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是关乎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是政府职能范围中的重大责任之一,而老人护理又是养老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是极为符合现实国情的养老模式,而与所有养老问题的核心一样,资金与设施建设仍是社区养老护理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社区护理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社区及社区护理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有共同兴趣或特征的一群人,在社会生活中以社区互动形成一个共同体,行使社会功能。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的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整个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社区护理迅速发展,目前,人口8000万的德国,拥有护士10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的护士在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理可使病人在轻松及熟悉的家庭气氛中,在社区护士的帮助与具体指导下,得到方便经济的护理服务,获得健康保健及疾病康复常识,得到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因而深受病人欢迎。
2. 当今社会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
社区护理将为老人提供既有家庭的氛围又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3. 社区护理的意义
首先,社区护理可以缓解社会养老机构及医院的资源压力,以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为例,到2004年底,上海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439家,床位40136张。这个数字相当于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1.54%。目前,该市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的比例约为1:100,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明显,预计到2030年,将有34.7万名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生活方面的护理照料服务,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巨大,可见,养老机构远远无法满足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其次,根据初步估算,普通型的养老机构的建设费,单床成本平均需要8万左右,高的要超过15万元以上,再加上其它成本,建造养老机构的费用十分巨大。而发展社区护理的成本远远低于机构养老,大大减轻了老人护理的经济承受压力。同时,社区护理服务具有辐射面广、就医便捷等优点,这都将大力推动我国实现全民健康护理。
再者,独立的、大规模社会养老机构虽在管理上具有优势。但其隔断了老年人与亲友和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老人精神上处于孤独和寂寞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与精神疾病。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关于赡养的案件中,有25%的案件是老人要求子女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发展社区护理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有利选择。
最后,从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来看,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亲情关系要远远强于其他西方国家,因此老年人对子女与住所的依恋较强,同时,中国传统的孝义之道也成为子女与老人双方选择养老机构的障碍之一。顺应人们心理、大力发展社区型养老机构,既可以解决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又能保持老人和子女的紧密亲情关系。
显然,无论从缓解社会护理资源压力、节约护理费用,实现社会化养老,还是从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充分考虑中国人养老心理等方面看,发展社区护理都是目前中国解决严峻养老问题的明智选择。
二、社区老人护理资金的筹措与设施建设问题
1.老年人固定资产的盘活及政府对子女资助的鼓励政策
目前,我国许多老年人的养老金只能支付其基本的生活费用,上海老年人的平均退休金与一般的养老机构平均护理床位收费基本持平(社区护理的费用相对低些)。于是老年人固定资产的盘活及政府对子女资助的鼓励政策十分重要。
以住房为例(房子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固定资产之一),政府应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平台,鼓励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银行,从而从银行按月获得养老服务贷款,贷款总额以银行对房屋的评估值为极限,其贷款及利息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是子女支付,若子女不愿支付,则由银行在老人去世之后将房屋收购。此为以房换养老,目前我国农村也有以土地换养老的做法。
另外,由于现代 “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比重加大,家庭核心劳动力的经济压力随之加大,家庭责任负担沉重,加之子女的业余时间有限,政府也并无法律规定年轻人对对老人的经济资助与赡养,儿女养老完全处于自觉自愿,这一切都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社会养老压力。目前,国外有“助老假”、“家庭照料津贴”等政策,以鼓励维系人们对老人的家庭照料。我国对于劳动妇女的生育以及婴儿照料有休假与补贴政策,同样也可以根据我国当代现实国情出台相关政策,施行鼓励子女承担对老人的养护责任的休假或经济补贴政策,如根据劳动者的老人赡养负担(老人的数量、年龄及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假期,并辅以其他的鼓励政策。同时,政府也应不断进行孝敬老人的宣传教育。
2.提高社区老人服务的供给能力,改善结构方式
从养老服务的供求关系看,一方面,社区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有很大的缺口,社区的床位数在原则上是按照社区人数划分,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很难争取;而另一方面,目前社区养老机构中很多健康老人又长期占用了有限的床位,而急需护理的老人则不得不等待;还有一些社区护理机构设施不适合用于专业护理,要么过于简陋,要么过于奢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提高非急需护理型老人的入住费用,多增添普通大众型档次的护理床位,在政策上引导那些用于享受型护理设施与床位建设的资金转向添置普通护理型床位的数量上来。
3.社区自身的赢利创收、鼓励老有所为、互助养老。
从社区本身而言,社区护理机构的运作费用不能完全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从政府的角度上讲,采取资金支持不如政策扶持,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社区方面,应营造企业、学校等单位共建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环境。如可以为属于健康产业的企业在社区橱窗或社区护理机构内做宣传广告,或允许健康行业类企业在周末时间到社区定点进行产品宣传、优惠或赠送活动,以此赢得社区护理机构的运行费用。而政府可以提供政策,鼓励企业为社区护理机构投资,对于投资企业,政府可以降低其在所属社区范围的办公楼的租金费用,并对企业施行税收的优惠政策等。
同时,街道和社区为扩大护理服务的资金来源,可以兴办社区茶馆、小超市、餐馆(如养生食疗类的餐馆,分析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为不同老人推荐不同的食疗菜谱,科学配菜)、小剧院、娱乐厅等盈利性经济实体,政府应积极给予支持、引导。并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等政策上的支持。
另外,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老人的丰富智力资源。目前我国离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约占高级知识分子数量的1/3以上。如果搭建平台促进其再就业,对社会效益增长而言也是十分可观的。且从老人本身而言,许多老人仍希望自己老有所为,而从社会而言,也可因此获得老龄化的净收益。这同样需要社区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比如可以鼓励社区中的离退休老知识分子为社区老年学校授课(老年教育同时包含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从而使“老有所为”与社区老人的精神护理形成互动。同时,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鼓励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提倡社区内家庭互助型的护理服务,这对于社区护理床位费靠医保、护理费自费的社区老人而言,也是另一种选择。
4.形成政府固定的财政供给
现行的养老服务财力供给具有非确定性、非完整性、非连续性的特点,政府应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并形成固定的财政供给。
社区护理服务作为公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需要公共财政来支撑。国外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开支都在财政预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日本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我国香港占6%左右。而我国则没有这样的固定预算,这将某种程度上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养老问题本身是个社会问题,政策的出台需要相应的法律作为前提,因此在研究政府相关的财政供给之前,应先在法律上做出相应规定。
社区应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数据库,及时更新录入老年人的年龄、健康情况等,从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补贴,如旅游、出行交通费等。
目前,上海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28%。2005年9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声明,2005年全市将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到5万人,并将扩大社区助老的补贴人数范围,在财力上予以支持。上海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由政府补贴资金,社区负责落实,让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的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民政局还专门印制了养老“服务券”,面值在50-250元不等,由服务社代管。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得到“服务券”,凭券购买服务。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选派符合条件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
国家和各地方财政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相应地增加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例。把老年福利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彩票收益要按国家规定用于老龄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资机制。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旨在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资助和个人捐助;慈善基金会、老年基金会等机构则应积极募集老年福利资金,用于改善老年人生活,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5.推进社区护理资源的整合与设施建设
社区护理机构通过与社区其他服务资源和社区居民建立互动关系,可以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在社区护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社区可以积极与社区学校、健身机构、幼儿园等形成资源共享,如利用学校的教室开展老年教育、与健身机构合作,组织与培训老人进行身体锻炼等等。从而使社区的土地和现有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上海的卫生部门目前进行的改革,正在通过设立医疗保健站的形式,将卫生服务送到每个居民的家门口。养老机构通过引进保健站进驻或者就近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而言,养老服务资源被部门分割,缺少有效整合。这往往造成民政、卫生等部门的资源难以互换共享,甚至相互冲突。这也是政府政策上需要完善之处。
6.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力资本问题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开发区的兴起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保证经济开发区朝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具活力,就要从加强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本文结合三明市三元区开发区在基础设计建设中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开发 应用 措施 问题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形式之一,通常在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中,划出一定的地域范围,实行经济特区制度,并为其提供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下面我就结合经济开发区基础建设的特征进行分析,望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一、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前期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情况
(1)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被侵占
前期由于招商的需求,挤占了大部分公共设施用地。征用土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开发区未征用的土地只剩下农民的耕作用地。征用后将使农民失去重要经济来源。同时《物权法》中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这极大限制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规模。
(2)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回报慢。
配套设施建设是个投资周期长、强度大、回报慢等特点,这给我们招商带来困难。我们园区现在正处于基础设施配套和人气指数相制约的矛盾期,投资人看不到开发区人气,给投资回报带来很大风险,配套设施建设招商难。同时由于开发区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对于提升开发区人气带来困难
2.资金来源单一、易断档
过去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模式是政府大包大揽式投资,建什么项目都要靠财政投入来完成,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来源单一,建设资金难以保证,这也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二、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开发区的改造力度
根据开发区位置、改造条件做详实调查,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标准。对开发区改造可分为重点改造区域和逐步改造过渡区域,如在开发区中心区域可制定较为彻底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而对开发区边缘改造条件尚不成熟的村庄,可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要求,建设村民公寓小区,安置拆迁居民,既可改变原农村村落的居住形态,又不使开发区今后发展形成新的“城中村”。
2.提高基础设施应用效率
开发区基础工程在建设完成后要积极进行竣工验收和结算,保证基础设施尽早使用,提高应用效率,另外针对公共应用强的设施要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维修团队,以满足维护要求。针对商业性强的建筑工程要及时进行招商活动,以保证开发区经济的顺利发展。
3.大力引进公共服务设施
大力引进银行、邮政、交通、宾馆、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入驻,同时政府在建设项目上要加大医院、学校、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的建设。
4.拓展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上都是有政府牵头,一旦政府财政出现问题,就直接制约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基础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要多方面吸引投资,向社会开放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5.合理规划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要形成开发捆绑基础设施的建设形式,如果有专业公司(如电力公司、通信公司)分别负责各自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由其负责,其余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由开发商和政府合作负责投资。包括:道路、绿化、排水、雨水、供热、燃气设施。
同时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模、投资额、项目收益条件要符合开发区发展规律和投融资总体战略,确保项目前期资金统筹平衡以及后期运转顺利。
三、大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力度。
1.进行合同交底,明确各方职能
在施工前对施工单位进行合同交底是非常必要的,在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工程结算、设计变更、人工成本上涨等诸多问题引起工程纠纷,严重的会出现合同终止的现象。所以在合同签订时,就要对合同上的条款进行解释,避免因文字、和修辞中的误解造成麻烦。通常情况下由招投标人员进行合同拟定,在对施工单位进行合同交底,以保证参建单位都能正确执行合同中所有规定。
2.进行有效的设计审查
设计审查是在根本上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审查过程中可以对工程总造价、投资总额、建设规模进行有效监控,并对设计中不合理的项目进行修改,如果设计审查执行的不彻底就会对施工中造成极大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浪费等问题的发生。在审查过程中如遇到设计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参考其它工程经验和聘请专家进行设计,千万不能因设计产生问题,使工程建设项目反复修建,造成资金的浪费。
3.建立相应部门,提高对预决算的监控力度
施工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材料供给单位进行预算审查。整个预算审查的重点围绕设计图纸进行。以防止施工单位和材料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提高预算报价。建设单位要成立成本预算部,来对上报施工成本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不仅要对设计图纸了如指掌,而且还要对施工周转用料、设备租赁、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以保证施工成本预算的报价的准确性,另外审核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以监督设计质量,保证做到设计和施工资金能发挥最大作用。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开发区基础设计建设要设置专项基金,并且在资金使用上要形成垄断。要多方面进行资金的筹措,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另外要加强资金的落实力度,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资金落实情况普遍存在问题,所以必须加强资金的落实和监控力度。
结束语:总上所述,我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我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用地、功能应用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争取将开发区建设效率最大化的进行体现,为三明市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穗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思考.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2(06).
[2]庄倩,仇向阳.我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中.2008(02).
1 大气污染概述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有烟雾颗粒、尘土、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油烟等。
1.2 大气污染的种类
大气污染物种类同能源结构、工业结构有密切关系。燃煤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燃油的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汽车主要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全物。大气污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2 东丽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东丽区今年尽管采取有力措施,但大气污染情况却不容乐观。2014年至今,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东丽区六项主要污染物中PM2.5、二氧化氮、臭氧超标较为严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 只有二氧化硫浓度较全市平均水平低,二氧化氮、PM2.5、PM10、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由此看来,二氧化氮、PM2.5和臭氧污染是影响东丽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二氧化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PM2.5的来源众多,包括扬尘、机动车尾气、油烟、烧烤烟尘等等;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通过“前体物”在高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的排放将导致挥发性有机物升高。
3 东丽区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3.1 控煤工作
东丽区商务委完成全区经营性煤炭堆场布局方案,确定本区的两个经营性煤炭堆场并完成了环保防尘设施建设。商务委会同环保局、工商局和各街道清理5家大型煤炭堆场,清运煤炭约20万吨,清理无照经营小型煤炭堆场30余处,并得到市清指的好评。
3.2 控尘工作
一是施工工地扬尘治理。东丽区建委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治理专项大检查,对未落实5个100%管理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针对拆迁扬尘问题,房管局制定了《东丽区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治理拆房扬尘和渣土运输撒漏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动态管理、备案审批、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污染治理。环保局多次深入现场督促企业堆场加装防风抑尘网,目前已有9家企业建成封闭储料场,7家企业已建成防风抑尘网,堆场总面积约81万平米;在建或已确定施工计划的企业5家,堆场总面积约25万平米。区建委对42家混凝土企业进行控尘改造,目前有9家企业已经完成改造,5家企业现处于停产状态,28家企业正在改造施工阶段。
三是道路扬尘治理。大力开展扬尘撒漏专项治理活动,区执法局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夜间值班,坚持对津塘二线、津塘公路、津滨大道等重点道路进行不间断地巡查。东丽交管支队将工程车撒漏、黄标车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治理重点。
四是开展治理露天烧烤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张贵庄中心城区和万新街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大晚间巡查治理力度;同时,动员经营者由无烟电(气)烤炉替代传统碳烤炉,规范经营方式。
五是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特别是中心城区、国控点周边为重点区域,截至8月底全区102家200平米以上餐饮企业已有85家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
3.3 控工业污染工作
2014年,已完成3项钢铁行业脱硫、除尘改造项目,2项电厂脱硝改造项目。同时,继续加大对重点源监管力度,针对我区辖区内的国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制定监察、监测规范,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台帐,对国控污染源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对市控、区控污染源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检查,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3.4 控新建项目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工作
把好产行业准入关,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工作中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坚决不予审批。推动有污染或危化企业关停或搬迁,2013年和2014年区政府下大力量,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多次执法大检查,共完成了11家企业关停或搬迁工作。
3.5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借鉴市容环境网格化管理,“河长制”和街道一支队伍管全面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定流程、定考核”的“六定”原则,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区实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制定了《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从3月1日起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
二是配齐网格队伍,搞好工作培训。全区设置了四级网格,分批次对二至四级网格长、网格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印制《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管理工作手册》,600多名四级网格员人手一册。各街道建立完善三、四级网格工作档案,制作网格化管理展牌,使工作职责上墙,确保管理力量下沉到基层。
三是排查全区扬尘污染源,并纳入网格化动态管理。对辖区内的露天堆场、施工工地、裸露空地等进行拉网式排查,经整理汇总共排查出各类污染源248处,其中露天堆场89处、面积约163万平方米,各类施工工地134处、占地面积约791万平方米,裸露空地25处、面积约4244万平方米,并纳入各街道四级网格管理范围(一图一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间节点,并纳入了网格化常态管理。
四是加强暗访巡查,严格督查考核。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巡查制度,一级网格长每月巡查两次,二级网格长要每周巡查1次,三级网格长每周巡查2-3次,四级网格长每天都要巡查,及时发现辖区内的各类大 气污染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危害事件。依据《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方案(试行)》,制定了《东丽区清新空气行动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方案》,细化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区清新空气指挥部先督办,再由监察局督办约谈,进行追责。
4 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1)坚持铁腕治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对燃煤锅炉、重点工业行业、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进行专项检查。严格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进行曝光。
关键词:建设单位;安置小区;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安置小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施工现场管理,工程资金的支付,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当地关系着村民方方面面的问题,对城镇良好形象的树立、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目前城市建设向外延的大面积推进,安置小区项目的建设中存在的建设周期长、拆迁后回迁慢等一些列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作为安置房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就甲方建设单位在安置小区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做一总结,力求为安置小区规划与建设的顺利实施做保证。
1. 建设单位安置小区规划用地管理
1.1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在安置小区建房安置点以内,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用地的位置和面积进行用地的划分。建设用地的左右方向,凡与邻户相联并共墙的以墙中为界,共基不共墙的以墙外边为界,在通到边侧的以墙外边外界,房屋的前后方向,以墙外为界。
1.2 建筑设计条件和要求。建设单位在其正屋后面的庭院或附属用房用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5米。非公路两侧建筑带建筑大门允许设置一个挑出宽度不大于0.4米的雨蓬。除檐沟、遮阳板允许挑出宽度不大于0.4米外,其它任何部位不得超出拍卖建设用地范围。
2. 建设单位安置小区施工建设管理
2.1推进安置模式。建设单位在安置小区施工前,要大力做好推进安置小区的模式,要不断宣传,让广大拆迁户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他们的知情权,采用图文并茂形式对安置方案在拆迁点、安置点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拆迁户的意见和建议,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倾听他们对安置方案的意见和看法,向拆迁户讲明白新安置模式的意义和好处,给他们算好经济账,让拆迁户自觉加入到接受新安置模式的队伍来。
2.2 做好文明施工。建设单位在具体施工中要文明施工,建设单位或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按施工规范,有关技术标准组织施工,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若违反实施细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同一地块必须联建的邻户可共基础共墙,也可共基础各自砌墙,由相邻建房户自行协商决定,并签订共建基础协议,"协议"报县村镇建设管理处大柘管理站备案,共用基础建设费用各自负担50%。
2.3 严控审计制度。这一环节关乎整个安置小区建设的质量。建设单位从健全制度、规范程序、责任追究等入手,严格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力度,严格控制每一笔资金支出,一个阶段一次审计,一个项目一个报告。建设单位应该在自行严格审计的基础上,最后还将主动邀请县审计部门进行"国审",以确保整个工程禁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评判。
2.4力保工程进度。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要拟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协调,确保工程进度,抓好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为抢抓工程进度,该委采取有力措施,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设计、资金、劳务等各种问题,积极开展小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2.5 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在施工中严把设计关、材料采购关和施工质量关。为确保设计质量,规划设计方案及建筑施工设计先后多次经过有关专业人员的评审,使设计符合规范要求,要求工程原材料都按照规定从正规厂家购进,并且附有产品合格证或产品质量保证书,对于三证不全,达不到标准的材料坚决不允许进场;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发现问题现场纠正,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2.6 加强建设单位信用管理。加强安置小区建设单位信用管理,是高质高效推进其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切实维护被拆迁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拆迁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实增强合力,努力营造安置小区建设健康、守信、和谐的市场环境。
2.7要加强沟通协调。建设单位要重视与街道、村居、居民之间沟通和协调,对安置小区的总体规划、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户型、面积等要多走群众路线,主动与群众沟通,听取居民意见,以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村居要做好居民的引导工作,切实发挥好建设单位与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快制定政策,积极探索安置房小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规范物业费收取问题,让被安置居民拆的放心,住的安心,把好事办好。
但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有前期的缜密计划于规划,在安置小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这需要建设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是土地集约化低,人均用地面积过大。这要引起建设单位在征地前做好土地用地的规划,不能盲目开发,这样会造成很大土地的浪费。其次是安置小区特色不足,建筑密度过大。根据目前建成的安置小区来看,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建筑立面造型单一,特色不鲜明。同时存在建筑面积过大问题,基本都在40%以上,特别一些规模较小的安置小区建筑密度达到了50%以上,安置户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情况十分普遍。主要做好集中连片布点安置。新建安置小区尽量向现有布点集中靠拢,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在现有安置小区基础上适当扩大安置小区的规划面积。
第三是绿化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安置小区内绿地率低。安置小区基本上无公共绿地,只有在按日照间距标准控制的空间实行了绿化。如高塘岭镇的莲湖安置小区、星城镇的财委安置小区、黄金乡的姚坡塘安置小区等;公共设施不配套。除安置小区配置垃圾站、公厕和配电间之外,基本无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如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
参考文献
[1]吴新江.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分析探讨[J]. 科技风,2009,(09):181
[2]高颖强,王蕾.营造居住区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21世纪居住区规划体系研究[J].安徽建筑.2005(01)
[3]冯婧,龙德才.拆迁安置小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6(04).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基层+社区
糖尿病是以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具有病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其通常会选择在家庭或基层医院来维持治疗过程。因此,加强对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指导和干预对于患者的疾病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对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措施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进行了本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小区中的糖尿病患者共38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0.67±7.52)岁,病程2~9年,平均(4.31±2.80)年;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59.58±8.01)岁,病程2~10年,平均(4.81±3.0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干预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血糖以及常规护理工作和药物、饮食、生活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干预的基础上采取系统的防治措施,并定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2)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疾病相关资料、组织患者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并发症的警惕和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治疗。(3)对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4)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急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5)通过电话访问或家访等形式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访问,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为其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
1.3评价标准
1年后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包括:对比患者接受护理指导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HbA1c、总胆固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本此研究数据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HbA1c以及总胆固醇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为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激发职工“爱高速、做贡献”的工作热情。从细节入手开展“打造幸福站区、建设温馨家园”活动。
一是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组织人员对空调的过滤网和散热片进行了彻底清洗、消毒,有效避免了空调细菌的传播。
二是针对地下水泥沙多,水质硬这一不利因素,我们定期更换饮水机滤芯,确保了职工饮水安全。
三是组织人员美化站区环境,在站区内外裸露土地上种植花草,专人负责浇水,花草现已郁郁葱葱,既美化了工作环境,也净化了空气。
四是通过宣传“四小”活动,职工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围绕工作和生活不断摸索创新,有效推动了 “打造幸福站区、建设温馨家园”活动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 一体化 人才培养 可行性措施
1、专业课程元素的相互吸收
无论是建筑学专业还是环艺专业,结合各自专业的学科体系,有选择地吸纳对方的专业内容,引进部分重要的课程,是培养适应一体化设计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建筑学教育体系
对于建筑教育来说,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强调单一学科发展的建筑教育和学科体系正在向综合性很强的现代建筑学科体系转化,现代建筑学科体系涵盖了很多不同的子学科。其中包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再设计,亦即我们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建筑教育加强对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合艺术与空间的处理能力,似乎也是合乎其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第一、加强艺术概念(绘画、雕塑、造型艺术等)基本范畴的学习。艺术范畴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美术(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必修课外,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诸如“色彩美学”、“公共环境艺术学”和“西方艺术设计史”等艺术类课程,让学生不只局限于了解建筑方面的知识,还能够了解更多艺术人文方面的知识。
第二、重视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着重于使用功能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建筑教育不可止于形体,应该重点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环境艺术意识。环境艺术不等同于“装饰”,而是一个空间系统,系统内所有的设计与装饰艺术,都是根据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这一点,不用另外加设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只需在建筑的专题设计时,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思考,并以他们的设计作业作为评价的依据。
第三、加强建筑各相关学科知识的融贯性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筑学教育重视建筑学科的专业性。然而,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不能只局限于做方案、画设计图,“两耳不闻窗外事”,还应包括很大成分的社会职能和广泛的交叉科学知识。因此,建筑设计课要更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可增设诸如设计策划、设计社会学、信息方法学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有关设计的各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为走向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2)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来说,主要是坚持以“广义建筑学”指导设计的教学,即以建筑学作为环艺教育的基础平台,将建筑教育脉络清晰、主题突出、步骤有序的体制优势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领域中去,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更系统和更专业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在设计初步的教学课程中注重培养“广义建筑学”的概念。设计初步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发现、了解和培养对专业知识兴趣的阶段。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景观及室内方向的设计人才,因此,在设计初步课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关于建筑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抓住建筑的实质,正确理解建筑和室内空间的概念,并掌握设计的基本工具及技能,为整个环艺教育体系构建建筑学的知识平台,在低年级时共享专业基础知识,到高年级时再进行不同方向的延伸。
第二、在室内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加入建筑设计的课程元素元素。在室内设计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组织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其规模不需要很大,可以是一个书报亭或是一个小茶室,但是要贯穿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刚学习设计开始就把建筑和室内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完成设计。
第三、开设建筑学的一系列课程。其中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测绘以及建筑结构选型型等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主要是在设计初步所构建的知识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建筑学对环艺教育的指导作用。
2、教学资源共享与专业互换
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利用建筑学与环境艺术专业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优势,有组织地对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互换专业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相互靠拢、相互整合的程度,更深入系统地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体系,为设计一体化作人才储备。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四年制度改为五年制。因为建筑学教育是五年制的,如果两个专业的学生互换学习,课程安排会有所增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原有的四年学习时间,基本上不足以应付,而且不同年制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互换来说是比较难对位的。再者,环艺教育主要分为室内与景观两个培养方向,本来的课程量就比较大,在引入互换机制后,原有四年学制中的专业课程时间缩短了,对专业教学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反而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第二,在三年级这一阶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互换专业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原则上由对方进行安排,并可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由学生自行选修。一方面,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学习,已逐渐形成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避免了由于三年级的互换而造成原来专业基本特征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有了一定的自身专业基础,学生在互换学习的过程中可更主动更有效地掌握对方专业地基础知识与技能,对建筑与环艺两个专业各自的特点与关系通过对比而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带着这样的认识回到四、五年级的专业学习,进入毕业设计阶段,进一步巩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既相互靠拢又彼此互不替代的培养目的。
第三,在学生互换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两个专业的教师可进行更多的教学经验交流。如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商讨在各自的专业教学与学生互换教学过程中如何作课程内容的安排,并调整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更好地配合专业互换机制的发展,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与稳定,成为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经之一。
3、 设计继续教育的培训
设计继续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教育模式,这种继续教育涵盖了我们习惯所称的“成人教育”而又比“成人教育”有着更广更深的内涵,它是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一种补充和提高。学生走出校门步入企业,成为职业的设计师,随着行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也需要不断自身的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兴起的职业再教育正是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措施;成效;山东青岛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8-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亮点,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谐社会。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必经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1-3]。青岛市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黄淮海流域作物a地之一,产品在国内主要面向东三省、京津地区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发展速度快与过多消耗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强化生态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1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过快,环境质量压力大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属温暖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62.1 mm,属严重缺水城市。每年夏秋季节雨量充沛,但春、冬2季降水少。近十几年来,伴随着农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农家肥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急速增长,但其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害发生严重,同时也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这些因素造成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污染,也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1.2 农民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近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基础上,为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建设,青岛市开展了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到户宣传活动,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宣讲,但覆盖范围不足,使得一些先进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在有的地区无法贯彻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1.3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配套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环境目标的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这样就无法正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准确的评价,也就谈不上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同时,对农产品的日常检测机制也有待提高。
2 青岛市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首先要从源头做起,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尤其应注重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最好能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找出重点,强化农业生产资料监管
针对近几年市场上经常查出有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青岛市开始大力整治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监管,实行定点销售,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同时,开展农药、种子、化肥农资打假护农行动。
2.3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高标准农产品
青岛市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并严格执行国家农业标准,建成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3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场)13处,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面积达14万hm2,各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总量达到100万t以上[4]。在强化生产的同时,在各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对上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抽查检验,每年平均抽检各类样品2 000批次以上。各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在上市前要进行自检。
2.4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
迄今为止,青岛市已经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00余项,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87项,包括粮、油、果、菜、茶;其次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查体系、监管体系,建立起一支由市、县、镇、基地人员组合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管队伍,明确责任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3 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生态农业建议工作的扎实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条件,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而且也提升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现代农业园区695个,共有著名农业品牌166个,其中国家级名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市级名牌13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著名商标31个。胶州大白菜等3个产品成为我国首批认定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大泽山葡萄被评为“有较强影响力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胶州湾蛤蜊等农产品也享誉全国。今后还应加强对农业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进一步挖掘及发展,加快研究推广,才能进一步推进青岛生态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志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117-120.
关键词: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04-02
1 佳木斯市农机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佳木斯市依托现有的农机产业基础优势和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区位优势,抓住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借助省政府确定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为省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政策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高新区现代农机产业园。2013年佳木斯农机产业园将会形成占地280万m2、入驻企业30户的规模,初步实现园区的起步规划。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尽管佳木斯市农机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收获机械制造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农机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研发进展不快,如玉米收割机、玉米扒皮机、高精水稻插秧机等目前已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仍然难以形成规模产品投放市场;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牵引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多年来拖拉机生产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单机动力小,缺少大中动力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市场的热销形势。
2.2 企业规模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低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机企业巨头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农机产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农机产业发展项目、人才、市场等要素的争夺更为激烈。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导致播种和整地机械生产规模缩小、品种单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呈下降萎缩态势。知名品牌少,售后服务不配套。小农思想严重,中小企业整合艰难。
2.3 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国家出台了惠农购机政策,对农民购机给予补贴,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户购机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户普遍欢迎,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1]。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佳木斯市实施,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佳木斯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但支持力度有限,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2.4 农机产业园区缺乏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则是指我市的相应配套设施是否有助于我市农机的发展。我市农机产业园在城市最东端,而销售市场在西郊,大型农机具运输、交易很不方便。能否面向三江地区、走向全国,首先是政策支持,其次是交通、物流、水电等配套设施需完善。
3 建设发展思路与措施
3.1 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出台《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工业产业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园区内企业实行政府“零收费”的支持。佳木斯市工信委和高新区成立专项推进组,对每一个园区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程领办代办,实行“保姆”式服务,要求各部门限时办理相关手续,最大限度地支持项目建设。
3.2 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扶持龙头企业,以知名品牌带动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目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都倾向于选购国内或国外知名的品牌产品。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购买者更注重认准质量过硬的知名品牌。购买我国国产的农业机械产(下转10页)(上接4页)品,选择知名的品牌带来的是较高的品质、合格的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利益。对农业机械的技术要求精良,对工作环境和场合的要求也较为严格。佳木斯地区农机企业必须参照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农机产品及生产之路,打响自己的原创品牌。
3.3 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农机大市,打造成我省农机城。市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提高认识,转变职能,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成立市领导牵头,由市经委、发改委、农委、科技局、财政局、畜牧局、行业办及科研院所、主要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协作指导。要制定相关政策,市县财政每年应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在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而予以重点倾斜。尽最大可能为农机产业做大做强创造宽松的内外部条件,举全市之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2]。
3.4 稳步完善产业链、构建中俄(佳木斯)农机展营销网络 2011年佳木斯农机产业园将重点推进多个项目,新建10万m2标准化厂房,吸引农机主机厂和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销售、服务、配套为一体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雏形,创造一条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市场聚合的多功能农机产业链。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跃升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市把对俄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增长点,加速对俄资源和市场的开拓,优化贸易结构,转换贸易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快速地发展。
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是佳木斯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依托三江地区农业优势和较为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快发展农机制造业,使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始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机产业既有较强技术装备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又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尽管某些环节相对薄弱,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如果适当以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支持,便可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和发展强势,有望将佳木斯市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机城[3]。
参考文献
[1]沈小荣.德清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