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

第1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94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4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第2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1-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先后发生三起爆炸案。该案件是该市农民钱明奇对其正在审理中的一案件不满所为。在此次事件中,江苏省各部门联合行动,将案件本身及可能存在的征地补偿不公相关情况进行了较好的处置,处置问责的力度也比较到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暴露出了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是由于当地官方缺乏舆情监测意识,未能充分监测、重视在爆炸案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微博――该微博包含了钱明奇的个人遭遇并明确表达了作案原因、方式和时间――从而没有能预见该事件可能发生。这一点可以说明当地政府在舆情信息监测意识方面的匮乏,不能主动发现舆情,只能被动应对危机。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3小时内便会在互联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其他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议论就会达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就要求政府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置应对,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部门以及集中优势资源,妥善而合理地处理危机。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建立舆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凡事预则立,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要在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上有所作为,面对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一是要成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二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区域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应急预案。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所谓特大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指涉及对地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并做到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三是在应对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以我为主”,“提供全面”的情况,主动介入,先“声”夺人,牢牢控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从而确立处危机事件的主动地位,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在舆情事件的反应处置过程中,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事件一旦发生,网上参与人员多,收集和公布证据的多,监督无处不在,谎言无处藏身。面对网络舆论,我们要坦然面对,按照“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布事实、明确观点、疏导情绪等方法,明确解答网络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妥善回复网民的各种回帖。透明的信息、开放式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不仅不会引发恐慌、给政府添乱,反而能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力争把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5・26江西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将相关照片上传上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在第一时间推出事件专题,不少媒体记者借助微博平台现场直播。各种证实和未证实的消息通过网络发出,使得当地官方陷于舆论漩涡。而媒体记者“妖燕”在微博反映,她在临川政府爆炸案现场被公安指挥人员收缴相机和手机等物品,更是将网络舆论推向高峰。如果在爆炸事件发生时,抚州公安局能够在其认证微博上呈现出一种“低姿态”――积极回应网友诉求,切实与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网民的支持,应该能够更好地化解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4〕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1-15.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第3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5.017

〔中图分类号〕D63-39;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5-0105-06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Zhu HongcanLu Biqi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Theory,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by the exploration on how factors impact citizens use intention of online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 factors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The research model was empirically validat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ult showed:the six factors such as dealing with 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perceived information timeliness,citizens democratic rights awarenes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nline use intention.Perceiv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erceived security supervision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rceived information services from the view of technology.

〔Key words〕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online channel;use intention;institution factors;technological factors;influencing factors

近年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公众可选择的政府信息获取渠道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以政府网站为代表的网络渠道,同时,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使网络渠道由从前单一的政府网站拓展出很多新兴的渠道形式,例如,各地政府部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形式的信息渠道,为公众快速获取政府信息提供渠道。因而深入研究制度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有助于完善渠道设计和管理,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质量。

目前,学者们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国外方面,Kurfal[1]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利用整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绩效期望、社会影响、设施便利,以及对网络的信任对公众选择使用电子政府服务有积极的影响。Rana[2]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了公众选择电子政务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预期结果、情感、焦虑、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国内方面,谢丽娜[3]等学者以新浪微博为例,结合信任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以及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得出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等对用户政务微博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文献[4-5]等以UTAUT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公众个人因素、任务因素、渠道因素、情境因素、ICT接入鸿沟、等待时间、自我概念等因素能够对公众网络渠道使用选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总之,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侧重于从技术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对用户网络渠道采纳意向展开研究,缺乏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相结合的深层研究,而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既影响政府的信息政策,也影响公众的选择决策。基于此,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以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结合,探究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如何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影响以及二者间的制约关系。

1相关概念与研究假设

11相关概念

制度理论(Institution Theory,IT)是指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利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各种制度必然影响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6]。公众在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时,脱离不了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与制约。政府信息渠道在功能、内容等方面都会受到政府政策制度的管理、监督与引导;公众在选择决策过程中,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策与制度影响。因而应用制度理论来研究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研究假设

121制度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

决定公众使用某种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制度理论,选取如下几个变量:

其一是民利意识,民利意识是根据国家给予公民人民与知情权而提出的。人民与知情权是国家给予人民的两项基本权利,权利主体可以依法对行政机关要求其公开信息并在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受侵害地获得各种信息的自由[7]。政府在实施行政职能中掌握了大量的影响社会公众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民利意识越强的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要求也越强烈,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同时,政府一直致力于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为公民和企业提供电子化的信息和服务。因而可以认为公众的民利意识越强烈,维护知情权而获取政府信息意愿越强烈,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越有可能主动使用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其二是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是根据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的。信息安全是指保障国家、机构、个人的信息空间、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不受来自内外各种形式的危险、威胁、侵害和误导的外在状态和方式及内在主体感受[8]。目前主要的信息安全问题大多集中在网络,面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国家与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制度进行宏观调控与严厉打击。相信公众在感知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对于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趋势。

其三是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根据目前网络中存在的一种舆论现象而提出的。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应该是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公众逐渐将目光置于公共事务之上,意识到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寻求自治[9]。当社会中出现公共危机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时,公众更愿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监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对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态度的关注度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公众期待政府对舆情作出适当回应。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越有效,政府公共舆论管理能力越强,说明政府能通过网络渠道快速有效地政府应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合理引导、及时处理谣言、带有煽动情绪的信息和一些极端评论等,形成一种健康有序的网络舆情环境。相信公众在感知网络舆情环境健康有序的情况下,对于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民利意识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监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2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

除制度因素以外,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也受到了技术因素的影响。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公众政府信息获取效率与政府信息服务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与发展。从信息通讯技术维度来看,技术因素可以包括个人上网率、IT能力、感知信息时效性与感知信息服务等维度。

个人上网率指用户日常上网以及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频率。公众个人上网率越高,其使用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IT能力即指用户使用网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公众所具备的IT能力越强,其使用网络渠道更熟练,也更易使用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信息时效性即指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蕴含的价值属性,表示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效力。信息时效性越强,表明信息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效力越强大;若信息时效性较弱,则说明效力较弱。感知政府信息时效性即指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后对政府信息时效性的总体评价。公众感知网络渠道信息时效性越强,感知政府能第一时间政府信息,能快速响应回复,证明信息的价值越大,越易使用这一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

感知信息服务即指公众对于信息服务质量的感知程度。信息服务质量既包括政府信息内容的丰富全面性,也包括服务的快捷性和个性化程度,以及渠道本身的方便性等方面。公众感知网络渠道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服务水平越高,公众使用其作为政府信息获取渠道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本文假设个人上网率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IT能力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时效性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正向作用。

123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制约关系

技g因素与制度因素也存在一部分相互制约关系。当公众民利意识越强,自主获取政府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当今政府深化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的环境下,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时网络渠道的使用率就越高,个人上网率就会增加;而感知网络舆情应对的力度越大,政府的公共舆论管理能力越强,说明政府舆情信息应对及时、通畅,公众对于网络渠道政府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就会越高;同样,感知信息安全监管的越强,也会对网络渠道的政府信息服务公众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因而假设,民利意识对个人上网率有正向作用,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感知信息服务有正向作用,感知信息安全监管对感知信息服务有正向作用。

根据以上各节的分析,本文提出的制度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3结论

1)制度因素中的民利意识、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因素,技术因素中的IT能力、感知信息时效性、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显著。因而政府应通过提升政府信息的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服务水平,提高政府信息时效性,快速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建立政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给公众提供一个高效、安全、应对及时、高质量、高服务水平的政府信息网络获取平台,并形成良好的公众个人民利意识和个人IT能力提升的培育环境,才能提升公众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的意愿。

2)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感知网络舆情与感知信息服务之间的路径系数别为0412(),是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最大值,说明感知网络舆情应对对公众感知信息服务影响较大。感知网络舆情应对通过公众感知信息服务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其自身也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产生显著影响(0142,p=0031),因而可以认为感知网络舆情应对是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影响中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的网络媒体渠道成为了公众们不可替代的获取新闻的工具。人们可以围绕热点话题积极地参与互动,往往导致舆论焦点,使事件升级为热点。因而,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对化解社会矛盾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快速有效应对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的政府信息网络获取环境,以保证网络舆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减少非良性炒作与恶性传播等事件的发生。

3)制度因素中的感知信息安全监管、感知网络舆情应对二者对技术因素中的感知信息服务影响显著,说明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和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安全的、健康有序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渠道,能提高公众对网络渠道政府信息服务的满意感知程度,以进一步影响公众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政府信息的使用意愿。

总之,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时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政府信息安全监管、构建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提高全民民主意识和网络水平、改善政府信息内容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公众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政府信息的意向。由于本研究处于探索性阶段,提出的制度和技术因素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的影响模型尚需进一步的分析、验证、调整。

参考文献

[1]Kurfal M,Arifoglu A,Tokdemir G,etc.Adoption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in Turke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66:168-178.

[2]Rana N P,Dwivedi Y K.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172-181.

[3]谢丽娜,周庆山.公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政府信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5,(5):109-116.

[4]朱红灿.公众政府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5,(6):59-67.

[5]朱红灿,廖小巧.基于UTAUT的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使用意愿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8):204-206.

[6]Kurnia S,Karnali R J,Rahim M M.A qualitative study of business-to-business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within the Indonesian grocery industry:A multi-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4):518-536.

[7]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2008,(4):145-156.

第4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近年来,随着微博、QQ、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网民通过广泛参与网络互动,对时事以及热点问题发表见解与意愿,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复旦饮水机投毒案”“四川儿童扶跌倒老人被讹”等事件中,由于网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大量的网络舆论能够使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意识到其管理和制度层面的不足和问题,能够引导公民普遍关注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华南虎”事件就成为一种闹剧。有专家曾一度用“舆论绑架”来形容网络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实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称,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5.91亿。中国网民数量平稳增长,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

(一)舆论与舆情

舆论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是指公众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言论和意见。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事件以及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一种群体,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舆情相较于舆论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含舆论,更涉及舆论主体的情感和政治态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发展,使网民主体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相互交错和融合,而网络舆情就是这些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民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广泛化和平民化,互联网上的民意越来越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心理分析

传播学先驱温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指导的同时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场的产物。这一学说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提供了借鉴,网络舆论受网民个体心理指导,但更多的受到网络群体压力。网络舆情是个体和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对网络事件发表评论有其心理渊源,即使事件并不与网民直接联系,当个人的社会身份面临威胁,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认知偏差等原因或出于逆反心理或出于同情心理都能够使个体通过发泄情绪、宣泄观点,利用舆论风潮来弥补心理的不和谐。同样,网络舆情是一个群体,群体是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网络舆情群体是由个体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的,心理学家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网络舆情往往会出现一种的群体情境,即在群体情境下个体行为无形中会受到影响,群体规模和声势的巨大,会对网民的个体行为产生塑造作用;群体情境通过暗示会对群体中个体起到催眠和暗示作用。因而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形成群体思维,即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在群体性思维的引导下,往往会形成从众心理和群体激化心理。勒庞在研究大众心理学时始终认为,加入群体后的个体,在理性与智力水平上明显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很多非理与愚蠢的行为都是群体干出来的。在我国,这种群体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效果。

(三)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舆情的特殊之处在于网络环境具有现实社会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能够生动有效地实时地传输讯息,通过声、图、文的方式将全球最新的讯息呈现给网民。同时,又能够聚集多元信息,使网民能够更加全面的分享资源。然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我们存在困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突发事件信息迅速传播,舆论的“压倒式”难以控制。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增加话语权提供了宽泛的平台,然而,隐匿性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极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达到其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一态势将影响人们正确表达观点,影响网络集思广益的优势。其次,网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暴力的信息,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其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网络暴力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必然混淆网络存在的真实价值。第三,网络的监管不力,网络行为难以实现和谐有序。黑客、网络诈骗的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网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使网络发展存在巨大地隐患。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其言论和见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也代表着自身的诉求和对社会的期望。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水平也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在全体网民中占比为10.9%。毋庸置疑,大学生网民是网民的重要主体。网络舆论特点与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等需求相一致,使大学生群体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沟通互动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意见、情绪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大学生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第5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逐渐成为与土地、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日益对经济运行、社会生产生活和国家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是指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集合,必须通过特殊化处理分析,才能形成有规律、可预测的信息服务能力。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特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企业或者其他机构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海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数据的规律,发现数据的价值,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执法检查、事故调查和决策分析等业务提供支持,安全生产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

安全生产大数据特征

安全生产大数据是大数据的子集,是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业务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发现潜在隐患、评估安全风险、寻找事故规律、追溯事故原因,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事故预防。

安全生产大数据除了具有大数据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3项特征。

数据分散

安全生产大数据主要存储在生产经营单位、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安全评价、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检测检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机构)、社会公众(如网站、论坛、社交网络、互联网),这些数据融合困难,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数据边界模糊

安全生产涉及众多行业领域,面广复杂,如何界定安全生产数据较为困难。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工艺技术和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安全生产数据定义模糊,尤其是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时,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就更加困难。

数据效用时间短

企业安全生产监测、视频图像等数据效用时间短,比如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演化规律不清,瞬时突发,瓦斯突出、矿震、矿压监测数据效用时间很短。相比于金融、社交、物流、零售等大数据,安全生产大数据价值密度更低,比如在低瓦斯矿井下,瓦斯监测数据长期不变。

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案例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积极推动安全生产大数据的应用,组织研发团队开展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研发与试用工作。采用了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MapReduce计算框架、HDFS高性能分布式存储系统、图计算、语义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识别、毫秒级索引查询分析和实时处理等技术,初步建设了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开发了集地图导航与图表相结合,静态、动态监测预警与多维度关联相结合的事故钻取分析、事故发生规律与致因挖掘、事故预测预判和风险防控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系统,具有事故统计分析、隐患分析、远程执法巡查、态势分析、安全研判、舆情热点分析和决策服务等功能。

下面,简单介绍安全生产大数据的两个应用案例。

安全生产互联网舆情分析

安全生产舆情具有负向性、突发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主观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这些舆情信息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安全生产工作。大数据给舆情监测和分析方式带来了变革。

使用网络爬虫技术定期从互联网上采集安全生产舆情信息,进行预处理后分类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舆情大数据。可以使用智能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舆情趋势、等级、影响程度上进行分析,实现对安全生产舆情的监测分析、判断安全生产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确定舆情的等级和影响程度。

安全生产事故规律分析

首先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事故原因,挖掘事故规律。例如,通过地域性分析,发现山西、湖南、重庆为煤矿事故多发地区,黑龙江发生重大事故起数较多,据此,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通过事故统计分析,可知顶板、瓦斯、运输为煤矿事故的主要类别,因此要求煤矿加强对这些事故类型的预防;对灾害伤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伤亡模型,伤亡人数逐渐减少,表明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安全生产态势预测,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事故风险防控能力。

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的问题

当前,安全生产信息化还很落后,成功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还很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数据采集机制和手段不健全,有些安全生产数据难以采集或者采集的稻莶蛔既贰⒉煌暾。安全生产数据不规范,融合难,质量差。

二是企业由于信息安全、商业秘密保护等多种原因,不愿意开放共享自身的安全生产数据。

三是适用于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模型研究不深入、不成熟,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价值点还没有全部发掘,业务需要进一步研究。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开发完善。

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方向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通过人工方式很难完全排查企业存在的隐患,特别是对于有隐蔽性的隐患,需要排查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很难界定安全与危险状态,隐患排查效果差。应用大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隐患,提高企业隐患排查能力。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通过分析55万起工伤事故发生的概率,提出了著名的“1∶29∶300安全法则”。这个法则告诉人们,每一起重伤或死亡事故,背后必定发生了300件无伤害事件,也就是潜在的隐患,这些无伤害事件往往被人们忽略了。

采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物、环境的监测信息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大数据。利用图像识别、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数学等算法,建立隐患诊断大数据模型,通过对多个数据参数分析比对,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缺陷,从而界定是否构成隐患。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独立打分的方法可以评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但是,这种方法主观性强,而且多是使用静态数据评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应用大数据可以动态评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首先,构建企业安全生产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指数,采集企业各类安全生产数据作为模型输入,根据算法计算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指数。融合区域、行业或者全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数据,建立区域性安全生产风险指数。安全生产风险指数可以用红、橙、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视化展示。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突出预防为主,强化信息技术对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管理的支撑保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升源头治理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事故调查

大数据用于安全生产事故调查也是一个主要方向。建立安全生产大数据,记录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台账、隐患排查信息、监测监控信息、执法检查等信息。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可以φ庑┦据进行取证,从而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认定事故责任。2010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发生死亡29人的矿难,由于该煤矿的监管记录保存完整,每条记录都包括检查的时间、结果、违反的法律条款、处理的意见、罚款金额、已缴纳的金额、煤矿是否申诉等数据项。逾千条的监管记录为事故追责提供了重要证据,最终事故认定矿山安全与健康局无监管失职,煤矿所属公司承担主要责任。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应用大数据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是“智慧安监”的发展方向,应用点包括:

1.大数据应用于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业务

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收到某个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或换发)业务,分析企业安全管理、风险、事故、信用、标准化、隐患排查等数据,依法判断是否批准企业安全生产许可申请。

2.大数据应用于日常安全监管监察业务

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在日常监管监察工作中,通过分析企业安全管理、风险、事故、执法、信用等数据,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监察,提高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效能。

3.大数据应用于安全生产执法

第6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舆情;处置;航道;科学发展

如何科学应对舆情,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航道部门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迅速化解与疏导舆情负面影响,建立长效舆情应对机制,为和谐航道事业保驾护航,成为航道部门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航道应对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航道部门在舆情疏导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总的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认识不到位。一些航道部门领导思想还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对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领导在面对舆情时,高高在上,不能用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少部门在处理舆情问题时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跟上信息时展的要求。在一些舆情事件中,正是事发单位和负责人应对不当或发表不当言论,从而导致事态尖锐化和扩大化。

2、M织不得力。大多数航道机关还没有成立应对舆情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处理舆情事件的固定人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制度。在创新工作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了化解矛盾、引导舆论、维护执法公信力能力不强。

3、应对技巧少。在面对舆情事件时,有的基层航道处、所不想管,麻痹大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陷入被动。有的在对涉及航道信息公开应答时,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使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舆情危机形成后,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级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缺乏经验,慌乱应对,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

4、监督不完善。目前,我国对谣言、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的者、扩散者、平台提供者等缺少行之有效监督管理,对网络等舆情的收集、整理、判断方面准备工作也严重滞后和缺失,造成了航道部门在应对舆情事件中往往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二、航道舆情处置的原则

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的“挤牙膏”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的信息时代到来语境下,引发了我国社会舆论环境的巨大变革。航道部门唯有怀着一份对民意的尊重和感激,掌握科学应对舆情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舆情处置的预期效果。

1、“以人为本”,忌目中无人。必须遵循“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根本原则。要认真研究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相对人思想的影响,重视相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努力提高相对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2、勇担责任,忌辩解开脱。在舆情发生后,不仅要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公布事实情况,而且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决不能推卸职责。

3、应急预案,忌防御缺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未雨绸缪,航道部门事先要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决不能只做事后诸葛。

4、对话互通,忌消极控制。多与网民、公众、船民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和疏通,才能真正达到澄清事实、驳斥谣言、疏导民怨的目的。

三、建立科学的舆情处置体系建议

1、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宣传把握导向。成立舆情工作领导机构,确定舆情信息收集员、舆情民意监管员、舆情民意引导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对航道政务公开的需求,可与政务热线“12345”联动,建立航道新闻发言人机制,积极创建航道微博、航道微信公众号、重大航道政策新闻会等互通渠道,及时公布客观、准确、权威的航道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误解。

2、建立立体监控机制,实时追踪分类研判。舆情信息收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渠道涉及航道信息进行收集,做好网上巡查,一旦发现危机舆情,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同时实行立体监测制度,采取系统检测与人工监测结合、动态监测和定时监测结合、部门监测和关联监测结合的方式,有效监测各种舆情,并根据舆情性质、内容以及影响力进行分类研判,分级预警。

3、建立危机预案机制,及时消除积极处置。实行舆情处置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舆情信息员通过各种渠道快速排查发现舆情的来源信息点,加强与信息人的沟通、政策解释;同时与信息的网站、媒体做好沟通,及时抢占先机、强化主流舆论,引导积极舆论走向,作好宣传解释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保持处置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

4、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协作形成合力。航道部门应充分整合资源,依托信息互通平台,联动处置,形成合力。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做好与上级航道部门的信息互通,对发现的容易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上报,处理建议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建立内外部联动机制,主动与外部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合力处理危机舆情,维护航道部门形象,构建和谐航道科学发展环境。

5、建立软硬件投入机制,推动舆情处置工作长效化

既重视软件建设,又注重硬件投入,是做好新形势下航道舆情处置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要通过多种形式致力于培育航道与群众的情感,形成共同价值追求,营造良好舆情氛围。航道部门还要重视硬件建设,为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载体、设施和物质保障,例如积极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航道舆情疏导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建立航道舆情处置体系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我们航道部门充分重视舆情处置工作,并不断完善各项舆情处置机制,促进航道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致癌物超标 危机应对 建议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不断,严重伤害了消费者信心,损害了企业形象,给经营带来了巨大损失。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需总结和吸取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和教训,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一个有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本文以2011年发生的饮用水溴酸盐超标事件为例,就饮用水企业发展和危机应对提出一点建议,供参考。

1.饮用水致癌物超标事件回顾

2011年8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瓶(桶)装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18种饮用水产品质量不过关。其中6种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知名企业哈药六厂生产的“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内蒙古“景友”沙漠优质水榜上有名,令人震惊。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早在2009年就把溴酸盐列入饮用水监测项目,规定其含量最高不超过0.01mg/L。但“新国标”实施两年,仍未管住溴酸盐超标问题。

报道播发后,全国两百余家纸质和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和评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批评,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损害了企业形象。事件所暴露出的饮用水生产、检验、监管、营销以及舆情危机应对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企业反思。

2.饮用水致癌物超标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

2.1臭氧消毒法易产生溴酸盐致癌

饮水化学消毒法主要包括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其中,臭氧消毒因成本较低,被广泛应用在桶装水和瓶装水工业。但该方法会将水体中自然存在的溴化物氧化为潜在致癌物―溴酸盐。

经初步分析,本次被检出“溴酸盐”超标的饮用水都与臭氧加量有关。专家表示,臭氧浓度越高,消毒时间越长,溴离子的浓度越高,产生的“溴酸盐”含量就越高。

2.2行业门槛低,生产工艺简单,多数企业检验能力有限

由于矿泉水产品不能加防腐剂,不能加热灭菌,微生物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生产厂家。而解决矿泉水中细菌的方法一是采用膜过滤技术,但费用高;二是普遍使用的臭氧灭菌消毒方法,但要求企业在臭氧量控制和产品检验上都有所准备。

由于我国饮用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大量小企业蜂拥进入。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较为简单,尤其在控制臭氧量上,企业可擅自调高臭氧浓度或延长臭氧灭菌时间,极易造成“溴酸盐”过量,但对“溴酸盐”检测却能力有限。同时,多数生产企业工艺老化,由于更换设备需要的投入较大,企业很难自律。

2.3不定期抽检的方式留下“漏网之鱼”

根据规定,我国饮用水出厂前由企业负责检验,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检验机构对饮用水只需要每季度抽检一次,然而这种不定期的抽检方式不可能监督到每个企业和每批次产品。

同时,高额的检测费用也令质检机构和企业都心存顾虑。以国家质检总局抽检出的“纯中纯”不合格弱碱水为例,该批次共计生产24000瓶,按出厂价总计2万元,而一次检测费用就占了10%。

2.4饮用水概念过分炒作引质疑

当前,饮用水市场上矿泉水、矿物质水、山泉水、富氧水、天然水等各种“概念”层出不穷,把消费者搞得“一头雾水”。

“致癌物超标”事件发生后,人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及各种水“概念”表示震惊和担忧。更有人呼吁,政府须加大监管,避免个别企业的存在侥幸心理,出现冒险触碰道德底线的行为;消费者也要警惕商家们的“洗脑”,不要相信各种“概念水”。

2.5部分企业应对危机意识不足

在整个饮用水“致癌物超标”事件过程中,内蒙古“景友”公司和哈药六厂等企业都暴露出舆情危机意识不足的问题。

景友公司的公告称,今年3月,公司取水井中间发生塌方,曾出现水质发红现象。但并未意识到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景友公司事前的危机研判意识明显不足。当被告知国家抽检不合格的结果之后,也并未主动企业停产、停售、召回公告及改进措施,直至被曝光后才匆忙应对。舆情处理的沟通意识和信息能力明显不足。

哈药集团的声明和致歉也难令人满意。该公司在致歉公告中称,美国环保局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无充分的证据证明溴酸盐对于人体有危害。这样的表达难免让消费者认为企业在狡辩,无视公众生命安全。

3.饮用水致癌物超标事件带来的启示

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饮用水的消费信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各地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饮用水的抽查检验,行业准入门槛或将提高。在这种消费环境下,饮用水生产企业都应认真总结和吸取致癌物超标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教训,重新认识市场,谋划发展策略,以质量为生命,以消费者为落脚点,打造出经得起考验、百姓信赖的产品。

3.1优秀饮用水企业将迎来商机

国内饮用水市场前景目前仍然看好。但致癌物超标事件使消费者对饮用水的安全的认知和要求空前提升。安全、优质、健康、可靠的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因此,瓶装饮用水企业可重新审视风波之后的各个细分市场和竞争对手,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选择与产品特性相匹配的目标市场展开营销,通过口碑来塑造和沉淀自身的品牌和消费者的忠诚。

3.2企业应视质量安全为生命线

食品产业向来被称为良心产业。企业要构建起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安全和质量的理念和文化,特别是企业家应当把食品安全作为一种信仰,将质量安全作为自律的道德基础;企业也要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安全,确保质量安全管理能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多个环节执行和实施;同时,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接受政府指导;注意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从技术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3.3营销概念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致癌门”事件后,消费者对饮用水市场上的概念,开始持一种怀疑和审慎的态度。矿泉水、沙漠水、富氧水、天然水等技术概念已难在消费者心中扎根。饮用水企业既可以围绕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来重塑自己的品牌(如,透心凉――雪碧),也可通过描述消费者消费产品的时机来打造产品品牌(如,困了累了――和红牛)。但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要在第一时间抢注,谁跑得最快,谁就占据了最有价值的有限资源。

3.4急需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承担社会责任与经营成功有着很多联系,特别是品牌间的竞争,企业责任很有可能成为区隔产品价值的最重一颗砝码。因此,企业要注重运用公共关系策略,提升企业形象,找到社会公众与企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把企业为公众所做的一切,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播给社会公众,唤起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关心、认同和支持。

3.5建立舆论危机管理机制

企业应对舆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品牌形象。在饮用水等食品行业,产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受到重创,甚至消失。特别是对较具知名度的企业,发生舆情危机后,更易为公众诟病,危机传播效应也更易被放大。因此,企业要建立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形成舆情“监测―预警―响应―协调”机制。要注重防患于未然,制定预案,及时处理危机事件。若企业规模较大发展较快,可设立专门负责处理危机的危机公关部门,快速反应,坦诚面对,及时控制或回避风险,并在事后对企业形象进行修复。

基金项目:本文系社科规划项目“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研究”(批准号:2011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魏水英,李彩霞.企业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途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2]刘秉涛,徐菲,娄渊知.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及工艺比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3)

[3]罗贤春.企业危机应急信息保障系统构建与运行[J].情报科学.2011,(10)

第8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作为近年来最热门的信息技术之一,大数据技术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效能?在正在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成都,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

打通信息孤岛

与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不同,王立山不需要去农贸市场、超市、餐馆,他多数时候都坐在桌前,他的“检查”对象是一堆数据。“数据分析可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他说。

王立山是成都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中心的主任,该中心正在创建“智慧食安”的核心技术支持系统。“智慧监管,数据先行”,这是他们的口号。

走进数据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黑色电子屏幕,上面的数据不断刷新。此刻,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检测批次总数674136,检测项次总数8469618,不合格样品总数15619,不合格样品待处理数4、正在处理数3……

这些数据并非全部。王立山和同事们面对的数据不仅来自各类食品检测机构,还来自当地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数据内容包括食品检测信息、食品安全舆情信息、企业工商登记和信用数据、食源性疾病病例数据以及环境数据等。

“成都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近20万户。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分散着海量数据,碎片化严重。”王立山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数据,建立基础数据库,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

目前,数据库已积累7万条政府部门共享数据、860万条检验检测数据,接入30万条生产商基础数据和7000万条全球商品数据,同步监测多家网媒舆情数据,并保持月均20万条的增长幅度。

“但大数据不等于数据量大,而是要产生1加1远大于2的价值。”王立山说。

他们做到了。今年1月到8月,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成都市食品安全监督性抽检问题发现率从2.36%提高到了10.71%,监管效能大幅提高。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实现靶向打击

凌晨4点,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就开始忙碌了。满载各类蔬菜的货车驶入市场,分成两列。一列货车上装有磁卡,一列则没有。磁卡里有蔬菜商的来货备案登记信息和安全证明。没有磁卡的货车,货品被送入快筛检测实验室,检测合格方能入场,检测数据则自动上传至几十公里外的成都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中心。

在这里,快检24分钟就可以出结果,每天快检量600批次以上。检测信息上传到数据中心后,作用在下一个环节很快得到体现。

那些装有磁卡的货车,尽管有安全证明,但按规定仍然需要做一定比例的抽检。于是遇到一个难题,具体该抽检哪些蔬菜才最有可能发现问题?

王立山说,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合格食品在地域上、季节上分布高度不均匀,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都不一样。而且,股东结构单一且没有法人股东、实缴资本较低的企业更容易被检出不合格食品。这启发他们综合各类检验数据、企业登记信息和信用数据等,建立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这些工作是他们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机器学习模型通过一定的算法,可定量评估待检品出现检验不合格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针对高风险食品的靶向抽检。”数据中心首席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说。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心联通,数据分析得出的高危食品信息直接传送给批发市场。

“我们每天都将接收来自他们的高危产品数据,数据将使我们的安全监管更具效力。”批发市场副总经理郑克克告诉笔者。

数据中心还整合了卫生部门所有食源性肠胃病的病例数据。王立山说,通过监测不同菌种感染病例数随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并分析860万条检验数据,他们获得了食品和检出菌种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建立了从相关病例上升到有针对性抽检之间的自动决策通道。

这种依靠大数据分析作出的针对性抽检,最终使他们获得了上文所述的监管效率,对不合格食品实现更精准的打击。

提前终止谣言

更有效率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大数据的“魔力”之一。周涛和王立山等一度困惑的是,对于网络上每天流传的各种食品安全谣言及其给公众带来的恐慌情绪,是否也可以及时监测,甚至提前终止呢?

他们监控了上百家知名网站、论坛、贴吧等累计30多亿条舆情数据,其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舆情近800万条。“获取舆情信息后,通过后台算法,对舆情事件按照关键语义提取和自动聚类,我们可以判断舆情传播的趋势。”周涛说。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一步:把挖掘出来的所有舆情数据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分析正负情绪的激烈程度。“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评估某个食品安全舆情的风险程度,监管部门是否应该主动介入,通过及时检验或严厉执法,破除谣言和消除安全隐患。”周涛介绍。

不久前,他们第一时间监测发现成都地区网传“白菜蘸甲醛来保鲜”。当时,这个舆情尚未大面积传播,但他们分析后认为风险程度很高,及时通知监管部门去市场上大面积抽检白菜。“最终并没有发现甲醛白菜,还向公证机构公示了权威的检验报告,提前终止谣言。”王立山说,他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了面制品铝、水产品孔雀石绿等食品安全隐患30项,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消除了安全风险。

其实,从苗头里掌握风险,这种“关口前移”的做法很多监管部门并不陌生。“但手段大都比较落后,数据量少,依靠人去特意关注一些网站,定期做汇报。现在数据信息越来越大,单纯靠人不太现实。”周涛说。

数据是一种重要资源

更让王立山兴奋的是,数据分析还可以主动发现现行标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优化检验检测标准。

他们的数据库中有大量关于注水肉的检测信息,分析后发现,猪肉含水量的检验数据集中在63%附近和73%~77%,而国家标准是77%。“很多商家正好将猪肉注水到标准线附近,通过检测。但实际上,含水量76%的猪肉已经是严重的注水肉了。”王立山说。

基于此,他们向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建议,提高标准的要求,将注水肉国家标准中含水量指标由77%降低到73%左右。目前,农业部正在修订该标准。

第9篇: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结合机构改革,健全应急机制

今年恰逢工商、食药改革年,新成立的区市场监管局在职权划分、科室、人员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顺畅,对原两局的应急工作小组进行了整合,同时按照原工商、食药监两条业务线开展相关工作。新局应急管理办公室综合协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各业务科室按照相关工作职责予以落实,使相关人员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在机构改革的过度阶段,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予以处理,防止事态蔓延。

二、应对突发事件,健全规章制度

全局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今年工作实际,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大规模从事传销、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明确了详细具体、操作可行的应对措施。

三、实行应急值班,畅通信息网络

在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日前后、“820”洪灾等特殊时期,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行分组值班制度,机关和辖区所做到值班人员按时值班,保证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应急值班期间由局领导和办公室进行督查,要求干部不迟到、早退,不空岗,同时要求各科室、所、队负责人手机24小时开通,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网络畅通。

四、修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

今年,我局着手修订《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建立各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队伍。同时,积极组织人员观摩全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组织食安办成员单位进行了应急培训,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建立舆情队伍,开展舆情检测

今年建立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和舆情管理员队伍,在今年的杭州广琪事件和“820”洪灾中,舆情管理员充分发挥了作用,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得到了及时监测、分析和应对。

六、强化应急意识,开展专项工作

重大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积极治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切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多次召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会议,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风险食品开展专项检查。截止目前,全区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103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数6350家次,排查风险隐患3个,已开展隐患整治3个,当场整改223户次,口头告诫883户次,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334户。通过开展食用明胶、烤鱼片、饮用水、儿童鱼肝油、校园周边等专项清查工作及重点商品定性定量抽检,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监管,共开展专项清查25次,出动执法人员1585人次,检查经营户275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