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市公司财务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市公司财务问题

第1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监督;问题;原因

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然而,上市公司财务监督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现有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所有者财务监督和经营者财务监督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中小股东财务监督主体作用有待完善

从出资者财务监督看,中小股东对监督内容的获取主要依赖上市公司披露的有关财务信息,相关内容的及时性和全面性还不能对其实施有效财务监督提供足够的保障,加上小股东自身业务知识和监督能力的不足,需要更多地依靠控股单位和投资机构等财务监督活动的开展。中小股东财务监督效力较弱,造成了出资者财务监督主体的部分缺位。因此,中小股东的监督能力和渠道受限,是造成财务监督主体部分缺位的重要原因,其监督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财务监督职权需要进一步

科学划分财务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的职权划分应按照委托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彼此作用、相互制衡的机制。当前,一些上市公司所依据的财务监督制度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主体的财务监督职权在内部管理制度划分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操作细则,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内容有时存在重叠的情况,使得监督体系非常复杂,也影响了财务监督效率的提升。

三、第三方财务监督的局限性

第三方财务监督是以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主体对上市公司实施的财务监督。如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独立的意见,监督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报表、经营活动合规性等。注册会计师由于其具有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其审计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鉴证性,能够为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监督依据。但审计行为具有特定的发表意见和出具报告目标,在有效兼顾对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财务监督职能上还受到监督时间和监督过程的限制。

四、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上市

公司财务监督问题的原因一是公司基本治理问题的存在。分析上述监督问题的原因,除了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外部环境外,还反映出公司内部治理的基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公司问题的存在,在经营规模和组织体系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状况,组织层级的分工授权体系,都可能对财务监督主体有效实施监督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影响经营活动财务监督的效果。二是公司衍生治理问题的存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基本问题的存在,在公司治理的实际运行中产生了相应的衍生问题。一方面是二级问题,在基本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成本,增加了监督难度;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目标降低公司治理效率的问题。上市公司经营目标的多元化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必然要求。主动的、科学有序的多元化经营目标,有助于公司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促进公司未来的长期发展,实现公司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但多元化目标如果得不到科学管理和规范实施,很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的成本上升、治理效果不高。

信息的对称性在现有公司治理框架下起到了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作用。公司的股权信息、组织信息、目标信息、决策过程信息、经营行为信息、经营绩效信息都可以从公司财务信息中得以反应和体现,加强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建设,使委托方、方和利益相关者掌握充分的企业信息,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公司经营绩效,而且能够促进各方治理主体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形成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范英杰,马晓芳.公司财务监督体系重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67.

[2]蔡锐,孟越.公司治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5.

第2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成因 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证监会以及上证券交易所对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近几年A股财务造假案件的屡屡发生,上市公司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要更加提高警惕,财务违规的成本,被查处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绿大地(002200)财务造假,虚假上市交易,2013年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原财务总监蒋凯西、原财务顾问庞明星、原出纳主管赵海丽、原大客户中心负责人赵海艳等人分别被判处6年至2年3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自上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台以来,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治理更加严厉和科学。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更加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及时加以防范。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筹资产生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导致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筹资风险当中最大的风险应当是债务风险。资产负债率高和低,虽然不能通过一些硬性的指标进行划分。我们要判断某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既要将它同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也要与本公司历史资产负债率水平进行比较。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2012年为59.95%,2011年为59.11%。A股上市公司中整体负债率呈现上市趋势。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宝石A (000413)2012年资产负债率由2011年的资产负债率为30%。而2012年期末资产负债率上升到75%。这样,宝石A的财务风险急剧上升,并且过高的负债率加重企业的负担,增加财务风险,这不得不引起公司决策层和财务人员的关注。

(二)经营投资产生的风险

这是指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导致企业价值的变动或者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通过查询沪深上市公司资料可以看出。一些上市公司过份依赖少数大客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大客户的制约,有可能是应收账款的无法正常及时收回,形成财务风险;有可能是产品的提价制约,导致公司利润无法增加;也有可能由于大客户合作关系出现恶化或者合同到期导致公司产品销售额锐减。以上市公司蒙发利(002614)为例,通过查询公司2012年财务报表:HOMEDICS等前五大客户年销售额达到41.90%,而公司一年期应收账款中金额中,前五名客户的应收账款额占全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51.40%。由此可见,该公司生产经营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是极大的。

此外,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过程中,项目投入后的市场预期出现变化,无论是增加财务负担还是预期收入减少都容易形成财务风险;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之后也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三)利润分配产生的风险

上市公司通过生产经营后产生利润结余,如何分配上市公司利润,派发股息回报公司股东;还是将利润转化为投资加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进行并购重组;还是将公司盈余进行公司股份再回购。这些决策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公司财务状况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四)恶意财务造假产生的风险

如引言中提到的上市公司绿大地(002200)财务造假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财务人员恶意财务造假,一旦被查处,公司将面临巨额的赔款以及后续继续被股东的可能性,其给股东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自查公告:承认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2012年半年报当中,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023.16万元。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证监会拟责令万福生科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对龚永福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同时对严平贵等其他19名高管给予警告,并处以25万元至5万元罚款。此外,拟对龚永福、覃学军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并已送公安机关追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关高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上述可能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单一,并且难度性较大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国内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一方面,企业要想上市,必须经过严格审核,一旦后,上市公司要想在资本市场上再进行股权融资,更加难。历年以来,A股共暂停新股上市公司和再融资3次,期间上市公司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这样以来,上市公司只能通过举债来解决财务资金需求,而他们多数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进行资金筹措。

(二)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出口型上市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同时,国内消费市场未能打开,这些因素导致上市公司不能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反而面临一系列的经营困难。

(三)上市公司决策层错误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当中,很多公司的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认证,错误估计形势,盲目上马不能盈利的经营项目等都会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特别是部分行业由于出现产能过剩,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面临经营困境。例如根据中国光伏产业网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有4000万千瓦的产能,即使今年的1000万千瓦全部上马,也有3000万千瓦的产能需要自谋出路,有至少三分之二的产能是过剩的。中国光伏产业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洲。但是据欧盟委员会6月4日宣布,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该税率将升至47.6%。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光伏类上市公司在产能过剩和出口市场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其经营状况恶化,财务压力增大。

(四)并购重组失败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扩大,进行行业内外的并购重组,也是常有的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必要的远见,对并购方案没有经过有效论证,导致并购重组失败,给上市企业造成损失,致使公司面临巨大的并购风险。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由于错误的估计预期收益,收购后管理不善,企业文化难以相融合,整合几乎宣告失败。

(五)上市公司管理层铤而走险

由于企业上市之后至少能带来如下好处:二级市场股价升值,原始股东资产增值,身价倍增;给公司能够带来巨额的融资,带来的经济效应,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在这些丰厚的利益诱惑面前,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财务高管不惜践踏法律,铤而走险,一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赌徒心态。

上市之后,由于公司的实际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数据,表现差强人意。此时上市公司控制人以及财务高管继续进行财务造假,维持上市公司“风光”的业绩和净利润,一旦东窗事发,对上市公司和股东都是致命的打击。

三、解决上述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资本市场筹融资制度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实行审批制,企业要上市,面临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排队等候。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先进资本市场的有效经验,实行注册制,或优化和精简上市审批手续,完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和退市制度,促使优秀上市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融资和再融资,优化资本市场资金利用效率,从制度上,增加上市公司有效筹资渠道,防止由于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导致发生财务风险。

(二)完善筹资结构,不过度举债

通过查询历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的资产负债率后可以看出,比较正常资产负债率应该在50%-55%左右。优秀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是更低的。比如贵州茅台(600519),2012年度其资产负债率只有21.2%。当前国内外经济恶化,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环境下,负债率低的公司面临困境能够更好的应对困难的环境,待条件好转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相反,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一旦出现恶化,其财务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对于多数企业来讲,由于经营扩张的需要,举债不可避免,但是应该尽力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不过度举债。

(三)重视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是指一家公司从业务经营中获得的现金流入超过现金流出的净流入数量。公司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财务报表中最重要的指标,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 =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高,是衡量企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在销售产品之后,要及时将应收账款收回,避免由于客户信用度等导致回收金额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致使发生生产资金不足引发财务风险。

(四)提高上市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过程中,充分进行有效性认证,认真估计形势,避免由于盲目扩张和错误并购重组的案例发生。采用独立董事制度,有利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

(五)理顺公司内部财务构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规避道德风险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大会监督。理顺公司内部权利和财务构架,做到权责明确,避免财务风险,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此外证监会管理层要加大对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对恶意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实行退市处罚,《证券法》也应该加强对这类刑事案件的处罚,从而增加违法成本,震慑财务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面临诸多的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非常需要重视的风险。高效、安全的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防范风险,保证公司资金安全,增加公司经营效率,为上市公司创造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应该重视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风险预防,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平.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规避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第3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往不在月底或月初,月度中间又不产生报表,如何准确确定购前利润。从简计议,同时也便于实施,建议按就近原则以月初或月末确定收购日,从而便于确定购前利润。二是这部分利润形成收购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借方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贷方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里的10年,收购当年可否不论月份,均作一年处理,抑或是从收购日之月起分10年摊销?显然前者操作简便,但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严密。当然,如果收购之后不到10年又将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出去,则应按实际持有期限摊销。

三、审计被收购的制度基准

上市公司欲对某企业进行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这就引申出两个:

一是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被收购企业如果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要按照收购企业的要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审计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被收购企业审计中应按照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确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决策。

二是调账问题。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四、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公司用自创的账面未记录的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除了一般要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外,其作价比例还要符合企业登记法规制度的规定。对此,根据会计学的一般原理,以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用账面已有无形资产使用权去投资,如上市公司将专有技术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另一公司使用。实际上,这可以理解为专有技术等使用范围的扩大,是原公司专有技术价值的降低,对此,按照稳健原则,会计处理是: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无形资产,即冲减原账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之后,按冲减后的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账面价值摊销。假如投资价值大于摊余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则列入资本公积。

五、所得税的有关问题

2000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0]2号文件《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2000年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了财税[2000]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各地采取的对上市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保留,即对地方实行的对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再返还18%(实征15%)的优惠政策,允许保留到2001年12月31日。从2001年1月1日起,除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所得税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这就是说,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允许执行到2001年底为止。

财政部在财会[2000]3号文《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指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公司,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换言之,在实行先征后返的公司中,返还的所得税应按照现金收付制确认。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另一问题,就是退补以前年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根据前述文件精神,似应计入退补当年的所得税科目较为妥当。

六、住房周转金的处理

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2000年度报表期初未分配利润处理。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负数,年终经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这一规定要求从2000年9月起执行。

2001年1月7日,财政部又印发了财会[2001]5号文《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要求企业从2001年开始,取消"住房周转金"科目,其余额全部调整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并按规定冲销有关所有者权益项目。上市公司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企业应在对外提供的200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将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会计处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财政部前后两个文件对住房周转金结转净资产的执行时间要求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如已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的要求作了相应调整的,则从其处理,也无需在报表附注中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说明;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尚未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的要求处理,则可以改按财政部财会[2001]5号文规定执行,即在2000年度报表中住房周转金暂不结转,而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期后事项予以说明。

七、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确认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实务工作中,有人认为,在收到预售房款或签定正式销售合同后便可确认收入实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因不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标准第一条的规定,不能确认,否则有提前确认收入之嫌。另外,还有的认为,只有产权过户后方能确认收入实现。对此,我们认为,产权过户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产权过户仅具形式意义的收入实现,与真实情况也有出入,否则,有推迟确认收入之虞。为了正确、真实界定房地产企业收入实现,我们认为,房地产收入实现标准应具备以下四项具体条件:(1)工程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2)具有经购买方认可的结算通知书;(3)履行了销售合同规定的义务,且价款已经取得或确信可以取得;(4)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软件企业收入的实现确认

由于软件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可触摸,不为人眼所识别,其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要比一般制造业、商业等行业困难些。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实现确认标准的规定精神,我们认为,软件销售实现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具体条件:(1)该项软件已转让给购买方,并由购买方出具该项软件的验收凭证;(2)销售合同的有关条款(如安装、测试)已经执行,注册会计师采取函证方式获得购买方的销售实现的认可;(3)已经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据;(4)相关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与此相关的是软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实务中有二种:一是作为当期费用支出;二是转作长期待摊费用,待软件开发成功并实现销售分期摊入。在后者处理中,如若该项软件开发失败则一次计入损失。鉴于软件开发的技术密度和商业风险,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我们认为,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为妥。

九、允许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项目

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股本是公司增加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将资本公积转为股本是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但由于其涉及公司实收股本的增加,所以必须具备增加实收股本的条件,并办理必要的手续。对于资本公积,虽然它和实收股本同属于所有者权益,但是资本公积有多种特定来源,有些资本公积项目可用于转增实收股本,而另一些资本公积项目不能用于转增实收股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以下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准备类),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的,如"接受捐赠资产准备"、"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等。这些项目属于所有者权益中的准备项目,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因此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的"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外币资本折合差额"、"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差额"和"住房公积金转入"等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已实现的资本公积,可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转增资本。其中"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是指企业从前述各资本公积准备明细科目转入的已实现的各项准备的金额。

对于国家扶持基金,它不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所列的范围之内,但却是实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的,可否转增股本?从上说,将国家扶持基金转增股本合情合理,但从现行政策看,并无明确的规定。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法规发[1993]68号文件《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规定:"集体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部分和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据此,对集体企业的国家扶持基金,可分为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和其他减免税部分来分别作出处理,前者不可转增股本,后者可以转增股本。而对于其他企业,我们认为,国家扶持基金虽然是已实现的资本公积,但税务部门减免税时,坚持企业将此列入资本公积下的"国家扶持基金",在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其可否转增股本之前,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看待,暂时不转增股本较妥。如要办理转增,也应取得主管财政税务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的有关批件。

十、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

按照现行证券、会计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在中期或年度报告中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此,企业自身要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公司经理应按董事会的要求提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应详细说明提取减值准备的依据、、比例和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等。董事会应就公司经理报告中的各项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同时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已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确需核销时,公司经理应向董事会提交拟核销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经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公司经理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2)形成的过程及原则;(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6)董事会认为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比例和提取金额。如已提准备的资产在减值准备提取后,其价值又有较大变动,且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公司应及时作出公告。

十一、利润分配政策披露的特殊规定

第4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

1.筹资能力弱。农业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的,但农业上市公司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农业公司投资风险高,对涉农贷款的概念把握不准,使一些比较好的农业项目和企业难以得到信贷资金。农业上市公司常常只能在正常资金融通体制外活动,无论是政府项目还是银行贷款,都难以投到农业企业手里,即使得到部分资金,融资成本也很高。

2.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融资比重所占的份额最大的依然是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融资总规模上呈上升趋势,但其规模大大低于股权融资的规模。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源融资,与融资等级顺序理论完全相悖。债务融资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长期债务融资比例较低,债务融资以短期债务融资为主,这种融资特点与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回收期长的生产特性相矛盾,不利于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3.资产流动性较低。农业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很小,长期资产变现能力差,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容易出现危机。以2005年数据为例:财务出现危机的农业上市公司该指标的均值为-0.22;;财务状况安全公司的均值为0.40,远远高出财务处于安全状态公司的均值。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危机事前预警机制

1.提高财务危机防范意识。这是减小财务危机发展的前提条件,要真正有效预防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对公司管理层及员工进行广泛的危机意识教育。其次要提高全体员工的自身素质,提高知识水平,对员工进行必要知识和技能培训,熟知财务危机防范的应对措施。

2.强化公司治理,保证预警机制顺利进行。由于财务危机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各个资金流环节,因而,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一套制衡、约束与信息披露机制,以保证财务预替机制的顺利运行。一是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公司组织的整体控制。二是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保证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三是建立严谨规范的财务制约机制,尽量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财务危机。四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的披露,增加公司决策的透明度,保证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与重要性。

(二)完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事中控制

1.提高筹资能力。在项目开发之前,要切实做好现金预算,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提高项目的前瞻性,避免在项目开发中途出现资金短缺、进退两难的局面。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放宽对资本市场的限制,筹资途径多元化,既可以通过国内筹资,也可以尝试通过国内的担保机构向境外的银行、财团贷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筹资渠道。

2.合理选择债务组合。从债务资本的流动性来说,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最佳结合;注意合理规划债务的期限,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减小风险,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达到最大化。

3.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大多数陷入财务危机的农业上市公司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农业上市公司总价值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尽量减少呆坏帐。

4.保持良好的信用。现代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将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各个方面。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要加强应收账款控制,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制定相应信用政策,选择资信程度好的客户,保证还贷款的及时性,避免因违规、舞弊等所带来的信用缺失。

(三)加强财务危机应对与化解机制

在对财务危机进行详细评估后,财务危机管理机构应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应对与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害。首先,对危机事态进行初步控制,有效防止危机蔓延。其次,制定完备的财务危机处理计划和操作方案。第三,建立总结与评价制度,不断改进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对上市公司整个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的运转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加以改进与完善。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相关文章:

1.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论文

4.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5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财务控监督管理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与地位也日趋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建立涵盖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1.1 对财务控制认识不到位

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控制制度认识的不够深入,也不够重视。对于他们来讲开拓市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财务控制会阻碍他们的顺利发展,束缚他们的手脚,这种认识使得公司在发展的起步上就埋下了隐患。很多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不重视财务风险制度的建设,凭借个人的意愿处理公司的大小事务,最终走向倒闭。而且在管理方面大多数选择的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是最信任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层次、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公司,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影响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即使有内控制度往往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影响到公司运行效率的提高。

1.2 风险控制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我国企业集群内部控制的目标往往以保护资产的安全作为基础目标。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会计信息不真实,使企业无法为外部债权人和潜在投资人及时进行信贷决策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获得外部债权人和潜在投资人的信任完全靠亲缘和朋友关系以及互助担保纽带,风险较大,使得公司无法正常的运转,分析原因就是因为其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经营风险的概念,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因此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是能是手足无措。

1.3 内部控制缺乏整体性

财务控制环境缺乏整体性。控制环境是控制的核心,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目标的实现,有些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权责不分,形同虚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公司结构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没有把公司的发展目标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对公司的整体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施。

2、完善上市公司企业财务监督的对策

2.1 增设风险防控机制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上市公司一般没有投资的风险,但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上市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原材料供应、产品的销售市场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可预见的自然因素的变化等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上市公司更有必要强化风险意识,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在未来企业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2 强化其内审结构的作用

财务管理在我国企业中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企业迫于市场的压力和风险,把主要的经历都放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度上面。把精力集中在市场开拓上面,就放松了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没有建立自己的内审结构,也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准确,管理缺乏规范性,风险意识不足,所以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额度比较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飞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够获得银行的信任和贷款。

2.3 尝试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建立企业的内控机制,更需要来自外部监管的约束。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及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因此外部监管体系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风险度高的不利因素,潜在的风险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损失,正是由于企业集群内部控制的先天不足及发展环境中存在的差异,建立企业集群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体系更显重要。

第6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建议及对策

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它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恐怕他们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失败的经验而不是成功的足迹。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外界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是受人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之外,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外部使用者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投资者亦或是政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上市财务报仍然不甚完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试图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具体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至少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以及附注。如上面分析所示,上市公司及时、公允、完整的定期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于保护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秩序、实现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内容不合理,不能充分披露企业相关会计信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超载的问题屡次被提及,所谓财务信息超载是指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内容过于复杂、无序,使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造成理论界的一种困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只有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囊括丰富的表内信息和大量的表外信息,这样才能使信息更加全面,但是这样一来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此多的会计信息和难懂的专业术语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带来了困难,使其难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种矛盾在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明显,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会仅仅披露该公司各关联方的基本情况,却不披露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的重要信息;再诸如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预测信息等层面的东西,在财务报告中却体现很少,因此造成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很大,有用信息却十分有限,内容显得很丰富,但真正能读懂用上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2.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是静态的,对于动态信息缺少相应的披露

现在会计理论上会计分期是一个基本假设,是对于会计活动在时间上的一个基本限定,它将企业的存续作为基础,按人为划分的期间来计量费用收入等,这样的基本假设下,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是企业财务方面的历史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历史价值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未来生产经营的预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但是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下,使得上市公司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从根本上缺少相应的时效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3.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口径不甚相同

在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很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就导致在很多经济事项中,不同企业的处理结果产生差异,尽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中企业会给予详尽的解释,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信息超载现象一样,繁琐冗杂的信息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很多误读,导致财务信息出现市场反应不一致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企业面巨大的信任风险。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与企业交易活动不直接相关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等类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上未得到反映;其次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于企业的相关非财务信息缺乏相应的披露;再次现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重点关注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理资产,忽视了企业相关智力资产、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等信息的披露;第四是缺乏对于企业未来经营信息的预测性披露;最后对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时效性差,明显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状况

从财务报告本身来看,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会计历史信息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年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而伴随着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使用,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 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上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帮助其及时抓住商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保护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利益。显然,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间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上市公司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必要且恰当地改革。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剖析

上面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微观层面的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宏观环境中的深层次原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内部成因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首先,制造有利于企业的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益;其次监管部门制定的处罚措施有限,使得对于企业造价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会顶风作案;最后对于企业行为的监管不严还来自于地方发展、税收、就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考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甚至存在个别地方政府采用各种保护手段和措施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2)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取得的效应之间的矛盾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市公司固有的机制,企业管理当局把披露信息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手段,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只有在信息披露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才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披露本公司的财务信息上。

(3)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在多数公司中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造成事实性的内部人控制状况,内部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这会直接导致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外部成因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企业的会计规范存在问题,相关会计准则修正的速度较慢,具体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而具体会计准则也存在着表述内容上的不严谨,部分会计准则的规定原则性太强,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滥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贯彻独立性原则。

(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无论是类型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创新当中,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复杂的经济业务无法纳入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同时企业会计人员在法定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是并不严谨,导致出现某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粉饰财务报告。

(3)证券监管机构的体制不够完善,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证券市场的自律机构,证监会在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证监会一般只有在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后才开始调查相应的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证监会的监管能力,导致财务报告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监管,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

(1)整体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体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在重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而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与人才对于企业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更加详尽;加强未来事项的披露,编制相应的预测性财务报告,满足投资者需要了解的,在公司现状基础上的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注重实时性报告系统的建设,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

(2)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效、高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企业信息若不能获得及时披露,就会变成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上面提到的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滞后性成为一种很大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的披露时间已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试图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解决这一矛盾,即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应以定期披露为主,辅以一定的实时财务报告。换言之,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只需对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简要的汇总与评价,重点突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至于具体数据等方面信息,可以借助实时报告提供的网络进行在线实时查询,以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互联网财务报告语言日也会很快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使非常详细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取得和交换变得更为快速、成本更低。

(3)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

扩大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争取做到充分提示风险,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上市公司整体信息等,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上市公司前景的判断。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背景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上市公司发展目标等;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

(4)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从根本上防止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建设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因为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而要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就要求上市公司合理、有效的设置自己的相关会计机构,同时建设内部制度体系,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岗位轮训制度,完善内部员工的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制度建设都有利于促进内部员工严格主动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从而保证企业有效控制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风险和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蒋顺才、刘雪辉,胡鞍钢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几个实务问题分析研究

一、股权投资差额与合并价差的关系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及其指南,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财政部印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销时发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项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从性质上说,合并价差的范围要比股权投资差额大。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于长期投资中内部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抵消时发生的差额,也应当作为合并价差。但从层面上说,股权投资差额的范围要比合并价差大,因为在不纳入合并的情况下的那些股权投资差额是不能称为合并价差。这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购前利润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中明确了股权购买的确认标准,即:(1)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2)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3)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4)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显然,由此界定的股权购买日必定迟于收购资产评估基准日。有关文件还规定,收购企业对收购日前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不能并计自身利润。但是,对被收购企业从资产评估基准日至购买日形成的老股东不再享有的损益(以下简称购前损益),收购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对此,实务界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这是收购企业从收购业务中获取的额外收入,应单独结算,收到这部分利润,作营业外收入;也有的认为,这是被收购企业对收购企业的一种捐赠,应列为资本公积;更多的同志认为应作股权投资差额。我们倾向第三种观点。

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借记投资成本,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股权投资差额,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这里所谓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财政部财会字[1998]66号文《问题解答》要求,就是实现股权收购之日。因此,购前损益也就应当作一种所有者权益,从而构成股权投资差额的一个部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收购日往往不在月底或月初,月度中间又不产生报表,如何准确确定购前利润。从简计议,同时也便于实施,建议按就近原则以月初或月末确定收购日,从而便于确定购前利润。二是这部分利润形成收购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借方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贷方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里的10年,收购当年可否不论月份,均作一年处理,抑或是从收购日之月起分10年摊销?显然前者操作简便,但后者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严密。当然,如果收购之后不到10年又将此长期股权投资转让出去,则应按实际持有期限摊销。

三、审计被收购企业的会计制度基准

上市公司欲对某企业进行收购,按照现行证券法规的规定,需聘请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

一是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被收购企业如果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该企业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要按照收购企业的要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与委托审计不同目的相配套的,在被收购企业审计中应按照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确定其财务状况和净资产,以便于收购企业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

二是调账问题。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

四、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公司用自创的账面未记录的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除了一般要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外,其作价比例还要符合企业登记法规制度的规定。对此,根据会计学的一般原理,以经过资产评估、合资几方同意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资本公积。

在实务工作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用账面已有无形资产使用权去投资,如上市公司将专有技术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另一公司使用。实际上,这可以理解为专有技术等使用范围的扩大,是原公司专有技术价值的降低,对此,按照稳健原则,会计处理是: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无形资产,即冲减原账面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之后,按冲减后的无形资产--专有技术账面价值摊销。假如投资价值大于摊余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则列入资本公积。

五、所得税的有关问题

2000年1月1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0]2号文件《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2000年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了财税[2000]9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各地采取的对上市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一定期限内予以保留,即对地方实行的对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先按33%的法定税率征收再返还18%(实征15%)的优惠政策,允许保留到2001年12月31日。从2001年1月1日起,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所得税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这就是说,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允许执行到2001年底为止。

财政部在财会[2000]3号文《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规定》中指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公司,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换言之,在实行先征后返的公司中,返还的所得税应按照现金收付制确认。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另一问题,就是退补以前年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根据前述文件精神,似应计入退补当年的所得税科目较为妥当。

六、住房周转金的处理

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2000年度报表期初未分配利润处理。由此造成期初未分配利润负数,年终经过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报经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这一规定要求从2000年9月起执行。

2001年1月7日,财政部又印发了财会[2001]5号文《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要求企业从2001年开始,取消住房周转金科目,其余额全部调整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并按规定冲销有关所有者权益项目。上市公司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企业应在对外提供的2000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将住房制度改革的有关会计处理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财政部前后两个文件对企业住房周转金结转净资产的执行时间要求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如已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文的要求作了相应调整的,则从其处理,也无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非调整事项说明;上市公司在2000年度决算中尚未按财政部财企[2000]295号的要求处理,则可以改按财政部财会[2001]5号文规定执行,即在2000年度报表中住房周转金暂不结转,而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为期后事项予以说明。

七、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确认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有关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只有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实务工作中,有人认为,在收到预售房款或签定正式销售合同后便可确认收入实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因不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标准第一条的规定,不能确认,否则有提前确认收入之嫌。另外,还有的认为,只有产权过户后方能确认收入实现。对此,我们认为,产权过户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产权过户仅具法律形式意义的收入实现,与真实情况也有出入,否则,有推迟确认收入之虞。为了正确、真实界定房地产企业收入实现,我们认为,房地产收入实现标准应具备以下四项具体条件:(1)工程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2)具有经购买方认可的结算通知书;(3)履行了销售合同规定的义务,且价款已经取得或确信可以取得;(4)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八、软件企业收入的实现确认

由于软件不具有实物形态,不可触摸,不为人眼所识别,其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要比一般制造业、商业等行业困难些。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实现确认标准的规定精神,我们认为,软件销售实现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具体条件:(1)该项软件已转让给购买方,并由购买方出具该项软件的验收凭证;(2)销售合同的有关条款(如安装、测试)已经执行,注册会计师采取函证方式获得购买方的销售实现的认可;(3)已经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货款的凭据;(4)相关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与此相关的是软件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实务中有二种方法:一是作为当期费用支出;二是转作长期待摊费用,待软件开发成功并实现销售分期摊入。在后者处理中,如若该项软件开发失败则一次计入损失。鉴于软件开发的技术密度和商业风险,按照稳健的会计原则,我们认为,软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为妥。

九、允许转增股本的资本公积项目问题

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股本是公司增加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将资本公积转为股本是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但由于其涉及公司实收股本的增加,所以必须具备增加实收股本的条件,并办理必要的手续。对于资本公积,虽然它和实收股本同属于所有者权益,但是资本公积有多种特定来源,有些资本公积项目可用于转增实收股本,而另一些资本公积项目不能用于转增实收股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以下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准备类),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的,如接受捐赠资产准备、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等。这些项目属于所有者权益中的准备项目,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因此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记入资本公积总账所属的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外币资本折合差额、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差额和住房公积金转入等明细账的资本公积项目,是所有者权益中的已实现的资本公积,可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转增资本。其中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是指企业从前述各资本公积准备明细科目转入的已实现的各项准备的金额。

对于国家扶持基金,它不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所列的范围之内,但却是实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的,可否转增股本?从理论上说,将国家扶持基金转增股本合情合理,但从现行政策看,并无明确的规定。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法规发[1993]68号文件《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规定: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中国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部分和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据此,对集体企业的国家扶持基金,可分为投资性的减免税部分和其他减免税部分来分别作出处理,前者不可转增股本,后者可以转增股本。而对于其他企业,我们认为,国家扶持基金虽然是已实现的资本公积,但税务部门减免税时,坚持企业将此列入资本公积下的国家扶持基金,在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其可否转增股本之前,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所有者权益项目看待,暂时不转增股本较妥。如要办理转增,也应取得主管财政税务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的有关批件。

十、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问题

按照现行证券、会计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在中期或年度报告中均应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此,企业自身要本着审慎经营、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公司经理应按董事会的要求提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应详细说明提取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比例和数据,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董事会应就公司经理报告中的各项内容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同时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出评价。

已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确需核销时,公司经理应向董事会提交拟核销资产减值准备的书面报告。公司经理书面报告经董事会逐项表决通过后实施。公司经理书面报告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2)形成的过程及原则;(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4)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5)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6)董事会认为必要的其他书面材料。公司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比例和提取金额。如已提准备的资产在减值准备提取后,其价值又有较大变动,且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公司应及时作出公告。

十一、利润分配政策披露的特殊规定

第8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股权配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公司规模的不但扩大,上市公司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和财务管理要求,亦难以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层之间进行理性的财权配置进而权利划分和对剩余的分配。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现实、集中、根本的体现,因此只有建立健康、有效的财务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公司利益矛盾,保证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尚存在种种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敦使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健康稳定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单一导致财权配置过度集中。虽然我国《公司法》明确界定了公司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但由于我国公司化改制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司产权过分集中,股权结构过于单一现象,使得《公司法》赋予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实体地位难以实现。在我国2004年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绝对持股份额占总股本超过50%以上的有85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80%,其中:89%是国家股东;75%是法人股东。有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4%;国有股在非流通股中占74%,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了畸形的股权结构,使公司重大财务决策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比如,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很容易从短期利益出发,忽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长远的角度,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二)董事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及相应的治理功能。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因此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无论从机制上还是在力度上都不能满足财务治理的需要。由政府委派的原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而且高达60%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极为严重。同时,由于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其对上受上级主管部门制约,决策时只会从上级主管部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下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监督与评价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我国董事会结构单一,董事责任不明确,普遍缺乏责任心,董事长的权力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公司董事会战略决策权、监督权等多项重大权利。许多上市公司由于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之间的人员严重交叉,同时所有者缺位,股东大会的权力名存实亡,董事会实质上是董事长一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利益不能在董事会内部得到有效实现。作为公司实际拥有人的广大持股人,并不能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股东大会也收效甚微。因此,导致权力失衡和权力高度集中。所有者缺位,导致权力失衡和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破坏了公司法人财产权和已形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形同虚设。从理论上讲,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改制后的上市公司仍享有绝对控股地位,形成了国家就是公司大股东的状况。国家作为公司所有者“链”过长,导致“所有者缺位”,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公司的产权没有具体的约束制度。因此,由什么机构或由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便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导致利益分配混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为追求利益,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操纵会计利润现象。同时,由于关联交易不公开、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他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往往对有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过量披露,对公司不利的财务信息闭口不谈,主要表现为: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披露不够充分,对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不够,对企业的对外担保、或有事项等项目进行隐瞒;对企业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很少,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不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对一些重大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对资金去向和利润构成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够细致;不少企业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理由,对企业当期的并购、交易等事项进行隐瞒。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表外信息披露更是问题重重,许多公布的信息严重不实,对公众存在严重误导,许多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报告、投资价值分析盲目乐观,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会误导投资者。诱发投机而非投资,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投资秩序,从另外一个方面也降低的证券市场资本化的进程。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举措

(一)加快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股权结构。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最大特点。上市公司的股票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东更多地从控制大量自由现金流中获得自身利益。在现有股权结构下,股权的流动性非常有限,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大部分,不利于公司股权结构调整,也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快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实现国有股股权的流通,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有控股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可以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着想,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和监督上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而在长远利益上,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能够更好地解决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

(二)完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功能。按照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由于我国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中小股东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董事会作用不明显。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独立懂事实际就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他们相当于社会派驻企业的“监事”,如果公司董事会一意孤行,独立董事就有责任将信息公布于众。尤其在我国,鉴于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明确独立董事的这一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划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为独立董事在有效制止我国上市公司不规范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9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作用 优化措施

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是资本市场信息的关键元素。在当今错综复杂的资本市场中,无论是经营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还是监管部门等都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财务报表数据反映的内容具有概括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等特征,许多专业性语言需要用报表分析去解释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报表分析,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财务报表和财务决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1]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上市公司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特定时点的债务构成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不仅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还能够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弹性。资产负债表分析一般分为三类:第一,资产负债表主要会计科目质量分析。即通过逐个分析论证,得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即通过计算资产负债表中会计科目占总资产或者权益总额的比重,分析企业资产结构和权益结构变动的合理性。第三,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通过连续几年或者几个时点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各有关项目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二)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不同,其作为一种动态的时期报表,能够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利润表分析包括了历史同期利润表分析和盈利指标分析。其中,历史同期利润表分析包括了历史同期数据对比分析和利润表结构分析;盈利指标分析包括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成本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收益等相关财务指标。盈利指标分析是对利润表结构的分解,可以分析和评估企业各部分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反映盈利能力的作用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尤其重要,常被称为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后产生的,专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变化过程的财务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分析,有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了解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现金变化情况,帮助其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趋势、评价公司获取和运用现金的途径,以及衡量公司在到期日支付利息、股息和清偿债务的能力。[2]

(四)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报表附注分析能够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财务会计信息、增加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希望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也希望了解企业更具前瞻性的信息,而报表附注恰好满足了其需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效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一)为潜在投资者提供投资的决策依据

2006年版《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地将投资者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体现了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因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其投资行为要求收益水平和预期的风险水平成正比,所以投资者需要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挖掘出上市公司实际的盈利情况和营运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不仅关心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关注该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率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帮助债权人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债权人是指为企业提供信用的金融机构以及购买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在资本市场,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放贷者,不仅要求本金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回收,还要求保证相应的收益。债权人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能够判断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还可以判断债权人的收益情况和风险水平是否相适应。债权人综合分析判断预期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下决定把资金贷给企业或者购买公司发行的债券。

(三)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

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资金周转状况,不断挖掘、利用财务信息,改善财务状况。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能使企业管理者发现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盘活人力资源,还能找出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企业的历史业绩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使企业管理者作出有效的信息Q策。

(四)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市场秩序

财务报表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准确地了解企业信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运行。监管机构一般是指国家财政、工商行政、税务、审计、银监会和证监会等相关行政部门。监管部门能够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效数据信息,判断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其还能通过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审查的方式,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公开的信息真实无误。

(五)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企业单位,一般是企业材料的供应商和购买产品的客户等。这些单位和个人出于权衡风险的考虑,也很关注企业的财务情况,其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材料的供应商可能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了解企业的持续购买能力、支付能力和商业信用情况,从而调整材料的采购策略和信用政策等。购买产品的客户为了解企业能否长期、持续运行,以便能够提供稳定的货源,则比较关注企业能否长期履行产品质量的担保义务以及所提供的信用条件等信息,产品的客户往往会对企业的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专项分析。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

为健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容,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经营状况,上市公司要严格按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工作。首先,为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具有可比性,要求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口径进行统一,并在各个阶段使用相同编制方法。只有这样,上市公司在各个阶段的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内容才能确保可比性,各个公司之间也能通过比较分析来获得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提升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和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依靠财会工作人员,而年度财务蟊砩蠹乒ぷ饕揽可蠹乒ぷ魅嗽保通过提升公司内部财会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有利于确保财务报表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二)多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相结合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在规范财务报表编制方法和信息披露内容相统一、健全财务报表指标构成体系的前提下,上市公司还需要增强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提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效能,以获得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有用的信息。在选择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因为各种财务分析方法都存在其不同的侧重点,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所以在分析过程中要避免采取单一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取长补短,以获取上市公司全方位的财务信息分析报告。以比较分析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常数据变动的因素,根据异常变动的因子选择因素分析法,挖掘造成数据变动的背后原因,从而找出每个因素的贡献值等;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此外,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要强调财务分析手段的时效性,对公司财务情况要能及时反映,确保提升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效能。

(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

利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存在的种种缺陷,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往年的绩效,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对财务指标的有效补充。市场越发达,资本市场越活跃,影响上市公司的因素就越是错综复杂。因此,上市公司只有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其进行全面、长期、战略性的评价分析。

非财务指标反映的往往是那些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使财务分析更加全面。把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既能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又可使企业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弥补传统财务指标分析的不足。以平衡记分卡方法为例,其弥补了企业只关注财务指标考核体系的缺陷,并且其设立的考核指标既包括了对过去业绩的考核,也包括了对未来业绩的考核。与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相比,其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实现了业绩的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统一,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

(四)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

财务报告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依据。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这一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但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多,而人追求的则是自己的工资奖金收入、奢侈消费和休闲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经营权和所有权相背离,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在追求的利益上不完全一致,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则企业经营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发生扭曲,债权人所获得的会计信息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明确管理层的权责分工,明确经济事项认定、分析、归类、记录、编报的各种方法,利用好部门之间的纽带关系,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到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四、结语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确定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界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因此,上市公司在提高财务报表分析工作质量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动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加理想的回报。

(作者单位为北京中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