一个月之内,每天要到学生宿舍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整理好内务。督促学生按时离开宿舍准时到教室上课。晚自习时间要勤下教室维护班级纪律,总结班级当天卫生评比情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养成按学校铃声作息的习惯。晚休时间组织好查房工作,督促学生按时作息。

总之,新生入学后这段时间称为适应期,学校应在适应期这段时间内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修正,促进学生适应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由于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年轻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因此,学校在学科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感恩的三个层面:

2.1从个人的层面来说,对于学生要求学会感恩,并非是要求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在现阶段下,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如何学会成长、如何学会交友等,而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才是一个学生最大的感恩,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学校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在日常生活中应不断地渗透这种理念,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同阶段感恩的真谛。

2.2从职业的层面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技术性、专业性,更是服务性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面临的将是形形的挑战。稍有不慎,社会价值观一扭曲,便可能会走向歧途。因此,从职业的层面来说,学校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行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对职业有所期盼,有所渴望,才能逐渐形成他们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孜孜不倦,才有可能取得成就,也才能得到回报,付出与回报往往是成正比的。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才是职业层面上的感恩。

2.3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校的感恩教育应立足改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所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这种精神氛围的营造,可以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一是在校园内大力提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营造美好传统文化扭转,让学生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宣传等,开展回报社会、报答家人的感恩活动,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

3.引导中灌输成才教育

3.1学校应让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和学习现状。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以及社会要求的距离,引导学生能够自我认知、了解社会。使学生能够保持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有着足够成熟的理性的忧患意识。励志教育、幸福教育固不可少,但是反面教育却不可或缺,只有通过让学生认识自我,才不至于盲目自信。只有认清现实,才会更明确前进的方向,学生才会真正成长。

3.2学校主动为正在苦于面对各种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转折问题的学生,因在人生路口选择而迷茫的学生作些常识性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应该是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人生价值观、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将这些学科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人目的(人的需求)――关系(人的需求与能力的矛盾而建立的价值交往关系)――活动(劳动的价值交换)――发展(人的需求目标的实现)"的逻辑思路去面对各种生活和学习过程出现的转折以及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的问题。

第4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成才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是职业、职位变动和职业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内容: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个人就业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主要有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模拟演练等。本文详细介绍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及开展建议。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有利于引导职校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立志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规划、计划、思考、写作、表达等职业基本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了解自己,理性择业,顺利实现就业,并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一、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生就业形势严峻,从原因来看是多方面的:

    (一)受国情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富余劳动力多,就业岗位少所造成就业压力加大;

    (二)是部分企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用工的高消费,中职生年龄小,层次低、专业窄、思想不成熟,在与大学生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由此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难;

    (三)是大部分中职生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目光还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

    (四)是部分中职毕业生业务不精、质量不高,在用人单位使用中表现欠佳,由此影响了整个中专生群体;

    (五)是中职学校自身原因,有的中专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设置意性大,管理不规范,课程教学仍然沿袭旧的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市场要求。使中职学校和中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下滑。在重多原因中中职学生的本身问题和中职学校自身原因更为关键。就中职学生的生源来讲学生基础差,知识层次不同,学习兴趣不强,对学好的自信心不足,加上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自己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学习的动力和效果;就学校而言,对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开展较少,特别是我们边远西部的学校起步更晚,就是开展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增设了这门课程可以应付检查而已;老师方面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教学停留在课本上讲,黑板上写,学生作业上画表格的老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多是直接从“大学门”进“学校门”,可以说是没有在企业、商场上进行专业工作和商场创业磨砺的实践经历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将市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用人是以能力论英雄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是看你有没有这个“金钢钻”。而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服务,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外,必须反映“职业”这一限制词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职业学校的大门,就开始认真选择要学的专业,知道市场对所学专业的具体要求,在老师、专家的指导下早早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以后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目标明确,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程介入、专题辅导和教学渗透,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各校应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开设选修课,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教学与方法指导。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三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技能训练,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明确学习努力方向。四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

    三、工作开展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就业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生涯指导领导小组;各系(专业科、专业组)应成立由系(专业科、专业组)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各班指导成立职业规划小组。这样形成学校领导,各系  (专业科、专业组)实施,各班具体开展各项工作的梯形组织机构。

    2.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提高师生的认识

    要利用广播、校园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职业生涯指导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及效果。可在校园、教室、食堂、宿舍等地悬挂和张贴激励学生拓展素质、高效学习、敬业建功、创业奉献的标语口号,时时提醒学生、处处激励学生学好专业、拓展素质、提高就业与创业意识。要定期分年级召开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会议,向学生讲述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指导的意义及工作内容。教师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收到实效。

    3.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

    加强与企业联系,准确预测学校各专业市场需求情况,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习积极性。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4.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

    组织学生观看职业生涯成功英才录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典型,激发学生立志树标、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引导学生自我测评素质,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爱好等基本情况,建立学生素质测评档案库,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依据。激发学生自学职业规划方法,根据自身素质、学习情况,拟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组织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展评活动。

    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学校可筹建学生职业规划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自助训练,如健美自助训练,增强青春活力和自信,奠定事业成功基础;智力自助训练,积累大量知识,创造事业成功条件。团队合作自助训练,增强团队精神,适应社会需求。

    要强化文化、技能培训,根据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要求,强化实用技术,掌握就业技能。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熟悉工作、积累经验,奠定准确择业的基础。

    6.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

第5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品德;素质;市场经济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德育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近几年来,受“普高热”的影响,考不上普高的初中生选读中职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职高招生不仅在数量上呈下滑趋势,生源质量也逐年下降,近六七年间录取分数从400多分下降到100多分,有的学校现已基本不设入学分数“门槛”。由于生源道德认知的基础差,对道德“底线”的认识与学校的道德规范都有很大距离。如调查“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时,认为毁坏公物和打骂别人等行为是“可为”的学生逾10%,对于赌博行为持认同态度的学生竟高达18.3%。另外,职高生与普高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他们大部分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职高校门的;二是他们中单亲家庭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明显要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父母亲由于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养方式上存在着缺陷,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淡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了职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只有对职高生的现状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3.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人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是怎么“做事”,而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位教育家说过,德育的基础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学会负责”。这句话寓意深刻。可以说,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尽职尽责,社会必定安定祥和。

3.1 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3.2 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2006.

[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第6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 英语 提高 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7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变得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综合素养、实践技能、英语交际以及写作能力等要素,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新的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众所周知,中职生一般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存在英语单词发音不准确、词汇量较少、口语能力较差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毫无兴趣,他们把英语课当成一种负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及枯燥的教学气氛会使得学生对英语的抵触心理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并结合学生心理需求,采用符合中职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中职英语教学。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提高英语成绩呢?

一 查漏补缺,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中职英语教材相对普通高中教材而言,内容相对简单,单词、课文的难度都相对较低,很多知识点在初中时便已经学习过。但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词汇、句型等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牢固,对于英语语法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积极为他们补上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听懂新知识。

二 结合专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专业不同,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也会有些差异,如旅游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会好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完第一单元之后,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一张2030年的英文名片。学生本就对将来的职业充满期待,为自己勾画美好的蓝图,设计名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强。学生设计的名片,有的是物流经理(logistics manager),有的是电脑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还有的是建筑工程师(building engineer)等。中职学生的专业很有可能就是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这也是他们所向往的事情。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优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与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本着方便学生就业的原则,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重视口语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中职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一个Unit Task环节,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模块,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Unit 3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旧书展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旧书,然后为自己的书摊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英文海报,推销自己的书籍。小组之间互相问答,如:“Which book do you want?”“How much it is?”“What this book is about?”等。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样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课本知识,梳理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四 搭建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第7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创设自学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关注自学过程;改革评价机制,强化学生自学能力。语文教师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营养。

关键词:初中语;自主学习;自学环境;自主精神;自学过程;自学能力

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我们青年教师在机遇与挑战中与学生同步成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笔者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自学环境,激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馈。“自主学习的内在的必要条件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教给自学方法,让学生能学、会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学生自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

(1)质疑法。鼓励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中心思想、标点符号等处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2)查阅法。让学生在发现疑问后,能根据工具书、资料、文献、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解决疑难。

(3)探究法。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新的表达,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2.激发自学动机,让学生想学。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乐此不疲。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坚持学。

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坚持学。

主动报告、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报告学习情况的习惯。

互相讨论,及时交流、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激发内在需要,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张弛有度,引、放得法,给足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调动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使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给学生留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

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

2.要敢于让学生在“乱”中求真知。

有的老师怕学生自主发言,把课堂秩序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

3.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讲;能让学生想的,老师决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引导学生参与,关注自学过程

“自主学习有三个主要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尽现无余呢?

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改革评价机制,强化自学能力

第8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生素质教学实践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广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结合教学实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精彩课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课文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励精图治、修身养德、勤奋治学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做人方面的人文精神资源,它们是我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不振,走向衰败。又如孔子的《论语八则》,宋镰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及王冕的《墨池记》中都谈到为学须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道理。再如现当代文学作品《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著),《多一些宽容》(郭安凤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著)及古代散文《陋室铭》(刘禹锡著),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学生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从而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利用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素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素质。《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不同于以往听或说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离开了双方互动,也就谈不上交际了。如八年级(下册)的主题为:“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这一口语交际训练就较好地凸显以上这一特点,具体练习题如下:①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说说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这一话题,谈谈你对所读的语文书的看法,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你的观点;②举办一次对话式的主题班会,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由主持人和嘉宾展开对话,其他同学可以一边听,一边插话。这一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互动方式。它对教师及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阅读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如让学生在诵读优美诗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来,读出乐调来,因为节奏与乐调都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节奏与乐调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们就会赞赏,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自己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再如,读余光中的《乡愁》时,首先教师要体会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炎黄子孙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另外,这首诗诗句简练,用语明白但意味深长,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结构精巧,四个诗节句式完全一致,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欣赏时,应把此种情味读出来。美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四、利用“名著推荐与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展名著推荐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阅读名著能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及八年级(上册)推荐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它通过成功地塑造汤姆・索亚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曲折性的紧张故事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意心。尤为称道的是,作品处处洋溢着的童趣用精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动而有富有清澈的人情味,犹如夏日清晨团团荷叶上晶莹剔透,闪烁滚动的颗颗露珠,闪现出迷人的光彩”。学生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文中鲜活自然的童趣和清新简约的语言,可以受到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等品质的激励,可以感受到文中揭示的社会与人、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作者反对种族压迫、反抗腐败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素质。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法,围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中职学生入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中职女生;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98-03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女生已进入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中职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重点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其对体育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体育课的新颖性、时代性。一堂理想的体育课,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重要的是应根据中职女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体质差异等,因人、因时、因地采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形式,使她们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从培养女生的兴趣开始,逐步实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享受体育”的构想。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中职女生逃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不少的中职女生意志品质薄弱。特别是一部分不爱运动的女生,她们不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容易产生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比如,每次上课前,让她们慢跑两圈热身,就有不少女生以身体不适或其他借口偷懒。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她们害怕,甚至是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将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认知能力差,心理的障碍导致对运动本身产生反感 体育练习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活性等方面要求构成。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有些女生身体素质比较差,难以完成规定动作,逐渐产生畏惧情绪,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由于课堂上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女生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众多因素造成了她们的厌学情绪。

体育教学缺乏新颖性、规范性和针对性 经调查发现,70%左右的女生认为体育课枯燥乏味、辛苦。而普遍对交谊舞、瑜伽、跆拳道、网球、游泳这些相对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中职学校现实情况还不适合这些项目的开展。

家长体育意识的淡薄滋长了学生的惰性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体育课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活动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将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再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导致她们普遍怕苦、怕累,对跑、跳、投等枯燥且强度大的体育课项目很不喜欢。

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 在此时期,女中职学生身体形态发展已不断完善,她们的皮下脂肪增厚,但仍保留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而在心理方面,中职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与不成熟时期。她们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

解决中职女生逃避参加体育锻炼的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不懈的改革和尝试:在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较好地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调动中职女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中、小学体育教学选择的教材内容,一般以田径、篮球、排球为主,随着这些项目反复进行,致使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内容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调查表明,中职女生对教材的选择集中在中、小学没有开设过的项目如健美操,而篮球、田径、垫上项目选择人数非常少。中职女生体育课在教材选择上,更应注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处理好与中、小学教材的衔接,避免过多重复,应安排一些中学难于开展或女生感兴趣而锻炼价值又相对较高的项目进行教学,如排球、羽毛球、健美操、形体等项目,根据新大纲的拓展模块中的教材,因材施教。例如,根据服装专业女生爱美的心理,安排一些健美操、形体锻炼方面的教学内容;而糕点专业的女生则应侧重于手臂力量的练习等。这样充分满足女学生探求新知识、追求完美的强烈愿望,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为她们的专业训练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教材安排上,充分领会教材重点、难点,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女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尽量做到分解。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女生可以降低难度要求,让学生尽快掌握,然后逐步提高。在现行教材中,有部分课时的教材内容,是以身体素质课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兴趣差,抵触情绪很大。这样单一、枯燥的内容,可放在某些教材的后半部,作为补充教材进行练习,如健美操与仰卧起坐,交际舞和立定跳,这样搭配能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练习中心情愉快,积极参与。这样既可提高女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和练习中做好师生互动,针对女生含蓄、怕羞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师应主动和学生接触,增进相互间理解,通过亲切语言、善意行为、轻松表情让学生感到对她们的关怀和信任,成为她们心中可以信赖的人。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游戏和比赛,从中发现她们的优点,适当给予肯定。这样不仅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进一步地明确技术要领,使更多女生加入体育锻炼,增强学习效果。

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场地,做到安全、舒适、整洁,使之适应中职女生的生理、心理要求。新颖的教学环境设计可以令学生感到心旷神怡,使剧烈运动所带来的疲劳顿时消失在对场地美的欣赏中,这样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更有效减少女生心理压力,增强应激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消极心理产生。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片“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

课堂教法灵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中职女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让女生充分展现自己。如一位学生动作优美,就让这位女生来带操,多给女生创造独立的练习时间和空间,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如学完一套健美操,就让女生自编自导一套健美操,在每节课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轮流带自编的操,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运用成功的教学法,创造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 教师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可改变或改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养成运动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健美操课,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健美操的碟片,引导学生以优美的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健美操动作,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要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每一位女生,针对女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提出恰当的要求和可行办法,多给女生创造成功条件和锻炼机会。如变换练习规则,改变动作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和操练次数等,然后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在练习中多增加过渡性环节或辅助练习,如健美操课,教师先把难的动作抽出来练,然后再组合,加强保护与帮助,使素质差的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练习也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她们对自己的每次进步都产生成功感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她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不断体验成功过程中,增强自信、自尊、自爱,激发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女生开朗的性格。

正确处理体育课的运动密度 根据女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安排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有开始、高峰、结束。每堂课出现两次心率高峰,教学效果最佳,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完成了体育教学的任务,防止身体过度疲劳,从而引发女生的兴趣

提高中职女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强化体育教师素质对教学的影响

根据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特点与实际,发挥集中系统学习的优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意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下苦工夫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敬业、爱业、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必须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勤奋热情、积极进取,要不断更新知识,做到不断完善自我。体育教师应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独到的教学与训练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帮助、提示、保护,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美与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从事运动实践的积极性。要热爱学生,要和学生交流思想和动作感受,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及生动语言表达的带动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女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要从体育教师的自身抓起。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女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教师和学生不断进取。

中职阶段是实施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它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在教学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使她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开展下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我校以篮球和武术这两个特色项目为龙头,又根据女生需求开设了跆拳道、女子防身术、健美操等独具特色的选修课程,还不定期聘请教练来校辅导,极大地充实了学校体育的内涵,丰富了女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总之,中职体育教学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运动中感悟体育的无穷魅力,在特色鲜明的锻炼中塑造强健的身体素质,在行之有效的训练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终身体育的观念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不仅是改变中职女生害怕体育课的有效方法,也是对中职女生大有裨益的职前指导,更是中职学校教育中一条新的德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鼎华.中国体育如何面向新世纪[J].新华文摘,1997(4).

[2]郑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2(7).

[3]周希永.试论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五个特性[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1).

[4]王长粉.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杨忠.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宋伟华.浅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能力[J].华章,2009(20).

[7]李源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