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监控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观点碰撞日益激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在无形中改变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关注各种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展开讨论并引发网络舆情。如何避免大学生受有害舆论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高高校对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舆情主体的相似性
与其他舆情主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他们从小在教育系统框架下学习,所接受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都高度相近,在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的生活环境、利益冲突、面临的压力都极其相似。大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群居在校园,受社会的影响较少,但是地域影响因素强烈,大学生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且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文化,相互影响性大。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年龄集中在18至22岁,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思维活跃,心思细密,喜欢展示自我,维权意识重,富有集体荣辱感和正义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接受过系统教育,大多数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能理性分析,但因为社会阅历浅,他们心思敏感却单纯、心理在逐步迈向成熟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成长历程高度相似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热衷关注的时事类型、价值偏向也比较接近,一旦遇到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极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舆情。
1.2舆情内容的范围偏向性
大学生好奇心重,个人时间充裕,平时关注的网络内容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关心的事件都会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的形成需要群体的参与,这就要求事件性质能引起广泛大学生关注并且触动其情感,这样的事件多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以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事件的讨论,参与的大学生出发点往往是源于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及身为公民的责任感,通过观点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事的蔑视。较于国家和社会热事,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安全、管理服务、师生沟通等等都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学生容易惯性地当事人的身份与校方对立,形成负面言论并传播,甚至非理性的借机宣泄各种不满情绪。
1.3传播发展速度快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班级、社团、干部机构等组织相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交际圈,而且大学生群居在校园,由于区域的局限性,舆论极容易传播,随着4G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开发应用,校园信息呈星网状传播,网络的即时性和联通性无限扩大了舆论传播的范围及速度,舆情在极短时间内爆发而难以控制。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2.1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引起舆情的触发点多样,要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就要求信息员能够及时地甄别出容易激起大学生情绪的信息,如具有敏感性话题、煽动性言论、诋毁性谣言等等。高校信息员需要持续且广泛地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监控,排查校园内热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在舆情萌芽期,能够预测到的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向,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生入学、大型活动、毕业实习、期末考试、国家敏感时期,甚至是周边工程动工期间等,更应该加大监测力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引起群体性舆论事件,要立即采取应急预案。
2.2改变传统的网络管理观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追踪管理优势正逐步消失,高校传统的网络舆论“封杀”或者搁置等舆情消失的处置方式显得粗暴而被动,在知情权越发被重视的现今社会,这样的管理往往只会激起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学校的质疑,甚至导致了舆情危机的爆发。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观念必须要有所更新。2.2.1打造官方信息平台,及时、正面、全面地消息公开全面的信息能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避免片面舆论影响学生的判断,有利于舆情走向的控制;抢占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在往后讨论中都以校方消息作参照依据。2.2.2建立网络时事评论队伍,掌控舆情发展方向随着舆情发生的日常化,“水军”成为了网络热词,正如成语“三人成虎”,出色的舆论公关可以改变整个舆情走向,建立一支有技术、有素养、有写作分析能力的网络评论队伍,可以在消极舆情形成以后进行舆论导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宣扬正面的观点,唤醒大学生的素质责任意识。
2.3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若只靠网络过滤技术和现有管理法规难以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必将导致法律实施和行政的成本的无限提高。要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应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鼓励大学生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通过爱国教育、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感,唤醒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能改变网络舆论群体的群体素质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全面真实为原则,紧密结合纪检监察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宣传体制机制,畅通新闻宣传渠道,创新新闻宣传形式,扩大新闻宣传覆盖率,不断增强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把握反腐倡廉话语权、赢得舆论主导权,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建立工作机制,形成纪检监察系统新闻网络化工作格局
1.建立新闻宣传工作通讯员队伍。建立由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协调,各乡镇(区)纪(工)委,县直有关单位、新闻媒体单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反腐倡廉新闻宣传工作协调机制,畅通新闻宣传渠道。各乡镇(区)纪(工)委,县直各单位要确定1名新闻报道通讯员(同时担任网络舆情信息员),具体负责纪检监察宣传报道和舆情监测等工作。县纪委、监察局将与信息员队伍同考核同奖惩。
2.建立媒体观察员制度。要充分发挥媒体善于发现和捕捉舆情动态的特点,邀请市级、县级经验丰富的记者担任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作“媒体观察员”。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媒体观察员”适时主动向媒体通报全县反腐倡廉重大决策情况和重要工作信息,并征询媒体对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舆情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分析研判,提出舆论引导口径,及时为统筹谋划新闻宣传活动提供决策依据,保证新闻宣传的贴近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实施重要新闻一周一报制度。县纪委、监察局建立新闻线索一周一报制度。各乡镇(区)纪(工)委要对本单位纪检监察已宣传或拟宣传的重要新闻(线索)认真收集整理,并于每周星期五前报县纪委宣教室。对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的重大新闻题材,重大涉腐涉纪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报道,各单位要按照统一宣传口径,有序实施宣传的原则,提前精心谋划,制定宣传预案,并及时上报县纪委,以利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情况,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加强通讯员培训工作。县纪委、监察局将加强对新闻报道通讯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授课,切实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各单位也要加强对通讯员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各通讯员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力争多写稿、写好稿,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
1.建立舆情监控制和分析通报制。要建立快捷的舆情综合反映和协调机制,对网络和社会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重要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要增强敏感性,及时向领导报送有价值的舆情研究信息。各单位对涉及本单位涉腐涉纪的网络舆情,要做好登记统计、汇总分析和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报、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措施,整改薄弱环节,最大程度减少和化解社会不利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2.建立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各单位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涉腐涉纪的突发事件,分管领导要迅速深入现场调查核实情况,掌握舆论动态,在第一时间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县纪委报告,快速反应、慎重回应、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对外宣传口径,引导舆论导向,避免人为炒作和不实报道。
3.建立网络舆情“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鉴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时效性,县纪委、监察局将实行“一周一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各单位每天都要高度关注重点网站,及时掌握有关信息,特别对本单位的网络信息要高度关注,每周五下午下班前要向县纪委宣教室报告本周的网络舆情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医院;舆情;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以智能手机为终端、无线网络为支撑的信息传播平台涌现。“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经济能力的严格限制,真正实现个人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1]。”在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裹挟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行业,如何从容应对全媒体的“坏”,又能利用全媒体的“好”,把“想说的说出去”,这显然是一个新挑战,是公立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1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现状
1.1公立医院是网络舆情高发地
这是因为:(1)卫生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行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80%的医疗行为会发生在公立医院;(2)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公共场所,既有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又有公共场所的流动性和开放性;(3)作为医疗服务终端的医生和患者,前者被赋予包括技术水平、价格费用、服务态度等多种要素兼备的完美期盼,后者普遍呈现“只允许自己获利”的自私心态和纵容行为;(4)生老病死人皆有之,那么就医体验会发生到每个人身上,就医体验获得共鸣后很容易在网络上被放大和扩散。
1.2医院网络舆情是全方位呈现的
医院医教研防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会在网络上形成舆情。从涉事相关方入手,可将医院网络舆情大致分为:(1)由服务对象不满意引发的舆情,不满意的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医疗质量、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这样的网络舆情往往冠以“过度医疗”“白狼”“还我亲人”“草菅人命”等耸人听闻的字眼;(2)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SARS、H7N9等流行传染病防治;(3)院内突发事件,火情、警情等,以及暴力伤医事件、医务人员过劳死事件;(4)医院内部职工引发的舆情,包括人财物等待遇的投诉、进修实习生抱怨、工作生活中的微词等等,如夜班值班医生“请病人白天再死”、手术室自拍等网络舆情。在表现形式上,因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反映手段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图片、视频、音频的上传使得舆情的呈现更直观,更富有冲击力;而除了论坛跟帖评论外,微信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和互动功能,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当报纸等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与微信微博互动联动时,医院舆情的发展和处置甚至会关系到医院的生存。1.3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低因为意见主体隐匿、传播渠道交互、内容资讯纷繁,再加上自身净化功能不足,网络舆情尤其是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势必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医院对网络舆情的知晓率和控制力却越来越低,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碎片化”、传播的“极速化”、扩散的“从众效应”等特征,让医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面前束手无策。在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为主时代,公立医院应对舆情的做法不外乎:“放行正面报道、叫停负面报道”,或者是“自己的事尽快压、别人的事少搀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还遵循这样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医院在舆情面前普遍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据实说、态度上不端正说、有关领导不让说、高度重视但不会说”[2];即使遇到问题不回避,勇于承担、坦诚应对、暂报平安,最终还是会给形象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要从技术上加以控制(删除)更是不可能。
2全媒体时代医院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1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敏感性
首先要做好内涵工作,畅通投诉渠道,扎口投诉平台,让“不满意”上不了网。在具体操作上,公立医院要做到3个必须:(1)必须全方位公布具有唯一性和统一性的医院服务投诉电话,让不满意能即时表达出去、即时得到回应;(2)所有信息必须扎口到一个投诉平台,这个平台上对内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办公,对外有效衔接大众媒体、政府信箱等公众投诉渠道;(3)必须保持内外信息的有效传输,保证各司其职,坚决杜绝行风办、医患沟通办、院办等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医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既是医院权威信息的平台,也是与网民实施互动的开放平台,对于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到的不良信息,院方必须摈弃“不值得”和“不会产生大影响”的错误认识,加强对信息的研判。
2.2加强舆情管理争取主动性
当前公立医院做好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要借助专业力量或者配备专业舆情收集软件;二是要指定部门指定人员负责。前者必须投入一定的成本,后者对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有高度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倾向于医院专人监控为主、大众媒体合作和政府部门沟通为辅的方式。医院专人监控,要关注那些发帖频次较高、访问量较大的网站,要根据医院危机潜伏事件来设置百度关键词,专职与兼职并行,每日一搜每日一报。同时应强调网络舆情收集工作的保密性和技巧性,避免翻炒陈芝麻烂谷子的现象。大众媒体合作、政府部门沟通,则需借助平时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监测到的网络舆情,无论其是否会引起关注,医院都必须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被“议程设置”牵着走,陷入被动状态而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医院要在内部迅速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利益相关人对反映内容展开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以当事方提供的书面情况汇报为准。同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明确新闻发言人,以统一口径,并确保信息的权威性。
2.3回应网民关切注重协同性
勇于面对、开诚布公,Tellitfast(尽快提供信息)、Tellyourowntale(以我为主提供)、Tellitall(提供全部信息)等技巧在各级培训课上屡屡被提及。但必要时应寻求政府部门、大众媒体、司法机构等部门的帮助,注重协同性。由一些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医院无须正面回应,而应将信息的主导权交给政府,由政府统一安排。这是因为,重大突发事件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伤亡,医院必然会在其中承担相应的救治任务;而公共卫生事件,如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等等,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参与,非一家医院就能掌控。这时候,政府是医院的强大后盾。微信等新媒体危机传播易导致社会混乱和谣言滋生,大众媒体则在危机情境中承担着化解危机的社会责任[1]。所以当医院还要主动寻求大众媒体的帮助,与权威媒体积极互动,去伪存真,以维护医院品牌。比如“某某医院某某医生感染H7N9死亡”的谣言在微信上疯传的次日,该医院即联系当地电视台,通过现场直击“被死亡”医生,让谣言不攻自破。而对于在医院发生的警情、火情等治安事件,则应寻求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帮助,通过他们的权威来回应网民关切,缓解医院压力。
2.4实施健康传播加大正面引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网站、微博、微信,甚至电视台,所以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医院自己的发声平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产生“首发”效应。关键是,如何才能让这些平台增加其吸引力,又如何让自身平台与公众平台形成互动?健康传播作为应对之策被提了出来[2]。一些医院也通过实践证明,健康传播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医院来说,健康传播是医院宣传报道工作新形势下必须采取的手段。患者是医院品牌的要素,患者推崇追随医院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该院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家团队;而医院不遗余力开展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无外乎就是:希望患者或潜在患者能够看到有关信息,对该信息产生兴趣,最终选择来医院就医。在微信等宣传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倾向于推出一些实用的科普小贴士、最新科研成果、三新动态等,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服务,以此提高医院官微官博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于医院公共关系的管理来说,健康传播更是医院与媒体合作共赢的有效渠道。媒体对医院这座资源丰富的新闻矿产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医院也需要借助媒体展示自己、树立形象。以医院的专家队伍为依托,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联办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医院与媒体间常见的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医院自身诉求得到了满足,患者获取到了健康知识,媒体保证了栏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杜魏魏,朱嘉龙,胡弘.新媒体语境下医院危机传播管理的变化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9):685-687.
2009年6月,我们分别对大学生本科在校生、普通专科在校生和高职高专在校生等三类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趋向,以及处理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行为和精力投入点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使用现代多种信息技术进行较长时间、较快频率、内容涉猎较广的信息交流、交互;第二,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很实际;第三,关注点相对集中;第四,对涉及自身学习和前途等问题意见相对集中、渴求点较高,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更加关注。
同时,就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的单项调查结果来看,受教育环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单一问题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本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第二,本科学生对本校网络的建设要求相对默然,而专科学生对本校网站建设要求更迫切;第三,从信息交互内容看,专科学生的关注点起伏比较大,而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平衡;第四,对新的关注点的出现,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处理态度更平缓些,而专科学生要求相对更迫切;第五,对于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处理方式,本科学生相对专科学生更客观、更有余地,而专科学生更直接、更自信;第六,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关注很广泛,但态度和处理方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截然不同。因此,在处理了解舆情、分析研究舆情时,更要注重分类分析、客观研究。
调查同时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呈现出非地域性和不可控性、即时性、非真实性、盲从性和情绪化和群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既具有信息技术的固有特点,又表现出信息技术的使用特点,同时还体现高校大学生主体的自身特点。他们相互作用、互为依托、错综复杂,其中既有时代的积极因素、技术的积极因素,也有大学生主体的被动因素。
了解大学生舆情的目的在于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而分析研究的落脚点在于引导、服务、教育。当前我国正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使社会各阶层受到了很大冲击。面对时展以及同时感受到的困难和压力等涉及切身利益和前途的实际问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得积极而脆弱。他们更实际,更社会化,对政府和管理者以及对社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对国家大事越来越关心,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因此,搞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引导和服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高认识,建立舆情研究分析网络,健全采集、研究、教育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来看,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这就不能对大学生不健康思想和观点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如何使正面的思想教育延伸到网络?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予以正确引导?如何加强大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状况下各种观点、思想倾向所可能引发的的研究,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应对和着力解决的课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采集、监控、追踪,专业化研究队伍的建立,安全防范机制、教育机制的完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就要求各高校统一部署,全面协调,把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建设、机制调整、运行管理等方面放在全局来考虑,纳入到高校党委议程之中,党政工团主抓有序、分工协调适当,以达到共谋共振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二要客观分析新时代网络特点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性。要根据高校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调研,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调查中发现受教育层次不同、所处教育环境不同,大学生的观点和诉求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判断和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行引导服务的时候,要有所针对、有所侧重;要分清工作的对象,弄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挖思想根源,做本质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既要引导、教育、服务,又要极大地保护好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人对青春负责的积极性;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抓大放小,抓近顾远,系统推进;要注重教育与疏导、管理与影响并举,使教育工作既有针对性又有全局性,即有主观性又有散发性,既注重学生的个体意志,又要把个体意志统一在国家、集体的大范畴之内来约束,只有这样舆情研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强化现代技术对大学生舆情研判的支持服务功能。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高校技术部门要准确把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保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检测与追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建立校园网络有效监控和防范机制,采取必须的技术防范措施,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对网络的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尤其是对聊天室和BBS区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上传和扩散。加强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确保校区信息网络安全。
第四要加强社团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在时代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校园社团建设是高校学生自治组织的特有形式,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社团积极作用也应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社团建设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要坚持社团审批审查制,把社团建设纳入学生会、团委会的统一管理之中,由学工部统一指导;二要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制,使活动不但有益于提高技能、强化趣味、扩大外延,同时还要注重积极向上、增加内涵;三要把握跟踪问责制,严把管理关口,防范疏宽过度;四要实施监管机制,使社团的活动在有效的监管之中进行;五要坚持社团成员的实名注册制,提高社团成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六要坚持社团新闻上传和广告审阅制,倡导社团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追踪、引导、服务,提供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保障,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课题。只有站在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高站位来认识,这项工作才能不失方向。舆情研判在形式上表现为服务于管理者和决策者,但其本质是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和造就世纪中国所需要的建设者。因此,舆情研判与决策应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即:客观准确、及时全面、科学透明,引导服务为本,育人树人为宗。
【 关键词 】 网群建设;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Baoding University
Liu Jin-song Chai Wen-lei Zhang Bin
(Network Center,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 Abstract 】 The university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make the ideological field multivariate, diversit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osed, to the culture of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offer new task. Baoding City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took a serie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safety of network culture
1 高校网群建设
高校网群建设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实现跨越高校物理界限,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网上文化集合体。在高校网群中,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
网群建设内容广泛、样式丰富、载体先进、风格多样。它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还包括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教育、培训、网络出版等。高校网站资源不仅是宣传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理念的窗口,也是全方位便利师生、服务社会的门户。一所大学的网站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精神、文化、科研、教学、服务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与国际形象。此外,不断建立贴近教学科研、贴近干部师生、贴近校园实际,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具有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站资源,形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网站形象、乐于利用网站资源、乐于通过网络成长的新局面,使校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舆论的主阵地。
高校网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可操作性。高校网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和规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培养校园网络行为主体特别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理性的网络自律行为,以主流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与否、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何。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师生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上,由于长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它以整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物质实体,还包括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和言行规范等制度体系。而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保证高校网群及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正常有序发展,指导高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专业学习提供服务,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元的虚拟世界中坚持稳定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3 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防控体系
3.1 构建新型网络文化阵地,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要形成高校网群,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网群可以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内网应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则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最新情况。要通过相关链接,把多个层次的网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
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要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红色网站、网页,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在网上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并完善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
必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网上信息参考。高校必须建立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舆情收集、处理机制,一旦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马上做出反应,针对问题主动出击、正面引导,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强势,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此问题形成的根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要注重进行深入舆论信息的挖掘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规律、网站、重点时段和重点IP地址段,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封堵,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
3.3 建立应急预案增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努力形成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要落实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现与保定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的接入,建立网络安全联网预警机制,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校园网络被不法分子利用,确保校园网安全。
3.4 建立高校专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紧密配合、职责分明的网络管理体系
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应成为学校网络管理的专管部门,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分管。主要负责校园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网站建设、IP地址管理、校园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上网行为日志记录留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等。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网络不文明行为在校园网络上的产生和扩大,高校可以考虑实名上网的建议,从管理机制上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校办、学生处等相关机构应分别承担校园网站的新闻类、公告类信息和办公平台管理。建立学生类信息、网络文化建设、网上宣传协调、师生上网行为管理、不良信息监控、网络舆情监察、网上舆论引导等管理责任。学校其他网络使用部门,均要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主动地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
加强对IP地址的基础管理。目前,各高校的师生电脑大多一律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各高校要依托现有网络,对机房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用交换机替代机房二级路由,对学生机房和教师电脑进行校园网内网IP规划,并部署相应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做到学校所有电脑实行认证上网,做到所有数据精确定位到全校所有的电脑终端和个人用户。
加强对校园网络BBS的规范和管理。坚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做到校外用户只能浏览不能贴文。要通过IP地址实名登记、BBS实名注册登记、网络账号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
加强对学校二级域名和子网的管理和监控。对于危害网络安全的域名和子网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查处,防止校园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要加强统一协调,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
3.5 网络文化安全策略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高校网群有害信息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内容要能采集、能识别、能有效的阻止网络有害信息进入,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语意识别分析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通过在校园网出口设置高性能防火墙,对核心服务进行入侵检测,并通过上网身份认证保证校内用户接入的身份识别,并对出口访问日志保留3个月等策略,对学校主题网站定期进行漏洞扫描。通过在主干网部署网管系统对全校的骨干网以上的网络设备与主服务器进行网络监控;对“垃圾”邮件过滤与提示;在校区中心节点部署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视频、空调、UPS、门禁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学生宿舍区实行IP-MAC地址绑定策略等,严格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校园网络的物理系统安全。
病毒告警。组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服务系统,由补丁分发管理系统和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补丁管理平台对校园网内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集中的安全补丁更新等服务,保证校园网内所有的计算机不会成为安全的漏洞。通过公共的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为校园网内备感染病毒的用户进行病毒库的安装及自动的安全修复。
4 结束语
保定高校网群与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保定高校内部潜力,整合优化各类网站和媒体资源,形成保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打造保定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品牌的措施对策,促进保定市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确保保定市文化信息的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保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燕.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2] 周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8,6.
[3] 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 唐军栋,尹洪菊,王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2011,4.
[5] 于东江,王建林.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5] 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 .理论前沿,2009,9.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02215)研究成果。
检察举报工作作为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手段,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其成效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还将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支持。在社会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推动举报工作,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为例,探讨举报工作如何适应信息化要求,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发展。
一、信息化新形势对检察举报工作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等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公众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讯设备从事社会活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对检察机关举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信息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经济的参与社会管理和反腐败斗争的渠道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检察机关进一步拓展法律监督视野,实现举报工作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检察机关必须顺应时展要求,将信息化手段不断引入举报工作,这既是检察机关实现管理科学化和参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举措,也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少举报人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单方面散播信息,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和公信力建设带来挑战;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和易受攻击性为新形势下的举报安全保密和举报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目前很多博客、微博等举报交流平台由于管理不规范、运营不成熟等原因,导致行业监管不力,流于形式,达不到高效、便民的良好效果。
二、浦东新区检察举报工作信息化建设情况
依照高检院和市检察院的要求,近年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举报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了“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和“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注重举报工作信息化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两个平台——构建高效、便捷、准确的举报信息管理系统。
1.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
“4+1”平台,即 12309举报电话、网上举报、来信举报、来访举报 “四访合一”和“案件查询”系统的整合。2011年,我院举报中心共受理12309举报电话46人次,网上举报线索57件,举报信件1344件,接待群众来访共958批1280人次。“4+1”举报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运行,使举报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举报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是突破壁垒,使举报信息处理便捷。“4+1”举报平台彻底打通了来信、来访、来电、网络举报条块分割的屏障,为举报信息处理人员全面掌握举报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提高效率,实现举报信息一体化受理。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掌握历次举报的详细记录,使举报信息处理人员快捷、准确做出处理。三是增强公信,确保答复口径的一致性。平台上详细记录每次历史答复,能为其他答复人提供参考依据,既维护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也保障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同步录像,规范窗口举报受理接待。“4+1”举报平台的同步录音录像功能,将举报详情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平台的监控指挥系统使窗口接待区域及五个功能接待室的内部情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实时画面呈现于监控中心和分管领导面前。通过覆盖全区域的图像显示系统、声光报警系统和RTX网络报警系统等,使窗口接待区域能够与远程指挥中心等职能部门实时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举报接待区域的秩序正常。
2.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
我院于2011年4月正式开发了“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同年11月完成了系统的上线试运行。此系统通过搜索涉检关键词,在互联网和局域网采集信息,结合自侦办案业务进行智能化筛选处理,并对广泛收集的职务犯罪案件类、举报线索类和基础类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分析与运用。此平台试运行至今,我院已针对互联网50多个网站、20多个论坛、博客等共计70多个频道的信息进行了不间断的采集处理,共计收集处理互联网舆情信息46万余条,其中筛选出有效高契合度情报线索80余件,汇编网络舆情摘报50余期,有效拓展了举报信息收集渠道。
(二)三项机制——打造多元、互通、规范的信息化举报工作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举报宣传工作机制。我院组织干警下基层、进社区、访街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典型案例、开展法律咨询,还借助网络形式加大举报宣传的力度、促进广度和深度,采用网络、博客等检务公开渠道与人民群众加强反腐举报工作的交流互动。通过在现实和虚拟空间宣传举报须知、举报程序、举报政策、权利义务等内容,进一步引导群众正确依法举报,规范举报行为,提高举报质量。在举报宣传周,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宣传检察机关查办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警示教育和威慑作用,彰显检察机关查办大案要案的决心,震慑潜在的腐败分子,激励群众踊跃举报。
二是健全举报“两法衔接”互通协作机制。近年来,我院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以下简称“两法衔接”)平台对举报工作的应用。“两法衔接”平台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间建立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跟踪监控、案件咨询等功能的协作机制。一方面,“两法衔接”信息平台通过浦东新区执法衔接机制成员单位将执法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我院及时进行审查,从中挖掘有价值的线索信息;另一方面,“两法衔接”信息平台使得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检察机关可以对社会管理权力集中的相关部门和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和预防,从源头上抑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是规范举报线索信息化管理机制。随着人民群众举报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举报数量不断增大,对举报线索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仅事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规范行使,还将影响到举报人对检察机关查案的信心与举报的积极性。现在,我院举报线索的管理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和无纸化,建立了举报线索的登记、评估、审批、初查、分流、跟踪、反馈、处理等环节设置和程序规定,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规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管理举报线索,做到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能规范受理、严格审查、慎重分流、及时反馈。
三、信息社会高度发展背景下举报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类信息收集存在壁垒,分析研判信息难度加大。
举报会激生大量的线索材料和知情人线索,掌握这些基础类信息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查案的工作效率,也能促进改变传统的侦查模式。现实中一些基础类信息的收集存在严重的壁垒,特别是诸如银行、房产、工商等系统化的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困难,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大,在政策层面也缺乏保障,使基层检察院在开展相关信息情报收集工作中难以入手。由于基础信息情报占有率低、网络信息筛选辨别针对性不高等原因,为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研判增加了难度。
(二)举报线索保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举报工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举报中心检察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保密意识和能力。我院在举报信息接收传递、内外网的使用、密码的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然而,信息化条件下由于网络举报的开放性、流通性和易受攻击性增加了线索情报泄密的风险;或者一些举报人由于对检察职能与级别管辖缺乏了解,经常出现多头举报的情形,流转的次数越多,泄密风险系数越高。
(三)涉及举报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急需完善。
群众举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急访、闹访、缠访,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的举报人出于各种目的,会把举报经过和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在网络上公布,产生影响检察机关正常开展查案工作或者有损检察形象的不利舆情。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工作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系数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提高举报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尽可能避免举报工作引发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促进举报工作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举报工作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信息化手段日新月异,这对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操作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工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于以往人工录入、审批、分流、查询举报信息存在效率低、失误率高、准确性差的弊端,计算机管理举报信息表现出了流转性快、存储度好、便捷性强等特点。同时,不断拓宽的信息化举报渠道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电脑和网络操作,还要注意与举报人在网络答复交流时,使用规范的法言法语。此外,网络舆情的搜集、整理、分析与评估工作的尝试运作,专门的网络舆情研判人员需抓紧培养。
四、信息化新形势下创新举报工作的对策
(一)理念更新,开创信息化举报工作新局面。
将信息化高度融入举报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应顺势而动,应势而发,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摈弃举报信息线索“等靠要”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创新举报工作新思路,努力开拓信息化背景下举报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转变思路,加强互动交流。举报工作应从检察机关被动接受举报信息、举报人与检察机关的单向交流,转变为举报人与检察机关在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的密切互动交流,使信息沟通更为便捷畅通,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举报工作的信任和了解,保障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了解民情、疏通民意,化解民怨。二是讲求实效,延伸网络举报功能。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加强网络举报的宣传力度、使用广度和操作深度,切实加强网络举报实效。检察举报网站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贴近群众,网络界面功能明确、操作简便,并由专人负责,做到首问负责、全程跟踪。三是检务公开,增强举报透明度。为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对检察举报工作的不信任甚至提出诸多质疑,应将举报工作中能够公开的内容尽可能向社会公开,对于举报人关心的举报处理过程、进度、结果应当及时向举报人反馈,特别是对备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公共事件,应采取新闻会、网络发言人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积极回应。
(二)技术改进,加强职务犯罪信息情报分析研判工作。
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舆情信息浩如烟海,要在网络中搜集有价值的举报线索,必须加大技术、人员、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举报平台,规范管理机制,以网络信息收集平台、“两法衔接”信息平台等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网上举报信息的收集、研判机制,特别要注重对某些权力集中、腐败系数高、公众关注的领域和行业的信息情报的搜集、分析和评估。
(三)功能延伸,完善举报平台中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机制。
我院的“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现在还未开发使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功能,这与我院要求一线业务部门在办案中根据案件性质和情节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迅速做出合理、准确的风险评级,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其他部门的风险评估不能通过平台自动汇总到控申部门,影响了对移送线索风险评估的及时性。为此,要抓紧在平台上开发举报线索和执法办案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预警功能,与相关业务部门关联,以利于整合资源,快速做出合理预判,妥善应对处置。
(四)信息共享,加强内外多方联动增进合力。
检察机关应该致力于建立举报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有信息必记录、必核实、必分类、必归口、必移送、必分析,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的检察举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为举报信息的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共享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保障。检察机关还应加强与纪检监察、、工商、金融、房产管理等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间的信息沟通,紧密联动,形成反职务犯罪的合力。
根据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法院警务与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和《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暂行规则》,为确保我院机关、法庭的安全,特制定此方案:
一、组织领导及职责
(一)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分管的领导任组长,队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文秘组主任、服务中心主任、大队政委、行装组组长等组成。主要职责:负责我院机关、法庭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突发事件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协调公安等部门给予支援;指挥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成立应急分队,下设四个小组:
1、现场处置组:由大队政委任组长,成员由大队、执行局所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采取有效手段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坚决制止违法犯罪行为,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必要时可使用械具和武器,确保我院机关、法庭的安全。
2、机动支援组:由大队长任组长,成员由诉讼服务中心、行装组及各团队所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根据应急小组的指挥,支援现场处置组完成任务。
3、舆情应对组:由文秘组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院文秘组、司技组、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进行政策法规宣传,采取录音摄像等保存或固定证据;监控网络舆情,负责信息,消除不利影响。
4、善后处理组:由行装组组长担任组长;成员由行装组、监察专干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对突发事件中产生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进行妥善处理;查清事件原因,追究相关责任。
二、处置原则
(一)快速反应,查明情况。
(二)控制现场,防止扩大。
(三)以人为本,灵活应对。
(四)分清性质,慎用械具。
(五)果断处理,保障安全。
三、处置的一般程序
1、及时发现掌握情况;
2、迅速向上级报告(必要时可先行动后报告);
3、进行分析判断,定下处理决心;
一是建立组织强领导。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办公室、应急各工作组、应急工作直接责任人的三级工作应急机制。并规定各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权限,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和处置工作,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处置高效,发现并解决好各类突发事件。二是划定范围强应急。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并对突发事件的种类进行了归类,使基层操作人员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判断事件种类和层级,便于第一时间启用应急措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三是明确职责强保障。注重从业务保障、技术保障、装备保障和人员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强应急准备工作。其中业务保障由征管科负责,主要负责上线运行期间业务模块操作顺畅,业务事项办理成功。县局成立业务保障应急团队,负责解决一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随时向市局报告;技术保障由信息中心负责,主要负责保障网络畅通,应用系统软件正常使用,断网断电及时恢复。市局和县局成立技术保障应急团队,负责断网断电及时解决;装备保障由信息中心负责,主要负责各操作人员计算机及打印机等硬件设备正常使用;人员保障征管科和人教科负责,根据业务量和上线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配人员。
二、 三项工作措施,应急保障到位
一是坚持领导带班。在金税三期上线前后关键时期,坚持每天安排1名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工作组人员到纳税服务中心参与值班,现场接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不出问题。一旦发生应急事件,第一时间指挥应对。二是抓实工作防范。一方面针对推广金税三期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基层分局做好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引导,并通过办税服务厅、短信平台、税企QQ群等渠道,及时向纳税人做好金税三期系统上线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一方面将县局微机室设置成第二征收厅,保证机器、人员等双备份。针对断电、办税拥堵等突发事件,及时采取由电力供电车及时供电和提供延时办理、错时间段、错高峰等应急措施。在此基础上,从最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窗口涉税事项,房产、土地交易涉税事项,会统核算和计算机及网络四个方面入手,逐项制定了应急处理措施。采取预受理、提供证明单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有效涉税证明,最大限度满足纳税人需要,将对纳税人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强化过程监控。一方面坚持每天向上级相关科室请示汇报一次,汇报金税三期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了解省、市局工作动态及下步工作要求,提早研究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坚持每天汇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通知税务干部完全掌握,对每天系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提出解决办法,并随时通知到各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对需要纳税人知晓的问题,责成各单位税收管理员当天告知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