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帮扶贫困生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精准扶贫;独立学院;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04-03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教育扶贫工程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让贫困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是国家精准扶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手段。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大学,是国家“真扶贫、扶真贫”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产物,经过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75所,占民办高校总数的36.47%,独立学院在校生2594243人,占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42.47%。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 392号),明确将独立学院贫困生纳入政策资助范围,这标志着独立学院贫困生与普通公办院校贫困生同样享有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权利。在新形势下,如何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生成为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建立健全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
1.边界模糊性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一般为公办普通高校学费2-4倍,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普遍较好。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在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具有普通公办院校“非贫困生”的特点。独立学院学生经济困难往往是相对困难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呈现边界模糊性的特点。
2.资源有限性
虽然独立学院贫困生已经纳入国家政策资助范围,独立学院贫困生可以享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资助机会,但是相对于高昂的学费,大部分的贫困生所能获得国家贷款和奖助金等资助仍然偏少,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知名度尚不高,其他社会资助资源非常少,资助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3.影响长远性
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因为家庭收入过低或是因家庭成员患重病、多子女上学、遭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无力或难以支付高昂的学费。他们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从经济资助层面上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但是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能力和精神层面得到帮扶,提升了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有助于他们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因此,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对贫困生家庭脱贫乃至整个社会脱贫具有长远性的影响。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精准识别难度大
首先,由于立学院贫困生具有边界模糊性,贫困情况掩饰性更高,精准识别难度大。如果以普通公办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去界定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身份,容易出现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无法认定为贫困生的局面,使本该得到资助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地方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具有随意性,地方政府的证明材料权威性较低,真实性难以有效的鉴别。第三,独立学院多数借鉴公办院校贫困生认定办法,缺乏贫困生认定量化标准,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主观性较强,标准过高容易把贫困生拒之门外,标准过低容易让非贫困生混进来。
2.资助工作定位存在偏颇
目前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多数只是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上,而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解困和能力帮扶。由于只是把经济困难学生单纯看成弱势群体,根据贫困程度而不考虑在校综合表现对其进行补偿性的资助,使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资源以实现自助目的,未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生脱贫的内生力量,也无法较好的提升贫困生个人的综合能力。这样只是解决贫困生一时之困,只有短期的效应,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也很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3.精准资助不到位
独立学院资助资源有限,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相对有限,同时由于精准识别贫困生难度大,部分非贫困生被认定为贫困生,以致于有限的资助资源被非贫困生争夺,部分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帮助,出现帮而不困,困而未帮的不良现象。特别糟糕的是,当教育产业化所呈现出资本逐利性超越教育公益性时,独立学院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没有受到资助或资助程度不足而很难完成大学学业。
三、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导向。独立学院只有明确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才能精准定位,才能避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包括经济、能力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目标。
1.经济资助目标
经济资助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要是在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人是很难考虑到更深层次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独立学院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助资源解决贫困生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保证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经济资助,避免出现“帮而不贫,贫而未帮”现象,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基本目标。
2.能力帮扶目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是从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认为贫困是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能力的匮乏是贫困生贫困的关键所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能力帮扶让贫困生自主自觉地提升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就业创业等能力,提升贫困生在社会中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身贫困的问题,避免独立学院贫困生因没能提高学识和能力以致于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家庭长时间的教育投资得不到预期收益,使家庭经济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无法从根本上阳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3.精神扶助目标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其他社会扶贫工作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校承担着育人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单纯的扶贫和救济。高校资助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帮助贫困生成为精神独立和人格健全的人,这也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精神扶助的最高目标。独立学院应该强化资助的育人功能,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精神扶助,不断激发贫困生内部动力,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依赖的消极思想,真正摆脱心理贫困的状态,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让贫困生成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富有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人。
(二)系统认定,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就是通^一定的方式将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准确识别出来,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前提和基础。精准识别与否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难点。
1.认定主体联动,有效识别信息
学校与政府形成贫困认定联动机制,是精准识别重要基础。《方案》中不但规划了应用软件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规划了信息采集流程、采集内容、采集标准、任务分解等切合实际的运行要件。这为高校与政府形成联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学校可以共享政府提供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可靠信息,能够高效地对精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重点资助,避免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而辍学的现象发生。其次,加强院系与班级联动,充分发挥班委的积极作用,提升辨别真伪能力,保证贫困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第三,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认定工作,让贫困生参与到贫困认定过程中,强化贫困认定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增强独立学院贫困生识别的精准性。
2.建立贫困生认定量化体系,分级分类精准识别贫困生
从家庭收入来源、家庭构成、健康状况、多人读书、受灾或突发事件等致贫因素科学设定指标和相应权重,明确贫困认定等级标准,并按分值将贫困生分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尽量减少贫困生边界模糊性的不良影响,通过精准分级分类明确贫困生边界,区分贫困生贫困程度,为精准资助奠定基础。
3.加强独立学院贫困生管理,多渠道检验识别贫困生
建立贫困生档案,形成进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可参考贫困生缓交学费、贷款、日常消费水平、参与兼职、勤工助学强烈程度等情况,多渠道地掌握贫困生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检验识别贫困生贫困程度。
(三)统筹资源,精准资助
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精准奖优助困
(1)独立学院应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经济资助原则,补偿与奖励相结合,解决贫困生生存、生活和发展等不同层次问题,实现精准奖优助困的目的。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奖励,其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原则上按对等原则进行资助补偿,即按照贫困生的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等级的资助。在此基础上,可综合考虑贫困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表现,可以对资助等级进行适当调整。对学习基础差、能力不足的贫困生以包容和鼓励为主,按照对等原则给予资助补偿,对思想、态度消极,甚至出现违纪的贫困生可以给予适当的资助等级调整或是不予以资助。
(2)独立学院应分类设定奖资助指标,构建科学的经济资助体系。独立学院应设定经济奖励性和补偿性资助核心指标和其他一般性指标。如奖励性资助核心指标包括学业成绩、专业获奖、综合测评排名、公益活动等;补偿性资助核心指标包括经济困难程度、学习态度、遵章守纪情况等。
(3)独立学院应加大贫困生资助经费投入。由于独立学院资助资源的有限性,独立学院应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增加资助经费投入,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增加贫困生资助的机会,创造条件引进外部资助资源,增设立企业奖助学金,适当增加贫困生的有偿性资助。
2.加强能力帮扶,拓展贫困生发展路径
以学生成才为服务导向,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为基础,加强贫困生能力帮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拓展贫困生的发展路径。
(1)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建设,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独立学院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建设,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有偿性资助机会,这既是对贫困生能力的帮扶,也是资助方式逐步从无偿性资助到有偿性资助转变,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可以让贫困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让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树立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学会负责和感恩,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2)以贫困生为主体,建立贫困生服务平台。通过贫困生服务平台为贫困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贫困生朋辈影响,凝聚力量,促进贫困生群体内部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促进贫困生群体的自我发展。通过平台开展集体教育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贫困生发展困惑,指导贫困生开展成长计划、职业规划等,提升贫困生自我规划能力。针对贫困生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等技能存在的问题,集中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培训。
(3)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有专业性的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在“他助”“自助”和“助他”相互转化,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和体现个人价值;有侧重点地为贫困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岗位,让贫困生在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提升贫困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以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市委“十项利民行动”落到实处,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全市团员青年用志愿服务送温暖的方式帮助失业困难青年、特困家庭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众过好节、越好冬,使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团市委决定,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全市团员青年送温暖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妥善安排困难群众越冬和过好元旦、春节,是当前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把“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作为团组织发挥党的助手、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体现,组织全市团员青年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失业困难青年、特困家庭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众迎佳节、过暖冬,用团员青年的实际行动把市委、市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和帮助送到千家万户。要把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主动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工作,做好引导青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的工作,以实际行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主要内容
1、实施“共青团牵手扶贫帮困工程”,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解困。按照全省统一要求,深入开展“千名团干部牵手千贫困生,千个团组织牵手千个贫困户”活动。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的帮扶形式和结对帮扶、接力救助的方法,开展助困、助学、助老、助残“一送四助”活动,将“共青团牵手扶贫帮困工程”落到实处。“两节”期间,各级团组织要采取组织团员交纳特殊团费、号召青年捐款、发动单位及社会力量献一份爱心等办法,筹集救助资金,自选帮扶对象,购买帮扶物资送到贫困生和贫困户手中。每名贫困生助学金不低于200元的标准,每户贫困家庭按“五个一”标准开展帮扶,即为每个困难家庭送一件棉衣、一袋米、一包药、一箱水果、一个爱心包,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冬季穿衣、吃饭、治病的实际困难。全市实现1000对的帮扶任务,团市委将为每户受助家庭建立帮扶记录档案,并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救助300个贫困生和贫困户。
2、开展青年志愿者“爱心传递”活动,切实为困难群众筹集助困物资。各级团组织要针对城市低保户、孤老病残、贫困青少年等困难群众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发扬奉献精神为困难群众献爱心。通过各级团的组织渠道,将千家万户剩余不用的物资收集,捐赠给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众。学校团队组织要号召高年级学生将用过的书本、学习用品捐赠给低年级困难学生,循环使用;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将家庭剩余、闲置并有使用价值的物资,捐献给困难群众。1月5日-20日,全市将开展一次集中募捐活动,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捐赠旧衣物、旧家电、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及食品、水果、药品等助困物资。团市委将于1月28日举行全年青少年送温暖“爱心传递五个一”行动集中服务日活动。
3、完善“4321”扶贫帮困服务体系,积极为弱势群众提供多方面服务。2008年初以来,团市委把扶贫帮困工作作为7件大事之一,构建起“4321”服务体系。“两节”期间,要充分发挥“4321”服务体系作用,为弱势群众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维权等多方面的服务,以用工信息、提供领办创业项目、发放青少年维权卡的形式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困难。各县(市)、区青年中心要用工信息,提供创业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各社区青年志愿者“爱心超市”要发放扶贫解困物资,解决困难群众实际生活问题;各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要为困难家庭送法入户,处理好困难青年的工作,积极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团员青年“真情助困进万家”送温暖活动是2008年团的开局工作,是团组织帮助弱势青年群体和困难群众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级团组织要把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作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团的工作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高度重视,制定周密细致的活动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活动的落实推进,实现2008团的工作开门红。
2、突出重点。要把筹措帮扶资金和物资工作作为重点,每个城区要募集1000件各类物资,市直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普遍开展一次“爱心传递”活动,使全市受助困难下岗青工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各单位要在1月21日前将青年志愿者“爱心传递”活动筹集到的过冬物资统一送到团市委(请各单位提前联系),集中为困难群众发放,在春节前后全市形成活动。
3、重在基层。要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力量解决几项困难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立足基层,动员团员青年深入千家万户,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具体事、小事入手,多做能够解决问题的实事,以本单位的小稳定促进全社会的大稳定。要在经常化上下功夫,团市委将统一印制“团员青年爱心帮扶卡”,作为考核帮扶工作的依据。
4、抓好宣传。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社会动员作用,通过引导新闻媒体对团员青年“真情助困进万家”送温暖活动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对弱势青年和困难群众的关注和帮助,号召更多的团青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送温暖活动。请各单位于1月30日前,将活动信息和图片报团市委宣传部。
附:1、“团员青年爱心帮扶卡” 2、青年志愿者“爱心传递计划”募捐物资登记表 共青团***市委员会办公室
2008年1月4日
主题词:宣传工作
送温暖
通知 知 共青团***市委员会办公室
2008年1月4日印制
共 印:80份。 2008年送温暖集中活动安排
一、活动名称
全年青少年送温暖“爱心传递五个一”行动集中服务日
二、时间及地点
2008年1月28日,市纪检委大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市委主管领导;团市委领导;青联委员代表;受助困难家庭代表300人。
四、主要内容
1、青联代表捐赠助学金;
2、企业代表捐赠药品;
3、宣读受助家庭名单;
4、发放“爱心包”150个(助学金、助困物资、药品、用工信息、维权卡);
5、受助代表讲话;
“大数据正在对每个领域都造成影响,在商业、医疗和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1]. 大数据正在融合于各行各业中,如何使用大数据来改善传统的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显得尤为急迫。本文依托大数据环境下,从高校贫困生评定、高校贫困生就业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提出一些措施来达到精准帮扶贫困生的目的。
1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评定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2]。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模糊,已不能单凭他们的穿衣打扮,饮食情况来进行简单判定,何况当前相当部分贫困生已经用上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几乎很难第一眼就把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区分开来。那么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是否就不存在了吗?答案当然否定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更不是以前媒体报道的交不了学费而被迫放弃求学的情况。因此,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评定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准确判定,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可以挖掘学生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评定贫困生,使得高校贫困生的评定的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且又保护好高校贫困生隐私。
1.1 学生消费数据来科学化评定贫困生
当前,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形成,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张校园一卡通,一卡通不仅记录了学生在学校食堂、超市等消费情况,而且还成为进出教室、图书馆、寝室的凭证,甚至查询学生的教学信息等。以在校生1.2万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校园一卡通产生的数据流超过了10万条,仅在消费方面的数据就占到将近4万多,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消费数据来进行数据分析,并挖掘出有用的贫困生消费数据来对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首先,要对在校学生消费数据的抽取、清洗。由于一卡通上记录了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而在此,我们最关心则是学生的饮食消费数据,该数据来源于食堂、超市等POS机上读入,每?_POS机上的终端设备存储数据的格式也不一样,记录的信息属性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把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经过前期数据抽取、清洗操作后,提取有效数据,用一个标准,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作为学生消费数据的研究对象。
其次,使用WEKA软件来进行学生消费数据的挖掘,并采用董新科等[3]提出的K-Means聚类算法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针对高校贫困生消费数据,我们主要关心的数据指标有(以月为单位):消费总次数、消费总金额、每日消费次数、每日平均消费金额。将数据库中的学生消费数据的文件格式转换为ARFF文件格式后,导入到WEKA软件中,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消费数据趋于正态分布,得到学生每月的最高消费数据和最低消费数据。考虑到基于一卡通消费数据的挖掘分析必须简单易行,故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来进行聚类分析,为了保证实验效果,聚类的分组越多,聚类效果越好,这里设置为4组,聚类的最大迭代次数选择大点,建议为500。通过实验可以得到4组学生消费聚类的数据,包含每组每月消费总次数、每月消费总金额以及人数(聚类数),从而可以得到每组中每日平均消费金额,按每日平均消费金额从高到低依次评定贫困档次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不困难。这里也要注意特别困难档次中,如果每日消费次数太低,很有可能学生经常不在校内刷卡消费,以及原来评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如果出现在不困难档次中的话,建议学校领导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做出最后的贫困评定。
1.2 要创建贫困生评定的监管模式
当前,无论是传统的贫困生认定办法,还是上面提到的使用消费数据来评定贫困生办法,肯定都会存在漏评、错评等不公平现象。鉴于此,除了把传统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和使用消费数据来评定贫困生办法外,还应创建高校贫困生评定的监管模式,接受来自社会以及学校教师、学生的三方面监督,才能使高校贫困生的评定工作更加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实效性。首先,学校除了采取传统的微博、QQ、邮箱、微信等监管渠道外,还应积极搭建贫困生评定监管数据平台,包括开发对应的手机APP端,让全校老师和学生真正重视,并参与到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中来,接受社会和教师、学生的监督。其次,贫困生评定监管数据平台应长期运行开放,且必须专人维护和管理平台数据,并及时查实处理各种举报或反馈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伪贫困生,除追回助学金外,还应作不诚信记录,并归档。对贫困档次的评定有异议的,应降低贫困档次,并在下次发方时扣除原来多发的助学金。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多关爱贫困生,可以采用现实结合微信、QQ等虚拟方式,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谈心和观察,建立贫困学生个人档案。此外,信息化大数据环境下,还应注意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而不是采取让学生晒贫的方式来识别贫困,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采取多渠道多平台方式进行贫困生的贫困评定。
总之,大数据环境下,科学真实的评定贫困生,既要把传统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和消费数据来评定贫困生办法结合起来,同时也离不开创建贫困生评定的监管数据平台,学校应严格把关,教师应关爱贫困生,学生应监督反馈,才能使高校贫困生评定工作更加符合实际, 也更有益于贫困生的身心发展。
2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的精准就业帮扶
当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各自的就业指导网站,并发送招聘信息,或举办校园现场招聘会,结果是毕业生就业效果不太乐观,更谈不上贫困生的精准就业,这样的就业指导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需要。大数据环境下,要实现高校贫困生的精准就业帮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精准帮扶。
1)搭建数字化信息就业平台,开发手机APP端,为帮助贫困生就业提供信息化平台。就是要建设“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4],该平台应满足PC端和手机APP端,除了日常的就业信息发送外,后台数据库还应能接收来自学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教务处、图书馆、宿管等信息平台推送的数据,精准收集贫困生的各方面信息,为接下来贫困生就业信息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此外,该平台还应能实现实时的交互,不仅能与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教师的实时交互,而且还能实现与招聘单位的实时交互,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共同交互的交流效果,并产生有用的就业信息数据,及时存储于后台数据库中。当然,也可以借助微信、QQ等交流工具,但是不利于互动后数据信息的保存在数字化信息就业平台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完整的大数据信息数据库,从而为有效提取正确的数据信息奠定基础。
2)挖掘分析贫困生就业数据,为帮助贫困生就业提供科学依据。高校贫困生就业意向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即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企业应聘、考研、自主创业。我们在使用以上提到的数字化信息就业平台获得数据后,按照贫困生的就业意向,准确提炼数据、加工数据、筛选数据,采用聚类算法,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后,得到五类的就业聚类数据,为高校贫困生就业提供数据支持。当然,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目前还不太严谨,毕竟只是基于数据的预测,所以,在现实帮助贫困生就业工作中,还应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即建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用人单位及贫困生就业信息三方互动反馈机制,时刻关注贫困生的就业实际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同时及时更新数据库里面的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地帮助高校贫困生精准就业。
[关键词] 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95?0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结构失衡、就业市场相对饱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更为窘迫。因此,如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贫困生竞争力和就业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校就读期间支付生活费、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当前,对毕业于地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除了面对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外,还存在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能力相对不足
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教育培养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地方院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家庭经济基础较差,自幼很难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自信力、理解力、沟通力、协调力和说服力等就业通适能力相对不足。大学就读期间,一些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的选择在社会上兼职赚钱,有的埋头于学业,希望考取好成绩,拿到奖助学金,忽略了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贫困生性格内向,缺乏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热情,失去了锻炼自己就业通适能力的机会,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就业面试时较为拘谨,不能有效推销自己,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和赏识,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二)就业观念偏狭保守
大学生就业观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许多贫困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单一、消极,就业期望值过高,服务社会意识差等现象。这既与贫困生特殊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又与社会舆论误导、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紧密相连。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及缺乏有效的专业教育引导,贫困生不能很好的将个人喜好、能力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就业方向迷茫,就业观念落后,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要“跳出农门”“吃上皇粮”,将择业作为跳出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体面又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上班,希望到经济发达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工作,不愿到家乡、基层以及较为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工作,以至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此外,大学生成功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够带动他人就业。但部分贫困生对自身、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业期望值太高,存在“身份”观念,在创业中患得患失,从而阻碍了自身创业的成功[1]。
(三)就读院校影响较小
地方院校大多处在地方,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并且大多升本时间不长,缺少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上许多地方院校办学定位趋同,在扩张过程中盲目攀高求大,所设专业没能有效地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没能找准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点,导致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一些院校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同类专业人才过剩,导致供大于求。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意识不高,措施不力,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较差,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加上人才市场上存在“僧多粥少”和“就业歧视”的现实,招聘单位多会优先录用重点、名牌大学生毕业生,这就导致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四)社会资源比较匮乏
截至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已经出台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在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制度,在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力度,但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在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的今天,各种人为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依然很大。在同等条件下,家庭背景、亲友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甚至非常关键。然而,贫困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下层,经济窘困,社会关系较窄,依靠家庭背景支持就业的可能性小,几乎没有社会资本可利用。加上贫困生就读的地方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发达城市,难以有效吸引用人单位进校选聘毕业生,加大了贫困学生就业成本。同时,不少地方院校财务压力大,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的专项经费不足,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帮扶指导,使得贫困生顺利就业受阻。
二、扩大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出路的策略
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贫困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就业竞争中,就业者自身素质是关键。要真正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有效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作为地方院校,应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突出职业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上,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制上,突出学校和业界“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瞄准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增强专业适应性。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质量保障上,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作为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后,应珍惜美好时光,勤学苦练、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主动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班级、社团、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各类竞赛、“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强化职业生涯引导
针对贫困生普遍存在着就业观念偏见,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观念教育。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营造正确的就业舆论环境,引导贫困生消除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降低就业期望值。组织贫困生参加下基层座谈会,向贫困生详细介绍下基层政策,积极鼓励贫困生响应国家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为贫困生日后建功立业打牢基础。其次,高校应加强贫困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求,把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市场预测、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素质准备等结合起来,创设教育情境,组织贫困生参加服务社会及勤工助学等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帮助贫困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成才观。最后,高校还应创新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采用新的能够增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对贫困生采取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减少就业偏见,制定合理而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满意就业。
(三)规范就业服务管理,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当前,一些地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与贫困生的需求相差甚远。为此,首先,应加强高素质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在校、院(系)、各个专业建立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聘、对兼职教师、优秀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等途径,扩充就业服务队伍,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增强服务指导实效。其次,应完善就业服务手段和方法。一是筹建贫困毕业生数据库[2],明确贫困生个人状况、就业意愿、困难等级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二是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及时向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三是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邀请信誉较高的用人单位入校招聘,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四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贫困生求职意愿,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毕业后定向工作。最后,规范就业服务管理,开展就业服务评估。将就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教学督导和教育研究改革之中,保证就业课时和授课效果。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评价体系,将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质量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与其评先评优和职称、职务晋级挂钩。
(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贫困生就业观念保守、不敢挑战的特点与其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技能有很大关系。因此,地方院校必须重视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孵化措施、后援支撑[3]。首先,针对贫困生的特点,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采取分层创业教育模式,引导贫困生主动投身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开拓精神等创业综合能力。其次,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和完善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贫困生创业争取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便于贫困生既能实习观摩,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过程,明确创新创业的就业目标,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完善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有价值的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激发贫困生创业的热情。最后,地方院校和政府部门应携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和环境氛围,为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宽松的环境。
(五)完善社会资助体系,缓解就业竞争压力
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需要政府、社会的关心以及学校的指导和帮扶。首先,政府层面。一是应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实现毕业生资源和招聘信息的共享,为贫困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降低其就业成本,保证其充分就业;二是建立贫困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把未就业的贫困生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促进贫困生就业的资金投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基层的工资待遇,引导贫困生向国家急需的岗位流动、到民营企业或西部基层单位就业。其次,社会层面。一是要积极配合,主动关心和帮助贫困生群体,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坚持公开公平的竞聘原则,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二是大力拓展用人空间,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岗位,主动接收优秀贫困毕业生[4]。最后,学校层面。一是应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尽量为贫困生的学习、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贫困生就业信息服务,积极为贫困生搜寻、需求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贫困毕业生;三是帮助贫困生提高就业技巧,包括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推销”自己等;四是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心理援助,帮助贫困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合理定位,增强求职勇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亚锋,郭萍倩.高校贫困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4-107.
[2] 姚利,廖颖.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职教论坛,2011(11):84-86.
关键词:分类引导;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日趋扩大[1]。高校贫困生资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这些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但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特别是在进行资助资源分配时,有失公平的情况也屡有发生,且资助的育人功能隐退[2]。本文拟对资助工作中存在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分类引导模式下高校资助工作机制的探析。
一、分类引导的方法
分类引导,是共青团针对不同类别青年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内容和引导方法。[3]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分类引导应该是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认知水平、贫困等级、生源地经济水平等情况的差异,合理划分横向的引导层次,并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模式的资助和帮扶引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以生为本、应助尽助、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以政府扶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和学生互助项目为主体的项目体系和以奖、贷、勤、补、免为主要形式的资助工作体系,分类引导大学生自助自立。真正做到“经济上资助、感情上温暖、思想上引领、生活上照顾”,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实施目的,要最终促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和高校对接的、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根据大学生群体和个人特点,应该聚焦国家资助政策倾斜点,围绕分类引导这条主线,针对不同环境大学生群体和个人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引导路径和载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类引导,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提升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
二、基于促升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的分类引导
(一)按年级分类
1.低年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来说,大学让其喜忧各半,他们考上大学却为自己和家庭即将面临的经济压力而担忧。因此,经济资助是针对大一新生的主要工作。辅导员在院系资助中心帮助下,积极向困难生详细解读高校的助学政策,争取尽可能的经济资助,缓解经济压力。此外,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初入大学,由于他们对外界接触较少,感知不足,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易紧张、焦灼、沉闷等自卑心理[2]。辅导员老师应运用多种载体和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走出自卑心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坚定求学求知的信心。
第一,明确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要帮助家庭困难新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其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形势,特别关注学生因经济差异的心理变化,避免极端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二,人文关怀。建立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实时关注其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在帮扶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朋辈引导。“青春导航”、“自强之星”、十佳大学生等这些贫困生优秀典型成为经济困难新生学习的榜样,创建朋辈交流服务平台,现身说法,积极引导经济困难新生克服困难,自立成才。
2.中年级大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习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和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认知。勤恳务实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其在学习成绩突出,并获得相应的奖学金,相对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同时,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渴望得到能力的锻炼。此时,以励志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并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再塑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道路,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限制条件,在出国、就业、考研等方面,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和帮助。
毕业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求职就业。经济困难生社会关系资源匮乏与理想工作的迫切需求,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相矛盾。指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更好更快地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缓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是资助帮扶工作此时的重要任务。如(1)帮助毕业生角色转变,树立就业信心;(2)主办校园专场招聘,引企入校,减少毕业生外出求职成本,呼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聘用贫困毕业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3)加强贫困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社会,并将这种感恩之情转化到个人行动中来,履行承诺,诚实守信,并努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二)按生源地分类
伴随着高校并轨招生和扩招,学费大幅度增长,高校经济落后偏远区生源和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落实教育公平,培养经济落后和少数名族地区合格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经济落后和少数民族生源地,大多数交通信息不发达,尤其是少数名族大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认知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封闭式心理易激动、自卑心理渴望认同和较强的依赖心理。
高校要做这些生源地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明确学生的特殊性,尤其是少数名族学生,结合其思想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帮扶工作。(1)当前,我国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资助标准从原来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分为2000元、3000元、4000元三个档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档次、名额方面向经济落后偏远和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生适当倾斜。(2)了解、理解和尊重少数名族学生风俗习惯,适时开展重要节庆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缓解思乡之情,并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合这些生源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3)呼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以政府和学校为主渠道,同时联系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设立扶贫助学基金。(4)经济落后偏远地区和少数名族生源贫困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辅导员、授课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开“小灶”、“补营养”,并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防止极端心理的产生。
(三)按贫困等级分类
目前,我国各高校关于贫困生认定的依据各不相同,但主要依据还是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这其中不免存在社会关系或是人情关系博弈,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把握贫困等级认定工作公开性、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应该建立认定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监管,对一般贫困、贫困、特殊贫困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性贫困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和帮扶。
做好贫困生建档,建立学生的饭卡消费、医疗记录、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多个观测点,通过观测点,及时获得贫困生的相应数据,参考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学费缴纳情况,根据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线来了解贫困生经济能力动态,适时调整贫困库名单和贫困等级。(1)一般贫困、突发事件造成的暂时性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压力缓解周期较短,可针学生具体情况,生活中引导其勤俭节约,并培养其全局观念,根据个人情况,主动把资助名额让给更需要的同学;(2)困难学生,及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学生自助能力,适当进行上下等级幅度调动;(3)特别困难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实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具体贫困原因,并呼吁多方社会及个人,来帮助这个家庭度过难关。
三、结语
不同类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充分认识各类困难学生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同类别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内容的资助引目标和帮扶方法,提升就业资助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引导和帮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家庭贫困的窘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仅是国家和高校的责任,需举全社会之力,尤其需要企业、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需要他们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大学生走上社会大舞台,用自己的所学和所做去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承担起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何朝峰,李培.高校贫困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4(25),121.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人口;扶贫依赖
中图分类号:F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15-03
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居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2014年贫困人口数目为7 000多万,1978―2014年的三十余年里,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直线减少7亿,平均每年减贫1 945万人,占6.4%,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了90.3%。就数据而言,中国扶贫的成效是明显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减少。然而减贫任务依然艰巨而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减贫任务,国家了“精准减贫”的政策。
精准扶贫是国家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的生活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专项扶贫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对贫困对象施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治贫政策,以达到有效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的目的。精确扶贫的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到湖南湘西实地考察时做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中。精准扶贫在近几年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侧重于分析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人口“缩水”现象严重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自我发展问题,国家制定并实行了开发式扶贫政策。开发式扶贫政策规定,扶贫对象以县为单位,扶贫的资源集中于贫困县。学者陈全功调查武陵山片区某县,发现50%的村组、60%的农户可纳入贫困范围,但按照上述的规模分解方法,仅有51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0%)、2.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8.8%)被识别为贫困对象;然后按贫困户来认定贫困人口7.15万人(贫困发生率36.35%),有相当一部分贫穷农民因为未被纳入贫困村或贫困户而没有被认定为扶贫对象,贫困人口存在“缩水“现象[1]。
(二)精英捕获现象时有发生
精英捕获(elitecap-ture),是指本应该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数群体(常常是政治或经济上有权力的集团)占有,从而导致在政治和经济上权力较弱的集团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Dutta,2009)。这种由于外部资源进入,基层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分配,在此过程中,真正应该享受资源的人被排斥在外,而地方层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个人或集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的现象就是精英捕获[2]。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本该贫困户享受的扶贫资源大部分被其他阶层的人们占据,而真正需要的贫困户甚至不在受扶对象之内。
(三)扶贫依赖现象日益突出
有媒体报道,随着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老区发展脱贫的基础逐渐好转。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表示,政策好了,政府包揽也多了,部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有的项目实施只重考核,忽视农民意愿和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扶贫成效更多体现在“输血”功能,“造血”功能却极弱。如今,这种依赖性的现象被称为“扶贫依赖症”,指在免征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和低保等政策的照顾下,许多贫困地区的群众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最基本也最主要的生活保障之下a生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不思进取,缺少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产生了一种对政府及政府扶贫依赖性的现象。
二、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设计缺陷导致精准难以实现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以县为基本单位,扶贫资源集中于贫困县,其扶贫对象瞄准性广受批评。世界银行、Riskin、NGWing-fai认为,扶贫瞄准到县增加了扶贫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众多真正的贫困人口被排除在瞄准范围之外,降低了贫困人口在扶贫资源利用中的比例[3]。学者李小云对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瞄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超过规定比重70%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是从重点县流出的,贫困农户到手比重最低的是以项目为依托的扶贫资金,用现有指标来确定贫困村,使一些贫困村从制度上难以被瞄准[4]。
(二)人员素质低下,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1.扶贫对象素质低下
目前全国现有的7 000多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高达42%,因为自然灾害致贫的占20%,10%是因学致贫,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5]。从以上调查看来,扶贫对象的素质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差,二是文化程度低。贫困户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贫穷,更是知识、健康、能力和精神层面的贫瘠。一方面是一些地区的人们因为传统思想观念不愿意成为扶贫对象,认为这是“丢人”的事。因为文化程度低,很多群众对政策的敏感度不高,一是无法判断是否与自己有关,二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另一方面是扶贫依赖心理,有了基本保障后就不再追求更好的生活。
2.基层干部素质差
中央政府无法直接把扶贫资源输送到贫困人员手中,资源的传输离不开基层群众与政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在扶贫资源的分配、执行与落实等方面有极大的作用,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尤为重要。就上述的问题而言,基层工作人员在政策落实的程序中及个人作风中存在极大的问题,贪污、分配不公、程序不明等问题十分突出。例如精英捕获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主导或负责精确识别的工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优厚亲友,罔顾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要求,甚至人为地将贫困者指标与受助名额分配到指定的村或户中。
(三)政策运行缺乏透明与监督
就精确识别而言,主要为五个环节。一是贫困户申请。“不申请就不是贫困户”的规定使得一些没有及时收到消息或是文化程度较低不识字的贫困户被排除在外。二是入户调查核实,主要是由村镇的干部到申请贫困户的人员家中考察是否属实。三是民主评议。该环节主要的问题在于评判主体是谁、评判标准是什么、监督主体是谁、如何评判公平与否,以及如何避免村干部的维护、主导现象,如何发现被排除在外的困难户等等。四是公示环节,主要在于是否公示、在何处公示、如何公示、有无异议、如何处理异议等。五是审核环节,是否按要求、程序审核,是否有遗漏。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程序不透明等原因造成的。
三、措施
(一)实行贫困村分类机制化
1.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结合国家级政策整合资源,对不同贫困村施行差异性的减贫支持政策,不能只把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贫困的不只是经济,教育、健康等都是贫穷的内容,所以要建立多维度的分类机制。不同的类别造成致贫原因不同、受贫程度不同、所需的扶贫措施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病致贫地区重在医疗设备与医保政策的落实;因灾致贫地区重在灾前预防、受灾转移、救灾措施、救灾物品的及时输送等一系列问题;因学致贫的地区要做好教育宣传、基础教学设备与教学人员的招纳安排等,保证基本教学的范围与程度等。
2.上下齐管
在确定扶贫对象上,建议在现有的国家自上而下的测算基础上,建立自下而上的贫困群众参与制度。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政策的内容、对象、实现途径及实行的好处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基层干部要能够与村民经常的交流谈心,为他们解释说明,尽量减少因未能及时收到政策信息和受文化程度限制不懂政策而错过申请贫困户的群众。在一个乡村的贫困群中可以民主推出几个贫困代表,与基层干部组成帮扶工作组,对于村中其他居民的贫困程度进行了解、记录,了解老百姓的界定贫困的标准,避免被一些村霸或是有权势的居民引导。对于政策的落实要全程跟进,并能及时通知其他的贫困户,使贫困群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将政府的贫困户信息与乡村帮扶工作组的记录信息进行对比、核实,对于只在其中一份名单出现的名额,进行下访,入户考察,严格监督,并找出遗漏或多余的原因。要上下齐管,保证贫困人口的识别无遗漏。
(二)提高人员素质
1.贫困人员
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是人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减少贫困户对政府的依赖,就不能只是政府在单干,更重要的是带动贫困户参与到自我提升中,政府要做的应当是领头人,国家政策是机遇与途径。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变“输血”扶贫为“造血”。
(1)对于没有劳动力的人,可以依靠低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更需要的是被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医保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或减轻无劳动力的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一是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设备的建设,增加资源,保证资源的分配公平。二是要加大对贫困户、贫困子女的资助力度,保证贫困生有书可读,提高知识水平。保证体与智、身与心的全面脱贫。
(2)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需要的是工作岗位,所谓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也是脱贫的关键。一要引导无业民众参加技能培训。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有所技能,就有信心。二是要提供就业机会。可以与乡镇的企业、公司合作,既可以提供劳动力,又能提高周边的经济水平。
2.基层干部
加强纪律约束,加大监管考核力度。进行思想教育,开展业务培训。只有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作风,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在困难户的确定过程中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甚至杜绝“援助诱惑”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真正落实,有所成效。
(三)完善精史銎短逯
一是强调制度细节设定。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各个环节的实施程序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安排多位监督人员,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明确工作人员的各自职责,遵循“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的原则。各个步骤有明确的规定才能保证基层干部实施的公正、公平、公开。帮扶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方案,分配不同的扶贫资源。
二是要重视农民的参与程度。扶贫工作进程中,要让贫困户参与到各个环节中,而不只是申请贫困户名额,然后只能等待最后的决定。“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是因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社会政策及农村建设能力弱而造成的,而这方面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农民本身应有的发展权利遭受了剥夺”[1]。
三是注重实际调研。扶贫工作中,要由省级部门专门设置下访小组,对困难户的信息采集、贫困户资源到位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回访,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查群众对于基层干部工作态度、质量的满意程度。且要进行动态收集。贫穷是会重复的,对是否有居民重返贫困、原因何在都要了解并记录在案。
四是加强培训监督。干部入职前要进行培训,减少上任时造成的失误。任职时采用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干部内部调查和群众反映对每个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滥用私权分配名额和隐瞒贫困人口而追求业绩的干部要予以严厉处分。
参考文献:
[1] 陈全功.精准扶贫的四个重点问题及对策探究[J].理论月刊,2016,(4).
[2] 邱明红,邱冰.精准扶贫中的“援助诱惑”:问题、成因及治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5).
[3] 邓伟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关键词:技工院校 贫困生 心理 成因 对策
课 题: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情决策咨询课题(一般)“基于工匠精神的湖南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蓝领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JCC025)阶段性成果。
据分析,一些技校贫困生的心理呈现出自卑与自闭交织、抑郁消沉、焦虑与困扰交织、仇视社会及现实以及虚荣心强等特征。有主体自身认知、经济贫困、社会和家庭以及就业等多个方面原因。而要解决好技工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有利条件和载体。
一、技工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1.技工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技工院校贫困学生心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根据笔者多年观察,其心理呈现出以下一些特有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以下一些共性。
一是对自身进行否定性评价较为突出。大多数技工院校的贫困学生,来自边远落后地区或贫困家庭,他们经济拮据,生活节俭,同时交往圈子有限,导致社会见识相对逼仄,因而心理封闭。在校学习期间,这些贫困学生,由于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和差距较大,在心理上往往有较大反差,进而对自身形成否定性评价,表现为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具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与大多数同学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广众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出现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倾向和孤僻怪异的畸形心态。
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呈现颓废消沉的负面心理。根据笔者观察,由于经济上的困顿,相当部分的技校贫困生在心理情绪方面出现挫折感,产生颓废消沉的负面心理。他们感到前途灰暗,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热情。
三是在情绪心理方面表现为焦虑感与危机感交织。马斯洛认为,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就是生理的需要。对于技工院校的贫困学生而言,心理现象出现的一系列原因多植根于生理需求的缺乏和不满足。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扰,精神压力相当大,思想包袱极为沉重,在情绪心理方面交织着极强的焦虑感与危机感。同时,这种情感还表露在生存性和发展性压力方面,即就业、成家立业等方面。
四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上流露出虚幻的强烈自尊感。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的贫困学生在社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自尊与虚荣并存。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另一方面,极度自尊即自卑,进而演变为虚荣。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有的拒绝申请助学金,有的拒绝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
五是部分存在的极端的仇视社会的心理。我们发现,在技工院校的部分贫困学生中,由于自闭、自卑的心理催化,加上心智不成熟和社会阅历以及经验不足,在经济困乏的事实和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往往没有正确的行为判断,以致在长期心理不平衡的驱使下,走向极端,从而做出伤害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借此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最终从“经济贫困”走向“心理贫困”的不归路,影响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
2.技工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技工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诱因。经笔者梳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良的行为认知心理是重要前提。个体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和条件。对于部分技工院校贫困学生而言,由于“三观”尚未有效形成,心智也不成熟,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经济地位,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难以正确地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从而导致自身行为认知标志的紊乱。
二是经济贫困是直接诱因。心理问题大多可从经济问题上找到诱因。近年来高职院校学费的增长以及城乡差距的拉大,导致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由此,导致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性评价,要么强烈的自尊,要么强烈的自卑,以致使他们难以完整地融入校园生活,失去正常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心理贫困。
三是社会和家庭问题是间接成因。近些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也在浸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部分贫困生的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平衡,当不良社会风气与贫困现实冲突时容易产生抑郁和自卑感。此外,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单亲、下岗或天灾人祸及变故四类家庭,家庭教育的残缺或缺失,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心理问题,或仇视社会或自暴自弃。
四是就业困难的现实推波助澜。贫困学生家庭多数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他们在就业方面也处于劣势。由于对就业缺乏有效的信心,导致他们看不到前景和希望,使得家长和学生积极性严重受挫,进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成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由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还不能有效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当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二、技工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矫治的对策
要解决好技工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寻找有利条件和合适载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让贫困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只有有效满足了贫困学生的有关需求,其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笔者基于自身工作的体验,认为解决技工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技工院校要全方位关注并采取措施干预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各技工院校要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放在全局工作中应有的位置,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各技工院校要因材施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心理讲座还是心理课程,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学生心理兴趣爱好社团,无论是心理知识的普及还是心理调节技能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心理教育的点拨;第三,各技工院校要勇于创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点多面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而且因为工作岗位的性质,难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指导。但是,难为并不代表无为,技工院校要敢于创新,大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这主要是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政战线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他们在各技工院校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他们不仅直接面对学生,而且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果再辅以心理知识方面的武装,将最大功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第四,各技工院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要积极发挥主要作用,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各专业心理健康机构既要通过成立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团体辅导的方式,又要通过针对不同贫困生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积极主动地表达对贫困学生的抚慰疏导和支持理解,做到把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行为指导、认知调整和情绪疏导等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基于机制建设因素,技工院校要探索多渠道的资助政策。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根源在于经济因素,因此,物质扶贫必不可少。各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落实多渠道的资助政策。一是要将国家资助政策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适用于贫困学生;二是要广开渠道,鼓励更多的大企业到学校成立各种奖学金,来实现贫困学生的经济解困;三是通过节假日打工、勤工俭学等方法帮助贫困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能够增长其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树立自信心、积累社会人际资源;四是加强扶贫扶志方面的思想教育。思政教W战线上的老师,要在价值观发展方向上对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促使贫困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定科学合理的人生“三观”。同时,应该给贫困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注。因此,探索和建立一个集思想指导、经济援助和自助帮扶为一体的长效机制非常急迫和需要。只有这样,才会为贫困学生带来立体而全方位的资助。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及沉重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 [1],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神经衰弱等。贫困大学生已经渐渐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令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明显。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敏感多疑,自我封闭,胆小怕事,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将别人的一些无关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缺乏安全感。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有一部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出争强好胜、清高自傲、唯我至上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其实这种逞强和自负的实质也是内心自卑的表现。
2、焦虑心理严重。一是环境适应焦虑。进入大学所接触的是新事物和新生活,再加上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需要缴纳的经费,对于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进而引发各种焦虑反应。二是交际交往焦虑。大学是一个社会氛围较为浓厚的场所,交友、谈恋爱也成为在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交友活动难免会增加开支,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而言,眼看其他同学能够三五成群嘻哈玩耍,而自己却是孤独一人,从而引发各种焦虑,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自闭。三是身体状况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营养,常因出现疲倦、失眠等躯体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
3、抑郁心理突出。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之一。在高校,贫困学生出现此种状况的概率是经济条件好学生的数倍,正因为他们的贫困,从而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进而丧失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干什么都无精打采;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故意回避交往,对生活缺乏信心。如今,走在校园里,时常都能听到随口而出的“郁闷”。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生活、感情、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发展为抑郁的情绪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1、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学生的各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身边条件好的同学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在搞好学习之余,还必需做大量的兼职工作,除了赚取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之外,有时还要补贴家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同学,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令他们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常有无奈和挫败感。
2、自我认知偏差。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是老师、父母夸耀的对象,加之接触社会少,自我认知较简单,一直以来,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但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心中预期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学习成绩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他们开始怀疑自我价值,甚至会重新评价自我,影响个体心理成长与价值取向,心理问题也因此而逐渐出现。
3、就业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多半是来自穷乡僻壤和城镇低保家庭,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
(1)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等方式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2)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高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设置企业奖学金以及个人捐助、基金会等方式,来加大社会援助贫困生力度。
(3)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项经费,必须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还可以成立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督促他们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经济助困与教书育人双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
(1)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心理档案,制订具体心理健康标准和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检测方法。
(2)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调控方法》、《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把重点放在指导贫困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救助应急方案,防范和处理突发性极端事件。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立业。
(1)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
(2)热忱关怀,竭诚服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积极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扶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等。
(3)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的专业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提高就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力争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4)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早就业、早择业;早就业、早发展”的思想和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都不妨一试身手。
数字见证发展。兴国县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1.35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10.78亿元,增长18.3%;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3亿元,增长3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长18.4%。
更令兴国人民振奋的是:6个央企项目成功落户、昌吉赣深客专途径兴国并设站、850名后代贫困生及孤儿免费就读……以及变宽的道路、更亮的电灯、更美的环境。
新的一年,兴国人民将满怀希望、感恩奋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干事创业,迈出全面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新步伐!
抓苏区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
主动对接争取支持。全力争取国家部委对口扶持,国家烟草专卖局率先出台《关于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及对口支援兴国县的意见》,含金量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家民政部对口支援帮扶方案不长,却真材实料。抢抓央企入赣契机全力对接十大央企,其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钨粉及钨制品深加工、硬质合金新材料项目,中国建材集团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化蓝天集团聚氟项目、中航工业现代养殖加工项目以及中节能集团苏区文化旅游新城等6个项目成功落户,总投资达67亿元。
大力开展“重点工程建设百日会战”,启动实施重点项目64个,其中昌吉赣深客专途径兴国并设站项目可研通过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专家组评审,中电投茶园风电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兴国段完成管道铺设34%,兴赣高速土地和房屋征收即将完成,中央苏区烈士陵园、民政项目园正加速推进,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效应初步显现。与此同时,聘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庆金融办等专业机构对《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提升,目前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并举行了专家咨询会,力争尽早批复实施。
扎实开展“百日招商大会战”,成功举办兴国(杭州)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海乡贤恳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亿元以上项目19个。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8亿元、占地9500亩的开发区扩区调区工程,“两园两基地”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引进建设了埠头塘坝上现代林业博览园、万亩珍稀树种培育基地等一批超亿元农业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了龙口万亩精品苗木基地、全市首个百亩以上龙砂高效芦笋基地和官桥千亩蔬菜基地等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启动建设了5000亩以上烟叶生产核心示范区。油茶、茶叶、苗木花卉分别新增面积3万亩、5千亩和8千亩。国兴汽车博览城、开发区城市综合体、国际商贸城等商贸服务业项目顺利实施,举办了“百园千企”投融资对接活动,为33家企业提供信贷资金5亿元。
抓小康提速,着力改善民生增加幸福
围绕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兴国县实施了100项民生实事,全县民生支出19.1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62.8%。
兴国县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顺利推进18107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其中建设集中安置点、93个,并按照“四区合一”模式突出抓好了长冈合富新村、埠头铭恩新村建设;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面积34.27万平方米、5716套。兴国中学、子弟学校、兴国七小、城区学校扩容改造、校舍D级危房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率先启动实施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850名后代贫困生及孤儿实现免费就读并享受政府生活补助。在全省率先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基本药物使用率95.93%。
深入推进“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实施了“雨露计划”国家实施方式、省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两个改革试点,抓好了165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打造了丈母塘埠、兴江王迳等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区精品示范点。充分利用民政部对口支援机遇,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集示范光荣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儿童福利院等8项民政服务设施一体的民政项目园建设,并投入3000余万元改扩建茶园、良村等10个乡镇敬老院。
启动了《2013-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兴国县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坝南、和睦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施了罗廖、榔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苏区大道建成通车,平川大道及潋江大道人行道改造、凤凰大道改造等项目全面竣工,滨江西大道北延、城区截污管道、和睦返迁安置房、和睦A区道路、坝南新区路网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点161个,率先启动实施了高兴统筹城乡发展升级示范镇建设,重点推进了投资1800万元的路网建设和圩镇街道改造等项目,高兴镇被列为江西省首批百强中心镇。改造通自然村公路170公里,完成新建、改建农村电网10千伏线路300公里、低压线路113公里,全面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加固,启动实施良村、鼎龙等农饮工程13处,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近10万人。
抓绿色崛起,坚持生态立县改善环境
兴国县将生态立县确立为治县方略,深入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县投入资金9800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36.3万株,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27万亩,两年来城区种植树木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高标准改造提升了平川大道、潋江大道、兴国大道等城区主干道绿化,新增、改造城区绿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重点提升打造了兴江县、鼎龙、高兴高速连接线,实施了8个乡镇、80个村庄森林乡村和60个中小学校园绿化工程。丹霞湖被国家环保部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享受国家重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优惠机制。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樟江项目顺利完成,综合治理面积达66平方公里。
不仅要让环境绿起来,还要让群众富起来。兴国县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兴国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兴国县大力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兴国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体规划》等文件,由县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对发展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基地的,给予水、电、路以及基础设施、土地租赁金的扶持和奖补,扶持壮大油茶、茶叶、苗木花卉“两茶一苗”三大主导产业,以改变原有林地树种单一、收益低下的状况。通过招商引进外地有实力企业和鼓励本地居民种植两条腿齐步走,兴国县已发展各类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企业60余个,拥有100多个花卉苗木品种,初步形成造林绿化、园林绿化、经济林及盆花系列等较齐全的产业链,实现了新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综合效果。
走马兴国广袤乡村:赣州裕丰公司在龙口镇建设万亩珍稀苗木基地,10.2万余株罗汉松、红豆杉、圆齿野鸦椿等珍贵树种遍布山头;汇丰林业在良村镇平整土地2000余亩,已种植桂花小苗44万株;赣金源公司在茶园乡建设苗木基地2000亩,已种植台湾甜笋、红叶石楠等2万余株……
抓强根固本,提升党建水平夯实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