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第1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平顺性;减震器;奥迪轿车;数学模型

引言

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并影响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发挥,是车辆在市场竞争中争夺优势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因而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奥迪100轿车为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得到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利用 Matlab/Simulink 仿真软件建立了动态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悬架阻尼系数、悬架刚度系数和轮胎刚度系数改变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1.汽车动力学振动模型的建立

根据相应的减震器的机构如图1,我们先分析定义相应的物理量.

图1减振器的示意图

2. Simulink 的奥迪轿车减振器运动仿真

根据上文建立的数学模型我们通过MATLAB的simulink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如图2。

图2 Simulink仿真模型1

通过输入相应的参数进入图2模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为了实现同一个参数的变化会结果的影响方便比较我们将变化的结果通过图3显示。

根据之前的相关数据,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分别对簧载质量 、非簧载质量 、弹簧刚度 、车轮刚度 以及减振器阻尼系数C对于汽车平顺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图3 不同速度阻尼系数C对应仿真

3.结论

以轿车为例,建立了汽车动力学动力学振动模型并分析了动力学参数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3.1.适当增加前悬挂系统的阻尼和适当减小后悬挂系统的阻尼可以使汽车的平顺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立.基于人椅系统三向振动的汽车平顺性建模与仿真[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4.

第2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Application of Multisim in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teaching

MIAO Qian, YU Zhi?yong, HOU Hong?qing, LI Yan?ling, ZHANG Hui, JIANG Qin?bo, XU Hui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25,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such as abstract, boring, and low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s reformed and the Multisim simulation softwar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The simulation examples for single detuning amplitude discriminator circuit were enumerated. Through continuous change of circuit component parame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tuning waveforms, normal detection of diode envelope detector and inert distortion phenomen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sed.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revealed intuitively and vividly, which can enhance perceptual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s,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for the circuit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t is proven through practice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is helpful for mobilizing the initiativ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bviously.

0 引 言

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掌握。为了提高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将电路仿真软件引入课堂。Multisim 软件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可以设计、测试和演示各种电子电路,为电子线路设计人员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设计、性能分析等创设了良好的平台[1]。

本文以单失谐振幅鉴频电路为例,阐述了Multisim仿真软件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应用,把抽象的问题通过仿真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1 单失谐振幅鉴频器工作原理

振幅鉴频器的基本原理是把等幅调频波通过频率?幅度线性变换网络,变换成振幅与频率都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的[FM-AM]波,然后通过包络检波器根据[FM-AM]波的包络变化,还原出原调制信号。它的电路模型如图1所示。

最简单的振幅鉴频器是单失谐回路振幅鉴频器,原理电路和波形如图2所示。电路中的频率?幅度变换器就是[LC]并联谐振回路。

图1 振幅鉴频电路模型

图2 原理电路和波形图

如果把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fp]选得高于[FM]波的载波频率[fo]时,对[FM]信号而言,将工作在并联谐振回路的感性失谐区。工作在感性失谐区的并联谐振回路,其幅频特性曲线有一段以载频[fo]为中心的倾斜区,如图3所示。

图3 幅频特性曲线

当FM波的电流流过回路时,由于对不同的瞬时频率,回路失谐阻抗大小不同,因此LC回路的端电压是一调频?调幅波,其振幅uFM?AM将随FM波的瞬时频偏[Δf(t)]而变化。当[f(t)>fo]时,回路失谐小,回路输出电压振幅uFM?AM大;当[f(t)

2 单失谐振幅鉴频电路实现

图4是单失谐振幅鉴频电路。V1是幅值为6 V,中心频率为1.2 kHz,调制信号频率为100 Hz的输入调频波。[L1]和[C1]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实现频率到幅度的线性变化。VD,[R]和[C]组成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完成对FM?AM波的检波。XSC1和XSC2是示波器,其中XSC1用来观察输入等幅调频波和谐振回路输出FM?AM波的波形,XSC2用来观察FM?AM波和二极管包络检波输出的波形。

图4 单失谐振幅鉴频电路

3 单失谐振幅鉴频电路仿真分析

3.1 频率?幅度变换分析

要实现频率?幅度的变换,[L1],[C1]组成的谐振回路应处于失谐状态,那么就要求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小于或者大于输入调频波的中心频率1.2 kHz。

(1) 感性失谐分析

当[L1]=102 μF,[C1]=98 μF时,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为1.59 kHz,大于输入调频波的中心频率,谐振回路感性失谐,调频波经过并联谐振回路输出为FM?AM波,在示波器XSC1可以观察到FM?AM波形如图5所示,上面波形是输入调频波,下面波形是经调频?幅度变换的FM?AM波,实现了频率到幅度的线性变换。

(2) 容性失谐分析

当[L1]=200 μF,[C1]=230 μF时,并联谐振回路谐振频率为0.74 kHz,小于输入调频波的中心频率,谐振回路容性失谐,调频波经过并联谐振回路输出为FM?AM波,在示波器XSC1可以观察到FM?AM波形如图6所示,上面波形是输入调频波,下面波形是经调频?调幅变换的FM?AM波,实现了频率到幅度的线性变换。

图5 输入调频波和感性失谐输出波形

图6 输入调频波和容性失谐输出波形

3.2 包络检波输出

以感性失谐为例,当[R]=10 kΩ,[C]=50 nF时,在示波器XSC2观察二极管包络检波器输出波形如图7所示。当[R]=10 kΩ,[C]=100 nF时,检波器输出波形如图8所示。

图7 C=50 nF时检波输出波形

图8 C=100 nF时检波输出波形

从图7和图8波形的输出可以看出,此时电路虽然都能够检波出FM?AM的包络信号,但随着逐步增加[C]的值时,输出信号的高频波纹变小,更加接近光滑曲线。继续增大[C]的值,设[C]为600 nF,900 nF,检波器输出波形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看出,当逐步增加[C]时,二极管包络检波器产生惰性失真。[C]增大的越大,惰性失真越明显。对比分析见表1(R=10 kΩ)。

表1 包络检波器仿真输出对比表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1) 谐振回路在感性失谐和容性失谐时输出的FM?AM波波形的异同,虽然都实现了频率到幅度的变化,但是谐振回路感性失谐时,FM?AM波的幅值变化和频率变化一致,即频率高,幅值大;频率低,幅值小;容性失谐时,FM?AM波的幅值变化和频率变化不一致,即频率高,幅值小;频率低,幅值大。

(2)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和检波负载[C]的充放电过程实现检波,所以[C]的选择很重要。[C]过大,则会产生惰性失真。[C]太小,高频波纹大。

图9 C=600 nF时检波输出波形

图10 C=900 nF时检波输出波形

第3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高校教学中有人提出与单片机有关的课程既难教又难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单片机课程特点,寻求一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任课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对各高校的单片机原理精品课程进行查阅,可以看出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术机构开始致力于虚拟实验室的研究,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基于Proteus软件平台的课程教学,在各个论文期刊也均有发表,各地高校也有研究,然而研究者多、应用者少,真正贯彻与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是虚拟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可见虚拟实验教学在国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不同项目,采用引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强化学习效果。

2.1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仿真运行结果,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和对演示结果的好奇,投入任务的学习之中。对于一些关键步骤的理解,可现场修改程序,显示运行效果,例如最简单的流水灯,可修改指令改变灯循环点亮的时间,或使奇数灯循环点亮,使学生理解每条指令的功能。

2.2案例分析法

对于一些基本模块的设计,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具体的任务实例分析、介绍知识点,使学生对单片机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对于第一个综合项目的设计,也可采用案例分析法,之后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综合项目的开发设计。

2.3引导教学法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采用预先设置故障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如数码管的动态显示,在点亮下一位之前要关闭所有数码管,否则会乱码,对于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先不指明,当学生遇到此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再指导修改,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3.项目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对象

以本校自动化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Proteus软件项目式教学法。这一时期的学生已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绘制电气原理图,知道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可以进行仿真设计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对于软件部分,学生可用c语言进行编程设计,完成软硬件的联合调试。

3.2教学内容的选取

将项目式教学法引入单片机教学中,关键是项目的设计,项目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劣,教师在选择教学项目时,应紧扣教学大纲从实用性、可行性、综合性等方面考虑。LED流水灯、按键、数码管显示、液晶显示、蜂鸣器、定时器、温度测量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小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大项目设计的基本模块,这些项目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用到,学生有兴趣学习,基本模块应用好了,可以进行综合的大项目的开发设计。

3.3教学目标

3.3.1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从事单片机设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学习方法及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学生较快融入企业,参与实际的单片机设计工作。

3.3.2培养的学生在用单片机进行毕业设计时,展现仿真效果,并做出设计实物,在各创新设计大赛中,设计出更具智能化的作品。

3.4教学过程

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难度从小到大,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的早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给学生充分讲解每个基本模块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到后期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在掌握基本模块的应用后,开始进行综合项目的设计,如恒温控制系统设计,此项目应用到温度测量、数码管显示、按键设置、蜂鸣器报警、继电器控制等基本模块,最终通过仿真软件Proteus直观地看到温度显示及控制的效果,让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最终在理论知识、课程设计、动手能力、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考核,验证Proteus项目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方面的有效性。

第4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陆费逵;职业教育思想;实利主义;职业道德

陆费逵,字伯鸿,祖籍浙江桐乡,因主编《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及创办与经营中华书局而享誉中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1917年1月,他与、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担任议事部议事员。陆费逵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阐释了其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开拓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

在近代中国,对于教育方针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定论,多种教育救国思潮的出现便表明了这些意见的多歧义性。陆费逵对当时民国教育方针的关注始于1912年4月,时任教育总长的向陆费逵征询教育方针问题,陆费逵就以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作了回答。后来陆费逵读到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后,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于此间题的理论言说。他认为,对于教育方针的提法失之偏颇,教育方针的确立不能超轶政治,而应合乎国事与世界潮流,他说:“夫教育方针,当与国是一致,尤当合世界之潮流,非可尽超轶夫政治也。”以此分析为基础,陆费逵指出,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一文中所表达的民国教育方针当为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端,仅为世界观与美感教育,对其他三种教育却少有旁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他说:“吾谓蔡君意见,并非兼采五端,而实以世界观及美感二者,为教育方针也。”针对这一点,陆费逵发表了《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一文,全面论述了实利主义的目的与功能。

(一)实利主义可以救国救贫

近代中国自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腐朽,中国陷入了民穷财尽的边缘,也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受到延滞。在此境况下,中国先进分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陆费逵对于近代中国的这一局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然万事根本,实在乎财,吾国大患,尤在乎贫。”正是由于民穷财尽,才导致了国与民破产的境地以及外族的侵略。他这样说:“国家破产,外侮立乘,国民破产,盗贼愈甚,而皆不免于亡。”立足于这样的基点,陆费逵扛起了“教育救国”的大旗。而在其理念中,实利主义是重要途径之一,“今日教育方针,亟采实利主义,以为对症之药。”

(二)实利主义是沟通“劳心”与“劳力”者的桥梁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劳心”与“劳力”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而陆费逵认为,这两大阶级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其桥梁就是实利主义教育,因为凭借实利主义可以使“普通人民具生活之知识技能,俊秀之士备指挥监督之才”。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属性进行分析后指出:“吾国人之习性,下等社会虽能耐劳而知识缺乏,生活之力遂以薄弱;上等社会文弱优柔,既无耐劳之筋力,又无谋生之能力,”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如果不加以解决,则“恐全国皆游民饿莩矣”。

(三)实利主义可以使人自立,养成高尚人格

在陆费逵看来,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是否自立,要达此目的,他认为非采实利主义为教育方针不可。陆费逵说:“人之维持生活,既为人生第一要事,教育人人使能够维持其生活,或更从而进步之,斯教育之目的达也。”他还认为,人格的养成也依赖于实利主义,“举凡一切为人之德义,实利主义之教育无不含之。”为养成国民高尚人格,他从“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基本理论出发,毫不掩饰地说:“衣食足而后知礼仪,饥寒不免,则道心变成盗心矣。”

陆费逵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全面阐释,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实利主义教育的误解,在他以及当时诸多人士的影响下,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明确规定为实利主义教育,并开办了许多实业学校。可以说,他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理解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先河。后来的学者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近代建立在工业基础上以解决谋生为群众服务需要的教育,先后虽有多种名称,而实质乃是职业教育。”(刘桂林,1997)著名教育家舒新城在《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论述职业教育思想时,就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以及实利主义的一致性。比照陆费逵的实利主义言说,他的观点属于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则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阐释实际上就是对职业教育目的与功能的全面把握。

二、职业教育当与人才教育、国民教育并重

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陆费逵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与人才教育、国民教育并重的观点,从而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11年陆费逵在《世界教育状况》序言中提出:“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盛,厥惟人才教育。”在这里,陆费逵把三种教育并重,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在解决国民生计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无职业教育,则生活唯艰。”“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在陆费逵的教育论著中看到的第一次使用“职业教育”这一名词,当时陆费逵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寥寥几字,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认识也仅仅局限于人民生计上,但他是在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时把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三者相并列而提出这一问题的,触及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彰显了中国自以来的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责任感。他在以后的文章中对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作出了更加充分的说明。1914年1月,他发表了《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一文,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当与国民教育及人才教育并重的观点,并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批评了不重视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

民国建立前后,由于重视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在社会上便有人宣讲世界观教育、美育等,对职业教育较少提及。“职业教育在屏除之列”,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则是:“则如惰农之治田,不知耕锄,不知培植,杂五谷于莠稗之中,虽溉之壅之,而卒不能收获也。”针对这一情况,陆费逵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这样的错误观点是“以理论言之,未尝无一日之长;以事实言之,则国民自杀之道也”。

(二)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概念与重要功能

陆费逵在1911年便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名称及其在解决国民生计问题上的重要性,到1914年,他又对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他说:“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者,所以使中人之资者,各尽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富民裕也。”这样陆费逵在阐述职业教育概念的同时,又把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国民生计上升为地无弃利与国富民裕的高度,是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升华。

(三)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民族危亡时期的紧迫性

民国初创,各种事业正处于建设之中,国贫民穷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陆费逵认为在当时的情形下,职业教育是救亡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说:“故吾以为今日欲救危亡,第一须有人才,第二须有款项。”款项的筹集,民族的救亡,在陆费逵看来,舍职业教育而别无他途,如果离开职业教育,他预料:“他国之实业,将充斥于吾国。”结果则是“非以教育救亡,直以教育促亡矣”。

陆费逵对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打破了民国初年只重视国民教育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费逵在对职业教育作了充分肯定的同时,并没否认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曾明确地表达过这一点,他说国民教育“特百年树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日进文明之大计,轻视固不可.屏弃百事而仅从事于兹,则尤不可也”。后来,围绕这一问题在中国的讨论较多,科玄论战自不待说,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独立评论》杂志也就教育到底是“致知”与“致用”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他们后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应该是“致用”与“致知”并行而不悖的,两者各有其本身的价值,只不过应该从属于不同部门而已,“致知”由普通学校进行教育,而“致用”则由专门学校来教育。他们这样说:“后者的功用是训练技术人才,而前者是养成‘通人’或‘学者’,两者本当分头兼重,并行不悖。”(君衡,1933)由此可知,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陆费逵的这一论断,毫无疑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表明了他

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全面设计。

三、各业当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在全面论述职业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否认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他认为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对各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一)出版职业界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毕生从事出版业,对出版业界的道德状况深有体会,也对出版业界由于道德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感触颇多,因此他特别强调,出版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人格和道德修养。1922年他发表的《书业商之修养》便表达了这一诉求。他认为,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高尚的、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判断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良心,良心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后果。他说:“吾人用尽脑筋和心血,出一部有价值的书籍贡献于社会,则社会上的人们,读了此书之后,在无形中所获得的利益非浅;反是,如以诲诲盗的书籍贡献于世,则其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所以,他号召,出版者应心地纯洁、思想高尚,这样才能将最有价值的书籍贡献出来。

(二)著作者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陆费逵认为,不同的书籍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同时对书籍的评价也因时因地而不同,他说:“若书则不同,善恶无定型,优劣无章程。”但有一点陆费逵认为是不可否认的,即书籍必须利人。怎样使书籍利人?著作者毫无疑问承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夫教育者,国民之根本,著作者,教育之津逮。”因此,陆费逵指出,社会之盛衰、国家之存亡及国民人格之高下都依赖于著作家,著作家的宗旨是:“涵性情,培人格,增知识,造舆论,泯祸乱,促进化。”

(三)实业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民国初年,由于人们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实业救国与立国的呼声甚高。陆费逵说:“有志实业者,项背相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陆费逵把原因归结为实业家修养的缺乏。为提高实业家的修养,从1915年起,他发表了《实业家之修养》、《工商界做人的条件》及《我对于商业人才之意见》等一系列文章,呼吁加强对工商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他曾这样表达过实业家的资格:“以余所见,勤俭也,正直也,和易也,安分也,进取也,常识也,技术也,经验也,节嗜欲也,培精力也,殆无一可以或缺。”此外,陆费逵还在他主持创办的《中华实业界》与《进德季刊》等杂志上,经常刊摘工商实业界成功人士的事迹,介绍工商业者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陆费逵对各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表明了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全面性。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也包含职业道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陆费逵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论述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对于社会各业的道德现状及其带来的后果领悟较深,因而能根据不同的职业寻找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步骤。更加重要的是,陆费逵把人格的养成放在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他曾反复申明:“吾今重述教育之本义,曰:培养国民人格,以发展民国精神。”由此而言,陆费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国民人格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为强国利民服务,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职业教育观。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能与时俱进地用现代教育手段传达现代教育信息,培养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这就叫做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这“三性”才算是具有现代性。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甚至是取而代之,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一共27 000多字,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要求豪华和富贵,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养成人们的习惯,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规律,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而威信,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学习),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教师要将激情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由教学机器来代替,因为教学机器不会笑,没有情感。要知道,教师的教态具有神奇的教化力量,教学是其全人格的参与过程。

第6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提出了:中小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开展素质教育,搞好兴趣小组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兴趣小组有机结合起来。兴趣小组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在此方面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现将我校的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初一年级尤为突出。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年的七十周年校庆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

 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

 2、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提出了: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开展素质教育,搞好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3、在世纪之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开我县素质教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先河。2000年6月,我校被省教委命名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3.体育活动。

 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上好“三课”、“两操”、“两活动”,抓好达标锻炼和田径队训练,学校先后成立了武术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学校田径队连续五次获得县田径运动会丙组第一的好成绩,还代表县上参加榆林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98年获丙组第一名。此外,我校积极开展创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12月,我校被省教委、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共2页,当前第1页1 ;4.科技活动。

 为了使学生人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我校要求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定期评比。几年来共展出学生手工制作5000多件。此外,还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爱。

 5.第二课堂活动。

第7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第8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改善环境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获得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促进智力发展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有些中小学仍然对教育方针目的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美术教育。通过调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学校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甚少,美术教师精力明显不支,有时成了自习课或其他辅导课。

(2)有些学校领导认为美术课不是主课是副课,不做为升学考试,无关痛痒,所以安排课时不足。

(3)有专职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美术教学设备,没有活动场地,使正常美术教学不能得以实施。

要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充足发挥与体现,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端正办学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方针。其次,要切实解决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起码要有专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室必须有艺术的韵味,有石膏像、画板画架、各种静物、衬布等,参与艺术活动。第三,还要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问题。现在的城市倒不缺少合格的师资,主要是教师待遇跟不上,条件差,资金跟不上,使的很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潜心研究教学。对各级、各类美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培训、培养,让教师安心在教学岗位上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重大。第一,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第二,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第三,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经过系统地学习,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从整体上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含着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样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既互相渗透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我作为从事十多年美术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多种形式手段,积极地、自由地表达学生的美术语言,抒写自己的心灵。至于怎么运用这些手段(技法)则是个次要的问题,主动地表达、创造才是主要的。也正因为这样,评价学生的画不看他是否掌握了成人眼中的所谓技法,而应该看到是否有创造才能。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启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才能真正使美术教育成为如教育大纲所说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目前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式的“听课式”教学方法,虽然新课程标准里已进行了新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艺术课是一门容易应付的课,不求质量,不求深入,简进易出,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用心,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从种种迹象上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还要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有人认为,年龄是影响艺术体验获得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断言,儿童阶段不能产生艺术体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年级学生高兴地唱着“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时所获得的那种审美体验,与音乐家沉浸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辉煌之中的体验是有共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恐怕就在于体验的深度不同而已。艺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缩小这种程度的差别。因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成败。

第9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文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