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

第1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帮困助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How do College Counselors Carry out the Work of Help and Aid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college enrollmen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o accept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many students from poor areas entrance behind a severe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e studen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society, to help students in difficulty, but also on the national future. College counselors as in helping students in the main body of work,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hardship assistance work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help and aid work carried out smoothly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 help and aid; measures

据教育部相关统计,当前普通高校中的贫困生比例达学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8%~15%。大力开展帮困助学工作成为高校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帮困助学工作,获益贫困生数量大为增加,然而,在帮困助学工作中,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为工作的开展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笔者就当前各大高校在帮困助学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1 当前帮困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贫困生的确定与帮扶程度难以掌握

贫困,是指家庭或个人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料,因而难以达到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家庭收入低于学校所属地区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水平线,在校期间生活费用低于学校地区最低生活标准,无力交纳学费和购买生活、学习必需品的学生。由于高校食堂大多有一定的伙食补贴,因此,高校贫困生的判定标准并非一定是严格按照学校所在地区的最低生活费用来衡量。学生在申请贫困生补助时,随意性较大,很多学生都抱着“不要白不要”的态度去申请贫困生补助,对帮困助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虽然高校在选择帮扶对象时往往需要生源地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但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且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很多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值得怀疑,而高校辅导员又难以一一去进行核实,对高校的帮困助学活动构成了很大的困难。

1.2 无偿资助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帮扶力度的加大,助学金与各类奖学金也越来越多,数额越来愈大,政府与高校都认为自己都帮扶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复帮扶的现象,使得多项帮困资助集中到了少部分贫困生身上,不少贫困生渐渐养成了“等、要、靠”的习惯,认为自己是贫困生,理应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没有养成独立的人格,不考虑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就去讨要学校和政府的补助。更有甚者,为了申请助学金伪造贫困证明,不但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获益,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不利于以后的健康发展。

1.3 对贫困生的帮助集中于物质,忽视了心理辅导

不少高校辅导员都以为,给贫困生足够的生活补助就足够了,认为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就解决了所有问题。然而,物质补助只是帮困助学的基础工作,仅仅靠金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是感性动物,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关心与交流,很多贫困生在入学之后,认识到了自己和他人在物质上的巨大差距,而当今社会对物质的过分看重也对人们的价值观有所扭曲,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再是学生能否获得满足感的唯一原因,很多贫困生虽然成绩优异,却因自己和他人在物质上的巨大落差而内心自卑,孤僻,而少年人的自尊又使得贫困生往往故意隐藏自己的自卑,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往往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很多辅导员在对贫困生进行可补助之后,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得贫困学生缺乏沟通与人文关怀,更加孤独,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如何更好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

2.1 明确帮困助学体系的构成

高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帮困助学工作,首先要明确帮困助学体系的构成,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帮扶工作。目前,各大高校的帮困助学体系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帮扶办法,在保证公平的同时避免将过多的帮助流向同一个学生,帮困助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学业,而不是让学生展开竞争抢夺名额。

2.2 创新贫困学生的判定程序与判定标准

高校学生来源广,高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家庭“贫困证明”来进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帮困助学工作时,要先审核学生提交的各项资料,事实就是,对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进行记录,及时做好学生贫困档案的完善与整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准确,避免档案不全和老化。对于贫困生较多的院校,应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补助对象,如某学校的贫困生申请中,待补助学生较多,学校资金有限,难以照顾周全,该学校一直讨论后决定,优先补助大一新生,高年级党员、预备党员视为自动放弃补助资格,已经获得过各类奖学金的学生,不再进行补助。通过对学生贫困档案的完善,高校辅导员而已及时了解贫困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补助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对于伪造贫困证明,冒领助学金的学生,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同时,要避免将过多的补助金集中到一个学生身上,要是国家助学政策惠及到更多的困难同学,最大化地解决学生的困难。

2.3 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很多贫困生都较为孤僻、冷漠,自卑感较强,物质上的贫困也造成了心理上的脆弱。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校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高校辅导员本身也是来自困难家庭,在学期间也受到过学校的资助,高校辅导员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贫困学生,困难只是暂时的,要树立起战胜苦难的决心,努力学习。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助学帮困的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与情操,引导学生用自信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踏踏实实的态度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事。

2.4 加强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校贫困生都是来自农村,初到大城市后不适应城市环境,心理上容易有挫败感,在处事时不能自信从容地去面对。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在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补助外,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使贫困生能够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环境,鼓励学生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树立起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还要对积极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表彰,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此外,还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辩论会或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人际交往来锻炼贫困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5 培养学生回馈社会的感恩之心

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违约率接近20%。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时,仅以自己的信誉和身份作担保就可以获得国家的资助来完成学业,是国家切实为大学生做实事的举措,然而部分学生在取得贷款后不讲信用,不仅造成了国家的损失,也为大学生抹黑。有的学生向老师借钱后不还。还有的贫困生在领取了别人的爱心帮助款后无所表示,觉得心安理得。还有的贫困生肆意挥霍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甚至不顾父母的感受离家出走。这都是没有感恩之心,不讲诚信的表现。

感恩,不仅是对父母的感激,也是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意识,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辅导员在帮困助学工作中,要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贫困生只有心怀感激,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发奋成才,回报家庭与社会。

3 总结

总而言之,帮困助学工作是国家与高校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作为帮困助学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积极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能够享受充实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去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金政.苏南地区地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5).

[2] 徐惠红.有效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3] 沈娟,谭根稳.高校思政辅导员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知识结构更新分析[J].考试周刊,2008(12).

第2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第3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第4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特殊学生 心理状况 对策

一、高职特殊学生的现状

高职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如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或父母中一方已故而只有单亲)而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一般体现在学习不良、人际关系较差、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社会行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方面,问题严重的则会发生刑事案件等。这些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产生较大危害,对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二、高职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

(一)心理状况。

纵观高职特殊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家庭贫困和家庭特殊情况给他们造成了一定心理问题。表一是课题组对本院300名特殊学生心理状况抽样调查情况。

1 自卑心理。学生如果不能正视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的现实,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一定障碍,长期以往,会缺乏自信,对生活失去热爱,自暴自弃,还有的学生贪慕虚荣,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贫困学生为了解决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或者困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因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成为高职中的“多困生”,从而更加重其自卑感。自卑往往容易产生自我封闭,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因此,如何使特殊生们正确认识现实,克服自卑心理,是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首要任务。

2 焦虑心理。这是特殊学生中出现的第二大心理问题。焦虑是指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99%的家庭贫困学生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来自家庭的经济帮助,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实,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打工挣钱或努力学习期待获奖助学金,打工、学习使他们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另98%的家庭特殊学生则因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焦虑,因为他们怕别人知道他的家庭不完整后歧视他,同时焦虑也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与同学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有明显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不能维持长久地学习,经常旷课,有违反学校规范的行为;行为冲动,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的刺激便可使他们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3 孤独心理。孤独是与他人、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孤独感是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特殊生心理问题时发现的第三大问题。实际上,大多数特殊学生本来有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强烈愿望和需要,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出现封闭、防御、回避等现象。如有的贫困学生为了生存和学业,依靠汗水和智慧在解困之路上艰难地奋斗着,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现在的大学校园,同学问的交往除了感情上的沟通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物资上的联系,贫困学生因为很少有这笔额外的开支,又担心同学会说自己自私,怕被他们看不起,从而产生歪曲认知,自我封闭,离群寡居,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这种消极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人际交往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等。

4 其他心理。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有47%的特殊学生有强烈的嫉妒心理,26%的特殊学生有仇恨心理,还有其他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报复心理等。

(二)原因。

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教育和疏导,不仅不利于特殊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必将成为社会的隐患。“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调查,走访特殊学生的家庭、班主任、同学,并与特殊学生零距离交流接触,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具体如下:

1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收入的不公易形成不平衡心态:来自他人的讥笑和嘲讽易形成自卑感和焦虑感;择业竞争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特殊学生无人可依赖,自身在气质、言谈等方面的不足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社会上一些善意的举措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年迈或失去劳动能力、下岗失业、离异或死亡等家庭意外变故、自然灾害等造成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焦虑心理。尤其是贫困学生,父母对其成就期望很大,这种期望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但一旦失败,就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3 个人因素。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特殊学生心理的内因。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89%的特殊学生自我评价偏低,出现认知偏差,如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认为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会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失败和缺点,如不改变这种认知,则不利于特殊生的健康发展。

4 校园环境。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一定的学生消费攀比现象,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特殊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三、高职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及建议

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应全面掌握特殊学生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教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与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联盟,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做好特殊生教育管理工作,笔者通过课题组深入实践。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多渠道、多途径帮扶特殊学生。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各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研究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适、治疗,积极干预和化解心理危机;建立特殊学生学习帮教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为主导,采取对特殊学生以助学和督学的原则,给予学习困难的特殊学生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对贫困学生建立健全帮困机制,完善对贫困特殊学生的“奖、助、贷、减、补”资助体系,加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对困难特殊学生的帮困。通过对他们的帮困,寓思想教育于服务之中,教育他们诚实守 信、自力更生、奋发向上,最终帮助困难特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挫折教育,认真研究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特殊学生往往因特殊的成长经历思想成熟较早,对许多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高职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特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成长,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家庭情况。同时要正确认识和热爱特殊学生,尤其对问题严重的特殊学生不能只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处理,而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特殊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先摸清特殊学生的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平时表现、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根源,采用恰当的方式,因人施教,对症下药。要善于发现特殊生被掩盖的可贵之处和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特殊学生,帮助和爱护每一个特殊学生,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联盟,共同关爱特殊学生。

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本人和家长互相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家长应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的态度,讲究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意识地和学校保持一致。另外,社会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所以,要净化社会环境,优化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要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特殊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材。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常见人格障碍特点,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新版二级),2005年8月第l版.

[2]徐静英,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第5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法医学 司法实践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32-02

1 背景及意义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能,研究并解决立法、侦查、审判实践中涉及的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该专业医学、法医学、刑事科学技术并重,办学初始与云南省公安厅联合办学培养专业人才,其办学特色鲜明,一直注重知识、能力、身心的协调发展与提高。该校法医学专业作为云南省和国家级的特色专业,自从1984年建系以来我们法医本科生属于国家提取录取批次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云南地处边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大部分学生来自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山区经济极为贫困的家庭,录取分数低于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以及专业思想不稳定,这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很难正常保证我们的五年制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提高我校本科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我校学生创业就业热情,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结合法医学实际,在学生完成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开展法医学创业就业实践培训能对此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为此,利用该校的有利资源法医学院下属的司法实践平台―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发挥平台一流的硬件、优秀的教师资源、丰富的司法实践案源、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等优势,作为法医学学生“法医学司法实践”的摇篮,让学生参与到司法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他们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增加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岗位胜任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活动资源平台优势

该校法医专业是全国最早招收法医学本科生的9所医科院校之一。经过30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已形成了明显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具有良好的学科教学实验技术平台,产生了系列的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法医学实战人才,在国内同类学科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2009年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DNA实验室通过中国国家认定认可委员会的评定,是该省首家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法医DNA分析实验室,也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个国家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平台因为聚集环境、人才、设备、案例、信息等优势资源,也将从人员、技术规范、运行机制和标准体系多方面为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高校司法鉴定社会服务平台,在高校中发挥着保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和教学、更好服务社会的作用,这个平台也将全面推进法医学专业贫困学生的创业就业培训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培养提供优势资源。

3 实践活动培养目标与内容

(1)培养目标:通过对法医学贫困学生五年系统的司法实践培训,让学生全方位围绕“昆明医科大学五年制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专多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完成培养的思想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最终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创业就业积累丰富的财富。

(2)培养内容:以“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这个教学司法实践平台为支撑,让法医学贫困学生在完成培B方案规定的的教学任务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法医学司法实践中,重点从法医的接案、案件的具体处理、鉴定文书发放、鉴定档案的整理以及CNAS实验室的标准化系统管理体系的操作等的辅助工作,做司法鉴定实践的助手,全方位参与到司法实践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解司法实践的流程以及标准化管理操作程序,接触更多的司法鉴定实践案例,最后通过模拟现场考核的方式以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学习效果,评价参与实践学生的效果。

4 实践活动培养模式

(1)双向选择建立导师制:从大一法医学专业新生中选取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并且学生自愿参与到法医学实践中,通过全方位的了解和接触,建立司法实践导师和帮助学生团队关系。

(2)帮助学生确立大学五年学习目标:围绕“昆明医科大学五年制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一专多能的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们司法实践培训活动培训目标。

(3)司法实践培训活动岗前培训:对培训团队学生进行司法实践主题培训活动相关知识进行简短培训,让学生熟悉流程以及操作规范常识,明确个人和团队培训目标。

(4)五年的司法实践培训活动: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到法医学司法实践中,具体从法医的接案、案件的具体处理、鉴定文书发放、鉴定档案的整理以及CNAS实验室的标准化系统管理体系的操作等的辅助工作,做司法鉴定实践的助手,全方位参与到司法实践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解司法实践的流程以及标准化管理操作程序,接触更多的司法鉴定实践案例。

(5)PBL学习交流会:实践活动不仅从司法活动中让学生找到专业成就感和归属感,我们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拓宽学习知识面,我们特意为学生们组织了系列“专业学习交流会”,每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一次学习分享会,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⒂耄并轮流主持和主讲一个专题,我们从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分享、法医特殊疑难生物检材DNA的提取方法探讨、经典案例赏析、法医名人故事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探讨等形式多样的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学习,用问题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方式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从而加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6)一对一帮扶:对实践活动中思想、学习或者专业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我们及时的干预和帮助,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与总结,提出个性解决方案,一对一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以及基础理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帮助,让学生全面平衡发展。

(7)司法实践培训活动考核:通过模拟现场考核的方式以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学习效果,评价参与实践学生的效果。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形成总结报告,在学科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5 实践活动成效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医科院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建构一种更加适合新世纪医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努力提高医学生学习、创新和就业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医学实用型和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通过法医学院独特的办学方式以及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法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是我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全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创业就业积累丰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闻德亮.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215-217.

[2] 杜晓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2(5):865-867,870.

[3] 付恩砚,陈飞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100.

[4] 王耀东.论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J].科学中国人,2016(27):328.

[5] 化瑞芳,史培培,宋琛.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97.

第6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2019年是我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实现“脱贫摘帽”之年。**镇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关心和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部署规划,以稳定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为目标,突出抓好“三率一度”指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质量提升、“十大扶贫工程”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不断夯实脱贫基础,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在现行标准下,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半年的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5户3715 人(其中深度贫困户45户81人),共安排结对帮扶干部453人。2016年脱贫271户1009人,2017年脱贫162户660人,2018年脱贫119户530人,2019年预脱贫306户1243人。有“十三五”贫困村3个,分别为大庄塅村、三千塅村、荣春村,大庄塅村2016年出列,三千塅村和荣春村于2017年出列。无深度贫困村。

二、工作开展情况

1、科学动态管理,完善档案资料。我镇年初组织各村开展镇村户的基础资料核实完善,重点核查955户贫困户基本信息、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帮扶措施、走访记录、帮扶成效等资料,确保数据信息全面、准确,及时更新明白卡和系统数据,确保各项数据同步到位。

2、认真组织脱贫攻坚“回头看”。一是紧紧围绕村退出、户脱贫标准,组织对全镇贫困户开展大排查,对全镇11个村,955户贫困户进行回头看,2019年排查出需要房屋维修改造的有40户,没有电视机的59户,没有卫生厕的54户,没有衣柜的72户,没有厨房的66户,庭院整改的154户,改路的191户,并结合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交通、新农村建设、户容户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镇扶贫工作站组织扶贫专干对955户贫困户进行电话访谈,5月16日完成了对全镇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的调查,5月17日我镇立即召开了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工作调度会,认真总结各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整改责任人,限定整改时间,落实整改任务。

3、认真排查五类人员建立台账。对全镇所有行政村“五类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共计605户1733人,其中住危房户24户57人,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残疾人户、老人户445户1152人。对这些人员建立了台帐,完善了相关佐证材料。

4、积极推动十大工程的落实。

(1)产业发展扶贫工程。一是产业直补申报。在4月8日制定了2018至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规划,并于4月11日启动了申报工作,在4月15日前完善16年至18年贫困户直补台账工作,5月15日前已申报油茶6.2万、蚕桑2万、茶叶0.85万元、畜牧业102.5万元、农业0.7万元、小作坊3个。二是产业示范建设。目前我镇已申报16个基地,其中蚕桑基地7个,白莲基地1个,茶叶基地1个,油茶基地6个,蔬菜基地1个,目前16个基地已基本建成,16个已经建立了利益联接机制。农业农村局杨爱卿主任4月份已到16个基地进行核实和指导,大部分基地有建立了合作社章程和财务制度,签订了帮扶协议,各项材料基本完善,截至目前为止已有9个基地通过验收。

(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9年的易地搬迁户14户,10户正在装修,4户准备装修;同步搬迁6户23人,1户正在装修,2户准备装修,3户未装修。同时为提升后续扶持水平,在大寨田易地搬迁安置点引进扶贫车间一个(服装厂),预计可落实30余人就业,确保搬迁安置后稳定脱贫。

(3)危房改造扶贫工程。今年全面开展危旧房摸底排查,以“维修加固”和“拆旧建新”两种方式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户危旧房改造。2019年已核查贫困户危房改造53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已核查155户,目前有43户贫困户已开工建设,4户竣工,确保在9月前完成2019年的危旧房改造任务并搬迁入住,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

(4)就业扶贫工程。在村组设置了政策宣传栏,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对就业扶贫政策的知晓率高,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79个,完成了安置任务;4月份对未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做好摸底登记工作,全镇共有贫困户劳动力1721人,其中在外务工的有539人,截至6月底2018年交通补贴已申报113人,目前正在开展2018年交通补贴补报和2019年申报工作;清水桥建立了扶贫车间,解决了8名贫困劳动力。今年农技已培训80人,就业介绍79人。

(5)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全镇共47个项目,其中45个已开工,竣工17个。

(6)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报销政策,确保报销比例达到90%;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7月份已签约贫困户838户3338人,卫生院每季度组织人员进行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上门检查送药,对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

(7)教育扶贫工程。一是开展信息核查工作。我镇共有在校学生993人,其中在外就读的学生有142人。4月15日前完成了春季县内贫困家庭学生信息摸查,确保县内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及时到位;对县外的摸清底数和就读地址,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寄出了公函,截至7月底已寄出公函142份,收到回执联47份。二是加强控辍保学工作。4月份之前完成贫困户子女摸底工作,共有辍学11人。这些学生均已建立台账和签订控挫保学责任状,对于非身体原因辍学的加大了劝返力度,采取学校老师家访、帮扶人上户劝返等多种措施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

(8)社会保障扶贫工程。一是严格低保动态管理,2019年一季度农村低保1079户1992人,十四类低保3人。二季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新增7户11人,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了14户33人。二是6月份起开展了2019年我镇农村低保专项治理,逐村逐户排查,新增137户158人,取消161户431人,重合率67%。三是开展未办证贫困户残疾人大排查,统计共105人,目前已上门为7户贫困户重度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

(9)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安排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保洁员、光伏电站管理人等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让贫困人口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中获取多重收益。

(10)村庄整治整体推进。一是新农村建设。拆除空心房、危旧房333栋,召开户主会200多场,“三清三拆”工作已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已完成98%,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沟、改塘、改环境等七改工作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60%,确保9月底全面完成。二是垃圾治理和村庄整治。垃圾治理和村庄整治有效结合,建立了垃圾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垃圾日常有人扫、有地方倒,户上门前有“三包”,形成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同时户容户貌改造已完成90%,提升了贫困户居住生活环境,改善了整体村容村貌。

三、下步打算

1.夯实扶贫基础。根据大排查问题台账,对照问题全面

整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点瞄准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基础环节,精准发力,全力攻坚,确保扶贫政策到村到户到人。

2.抓实产业发展。根据各村特色和地理条件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管理,了解贫困户工作情况,确保基地经得起看,材料经得起审,贫困户经得起问,切切实实的发挥产业扶贫的效益。同时按成熟一批、验收一批、奖补一批的要求,加快“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验收和奖补工作。

第7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贫困学生进入高校求学的机会随之增加。据统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的比例高达30%,人数在300万人左右,针对高校贫困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的现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以减轻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保障其能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开支。但是在现实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改进与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工作体系。

2.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标准

当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经济状况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其入学时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及其申请贫困补助时出示的生源地民政部门所出具的贫困证明,至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标准,如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什么水准的学生可以认定为贫困生,贫困登记如何进行评定等等,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判定,缺乏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此外,对贫困生进度认定的程序也很不规范,当前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程序为“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度”,对于认定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环节缺乏足够的关注,有的学校甚至采用对资助资源予以平均或者轮流享有的方式,使得有限的贫困生资助资源未能得到公平、公正、有效地使用。再有就是贫困生资助的相关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假冒贫困生的现象频现,而真正贫困的学生未能享受到资助,如此一来,不但助贫效果不能凸显出来,还致使学生对高校和国家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情绪,得不偿失。

2.2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有限,资助效率低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核心,辅以国家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俭学、困难补助等,虽然资助体系日益多元化,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勤工俭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资助方式,资助了许多贫困大学生,但是勤工俭学的岗位大多来自校内,岗位有限,无法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虽然也有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是其所需要的学生要具备一丁的学习、沟通与适应能力,而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并不具备且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无法胜任,加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的兼职与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其次,奖助学金的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和企业资助等,来源渠道单一,造成受益的贫困大学生非常有限,而奖学金则需要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并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却很难达到要求,造成贫困大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低,惠及面较低。第三,奖、助、贷的资助界限并不明晰,使得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造成受助不均衡,不能惠及所有的贫困大学生,并且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不能保证资助体系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2.3对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心理引导与教育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所承受的除了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之外,心理上的压力与困惑也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这是高校贫困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而目前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没有相应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的环节。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加上社会各界对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关注与影响,使其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贫困大学生因为长期接受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对其的资助,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有的贫困生只愿意消极地坐等资助而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摆脱贫困的方法,甚至还有贫困生认为自身的贫困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均造成的,对其予以资助是应当的。可见,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引导与教育。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资助是无偿的,但是由于忽视了对贫困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得贫困生对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并不珍惜,对所获得的奖助学金肆意挥霍,不仅学业成绩不理想,而且未能承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浪费了社会资源,高校应当建立起对受资助贫困生的约束与规范机制,对其受助后的情况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改进与创新的建议

3.1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应当对贫困进行准确认定,笔者认为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有两个:第一是学生生源地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第二是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水平。认定贫困生的审核程序应当公正、透明、规范,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情可查。高校应当建立起贫困生档案,包括贫困生学习生活档案和心理档案,以便对贫困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管理,对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及时进行记录和总结,并据此对贫困生进行具体的奖助评定,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贫困生的调查审定实施动态管理,除了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精确认定外,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还要及时进行跟进了解,防止贫困生一经认定便可享受长期资助的现象,并能对因家庭突变产生的新贫困生及时予以关心和资助,从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评定制度和资助措施,确保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有效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3.2 加强资助方式的社会化

高校要想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坐等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而是应当主动走出高校,联系社会企业,直接掌握社会资助信息,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化,拓展社会资助的方式与渠道,并协同资助方做好资助过程的管理,提高资助的效率。高校要努力扩大勤工俭学的规模,增加勤工俭学的岗位,并尽量实现岗位的多样化,让贫困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高校除了对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外,还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为贫困生与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社会上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于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协调好各方关系,为贫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勤工俭学环境。

3.3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与教育,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高校应当加强对贫困生的引导与教育,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德,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起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活动机制,对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大力宣传,评选自强之星,树立榜样,帮助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立志成才;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深入贫困生群体,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心理方面的状况与变化,引导贫困生往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再者,高校还可以建立贫困生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贫困生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者单位:福州英华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第8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一新生;资助工作;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49-02

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包含“奖、免(减)、助、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在内的资助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激励和帮扶。这些资助政策的对象从纵向来看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其中大一新生作为刚入学的学生容易存在一些适应性问题及面临来自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更加容易接受资助育人教育。所以,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资助工作本身的良性开展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的必要性

1.大一学生的特点要求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较容易出现对大学新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规划迷茫,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特点。尤其是大一新生中的贫困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一般来说也没有特别才艺,在见识方面也不及其他大城市的同学广,因而更加容易出现自卑、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针对新生中容易出现的上述特点,学校除了要及时开展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外,也要加强对国家、政府、学校及企业等设立的奖助学金制度的激励教育,尽早告知大一新生申请奖助学金的条件,如学习成绩、操行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获得奖助学金的学长的成功事例示范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激励大一新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积极进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还能尽早发现贫困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考上大学对一个学生来说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学费、生活费、路费等问题。这些顾虑再加上新生入学时面临的新环境带来的挑战,更加容易出现自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援助的话,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学业困难,甚至自我封闭、退学等情况。所以,加强面向新生的资助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2.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要求加强以大一新生为对象的资助工作。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可以概括为“奖优、助困、扶贫”,另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要求就是育人,即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成国家资助的宗旨,必须从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开始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一是未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潜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未能达到资助政策的“奖优”目的。如果大一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甚至会出现大二评奖学金时,有的班级没有学生达到要求的情况。二是学生当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到位,缺乏对学生诚信感恩、自立自强、互助友爱教育,将会无形当中加重学生争当贫困生、互相争夺受助名额的情况。有些学生把国家资助政策看成是白给的钱,甚至产生“其他同学也不见得能比我贫困多少,反正不要白不要”的想法,再加上我们国家现行家庭收入统计的准确性和公开性不够,于是有些学生钻空子,想方设法开具困难证明,学生中“伪贫”“竞贫”的现象加重。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包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还包括加强对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如果开展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缺少相应的培训,容易把国家资助政策简化为单一的物质帮助,而且在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上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对资助工作人员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的信心,使得部分学生误以为奖助学金可以通过装贫困,与班干、班主任、辅导员搞好关系获得,而不是通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获得。

3.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求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长期以来,“德育”和“资助”常被认为是两块关系不大的工作,或者承认有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抓住一方而忽视或顾不上另一方。主要表现为德育人员就德育谈德育,忽视具体事务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缺乏生活德育,使得德育游离于学生之外变成空洞地说教,学生无法把德育要求内化于自身;而资助工作人员就资助论资助,就工作谈工作,缺少对资助工作中包含的德育资源地开发利用,工作视阈狭窄[1]。再加上资助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担负的责任大等,使得资助工作人员更加看重资助过程能否按时完成、资助资金能否安全顺利发放等,而无暇顾及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资助工作被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学生对资助的内涵知之甚少,把资助理解为“申请资助到得到资助”的简单过程,因而不拿白不拿,争夺受助名额。因此,为了扭转把资助工作简化为单一的物质传递过程的现象,加强资助工作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而大一新生作为刚入校的群体,对大学生活来说还是一张白纸,此时对他们加强资助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诚信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性,关爱互助的精神,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能起到显著效果。

二、加强面向大一新生的资助工作对策

1.加强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培训。高校中各二级学院资助工作队伍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构成。其中各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资助工作的最直接参与者,也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基层传播者、阐释者,还是首席裁判、主要责任承担者和学生资助价值观念的引导者等[2]。资助工作人员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熟悉程度,对资助内涵的理解程度等决定着资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国家资助政策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而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往往由刚招聘的年轻专任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担任。他们多数没有带班经验,也没有资助工作经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对问题估计不足,对资助政策的内涵把握不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不强,对资助德育功能的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对服务于大一新生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非常必要。首先,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学院领导要多组织一线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是针对服务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开展的培训。请资助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给资助工作人员讲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宗旨、内涵,资助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如何加强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资助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其次,资助工作人员自身除了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外,还应主动地学习资助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认真发现并总结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并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水平。

2.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在加强大一新生资助工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之前应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资助工作人员首先明确有哪些要求,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及配合度,而且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形势有多种,可以在新生开学时在校园较方便的位置设立资助政策咨询服务台进行一对一宣传介绍,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全校性的资助政策宣讲,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由经验丰富的资助工作人员开展以学院为单位的新生宣传教育。

加强对大一新生各班资助工作程序规范性的监督还要求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检查各班资助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资助工作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主要有评议小组成员的确定及公示、贫困生名单、拟受助学生名单和受助等级的确定及公示等。为了加强这些环节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可以以学校资助工作办公室或各二级学院为主体印发各班资助评议小组成员名单及公示表、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受助等级公示表等表格,各班完成相应工作之后上交相应表格到各学院分管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处,这样便于及时进行指导并发现问题。

最后,在开展完阶段性的资助工作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及资助工作人员在此次资助活动中的收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以便及时进行总结,更好地指导下一次资助工作的开展。

3.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对身浸其中的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也不例外。大学生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激励和经济上的帮扶,更希望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援助与指导及文化上的滋养与哺育。学校要加强资助文化培育,让赢得奖励的学生赢得有姿态,让获得补助的学生得的有尊严,并且学会珍惜、奋斗与感恩。

培育校园资助文化首先要有资助文化培育机构。在学校层面可以以“资助工作服务中心”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这两个机构为依托。“资助工作服务中心”主要由学校资助工作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各二级学院的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构成,主要负责资助政策的宣传、资助活动的策划等工作;“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主要由来自各学院的具备一些技能特长的学生构成,为学校师生提供技术服务并协助学校资助工作服务中心的老师开展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另外还可以成立由宣传人员构成的资助文化宣传站,对学校开展的各项资助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和宣传,传播正能量、扩大影响力。各二级学院还可以组织获得过资助的学生成立服务小分队,开展一些公益性质的校园服务活动。

其次,培育校园资助文化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资助工作服务中心要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开展一些形式灵活的活动,例如,“校园风云人物”评选,“勤工助学之星”、“自强之星”评选,“心路历程征文”,“诚信感恩演讲”等活动。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锻炼的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最后,培育校园资助文化要开阔视野,勤于向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学习,勇于创新。资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者走出去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其他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取长补短,总结提升变为适用于本校的资助文化培育方式。另外,还可以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举办学生感谢兴趣的、有创意的活动来加强资助文化的培育。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总结范文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

1,新老帮扶结对

在青年班主任和本年级段的优秀班主任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要无私帮助,“徒弟”要虚心学习,围绕制定班队工作计划、确立班级目标、营造良好班风、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小干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期末,要求“徒弟”认真写好学习心得。

“师徒结对”活动名单:

丁怡—叶青邵俐加—王晴时

姜僖—沈月樨查慧玉—蔡惠红

2,组织交流讨论

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知识交流班主任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班主任;引导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点滴经验,并把总结经验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安排如下:

九月份:姜僖(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十月份:邵鸣(爱心、耐心、细心开展班级工作)

十一月份:李玉华(良好班风建设)

十二月份:查慧玉(培养一支卓有成效的小干部)

(二)、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要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友谊中队举办一些联谊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创作班歌等。(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班级考核评比

1.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将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并继续开展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每天公布检查结果。班主任要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加强宣传发动,指导训练,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抓好班队课、夕会课等,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本学期,围绕“规范秩序”的学校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学常规的检查,要求班主任协助个人可教师做好教学常规的宣传、指导、训练工作,同时将班主任考核与学科质量挂钩,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格率挂钩,班主任要组织协调好各科老师合理安排拉差补差人员和时间,朝消灭不合格率的目标奋进。

在每日检查评比的基础上,每月汇总成绩,并评出“常规优秀班集体”与“单项先进班集体”。期末,进行“优秀班集体”、“优秀雏鹰中队”、“优秀班主任”及各个单项先进班集体的评选。

(四)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班主任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科任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