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新媒体运营的理解和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盛世的年代,我们实现了光荣与梦想,超出公司及领导的预期,同时运用“本土氛围、国际空间”的整合资源能力,将工作经验及个人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做得更扎实,并有远见的高度,让我对客户及产品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与各部门之间沟通互动、内部工作组织协调、客户经营及开发商经营,让我综合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针对疑难问题及复杂问题处理的方式变得更多元化。通过XX年的工作总结、自我检讨及对XX年工作计划,将工作重新梳理及整合,做好XX年战略工作部署,同时影响其他同仁将项目的整体经营工作做好,以下四点是我个人XX年个人工作评估报告:
壹.XX年工作事务责任与执掌
1. 协助业务经理处理业务流程及各个科目的教育培训工作。
2. 业务活动组织、客户邀约、统计、稽核、问题反馈等工作。
3. 策企划、推广部门工作协调及跟催。
4. 业务专员、服务专员工作协助并指导。
5. 协助业务经理教材编写、教育培训、定期考核验收的参与执行。
6. 协助项目总监制定项目工作节奏、推广计划、销售工具制作、部门之间文件编制、开发商经营、公司沟通、协调、追踪等事宜。
7. 协助业务经理进行销控掌握、业务管理、纪律、卫生等工作事宜。
8. 协助业务经理做有关国家政策、金融、市场做信息资源整合,定期培训,建立市场信心。
9. 协助业务经理做有关指标性楼盘及竞争个案定期市场调研,解读并破解市场密码,提高业务能量。
贰.XX年工作突出表现及经验
一、沟通协调:
1. 通过策企划部门及推广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做好基础性工作,将各项销售工具、物料、媒体、企划表现等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向前推进,加快工作执行力道,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总结经验及工作的不足,沉淀工作硕果和工作方法。
2. 通过与开发商衔接等工作,凡是向内找答案,向外找资源,寻求科学方法将工作向前推进,公司领导曾说过,客户与开发商都没有错,错的只有我们自己,凡是要根据事实情况及个人的做事风格进行合理分析,寻求切入点,将工作的执行、协调、反馈及督导等全面做好。
3. 项目阶段性产品公开、产品诉求及媒体投放,根据近期来电、来访及成交做好客户分析,同时总结客户特征及客户的属性,协调各部门形成阶段性行销推广方案。短信媒体投放是本项目主流媒体之一,与公司各部门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紧密协调短信公司根据项目及产品的情况做好客源筛选再做投放,总结短信反馈效果及公司不足,以便下次媒体有效投放。
二、管理方面:
1. 对专案组内部管理逐步成熟和完善,对人员的管理和事物的协调能力具有自我的看法和见解,鉴于项目和人员不断地成熟和稳定,自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经验逐步成熟,自信心逐步增强,自我的洞察能力及事物的协调能力也不断地提高。
2. 自兼任业务经理职务工作,对销售的管理及客户谈判工作逐步在提升。总市场的理解具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对培训资料整合及综合的整合能力也逐步在提升。
3. 对现场协调事项及前台的管理有自我的看法和见解,对服务意识及客户接待的理解,现场的展示的细节都有所提高,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以后要加强学习,加强自我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三、执行力:
1. 对现场的制度和流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及标准化,逐步落实和强化细节,做出公司要求的标准同时根据现场作战情况将制度和流程准备系统化。
2. 项目的客户会、电开、集客活动、各项数据等采集,根据项目情况、产品的定位、客户的情况将现场的各项工作系统的培训,同时做出执行力道,到达标准的作战士气。
叁.XX年工作表现不足和欠缺
1. 在工作中虽然不断地成长,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思考问题整体的连贯性不足,体现深度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跟随公司和项目的节奏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思考问题与执行问题要从全面思考,逐步围绕业务核心“聚焦、深度、说清楚”将工作做好,同时协助项目总监将项目整体工作运营好,发挥自我的管理能力,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做好项目的运营工作。
2. 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及积极工作态度,不断的提高自我,对内部、外部的协调管理要有自我的想法和主见,遇到问题要多思考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多向领导汇报工作,如有解决不了问题要向领导和和同仁请教,用心做好领导分配的工作和自己的分内工作,同时协助其他同事做好项目运营工作。
3.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对工作要有高度、深度及广度的理解能力,明确工作目标,端正工作态度,检视自我的不足,增加自我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自我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将工作有力的推向更高的台阶。
4. 加强整合营销能力及整合营销的升级能力,对客源及产品要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提炼项目精髓,整合有利的市场资讯作为培训资料,形成强有力的业务说辞,综合以上研制符合当下市场的业务做法。
肆.XX年工作重点加强和规划
1. 加强执掌工作力道,思考问题要全面化,跟随公司和项目的发展方向将工作逐步向前推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合适的方法将公司和领带分配的相关事务完成。做事加强执行力和注重细节,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创造最佳工作效率。
2. 跟随公司和领导不断地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不断地自我反省、检讨和总结,严格自我要求,做事及执行问题要体现深度和细节,加强自我创新意识,同时协助项目总监及其他同仁做好项目经营工作。
3. 根据项目节奏和项目方向的发展,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并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和相关工作事宜准备,发挥积极主动工作精神,将XX年可传承工作经验逐步发挥,并改善XX年不足之处,将XX年对执掌工作要加以改善,力争创最大工作效率。
4. 不断地自我成长和学习,逐步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影响力作用,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好本质文化,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对未来房地产的走势要有自我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客户服务;品牌推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22-02
一、企业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O2O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引领行业的商务模式。截至2014年12月,54.5%的网民对来源于互联网的信息表示信任,网络信任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1]”在这样的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化媒体为企业创造了利用社交关系进行更开阔、更深入且更高效的营销、服务和品牌建设。《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最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这个词语,Facebook及Twitter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基础应用中最具潜力和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中国社会化媒体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曙光BBS站的建立,于2004年起,博客、百科、微博、微信和易信等的出现,使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形式种类丰富。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十几年中,在企业的品牌倡导、服务和精准营销成为了不可抵挡的大趋势。社会化媒体中微博和微信传播是以二者为平台来传播企业资讯,并将客户服务维护、传播推广、公共关系处理和营销等为一体的传播方式。
微博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非常适合品牌传播,在近些年的微博传播推广中,微博对品牌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已得到各方认可,企业微博运维必不可少。互联网产品的更迭速度惊人,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后又一企业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利器”,微博传播虽广度和速度惊人,但不及微信的点对点沟通属性强,传播深度和互动深度都逊于微信。所以,利用微博和微信的不同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是目前企业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不二法则。
二、中国电信在微博微信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影响
企业开微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开通和运维微博时必须经常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各地,中国电信的品牌影响力在运营商同行里并不算高,作为老牌央企,用户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不论对品牌还是服务都产生了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中国电信的经营内容,手机、宽带和互联网增值服务,经常会因为网络覆盖、网络接入和收费等系列问题受到用户投诉。由于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这使得用户对中国电信的产品和服务投诉更加便捷。中国电信开通企业微博的目的,除了像传统企业一样企业信息、为品牌和营销做推广,更在于建立与客户的沟通与服务,通过社会化媒体来平台分享互动、评价讨论,来实现与客户及目标消费人群的理解、信任及沟通。以公开的方式、诚意的态度解决客户问题和提升服务质量是建立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在微博上为用户粉丝解决投诉,以透明的方式处理好问题,会赢得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树立品牌形象。所以,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品牌优势及颠覆传统认知是中国电信在微博运营中长期的目标和定位。
在3G时代电信公司提炼的优势是“覆盖广、辐射低和上网快”三点,其中“农村全网覆盖”、“一个永不掉线的3G网络”等主题更是作为品牌的核心优势及卖点在新浪微博中广为传播。2013年“广西电信,做最懂你的运营商”,获得第二届“社交网络营销金蜜蜂奖”策划类铜奖。由于基站多所以信号覆盖广、在极端环境下依旧稳定的信号覆盖和人生中所处的不同情境下与天翼品牌的情感互通,分别以“基站篇”、“拿去用篇”和“情感篇”为主题的内容创意,简洁有力的图文向消费者传达天翼3G“覆盖广、信号稳定”的优势。通过知微分析平台和新浪微博数据来考核社会化传播效果,整个传播过程中,广西电信天翼部分4轮微博推广,共创造了1428个赞,10329次转发、2540个评论、10321915阅读量,在行业内创造了典范。来自腾讯,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激烈的竞争也催生出新的社交媒体发展需求,在微信注册的各品牌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微信的最大营销价值在于其商业平台价值的开放,数据显示,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微信具有强大的LBS定位、点对点传播的精准性和内容的封闭性等功能,用户还可以在企业公众账号进行主动提问、留言甚至聊天,这些功能弥补了微博的很多不足。社会化媒体中的企业传播,微信的应用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中国电信上海网厅为例,该微信公众号为上海电信用户提供套餐查询、账单支付、账户充值、流量包订购和业务办理等便捷服务。在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设有微厅、活动和服务三项菜单及二级菜单,绑定天翼手机、固话或宽带设备后,可以通过扫条形码便简易完成支付、自助故障报修、查余额和积分兑换。很大程度上,微信平台承担了部分客服的工作压力。
三、中国电信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尽管社会化媒体已经深入人心,纵观中国电信官方微博、子品牌及省市公司等官方微博,如@天翼飞Young、@天翼手机和@中国电信天翼空间等企业官方微博,运营者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着使用传统媒体的习惯,还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及规则。对于运营商的社会化媒体账号定位来说,从实质的需求角度,运营商应重点定位于客户服务,在消费者有了问题需要服务并以较快速度解决,企业微博的定位首先应该是对客户服务的关注和交流,而不是仅仅像传统媒体的使用方法一样,企业的信息、动态等。中国电信企业微博及微信账号多而杂,除了电信集团、子品牌还有各省市、增值产品账号等,这些账号运营情况良莠不齐,无目的性地跟风建立只会事倍功半;其次,在社会化媒体时代里,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缺位,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负面信息并大肆传播负面信息。这些负面内容在自媒体渠道中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只要传播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而传统媒体中靠抑制舆论源头而减少负面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调查研究显示,当人们对你的品牌有正面体验时,他们就会告诉一两个朋友自己的使用经验。但是,当有人对你的品牌有负面体验时,他们会告诉11个人自己的糟糕经历。这还未曾考虑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它能够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影响力来传播信息”[2]。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投诉;如果企业不以较快速度有效解决,互联网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只会使企业面临更严重的危机;最后,电信公司的传播方式和品牌建设程度未成熟,公众对中国电信仍固守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如,传播方式和内容还遵循着传统媒体“上情下达”的套路,传统公文式生硬的语言风格,传播队伍中从事社会化媒体和品牌建设的员工人数较少,这些问题则是不了解社会化媒体传播特点,不适应传播转型所致。
四、中国电信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存在问题的改善方法
首先,纵观中国电信企业微博及微信公众账号,早已设立了账号矩阵,客服、网上营业厅、手机、宽带甚至增值产品等均设立不同的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集团和各省市开通了独立的客服账号,用以明确各个账号和企业部门间独立的内容划分范围,这体现了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但是在这些门类繁多的账号下,有多少真正实现了社会化媒体下运营所达到的目的?这是企业及运营商该思考的问题;其次,电信公司在面临投诉日益增多,处理过慢的窘境下,满足顾客的需求,提供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和目标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应在经营内容、客户服务、沟通渠道和应急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上实现融合,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第一时间面对问题,公开透明地解决问题,热情积极的服务态度,是企业社会化媒体运营需保持的长期态度。为了增加粉丝、博得眼球而策划的活动和创意图文,只能短时期内引起关注,造成粉丝上涨,而长期的粉丝维护和饱满的热情却能赢得口碑,形成用户的品牌忠诚度。社会化媒体中面对企业投诉,尤其微博这个公开的自媒体平台,应与线下解决流程相配合。当产生投诉后,线上客服应充分重视客户问题,安抚化解对方情绪,积极热情地了解消费者基本问题,再与其取得联系方式转由传统线下客服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跟进过程中,企业可在微博中全程透明地问题解决进程,反而是社交网络中更行之有效的危机公关处理方式。投诉问题解决后,对企业服务态度满意,很多消费者会微博、转发微博或删除原投诉微博表示满意,这更加符合社会化媒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互动、平等的地位。而在封闭的一对一微信平台中,“社交型CRM聚焦于从客户(和客户社区)创造的信息中获得洞察力,这些信息通常是客户与他们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产生的”[3],用户的信息如果和企业CRM有效地相结合,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同时改进经营、服务内容,有的放矢。电信公司要充分重视客户的查询内容、需求和投诉,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以明确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程序问题解决,这可以使用户感受到企业重视,增加用户信任,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化媒体的正向感知印象。最后,电信公司从政府事业型企业走向消费者导向型企业,在企业传播尤其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应改变传统媒体宣传上的方式,改变客户和目标消费者对企业的刻板固有印象。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传播内容“合不合口味”、“迎合受众”已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时代里用户对信息的主动权增加,且信息泛滥,所以用户对信息进行过滤,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在网络环境中如果依然使用央企上情下达、传统而僵硬的语言风格,这必然将与社会化媒体时代格格不入,而想要获得更多年轻一代的目标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不改变语言丰富和形式,必然会阻碍企业进步和发展,所以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信息双向流动,信息由网民的喜好决定,“有意思”、“迎合网民”是传播中的不二法则。让电信公司的品牌认知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让广大客户和目标消费者重新加深对中国电信的品牌认知,了解品牌的核心优势,不仅要提升服务热情和质量,更要紧跟社会化媒体潮流不断学习和改变。2013年12月4日,TD-LTE 4G牌照的正式发放,标志着三大电信运营商在3G时代的竞争又进一步延伸至4G业务中。4G时代网速快已不再是各家运营商的独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客户需求是在品牌传播推广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1.
我一向厌恶纯凭感觉拍脑袋的方式,所以对于我不了解的行业,都会从行业背景、现状痛点、竞争情况、产品测试等一点点问起聊开。(应该是因为这些问题是投资人爱问的吧,大家都对答如流,应该有过准备。)
然后,开心的谈话通常会卡到一个问题上:“你打算做一个独立APP,是怎么考虑的呢?”
本来其乐融融的聊天突然凝固了,我开始听到各种各样的回答:
做一个APP,可以拿到更多投资啊。
移动互联网创业不就是应该做APP的吗?
额,,额,,,不然呢?
不做APP叫什么创业啊?(同时对我投来不屑的眼神~)
然后,我就balabalabala说了我对做APP的看法,一大杯冰水的量,真累。从反馈来看,大家对我的想法认可度还不错。于是总结一下写出来,省点以后的吐沫星子,出门左转这里看,哈哈。
关于是否应该做APP,其实无外乎几个朴实的道理:
1、一些产品idea根本撑不起一款值得创业的独立APP
比如,你想用以下这些idea帮助你创业,达到人生巅峰,我劝你再好好想想:
做一个查询北京学区房的APP,输入小区名,输出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
做一个解密兴趣讨论的APP,讨论加密解密的心得技巧。
做一个捡钱还给失主的APP,捡钱->失主认领。
做一个北京到天津汽车时刻表的APP,解决官网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这三个肯定都是有产品价值的,而且对某些用户/场景也是疼极了的痛点。
但是呢,实现这个产品的最佳形式,也许是一张流传甚广的Excel表格、也许是一个豆瓣小组、也许是一张张公告栏的招领启事,也许是一张截图、也许是一个微信公号。但很可惜,它不该是APP。
简单来说,频次超低的、离钱远的、交互(人人、人机)弱的idea,应该好好反思。
2、从精益创业的思想来看,上来就做APP不够轻
创业最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快速投入市场、验证idea、并探索产品模式。
因此请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想论证我的idea可行性,一定必须注定要通过独立APP来验证吗?”
我得到多数的答案,是NO。
如果想做个特定话题的兴趣社区,其实可以从豆瓣、贴吧等兴趣小组开始尝试运营。
如果你想做一个媒体,其实你可以从微信、简书等开始运营,看看大家会不会爱上你。
如果你想试试大家有没有闲置物品交换的需求,做个公号、Wordpress就能收集用户需求了。
我理解所谓精益,是在不断小步测试和推翻中探索产品,其实论证绝大多数的idea,APP都不是必要环节。
3、最重要的,想清楚APP这种方式的优缺点
“我在创业啊,就得立刻马上做一款APP出来。”这是种迷信,得治。科学的方法论应该是辩证的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件事也不例外。
APP这种产品形式,能提供哪些独特价值?我总结主要有三点:
支持更丰富的交互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相比H5页面)
对设备有更大的控制权。(如获得用户位置,使用摄像头、陀螺仪、NFC等)
产品和用户有更好的互动。(主动push通知、后台任务等)
其他渠道也有各自的优点:
H5网站:无需安装/更新,有链接即可访问,超轻量。
微信公号:提供基础交互逻辑、朋友圈分享渠道、可push可编程。
Wordpress|discuz:基础功能无需开发,当天上线,提供完整内容管理后台。
小组贴吧知乎简书:目标用户扎堆,便于快速启动运营/测试/拉拢。
于是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的产品重依赖于特定交互、硬件设备和消息通知,那就果断做APP。
如果不是,尤其是媒体类、兴趣小组类,那就好好再想想。
4、一些案例思考
嘀嘀打车
定位上,打车软件是工具,轻社交,所以初期在社交媒体上价值不大。
而打车重依赖于地图、GPS、push、支付等交互场景
所以需要做个APP。
功夫熊、宜生到家等020上门
产品初期,其实就是搜索列表、下单的基础流程,无重交互。
因此,现在大量这类产品都是微信公号+移动网站启动,并借势微信平台推广。
产品跑起来,获得稳定大量订单以后,再考虑独立做APP。
罗辑思维
人家《罗辑思维》都有三百多万爱智求真的小伙伴了,依然就是视频+微信公号。
其实对于这类内容为核心的产品(媒体)来说,做APP基本没有意义。
报业的复杂性在于,生产者同时面临着两大类需求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客户:一类客户是广告主,向报纸支付广告款,消费报纸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一类客户是读者,向报纸支付报款,消费新闻和资讯,并因其形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和信任感,从而完成了报纸的影响力塑造。现状中,由于第二类客户的支付远不足以弥补报纸的运营成本,而第一类客户则构成了报纸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在传统报业集团纷纷转轨企业化运营的过程中,种种面向广告主的运营策略应运而生。专门针对广告主所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正在各大报业集团内部不同程度地建立和完善。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读者这一逻辑概念上的报纸核心客户群时,我们发现,沉溺于舆论引导思维定势中的传统报纸至今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严重滞后了,至少是传播方式和数字技术层面的严重滞后。
读者导向审视报纸危机
现实摆在传统报纸从业人员面前的困惑是,既然报纸消亡论是“纸”的消亡而非“报”的覆灭,为什么中外传统报业转型之路均走得特别艰难?如果我们把讨论一步一步聚焦:新媒体对传统报纸形成致命冲击的核心是什么?是传媒从业人员的观念至今难以转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的网络新闻免费阅读习惯?是传统报纸网站从不具备与专业网站比拼的技术资源?
《华盛顿邮报》记者 Michael Kinsley把网络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概括为四个方面:免费新闻、搜索引擎、博客、分类广告。实事求是地讲,搜索引擎和分类广告的冲击力在美国远较中国更大。至于免费新闻,国内四大门户网站长期培养出的免费新闻阅读习惯对报纸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一时间难以有效撼动。现在单说报纸能够首先改进的部分,即《华盛顿邮报》记者所说的“博客”,或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即“双向传播”,或者从客户管理的角度来讲即“读者导向”。
传统报纸中,读者导向战略并非没有提过,但其内涵随着传媒业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比如,一份省内知名晚报的办报宗旨是:“宣传政策、反映生活、倡导文明、传播知识”,这一宗旨已经贯彻了15年,其中,“反映生活”正是当时报纸对读者导向的理解。但在新媒体时代,其读者逐渐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宣传”、“倡导”。传与受的单向传播模式盘踞已久,乃至一旦读者发现web1.0、web2.0,还有正在酝酿中的web3.0时,立刻欣然弃报纸而去(表现为报纸阅读时间的缩短和网络、移动新闻阅读时间的延长),“自媒体”风起云涌,技术成熟之迅速,足以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形成潮流,并很快改变广告主的媒体投放策略。
数据缺失加剧报纸危机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为组织提供关于客户的全面、可靠和完整的看法,从而使客户与组织间所有的过程和互动能够有助于维系和拓展这种互利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终身需求,并从中获利。”形象地来说,这意味着将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改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生产。
如果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比喻为一场争夺受众的战争,那么中国的网媒首先在受众需求的实时调查和及时满足一役中取得完胜。在网站,点击率是个硬指标,决定了广告主是否投放,也决定了网页是否需要改版,栏目是撤是留。在电视,央视―索福瑞和AC尼尔森的收视率调查数据虽然有所滞后,但也被采纳作为一个节目能否存续的权威数据。在报纸,尽管很多报社已经在采用专业调查公司调查客户阅读率和满意度,但是这一数据过于滞后,过于笼统,容易失真,科学的CRM系统很难以此为基础缔造成功。有了网络做对比之后,广告主们越来越频繁地抱怨广告在报纸的无效投放,或者性价比太低;遗憾的是,报纸很难拿出可信的数据来反驳。报纸了解它的读者吗?如今我们有所质疑。不了解读者,何谈比网媒、掌媒更能赢得读者的芳心?
那么,从技术层面来讲,报纸是不是完全不具备建立读者关系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呢?笔者认为不然。从对南京市一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晚报的调查来看,这家报纸因其发行体系的不断优化,已经建立起一个发行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中罗列了报纸订户的地址、职业、年龄等基本信息,并且每年更新。目前,报纸推行“目标发行”战略,通过发行人员的面对面沟通,既维护老订户,又逐年补充“有价值的”新订户。如果在这一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各个版面、栏目的读者阅读偏好和评价等相关数据,那么以此作为报纸转型的参考,并非空中楼阁。
“管理”读者 提升报纸竞争力
成功的组织都在为“最好的客户”下一个定义,以便能够预估这类客户的“终身价值”,并相应调整营销战略。在国外,转型中的传统报业大佬们,在高举其新闻价值大旗的同时,同样也在随时关注着对核心读者的维护及其需求的满足。在美国,印刷版报纸商业模式高峰时期,为了响应广告主对广告效果定量评估的需求,传统报业中的CPM(cost per mille 千人浏览成本)模式诞生了。作为传统媒体广告模式的数字化延伸,传统报纸的品牌优势是印刷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过渡期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根据美国尼曼媒体实验室的统计,2008年,美国报业网站的平均CPM为80.28美元,远超过Yahoo等新闻资讯类网站平均CPM(25美元),也超过报纸印刷版CPM(34.62美元)。
说到报纸网络版收费,不少同行都十分羡慕《华尔街日报》。该报的数字化战略始于1996年,到2007年中,其网站已经拥有98万在线付费用户。根据美国发行量稽核局的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是210万份,其中包括100多万份的网络版付费订户。《华尔街日报》正像那些金融、保险、电信业公司一样,在运营方面严格遵守着以客户为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指引,并从中受益良多。当道琼斯公司推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时,便能够精确锁定住那些没空每天读报,却仍然关心工商新闻的年轻读者。
一句商界流行的话说道:“争取一个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是留存一个老客户的六倍。”尽管这个数字可能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因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报纸来说,摸底纸质版老读者,并从此开始建立起读者关系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缩短其全媒体转型历程,更大程度地提升报纸的竞争力。
IPTV的卫星应用取得成绩
当前的宽带可分发上百套视频节目,数量巨大,也十分适合经由卫星的点对多点分发。中心内容接收站点或头端可以将通过卫星下行来集成内容,然后通过IP分发这些内容至当地接入网络直至用户。在IPTV的卫星应用中,许多运营商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实践。例如,除了在Alberta的Edmonton设有电视分发中心,Telus正向英属哥伦比亚投入大约1500万美元,以装备第二套卫星的下行设备,对作为业务中心的IPTV设施提供了总备份,防止其中一个头端发生故障。
卫星驱动模式同时也向电信运营商业务提供商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例如Telesat和Skyway Connect(注:泛美卫星的合作伙伴)合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家客户提供一套全承包式的IPTV方案。北方天空研究所则认为,如果主流承载商根据他们与近期计划现有设备接入光缆相比较后的卫星所能够提供IPTV业务的速度和成本结构等条件找到了引人注目的建议,经由卫星的IPTV便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服务这一新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正是如何保证像中间件、机顶盒和MPEG-4解码等支持技术在分发频道中处于同一时序上。
在北美和欧洲,IPTV是Globecast内容管理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公司的IPTV业务将包括其2006年的WorldTV业务。Globecast于2005年的早些时候进入了美国的IPTV市场,在迈阿密建立并提供了IPTV超级头端,提供一种名为IPTVComplete的与Eagle Broadband合作的旨在瞄准中小型电信提供商和多住户单元的IPTV业务,为远程头端提供内容集成、加密和解密服务,提供卫星和光纤分发传输至远程头端的服务。节目流通过这些远程头端交付给了客户网络头端。
在法国,Globecast从2003年开始已经为M aligne TV(法国电信的主要IPTV分支机构)提供业务,M aligne TV通过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为20万客户服务,为Le Bouquet TV的新的30频道M aligne TV业务提供集成和分发业务。Globecast提供了下行、集成、IP封装、MPEG-4编码业务,并分发至M aligne TV的头端。
IPTV在亚洲同样也在进步。2005年下半年,总部在香港的PCCW的Broadband TV已选择Tandberg Television 使用MPEG4/AVC,并通过数字用户线(DSL)来执行基于IPTV的高清晰电视。对于去年开发出来的IPTV系统的强劲需求,正因其的实际运用所产生的需要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所有的预测表明这一市场将在2006年间快速而持续地增长。此外,电信运营商十分关注可靠性,许多电信运营商为了备份的而建立两个超级头端,这也将驱动增长率。
超级头端的发展存在限制
IPTV的超级头端与传统有线或卫星头端的差别并不太大。但业界有一种意见却认为将有线、卫星和地面广播捆绑在一起存在终端带宽的限制。一个高级头端是大多数电视频道的集成点,区域和当地频道能附加至运营商网络的其它端点上。一个支持超级头端的选择就是卫星集成系统,该系统的作用就像是天上的一个超级头端(HITS)。所有的卫星、有线、地面和IPTV的头端组成了资源获取、编码、多路复用、网络传输和控制的核心组件。至今为止,还没发现上述手段的截然不同。每个视频流必须以其自己自备的单个节目传输流进行传输,不像传统的广播系统那样,使用多节目传输系统。原因是IPTV最后一里的交付有一个带宽的限制,只能允许少量的电视频道通信,一般说来一次同时交付1-3个频道。这些频道可能是所提供频道的全部。因此不能将有线、卫星和地面广播捆绑在一起。
另一个限制是视频传输的标准。一般说来,头端需要么以恒定的比特率,要么以隐蔽的可变比特率进行运作。在现阶段成本会稍高一些,因为IPTV要求高级视频编码,因此有线使用低成本的以MPEG-2为基础的设备。这一区别将因时间的发展而减小,对大多数IPTV的运营商来说,毕竟这并不存在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因为IPTV编码和IP多播设备的需求,每个市场的MPEG-4 IPTV头端的成本可能高达400万美元,而传统的有线头端只要大约50万美元,因此,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巨大的成本和复杂度的区别。 Broadstream已经开发出了称作IPTVConnect的外购的头端平台,打算减轻IPTV头端巨大的资金负担,让业务提供商将精力放在拓展自己的核心接入网络、营销自己的新视频产器和为捆绑业务的提供驱动用户增长上。
内容导航仍是关键
对会晤和内容的导航在IPTV环境中的作用至关重要。Skystream网络公司认为对内容导航是经由卫星多媒体的基础,因为话音、视频和数据传输要求不能中断和不能痉挛式的链接Tandberg于2月并购的Skystream公司提供在DVB-S/S2流中传输数据的源媒体路由器。封装器要求业务质量的这一特点,有助于业务提供商为经由卫星的因特网话音协议交付低痉挛式的传输,并支持其与生俱来的内容流控制。源媒体路由器还以与控制加密的协同接入系统一道,为IPTV提供峰值功能。
Skystream的Mediaplex和iPlex头端通过用户自动控制器跟踪每个用户的内容要求,提高了对内容和会晤的理解。IPTV的环境是一种基于会晤交付的机制,用户不断地建立和撤消会晤。与传统的广播环境相反,IPTV的头端需要动态地在正确的时间里将正确的内容交换/寻路至正确的用户。Scopus提供实时的视频交换和处理能力,而且支持因特网小组管理协议等IP协议的需要,允许用户从/至IP网络下传/上传视频。在对会晤的理解的作用下,也让IPTV为提供电视业务的菜单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提议。如果用户为IPTV的30个频道群付了费,对会晤或内容的理解让消费者观看他们想看的30个频道,观看他们从传统的有线电视或直接到户业务中不止30或120频道中选取的频道。
压缩技术的突破和内容可以从多源或多网络到达头端的这一情况,仅只是增加了当前处理的复杂度。当地信号从IP、光纤、卫星和地面等完全不同的网络,以任一数量和质量到达头端。因此,接收、集成和多路复用等头端的专门技术对于运营商交付保证质量的信号非常关键。
BTV可能为卫星带来利润
当专用VSAT提供独特的优势时,IPTV也可提供商务电视(BTV)的选择。IPTV能够兼容BTV,而且在如此做时还有明显的优点。其实,偶用BTV的企业尤其会发现,IPTV是一种内容交付的高费效比的方式。其优点在于,使用IPTV交付内容可能较传统方式会便宜,因为以四分之一的比率以小时来租赁一个转发器可能会较贵。当然,除非是整个转发器的租赁只用于BTV,这就意味着企业在一个非常高的层平上使用BTV。
当BTV在IPTV传输模式出现前的问世,导致了有关模式的讨论。在一种与众不同的模式中,IPTV就可很容易地用来执行BTV方案。如果所有的用户已经在高速的无线局域网或有线局域网时,尤其如此。这是已有的IPTV运营商与客户的计费关系的功能。就在IPTV自身没出现商务模式挑战时,不断增长的高资金消费的加强商务作为第三名或第四名的入市者,有自己的困难。包括内容的获取、广告和运作规模。进入者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需要集中兵力,并尚待时日。
因为很多的BTV频道是基于IP的,与IPTV所使用的是同一技术,这样就可能为创新合作走出一条路。有人认为,IPTV是加密系统,如果经由电信运营商的设施,任何机构与电信运营商签订合约来拓展其试验网络至家庭终端用户这一做法是可行的,但在头端集成和加密BTV馈送是一个问题。IPTV可能通过BTV而完成企业范围的训练研讨会、远程雇员会议、总裁信息等应用。BTV的优势在于低比特率内容编码和通过传统(虚拟专用网络)方式交付内容。系统的成本并不便宜,但带宽的节省和视频质量应该是对成本的补偿。也有人强调,为了BTV的缘故,IP的交付与传统的视频业务不同,允许统一的多业务交付。
卫星传输IPTV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当IPTV的竞争逐渐展开时,卫星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如缺乏独特性、双向网络等。为了适应或更有效地管理IPTV,卫星网络运营的其它领域需要评估或升级。需要建立一套新技术,以便工程师和运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基于IP的应用。其结果是动态发展的,即传统的视频运作人员必须学习与IP运作人员协调工作,融合完全不同的准则。卫星与光纤相对,并没有要求调整,它运营在IP-IPTV环境中,在数据世界刚刚起步的数据世界里,正推动着集成的封装,交付传统的视频内容。当信号封装进IP传输流;多协议传输流从中心位置至网络的远程管理节点的能力;从技术运营中心环境转换至面向数据的网络运营中心环境的传输支持;这,便是一切。
为了有效地控制IPTV的增长,卫星业务提供商必须处理传输、目标客户和业务区分的方法。除了采用DVB-S2和MPEG4/AVC技术来节省带宽,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卫星业务提供商要交付内容至当地无线运营商,还必须为当地客户度身订制节目。要依靠优势方案来对建立个性化节目进行多路复用、编码和转换码。至于业务区分,IPTV为卫星业务提供商开启了下一代业务的大门,包括视频点播的上传、视频点播的网络选择。所有这些,都涉及到用户机顶盒中的前置内容和与有线视频点播所要求的峰值相联系的去除业务拒绝信息等内容。
互联网、移动互联对各个行业正在不断颠覆,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都在学着用“互联网思维”来做事,而互联网管理架构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让架构扁平化,快速提升效率。
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多屏业务和实时社交媒体互动改变了人们娱乐消费的方式,大视频时代将使传统视频业务面临着严峻考验,这其中必然包括互联网化的组织管理架构对传统广电管理架构的冲击。广电网络在互联网这一新形势、新潮流下,通过引入互联网的产品经理这一角色,重新构建产品研发与创新体系、用户运营与营销体系,彻底实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转型,这其中必然也伴随着与传统广电管理、组织乃至薪酬体系的碰撞、融合。
一.产品经理是互联网的核心角色
产品经理这一名称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职位,早在1927年,美国宝洁公司就出现了第一名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综合业界观点来看,主要是由于产品研发的维度越来越多,从技术开发、产品升级到市场、用户运营等,产品经理这一岗位没有浓厚的专业立场,这决定他们不会首先于专业化思维,而是从产品本身角度去考虑、规划、设计产品,以这个目的为核心去统筹管理与调度公司的专业资源。一般而言,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目标用户特征、竞争产品、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业务模式等等,也就是说产品经理需要具有技术、市场、运营等复合背景知识,虽然不是要求都非常精通。
但是产品经理成为路人皆知的词汇肯定就是互联网的功劳了,互联网更加讲究用户体验,产品开发的维度更加多元化,从程序设计到UI设计,从市场运营到营销推广,从用户特征到产品迭代。特别是互联网更加强调产品运营,这也就意味着更频繁的部门协同与交流沟通,而懂互联网、懂IT、懂市场、懂运营、懂交互的产品经理这一角色让架构扁平化、沟通中心化,无疑让这产品开发更加顺畅。知乎上有一条关于“为什么会出现产品经理的解释条目:“老大看的在云端,程序员想的是地上,美术画着画着就跑题,运营只爱掰着指头算数据,设计忙着在平行世界来回穿越,这时候需要有个人把这些整合成一个面向用户的可用实体,于是产品经理就诞生了”,虽是调侃但不失精辟。
因此,如果说工业化时代产品经理还带有更多的项目思维,强调层级管理,以客户为导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大规模的流水化生产。那么信息化时代产品经理则带有更多的用户思维,强调扁平化管理,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产品经理成为企业的核心角色。
可以这么说,产品经理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能量环。马化腾、李彦宏、周鸿,这些功成名就的互联网大佬们都是产品经理出身,火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微信缔造者张小龙也是产品经理出身,雷军甚至亲自编写产品经理手册,一个互联网的江湖其实就是一帮产品经理的江湖。
二.广电网络需要向产品经理驱动转型
回到广电网络,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基因,广电网络与互联网的差别之处在哪里呢?首先,广电网络在产品的思维逻辑上是先有收益后用户,而互联网在产品的思维逻辑上是先有用户后有收益,不同的思维逻辑对产品的看法完全不是一个维度;其次广电网络施行的是层级审核制度,产品研发和运维机制相对缓慢,而互联网施行的是扁平化管理制度,推崇“唯快不破”真理,能够迅速构建一个以产品经理牵头的产品团队,这是广电网络目前无法办到的;再者,广电网络的业务和产品更多是在严格功能规划的情况下成型,在运营过程中很少大修大补,虽然成熟稳重,但缺乏对用户的持续关注,而互联网业务和产品讲究的快速迭代,在运营中大修大补是常态,甚至推倒重来,但对用户的理解绝对是至精至诚。所以今天广电网络的机顶盒1.0版本和5.0版本你看不出太大的差别,而微信1.0和5.0版本的差别那是天翻地覆的。
互联网对广电的竞争已经不需要过多阐述,这种竞争除了反映在网络视频、IPTV、OTT、互联网电视等以技术定义的渠道竞争层面之外,更是反映在公司组织流程与治理结构上,这就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化建立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转模式。
应该看到,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分流乃至直接对电视屏的冲击,广电网络也在求变,在业务层面,除了传统的直播频道业务外,点播、游戏、教育、娱乐等创新增值业务也陆续开展,切实贴近用户家庭生活的业务形态正在不断扩充;在技术层面,除了传统的数字化、双向化网络/前端/终端改造之外,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理解、智能推荐搜索、交互式设计等偏向“软件”层面的技术正在成为核心;更大的改变在用户层面,以前是垄断经营、“坐式”营销,现在有了用户运营、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正在成为焦点。
更深层次方面的考虑在于,产品经理作为互联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广电网络需要以此为基础,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机遇中,要快速实现产品的迭代以及发展,就需要以产品管理的方式将固有的政策导向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导向,也就是实现广电网络“以产品为导向”的产品体系,实现广电网络“以平台为主导”的技术体系,实现广电网络“以事业部或分子公司为结构”的组织层级,真正实现广电网络在思维、产品以及组织管理、文化建设、绩效考核的互联网化。
三.产品经理应该主导广电的产品体系
广电网络的信息化、互联网化过程使其具有传媒行业、互联网行业与IT行业多重特征,这对广电网络的产品经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术上,不仅需要具有传统的传媒知识背景和IT逻辑思维背景,还需要进一步具有互联网知识背景,通过复合型的知识背景重新塑造IT价值构筑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支持公司包括直播频道、付费频道、VOD等视频业务,也支持游戏、电商、支付、娱乐等互联网化的业务使公司的业务。
在管理上,不仅需要具有时间控制、质量控制、团队协作等项目管理经验,还需要具有优秀的线上协同、资源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让团队成员按照一致的目标与要求展开工作。虽然广电网络大多在向市场化转型,但是传统的国企,乃至事业单位的弊端痕迹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可以说,广电网络的产品经理核心素质要求就是沟通组织能力,打通各业务部门的联系。
在运营上,不仅需要具有产品定价、成本核算、市场销售、营销渠道等产品管理经验,还需要具有用户行为、社会学等用户管理方面的知识,真正落实用户导向。广电网络的产品正在从单一、单向化向多元、双向化转型,传统的产品导向也正在向用户导向转型,这就要求广电网络的产品经理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产品管理(偏向于项目管理角色)之外,亟需要加强的是用户管理方面的知识,建立用户导向思维的产品模式。
在更为具体的从广电网络角度去看产品经理这一角色时,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比如因为很多因素的限制,电视屏在交互能力和展现上都不是很好,所以怎样去做更好的交互,做好优质的用户体验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感受层面运用一些创新概念,但创新的根本还是解决问题,它的市场反馈决定创新的真实价值。再比如当电视行业越来越多新概念涌入市场时,产品经理需要更强的判别能力,到底哪些新模式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哪些被过度解读,需要具备对电视屏特性的减法能力,尽量做到简单、便捷的操作就能使用户获取到所需信息。
总结起来看,广电网络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技术、业务、管理等层面统筹发展,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实现卓越绩效和可持续发展。比如IT支撑系统与业务的协同、与管理的协同,业务与管理的协同等等,从而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并获得最大投资回报。
四.广电网络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思维
首先是电视互联网化思维,对不断发展的电视屏入口来说,电视需求是科技和民生产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在传统思维下的电视使用模式基础之上,用户本身的收视习惯是“被动的”,内容优势就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可能用户会感兴趣的内容并没有到达用户眼前。这就需要给用户创造一种目标,把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分发到用户的屏幕上去,不断引导增加用户对所提供服务的高访问量、高使用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广电网络这一传统文化体制下的企业就需要有充分的分权机制,以互联网来改造思维定式,从电视互联网角度来组建扁平化结构的产品导向管理组织,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敢于试错,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其次是产品战略规划与创新思维,目前互联网、移动互联视频红海时代下,各大佬们紧盯电视这一屏幕入口的,电视互联网这片蓝海已经波澜壮阔。广电网络需要以电视为核心、视频为重点、多屏为基础、多业务为条件的思路,在做好电视屏和内容的同时,反其道提供跨终端视频服务应用,从单一的视频娱乐中心向家庭娱乐中心转型。但在这一产品布局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产品经理对产品规划能否保持清晰的头脑,发展业务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更多要考虑业务前景趋势是否较为明朗、优势资源调度是否具备、技术储备是否完备、实际运营能否跟上等等,在此基础上展开产品的中长期规划与创新。产品经理在战略层面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这个战略不是原来组织架构中单一的宏观分析,而是从战略、技术、市场、资源等多维度来思索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产品创新方向。
第三要具有合作运营思维,在对内的合作运营前面已经探讨过,而对外的合作运营也是更需要思考的。广电网络产品管理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式生长到精细化体系。对产品经理而言,需要更多深入考虑生态链上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比如业务之间上线、推广、商务模式的协调。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试错,一旦有能够成功进入市场运营的产品,一定要从整个生态体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保障产品长期规划、合理的版本迭代以及产业链的资源重组,以保持良好的运营能力,为企业、为一路走来的合作伙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让合作伙伴能够有生命力活下来。
关键词 网络新闻特点;新闻传播事业;影响;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67-01
网络新闻凭借自身时效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优势为人们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给予现代大众以新的传媒平台。同时,网络新闻传播的两面性也为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展望网络新闻的未来走向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新闻传播特征
实时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而传统媒体需要在刊物印刷出版后或节目播出时才能进行相应报道。网络媒体可以在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追踪报道,让受众身在异地也能实时了解新闻动态。
大容量: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在报道新闻时受到时间限制所播报新闻有限,而报纸的新闻量也受到版面与篇幅的限制。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以存储到硬盘上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不受到任何限制,对于新闻事件可以进行深入报道与横向扩展。
全球性:传统的报刊在报道新闻时受到地域限制,主要关注本地新闻事件,而在全球性事件的报道中就更受限制。传统新闻传播媒介在报道国外新闻和对外传播时,往往会受到时间、空间、政治等自然或人为的因素。网络媒体的全球性使新闻传播不受国家限制,各国的新闻可以跨境流动。
交互性:传统新闻报道只是让受众了解事件发生,受众的角色局限于知情者,而不能发表看法、反馈信息。而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交流平台,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可以发表观点或者补充相关信息,也可以修改新闻报道中的细节问题。
多媒体性:。网络媒体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多种感官信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对新闻事件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易于检索:网络媒体所有信息都以数字的形式进行长时间保存,成为数量巨大的数据库,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以在网上检索出想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功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完全不具备的。
2 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2.1 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
网络媒介的出现对传统媒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媒介以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媒介容量的无限性等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占尽先机。而且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多于传统媒介,大部分报刊读物尤其面临困境,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电子读物。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广告,在对传统媒体的投资比例上大大减少,网络媒介在广告市场的竞争上更具有优势。
2.2 部分网络新闻失实,新闻公信力度受到削弱
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其新闻稿件往往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把关,经编辑的严格审查后进行,以保证新闻的严谨、真实、有效。伴随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征,不可避免的造成新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和虚假新闻增多,网络新闻信息审核有待加强。然而网络新闻基本上没有什么审查程序,相关网络编辑在审查中也可能由于新闻量过多而造成审查不力。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所以多个审查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对待新闻事件,然而现在网络编辑多是由一人担任选稿与编辑上网的工作,造成主观随意性加大,并且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多个版本的报道,审查者由于自身原因也可能受到误导,有意无意中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新闻失真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3 传授关系改变,新闻生产趋于全民化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传播者占主导地位。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每个受众既可以是新闻的阅读者也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受众与新闻传播者的界限模糊化,传授关系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减。传统媒体时代,大众新闻传播组织及专业新闻人才独占新闻传播资料和新闻信息,新闻生产方式具有专业性、制度化。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民众个体及社会群体都属于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化身份的新闻传播者,网络新闻传播真正达到社会化。
3 网络新闻未来走向
3.1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
网络新闻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的,虽然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传统媒体并未被取代,这也说明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质。不少传统媒体逐渐向网络进军,拥有自己的专属网站,例如一些在线的报刊阅读,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服务。网络媒体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来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各种合作项目正在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与网络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有机合作、优势互补,达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整合。
3.2 新闻网站在运营上将会逐步实行“付费”形式
由于网络媒体的分化与细化,使得那些“小而专”的网站由于提供专业的深层次信息,网站的信息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受众就需要自行付费浏览。同时由于网络的互动业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的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不同的新闻信息就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在今后的几年里,付费模式将会与国际上的网站运营模式接轨,并逐渐实行。
3.3 网络媒体分化、细化
网络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个网站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网站,和具有工具性质[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的网站如百度等搜索引擎。不同类型的网站所关注的领域及范围更加广泛与细致,对于传播模式的创新性与独特性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针对自身定位报道相关的有专门性,技术性的新闻信息。
4 结论
网络新闻传播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事业代来新的发展形势,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在网络新闻给新闻传播带来全球化视野的同时也受到境外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处于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将控制其他国家 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发达国家的新闻屏蔽和新闻渗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挑战,提升相关技术水平,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从手抄新闻信到廉价报刊,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台再到互联网,纵观人类新闻传播历史,媒介技术的变革一直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只是这次由互联网为传输通路的技术变革对媒介的影响更广、力度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本文以现象描述、文献综述、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受众对新媒介的偏好特征,从互联网这一载体上新的媒介平台和形式给传统媒介在传播内容和平台这一软一硬两个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阐释,从而表明笔者对新媒介环境中“技术”所充当的角色的看法。
关键词 麦克卢汉;新媒介;互联网技术;媒介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34-03
“新媒介”是一个与传统媒介相对的概念,也有学者将其与“新媒体”混用,目前学界对其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有专家认为只要有别于当前语境下的传统媒介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介”。有学者提出,在泛媒体时代“新媒介”的定义已经不像传统媒介那样易于归类,而是形成了一个“新媒体群”。我们可以将这个“新媒体群”理解为利用数字化、移动技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媒介终端,也可以理解为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形态。还有学者干脆给包含博客、播客、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在内的这些新型媒体形态都起了另外一个名字:“新新媒介”。美国《连线》杂志对其最新的定义则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这个定义充分概括了“新媒介”在当今科技背景下的特点:海量、共享、即时、交互、强调原创与个性化。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的说法,新媒介“消解传统媒介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新媒介”的诸多特点,使其区别于以往媒介发展史上报纸、广播、电视的出现,它没有让旧有的传统媒介走向没落,而是将这些媒介带上一条更为宽广的媒介融合之路。
1新媒介给我国传统媒介内容带来的变化
1)丰富传统媒介新闻源,改变新闻报道方式
以开心、人人、天涯、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在中国的流行,让传统媒体不敢小觑其对受众的影响。根据新浪网的统计数据,2012年其微博注册用户总数达到5.03 亿,全年增长率为 73%;其2012年12月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 万人,与2011 年同期相比提高了 8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
以“7·23”动车事故为例,新浪微博用户@袁小芫在事发仅仅四分钟后发出的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 。保佑没事!!现在太恐怖了!!”成为针对这次特大交通事故的第一条“现场报道”;随后的事故救援阶段,又有网友在网络上号召周边群众前往医院献血,并不断通过微博现场救援和寻人信息、图片;铁道部会召开后,网友又通过微博对发言人的表态、事故发生原因进行追问,对事故原因调查进展进行了实质有效的舆论监督。
如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作为新闻信息来源日渐受到诸多传统媒体的重视;网友在网络上的发声也时常作为新闻的素材以及舆论监督的声音被传统媒体于报纸、广播、电视。例如,今年来《新闻联播》多次在报道中引入微博截图;而中国之声频率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已经加入了对新华网、人民网等头条新闻的播报。
此外,传统媒体也更为看重与新媒介平台上用户的互动:北京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等多个栏目在前几年的网络直播和短信、论坛听众互动后,于2011年开始增加微博平台互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千里共良宵》节目也采取了主持人评说+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形式与听众互动。
2)淡化职能界限,提升采编效率
新媒介让传统意义上的记者、编辑身份界限也日益淡化。为了提升新闻的即时性,越来越多传统媒介要求记者不但擅长采访写稿,还要具备图片、视频拍摄技能,甚至能够独立完成新闻产品的后期编辑和(尤以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为主)。《芝加哥太阳时报》先前就宣布裁掉包括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怀特在内的整个摄影部,给文字记者进行iPhone Grapy(iPhone摄影)培训后,要求他们以后在采写文字稿同时附上自己拍摄的图片或视频。
3)改变传统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的关系
新媒介到来之前,传统媒介凭借在权威的新闻职能、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拥有大量的广告客源;新媒介对于个性化的强调,弱化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信息者,从而也吸引了广大广告主。
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可以看出,广告投放向视听新媒体迁移的趋势明显:2007—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规模增幅有3年超过了120%,大大超过同期电视广告收入的增长幅度。
新媒介的特有技术还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向受众传递信息、与受众直接互动的机会。以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为例,它是一个基于新浪微博客系统的开放的信息订阅、分享与交流平台。广告主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现有的用户账户系统或者直接替换成微博的账户系统,获得海量微博信息、粉丝关系,从而提升自身网站的用户注册量和访问数据;利用平台提供的分享按钮和动态展现插件,通过微博用户大量的信息分享来实现病毒式传播。
2 新媒介对传统媒介平台的影响
新媒介的另一重含义,即伴随移动技术、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媒介终端。新浪对于其2012年微博用户的统计报告中指出,其活跃用户有 75% 是通过移动设备来访问微博;《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我们也能再次看到这些新媒介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影响: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7]。
与其说是从新型媒介终端的发展中看到“商机”,不如说是为了避免自身市场被新媒介蚕食,近年来国内诸多报社、电台、电视台在开办网络版、推出官方微博的基础上,也开始尝试建立能够应用新型媒介终端的全媒体运营集团。不少传统媒介开始设立网络广播电视台或者开办视听节目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
同样来自《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另有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截至2013年1月,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日均制作视频、图文数量均超过1.2万条,媒体资源库库存总量超过107万条;已经能够提供150路电视频道的网络直播、1933个电视栏目的点播。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还给广电等传统媒介带来了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等等新的平台。
传统媒介在平板电脑上得以施展拳脚在一定程度上要感恩于乔布斯推出的iPad和APP应用平台。当诸多报刊受困于受众的阅读习惯渐转向网络时,其APP应用的推出为其拉回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单以苹果应用商店为例,其报刊杂志分类下的中文杂志APP已经超过200个,新闻分类下的中文报纸APP也已过百。根据南都集团的数据,截止2012年11月,其《南都周刊》与《南都娱乐周刊》两刊的苹果APP装机量已达百万之多。此外,各大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开始将其频率或者名牌栏目做成APP向用户推介。
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的出现,也为电视媒体拓展了新的平台。我国的手机电视依托于广电系统的CMMB技术,其最大特点就是定位于7寸以下的小型接收终端,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接收电视的需求。其具体实现形式是在手机中植入CMMB接收芯片,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广电媒介提供内容,委托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开通业务。公交移动电视来则是移动电视的代表,由于它安装于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面向受众的强制性传播成了其首要特点。互联网电视,也可以称其为IPTV或交互网络电视,它增加了受众在观看电视时自,可以选择、定制、回放、录制节目,也可以与其他受众甚至节目主持人、演员通过电视直接交流互动,是广电行业应对互联网冲击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但其能否在我国尽快普及目前尚受制于我国“三网融合”的进程。
以上种种,无论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还是APP、互联网电视等新型媒介终端,都得益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当今这个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不得不承认“技术”在媒介发展过程中的确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首先取决于人的意愿。同时我们也可以预估,传统媒介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新媒介技术带来的机会,对其深入研究并巧加利用,终将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7.
[2]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01.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 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63.
[4]中国广电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北京:投影时代,2013,6.http:///2009/7/13221782.shtml.
[5]张玉玲.视听新媒体时代:变化刚刚开始[N].北京:光明日报,2013-06-13:16.
[6]刘志勇编辑.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北京:央视网,2013,6.http:///2013/06/17/ARTI1371438633193647.shtml.
2011年,Mini(宝马)汽车在瑞典发起了一场“Mini逃亡”活动,Mini设计了一个GPS定位地图程式,显示一部虚拟的Mini、你和其他用户的位置。只要你到了虚拟Mini的50米内,你就可以得到那部车。假如别的用户在你50米内,就可以抢你的车。假如你能够保有你的Mini一周,你就可以得到一部真的Mini!推广期间,吸引了无数瑞典人在街头奔跑!这项有趣且报酬丰厚的活动让参与者乐此不疲。
在“Mini逃亡”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Mini本身,而是大众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活动关注了,关注者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传播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要吸引大众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争夺,也就是“眼球经济”。“Mini逃亡”活动紧紧抓住媒体和公众的眼球,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宝马成功地把Mini营销了出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活动营销是“注意力经济”。活动营销运用注意力经济原理,并且是培育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手段。注意力营销理论以注意力资源稀缺为前提,重点研究如何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而活动营销以注意力营销理论为支撑,通过活动制造话题,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注意力,扩大消费群体,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对于活动的理解,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一策划的“事件”上,而应该把活动看作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功能可以用五个“在这里”来概括,第一是“内容在这里诞生”,第二是“注意在这里聚焦”,第三是“体验在这里进行”,第四是“资源在这里整合”,第五是“周边产品在这里衍生”。
企业如何做活动营销
一个成功的活动应具备六大要素,分别是吸引力、关联性、传播力、互动性、执行性、整合度。成功的活动营销可以跨媒介整合资源,将物流、会展、媒体、运营商、观众、供应商等整合在一起,形成集中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活动营销方式主要有促销活动、赞助活动、自办活动,以及行业峰会、订货会、产品会、经销商大会、展会等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营销各有优劣,例如促销活动成本较低、短期效果明显,但非“长久之计”,过多举办促销活动有可能损害品牌形象;赞助活动易操作、收效快,但费用高且存在一定的风险;自办活动有利于企业产品、品牌全面植入和推广,但需要专业持续运作。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活动营销依然停留在厂商之间的交流研讨、新产品等层面。弥漫着浓烈的商业气氛,给消费者媚俗的感觉,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针对企业活动营销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1.活动要有延续性,形成品牌效应;2.强化活动推广,围绕活动做广告;3.淡化商业气息;4.避免同质化,最简单的活动也要有看点;5.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6.强化消费者的参与体验。
首先,营销活动切忌虎头蛇尾,没有延续性。消费者不是一个纯理性的群体,相反,他们是一个十分不专业的群体,需要持续不断地刺激才能完成对企业活动的记忆,也只有被强化的记忆才能让他们产生实质性的消费欲望。企业最好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形成活动之间的联动效应,突出同一主题,形成统一风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活动营销效果。
其次,活动的宣传推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造势、活动期宣传、后续影响力报道。根据企业对活动影响力的定位,必须配合各种宣传渠道,不同的定位涉及不同的渠道。活动的宣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往往要组合运用——新闻会、专题、路演、广告。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应当突破常规广告的束缚,拿出围绕活动做广告的决心。我认为企业的营销投入应当拿出一半做活动,另一半则围绕活动进行广告投放。
如果活动的商业色彩太浓,公众就会识破其中的促销意图,参与活动者甚少,自然无法产生轰动效应。相反,如果能根据公众的心理特点,策划符合其心理需求的活动,娱乐色彩强,公众就会踊跃参加,活动就能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
此外,形式雷同、策划创意雷同、执行手段雷同、活动主题雷同……现在企业活动营销走入了一条同质化的死胡同。太多晚会、开幕式、颁奖典礼之类的活动让企业活动营销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其实可供选择的企业活动非常多,比如公益主题、文化主题、政治主题、健康时尚主题、民生主题等等。只要创新,执行到位,最简单的活动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
目前,数字媒体正创造着成倍的新兴传播工具,技术创新带来消费行为多元化,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应用这些工具,进而产生更多潜在的消费机会。
最后,消费需求日益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者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更注重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获得“体验感”。通常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活动市场的问题与困惑
如今在中国活动已是遍地开花,但活动营销却依然处在原始的“自娱自乐”阶段,很多活动是各种草台班子打着各种旗号在忽悠,缺乏完整的创意流程,缺乏对活动的细节把控,结果耗时耗力、劳民伤财。长期以来,国内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品牌活动少之又少。
中国活动市场规模很大,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大概在人民币2000亿~3000亿之间。中国仅节庆活动就多达2万个左右。可以说,活动营销是未来的趋势,但是目前的情况确实很乱。
首先是活动市场不够规范,不够市场化。比如政治活动是不能碰的,体育活动市场化程度又不高,目前国内活动主要就是几大类,一类是商业活动,一类是娱乐活动,还有城市节庆活动。
其次,活动市场准入门槛低,谁都可以进入,一个人注册个10万元的公司,有关系就可以做。国内活动市场鱼龙混杂,其实没有真正的大活动公司。现在的活动运营者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三五个人的草台班子组建的小公司,二是广告公司演变而成的依靠广告客户资源承接活动的公司,三是媒体的活动运营部门,四是自办(企业策划部门或政府大型节会办)。这些活动运营者要么是某个机构的下属部门,没有专业的活动操作团队,并且不是以活动运营作为主营业务,要么就是半路出家,对活动行业一知半解迷迷糊糊的半吊子。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这样的活动运营者无非就是靠关系或者一些根本无法保障效果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的所谓活动创意忽悠到活动的运营权,他们的目标停留在操办活动的那些经费,而丝毫没有考虑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执行把活动做成企业、媒体、消费者之间互动的交流媒介。其实国内的活动大同小异,涉及创意的部分很少,要么搞个论坛,要么搞个晚会,要么是产品会,比到最后就是比谁的关系硬,拉单子比关系。
正因为缺少专业的从业者以及创意,活动一般沦为自娱自乐似的凑热闹。搞个晚会,请来明星,请来领导,安保的警戒线一拉,群众进不去现场。隔离群众是开展活动最大的问题之一,国外成功的活动都是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要想摆脱自娱自乐,就必须开放性地做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并与他们互动。
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国内活动市场缺少产业化的思维。以往,各地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承接了一部分活动来做,但是一个活动涉及的必要环节包括媒体、节目内容、舞美、宣传、技术、服装、道具、接待等等,还有上下游产品开发,以及衣食住行游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完成活动现场环节,活动必然无法成功,更谈不上影响力。在国外考察文化产业项目、活动公司时我发现,迪士尼、NBA、尼斯狂欢节、伦敦奥组委等国外活动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活动产业链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
国内对活动的看法还停留在活动就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场聚会,不存在产业开发问题,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把活动看成了晚会。在国外,戛纳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围绕“电影节”展开的,NBA更是将现场门票、电视转播、球场营收、运动鞋服、明星资料等方方面面都囊括进来,而且还有更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在对活动进行前期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应该围绕活动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活动周边的环境没有很好地为活动解决衣食住行游购等问题,而活动的衣食住行游购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就这样被忽视了。
在我看来,活动属于两个层面,一个是活动营销层面,一个是产业层面,要开发活动产品。先做基地和产品,然后围绕产品和基地做活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迪斯尼公司就是这样做的。而我们现在倒过来做。
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到营销落地的过程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很辛苦,我们现在也做得少了,主要是太累,其实很多因素已经不是智力层面的,一个活动的导演和策划人员到最后往往是拼协调、拼毅力、拼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