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设计图的设计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图的设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图的设计理念

第1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历史名校传承文脉 和谐统一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校园环境特色,并为国家输送了不少栋梁之材。如:、曾宪梓等知名度极高的各行各业名人、专家。梅州市政府为发展梅州教育事业,决定在梅州市梅江区东山片建成东山教育城,作为梅州市培养、输送人才的教育园区。东山中学新校区作为东山教育城的龙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楼作为东山中学新校区的一部分,本着传承文脉、整合功能、强化特色、绿色校园整体布局的设计理念以新校区建设为教育城的龙头,旧校区的延续,顺应地形地貌,善待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倚山而建,地势则由西南向东北升高,并向梅江敞开,整个新校区形成了逐步上升之势,喻意了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并以梅江河为景观主轴作为起点,把行政楼、图书馆、宿舍楼等几组建筑围合成由低到高的中心广场,形成了精巧的景观造型。

通过对新校区的空间特点的系统分析,把行政楼、图书馆布置在新校区的中南部。这两栋大楼都是五层框架结构,行政楼面积为5713,建筑基底面积为1171,总高度为20.9m,图书馆总面积是6640,建筑基底面积为1465,总高度为23.2m,而宿舍楼面积为22442,基底面积为4049.5,总高度为24m,7层框架结构,从不同的功能要求来看则建筑要提供相适应的空间形式。因此本人对功能分区作了精心布局。行政楼主要为办公、会议室,为便于疏散人群,把大会议室布置在首层,小会议室位于各层,便于各层召开会议。办公室则大部分布置在二层西南边,朝着梅江河畔景观方向,并且二层以上西边设置景观遮阳阳台,而且室内各功能围绕着中庭而设,使室内室外都能形成一个景观空间。而图书馆主要为书库、借阅大厅、多媒体阅览室,为便于学生查阅,把目录检索、书库放于首层,二、三层为学生阅览室,四层则为老师阅览室,五层为多媒体阅览室,在学生阅览室前面设置宽敞的平台,形成一个有趣的绿色空间,达到功能、人流分区明确。在各办公室与会议室、各阅览室与书库则以联廊的方式串联起来,局部还设置空中走廊,围合成内部庭园,这种围合型的空间能体现较强的聚向性和礼仪性,适应校园生活的功能特点和心理需求,表达了一种富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场所精神”。外部则与千佛塔、图书馆对应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这种不同的对景,各自引导着不同目的人流方向,形成聚向性和延展性共存,使空间更富动态和活力,为建筑形体带来了生机。

第2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精力有限,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往往由指导教师拟定,缺乏足够多的工程实际背景,历年题目相似度较高,造成学生对设计任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不足,只求通过答辩,得过且过。此外,部分学生也要求参加拟就业单位的试用性质的实习,以更早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获得好的发展,并且事实上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等事务不能专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在生产项目的高峰期、攻坚期,生产单位十分需要毕业生参加项目,求贤若渴;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帮带下往往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强度。项目有需要的生产单位和优秀的高年级实习学生之间相互存在用人与实习工作需求,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有部分生产单位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了到本单位实习学生的作用,有的单位更是要求签订了工作协议的毕业生提前到单位上班。因此,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对期望到生产单位参加实际项目工作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因势利导,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毕业设计教学顺利进行和保障完成质量。

二、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在做毕业设计的初期,学生需要了解毕业设计,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还有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以前做的课程及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复习与学习,无形中就压缩了毕业设计的总时间,分散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加深的精力。同时,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面对设计任务感到题目太大,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于学习的迁移理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个工程案例展开,以此为学习、扩展和加深的立足点、出发点,得到连续、系统、整体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练习并掌握了某一类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则要求学生对同一路段进行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即在相同的交通量、气候和土基等条件下,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设计的认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开展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引导学生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

三、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

以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为例,在国家实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科技兴交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行业背景下,实施和参与科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都大力提倡并要求教师要从事科研,强调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这无疑是有益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但高校的科研活动仅仅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的高校将这一计划作为学风建设的措施之一,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尽管该计划以学生为申报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项目的执行往往忽略了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须性和重要性,在根本上未摆脱教师讲授科研成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可用于创新实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

在创新实验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能挤占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和实验,而参加创新实验又要求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课程,另外,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考研、找工作等又使得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因此难以保证创新实验的实施。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创新实验项目的完成。如中山大学在第二课堂由科研课题组负责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3]与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相比,大学生创新实验、科技立项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少,且本科生参加实验需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较多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了解和参加实验过程为辅。同时为保证大学生能切实完成创新实验计划,在该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宜要求申报人除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选修一定的课程以夯实科研基础,如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学生应选修“水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参加和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执行创新项目的主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科研道路上的新人,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该选择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四、各改进对策的综合比较分析

显然,上述前两种毕业设计改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一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等工作。因此,尽管上述改革方式可能使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差别化,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素养,但仍然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对原部属院校等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校潜在教学资源,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具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但往往易受生产项目内容和生产单位实际用人需要的限制,学生参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定一致,学校和生产单位联系沟通工作量大,且学校教师指导难度较大。

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有利于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科研骨干的长项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存在学生培养训练周期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大的问题,适合教学科研团队或承担了科研项目的年轻教师开展该项工作。相比之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无论对师生还是高校而言都更易实施,在面临题型多样化选择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参加该类毕业设计,但它无法防范部分学生潜在的逃避、懒散应付毕业设计的倾向,尤其对学习成绩优异且喜爱探索性活动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挑战性不足而难以挖掘其学习潜力。对三个改进对策还需进行如表1所示的综合比较分析,表1仅为初步分析,还应经实验后加入选题学生数量、实施后培养效果等的分析,并对各因素分配权重系数后计算综合得分。

五、结语

第3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泛在理念;德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64-02

一、定义

班级泛在德育(U-Moral E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环境中,让任何人在班级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接收德育教育的思想。

泛在德育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德育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学习或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德育的目标就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形式接收教育的环境,实现更有效的学生德育。在泛在德育环境中,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接收教育,即所有的实际空间成为德育的空间。

二、特点

1.持续性。“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话。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纪律习惯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头等大事。而任何习惯的养成教育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没有持续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德育必须具有持续性。而泛在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就是将即时的德育进行延时。例如,将一节班会的内容进行后续扩展;让一次大型活动的教育意义持续更久;让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在热的背后给我们更多思考。

2.互动性。“师生互动”这一教育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在学科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可是在德育中,我们更多的只是在意的德育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德育手段实施之后学生的真实的内心反应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受的平台,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更好的改进德育手段。想要保证这一平台的实际作用,不仅要拿出最好的态度进行平台建设,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的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对德育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正确认识德育的人都不会认为内心中关于德育的想法是不能说的,换言之,是说出来丢人的。而泛在德育就必须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个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平台。

3.无缝性。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往往都会主动学习,主动索取知识,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德育比较麻木,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德育。而有限的德育手段往往只是在一定阶段内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在很多学生进行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德育的效果就无法保证,所以泛在德育就是希望弥补常规德育的这一劣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无缝式教育,尽可能多的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4.自主性。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时,往往是老师还没开口,学生已经知道你要讲大道理了,已经开始不耐烦了。可是如果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人就是周围的同学,并且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一种自己自主感受的方式进行,毫无疑问,效果会事半功倍。

泛在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就是要让除了老师之外的东西,例如同学、自然、墙壁都成为实施德育的主体,而学生在面对这些主体时,主动的接受德育。

三、具体实现措施举例

1.为互动德育提供平台。①建立提供互动的网络平台。建立家长QQ群,建立班级微博,在BBS上开设班级子板块,供学生、家长实名或者匿名留言。②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原因,这种常见的互动手段主要提供的是家校互动,师生互动更多的只有在周末开展。为了弥补这些常见手段的不足,我在办公室专门准备了“班主任信箱”,供学生随时交流。③开设“班级心语”专栏。每周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本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对学生有影响的事情,记录下大家的心情,并且在每个同学手中传阅,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心情。

2.让墙壁会说话。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干净整洁的教室和寝室已经是学习环境的最低标准了。现在很多班级都在墙上贴了各种励志标语。这些标语刚贴出来的时候确实能短暂地激励学生。可是新时代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的话语已经有了一定免疫力了。我们要想办法在墙壁上说出更多“更新”的话。学生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呢?大家都说90后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设计教室硬环境时,以小组为单位对布置方案公开招标,再对标语进行招标。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产生了很多非常好的布置方案。布置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按照每个阶段学校的要求和班级教育的主要目标,定期进行重新招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还能放松他们的心情。对于教室后面每个同学的书柜也属于墙壁布置的一部分,在班级的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有个性的布置自己的书柜。大家都会兴高采烈的欣赏其他同学的布置,感受到其他同学的追求和特点。

3.自然物语。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让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户外,特别是很多女生,又不愿意进行任何体育活动,连学校组织的广播操都经常找借口请假。而长期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城市孩子少了一份对自然的眷念,容易导致心胸不开阔,精神压力过大,没有生活寄托,轻视生命等问题。于是我要学生在走廊上养了很多植物,在班级合适的角落养了小金鱼之类的动物。并且实行责任包干,每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认养的动植物精心呵护,全程负责,并且定期记录自己的“自然物语”,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的感想记录下来。通过长期的自然物语的活动,不仅教室环境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学生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在一次以《珍惜生命》为主题的班会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自己在养护动植物过程中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和可贵,表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珍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4.同桌联盟。经过全班同学共同协商,我们规定:每次考试的进步前十名的同学可以自主挑选同桌,并且同桌之间签定《同桌互助同盟协议》。协议规定:同桌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如果互相产生负面影响,将随时解除同桌关系。挑选同桌看起来是对考试成绩的奖励,但是其实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通过每个同学挑选的同桌,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看出他们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认识,更是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在一次挑选同桌的过程中,有个男生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主动邀约了几个同学,大家都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很无奈地找到我,向我寻求帮助。平时从不认为自己生活习惯是个大问题的男孩儿,竟然主动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并且下定决心,表示一定会改正。

5.友好寝室。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除了在教室学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在寝室这样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学生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很多思想和言论更容易快速传播。如何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确行为和思想,班主任首先要获取的就是学生在寝室的真实表现。如果你直接去问学生,那可能完全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所以必须有技巧。我的做法就是结成友好寝室。结对的方法并不是自由组合,而是抽签产生,这样利于同学之间更多的了解。我要求友好寝室直接定期不记名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由于是不记名的,而且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所以部分学生在寝室的不正确的行为都会被友好寝室的同学直接提出来。然后我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调查,效果就会好很多。

四、实施成果

1.班级硬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定期的墙壁布置招标,很多有创意的设计脱颖而出。再加上教室里的植物和动物的衬托,整个班级显得温馨、紧凑、富有活力。每个走进我们教室的老师都是感叹不已!

2.形成了自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以前,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好意思指出别的同学的缺点,更认为跟老师反映情况是对不起同学的行为。通过长期的坚持,大家都真正明白了:如果有人愿意指出你的问题,才是你真正的朋友。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争取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增强。每次考试前后,都是学生心理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很多同学在考前都会出现焦虑甚至是以身体不适为理由逃避考试。考试之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每个班主任都要在安抚学生心理上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会担心部分学生学生做出过激的行为。可是通过班级动植物的养护,大家对挫折、打击、风雨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4.在各种活动中学生表现突出。形成了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了同学之间无时无刻的帮助和关心,每天生活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差。我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除了学习成绩,班级在参加学校其他活动时都表现突出。在军训、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板墙报比赛等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五、思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班级德育系统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所以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问题的本质入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来提升班级德育教育质量。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泛在理念被提出,在用泛在理念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具体的措施只是载体。更多的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发现,发现周围一切可以作为德育载体的事件和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德育精神,进而保证德育工作的不间断、无地域开展,让德育真正达到“泛在”!

参考文献:

[1]张立强.共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04):222-224.

[2]李海兆,左杨.“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1):111-113.

第4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碾压式土石坝;渗流计算

1 计算目的

1.1 坝体(堤身)浸润线的位置。

1.2 渗透压力、水力坡降和流速。

1.3 通过坝体(堤身)或坝(堤)基的渗流量。

1.4 坝体(堤身)整体和局部渗流稳定性分析。

2 渗流计算的主要方法

渗流计算求解方法一般可分为以下4 种类型:

2.1 流体力学解法:是一种严格的解法,在满足定解的边条件下可以求出渗流场中任何一点的值。但解答非常复杂,只少数简单的情况有效,在实际工程应用上受到较多的制约。

2.2 水力学解法:是流体力学解法的近似解。是在作了某假定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的边界条件的流体力学解法。同样实际工程应用上受到较多的制约。

2.3 模拟试验:基于上述二种方法的缺点,对于实际工程,常通过水力学实验来模拟求解渗流问题。

2.4 计算机数值模拟: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求解渗问题,也称数值法,数值法又分为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目前,上述渗流计算方法中在水利工程上应用最广的主是水力学解法和有限元法。

3 渗流计算工况组合及渗透系数的选取

3.1 常规堤防工程

常规的堤防工程计算提出了三种水位组合,此三种水位合的渗流计算目的及相应土体的渗透系数选取原则主要为:

3.1.1 临水侧为高水位,背水坡为相应水位。本组合的计算目的:

(1) 计算背水坡可能最高的逸出点位置、背水坡逸出段及背水坡基础表面出逸比降,用于背水坡渗流安全复核、反滤层及排水设施设计;

(2) 背水坡面可能最高的浸润线,用于背水边坡稳定计算;

(3) 当堤身、堤基土的渗透系数大于10m / s 时,计算渗流量用于分析防渗措施对本工程运行要求的可行性和背水坡排水设施设计(对于大坝均要求进行渗流量计算)。

对上述第1)、2)种计算目的工况,堤身、堤基的渗透系数则取小值平均值,对第3)种计算目的工况则取大值平均值。

3.1.2 临水侧为高水位,背水坡为低水位或无水。本组合的计算目的:

(1) 背水坡面可能最高的浸润线,用于背水坡边坡稳定计算,相应各土体的渗透系数取小值平均值;

(2) 复核局部渗流稳定及进行反滤层设计,则进行局部渗流稳定性复核土体的渗透系数取小值,其上、下部位土体的渗透系数取大值平均值。

3.1.3 洪水降落时对临水侧堤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当临水坡面可能最高浸润线时,临水坡稳定计算最不利,所以计算工况下的土体渗透系数应取小值平均值。

3.2 特殊项目

对一些特殊的项目,必要时还应考虑以下计算工况或因素。

3.2.1 工程中蓄水过快的情况。在工程蓄水使水位上升过快时,对上游坝坡稳定也是不利的,特别是初次蓄水时。因为水位上升太快,浸润饱和土的过程又很长,特别是透水性小的粘性土,造成浸润线很陡,此时上下土层的饱和性不一致,且浸润前峰渗透坡降很大,将导致不均匀沉降,从而产生裂隙而滑坡。

3.2.2 降雨饱和堤坝岸坡。降雨饱和堤坝岸坡的稳定与临水侧水位骤降情况是相类似的,是由于大气降水及河岸地下水的补给造成较高的孔隙水压力的结果,尤其在基础中存在承压水或排水不畅时最为严重。

3.2.3 堆筑期间的孔隙水压力。施工期孔隙水压力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在软粘性土的饱和地基上筑堤(坝),由于填筑速度较快,上部荷重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因而在剪应力不断增加下,其稳定性大减从而引起滑坡;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填筑土料本身含水量过大,在堤(坝)本身引起孔隙水压力,从而发生滑坡。

3.2.4 超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可理解为计算点至排水面问水体的重量。但从上述降雨饱和堤坝岸坡以及堆筑期间的孔隙水压力分析可见,实际情况中各点的孔隙水压力都超过常规概念上的孔隙水压力值,那么把这超出部分的孔隙水压力定义为超孔隙水压力。按一些资料,粘性土填筑所造成的超孔隙水压力一般约为上部重量的50%,有的达80~90%;对于在饱和的软粘性土地基上修筑堤坝,则其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几乎等于所加的上部重量。

4 水力学解法在工程上的运用

水力学解法“是在作了某些假定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的边界条件的流体力学解法”。除了对边界条件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假定以外,水力学解法对地层的渗透系数也做了一些简化处理。

4.1 对于渗透系数相差5 倍以内的相邻薄土层可视为一层, 采用加权平均的渗透系数作为计算依据。

4.2 双层结构地基, 当下卧土层的渗透系数比上层土层的渗透系数小100 倍及以上时,可将下卧土层视为不透水层;表层为弱透水层时,可按双层地基计算。

4.3 当直接与堤基连接的地基土层的渗透系数比堤身的渗透系数大100 倍及以上时,可认为堤身不透水,仅对堤基按有压流进行渗透计算,堤身浸润线的位置可根据地基中的压力水头确定。

4.4 对加权平均的渗透系数的计算一般上有以下二种情况:

4.4.1 对各向异性土的计算

对各种异性土(包括任意倾斜方向的不同渗透性),可把渗透区边界(包括建筑物的地下轮廓)的水平尺寸剩以因数a 转化为各向同性均质地基进行渗透计算,且渗透系数取为k,算得各点水头后,再把水平尺寸除以a,恢复为原来的图形。

4.4.2 对层状土的计算

对渗透系数和厚度不同的层状地基,可转化为均质各向异性土来处理,其等效平均的水平渗透系数与垂直渗透系数。

5 有限元解法在工程上的运用

5.1 数学模型的选取

从目前应用研究的情况上看,大约有四种数学计算模型:①布辛内斯克方程;②拉普拉斯方程;③扩散方程;④固结方程。以上各种计算数学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从四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上一般可得出:一般土石坝和地基的非稳定渗流问题,可采用固结方程加上流量补给条件的自由边界及相应定解条件计算流场分布,较为合理;对固结完好不再压缩的土石坝的非稳定渗流问题,可用拉氏方程加上流量补给条件的自由边界计算。

实际上拉氏方程只是固结方程的一个特定解。

第5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学科馆员 图书馆理念 学科服务 价值定位 制度建设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1.6

1. 引言

Jame D.Hart曾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已成为服务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与知识中心,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支撑作用。时下现代图书馆理念蓬勃发展,业已融入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理念作为一种图书馆意识(理论、学说、观念)是图书馆制度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形态的基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每个高校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以一定的图书馆理念为设计蓝图而构建起来的。反过来,只有洞见并掌握现代图书馆理念,才能透彻地理解图书馆制度和保证图书馆制度的合理创设与实现。当下,图书馆学界对学科馆员的讨论如火如荼,身为图书馆实践工作者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与理解学科馆员这一“时尚”题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框架”等内容,以期为学科馆员制度化和科学化运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

2. 关于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与加拿大,而我国最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是1998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理念深化和学科馆员实践的不断拓展,学科馆员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到“辅助式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的质化转变,继而又迈向“主动嵌入式多元互动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崭新阶段。

2.1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理念的价值关联

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持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意识形态”。正确的图书馆理念能够指引图书馆服务实践和图书馆制度变革与前进。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而这种图书馆文化决定了它蕴含着什么样的图书馆理念。由此,笔者认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平等获取、知识自由、自主性教育、专业等内涵。正是由于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理念的关联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如果将“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视为“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话,那么可以将“辅助式”与“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作为该项制度发展的两个典型阶段。高校图书馆理念对学科馆员的价值融入与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助式”向“嵌入式”阶段迈进过程中学科馆员文化建设与制度内容的变革与创新。这种“理念与制度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不同阶段学科馆员制度的逻辑形式、逻辑依托以及服务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用户需求牵引”是图书馆理念延伸的根本导向和学科馆员制度创设的逻辑起点。学科馆员作为一种主动式专业性的知识服务,其正确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该制度的创制与发展。

2.2 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

学科馆员是一种服务理念/模式、一项图书馆制度设置,更是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具体化与制度化的现实体证。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念延伸与服务机制深化的时代产物,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和制度选择两个方面。申言之,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服务理念/模式,它表征着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由文献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向,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层次的深化。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它反映了高校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制度化诉求,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大幅提升,并且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学科馆员的服务职能效度决定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合理性,即只有服务职能最大效度地发挥、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之时,才能深刻地反映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继而彰显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文化精神。

3.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观点,学科馆员制度在一所高校的实施程度与功用效度,总是决定于这种制度的创设与践行满足这所学校的需要程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需求牵引,随着高校知识与文化需求的发展而深化,其具体表现在:

3.1 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环境复杂性、学科资源专业性与交叉性的日益增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要求越发趋向便捷性、高效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该主动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或嵌入式服务。换言之,它需要图书馆员采取积极主动方式介入到科学信息/知识交流和传播过程之中发挥作用,即要求学科馆员在知识发生链条中有一定的角色担当与服务质效。

3.2 高校学科与科研建设需求

随着高教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证实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该校基础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程度。与学科和科研建设发展休戚相关的图书馆渐为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与学生所重视,其工作性质也从“名义上的教辅机构”转变为高校的“信息、知识支撑与保障中心”。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走向,这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必然受其所服务大学类型(如研究型、教学型等)的深刻影响,正像其在研究型大学中孕育生成一样。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日益成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基地和科研创新的信息资源库。

3.3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面临全新挑战,如现有资源设置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问题,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问题,图书馆知识与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问题等。申言之,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关于现代图书馆资源(包括文献和数字资源、人、技术及设备等)的“活化程度”与“质效发挥”问题。图书馆理念往往是切合时代要求的,但现实中人们更需要的是“价值回归”与“务实创新”,即需要现实的制度创新来有机整合与深层挖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制度等资源内在效能来回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

3.4 促进馆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整体呈现高学历、多方向、年轻化等特

点。如何让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并使其在工作中寻求深层意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恰恰为高层次、高素质的馆员提供了一个业务创新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且为知识型图书馆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

4. 图书馆理念下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发展的现实结果,其理论产生与制度设置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图书馆文化环境。实践表明,成功的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往往遵循这样一条逻辑脉络,即“为什么建设(实施必要性)它是什么怎样设置与运作如何评估怎样调整如何使之深化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厘定为环境要素、建设原则、组织模式、绩效评估及实施策略五个基本要素。

4.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主要由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关联性制度措置、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1.1 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 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是该制度建设的文化要素与环境基础。通过对我国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现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主要是按“主动联系――熟悉需求――参与合作――定向培训――沟通对话――业务深化――持续保障”的逻辑建构的。因而,其工作职责决定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一定职业素养或职业资格,例如:有良好的学习品性与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熟悉某一对口专业的学科知识;具备专业程度的信息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公关能力;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等。

4.1.2 关联性制度设置 客观上,学科馆员并不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而存在,它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性制度的辅助与支撑。这些关联性制度,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相关配套的规程,又涉及各院系对口学科专业的制度措置。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的存在,才为学科馆员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流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教师顾问制度、南开大学的信息教授制度等。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关联性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①加强馆藏资源科学化与合理化建设;②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③形成学科化服务的制度对接与信息交互;④建立各院系的信息专家库,深化服务质效,等。

4.1.3 图书馆公关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创设与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受主观倾向性因素制约。后者往往反映在高校图书馆的公关影响力上,直接关系到该项制度能否顺利展开。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领导对图书馆的认知、印象与重视度,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馆领导及各部系领导的重视;②与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度;③与读者(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的联系度;④与校外图书馆及文献机构的资源建设共享与合作度,等。

4.1.4 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举措,又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休戚相关,如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伦理等。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①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为学科馆员制度创建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空间;②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软文化的必要理论支撑;③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文化软实力延伸的一种产物,表征着一种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走向具体化与学科化。

4.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原则

有些高校在创设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一定的认知误区。如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对制度的全面了解和根本性认知,缺乏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条件的服务创新等。这些误区极易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变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流于形式或是短暂夭折,严重损害图书馆的信度和形象,影响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创新与发展。因此,在选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1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该原则是指图书馆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它究竟服务哪类读者,能提供怎样的图书馆服务。设立学科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一种趋势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因此,就制度生长而言,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立足发展。

4.2.2 扎实理论,务实创新 任何一项制度设置,都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持。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本馆工作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且在制度开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为实际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向。此外,着眼未来要求制度本身要务实创新,即理论要紧密联系实践,服务现实。

4.2.3 服务实践,稳步推进 服务实践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基础。学科服务的质效是学科馆员的价值体证,也是该制度建设的重要评估依据。事实表明,在该制度践行过程中,即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要及时收集、获取与制度建设相关的反馈信息,并加以重视与利用,稳步建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4.3 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该制度的组织模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样态。本文系统介绍一下目前较为典型的“组织集中――人员分散”模式。

4.3.1 组织定位 图书馆要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优选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科馆员,实行以参考咨询制度为依托的集中组织,建构一支组织高效、“跨部门、虚拟的学科服务团队”。其主要举措有:①明确中心与部门问的“调度”关系,强化部门与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以发挥图书馆内学科服务管理职能的最大效度;②在优化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中心”要有效地调度与整合馆内的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

4.3.2 机构设置 依据学科服务具体职能与分工,“中心”下设“文档与评估组”、“学科资源建设组”、“检索与培训组”以及“学科服务组”(见图1)。

・文档与评估组。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信息库,“负责学科服务工作的文件归档、计量统计”,跟踪、监管受理课题、问题的服务进展情况,并对学科服务流程及学科馆员进行绩效评估。

・学科资源建设组。对本馆所藏有关学科资源及网络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理、发掘,形成动态序化的专业学科资源库,提升馆藏资源“知识浓度”;根据反馈有关馆藏建设的数据信息,连通其他图书馆资源及文献信息中心与之合作共建共享,调节相关学科资源建设方向,满足用户的专业化、高层次需求。

・检索与培训组。该组职能是建立在参考咨询业务基础上,提供专业资源的定题检索、主题追踪、信息推送以及专业信息检索培训等深层学科信息服务,

以保障教学科研的信息/知识诉求。

・学科服务组。该组是专业学科对口院系联络人员的集合,主要负责对院系的学科需求进行调研与整理,建立专门的用户库,有针对性将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前沿信息以及馆藏专业资源更新状况、特色数据库等推送至用户。此外,还负责及时收集图情教授反馈的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信息,提交至“中心”的文档与评估组,以指导学科服务建设的内容与方向。

4.4 学科馆员制度的质效评估

该要素是指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及程序,对学科馆员制度所关涉的制度环境、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以及服务效能等结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以引导学科馆员制度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OM)、“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尝试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质量评估,如学者廉立军利用“AHP”提出了“包括3层次、7大项、28个指标”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层次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质效评估之意义在于:①衡量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工作,深化服务层次;②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目标;③保证制度有效展开与深化发展;④拓宽服务领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等。

4.5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策略

4.5.1 认知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项目之一,是建立在“理念共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机制保障”条件的基础上的服务模式。在实施该制度之前,图书馆要深入馆内与对口院系,充分做好制度可行性调研工作,以确保制度为需求所牵引,对制度理念与组织架构认知清晰。申言之,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状况,制定稳步推进、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4.5.2 目标策略 它包括图书馆要明确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设定学科服务对象、按阶段定制目标计划并展开实施以及确立学科馆员绩效评估的价值依据等。

4.5.3 运作策略 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利用馆内已有资源、考虑现有环境与承受力,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合理推行学科服务的各项业务,分步骤、分阶段运作;有效协调、处理服务中的各种关系,降低制度成本,为读者节约时间;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提升其学科服务的业务水平;注重服务宣传、突出工作重点,等。

4.5.4 评估策略 对该制度进行质效评估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实现评估效能的最大化。如实施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导向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原则、馆内与对口院系评价相结合原则等。

5. 结语

诚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依托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由学校文化与现实知识需求所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展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深层化走向,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图书馆理念的现实回归。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知识结构、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文献中心开展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制度预示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升位,这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职能角色从“教辅单位”向“教研单位”的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凸显了现代高校图书馆“教辅建馆――文化兴馆――知识立馆”的渐进式服务与教学的战略办馆理念。

参考文献:

[1]凯恩,图书馆这一行,凤仪知识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译组,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53―360.

[2]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7.

[3]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tsinghua.省略/service/sub-iibrarian.htmI.

[4]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2010-10-01].http://lib.nankai.省略/tsfw/xkgy.htm.

[5]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whu.省略/web/index.asp?obj-jd=141.

第6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现代学徒制;研究

一、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门数少

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实践来看,尽管教学管理部门一直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但一线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并不高,每学期能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门数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公共选修课平台开放后,最先选课的学生能够自由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后选课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自由选课的余地,公共选修课最后沦为“必选课”。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门数少的另一个原因是,后选课的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程,对所选公共选修课没有兴趣,直接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效果。

2.开设课程缺乏稳定性

由于教师对于公共选修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将开设公共选修课作为补充额定工作量的不足为目的,导致了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不稳定:当教师能够完成额定工作量时,就不开设公共选修课;当教师的额定工作量不足时,就争先恐后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使公共选修课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偏理论化,缺少实训实践环节

从高职院校已开设过的公共选修课来看,大都是理论课程,鲜有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更乐于、更容易接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才能实现公共选修课素质育人的目标。这种形势迫使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开发、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二、现代学徒制理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启发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的学校制度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即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是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学生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学生的学习是课堂上学习和企业中实训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培训。

2.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2014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与我国现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相比,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和参与育人,转变为育人,企业要提供学徒的工作岗位、学习场所、确保学习时间。企业的育人层次不仅在制度层次,而且上升到法律层次,实现了产教的深度融合。

第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在校学习,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是“学徒”。这种“学徒”不是名称意义上的,是有实质意义的,学生不仅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由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培训,而且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

第三,考核方式转变。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将职业认证考核标准与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能够实现学徒在企业的工作业绩考核、师傅评价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考核的互认和衔接,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学徒学业考核评价更加规范、科学。

3.现代学徒制理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启发

现代学徒制集合了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其鲜明特征是具有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增强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定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学徒制理念对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有一定启发。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可以聘请学院内行政兼课老师、实验室老师等开设公共选修课,一方面这些老师具备上课资格,可以开设与本职工作内容相关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老师的工作地点视为“企业”,将老师的工作内容视为“生产活动”,将老师视为“师傅”,开展学徒制式的、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数量,解决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数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含量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利用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实践

1.具体做法

教务处分别邀请宣传(统战)部负责网站宣传,院报编辑的老师开设《办公室文秘与文字宣传工作实务》,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机房维修老师开设《计算机维修入门到精通》等课程,在选课系统的课程介绍里也详细介绍了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并附上授课计划,供学生选课参考。同时教务处允许试行学徒制式公共选修课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各占一半,或者实践学时占公选课总学时的60%,允许教师的实践学时在工作岗位上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比如,《办公室文秘与文字宣传工作实务》课程,老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后,可以在实践环节安排做宣传展板、校对院报稿件等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此时的老师,变成了以他的工作经验指导“学徒”工作的“师傅”,此时的学生变成了“学徒”。“师傅”将经验传授给了“学徒”,“学徒”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帮助“师傅”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收获了真实的工作体验。

再比如,教务处邀请学院实践教学中心负责计算机机房维护运行的老师开设《计算机维修入门到精通》课程,该课程纯理论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3;另外1/3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其负责的计算机机房进行设备运行维护,并现场演示,此时学生并不独立维修;其余1/3学时,老师将学时分成小组,分别在其负责的机房内运行维护机房,并对产生的故障进行独立诊断和维修,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工作为主,老师负责指导。老师成了“师傅”,学生的角色为“学徒”,“师傅”以他的实践经验指导“学徒”实践技能的提高。

2.效果

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试运行了两个学期,从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教师反馈。选择试运行学徒制式公共选修课的老师为工作岗位平时需要学生帮忙的行政兼课教师,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第一,这类老师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人员,是行政兼课教师,他们平时是上课的,是合格的老师;第二,这类老师的行政岗位平时需要学生帮忙,他们不但有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工作的经验,而且学生参与他们的工作不会影响到正常工作,还会帮助到老师。授课教师的反馈很积极,因为这种“学徒制”式的课程将他们的理论知识和行政工作岗位技能都运用上了,并且在公共选修课的实践课上可以指导学生做具体的岗位工作,也有利于他们岗位工作顺利开展。

(2)学生反馈。在对全部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测评中,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选修课,学生的总体评价是:这类课程能学到知识和技能,不枯燥。尽管开课数量少、试运行时间短的限制,学生的评价不能全面表达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效果,但这至少表明,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意义

(1)有效缓解了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不足的问题。前文提到,高职院校对于老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采取自愿的原则,没有强制的措施,导致公共选修课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课,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素质育人目标的实现。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的开发和开设,对于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是一个补充,也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关键。而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接受实践性强的课程,无论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还是提高素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会分配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公共选修课唯一的选择,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便是这类课程,它充分利用了高职院校已有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益探索。教育部已经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正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将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的教育模式,探索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有利于教师深化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理解,为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2] 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4,(11).

[3]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

成[2014]9号.

[4]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第7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论文摘要:在明确工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创新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分层教育理念,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为例,提出了“隐性分层、适当集中、强化团队、动态评价”的教学模式设计。

0 引言

工学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夯实工程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和锻炼创新能力的起点。在专业基础课授课阶段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其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更符合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性,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

1 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定位

从能力的层次体系上来看,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注重其基础层次,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因此,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应定位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逐步建构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主动获取和初步运用的目的。

2 分层教育理念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设计

分层教学是按专业所需、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分层教学理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专业教学环境,结合专业基础课特点进行。下面以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为例,探讨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按照交通运输专业“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上手快、后劲足的交通运输行业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承担了大交通系统思维训练和系统分析方法技能训练的基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专业创新思维,使学生基本具备以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处理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为2学分/32学时的必修课,开设在第五学期。此时学生已经修过4学期的大学基础英语课程、数理类及文哲类通识基础课程,并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

3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重点

3.1 隐形分层

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难度,贯彻“隐形分层”的原则,即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不同诠释和有序的教学组织,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树立全过程的隐形分层教学理念,即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辅导、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如,在教学资源的准备环节,首先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针对每一个模块/子模块,搜集、整理和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按隐形分层原则,分别给出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种类,标注综合应用、一般应用、理解级和识记级等级别,同时,也给出其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训练方式,如概念拓展、观点提炼、方法改进、全新应用等。如,系统分析模块中的综合应用类中,可设计一个选题:选择一个人工系统,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可实现对系统分析程序和方法的整合运用和拓展。同时,按30%:50%:20%的一般分层比例划分出3个学习能力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创新级别上应达到的要求做出详细说明,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教学评价进行的基本依据。

3.2 适当集中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基本概念较多,加之双语教学所使用的专业词汇和用法,对于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几乎同样陌生,若仅依靠其自学,可能会造成学习效率较低。更重要的是,学生刚刚进入专业基础课阶段的学习,其思维习惯才开始从被动接受期向主动学习期转化,此时,教师要予以适当引导,通过集中讲授基本概念和集中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向自觉进行创新训练的转化。

3.3 强化团队

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隐性分层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型团队合作的模式,即全班学生自愿或随机组成若干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分工合作,完成真实的专业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的形式,不仅有利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各展所长,更能使其在分工与合作中达到创新训练的目标。仍以上例选题说明,当确定了选题小组后,组成该团队的学生会自然分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能力层级,进行课下准备时,学生自行根据自己的英语及专业基础和能力情况选择相应的分工,如有些同学负责检索网络资源,有些负责资料的翻译、整理,有些负责写作和讲演。每位同学在该项任务中都需记录分工和完成情况、个人和团队收获。团队中分层的形式不是通过教师指定,而是在形成任务型团队及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隐性分层、团队合作”的形式,辅以教师对于该团队具体工作的单独辅导,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也更容易实现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定位和层级的提升。

3.4 动态评价

对于创新能力来说,传统评价方法不易给出客观结果。因此,应当避免采用期末考试作为主要指标、评价主体仅为教师的情况,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采用全过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调整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楚地定位自身的能力层次,明确能力提升的方向。

在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概念拓展、方法改进、问题提炼等多种创新能力培养形式和环节贯穿始终,学生和教师均可以通过每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层次和难度来判定学习效果,不仅评价次数多,评价的内容也随着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评价的结果呈现动态变化,更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效果。

4 结论与展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面对创新环节的训练,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对问题的提炼和分析过程参与程度高,分析思路和方法选用上拓展性强。突出创新教育的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的更新、完善和配合,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化和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叶林,邓筱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尝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3):52-53.

第8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1.传递信息

平面设计中的图形更多的是以一种相对温和、低调的方式来表达设计师的理念与情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不同于文字的“国籍性”(即是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如英文、中文、俄文、意大利文等),图形几乎不存在不同国家之间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加之它是以最普遍、最直观、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平面设计图中,因此也承载着比文字更加丰富的信息量。一些文字功底比较薄弱的平面设计师就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图形表现形式来更好地向受众群体表达并展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2.增加美感

一方面,由于设计师在进行图形创作的过程中,多会注意考虑受众群体的惯性思维及情感因子,故而其设计出来的图形多是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及偏好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图的整体美感。另一方面,从设计元素来看,文字、图形、色彩作为构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补充、协同促进的关系。

假如只有文字或色彩而没有图形,整个平面设计就会显得略为枯燥单调,不够丰富与饱满。此外,由于图形的创意性大,灵活度高、可变性强,不仅有助于给整体的平面设计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且会使得整个设计显得更具活力度及感染力,由此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平面设计的美感性与亲和力,从而赢得更多受众群体的接受、认同、喜爱甚至推崇。

二、平面设计中图形的使用原则

1.量少质精

由于图形具有文字及色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被许多设计师频繁地运用于平面设计中,这固然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向受众群体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假如繁杂无序,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运用图形的过程中,首要原则就是坚持量少质精。一方面,不能违背了图形通俗易懂,简单易看的原则。即是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图形堆砌的现象,或者过份强调图形的比例而忽视了文字及色彩的运用。过于庞杂的图形量容易在无形中导致平面设计偏离了设计的本质而趋向于图画的展现。另一方面,不能违背了图形传递信息、增加美感的原则。

即是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图形的构想、选择、实施、绘制,特别是创意性的体现,避免图形给受众群体造成苍白无力,平庸无趣的感觉。总之,就是要保证量少质精,以提高平面设计的整体美感度及创意性。

2.体现主题

图形作为设计师表现设计理念,表达情感诉求的一种工具,其最根本的设计要求与原则就是应当体现主题,为主题服务。一方面,应当围绕着主题来进行创意性的思考与设计。一切以主题为准,从主题出发。虽然图形设计强调创意性与独特性,但偏离主题的图形不仅会削弱整体设计的表现力,而且会给整体设计造成累赘甚至多余的感觉。另一方面,应当与文字、色彩进行相互补充,彼此间均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以更好地为设计主题服务。总之,就是不能过份强调与强化图形的特点而偏离了设计的最初目的及最终效果。

三、结论

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其中一个要素,因其具有独特形象特征及视觉表现魅力而被广泛地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它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表现设计师的理念,表达设计师的感情,因此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影响力。

第9篇:设计图的设计理念范文

保罗在学习班里是个积极分子,决不允许自己落后于他人。

两个月的时间很简短,按照常规,毕业学子们需要设计一套建筑图案作为暑期结业证明。保罗十分喜爱唯美艺术,在他的眼里,美丽通常是设计师第一个需要选择的要素,因此,他设计的图案大多过于美化现实,许多老师说他设计的图案尚好,就是无法实现。

可保罗发誓将美丽进行到底,他这次设计出来一套碗状的建筑图案,他说如果伦敦举办奥运会,可以将主体育场设计成碗的形状。

评点老师由四人组成,他们对保罗作品的美观性大加赞赏,却对他的可实现性褒贬不一。因此,保罗并没有得到结业证书。

保罗对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他跑到主管老师的家里,详述了自己作品的设计理念,要求老师向评点小组进行解释。另外,保罗告诉老师,下学期还有课程,如果无法结业,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岂不是白白浪费掉了?

主管老师十分耐心地找到了评点小组,小组组长卡特老师无奈地摇摇头。

保罗一怒之下离开了建筑学院。他骑着自行车,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整个伦敦城,寻找适合碗形的建筑物原型。两个月后,他重新上交的图案只是作了轻微的修改,碗形的图案外沿原来是垂直的,现在却是椭圆形的,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美观度。当他的解释重新摆在点评老师的面前时,卡特老师拍案而起:“你的图案光是强调美观性,实用性呢?谁会将一个碗的形状用于建筑物上,你能告诉我吗?全伦敦有没有?全世界有没有?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就只是幻想而已。”

失败的打击一度使保罗自暴自弃,他放弃寻求结业的资格。接下来,他报考了大不列颠建筑学校,在那儿主修建筑专业。他努力研究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但在他的心中,设计出一套特立独行的碗形图案,依然是最美丽的理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美轮美奂,震撼了全世界。保罗自费到了北京,绕着鸟巢潜心研究,回去后,他翻阅了历届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图案,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体育场在奥运会后二次利用率都不高,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

保罗重新坐在书案前,他心目中碗的形象瞬间成形,他想将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设计成碗的形状,然后将上层设计成可以拆卸的构件,如果将来比赛结束后,比赛场馆可以拆掉,挪作他用,既环保,又不浪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