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第1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

作者简介:赵前程(1976-),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左丰光(1975-),男,山东费县人,山东省费县供电公司办公室,工程师。(山东?费县?2734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97-02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其中“预防为主”最为关键和重要,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0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出建设省、市、县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重要内容。费县供电公司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将应急管理信息、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等“横向融合、纵向贯通”,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且依托应急指挥中心,认真完善综合和专项应急预案,采取灵活的现场处置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了“指挥统一、功能齐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现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成功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一、应急体系建设经验和做法

1.应急组织机构建设

为保障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序、平稳、高效运转,费县供电公司成立了以经理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应急管理措施,开展应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分为安全应急办公室、稳定应急办公室和新闻应急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司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应急办将应急管理体系划分为应急组织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技术保障体系、物资保障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五个部分(见图1),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2.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1)前期筹备。为将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创新精品工程,费县供电公司在认真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规范》、考察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后,多次召开研讨会,最终确定了总体规划、分模块实施、逐步推进、分期交付的方式进行,并经党委会讨论通过。

(2)建设过程。按照集中统筹、分区负责的模式,首先成立了工作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工作小组加强沟通协调,对所需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按工作分工专业安装、调试,实行周调度、日汇报制度。2010年12月,应急指挥中心率先在山东电网内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的联动功能,获得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并代表县公司作了先进典型汇报。

(3)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创新。应急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PTN专网,配备高清摄像头、投影仪、液晶电视、视讯终端等设备,建成功能强大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该平台接入地方电视新闻、变电站视频监控、电网调度信息、SG186安全生产管理、95598客户服务、GPS车辆调度监控等系统,不但能够获取强大的电网潮流、负荷变化、车辆行驶等内部实时信息,而且通过采集地方电视新闻信号、日气象卫星云图,及时掌握社会突发事件新闻反响和灾害性天气地演变情况,获取实时的外部公共信息,为指挥人员提供现场第一手音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

应急指挥中心还将各供电所视频系统创造性地接入该平台,应急管理功能延伸至基层供电所。同时,自主研发了应急指挥桌面终端集控系统,网络状态实时检测、子系统全面汇集、操作间主机远程控制桌面工作站、桌面工作站间短消息实时发送等功能得到创新应用,实现了对突发事件的接报、预警、启动、响应、结束的全过程管理,为应急指挥的快速启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4)应急规章制度制定。为加强对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应急办先后编写了《费县供电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费县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管理规定》、《应急值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3.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技术保障体系是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应急指挥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公司在高标准建成应急指挥中心这个“硬件”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队伍和应急预案。

(1)应急队伍建设。根据专业性质,组建了变电、输电、配电、医疗救护、应急供电五个专业共102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2)应急预案编制。为了保证应急预案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公司成立预案编制小组,认真组织学习编制应急预案所需的相关法律、技术标准、编制导则、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等资料,全面实施安全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按照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分类编制要求,编写了《费县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预案》等25项应急预案,组织管理评审、编印与报备,下发到相关生产班组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达到持续提高、不断完善的目的,根据人员、机构和电网、设备等变化情况,我们对预案进行评估修订,先后增补了《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3项预案。

第2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近年来,农村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频发,急救需求随之不断攀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为例,该地卫生院一年时间内接到的村民农用车翻车、坠沟、撞车等意外急救,占了整个急救量的一大半。但另一方面,农村急救却普遍面临力量不足的问题。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称,目前全国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整体发展不太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乡镇院前急救管理不够统一规范等问题。

和城市急救体系相比,农村急救体系整体十分薄弱。

医疗急救机构覆盖不全,发展不均衡。目前许多农村已初步建立起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但整体仍然薄弱,发展仍然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尚未建立起急救网络体系,难以形成区域急救协作能力,而且许多乡镇至今仍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急救服务。此外,城乡急救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重庆市经济水平最高的都市功能核心区每10万人拥有急救医疗机构1.333所,而经济较落后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每10万人仅拥有急救医疗机构0.271所。

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不齐全。农村医疗急救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系统配置不全,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力量普遍薄弱,急救设备老化、落后,急救车配置地区差异较大,缺口明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处在医疗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的困境之中,基本医疗服务尚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对于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能力的建设。急救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方面,急诊科建制的最佳方案是急诊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一体化。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住院病床、监护抢救床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急救人员不足,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依然以重庆为例,在急救医务人员数量方面,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医生的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1.15%~32.45%;护士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5.97%~37.46%,农村急救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在急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方面,结合已有资料,农村的医疗急救业务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相对滞后,急救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称低、年轻化、从事急救工作时间不长、缺乏急救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的急救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院前急救严重缺乏,抢救时间被耽误。由于急救观念、急救设备落后,急救人员能力缺乏等原因,一些农村地区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遇到紧急状况依然停留在“抢了就送大医院”的层面,院前急救的缺乏使被抢救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延长,而时间恰恰是挽救重度事故伤病员和重病急病者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堰:统筹指挥 三级联动

“多亏120把我抢救过来!”家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万兴村的村民陈德强说起自己的经历分外激动,“听别人说土里生长的一种叫‘土子’的东西能治头晕,我就生吃了两个,当晚浑身发抖、抽搐,我弟弟连忙拨打了120电话,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很快就来了。经过抢救治疗,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国内,十堰是农村急救领域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据悉,近五年来,十堰市农村地区120急救体系及时救援了600余起突发事件。在2014年汉十高速公路车祸事故等紧急救援中,都是乡镇急救站救护车首先到现场,然后是县120指挥中心、市急救中心调派其他急救站增援,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急救站联动,水运、陆运结合转运伤病员的局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十堰市目前已形成以十堰市急救中心为枢纽、6个县(市)120指挥中心为纽带、136个急救站为支点的城乡120急救体系。

十堰于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次年建立丹江口、房县、竹山、竹溪、郧县、郧西6个120指挥中心,同时建立健全一二三级136家医院急救站,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目前拥有226台急救车、1300位相关从业人员,平均1.6万人配一台救护车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5万人。十堰为66个乡镇医院急救站配备了救护车和常规急救设备,每站定编1名驾驶员,彻底刷新了以前部分急救站靠租借农用车运送病人的历史。十堰农村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得到了120急救体系高效有序的救援。每年3.6万余次的急救出车中,农村120急救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6.4%上升到了2013年的53.7%。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保持三级急救体系的联动是十堰多年总结出来的农村急救经验。其中,城乡急救体系的关键在于联动,十堰柳陂镇卫生院急救站主任李家明说,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市区,三级急救体系医疗力量统一调配,可为救援节省更多时间。郧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杨金成认为,在处理好日常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疗救援能力,加强与110、119及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相关应急部门联系,建立密切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有效处理特殊事件、突发事件,120急救体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外,十堰还以120为纽带,整合院前急救力量,组建各级急救专家库,指导各急救站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加强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建急救科普宣传队,开展急救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十堰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正日趋成熟规范。

梅州:平台合作 就近送治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急求助,称身边有位癫痫病患者急需救护车……广东省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平台上,调度员正紧张有序地接听呼叫进来的求救电话,并认真地记录和发出指令并及时调度车辆。虽然程序很多,但调度员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调度了车辆,并对求救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指导。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县、镇三级共有43家急救医疗网点,急救车辆75台。其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2014年城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共派出7650次急救车辆进行院前紧急医疗救援。

2014年12月30日,作为梅州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120医疗急救体系联网全面建成,以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含梅县区、梅江区)为中枢,各县(市、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分支的120指挥调度网络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系统联网运行。这也意味着,以后梅州市民拨打120,就可顺利享受到就近就急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并能通过电话得到院前医学指导,进行自救及互救。

以往,梅州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都是县转县,市转市。若是大埔县银江镇发生车祸,一般前往的急救车辆为该县医院派出,假如病者有意愿,则可前往其他医院。“如今,120急救网络覆盖各县(市、区),若非家属有其他意愿,且病情紧急,将就近安排梅县的急救车辆前往。”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征云说。打通县域之间120急救指挥的合作平台,将大大缩短抢救距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机会。

此外,梅州市120急救网络的全覆盖还避免了重复出车、浪费资源等现象,对突发灾难事故能第一时间调度多家医院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重症病人。

目前,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还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和全程录音系统,“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正日臻成熟。

加快农村急救建设

第3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1.1新疆电力应急通信组网需求随着电网的发展,新疆电力通信网承载的业务逐年增多,目前已形成南、北疆分地域组网,卫星通信作为电力通信网的一部分,在新疆特殊的环境下,应急组网有着特别的需求:(1)应急反应速度快。新疆地域辽阔,疆内各变电站通信站多处于戈壁或是自然环恶劣的地理位置,且相距较远,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比如暴风雪、狂风沙等),有线电力通信网络中断或通信设备损害,灾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孤城的状态。所以建立快速的应急反应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对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发送、反馈给指挥中心,将损失降到最低。(2)组网规模大,系统兼容性好。新疆地广人稀,为满足覆盖公司本部、13个地州及全疆各县级供电公司的应急需求,一次性建成应急网络不仅成本高,而且对运维人员要求高,难以实现。所以采取分阶段建设,优先对城区、重点区域进行覆盖,满足应急需求;后期系统扩容需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系统的统一管理,保证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易于升级改造,做到维护简单,节约成本。(3)应急保障可靠性高。新疆地处高纬度,远离海洋,气温变化大,特别是冬、夏的极端天气不断地考验着新疆电力通信网的承载能力,对通信设备在恶劣天气下的可靠工作要求高。

1.2应急通信业务应用目前,新疆电力应急通信已完成主站系统建设,并配置1辆静中通通信车和2套便携站,通过亚洲四号卫星建立通道,链路租用带宽为2Mb/s、上下行共享。实际业务应用如下:(1)电话业务。车载站与便携站均配备有IAD设备,该设备提供了4个FXO接口以及4个FXS接口,可以通过交换机-FXO-FXS-电话机的方式进行用户线路的延伸,将远端应急现场的话机连接到公司总部行政交换机。在图2中,将车载站上电话机连接到其IAD设备的FXS口,并将便携站的IAD设备FXO用电缆连接本部大楼的行政交换机音频配线架上,并对两站的IAD设备做相应的配置,使相应的FXO、FXS之间一一对应(热线模式),这样相当与将远端电话直接接入了公司的电话交换机,可以直拨系统内电话,其原理类似于通过PCM设备所做的调度电话远程接入。(2)数据业务。将便携站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通过网线与大楼内的楼层交换机进行连接,当两站之间建立起卫星信道后,车载站的数据终端通过主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接入公司的信息内网。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车载站的数据网络地址进行统一规划,针对卫星网络与公司内网数据通信需要进行隔离,需在无线机房相应的路由器侧增加保密设备即可接入公司内网。(3)电视会议业务。车载站、卫星主站均需配置高清晰的H.323的视频会议终端和摄像头、MIC等设备,在IP网络连接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可以与其他H.323标准的MCU或视频会议终端建立连接,举行电视会议。在公司的应急指挥中心内配置相应的H.323MCU和视频会议终端设备,即可实现与应急现场的视频会议通信。

1.3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新疆电力应急通信系统租用2M卫星链路,上、下行分配带宽各为1M,车载站采用的视频会议终端为Polytom550,受于设备性能和带宽限制,车载系统与主站之间只能传输1路图像,远不能满足应急需求。鉴于后期扩容要求同时传输多路图像,解决方案有三种:(1)方案一:增加前端图像合成设备①方案优点:能将多路图像合成到一个画面中,在指挥中心大屏上可以同时显现。②方案缺点:图像解调只能是多路图像在一个画面中,不能够分离出单路图像。(2)方案二:增加视频会议终端数量①方案优点:在保证卫星上行带宽够用的情况下,增加视频会议终端数量,可以独立的将视频画面回传至主站。②方案缺点:增加视频会议终端需要增加相应配套的设备,如视频切换矩阵等。(3)方案三:替换现有视频会议终端,改用多路视频编解码服务器,这样主站也需要配套更换设备。(4)方案比较:为了全方位、多方面了解现场灾情,现场应急保障配置需要多个不同的信号源接入,方案三替换现有设备,后期接入与原系统设备不兼容,维护成本较高,不建议采用;方案一只需增加合成设备,对现有车载系统改造影响小,且投资成本低,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建议选择;但在考虑到成本资金充裕、扩容升级简单方便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方案二。

二、结束语

第4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导,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构建以消防队伍为主体,各警种、社会团体密切协同,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支持的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切实把综合性应急救援队打造成突发事件的处置队、日常监管的检查队、应急管理的宣传队和服务群众的服务队。

二、工作目标

完成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挂牌成立工作,年上半年。完成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社会力量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专家体系、社会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保障网络体系、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各类重大危险源和灾害事故数据库信息体系和应急救援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工作,使其队伍整齐、装备优良、机制完善、响应及时、联勤联动、保障有力,应急救援能力满足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

三、组织机构

区政府成立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区长助理陈祥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筹备、组建、训练、协调等工作。

四、主要工作内容及时限

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按期完成相关组建任务。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一)摸底调查全区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各有关部门配合,由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对辖区内现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集中清理摸查,对防汛抗旱、森林消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矿山、危险化学品、公用事业保障、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名称、人员构成以及职能职责等进行分类建档,为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提供基本保障。

时限:年4月底

二)充分整合现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

对不能整合的救援工作,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清理出的现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按救援性质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加强现有专业救援队伍形式,建立相应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救援职责,纳入统一调度体系;对能进行集中整合的纳入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一并整合,挂牌成立以区公安消防支队为主体,现有基层消防应急队伍和社会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为依托的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积极组织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或者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团队组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协助做好心理干预、人员安抚、物资发放等辅助工作。同时,以区政府名义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等相关配套文件。

时限:年4月底

三)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响应机制

区应急指挥中心未建立之前,目前。区公安消防支队分设区综合性应急队伍调度指挥中心,将各级应急组织力量统一纳入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实现与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及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待区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后,整合纳入区应急指挥中心内统一调度指挥。同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配合,完善本系统和相关领域的预案修订工作,构建覆盖全区各行业和领域的预案体系,并纳入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应用管理。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的有关规定,建立应急救援三级响应机制:一级为跨市救援,二级为跨区救援,三级为本辖区内救援。由区应急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响应级别,按照灾害类别启动相应级别、相应类型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指挥调度。

时限:年5月上旬

四)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日常管理、组织协调、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等工作制度。按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区财政和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畅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渠道。对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救援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予以明确。强化装备建设标准,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原则,参考国外模式,并结合公安部下发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装备配备标准》统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标准性装备配备。引进新型、高效、实用的装备同时,根据区域灾害救援需要不断优化装备结构,强化专业救援器材的配备使用。

时限:年5月上旬

五)注重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演练

区公安消防支队具体实施,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培训工作,统一下达训练计划,分行业开展专业训练。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协调和联勤联训制度,明确各类事故处置的主要负责部门及相关配合部门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职责、权限、分工、要求。

时限:年5月中旬

六)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专家库

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同时,整合地震、森林、交通、环保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物资。对供水、供电、供气、医疗等专业救援物资以及社会救援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掌握,建立定期报告物资储备制度和使用补偿制度。同时,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各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配合,成立火灾、医疗、化工、建筑、环保、交通、地震、地质、防汛、矿山等区级应急救援专家组,将消防、医疗、交通、安监等部门、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中介机构、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应急救援专家人才库,建立专家联席会议制度与救援专家咨询机制,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时限:年6月底

五、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工作

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为确保现场会顺利召开,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和全国西部地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现场会定在区召开。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区政府办、区政府应急办、区财政局、区安监局、区民防办、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公安消防支队具体负责试点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政府成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助理陈祥任组长。由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政府应急办主任陈涛任办公室主任。

二)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及完成时限

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制定出台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工作相关配套制度文件。

由区公安消防支队牵头。举行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挂牌仪式。

由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完成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招投标及采购工作。。

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区公安消防支队具体负责,各专业应急队伍参与进行现场会筹备演习的相关训练工作。

举行全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现场会。具体方案另制)。

举行全国西部地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现场会。具体方案另制)6.6月底前。

三)经费保障

所需经费(400万元)由区公安消防支队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0万元,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购置纳入政府采购。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万元。全市和全国西部现场会工作经费按规定程序报批。

六、工作要求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是市政府要求我区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各单位应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围绕重点工作和建设试点,建立牵头领导、责任主体、工作专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第5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自治区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着力建设统一高效、灵敏可靠的信息保障体系,开展经常性应急通信保障训练和综合演练,提高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建设完善人防指挥通信信息平台,扩展人防短波、超短波电台通信网,在上级组织的多次应急救援、防灾救灾演习中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受到领导好评。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防空办公室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防办以加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人防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在34所学校及45个社区全部成立人防工作站和人防工作联络分站,组建人防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落实社区居民疏散掩蔽场所,有序开展防空防灾演练活动,实现人防宣传教育学校社区全覆盖。

土默特左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土默特左旗人防办着力加强人防工作建设管理,配套完善指挥信息化系统,提高人防警报报知能力,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落实人防工程建设,加大人防执法力度,理顺人防审批程序。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准军事化训练,积极推进人防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发放宣传手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关心支持人防建设。

托克托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托克托县人防办加强人防制度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与县医院合作开发建设全市9个旗县区建设面积最大的人防自建工程。强化宣传教育,在全县9所中小学开展人防知识课,在县城14所中小学操场5处广场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在双河镇建立人防工作站,在企业开展人防专题讲座,推动全县人防工作在新常态下取得新发展。

包头市人防地下商城管理处

包头市人防地下商城自开业以来,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主动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积极引导经营户文明经商、诚实守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凸显经营特色和服务品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长足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人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市场”和“市级文明单位”,为人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土默特右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土右旗人防办扎实推进人防工程体系建设,人防易地建设费应收尽收,指挥通信警报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实现城区音响警报覆盖率和警报器集中化控制率“双百”达标,建成7个人防应急疏散场所,充实完善由300人组成的7个人防应急专业队伍,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发放《人民防空知识读本》等10750本,参与群众达15000人。

包头钢铁公司人民防空办公室

包钢人防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所辖人防干道交叉的供水、污水、雨水、供暖、燃气管线进行普查,标出交叉点位置和管线的用途及起点、终点的埋深等,购买配置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氧含量检测仪和3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加强人防干道检查和处置突发事故时的安全保障,扎实高效推进了人防安全基础工作的开展。

满洲里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满洲里市人防办广泛开展人防教育宣传活动,在全市主要广场、街道社区印发多种宣传品,制作宣传展版,悬挂宣传条幅。积极开展人防宣传“五进”活动,受教育人数累计达15000人次,在14社区建立人防工作站,配备人防应急柜、图书影像、户外固定宣传栏,组建社区人防志愿者队伍,适时组织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热烈响应。

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鄂温克旗人防办把四个镇包括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区纳入人防建设区域。严格落实人防宣传教育“五进”工作,发放宣传手册1.7万本,受教育人数达8万人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警报器覆盖率达到100%。修建2000平米的人员隐蔽地下工程,投入使用的人防工程面积达2万平米。依法征缴易地建设费,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莫旗人防办不断完善人民防空综合防护体系,组建100人的人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语音、视频、数据“三网合一”系统,组建无线短波电台,建设防空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推进人防工作进社区,在5个乡镇成立人防工作站,开展防空防灾知识竞赛,组织尼尔基镇中小学8000余名学生参加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演练。

扎赉特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扎赉特旗人防办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切实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在木华黎广场修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绰勒人口疏散基地,完成集数字、视频、语言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综合信息网络和无线短波通信网,在音德尔镇区安装电声警报器和多媒体警报器,建立人防易地建设费收缴联审联批机制,探索了木华黎应急避难场所经营模式。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科右中旗人防办坚持依法行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人防易地建设费收缴工作。建设呼和小区人防工程,修建人口疏散地域。深入开展人防宣传教育,落实“五进”工作,受教育学生1500人次,社区企业受教育5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完善防护体系,建设集数据、视频、语音为一体的“三网合一”综合信息网络和无线短波通信网。

通辽市人民防空指挥信息保障中心

通辽市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狠抓人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三网合一”系统建设等工作,构建联通可靠的人防指挥信息化体系。采取以岗代训与集中训练相结合方法,打造技术过硬的人防通信专业队伍,一人在全国人防业务大比武竞赛中被评为“六能”型技术骨干。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值班执勤,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军事素养和战备意识。

霍林郭勒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霍林郭勒市人防办加强指挥通信建设,新增安装4部电声警报器和1部多媒体警报器,人防移动指挥通信平台具备作战指挥能力。稳步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强化人防专业队伍建设,先后组建在编280人的7支应急队伍。全面落实人防宣传“五进”工作, 5700名学生接受培训,设立3所人防宣传示范校和3所社区人防工作站。

扎鲁特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扎鲁特旗人防办扎实推进通信警报网络建设,定期检修维护防空警报器,完善防空警报档案。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新增人防工程面积达到自治区要求的防护标准。严格执法,健全落实人防建设审批机制和执法检查机制。加强协调沟通与演练,定期组织人防业务和综合知识培训,增强执行力和凝聚力,铸造了一支高标准的人防队伍。

赤峰市人民防空行政执法监察支队

赤峰市人防行政执法监察支队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检查流程,建立情况通报、信息沟通、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创新执法检查工作方式,开辟民用建筑审批绿色通道,开展地毯式执法检查,完成460家建设项目执法检查。创新执法检查内业管理,健全执法档案要件,新建执法检查档案77卷。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强化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宁城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宁城县人防办坚持把人防工作纳入乡镇、相关部门年度党政目标考核范围,人防工程建设和易地建设费收缴成效显著,初步形成集光纤、电缆、短波、超短波、移动和卫星通信于一体的指挥通信网络。组建人防专业队9 支220人,定期组织集训和演练。打造人防宣传教育基地1处、样板式示范社区7个、示范学校6所,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扎实。

翁牛特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翁牛特旗人防办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积极推进人防宣传进乡镇活动,争创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落实易地建设费收缴,加强人防指挥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城市防空防灾应急预案和各类保障计划,联合组建7个人防专业队,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人防基本指挥所投入使用,成为全区第一个旗县级基本指挥所。

锡林郭勒盟人民防空指挥信息保障中心

锡盟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紧贴职能任务,注重人才培养,狠抓岗位练兵,扎实推进人防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以盟基本指挥所为中枢、移动指挥平台为支撑、各旗县人防应急指挥中心为分支的信息保障系统,在全区率先实现集空情预警、有线无线、卫星通信、信息安全等为一体的集中控制信息系统,职能任务履行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正蓝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正蓝旗人防办积极推进人防工程建设,严格工程建设审批程序,对“应建未建、应缴未缴”进行有效管控。落实人防宣传教育“五进”工作,加大蒙汉双语宣传,苏木镇(场)全部成立人防工作站。建成黑城子示范区人防应急疏散广场和国防人防宣传教育展厅。建设完成人防地面指挥中心,警报系统实现统控,人防指挥通信能力显著增强。

西乌珠穆沁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西乌旗人防办认真履行应急支援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卫星通信指挥平台的使用管理,经常组织开展以卫星通信指挥平台为基础的训练活动,从车辆的行进方式、行走速度、设备的搬运组装、线束的连接等细节方面进行实际模拟训练。卫星通信指挥平台各部分都有专门操作人员,通过训练每个人都达到了熟悉掌握、熟练操作的程度。

商都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商都县人防办人防工作取得三大突破,人防宣传教育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五进”行动,建成示范社区9个、示范学校8所、示范企业2家,举办首届中小学生国防人防知识竞赛;人防通信警报及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三网合一”视频系统,实现警报信号无线统控播放,组建7支专业小分队,在编140余人;人防疏散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丰镇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丰镇市人防办机构单设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组织指挥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组建人防专业队伍和社区人防志愿者服务队,防空警报器实现无线统控发放,人防指挥中心投入使用。结合民用建筑项目修建防空地下室实现零的突破,防空防灾避难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精心编印宣传教育系列读本,加大人防宣传教育示范点建设。

伊金霍洛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伊金霍洛旗人防办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破解人防易地建设费收费难题。创立“五有”“三明确”宣教标准,推进人防宣教全覆盖。将人防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人防过街通道及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累计投入150万元,初步形成以人防应急指挥中心、防空警报、三网合一、短波电台、高点监控等信息化手段融合的综合应急指挥保障体系。

鄂托克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鄂托克旗人防办开拓创新抓落实,推动人防参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将人防审批纳入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规范人防工程建设,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不断建设人防“结建”防空地下室。组建有189名队员的人防专业队伍,建成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至3次人防知识讲座,在14所中小学开设人防教育课程,开创了人防工作新局面。

乌审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乌审旗人防办按照融合发展思路开展各项工作,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在3个社区成立人防工作站,中小学每年安排防空防灾知识教育8课时,组织学校、企业应急演练2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3万多人次。加强防空警报管理,建成集数据、视频、文字为一体的指挥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战时可实现军地信息共享、市旗互联互通。

乌拉特前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乌拉特前旗人防办积极开展人防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宣传教育。完善防空袭预案、人口疏散预案和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成立7个应急专业队。建成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三网合一综合业务平台,全旗防空警报覆盖率达到100%。严格人防工程审批报建程序,设立卧羊台生态公园等6个应急避难场所。

乌拉特中旗人民防空办公室

乌拉特中旗人防办建立统一高效的人防指挥体系,城镇防空警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布局较为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人防工程总量逐年增加。完善科学的防空防灾教育组织体系,累计投入宣传教育资金150万元,建成人防示范社区3个、示范学校2个。建设功能较为完善的人口疏散体系,在海流图生态园等地域开辟应急避难场所多处。

乌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乌海市人防办创新宣传方式,启动防空防灾知识进校园巡回展览,聘请北京防化指挥学院教授开办人防教育辅导员和人防志愿者培训班,创作微型人防宣传动画短片。超额完成结建和易地建设费两大硬性任务,基本建成人防基本指挥所。主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了独具特色的移动指挥平台拉练暨野外拓展训练活动。

第6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1公共危机应急保障的概念及必要性的阐述

公共危机是指对公众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破坏的事件。引发公共危机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六种因素。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就是针对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善后等方面进行的保障,这种保障包括人力资源、各类物资和应急能力的保障。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是预防危机发生,降低危机危害,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有其必要性。一是公共危机自身的特点决定必须建立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扩散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既无固定模式,也无任何规律可言。在无任何的信息和准备的情况下,危机一旦爆发,对常规状态下的系统必然是致命的打击,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甚至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瘫痪。在信息缺乏、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危机事件极有可能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造成更多的损害,而且对公民心理将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二是政府的职能决定必须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该履行其社会职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减少危机事件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

2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逐步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但从长远来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首先,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缺乏法律保障,保障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依据,责任不明,应急保障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其次,专业力量不足。危机事件的处理仅仅依靠有限的医务人员和临时召集的专家难以应付复杂的场面。第三,缺乏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出现危机时,政府临时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这样被动地应对危机,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也无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原则

3.1统分结合的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既要有统一的指挥,也要有分层的管理负责。一方面,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危害的范围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众多地区、众多部门的连锁反应。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当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危机特点建立适合本地的特色应急保障机制。

3.2时效原则危机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发性,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在建立的初期就要重视时效性。政府官员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主体,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在常态工作环境中居安思危。一旦危机爆发,要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建立应急指挥部、分析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防止事态的恶化。

3.3合作原则公共危机的预警、化解和处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同时社会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与媒体的沟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化解恐慌,积极应付公共危机。

3.4信息共享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系统建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因此在建立应急保障的时候,无论是危机预警时期物资和人员的储备,还是危机爆发时的信息,都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员的合理调配奠定基础。

4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公共危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是降低其破坏程度。因此,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包括三个方面:法律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

4.1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法律和教育保障体系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的履行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将政府的应急行为转变成必然行为,在危机的预警和处理的过程中明确责任、有的放矢。教育保障主要体现在全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不仅要靠政府,而且需要公民危机意识的养成。各级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卫生等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全民危机防范教育,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承受能力,将危机防范变为自觉的公民行为。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通过学校、公司、部门等相关课程、规章的设计,提高公民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

4.2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物资保障一是财政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预算和支出中救灾资金的比重,杜绝救灾资金的挪用和滞留现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资,通过社会赞助、捐款、民间集资等方式公开筹集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充足。二是物资保障。物资保障主要是针对应急救援需要的物资储备,包括生命救助物资、工程保障物资、工程建设物资、灾后重建物资等。如防护用品、急救药品、帐篷和食品、挖掘机、吊车、炊事车、供水车、宿营车、移动房屋、消毒车、电力抢修车辆、抢修器材工具、直升机、搜救犬、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生命探测仪等物资的储备。这些储备直接关系到危机发生地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相关物资的采购、贮存和更新工作,在物资的质量和保管方面必须严格把关,为应急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

4.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人力保障

(1)组建和管理应急专家队伍。应急专家的工作是平时的应急教育培训和重大课题研究、危机时的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理的咨询、危机后的事件评估、性质和责任认定。在应急保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应急专家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处理的成败。一是在专家组的筹建工作上,要建立专家信息库,记录专家的主要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和灾害应急工作,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二是在专家组的组织方面,要做到有机构、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为专家组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三是在专家组的管理方面,要对专家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更新知识,提高队伍素质,为应对危机的发生做好知识储备。

(2)组建和管理应急专业队伍。应急专业队伍根据专业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防疫队伍、建设与水电队伍、军队应急队伍(运输)。其一,卫生防疫队伍主要负责现场救护、疾病的防控、环境的保护和灾后心理问题的疏导。卫生防疫队伍的建设要将人员培训纳入到常态管理之内,并建立达标和资质考核制度。此外,定期的危机应急模拟实战综合演习也是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二,建设与水电队伍主要负责危机处理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房屋建设、水文勘测和电力供应。此队伍建设应该侧重于挖掘、土方作业、建筑装卸、锻锤切割、电力检修等方面的训练。其三,军队应急队伍是集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和军队于一身的队伍。由于部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该队伍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物资的运输和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和安全的保护、现场人员的搜救等等。此外,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军地结合,组建依托消防部队和武警的应急救援队,通过应急救援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实战应急演习和信息共享,在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装备的同时,提高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尽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装备精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的应急处理队伍。

(3)组建公共危机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和恢复的各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根植于社会基层,更贴近社会大众,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具有深厚的群众资源优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的灵活快捷。要把这部分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管理。不仅在资金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更要在志愿者专业培训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和人力、物力的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组建一支有技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4.4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组织保障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需要应急处理人员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将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最适合的地方,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在中央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建立一个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任总负责人、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是危机处理的中枢神经,在危机出现时赋予其紧急处置权力,统一指挥应急工作,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各种应急行动和资源的调配。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常态状态下的危机防范、危机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危机对策设计等工作,战备状态下转入现场指挥、信息收集与、决策咨询、善后总结等工作,充当危机处理的参谋部和指挥部。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运筹帷幄和有条不紊才能保证决策有理,指导有力,行动有利。

第7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安排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机构设置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担,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

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占51%;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1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占5.4%,中级职称的134人,占21.2%,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占73.4%。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卫生防疫任务。近年来,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监督队伍中,使监督员队伍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倒置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养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情况:

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察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

(二)、医疗救治体系:

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2003—2004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非典”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近年来,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医疗功能有所加强,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的不良情形,造成很多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缺不全。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疾控中心,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第8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超网络;区域;联动;资源调配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逐渐呈现跨区域特征,随着各邻近区域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愈发紧密,建立统筹部署的区域协调应急联动模式被提上日程。2009年在泛珠三角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区域性应急管理联动机制,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食品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正式建立,2013年京津冀构建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2013年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这些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集中资源、协同提高应急效率。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关注区域应急联动问题,如Tufekci早在1995年就提议构建区域救援决策支持系统以应对飓风灾害。Green等明确指出跨区域协调是未来应急领域重要发展方向。Groothedde等验证了各区域相互合作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滕五晓等构架了应对危机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吕志奎等介绍了美国跨州应急管理协作制度和框架。Calixto等以巴西为例提出多组织跨区协同的应急模式。Arora等发现一些小区县更多受益于相互协调而非中央储备库的救助。Balcik等探讨了供应链协调机制在区域应急联动中的适用性问题。佘廉等提出以信息化和资源化为基础、纵横交错的区域应急联动综合体系设想。Sawik研究不同灾害情形下区域性紧急库存的预先部署问题。Toro-Dfaz等提倡建立应急医疗服务的跨区域联合选址一配送模式。Li等强调构建跨区域应急信息协同系统的重要性。

目前的跨区域应急相关文献以提出定性概念框架为主,也有少数是运用各类选址或分配理论模型的定量研究,但均未特别关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影响。本文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为例,应用超网络方法来定量分析在应对蓝藻事件过程中跨区域应急资源调配的内在协调机制。首先,介绍蓝藻事件中所涉及的太湖和长三角城市苏州、无锡、常州等研究区域概况及案例背景;然后,构建由来自不同城市应急主体组成的跨区域协调应急超网络结构,并通过定量化表达区域应急联动的优化目标和救助受灾点的最优决策行为,构建跨区域应急资源协调调配的超网络模型;最后,将所建模型应用于太湖蓝藻事件中应急物资的区域优化配置研究,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为完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1.研究区域概况及案例背景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南部、长三角中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共同管辖,管辖比例分别为70%、28.5%和1.5%。苏州位于江南部,总面积8848.42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1176.91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辖5个市辖区、1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和4个县级市。无锡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总面积4606.7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常住人口637.26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辖6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常州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含太湖水域),至2012年底常住人口468.68万人,共辖5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

2007年5~6月间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对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运转造成严重影响:5月14日,太湖西北部水域出现较大范围蓝藻,面积达151平方千米;28日上午无锡贡湖沙渚取水口水色已略发黄,下午集聚在取水口的藻类突然大量死亡,水中溶解氧迅速下降,导致总氮(磷)等指标大幅上升;29日晨,无锡市民家中自来水夹带明显的腐败性臭味,无锡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体黑臭,不能满足供水要求,水厂被迫停水。无锡市民纷纷前往超市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整个无锡笼罩在水污染的巨大阴影中。水危机发生后,无锡政府立刻采取了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和容量、自来水公司紧急采取技术提高自来水水质、组织市民打捞蓝藻、实施人工降雨改善水质等一系列应急措施,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从常州和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调运纯净水,对邻近区域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以保证无锡饮用水市场供应。自此次蓝藻事件后,政府意识到区域应急联动的重要性,针对长三角经济环境跨界联系紧密的实际情况,众多专家也一再呼吁构建区域应急合作机制。

2.区域应急联动的超网络结构和模型

第9篇: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范文

(二)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制定公立医院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等制度,建立与年薪收入挂钩的院长目标责任制;制定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价格改革方案,做好基层医疗服务价格与公立医院价格综合改革的政策衔接,合理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

(三)积极稳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适时做好出生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建设,规范省市平台数据准确性,拓展村级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认真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努力做好奖励扶助、计生困难家庭救助工作,完成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工作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进程。

(四)着力提升新农合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县、镇两级住院病人政策补偿比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的新农合统筹管理层次,在原来20种重大疾病的基础上增加2种重大疾病;制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细则(试行)》,加强新农合监管,规范建立转诊管理制度,力争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

(五)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扎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防治工作,进一步落实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推进数字化预防接诊门诊建设,到2016年底,数字化门诊达到11家,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稳定在99%以上。大力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省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5家创建省示范村卫生室。在全县各卫生院全面推开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新模式。推进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扎实做好卫生改厕工作。

(六)着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病防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强化医疗服务管理,落实诊疗责任制,严控过度检查、用药和过度服务,建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进机制。

(七)着力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情况、配送企业及供货企业的实时监管,动态掌握基本药物采购计划执行情况以及经营企业药品配送情况,购药货款支付情况。继续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