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

第1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筹资体系、资金来源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与高校发展进度相比明显滞后,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弱点也日益突显。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将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财务数据分析,将海量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增强财务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 数据挖掘

为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校财务分析正逐步从预算型的简单分析向管理型和高科技型的深层次分析方向发展。如何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提升财务分析方法,客观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将会计数据转化为管理层以及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支持信息,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努力探索、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资产管理不健全

高校的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密不可分,属于财务管理范畴,资产管理提供的信息是高校财务分析的最主要的数据来源,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分析的正确程度,间接影响高校未来发展的决策,决定着高校对外提供信息的相关性。

资产管理是以高校总资产为管理对象,高校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都是能够用货币计量,贯穿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潜力,是高校财务核算所必须涉及的内容。我国已经于2012年年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但从近一年的施行情况看,目前许多高校执行的并不好,使得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无法正确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和累计折旧,不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现有的运营能力,不利于资产的有效利用,这样的核算机制必然导致账面价值与实物不一致,也就难以为高校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甚至导致高校中长期规划决策有误。另外,也会导致高校按照成本分配与补偿理论确定的学费标准未能真实客观反映出受教育者的教育收益率,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会计原则,更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合格的高校财务分析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管理、统计学知识外,还应该对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风险管理、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知识和管理决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积累。

现实工作中,有些高校领导只重视教学科研发展,忽视财务分析工作,认为财务人员只要能记账、算账和报账就可以,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专业素质、政治素质不重视。违反制度规定随意聘用会计人员、“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等现象普遍。由于财会人员专业不对口和知识结构的缺陷,必将影响高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高校会计电算化工作迅速普及,繁琐的记账、算账等日常工作被计算机取代,但部分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不能够熟练使用财务管理软件,有些高校财务工作重心没有及时转移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上来,导致财务分析滞后,从而阻碍了高校的科学、及时决策。

(三)财务分析方法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财务分析仍停留在针对财务报表做事后分析,主要方法是比较分析法,是针对学校整体的主要收支进行纵向的历年比较分析,对于企业常用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采用的较少,现代高科技的深入分析方法基本不用,财务分析指标也不够完整,如没有投资分析、筹资分析和反映资产净值的指标,对外界高度关注的高校的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分析不够。而且目前不少高校缺乏现代化高科技的财务分析处理设备和技术,即使一些高校采用了财务分析软件系统,但由于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或者存在财务分析系统不能与财务核算系统直接对接,在高校财务分析中仍需手工收集数据信息,这使得当前高校财务分析工作效果差、不及时,无法促进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无法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

二、探索高校财务分析工作的新方向

(一)完善资产核算

在高校筹资主体多元化的时代,为解决外界和政府对高校财务信息的需求,解答社会投资者对高校绩效管理、办学成本和发展前景等的质疑,高校应该学习现代企业资产核算方法,创新资产管理理念。高校要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核算等方面开拓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手段,并与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重视资源消耗,明确高校的受托责任,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决策,满足社会投资者和政府的信息需求,满足国家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对资源进行管理,更科学、合理地实施高校中长期战略决策。另外,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可以提升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相关性,能更好地满足高校成本核算、绩效评价以及财务分析和决策的需要,为外部信息需要者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同时,高校需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化,并做好软件开发和硬件准备,利用校园网创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

(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完善财务分析质量的关键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首先要把好选人关。在引入新人时要选择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政治思想可靠、廉洁奉公的管理学专业人员以及经济管理和计算机跨学科的综合人才到财务部门工作,从财务分析的源头把好关。其次要把好用人关。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具备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综合知识的人才,利用现代的高科技对高校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加工,才能得到对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信息。领导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人员的聪明才智,激发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分析的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加强监管,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最后要把好育人关。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改善高校财务管理和提高办学效果,为高校发展提供决策相关依据,为外界提供相关的高校财务信息。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财务分析,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存在着一定的弱点。虽然会计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有的高校将财务分析软件与日常的会计处理软件通过一定的接口联系起来,但财务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多具有模糊性、复杂性、时序性等特征,使得管理者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估与决策。因此,高校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投资主体和财务管理职能的逐步转变,对高校财务分析的工作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指标设置要周全;财务分析要及时准确,具有前瞻性;要抓住时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分析数据,使高校的预测更为精准,决策更加科学。

为此,笔者建议,可以采用财务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高科技财务信息处理技术,其主要特征是能对财务数据库及其他相关业务数据库中的大批量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进行提取、分析、转换及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炼出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能够为管理层、潜在的信息需要者制定财务决策提供依据。在高校财务状况分析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找出隐藏的、未知的、但对了解高校财务状况、资产运营十分有用的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科技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完善高校的资产管理体系,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素质,采用先进的财务分析方法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迪,李彩霞.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J].经济师,2010,(10).

2.朱雪嫣,刘明达.高校财务分析的现实反思与制度完善[J].高教探索,2012,(3).

3.鞠亚辉.从收付实现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商业经济,2011,(4).

4.H Chen,X Wang. The applied research on data mining in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university.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BMEI).2011:633-636.

第2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68-01

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加快,如何有效应对财政拨款机制的调整,已是高校管理层需要着手研究的问题。不难预见,若是全额财政拨款机制发生改变,必将增大高校资金预算及配置难度。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应完善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以下简称:会计监管)。

作为事业单位类型的高校,是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开展资金预算、配置活动的。从高校资金的使用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辅助领域,以及行政管理领域。与此同时,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扩建的诉求,从而基建也成为途径之一。这就意味着,高校会计监管不仅是优化资金预算与配置的手段,更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高校会计监管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这也就为如何完善会计监管提出了要求。

一、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着的问题

根据高校资金使用的途径来看,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领域的固定资产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教学领域的固定资产包括: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类。其中,通用性固定资产如“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而专用性固定资产如实验设备。不可否认,高校通过招标程序合法购置上述资产,这从形式上并没有问题。然而,在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耗材采购经费,往往是会计监管的薄弱环节。不难理解,无论是通用还是专用资产,其在具体的使用知识上已超出了会计人员的专业范畴。因此,正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导致了会计监管缺失。

(二)行政管理经费的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从目前高校体制现状来看,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会计监管难度。且不说权利因素使然,仅行政管理部门的资金使用途径而言,就比教学领域难于掌握。比较来说,会计监管环节难以准确获取经费使用背后事件的真实性。如,招生部门在开展招生工作时,会计人员无法获知当事人确切的资金使用情况,当然也就无法切实履行会计监管工作。笔者认为,这在各高校应是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其它基建经费的使用存在会计监管问题。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必然需要不断拓展学校的建筑面积。这就成为了资金使用的主要方面。该领域依然存在着会计监管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仍然来源于:(1)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监管缺位;(2)经济事件发生的隐蔽性所形成的监管缺失等。

鉴于第三个方面出现的会计监管问题比较复杂,本文将主要针对前两个问题讨论财务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

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目前高校还面临着薪酬分配制度的变革。在以绩效管理为主线的体制框架内,必然也对高校财务会计的监督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新时期高校对会计监管的要求如下所述:

(一)会计监管对象应该细化。会计监管对象应该细化,其本身就是对当下绩效管理的适应。具体而言,“对象”包括:个人、部门。针对个人的会计监管目前容易实现,而对部门的会计监管则比较困难。原因在于:(1)高校各部门一般都有二级帐户,形式上被监管,但在事由充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经费。(2)在科处结构下,部门经费的使用须由部门和高校行政主管签字,而高校行政主管则无法准确获知资金的使用途径,因此就为财务会计监督带来了困难。为此,对部门细化在于将监督机制下放,由部门管理者来执行。

(二)会计监管过程应该完整。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高校各部门申报下年的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全校做出总预算;(2)在具体的资金使用中,采取二级帐户管理;(3)对于各部门的创收收入采取分层划拨的形式等。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会计监督过程应涵盖以上几个方面,从而形成完整性。其中,对于第一阶段的预算来说,应形成刚性机制,并搭建各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

三、高校财务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的途径

结合以上的阐述,这里具体就完善途径给予表述: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申报审批途径。包括教学、行政部门的资金申报材料,是高校财务管理对资金预算的基础信息。在面对各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资金需求时,财务管理部门应倾向于教学部门。同时,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色以及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战略规划,有重点的开展资金配置。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途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各院系的专门帐户,监督资金流向和流量来获得第一手财务信息。同时,在涉及实验设备采购、师资培训、外出考察活动时,财务管理部门还应派专人进行事项核实,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给予资金使用建议。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途径。 资金作为高校教学资产的货币形态,将逐步被实物形态所替代。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则在于,财务管理部门对院系新购置教学资产进行使用频率上的评价;并且,还应参与师资培养后的能力评估工作。

(四)建立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内涵式建设,还应与教学、行政部门建立起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通过专人定期访问,以及信息平台基础上的沟通活动,来及时了解高校在各个领域的资金需求状况。

小结:从高校资金的使用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辅助领域,以及行政管理领域。与此同时,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扩建的诉求,从而基建也成为途径之一。为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申报审批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途径;建立定期、长效的部门信息联动途径。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晔.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监管中的定位和作用[J].财政监督,2011,8.

第3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消防 财务基础 保障

一、当前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消防法》中明确指出:“公安消防部队承担重大灾害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职能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消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日益频繁,使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建设任务不断增加,这对经费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某些地区目前只是为消防灭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而对应急救援等工作并没有明确的经费保障条例,从而导致地方财政对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预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消防部队在预算编排、审批上报、执行调整、分析报告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过程不够严格,导致有些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预算管控作用不强;由于预算执行不严,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消耗性开支居高不下,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难度;资产和预算相结合的政策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在进行资产清查时排查不够彻底,重供轻管、重钱轻物、重要轻用、重建轻护的现象严重。

(三)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领导者依法管财,科学理财,节俭用财的观念淡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微不足道,抓不抓影响都不大,只要找到钱就行,因此对管理问题熟视无睹。

(四)财会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地方财政投入的增加,基层大队资金流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懂管、会管、敢管的专业财会人员。然而由于目前基层没有财会人员编制,不能解决兼职财会人员技术职称问题,造成财会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财会人员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准则、制度规定、新方法、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不会、不敢管的问题在部分单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对策

要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资金管理规范化、基础建设制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工作目标,为消防部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针对目前消防部队职能任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应与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协调,获得理解和支持,尽快修订消防经费保障标准,扩大经费保障范围,从而确保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根基牢固,运行长效。为实现建管并举,经费保障机制化,一要建立“双考”机制。一方面,提请省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将消防经费投入作为指标,纳入到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中,年底考核,政府督办;另一方面,采取总队军政主管与基层支、大队军政主管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争取消防经费事宜纳入到班子考评和年终考核中,从而充分调动基层主管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双促”措施。积极与上级政府沟通协调,争取采用“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促进省财政在消防经费安排中,继续向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倾斜;通过总队党委成员联系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定点帮扶,沟通协调,促进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着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要大力推行绩效预算,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减轻环节经费收支矛盾。一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把好经费投向投量上。要以战斗力生成为标准,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科学统筹财力资源,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财力资源综合保障效能。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掌控经费运行上。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在经费运行上下功夫,求实效,切实做到严格预算管理,不超预算花钱;严格经费供应,不超标准保障;严格经费合身,不超限额开支,大力压缩“三公”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改革。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工作部署,逐步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机制,充分发挥资产最佳效益,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着力于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努力实现资金管理规范化。长期以来,消防部队会计确认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入与相关支出应当配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规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消防事业的飞速发展,消防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趋势,这种以强调收付实现制为主导的会计确认基础,由于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比性,不能全面反映财务收支及资产状况,已越来越不适应消防部队财务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使财务部门更加注意经费使用效益,做到“跟踪问效”,从而有利于引进管理效果更佳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同时,积极探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察,公开透明。推广网上一行结算,规范资金电子支付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流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4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密集型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其运行主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短板。不同于传统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风险、高收益、知识资本投入大、无形资产地位显著、人力资本举足轻重等特点,其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思路,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对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为核心,以知识资本经营运作为关键点;以知识、技术和人力为主要投入,以知识技术的生产、创造和利用为主要形式,是追求持续创新发展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因此,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比重往往较大,对资产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货币与实物的范围,将创新技术及核心人才作为关键因素纳入资产的范畴;同时,由于研发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大,企业面临的风险和资金压力也有所增加。

就目前高科技中小企业而且,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有以下几种:

1.传统财务管理内容不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决策需要

(1)用传统财务评价指标来无法客观衡量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

(2)没有完善的无形资产、资本运营体系,科学投资决策做工作仍需加强。传统指标难以准确判定企业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和获利能力,无法全面体现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及问题。

2.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传统财务管理难以解决某些潜在的风险,如技术投资方面。

(2)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度过高。由于企业的业务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如果对关键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出现经营者的短期逐利行为,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削弱企业技术优势,对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3.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符合高科技企业的需要

(1)传统中小企业会计报表数据的静态比较更受重视,但仅进行静态分析追求企业当前利润最大化没有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进行深入分析,传统的财务管理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状况

(2)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经营的过程,而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基于静态或比较静态方法。

二、当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运营发展良性循环的前提,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1],因此在结合传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应根据高科技产业的行业特性制定出科学性、可行性好且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与特点的财务管理目标。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目标在制定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水平、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预期的获利水平、关键技术的掌握与知识资本的创新和管理、对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资金、资本的运作能力等。设计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通过对未来增值的预测来分析企业价值,避免套用根据账面净资产来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合理估算企业价值。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制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原则主要有三点[2]:

(1)风险控制原则。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确定资本成本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客观、全面评价投资筹资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理性识别、适应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3],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慎重处置并降低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构筑预防体系和预防策略,维持企业稳定经验持续发展,树立安全、安定的企业形象。

(2)利益协调原则。协调财务活动过程中与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债权人、被投资单位、企业的债务人、企业内部、企业与职工及企业与税务机关发生的经济关系,营造稳定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3)适宜性和普遍性兼顾原则。作为高新行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比其他传统行业拥有更强大的优势,应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加对财务管理数据运用的深度与广度,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响应以及资金运筹的效率都有所提升。企业现金流运作能力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以及重点方面的全貌进行最全面的反映,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金流的运作情况是重要的标志。大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处于创业的初始和发展阶段[4],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所具备的竞争力及其持久性、企业可预期的及潜在的获利能力、知识资本和关键人才资源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推动力。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跟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2.选择财务管理模式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也呈现出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企业的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大,即出现扁平化趋势。这是一种紧凑的组织结构[5],具有灵活性高、敏捷性高,组织效率和效能高的特点。

为了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集成化财务管理应运而生[6],它适用于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市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与供应链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现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减少库存等战略性优势,使企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

从传统财务管理到集成化财务管理的转变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1)在财务管理内部实行集成管理,所有的财务信息都实现统一核算;

(2)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的集成,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本是密不可分的,现在已经愈发明显的出现交叉趋势。二者的作用相辅相成,弥补了信息的不对称和局限性,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3)财务管理、企业业务和企业供应链的集成,这是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对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的构成相对简单,这为贯彻集成化财务管理的理念带来了好处。

3.积极融资并制定融资策略

由于自身发展阶段和规模的限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人员和有型资产方面投入较少,知识资本投入较大,现金流出量多,流入量小且不稳定,在企业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需要进行融资。融资策略的制定,应尊重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和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连贯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当企业得到一定的融资后,企业资金会迅速膨胀,这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内部筹资、银行贷款等传统的筹资渠道外,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进行“知识融资”,即引进知识、经验丰富的高科技人才,将知识投入企业,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发展切实联系起来,实现人才成长与企业获益的良性循环。

4.全面开展风险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运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来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其自身价值几乎全部体现在无形资产价值中。因此,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企业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因素。例如,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产品,其竞争力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对企业的知识资本投资具有较大风险。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受市场和外部冲击的影响较大,其风险管理更为重要。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7]:技术风险,效益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及投资双方的合作经营险等等。

(1)由于技术开发存在不确定性,在产品研发阶段,充分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研究,加强市场前景预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算和风险预防措施,明确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将企业财务及会计工作的重点放在控制研发风险方面,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和投资的效益化;

第5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高等院校办学规模、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资产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就高校的资产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高校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属无偿的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一)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财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资产购置的账务处理,当发生购置业务时,将发生额一次性记入支出:即

借: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贷:银行存款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这其中,固定基金科目的性质属于净资产类,类似于企业会计中“所有者权益”科目。按照该记账方法理解,本年度支出增加。设备在未开始使用报废之前,已经全部记入支出,而固定资产增加,固定基金也增加,而固定基金的增加意义不大。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一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即使使用年限再长,也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只要实物存在,无论它是否能用,都不会办理报废手续,都会永远在账面挂账,使账面或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严重失真。

2.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表现为:(1)资产使用范围不清。近几年来,高等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在大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给予这些人才一定量的“科研经费”资助,而这些经费实际是正常的教学经费挪用过来的,其实质不同于横向合作意义上的科研经费,这些经费变成了某些人个人消费经费的来源,数码相机可以买几个,用于储藏实验品或试剂的冰箱放到家里使用等等,购买的固定资产尽管办理了资产入库手续,但却长期被用于私人生活;(2)按照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的规定,凡成批购买的东西,即使单件物品的金额小于500元,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也要办理固定资产手续,有些人在购买这些物品时,为了逃避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就化整为零,将本应成批开的发票,分成几次开或者单个开,使这部分资产脱离于学校资产管理范围之外;(3)校办企业长期占用学校的办公用房或设备,校办产业最初创办的目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为院校增加收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校办产业越来越起不到原来设定的作用,但却长期无偿占用院校的办公用房和机器设备,收入也不上交。

3.资产清查不及时,不到位

有些高校的资产清查不是定期清查,而是为了应付需要,比如评估才去清查,在清查时,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清查队伍,人员不专业,不敬业,为完成任务而清查;在行使清查任务时,由于一部份资产掌握在个人手中,不一定见到实物,不知实物在用情况如何。

4.资产报废不及时,账实不符

有时实物早已经不能使用或者不存在了,因为无人负责办理报废手续等原因,始终在账面挂着,造成账实不符。

(二)流动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现金流动不均匀的问题。上半年由于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费拨款,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半年由于学费大批量到账,资金比较充裕。近几年来,高等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目的而向银行贷款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贷款额度比较大,到位之后资金一下子又用不完,全年资金流动不均衡,这就存在着一方面银行贷款又存款,另一方面又得支付高额贷款利息的问题,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存在者很大差额。由此产生了如何最大程度利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问题。

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主要核算的是职工个人因公而向单位暂借的款项。无特殊原因,按规定应在两个月之内归还。但许多情况下高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居高不下,借款长期不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暂付款的总额长期居高不下,高达上千万。严重影响学校的资金运转。

(三)无形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对高校而言,无形资产主要是指:“院校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院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它财产的权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无形资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中又暴露出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主要有,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被评估入账,账面不作反映;无形资产的占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二级部门利用院校名义办理各种辅导班名目繁多,所得收入却很少上交;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科研,个人用于科研研究或申请专利技术的费用由院校报销,但私自转让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却归院校负担。

二、高校资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观念上,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管理体制的问题

从目前外在大环境看,相对企业工作人员而言,高校在职人员确实不存在失业的风险问题,在大多数教工的观念中,办学所需资金和人员工资由国家供给,不存在效益问题。因此,出现提倡节约,但浪费不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提倡绩效管理,但触及个人利益时,管理体制就会重新制定等等问题。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传统的观念下,财务管理一直被认为是后勤部门的服务性工作范围,院校有关经济决策及经济问题研究讨论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率不高,一直认为只要付款就行,即使是口头上说重视财务,也是在付款问题上争取使自己部门更方便使用资金而已,没有把财务工作提高到资金运筹和财务管理的角度上来。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许多人普遍存在着过去的想法和认识,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是有多少经费,花多少经费,把经费争取到手,然后把经费花出去就行。其实高校财务管理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预算经费管理问题,而是牵涉到贷款核算、如何更好利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在高校财务人员的配置上存在着人员不专业的问题,仍然认为人人都可以干财务,也实施竞聘制,但却很少有人因此而离开财务工作岗位。

一言以弊之,责任和权利的相关体制不完善,责任没有直接与个人利益相挂钩,经济责任体制不健全。

(二)财务核算制度改革不到位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核算当前高校经济活动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形势需要,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无法使高校适应今后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三)签批管理的多头化

高校的教学经费被条块化,分别为校级领导、院(系部门)领导、行政部门领导划分,攀比现象严重。在配备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方面谁也不想落后,造成有限的教学经费不是重点投放在教学设备上,而是投放在行政办公设备上。在对设备的管理上通常是设备(资产)部门管理教学设备,后勤部门管理行政设备,由于各自管理标准不一样,应由教学部门采购的设备可能后勤部门采购了。

三、改善高校资产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继续推进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国际上通用的权责发生制更深一步地引入到预算会计中,力争建立一个更合理的核算制度,将折旧制度引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去,以更精确的数据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认识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在新的形式下,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机构负责人要认识到高校财务管理不再仅仅是一个记账、报账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一个预算经费管理的工作,不再是历史上所谓后勤管理的一个部门,不再是拿钱买东西之后的一个“善后”部门和“事后登记”部门。健全高校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要把“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要将财务工作的重心由财务核算转变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上来。

(三)加强财务机构的建设,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要记好账、管好账,数字上不出差错,就是一个好财务人员的标准。要注重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要使财务管理机构内岗位的设定、岗位的职能符合内控的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财会人员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力求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改善。只有使机构、人员、岗位和职能真正符合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一支能应对挑战的财务专业队伍,才能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各校在加强对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并实行奖优罚劣,以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并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

(四)加强对应收及暂付的控制和管理

对借款进行分类管理,无合理原因,对任何暂付款都要实行按规定还款的制度。实行借款定期公示制度,对恶意拖欠者实行工资中强行扣款制度;建立分部门管理制度,对二级单位欠款总数达到一定程度的,就停止向该部门所有就有的借款。

(五)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树立效益观念

高校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由过去的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变为多渠道筹资。在高校大规模办学的情况下,在教学经费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应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可以鼓励二级单位开辟各种渠道,如办理培训班,收取合理的培训费,但必须在高校“大财务”的控制之下,对二级单位办理培训班的负责人培训财务管理基本知识,使其认识到资产的使用是有偿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创收收入就应该归二级单位自主使用的观念,并由学校负责人、财务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共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办法,既要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又要合理分配收入。

第6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长期以来,各高校“重教育,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类高校的财务管理重心仍偏重于经济核算,以预算为中心,对经费支出进行管理;这中间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进程。自1998年以来,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制定了许多专项会计制度和补充规定;但就财务管理整体而言,其仍不够全面、完善和规范,随之衍生的问题也在各方面显现出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管理弱化,流失严重。一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单位缺少统一的领导,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责权不明并且相互交叉,出现了“都管又都不管”的低效管理;这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资产账目登记不及时、完整。如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财务平时仅计支出账,而未及时计资产账;受赠资产及无偿划茏什未办理验收入库,账面价值记载不准确,账实不符。三是学校缺乏对资产的专门管理部门,资产长期不清点,管理中未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制度;资产报废未严格履行报废制度,提前报废或超期报废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未及时销账。

第二,基本建设管理不规范,加大了财务风险。一是由于高校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其未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办理,操作不够规范,招标多流于形式。二是高校部分基建工程材料存在价格失控的问题,建设单位在价格上缺乏对施工单位提供的价格的监控,且甲乙双方未在开工前协商确定可调价差的材料和计算价差的方法,导致在结算价格上出现不公或扯皮现象。三是个别高校基建项目因未竣工结算、资金缺口未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核算金额较大等,造成资产信息不实。如基建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但建设方长期挂账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核算等。特别是有些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建设资金由学校自筹解决。高校因资金缺口,不仅造成大部分工程虽已完工且交付使用、已完工投资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但仍未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情况;而且造成学校资产负债率过高,通过银行贷款再筹集资金的难度较大以及财务风险不断增大的后果。

第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监控失效。高校的科研经费分为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两种,经费来源渠道广泛,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学校因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而忽视了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用虚假发票或与科研项目无关的票据套取科研经费;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将科研经费转为个人私有财产;更有甚者,采用虚构人物或冒用、借用学生身份套取科研人工费,作为该课题组成员的津贴,从而达到多发现金以规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另外,部分科研人员在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逃避管理费、避开资金的监管,但却利用学校的设备资源进行科研工作;个人用于科研研究或申请专利技术的费用由院校报销,但私自转让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转让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却归院校负担。最终使得学校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会计核算不规范,内部控制薄弱。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内容和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全面。比如部分住宿费、学费委托后勤部门收取,未及时上缴存留账外,失去监控;学校因基建资金紧张而将住宿费、学费截留挪用。此外,个别高校部分往来款长期挂账,未及时进行清理。二是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三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第五,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财务活动的空间不断拓展,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长期以来,高校在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同时,忽视了财务管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有的高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安排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导岗位,而专业财务人员往往只是高校的记账员、出纳员,外行领导内行、外行管理内行。同时,高校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财务人员知识老化,职业判断、沟通协调能力差,不能运用新技术、方法去分析判断,更谈不上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和进行财务管理创新。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水平的提高。

上文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从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第一,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完善资产管理流程。一是对固定资产实行双重管理,即单位会计按现行制度进行总括记账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实行责任管理,责任部门设置台账,记载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并确定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的考核指标。二是推行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即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损、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三是建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固定资产及存货的定期盘点和检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对盘盈、盘亏、毁损的存货,及时查明原因,形成书面上报文件,纳入成本核算范围。

第二,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建立项目评审、论证制度。一是严格控制基建支出,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校园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全面推行项目设计的招投标和专家评审制度;对于重大投资要建立项目决策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和投资绩效问责制;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校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一是应将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无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作为学校收入,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以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二是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监督,对超过科研经费的开支标准、没有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的、与本项目内容无关以及国家和学校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第四,强化校级财务统一监管作用,加强财务队伍建设。配备具有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综合业务素质、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营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队伍;加强和规范财务核算基础工作,正确使用会计科目,按预算科目级次合理归集和分摊各项费用;严格经营成本核算,充分发挥其会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同时,做好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办学效益上来,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使高校的资源效益达到最大。

第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高校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高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全校各系部处室单位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

第7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竞争力弱、受传统体制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发展方向不明确,投资缺乏可行性研究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自身条件,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往往随意性较大,不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的论证,只凭经验盲目决策,从而增加投资风险。一旦国家宏观调控使得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自有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进行长期的战略性投资,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另外,中小企业没有民间融资渠道,在民间投资较多的地区大多数是采取民间集资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完全靠个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资成本很高,风险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相对较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就是经营者,即企业的负责人,大多由于受企业规模特点、自身知识积淀的影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集经营管理决策于一身,不重视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财会人员素质偏低,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优化企业投资决策

一方面,因为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首先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大的项目、决策不确定性的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注意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组织各方面人员进行筛选、论证,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降低投资风险。另外,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扩大规模。其次是集中优势,专业经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进行多种经营风险较大,但是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样可以取得经营的成功。再次是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扩大生存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要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并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也可以通过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环境。

(2)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规模有限,融资困难,筹资渠道少,应主要考虑对内投资,充实企业的主营业务,如新产品试产、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产品营销网络拓宽和人力资源投资。

3、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1)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地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3)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要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分门别类,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严格限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为企业管理者随时提供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可以全面、系统、及时地掌握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与主要方面,使其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个环节发挥积极能动作用。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记录一塌糊涂,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增虚减收入等等。其原因: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中小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财务制度的严肃性,从严要求自己和企业的财务人员;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拓展财务管理内容,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拓展融资渠道,企业在投资和业务计划中,应着重考虑财务匹配因素;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和负债比率,保证正常的资金周转。这样企业才能搞活资金,高效率地利用资金,科学地明确自己的投资方向,顺利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注:本文系赤峰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RRC200607。)

【参考文献】

[1] 张瑞杰: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6(19).

[2] 玉溪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首批会员220户[N].玉溪日报,2006-8-8.

[3] 黄丽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6(3).

第8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财务信息; 公开; 质量; 对策

一、存在问题

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的申请与管理规定等”、“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信息。

在《办法》实施一年之后,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遵循《办法》以高校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义务性规定及必须履行的责任为考评指标,通过调查,形成并了《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教育部“211工程”中的112所高校信息透明度合格率仅为38.4%,且没有一所大学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也没有一家高校公布其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此外,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被观察高校没有主动公开学校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与投诉方式,收费信息透明度亦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情形,笔者也逐一访问了100余家高校的门户网站,并以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为主题,以杭州、绍兴两地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市民及企业为受访对象作了实地调查,且从质量特征综观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质量,发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质量实在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开内容不全面

《办法》颁布实施后,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各自的门户网站上开设了“信息公开”栏目,并按规定设有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意见箱等。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却没有公开“经费来源、年度预决算、财务资金具体使用情况”;有部分学校公开了“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但“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情况”等项目却鲜有学校公开,可以说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很不全面。

(二)公开信息不真实

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究其缘由,一方面与高校内部管理、财务制度本身的缺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国内高校财务报告未经独立审计不无关系。如有的高校将大量早该报废的设备设施长期挂账,以满足教学评估规定指标,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数据失真;又如为增加财政拨款而虚增学生人数、科研支出不能反映实际业务等等。

(三)公开时间不及时

信息的价值性与时效性紧密相关,信息公开不及时、频率不足会影响信息的效用与价值。《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应当自该信息制作完成或者获取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的信息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然而,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财务信息公开时间上严重滞后,甚至无法链接,显示“正在建设中”、“正在编制中”,信息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及时满足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四)公开形式不丰富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校内媒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校外媒体以及新闻会、年鉴、会议纪要或者简报等方式予以公开;并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或者电子屏幕等场所、设施。”但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载体稀少、方式单一,大多数高校将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唯一载体,没有普及到各个利益群体,对于那些上网受限或不习惯上网的群体而言,就失去了信息来源渠道。

(五)公开层次不清晰

《办法》第七条、八条、九条、十条这四条规定指出高校信息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类,从而明确了高校信息公开的层次。可事实上,当前高校对《办法》中要求主动公开的财务信息都没有公开,更不要说依申请公开了;即便提出公开申请,也多以财务机密、商业秘密等为理由加以拒绝。即使是高校自己的“亲人”――员工和学生,对本校的财务信息也知之甚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些所谓的“外人”――考生家长、当地市民、企业界、兄弟院校就更是理所当然被拒之千里,列入信息公开的“黑名单”。因此,财务信息公开层次不清晰,也不科学。

二、缘由分析

高校领导为何宁愿“违法”,也选择“不公开自己的经费来源、年度预决算”、“不公布财务资金具体使用情况”等信息呢?作为高校财务工作者,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与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高校管理理念有待转变、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水平亟待提高密切相关。

(一)观念上的落后

1.不愿公开

《办法》颁布前,财务信息对国内高校而言都是机密信息,就像个人隐私一样,一般也仅在分管领导、单位法人前“露露脸”,对自己绝大多数“亲人”都避而远之。而《办法》现在要求它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高校领导心里难免感到不踏实不放心,从而不愿公开。

另外,信息公开也意味着引入了问责机制。人们通常认为,问责是某个人犯了错、违了法后对其责任的追究,即“惩罚”。高校觉得在不出事的“常态”下“无端”地被调查质疑,接受问责,从心底里比较抵触,难以接受。除此,有的高校还觉得公开会影响自己充分行使办学自,影响办学的自主性、独立性,从而不愿全面及时公开。

2.不敢公开

有些高校认为财务信息的公开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会分散高校办学的精力,提升管理难度,增加高校的管理成本。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被误读和利用后的成本、代价难以估量,心里的那份后顾之忧可想而知,从而导致不愿,也不敢公开。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高校因为在财务方面做得不够规范、有“污点”,怕公开后被人发现、指责、查处而不愿不敢公开。

(二)能力上的不足

1.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工作起步早、研究广、完善多,至今已先后制定了30个有关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但我国有关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政策的制定实施及相关的学术研究还很不充分,而《办法》给出的只是宏观的指令性意见、指导性建议,各高校尚未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具体研究与实践。

2.指标体系不够清晰

由于《办法》性质的限制,不可能在部令条文中对财务信息公开内容作非常详实的规定;同时又由于观念意识上的问题,不少高校对此抱着“能简则简”应付了事的心态,导致高校未对财务信息公开作科学、合理、深入的研究,从而导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整套的财务信息公开指标体系可供高校参考借鉴。

3.监管激励机制缺位

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现状不理想与长期以来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工作监督和管理机制不无关系。首先,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建立系统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估监督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持续有效地监督高校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其次,高校相对企业而言没有更多的特定信息使用者,故而存在信息公开激励机制缺失,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

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当前困扰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办法》颁布实施后,多数高校按要求成立了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但多为各职能处室负责人拼凑而成,没有专职人员,更谈不上专业人员,也没有组织信息公开知识的专项培训教育,人员思想难以统一,素质参差不齐。

(三)制度上的缺失

1.财务制度存在缺陷

在内容方面,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虽然新增了“财务监督”一章,并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但对如何建立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如何进行处罚没有涉及,导致难以真正将财务信息披露落到实处,制度不免形同虚设。

2.问责制度失之疲软

虽然在《办法》第四章中对未能履行信息公开法定义务设置一定的责任追究条款,但由于其实施主体恰好是高校的主管部门,就造成这种问责机制犹如是老子责问儿子,既可宽也可严,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众心目中也缺乏一定的可信性。也正是这种问责机制,让高校不把《办法》当回事,并未按其规定切实履行相关职责。所以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信息公开机构或者明确了此项职责,但并未向社会公开机构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从而使得这些信息公开机构形同虚设,并未能实际履行相关职责。

三、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满足多元需求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宗旨,加强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意义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财务信息公开质量的先导。要从促进依法治校、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公信力;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开放办学、凸显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客观要求,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等角度、高度去理解和支持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另外还需懂得虽然财务信息公开是对高校问效问责的一个重要工具,但“问责”并不等于“问罚”,而其实是“问好”;经常化、制度化的“问”,恰恰是一个系统化的高校治理规范。

(二)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当前高校财务制度是提高财务信息公开质量的前提基础。在推进会计制度改革中,要着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单一的预算会计目标向以预算会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目标转变;二是从单纯注重会计核算向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外会计信息公开转变,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譬如,可在高校会计制度中将信息管理单独设为一章,并对优化高校财务业务处理流程、建立完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公开共享等主要内容作相应规定。

(三)强化导向,完善指标体系

“阳光治校”必须要让高校信息公开先行。没有高校信息公开作为前提,“阳光治校”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高校要以建设“阳光高校”为目标,坚持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加强对财务信息公开的积极意义、内容体系、平台载体、机制体制、编制责任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和模式,逐步建立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理论体系,制定完善财务信息公开内容格式、准则及指标体系,以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使信息公开真正成为高校加强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一种表面形式和程序。

(四)注重培养,提升素质水平

加强信息公开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财务信息公开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当前高校存在信息公开人员配备方面人手少、背景杂、能力弱等问题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学研结合等活动,提升素质水平,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注重信息公开相关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要加强对现代管理科学、高等教育学、财政学、计算机应用等诸多新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及时追踪信息公开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信息公开的科学研究工作,构建信息公开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最后,有关部门要定期汇总形成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公开报告集,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研讨,不断提升高校信息公开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五)加强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加强监管是提高信息公开质量的重要保障。《办法》虽然有关于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及责任追究规定,但仅仅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简单重申,也没有更多的细化规定,这容易使得监察部门的监督缺乏程序和法律保障。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细化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并将其落到实处。

另外还应加强高校信息公开激励机制的研究,如可以考虑通过尝试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促进政、校、企深度合作等途径,激发高校公开信息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校自觉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要改变“不公开和公开一个样”、“早公开和迟公开一个样”的现状,引进国家、社会、内部“三位一体”的多角度监督体系,采用以国家监督和内部审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监督模式,将问效问责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完整、真实、及时、持续、有效地开展财务信息公开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S].2010-04-06.

第9篇:财务绩效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财务管理;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62-02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亿人。河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战场,目前河南民营经济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1%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就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强省经济。因此,研究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Financial Management)的、以运筹资金为对象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它是在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在一定的整体目标指导下,按照企业发展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四大块的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四个大块。财务管理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它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手段。规范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最直接的参谋和支持。

一、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尤为重要,它是用来推进企业财务报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多从经费的考虑,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监事会作用有限。有些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体制。另一方面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制约了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导致欺诈不良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无法基于会计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管理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企业的投资者也是经营管理者。他们不具备市场销售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缺乏战略意识,凭借着个人的努力和对财富追逐精神,按个人意志办事,管理视野狭窄,短期化生产经营行为比较突出。首先,一些中小企业受迫于生存压力,将重点精力投入在产品销售环节上,有只要产品销量好、销售收入就不断地增长的思想观念,因此,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更多是的把会计用在销售环节上,只要产品销量好,销售收入就不断地增长的思想观的中小企业将直接与国外的跨国企业进行竞争,如果缺乏一套健全适用的财务制度,资本、决策、风险管理权力通常集中在一个管理者手中,企业这类组织架构虽然能够形成直接的约束与激励效应,决策及时,应对灵活,管理成本不高,但是财务管理的成效局限于这个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很少带来能力效益。此外,管理者要么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并没有进行一定研究,观念过时,要么仅仅为了企业生存,以增加产品销量,扩大业务范围作为运营目标,而忽略财务管理本应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所起的核心参谋作用,忽视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指导作用,出现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等行为。可见,中小企业管理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有效地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中,不能体现其专业性和可行性,从而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无从发挥。

(三)会计机构欠缺,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有不少中小企业设立了会计机构或素质低等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部门,主要问题:一是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部门职责不清、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会计执行随意性较大。二是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工作不规范,对材料、工时、动力等消耗,没有进行严格的定额管理和健全的分析核算制度、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三是操作不规范,人员流动大,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四)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的直接融资资格,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基金和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受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不高等因素制约,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三是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控资源少、但往往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融资困难技术改造资金不足、转型升级困难,使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惑。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对策

(一)争取政府的支持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的财务管理劣势地位明显,要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更加良性健康的发展,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极为重要。一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融资信用,如尽快制定像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法律。二是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如特定用途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基金和互助基金等,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的,担保费用的收取不能增加。

(二)观念革命是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中小企业管理者为企业付出了大量的资本、智慧和心血,而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有三至五年,站在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的角度思考,观念革命是其维持长远发展的基础。要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就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打破任人唯亲的落后传统,放开财务人员的身份界限,采用先进科学的用人机制和管理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二是要对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财务管理知识培训,强化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中小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从企业经营的大局出发,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层次。三是要从普及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全体员工进行新《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培训,尽快营造企业内部的“学法、知法、守法”会计管理氛围。

(三)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提高运营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是要完善营运资金的归口管理责任制,并采用与责任绩效挂钩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营运资金的占用,加快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例如对现金管理可运用最佳现金持有量法和现金收支预算法;对收付款管理可运用销售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一定的现金、折扣;对存货管理可运用ABC分类管理和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等。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选择财务人员时要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与胜任能力,绝不可以任人唯亲;另一方面,对财务人员分不同岗位和不同业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的极积性。使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提升业务技能,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

针对中小企业内控管理比较薄弱的现状,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及时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以保证财务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约的机制,使企业在处理每项业务时,都能保证有两个以上的个人或者部门参与,并能实现相互制约和牵制,这有利于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减少或避免财务管理工作的缺陷;(2)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应该有效控制企业内部部门或员工在处理经济业务时的权限。单位内部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否则就不能进行;(3)实行全面预算控制,企业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其经营管理目标,明确相关责权,并保证预算在执行中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4)健全实物资产控制制度,要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人员,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 蔡楚悦.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