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产权不是很明晰,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情况看,企业没有依照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原则进行内部调整。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需要建立以资产为连接纽带的内部经营模式。目前与内部机制相协调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目前经营模式上看,虽然表面意义上的身份界限已经被打破,但是老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企业冗杂人员太多,很多企业的管辅人员要远远多余一线工作人员,对国有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影响。当前,我们要正确分析影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因素,从根本上了解当前人力资源的现状,并进行合理的改进。最终通过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相关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从而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提供空间。

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影响因素

首先,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员过于冗杂,实际上十几个个人可以干的工作,确是有二十好几个人完成,工作效率极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如果想在现在经济之中不背淘汰,就需要精简人员,尽可能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那些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进行分流。其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多样化,绿色环保能源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由于煤炭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煤炭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能源了。如果煤炭行业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高技能人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深处理。

二、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的措施

综上可知,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去除不应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社会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不仅仅要考虑劳动者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考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时刻把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在日常工作、员工管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等角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为每一位员工着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当然,在现阶段下,煤炭企业还要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例如:在用工制度方面,逐步破除旧制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缩短城镇职工与农村职工之间的距离,甚至消除户籍带来的差异。环境预评价保证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通过这种预评价,能不断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来说,煤炭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产权不明晰。其他企业所具有的外部环境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结构组织来看,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属于二级法人机构,其自身并不是企业,其以后的发展和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都是矿务局管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总体经营均匀矿务局进行统一处理和总体规划,国有大型企业必须服从矿务局的规划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可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利,尤其是人力资源分配、组织结构设置以及相应人员的提拔和任命等都不具有足够的自。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没有完全依照市场化机制进行。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需要建立以资源产权为基本纽带的运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市场竞争的基本制度进行分配处理。从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来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担负着政府赋予的各种职能,这是一项根本任务。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很多行为不具备企业的特征。不论在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其他经营管理均与公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其他非经济利益目标相平衡。如果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改变这种管理制度,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

结语:

第2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EHS;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

文/毛立敏 贾宁 刘永鑫 赵博

基金项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度基金项目“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设计”;伊甸园巧克力(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关于EHS体系构建和执行研究(20140420)EHS管理体系

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与职工健康、与生产安全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将环境、职工的卫生与健康以及安全等三个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管理体系,称之为EHS (Environment,环境;Health)健康;Safety,安全)管理体系。建立EHS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改进工作场所的健康性和安全性。EHS管理体系对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国内企业形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外资企业,积极应用EHS模式管理企业,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尝试借鉴这一做法,实践和推广EHS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更是国家、政府、企业、公众共同的责任。在立法基础上体现了创新环境监督管理理念,由单独强化执法向执法与守法相结合方向转移的思路。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理念的变化要求以促进企业守法为归宿,实现从行政执法到公众监督再到企业自主守法的良性循环。EHS正是顺应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的EHS组织在企业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当谋划角色,协助管理层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和措施,包括水、气、声、渣、固废的排放,节能减废,职业健康卫生点控制,化学品管理,工艺或过程变更管理,个人防护用具管理,对内对外培训计划,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流行疫病的控制,事故事件数据分析与追踪,工伤索赔等。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EHS组织负责编制符合企业实际运营的手册、程序文件、培训制度、内部执行机制、获取EHS管理体系证书、设立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

EHS组织同时也充当监督的角色,即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对EHS体系的各个要素依照PDCA循环 (质量环)的基本思路去建立、实施、运行、维护,确保体系能健康运行;即除了把ISO体系作为一种基本的控制体系外,企业还形成一套集团内部更加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EHS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方面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岗位,环境管理人员需要专业化、职业化。我国正在试点推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即是趋向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相关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起源于日本(“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日本建立此制度的背景是,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污染日益加剧,日本国会颁布诸多法律意图控制企业排污,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内部缺少遵守法律的机构和人员,法律被束之高阁。“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建立后,效果显著,公害行为得到遏制。日本法律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即应设立企业环境监督员。今天的中国面临同样的环境困境,环境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执行却困难重重。只有企业内部建立起履行法律的机构和人员,才能更好地实现管控目标。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指环境管理人员经过环保专业知识培训考核被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企业任用,在本企业内行使部分环境监督管理权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一是可促进企业自觉加强污染控制;二是能快速、准确地应对环境风险;三是能推动企业员工参与环保。

我国从2006年开始试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要求一些特定企业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环境管理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岗位职责要求从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制定环境计划、监督清洁生产、预防环境污染等。企业环境监督员即是EHS体系中“E”的执行者,他们需要熟悉环境工艺和技术,理解并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完成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配合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帮助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我国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试行已初见成效。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所改善,企业自主环境管理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这一制度的实行,也推动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监管模式的变革,由原来单纯地监督检查转变为对企业环境监督员工作的指导、引导与控制,协议式环境管理的雏形已经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呈现出来。

企业的运行中,环境和安全同等重要,但就我国面临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环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企业EHS管理体系中,“E”与“S”的差别明显。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与安全管理中,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规定较为细致全面,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比如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要求企业配备相应的安全专业人员及设备,对岗位和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很明确,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持证上岗,对人员培训的时长与内容都有具体要求;日常安全手段也较为明确,包括行为安全观察、工作安全分析、变更管理、人机工程管理、自主巡检。通过这些手段和强有力的方法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然而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国家尚未从法律层面对岗位职责和人员提出要求,跟进性措施和规定相对较少,即使有了指导性意见,也欠缺实际操作性。环境管理人员缺乏资格化管理,岗位流动性强,组织结构不稳定,成为EHS体系构建的障碍。鉴于此,有些企业只好重点突出安全体系建设,这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效率的提高。

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将提升企业EHS执行水平

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意味着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的获得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过程,比如经过国家机构的专门培训、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这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的职业稳定和人才合理调配,将提升企业EHS的推进和执行。

EHS管理体系需要进行明确的职权划分,以保证工作协调有效。企业环境管理需要有统一的制度、标准、模式,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可信任性。从业人员也需要定期培训,广泛交流,严格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资格化管理,企业环境监督员出于珍惜自己的职业资格,也能强化职业道德。企业环境监督员在执行工作时持证上岗,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先,主动且如实向执法部门反馈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状况,定时请政府部门相关执法者前来现场勘查,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执法安排等。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是EHS体系中环境管理核心所在。

实现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的路径

国家以立法确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将政府、公众、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政府负责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维持,公众有义务监督环境违法行为,生产企业有义务防止污染,治污企业有义务治理污染;要求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国务院在推行试点工作中也出台了《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指南》,但并没有将这一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项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否则会导致无序性和任意性。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考试获得环境管理员资格。我国宜以单行立法的方式明确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设计细节,明确相关人员的责、权、利,明确从业人员取得从业资格的条件和方式,以稳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环境监管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发展。

确立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实现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化管理

企业环境监督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需要掌握相关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可根据水、气、声、固废、放射性等要素将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国家统一考试,授予其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获得职业资格者方可从事企业环境监管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既可以是企业职工,也可以是社会一般人员,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均可报考。藉此也可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快速形成企业环境监管职业群。

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企业环境监督员资格,并不意味着即可获得岗位就业资格,还应该通过岗前培训方可进入环境管理岗位。通过资格考试表明已达到职业标准,岗前培训使管理人员具备实际管理能力。岗前培训必须延续为岗位的持续培训,以保证环境监督员不断掌握新规范,了解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和监管部门须对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其环境管理工作作出评价,这有利于督促环境监督员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企业环境监督员经过考试和培训,必须经过环境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并注册在档才能上岗。依次得到企业环境监督员、初级环境管理师、中级环境管理师、高级环境管理师等资质。审核注册制度为的是便于行政监管部门的对应性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追究责任。

企业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结构决定功能,有科学的体制才能有高效的管理。因此企业EHS管理人员应运用自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对EHS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依照PDCA的基本思路去建立、实施、运行与维护,自觉遵守并履行落实法律法规之要求,主动建立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渠道,确保EHS体系能健康运行。

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EHS管理机构,如安环部、安环保卫处等,负责环境、职工健康和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内部设置专门的环境监管员,负责环境管理工作,使环境监管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排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环境监督员需要熟悉国家的法律要求、环境法律制度实施的程序;企业定量化管理的审查、签字(如各类环境台账监测数据、总量数据、排放量数据、排污申报登记报表、环境统计报表、环境总量报表等);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监控设施的维护、运行监管;企业清洁生产、环境报告、IS014000体系管理等环境管理的工作。

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广泛性和潜在性决定了EHS管理在执行中须系统化、规范化落实到位,我国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已成为阻碍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问题。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从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整体提高管理理念和意识,理顺相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层任务;进一步提升对EHS理念的认知、认同,打造以行为、管理、物态等为要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

参考文献

[1]曹小凡,毛应淮.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应先立法[J].环境保护,2010 (1):50-52.

[2]常纪文.环境法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65.

第3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日本;企业环境责任;比较分析

20世纪以来,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膨胀的社会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气候变化、能源枯竭、水域污染等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因此,企业界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环境责任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我国正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还在恶化,严重威胁到未来发展潜力。因此,比较研究国内外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差异,了解国外(日本)环保责任发展的历程和新动向,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环境责任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由美国提出,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及日本。关于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内涵,国内外诸多学者有各自不同定义,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一般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利益,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制度下的一些重要的制度有:

(1)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PR)。该制度由瑞典经济学家Thomas Lindhqvist在1990年提出,要求生产者对产品消费后承担回收、处理处置以及再循环利用的责任。

(2)清洁生产制度。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清洁生产所下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企业是清洁生产的主体,企业在实施生产行为时必须对生态环境负责。[1]

(3)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目的的责任保险。是以"绝对责任"为保险目的的责任保险。多数国家建立了包括环境责任保险的损害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中日企业环境责任发展概况

1、日本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发展

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比较成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在经历了20世纪80到90年代的"平成景气"后,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社会公众要求企业"向融人了社会贡献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以人性为出发点的经营方式转变"。于是,日本的企业组织-经团联于1991年提出该组织的《地球环境》。随后,日本各大企业相继提出自己的环境,日本政府也加紧环境立法。1991年4月出台《资源再循环法》;1991年10对《废弃物处理法》进行修订;1992年l2月批准了《巴塞尔条约》且制定了与特定有害废弃物进出口有关的法律;1993年11月颁布了《环境基本法》。1994年日本企业"零排放"运动兴起,随后1995年6月制定并实施了《容器包装再循环法》。2000年5月,日本参议院正式表决通过了《循环经济基本法》,该法旨在减少废弃物,彻底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且特别规定从产品制造到作为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生产者都要担负责任。[1]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利用法制武器发展"循环经济"搞得最好的国家,并已构成一个完整的、配套的法律体系。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废物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cycle)。通过这些法律规范政府、企业和国民的"3R行动"标准,在整个社会建立起遏止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推动资源再利用和防止随意丢弃废弃物的管理约束机制。如:《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法令对废弃比例最高(80%)的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4类产品规定生产厂家必须承担回收和再利用义务。目前,日本家电生产集团已经建成了包括三菱、日立、三洋、索尼、夏普、东芝和松下等企业下属的多家回收工厂。[2]

此外,日本政府还建立了一套成功有效的投资援助机制,其机制设置的目标是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企业在污染防治投资上的资金困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最初日本政府依据《污染控制服务团法》于1965年10月建立了污染控制服务团,其主要职能是为企业采取大气和水污染控制措施提供资金援助。1992年l0月,更名为环境事业团,1993年又进一步修改原来的法律,在团内新建立了日本全球环境基金。另外,作为为企业提供低息信贷的主体机构,该事业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发展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恢复国民经济开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企业环境责任,在企业环境责任管理法制规范、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1971年总理提出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了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体系正式建立;1979年国家环保局成立;80年代开始重视对群众的环保意识教育;1994年开始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这一系列尝试为我国进入21世纪提出环境管理的伟大构想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环境责任开始实施。2000年联合国启动"全球契约"计划,中国政府、企业、社团等各方积极应对。2005年6月18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发表了"呼吁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演讲,正式提出企业环境责任。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9月27日了《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目的是防治电子废物污染环境,加强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环境管理。2007年2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发展企业环境责任制度,2007年7月30日我国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绿色信贷政策,目的在于逼迫企业为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经济损失。200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建立"绿色保险"制度路线图。

中国企业于2001年后开始环境报告。首先是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健康安全和环境年报,接着宝钢等企业也陆续了环境报告;2006年3月,中国央企(国家电网公司)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责任报告。另外,国家国资委在2008年1号文件里明确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1月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同年5月上交所也颁布了上交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国企业环境责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3]

三、中日企业环境责任发展的比较分析

从环境管理体系和体制来看,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完善,无论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介入,可以说发达国家有的环境管理办法中国都能找得着。但相比之下,日本在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法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一系列的环境立法为相关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特别在发展"循环经济"上,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配套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在环境立法上要逊色一些,很多环境管理制度,虽然在环境管理实践中已经成功推行,但并未真正地法律化,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这些制度目前只能称之为环境行政管理制度,尚未上升到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管理制度层面。而且我国在具体执行和落实中也存在严重问题造成在环境管理上出现了"说的一套、做的一套"。

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来看,在日本,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意识比较强。日本的企业往往自觉自愿的参与环境保护,每年就有800多个大型的企业向社会公布《环境报告书》,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以丰田公司为首的跨国公司率先采取"绿色供应"制度,要求其供应商必须通过ISO14000认证,否则取消其供货资格,并且除了遵守国内的法令外,某些公司还会对欧盟法规的遵守规定。而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步伐相对而言要慢一些,特别是中小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模糊、实践落后、责任承担困难,在环境责任承担方面处于被动状态,经常是迫于政府和社会压力、产业链中跨国企业等合作伙伴的压力的非自愿举动。而且虽然中国国民的"绿色度"要高于日本,中国的环保现状从整体上来说还远不能匹敌于日本。

四、对我国企业环境责任发展的借鉴

我国对环境的保护还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民之间进行多方的互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好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政府层面。要加强环境立法,制定严格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法律与标准,不断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可以借鉴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加快构建一部全国性的基本法,确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到有法可寻、有法可依。另外政府要加强宣传和监督,进一步建立公众环境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建立激励型生态补偿机制,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我们还可学习日本的投资援助机制,建立信贷的专门机构,建立环境基金,用以帮助和扶持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中小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实施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融资等;推广和引进适用技术,同时提供相关的环境教育和培训。

第二,企业和社会公民层面。 企业既是生产主体,又是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主体,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环境责任要想真正兑现,如果没有企业的内在动力,仅仅依靠外在的压力不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企业要自觉增强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企业应将环境管理纳入生产管理中,并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落实到每个人,一并考核。同时,社会公民也应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努力维护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积极参加企业环保活动,并监督好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企业环境责任制度在我国还尚处在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我们要从他们的经验中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在自己的发展之路上,同时还要充分的发挥和巩固自己现有的优势,将其发挥最大效力,加快我国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汉玉,王,邓大跃.发达国家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2010,31(2).

[2]王汉玉,范羽.日本企业环境责任之借鉴[J].中国环境管理,2009,(1).

[3]冯东方.企业环境管理-日本的经验启示[C].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论文集,2004:324.

[4]于明霞,齐力.中国企业环境责任实践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8).

[5]叶晓丹.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责任[J].福州大学学报,2007,(4).

第4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一、企业环境审计的内涵

企业环境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并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同时对其提出的有关环境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从而实现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活动。它的目标是“确保受托责任主体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理想环境”。

二、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主要审查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和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筹集是否足额到位,是否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设备设施。比如是否用于建设矿场扬尘筒仓或防风抑尘网、污水处理厂以及设备改造,是否进行矿山植树造林等。

(二)审查遵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情况

主要审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保措施,环保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有关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审查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设立环保组织机构,是否配备环保专业人员等。

(三)审查环境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

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形成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对环境活动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其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环境税费计提缴纳的会计核算,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

(四)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环保法规要求,一些工程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审计环境报告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审查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验证环保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保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等。

三、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环境审计是确定和解除企业环境责任的需要

首先是社会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由此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了危害,应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其次是法律环境责任,企业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法律要求企业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产环境责任。再者是经济环境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下,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居民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付、处罚以及治理花费方面的责任。

(二)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内在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并且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否则任何一项或几项环境决策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危机,引起财务失败,严重地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和清算。重视环境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维护企业经营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存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关注自身生存的根本原因,也使企业环境审计有其内在的动因。

(三)企业环境审计是提供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需要

企业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发生环境费用支出,治理产生的污染物而支付环境直接费用和环境教育宣传费用;或企业积极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环境经济收益。这些环境经济活动势必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审计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可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四)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借以提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和改善管理措施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环境审计是通过定期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分析产生影响企业管理效益和效率的环境因素,健全环境管理控制系统,提高环境管理质量,促使企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就成为企业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环境审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

环境审计为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企业进行环境审计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也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开展环境审计,促使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利益,促进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可以监督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供有效建议和改进措施,所以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影响,资源的约束。特别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开展环境审计,尽早发现和揭示资源环境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推广企业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开展环境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必须关注五点:

(一)关注环保管理部门是否设立

环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监测任务。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环保规划、参加项目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账,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可见环保管理部门的职责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环保管理部门,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无人问津,环保工作将无法开展,企业就没有环保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环境审计人员也获取不了有效的环保资料信息,环境审计将不能有效进行。

(二)关注资源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

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是决定资源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开发设计、先进的设备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关注资源环保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资源环保法规制度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外部动力和法律保障,企业内部健全的环保制度是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法规制度的保证,这样企业内部形成的环保制度化、长期化的体制,有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及其效果的实现。

(四)关注环境会计资料的健全性、真实性

环境会计资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对象。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污染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污染的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给环境审计增加了难度。企业的环境会计资料提供越完整、越健全,审计结果就越可靠,越能有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环境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外部节能减排资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会计信息是否健全、真实;这些专项资金是否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和环保储备项目以及使用金额多少是否合理。

(五)关注周围相关环境实景

切身感受周围环境是获得环境审计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其作为直接证据最为可靠。因此要实地考察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山林植被是否保持,是否适度合理地造育林,河水是否污染严重还是水质较好,地面是否塌陷,周围居民的房屋建筑是否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损毁等。

第5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1 领导层的决策与准备

1.1 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尽管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好与坏,已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投资环境保护不仅是投人,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和成本优化,但是环境保护毕竟是需要投入一定资源的活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坚定承诺,企业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最高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方面工作。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维护体系,负责协调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关系,向最高管理者汇报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提出改进建立。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环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2 策划和设计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层和成立的体系建设工作班子,根据体系标准的要求,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策划和设计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着手建立体系前,充分有效地策划和设计活动,对于建立一个适用、有效地、可操作且符合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对标准要求的要素,全部予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2 管理文件的执行

2.1 员工主动执行

建立一整套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最终目的是让管理文件有效执行。从领导层和员工层都能很好地执行管理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结合本岗位的职责认真履行环保管理制度,这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执行管理制度的

要求。

2.2 建立考核办法强制执行

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较好的主动执行力,因此建立适用的环境保护考核办法也是必要。通过考核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检查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项要建立记录,并且落实整改措施,对整改晴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管理文件的执行到位。

3 环境管理体系在输煤系统的运行

3.1 除尘系统的设计

当运煤系统为双路皮带(一路备用)时,每路皮带宜单独设计一套除尘系统;当两路皮带合用一套除尘系统时,其风量按一路皮带运行所需风量附加15%~20%的裕度计算,此时吸风管应装设切换阀门。对于多层转运站,在条件允许时,各层同时工作的吸风点宜合设一个除尘系统,其除尘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煤仓(斗)及圆筒仓宜设置独立的除尘系统,当设置集中式除尘系统时,除尘器应配置两台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当煤仓(斗)及圆筒仓在不配煤时,除尘系统设计中应定期对煤仓(斗)进行通风。除尘器收集的煤尘(或煤泥),应设有回收设施,干式除尘器的卸灰设施应有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

除尘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宜大于10%,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上述数值时,应装设调节阀门;选择除尘风机时,其风机压头应比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值附加15~20%的裕度。吸尘罩位置及罩面风速要求:①吸尘罩的外边缘到落煤管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皮带宽度。②导料槽出口到吸尘罩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皮带宽度的1.5倍。③同一条皮带有两个落煤点时,在导料槽上可装设两个吸尘罩;有条件时皮带机头、尾部宜设吸尘点。④罩面风速可根据煤尘粒度的分布控制在0.5~2.0m/s。防尘系统风管设置要求:①应采用圆形钢制风管,其接口和焊缝应严密。②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水平面夹角应大于45°;小坡度或水平敷设的管段应尽量缩短,并应采取防止积尘的措施。③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侧面连接,三通管的夹角宜采用15°~45°。④除尘系统上的风管应设置必要的测试孔,其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检测要求;除尘器吸入口前的吸尘风管不宜暗装;在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封清扫口。

3.2 除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总结

除尘系统设计落后输煤系统设计,造成除尘设备选择面窄、设备布置难等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输煤系统设计完成后才委托进行除尘系统设计,造成除尘设备选择面窄、布置空间狭小、排灰管道长等问题。建议除尘系统设计应与输煤系统设计同时进行,这样既解决了除尘设备选型、布置难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除尘系统的合理化设计。导料槽短、粉尘四处扩散。首先将导料槽与吸尘罩的接口连续焊接在一起,并顺着煤流方向加长导料槽至皮带宽度的1.5倍,同时,导料槽起端作密闭处理,末端均悬挂双层橡皮挡帘,这样既解决了除尘系统漏风的问题,又避免了粉尘的扩散,有利于除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除尘效果大大提高。

3.3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如细水喷雾除尘器、超声雾化除尘器等在输煤系统(特别是破碎机、振动筛产尘点)除尘系统中的应用;细水喷雾除尘器、超声雾化除尘器具有投资低、系统能耗低、运营成本低、占地空间小、不影响设备检修、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总之,在除尘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熟练掌握规范规程、充分搞清输煤系统的性质、以技术安全为原则,兼顾工程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对每个技术难点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才能对输煤系统除尘工艺及设备进行合理选型、设计。另外,设计人员应与时俱进、主动接收和学习新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大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企业环境;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当前河北省的经济快速增长,必将伴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均需求的增加,同时,河北省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地区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在自然资源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环境会计,并渐渐被政府和企业所普遍重视。

一、环境会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环境会计定义

环境会计,是一种以环境议题或环境活动为衡量对象的会计系统,它是一种透过已有的管理作业系统,而特别从财务的角度找到企业现有在环境上的努力和作为。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的含义要扩大,不仅仅是指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而应扩展至生态环境这一宝贵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环境资源,需要承担来自法律、道义以及其他方面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要求,需将这种履行的保护情况向有关方面做出报告。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或连续性假设认为,一个经营主体将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的责任为止。这一假设假定各个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的,又假定他将持续到一个不能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即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环境会计核算所赋予的持续经营含义比一般会计要更广泛一些,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会计核算依据持续经营假设所进行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计价,收益和费用的确定,并未完全包括现代条件下企业环境影响造成资产减值、依据污染治理、损害赔偿的环境负债估计预提等诸多方面,

因此,在构筑环境会计制度之后,我们应当将企业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成本影响以及被包括在现有环境法规之内的事项考虑进来,克服传统会计并不反映环境污染、没有积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这类属于外部性问题事项的缺陷。

3.会计分期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已把会计主体当做一个长期存在的经营单位看待,而信息使用者为了短期决策却经常需要有关企业某一期间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种种信息,因此,需要人为地将其经营期间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从而提出会计分期假设。

4.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中应该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类计量形式,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计量形式。多重计量是因为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使用单一的货币计量不能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使用非货币计量产生的各种结果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信息,而且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理解。

二、环境会计账户体系设置

(一)环境会计账户的含义

环境会计账户是根据设计的环境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环境会计业务,以便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其中,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设计账户的依据。环境会计账户之间在复式记账法的作用下,应当存在着一定的账户对应联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信息记录整体,这就是环境会计账户体系。

(二)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体系的意义

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设置环境会计科目是为了便于环境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

1.便于环境会计核算和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由于目前企业经常不断的发生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的发生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各项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因此,为了把各项环境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进行反映和监督,并提供企业环境管理所需要的核算指标,就有必要设置环境会计账户。

2.是组织记账的依据

按照复试记账的原则,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记账之前,在记账凭证上确定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记录,就是会计分录。没有环境会计账户就不能编制反映企业环境业务的会计分录,它是编制会计分录的基础,有了会计分录才便于记账,因此说环境会计账户是组织记账的基础。

3.便于环境会计核算指标的汇总和分析利用

由于每个环境会计账户都有其特定的核算内容,这样,通过核算就可以归集各项环境指标,以便加以分析利用。

4.是编制环境会计报表的基础

每期期末,可以根据各环境会计账户的余额或发生额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目前尚未存在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制度或环境会计核算办法,这使得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核算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项目内容的反映没有专门账户予以记录,信息反映不够完整,其会计处理方法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均导致各企业之间信息可比性不强,因此,构建规范的环境会计账户体系势在必行。

(三)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1.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

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是指通过单独设置“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效益”、“累计折耗”五个以及会计科目,并在此一级科目下设置与各自核算项目相关的下属明细科目,其他则在原有会计科目下增设或改设一些相关明细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

2.“中心-卫星”账户核算模式

在“中心-卫星”核算科目设置模式下,对环境会计中显见部分和隐性部分分别进行核算,显见部分的核算采用“中心核算”,即在不打乱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在有关一级科目下设置与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相关的二级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进行核算,而对于隐形部分的核算则采用“卫星”核算,将其纳入辅助会计体系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其设有“中心”和“卫星”两天互补的账户,可以对环境会计进行完整的核算,而且由于“中心”账户设置是在不打乱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可以较好的实现环境会计核算与传统会计核算的融合。

3.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

此模式下,可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因分厂环保治理工程所形成的环保固定资产由资产所在分厂归口管理,其折旧计提在分厂。而对于其他环保业务均由集团总部统一核算。

三、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研究――以河北省A企业为例

(一)A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是一个以生产铅、锌以其合金产品为主的公司,其年产有色金属铅5万吨、硫酸8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A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污染。其中,废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硫及气体中漂浮的铅尘。废水主要是含硫、铅、锌等化学物质的电解水、冷却水、残液等。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铅浮渣、挥发窑窑渣、反射炉灰烟等。

(二)A企业环保管理机制

1.环保机构设置上

A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环保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各二级单位成立相应的环保领导小组,形成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四级环保管理网络。

2.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管理模式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几项很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如“环保经济责任制”,“环保目标责任书”管理制度,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

3.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

A企业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并与公司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制定一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三)对A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A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A企业应该采用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即按照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分别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环境会计核算。

1.对环境负债业务进行单独反映

2.专门设置科目核算环保资产

3.环境成本分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同时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成本合理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成本中

4.环境收益由“营业外收入”科目下设专门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

[2]宋子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第7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规制 企业发展 文献综述 评述 展望

一、引言

伴着工业革命的鸣笛,全球经济开启了全新的一页,到了21世纪,经济发展更是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经济正在不断发展,GDP总值大幅上升,但与此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发生了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例如2012年的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前年的血铅超标事件频发不止、江西铜业排污祸及下游以及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等等,已经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新时期的重大任务与目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逐渐被大家重视。在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十上,环境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对企业环境方面的管理也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不断颁布、实施一系列的有关环境的法律、政策、制度和标准,对企业等的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我们通常称之为环境规制,也可称为环境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及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随着环境规制的不断实施和强度的不断增加,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新的形势——环境规制的实行,企业如何继续发展、不断盈利?这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和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都在努力对其进行研究,并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竞争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而对这一问题的成功探索必将弥补现代企业理论研究领域的不足,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提供微观研究基础。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将有利于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从而促使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占据绝对的优势。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Christiansen G B(1981)提出,企业实施环境政策将导致其增加成本,从而减少利润。Robison(1988)通过研究环境管理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不利于绝大多数产品的出口。Barbara&McConnell(1990)认为环境管理制度会降低企业生产率,增加其成本。Gray和Shadbegian(1993)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生产率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影响是负的。Walley和Whitehead(1994)提出,环境规制不仅会使企业增加成本,还会使企业因此而挤出其他资源,最终降低其竞争力。Levy(1995)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企业的排污水平与财务状况的关系是负的。Brannlund(1995)的研究表明,过多的环境管制会恶化企业的境况。Bradford & Simpson(1996)认为,环境制度会使企业利润减少,国际竞争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Han & Braden(1996)通过对制造行业等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这些行业的出口、盈利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是不利的。Stanwick等(1998)通过研究120多家企业的排污数据与财务情况,最终发现,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是负的。Busse(2004)对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环境规制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出口,并会增加其成本,使利润降低。Chintrakarn(2008)通过研究发现,在美国,严格的环境管制与制造业的技术无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另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Michael E.Porter(1991)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改进技术,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增加其竞争力,提高其国际地位,并与C.Van Der Linde(1995)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Nishijima(1993)对日本部分企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使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成本也会因此而减少,从而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Jaffe等(1995)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Klassen和McLaughlin(1996) 通过对环境制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发现,环保绩效与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usso和Fouts(1997)分析调查了243家企业,认为环境绩效对企业收益率的影响是正的。Beers(1997) 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的实施会增加当地居民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更高效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能因此而提高利润,增强国际竞争力。Bhatanger & Cohen(1998)提出,严厉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的绿色创新是有利的。Sharma和Vredenburg(1998)通过研究证实,采用积极性的环境政策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Mohr(2003)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水平。Hamamoto(2006)研究了日本制造业,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Carmen.E和Robert Innes(2006)通过对美国1989—2002年间127个制造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环境管制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Lanoie(2007)研究了欧盟约4200家工厂的数据,发现环境管理制度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Montabon等(2007)提出,环境规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Claver等(2007)认为,积极的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增加盈利。Lee等(2010)的研究发现,高标准的环境规制可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增强竞争力。

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认为二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obison (1978)和Tobey(1990)通过调查环境控制成本对产品价格、产出及贸易收支的影响,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表明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对外贸易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Levinson(1995)研究了不同国家和产业,结果都表明,企业实现环境管理制度所产生的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Repetto(1995)研究了50个产业以检验Porter的观点,但其结果表明,环境质量好的企业并不一定利润率就高,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市场优势。Simpson和Bradford(1996)认为,环境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而理论也不太可能对这种影响进行精确估计。Jafe & Palmer(1997)从美国企业的整体研发活动入手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并未发现环境规制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也无法断言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Bhatnagar & Cohen(1997) 研究分析了从1983—1992年间美国制造行业企业在实施环境政策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发展状况,但并未发现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enkins(1998年)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产业绩效的影响会因不同产业和企业不同的产业结构而有所不同。Bhanagar和Cohen(1999)通过对美国1983—1992年间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Cesarorli & Arduini(2001)研究了欧洲化工业的相关企业,认为严格的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并不能产生显著地影响。Nakano I(2003)分析了日本纸浆和造纸工业企业的一些数据,但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之间的相关性。Square(2005年)提出,不同强度和质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Hussey等 (2007)研究分析了458家小型制造业企业,得出结论,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态度,并不能一概而论。Myunghtin Lee(2008)分析研究了韩国从1983—1993年间15种工业企业的数据,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影响取决于市场形势的变化,环境规制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强永昌(2006)提出,对厂商来说,实行环境规制使其在短期内因为无法退出规制产业和调整投资而减少利润甚至增加亏损,长期下去,商家必然提高产品价格,这样一来,既不利于企业发展,又不利于消费者。解垩(2008)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认为环境政策的实施是企业治污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利于企业发展。王玉振、徐震(2012)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比对国内外学这的研究结果、分析我国环境政策的具体特点和实施效果,详细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制度和体系还不完善,并不利于国家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环境污染,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其成本增加,而且使其生产率也有所降低,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另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赵细康(2003)认为,环境规制不仅能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能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秦颖、武春友、徐光(2004)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加强环境方面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其整体业绩。姜泽华和白艳(2006)认为,环境规制会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黄德春和刘志彪(2006)通过Robea模型,并利用技术系数,发现环境规制的实行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也会激励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可以抵消甚至超过其增加的成本,从而实现总的收益。任剑婷和韩太祥(2007)分析了日本部分汽车公司,认为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增加利润。陆箐(2007)提出,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技术升级,并在推动传统产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赵红(2007,2008)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经济绩效和竞争力。李旭颖(2008)认为,环境规制可以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江珂(2009)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华、廖中举 (2010)环境政策的强度和企业的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不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黄平和胡日东(2010)研究了洞庭湖附近的造纸厂,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作用。王国印和王动(2011)对我国目前中东地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企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殷宝庆(2012)提出,适度合理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从而取得发展。徐常萍、吴敏洁(2012)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企业发展。郭艳、张群、吴石磊(2013)实证分析了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进口贸易,从而增加盈利,提高国际竞争力。

还有一些学者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认为二者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张嫚(2005)通过仔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只有环境规制影响到企业的重要决策变量(如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等)时,环境规制才可能对企业产生明显的影响。许士春(2007)认为只有制定恰当的环境规制才能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而不合理的规制只会起到和期望相反的作用。谢垩(2008)提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并不具有太大的影响力。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2009)通过分析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表明环境管理制度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关系,环境策略的制定也不能直接推动企业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并且每个人由于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研究角度,其得出的结果将会不尽相同。薛伟贤和刘静(2010)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产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即使有影响,不同的制度的影响效果也是不同的。童伟伟、张建民(2012)通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中西部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高利率等方面并未起到明显作用。李拓晨、丁莹莹(2013年)基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认为环境规制的影响十分复杂,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命令性环境规制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而具有自愿性或激励性的环境规制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积极的。

三、评述与展望

(一)文献评述

上述国内外学者通过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指标的选取存在缺陷。反映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很多,而很多学者往往只选取了一个或两个相关的指标来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靠性。第二,数据选取和研究领域具有局限性。许多研究都只仅仅局限于某个行业(如制造业)并只选取了个别类型的数据(如只搜集了排污费)就得出了结论,其结果缺乏可信度。第三,检验方法有待提高。许多学者在实证分析时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模型和公式,这使得其并不能对其假设做出很好的验证。第四,案例分析欠缺。许多文献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第五,研究角度不全面。许多研究都是局限于环境规制对企业某一方面发展的影响(例如仅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产品成本的影响),从而判定环境规制对企业整个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并没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也很少考虑到不同政策的不同影响。

(二)未来研究展望

现阶段,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尤其是我国)还不是很成熟。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考虑的角度要全面,不论是在搜集数据、选取指标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要注意其真实性、代表性和可信度。第二,对于国内研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政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郭艳,张群,吴石磊. 国际贸易、环境规制与中国的技术创新[J]. 上海经济研究,2013(02):122-129.

[2]李拓晨,丁莹莹. 环境规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1):69-73.

[3]王 鹏,郭永芹. 环境规制对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72-76.

[4]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60-66.

[5]童伟伟,张建民. 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6]王鹏辉. 关于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J].区域营销,2012(09):51-52.

[7]王玉振,徐震. 环境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2012(05):5-14.

[8]江珂,吴磊.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的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1(11):166-167.

[9]程华,廖中举.中国环境政策演变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1):8-13.

[10]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个文献综述[J]. 商业研究,2009(09):34-37.

第8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control become inevitable with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ntrol is complex and systematic.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first crucial step.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objective, this paper referenced to internal control specification, design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ntrol.

关键词: 环境控制;机构设置;会计制度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ntrol;organization structure setting;account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193-03

0 引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进行环境控制的运行目标是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中识别出来的关键环境事项进行分类,对环境有益的事项继续保持,对环境有害的事项要规避和控制。实现目标的前提是构建完善合理的环境控制管理体系,对组织结构及职能进行重构,设计科学的环境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关键风险点采取控制措施,达到控制效果。

1 构建原则

1.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必须在合法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计企业环境控制机构及制度。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成为所有员工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既应该符合《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顾及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环境会计控制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和违反环境会计控制的权利。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强调在进行环境控制制度及组织机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全面性和系统性。使机构和制度能适应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贯穿企业运营活动全局,能够对企业人、财、物(信息)实施立体的全程控制。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始终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考虑单项内部控制活动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控制盲点和相互矛盾。

1.3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存在着一个内部控制成本与内部控制收益间的均衡关系[1]。同样企业进行环境控制制度设计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环境效益大于环境成本。企业构建环境会计控制机构及制度取得的收益是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2],即构建体系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超过环境会计控制机构及制度建立、运行前因环境污染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 设置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的设立在控制环境中起到支撑作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很少体现出环境控制及管理的职能,有些企业设置个别环境管理人员,也大都定位为兼职状态,为了保证企业环境政策的贯彻实施及环境控制的专业性,企业组织机构应进行调整,并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会计控制组织机构如图1。

结合图1,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2.1 完善最高领导层的环境控制职能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控制的最高领导层应包括董事会、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以及专门处理环境事件的公共关系副总[3]。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以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制定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充分考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长期协调。在领导层中应增设一个负责协调内外部环境控制工作的公共关系副总。该副总的职责主要是协调政府宏观环境控制政策与企业微观环境制度的调整,及时将政府环境控制政策的变更反馈给环境会计控制的最高领导层,并提供可行的应对方案。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最高领导层发展成为环境控制委员会,在董事会下设立,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该不受总经理的领导,成员中应包括能制定环境控制目标及总策略的主席,还应包括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

最高领导机构或者企业环境控制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提出公司未来5-10年的环境控制战略并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审议环境审计部门提交的环境会计控制评价报告;审议环境控制组织机构设立及人员分工方案。

2.2 构建专门进行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 为了确保企业的环境战略能够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设置环境管理控制部门,并对环境控制委员会负责。部门负责制订公司环境会计控制框架;制定控制实施细则,协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实施环境控制活动。部门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经验、具备环境保护意识、谨慎、有责任心,最好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

2.3 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及环境审计部 为了解企业环境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还应成立环境审计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独立于财务部门。主要职责有:主要负责环境会计控制活动的评价工作;负责对公司投资活动中涉及环保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审验;负责对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涉及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沟通。环境审计部门的所有职责都应由环境审计委员会审议并负最终责任。

2.4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和业务中心的配合 企业的总经理负责企业环境会计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拟定环境控制组织机构设立及人员分工方案。各部门应接受环境管理控制部和环境审计部的组织、协调、配合及监督。在具体业务环节,研发部门主要关注对新能源投入的研制;采购部门主要关注对绿色原料及可再生资源的选购环节;财务部门应设置专门负责环境会计控制与管理的“生态权益”科,其职责有两个:一是进行环境收入和成本确认及核算,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会计控制,二是对外提供环境会计控制信息;生产部门在对资源投入量及产出污染应进行重点进行控制;销售部门对绿色销售情况应及时进行反馈;质量安全部门负责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执行,组织实施对绿色原料及成品工序等的检验工作。另外各部门应设立兼职环保监督员,监督本部门环境控制相关活动。

3 建立企业内部环境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和营运分析控制等[4]。结合企业环境控制的目标,本文将环境控制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5]。

环境控制中的不相容职务应是指如果由一个部门或人员担任多重环境会计控制工作,既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又可能掩盖其错误或舞弊行为。如资源投入与产出单等比较特殊的原始凭证,应由一个人来负责它们的数量,而由另一个人来负责金额的计算。如果这两项工作都是同一个人来负责,那么他就有机会伪造凭证,贪污企业的账款。

3.2 授权批准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是要求企业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

对于环境控制的授权批准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针对办理常规性的与环境事件相关的经济业务的权利、条件和有关责任所做出的规定,如:日常性的原材料采购行为、资源投入的核算;特别授权是指对非常规性环境事件的授权处理,如:投入资源发生改变等,需要环境会计控制领导部门统一制定资源名录和计量方法,并实施,任何基层部门都无权进行擅自变更。授权批准控制可以明确企业各级员工的权责范围,使其权利与义务相匹配,权责分明。例如:一些环境会计控制岗位负责资源投入产出数量进行计量,不涉及到任何价值量的计算,而另外一些岗位则只负责价值量的计算,不进行任何数量的计量。特殊情况下,这两部分岗位需要有交叉时则要由其上级主管负责人进行授权签字,以示负责。

3.3 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制度 企业的会计制度,用来确认、收集、分析和报告组织的活动,用相关的资产、负债、成本费用及利润等指标进行会计处理[6]。

环境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基础资料的设置,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等。

3.3.1 基础资料的设置 完善的基础资料记录工作是环境会计控制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些基础工作一般包括:建立货币表现形式的环境信息计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环保原料的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原始记录主要有设备使用记录、材料物资消耗记录、资源投入计量、费用开支记录等。除了要有环境会计系统的信息,还应该有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说明、工艺流程说明书、环境规章制度等[7]。另外还应当设置专职的质量检验机构,对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

3.3.2 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 环境会计系统主要采用货币形式或者实务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主要考虑环境成本内部化和生态资源内部化[8]。在成本的预算、决策、核算及日常控制中应考虑环境支出,成本中应包含直接相关的环境支出,而不是将环境成本一律计入管理费用,将环保产生的成本在内部进行合理分摊,可以使用投入资源价值减去产出资源的差值表示来计算资源损失的量化值。对于环境的成本控制,可以在传统的按照部门类别和产品类别建立成本管理及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

3.3.3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 目前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其具体实务也已发展成熟,涉及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同,有些在公司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还有很多日本的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9]。但是依照我国目前环境控制情况,短期内建立单独披露环境信息的第二会计报告不实际。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但是披露的信息应该有数量金额式的部分,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资源损失量的确定方面花费功夫,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要包括以下信息:环境费用及支出,环境负债,环保设备计提方法,环保补贴。在年报的经营情况介绍中,要增加的内容有: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企业的环保战略,企业的环境控制结果报告,环境审计报告,环境控制后的改进,环保措施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影响,行业的环境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周冰.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原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3(03).

[2]潘琰,郑仙萍.论内部控制理论之构建:关于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8,02:65-69.

[3]姚圣.环境会计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09(10):25-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07.

[5]翟利艳,袁志忠.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6]曲鲁平.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J].西部探矿工程,2006(5):296-298.

[7]阎兆万.产业与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保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ISO14000;环境管理;环境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部分城市多次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中小学停课,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工厂、工地停工,一些城市不得不实行单双号限行,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地方上报的公路阻断事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大雾天气所致。大雾天气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雾霾等恶劣天气有关,大雾诱发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大雾已成为导致高速公路连环相撞恶通事故的第一杀手。企业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ISO14000体系标准正是为响应全球环境而颁布的国际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行为,遵守环保法规,加大节能减排,控制污染,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实施ISO14000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

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推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污染预防、成本降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ISO14000标准要求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做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判断其遵守的情况。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清单,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环保法律遵循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另外标准还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保证企业能持续有效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本单位的法律、法规清单。同时,更新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能使企业主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2.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污染是环境管理体系承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ISO14000标准强调了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可以使企业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对评价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清单,通过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执行,跟踪检查落实,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3.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降低环境和法律风险;明确企业职责与权限,理顺各级管理接口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能够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满足社会和相关方要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并重新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报公司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管理方案明确规定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和进度要求等,同时对管理方案的检查也作出了详细规定,保证了管理方案能够达到有效实施,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够顺利实现。4.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是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清洁生产的内涵。实施标准可加速产业调整,促进企业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清洁生产管理制度,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有法可依,纳入企业日常生产中。对员工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和教育,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增强全员清洁生产意识,使清洁生产的概念深入员工心中。促使企业规范生产现场,减少扬尘排放,杜绝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事件发生,有利于企业收集、推广、应用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及清洁材料,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方面的各项台账,完善各类技术资料和档案。5.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为保护和改善企业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保障职工身体健康,ISO14000标准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从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建设,信息平台和综合指挥协调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应急工作。遇到突发环境事件,能迅速启动相关程序,及时组织应急救援、监测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6.ISO14000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环境保护意识。实施ISO14000标准,能够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环保培训,激发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企业绿色组织文化。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其环保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涉及相关方的重要环境清单、环保措施资料等,对相关方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运行控制中有关的重要程序文件、标准、制度,及时通报给相关方,从而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使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职工和相关方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一张纸、一支笔,节约用水用电,厉行节约之风,减少污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四、结论

总之,ISO14000系列标准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能够推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企业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气象局:新疆北部局部地区降雪持续江南雾霾明显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

[3]刘卉卉,宁平.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3(S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