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因特网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因特网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课题“《申请电子邮箱》”,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了解电子邮件的初步知识;2、掌握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向网站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正确理解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用其利,避其弊。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E-mail地址中各部分的组成; 2、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过程和步骤。

教学难点:1、让学生自己寻找真正安全的提供免费电子邮箱的网站。

2、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网络的学习态度,用其利,避其弊。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敏捷、活跃,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网络方面的知识,所以对Internet的兴趣比较浓厚,表现欲望强烈。

·学生对流行的东西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差,需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验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通过质疑、讨论等环节完成本节课教学。通过教师提问,鼓励学生之间互助,激发小组内部的团队互助意识,从而确保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课在网络教室实施。

·中学七年级陕科教版信息技术下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辅助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电子邮件是Internet上最常用到的功能之一,在几秒钟或几分钟之内,便可以将你的信件发送到全球各个拥有电子邮件地址的人那里。电子邮件可以是一封普通的由文字组成的信件,也可以包含声音、图像等,比常规意义的信件具有更多的内容,也携带了更多的信息。方便、快捷、省钱。也是和同学、朋友之间联系的一个桥梁。

在因特网上设有免费电子邮箱,当我们拥有这种免费电子邮箱后就可以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呢?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申请电子邮箱吧!

新课讲授:

(一)认识电子邮箱地址

和平时一样,在寄信时都必须填写地址(通常我们把它叫做E-mail的地址),E-mail的地址是由符号“@”及其分开的两部分组成,“@”前面是用户名(即邮箱名),“@”后面是与邮件服务器相关的名字。例如:中,“hjzedu”是用户名,“”是邮件服务器名。

(二)申请自己的电子信箱

提出任务: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上邮箱。

1、教师演示申请过程,学生观看教师演示,注意观察操作步骤。

A、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 http://,点击「注册

B、输入自己想创建的用户名,点击「下一步(提醒学生使用自己喜欢且容易记住的名称做为帐号如hjzyang)?

C、继续「下一步的操作,并填写相关提示信息。(密码长度至少6位,且用我们能记住的,填写验证字符时注意字母大小之间的转换)

D、填写完毕后,点击「下一步 ?,系统会提示您:您的邮箱已经注册成功了,邮箱地址是:

2、指导学生申请邮箱,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

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可用课件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可以自主探索,并相互交流。

3、申请完成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申请电子邮箱的时候,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你在操作时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4、经验交流:把自己操作的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让学生示范操作)

5、统计成功申请电子邮箱的学生人数。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还没有申请成功的同学鼓励利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教室或在家(指家中具备上网条件的同学)里继续申请。

6、强调记住邮箱用户名和密码的重要性。

7、请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收获或感受。

8、课外延伸:鼓励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在其它网站上申请电子邮箱,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学流程图(图1)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好,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学生动手能力强,基本上了掌握申请电子邮箱的方法,学会了探究学习,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八、总结

第2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师 角色定位

一、教师应是导演、编剧,而不是包办者、旁观者。

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包办,那么虽然采用历史展览台、历史小品、小组辩论赛、角色扮演、分组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历史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只是被动参与或在执行教师各项指令,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主动探索。

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上公开课之前将所有事情都布置好,指定学生背问题的精彩答案,指定学生背问题的精彩答案,从而使教学活动变成教师包办的单边活动。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做一个导演,或编剧,让学生去发挥、创造。

比如:我在讲解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时,为了让学生认清侵华日军的罪行。我先列一些书目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自己查阅,当学生亲眼目睹日本的种种罪行之后,我在课堂上采用模拟历史法庭的方式,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进行审判,此时学生就举出大量反映侵华日军种种罪行的人证与物证。通过这一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又对日本侵华的性质有了深刻理解,根本不用重复课本上的结论。

但是有些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活动都交给学生处理,自己成为旁观者。因此要做一个好的导演或好的编剧,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之前给学生提一些要求,或者给一些提纲;在学生探索、研究之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探索、研究之后,对学生探索、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适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二、教师应是思想者,而不是录音机。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使许多教师扮演录音机的角色,不断重复教材上的结论,同时使许多学生变成鹦鹉、留声机。学生不愿意思考,因为学生中那几个优秀学生会答就行了;学生也不敢思考,因为担心错误的答案会惹来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这样时间长了,就变成教师说一句,学生在下面“学一句”或“录一句”。几千年前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者,而不只是具有录音机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追求和研究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历史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他们产生向往、探索和欲望。

比如:在讲解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衣、食、住、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家宴请外商谈生意的场景,设计一个剧本。通过这个活动,既避免教师讲解带来的“枯燥感”,又从历史情境中掌握衣、食、住、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2.教学中适当留有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都是教师讲45分钟,那么学生是没有时间思考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一节课的内容适当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此外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结论性语言用得太多,学生没有办法思考。所以,历史教学中应该留一些空白,让学生主动思考。

比如:在讲解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四节“向距离挑战”时,对于因特网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我没有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了解到的情况,谈谈因特网改变人们生活和交往习惯的利与弊。通过这样留有空白,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历史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表扬。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表达的观点可以是多彩的、富有个性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教师千万不可取笑学生,更不可以打击学生。

教师首先应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观点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部分加以表扬、肯定、赞赏……当然要诚实。然后学生从教师的表扬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学习动力、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发现,享受发现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片面的,在同学或教师的帮助下纠正自己的错误。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教师应是配角,而不是主角。

如果把一堂历史课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长期以来都是教师扮演“主角”,甚至在有些时候教师还唱“独角戏”,一个人自说自唱。而大部分学生在历史课“这台戏”中只是扮演跑龙套式的“配角”,很少有机会走上三尺讲台,或仅在“这台戏”中发挥跑龙套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历史教学很难感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得到锻炼。

面对课改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主角”向学生“主角”的转变,真正尊重、落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育学角度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可以教育引导的人,我们应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尤其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活跃,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与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他们的想法、做法,合理的、正确的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相“左”的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思维。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授渔”,少一些“授鱼”,让学生在学习舞台上独立思考、讨论、归纳,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认知加深的过程,成为能力发展的过程,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预习范围和任务,然后根据学生预习和掌握的情况,策划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法庭、小组辩论赛、历史小品、历史剧本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主角”,但要注意“主角”可以由一个学生充当,也可以由多个学生充当。

四、教师应是新课程学习的引导者,不只是被动接收

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分享彼此感情和想法。

例如,在“成败”讨论课上,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资料,了解最新相关研究动态,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讨论,应该在策划时以“导演”身份出现,实施时以“主持人”身份出现,总结时以“评判员”身份出现。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讨论的全过程,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必须指出历史教师对讨论结果应该予以必要总结。总结讨论课中基本观点,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态度和认真思维精神,同时指明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由此对照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要使学生明白讨论的要诀是“摆事实讲道理”。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强调指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阶段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认知水平。因此,在构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时,我们需要把关注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宗旨,以引导为形式”的崭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切实使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五、对历史新课改的展望

第3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计算机教学 渗透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发,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沙尘暴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在计算机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它对环境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本身就代表着时尚与科技的先锋。因此,学生对计算机课很感兴趣。如果能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将能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计算机教学渗透绿色环保概念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是青少年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渠道,学习的过程将影响他们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的使用习惯,促进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普遍使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物质生产中资源消耗,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的电磁污染和废弃设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严重,废旧计算机的回收依然是目前世界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对环境保护的利与弊,有助于提高他们计算机环保意思,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防止或减少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环保的使用计算机习惯。

二、计算机技术中的环保概念与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分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程序设计、多媒体知识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管理等几个教学模块进行的。其实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

(1)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计算机硬件部分

举例说明计算机硬件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简单介绍计算机有哪些与环保标准相关的参数?(如:电磁兼容性)若参数不达环保标准有哪些危害?计算机电磁辐射所带来的危险,如何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硬件生产的高物耗和高能耗;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环保产品纷纷出现,他们有哪些特点绿色电脑的出现,并认识“能源之星”等环保产品标志;何谓绿色电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机硬件生产上的高损耗和高能耗,从而自觉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计算机,减少浪费,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

引导学生体会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好处,能减少纸张浪费。

布置作业:使用所学办公软件制作一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电子报刊。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使用无纸化办公的便利之处,合理使用可大大减少纸张浪费。通过搜集资料,可自学一些环保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环保自我教育。

(3)计算机网络基础

引导学生体会互联网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并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了解网络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环境保护有些积极作用?让学生了解网络在环保方面的积极作用: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可减少纸张浪费;电子商务减少人力、物力等。鼓励学生要合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节约能源、宣传环保等,为社会的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

三、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概念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

首先是要正常开关机,开机的顺序是,先打开外设(如打印机,扫描仪等)的电源,显示器电源不与主机电源相连的,还要先打开显示器电源,然后再开主机电源。关机顺序相反,先关机时必须先关闭所有的程序,再按正常的顺序退出。打印前要三思,对文档校对后再开始打印,可以双面打印。正确的使用键盘是鼠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要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时候注意清洁卫生,提醒学生在课间休息不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关闭显示器,告诉学生利用网络发邮件交作业可以减少纸张的浪费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学习环保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同学们学习环保知识。例如在讲授word课程是,会将环保类文章让同学没自己排版。下载各类环保宣传片,同学们自己剪辑。在photoshop教学中,让同学自己制作环保宣传图片。不但深化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主题课的形式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制作的技巧与内容。在主题课上的交流,还会令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更多环保知识。

(3)在课后作业中反映绿色环保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命题为谎报主题。例如,“绿色校园”与环境保护的网页或者制作一套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ppt。登录学校的“绿色”网站,学习校园网上的环保小妙招。由学生自定题目,从图书馆、因特网上搜集资料。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运用所学到的教学技巧、方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到计算机教育内容中去。教师要不断学习环保知识,不断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我的环保素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行为和习惯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新兴媒体建筑施工企业职工思想工作

Abstract: New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ming a huge challenge; conversely, long flow, site dispersion, at leng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ncentrated difficult, bring great opportunities.

Key words: new medi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mployees; ideolog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导言:所谓新兴媒体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借助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手机短信(彩信、飞信)、移动电视和网络、桌面视窗、电子邮件、QQ聊天、博客微博等高速、快捷的数字化信息交换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者(下称:传播者)向教育对象(下称:受众),“面对面”地传播或互动交流,以帮助受众培育特有的核心价值观、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空前活跃。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网站近230万家,网民5.13亿,手机用户9亿多户,手机网民3.56亿。信息传播进入“面对面”时代。借助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受众参与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一大趋势。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为长期流动、点多线长、集中困难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好机遇。

1、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所谓新兴媒体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借助新兴媒体高速、快捷的数字化信息交换系统这个平台,不受时空限制下的“面对面或人人面向人人”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它的共同点是:无论是图片、声音和文字都是通过“数字化”传播,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互动式交流。

2、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与传统媒体(书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特征:

2.1、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兼容量更大。与传统媒体如书藉、报纸、广播、电视不同,新兴媒体受“版面”和传播时段的限制小,其传播的信息容量却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无论是人类生活、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古往今来、天文地理、考古发现、宇宙探测,几乎涵盖人类所有活动,给予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广阔的时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范围覆盖。

2.2、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更快捷。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与更新极其快捷,可瞬间将信息发送给普通用户或专门受众,这使得新兴媒体可以“千山万水”之外,同步传递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受众则可以迅速、及时、便捷地“面对面”接受教育。在新兴媒体不断“扩容”的时代,利用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增强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3、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新兴媒体借助因特网兼容性广泛的巨大优势,具备了声音、文字、图像合一的特点,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更有选择的空间。不仅传输的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而且更加人性化、趣味化和平民化,吸引受众的参与,提高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2.4、新兴媒体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可“互动性”。新兴媒体更具人性化、平民化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互动性”传播方式进行。即:新兴媒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所有受众都可随时随地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见解,也可根据受众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新兴媒体发表见解,相互“平等”地交流,在接受教育的方式上不仅可“互动”,而且更具有参与性和主动性。新兴媒体传播的“互动”行为,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提供双向“互动”的选择和交流,拓展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比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方式,即传播的信息主要由传播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具有更好的效果。新兴媒体为施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参于互动”平台,为优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多可能。

3、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利与弊。任何一种新兴“工具”的产生,都是一把双刃剑。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兴利除弊,才会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1、新兴媒体为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压缩”了时空。建筑施工企业的受众常年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搞建筑施工, 思想政治工作受众高度分散,相距总部、分部机关遥远,部分受众长期两地分居,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共性特点。由于“天高皇帝远”,建筑施工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出现了“文件难传达、宣传难到位、活动难开展、关爱难及时、任务难落实、信息难沟通、作用难发挥”等“短板”,解决这些“短板”需要在改革进程中解决,更需要强大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配合进行。跨越时空的新兴媒体,正在为建筑施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利快捷的多元化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新兴媒体跨越时空、部门、单位分隔的特点来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将起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和“远水解近渴”的特殊效果。

3.2、新兴媒体外界传播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良莠不齐。由于新兴媒体传播渠道比传统媒体渠道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且不受时空和地域的影响,得到受众的广泛共鸣和认同。新兴媒体是借助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传播的,新技术、新概念在利益的驱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传播的信息却呈现良莠不齐局面,甚至产生很多“垃圾”。论坛、微博、手机短信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兴媒体,传播快捷,使用方便,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得到众多受众的共鸣,深受人们的喜爱,也说明了新兴媒体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信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简单问题演变成复杂事件,一般事件恶搞成政治问题,由此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不时给受众思想带来混乱。为兴利除弊,既要挖掘和发挥新兴媒体的众多优点,有效地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同时要增强对负面作用的高度重视,时刻警惕新兴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绝新兴媒体负面影响左右受众的思想认识。

第5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汉字书写;师范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33-04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无纸办公、无粉尘教学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理念,甚至更高端的多媒体教学、远程视频交流等也开始迈进推广应用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继承了传统书写教育的优点,融合了先进的电子媒体优势,为书法教学带来了深刻的革命。在电子白板时代,怎样融合传统与电子书写教学,将是我们每一个书法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对电子白板书写教学的现状和利弊进行分析,提出电子白板时代师范生汉字书写教学的对策。

一、电子白板书写教学的现状

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外在形象是,传统教师:一支粉笔7分长,一块黑板三尺宽,粉尘满身粘。现代教师:一支U盘2分长,电子白板四方方,电子笔来按。我们知道,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初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由美国著名的施乐公司研究开发,专门用于商业环境中,当时称之为“Liveboard”[1],这可以算是电子白板的雏形。1991年,加拿大的SMART Board公司开发生产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交互式电子白板。截至2007年,英国的小学、中学采用交互式白板比率分别达到了100%、98%。[2]在中国,电子白板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而“针对西部教师而言,经济因素、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管理因素、评价因素、师资培养模式问题是影响贫困地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突出问题。”[3]但是,普及电子白板的主流是大势所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面对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粉笔板书“写”的作用也逐渐淡去。从过去的木质黑板到80年代水泥黑板,再到90年代毛玻璃黑板,无不显示出“写”的意义,而到21世纪的今天,电子白板将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板书的书写模式,从而使师范院校的汉字书写技能教学的现实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改革。

2006年,我国电子白板的生产和使用还处于起步晚、规模小的阶段。2009年,我国才开始增大了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电子白板占据了使用范围95%的份额。从此,我国的教学板书进入了革命性的转变――它革了粉尘的命,使教师从灰尘中解放出来,达到了环保,告别了职业病;它革了书写板书的命,使教师从繁重的书写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教师把精力用于组织教学上,从而达到了与学生互动的目的;它也革了“书写”的半条命,使教师远离板书书写,学生远离课堂“笔记”而上课只需带上“电子书包”就行。本文谈的正是最后一种“革命”――这种革命对教学板书书写带来的利弊,尤其是与之相关的在读师范生书写技能课怎样融合传统书写与电子书写的问题。

二、电子白板书写教学的利与弊

1.电子白板书写的利

(1)环保性

粉笔,顾名思义就是源于粉末(硫酸钙、碳酸钙)而终于粉末(硫酸钙、碳酸钙)的笔。通过粉笔头与板面角度的不断改变、接触板面的粉笔头切面与棱角的不断转换,由此磨损粉末形成的线条是千变万化的,也很适宜汉字线条的书写。因而成为千百年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备的书写工具。然而,擦黑板时其密集飞扬的粉尘颗粒正是引起教师呼吸系统、皮肤系统、肺部系统职业疾病的根源之一。

近十年来,粉笔的制作工艺中出现了“微尘粉笔”、“无尘粉笔”,甚至,还出现“无静电吸附黑板擦”,但是这些对减少粉尘飞扬的密度没有丝毫的改变,倒是成为厂商的卖点。

电子白板的出现,初衷不是为了解决粉笔黑板的粉尘问题,然而客观上却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子白板的使用使师生彻底消除了粉尘的危害,既利于健康也益于环保。

(2)交互性

教学板书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白板“非写”式的电子笔+触摸屏(手指),体现了教学板书设计的现代价值取向和它在教学中的不可或缺,体现了现代教学设计的审美理念。“伴随着新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与广泛使用,课堂教学环境已完成由黑板+粉笔的传统物理教学环境向能够实现知识多样式表征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浅层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变,并且又开始快速地向能够实现协作探究体验活动的交互型教学环境(深层信息化教学环境)转变。”[4]它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抄写,把学生从大量的课堂笔记中解放出来,让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思考和互动。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无疑是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同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显然,在电子白板教学中,精美的课件,呈现的是电子操控下声、光、电的机械式的外在美,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白板的出现,似乎教师再不用书写了。其实不然,应该看到,在教学中依然会有教师“书写”的情景,其“书写”就是对某一重点、某一关键词的“强调”,不论书写的内容有多少,它都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纽带,它会潜在地增进师生的亲切感。它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信誉度和威望,而且,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动机,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信誉度的看法。”[5]教师一手漂亮的板书字,依旧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为式的外在美。

当然,电子白板也会对板书书写带来负面的影响。

2.电子白板书写的弊

(1)它对汉字书写的减少让教师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

白板时代,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板书需要书写的汉字少了。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告别手写教案。课件已是现代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制作课件,把教学资源科学地整合到flash中的过程。二是教师临场板书书写的汉字大为减少。就文科课程而言,大量的文字内容都已置入课件,用不着教师做大量书写。理科的书写也大多是数字运算、推理的符号,不用书写。这样,教师主观上就会忽略书写的重要性。

(2) 电子白板书写使汉字的“书法味”减弱

白板时代,教师在白板上书写的美观性难度增大了。其难度主要来自于电子白板本身。与粉笔相比,用电子笔书写汉字会受到电子笔笔头的影响。用电子笔要写出“书法味”的汉字是很难的。而相对于理科常用符号在白板上的书写就要容易些。粉笔书写汉字之所以能划出变化丰富的线条,是因为粉笔头磨损后成锥形――有棱角、有切面,加之书写过程中不同的角度调整、不同的转动,以及粉笔本身不同的软硬度,就容易形成粉笔板书字特有的美感。这样,教师对粉笔的掌控就处于主动地位。而电子笔的笔头与白板之间则是红外感应的关系和压感的关系,其笔画粗细的变化也完全取决于软件系统的预置,教师在“写”的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教师书写水平差,加之电子笔划出的僵硬线条,必然会给学生的书写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书写又将影响几代人的书写。有人认为,是电脑毁了一代人的字。“大学里电脑的普及,确实使大学生动手书写的机会减少了,作业也多以电子文本形式出现,即使一份《求职简历》也由电脑代劳。”[6]笔者认为,我们对电子白板的认识,不能这样偏颇。电子白板书写虽然弊端明显,但是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汉字书写教学的发展方向。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它的弊端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来探寻电子白板与传统书写教学融合的问题。

三、电子白板融合传统汉字书写教学的对策

[英]艾伦・麦克法兰“一旦你理解了究竟是什么潮流在携裹我们向前,那么你将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开漩涡,回避礁石,让自己不致没顶和受害。”[7]当电子化手段在逐渐普及,当电子白板的优势在书写教学中大为彰显的时候,就越要求教师把这么几个“有限”的字写得更美观,这样才能与电子课件的外在美相匹配。教师的板书给学生的书写具有示范性,而由此引发的是师范生书法教育课程的相应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如下。

1.白板时代,师范院校要保证为师范类学生提供先进电子白板设备的经费投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而作为高校师范生是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在读期间要优先接受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具有前沿性的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应首先在师范院校中实验和使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性的未来人民教师,才能与国际教育接轨。所以,政府要首先考虑将经费投入于师范院校的现代教学设备,尤其是西部师范院校。

2.白板时代,更要注重传统毛笔书法的传统教育,这是写好汉字和其他字(包括电子白板字)的根本所在。电子白板与毛笔书写时的感受虽然有差别,比如压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中有“毛笔”的工具模式,但它的握笔姿势显然是用握钢笔的姿势来写“毛笔字”,其压力是直达压感的坐标点来划出线条,而笔画的粗细与造型是可调节设置的,与笔头压力的轻重没有关系。遗憾的一处是笔画中撇、捺没有笔锋。而毛笔笔画的粗细与造型则是通过压力的大小来产生变化。用力方式不一样,但是汉字的结构和形体却是不变的。如果没有书写传统毛笔字的基础,仍难以达到电子笔书写的美观。我们常常会见到没有经过传统书写训练的电子白板营销人员推介产品时在白板上所写的字很丑,这就必然会影响了其推销的效果。

3.白板时代,更要加强钢笔、粉笔书法的训练,它有助于电子笔书写线条和结构的美观。电子笔毕竟是“笔”的一种形式,由于它没有“写”的过程,即起笔、行笔和收笔的抑扬顿挫,因而比用粉笔来书写还难出美观效果。如果教师用其他硬笔都写不好字,那么,用电子笔书写就更难以达到美观。所以要加强师范生硬笔字(包括钢笔字、粉笔字)的训练。从现实的学校教育看,小学教学板书要求结构平稳、笔画规范;中学教学板书要求结构合理、美观快捷。师范院校未来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好端庄典雅的楷书,还要写好一手飘逸流畅的行书。

4. 白板时代,在传统书法教学基础上,应纳入电子笔和手指书写训练的内容。“作为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教育技术的各个方面,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教育技术最精华的部分,选择跟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密切的部分,比如,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等”。[8]笔者认为,在读师范生对电子笔的应用也应该是跟师范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密切的部分,除常规的“三笔字”训练之外,还应纳入电子笔、手指书写的内容(如图1所示),这是师范生未来从业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必须具备电子白板的书写能力,进而实现由传统“三笔”向现代“四笔”的转变。

四、结语

Jim Finn曾指出,一项变革它隐含的意义被认识到什么程度,既取决了技术本身,也取决于社会条件及其决策者的想象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正是政府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应看到,电子白板的普及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目前在电子白板的旁边还附带一块隐藏式粉笔+黑板,这正是全面普及电子白板之前的过渡手段,也是融合传统汉字书写教学与电子白板书写教学的有效方法。

针对现代信息化手段之一的电子白板,我们既要欣然接受,又要使之融于传统之中。师范生“为人师表”的使命仍然令其书写不能偏离教师“示范性”的轨道。电子白板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练字也能在白板上写出漂亮的字。白板的感应性恰恰要求教师本身要写一手漂亮的软、硬笔字,才能感应出美观的字迹。所以,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书段,才是现代师范生书法教学的正确途径和最佳选择。

从技术层面看,如何改进和改善白板的“书写”味,是手写软件系统的设计问题。国外一位权威专家说过:因特网上的问题是由技术带来的,而因特网上问题的解决最终也要由技术去解决。同样,白板电子笔的书写亦如此。电子白板虽然已考虑到教师教学中会用到的各种功能,虽然适于写英文、数字、物理化学符号,但目前它还局限于难以展现汉字各种书体不同线条变化的丰富特征。比如压感式白板如何解决传统书法细微力度变化所产生出的毛笔笔锋问题,如何使之与师范生传统书法课教学紧密地吻合,这应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电子白板书写与传统书写教学的融合将会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Elrod , S.ET al. Liveboard : A large interactive display supporting group meetings, presentations and remote collaboration [A] .penny Bauersfeld , John B. Tektronix . CHI' 92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e [C] . New York : ACM Press ,1992.599 ― 607.

[2]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1-7.

[3]刘鹂.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8.(2):28-31.

[4]胡卫星,王洪娟.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4):106.

[5]王维荣.教师亲切性:有效教学的重要变量[J].外国教育研究,2011.(6):58.

[6]王晓斌,孙维先.大中小学生书写能力下降原因解析及对策 [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5):114.

第6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支持模式,MOOC的技术与理念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国内也有很多教育机构推出了基于MOOC的教学服务。本文结合作者以MOOC开展教学的经验,采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网上调查、面对面访谈和最终成绩分析等手段,对MOOC支持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主流MOOC平台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探索,提出了MOOC平台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MOOC;利与弊;学习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03-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基于Internet环境的教学模式得到日益广泛地应用,面向广大学习者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为MOOC,慕课)应运而生。在教育界的学者们为MOOC的优势而欢呼、众多学校一哄而上地开发MOOC课程的时候,笔者也在思考:MOOC真的能解决当前教育中的资源均衡问题吗?MOOC真的能大幅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吗?当MOOC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是否坐在家里就能够上哈佛大学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辨的方法不能解决学者们对于MOOC的争辩,只有把MOOC拿到学习实践中去,检验在MOOC中的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地发现MOOC的利与弊。

一、什么是MOOC?

1.MOOC的定义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其含义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本不是个新鲜的词汇,但被缩写为MOOC,并被音译为“慕课”或“魔课”之后,立即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MOOC于2009年前后出现,至2012年成为热点词汇。

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它既提供文本素材、图片、视频、习题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不限时间、不限地域的学习环境。由于MOOC可以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因此MOOC能够把很大范围内的、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组织在一个学习社区中,促使不同地域的学习者通过Internet实现不同时空的社会知识建构。[1]

2.MOOC的特点

MOOC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典型的“以学为中心”的、基于e-Learning理论的学习模式。它通过因特网进行传播,对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且以高等院校层次的课程为主。

从目前MOOC的建设与发展情况看,MOOC具有以下特征:①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网络课程,它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向大众开放;②是一种动态生成式的课程。在课程前期由MOOC课程教师负责提供教学课件、视频资源、图像、动画、测试题等学习材料,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则可以提供话题讨论、师生答疑、动手操作等活动,并可以由学习者在这些模块中逐步增加内容,以丰富围绕着知识点的学习元体系;③其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其学习者并不局限于某地,允许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习者自由注册使用,它既能提供在线交流论坛,又鼓励学习者通过Wiki、博客、社交网站等工具以小组活动等形式参与学习。④随着技术的成熟,MOOC内部的学习资源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集成化、面向学习者的特色,教学信息可以依据学习反馈而动态发展和更新,甚至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实现动态的资源推送。[2]

3.MOOC的教学实践

从MOOC的发展状况来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面向社会的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基于Internet的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3] 目前,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加入了MOOC课程建设的大军,借助MOOC平台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自2010年开始,北师大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团队集合20位一线教师的力量,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组建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公共网络课程,借助基于案例的微视频、教学案例、习题、知识地图、自主测评等技术组织了面向全校师生的开放式网络课程,用于支持全校每年2500名学生的日常自主学习和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基于MOOC课程的实证性研究过程

1.基于MOOC开展课程教学的模式

最初,MOOC主要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MOOC教学平台也逐渐在高校出现并普及。目前,MOOC主要以两种方式服务于大学教学活动:①将MOOC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传授方式,形成翻转课堂;②将MOOC作为课程的强化与补充,主要以课后学习支持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形成混合式课程。

为了探索在大学生中基于MOOC开展教学的效果,笔者带领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团队开展了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性研究,然后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以及学生的期末成绩对MOOC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2.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与流程

(1)教学实践的主要形式

自2010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团队就开始了面向全体本科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3个教学平台和哈佛公开课的相关视频开展网上教学活动,以课后学习支持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另外,为了获取关于MOOC教学效果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专门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基于MO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这4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时段MOOC都仅仅起着课后学习支持的作用,大约有4万余人次的学生借助这一模式开展了课后网上学习。只有在翻转课堂教学阶段,MOOC才真正地承担起教学活动的主角,大约有400人次的学生参与了这一学习过程。

(2)数据采集方式

为了掌握学生对于MOOC支持的教学活动的看法并获取MOOC教学的学习效率,笔者分别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分析期末考试成绩等方式对参与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调研,从学生“对MOOC支撑的翻转课堂的看法、学生对现行MOOC平台的看法、MOOC平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模块的考试成绩分布”这四个维度采集第一手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开展频度分析、差异性和相关性检验。

3.基于MOOC开展学习的效果

(1)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数据,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在以MOOC开展学习的过程中,不论面向课堂授课过程的教学视频,还是针对教学案例的微视频,95%以上的学习者都没有耐心从头至尾地观看整个教学视频,拖动进度条、“快进”是很多学习者常用的方式;②学习者实际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预期的时间要少,多数学习者在进入MOOC学习界面不久就转而进入了其他网站;“快速浏览”和“略读”成为很多学习者基于Internet开展学习的习惯。③近3成的学习者不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仍然要求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④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阶段,近80%的学生自主地采取了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认为小组协作与分享更有利于基于MOOC平台开展自主学习。⑤100%的学生都借助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和哈佛公共课平台开展了课后自主学习,但有20%左右的学生反映“看不懂”,或者反馈“记不住,看过就忘”。⑥对于在教学中应用MOOC平台的看法,男生与女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普遍支持以MOOC平台作为课后复习或者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持手段,但反对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使用MOOC中的视频或者微视频。⑦对于可否在教学中大量借助MOOC平台,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跟踪调研数据发现,自学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会更多地借助MOOC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低。

(2)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

访谈发现,学生比较认可以MOOC平台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支持,但普遍反对以MOOC平台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甚至指出“我们不是网络学院,基于MOOC的学习缺乏人文关怀”。另外,在学生遇到疑惑时,MOOC平台不能及时地提供反馈或者难以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源,也是学生诟病较多的问题。

(3)学生期末成绩反馈出的信息

提取“传统课堂演示与授课+MOOC课后支持”与“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开展教学”两个知识模块的期末得分,针对203名学生的得分进行详细分析与跟踪,发现了以下规律:①两种方式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成绩要略低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绩具有更大的极差。②在一些概念性的题目上,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得分要略低于传统课堂;而在一些设计性的题目上,基于翻转课堂则具有更多的高分者,但低分者也较多,具有较高的两极分化。③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自控力比较弱的学生的成绩有下滑现象。

三、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1.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MOOC的优势

(1)基于MOOC,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

由于MOOC依托互联网,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在家即可学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课程。随着MOOC课程数量的不断递增和优胜劣汰,优质的MOOC课程会逐步浮现并逐年增加,为学习者便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提供了保障。

(2)MOOC的受众面广,完全实现了时空分离的教与学

由于MOOC的学习者不局限于校内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的任一城市、任一地域的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加入到学习社区中,完全实现了学与教的时空分离。另外,MOOC允许数量众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同一个学习社区中开展学习,所以可以实现很高的生师比。[4]

(3)MOOC提供了异步学习环境,学习者可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学习方式

在MOOC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在MOOC学习环境中,各位学习者可以处于不同的学习状态、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行决定哪一块内容需要重点学习,哪一块内容可以快速略读。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具备的。

(4)MOOC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

由于MOOC课程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允许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出现文本、动画、图像、微视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学习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的需要。另外,MOOC教学平台允许以多种方式组织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例如,关联主义式的MOOC 让大量的资料能在线上的不同网站传播,然后再将各种资讯集结成通讯报导或网页,以方便让参与者读取。

2.MOOC的局限性

与传统的课堂集中授课相比,尽管MOOC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自身痼疾。

(1)基于MOOC的学习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没有现场感知的冲击力

从本质上看,基于MOOC的学习仍然是一种学习者面向计算机屏幕的网络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要通过观看学习资源、参与人机交互活动实现学习。与在课堂中的学习相比,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2)基于MOOC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数情况下,基于MOOC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独立面对计算机屏幕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进度。否则,就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另外,在基于MOOC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习者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也影响了他们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掌握。

(3)MOOC中的师生缺乏现场交互,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很僵化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个眼神、学生的一个特殊神态,师生间会意地一笑,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取得阶段性学习成果时,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一个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握拳动作,就是学习者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动力。而在MOOC学习过程中,就缺乏这种至关重要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孤独、也容易引起倦怠感。

另外,如果在缺乏小组协作形式下大量开展MOOC教学活动,学习过程就变成了纯粹的人机交互过程,将不利于学习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习者成为“计算机控”,严重者甚至导致人格障碍。

(4)由于师生分离,MOOC难以向学习者传递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言传身教都会对教学效果、学生的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而在MOOC学习活动之中,这些优势也很难得到体现。

(5)MOOC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MOOC仅仅是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适应性要求。对于一些适合以图片、视频呈现的现象和规律,以及基于信息化环境创设情境与陶冶情操的课程,MOOC都具有优势;而对于体系性概念、规律的掌握,思辨素养的养成,MOOC则具有局限性。

(6)完全基于MOOC的自主学习不适合培养完备的、系统化的专业人才

从开展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的最终教学效果看,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方面,则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学生学习成绩的极差也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说,完全基于MOOC的自主学习不适合培养完备的、系统化的专业人才。

3.MOOC平台自身存在的问题

调研国内现行的几个MOOC平台,笔者发现多数MOOC平台中的资源内容及类型仍然比较单一,导航体系不完备、管理模式僵化,存在着难以满足学习者期望的痼疾。

(1)多数MOOC平台的资源内容及类型仍很单一,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多数平台中仅仅放置了一些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视频(或者三分屏视频),也有的平台中放置了若干面向教学案例的微视频,尽管少量平台中穿插了一些测试题、交流环节,但对教学的支撑仍然显得单薄,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5]

(2)多数MOOC平台尚没能做到视频资源切割标注,学习者难以获取感兴趣的知识点

从笔者调研的5个平台可以看出,多数MOOC平台都没有针对平台中的视频资源做切割与标注,导致学生只能从头到尾地观看视频,或者拖动播放钮“快进”或“快退”,不便于学习者便捷地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另外,由于缺乏对重点信息的标注,“快进”过程中的学习者很可能因为“快进”而遗漏关键知识,导致知识难以形成体系。

(3)多数MOOC平台的功能仍比较单一,个性化支持不足

教育技术的研究者认为:在MOOC教学平台中,可以设计出能促进大量回应和互动的教学活动,通过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评价系统(例如随堂测验、考试等)来反应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地把学习状况向学习者做出反馈,以便学习者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随着自主诊断、数据推送技术的发展,MOOC在这方面的性能会有更大的提升。然而,当前多数MOOC平台的功能仍然很单薄,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支持严重不足。[6]尽管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方面有很多的理论成果,很多学者也发表大量的研究性论文,但尚未见到实用化的、能够满足个性化推送的MOOC平台。

(4)多数MOOC的导航体系不完备、管理模式僵化

由于多数MOOC对资源的组织仍采用线性堆放方式,没有借助知识可视化的技术实现基于知识地图的导航体系,导致学习资源的检索和定位不够便捷,也难以清晰地呈现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7]也没能实现对论坛有价值发帖的重组与重构。[8]

另外,目前的多数MOOC平台仍然是教育技术专家实验室的平台,由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后台管理,没有向一线教师完全开放资源组织与重组功能,导致平台的个性化与亲民性不足,往往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习者的需求。

四、结束语

MOOC是一种新型的、基于Internet的学习环境,对于“以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尽管MOOC有很多优势,但在当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MOOC仍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从MOOC的应用效果看,MOOC针对短期培训,或者面向具体知识点的培训具有优势,而对于面向学科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养成,则以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更有利。

从另一方面看,尽管MOOC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探索,毕竟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MOOC教学环境中的问题,有的是MOOC平台自身的,有的则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层次的,当前MOOC的实用化水平和对学习的实际支持能力,与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与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事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平心静气地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个性化更好的MOOC平台,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才能使MOOC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真正地本土化,从而真正地在国内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马秀麟. MOOC,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吗?[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

[2]百度百科.MOOC.http:///view/10187188. htm?Fromtitle=MOOC&fr=aladdin.

[3]李华,龚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28-32.

[4]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9.

[5][7]马秀麟,白风风.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60-62.

第7篇:因特网的利与弊范文

与综合音乐网站相比,这些网站更具有指向性和专业性特点,是属于上文所提到的专题性网站类别。古琴网站与传统音乐专题网站具有一致性,即同样涵盖官方、民间、高校三个类型。就笔者所了解由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的古琴学术委员会创建的“中国古琴音乐网”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古琴传播网站,网站内所涉内容中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章程,不仅涉及琴乐本身,还涉及琴乐以外的社会性活动,如考级、评奖等,具有一定官方性和权威性;民间古琴网站主要的创建人分为专业琴家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专业琴家建立的个人性网页;琴社或琴坊等民间组织建立的综合性网站以及古琴爱好者建立的网站,如琴家丁纪园主持的“中国古琴网”、由皓月琴坊创建的“太仓古琴网”、由成公亮主持的“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这些网站基本关注于琴乐及琴乐文化本身,网站的专门性更强。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古琴网站并不多见,常见的形式是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博客或是其他社区网站中,如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就是以“人人网”的轻博客“人人小站”为依托建立的交流博客、四川大学古琴社则有建立在“天涯社区”的博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则依托“新浪博客”建立等,这类网络传播由于受众群群主要集中在社团、琴社成员中因此相对与前面两类传播其受众群较窄,内容也以博客文章为主要形式进行古琴研习上的交流、相关活动信息等。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音乐网络传播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在古琴音乐网络传播类型中静态传播与动态传播并行,但两者的传播的侧重各不相同。从网站内容来看,一般独立的专题网站静态性特征更为明显,动态性特征相对较弱,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只是网站的一部分内容,如:中国古琴网,从网站内容可以分析古琴网因具有官方背景,而导致其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以古琴艺术本身进行传播而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政府部门对古琴这艺术形式的管理代言窗口。因此,它更注重的是代表官方的重要信息的如:学会活动等;古琴艺术在国家语境中的管理如:学会章程等;政策层面或权威机构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规范如:考级等。此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以“琴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会找到“西湖琴社”、“燕京琴社”和“春风古琴社”等专业社团所创建的与古琴艺术相关的专业网站。这些琴社网站都设有相对固定的栏目,它们一方面从古琴艺术、古琴欣赏、古琴教育、古琴论坛等方面推广传播古琴艺术,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推荐琴社本身,以此提高其琴社的知名度。因此,静态传播形态下的专题网站的特点在于,其一,信息源都通过传播中的把关人经过信息筛选后上传网站,受众在进行人机交互时只需要接受这些信息,反馈特别是即时的反馈不是网站的主体功能;其二,受众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无法即时反馈,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透明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其三,由于是专题网站的性质,信息源的输送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受众却没有任何限制。据CNNIC的第三十次调查报告显示至2012年6月中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达35331.3万,而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7364.5万。

古琴的网络动态性传播则即是指依托网站建立的这些博客、个人空间或微博等网络虚拟社区(空间)平台进行的互动交流。如于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的琴家赵家珍,借此平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各种古琴演奏视频及其古琴讲座,并通过留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2007年创建始至今的访问量为485805(数据来自赵家珍个人博客)。但就互动性来说最强的要数新兴虚拟平台———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随时随地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古琴网络传播中,微博依靠它瞬间、即时、零门槛的特点已成为古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四川大学古琴社在“人人网”上开通了“四川大学古琴微博”,主办者通过与古琴爱好者的互动,充分利用了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的资源进行古琴艺术的动态传播;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建立的七木琴社所创办的同名微博“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②,共发表微博2074条③。笔者通过网络搜索新浪微博,其中具有“古琴”标签的认证用户为337位,微博群129个,古琴活动455个,与“古琴”相关的微博1680117条④。微博的即时性、广播性的特点加快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古琴文化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更为直接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可见,动态传播形态下的虚拟社区(空间)与静态传播的特征相比区别在于,其一:所传播的信息源虽然同样都是通过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经过筛选后上传至平台的,但由于其更注重交互性特点,使得传、受两者的身份往往会在信息的双向传播中互换,即受众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这也是动态传播中最典型的特征;其二:各个终端用户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之上,而传、受双方是否能就信息顺利解码,并得以反馈,完成良性互动,则要看接收者能否具有解码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对传播者的专业性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反之接收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有效性反馈的目的。

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古琴音乐传承方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议题分析,可以显见当代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必定会因为传播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传统的琴乐传承不外两个主要途径:其一,民间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建立在师徒关系之上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的传承,古琴也不例外。主要有如下三类表现方式:第一类为家族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古琴艺术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传播方式,其传承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血缘或者建立在宗法、血亲关系之上的家族成员,这就注定了古琴技艺传播者的自主选择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琴艺继承人的数量和演奏风格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琴师王既甫(1807—1886年)将琴艺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其子王心源又将琴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同宗晚辈[5];与王既甫并称“诸城二王”的王冷泉的徒弟王燕卿和王占亭也是王姓家族传人[6]。第二类为琴社传承:琴人通过结社,完成宗派认同,并通过琴乐教习活动,达到传承目的。而琴社的组成倚靠琴派核心人物建立,并通过琴社雅集促进不同琴人、甚至是不同派别、不同地域间的交流和传播,如:闽派古琴代表人物祝凤喈在其琴艺练成之后建立的“琴楼”在当时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反响,而西湖琴社每年定期举行的元宵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重阳琴会、岁末琴会等主题琴会,为古琴文化的推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7]其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成为古琴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性的琴乐,原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即“阶级性”———士大夫阶层。而随着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琴乐被列入该体系的音乐学科内。部分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课程,如1956年,梅庵琴派的刘景韶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在琴坛的著名琴家龚一、李禹贤和林友仁等。[8]这些传统的音乐传承方式在历史上无疑对传播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传播的形态主要是集中在人际传播的范畴。然而就传播面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显然无法与当代大众媒介相比,更无法与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网络传播相比。事实证明“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已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9],古琴的传承也不例外。根据传播学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传播具有远程性、即时性和延时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改变了古琴传统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政治和阶级界限,获得较人际传播中更为多的受众,从各网站点击率研究过程中虽然笔者无法深入到每个被研究网站或博客内部获得更为核心的数据,但如表中所述,无论是网站的点击率还是博客的访客量也足以说明网络覆盖下受众的普遍性。下面笔者将从古琴网络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古琴传承的变化:首先,无论是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或是后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基本都是师傅(老师)与弟子(学生)近距离地人际传播。传承空间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受到场域的阻扰,被传授者的数量有限往往只是单个或几个人。而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场域空间的物理限制,琴乐学习的信息源通过上传通道到达终端服务器实现远程教育的目的。远程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社会不同群体中爱好古琴的受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在终端服务器上学习琴乐。古琴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琴乐传播受众小,传播面窄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具有静态传播特点的专题网站就起到的这样的作用,琴社和著名古琴演奏者(比如成公亮),通过网络上传古琴教育视频,教授学生如何演奏古琴;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远程古琴音乐教学内容。其次,动态性网络传播的虚拟社区(空间)由于其操作性强,普及面广,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即时教学工作”的发展。师生在网络的两个终端进行授课与学习的互动(如传承岭南古琴的七木琴社腾讯qq社区等)。教师与学生的琴声、姿势、语言等得到了及时沟通和交流,克服了静态网站视频单向传播的弊端,进一步拓展了古琴网络传承的互动空间。其三,古琴的网络传承,还有具有延时性的特点。所谓延时性即受众可以无限制的搜索储存于网络空间的大量古琴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或讨论,而这时音乐信息的使用对于的时间来说是延长的。这样的延时性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中对时间和人的限制。这一特点在古琴网站以及网络社区都存在。当习琴者或传播者对某一问题话题进行网络讨论时,受众即可以选择即时参与讨论,也可以在话题一段时间后再登陆社区进行讨论或研究;另外,习琴者对于某段视频或者某个古琴问题产生兴趣时,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主动寻找网络中该学习项目进行学习或讨论,而针对同一问题在网络中往往可以找到好几个不同的学习范本。

网络环境下古琴音乐传播的利与弊分析

网络是一个开放、互通的自由平台,其特点就是“有选择性,网络媒体可以使人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和音乐话题”[10]。选择的自由给古琴爱好者以各种便利。然而,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网络途径来传播古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病。通过古琴网络传播的利弊分析对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古琴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以为无论古琴网站属于那种类型,其传播形态都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之下,古琴音乐的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必然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优势:一、专业性强。由于“古琴”身份的限制,注定了该类网站有别于其他网站而具有特定音乐种类的专业性指向。而网站或社区的建立者往往是该领域中的“局内人”,因此,上传信息具专业性特点。同时,网站的建立更为古琴音乐的创作者在自由的状态下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古琴理念与音乐审美的场域空间,极大地激发创作热情。二、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环境下传播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其传播不仅是网状的,而且呈指数速度递增。即每一接收音乐作品传播的主体会和传播者一样成为新的传播者,而原有的传播者仍然可以继续传播。同时,更加多元化的网络音乐终端包括个人电脑、手机终端、车载终端、网络游戏终端、企业的终端、家庭视频终端等可使网络琴乐传播无处不在。而受传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或者无线终端就可以任何时间自由地选择在线视听或者下载古琴资源。三、使用方便,不受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库中海量的的音乐信息为古琴专业人士搜集资料提高古琴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琴的爱好者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古琴视频或者某些观点上传至论坛,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网络传播的便捷性,选择的自由性、资源的丰富性将对古琴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当下,古琴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对网络过分的依赖将影响到古琴艺术偏离该艺术发生的本源———文化属性———“儒家文化的精英艺术属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11],导致只关注其表象中的表演与技术,而弱化了古琴音乐背后的审美趣味、文化象征,同时由网络发展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传播对于古琴艺术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小众精英”艺术的古琴音乐,历来为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自省之道,其以清远古淡为至美,体现了清雅致远,闲适虚静的审美情趣。然而,网络平台是一个在市场规则和商业利润支配下,倚靠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大众传播虚拟空间。由于其零门槛的界线导致将文化的“大众化”、“娱乐性”推向极致。凡是在此平台之上的文化都离不开“被大众化”的宿命。琴乐网络传播也越来越驱向于让更多的人喜欢、听懂为宗旨,也就是说在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之下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一“传统的”“精英化”的艺术种类。网络中的琴乐演奏不再是一种自省的行为而是一种面向更多人的表演;网络中的琴学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表达;同时由于网站运营的需求,有的甚是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性的行为。如此,网络传播中古琴文化势必由精英化、自省性、审美性向大众化、娱乐性、技术性妥协。“在古琴的大众化传播中,特别是在运用一些现代形式通俗载体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严格意义上传承质量的下降琴乐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导中,也会进行价值与精神的消解。”[12]如何避免过分重视网络传播古琴艺术而导致其审美、文化内核被剥离,最终失去其传统神韵和审美价值,仅仅只剩在“演奏”、“技术”等表象层面上的传统琴乐。是我们对古琴当代传承保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千年以来的琴乐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技术与表演构成的纯音乐层面,进入到涵盖艺术、文化乃至儒、释、道三教为主的诸子百家之琴道的审美境界,也使得它具有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含义。这些承载的文化意义时刻依附在琴乐的“口传心授”的传承中过程中。琴乐演奏中讲究“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多种手法,单单一个吟的指法就有细吟、大吟、游吟、飞吟、长吟、落指吟等多种精微分类,不同的演奏手法能表达出不同的音乐神韵。而这些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师徒相授过程中才能达到。师徒相授的传承是透明的,无障碍的传播,受者可以直接感受传播者对音乐、技术的理解以及他传达出来的要领。在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过程中,传者和受者才有可能以最小的心理距离进行艺术交流,并在互相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对古琴音乐形象的塑造。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也无法完整地替代这种师傅当面指点和示范所传达出来的古琴艺术的神韵和灵动。依靠科技技术发展的网络传播,是通过技术处理将琴乐传播内容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并通过终端处理器实现信息的还原。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无障碍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随时接受琴乐信息,但接收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音像,即使是高清的技术,它依然是通过机器过滤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古琴艺术的传播必受到非琴以外的设备的影响,如:服务器配置的高低、网络传播的速度等。因此,即使在具有即时反馈的特点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琴乐传播的“透明性”“即时性”仍是有别于人际传播中的口传心授的。这种传授方式因为受到技术媒介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会影响到古琴艺术传授的效果。其三,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虽然网络传播的整体发展有利琴乐传播,但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或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信息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一些未经合法授权的数字音乐能够得以下载,以及部分网站受利益驱使提供某些盗版链接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出现未经任何许可在网站上提供音乐的浏览、试听、传播和下载服务,并通过这项盗版业务,获得巨额利润的现象。随着网络在古琴传播过程中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古琴学习热潮的兴起,古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商品性也在不断增强。为利益驱使琴乐的传播也将出现同样的问题。但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立法较早,实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求,一些网络传输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音乐网络传播侵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在通过网络最大范围内促进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法地维护原音乐作品版权人(琴曲演奏者或琴曲创作者)的著作权,以及音乐制品出品人的邻接权的权益,保护好音乐创作者、表演者、制作者、传播者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古琴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