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帮扶;创业胜任力;创业绩效
国家系列优惠创业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但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因此,大学生创业帮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生创业者为对象,以创业帮扶为主要内容,以如何提升创业胜任力为主线,试图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体系、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及提供相关建议等,以达到提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之目的。
一、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必然与国内外创业研究,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研究同步并交叉进行,每一研究主题大都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观点。大学生创业帮扶得到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多采用比较分析、计量统计等方法,从创业特质、创业指导服务、创业后续跟踪支持、创业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构建完善的创业帮扶程序、步聚、框架和内容等。国内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主要是从创业外部环境因素与自身条件、创业系列优惠政策、创业现状或困境与原因出发研究创业帮扶的具体办法或措施。总体上讲,国内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相对边缘化,社会关注度较低,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往往以简约的创业帮扶对策去简化创业现象,专题研究大学生创业帮扶,特别是寻求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理论依据和路径的创业帮扶鲜有涉猎。创业胜任力作为预知、辨别并应用机会的一种能力,往往被视为创业的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必备关键因素。Thomas提出的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六维结构,得到许多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实证研究支持。国内创业胜任力研究主要从创业胜任力维度入手,张炜和王重鸣验证了创业胜任力的多层次结构,徐国亮和顾保国构建了三维结构的企业家胜任力特征理论模型。对创业胜任力的评价和解释往往与创业绩效概念联系在一起,两者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见。学界对创业绩效的维度和指标暂无统一看法,但企业的生存绩效、经营绩效和创新绩效等多维性得到学界比较一致性的认同。同样,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将创业胜任力与大学生创业者直接关联,界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概念,并以大学生创业帮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理论假设和支撑,以此提升大学生创业帮扶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与依据
(一)大学生创业帮扶及对象的界定。创业的本质是个体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有通常意义上的从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帮扶不包含成熟企业内部新业务开展过程的帮扶。创业帮扶的时间是从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即项目选择为起点,以新企业的存活即项目的正常运转为终点,企业持续久远的发展过程即企业管理的过程不在此帮扶之中。本文将大学生创业帮扶界定为通过特定的流程和措施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扶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创业者从项目选择到项目运转实现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帮扶对象是正在或已经创业的大学生而非所有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可以面对所有大学生。高校创业帮扶对象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而产生的。(二)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与依据。对大学生实施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是创业帮扶可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其依据是大学生创业帮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关系,三者之间两两相关,创业帮扶可以提升创业胜任力,以此提高创业绩效。大学生创业帮扶与创业胜任力之间表现出显著正影响。大学生创业帮扶的内容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指导服务、社会支持等。创业胜任力的识别与测量可以从能力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三个维度进行。大多研究认为创业教育培训对心理胜任力产生正向影响,Wilson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培训对女生创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对其创业绩效呈显著正影响。国内外关于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冯华等提出创业胜任力八维度模型,提出创业素质持续改进能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竞争力的匹配与结合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绩效(模型各组成要素分属以上三种能力范畴)。吴孝颖等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与生存绩效、成长绩效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大学生创业帮扶对其创业绩效呈显著正影响。创业帮扶比创业教育更广泛,创业帮扶不等同创业教育,创业绩效与创业成功也无法等同,但多数研究表明,教育、学历和经验与创业绩效积极相关,Hen-ry等和Dickson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创业并取得创业成功正相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在大学生创业帮扶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胜任力研究经历了特质观、情境观、过程观三个阶段。创业胜任力的特质论无法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创业胜任力问题,情境论和过程论丰富了创业胜任力的内涵。Politis等把创业胜任力分为创业准备、过程、持续阶段胜任力,尝试解决创业胜任力与环境动态匹配的问题。创业帮扶通过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障碍以及不同阶段创业胜任力问题,来影响创业绩效。
我市辖11个县(市、区),全市总人口540万。我市的困境儿童共有115328名,主要包括单亲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患大病儿童以及因父母残疾、家庭遭遇意外事故或者父母患大病等原因导致的特困儿童等6个群体类型。这些儿童在全市11个县(市、区)均有分布。他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多数单亲家庭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62.8%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他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生活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和需求。
二、困境儿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困境儿童的这些问题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还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具体分析如下。
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市妇联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困境儿童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各地的实际,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经验。
1、广泛建立困境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制度作为加强困境儿童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每一个困境儿童建立了内容详尽的学习与生活档案或成长袋,以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2、全面构建留守儿童情感呵护工程:一是广泛推行“家长”制度,形成了四支关爱工作队伍(即“爱心妈妈”关爱队伍、“五老”关爱队伍、家长关爱队伍、家教指导服务关爱队伍);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形成了四种关爱工作模式(即结对帮扶式、学校托管式、站所服务式、项目运作式);三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疏导与调适“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学习压力过大以及青春期等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 整合多方资源,实施关爱救助。妇联利用妇联组织机构健全、联系领域宽泛的优势,充分发挥“红凤工程”、“春蕾计划”、贫困妇女儿童维权救助行动、托幼园所补助等各类项目资源的综合效应,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使她们真正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多渠道筹集救助资金帮扶救助贫困儿童。
根据初步的摸底调查,就全市范围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__而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困境儿童仍将呈现稳步、缓慢增长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教育工作,仍将是__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及初步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为困境儿童生存提供制度性保障。
3、加大对困境儿童的教育救助力度,为他们自强自立奠定基础。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体,以社会捐助为补充,惠及所有贫困学生的助学保障体系。建立爱心助学基金,切实保障困难儿童和残疾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并资助其高中阶段教育。对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困难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就业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又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高校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资源,促进就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就业中的弱势大学生,即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一、就业困难学生界定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19 号)文件,"要根据女性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以及大城市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可见,高校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是指因经济状况、学业、身体残疾、性别、民族、专业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而长期未能就业的学生群体。
二、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就业困难群体往往存在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专业知识、就业技巧、实践操作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还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长资源相对较少,在外语学习、电脑技术等各方面起步较晚,综合素质提升压力大,在求职就业时受到经济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弱。学习成绩是招聘单位考察大学生求职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业困难学生往往会因此而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而身体残疾、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被很多单位拒之门外。也有单位因考虑到出差、值夜班和工作量等问题,而不雇佣女性应聘者。还有一些单位对学生的"出身"及第一学历要求较高,如招聘只面向"985"、"211"高校,有专科学习经历的不予录用,又或对籍贯、户口有要求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求职压力。
2、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多数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中并没有树立科学客观的就业观。主要表现为不能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分析自身就业能力,做到个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他们往往走入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学业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而一味否定自己,害怕竞争,对就业预期很低,在求职中不敢迎难而上,缺乏主动性;另一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和劣势,没有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择业定位,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而一味追求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导致求职就业屡屡失败。
3、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就业困难的学生往往还面临着经济、学业、人际交往、身体因素等其它各方面的压力。而其根源问题不得以解决则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压力过大,不愿直面困难,更加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动力,进而直接影响其求职就业。
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措施
1、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对就业困难学生实现精细化帮扶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教育,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科学的做好职业定位,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现就业。在全程化的指导、教育中,也号召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早发现早帮扶。由于每个学生的问题各有不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细化的指导,尤其是对特殊就业困难学生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可以发动全体教职员工针对相对集中的问题,成立不同的工作坊,如由心理老师建立解压工作坊;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建立学业帮扶工作坊;就业指导教师建立就业技能提高坊等等,对共性问题统一辅导帮扶,再针对个性问题一对一指导。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回访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测评和职业定位,确保帮扶效果。
2、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
建立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的互动机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鼓励其明确目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客观的认知自我,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科学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既不过分自卑,自怨自艾,也不盲目乐观,眼高手底。
3、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
就业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学业、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人际交往能力差,就业技能欠缺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包括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的灌输,更要做到实践强化。加大培训的实践练习比重,由学生模拟练习,就业指导教师点评;也要充分利用高校合作企业资源,开展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活动,由用人单位实战指导;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锻炼自己的求职就业技能。
4、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拓展就业途径
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实习、就业岗位,并予以政策上及经济上的帮扶。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岗位;积极开拓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实习、就业机会;通过校友资源不断拓展就业市场等。优先为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就业机会。同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讲解国家、当地的就业帮扶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家关于残疾人就业、低保家庭就业等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帮扶政策实现就业。同时鼓励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基层岗位,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公益性岗位,投身"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一方面通过基层的锻炼机会,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更多更需要帮助的人,在就业中实现个人价值。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高校应做好创业政策宣讲,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申办《自主创业证》,扶植创业孵化项目等。
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民生之本。高校在狠抓就业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群如.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8).
[2]燕昭乐,杨德祥.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初次接触韩燕(化名)同学是在2013年9月6日我院2013级新生报到的第三天,她是从我院公共教学部文秘专业转到我系的一名新生。今天也是我院新生开学典礼的第一天,刚见到她,我傻眼了……韩燕同学“走”路的方式竟然是“企鹅型”的。原来该生是属于身体残疾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通过与家长深入了解,该生所在村是宁德一个贫困村,因小时候发高烧未及时救治导致双腿畸形,“走”起路来双脚平行,一跛一拐的,跟企鹅一样,没办法爬楼梯。但该生与大多数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太一样,韩燕同学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其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脸上总是缩放着灿烂的笑容,像一个开心果。别看她很阳光,内心深处有一根“刺”总是困扰着她。那就是――三年漫长的求学路,谁与我同行?同学都愿意跟我做朋友?
【案例思考】
一般而言,身体残疾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对于这类学生的帮扶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问题的分析,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帮扶实施计划;其次,经常与家里保持沟通交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再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动青年志愿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班级学生,关爱弱势学生群体,奉献一片爱心的心灵。由于现在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弱势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要强,对于同学和老师物质上的帮助比较抵触,这时我们就要加倍从精神上引导和帮助他们更有效果。让他们的心灵能够独立自强,树立坚定的信念,健康成长;最后,还要把加强学习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结合渗透到这类学生当中。
【案例分析和措施】
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个人心理性格则是贫困学生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掌握时机,及时到位。像韩燕同学这样的“双困生”,从与她的聊天中毅然可以看到她对求学的激情,对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行动不方便”一直是她的阴影,少了同学的帮助,她还能坚持多久?自卑、敏感、忧虑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一直困扰着她,从而使她的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伤害,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调整韩燕同学的宿舍问题。韩燕同学由于行走不方便,又是转系生。同学没跟她住一起,为了便于管理,特意向学生处申请安排她住一层宿舍,还安排同班同学与她居住,解决了她每天出门都要“爬”上“爬”下的困扰。
2.及早建立特殊学生情况档案。韩燕同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她转系之后,我每个月都定期与她单独谈心至少2次。每次交流后,我都做了详细的谈话记录,并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
3.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首先,及时请学院心理中心陈主任辅导她,帮助她。其次,引导她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自身的闪光点,不卑不亢,不要轻言说放弃。时常激励她要树立自信心,有什么问题随时CALL我,在学习上安排同学要多帮助她,肯定她学习上的进步。再次,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养成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最后,交代舍友及隔壁学生经常与她沟通,陪她聊天谈心,营造良好、轻松的宿舍氛围。
4.成立爱心帮帮团。由26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爱心帮帮团,每天2名志愿者接送韩燕同学上下课、吃饭、打开水等日常生活。志愿者由刚开始的不情愿,不好意思到现在的主动、热心帮助她。这样一坚持,就是一学期,韩燕同学的求学路顺利渡过了六分之一。在这六分之一的时光里,她渴望知识,渴望上进的心更加坚强了,也变得更加阳光,跟这26名志愿者都成为知心朋友。通过成立爱心帮帮团活动,本人更好地掌握了韩燕同学的相关信息,加上平时与她聊天交流,得知她其实颇具幽默感;同时她还在动漫制作方面较突出。
5.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特长和爱好,相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及主题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激励他们团结协助,找到自己的亮点,发挥自我优势,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开展“心灵激荡”等心理主题活动,达到促进良好心理的效果,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鉴于韩燕同学的这种情况,特增设适合于她的心灵对对碰活动,使她的才能在平台上更好地展示出来。
6.注重解决实际困难。鉴于韩燕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在开学初,特意向院工会提交了她的材料,最后她也通过了审核,获得省农业厅“金秋助学”资助。在推荐国家助学金时,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向她倾斜,经审核,韩燕同学荣获本学年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通过助学金补助,缓解她的经济压力。
通过以上措施,学期结束后,韩燕同学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成绩在本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测评排名第三;鼓励她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成立了憨逗社团,由她担任社长,编排精彩的文艺节目在2013年10月份我系举办的迎新生大型文艺晚会上亮相,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在学业上帮助他人,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及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参加我系开展的关于个人PPT制作技能竞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荣获我院举办的动漫设计技能竞赛优秀奖的成绩;同时还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的佳绩。在学期先进个人评比时,韩燕同学还荣获三好学生、最佳进步个人等荣誉称号。短短的一学期,她已经判若两人了,积极主动,有主见,更加阳光!
【案例点评】
关键词:中职;行为失范生;科学育人
笔者是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而且是一名多年来一直协助专业部主任分管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教师。这就注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要与学生打交道,而且要经常与行为失范的学生打交道。如何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通过创新德育观念、德育机制、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从而较好地实现中职德育目标及要求,就成为本人日常工作中经常思考和践行的重要内容。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法源、王莹两位老师编写的《没有孩子是差生――50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从实践上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为本人及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提供了借鉴之道。
这本书意在向教师阐明、廓清一个事实: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是存在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找不到,何况是人呢?一些学生之所以被我们称作为“差生”,是因为这些学生身上总是不时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与教师们衡量评价优生的标准相违背,于是才会被称作为“差生”。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说心智还不健全的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连我们这些堪称“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吗?因此,作为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应能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对学生不应过分的责备求全。人们常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培育花朵的辛勤园丁。面对满园花朵,作为园丁的我们看到的应是形态各异,而不应是孰优孰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优秀的学生,身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样,再有问题的学生,身上总归会有优点。面对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沙中淘金”,准确的捕捉、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及时的予以肯定、表扬,以此恢复学生丧失已久的自信,激起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同时,再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准确予以“把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施以科学的帮扶措施,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人格越来越健全,从而在“培优”的道路上促使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心中有爱,眼里有情。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花朵那样,对学生倾注全身心的爱,再辅以科学的育人方法,相信满园的“花朵”定会竞相开放、异彩纷呈!
感慨之余,作为教师,我还想就如何做到心中有爱、科学育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创新人才观念,端正育人态度
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人人能学好,个个能成才”的科学育人观念,要摒弃重智轻德、忽视情感与个性发展以及身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狭隘人才观。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失当以及社会教育的失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与发展实际生存能力的相协调,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职业中学,在传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优化育人情绪,常怀感恩之心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人的声音,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是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自己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的管理。而要管理好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教师首先要注意不断优化自己的情绪。面对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无端的抱怨、指责丝毫不会改变学生群体的现状,只会使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糟,只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是对立。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有顺人性的地方,但也有反人性的地方,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不断优化教师自身的情绪,才能改变自己看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才会对学生多说一句温暖的话,多给学生呈现一次亲切的笑脸、一个会心的眼神,从而以自己愉悦的情绪带动影响学生,让学生悦纳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大发雷霆、情绪失控。而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把学生的每一次错误行为都看作是帮助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有利契机。只有这样,才会看到学生的可爱、美丽,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宽容、细心、有耐心,才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良心、善心、爱心,才会充满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情切实提高教育学生的实效。
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石。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光有爱还不够,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去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中某种偏私的溺爱,也不是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教育之爱。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及道德修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努力培养自己的优良个性品质,不断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此来提升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否则,“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讲究教育策略,爱心倾注学生
一现况及存在问题:
(一)监护管理问题。
1、认识不深,教育方法落后。监护人不管是母亲、父亲或祖辈,大都浅薄地认为监护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他们大都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相对落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造成部份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由于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2、素质不够,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留守儿童中由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9.8%,他们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使得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强度低下。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问题。
1、缺乏自主,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差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他们缺乏家长及监护人的正确督促和引导,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缺乏亲情,感情空虚。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缺乏管教,习惯不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有的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表现出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说谎,在家骗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导致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的存在。
5、缺乏自律,生活紊乱。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临时监护人在生活上又难以给他们很好的照顾,部份留守和流动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长期不洗头、不洗澡、不理发、不修指甲、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不常换洗衣服,有的经常不吃早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与这种制度相伴产生的农民工子女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2、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是摆在农民工及其子女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3、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妻儿居住条件等因素构成了留守儿童现象产生。
4、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工作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2、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往家里打电话或写信,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3、文化素质与子女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大部份都将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母亲或父亲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无助于孩子全面发展。
(三)学校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帮助、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落实措施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为切入点,抓好落实。
(一)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协调,成立了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问题。各县区妇联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和集中座谈等方式,就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着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等诸多的问题,市妇联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
(三)建服务站,丰富留守儿童生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教育、保护等权利,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成长记录袋,规定班主任老师要通过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沟通,保持长期联系,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综合管理网络。
(四)开展活动,解决留守儿童需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送家庭教育知识等活动。并为留守儿童确定帮扶教师,制定帮扶工作制度,帮扶教师在校期间,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亲或母亲。同时畅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渠道,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留守学生进行两次以上家访,发现问题及时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共同研究处理。此外,帮扶教师每学期都向在外务工家长邮寄学生思想、学习情况信息反馈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一、课前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课前我们主要通过教育、引导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等。目前大学生受到社会外界的不良影响,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考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兴趣和研究,更多是功利的为了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努力,考试的时候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学风中逐渐形成了诚信危机,最终导致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处分或者取消学位,对学生心理和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双重影响。因此,在学生进入课堂前,我们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学业的长短期目标;其次,做好大学生的精神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我们可以通过班会、讲座以及分享会等形式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第四,通过专业课老师给学生进行专业课的课前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最后,还应该在课前给学生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让学生感受到行为的约束感。
二、监督、管理为辅,占领课堂教育主阵地
在课堂中,学风建设就与教风建设密不可分。目前在高校中经常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看小说以及交头接耳等不良风气,我们仅仅通过点名,布置课堂作业以及记录平时成绩的形式约束学生行为,让学生进入课堂,往往导致学生人在课堂而心不在焉。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入课堂,还要让学生真正的听进去、学进去,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将课枯燥乏味的课本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
三、帮扶与处分相结合,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在课后,应该对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时不仅仅体现了任课教师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重要性。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也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参与自己所研究的项目或者课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对存在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分析不良学风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通过朋辈帮扶,一对一帮扶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学业上的帮助。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从而约束他们的不良学习行为。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多重载体,共同推进
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当代大学更是将时间都花费在虚拟网络中。因此,我们也可以依托网络来加强学风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新阵地。目前,已经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借助微博、微信以及QQ等网络平台推送积极正面的博文来对大学生思想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对学生开展课前的学风建设相关性教育,课后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并采集学风方面的信息,从而全方位的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作者:张洺铭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梦秋,程光旭.用ISM分析影响高校学风建设诸因素的关系.中国大学教学.2009(4):77-79.
[2]王力.高校学风建设及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学风建设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8.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根据笔者及同行的经验,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简便计算中比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因为它不像其他运算定律那样只是单一的运算关系,它沟通了乘除法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它既有顺向的分配形式,又有逆向的合成形式;它既有典型的常规题型,又有非典型的变式题型,因而显得更加复杂。对此,笔者尝试通过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专项测评,去发现一些在乘法分配率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
二、测评说明
对学生进行了两次乘法分配律专项测验。第一次在刚学完新课后进行,第二次于第二周进行集体反思与辅导后进行。每次12道题,对应题匹配。具体情况如下。
三、测验情况及其分析
1.第一次测验情况
(1)总体情况(第一次测验)
(2)典型错误及其原因分析与采取的措施
【典型错误1】概念性错误
(4) (40-8)×25=25×40-8=1000-8=991
(8) 25×41=25×40+1=1000+1=1001
错误原因分析:这是顺向的分配形式题及其变式题,出错者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
补救措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典型错误2】没运用乘法分配律
(11) 73+73×99=99×73+73×1=7227+73=7300
(4) (40-8)×25=25×32=800
错误分析:直接计算或走回头路,没有运用乘法分配律。
补救措施:让学生观察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培养学生对数字与符号的敏感性,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等可以使计算简便,能简算的要简算。
【典型错误3】粗心大意或感知性错误
(6) 425×12-425×2=425×(12+2)=425×14=5950
(3) 76×(100-2)=76×100-76×2=7600×152=7548
错误分析:抄错符号或计算错误。
补救措施:加强规范性训练,严格要求。如要求学生采用“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方法做题。
【典型错误4】混淆性错误
(11) 73+73×99=75×2×99=146×99=1454
(3) 125×(8+80)=129×8×80=100×10000=11000
错误分析:与乘法结合律混淆。
补救措施: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对比性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典型错误5】定势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4) (20-8)×125=(125×8)-20=1000-20=980
(8) 125×88=125×8×8=1000×8=8000
错误分析: 如题(4)中,学生看到125,就想到了8,于是随意改变运算顺序。
补救措施: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针对这类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用估算或按运算顺序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
2.第二次测验情况与第一次对比
(1)总体情况对比
(2)错误率对比题号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对比第一次测验,第二次总体情况有进步,平均提高了12分多,优秀率提高了,但仍不大理想;不合格人数仍然较多,低分仍然很低;失分多的为第(1)、(3)、(4)、(8)、(11)、(12)题,即变式题、乘法对减法的分配题等。
原因分析:(1)第一次采取的措施偏向集体纠错。在测验完的第二天留了80分以下的学生进行辅导,及课堂练习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2)发测验纸让学生抄了错题后马上收回了,没有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3)第二次练习时,正在学小数,对测验的内容已出现回生现象。
四、测评后几点思考
通过这次的专项测评,经过对测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掌握得不够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教师本人及优生帮扶后进生,辅导时要尽量通过数形结合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后进生 “领悟”学习内容。如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与实质,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外显的“形”上,步入“质”的层面。只有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才会去掌握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第二,利用典型易错题,加强集体反思及个体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功效。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易错题集”,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两极分化明显的情况就说明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
第四,深研教材,深度备课,做到胸有成竹。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与跟人交流与请教的基础上(如不能一心只读教材与参考书,要多与人交流与请教,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这样对自己的教学能有所启发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达到解读教材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适度、合理。
第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在班级纪律和卫生方面,班级实行个人负责制。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教室、宿舍后,讨论定出自己的承包区,班委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承包区安排给每个学生,生活委员作好记录后公布。班级承包区的范围、内容和职责都分得很细和具体明确。比如:前门、后门、座位表、值日表、天花板分成三块,由三个同学承包,教室玻璃窗分成十扇,由十个同学承包,教室桌椅及桌面摆设分成四组,由四个同学承包,走廊外天花板、走廊外瓷砖、整理教室内可回收垃圾、整理报纸、班级纪律、两操、英语、语文、政治早、晚读、宿舍的纪律、宿舍卫生、宿舍考勤等都有同学承包;清洁区则分成八块,由八个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各自的责任区,学生每天上课前自觉完成自己的承包区。每天由劳动委员负责检查、监督并记录在本班教室日志上,由班主任随时检查,同时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以便班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自从实行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后,我们班的教室面貌大有改观,脏、乱、差的现象再也没有了。老师走进教室上课时,看到的是教室明亮的玻璃,干净的地面,整洁的桌面以及洁净的讲台,教师可以随意把书放在讲台上,而不用先吹掉讲台上的粉笔灰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上面,也不会在上完一节课后,担心衣服被弄脏。这让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感到心情舒畅,从而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第二,“分组学习,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在学习方面,1,经过班委讨论,把班上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各组学生素质尽量均衡,然后向全班宣布各组名单,再由八个组的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组长,科长(科代表),并讨论给各组命组名。比如:第一组叫牵手圆梦,第二组叫八彩棒棒,第三组叫nevergiveup等。学生们很兴奋、很乐意为本组做事。2,明确职责,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学生课堂作业情况、纪律情况、劳动情况,每天填写好记录本,认真记录每天本组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统计本组学生的各科测试情况并统计本组学生的操行分,周末对本组学生作总的评价。星期天晚自修前各组长把工作记录本交到讲台上让班主任检查。科长则负责检查本组学生的课外作业,每周三、六检查两次并及时向科任汇报检查结果。3,各组根据各组的学生学习成绩,制定了学习计划和找出帮扶对象,互相协助。
第三,民主管理,奖罚明确,凸显班级学生操行量化表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制定班级操行量化表中的纪律、日常行为和学习方面的考核内容,考核采取加分和扣分的赋分形式,由各组长考核记录并根据本组学生情况参照班规给本组学生赋分。学习方面主要考查本组学生各科测试以及月考、期考成绩。以组为单位,组平均分80分以上,该组成员各加2分,个人上90分以上加2分,100分加4分。纪律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纪律、考试纪律以及日常行为等。卫生方面主要考查值日生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清洁区是否按时按量完成,是否有扣分现象,打扫清洁区时,无扣分现象,则该组成员每人加2分。给校广播站投稿被录用者,每次每篇加2分。另外,好人好事根据情形也给以相应加分。班级学生操行量化表统计时间为每周一小计,每月一大计,期末总计。最后评出班级“操行量化总分优秀奖”15名和“学习之星”(主要是参照学生的考试加分合计)10名并给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