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会计要素的基本框架
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诸多的财务要素组成,其中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环境等理论相互融合,这些会计要素为财务会计框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窥视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用用理论就是将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有效的应用于会计的实践中来,主要包括,财务应用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以及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营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等。
2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分析
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是层次分明,机构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有效的反映了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会计目标
会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所以要研究会计理论,首先要明确会计索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所以,这就使会计目标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构成要素。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验活动的财务会计信息,以此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目前这一观点已经被诸多企业和社会人士所认可。
(二)会计假设
假设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型的原始形态去除与该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以及有干扰的因素,进而有效的促进其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最终使我们可能更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使其运动规律在研究中更鲜明,使我们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楚地认识。
会计主要是为生产经营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进而是企业经营者的生产更趋于合理。因此,这就需要会计提供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并运用计量算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和披露。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化,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凸显,因此,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一定要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会计研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会随着诸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诸如信用风险,所以若企业不能有效得对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分析和把控,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如果企业续存期限没有明确的标准,就很难针对企业的交易及相关的事宜做出最合理的确认和计量。诸如固定资产的折扣、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所以,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假定企业的存续期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或者有足够有力的证据证明,否则我们就要认为企业会无限期继续经营下去。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主要是指针对会计对象按照经济性质所划分的类别,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它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要素是一个大体的分类,会计要素细分还有很多的项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划分我们称之为会计科目。资产、负债以及所有权益是会计要素的存量。而收入、费用和利润则是会计要素的增量要素。
(1)会计要素间的关系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对象的核心内容,会计要素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单位财务状况以及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但是,由于会计对象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以及会计对象自身的特征。以此,我们应该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分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我国会计的6个主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具体规定了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并规定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下面的等式来具体加以说明: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虽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内容不断地被增加,并且投资的收益也囊括到收入的范围中来。但是,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内容依旧包含在利润要素的行列中。
(2)会计要素的确认及特征
首先;需要对会计要素进行确定。
①资产要素。资产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业务经营中形成的,企业当前所形成的有形的资产和无形的资产,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资产确定的条件是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目前,随着财会的发展和相关的经济变化,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直接获得企业的利益具有较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因素。所以,要明确企业资产的流入,就要首先明确这些不稳定的展因素。
②负债要素。负债和资产一样也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结果。而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要对资产和负债做出正确的处理时,就要首先明确资产负债背后的相关不稳定因素,并对这些不稳定因素做出相关的评价和评估。
③所有者权益。所谓的所有者权益就是指一个企业减去负债资产后,企业所拥有的剩余的资产。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投入的所有资金、直接所有者的权益利益、损失的利益以及留存的利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剩余的一项基本权益。因此,只有会计要素才可以正确对其进行确认,一般来说,企业通过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有效的确定所有者权益金额。例如,企业投资的金额;当企业投资的成本具备一定的确认因素,那么这些投入成本可以被认定是所有者权益的效益,反之就不能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利益范畴。
④收入要素。收入是企业通过事物的交易完成的权益的增加值,他与企业所者投入的资本基本没有关系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因素在确认时首先要符合收入的基本含义,其次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和经济相关的资产是不是会流入企业。第二,这些资产一旦进入企业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不还是负面的影响。第三;这些资产进入企业是不是可以进行有效计量核算和评估。
⑤费用因素。费用是企业在各项事务和交易中所产生的。费用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但是并不影响分配利润之间的关系。因此,费用被认定不仅要符合有关费用的相关界定,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和经济相关的资产是不是会流入企业。第二,这些资产一旦进入企业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不还是负面的影响。第三;这些资产进入企业是不是可以进行有效计量核算和评估。
⑥利润因素。利润是企业经常某一段时期所产生的总体的收益。利润是指企业收入减去费用、所得收益减去损失后的净额。所以,利润的确认条件除了要符合其自身的定义外,还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益的得失、以及损失金额的计量。
其次;会计要素的特征
①资产的特征。资产是企业过去在经营某种活动中所取得经济效益。因此,资产要素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资产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也就是说资产是当前企业所具有的资产而不是未来预计企业所达到的资产。其次,资产必须具是企业当前所拥有的和可控制的资产。
②负债的特征。企业的负债是企业过去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事项,因此,企业负债必须是发生于企业的过去而不是企业未来交易护着企业未来计划的负债。其次,企业债务清偿预期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也是负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③所有者权益的特征。所有者权益的特征的主要有;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投资者对企业所有的净资产的所有权,它随投资者投资的行为产生和消亡。其次,投资者的权益并不一定要归还投资者,除了企业的清算、减资等特殊情况的发生。再次;投资者的潜意识剩余的权益。
④收入的特征。收入是企业在日常事物中,长期经营所产生的收入,企业收入一旦增加,企业的债务相对就会减少。以此,企业收入的特征是企业收入的内容只可以包含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把来自第三方的收益归结到企业的收益中来。
⑤费用的特征。费用是企业成本支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成本预示着企业资源的减少,是企业有效的降低企业资本支出的有效地表现形式。其次;成本的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公司的股权。再次;企业负债的支出或以资产的减少为表现形式,或以负债的增加为表现形式,或者二者形式兼并。
(四)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影响一个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内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信息和会计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的内部体制改革以及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因此要促进会计的发展,单纯的看到某一个片面环境的影响是不够的,要从全局出发,全面看待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该因素不仅影响会计的因素、会计目的以及会计假设等更会影响会计最终目的的实现。
3 总结
会计要素是会计的基本组成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我国会计要素也要及时摒弃当前发展的落后因素,及时的疏通制约因素,紧跟国际的发展步伐。但是,目前,我国会计要素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我们除了完善会计要素的体系外,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会计要素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使其趋于完善,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所服务。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的。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FASB、IASC和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 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 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 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 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 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 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主权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尽管没有按照国际惯例称为“概念框架”,但它实质上起着概念框架的作用,因为它明确规定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准则;同时首次提出了国际会计惯例中公认的一些概念(如确认、计量、报告、交易、事项等)其从内容到实质全面向国际惯例趋同,应该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形。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由来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目标是辨明会计的目的与意图;基本原理是指会计的基本概念,它们指引应予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项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使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成立之后。
FASB概念框架包括七个公告,每一个公告就是一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如表1所示)。
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的名称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tial Statements);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ASB)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FR)等。尽管名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
表2列示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s)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IASC框架)的主要区别。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雏形
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分为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附则等章节。从中可概括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表3所示。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的主要表现
(一)会计假设增加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交易或事项中,当一项取得收入或利得的权利发生时,应当确认收入或利得;而当一项承诺在未来支付费用或损失的义务已经形成时,则应当确认费用或损失。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取得、费用形成的会计期间,而不问收入是否已经收到、费用是否已经支付。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原因是:(1)信用制度在工业社会日益发达,绝大多数交易或事项都要借助于信用来完成;(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两权分离,产生委托和关系日益远离企业的投资人,要求按期间业绩来检查资源受托经营和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明确业绩的期间归属,才能分清受托责任的履行和完成情况,从而有根据地对管理层作出奖惩和人事任免的决策。
权责发生制的原意是决定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经常与现金流动相分离,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又决定一个会计期间的利润即经营业绩,这与正式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有关。因此,在信用制度盛行后,会计上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时点就逐渐不按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的那一日,而按照权利已取得或义务已形成的日期,这样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就有标准了。
(二)会计目标体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有两种典型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从上述关于会计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SFACs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观,而IASC框架的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我国会计目标倾向于受托责任观,同时兼顾决策有用观。这也是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的。
(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基本准则》不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是和SFACs、IASC框架中提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相吻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依次可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可靠性是第一位的,体现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
(四)会计要素确认引入资产负债观
新《基本准则》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在所有者权益、利润要素中增加利得和损失。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通过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可看出,我国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更接近IASC框架规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五)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
一、IASB概念框架、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2010)中将“确认”定义为:“确认是把满足确认标准的会计要素列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过程。每个要素都由文字和货币金额表示,其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的合计数中。未能确认这些项目,无法通过披露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或通过附注或解释材料来加以补正。”概念框架规定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有两条:一是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项目的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在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满足确认标准时,还要考虑重要性和可靠性原则(完整、中立和没有差错)。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与计量》(简称SAFC No.5)中,将“确认”定义为“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及数字表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对一项资产或负债而言,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与发生,还要记录其后续的变动,包括导致该项目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FASB认为确认包括对某一个项目的初始确认,该项目以后发生变动的后续确认以及如果该项目消失时的终止确认。SFAC No.5提出四项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另外,某个项目是否确认,还应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是: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与该要素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额或者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不难看出,我国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基本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通过分析IASB概念框架、FASB概念公告和我国基本准则中对确认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
(1)IASB概念框架与FASB概念公告都对“确认”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而我国基本准则仅仅列出了会计要素确认的标准,并没有定义“确认”的概念。
(2)FASB在“确认”的概念中提及了终止确认,即应该确认导致某项目从财务报表中移除的事项。而IASB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涉及“终止确认”。
(3)IASB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都在确认标准中加入了可能性门槛,而FASB没有将可能性作为确认标准。但是,FASB在确认标准中加入相关性,这是其他两者没有的。
(4)IASB与FASB对可靠性的定义不完全相同,IASB认为可靠性应该包括完整性、中立性和无差错。而FASB认为可靠性包括公允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二、现行会计要素确认原则存在的问题
IASB概念框架、FASB概念公告与我国基本准都直接用于指导财务报告的编制,它们将确认活动限定在财务报表影响范围之内。因此,报告主体并不需要确认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仅仅确认符合资产负债条件的项目。
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更加复杂多变,信息使用者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就是企业掌握的全部资源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企业的管理层如何高效的管理和使用这些资源。要实现上述目的,最准确和最容易理解的做法就是把企业掌握的资源和承担的义务全部纳入确认的范围。
然而,现有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显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它将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排除在确认活动之外,因此导致大量经济业务无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各种表外业务);另外,由于缺乏可靠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技术,像人力资产、智力资产、虚拟资产、自创商誉等这些对决策者至关重要的信息都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降低。
三、IASB确认原则的修改思路
现行的概念框架确认原则无法在报表中反映所有的经济业务,因此它会影响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决策。2013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概念框架的讨论稿,在讨论稿的第4部分中,修改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一)删除可能性门槛
现行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规定:与要素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一般情况下,“很可能”的概率区间是大于50%并且小于等于95%。
但是,在特定时点,有些项目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较低,但它们的确是资产或者负债。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可能性门槛,会导致这些项目不能计入财务报表。
另外,有些事项是否发生的概率会围绕着可能性门槛上下波动,这就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实体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但是,项目不确定性仅仅能影响该项目的计量,而不能决定报告主体是否确认该资产或负债。
综上所述,IASB认为“可能性”不应该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报告主体应该确认其掌握的全部资源和应履行的义务,不确认这些项目,无法通过揭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或通过附注或解释材料来加以补正。
(二)将相关性加入会计确认的标准
虽然概念框架删除了可能性门槛,但是若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不确定性太大,使得确认某个项目以后得到的信息仍不具有相关性。这时是否应该确认该项目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ASB在讨论稿中将相关性加入会计确认的标准。
相关性与未来事项相关,它要求会计信息要具备预测价值.能使信息使用者预测到未来的结果。因此.相关性针对未来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符合相关性的信息就是能够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making a difference)。
在大多数情况下,确认报告主体掌握的全部资源和应履行的义务就能够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确认这些资源和义务提供的信息与使用者并不相关,或者提供信息需要的成本超过了使用该信息带来的收益。 因此,在确认会计要素时,将相关性加入会计确认的标准。
1.如果经济事项是否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确认该项目需要做出重大的估计,那么确认该项目对信息使用者就不太相关。例如:研发项目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估计这个项目的经济利益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确认这样一项资产就是不相关的。
2.有些资产负债项目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确认某些特定的资产负债项目而不确认它的关联项目,产生的信息将因为不完整而难以理解。例如:如果会计主体利用衍生工具作为套期工具,对冲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风险。这时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是相关项目,仅仅确认衍生工具而不确认被套期项目所产生的信息就是不相关的。
3.自创商誉不确认,就是因为确认自创商誉产生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因为通用财务报表并不是用来对企业进行估值,而是为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信息,帮助他们评估报告主体的价值。而自创商誉的确定恰恰是建立在对报告主体的价值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所以自创商誉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将带有决策倾向,其中立性会受到影响,因此不再具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IASB在确认会计要素时将相关性作为确认标准之一。如果确认资产或负债产生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不相关,或者提供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使得信息的相关性降低,报告主体可以不确认该资产或负债。如果这些信息是相关的,并且提供这些信息的成本不会超过其带来的收益,无论是否确认,报告主体都应该披露这些资产或负债。
(三)将如实反映加入会计确认的标准
2010年IASB和FASB联合了修订完成的概念框架中的两章,分别是《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其中对“如实反映”的表述是:完整的、中立的且没有差错的。
完整性即主体应该确认其掌握的全部资源和应履行的义务;中立性即主体在使用确认标准时,不会预先选定立场,对资源和义务以及收入和费用均等对待,不厚此薄彼;无差错的要求是当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决策流程或者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容易出现差错时,报告主体不应该确认该资产或负债,因为确认产生的信息不符合相关性要求。
另外,修订后的联合概念框架将可靠性删除。可靠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难以量化,其定义的范围涵盖了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但是,可验证性并不是信息有用性的必要条件,许多对未来的估计并不能被直接验证,但是它们却是相关性较高的财务信息。因此,IASB仅仅将可验证性作为增进质量特征,而不是会计确认标准之一。而如实反映与会计计量密切相关,是可靠性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因此联合概念框架把其本质的概念抽取出来替代可靠性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特点。
综上所述:IASB将如实反映作为会计确认的标准之一,但是,如果报告主体已经披露与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相关的所有必要的描述和解释,该资产或负债的计量还不能如实反映报告主体的资源或义务及其变动情况,报告主体就可以不确认该资产或负债。
(四)考虑增进质量特征
增进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
如果主体未能确认某些资产和负债,将会导致其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受到影响。可验证性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确定财务报表的信息是如实反映。但是,某些并不能直接被验证的信息,对于使用者是非常相关的。例如:某些超前的估计。因此,可验证性并不是项目确认的必需条件。
由此可见,讨论稿并没有强制要求会计要素在确认时符合增进质量特征。
最后,对于无需确认资产或负债的情形,IASB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修改某些准则,以确定哪些资产和负债不需确认。
四、IASB确认原则修改后的潜在影响
理清IASB的修改思路后,笔者认为如果IASB的概念框架最终采纳了讨论稿中对确认原则做出的修改,将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以下影响:
(一)众多表外负债将被记入财务报告
公司表外负债和表内负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通常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项所确定,表外负债发生时并不能明确地知道其结果,而且也难于证实。因此现在是否需要偿还以及偿还对象和时间等方面都不确定。如资产证券化、售后资产的回租、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环境负债、未决诉讼和质量担保负债等,它们成为表外负债,既有企业自身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同时又有会计准则规范的不确定性。
将可能性门槛从会计确认标准中剔除以后,上述表外负债就不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被排除在报表之外,财务报告就能更好的反映报告主体掌握的全部资源和应履行的义务,信息使用者也能获得更多相关的信息以供其决策。
(二)降低决策者面临的不确定性
由于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重要功能是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关性上升为基本质量特征后,能从根源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
可靠性本身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反映基于过去事项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考虑到部分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利益就会向该部分利益相关者倾斜,这样可靠性就会减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如实反映满足用客观标准定义的信息真实性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现实的条件下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时间、数额,如此就能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五、IASB确认原则修改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启示
(一)降低确认门槛,扩大确认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概念框架讨论稿中,对要素定义以及确认标准都做出了修改。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可以借鉴IASB对可能性的处理方法,将可能性门槛从要素的确认标准中删除。
我国现行的确认标准包含了要素定义,然而很多无法满足要素定义的事项,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使用者来说往往是极为重要的会计信息,例如:人力资源、智力资产等。这些资源是否应该计入企业财务报表中?是表内确认还是表外披露?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企业业务模式的创新,企业会更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风险,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等等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未来经济利益 流入或者流出企业的可能性无法可靠估计。但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要求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若严格按照基本准则中,资产负债的确认对可能性的要求,有些衍生工具将无法纳入表内,这就造成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冲突。
另外,如果将可能性的门槛界定为发生的概率大于50%,如何判断事项发生的概率也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背景下,我们应降低确认门槛,扩大确认范围。
(二)增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层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没有阐述相互之间的逻辑结构,也没有区分相互之间的层次,而且部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如相关性和可靠性、谨慎性和中立性等。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特征分为基本信息质量特征和增进信息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是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的条件。增进质量特征即可比、可验证、及时以及可理解,对基本性质量特征起巩固和加强的作用,使得会计信息有用性得以放大和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联合概念框架对这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层,建立概念清晰、逻辑层次分明的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三)在基本准则中引入确认的定义
会计确认作为会计的核心,应当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要明确的重要内容。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与计量》,IASB在《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中都对会计确认做出了明确规定。
【关键词】 会计确认;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改进
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会计确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会计核算主体何时将本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达到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这一根本目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五号概念公告中对会计确认作了如下具体说明。会计确认的定义,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表述某一项目。会计确认应当满足的条件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的特征包括:从确认的程序来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确认的目标是要进入财务报表;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目前,无论从财务会计的理论还是实务来看,可选择的会计确认基础一般只有两个,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之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益和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益和费用。凡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反之,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的取得和责任的承担作为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即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或承担费用的责任就可确认收益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权责发生制应能够有效地用于判别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业务,即经济业务要进入会计系统进行核算,必须首先经过权责发生制这一筛选过程;二是权责发生制在交易和事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时能够按照对经济资源和经济义务的影响程度明确其应记入何种要素;三是权责发生制适用于对全部会计要素的确认,而不应仅局限于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权责发生制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全面揭示企业主体资产、负债及其变动情况的信息,在当前也是绝对主流的会计确认基础。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权责发生制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责发生制最终确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严重脱节。
第二,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
第三,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无法反映非交易事项及其权利和义务。
第四,权责发生制会计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然而目前历史成本备受批判,会计分期假设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五,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而对风险的提示不够,对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处理,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金融业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变化速度的加快等要求会计有很强的反映能力,以多种形式提供灵活多样的适时信息;大量新兴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大了市场风险,要求会计提供更多的有关现金流量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资料。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改进权责发生制原则,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会计处理。
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之二:收付实现制
所谓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凡是本期收入的收益款项和付出的费用款项,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期末不需要对收益和费用进行调整。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收付实现制从其发展完善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其特点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为依据,会计处理只涉及现金项目。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只确认与现金收支有关的事项,所有支出作为费用,实际收到的现金才是收入,它不反映与现金收支无关的其他事项。
二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其特点是把会计处理的项目扩大到债权债务。
三是现金流动制。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收付实现制与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盘存制的思想出发,只确认和处理期初与期末的净资产的现金流量,在报告企业效益时以现实发生的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为标准,以反映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其特点是将会计确认的事项扩大到全部会计要素,更侧重于从现金计价的考虑来确认收益。
三、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关于财务会计确认的界定问题,是广义确定还是狭义确定。广义的确定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而狭义的确认只针对财务报表。
二是关于交易观还是事项观的问题。交易观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
三是关于财务报告重心的问题。财务报告应以哪个报表为重心,如以利润表为重心,会计确认应重点解决配比问题;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则重点解决计价问题。
四是关于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问题。是强调过去还是强调现在和未来。
五是关于财务信息质量问题。是强调相关性还是强调可靠性,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六是关于财务会计计量的有效性问题。
要想改进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必须重新界定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协调好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从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来看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应当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欧理平.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对立统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1期.
一、国际会计要素设置的概况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分类
早在198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报表编报说明》中,已将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IASC创立初期,也已将“提高国家会计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兼容性”确定为它的目标之一。因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者,IASB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必然更多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共性和均衡,使得各国经济利益可以在一个标准上得到保护。
(二)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分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设立目标是要建立并改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准则,并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公众。FASB提出的美国财会会计概念框架(SFAC No6)所涉及到会计要素包括10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 No1) 还明确了编制财务报告的核心目标:“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这一目标下,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主导地位也决定了会计要素的设置较为复杂,也最为完备。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我国会计要素的分类,与美国SFAC的分类(10个会计要素)相比,略为粗略,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分类(5个会计要素)相当。不同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要素分类中的“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费用和损失;而中国的会计要素中“收入”仅指营业收入,费用也不包括损失。
二、国际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要素设置的决定因素
会计要素的设置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其中会计目标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第一,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一基本概念,决定了会计对象是会计要素设置的客观条件。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就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所进行的基本分类。第二,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重大影响。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对会计主体起了制约和界定的作用。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分期,即对会计核算对象所处的时间作出的合理设定。而货币计量的假设,决定了会计对象必须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第三,会计目标是理解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上对于会计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表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因此“谁来使用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给使用者提供怎样的信息”以及“哪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都是会计要素设置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IASB、FASB和中国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
会计要素的设置尽管受到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目标仍然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IASB、FASB以及中国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是他们三者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FASB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而IASB和中国的财务报表目标则是以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为导向。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也大相径庭,所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要求都大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导致各国财务会计中,具体的会计目标存在着不少差异,因此会计要素的设置也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旨在制订高质量、易于理解和具可行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向公众披露的财务报告应具明晰性和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这一宗旨使得IASB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国间的共性和可比性,所以会计要素的设置相对笼统。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是国际上最发达的,美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更侧重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方面的需求,它的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是最为复杂和最为完善的。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我国推行了新财务制度改革,并体现在财政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上。由此看来,中国的会计要素设置和IASB的设置类似是在情理之中。
(三)对我国会计要素设置的思考
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要素少了“业主提款”和“业主投资”,这两个要素可以不必增加。鉴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是基本与会计目标相匹配的。尽管如此,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要素设置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仅仅设置了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 “收入”和“费用”要素,而没有设置反映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的“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到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会计要素列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包括主营业务收人与其他业务收入”,这里的“收人”即为“营业收入”。我国的“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我国的“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在利润表中体现为:“收人一费用=利润”。这里的“利润”既涵盖了营业的利润,还包括了非正常损益,而这部分“损益”并未包含在“收入”和“费用”定义的内涵范围内。因此,我国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会计要素设置上还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有必要在现有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
综上所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财务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均存在着差异,三者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具体会计目标的不同,而会计目标的不同又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同。我国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与国际是接轨的,基本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但还需在现有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损失”两个要素。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构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的设想。而由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纷繁复杂,要素关系层次难以分清。所以,构建一个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标和基本理论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基本准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探讨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出发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确和单一,以期可以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标介于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之间,可以称之为“双目标论”,即,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根据财务会计目标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侧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侧重于相关性,其能够很好的揭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当以受托责任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侧重于可靠性,如历史成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要求,前者允许偏差,而后者则要求精准可靠,即模糊的精确和精确的模糊。对于我国特色的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可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就更为强烈。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建立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目标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设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区分开来;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设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创造了条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设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交易方式的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其发展尚未成熟,传统交易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同时,对于特殊的会计环境因素,在界定会计的基本假定时应当适当考虑。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这四条确认标准基本上已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责任,信息质量则是侧重于可靠性,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①结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结构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
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针对特殊经济事项可以选择能够更好的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计量属性,形成多种计量属叉并存的结构,适当时候可以选用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用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可以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南和判断现行准则的依据。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的理论体系,因而这些理论之间是相互关联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把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位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以会计假设作为基础来构建,其主体包括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会计研究。2008(06)。
[2]钟宜彬,王庭华。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财会月刊。2008(3)。
关键词: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设置标准
一、我国会计要素的设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认的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种对于会计要素的界定与认识的视角停留在实际操作和执行层面,是会计程序中的重要一步,即簿记过程的第一步——识别(确认)经济事项及分类。很显然,它不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能够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执行指南(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处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第二层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宏观的理论构建层面,而不是微观的实践操作层面。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指导下要做到:一要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要求,即财务会计报告要达到目标应具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二要规定会计要素,即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来呈现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要素是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标准
从上述会计要素的含义可以看出,会计要素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那么,这一套基本的会计术语应该设置哪些、如何去定义它们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标准能合理、准确的确定会计要素。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涉及如下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投资及信贷决策;有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投资、信贷决策以及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换句话说,要实现该目标就要先确定描述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变化的基本会计术语,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可以确定基本会计术语(会计要素),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资产描述的是经济资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描述的是对经济资源的索取权,收入和费用描述的是经济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中还包括利润要素,那么,为什么在会计概念框架视角下不包含利润要素呢?因为利润是对执行层面而言的,是会计核算的中间结果,是收入与费用核算相抵后的结果,因此,在理论架构层面不应包含利润要素。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主要内容
通过设置标准确定了会计要素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会计要素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能给企业提供未来的服务或带来未来的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
2.负债负债是债权人对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债权人可以依法对不能清偿债务的企业进行强制清算。国际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实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主体。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它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差额。因此,它通常称为剩余权益,即债权人的要求权得到满足后的剩余权益。
4.收入收入是通过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而导致的股东权益的增加额。通常,收入来源于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支出、财产租赁等。收入通常导致资产增加。在我国,收入会计要素是狭义的收入,不包含利得收益;而概念框架层面的收入要素是广义的收入,包含企业所有的收益,如利得。
5.费用费用是由于经营活动所导致的股东权益减少。它们是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消耗的资产或使用的劳务成本,表现为实际或预期的现金流出。同样的,在概念框架层面的费用也是广义的费用,包含了损失。
【关键词】 政府会计; 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一、引言
有效的政府会计是良好的公共部门治理的基石。政府会计信息可以全面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成本,将经济效益与经济资源耗费相配比,衡量政府的工作绩效。刘玉廷(2004)认为,在政府会计改革以及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为了避免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进程中跑偏方向,为了能够切实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问题制定出适合的政府会计标准,必须理论先行。一个健全而有效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是政府会计理论的需要、是制定会计准则的需要、更是国际会计协调的需要,其不仅仅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该国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会计的同步发展,再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积极为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必要。
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石:国际经验与财务会计的借鉴
自1978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了7份“财务概念公告”(FSAC),这7份公告构成了较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内容涵盖:财务报表目标、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为制定概念框架的起点,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财务报表的确认方面提出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着自身的特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缺少了财务报告本身这一内容,另外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主次不分,重点不够突出。此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会计概念框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骄人成绩。1989年,IASC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内容涵盖:财务报表目标、质量特征、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构成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等。IASC以“决策有用性”与“反映受托责任”双重目标为标准。至于英国、澳大利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与美国相同,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呈报,即财务报告的内容。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我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中首次正式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术语,并进行了规范。另外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了科学规范。按照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2006)的诠释,“新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几乎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同”。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就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政府会计领域的应用。尽管各国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其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会计目标,其次依次是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最后是财务报告。
三、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构筑:目标导向与要素选择
对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部分学者也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陈志斌(2012)认为作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目标的选择以及后续的政府会计主体界定、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定、政府会计要素分类、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构成、以及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对政府信息的透明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张雪芬、郭萍萍(2012)在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立足国情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并探讨了主要由会计目标、核算基础、会计主体、会计报告四个部分组成的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内容。曹越,伍中信(2012)认为二元结构新理念可以融入政府会计目标、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对象与适用范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与计量属性、财务报告等概念框架及其表现形式之中,进而形成新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借鉴前一部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以及上述国内部分学者所得的一些结论,笔者遵循学习、借鉴、求实、创新的原则,认为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首先是要确定思考和讨论该问题的思路,即选择的标准。在过去的研究以及在国外政府会计的实践过程中,曾出现过假设起点论、环境起点论、本质起点论等。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人造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目标,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人造系统的政府会计,第一环节就是要确定目标。所以,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中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政府会计的目标。其次,作为一个系统,政府会计还需要有明确的基本假设,该基本假设是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重要的部分。依此类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还应包括:用来反映目标实现程度标准的质量特征、目标工作时间标准的会计基础、目标所涵盖范围的政府会计要素、目标工作标准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目标媒介的政府财务报告。
四、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基本构成要素的内容确定
政府会计改革已经提上日程,迫在眉睫,但这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理论指导实践,在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理论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从理论层面着手构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下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政府会计目标:多层次目标体系的构建
立足我国国情,可将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目标是保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防止舞弊贪污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从防止财政的违法乱纪行为着手,具体做法是制定一系列必要的披露程序,使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得到提高。中层目标是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据此我国政府应通过预算和计划事先安排好收税以及其他收支、举债还有还债等活动,适当授权,并将整个交易过程及最终结果记录下来,以提供若干方面的财务信息,让使用者据此作出基本决策。政府会计最高层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国际公共部门将此看成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信息。由于政府面对的具有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众多,且需一个一个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供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模型,建这样的模型难度较大,且不切实可行,因此利害关系方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政府的税收以及支出决策。政府部门应激励人及时披露财务信息,并降低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另外政府在财务上也应合理使用预算资源,使资源效用最大化,保证资源与责任的平衡,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服务,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及时偿还债务,按时履行义务,提高财政能力从而防范未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维护好内部控制系统,为所有公民保全国有以及公有财产。这样一来,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便可将具体的反映政府履行上述受托责任情况的财务报告目标派生出来,进而也体现出了政府会计的特殊性。
(二)政府会计基本假设:共通性与异质性的博弈
在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以及货币计量方面,政府会计基本假设与企业会计基本假设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所在。政府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就是指的政府会计主体。我国政府会计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各级政府;其次是政府各部门;最后为政府的相关单位。政府会计的持续经营与其成为假设,不如说更具真实性。我国政府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越来越强大。而政府会计选择采用会计分期的方式来取得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正是基于这一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一般以年为单位,采用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但若是政府会计采用公历年制,就会使反映的财务信息失真,弱化预算执行。因此为了体现充分披露的会计原则,使政府的财务活动以及业务活动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建议在一些特点明显的事业单位采用历年制和跨年制并行的双轨制。另外政府会计的核算仍遵从过去以货币为其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为主,辅之以其他计量属性。
(三)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特征与约束条件并举
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兼容性较强。要想达成会计的目标,不管是政府会计信息还是企业会计信息,都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一般包括一致性、可比性、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满足成本效益的原则,另外效益大于成本、重要性、专款专用为其约束条件。各特征之间需配合、协调与平衡。其相关性建立在与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上,这一点体现了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另外在进行政府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与企业相类似的活动,此时可利用可比性原则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在政府的各层级结构中,同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也需比照可比性原则进行处理。
(四)政府会计基础:权责制与现金制的协调演进
政府会计基础正进行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转换得最彻底的是新西兰。现行会计实务中,我国政府会计一般实行现金制会计基础,但具有实行应计制的可能性。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金基础影响深远、采用应计制基础尚不成熟等,决定了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会计基础以现金基础为主,多种会计基础并存。改革的趋势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基础发展的轨迹必将是缓和的、渐进地由现金基础向应计基础迈进,这也是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决定的。
(五)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确认标准与计量属性的协同
我国学者对政府会计要素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三要素观、五要素观、六要素观。本文认为,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应包含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或基金三个要素以及反映政府经营成果的收入、支出以及结余的三个要素。据此应按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顺序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会计计量就是用一定的货币单位,在适当的时间来确认对象的数量。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采用的是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实践证明,这种计量属性已无法很好地实现会计目标。政府部门许多资产,例如无偿拨入的、接受捐赠的,这些资产的取得通常没有发生实际成本,如果按历史成本计量,在资产负债表中就无法得到反映。另外政府的许多属于当期已发生、但需在以后期间支付的负债,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其金额在会计期末也是需要估计的。因此,如果要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状况,引入其他会计计量属性毋庸置疑。据此,本文认为我国政府会计应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
(六)政府财务报告:合并报表编制与综合报告披露
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构成我国政府会计的主体,他们的财务报告也构成政府财务报告基本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产反映不实、负债反映不完整、报表功能不强、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缺位等。因此需要重新构筑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继续保留沿用至今的资产负债表、经费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收入支出总表、基本数字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并进一步完善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其次,应增加编制合并财务报告、预算政策评估报告、政府层面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附注等,除此之外,还应增加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的预算分析和财务分析,对外部报告以及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6.
[2]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志斌.论中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选择[J].会计研究,2012(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