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变更管理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更管理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变更管理的定义

第1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第一种定义方式是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

第二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之边界的行为或现象,即通过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会计报表虽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报告。

第三种定义方式是从管理层是否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介入财务报表的制作出发,认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从这种定义中无法判断盈余管理是否是一种欺诈行为,因为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对一些事项自行判断的权利。

第四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的制定是否遵守会计准则出发,以这种方式对盈余管理进行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活动。然而,如何鉴定会计准则是否被误用或滥用?鉴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Johnson和Turner都没有提到,也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第二类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个过程。但是“有意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解答。这个定义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其片面性:盈余不但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进行操纵,还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操纵。第三类观点是把企业有关盈余的做法分成三种:(1)欺诈的会计行为;(2)盈余管理;(3)合法地使用会计选择。第(2)和(3)种做法均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来调整盈余,两者的区别在于管理层的目的不同,若管理层的目的是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则为盈余管理,否则就是“合法地使用会计选择的行为”。这种定义使人感到迷惑:盈余管理既然没有违反会计准则,何来欺骗之说?同时,这种定义掉进了第一种定义方式的漩涡。

不难看出,这四种定义盈余管理的方式分别代表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对象、方式和方法的合法性。

企业为了粉饰报表,可以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有很多种,下面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说明:

(一)关联交易。根据蒋义宏和李东平的《投资基金管理人调查》显示:企业进行利润包装的手法中,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关联交易(支持率55.56%),巧用会计政策(支持率44.44%),地方政府支持(支持率15.56%)。从这份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关联交易在利润操纵方法选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难如人愿时,就会利用从关联公司转移利润的方法,使利润虚增。其具体方法又分为两种:

1、通过股权转让获取突然的投资收益。例如,珠江控股公司转让给――房地产公司部分股权,当时的目的似乎是清理不良资产,置换入优良的房地产资产,但事隔不到一年,该房地产公司就将该部分股权转让出去,获取了7000多万的投资收益,这就使其达到了扭亏为盈的目的。

2、靠其他业务收入扭亏。例如,深圳一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为使第三年“扭亏为盈”,通过与母公司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交易,将一块350万元土地转手给关联企业,以1500多万元的价格获得1000多万元的利润,而款项挂账一分未收。该关联企业买该土地并无能力开发也没有明确用途,只不过为帮助该上市公司不连续亏损,逃避被摘牌的命运。

(二)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发生了变更。会计政策变更按变更是否自愿可以分为强制性变更和自发性变更。企业就是利用自发性变更来达到粉饰利润的目的。具体的操纵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变折旧方式。改变折旧方式又分为改变折旧方法和改变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这种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由于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由此引发的杠杆效应表现为折旧率的很小变动引发利润的大幅变动。

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以及在年产量或工作量降低的情况下从年限平均法改为产量法或工作量法,都会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相应提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较为显著。例如,某公司从1995年起对固定资产折旧由加速折旧法改为一般折旧。折旧方法变更后,折旧率综合下降3%,折旧方法变更增加的税前利润估计约966万元。其实,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电冰箱,电冰箱的升级换代较快,从正确地计算损益来讲,电冰箱生产线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因此,折旧方法变更的动机显然不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该公司1995年销售退回2400万元未在当年入账,导致销售利润虚增约265万元。以上两项虚增利润之和1231万元,略大于当年利润总额1214万元。也就是说,该公司若在1995年不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将销售退回按会计制度规定入账的话,公司当年则亏损无疑。

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由于企业变更折旧方式的理由有很多,总能够在操纵利润后自圆其说,因此,企业大都愿意采取这种方式粉饰报表,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变更投资权益核算方法。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通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所持股份占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股份的比例超过20%,才可采用权益法。现有一个案例,正是企业违背这一原则进行利润操纵的实例:STYD对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长期投资原来按成本法核算。1995年末,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因股权变动进行资产评估,STYD按股权比例增加股东权益1360万元,于是以被投资企业的资产经评估增值为由,自1996年起对该部分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事实上,公司所持股权仅增至7.31%,远远低于会计制度规定的20%的标准,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也未拥有控制权,由此可见,其核算方法变更的理由并不符合逻辑。STYD1996年主营业务巨额亏损,连续第四年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该项会计方法变更与其他保留事项虚增的利润,使STYD1996年免遭亏损。有些企业会主动避免类似的、明显的错误,如果被投资企业当年盈利状况较好,持股比例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会寻求提持股比例至20%以上,从而改用权益法核算,以增加本公司的当期收益;被投资企业若连年亏损,上市公司一般会将持股比例减至20%以下,从而改用成本法核算,以隐藏该项亏损。这种操作可使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作不太明显,可以稍稍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

另外,将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只要被投资企业当期盈利就可以按所占股权份额确认投资收益,而不管是否分得现金股利。这部分投资收益会带来利润总额的增加,企业还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因为所得税的计税基础中只包括分得的现金股利而并不包括投资收益。另外,同折旧方式变更产生的效果相同,这项会计政策的变更也仅仅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而对现金流量无影响。

第2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过程;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64-01

一、软件质量管理概念及其现状

(一)软件质量管理概念

软件是一个纯智力的特殊产品,描述软件质量的定义则比描述实际物品质量定义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因素。所以,在软件开发项目中认真抓好质量管理,并加强有关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亟待解决。软件项目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质量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过程域,它主要结合各个公司的质量方针,产品描述以及质量标准和规则通过收益、成本分析和流程设计等工具制定出来实施方略;确保项目质量与计划保持一致;质量控制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它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二)我国软件质量管理现状

1 企业质量管理发展不协调。由于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不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并不断进步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形成的现有质量管理的框架。在新时期,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在软件质量的投入方面有限,企业决策层普遍不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对质量、功能、进度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的地位,当经济效益与软件产品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牺牲质量。

2 企业的管理水平低,开发过程不规范。在我国,目前软件企业尚未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质量体系。忽视软件开发过程中对ISO9000或CMM管理体系的重视,软件企业没有建立重视质量的组织结构,因此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各自在质量管理上的功能,这是中小型软件企业提高质量的重大缺陷。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软件企业的组织结构各个层次对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较低,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软件质量的管理。

二、改进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的途径

(一)需求分析阶段质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开发人员对系统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定义过程。从系统分析的经验来看,这个过程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次性对系统形成完整的认识是困难的。只有不断地和客户领域专家进行交流确认,方能逐步明了用户的需求。

对于开发过程存在的需求变动,我们要求用户填写变更申请单发送给项目配置管理员,在通过配置管理员转交质量保证小组,负责组织专家小组和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实施变更的可行性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小的变更则直接记录入变更记录原因分析项和风险项栏,大的变更则需要形成正式的变更报告,无论那种变更都需要对相应的文档实施同步变更(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详细设计文、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等)。决定变更之后,由项目经理组织实施变更,测试人员检测变更结果,而质量保证小组成员监督变更实施过程并协助配置管理员对变更后的成果物进行版本控制。变更实施完后,上线前还需要指定人员协助用户一同测试并由用户签字后同意方可上线。

(二)系统设计阶段质量管理

优良的体系结构应当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配置性,而好的体系结构则需要好的设计方法,自然设计选型成为了系统设计首要的工作。在系统设计阶段项目组成员采用集中办公,分块学习,学习的成果马上向项目相关人员,再由配置管理员对其的文档进行整理、归类放入配置库以供大家共享。这样方便大家的互相学习,减少重复的工作。在这次开发中我们公司从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到开发人员都汲取了很多教训,同时经过此次项目的开发,小组成员也积累了丰富的面向对象的开发经验。公共类开发可以减少工作中的重复工作,降低开发成本。这要求我们再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仔细研究,尽可能的识别出公共类,并进行定义指定专人负责设计通知其它设计人员,以减少重复工作。对于项目组提供的设计文档,由质量保证小组组织技术专家、项目组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对其设计文档的评审,检测设计文档对其下一阶段工作的可行性,及时发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同时确保设计文档能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提供切实的指导。对于可复用的设计进行提取作为公共库设计和开发,提供项目组或整个公司重用。最后交由配置管理员进行设计文档的版本控制。

(三)软件实现阶段质量管理

实现也就是代码的生产过程。这里不仅包括代码的产生,同时也包括测试用例的产生。针对上一阶段提供详细设计,程序员开始编码并且调试程序,测试人员则根据设计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设计出来的用例需要得到项目组成员认可由项目经理审核通过才能进入配置库。同时程序员调试完程序提交测试人员进行程序正确性检测。

三、软件测试阶段质量管理

测试活动要尽可能覆盖整改项目过程,从最初的需求到部署阶段,都应该制订详细的计划并编制相应的文档,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文档、测试报告等。通过测试活动,尽可能早得发现每个阶段中软件存在的缺陷,以方便后续阶段的实施。在这测试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基本原则——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测试,不能忽视用户需求而提高测试要求。总之,一切测试应该符合用户需求。

第3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业务功能模块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地籍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高速发展,已经开始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使地籍管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软件开发、硬件投资、人员培训等内容。这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就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籍管理也面临困境,因为经济实力也是制约地籍管理发展的瓶颈。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地、县级市,要想独立投资开发一套完整的地籍信息系统已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地籍管理,才能适应对地籍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有一种经济、实用的系统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1.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我国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籍管理,是实现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地籍管理是土地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在土地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籍部门的工作影响着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工具。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显示与输出等交互过程,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与属性信息,对于这些交互过程的直观性缺少考虑和重视。事实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者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员,对于关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为方便操作和理解,系统的直观性应该予以关注。确切的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愈接近实际环境,就有利于阅读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未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维描述与表达。二维虚拟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展现地籍管理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2.地籍管理信息的系统总体框架

我国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由许多部分组成,在实际应用中可删、可加。本文在这里只介绍部分组成,以利于了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状况。

2.1地籍管理信息的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

地籍管理信息的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是整个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赖以依存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网络接入技术等。

2.2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数据库群

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数据库群主要是国土资源信息化过程中各个系统依赖的数据库,包括国土业务规则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办公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档案数据库、建设用地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区数据库等。本次系统建设主要涉及的地籍数据库中存放了地籍业务中存储的土地证书、权利人、登记卡等权属信息,同时也存储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空间数据。同时在数据库中还包括项目信息、业务定义、表单定义等内容。

2.3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支撑平台

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和运行时需要的支撑平台,包括国土政务平台、开发和运行平台、数据库平台、ARCSDE服务等各种基础平台。国土政务平台是一个各个子系统运行时必须的框架,各个子系统通过接口服务装配在该平台下,通过政务平台之间的通讯协议进行运行。

2.4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子系统群

地籍管理信息的业务子系统群主要是在该框架内包括的各个子系统,包括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子系统、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土地规划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执法监察管理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土地储备管理子系统、数据交互子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都是通过调用政务平台的公共接口服务进行运行,如地籍管理子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流转情况都是通过政务平台工作流接口进行管理。所有的子系统对数据库的访问都是通过数据通讯组件进行。

2.5地籍管理信息的用户群

地籍管理信息的用户群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局局领导、各处室成员、系统管理员、业务管理员、以及一些公众用户等,这些用户通过单点登录方式进行系统登录,政务平台系统根据统一权限管理对每个用户进行权限分配,使得每个用户登录系统后出现自己需要办理的业务项目。

3.应用地籍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地籍管理信息的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地籍管理信息关于农村综合变更是土地详查系统内容重要组成部份,综合变更包括:图形变更及权属变更,而对于图形变更包括:图斑,线物,行政村,行政镇,地类界线,宗地,标志点,权属拐点等。属性变更指的是当图形发生变更后,相应属性会发生改变,如:地类,所属单位,面积,长度等变更。

3.2地籍管理信息的勘测定界模块

地籍管理信息主要指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界定项目用地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工作,最后出土地定界图纸,图纸所注面积就属合法使用范围。可以提供直观的图表数据,是领导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

3.3地籍管理信息的土地现状变更台帐模块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对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调查,结合系统已有的土地利用台帐打印输出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某个时期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清查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现状,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可以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可以方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科学的实施土地资源规划,有效监测耕地、建设用地及其它各类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3.4地籍管理信息的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地籍管理信息的土地流量分析是国土局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土地的变更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土地流量分析可以对年度土地的变化情况及利用情况有总体的掌握,对于切实的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平衡,适当控制农用地转变建设用地规模及数量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功能模块的设计保证了系统对土地登记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计算机实施监控,加强工作进度监督,自定义办公流程中的各类表格、用户、岗位、权限及数据关联、流向关系,能够动态显示或跟踪宗地变更情况,对于提升国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第4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按照UCM的方法,我们也将CPMM的组成部分抽象为不同的工作流,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包括:

1、变更预估流程 (Change Forecast Process,CFP);

2、变更请求与处理流程 (Change Apply and Manage Process,CAMP);

3、变更评估流程(Change Evaluation Process,CEP)。

CFP在软件工程项目的初期对工程中可能产生的变更进行预估。这是在软件工程项目中经常被忽略的流程。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在软件的时间和经费预算中提前考虑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软件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中预留接纳变更的空间。保证在产生变更的情况下软件工程项目仍然能有序地进行和正常地完成。

变更预估是软件工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方面,目前的预估都是依靠个人经验的主观判断。这样的预估存在准确性低和不能量化的缺点,这对软件工程本身并不能提供有用的帮助。CPMM中的CFP流程对软件工程中的变更评估采用定量的计算方式。在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时,通过对影响项目变更的因素,如评估项目的创新程度 T(1)、客户对项目的把握程度 T(2)、我方对项目的把握程度 T(3)和需求调研的详细程度 T(4)等方面的数值,计算出软件项目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概率。由此对软件工程项目的预算、项目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软件工程步骤i可能产生的变更概率如下面“变更预估公式”所示:

其中:V (i)为软件项目过程i完成时可能发生的变更概率。

C (ij)为各项因素对变更比率产生影响的系数,这个系数需要根据不同的开发小组情况和项目类型有所不同。系数的产生和修改则需要根据变更评估流程产生和修改。

D (i)为修正因子。

CAMP是在项目中接纳变更的处理流程,包括变更的提交、审批、实施及完成。CAMP主要强调通过规范的方式接纳变更,并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严格控制变更被引入的方式和时间,确保系统开发的有序进行。CAMP主要通过图1所示的流程处理变更:

第5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1运行控制系统的柔性业务需求

航站运行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是航班飞行计划,签派和飞行跟踪系统,载重和平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机组管理系统进,其他功能系统都是在该几个核心模块上进行扩展得到的。

航班管理委员会的运力任务安排将极大优化,不在向所有分公司和协调运力资源,只向三个生产部门运力计划进行资源协调,而总队、客舱、飞机维修部门能够实现统一资源调度,进行工作任务安排,实现集中管理的目标。

2业务角色设计

2.1 系统管理员用分析

系统管理员拥有对设变流程的所有操作权限。设计变更流程开发完成以后,流程的系统管理人员应该能对流程的相关输出电子表单进行灵活定义,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系统管理员可以对设计变更流程进行重新编排基本达到随需应对的目标,包括对新流程及各流程节点的访问权限的设定,流程关键节点的运行状况可以实时监控,包括关键节点运行时间,运行状态等。新编排的流程应能并运行在流程服务器上,并与相应的监控程序相关联,以实现对流程的实时监控。

2.2 SOC管理人员用分析

SOC管理人员是参与流程运转工作的相关人员,目前主要包括按照航站管理中的部门中所对应的功能模块等,随着业务需求的改变,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设计变更流程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相应的人员交互,主要包括启动,查看或停止流程,对设计变更票业务进行SOC管理,或转派给其他人员操作,相关人员对设计变更票进行会签,对各种设计变更票进行归档等操作。

3管理流程设计

3.1 SOC管理流程的设计

jBPM是一个灵活的、易扩展的开源工作流管理系统,也是一个基于J2EE的轻量级工作流管理系统。jBPM的另一个特色是它使用Hibernate来实现流程持久化。Hibernate是目前Java领域最好的一种数据持久化层解决方案,它解决了不同数据库SQL dialect差异的问题,使得jBPM能适应现有的所有数据库,而且通过Hibernate,jBPM将数据的管理职能分离出去,自已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3.2 SOC流程实例的获取

SOC管理流程的执行为SOC管理平台的核心模块,负责SOC管理流程的部署、解析和调度。

不同情况下获取流程实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从数据库获取流程实例,其代码如下。

//获取实例类JbpmSessionFactory的唯一一个实例

static JbpmSessionFactory jbpm SessionFactory=

JbpmSessionFactory.buildJbpm SessionFactory();

JbpmSession jbpmSession jbpm SessionFactory.openJbpmSession();

Try{

jbpmSession.beginTransaction};//开始一个事务

//从数据库中查询流程定义

ProcessDefmition process Definition=jbpmSession.getGraph Session().省略mitTransaction();//进行其他业务操作

}Catch(Exception e){}

finally{

//关闭jbpmSession

jbpmSession.close(); }

通过在数据库中查询已部署的流程定义,利用该流程定义创建新的流程实例,此方法用于流程定义已被部署,要开始一个新的流程实例的情况。由于要与数据库打交道,必然要跟事务相联系,所以应将对流程的操作放在单独的事务操作中,此处放在jbpmSession.省略mtiTransaction()范围中,事务操作完后,不管它成功如否,都要将事务进行关闭,即调用jbpmSession.close()方法。

3.3 SOC管理流程的监控

SOC管理流程的监控功能贯穿整个SOC管理平台,把流程监控管理模块视为一个专用的应用程序模块,在每张页面中都提供该模块。在系统中不同的流程操作角色具有不同的流程监控权限。其中项目申请人只能查看具有权利的项目,而系统管理员可通过工作流引擎获取当前全部流程实例的信息,对SOC管理流程进行监控和督办。

流程监控的功能主要由MonitorBean类中的showSerchInstances()、inspectT asklnstance()方法和processI nstanceBean类中的signal(), selectTran sition()方法实现。

4结语

本文从SOC系统的流程出发,分析了柔性SOC设计的需要和设计思想,然后给出了柔性SOC系统的角色控制,并提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SOC系统,分析了工作流引擎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最后结合jBPM工作流引擎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要求。航空SOC项目如能够成功实施,将极大改进和优化航空运行控制、机组管理的业务和流程,较大程度的提高航空在运行控制方面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从而提高航空的运行水平,通过提高正点率、合理调配航班、飞机、机组三大资源,使航空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宁,王延章,于淼.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公信息流处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2):67~69.

第6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服务台有时也称帮助台,即通常人们所指呼叫中心或客户服务中心,它不是一个服务管理过程,而是一种服务职能。服务台经常与事件管理紧密结合,用来连接其他的服务管理流程,逐渐被称为一线服务支持的代名词。

服务支持

1、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是将一个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等配置项资源进行识别和定义,并记录和报告配置状态和变更请求以及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过程。

2、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要确保在IT服务变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标准的方法,以有效的监控这些变动,降低或消除因为变动所造成的问题。它的目的并不是控制和限制变更的发生,而是对业务中断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变更有序进行。

3、管理

管理是指对经测试后导入实际应用的新增或修改后的配置项进行分发和宣传的管理流程,目的是保障所有的软件组件的安全性,以确保只有经过完整测试的正确版本得到授权进入正式运行环境。

4、事件管理

事件管理指的是突发事件管理或意外事件管理,处理IT的危机并要从中恢复运转。即在出现事故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服务的正常运作,避免业务中断,以确保最佳的服务可用性级别。

5、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是指负责解决IT服务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流程。问题管理的主要活动实质上就是分析以被列出问题的事件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方案,把事件的影响最小化,并通过找到已发生事件或潜在事故的根本原因来减少事件的数量或消除事件的再次发生。

服务提供

1、服务级别管理

服务级别管理是一种严格的超前方法论和处理程序,是定义、协商、订约、检测和评审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质量水准的流程。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在提供深入了解IT服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对IT恢复运作的费用及成本重新分配并进行正确管理的程序,其目标是帮助IT部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成本效益核算,以合理利用IT资源、提高效益及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3、可持续性管理

可持续性管理是指确保发生灾难后有足够的技术、财务与管理资源来确保IT能持续服务的管理流程。

4、容量管理

容量管理是指在成本和业务需求的双重约束下,通过配置合理的服务能力来确保服务的持续提供和IT资源的正确管理,以发挥最大效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提供有效的IT服务,以满足组织当前及将来的业务需求。

第7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监理签证;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物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工程合同价的突破、质量问题的出现、工期的延长,主要受到工程签证的影响,因此就如何充分发挥监理在签证管理中的作用,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造价、质量及工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门。

1签证程序的规范程度

签证程序的规范程度在实际工程中也对签证管理产生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

(1)签证定义的模糊。目前还没有一部法规、一本教材对工程签证进行定义,而理论界更是对此各执一词。由于定义可以高度概括与签证相关的原则性问题,因此定义的模糊使得签证管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施细则。这与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它方面,如评标管理等,有极大差距。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定义研究的基础上,将签证定义为:“工程签证是在施工现场由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按合同约定或经协商一致,用以证实在施工中遇到施工图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的施工现场发生的实际工作的一种书面手续。”希望在此定义下能为目前签证管理较不完善的情况提供一个借鉴。

(2)签证范围的模棱两可。由于工程的多样性使得签证范围的认定也显得无法准确把握。此外,即使有些事项在法律法规中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工程实践中也未能按规范进行。比如就设计变更事宜,我国法规中明确将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分别列出,可见设计变更事项不可进行签证。

(3)签证确认权的混乱。目前对于签证的最终确认权在实践中各有差异,部分为施工方、业主方确认;部分为三方共同确认。两种确认方式在实践中的共存使得签证的管理存在无序性。

由此可见,签证程序的规范化成为第一关键影响因素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2监理签证管理能动性的存在问题

2.1人为加大工程量, 重复套用定额

特别针对单位造价高,计算复杂的项目,很多监理人员并未仔细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按图核实工程数量,并纠正签证单上计算误差的影响。

此外,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将定额或综合价格中已包含的内容单独列项计算,或把综合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单列计算,又或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提高项目单价等手段。而经过实际调查,监理人员对定额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各项目及预算相关知识大多都无法做到熟练掌握,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于项目所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工程技术标准规范以及施工合同条款并不太熟悉,特别是从业经验较短的监理人员。

2.2经常出现重大工程的变更以及业主单位的不放权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当出现重大工程变更、设备或材料替代方案决策时,监理人员往往仅行使其签证确认权,并未对此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等技术经济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研究这些变更或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经济,以供决策层参考。

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工程签证一般都与费用直接相关,业主方经常对此不敢完全放权于监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仅11.8%的工程实例中监理人员具有支付确认权,更多的是具有技术可行性、工期延长、签证内容、质量确认权,它们的比例均高达69.8%。可见,虽然72.6%的业者认为建设单位和监理间为委托关系,但在实际操作时,业主并未将工程签证权完全放权于监理,特别是经济权,这也造成了监理人员对造价控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

3提高施工过程中监理签证管理水平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建筑法律法规

从建筑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监理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工期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仅代表建设单位进行监督而无实际的确认权,这与监理合同的委托关系明显相悖。

另外,监理仅对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监督,其业务并不扩展到设计阶段,对设计中的不妥仅在施工过程中有权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即监理对设计付的是事后监察责任。该规定在建筑法、质量管理条例中均为明文条例,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监理人员拓宽其监理业务,限制其对全过程监理素质能力的培养,也最终影响了监理施工过程的管理水平。因此是否应考虑修订建筑法及相关条例对监理业务范围的规定,仍值得进一步商榷。

3.2提高监理地位,保证监理对项目的管理力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监理公司并未完全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监理企业,很多监理公司并非真正的第三者,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其独立、公正的地位,这成为限制监理人员强化其项目管理力度的障碍之一,监理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地位也较低。同时如上所述,经常会出现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来往过密甚至循私舞弊的情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大多在于监理费用相对过低,导致部分监理从业人员无法抵制诱惑。

可见,为提高监理地位,应考虑采用提高监理取费标准的方式使得监理的权利和义务对等,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签证的产生,保证监理工作的公正性。

3.3规范签证流程,讲究管理的规范化

签证的定义明确工程签证是在施工现场由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按合同约定或经协商一致,用以证实在施工中遇到施工图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的施工现场发生的实际工作的一种书面手续,由此进一步梳理了签证确认权的归属问题及签证范围,但对于签证流程的规范化问题则无法从定义中得到拓展。

因此,规范化的签证流程反映了签证管理须有理、有据、有节,应讲究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以解决签证管理程序混乱的问题,从而规范签证程序。

参考文献

第8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项目范围管理

【 Abstract 】 This paper, as to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applic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rom the 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st 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in the role and method, etc.

【 Key Words 】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cost; project scop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筑业也加紧了行业内的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建筑业抵抗外部影响的能力,其重中之重即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全面改革。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从工程建设立项到工程项目决策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造价管理。因此应用项目管理技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全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范围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1.1 项目范围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为完成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因此范围的概念包含两方面 一个是产品范围 即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征或功能,另一个是项目范围,即为交付具有规定特征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产品范围决定项目范围,而成本管理的前提就是项目范围的确定与科学的管理。一巳项目范围确定了 根据相关的成本计算规则,成本也就初步确定了。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以后的成本基准线。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开始的项目招标书、投标书、工程图纸等都是确定工程范围的依据。

1.2 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以及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项目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其中相对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是范围定义和范围变更控制。范围定义的输出关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即根据项目目标将一个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以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它是项目团队在项目期间要完成和生产出的最终细目的等级树。

根据WBS结构图,制订出每个工作包的资源需求,如劳动力、原材料、机械使用、分包商以及相应的差旅交通费,根据资源需求和相应的资源单价就可以编制出成本估算和成本管理计划。 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根据WBS采用类比估算、参数模型、自下而上的成本估算方法。与此同时编制出的成本管理计划则说明如何管理成本偏差,它从资金的角度反映了项目的范围,并运用范围的管理方法来间接地管理成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同时构成项目计划的一部分。

根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出成本估算后,还应再次根据WBS以及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出成本预算,即将项目总成本中的各个要素分配到工作分解结构中适当的工作包中,并为每个工作包建立总预算成本(Total budgeted cost,TBC)。建立TBC也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方法。由此生成的成本预算就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输出――成本基准计划。

范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范围变更控制。在范围管理过程中必须通过监督绩效报告、当前进展情况等来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范围变更,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规范和掌握了范围变更管理,则是抓住了影响项目目标的源泉,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依据范围变更的程序,及时掌握由此引起的成本变更,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造价,而不是将工程造价孤立地、片面地进行控制管理。

二、项目质量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2.1 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质量成本的概念

项目的质量是项目成功因素中又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关键。但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根据PMBOK的观点,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满足规范要求和适用性,不要镀金膜,满足双方一致同意的客户要求。因此无论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珲加以调整。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在其中提到了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发生的工程成本。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评价,目的是确认质量和过程)、故障成本(纠正错误引起的成本),故障成本又分为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看出,总质量成本曲线为故障成本曲线和预防、鉴定成本曲线之和,其最低点即为最佳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三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由可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鉴定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而这个点就是我们控制工程造价的准则。

2.2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故障费用(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鉴定费用问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决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但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的造价提供适用的产品,这才是我们采用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工程最终的目的。根据分析可知,项目产出物(或项目本身)价值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项目产出物的功能、降低项目造价两种基本方式,以及由这两种基本方式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同时降低功能和造价,但是功能降低的较小,造价降低较大;或者同时增加功能和造价,但是造价增加较小,而功能增加很大。这些都是提高项目价值的方法,也都是在项目质量与造价综合控制需要遵照和采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综合考虑和安排项目质量与造价,即可确定出项目的经济质量指标和项目的合理造价指标,然后就可以合理的确定出与质量相符合的工程造价了。

三、项目时间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项目的时间管理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施工项目的进度、工期管理。对于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比较注重施工项目的工期、进度,按时乃至提前完工是工程投标时的重要法宝。但项目经理往往忽略了在非正常合理的工期背后往往是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项目造价和工期是一对基本的、紧密相关的要素。在项目管理中,“时间就是金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工期的提前或拖后会给项目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对于项目管理而言,不考虑工期对造价影响的造价管理方法和不计成本代价的工期管理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开展项目工期与造价的综合管理运用。这要求在制定和执行项目工期计划时不能单一地考虑项目的工期和进度,必须同时考虑项目的造价因素。

美国提出的“造价/工期控制系统规范”和已获价值管理方法是综合控制项目工期与造价的一种先进方法。美国著名的项目分析师Abba教授对已获价值变量的定义是:“已获价值就是将项目已完成的作业和未完成的作业的计划价值和实际价值进行比较所作出的一种度量。”由此可见已获价值变量实际是一个表示已完成作业(项目工期进度)价值大小的中间变量,其公式如下:已获价值(挣值EV)=实际完成作业量X已完成作业的预算造价,根据美国《项目管理体系指南PMBOK(2004)》:SV=EV―PV,其中:SV表示进度偏差;EV表示已获价值(挣值),即在即定时间段内计划活动或WBS组件的实际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PV表示计划价值,即到即定时间点前计划完成活动或WBS组件工作的预算费用。当SV>0表示进度提前,SV

结束语

项目的特性要求其管理必须采用全面集成管理的方法,但是现有的项目管理技术存在着工期、造价和质量管理割裂的问题。要提高项目的绩效和项目产出物的价值,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必须深刻理解项目各要素间的约束和集成关系,采用全要素综合管理的方法,有效运用项目管理技术以及挣值原理,区分并获得各要素相互影响的信息,制订纠偏措施并对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项目管理的目标,以最低合理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合格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徐大图:建筑师技术经济与管理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第9篇:变更管理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GJB5000A;过程域;军用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

0引言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武器装备中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深入,而软件系统正在成为提升武器装备战斗力的新的驱动力.当前,军用软件的质量同硬件以及装备质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软件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武器装备质量发展的瓶颈.为规范军用软件开发过程,总装备部下发了«GJB5000A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明确了软件研制和维护活动中的主要软件管理过程和工程过程的实践,不仅适用于对组织的软件研制能力进行评价,也适用于组织本身对软件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1GJB5000A三级简介

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采用分级表示的方法,主要分为5个等级[2]:1级(或M1)为初始级,2级(或M2)为已管理级,3级(或ML3)为已定义级,4级(或ML4)为已定量管理级,5级(或ML5)为优化级.从软件开发过程看,成熟度1级的过程通常是随意、无序的;成熟度2级的项目已确保其过程按照方针进行策划并执行;在成熟度等级3,过程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定义和理解,并采用标准、规程、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描述.标准包含22个过程域,按不同成熟度等级进行了分类,每个能力成熟度等级包含若干过程域.组织在提升成熟度等级的过程中,应使用相应成熟度等级中的过程域以及较低成熟度等级中的全部过程域,增量地实现几个过程域相关的专用目标和共用目标.其中成熟度等级2包括配置管理、测量与分析、项目监控、项目策划、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需求管理、供方协议管理7个过程域,成熟度等级3则是在成熟度等级2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分析与决定、集成项目管理、组织过程定义、组织过程焦点、组织培训、产品集成、需求开发、风险管理、技术解决方案、确认、验证11个过程域.

2GJB5000A三级实施中的关键过程

2.1需求开发与管理

需求开发的目的是挖掘并分析顾客、产品和产品部件的需求.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管理项目需求,并标识这些需求与项目的计划和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将用户需求转换为软件系统需求,制定软件系统规范,并通过仿真或编码实现的方式确定软件的关键技术;②将软件系统需求分解给各个配置项,开展软件需求分析工作,并确定最终解决方案;③对软件需求实现方案进行详细设计;④依据软件设计进行代码的编写;⑤每个开发阶段都形成相应的文档,文档之间采用正逆向追溯表进行需求之间的追溯.

2.2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制定和维护项目活动计划并监控计划的执行,确保项目的有效运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建立项目已定义过程,完成项目的工作量和进度估计,完成软件项目计划,并保证各个计划之间的一致性;②依据阶段计划,在定期监控、月分析和里程碑阶段进行任务分配和监控,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采取纠正措施;③软件开发工作完成后,对软件开发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编写软件开发总结报告。

2.3软件分包管理

软件分包管理的目的是保证项目按计划让分包方提交满足要求的产品.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拟制软件技术协议并签订合同,并明确与分包软件研制工作有关的实施要求;②按照分包合同及技术协议、分包管理计划的要求参与并管控分包合同及技术协议,以及分包管理计划的执行;③对分包方提交的产品进行验收,证明该产品能够满足软件技术协议的要求.2.4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质量保证的目的是使员工和管理者对过程和相关的工作产品能有客观深入的了解.具体步骤如下:①开展软件质量保证策划工作,如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计划»;②在规定的过程评价时间点到达时,或相关事件发生时对过程活动进行评价,记录与计划、标准、过程、规程不符合之处;③在规定的工作产品评价时间点到达时对软件工作产品进行评价;④记录过程评价和工作产品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跟踪不符合项的关闭;⑤在项目规定的报告期内总结软件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情况.

2.5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纪实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开展配置管理策划工作,如建立配置管理系统和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②控制工作产品的入库、出库和变更活动,变更应采取分级管理;③在各个阶段结束点开展基线审核,并建立基线;④在项目规定的报告期内总结软件配置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2.6软件过程改进

软件过程改进主要是站在组织层面,提高整个组织的软件过程改进能力.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并维护年度软件过程改进工作计划;②制定并维护软件过程体系文件;③定期召开例会和按计划定期跟踪相关过程和产品,监督过程改进工作及项目组部署的过程资产的实施,并在出现偏差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④定期在组织内开展内部评估,为下一轮过程改进工作作准备;⑤更新组织级测量数据与软件工作环境标准,对软件过程资产进行系统维护,对全年的软件过程改进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⑥根据软件过程改进工作的活动、状态和结果组织管理评审,以便评价和掌握过程改进工作绩效,并形成相关决策事项,作为下轮过程改进工作的基础.

2.7重大决策过程

重大决策过程的目的是采用正式的评价过程分析重大问题或事项可能的决策,依据定义的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选择一个尽可能满足多个利益相关方要求的解法,从而规避决策结果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其中,主要要素包括评价准则、评价方法、参与评价人员和评价时间.组织人员确定重大决策问题的备选方案,或在需要时进一步明确重大决策事项;对评价结果做出决定,在必要时进行风险分析;对活动的结果作记录,记录形式可采用会议纪要、评审报告或独立的文档.

3GIB5000A三级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

(1)同行评审流于形式.同行评审被定义为“由软件工作产品生产者的同行遵循已定义的规程对产品进行的技术评审”,在目前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重代码、轻文档”的现象,从而导致软件开发文档的质量普遍不高,因此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文档质量进行把关.然而,目前大多数评审只是流于形式,而未能发现实质性问题,评审有效性不足.建议文档评审之前先交由同行专家进行文档审查;管理层需要给予同行评审提供支持,如资源、时间、培训和激励等;评审结果生成评审缺陷分析表,用于检测评审的有效性.

(2)对软件测试过程不够重视.目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前期项目计划未得到有效策划和跟踪,导致后续测试时间严重不足.软件测试是为了尽快、尽早地不断发现各种软件缺陷而开展的对软件及过程产品的验证和确认活动.建议在项目初期安排好项目计划,项目除进行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外,针对关键重要模块要开展单元和集成测试,测试文档要与开发文档形成追溯关系,保证功能与性能的一致性.

(3)变更控制不到位.与硬件相比,软件的变更更为频繁和难以控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变更主要来自计划和需求,分为文档变更和代码变更.在目前的项目运行过程中,变更影响域分析很薄弱,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项目分派和计划、设计文档和代码之间对应不上.建议除了对变更进行分级控制外,应细化软件文档模板(增加正逆向追溯表),并加强对变更后文档的同行评审和联合评审.

4结语

GJB5000A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通用标准,其中的过程域既独立又相互融会贯通,而在推广实施过程中,要将标准中的要求转化成自身的体系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最后达到规范开发过程、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JB5000AG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S].2008.

[2]冯听雷.GJB5000A从二级到三级的升级策略[J].价值工程,2012(5):74G75.

[3]张万军,储善忠.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倪亭.在软件研发与测试中推广GJB5000A[J].软件,2013(2):31G35.

[5]董越.未雨绸缪:理解软件配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