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资源联动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行一策方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服务社区客户、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断提升竞争力是社区金融发展的共性,同时,由于各类社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具体经营方法的区别,使得各类社区金融发展策略又有显著不同。“没有差别,就不叫政策”,坚持一行一策在社区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摸清网点周边各类社区特征和客户群体金融需求。按类型特征梳理,大致可分为商贸物流、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七大社区种类,具体见表1。
整合产品与服务,找准营销切入点
1.强化产品服务组合营销。秉承“一社区一策略”原则,灵活制定各类社区的重点产品服务营销组合,比如,针对商贸物流、产业企业集群、综合商务等社区需要集中火力做好做足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工资、一卡通等产品与服务组合营销;居民生活社区产品服务组合营销要做大传统储蓄产品和银行卡等业务,同时加大投资理财等高利润业务发展力度;人文医疗、网络虚拟等社区则可大力拓展电子银行等新兴战略性业务。
2.梳理重点产品营销卖点。对于工资、结算通卡、金融IC卡、转账电话、钻白信用卡、个人贷款、小企业授信等重点产品业务,要认真梳理产品特点和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和客户,不拘一格,谋求亮点的最大化,灵活运用,具体见表2。3.做好客户分类梳理。摸清社区客户金融需求特点,做好客户分类和梳理,找准营销切入点。比如,以快捷融资、便利结算需求为切入点,大力拓展小企业主群体,工作重点是简化相关融资流程,突出便利快捷;提供打包收费结算产品;资产带动,提供理财规划、私人银行等业务交叉营销等,具体分类详见表3。
完善网点一体化功能,打造一批社区金融服务中心
1.加大综合性网点建设力度。综合性、多功能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选择,要牢抓政策有利时机,超前谋划,加快布局,尤其要关注大市场、强县和经济发展较快、人员密集区的网点布放,给予充裕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在建设和优化网点布局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坚持住三点要求:首先,城区支行的装修改造,暂时不再搞对公对私的物理分开,给向综合网点发展和过渡留空间;其次,在业务转型方面,探讨全面业务转型,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不再公私分开孤立转型;再次,考核机制不再延续简单按产品划分人群进行考核,要强化公私联动,发挥“指挥棒”作用。
2.扩展电子渠道服务触角。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类社区客户和产品需求都有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加速向网络集聚。社区金融离不开电子渠道支持,释放网点人力资源需要电子渠道,向社区金融服务更需要电子渠道。
要加大自主设备和电话银行的投放力度,积极向社区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形成“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在社区金融发展中“双轮驱动”的引擎作用。
3.延伸网点一体化经营能力。尝试在大综合性支行设置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城区范围内,向原有对公业务基础较好的城区大支行明确目标市场、目标客户、服务内容,并和周边附近的直管网点整合起来,结成对子。结对子绝不是增加一个层级,更不是否定扁平化,而是搭建一个开展社区金融的平台,形成一个联动营销的“推手”。这样一来,为人力资源整合腾挪出了空间,在“走出去”的营销团队中,纯对私网点人员也可以做个人信贷、小微企业等业务,提升了整个区域网点的一体化经营能力。在县域范围里,可以参考城区大支行做法,原则以县支行本部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协同县域所辖网点,推动一体化经营,找准目标客户,开展社区金融。
坚持资产带动,探索建立各层级联动机制
资产业务是敲开市场大门的一块砖,也是稳定客户的一个制胜法宝。坚定不移走资产带动道路,推进由管理贷款向管理客户转变,利用信贷资源的稀缺效应充分发挥小企业贷款对产品覆盖和客户增长的撬动作用,带动个人负债业务、理财业务的提升,实现多部门、多条线的共赢。在社区金融发展中,要做足资产带动,必须发挥好各层级联动功效,探索建立联动流程机制。
分行、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网点三维一体,要协调有序、互动互促、全面推进,形成社区金融发展的三个不同层级推手。一是各分行应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整体社区金融发展方案,提供财务、智力、甚至人力援助,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指导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组织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要明确目标市场和客户、服务内容,综合性支行和周边附近的直管网点整合起来,结成对子,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带领营销团队进入目标市场,按照工作方案,分析整理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
对公业务需求交由本中心的对公客户经理办理,个人业务需求由所在机构按规定业务流程办理,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交由分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办理,日常综合性的贷款、理财、负债业务的拓展和政策答疑均由走出去的营销团队负责,对于本营销团队无法满足的业务,则需要反馈回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甚至反馈至分行和省分行。三是各结对子网点从直接经营层面落实板块联动,需要围绕所属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参与,挖掘周边社区各类客户金融需求,对于无法满足的个人类贷款和小微企业业务需要交接给团队中对公客户经理办理,并密切做好配合。
【关键词】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权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更多地征求来自家长的意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也成为一种趋势。但学校、家庭、社区对自己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者合力育人局面,通过课题组对E市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一、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
(一)共建共育德育目标
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社区德育都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目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在目的。虽然二者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都在培养具有德性的人,能够承担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存在无法割断的联系,我们在学校获得的德育知识源于社会,并最终服务于社会生活,而社区就是社会生活的单元,因此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具有相同的德育目标。
(二)统筹兼顾德育管理
克服学校与社区相互分离的现象,避免对青少年德育形成断块式教育。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有目的成体系的开展德育活动,学校在青少年德育活动方案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上是主导。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评价激励青少年品德的养成。学校可以深入社区,了解学生的德育行为,结合在校表现综合给出德育评价。社区也可以深入到学校,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并结合舆论监督、风俗民约、规章制度等建立社区评价体系,二者在评价方式上可以相互补充。促进社区与学校德育教育相互交融,不让学校德育教育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岛”。
(三)共享整合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为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学校和社区德育建设要努力挖掘学校与社区德育资源的种类,拓展资源建设的范围,共建德育建设资源库,为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盘活社区资源,吸收社区教育元素;社区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课程、场地、文化等资源,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吸收学校教育中自觉理性的精神。
二、优化家庭德育环境,夯实学校德育环境基石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单亲家长的忽视,不少离异家庭的学生有自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上普遍存在的“2+1”“4+1”“6+1”的家庭培养格局,造成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上过度关心,忽视品德教育方面的培养,家庭德育教育出现空白。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家教宣传与培训,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正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德育教育主题的学校,应建立与家长,社区信息上的互联互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家校通、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的模式,及时发送学校动态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积极开展开放日、家长会、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各种社团尤其是校外活动等,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家长也可利用这个平台给学校提意见,和学校老师互动。组建家长委员会,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协助学校开展活动、进行校外实习指导等。创建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家长课堂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学校实践定期编写家教小报发给家长作为参考,有效提升家校合作开展德育教育。
三、拓展优势,增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实效性
(一)加大舆论宣传,营造德育共建的社会氛围
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习成绩,社区对德育重视不足,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就要加大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宣传,引起社会重视。通过宣传媒体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最常接触的电视、网络平台上大量推出德育方面的公益广告,使学校和家庭经常关注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社区、学校和家庭在构建德育教育网络方面的积极性。
(二)以学校为主导利用资源,提高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操作性
社区和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让学校为三者合作提供平台。通过开放日、社区志愿者服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增强三方面在德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社区和家庭的德育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工作网络平台,将资源建设、目标建设、活动拓展等内容按阶段设计并纳入到系统中,划分职责明确任务,有效协作开展德育活动,使合作有目标、有资源、有形式、有延续、有效果。
(三)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我国教育政策法规宏观指导德育教育的开展,应制定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确定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促进三方的交流协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时要加大合作开展德育教育的评价,促进学校在德育方面积极拓展。对社区进行督导考核时,也要参照其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家庭和学校的互动、社区有效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来进行评估,调动学校、社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三者的结合,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銮.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实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2005.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社区自治 公共利益 定位
近年来,基于城市管理数字化、技术化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悄然兴起,被政界和城市管理者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然而,网格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网格化管理概念
网格本是计算机术语,指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以最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网格有着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开放、动态等优点。社区网格化管理试图把上述优点移植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它和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城市管理部门与行政区划之间空间的界限,因此网格化管理具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服务高效等特点。
关于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各地在实践中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社区、街道为基础,在其管理区域内,把1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划为一个单元网格,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网格的信息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社区和街道的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理
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等等。那么如何形成一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联动机制,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严峻考验。网格化管理恰恰在此方面有其优势,它是一种整体性运作模式。首先网格化管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其次,网格化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级负责具体运作。两级都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减少了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大大缩短了处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最后,网格化管理正是从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出发,理清基层社区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晰职权,同时把社区的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每一个社区单元网格,明确网格负责人的职、责、权,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理顺市、区、网格之间的关系。
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始试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后被移植到全国各地,始终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首先,从一开始网格化管理就被政府大力推崇和看重,并把它作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灵丹妙药。其次,从网格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虽然网格存在不同性质的“多元行动主体”,但政府主体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具体来说,网格化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公务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但他们在网格管理中的地位却是不一样的。由于政府部门拥有较丰富的公共资源和较大的公共权力,所以在网格管理中自然处于主导性地位,社区工作者虽然是网格管理中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只是负责执行政府主体的任务安排,至于其他志愿者则只是辅的角色了。
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带来的运行成本问题。网格化管理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它是为了应对当前日益多发的社会和个人极端事件而产生的,是一种将基层社区组织与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然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也潜藏着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由于网格的面积比较小,这样每个社区就需要分成多个网格,而每个网格都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政府公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这就大大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同时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从市级政府、县区政府直到街道办事处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从而增加了机构的数量。最后,网格化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需要增设大量的设备,投入很多物质资源,并需要相应的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资金注入。
网格化管理可能制约着社区自治的发展。当前社区管理日益呈现行政化趋向,政府权力直接下沉到社区,压缩了社区自我管理的空间,并从上至下对社会组织实行再组织化,导致社会空间行政化、社区组织行政化、社区事务行政化。而网格化管理则加剧了这一现象,使政府权力从社区进一步深入到居民家中,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完全置身于政府权力的控制之下。“政府行为的全面回归,不仅使公共服务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行政强制的倾向”①就这个角度来说,网格化管理这一实践模式总让人有一丝隐忧:政府似乎只是为了实现全面控制而介入,而不是为了发展社区自治而介入。
网格管理的泛化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之所以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青睐,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强大的维稳压力。决策者们认为网格化管理可以弥补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但随着网格化管理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实施,“就网格化的功能而言,已经被泛化到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地步,似乎与党的系统和政府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格化来解决,网格化的范围被大大泛化。”②当城市管理者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网格管理时,他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就会减弱。而政府职能转变才是解决社会问题、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网格管理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各地网格管理的程式化严重。对于这一管理模式,各个城市争相移植,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本地实际,也不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政府应该为社区和街道提供服务而不是控制它们。该如何理解政府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③因此笔者认为政府负责应该包括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网络;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协调物业公司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引导网格内自发性群众组织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居民该怎么做、要怎么做。市区两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不能把网格化管理当成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药方,更不能把其作为控制社会基层的手段,而是要遵循社区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按照政府意愿改变社区的发展方向。政府要给社区提供服务,尊重社区的行动选择。政府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居民所面临的问题,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政府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进行协商、提供便利。”④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网格化管理最初本是城市管理者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社区管理中的,但其随后的遍地开花则更多的是基于维稳的需要。或者可以这么说,政府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时首先想到的是排查社会隐患、解决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潜在问题,不让自己管辖区域出现管理盲点。如果说考虑到了社区公共利益的话,它可能就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真正的目的。
社区公共利益指什么?首先,它指向社区内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是不是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其次,它指向社区内的基本娱乐设施、场地能否满足居民的需要;第三,它指向社区能否提供一个安全舒心无污染的生活环境,让居民从单位下班回来感受到温暖;最后,它指向社区居民所能享受的自由生活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凡此种种,都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需要营造的。可能由于现实的制约,有些社区公共利益很难完全实现,但它是目标,至少是努力的方向。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包括网格化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把这些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目标,如果有维稳的考虑,应该把维稳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途径之一,而不是相反。
把社区自治作为网格化管理的目的。网格化管理只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它产生于社会矛盾多发的今天有其必然性,然而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自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格化管理只是社区治理步入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不是道路终点。在这方面,政府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到网格化管理的局限和未来,正确进行政府职能定位。
(作者为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讲师;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3页。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工介入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具体到服务对象为高校大学生,即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好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即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就是既要帮助学生接受适当教育保持身心健康,还要加强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完整人格的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迁,大学生群体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和干扰,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多元化特点。相关调查显示,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入学适应问题、学习能力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一些学者也表示当今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焦虑、自卑、社交退缩等方面。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具有社会性,大众传媒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以上问题若单纯依靠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或单一的心理辅导是难以完全应对的,因此发挥学校社会工作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社工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优势及意义
(一)作为多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我国高等院校承载的任务太多表现出管理能力不足的特点,而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管理与协调学生、老师、家长、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发挥着为学校减轻负担的重要作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施专业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技巧参与到学生内外在环境进行沟通了解,找出其中重要人员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将个人环境与周围环境因素做到了有效结合。在协调多方关系的同时直接增进了教育功能,有效避免了高校关门教育、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也帮助学生个人及老师家长拓宽了获取资源或解决矛盾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实际生存发展的高级需求。
(二)提高个体的自助能力和发展个人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共同目标是帮助人们提高个体应对与解决困难的能力,而立足于向学校社工的专业方法,增权就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直接指导和实践维度。增权主要发挥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作用,这种干预模式强调为大学生个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源,调动周围一切关系和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则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其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让学生和家庭担负起共同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责任。
再来,学校社会工作是学生个人社会化的切实需要。学生在学校中除了要获得知识技的训练外,还要顺利实现个人社会化,社会人的主要社会化就是与各种类型的环境协调和适应的过程,具体到大学生群体表现为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协调互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则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导致大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出现难度,所以专业的学校社工通过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监护模式,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适应社会并健康成长。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基本理念如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能、助人自助等理念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的是使大学生释放最大的潜能,走出心理无助、迷茫、自卑等状态,为他们提供信心和积极动力,调动他们发现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性。相对于传统咨询治疗单从认知障碍或行为障碍入手,社工更容易与服务对象建立友好关系,增加学生们主动求助的意识。而在这其中也会充分展示和运用社会工作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强调案主自决,社工的方法弥补了心理咨询和高校辅导工作的漏洞和不足,更人性化的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侧重与学生个体行为去解决,可以采用预防性、治疗性、发展性工作模式等。具体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说,个案工作主可以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认知、行为方面进行介入,全面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在与外在的情感变化和需求。小组或团体工作则是通过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小组专题活动,回应大学生群体共同的诉求,立足于促使大学生更好的接纳自我,充分地让他们理解他人和换位思考,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获得能力。社区工作就是要在校内外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建立起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机制,让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发展,妥善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服务,学校社工透过社区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从而调动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改善其心理状况。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事实证明在实务中仍会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弊端。首先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的模糊性问题,就目前中国行业发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还未完全纳入学校岗位体系,人们常把他们与心理辅导老师混淆。其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性,加之社会工作本土化状况不理想、本土理论建构不完善,高校社会工作者大多数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也缺乏实务经验。再来,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也亟需构建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督导模式,这部分缺陷表现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全局中,无论是对学校社会工作者个体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是从整个行业发展角度看,有效的督导机制去控制和引导学校社工的未来发展是必要的。综上,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当前及日后一项需要努力践行的任务,同时国家还必须加大力度投入于该学科和领域的专业建设和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王碉.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