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入学教育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教育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学教育主要内容

第1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生;适应;入学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一、开展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开学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始陆续到奋斗已久的大学报到,在一系列的入学手续完成后,学校以及各个院系会对新生召开入学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如形势政策与爱国主义教育、爱校与专业教育、安全知识与校纪法规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主题进行。这些给新生讲授的教育内容有的是一堂讲座,有的是一次参观,有的甚至贯穿整个学期,这就是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大一新生的一个主要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称之为“新生综合症”。大一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从一名高中生转变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期间的转变发生的很快,新生要适应大学校园,会出现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适应,学习环境、方法等方面的改变,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复杂人际关系的困境,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对未来、理想等的迷茫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个年龄,正值学生们的“成年早期”,处于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世界、社会、人生、价值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认识。因此,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在学生的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各个高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

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集中教育阶段、深入教育阶段和教育结果反馈阶段。集中教育阶段一般从开学至军训结束。深入教育阶段从正式开课至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教育结果反馈阶段从大一第一学期后期大二学期前期。

(一)集中教育阶段

1、新生家长座谈会。小学和中学时期,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到了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考上了大学,对孩子的关注也下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可能之前没有离开家庭,所以进入大学后,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也会出现其他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因此,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大学开学报到时间为两天,从多年经验来看,有的学生会提前报到,而大多数学生主要是集中在第一天报到,第二天会有少量学生报到。而且,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好手续后会立即回家。因此,把新生家长座谈会一般放到报到的第一天下午,通过与新生家长坐下来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学校、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的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借此机会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

2、院系老师进宿舍:第二天学生基本上都报到完毕后,由院系老师前往宿舍看望学生。通过对新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动态,表达学校对新生的关心。

3、爱校教育: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而有今天的成就。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校史博物馆,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爱校情结。

4、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全体新生参加的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介绍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学籍管理与纪律、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就业前景,以及党团组织等。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引导新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深入教育阶段

1、校纪法规教育:一般由各班班主任组织新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使学生能了解。

2、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对口专业新老生交流会,邀请专业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年级学生代表参加,向新生介绍学习、生活、就业经验,解答新生关于大学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联系学校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组织前来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讲授,如组织学生参加以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3、安全知识教育:组织新生观看安全教育片,通过案例向学生强调个人人身、财产安全。通过与学校保卫处、公寓联系,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应急情况处理等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评活动,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知识讲座。疏导新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后形成的各种心理压力,预防并解决新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

5、安全法律教育:邀请法律专业老师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环境、交通、饮食等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

6、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各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成立小组,每周定期到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就学习、生活上的各方面问题与新生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

(三)教育结果反馈阶段

1、召开主题班会:以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班集体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为主题召开班会。学生发言,总结自己在入学以来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应情况。广泛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征文活动:院系可以开展征文活动,如以“初进象牙塔”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学生以自己初入大学校园的心得体会为内容,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学生写作,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新生教育结果。

3、走访学生宿舍: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

4、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心理咨询中心反馈测评结果,及时处理问题。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贫困学生、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内向的学生等,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不适,尽早帮他们解决困难,化解他们的疑虑,走出心理误区。

三、总结

实践证明,解决大学新生的“新生综合症”并非易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等的共同努力与长期坚持。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环境、融入校园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新生将会又快又好地适应大学新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第2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 择校政策 教育公平

我国的择校行为是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发生在教育供给部门和教育需求者之间的优质教育机会的选择(李湘萍,2008)。然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是以“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严禁择校”为主要内容的“强制式择校政策”,其根本目标是追寻教育公平,但在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一边是政府禁止自由择校的政策规约,一边是人们不遗余力地热衷于择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不禁让人对该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及该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目标界定: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实质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评价,它蕴涵着人权思想,体现出主体价值,表现为对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作出公平的分配。从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还是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来看,教育公平始终都应该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

由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因此人们往往把教育公平理解为“教育机会均等”。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致词中说:“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数量上实现教育公平);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在质量上实现教育公平)。”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了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90年的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66.7%提高到85%以上。因此,从全国来看,“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在数量上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于是,第二个目标――“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质量上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区域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目标的可行性评析

在公共政策中,手段的合理性与目标的合理性是紧密相关的。目标的合理性不仅包括价值取向的合理性,而且包括可行性,即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公共政策对手段的选择和设计都是建立在对目标可行性的信心之上的。目标的可行性是衡量公共政策手段、策略的一个重要参数。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政策目标不具备可行性,那么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较小。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教育公平既是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又是民众的价值认同与心理体验,把公平化作为择校政策的目标无疑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当前,尽管“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在数量上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要实现第二个目标――在一国范围内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在质量方面大体相当的“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质量上实现教育公平),就我国国情而言,目前显然不可能,即使是在一省范围内也无法使这一理念付诸实施。我国教育资源上的配置失衡,导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拉大。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是2951.59元,上海市是2844.93元。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该项支出仅有283.34元;而位于西部的贵州省,生均公用经费仅有198.56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莱尹的“整体平等”理论,“不平等地分配可以平等化的资源,以祈求分配结果上的平等”才是最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而上述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在教育资源上的投资却未能向人口占多数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倾斜,该做法刚好与“整体平等”模式背道而驰的。虽然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物品,公民在享用公共物品上的平等性,但事实上,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却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义务教育公平的目标愈发难以实现。

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内容评析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严禁择校”。虽然政府强制推行该政策的出发点是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教育公平状态,但由于学校发展水平差距和特色差异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完全消除,把“就近入学”与“反对择校”相结合的实际结果就必然导致一种在入学机会上由居住地差异形成的“空间特权”和“空间歧视”,损害了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目前政府强制推行“就近入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其实是混淆了其中对义务主体的规定,因而不足为凭。《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可见,在制定义务教育法律之初,“就近入学”就是对政府的义务性要求。按照法律上的通例,此项义务对于政府是强制性规范,对于受教育者却是选择性规范,即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就近入学”,然而,“公办小学与初中严禁择校”的政策规约恰恰剥夺了受教育者争取平等教育机会的权利。

总理曾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可见,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实施以“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严禁择校”为主要内容的“强制式择校政策”其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令人生疑的。

四、讨论

我党在十七大目标中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并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平等”成为各国共识和教育改革主题,在教育不平等问题还很突出的今天,我们无法拒绝对教育平等的追求;同时在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以及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同样无法抛弃对效率和优秀的选择和追求。因此,在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仍很不均衡的情况下,要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化进程就必须以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为中心,改革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健全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机制,提供多样化教育政策环境,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校选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湘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公平性研究.教育研究[J].2008,(3).

[2]蔡国英.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宁夏教育[J].2007,(1).

[3]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4]吴华.青羊区教育局“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案论证报告[R].

[5]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6]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7]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8]曾天山.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9]刘杭玲.杭州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M].杭州: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

[10]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教育 知识体系 研究

一、当前理工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政治和国家大事漠视,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强、文明素养较差,知行不统一、诚信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较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信仰宗教问题方面,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有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为0.58%,大三学生为14.44%。大学生考试不诚信现象也非常严重,考试作弊或有过弊想法的占55.85%。

2、综合素质测评不全面,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各高校的称谓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中国普通高校学校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学生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划分为德、智、体等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赋予权重,加以累计,并通过对学生得分分值的排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体系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注重智育评价,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没有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思想,在一程度上影响到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

3、德育教学模式、方式单一。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不重视德育工作或者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加上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调查发现,40.82%的学生希望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8.78%的学生希望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4、教育资源零乱,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除第一课堂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日常管理教育、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

虽然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很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形成明晰的教育目标,教育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综合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综合转变入手,提出培养原则和途径,其中开展综合教育不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关于综合教育概念的界定

综合教育,特指在校四年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第二课堂的教育),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承,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和中心,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它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知识体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综合教育包含了德育的主要部分。因此,综合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在深层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所以要予以重视。综合教育知识体系主要由四个教育模式,即思想教育、创新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24门课程组成[ 14门必修课程(核心课程),11门选修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分阶段修满53学分。

1、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修满16个学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日常思想教育、品行鉴定、操行表现,毕业教育,商务礼仪等。

(1)入学教育与军训。军训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途径,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磨炼意志品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人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同时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安全、专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参加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时间为2周,2学分。入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家长座谈会、开学典礼、校园参观、专业介绍、校史介绍、校纪校规学习等;军训主要内容为:部队常识、军事理论、队列、拳术、阅兵等。

(2)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鉴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集中报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师担任报告员;报告、讲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班级活动,主要包括: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教育,团校团课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景线活动、团内民主评议、评优表彰、主题班会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三个代表"实践团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自主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体。

(3)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诚信品质。本活动项目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安排,以助学贷款、缴纳学费、考风学风建设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蕴教育,并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组建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并逐步与社会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努力促进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感恩、和谐的学校氛围的形成,着力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4)毕业教育。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以第一课堂《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择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评教、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评比表彰等,以“毕业生文明离校月”等活动为载体,帮助毕业生正确理解国家现行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帮助暂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好户口、档案存放手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2、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本项目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首先通过课堂主渠道 “创新学”的讲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理论、意识和观念;其次由学生处和校团委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科技学术报告等,科技学术报告(讲座),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制度保障,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该科目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提前一年毕业者可减免2学分。

3、文体活动,要求学生修10学分,包括文艺活动、美育活动和体育达标。通过学生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卡拉OK、舞蹈、话剧、百科知识、书画等活动活跃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拓展素质。通过早锻炼、体育课、群众性健身活动、课外自由活动、球类运动和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一年级学生可采取集中做广播体操的方式进行,二、三、四年级则主要采用跑步打卡的方式。

4、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勤工助学、党团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国情,学习革命传统,接受实践锻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劳动观念、群众观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办一些实事,并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又使自身在奉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第4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1)学习方面。大学里的学习不同于高中,没有了老师们的督促和监督,更多是要靠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很多新生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适应,完全没有掌握在大学中学习的方法。在各个高校,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学校要对。

(2)生活方面。大学不同于高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们生存技能的地方,更是他们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高校都会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基本准则。

2当前入学教育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2.1“师本位”意识根深蒂固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尊师”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总是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学生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老师个人学识的反思和批判却显得比较匮乏,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循规蹈矩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这种“师本位”的情况反映在大学的入学教育中,便表现为教育者总是习惯于从既有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什么是禁止的......我们已经太习惯于作为管理者去思考这些问题。

2.2入学教育的内容跟不上时代变化

相对于快速改变的外部社会,校园中的改变总是显得慢了半拍,按常理说,面对着不断改变的“准大学生”,我们的入学教育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然而现状却是,不少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能够几年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形式性地删减或添加一些内容,而社会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却总是无法在入学教育中体现出来。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名女大学生在返校途中被绑架、,就暴露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缺陷。然而可惜的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不少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依然缺乏在这方面的关注。

2.3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入学仪式、军训、讲座等形式,准大学生们或许在刚刚接触时还会略感新鲜,但是时间一长,很难保证他们会抱有持续的热情去对待大学中的第一堂课。通过对部分高校入学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资料搜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新鲜感在保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了,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军训或是讲座,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这些东西,甚至可以说已经是非常的熟悉,那么很自然地,在大学的入学教育中,我们拿出学生们已经日以为常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去要求他们认真地去学习?

3对于新生入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几点想法

在上文中,笔者提出了当前高校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们的创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3.1放低姿态,加强“服务意识”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大学入学教育改革的首要前提。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学生就是学生,要尊重老师,并且,服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的。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之所以会这样,其实也不难理解,很多老师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会自然而然地认可这种观点,并将之贯穿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社会背景的变迁。曾经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是电子时代的移民,而90后,他们则是电子时代的原住民。比喻很生动也很形象,一句话就道出了两个年代的人生长环境的差异,试问,80后的观念能否为90后接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电子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接受知识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其人格也更为独立,要求他们像80后那样去服从规则、权威,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是很难做到的。鉴于新生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笔者认为,无论是校方还是老师个人,在进行入学教育时,都需要降低姿态,去告知学生哪些是他们需要注意的,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意见,至少不要再以高高在上的老师姿态去训话。可能有些老师会说,现在的孩子太没大没小,不懂得如何尊师重道,其实在笔者看来,他们还是很懂得去尊重爱护别人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为我们所熟悉而已。因此,对于这些“桀骜不驯”的准大学生,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3.2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在笔者看来,入学教育的内容是不能长时间不变的,每年都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入不同的内容。就拿当前的情况来说,14年暑假结束后,全国各地发生多起针对返校女大学生的刑事案件,其中多为诱骗、等恶性事件。那么,今年的入学教育内容中就需要加入针对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教育内容,例如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辨别他人企图、如何同歹徒周旋等。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入学教育的内容限制在校园以内,毫无疑问地,这样的教育就是脱节的、失败的。此外,面对着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网络虚拟世界对于大学生活的冲击,入学教育中就需要适时地加入一些关于网络时代的知识,当然,不一定非得是关于安全的,其他一些普及性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极大的帮助。

3.3摸清学生心理,适当变换教育形式

第5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于“幼儿园开设小学内容课程的主要原因”的调査,15.6%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和其他幼儿园进行生源竞争,40.3%的教师认为是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35.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适应小学入学考试的需要,7.8%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少,需要小学内容来补充,还有1.2%的教师认为是其他原因。同时,31.2%的教师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小学的课程很有必要,因为幼儿上小学需要入学考试,33.8%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不得不教,否则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可见,小学入学考试制度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导致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关干“您所在幼儿园从哪个年龄段开始渗透小学内容"的调査,5%选择小班,29.5%选择中班,46.2%选择大班,19.2%选择学前班。可见,大部分幼儿园在中班或大班开始教授小学内容。而关于“您所在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的主要内容”的调查,42.3%的教师选择童谣故事,依次是认读汉字(35.9%),汉语拼音(17.9%),书写汉字(3.9%),而大班语言教育的内容,14.1%的教师选择认读汉字/依次是汉语拼音(67.9%),书写汉字(18.0%)。可见,在大部分幼儿园中班开始将认读汉字作为语言的教育内容,而大班则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主。

关于“幼儿园中班数学内容‘数与数量关系’要达到的目标”的调查,39.7%的教师选择认读10以内的数字,学习10以内的序数,44.9%的教师选择书写数字1~10,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14.1%的教师选择学会20以内数的加减法,1.3%的教师选择学会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此部分内容要达到的目标=38.5%的教师选择学会1~10的书写以及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46.2%的教师选择学会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12.8%的教师选择学会100以内数的加减法,2.6%的教师选择其他内容。按照《纲要》要求,中.大班数学此部分内容的目标分别都是第一条,可以看出,60%以上的幼儿园数学内容都偏深、偏难,不符合《纲要》要求。不仅如此,63.3%的教师反映幼儿园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只有36.7%的教师说不布置。可见,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有“小学化”的特点。关于“幼儿在幼儿园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的调査,35.9%的教师选择少于2小时,依次是大约2小时(48.7%),超过2小时(14.1%),3小时以上(1.3%),可见。60%以上的幼儿园能按照规程要求安排幼儿户外活动。关于“幼儿园活动室的游戏材料有多少种”的调査,7.5%的教师选择没有,而后依次是10种以下(43.8%),10-20种(27.5%),20种以上(21.3%),可见,大部分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硬件设施不健全,也是导致“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关于“对幼儿园开设小学内容的课程的态度的调査,23.4%的教师表示赞成,53.2%的教师表示中立,23.4%的教师表示反对,可见,大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

2研究结论与建议

2.1研究结论

(1)小学人学考试制度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从调査中我们发现,40.3%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是为了迎合家长心态,35.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适应小学入学考试的需要。在调查中,部分幼儿园园长也表示幼儿园不得不开设小学课程,主要是因为小学需要入学考试,导致家长将其作为衡量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指标。可见,目前,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下,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

(2)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正确、不科学。

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较低,没有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尽管接受调査的幼儿教师50%以上都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但其总体文化素赝和专业水平都相对较低。据了解,接受调査的幼儿教师多数在私立园,各方面福利待遇较低,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流失率较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私立幼儿园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幼儿园管理理念以迎合家长需求为主,也较少注重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幼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为都不规范。据调查,虽然大部分幼儿园都采用五大领域课程的教材,但没有教师按照教材去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以语言、数学的内容为主,而且不写教案不备课,教学方式单一,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大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不符合《纲要》要求。

(3)幼儿园的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理念不正确,硬件设施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学化”倾向。

接、受调査的幼儿园绝大多数是私立园,园长大多都是聘请当‘地中小学的校长来担任.他们的办园理念秉承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管理理念,显然是不科学的。同时,私立园主要以营利为目的,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根本无法保证幼儿各项活动的开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是进行游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可是,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在种类和数量上严重不fe,绝大多数幼儿园活动室内根本没有各种区角活动,有的幼儿园活动室仅有桌椅板凳,根本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2.2建议

(1)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制度。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加强宣传,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纠正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取消入学考试制度,以此来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2)端正幼儿园办园思想和理念。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为幼儿园园长提供学习机会,让其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内容,领会《纲要》精神,转变办园理念,规范办园行为。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10]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建议幼儿园应配备充足的玩教具,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3)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第6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专教育;中专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99-01

中专是我国为了调节升学和就业压力而建立的一种中低等教育,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基础人才。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大都和实践有很深的联系,例如钳工等,这些都是和实践生产相关联的。给这部分学生讲课内容没有必要有多高深,只需要让他们掌握基础就够了。毕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工作岗位,有些学生可能要去中小学任教,所以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对于语文而言,中专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所以针对这一特征,中专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一、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学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中专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面向工作岗位的。例如,对一些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而言,语文讲授的知识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如,一名学生他在入学时选择的是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以在进入学校后我们要对他重点培养基础知识。对于师范类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给他们重点传输基础知识。小李同学是语文专业,他进入中专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能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所以,他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小学生教育的。例如一些基础的知识、朗读、书写能力的锻炼等内容。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他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其实最有意义的就是一些书写和表达能力,而这两部分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生教育工作主要是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而教学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安排的,而他在中专里学的恰恰是这些内容,所以他在小学工作的时候如鱼得水。对于一些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写作和表达能力,因为任何岗位都需要交流和合作,所以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此。一些从事工厂生产的学生,他们走进工作岗位中,发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在车间安排生产,在公共场所进行演讲,都用到的是语文知识。所以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中专教学的追求和宗旨。[1-5]

二、中专语文教学的方法

中专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要重视,那就是中专的学生素质并不是非常高。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而真正想学习知识的人是少数。中专学校的很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心,所以导致了中专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工作。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首先从学生角度讲,我们应该给他们讲清楚学习语文知识的厉害,其次就是给他们安排一些兴趣教学工作。学生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其实则不然。我们应该给他们讲明白,社会是需要他们的,虽然可能不如高科技人才给国家带来的贡献大,但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也是离不开他们这些“螺丝钉”的。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基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本工作虽然不是很高级的工作,但是也不能没有人做。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高端人才,但是同样重视基础人才的培养工作。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对于中专生而言,这些就是我们的优势了。因为他们参与学习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他们参与教育的成本并不高。在参与工作的时候,他们有不怕辛苦的信心,同时对于待遇的追求也远不如那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就拿支教或者是一线工人这样的工作来说,很多高校的学生是不愿意去的,面对工作,他们都会拈轻怕重。而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足够了,所以现在很多工作岗位更愿意接受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专的学生虽然在动手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文化知识底蕴方面却要远远疏于那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以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去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就业中站稳脚跟。对于教职工而言,我们对于工作不能懈怠,不能因为我们的学生素质水平不够高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我们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事实证明,任何一位教师,只要认真参与教学工作,同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就必然会取得好的成就。[6]

中专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同于其他全日制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第一线生产的人才,所以对他们的教育丝毫不能够懈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还有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就业和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无时无刻的认真对待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2008,(08).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28,(Z1).

第7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镇“普九”成果,确保我镇“普九”工作在2006年小半年顺利通过省政府第二轮复查验收,特制订迎接省“普九”复查工作方案。

一、“普九”复查内容

根据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通知精神,“普九”复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重点检查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否真正落实;教师工资是否按规定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是否及时有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入学率,辍学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等情况。

二、成立“普九”复查工作组织机构

1、“普九”复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指标落实到位。

A、普及程度组

负责人:

B、师资水平组

负责人:

C、办学条件组

负责人:

D、教育质量组

负责人:

E、宣传资料组

负责人:

三、各组工作任务

(一)“普九”复查工作领导小组

1、定期向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教育领导汇报“普九”复查有关工作。

2、召开“普九”复查动员大会

3、召开初小以上的校长,教务主任会议

4、确定五个工作组及各组负责人“普九”复查包干责任制

(二)普及程度组及教育质量(扫盲教育)

1、收集,整理2004—2006年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镇政府、教育总支关于管理体制及普及程度文件、资料。

2、指导,汇总,整理并审核各校填报2004年以来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有关表册及档案资料。

3、做好巩固学生入学和探流防辍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同时抓好学校管理工作。

4、摸清汇总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5、指导部署文化普查工作。

6、准备普查程度及教育质量指标自查报告。

7、负责摸清汇总全区扫盲情况,并填好有关表册。

8、确保本项指标通过省覆查验收过关。

(三)师资壮组

1、收集整理200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镇政府、教育总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工资发放文件档案资料。

2、摸清2004年以来教职工总数,责任教师总数及中小学师生比情况,小学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90%,初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5%。

3、按省定标准,摸清中小学教师缺编情况。

4、摸清2004年以来全镇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情况,并负责指导、汇总、整理、审核各校师资队伍有关表册。

5、准备一份师资水平自查报告。

6、确保本次指标复查验收过。

(四)办学条件组

1、收集整理2004年以来区委、区政政府、区教育局、镇政府、教育总支有关办学条件,危房改造及教育经费方面的文件、资料。

2、会同教育局、财政所准备2004年以来政府给教育拨款帐册,并填写有关表册。

3、会同教育局、财政所准备近几年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帐册(转移支付不少于60%用于教育,其中不少于10%用于危房改造)。

4、填写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方面的表册,并指导、汇总、整理、审核各学校有关表册和帐目及有关档案资料。

5、摸清镇定各学校“普九”债务及化解情况。

6、教育环境情况(近几年来有没有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

7、负责收集、汇总、填写各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表册档案资料工作。

8、准备一份办学条件,教育经费自查报告。

9、确保本项指标复查验收过关。

(五)宣传资料组

第8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

第9篇:入学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研究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最后才是写书立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党的十报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报告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涵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大学新生走向成熟和成才的开端,更是其追求个人道德、人格完善的基础。入学教育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养成,而是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树人”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大学新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把握大学新生的特点,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一般来说,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编发入学教育资料

国内高校一般都编印有各种入学教育资料,如:通过招生宣传资料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在新生报到时给新生发放入学指南,系统地介绍学校的总体情况,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常见的困难予以提示或提出应对策略,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组织集中教育

这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入学教育方式,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军事训练;二是组织新生开学典礼;三是集体参观考察;四是专业思想教育;五是学籍管理制度和校纪校规教育;其他方面,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也主要采取集中教育的形式,对新生有积极的影响。

3.活动

一般来说,每所高校都有一些传统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大部分高校的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等都组织有新生运动会、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文体活动让新生充分展示自己,感受大学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4.其他方式

许多高校根据新情况、新形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等,采用各种各样的入学教育方式。比如,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及通讯技术,把校园网、QQ群、博客、微信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载体。还有一些高校,重视学生宿舍区的建设,设置辅导员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党员干部服务站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使新生更方便、更快捷地受到教育、得到帮助和服务,比较轻松和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受到新生普遍欢迎。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总体上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教育内容及形式、效果等方面有一定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太短,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都安排在新生报到后的约1-2周或1个月以内,其中部分教育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急风暴雨的方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和体验,对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面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未曾接触过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新生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入学教育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只是笼统地对所有新生进行集体式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几乎年年一个样,而且局限在一些特定方面,较少对新生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在入学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与时间上存在认识偏差,往往与新生的心理期待、实际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偏差,缺乏针对性,致使新生在环境、心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症并未真正消除,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单一,与新生的特点联系不紧密。许多高校沿袭固定的模式,教育形式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入学教育局限于开大会、听报告、参观、军训等,较少运用符合新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富于时代感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枯燥乏味的教育形式,将新生看成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一灌输,缺乏辅导员与新生的双向交流,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难以根本解决新生真正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立德树人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未能深入教育本质。当前高校现有的新生入学教育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是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新生入学教育首先应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致力于新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和自主性全面提高、个性共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将德育工作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方面,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于入学教育的实践之中,将有助于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推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入学教育新体系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高校要建立入学教育工作机构,坚持以学工部门为主要力量,以各院系领导、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为重要力量,杰出校友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二是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对大多数新生来讲,大学生活学习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应该适当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一个学期为宜。三是建立入学教育工作考评机制。要把入学教育工作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由新生对自己所接受入学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优化入学教育新内容

1.遵循立德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双重理念

新生入学时人生目标处于迷茫的状态,帮助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和人生理想,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立德与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发新生对大学生活、人生发展、职业选择进行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初步拟订人生规划,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2.突出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双重标准

从中学到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差异。指导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如何利用大学的资源和环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比如: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了解各类学习奖励和今后进一步深造的具体条件和要求;介绍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行环境教育与人际相容性教育的双重导向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复杂多样,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主生活能力不够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帮助他们熟悉与其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校园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拓展能力、陶冶情操。积极引导新生培养诚信、宽容、尊重、合作等品格,指导他们把握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新的环境里尽快构建新的和谐人际关系。

4.强化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身体健康、思想阳光是我们培养青年学生的基本目标,也是新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新生的适应困难主要是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不能应对新环境,不能及时调整角色造成的,这时,新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不适应性反应。学校要通过倡导体育锻炼,提升新生的身体素质,要通过对新生进行发展心理学教育,帮助新生在理论上明确自己所处的心理转折阶段,引导新生有意识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新生。

(三)拓展入学教育新途径

1.贴近学生需求实际,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活动

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精心设计系列化校园活动,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开阔视野、锻炼自我。如果能借助新生乐于参与的新兴传媒、网络等载体,组织创新活动,教育实效可能更明显。

2.倡导全员参与形式,切实提供服务和指导

应该动员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参与到入学教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比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贴近学生的课堂教育;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搭建朋辈教育载体;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不同需求,采用讲座、论坛、对话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博客、QQ群)等载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家长、校友等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3.积极搭建成长平台,突出发挥自我能动性作用

在入学教育体系中,新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新生主动投入和参与到入学教育活动中来,入学教育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要让新生有展示自己、寻求支持、交流思想的空间。比如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社团通讯、服务手册、横幅、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等校园传媒的作用。一方面为新生提供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平台,一方面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

(四)营造入学教育新环境

1.培养复合型入学教育新队伍

必须培养一支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好、管理能力强的入学教育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新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一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次,各学院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高年级大学生要充实到入学教育队伍。再次,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入学教育工作的补充力量。

2.搭建全方位入学教育新体系

入学教育的调节评估体系,就是对入学教育的实践进行反馈调节、检测评估和总结提高的方法体系,在目前高校入学教育工作中,一般都是凭经验办事,不注重教育质量的检测。在制定入学教育计划前,一定要对新生的思想状况和不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加强计划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和把握入学教育动态,及时调整和修正教育方案,保证入学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四是入学教育结束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入学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挖掘多层面入学教育新资源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还需要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应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或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概况、教育思想、办学定位、育人理念等,为他们指导学生提供条件,同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为新生入学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的环境氛围。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开展的各种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发现、积极面对、积极解决、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构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