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财务会计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会计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会计的定义

第1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被告人李丰,男,河北省人,系北京市海淀区西苑100号机关服务中心机械加工部临时工。李丰曾于1996年4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2000年9月29日被提前释放。

    2002年1月6日20时许,被告人李丰在海淀区西苑100号北工院西六楼1单元楼下,将事主王非使用的杜卡迪SS900型摩托车(该车价值35000元)车锁锯开,推回院内自己工作的机械加工部,用铁锤将该车的左侧大板、转向灯、前仪表盘等砸坏,损坏物品价值11800元,李丰后将摩托车推出,放置在院内附近的楼群中。李丰被查获后,赃物已发还事主。

    李丰对上述事实没有提出异议,但表示其只是为了报复毁坏事主的摩托车,没有占有的故意,其行为不应构成盗窃罪。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李丰为达到毁坏他人财物的目的,将车推回加工部,砸坏后弃置,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判决被告人李丰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

    检察机关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确有错误,遂提起抗诉。

    二审法院认为,原审被告人李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民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盗窃罪,依法应予惩处。一审法院认定原审被告人李丰犯故意毁坏财物罪不当,予以纠正,原审被告人李丰系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改判原审被告人李丰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二、争议问题

    基于毁坏目的窃取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的应如何定性

    三、评析意见

    本案涉及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分。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两个罪的区别主要是:一是客观行为不同。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故意毁坏财物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是主观方面不同。盗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毁坏财物罪在主观方面一般是为了泄愤报复或者嫉妒等心理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其犯罪目的是“毁坏”,而不是为了非法占有。

    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一般比较容易区分。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11月4日颁发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5项对此作了规定:“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数额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这一规定,主要涉及以下情形:

    (1)采用破坏性手段进行盗窃,但破坏行为尚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应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2)采用破坏性手段进行盗窃,不仅构成盗窃罪,而且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这里的“又构成其他犯罪”,是否只能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有人持肯定的观点。 有人持否定的观点。认为,虽然在盗窃过程中常常发生故意毁坏财物罪,并且在逻辑上该种情形确实也应该包含故意毁坏财物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犯罪”仅限于故意毁坏财物罪,因为在盗窃过程中又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的情形是客观存在的,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毒死或者炸死数量较大的鱼将其偷走,而不顾人畜安危,向供饮用的池塘中投放大量剧毒物,或者向堤坝等其他公共设施附近的水库中投放大量炸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人实施盗窃的行为又构成投毒罪或者爆炸罪,对此应择一重罪从重处罚,即以投毒罪或爆炸罪从重处罚。 我们同意否定说。需要指出的是,否定说得到了有关司法解释的认可,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4月10日颁布的《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规定:“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属于刑法规定的易燃易爆设备。行为人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的油品,构成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盗窃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3)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小,不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毁坏数额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4)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这里的财物,不应包括被盗的财物,而应是其他财物。因为在破坏窃得物的情形下,破坏行为实际上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对这种情形不能实行数罪并罚。

    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的是,基于毁坏目的,窃取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的,应如何定性?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定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要理由是:故意毁坏财物罪在客观方面可以表现为秘密毁坏,由于行为人为了逃避打击,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往往可能秘密进行,而且行为人还会根据作案环境或者财物的物质状态等情况,决定是就地毁坏,还是移动他地毁坏。如果行为人秘密将公私财物移动于其他地方毁坏,仍然是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只是方法或者手段不同罢了。对此,仍应作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不能因为有秘密移动财物行为而作盗窃罪处理。?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如果是暗中潜入家中或者其他场所在现场直接毁坏财物的,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但如果将财物转移以后予以毁坏,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有一个完整的盗窃行为,应定盗窃罪,可以将盗窃以后的毁坏财物行为视为对赃物的处置。?

    我们同意第二种观点。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如何理解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实际控制他人财产的目的。 对于基于毁坏目的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认定成立非法占有目的。因为行为人窃取财物的行为就是一种占有或者控制财物的行为,其占有或者控制他人财物的意图也是十分明显的。至于是短期占有还是长期占有或者控制,占有或者控制之后如何处分财物,那是另一回事。据此,凡是基于毁坏目的的,直接毁坏他人财物(没有窃取等非法取得财物行为)的,应该定为毁坏财物罪;如果基于毁坏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不论事后财物是被毁坏、还是被隐匿、利用,均构成盗窃罪。?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可以用牵连犯和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来解释。

    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基于毁坏目的窃取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属于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犯。手段行为是窃取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目的行为是毁坏财物,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犯罪目的是毁坏他人财物。毁坏目的是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的内心起因,也可以说是犯罪动机,在构成牵连犯的两罪中,不能因为后罪目的的存在而否认前罪目的的存在。行为人实施两种行为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即毁坏他人财物。由于盗窃罪的处刑重于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牵连犯从一重处的原则,对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

    所谓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来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必要认定为成立为其他犯罪。?窃取财物之后予以毁坏只是一种处分财物的行为,同窃取财物后将赃物卖给他人、送给他人具有同样的性质,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第2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由于受会计工作性质影响,财务会计身份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可以成为独立实体,又可以不是独立实体,为减少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应当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财务会计。因此,本文将从国内外对财务会计定义入手,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定义。

关键词:

经济学角度;财务会计;定义

在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下,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计定义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财务会计定义还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定义进行研究,以便正确认识财务会计。

一、国内外对财务会计的定义

首先,从国内角度讲,在不同时期对财务会计有不同认识。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一种经济核算,能够将经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现象体现出来。而到了六十年代处财务会计就被认定是一种计量与分析工作,在七十年代时认为人财务会计是通过货币而体现出来的记账行为,主要用于记录各种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以便反映经济发展成果。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也对财务会计下了多种定义,如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信息,用于构建经济信息系统,而日本会计学家则认为会计就是通过货币完成资本循环。本文认为,财务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涵盖了传统会计技术与计量多种方法,所以,应关注企业,联系市场并为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更要将财务报表确认作为中心环节,且引入其他财务披露信息作为补充,进而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二、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的定义

要了解财务会计,正确认识财务会计工作,需要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定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企业

企业是商品的生产者,而是为劳务人员提供工作场所的地方,由于企业的存在,社会经济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莫过于经济效益,为获得更多利润,企业也需要发行证券,或并购其他企业,在实现了再分配以后进而扩大社会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第一次配置由市场完成,再次配置则由企业完成。企业就是将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再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扩大企业财富。

(二)服务市场

企业发展离不开市场,供需双方通过协商决定交易价格,在交易完成以后,便开始调节市场经济。对于服务市场来说,拥有很多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既可以是卖方又可以是买方,而市场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公平竞争平台。由于市场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市场,而财务会计所指市场则是资本市场。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基本可以定义为有效市场,这样的市场中所带有的会计信息也具有真实性与公开性,这主要是指具有收益性的财务信息。对于所有上市企业来说,都要进入到资本市场中,这就需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作为依据,上市公司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做好财务报告,编制好财务信息。企业要保证配置投资有效,就要注意财务报告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财务交流,并强化市场流动。公开后的财务信息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公共产品,而没有公开的财务报告则是私人产品。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讲,其中不仅有市场监管者,还有财务信息鉴定者,同样也包括必要的中介机构。所有市场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遵守市场既定规则,帮助投资人走出发展困境,并为其指明道路,减少不利风险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传递市场财务信息来实现,利用财务信息促进市场发展。这也是利用财务信息实现市场资本转化的重要措施,更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财务信息与信息

对于会计来说,就是将企业经济数据转化为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会计,就要将企业交易发生活动转变为财务信息活动。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来说,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能够描述事物特征;第二,阐述事物差异变动情况;第三,展现事物差异性。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与都是随着交易变化而变化。但若将交易数据转变为财务信息,由此而来的经济变化却难以被掌握。对于财务信息来说,提供者为企业,若将其在市场上公开,那么这些财务信息就成为了公共产品,能够被所有信息使用者掌握。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始终将获得经济利润放在首位,所以经常需要发行证券或融资,有时也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方式增强市场占有率,所以,财务信息就会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市场信息,不仅会为市场主体带来利益,还会操控市场,进而为整个市场服务,贡献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财务信息存在于整个企业活动中,能够将企业所有的经济行为体现出来,利用财务信息就是将企业活动用货币反映出来,具体来讲就是体现企业财务状况,展现企业现金流量等,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四)经济系统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来说,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创设经济系统,在该系统中不仅含有企业经济活动,还包括必要的财务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就能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来说,一定要保证输出信息真实有效,既不能损害企业利益,又不能让投资者经济利益受损,所以就要做好财务会计工作,保证系统输出精准高效,以便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经济状况。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其次做好财务信息检查,最后接受会计准则审计,且主要与国际权威部门的联系,采用合适的财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但不能过度迷信权威,毕竟疏忽在所难免,并且要注意与现实的联系。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国内外对财务会计定义的认识并不相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财务会计的认识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财务会计定义,尤其要重视企业、市场在其中的作用,并从财务信息与信息以及经济系统等方面对此展开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财务会计定义的印象,只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才能更好的构建会计信息标准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作者:仲树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月.财务会计在经济学角度下的定义[J].时代金融,2014,33:188+191

[2]郭勇.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5,04:5-8+4

第3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财务会计是指为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信息使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税务会计的定义为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相互交叉的部位,尤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单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交叉重叠程度更高。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也逐渐增多,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者、政府和债权人都是财务会计信息和税务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使用会计信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也会导致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信息的矛盾不断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矛盾也难以调和,二者相互分离是二者关系而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特殊的经济转型阶段,该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要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才能满足发展需求。对国家而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具有高协调性有利于政府降低征税和管理税收的成本,从宏观角度调整经和优化经济结构,形成帕累托最优。对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具有高协调性有利于企业优化结构和制度,降低纳税风险和税收成本。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类型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组成要素不同。根据相关会计制度标准,财务会计包括6个要素,要素为企业资产、负债、利润和费用等方面。而税务会计只包括4个要素,而且根据税务会计的定义,税务会计包含的4个要素也主要与企业的应缴纳税款有关,如纳税所得、应纳税额。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目标分别为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和、低企业纳税负担。财务会计是指为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信息使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真实的企业资产信息,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或投资提供参考。税务会计的定义为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税务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到,税务会计是在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税务经济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在确保企业依法纳税的基础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以及核算依据三个方面的差异。在核算对象上,财务会计核算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及事项涉及的货币计量,而税务会计只核算与企业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税收变动核算,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远远大于税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在核算原则上,财务会计核算更加重视核算工作的稳定性,注重与税务会计核算的结合。而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纳税问题,属于法律范畴问题,因此税务会计核算原则为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公平、便于管理等。在核算依据上,财务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记录,它只需依据有关会计制度和准则即可,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更高,而且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很大差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原则为相关税务法律法规,因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依据为我国税法,根据税法规定记录企业纳税金额,并及时申报。税务会计核算的强直性、统一性和客观性都高于财务会计核算,而且任何行业企业税务会计核算都具有此特点,都以税法为核算依据。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对策

1.完善税务会计理论构建。税务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缺失严重,税务会计理论仍未脱离财务会计理论的指导,税务会计理论无法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因而,研究人员还需要完善税务会计理论研究,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税法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将税收学的相关概念转化为税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借助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企业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体现,实现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的合作与配合,协调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让二者在协调中得到良性发展。

2.完善税务会计核算内容。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内容上看,两者的核算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要减少两者之间核算内容的差别。具体操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处理所得税上,要加强统一,尽量减少核算内容上的不一致事项。在遵循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基础上,税收人要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放宽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加大税收扣除,涵养税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统一核算基础。我国企业税收采用收付实现操作制度,虽然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保全税收。但是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以及应缴纳所得税额之间容易产生差异,导致会计可比性的信息质量要求匹配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原则,无法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税务会计也应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从中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最后,统一企业所得税,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减轻内资企业负税压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符合我国企业所得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

四、结语

第4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会计是一个计量过程,财务会计受确认和计量技术的限制,其报表数据有着可计量性、可靠性及相关性,而这些溢出表外的会计信息,是很多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寻找的数据。

一、财务会计概述及必然性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委托关系下、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分离的环境中产生的,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积极参与经营经济的决策管理。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企业外部的利益者提供各种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立足于企业、面向市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下,财务会计显现了它的优越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的勃勃生机是历史的必然性。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传统的财务会计特征也正随着财务会计、财务报表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结合财务会计的技术性与社会性,在未来的发展可能表现:①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②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

二、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会计是一个计量过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很多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如智力成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难以在表中进行确认,很大一个原因即财务会计难以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对上述项目进行可靠计量,有的无形资产即使在表中进行了确认也很难真实的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更无法向投资者反馈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综合当前财务会计计量的不足,未来的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1.由成本计量转为价值计量。当前财务会计的计量多表现出重成本、轻价值的特征,虽然有些项目已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剂量,但仍有很多资产与负债项目是依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虽然历史成本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能从投入层面上对企业资产进行计量,但却无法揭示企业资产的经济实质,在软资产的计量上表现的更加明显。随着投资者对利润表所揭示的企业经营成果的暂时性特征的认识的加深,资产负债表的日益得到了重视,其所揭示的信息将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照负债模式进行公允计量,对夯实利润,保证企业干净盈余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将资产计量由成本计量向价值计量转变的重要过程。

2.精确计量与模糊计量的融合。过于强调精确计量与货币计量会导致财务报表的逻辑混乱,看似确定的表面掩盖了计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在财务报表中看似精确的会计信息究竟能给决策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理智的决策者不会被这些看似确定的数字迷惑,其会以各种渠道对这些数字进行再确认,再用自己的逻辑判断去重新汇总。在这个使用过程中,会计人员将收集的数据整理为单一的数字,而使用者又再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会计计量结果在将来有可能以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

财务会计正面临着以下难题:一方面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次,财务会计的计量与确认技术及财会工作的本质使得众多项目难以进入财务报表确认,只能在财务报表外披露,导致表外披露的信息量激增,甚至出现信息过载,即使如此,仍有一部分信息未得到披露,因此,未来财务会计应在鼓励表外披露、强化自愿披露的同时对表外信息进行科学的规范。财务会计的彩色报告模式是指将财务会计确认的条件进行分解后,形成的五个层次,其分别为: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可定义型均符合要求。可计量性、可定义性与相关性均符合要求,但可靠性还存在问题,如人力资源、客户满意程度等支出。相关性、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但可靠性与可定义性存在问题,如客户满意程度支出。可靠性、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而可定义性存在问题,如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战略风险、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等。只有相关性符合标准,其他项目均不符合,如企业智力资本价值、持续经营价值等。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淡化了财务会计的确认内涵,认为确认无需被过分强调,将其视为财务报告体系中核心层次与非核心层次的分界。

四、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已经很好地处理了权责发生制及现金收付制的关系,但是在资产的确认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改进。因为目前的财务会计确认主要局限于财务的资本,对于人力资源却很少在报表中确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的确认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力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成本计量向价值计量的转变,虽然企业对于某些计量进行了公允值计算,但是很多的资产和负债依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确认和计量的充分融合,目前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一些经营业绩制造假象,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确认和计量相互融合,共同反映公司的经济事实。

2.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

首先,财务会计模式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事双方利益冲突所做的一种准备。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只有经过实践之后方可最终得出结论。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规则导向及原则导向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进行制定。其次,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还要依据一定的国际法。财务会计一定要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进行,这也是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只有这样我国的财务会计发展才会顺应时展,紧跟国际潮流。

3.信息技术的引用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也出现了信息化趋势。但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环境很难确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快速实现“电子商务化、功能多样化、权利扁平化和管理信息化”等,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

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全球经济的交互性也越来越强,财务报告作为企业间交流的语言,其地位也随着全球经济交互性的增强而水涨船高。通过财务上所记载的会计信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现金流量与经营成果得以体现,对社会资源的流动与有效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促进下,各国经济间的来日益密切,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使得会计语言不仅要在某单个国家内使用,还应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因此,对各国会计和会计准则进行协调成为必然趋势。

第5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一)基于财务会计背景的公允价值定义

1.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随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导致的技术经济合作、跨国融资和投资活动、跨国公司的经营及兼并,市场风险日益加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不但能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还能为社会公众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然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从被寄予很大希望到被冠以“金融危机的帮凶”,公允价值饱受质疑,由此对其定义的表述也各有不同:①公允价值在SFACNO.7中被定义为“在自愿各方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即非被迫或清算交易)中,购买(或发生)或出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②公允价值在SFASNO.157中又被重新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报告,反对废止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提出改进现行准则的应用。2009年5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同年10月,IASB和FASB就共同制定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达成一致意见,公允价值项目成为两者的联合项目,并建立定期会晤制。2010年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不确定性分析披露》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IASB了最终的《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准则,于2013年生效。IFRS13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即资产、负债的脱手价或退出价)”。其主要特点是以“退出价”为计量目标,强调交易主体的“市场参与性”及主市场的基础地位,从而增强计量结果的可比性。

2.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引入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当时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38个具体准则至少有17个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企业影响最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交易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同、金融期货、期权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于2014年1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在39号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根据该定义,衡量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

(二)基于税务会计背景的公允价值定义

我国所得税法规定:“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市场价格就是买卖双方在熟悉市场和自愿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公平交易而达成的价格。市场价格的特点决定公允价值以其作为确定标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当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收入时,有别于货币性收入的固定性和确定性,因此,其金额的确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也使得税法进一步与会计准则相衔接。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界定,基本上相当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市场法”。市场法是市场的价格信息,即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如果在活跃市场及其他相关市场上能够观察到这类信息,应尽可能用它来进行估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开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是公允的、可接受的,因此市场价格被认为是公允价值的最好反映。

二、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运用中的相同之处及原因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两者中的适度采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主要特点在于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因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都是基于自愿、对等、公平的基础上,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引入和运用,但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具体内容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资产、负债同样适用。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通常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无需附加任何条件;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债务重组准则等,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如公允价值在能够取得的情况下还要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在税务会计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所得税会计,所得税会计中的收入有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出于公平征税的考虑,规定企业非货币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其具体内容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不同条款中有所体现。从规定的具体内容上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是“适度从紧”的态度。除此之外,在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业务中,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在两者中的表现形式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

由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相关定义可知,公允价值强调的是公平交易,是在双方或多方熟悉、自愿情况下的“脱手价格”,并非关联交易、强制、清算而产生的关联交易价、迫售价和清算价。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达成的价格,应该说是一种估计价格。从公允价值的运用和表现形式来看,它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是涵盖了市价、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依照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含义,它涵盖的计量属性是现行市价。所谓现行市价是指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成交价格。如在增值税会计的视同销售行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中,由于不是以货币资金结算,会出现无销售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务会计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也接受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比如在所得税会计中,企业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为计税基础;在土地增值税会计中,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为:重置成本×成新度折扣率。其中重置成本是对旧房及建筑物,按照转让时所耗用的料工费计算,建造同样的新房及建筑物所需花费的成本费用,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所购置的与原资产相似和相同的资产,此类资产的价值应与市场价值相等。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应用中既包含市价又包含重置成本,但从税务会计所包含的具体税种来看,它不接受财务会计中的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其原因是税务会计一般情况下不承认各种减值准备,这也是税务会计信息强调可靠性、确定性,而不接受不确定性要求所决定的。

三、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运用中的不同之处及原因分析

(一)运用范围上的差异

从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来看,经济实体和资本市场都有所涉及,因此,对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等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税务会计在计算本期应纳税额时,对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不予确认的,因此,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此类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只有在历史成本和现行市价均无法确定的特殊情况下,税务会计才不得不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仅体现在资产方面。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通过捐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通过投资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等,这些资产的计税基础都是由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组成的。

(二)采用目的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等相关信息的途径是财务报告,并且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可知,其相比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价等方面更具相关性。因此,为了规范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要求,增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相关性,我国也适时地推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旨在扩展和强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告中的具体应用和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遵守税法或不违反税法,对于其要素之一的计税依据更加注重确定性与可查核性,为的是在实际运用中尽可能地排除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降低税法遵从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公允价值是税务会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并且出于计算应纳税额的需要,其运用公允价值时只涉及初始计量。

(三)确定方法上的差异

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确定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用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为基础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即市场法;第二,参考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即类似市场法;第三,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则采用多种估价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即估值法。在税务会计中,虽然适当地借鉴了财务会计的确定方法,但对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仅限于前两个层次,即市价法和类似市价法,这是由税务会计的“税法导向原则”决定的。因此,即使是前两个层次也是由主管税务机关决定,而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来自行选择、判断。如前所述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中的销售额的确认顺序,以及企业所得税“关联交易”的调整方法等,税务机关都按照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其类似的公允价值。

(四)谨慎性内涵的差异

在许多国家,税法有效地决定着会计准则,因为企业必须根据纳税的要求,记录和申报它们的收入和费用。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国家,但对于财务会计,会计准则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即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强调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公允”,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也具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偏好——财务报告的“真实与公允”。对于税务会计,税法有效决定着它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税法的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税务会计的稳健性,在实际操作上,税务会计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自行选择或判断,因此税务会计理所当然比财务会计更加谨慎,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上。

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既可以用于资产也可以用于负债;在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只能用于资产。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既可以用于初始计量也可以用于后续计量;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只涉及初始计量。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主要用于计量金融工具,且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相关计量属性。这是因为公允价值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能为财务报表迅速带来利好状况;而在经济低迷股价下跌时,公允价值又能使金融产品巨额减计,“放大”危机。这种因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不谨慎”,遭到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质疑,但公允价值的确更真实地反映了财务状况,这为广大公众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认为,公允价值的准则制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执行上。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在不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是否可靠。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正式该准则修订稿(FAS157-3)。“该文件中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2)在公允价值的使用目的上。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同时增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税务会计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公允价值,如接受捐赠收入为非货币性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税法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和购进两笔业务进行处理;通过非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性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成本。这些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各类资产,因为它们没有历史成本作为凭据,只能选择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即公允价值是为当期计税服务的。

(3)在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中。

财务会计的估计方法被分为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属于“市场法”,第三个层次属于“估值法”;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估价方法仅限于前两个层次,即“市场法”。“市场法”比“估值法”估计的公允价值更为可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正是它是否能全面引入准则的关键。因此,从估值技术上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在税务会计中更谨慎,这与税务会计的性质相关,尽可能的不包括主观判断。

四、结语

第6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1)会计准则目的对比。旧准则规定的会计目的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将目的修改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修改后的基本准则目标删除了口号性的条款,更强调了规范会计行为的首要目的。

(2)制定依据对比。旧准则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本准则;新准则修改为: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

(3)准则基本内容对比。旧准则主要强调了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核算方法。新准则在保留旧准则内容的同时,删去了有关会计记录文字方面的要求,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内容。

(4)适用范围对比。原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它在表述上更科学。

(5)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对比。原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新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

(6)新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使用人。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对比分析

(1)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准则的一个亮点和新突破。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必须执行的内容。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这一交换将产生利润。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基本不产生利润。这对于投资性地产上市公司则孕育了一定机会,由于可能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面价值,由此将直接大幅提高每股的净资产,降低市净率。另外,由于折旧消失,相应会提高公司利润,有效提升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

(2)新准则给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会计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这一规定执行后,一旦债务人获得了债务的豁免,反映到报表上将会是直接提高其当期利润和每股收益。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当然我们也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除非条件比较充分,否则,公允价值是不允许滥用的。

三、会计要素定义的对比分析

新准则会计要素定义更为科学。新准则会计要素仍保留旧准则六要素的名称及分类,但对其定义按照《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规定做了重大调整,使之更能揭示要素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新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要素的确认条件,即符合这些要素定义的项目,同时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且经济利益流入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新准则删除了资产、负债要素的具体分类。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与《企业财务报告条例》除表述略有不同外,内涵完全一致。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强调了它们与所有者权益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它们必须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总流出。

四、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对比分析

(1)在财务报表定义方面。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2)在财务报表组成方面。旧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附注,取消了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要求,突出了“四大主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网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7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一)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会计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相关信息,而表达信息的工具或信息的载体是会计报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这种格式化会计报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第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都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第二,被纳入会计报表的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反映。

第三,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目前会计要素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如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从而使这些价值无法确认,致使企业堆积大量隐形资产。

据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资料统计,徽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为1485.9亿美元,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一个实力雄厚的“航空母舰”,但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只有143.87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资产额最高的范尼梅公司资产总额(3510多亿美元)的1/25,按照表列数据,微软根本无法列入大型公司的行列。信息披露格式化的局限性可见一斑。

(二)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切追求高速、高效,财务会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巴林银行的破产也可见其影子。其次,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具体操作的,在会计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观的估计、判断在所难免,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等原因可能会对类似的经济业务作出有差异的估计、判断,而且对信息加工耗费时间,降低了及时性,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原因,企业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一笔交易而使财务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目前财务报告的披露水平来看,这种变化是无法及时使决策者获悉的。

(三)信息披露的历史性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会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其次,近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蕴含着无穷机会与风险,所以企业一旦参与交易,就会承受很大风险,而且这种交易可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又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其有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此外,历史成本没有确认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维持货币资本为前提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报表上的费用项目并不包括维持实物资本所需要的部分赔偿金额,从而使利润虚增、信息失真。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以提供历史信息为主,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事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决不能等同于代表将来。

(四)信息披露的人为性

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六大会计要素按国际惯例进行了更科学的重新定义,加强了会计要素确认的科学合理性,防止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疏漏,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许多会计方法都带有人为因素,如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目的潜在损失进行合理估计,计提必要的损失准备和减值准备等。这些规定有利于上市公司执行稳健性原则,消化风险,提高财务报告披露的质量。但由于会计制度给上市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留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致使信息披露的人为性无法克服。同时,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还受财会人员的学识、经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的制约,使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容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差错,如有舞弊行为,信息披露将会严重失真。

此外,还有会计信息披露者方面的原因: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能力较差,影响了会计判断的合理性;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方法,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人为地对利润进行虚增和虚减;CPA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审计的有效性。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一)采用多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

所谓多层次“彩色”报告模式就是将财务报告的内容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并依此灵活报告会计信息的一种披露体系。这一“多彩”的报告体系的具体思路为:

第一层次,即核心层包括所有符合确认标准的信息(即同时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等的特征)。

第二层次,报告那些目前不能可靠计量,但符合其他所有确认标准的信息,如研究与开发费用等的支出,这些支出可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这种未来经济利益的价值很难确定。

第三层次,报告那些只符合相关性、可计量性的事项,如顾客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也有助于未来收益,它如与特定商标有关联时,可能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

第8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均提出了明确的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有意义学习的飞跃,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既是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深化和延展,又是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广泛,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具有概念数量多、结构层次复杂等特点。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第一章“总论”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财务会计定义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诸多重要概念,是后续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对上述概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清晰准确,尚未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简单重复这些重要概念,不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只注重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并有可能造成学生因为理论基础不扎实引发的后续学习困难,甚至丧失学习动力。NovakandGowin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强化,大脑对机械记忆结果在保存8周左右后即消失,不能有效支持后续学习。基于此,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从厘清概念内涵、梳理概念层次、建构概念间关系逐步到形成稳定知识结构的概念学习全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概念地图及其理论基础

2.1概念地图的定义及构成现代心理学认为,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面对一个复杂事物,人类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对该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达到了解认知该事物的目标。因此,概念被认为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单位。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若干主线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了清晰地表达同一主题不同概念间的层级关系,约瑟夫•D•诺瓦克(Jo-sephD.Novak)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用来组织和表现概念及其关系。具体而言,概念地图是学习者将某一领域内不同层级的若干概念按其内在关联关系以层级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可视化概念网络,是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图形化表征。具体而言,概念地图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节点表示不同的概念;连线用于连接不同节点上的概念,表示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连线通过箭头可以表现单向或双向关系;连接词则是连线上的文字,用于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是”“包括”“表示为”等。在概念地图中,学习者将核心概念置于地图的上端,然后按照等级依次排列具体概念,之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连接,并在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便完成了一系列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可视化方式反映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有研究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可以获得外在世界信息的80%左右,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比文字信息快6000倍,“百闻不如一见”这一俗语就形象地表达出视觉在人类感知能力中的重要性。通过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进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学生不再被动地记录老师的讲稿和阅读教材的一串串长句,而是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老师进行积极对话,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2概念地图的理论基础

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其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基于资源、基于探索,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技术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完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2.2有意义学习理论David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为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框架(framework),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正如Novak在其著作《Learninghowtolearn》中做出的如下论断,“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概念与命题同化于既有的认知架构之中。”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用已有知识建立其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关系并清晰表达这一关系,以完成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概念地图正是帮助学习者在对概念具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若干概念及其间的结构关系以完成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工具。

3概念地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教学中的应用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材第一章“总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定义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础概念。其中,财务会计定义涉及3个层次14个概念,财务会计目标涉及2个层次3个概念,会计假设涉及2个层次5个概念,会计要素涉及3个层次9个概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涉及2个层次9个概念,具有概念数量多、结构层次复杂等特点。并且,这些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基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中涉及概念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学生已对这些概念具备初步认识的学情,教师可以引进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技术工具帮助学生在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建构概念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中引进概念地图工具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3.1搜集概念概念地图是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概念结构的可视化技术工具,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从构建概念地图的第一步———搜集概念环节起,教师就需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位置。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财务会计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财务会计要素的组成是什么?”“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有哪些?”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把全部学生分成5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问题,模仿“成语接龙”游戏,由小组成员依次说出一个相关概念并由代表在黑板上记录,用时短的小组为胜。这一游戏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营造平等活泼、积极踊跃、互助互学的课堂氛围,为概念地图的导入奠定良好基础。“搜集概念”环节完成后,学生就可以看到黑板上列出的一系列财务会计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繁多而杂乱,一方面说明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已对其具有初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对其认识仍然处于模糊状态。

3.2厘清概念此时,教师进一步提出“我确实认识这些概念吗?”这一问题,引导各小组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上述概念的内涵,同时锻炼学生主动学习、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讨论,确保讨论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修正黑板上列出的不准确概念,逐一厘清各个概念的内涵,并启发学生认识概念在黑板上混乱分布的真实原因。经过“厘清概念”环节,师生最终确定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涉及的重要概念如下:财务会计定义、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工作成果、交易、事项、反映、监督、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

3.3概念分层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概念按照财务会计定义、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主线先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概念的不同隶属关系进行分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概念分层结果如下:主线一:财务会计定义—对象———交易、事项———职能———反映、监督———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成果———财务报告;主线二: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主线三: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主线四: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主线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3.4建立连接概念分层完成后,教师演示概念地图工具节点和连线的绘制方法。首先,把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第一章“总论”的核心概念———“财务会计”写在黑板最上端;其次,把分层后的所有概念依次列示在黑板上,并用表示不同节点的长方形或者椭圆形框好;然后,以涉及概念最少的“财务会计目标”为例,用连线连接所有节点,并用箭头表示连线方向,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概念地图的框架;最后,引导学生使用连线连接不同层次的其他概念。

3.5标示连接词在上述概念地图框架的基础上,教师继续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例,指导学生在连线之上斟酌使用“是”“包括”等简练准确的词语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若干个完整命题。演示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绘制其他四条主线的概念地图。鉴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概念地图,教师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尝试并注意观察记录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疑惑,为后续讲解收集素材,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

3.6完成概念地图教师展示各小组制作的分主线概念地图,发动学生思考讨论,找出其中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在各小组的分主线概念地图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第一章“总论”的完整概念地图如图1所示。因篇幅所限,图1中的财务会计定义与财务会计目标两个分主线概念地图调换了位置。

4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概念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4.1课堂和谐氛围的创建概念地图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流程、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地图制作方法等。其中,营造一个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适当应用领域的选择作为辅助学习的可视化工具,概念地图的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被选择的知识领域是否具有适量的概念且具有多个层次;(2)学生是否具有相关概念的初步认知。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地图时,要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准确的把握,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这一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概念结构。一般而言,较为浅显、结构简单的内容一般不必用概念地图来表达,以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之,难度较大、结构复杂的内容应首先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理解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再引入概念地图辅助学生整合和连贯新旧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新一轮建构。此外,在应用概念地图时,还要注意控制概念的数量,以一张A4纸的容量为宜。如果在同一张图上出现的概念数量过多或出现过多细小琐碎的概念,会显得比较凌乱,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第9篇:财务会计的定义范文

一、国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现状

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率先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许多国家争相仿效。然而,当大批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不相协调,甚至前后矛盾,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纷纷开始致力于包括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确认与计量标准、基本披露原则等内容在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发展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能对改进财务报告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特鲁伯罗德委员会于1973年10月发表的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提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有关使用者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该报告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该委员会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开始。从1978年11月起,FASB陆续发表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1989年参考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制定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该结构研究了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指导以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以前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英国会计标准筹划指导委员会(后在1976年改为会计原则标准委员会,简称ASC)在1975年就提出了一份涉及重新构造对外财务报告的设想(包括基本概念、计量和方法)讨论稿,在1990年后,英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会计职业界及相关行业成立了财务报告委员会,下设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目前ASB以征求意见稿或讨论稿的形式分期了原则公告以保证其准则源于一致的概念结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及计量等。综观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l)财务报告的目标;(2)决定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3)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会计界便开始着手研究建立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993年7月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但是,由于基本会计准则诸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及其本身的缺陷,并未真正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虽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重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是不成熟和多层次的,因此构建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到。实际上,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并非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前瞻性,不能因为会计实务的不成熟而推迟概念框架的构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利于抵制准则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压力。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经济后果”,因此准则制定过程被认为带有政治色彩或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制定出规范化的概念框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保持中立,抵制外部利益集团的压力与干涉。在会计的国际协调方面,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层次结构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同时也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它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基本假设受会计基本目标制约,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目标的客观要求。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对象是反映会计主体的有关价值运动方面的客观数量关系,受制于会计目标,依存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对象更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层次主要是界定财务会计各要素确认、计量的定义、标准、方法以及方法选择的限定,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通过甄别,归属于相应的会计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通过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对外进行报告,这也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在上述三个层次中,会计目标属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纽带,它把财务会计的概念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整个概念框架更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具体包括制订宗旨、适用背景和范围,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与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2)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3)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4)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5)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6)财务报告。

四、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1、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然而现阶段,我国培育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会计目标不能仅仅选择受托责任观或者决策有用观。针对我国市场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同时我国的中小投资者素质不高,因此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会计目标应包含决策有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