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阳光体育活动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特别是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育改变了原来不受重视的局面,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增强学生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整个社会将体育运动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门。中小学体育教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体育教育是要塑造全面的人,从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方面进行了对体育教育的理解。我国社会对“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由排斥逐渐有了转变,“终身体育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对待体育教育的一种趋向。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同时能够全面的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是中小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与阳光体育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在技术理论层面上来讲是为了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塑造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要是实现这一目标,就必然脱离不了体育教育,而阳光体育教育的实施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从整个层面上来讲阳光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是为了促进同一目前而才去的不同手段,阳光体育与体育教育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甚至可以说阳光体育就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阳光体育运动更注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达标,更为关注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也就是在1小时内体育活动的状况,阳光体育更为关注的是国家政策,紧紧贴近国家教育以及相关的政策标准,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和“全民体育”的理念。可以说阳光体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依托于学校体育设施、课外活动等载体。因此阳光体育和体育教育之间不可分割,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两者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就是关注的焦点以及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的目的和借助的载体都是相同的。
(三)小结
【关键词】阳光体育 开展现状 长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04-03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若干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其中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7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我国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目标。7号文件的下发为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的实施提供了工作指南,也是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实施“阳光体育”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对四川省中小学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 四川省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形同虚设
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建立和完善《标准》测试记录体系、通报制度等是阳光体育运动最基础的工作,对《标准》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随机选取四川省13所小学、12所高中和10所高校,共35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仅有20所学校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测试与统计上报;有12所学校有专用的阳光体育测试场地、器材,其中大部分高校、中小学场地与设施严重不足。最应指出的是,近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下降的现状与《标准》测试数据逐年“完美”之间的不对称越来越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学校的评优和升学率等因素,每年体质健康数据的“完美”具有了“必然性”,作为阳光体育的“重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已形同虚设。
2.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
据调查的中小学及高校三个层次中,大多数高校都能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时数,但是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考指挥棒的存在,高中对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容乐观,开展时数达不到国家规定。在开展形式上各层次的学校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限制,开展都较为机械和死板,高校开展的都是固定的选修课,选择面窄,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形式大部分以“放羊式”、“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课外阳光体育开展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呈下降趋势;从参与时间上看,高中生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仅占14.3%,大学生群体中占45.2%,且随着年级的增长下降趋势明显,大四学生参加课外锻炼达到一小时的仅占9.2%;目前,仅有5所高校能将课外体育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其他参与调查的学校都不能做到。
3.舆论和氛围宣传不力
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大环境下,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舆论氛围不能形成与发展,正确的阳光体育理念不能广泛传播,造成了恶性发展的局面。据调查,目前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传播较少,调查的35所学校中,仅有45.7%的学校对阳光体育的开展宣传相对重视,但这部分高校也存在缺陷,他们对阳光体育的相关要求:“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不甚了解;相关的奖惩与表彰机制尚未形成,很难引起学生自身、家庭及社会对体质健康的关注。
4.组织领导重视不够
调查显示,由上级管理部门落实到学校的过程中,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调查的35所学校中,仅有40%的能将阳光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文件,但相关阳光体育专项活动经费、专门的奖惩制度并没有完善。通过调研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组织领导方面”的问题认为,能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在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调查的学校相关领导层关于阳光体育重大活动及其建立阳光体育运动联动机制方面,学校很多领导片面认为组织好学校运动会为实现的主要手段。
5.“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难以持续
在政府大力推行下,“阳光体育运动”得以迅速开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地区出现了“开始轰轰烈烈,开展断断续续、坚持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因此,需要反思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问题。不否认当前环境下场地、器材、设施、经费投入等客观情况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认识到当前阳光体育主观自身推广体系的问题。当前阳
光体育的推广主要分三大模块:学校体育模块、家庭体育模块、社会体育模块,三部分相互间缺少有机联系与融合。
首先,学校体育单一模块的局限性表现在:学校体育模式过于强调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阳光体育开展,仅仅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出发进行单一安排,不能考虑到学生走出校门后应怎样,不能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和社会教育的多样性,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其次,家庭体育单一模块的局限性表现在:家庭体育对活动的目的、内容过于随意,活动的量与活动的时间带有即兴性,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减少,不利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体育活动,这不免造成了家庭体育发展的封闭性,这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开展相比缺陷明显;第三,社会体育单一模块的局限性表现在:活动人员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不同层次性和复杂性,活动的场地、活动的内容、指导员等不能固定,有很大的随机性,且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不能保证,由此可见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组织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二 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构建
1.构建的理念
基于当前推广模式陈旧单一的现状,拟构建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阳光体育资源,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见图1),使阳光体育运动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能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最终能更好地贯彻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实现阳光体育教育途径的最优化,使学生真正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感受到“体育阳光”。
2.构建的依据
依据:(1)终身教育的思想提倡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阳光体育教育的开展亦是如此;(2)大教育观提出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更多地向家庭及社会延伸,现代大教育观的提出也为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应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中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依托,同时也指出了学生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
3.框架构建与运行
本研究所构建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框架主要包括科学决策系统、协调运行系统、评价监督系统、运行保障系统和舆论宣传系统五大部分,五个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共同保障模式的协调发展(见图2)。
第一,科学决策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及其管辖的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协调委员会。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阳光体育年度计划与规划,并指导协调运行系统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体育协调委员会具体指导学校、家庭、社会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
第二,协调运行系统:主要由组织部门、策划部门、服务部门和总务部门构成,接受科学决策系统的领导和指导,负责学校、家庭及社会相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评价监督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公众评价监督和专门部门评价监督两大部分,两大监督模块互相不影响,形成各自相关的评价监督指标及其评价监督模式,对立体式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
第四,运行保障系统:包括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人才保障三大部分,广泛筹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能综合利用,从根本上保证整个阳光体育运行框架可持续运转。
第五,舆论宣传系统:包括学校舆论宣传、家庭舆论宣传和社会舆论宣传,主要负责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理念和阳光体育作用于学生的良好作用,消除人们对体育的偏见,引起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视。
三 对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相关讨论
1.体现了阳光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
首先,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综合化,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校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身体健康”目标,更注重联系家庭和社会综合的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发展目标;其次,表现在教育途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校模式,教育途径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建立了三方共同协调发展的立体多元教育途径;第三,表现在教育过程的民主化、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构建、教育过程更强的多方交流合作、平等的讨论相关问题,体现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反映了阳光体育推广模式创新
首先,体现在功能的整体性,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发展,共同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合力。五大功能系统共同构成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这一整体框架;其次,体现在时空的衔接性,从横向上看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能按时间上从三条渠道从校内外有序地衔接,从纵向上看是由大学体育四年阳光体育学习——毕业后体育——终身体育,体现了时间的顺序性和连续
性;第三,体现了目标的统一性,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虽然各司其职,但三者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
3.展现了阳光体育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体现在一体化组织机构的建立,设置了决策管理机构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管理委员会及其管辖的三个部门,主要负责阳光体育年度计划与规划,具体指导学校、家庭、社会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及交流;其次,体现在机构的规范性,本模式设置了五个相关的系统,每一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实现模式的规范化运行,逐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最后,体现在整个模式构建及运作的条理和清晰,五大系统、系统下的各部门及各单位各负其责,既独立又协作。
四 小结
通过对四川省中小学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进行实地研究表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形同虚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舆论和氛围宣传不力;组织领导重视不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难以持续。基于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建立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资源的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立体式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模式的建立体现了阳光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反映了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展现了阳光体育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杜世全、盛治进.安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98~100
摘 要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各地各类学校都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有被淡化的趋势。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全面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背景、开展现况及意义,对“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概念、落实该活动的必要性及如何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综述,以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能得到有效、良好的开展,为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长效机制 体质健康 青少年 研究
一、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
2006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学生肺活量、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确实令人担忧。阳光体育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推行,既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看,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我国人才建设的战略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二)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振兴的出路所在,要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克服不重视学校体育的现象,把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变目前还残存的应试教育观念。
(三)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的本质目的应在于强身、健体、提高人体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我们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许多是偏离或背弃这个根本目的的。政府过去关于学校体育的规定,不少是以“体育即竞技运动”为概念而制订的,因而形成学校体育竞技化发展。用竞技运动的成功和荣耀来掩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这些已越来越不符合学校体育的本质要求,大大降低了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吸引力,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就是要使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健康为第一要务。
二、“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概念
自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国家体总局和一致决定,针对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状况,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第一”为理念,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其培养目标,它主要着眼于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可将“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理解为我国为了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长期、高效开展的机理[1]。
三、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第四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2]: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学生视力均呈现较大程度下降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也相当不乐观。此外,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连续十年处于下降状态。除了体质的下降外,很多青少年还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情绪调控能力极差等问题。对此,国家各级部门采取对应措施[3],提倡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提高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5][6]。要在我国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使85%以上学生能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至少掌握两项及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我们的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及学校就必须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作一个长远、有效的规划。
四、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新理念
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大部分比较被动,许多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体育运动,而不是自愿参加,部分学生甚至表现为讨厌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
(二)完善相关法规体制
学校要设立专项基金、专款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各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法规体制,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大力表彰与鼓励制度完善、法规健全的组织机构,对不认真负责的部门进行严厉批评,并限期改正。此外,还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体育课、“阳光体育运动”及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将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身体素质纳入升学成绩,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转变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迈进。[8]
(三)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表彰制度
国家及各地方领导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措施,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状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体质健康的水平等方面加以评价[9],并大力表彰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及个人,改变学校体育的评分标准和考核内容,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众多研究表明[10]: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要不断地学习,以提升和完善自我。
(五)加大经费的投入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深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状况良好,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不多,有的人甚至未曾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更不用谈及参与。
五、小结与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我们就应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有效发展作更明确、深远的规划,需要从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理念、财政的投入、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法制的建立、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学校师资的建设等方面综合入手,只有全面整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郭侠.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12-14.
[2]曾芊,赵大亮.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59-63.
[3]庄电一.学生体质下降该拷问谁[J].教育.2006(8):44-47.
[4]刘郑利.建构“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6).
[5]郑振友.论《体育之研究》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75-77.
[6]曹伟平.浅析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背景及开展措施[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7]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8]陈志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有效体育教学目标[J].中国教育学刊.2008.9.58-60.
艺术方面:本学期,艺术组主要围绕艺术节开展艺术方面的活动。在第2016年艺术节文艺汇演中、六七八年级积极配合。演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与六七年级抓好镇分配的雅文化的编排。
组织参加山东省艺术节宁阳赛区节目选拔,先后独唱、器乐、诗朗诵、音乐剧、舞蹈合唱六个项目参加了比赛。
体育方面:
1、积极组织校园各类体育活动
A,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精心组织了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特别增加了团体操表演,反响强烈网上点击率达到了8千多人次。
B,举行了学生足球比赛。为了活跃学生生活,七八年级各班举行了男女生足球比赛,气氛相当热烈。各年级还进行了零距离跑操比赛。
C,加强初三中考体育测试项目训练。与初三协商后,为更好练排球垫球,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排球,在硬化路面都画上垫球框,充分运用体育课,课间操训练。
D、与九年级共同组织了中考体育测试,进行成绩汇总上报工作。组织学有专长的体育特长生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和县统一考试,有三名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被录取,四名在统一考试中专业过关。
2、积极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县中小学春季田径运动会中我校桑静同学获得3000米第一名、1500米第三名,孙甲鹏、李成基等同学也取得较好成绩。
2016年4月在县定向越野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
在县健身操比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名,
2016.5男女足球赛。
2016年4月,在县定向越野比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
2016年4月在县足球比赛中,学校男子足球队、女子女子足球队均获得第四名。
2016年5月在县排球比赛中,学校女子排球队均获得第一名男子第三名。
2016年5月,泰安市中学生排球联赛在泰安岱岳区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宁阳十二中女子排球队获得市第五名。
2016年8月,泰安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赛在泰安举行。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宁阳十二中男子排球队获得市第二名。
工会工作:
1、搞好送温暖活动,及时看望有病教师及家属。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搞好月度人物评选,制作版面,及时宣传教师工作中的先进事迹。
3、及时进行师德月报,把每月的师德建设情况及时上报县教育局。
创建活动:
四月积极组织活动素材,完善档案。为"国家中小学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创造条件。六月被教育部正式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二、个人工作
1、本人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能及时上课,积极听课,按时参加教研活动。每周都要写出一周来的工作周记发到通讯通教师交流群。
2、做好每周的宿舍值班,坚持每天跟早操课间操。
3、积极搞好宣传报道,把搞得有意义的活动及宣传出去。
4、能按时到校,按时到宿舍、餐厅值班。
5、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录课活动。
6、协助做好学校重大活动视频录制编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及时的宣传学校动态
三、其他方面
(1)、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学期迎接了镇社团活动现场会。在镇党政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全乡社区书记,各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都参加了活动,我校各部门通力配合,组织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等八个社团参与活动展示,效果良好。
(2)、抓好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为把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一是狠抓"两操"质量,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达标率为98%以上,抓课外活动让学生社团组织发展起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特长学习时间。本学期,根据县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宁阳十二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各年级成立了学生会,加大了两操及课外活动的督查管理力度,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做到了每日一公布,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并记入学月量化,充分调动了各学部各教学班的积极主动性,使学校两操及课外活动走向规范,提高了两操质量。
四、问题与不足:
本学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传统特色项目不突出,排球特别是男排成绩下降,需要研究对策。2、平时训练不够规律,在县级比赛中成绩不够稳定,本学期县运动会成绩不理想。3、工作中对一些定了的事情没有坚持,使一些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跑操质量,尽管早操质量较好,但没有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标准,使跑操时好时坏。课外活动集体活动坚持不好,后四个周课外活动和课间操基本处于自由活动状态。4、社团活动开展不均衡。较好的社团有排球,足球。其他均有待提高,活动受班级影响大。5、学校参加县艺术活动服装应该上个档次。6、师德活动不系统。
工会:教代会召开不及时。
五、下学期打算
1、8月份市排球赛,我校有男女各两个队参加比赛,做好假期集训。
2、9月份县足球比赛,我校男女两队参加。
3、谋划好秋季田径运动会,加入快乐体育一些项目。
4、继续抓好阳光体育活动,重点抓好新六年级"0"距离跑操的的学习。兼顾七八九年级"0"距离跑操的水平提高。充分调动了各教学班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跑操整肃班级纪律。音乐跑操上台阶,看到成效。
5、进行庆元旦艺术活动,重点搞好合唱比赛,书画展。
摘 要:高职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与新形势相适应,拓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至上、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走出符合时展特点,具有高职体育教育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 身体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JB1214015。
一、拓展完善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针对实施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及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较多,但总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真正实现较为长期的“课内外一体化”或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缺少长期实施的有效范例。
因此,拓展、丰富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并通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作用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对策和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教改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职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丰富、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我们通过课内外体育紧密衔接、同步发展,切实实现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真正促进学生“健康至上、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我们采取相应对策,在实践和具体操作中,使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组合和融合,达到高效目的。并且课程组织形式不做单打一。
为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学院在规范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在课上90分钟时间内,将身体素质训练与岗位体能训练时间增加至30分钟。且每次课后,均布置练习作业,并在下次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加以记载。
这样课内外均做到有组织、有内容、有过程、有评价。并且,针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做到有的放矢。
三、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设置
学院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包括:理论课、专项选项课、保健课、定向课、季节课(速度滑冰)等内容。
学院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并已坚持多年。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运动队训练和为各分院配备课外体育指导教师等。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为学生身体素质有效提高保驾护航,同时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身体素质评价。从2012年开始至今,学院男女学生均采用1500米跑,并占学期总成绩的30%。从2014年第一学年开始,采用每学期两次的1500米素质评价,即第一次作为基础评价成绩,第二次作为素质提高评价,进步幅度占10分(1500米两次测试,每提高10秒加一分,10分封顶)。
二是岗位体能和身体素质训练。根据各项目特点,制定为时30分钟的练习内容,并加以实施。
四、提高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对四个选项班级1535名学生的测试结果加以对比,进行分析,见下表。
从结果上看,男女生第二次平均成绩均比第一次成绩有所提高。这就充分说明,高职体育课放开手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促进作用。
我们还发现,现在高职学生基础体育技能及相应体能状况较差,30秒跳绳(以2013年颁布新标准60分为例,男生为76个/30秒,女生为72个/30秒)。从男、女生完成数量上看,近23%的学生不能达到标准。更有甚者,对这一项目缺乏相应技术技能和体能,5人(男3人、女2人,占总数的1.46%)没能完成。
通过课上引导和课外体育活动重点练习后,再次进行测试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动作趋于协调,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灵敏等素质得以明显改善和提高。
五、小结
一是高职体育要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并以此为本,进一步拓展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通过课内外体育紧密衔接、同步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课程组织形式不做单打一,要针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的放矢。
二是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做好课内外体育的相互协调和衔接。课内外体育均应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真正实现长期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用以完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高职学生体质现状显示,提高身体素质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放开手脚、敢于担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强健体魄、良好身体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一、大力开展武术体育活动,丰富“强身健体”文化内涵
学校以民族传统文化大课间为抓手,每周进行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在传承发扬中突破创新,丰富武术特色体育内涵,将特长培养、精英培养转变为全员教育、普及教育,走出一条彰显特色、动静结合、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之路。
1.立足大课间,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发武术体育校本课程
(1)健全管理机制,实行层级管理
为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中层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核心成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行政、体育教师―年级组长―正、副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齐抓共管的层级管理工作机制。
活动力求做到“六个一”,一是进退场“快静齐”,二是队列整齐,三是精神饱满,四是动作划一,五是跟踪到位,六是及时总结。健全的层级管理机制,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丰富武术内容,创新练武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创新设计了“五大板块”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①武术基本功;②拳类;③器械类;④自由活动;⑤太极。
近几年,我们练习了集体长拳、集体南拳、少林拳、集体功夫扇、集体太极。功夫扇属于武术器械类,练习过程既安全又有武术风格特色,是学生健身、防身、娱乐的很好锻炼项目,全体学生均可以操练。
自由活动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采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展开。游戏内容是结合武术动作以及舞龙舞狮等技术动作来进行的,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定的动作技术,同时也展示了自我。学校还创编了龙狮舞蹈――龙狮汇演,将体育锻炼融入艺术之中,学生边唱边跳,在欢乐的气氛中,使身心得到锻炼。通过龙与狮组成一个太极图,全校师生一起朗诵传统经典《老子》,练习太极动作,在柔和舒缓的音乐声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活动编排上,突出三大特点。
一是在内容安排的顺序上科学合理,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首先跑步进场,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其次是武术操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然后从武术基本功过渡到长拳,再过渡到功夫扇;运动量逐渐加大,功夫扇则达到了运动量的顶峰;最后的太极拳部分,让学生在优雅的音乐中达到放松的效果。二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动作的难易程度。如:一年级学生大课间活动内容较简单易学,只安排了武术操、武术基本功、太极,把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抓好;二、三年级的学生在长拳这个环节中安排较简单的五步拳;四、五、六年级在长拳这个环节中安排了较难的一路长拳和二路长拳。三是大课间的设计,符合武术的运动特点,按照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活动内容,快慢相间,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和口令节奏下,达到了既锻炼身体又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
(3)优化过程管理,提高活动效率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我们从“七个环节”多维度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率。
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利用班会课播放《黄飞鸿》《少林寺》等题材的电影片段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国学经典中选择《弟子规》《道德经》等篇章,加强武术文化渗透,推进对学生传统道德和武德的教育。
多维教育,规范动作。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录像、DVD、照相机等多媒体进行拍录和播放师生的活动片段,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及时纠正和规范动作。
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发挥“武术兴趣班”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武兴趣,带动全校武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
武术元素,革新课堂。将中华武术和传统文化经典相结合并注入课堂,开发武术体育校本课程,坚持在每周三节的体育课中开一节武术课,并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坚持每生每学期参加武术段位考评活动,定期开展不同内容的“校内”段位制考级,每个年级预设1~9个段位。
武术作业,课外延伸。给学生布置武术体育活动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小区中完成课外作业,延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科研引路,家校携手。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研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工作。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后,体育组全体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召开碰头会,研究和改进方法。通过“开门办学”的方式,让家长进校观摩活动全过程,广泛征求和吸纳家长的意见。
督导评价,坚持长效。通过“督导检查、措施激励、互动评价”等方式,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学校每天由领导和全体体育教师对各班出勤、队列、动作、节拍、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考评,现场广播考评结果,开展“我是总冠军――香洲区第十五小学大课间龙虎榜”竞赛,以比赛促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致,保证了活动的质量。将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列入班级专项考核中,作为文明班级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开展。
2.组建专业队,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专业训练
普及教育与特长培养相结合。随着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起来了,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在学校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武术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选拔体育苗子,由体育教师各负其责,进行专业训练,在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武术技能基础上,挖掘一些特长生,培养武术人才。
在以武术为特色的基础上,我校以“文化种子,慧根国人”的醒狮国学为强身健体宗旨,练习醒狮传统民俗文化和技艺,组建了校醒狮队,现我校醒狮队已能参与社团庆典演出活动。武术体育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武术情操和武术兴趣,弘扬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借助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我校拟建设400平方米的武术馆,编写小学武术的校本教材,培养文武双修、立德树人、协调发展的能力型健康学生。
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我校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课堂为依托,把科技教育融入课改,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学校坚持一个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依靠两大策略[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论文)、开拓创新项目品牌(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和科普剧进课堂)],疏通三种渠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特长学生、面向“精英”学生),做好八个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优势互补相结合、普及提高与和谐发展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读书活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主探索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外拓展相结合),创设了科技教育的良好环境。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科技教育环境
目前学校设有科学教育生态馆、科技生态园、全国科技教育活动室示范点、科学探究室、科学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室、综合实践劳技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科幻绘画的美术室;生物园;科普教育宣传橱窗;科普长廊和校园网。班级设有科技角。为学生查找科技资料和信息、动手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还加大了科技生态馆和科技生态园的投入,并购买了100多部“四驱车”及比赛专用跑道、50多个各种类型的飞机模型、50多台机器人模型以及各类科普知识挂图等;同时建设了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室,校园气象站、天文站,并相应地配备了天文望远镜等设备,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科学求知的渴望和好奇,一步一步将更多的学生引领到科学探索的领域中,使他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1)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进课堂
学校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进课堂为主线,编写了低、中、高年级的头脑奥林匹克校本教材。头脑奥林匹克就是让学生即兴对科学知识提问,针对问题想出创意小点子,合作进行科技小制作,完成小实验。还有就是即兴进行科学小品表演。 学校配备四名专职教师,各个年级都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课。一年级以语言题为主,采取直观教学,启发创新兴趣;二年级同样以语言题为主,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教学,培养合作精神;三年级以语言和动手相结合的题目为主,用多形式的语言题、思维题、动手制作题进行训练,激励一题多解;四年级以语言和动手相结合的题目为主,教学生应用简单的工具,了解物体动、静的科学原理,提倡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五年级以语言和动手题为主,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鼓励学生从失败中找差距,从成功中找不足;六年级系统地介绍头脑奥林匹克的长期题、即兴题与风格题,全面提高小学生科技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科普剧进课堂
为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学校对课堂常规教学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将科普剧引进课堂,进行了大胆尝试,深化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编自创科普剧进行指导,然后在科技节上进行展示。科普剧整合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语文习作、英语等多学科教学资源,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布置舞台、演绎角色,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 享受了创作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促进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此外学校还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来作科普报告,为师生拓宽科学视野,感悟科学人生,培育创新精神。
3.丰富科技教育活动
(1)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各项活动
学校成立了课外科技兴趣小组18个,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36位班主任作为科技辅导员定点辅导,全校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学校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2)每学期定期召开学校科技节
通常,学校会在5月举办科技节活动、10月举办科技文体周活动,主要是为了对平时的科技活动进行一个小结。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内容丰富多彩,有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竞赛、科普知识竞赛;有小发明、小制作、科普手抄报、标本制作、科技小论文、科幻绘画作品评比;有小论文现场答辩活动以及优秀科普剧展示等。这些科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回顾这一个学期的工作历程,有收获,有遗憾,有疲惫,有欢笑。今天我要把我想到的,经历的都写下,希望能对我们体育部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弹指一挥间一个学期过去了,这学期的工作基本上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学期,我们机械系学生会体育部在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与广大同学积极协作,顺利走过了它第一段旅程。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体育部的目标与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尽我们的全力,办好各项体育活动。积极认真的贯彻学校的各项政策方针、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紧密围绕学校的学生工作,在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文体活动、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不仅加强了自身建设,而且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为同学构筑了一个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舞台,为了学校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系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广大同学大力支持与鼎力协助下,经过全体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体育部完成了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对本学期本届学生会体育部的工作做一小结。
一、日常活动
1.正常组织早操、早点名。早操口号、跑操质量、跑操流畅程度、队列纪律不断提高。
2.按时召开体育部例会,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体育部组织以及参与的活动
九月里,我系成功的举办了“金鹰杯”辩论赛。在此期间进行了参赛队《以班级为单位》、和主持人的报名、并且进行了培训,拉拉队组织、后勤服务等工作,保证了比赛的正常有序进行。
十月里,学校举办了“迎新杯”篮球赛。在此期间进行了队员报名、拉拉队组织、后勤服务等工作,保证了比赛的正常有序进行。
此次活动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好的团结全系师生,增强我系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在这几场比赛中,经过多场对决,队员们在场上顽强拼搏,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把永不言弃的精神贯穿了比赛的始终,克服了赛程紧密等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中,我部所有成员合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不断改善我部的工作。成员在组织同学参赛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自身修养、增强了个人素质,锻炼了自我能力,努力服务于同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体育部成长起来。我们培养了这样品质:
一、众志成城,精诚团结
二、努力学习,争做楷模
三、积极肯干,吃苦在前
四、服务同学,甘于奉献
五、大胆创新,打造平台
精诚合作,各方联系,周密安排,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十足的努力投入其中,无论是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我们都有所收获。我们会继续发扬风格,克服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续前进。
在本学期的所有赛事中,我系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体现了我系同学的团结一致,发扬了机械系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经过这次的总结,希望我部门全体成员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励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所以,我们更需要为每项赛事制定好详细的计划,做好充分准备,积极组织训练,根据比赛现场的环境及时作出应变,事后积极总结经验,写好总结,为下一次的比赛积累经验。下一学期,我部会一如既往的为全系师生举行各种体育运动,为丰富大学活多献一份计,多出一分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立足我系特色,开拓创新,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比如,阳光体育知识竞赛。.由我部组织十人进行知识问卷.让我们认识了自身体育知识的不足,明确了弥补方向.
[关键词]广播体操 多样性 有效性
1前言
每次在学校上课间操的时候由于专业的关系,总要忍不住停下匆匆的脚步,看上一眼孩子们的课间操。可是我发现孩子并不喜欢课间操,主要表现为:做操过程中说话、搞小动作的学生非常多,动作随意,身体过于放松,表情木讷,动作无意识。学生做操的认真程度由高年级到低年级呈递增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高,做操程度的认真反而更低。本文将在分析做操质量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广播体操的有效性,进而提出提高学生做操质量的对策。为阳光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以及增强青少年体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小学、附属爆花小学、炮台小学等一些学校的小学生做广播体操差的表现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在伍隍镇中心小学担任4年的体育教学、走访观察小学生做广播体操表现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广播体操发展的资料文献,参考有关论著和广播体操案例分析,为本文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观察法:观察了伍隍镇中心小学、爆花小学、炮台小学;和无意间走访所看到的一些学校。
3 广播体操对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价值
广播体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和体育课的基本内容之一,广播体操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中全体师生每天参加的第一次活动,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形式。广播体操在学校推广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广播体操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头、颈、肩、上肢、上体、到髋部、下肢、膝、踝等身体各关节部位都能够得到有效地锻炼。因为广播体操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动作的顺序,采用了向心运动的顺序,由上到下,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然后由局部到整体,这样是比较符合人的生理结构特点的,也是比较适合人体运动规律的。
4充实广播体操内容
要对广播体操的内容进行充实,可借鉴健美操、韵律操等项目中的元素对广播体操进行延伸;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对广播体操的认识不够,对这部分中小学生,就要提高他们对广播体操的认识,使其理解广播体操对个体健身休闲、育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对广播体操监督、指导和管理意识的不足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实中广播体操大多是在各级学校集中开展,这种形式使得广播体操开展的过程仅仅停留在形式方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广播体操的局限性和单一刻板的形式造成的。因此,我们的广播体操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体系和内容,使其实现多样化,不断地走进各个学生群体的生活当中,最终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下去。
5体育教师上课内容要灵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广播体操的动作编排要更加系统化、灵活化,并且以全身运动为基础力求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都得到活动,灵活地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求新的好奇心。同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采取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队形进行练习或变换领操队员,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广播体操的美感,手型、脚步、动作方向变化要多样,动作力度要加强。在动作编排上要灵活多样,移动路线要巧妙,充满青春活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并且加入流行的音乐风格,节奏欢快,凸显伴奏,把握音乐主题,强调音乐的整体个性,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在集体生活中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6提高学生自身对广播体操的认识
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套广播体操的每个动作,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研究后编排的,每节操都有它自己的要求和特定的价值,它们是相互联系,前后呼应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让学生明白和深刻理解,做操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愉悦学生身心,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因此,要求学生把每节操和每个动作都要尽量地做到标准。进而达到广播体操健身休闲的功效提高对广播体操的认识,对于日后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促进班级管理
广播体操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要获得好的效果,必须狠抓平时,每天做操时体育组教师要全体出动,协调分工。班主任从班级学生进场开始直至退场都应全程陪同,指导学生认真做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此,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都要重视起来,都应主动参与到做操的行列中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广播体操质量的有效性。
8加强对广播体操地位和作用的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班会讨论等形式,大力宣传广播体操的目的和意义,体育组适时举办一些活动,如在开学初组织班主任进行课间操的培训,举办年级广播操比赛等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做广播体操、做广播操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更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做广播体操。
9小结
在小学广播体操教学中,我们把现在的广播体操充实,让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和能力。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重视起来,体育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广播体操和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陈雁飞,周志勇,张青新.“国培计划”小学体育教学设计100例.
[2]孟庆国,李勇.中学生做广播体操的必要性和策略性研究[J].月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 (9):103.
[3]吕忠伟.提高广播体操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4]徐恒中.从广播操向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过渡策略[J].考试周刊,2009,(45).
[5]沈逸萍.健美操作为课问操锻炼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的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明确阻碍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个案分析对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作为大学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多种组建方式为体育社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建立“竞赛-社团-竞赛”模式,更有利于课外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体育社团 运行模式
当今,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特别是 “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传统体育教育正在向多元化体育、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发展。大学体育社团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手段,已经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俱乐部、体育协会等课外体育社团组织,广泛开展有益健康的各类活动和竞赛,不仅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还进一步协同完成了高校体育的教育任务,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涌现出一大批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社团,据调查,现有篮球协会,排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桥牌协会等社团。这些体育社团虽然发展迅速,对学校体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社团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一是体育社团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松散,缺少体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二是活动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所;三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竞赛机制,学生活动参与率低。因而,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模式,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外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一)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组成
当前,我校体育社团都是以协会的形式存在,相对成熟的体育社团有: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美操协会、游泳协会、轮滑协会、桥牌协会、体育舞蹈协会、武术协会、街舞协会等体育类社团,从这些社团的名称来看,这些社团大多数都是所开设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延伸,个别社团是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而自发组成的。
我校各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会员入会交纳少量的会费;社团举行较大活动时学院的拨款;个别受欢迎的社团还会得到商家的赞助。但由于体育社团会员所交纳的会费有限,学院对社团的资助也不多,商家的赞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经费问题是课外体育社团发展的一大障碍。
场地设施是社团活动的基本条件。目前,我校各种场馆设施基本健全,但缺乏统筹管理,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场地开展社团活动,体育部可以为每个社团提供每周一次的固定活动时间,免费提供体育器材设备,对社团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其活动内容。
体育社团的管理在社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多数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高校一般会把它们纳入团委的管理范畴,只进行宏观的指导,而不干预社团具体的活动。大多数社团组织者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少部分学生因为功利心的支配,积极成立或加入社团的目的是让自己头上多一顶桂冠,从而满足其虚荣心。正是由于他们缺乏服务意识,很容易导致社团出现组织涣散、失去凝聚力的结果。另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会导致社团成员的流失。
体育竞赛是体育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催化剂,能否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的走入社团,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竞赛来实现。但目前我校课外体育社团在开展活动上缺乏创新意识,所开展的活动,往往都是针对社团成员进行技能性的培训,缺乏社团内部或社团间的竞赛、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了体育社团活动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二、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的构建
(一)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保障课外体育社团的活动
项目指导教师和体育场馆是体育社团运行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缺少教师指导的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和社团活动处于松散状态;没有体育场馆保证,体育社团活动更无法开展。我校采取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办法,解决对体育社团的技术指导和体育场地的问题。内部资源是发挥体育辅导员的内部优势,为体育社团指派教练和协调体育场馆活动时间,解决体育社团的发展规划、活动安排、比赛组织、裁判工作和活动场地问题。外部资源是通过开发社会资源,从而满足体育社团活动的需要。
(二)掌握运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社团竞赛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比如健美操社团2年内有 45 人次通过国家健美操6级考核,游泳社团有21人通过救生T资格考试,使普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体验”。
(三)建立社团交流平台,增强学生兴趣,促进社团发展
体育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还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给校内不同社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创造了沟通的机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体育活动并与社会团体进行体育交流,扩大了体育社团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四)构建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增强学生体质
“竞赛-社团-竞赛”的体育社团构建模式,是将社团活动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社团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更多学生加入并参与课外体育社团的活动中来。随机抽取我校体育社团男女学生各120名与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比较,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的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m/1000m跑等多数指标均超过非体育社团的学生和全国5部委(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
(五)构建课外体育社团“竞赛-社团-竞赛”新模式,丰富校园文化
通过招新活动、迎新比赛、欢送比赛、联赛等多种形式,让课外体育社团经常开展各类活动和竞赛。每学期还要对全校所有社团进行评比,评选出“明星社团”的负责人和成员,体育部也根据体育社团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对其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通过以上举措,社团成员不仅缓解了学习压力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还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还提高了运动能力, 陶冶了情操, 增进了身心健康, 获得真挚的友谊。因此,“竞赛-社团-竞赛”的社团构建模式,丰富了校园文化, 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三、小结
社团能否持续良好的发展,取决于社团成员能否自觉自愿的持续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更有利于提高社员的参与程度,因此构建“竞赛-社团-竞赛”的体育社团模式不仅拓宽了体育社团的活动空间,给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我校课外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⒖嘉南祝
[1]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2] 李兵.积极推进“阳光工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论坛[J].中国学校体育.2008(6):12-13.
[3] 谢霞.审视和谐社会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困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3-15.
[4] 陈小蓉.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模式的构建[R].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2004:21-22
[5] 王旭光.我国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6] 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1-7
[7] 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