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民生建设的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生建设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生建设的成就

第1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适应性;支持系统

作者简介:成华威(1973-),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1;C97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49-02

一、社会支持

首先,化解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一直被隐藏在城市繁华的背后。如今,城市建设及工厂的用工荒,让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的重要性。尽管存在工作岗位的竞争等对市民不利的因素,但要理性、客观地评价农民工在城市的打拼。有了农民工的参与,城市才有更多的高楼大厦,市民才有更舒适的生活。化解矛盾一是要做好舆论导向作用。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两个节目最引人瞩目,一个是旭日阳刚的《春天里》,唱出了农民工城市打拼的辛酸,另一个是深圳农民工的街舞团,跳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热情和时尚,这两个节目通过春晚传递到千家万户,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提高了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形象。媒体应更多地进行诸如此类的宣传、报道,除此,在深度上,要加强对农民工等众多社会问题的挖掘,分析其真正原因,减少市民对他们的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联谊活动,以缓解各阶层之间的矛盾。通过联谊让农民工与市民一起去体验、去感受,通过他们的亲身接触,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加互信。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需要有爱心的市民帮助他们在城市里过上更好的生活,公益性活动就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城市社会关系,让他们通过活动增加抵抗未知风险的保障能力,让他们有空间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建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需要当地城市和国家不断完善我国城乡管理体制,不断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加强对他们权益的保护,积极做好这种人口流动的保障工作,这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将近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好的生活,有利于他们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体制和机制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外部动力,有效改善体制与机制中不利于农民工适应城市的问题,能够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

第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城市资源共享模式。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农民工,说明这个城市的经济环境不好,没有足够的岗位,或者城市发展本身有问题。尽管城市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资源,但如果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资源共享模式,也留不住人才、劳动力、资金等重要禀赋要素。建立一套对农民工公平的用工环境、工资福利待遇标准,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政策,能够有效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公平的对待,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四,完善城市社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系统。农民工属于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打拼承受着沉重的家庭和心理负担。完善城市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求城市能够从农民工切身利益出发,完善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支持,包括工资福利待遇、合法权益、社会参与度等,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身份转变工作,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二、建立增强新生代农民城市适应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政府支持

政府政策的支持。从中央政府角度来看,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形成数量巨大、涉及领域广、特征明显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形成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也存在很多问题,单就其城市适应性问题而言,要积极推动其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这就需要从全国范围内放宽户籍制度的硬性管理办法,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相关福利待遇,帮助他们构筑起有力的政策保障环境。从地方政府角度看,要根据中央政策,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工具体政策。各地区有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的是农民工输入地,有的是输出地。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农民工输入与输出基本持平,农民工就业压力和工资水平居全国中等水平,吉林省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增加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低保、医保等参保要求,力争覆盖全省农民工。同时应继续加大相关政策的制定,尤其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管理制度、城市福利待遇制度及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心理上不被市民排斥,不被城市系统排斥,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权益,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福利。

政府的行政力支持。有了好的政策关键要靠政府认真的执行。规范政府行政力的执行,让政府真正从城市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的角度出发考虑涉及农民工的政策,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问题,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创业。

(二)社区支持

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加快适应城市社会的积极作用。社区是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最多的基层组织,因此,发挥好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针对该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沟通渠道,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社会关系,让他们融入到社区的生活中,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加快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增强自信心。

其次,社区要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各项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需要通过社区来具体执行,社区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就是党和国家的代言人,社区如何对待他们,就是党和国家如何对待他们,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各项政策过程的基础性作用。当地政府应把社区纳入政府日常考核体系中加以管理,确保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各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最后,社区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相关城市适应性工作。社区要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快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城市社区带给他们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社会的热情,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帮助他们建立与用工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联系,通过社区对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不受到侵害。

(三)组织、单位的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生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需要中央、当地政府、社区的全力支持,还需要社会上的组织、单位加以支持。社会组织、单位除政府系统之外,还包括公益性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组织等,这些组织、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加快适应城市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例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宣传,就需要媒体相关单位和组织,他们是化解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隔阂的重要力量,通过媒体的正面宣传、深度报道,能够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的支持力量,并引起社会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加以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社会组织、单位要积极做好政策的承接,紧紧围绕当前加快推进农民工各项优惠政策的推进,只要整个社会都动员起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四)民间社团的支持

民间团体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外重要的支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民间心理救助团体就帮助他们开通热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过程中存在找不到对象的问题,民间团体就帮助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当新生代农民工要自己创业,就有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团体,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民间团体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加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适应体系。很多时候由于政策的缺失,民间团体能够弥补政策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保障了我国社会的稳定。

要积极推进民间团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这项工作,从政府层面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从民间角度,要建立活跃的民间团体管理制度,不能过于限制他们的公益性活动,尤其要推动跨地区、跨国界的公益性社会,从世界范围内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目前,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国打工,他们兼具新生代农民工与外出务工者双重身份,其心理和环境的压力比国内的新生代农民工还要大,除了当地大使馆和中资机构的帮助外,跨国界的社会团体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帮助当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支持需要建立在外因与内因的基础之上,外因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涉农组织能够真正建立起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我的机制,在思想上积极做好引导;在行动上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完善的机制,不断完善适应城市过程所需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提高适应城市的基本生活能力;在资金、项目上要优先考虑,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提升,实现适应程度的加深。内因是新生代农民工对适应城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正确的看待,主观上要积极向上,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身份的转变和经济地位的升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中级管理者,甚至企业的老板,在城市适应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02).

[2] 文小勇、石颖.“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 潘泽泉.社会网排斥与发展困境:基于流动农民工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02).

第2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一、报道多层次展示北京地铁的发展和影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报道回顾了北京地铁发展的历程。北京人的地铁梦整整走过了60年,工程建设已有49年历史,第一条线路通车也有44年了。如今17条线路、总长465公里已经基本形成城区路网骨干网络,日运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北京日报》报道认为,地铁建设凝聚了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称他们是“真正的城市英雄”。报道同时充分肯定了技术创新的力量,指出几十年地铁建设攻克的难题不计其数,其中通信系统使用的CBTC系统原来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我们经过10年攻关解决了难题,迫使进口产品价格也较大幅度下降了。

二、报道从百姓生活的角度体验地铁的民生价值。《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用“大、快、变”三个字概括地铁发展:对城市发展、对环境保护、对市民生活等,作用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对新技术的应用、对出行结构的改变、对扩大就业等,影响越来越大;由一条线到四条线用了38年,但由四条线到十七条线只用了6年,客运量增长快;地铁变得越来越便捷,体现在换乘站多了、电动扶梯多了、残障设施全了、站前停车场大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天天春运”的北京地铁,让人温暖、钦佩、感动。如今,老百姓的生活与地铁紧密相关。2013年北京地铁23公里建设的“节骨眼”,串起北京绝大部分轨道交通线,使北京线网织补加密,方便了北京人和在北京的人的出行。有人说,“这车,咱可以不买了”;也有人说,“地铁通了,这房咱不换了”……报道中一个个普通人的感受,生动温馨,很有说服力。

三、报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几家报纸的报道中,每版中都少不了绘图、照片,图配文,文解图。运营线路,建设线路,规划线路,一目了然。《北京晚报》还用两个版面连成整幅刊登最新的地铁线路示意图,线路网络、周围地物、周边景点等,都在图中一一标明,很是形象直观。如8号线的开通,可以让人们一日游遍鸟巢、水立方、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这些北京代表性的景点,“有图为证”。

第3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 民族自豪 自信心 民族虚无主义 盲目排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生活国度的自然环境、伟大成就和历史文化语言传统等无比热爱而产生的光荣感,是一个民族在其前进道路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创造美好未来,使自己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坚定信念。培养民族自豪感,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尊精神,也能增强民族的自信与自强精神。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一个国家与民族取得的成就越辉煌,这个国家与民族每一个人的认同感就越强,他们的爱国心与凝聚力就越强。反过来,当一个民族人感到耻辱与落后的事情越多时,这个民族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就会越低。我们中华民族近代百年耻辱,以及现当代一些腐败落后的人与事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民族自豪感,像时期汉奸比侵略军还多以及现在的崇洋、国家感淡薄等现象都是这种影响的结果。所以,在当代中国,重塑民族自信,增强每一个人民族自豪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1进行民族成就教育

每个民族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的愉悦情感,是民族自豪感的直接感触。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而每当回首自己民族所取得的一切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又是那么令人欣喜和感慨万千。在每个民族所取得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里,都凝结着这个民族无数的梦幻和理想、跋涉和苦斗、胜利和成功。因此,每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最能够激起这个民族的神圣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这个民族世代开发和装点的壮丽山河之中,祖国的壮丽山河能够激动心灵的美感,产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体现在祖国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之中,飞速发展的生产和人民地位的提高,使人们体会到作为这一民族成员的幸福;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这一民族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之中,人们总是为自己民族精神生活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而感到自豪;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这一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之中,巨大的贡献和崇高的国际地位,使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因此而感到自豪。

2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精神

民族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坚信,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也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迅速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倾向,首先,表现为民族自卑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有片面、消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东西都是落后的,其他民族的都是先进的。其次,表现为崇洋。对外国盲目崇拜,对祖国妄自菲薄,崇尚西方的一切。面对西方世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况缺乏分析和鉴别。第三,表现为“全盘西化”。全盘西化论是一种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而西方化就必须全面、配套、彻底地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移植到中国来;中国文化传统是一个不能区分精华和糟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打破就要全面否定。这些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4反对盲目排外主义

盲目排外是排斥一切外来的文化和影响,全盘否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东西。这是一种孤立、保守和排外的思想,是愚昧无知和顽固守旧的表现,是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产物,是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它严重阻碍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对外交流、取长补短,盲目排外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文明,才能发展中国。

第4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10月15日上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笔者在单位的组织下,全程收看了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将近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报告中重点强调的民生“五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近年来,无论是房产市场调控这样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还是对于猪肉价格上涨之类社会生活“细节”的密切关注,都折射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体现出强烈的善治意愿。而毫无疑问,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概括下来,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意味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渐转移到民生领域。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要坚持“民生至上”这种健康而理性的执政理念,去管理公共事务。只有将民生利益摆在第一位的政府,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民生利益保障出发,而不是时时刻刻考量管理者自身的成本和利益。在此基础上,管理才会变得细致和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有效造福公共社会。而在道德层面上,政府的管理态度、观念和信仰,因此都会着眼并落脚于“公共性”,所有行为都会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要求,并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用高标准的道德约束自己,最大限度地防止部门和个人偏私的利益驱动。

第5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一、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民生档案是民生问题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生档案主要包括民主政治档案、社会保障档案、国企转制档案、教育卫生档案、安居乐业档案、公共服务档案等内容。民生档案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档案已经成为破解社会矛盾、调处民间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凭证。因此,民生档案的建立、保存和利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记录和反映这一辉煌历程的档案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民生档案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与不断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因此,广大档案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民生档案工作意识,积极做好民生档案的积累、管理、开发利用各项工作,推动民生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当前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生档案工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个别领导认识不到位,档案意识比较淡薄,较少过问档案工作;有的档案库房太少,有的档案室成了杂物间,甚至没有独立的档案库房;在最基层的村(社区)一级,多数档案保管条件还比较简陋,达不到“八防”要求;部分工作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不强,应该归档的文件材料不向档案室移交,放在本部门或个人手中,造成文件材料归档收集不全和档案管理分散两大顽疾。

(二)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多数档案室虽然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力,特别是在档案借阅、档案移交等方面,大多数都没有办理相应的手续,借阅后错放、乱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还出现丢失档案的现象。

(三)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不到位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囿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现今民生档案工作难以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开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在:经费难以落实,档案从业人员换岗频繁,业务水平难以保证;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馆藏民生档案资源太少;新的工作(如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等方面。

(四)民生档案的社会共享度不高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最低保障、再就业等民生档案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利用比较频繁,然而这些领域的档案工作才刚刚起步,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社会共享度不高,难以有效满足群众利用需求。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协调,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民生档案工作格局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民生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民生工作的计划和考核内容。民生档案的形成和使用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重点突出、责任明确,科学管理,确保民生档案的安全和利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关注民生工作的热点,依法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执法检查等形式,使民生档案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

(二)重视新档案的形成,强化管理服务

档案部门要继续以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契机,将民生档案工作重心下移,关注基层建档工作,深入民生工程第一线,收集获取第一手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民生档案资源,把档案工作的网络延伸到所有建档单位,做到应建尽建。

(三)构建完善的民生档案范围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便利

各级档案部门应在取得各部门,特别是各类涉民部门如民政、医疗、社保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统筹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做好存量档案管理创新,尽快地把现有馆藏民生档案资料整理出来,并通过适当方式出去,为他们提供查阅便利。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与涉民部门联系,运用现代化手段科学整合,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

(四)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做好民生档案服务利用工作

第6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民生是国家之本。民生问题好比水载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认识当前中国民生问题出现的社会背景

理性、客观看待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这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矗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不是在普遍贫穷背景下出现的,而是在社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从总体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例如,年到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年的1.8%提高到年的近7%。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以国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年到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

3.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生机盎然,民众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二、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焦点在于尚需完善普通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机制。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因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而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近年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求,许多大学毕业生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而一些地方又存在“招工难”的现象。

3.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生不起病的反映强烈。

4.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

5.分配领域存在不公问题,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6.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一些基本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

三、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要树立并强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中树立并强化这个理念。这一理念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一致的,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念不确立,改善民生就成了一句空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是现阶段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平均主义抬头。

2.要强化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综合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机制。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民生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其他问题,单纯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奏效。这要求政府部门密切协作,统筹规划,共同出台一套协同配合的政策,统一行动起来解决民生问题。

第7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广大妇女为和谐社会建设多作贡献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于中国特色伟大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妇女组织要利用纪念“三八”节的契机,进一步在全市妇女中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面向基层妇女群众,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妇女真正把十七大精神理解透、把握准、掌握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广大妇女求平等、谋发展、创和谐的自觉行动,动员引导广大妇女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立足新起点,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奉献智慧和力量。

二、大力宣传妇女典型和妇女事业发展的新成就,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妇女组织要紧紧抓住“三八”节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党和政府对妇女的高度重视,宣传在党的领导下我市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的新成就、新发展,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注妇女发展、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开展“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集中表彰一批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奋发有为、锐意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妇女和广大妇女中涌现出的各类道德楷模,大力宣传一批弘扬传统美德、倡扬时代新风的和谐家庭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妇女和家庭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巩固广大妇女投身中国特色事业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活跃节日气氛

各级妇女组织要围绕“迎奥运、讲文明、促和谐”的主题,在全市深入开展“百万妇女学礼仪、城乡家庭树新风”、“争当文明成员、创建和谐家庭”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以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迎接奥运、奉献奥运。以“绿色生活进我家”为载体,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平安家庭”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百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为主题的普法进社区活动。要围绕事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联合有关部门举行“反拐春雨行动”、“春风送岗位”活动,满腔热情地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四、市妇联活动安排

1、“三八”节前,隆重举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8周年纪念大会暨迎奥运百万妇女健身展示表演。

2、举办以“百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为主题的普法进社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

3、联合有关部门举行“反拐春雨行动”、“春风送岗位”活动。

4、举办安阳市第四届“现代女性大讲堂”。

第8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从科学发展观看生态建设和环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着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让高山常青,让碧水长流,让天空湛蓝,让人民生活在绿色的家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于新形势下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可采取以下五项具体措施: 

    选自: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 

    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9篇:民生建设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民生档案;和谐社会;政府举措

一、构建和谐民生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把“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一直把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政权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满意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才有了强大的动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现今会议上提出: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民生”把档案工作中党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体现出来,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及后世的长远性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中国特色档案事业新的伟大工程。档案工作者要以实现民生档案完整收集、规范管理和公开利用为重点,加强民生档案形成单位建档工作。整合档案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覆盖民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这充分体现出民生档案在“以人为本”中的重要作用。

二、民生档案的内涵

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涉及不同的群体层面。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问题不仅其内涵在不断拓展,而且其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既有文化的、又有生活的等等。民生档案从内涵上来讲,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专门档案,是民生问题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从外延上看,民生档案是指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各类涉民档案。我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生档案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及内容:

1、民主政治档案。包括公民在参与民主选举、申诉个人利益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2、社会保障档案。包括公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生产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3、国企转制档案。包括国企转制后企业资产评估、流向、转让、拍卖、重组以及职工安置、分流、政策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4、教育卫生档案。包括学校教育收费、学生招录、公平施教以及群众看病、就诊、医保、医患处理、病案防保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5、安居乐业档案。包括土地承包、拆迁征用、房屋权属、山林延包、移民安置、人口婚姻、转业复退、知青安置、环境居住、食品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6、公共服务档案。包括公民在出行、旅游、休闲、娱乐、办事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民生档案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做好民生档案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和谐社会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义

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首先,民生档案工作是建立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任何民生问题都具有针对性,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确切界定和掌握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基础档案,从而为制定和实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只有全面掌握有关民生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数据,才能保证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关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民生档案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展,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档案馆、室和有关部门保存的大量民生档案已经成为破解社会矛盾、调处民间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凭证。再次,民生档案工作是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记录和反映这一辉煌历程的档案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在整个档案事业发展中,民生档案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与不断发展的形势任务还不相适应。因此,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具备增强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做好民生档案的积累和管理,科学开发利用各种民生档案,扎实推进民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档案事业快速发展。

四、做好民生档案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民生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面,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对民生问题和民生档案工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既要宣传民生问题的地位、意义,又要宣传民生档案工作在改善民生、和谐民生、促进民生中的作用,以全面营造关乎民生、体察民情、善解民忧的良好环境。

(二)横向协作,纵向联动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意识,依法履行收集、保管、移交、提供利用民生档案的义务,切实做到密切配合、工作互动、资源共享。要突出抓好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将各类民生档案录入微机,建成全区民生档案数据库,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快捷方便的目标。

(三)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要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调查研究之路,通过摸情况,订规划、搞试点、出政策、抓重点,以实现稳步推进。同时,要围绕民情、民需、民意,积极开展档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四进”活动,组织和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踊跃投身到民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来。

(四)整合资源,实现民生档案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