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第1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调控;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82-01

1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预算管理是指以预算为手段,对高校内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调控、考核,以便有效地协调高校的办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全面预算管理的环节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分析探讨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对做好高校预算管理,进一步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是以具体预算为目标,对高校预算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并将指标下达给预算执行者的过程,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目前高校使用较多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增量预算、减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和减量预算这两种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简便,它以过去的预算水平为基础,增加或减少预算。缺点是对新情况考虑不足,容易导致现实需要与预算不相符。采用这两种方法编制预算时,实际的预算执行部门往往不参与预算的编制。另外,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对项目支出的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尤其对一些新情况和灵活性较强的项目不易准确把握,造成计划与实际经济业务脱节。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事业的均衡发展。另外,零基预算也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它是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单纯地推行零基预算制度在我国高校还存在以下难度:首先,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确定来年收入时,会涉及到国家政策性的调整,如热门专业收费标准,财政拨款的变化等,不能准确测算收入总量。因此在预算编制实施时,会与预算实际存在一定出入。其次,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由于基础数据统计不够完整,能够取得的数据又大部分来自各个部门和附属单位(尤其是有独立法人的二级机构,如附属中学、小学),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易把握,缺少充分的分析论证材料,因而使一揽子决策方案的制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1.2 预算执行刚性不强

预算执行指通过各级预算执行者充分调动各项经济资源,努力实现预算目标的过程。它是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出现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对预算控制不严等现象。在资金的使用上,有些高校不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使预算丧失部分约束力。

1.3 预算调控不到位

预算调控包括对各个预算目标、各项经济资源、各级预算组织的协调、调整。目前,一些高校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弹性较大,预算经费指标的挪用及超支情况严重,缺乏系统的预算控制,预算结果与预算编制大相径庭。甚至有些部门因为年底预算经费有结余,为保证下一个预算期的预算指标不被学校削减而故意浪费。许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监督和调控,使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

1.4 预算考评制度不健全

预算考评是指通过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并及时纠偏补缺,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目前,预算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存在“两张皮”现象,预算是预算,开支是开支。资金使用情况有没有达到最优化,各部门的经费有没有花在刀刃上,这些最重要的指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都被忽略,预算执行部门有章不循,使预算成为摆设。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预算管理缺乏合理的预算考评制度。

2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校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依据和保证,关系到高校财务状况的好坏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健全预算调控系统、完善预算考核机制等措施,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确保高校一切经济活动健康、有序的运行,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2.1 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零基预算是较多高校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但前面讲到,零基预算在高校预算编制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需要对零基预算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高校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绩效预算,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形成以目标为指引,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完善预算编制。绩效预算在评估一个项目活动绩效的同时其项目成本实际已大致明确,利用这个成本指标实现对预算的滚动管理,可以减少预算编制工作量。绩效预算的指标确定相对于零基预算而言较简单,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二者的结合可大大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当然,这种结合是要建立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上的。采用任何一种编制预算方法,只有通过网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才能进行实时监控。零基预算也不例外。

2.2 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合理科学的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基础,要使各预算执行者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就必须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把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目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预算执行者的职责,为预算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提供保证。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中因政策调整和其他特殊因素需要进行调整的,须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财务部门也要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确保年度预算收支平衡。再次,还应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监督体系,监督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资金追加是否符合程序,从而保证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的合理性。

2.3 健全预算调控系统

预算调控一定要以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为依托,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的桌面实时查询、时时调控。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调控,一方面对承担收入目标任务的单位,要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监督其收入状况,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对支出预算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预算金额的调控。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财务部门有权利用网络财务管理平台对预算执行者的资金进行锁定和限制。为了更好地对收支预算进行调控,财务部门应及时地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使预算执行者及时地掌握、了解收支预算执行进度,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

2.4 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针对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是预算,开支是开支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此评价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实现绩效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及时进行跟踪和调查,并对资金的实际使用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还应将预算管理考核情况与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奖惩兑现,使高校各部门、教职工与高校成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部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考核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当年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分析预算数与执行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总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只有科学有效地实行预算管理,才能保证高校经济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第2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32-02

“大数据”带来了传统信息工业的变革。由于高校间竞争的加。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财务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

所谓高校财务信息化,就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校内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优化财务工作效率,提升资金利用率,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改善财务工作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不够及时

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但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的,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建设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仍然很繁重,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本信息的录入过程烦琐

学生是高校最主要的构成,但现在多数的高校仍然没有建立直通学生个人信息的管理终端,这就增加了录入的难度,首先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统计,增加了工作量,从中就可以看出高校财务管理的完全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作为现代的财务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信息化的市场,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

(四)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不足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完善,但从该系统的运用情况来看,多用来完成记账凭证的编制、工资的发放与学生住宿缴费情况的查询,对决策支持的功能较弱,根本满足不了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需求,制约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因此,必须创新财务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构建现代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建成与时展相符、智能化的专业系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

(一)构建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1.遵循新财会制度的要求

自2015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控制预算、高效执行,有效编制决算,将学校的财务状况真实反应出来。同时还要多渠道融资、节约开支,建立并完善学校的相关制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另外,要提高资产配置率,加强监督,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细化财务支出,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经修改后的高校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等对高校的日常财务情况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将核算细化,通过这些规定,使财务部门的工作更加细化,为提升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的高校必须要抓住这一机遇,科学创建新型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过去的“核算型”系统向“管理型”与“决策型”转变,实现所有财务科目的细化目标,同时实现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等工作的一体化,做到上下数据的一致性,提高预算与决算的可比性,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增强财务预算执行工作的效率,使会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基础

学校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财务信息的指导,因此,财务部门必须要及时、有效、准确地为领导提供财务信息,为领导做出准确决策奠定基础。科学的决策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方面,所谓的决策科学化,包括方法科学与过程科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指决策依据的数据化、决策工具的模型化,决策反馈的及时化;而过程的科学化则是指决策程序的设置要合理、透明且公开,决策的结果经得起考验。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高校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挖掘潜力,优化结构,财务信息化在这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3.财务廉政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

所谓的廉政风险防控,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权利的规范性而实施的,主要是为了杜绝等不正之风。在学校内部执行这一固定,对风险识别与权责明确都有重要意义。国家的规定也提出高校内部有权利采取一定手段控制内部管理。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内控流程中势在必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高校财务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要,通过对内控的管理达到预期的要求,制止违背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而推动相关规定的执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内控效果,在高校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内控作用。

4.满足不同主题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近年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经费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到高校建设中,这也为高校财务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主题对财务信息的需要,新时期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同时要提升信息的共享性,便于使用者查询,发挥信息的最大功能。

(二)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与现代信息技术必须要结合到一起,争取实现现代化的集核算、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身的财务信息系统,满足高校财务发展对预算、经费、专项管理等工作的管理需求,实现财务预算、执行、核算、决算闭环运行;财务与高校的其他的工作相结合,互相促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提高高校经费的利用效率,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长远发展。从发展目标来看,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将业务与财务的数据相统一,使财务工作更加规范;

第二,整合现有的财务资源,使财务与业务实现无缝链接,创建高效的财务平台;

第三,延伸财务工作范围,建立综合型财务系统;

第四,财务人员要细化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健康性;

第五,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改善财务管理的效率;

第六,运用大数据理论,建设决策型的财务系统;

第七,根据系统的情况分级信息,提高财务系统的透明性。

(三)建设现代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对大数据时代高校的务管理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从发展情况来看,建设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层面:创建数据存储中心与交换中心,规范基础性材料的平台层;处理财务综合业务、管理核算与决算工作的财务管理层;为高校领导设计应用的决策管理层,该层肩负着监管、执行分析与最终的决策支持;最后是服务门户层,主要负责为大众服务,使财务服务的窗口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三、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

创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财务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大高校必须要在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创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来说,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价值:

(一)实现“人”、“财”、“物”综合管控

建立综合性的平台,创建统一标准,与其他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以“人”、“财”、“物”为基础的管理系统,提升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实现了统一管控的目标。

(二)实现预算、核算与决算的一体化管理目标

过去的财务系统将几种管理分离开来,造成管理沟通难度较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形势,使几种工作共同治理,实现全过程的管理目标,将整体的财务状况反映出来,从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整个过程进行控制,推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进程,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三)建立服务型的财务平台

综合财务管理平台的创建推动了会计工作的进程,从最初的核算会计发展成为管理型的会计系统,将会计的职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大大提升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这一平台使财务人员与高校其他部门的人员建立沟通,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改善了部门间的协同性,提高了高校管理的质量,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

(四)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从人员构成、组织机构与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的。从根本上来说,该系统是学校管理部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财务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进而提升高校的管理质量,实现资源的共享目标,减少重复性的劳动,减少人员工作量,将人员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同时,加强高校与内部与外部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业务衔接,实现跨部门、跨组织的管理系统,为高校管理奠定信息基础。

综上,构建大数据时代的高校财务系统成为当前高校财务部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财务人员必须引起重视,以期推进高校财务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

[2] 陈楚琪.探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22).

[3] 王志胜.浅谈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尝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9).

第3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筹资投资财务制度

近期报道的山西南洋教育集团旗下10所遍布全国各地的南洋国际学校接连关闭。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的民办教育集团,因无力偿还数亿元的教育储备金而崩盘,说明了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如何合理的利用资金、有效地投资、筹资、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都是必须要迅速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1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了众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投资效益不好等情况,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少数学校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私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校在新生招收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学校在基建项目发包中索要或收受钱财,产生经济案件等等。由于买方和卖方市场的利益冲突,引发了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

1.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知识急需更新,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1.3投资意识较差,忽视资产的管理

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注重学生费用问题,但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甚少考虑。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也相当严重。

1.4经费不足的问题

(1)基本建设经费严重短缺,办学场地不足。在民办教育事业中首要解决的是办学场地的问题,这必然要考虑基本建设(即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根据调查,现有许多院校仍旧长期租用校舍。

(2)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

(3)需要大量资金引进人才。据全国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2/3的院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有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或专职教师人数很少。因此,师资的引进同样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4)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2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机制

2.1依法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它大部分没有国家投入的资金,所以更应广开财源,多途径的引资筹资。国外民办高校总是想方设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企业界、社会名流)募集经费。我国民办高校应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经费的取得方式,加大筹资力度,以解决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目前,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学费收入,但过高的收费标准不仅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影响到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制定民办高校的收费政策是民办高校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然而学费的收取,要遵循成本(由基本建设投入、维护性投入、日常运转费用投入等构成)核算原则,并要考虑社会承受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来确定。

(2)积极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正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有比较高的收益率,可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民办教育的发展之中,这也符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中国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大胆走向企业,甚至走出国门以寻求跨国企业和国外基金会的支持。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基金数据库了解基金会的情况,根据基金会资助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基金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计划书。同时民办高校还应该通过一些渠道与基金会取得联系,进行现场或面对面的交流来提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基金会的联系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拓展筹资的对象,积极开展对学校的朋友,学生的家长、校友的家人,以及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筹资工作。

(3)提学合作,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机制,增加附属事业收益。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校办企业的创办力度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同时,科研收入也是民办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增强科研力量的保证,它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收入。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通过申请科研课题,民办高校也可以获得部分科研经费。

民办高校还应加强科技创新来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由对其感兴趣的企业出资将科研成果转化,这不仅创造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4)加大社会捐赠力度。在美国,筹资工作开展较好的私立院校中,来自社会捐赠的收入已经超过或者接近学费的收入,在学校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纽约还设有一个FoundationonCenter专门收藏基金会的资料并举办各种培养发展筹资技能的培训班。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筹措社会捐赠方面较为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也应该同时出台一些税收方面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捐赠。

(5)向金融机构借贷,学校不能盲目借贷,民办高校应该考虑自身的财务能力、政策规定、客观环境,确定并及时调整资金结构债务比(贷款与全部资金之比),考虑民办高校的偿债能力,从宏观上进行控制,保证本息的按期归还,避免财务风险。确定合理的债务比是学校从总体上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

(6)社会集资支教。社会集资主要是指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建设垫付资金。例如,我国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大多都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造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关于资金投入和返还的协议。大学新校区建成后,学校将资金返还给企业的途径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此外还包括新旧校区土地资产的置换收益、配套服务的经营收入以及后勤部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入等。

2.2合理有效地进行投资管理

这里所说的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是指人员经费开支和经常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能产生长期效益的投资,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同时,也不仅仅只以学校自身实物资产投资,可以以“无形资产—学校声誉”进行投资。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民办高校可以采取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保持较低的收费标准、提高师生比、降低基建、购物成本、多层次办学、后勤社会化、发展教育产业等措施,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数量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对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促进高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加强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预算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民办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进行的。财务预算反映出高校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实践中实行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是民办高校对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强化资金管理的有力手段。学校需要将不同渠道聚集的资金全部纳入综合财务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使学校充分、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全部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将集财、理财、用财统一起来,既满足学校教学经费、基本人员经费、行政经费日常开支的需要,又能保证教学重点建设和学校长期发展。

2.4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

建议将“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向“经营型”转变。会计处理要体现允许投资合理回报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从这一政策可以看出要想合理计算投资回报,首先,要正确计算民办高校的收支结余,实现民办高校净资产保全,这就需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引进此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正确计算结余的前提,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计算各期教育成本,使当期的收入与当期的支出相配比,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其次,要改变我国现行的高校中对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只按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法,这不利于正确反映和计算学校当期的实际教育成本。要合理确定办学节余分配顺序,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用于弥补各种风险导致的亏损或收支不平衡,避免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其计提比例可根据情况研究确定,并计提预留发展基金。预留发展基金可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比例提取。第三,建立新的报表体系,注重财务分析。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及收入支出总表两张主表及相关的附表,这些不能准确反映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因此,要建立新的报表体系,采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损益表来替代收入支出总表,注重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1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了众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投资效益不好等情况,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少数学校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私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校在新生招收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学校在基建项目发包中索要或收受钱财,产生经济案件等等。由于买方和卖方市场的利益冲突,引发了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

1.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知识急需更新,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1.3投资意识较差,忽视资产的管理

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注重学生费用问题,但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甚少考虑。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也相当严重。

1.4经费不足的问题

(1)基本建设经费严重短缺,办学场地不足。在民办教育事业中首要解决的是办学场地的问题,这必然要考虑基本建设(即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根据调查,现有许多院校仍旧长期租用校舍。

(2)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

(3)需要大量资金引进人才。据全国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2/3的院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有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或专职教师人数很少。因此,师资的引进同样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4)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2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机制

2.1依法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它大部分没有国家投入的资金,所以更应广开财源,多途径的引资筹资。国外民办高校总是想方设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企业界、社会名流)募集经费。我国民办高校应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经费的取得方式,加大筹资力度,以解决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目前,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学费收入,但过高的收费标准不仅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影响到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制定民办高校的收费政策是民办高校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然而学费的收取,要遵循成本(由基本建设投入、维护性投入、日常运转费用投入等构成)核算原则,并要考虑社会承受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来确定。

(2)积极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正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有比较高的收益率,可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民办教育的发展之中,这也符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中国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大胆走向企业,甚至走出国门以寻求跨国企业和国外基金会的支持。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基金数据库了解基金会的情况,根据基金会资助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基金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计划书。同时民办高校还应该通过一些渠道与基金会取得联系,进行现场或面对面的交流来提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基金会的联系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拓展筹资的对象,积极开展对学校的朋友,学生的家长、校友的家人,以及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筹资工作。

(3)提学合作,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机制,增加附属事业收益。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校办企业的创办力度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同时,科研收入也是民办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增强科研力量的保证,它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收入。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通过申请科研课题,民办高校也可以获得部分科研经费。

民办高校还应加强科技创新来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由对其感兴趣的企业出资将科研成果转化,这不仅创造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

在美国,筹资工作开展较好的私立院校中,来自社会捐赠的收入已经超过或者接近学费的收入,在学校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纽约还设有一个FoundationonCenter专门收藏基金会的资料并举办各种培养发展筹资技能的培训班。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筹措社会捐赠方面较为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也应该同时出台一些税收方面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捐赠。

(5)向金融机构借贷,学校不能盲目借贷,民办高校应该考虑自身的财务能力、政策规定、客观环境,确定并及时调整资金结构债务比(贷款与全部资金之比),考虑民办高校的偿债能力,从宏观上进行控制,保证本息的按期归还,避免财务风险。确定合理的债务比是学校从总体上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

(6)社会集资支教。社会集资主要是指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建设垫付资金。例如,我国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大多都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造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关于资金投入和返还的协议。大学新校区建成后,学校将资金返还给企业的途径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此外还包括新旧校区土地资产的置换收益、配套服务的经营收入以及后勤部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入等。

2.2合理有效地进行投资管理

这里所说的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是指人员经费开支和经常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能产生长期效益的投资,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同时,也不仅仅只以学校自身实物资产投资,可以以“无形资产—学校声誉”进行投资。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民办高校可以采取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保持较低的收费标准、提高师生比、降低基建、购物成本、多层次办学、后勤社会化、发展教育产业等措施,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数量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对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促进高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加强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预算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民办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进行的。财务预算反映出高校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实践中实行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是民办高校对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强化资金管理的有力手段。学校需要将不同渠道聚集的资金全部纳入综合财务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使学校充分、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全部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将集财、理财、用财统一起来,既满足学校教学经费、基本人员经费、行政经费日常开支的需要,又能保证教学重点建设和学校长期发展。

2.4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

建议将“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向“经营型”转变。会计处理要体现允许投资合理回报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从这一政策可以看出要想合理计算投资回报。

首先,要正确计算民办高校的收支结余,实现民办高校净资产保全,这就需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引进此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正确计算结余的前提,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计算各期教育成本,使当期的收入与当期的支出相配比,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第5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础上,以厦门兴才学院为个案研究,阐述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思考,一是优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政策环境;二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管理。

关键词 :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政策

1993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这为我国民办教育创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使民办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和实施,民办教育迎来不可多得发展机遇;但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教育资本开始大规模涌入教育市场,民办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厦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基本状况

从上世纪80 年代初始,厦门市民办高职教育经历从文化补习、职业技能培训、成规模学校与学历教育三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厦门良好就业预期,使民办高职在厦门市发展迅速,形成多种类型的办学主体。按照投资主体性质不同划分,目前主要类型有:①社会团体办学,指各类研究会、学会、或群众团体举办学校,如厦门市华夏职业技术学院;②公民个人办学,指一个或数位公民联合举办学校,如厦门兴才学院、厦门南洋学院、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等;③企业联合办学,包括民营企业办学、国有企业以及民营和国企联合办学三种类型。民营企业办学一般是由某个或多个民营企业出资举办民办学校,国有企业办学是指由国有、集体性质的公司或企业出资举办学校,第三类型则指由一个或多个民营企业和一个或多个国有企业联合举办学校,如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多元办学主体,多种办学类型的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格局,促进了厦门民办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并为多元形成办学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二、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存在两方面问题,即外部政策环境与学校自身内部管理。前者主要表现在公立和民办学校同等待遇的问题上,尤其是政策待遇上;后者表现在学校治理、财务管理、办学条件等方面上。

1.外部政策环境的不同等待遇

同等法律地位待遇。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民办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规定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情况较为突出,原因是缺乏配套政策和应有保障措施;财政政策方面。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但在税赋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却与企业一样交纳相同税率的营业税、所得税。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也缴纳“四金”,但退休以后却按照企业职工对待,最终可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很大差距;教师争议。民办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教师和学校发生争议时,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均不受理,民办教师往往是投诉无门。学生待遇。虽然同样是学生证,但往往享受不到与公立高校学生的同等待遇。如民办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及有关保险时,往往会受到歧视性对待。这些不同的外部政策都给民办学校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2.学校治理上: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初期可能不太需要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个别时候甚至专制比民主更有效,但学校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膨胀。目前,多数学校董事会或董事长管理着全校大小事务,校长基本上是在其意图下执行事务。这样导致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与校长之间权力不均衡,使得权力过度膨胀,得不到制约,最终导致监控和约束机制的丧失。

3.财务管理上:学校资金与财务混乱在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混乱,如有些学校未建立固定资产账户,经费使用无预算计划,未确定各类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占日常办学经费比例,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有财务报表,但没有会计附注报表,民办与有关方面的经济往来未按有关会计准则办,使转移费用,转移结余有可乘之机。这些情况都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教学,导致学生、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不稳定。

4.办学条件上:办学条件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校区和学生宿舍,但仍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学校软件设施上。首先,突出表现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经济实力不能吸引他们,另一个原因是人事管理制度上,还缺乏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管理措施。由于这些原因学校就聘任兼职教师,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其次,学校图书资源的匮乏。多数学校没有自己图书馆,导致民办学校与公立高校学生在知识掌握面上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5.经费筹集上:经费筹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一个严重瓶颈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教育界定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这就从法律上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不能像公立高校那样得到国家财政支持。为此,学校只能依靠学费来办学,走一条“以学养学”道路。再者,民办高职院校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举办高等教育的刚性要求需筹集大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厦门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考

1.适当放宽政策,扶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

国家应在教育领域多给民办高职院校一些政策上支持。首先,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出发,厦门市政府可设立民办学校发展政府专项资金,对取得突出办学成就的学校进行奖励;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对民办学高职院校实行“零租金”或“低租金”等政策措施,土地部门按照公益性质用途给予民办学校土地方面支持;再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立学校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自由流动;最后,完善民办高职院校相关税赋政策,明确税收征收规范,对不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样享受免税优惠;对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要按照法律要求尽快提出税收优惠规定等。总之,在相关政策上放宽一点,民办学校是可以发展好的。

2.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当前厦门民办高职院校里,学校资金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出资成立的,因此学校主要出资人一般为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管理机构的实际负责人,在重大问题上享有决策权。为此如何避免学校出资人通过控制学校的实际管理权来盈利是我们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处理好董事会和校长负责制之间的职责分工,规范学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各自职责,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改变目前厦门市普遍存在学校董事长与校长一人兼任的现象。其次,需要尽快制定有关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确保学校能真正作为我国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3.强化民办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筹集主要有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教育事业费补贴和项目经费。收取学生学费是最主要经费来源,但这种收费要受到社会制约,价格受到市场制约。因此,学校必须自己进入市场自我调节。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收费政策和标准。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主要有二项:第一,事业支出。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助学金,修缮费等;第二,基本建设支出。民办高职院校在保证事业支出前提下,用自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支出。从学校发展角度讲,经费支出除正常支出外,主要倾向实验设备的建设业务辅助支出和科研经费支出,提高办学整体水平。

4.建立一支稳定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制定长远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结构上专兼职结合,比例应按各学校具体情况而异。利用兼职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因此兼职教师在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做好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其次,学校要为教职工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险,同时还应考虑利用不同社会保险方式起到招募人才、稳定队伍的作用。如可为本单位有发展前途、有突出贡献人员额外附加社会保险;对工作达到一定级别和年限的教职工补充社会保险;对工作达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职工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再次,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定位,从高职教育需要出发,面向社会招聘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注重加强年青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凝聚力,共同构筑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朱坚.上海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及地方立法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 曾小军,邓云洲.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 郑若玲,王晓勇.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建议—以厦门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第6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平台;核算

一、高校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必要性

高校的实验技术公共平台是指在高校,以学科研究工作中方法学的共性为基础,把各学科实验研究中可共同使用,价值较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使用、开展有偿服务的一种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提高使用效率,节约科研成本的使用方式仪器。

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的拥有量是比较大的,少的几千万,多则十几个亿。如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用率,避免重复购买和闲置,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从高校仪器设备的管理上看,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复购买。由于各个学科单位只考虑自己使用的方便,而在一些高校存在着对某项仪器重复购买的现象。特别是1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由于经费来源使用的是学科的经费或个人课题专项经费,而在经费的使用方面缺乏制度上的硬性规定,学校的主管部门审批也就十分容易,所以常出现重复购买的现象。例如,几万元低温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在各个学科更是常见。至于十几到二十万的酶标仪仪器,汕头大学医学院就有13台之多。

2.使用率并不高。仪器设备由各学科自行购买,使用权归小单位,因而缺乏全局观念,则常限于本学科的研究与个人课题的使用。而其他学科或课题组需要使用要凭借个人的关系,也缺乏适当、合理的安排。使用率究竟如何,也极少有人去考核。近年由于高校引进人才的需要,不惜为一些引进的人才购进专用贵重的仪器设备,有价值几百万元,但由于某些原因,人才流出,购进的仪器长时间闲置,十分可惜。如汕头大学医学院十几万元以上的超低温冰箱就有5台,是否有此需要,有无闲置,却无人常去过问和检查其使用的情况。

3.没有详细进行经济上的核算。各个学科和课题组科研人员着重考虑科研工作,出数据,出文章,而较少仔细进行核算。科研的主管部门只重视出科研成果,而轻经济核算。目前的高校看重科研成果,以学术水平和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各学科同样是侧重业绩,并经常呼吁学校应对科研给予大力支持,课题给予配套经费。至于水电费的核算、维护费用、管理人员的费用,等等,无从查核,或只是象征性的扣点水电费。贵重仪器设备只有简单的使用时数登记表。

以上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率,防止资源的浪费,取得资源的共享与更好的效益,是科研经费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看,实验技术平台的构建主要有几种形式

1.以学科(或学科群)为依托的组建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及需要,平台大中型设备分别依托相关学科投入(或学科群),制定统一严格的管理、运作和考核制度,全方位为学科、全院、全校各学科提供实验技术服务。适当地开展对外服务。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情况看,属于规模比较小的院校,所处的区域高校较少,地区的经济和工业、科研并不十分发达,所以采取的就是这种以学科群投入的模式。并于2008年7月出台了文件,设立分子实验室、分析细胞实验室等三个公共技术平台。在2008年9月又出台了《汕头大学医学院贵重仪器设备开放管理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促进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以学校投入为主的组建模式。仪器设备、场地,全部由学院或学校投入,人员直属学院或学校,主要购买较大型的又比较普遍实用的贵重仪器设备。同样制定统一严格的管理、运作和考核制度,为全校服务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3.联合社会力量共建的组建模式。有的高校处于省会等较大的城市,与中央各有关部门或省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有着较好的联系,双方协作,互利互惠,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平台,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合作,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与蒙牛集团共建的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科技园光电实验室与入园的企业共建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经费收支核算方式

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的核算,以上述的几种构建方式分开进行。除联合社会力量的形式比较复杂外,目前高校实验技术公共平台主要是学科群投入或学校投入的模式构建,因而这两种核算方式最为普遍。由此,本文主要是探讨学科群或学校投入的核算方法。

从总体上看,核算中最主要的是成本核算,如何进行各个项目各种仪器明细的分开核算,应由财务和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取得共识,原则是维护学校的利益,即在有较多收入的情况下,学校得大头,部门得小头。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勤俭节约,合理收费。

1.收入的核算。所有的收入按部门或各个小组进行核算,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主要核算各项仪器设备开展对内、对外检测、观察等的收入。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以为学校的科研服务为主,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可以逐步考虑对外服务。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开展对外服务有利于该地区的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强交流,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高校的知名度。但毕竟内外有别,收费的标准应高于成本,我们认为,对外的收费可较校内的收费提高100%~30%。每个项目的实验收费标准,由实验平台的负责人根据成本核算提出方案,然后各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确定,报有关部门审批,并在实践中给予逐步完善。

2.成本的核算。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的成本,主要是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薪金、水电费、仪器设备的购买、耗材的支出、维修费的支出等。

从成本核算上看,还有一个仪器设备折旧的问题,但是一些贵重仪器的价值昂贵,其分摊后的费用如加入成本进行核算,那么,成本将是很高,例如,汕头大学医学院进口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需约240万元。假如电子设备的使用年限为5年(新制度规定才3年),按平均折旧法计算,每年约为48万元左右。由学科投入经费购买的,学科来分担折旧的费用,负担将过重。如是由学院投入的,一般使用的是专项资金,例如“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的资金,从核算上无需提折旧。因为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目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所以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对刚刚起步构建实验技术平台或业务量不是太大的高校,可以暂时不提折旧。

(1)管理人员薪金的核算

公共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学科群投入的,则以学科群或学科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的管理者、技术骨干的基本薪金,应该由学校负担,其奖金应视管理者的业绩而定。其他的辅助技术人员,其薪金、奖金应由学科负担。由学校负担主要的管理人员的薪金,是从考虑扶持学科的实验技术平台考虑,特别是刚刚起步或收入不多的院校,目前还是应以这种方式较好。如是由学院投入建设为主的,管理者、技术骨干、辅助人员的基本薪金,应该由学校负担。其奖金应视业绩而定。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在以学校投入为主的运行模式中,管理负责人在应聘此岗位时,也应自己提出一些方案与建议,对此问题供领导决策。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以每年的纯收入(扣除应有的成本)或工作量作为一个基数,超过部分的纯收入40%作为管理人员的奖金。例如,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费,假设以每年的纯收入基数为10万元,实际纯收入为13万元,超过的3万元,按分成的方法计算奖金;第二种以总收入为核算的,则扣除成本后,纯收入同样按分成的方法计算奖金。

仪器设备消耗性物资、维修和水电费等的核算。作为公共的平台,其开展的项目实验所需的试剂及耗材由谁申请的实验,谁负责的原则。其耗材可以自购,也可以由实验室购买,并按实际给予核算。日常的仪器维修,以一个标准的基数为原则,例如,单件材料为5000元,由实验平台负责,并摊入当年的成本核算,5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内的在实验平台的发展基金负责,超过1万元的由实验平台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经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提出意见,由学院领导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学科负责或由学校或学院负责支付。水电费的核算,我们采用安装电表,按实际支出数核算,计入当月成本,并返纳给学校。税金的核算也应同步进行,当高校开展服务有收入之时,应注意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领取统一的发票,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进行纳税。

3.结余的核算。收支相抵后,结余资金的处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利润的分配。利润的分配,应考虑学校、学科群、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之间的利益,如在执行上述分成即学校得三成,学科得三成,管理人员得四成。利润分配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应视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刚起步时,管理人员的奖励可适当提高,当规模越来越大,收入越多,应注意适当调整分配的比例。

(2)建立基金的核算。在上述的利润分配后,归属学科或学校的利润,应建立专项基金,作为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或大维修之用,用于实验技术平台的再发展。

四、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存在的几点问题

1.人才的问题。构建实验技术公共平台,目前最大的困难仍是管理负责人的人选问题。这个问题在规模不大的院校,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负责人必须技术比较全面,大公无私,协调能力较强,总体素质较高,能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各个学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课题服务。因此,应公开招聘,选出比较优秀的人才来承担平台的负责人的工作。但作为学校,其本人如何进行年度考核,应另制定相关的规定。

2.平台是否能维持自收自支的问题。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要维持自收自支,从内部看,必须提供优质服务和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其收费合理,并且高校的规模较大,能提供全面的实验检测和观察项目。从外部看,必须有一定的特色,在区域上位于较大的城市,有较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作为依托,开展对外服务的业务比较多,收入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较难办到自收自支。但是,由于学校规模、特色、科研能力及所处的区域的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技术平台的发展与创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依靠学校的投入主要的设备与大项的维修,还是比较重要的,使学科的科研工作得到扶持与发展。笔者认为,作为高校的实验技术平台,主要是为学校的科研服务,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共享,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提高科研的层次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所以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关于与企业共建的科研成果如何归属与分配的问题。与企业进行共建实验技术平台,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科研成果归属、第一作者的署名、专利权等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签署有关的合同,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4.注意进行对技术平台的宣传。实验技术平台投入使用后,应注意把有关的仪器设备名称、开展服务的项目、技术力量的水平等编印成册,分发给附属单位及社会上有关单位,并利用网络、甚至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开拓更多的合作项目与交流渠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12号,2007年12月6日

第7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理财规划;教学方法。

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需要提高对个人理财行业的认识,加强自身的理财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一背景下,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高校也逐渐增多。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尚在探索之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的理财需求,如何改善课程教学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对这一问题探讨的深入,有利于完善个人理财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财商水平。

一、加强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理财社会需求增长较快。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金融投资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理财需求增长较快,理财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高端消费者人群中,约78%的受访者需要理财服务;50%以上的人愿意为理财服务支付费用。1995 年至2005 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 18%,而据该项调查预计,在未来 10 年里,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1]。金融投资工具的增多加大了人们对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理财规划师行业前景广阔,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理财规划方面的专业眼光和视角正在成为高校理财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亟待提高。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渠道为富余资金找到保值增值的门路,但实际上,他们的理财行为和理财观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有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将证券投资列为投资首选渠道,但真正具有实际股市投资经验的比例只有10%,因此,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理财知识并希望通过高校的理财教育课程、报纸杂志、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理财知识[2]。

二、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和系统性。

高校个人理财类课程综合性突出,涵盖了金融、会计、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需要大学生拥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房地产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等诸多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整合度较高。个人理财类课程以居民家庭理财规划为主要服务目标,包含着投资规划和生活规划两大类内容。投资规划不仅包括证券投资规划,如股票、债券、基金和期权等金融工具的规划,而且还包括外汇、黄金等方面的投资规划。生活规划包括了现金规划、储蓄规划、消费信贷规划、房地产规划、保险规划、税收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和遗产规划等诸多方面。

(二)实务性和专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家庭都是经济活动单位,都需要解决如何扩大收入和如何合理消费的问题,个人理财是以实现居民家庭的财务自由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财力分配活动,包括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家庭理财集中在投资上,很多人将理财等同于投资。但居民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涉及到资金的分配问题,需要平衡好自身财力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因此,个人理财包含着比投资内涵更广、更为实际的内容。个人理财是在居民家庭难以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体系状况下诞生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较完善、规范的理财规划师行业。理财规划师包括了注册金融策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特许财富管理师等诸多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理财人士。除理财规划师外,广义上为居民家庭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类似人员,还包括了保险专业人员、证券和投资咨询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遗产规划师等等。

三、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适应学生理财需求的教材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理财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获得增加对理财规划师职业能力的了解,加深对已有金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认识,而理工类和医学类等其他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则想通过对理财课程的学习,了解投资的基本知识,做好自己的生活规划。但是,从目前已有的《个人理财》或者《理财规划》教材来看,案例分析较少,而对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成为重点,如股票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外汇投资、保险等基本知识的介绍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对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已经了解过,或者非常很熟悉。使用这些教材授课,学生就会认为再学已经学过的知识意义不大,从而对《个人理财》课程由新鲜、好奇逐渐转向厌倦情绪。目前各个高校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专业多是财经类,因此,教材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财能力的实际提升。

(二)课程定位并不恰当。

《个人理财》课程定位一般是专业选修课或者一般的选修课,很少作为专业课出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性强的个人理财课程由于涉及到众多金融投资工具和会计、税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其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从该课程的特点来看,知识综合性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课时让学生融会贯通,实务性强需要学生多实际操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财多体会、多实践,所以各高校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 30 多个课时就显得不足。另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也使部分学生存在轻视该课程的倾向,因此,随着对个人理财课程定位认识的加深,将其调整为专业主干课程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过多重视理论教学。

目前,各高校对个人理财课程的课时分配只是在32 课时上下。有限的教学课时使得实践教学课时捉襟见肘,而强调实践教学又会使学生的知识整合度欠缺,加上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重视理论教学成为有限课时内的理性选择。

除了该课程的教材过多重视各类理财知识的介绍性内容外,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老教师们一般不愿涉足,这给年轻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衔接转换上掌握还不够熟练,因此,在讲课中往往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倾向于理论讲解。对学生而言,如果年轻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会快速下降。

(四)教学案例较为简单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生活情景的简化模拟,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目前,一般教材上的已有案例选择往往只为某一章节、某一种理财知识准备,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使学生对案例本身的认同度不高。

除了个别教材在最后一章设置综合性很强的案例外,缺乏不同种类理财知识的案例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能将简单的两三种理财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案例不多。这也导致对案例本身的问题设置等一系列引导性的思考还欠深入。

四、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学生理财能力培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认识,大学生群体的财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个人理财课程教学需要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能力的调查研究。来自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的大学生,理财观念和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别。所学专业不同的大学生,其投资理财能力差异也较大。在个人理财课程开课前,可以设置简单的理财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摸清大学生的实际理财状况,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和课外阅读或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注重学生解决生活模拟理财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其养成较好的理财习惯,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二)对个人理财课程重新定位。

解决个人理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逐步改变个人理财课程的选修课地位,将其纳入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延长教师的授课时数,可以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兼顾,会吸引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入到理财课程教学中来,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能够缩短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过程,更能适应学生的理财需求。课程的重新定位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会加大对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需求,使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强,切实提高其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个人理财课程实践教学力度。

加强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有以下 4 条:一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讨论中,针对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理财模拟大赛,以赛带练,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职业理财规划师、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四是和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运营流程,体验理财文化,加深对实际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

(四)注重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严谨性。

在理财教学中,需要精选案例,建立教师自己的理财案例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和经典案例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身边的案例等搜集,并进行加工,以适合教学需要。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不必要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2 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的适度综合性,同时又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更好;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家庭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家庭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逻辑性,设置问题要循序渐进,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反馈思考所用案例的适用性、综合性和严谨性,不断整理财案例库,增强案例教学的生命力,使之能对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耿彩琴.未来10年个人理财市场将年增30%[J].北京日报,转载于搜狐网,2008- 01- 09.

第8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高校管理中,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成本管理不容忽视。一般地,高校都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其教育成本核算的主旨是基于提供同样品质的服务,实现成本方法、途径的有效降低,最终实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各种因素,我国高校大多并未充分重视极低化教育成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实施主体,在高职教育经费及其不足的情况下,培养成本却逐年提升。因此,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迫切及重要的是研究并探讨以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获得最大的教育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制定收费标准以教育成本信息为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高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不断提升了高职院校收入中,学生缴费收入的比重。而高职教育成本本应是制定学生缴费标准的重要及核心依据,然而,受限于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我国统一的收费标准大多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物价主管部门携手制定的。不但是学生及家长,就是高职院校也不是很清楚具体的制定标准。我国正在进行并逐步深入的高教体制改革,使各高职院校以遵循国家政策为前提,以自身条件及其在教育市场地位为基础,分别制定收费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只有充分掌控并做好自身的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制定出客观、合理的收费标准。

2 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提高以教育成本核算为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的教育成本综合体现了其资源耗费。教育成本计量、核算可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及财务状况。作为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实际成本对比计划,本期成本对比上年同期,由此可对学院领导业绩及其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并以此对各单位经济责任进行强化,教职工教育成本及质量意识借此逐步加强。与此同时,为实现人、财、物的合理、充分利用,最终极大化社会及经济效益,教育成本核算对财务部门监督、掌控教育成本有利,通过教育成本核算可系统分析教育成本高低的原因,以便于采取积极措施实现教育成本的降低。此外,教育成本核算可促进对比分析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提供给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办学效益考评的主要依据。

3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及校际竞争必然需要教育成本核算

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持稳定很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经济转轨引发的挑战更严峻。院校间竞争因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的扶强性而更加剧,因此,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对高职院校来说很重要。而高职院校市场竞争能力的加强、办学效益的提升,必须经由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即教育成本核算能力的提高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则应优化结构,不断提升设备利用率及规模效益,避免浪费,从而使教育成本得以降低。教育成本核算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同时,更是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会计制度核算基础不科学,成本核算失实

目前,我国普遍选用收付实现制进行高校会计核算,选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然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因现行现行收付实现制引发极大障碍。确认和计量教育成本这一问题,现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始终无法解决。成本即对象化费用,成本应紧密联系一定的对象。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形成于

按配比原则,以一定程序把提供给教育服务的耗费归集、分配到相应对象后。费用的预提及待摊问题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必然涉及,但是,收付实现制针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基于款项实际收付,体现高职院校实际收支;而不涉及费用预提或待摊,使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受影响。

2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折旧法滞后,会计核算不完整

对于高校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当年设备购置支出直接计入,使用收益年限内不计提折旧,而高职院校现有会计数据都无法将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及已耗损值充分体现。为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办学水平有所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经费支出中,必要的、密切相关于教学活动的固定资产购置支出普遍占比很大。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中,固定资产损耗应是主要内容。但是,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渐损价值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却无法体现,以致于得出的教育成本信息失实。

3 会计科目设置单一,会计核算目标弱化,对实行成本核算不利

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中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时,并未考虑高职院校成本核算需要,而足以政府部门预算管理需要为主要衡量标准,以体现学校教育经费收支为核心。对于高职院校支出,支出性质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制度的分类标准而非支出功能。首先,以支出用途把事业支出分为八类支出,如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按支出用途分类时,可反映出一定的分类核算意识但却不精细,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很难得到根本地满足。其次,按支出内容将其分类时,可分基本上资、补助、职上福利费、社保、助学金、设备购置费、业务招待费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为此困难很大。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改革现有的会计科目体系,按支出功能归类并重组现有支出数据。

4 片面地经费使用效益考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弱化

一直以来,受限于片面的认识,我国普遍轻高职院校的投资性而只偏重于高职院校的消费性而对其进行投资,造成片面地考核评价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经费使用后所反映的事业效果及社会效益是普遍且唯一的评价侧重点;而考核评价社会效益时,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匮乏,因此导致高职院校经费运行过程中的投入脱节与产出,经济效益脱节与社会效益。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考核评价匮乏,使国家、主管部门及学校自身滞留于会计信息需求的财务信息层面,衡量综合办学水平及办学效益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指标需求拉动匮乏,从而弱化了高职院校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措施

1 明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会计期间及其原则

首先,高职教育不同于统招学历教育,没有转换不同层次间学生数的情况,所以,以专业分类的全日制高职生就是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自公历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止的一学年为一个成本核算计算周期。其次,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守三个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基于归属期,按收入和费用间的权责关系对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配比原则指的是成本费用匹配与相关收益;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在当期损益你计入相关于当期收益支出,在资产价值中计入相关于当期及以后多期收益的支出。

2 设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

为更好地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可按其特点及其内涵设置为六项,即人员工资、折旧费、业务费、公务费、助学金、间接教育成本。广义的人员工资是最主要的教育成本项目,是支付给教师及服务于教学的职工报酬、福利等。包括职工工资、津贴、奖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教育成本中,折旧费是项重要内容,是用于教学的固定资产耗值。应科学评估现有固定资产,确定其剩余折旧年限,在教育成本中按期计提折旧费。业务费指教学差旅、印刷、实习、军训等费用及教学耗材开支。公务费指办公、水电、差旅、招待等日常支出。助学金指依规定发放给在校生的学生事务支出,如奖学金、助(贷)学金、困难补助等。间接教育成本用于归集间接相关与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但后勤、院校管理、教辅等各项支出及其公共费用等成本需经一定成本分配法方可分配至各教育成本对象。

3 完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体系,应严格遵循其成本核算三原则,即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及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进行完善。首先,增设如下几个会计科目,如“直接教育成本”、“累计折旧”、“间接教育成本”、“长期待摊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其次,改变收入类及净资产类科目,并配比与支出类科目,将“教育收入”科目增设进来。

4 设计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流程

当前,笔者以为,应采用双轨制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设计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流程,完善总账及明细账;并延续收付实现制进行其余业务核算。首先,就当前高职教育会计制度要求而言,双轨制对应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收支核算基于收付实现制,可使国家宏观管理高等教育会计信息得以满足。其次,按高职教育成本核算要求,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核算教育成本,可使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得以满足。

第9篇:高校财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范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沙盘 启发式教学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仓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2]蔡香梅.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途径.会计之友,2010,10.

[3]祝利芳.将沙盘引入财务会计教学的探讨.企业导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