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

第1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矿山救护技术;救护装备;研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同时我国也是煤炭大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是离不开能源的供应,因此,对煤炭开采工作一定要非常重视。在进行煤炭开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使得煤炭开采人员的生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煤炭事故中人员的伤亡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这样就使得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一定要非常的重视。在煤炭企业进行生产的时候,煤炭救护可以提高抗灾的水平,同时也能达到救护的效果。煤炭救护工作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提高水平,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救灾的效果,通过提高救灾的途径和对策,可以克服不利的因素,使煤炭救护的水平得到提高。矿上救护队伍在进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中,救援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配备精良的技术设备可以更好的促进煤矿的安全,同时在进行救援工作的时候,也能得到更好的效果。矿山救护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庞大的工程,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强大的管理系统,对矿上救援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履行救援的功能。

1 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

我国在进行煤炭开采的时候,很多的煤矿采用的方式都是进行井工开采,这种开采的方式不仅仅在活动空间上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也是有很多的危害的,煤炭的开采方式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井下发生事故会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井下发生灾害,是有很多的特征的。井下的事故在发生上都是非常的突然的,在灾害发生之前是没有非常明显的先兆的,这样就使得在灾害发生以后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非常容易使人措手不及,这样就使得井下的人员很难理智的处理发生的问题。井下出现事故通常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恶性的事故,这样就会使得井下的人员生命受到威胁,同时煤矿开采的生产系统也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生产。在很多的煤矿事故中,很多都是通风系统被破坏的事故,这样就使得救援的难度更加的大。井下发生事故,也会导致相类似的事故在短时间内重复的发生,或者是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这样对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会更加大。

2 矿山救护组织结构

2.1 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了更好的进行矿山救护工作,成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矿山救护及应急救援的日常工作。对全国范围内的矿山救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对救护对的质量进行审查,这样更加能够保证救护的效果。在矿山发生重大的事故后,救援指挥中心可以协调全国内的救援力量,同时制定救灾的方案,对地方的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矿山的日常生产中,可以对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宣传,将预防工作做好。

2.2 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

在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中设立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可以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所管辖区内的矿山救护工作,同时配合国家救援指挥中心的工作,将矿山救援工作更好的完成。

2.3 区域救护大队

区域内的救护大队是矿山抢险救灾技术支持中心,其中有救护的专家、救护的设备以及演习训练中心。在救护大队中为了有较强的战斗力,要有很多救护中队,在每个救护中队中还要有很多救护小队,这样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进行救护工作。区域救护大队是由国家救援指挥中心进行技术支持和资金提供的,同时在设备上也是。技术和设备是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前提,在发生重大灾害以后,救护大队要接受国家救援指挥中心的指挥。区域救援大队的任务就是制定救灾的方案,同时协调救灾设备和人员,在进行救灾中将设备和人员进行充分的调动,同时要做好跨区域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准备。

2.4 矿山救护队

煤矿在生产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煤矿也是有其救护队的,在救护资源上也是非常充沛的,但是,煤矿自身的救援水平还是非常有限的,在事故发生以后,还是需要支持的。

3 矿山应急救护支持体系

3.1 技术支持

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具有技术强、难度大和情况复杂多变、处理困难等特点,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等灾变事故,往往需要动用数支矿山救护队。为了保证矿山应急救援的有效、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根据煤矿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它将分级设立、分级运作,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技术支持职能,将由各职能处室履行。主要是对重大恶性事故、极复杂灾变事故的救护及其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区域救护大队是区域内矿山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中心。可利用国家的重点资金支持,来提高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能够对本区域的应急救援提供支持和保障。必要时,在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协调和指导下,可提供跨区域的应急救援技术支持和帮助。为了促进矿山救护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矿山应急救援整体水平的提高,在组建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的同时还将组建国家矿山救护技术实验中心和国家矿山救护技术培训中心。

3.2 装备保障

为保证矿山应急救援的及时、有效,和具备对重大、复杂灾变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必须建立矿山救护及其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以形成全方位应急救援装备的支持和保障。国家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将配备先进、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救灾技术装备,为重大、复杂事故的抢险救灾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持。区域救护大队除按矿山救护大队进行装备外,还应根据区域内矿山灾害特点,配备较先进和关键性的救灾技术装备,一旦发生较大灾变事故,即可迅速投入使用,并对其他矿山救护队也能形成有力的装备支持。区域救护大队是我国矿山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加快加强技术装备和更新改造的步伐,要具有与其作用和地位相称的装备水平。矿山救护队还要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材料的储备。如建立消防系统、消防材料库等。矿山救护队还应对矿山应急救援装备材料的储备、布局和状态实施有效监督。

4 结束语

矿山的救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矿山开采中出现事故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生产人员的生命是有很大的威胁的。在进行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是认清救援工作的职责,增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肩负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做好本职。要更新观念,扎实开展好下井预防检查、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安全救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端正态度,变抢救型救护为预防型、科学型救护。要积极参加矿井安全技术服务、事故处理工作,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新贡献。救护队伍不仅要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更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熟练的救护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承担起艰巨危险的抢险救灾任务。

参考文献

第2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物资集约化管理突发事件

前言

江西省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多年来高度重视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物流处置工作,致力于增强对消极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经验。

国网公司自2009年开始进行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中心与时俱进地深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成立了应急状态领导小组, 以物资集约化管理思维解决突发事件,在应急状态下制定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保障物资储备充足。

一、建立应急评估

物资集约化管理状态下的应急评估就是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估系统,深入研究江西电网系统的应急处置要素构成、评估方法等,实施必要的量化分析,从而取得实效。

从物资集约化管理的角度而言, 应急物资处理是由计划、筹措、仓储、运输、包装和供给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和抢险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应急评估系统的各个要素落在各个主要环节上,反映了各个环节的规律、属性和特征。

应急评估系统包括灾前预评估、灾中可挽救性、可恢复性、可减缓性评估以及灾后实测性损失评估等。应急评估系统有利于中心的管理层制订出正确的战略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体系的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应急物资、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专业人员、应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物流规章制度等。

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机制有利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通畅、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受灾现场。江西电网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由外部协调机制、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储备保障机制四个部分构成。

外部协调机制。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联系地方政府等部门配合对地区资源、周边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动员和调用;采取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应急物流中的物资集约化管理机制一是通过集约化管理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或措施;二是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三是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供应商生产应急救灾物资。四是为灾情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信息公开机制。信息的及时搜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保障的重要手段。及时公布突发事件的信息,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第一时问公开信息, 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

储备保障机制。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事前掌握江西电网仓储物资的布局、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做好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有效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幅压缩救灾的时间,减少采购量和运输量,降低应急物流成本。储备物资可以使应急物资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提高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时间,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三、优化应急物流的流程

一是实效性与经济性原则。在电网遇到的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 ,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时限性要求都很高。应急物流主要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在确保实现应急物流时效性目标的前提下,适度兼顾经济效益原则。

二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突发事件大多是在环境恶劣、非常规作业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装备技术的应用得当是应急处置得以施行的必要条件。

三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原则。中心下设物资综合部,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这种专业化管理的做法成了提高江西电网应急物流体系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在应急状态下,社会各方都会参与, 因此应急物流还具备社会化的特性,平衡好与铁路、公路、通讯、军队等部门的关系可以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四、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

在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之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中心的应急组织指挥系统是由领导层根据应急小组名单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指挥部来完成,这样做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省级、市级、县级公司之间各自为政、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指挥协调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改革之后, 中心可以根据灾情和优化的应急物流流程,在江西电网范围内,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整合地方政府、电网企业、供应商等众多的单位,构建一个专业化的、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强有力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

中心要求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系统具备以下作用:收集与管理日常的相关数据信息,如应急物资的库存数量、结构、品种等;应急物流预案的制定、管理与完善;突发事件隐患的分析和风险评估;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应急物流方案的确定、优化与启动;对各种事故应急物流行动的过程再现与分析;应急物流行动的总体功效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价等。

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各级机构的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将以前的国网、省、市、县公司四级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变成了国网、省公司二级管理机构。国网、省公司二级纵向体系的构建可以避免出现由于应急物流力量不足而加剧突发事件严重程度,或由于过多地动用应急物流力量而盲目增加应急物流投入的情况。

横向关系体现的是各级电网公司内部及公司之间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和责任分担问题。应急物流管理涉及基建、生技、营销、物资、财务、信息、安全等部门,不同部门如果不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由于存在利益及职能等问题,协调难度大,会降低联合行动效率。

中心确立了江西电网特有的应急物流决策、指挥和处置力量三层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理顺了信息沟通的渠道。当前江西电网的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可以相互兼容,使横向区域应急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在高效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时,自然兼顾到分级相应的规定。

江西电网应急物流管理采取的是协作模式,在协作模式下,两层多级指挥系统各有职责,不产生冲突,且指挥系统物理分离、逻辑统一。

例如在20l0年6月份的抗洪保电期问,江西电网应急物流管理中的联动由省公司指挥中心、多个相关部门指挥中心和更多个基层远程协作终端构成,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在危机事件时进行协调、决策和监督。相关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突发时间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基层远程协作终端作为省公司指挥中心的“传感器” ,负责传输信息、接收指令、并完成处置后的反馈。

第3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尊敬的局领导:

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的建立是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为了解决社区矫正刑事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创新性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是根据市政府和市编办的有关批复意见组建成立运行至今。其在工作中采取的“社区矫正综合评审制度”、开发度假区社区矫正刑事执行审批垂直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一批现实问题,收到了实效;前期运行相关工作报告等得到领导和有关单位的认可;按照市司法局统一工作部署已于2017年10月31日完成搬迁,并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公,但保留“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的原有工作构架和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以及省司法厅《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2016年)》,现制定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调整方案如下:

一、相关职能要求及现在情况

1、社矫指挥中心需具备:报到登记、宣告、刑罚执行、指挥控制、心理矫治、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检察警联、远程探视功能等功能;根据功能设置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刑罚执行室、教育培训室、指挥控制室、心理矫治室、档案室、检察室、警联室等。

2、社矫指挥中心现有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检察室。

3、社矫指挥中心现承担职能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应急指挥、特殊案件处置、社区矫正执法巡查、社区矫正场所建设试点及迎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协调、社区矫正集中宣告、社区矫正心理干预、刑罚执行一体化工作、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协调等九大职能。

4、根据2013年建立社矫指挥中心的方案,社区矫正管理处和社矫指挥中心的分工为:社区矫正管理处承担日常行政工作和刑事执法审批等工作,具体业务如社区矫正应急指挥、特殊案件处置、社区矫正执法巡查、社区矫正场所建设试点及迎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协调、社区矫正集中宣告、社区矫正心理干预等工作由社矫指挥中心承担,实现本级职能的细化分担,降低执法风险。

二、调整意见

社矫指挥中心现有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检察室,共五间办公室缩减为三间办公室。具体为:撤销报到登记室,保留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与检察室合并办公。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附: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2016年)

社区矫正管理处

二0二0年四月二日

附件:

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

(2016年)

一、得分项(170分:标准分140分,加分30分)

(一)总体规划(17分)

1、中心具备报到登记、宣告、刑罚执行、指挥控制、心理矫治、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检察警联、远程探视功能(9分)。

2、统一风格样式、统一制度、统一挂牌(3分)。

3、配有上墙制度、流程图、标语等(3分)。

4、安全、整洁,有条不紊(2分)。

(二)各功能室设置(84分,加21分)

1、报到登记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报到登记台;②人像信息采集、录入设备(摄像头);③文书信息扫描、录入设备(加分);④指纹信息采集、录入设备(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社区矫正流程图;②安置帮教流程图;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公示;④社区矫正执法公开栏;⑤以人为本、回归社会(标语);⑥社区服刑人员指导手册(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信息录入完整、准确;②按规定时间转派司法所。

2、宣告室(19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主背景板;②工作人员宣告席;③社区服刑人员隔离栏;④旁听席(警戒线)。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宣告规定;②宣告流程;③接受矫正、服从管理(标语)。

(3)工作规范(每项各2分):①入矫解矫宣告提级;②宣告人员符合标准;③宣告流程固定;④宣告词统一;⑤宣告文书齐全;⑥宣告台账规范。

3、刑罚执行室(9分,加分4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执法记录仪;②警用防护器械(加分);③整装镜(加分);④急救用品(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纪律规定;②分项工作流程图;③脱管处置工作流程图;④执法着装用品管理规定。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实施分类管理;②重新犯罪率低于规定标准;③脱管追逃措施得当,每月跟进;④病情复查按时开展;⑤调查评估采信率达60%以上(加分)。

4、教育培训室(3分,加分5)

(1)设施设备(每项各加1分):①讲台(黑板);②课桌椅;③教学设备(幻灯、音响)。

(2)制度建设(每项各加1分):①集中教育制度;②法律法规节选。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全面落实入矫教育;②按月制定学习教育计划;③未成年人分开进行。

5、指挥控制室(16分,加2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电子显示屏;②操作计算机;③LED显示屏(加分);④中心内部监控设备(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指挥控制中心管理制度;②指挥控制中心值班制度;③应急预案;④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分布图。

(3)工作规范(每项各2分):①工作日按规定值班;②按季度开展动态分析;③越界、逾期未解矫处理不超过1天;④定位手机监管率达70%以上;⑤重点管控对象定位监管率达90%以上。

6、心理矫治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沙发(座椅);②操作电脑(安装测评软件);③沙盘。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心理矫治室管理制度;②心理咨询师公示;③励志标语(图片);④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心理测评率达100%;②心理咨询师1名;③固定心理咨询师多于1人(加分);④开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预约(加分);⑤建立心理矫治档案。

7、档案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档案柜;②档案盒;③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设施(加分);④装订机(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档案管理制度;②档案保密制度。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建立执行档案;②建立人员名册;③档案存放(装订)规范;④档案内容(标注信息)规范;⑤档案查阅规范;⑥统一存放解除(终止)矫正档案(加分)。

8、检察室、警联室(4分,加1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基本办公设施。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检察人员公示;②社区矫正检察制度;③公安民警公示(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建立相关工作痕迹。

9、远程探视室(6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探视设备;②背景板。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远程探视流程图;②远程探视纪律。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制作远程探视宣传单;②探视成功率达60%以上。

(三)组织机构(18分,加4分)

1、机构单列(每项2分):①机构单列;②职数单列;③专职人员编制单列。

2、成立执法大队(每项加2分):①经编办批准;②挂牌。

3、成立领导小组(每项2分):①领导小组成立文件;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③联席会议工作台账齐全。

4、成立两委会(每项2分):①两委会成立文件;②工作机制符合规范要求;③两委会台账记录规范。

(四)经费、人员保障(21分,加5+分)

1、预算情况(4分):①纳入当年县级财政预算(如经费统筹纳入司法行政经费,司法局明确社区矫正经费划拨的可得3分)。

2、人头经费保障(加5分):①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核定,每人不低于1500元,达不到1500元的酌情扣分,每增加500元累加1分。

3、中心公职人员数(2分):①人数3人,每增加一人累加1分。

4、中心辅助人员数(1分):①人数2人(聘用期一年以上),每增加一人累加1分。

5、培训情况(每项2分):①开展上岗前培训;②全员培训每年2次,每增加一次累加1分;③年人均培训次数1次,每增加1次累加1分;④开展岗位练兵。

6、执法着装用品管理(每项2分):①台账底数清楚(一人一号建档);②管理严格(出台相关管理文件);③使用规范(建立调整、回收、清理机制)。

二、扣分项

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分或适当扣分,扣分区间按照0.5分计算。

第4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充分认识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居高不下。加强应对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建立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政府应对重特大伤亡事故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方针的充分体现;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把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关于推进“平安*”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平安*”的要求,制订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整合现有的应急资源,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政府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事故施救过程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救援成本,努力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三)建设原则。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属地为主、优化整合的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各种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等资源情况,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重点地加强、补充和完善,做到资源共享,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应急救援现实和发展需要,设定应急救援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积极采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对生产安全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主要救援队伍、主要保障系统等,一次性总体设计,分步建设。

三是条块结合、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坚持以块为主的同时,根据区域内产业分布、重大危险源分布等情况,对重点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培训演习基地、物资储备等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快速、高效地实施应急救援。

二、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目标和重点

(一)基本框架。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主要由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省生产安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关部门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演练基地和各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构成,是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目标。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现有各种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等资源情况,通过优化、整合现有的应急资源,尽快形成全省上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常备不懈、运转协调、符合省情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三)主要功能。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预测重大事故风险,当发生重特大事故时,迅速实行紧急程度的判断、及时传递情况、合理调度应急力量、协助领导科学决策、实施快捷有效的救援等。

(四)建立省、市两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现代化通信手段为依托,尽快建立和形成全省上下畅通、反应灵敏、快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全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网络。一旦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到通达上下情况、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合理调度各种抢险救援资源的指挥决策中枢作用。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既是区域内维持日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部门,又作为在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负责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机构。省、市两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还应建立与国家及各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网的通信信息网络,并建立与本地公安、交通、消防、医疗、海上搜救等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通信网络,为实现快速反应和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在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正确指挥调度,及时调集各相关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尽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五)建立规范化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运作程序。通过整合、优化各种应急救援资源,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效能,努力形成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解决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力量不足、职责不明、平时缺少综合应急演练等诸多问题,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体系和实施规范有序的标准化运作程序,巩固和强化区域内应急救援的整体优势。

(六)切实加强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重点队伍建设。根据全省重大危险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救援工作的需要,以现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和矿山专业救护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大型石化企业和矿山企业,有重点地扶持若干支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同时,根据我省产业结构、企业分布及灾害情况,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4至5个省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演练基地。通过改善装备和训练设施、加强训练和管理等措施,努力建成一专多能、平战结合,不仅能胜任本企业事故抢险,而且能支援周边地区和企业,并在化工、矿山等行业领域中具有独特抢险救援能力的专业骨干力量。各市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切实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培训、训练、演练基地建设工作,保证救援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七)建立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系统。加强对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研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具有技术性强、难度大、情况复杂多变、处理困难等特点。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地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省、市两级必须建立由相关行业和领域专家组成的事故抢险技术指导组,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

三、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认真实施

第5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院前急救;综合能力

0.引言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后,国家对全国各地的120急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国各地120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各有不同,但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120急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要以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为纽带,以现代呼救中心系统呼叫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辅助的现代化指挥调度平台[1]。

1.信息系统功能

120急救中心信息化系统按具备功能分类:急救业务类和急救综合管理类[2]。

急救业务类包括:综合受理调度、数字录音、数字集群对讲、地理信息查看、车辆定位导航、车辆和单兵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生命体征监护、自动呼救、事故/事件紧急救援、急救服务管理、急救病历管理等。

急救综合管理类包括:办公OA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车辆管理、药品及卫生材料管理、绩效管理、急救信息资源统计、机房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管理等。

2.急救综合能力提升

急救中心承担着日常百姓急救,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及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升至关重要,以下简要总结概述通过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急救中心的综合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2.1统筹指挥调度能力

系统通过有线/无线通信和网络系统把120指挥调度中心和分布在地区范围内急救站、医院等急救单位联成一整体,由指挥中心采用电子地图、卫星定位、电脑指挥、远程会议、语音对讲等多种方式进行统一呼救受理,综合指挥、统筹调度,将原来的“信息孤岛”统一到共用的网络平台上。

2.2急救反应能力

系统通过有线/通信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实现120电话呼入电子地图准确定位确定现场、动态调度选择最佳待命车辆、急救指令自动下达到救护车及救护车自主导航等,最大限度的缩短了从120电话呼入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急救反应时间,为抢夺生命救治的最佳黄金时间创造条件。特别是自动呼救系统中存储着各类人群(孤寡老人、聋哑弱势群体)的信息,当他们需求急救时,只需按下自动呼收器,系统会自动显示该人所在位置而立即调派救护车到达急救现场。

2.3抢救施治能力

系统通过生命体征监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无线数字语音对讲系统实现急救过程生体征的实时全程监护和救治操作视频图像的全程监控,并且这些信息可通过远程3G无线传输到急救中心和联网医院,急救专家可根据这些数据远程制定救治方案,并通过对讲系统对现场急救人员进行交流和指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院前急救对急、危、重症病的抢救成功率。

2.4急救服务质量

通过数字录音、远程语音、视频监控系统对120指挥中心接警、派车、请示汇报及一线急救人员现场急救、途中转运等情况进行实时语音、视频监控,掌握第一手信息,对急救服务人员言行、服务操作过程的监控管理,实现语言应答规范、服务流程科学合理、服务质量优质高效。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及处理能力

系统预置了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掌握的所有救护车的动态运行状态和地理分布情况,第一时间科学、合理调派值班救护车奔赴现场。与此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序通过无线数字集群对讲系统迅速集结后续救援人员。系统可实现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指挥调度分开,保证院前急救有序进行,突发事件救治处理迅速高效。

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时掌握各大医院的救治能力、收治能力信息,以便最有效的分类转运救治。同时便于对各医院收治伤员的救治情况进行实时统计查看。

2.6应急联动能力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作为卫生局下属的承担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部门,通过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加入到市政府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与市政府应急指挥部及公安局110、122、119的应急联动。遇有如大型火灾、车祸、轮船沉船、飞机坠机、群殴事件等,120急救中心的应急联动平台在应急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7辅助分析决策能力

急救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对急救处置过程的监控、统计、分析,主要从调度和急救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帮助领导实现对急救过程的全程管理,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呼救受理的前期进行有关呼救来源、坐席设置、人员排班、电话接听等进行分析,对救治信息统计,依据工作量、处置统计结果,对救护车有效运行率,医生、司机、护士的排班,急救处理能力培训等实行动态管理,以帮助中心领导对系统技术的改进、人员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对办公管理、知识管理等,协助急救中心运用高效的办公系统整合资源,有效改善急救中心知识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有效共享,为领导提高急救办公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2.8医疗纠纷举证能力

120急救中心的系统中救护车和单兵视频监控图像、生命体征监控数据、电子病历信息、车辆定位和行驶轨迹记录信息等,均可提供很好的医疗举证证据。能够很好地保护医疗单位的正当行医行为,减少医患矛盾。

2.9成本控制管理能力

急救中心通过信息化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提高的整体工作效率。运用车辆导航定位系统可以动态调派距急救现场最近的救护车,并且最佳路径导航避免了因驾驶员路线不清绕远而耽误抢救,同时降低了车辆油耗和患者就医成本,另外提高单位时间的车辆周转率,单位时间效率也提高,救治更多患者。也会使急救人员费用成本降低。

系统实行电子病历管理,不再消耗纸张、打印耗材,仅此一项便会节约上万元费用。同时电子病历数字化一张光盘便可存储,查阅更加方便、快捷,节省存储空间和档案柜,人员管理成本和材料消耗成本降低。

药品卫生材料管理实现了药品卫生材料采购、入库、出库、报废、药品过期提示、禁药审批、消耗统计等等功能。解决了药品管理的诸多漏洞,减少药品的过期数量,医疗消耗成本降低。

【参考文献】

第6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摩托罗拉TETRA与上海公安系统有着良好的合作历史。摩托罗拉企业移动解决方案部政府及公共安全业务高级业务拓展经理陆锦华介绍,早在2001年,为了保障APEC会议,上海市公安局采用摩托罗拉技术部署了我国第一套800MHz TETRA数字集群警用指挥调度通信系统。这套系统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与全球技术保持同步发展。2004年,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频繁的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上海市公安局采用摩托罗拉的新技术对其800MHz TETRA数字集群警用指挥调度通信系统进行了升级和扩容。升级后的系统在移动数据应用、与110应急联动中心的集成、计算机辅助调度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覆盖范围包括了整个上海市行政区域,并具有先进的数字语音调度、一体化数据传输、计算机辅助调度、数据库实时查询等功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2010年初,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上海市公安局为了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决定采用话音清晰、保密性能好、支持多业务应用、技术成熟的的350MHz TETRA数字集群系统,全面替换现有的350MHz模拟设备,连同现有的800MHz TETRA数字集群系统,构建覆盖上海市全境的全数字化新一代公安无线指挥调度通信系统。这套系统将与各级指挥中心和世博安保指挥中心、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等完整集成,为世博会和上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采用摩托罗拉800MHz TETRA数字集群打造的上海政务网,在世博会期间,通过向市委市政府、交通、电力、水务、煤气、餐饮、检验检疫等相关各部门提供调度通信运行,正全面服务于上海世博会。据了解,上海政务网由上海电信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陆锦华说,在本世纪初,上海市政府通过对800MHz TETRA数字集群政务共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充分论证,确定了上海政务网是以应急管理指挥为主,兼顾日常行政事物的无线供应平台。在应急情况下,该网络是一个覆盖上海市各个区各个镇,和各个应急管理机构的指挥调度网络,上海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基础层单位都能够非常便捷的应用它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应急联动。在常态下,它是一个面向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一个日常网络,用于日常的指挥调动和社会化服务。因此,该项目的特点,就是节约化的建设,社会化的服务和专业化的管理。

陆锦华透露,上海政务网采用了两个交换机备份、插花式基站连接方式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全网共建设了173个基站,其中上海市50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和著名要害部门都已经进行覆盖,此次上海世博园区里面所有高度超过24米的这些大型的展馆,以及大面积的展区也都要求覆盖。

世博会期间,地铁成为游客进出世博园区的重要交通平台,保障任务艰巨。依托摩托罗拉TETRA数字集群通信技术,上海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城市地铁无线通信网络。目前该网络共建设基站146个,数百个直放站,覆盖了已经投运的上海地铁1到11号线,共计近450公里。依托整个系统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上海地铁TETRA网络可以实现高效的指挥调度,为应急抢修、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提供通信保障,也保证了世博会期间上海轨道交通的畅通。

上海世博会也让上海将迎来民航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航空保障活动,上海机场也因此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区今年最繁忙的空港,持续时间和客货吞吐量都创下了历史纪录。陆锦华说,预计7000万的参观人次中将有20%的人数通过航空到达上海,其中350万为国际游客。

在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机场在摩托罗拉的帮助下,专门针对机场调度指挥系统进行了升级,并应对各种事件准备了应急预案。来自摩托罗拉的数据表示,截至5月4日,上海两个机场保障的航班三万架次,保证专机有80架次,重要任务18架次,公共机200多架次,共保障世博的要客1500多批,13000多人。可以说,上海机场TETRA网络圆满保障了世博会第一阶段的保障工作,摩托罗拉的TETRA产品质量和服务也得到了上海机场的高度好评。

第7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一、强化应急值守,规范信息报送工作

1.加强应急值守规范化建设。出台《市政府系统应急值守工作规范》,推动政府系统应急值守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实行定期通报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的时限、内容及责任,确保不出现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问题。

2.健全预警信息平台。重点协调市气象局推进全市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特别是设施农业小区的沟通和衔接,实现信息提供及时准确,信息顺畅有序。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手段,使预警信息实现有效覆盖。

同时,各乡镇街、各部门尤其是应急核心部门要定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趋势的预测分析,认真做好研判会商,提早做好防范准备并及时上报市政府办公室。

二、强化预案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3.做好市级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省市有关要求,做好市级总体预案的修订工作。

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依据《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做好市政府及各乡镇街、各部门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结合实际,不断改进、补充、完善各类预案,形成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相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

5.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各乡镇街、各部门要制定全年应急演练计划,结合各自实际组织演练。市消防大队、地震局、教育局、卫生局、水利局、住建局、安监局等应急核心部门及重点设施农业乡镇全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并组织相关应急管理干部观摩培训活动。

三、强化能力建设,健全应急资源保障体系

6.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整合现有综合及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以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各专业应急队伍为基础,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应急救援队伍格局;加强市应急办与应急核心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协同处置能力;加强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高“第一时间”处置能力。

7.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各乡镇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主要风险源和应急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开展应急物资调查摸底工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布局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多种方式开展实物、协议、生产能力等多种形式物资储备,形成储备形式多样化。

8.推进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把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作为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智力支撑,组织专家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调研,指导应急处置事件活动;通过开展政策法规咨询、会商研讨及参与处置等活动,发挥应急专家队伍的辅助决策作用,进一步增强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四、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9.完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完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硬软件建设,切实发挥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指挥作用。发挥小型移动平台通信优势,建设基于手机、平面电脑的移动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指挥的即时化和便捷化。将各乡镇街、各部门联络方式、专项预案处置流程、物资储备、专家队伍、应急救援队伍等各类信息进行电子化整合,提供全面的数据统计查询,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需要快速提供各类数据,逐步实现掌上应急指挥功能。

10.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库。各乡镇街、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全面掌握并及时报送应急管理干部、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危险源等方面的情况,加快推进应急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应急信息查询系统功能,逐步实现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

五、强化宣传培训,提升应急干部工作能力

11.完善分层应急培训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及市委党校培训,邀请省市应急办领导及专家前来授课,在市级层面抓好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努力提高各级应急领导干部的决策指挥能力;各乡镇街、各部门要采取专题培训、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抓好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应急值守人员等相关知识培训工作,广泛普及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级应急救援队伍要抓好基本业务及技能培训,提高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各地区、各部门遇人员变化、职能变动要及时调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并及时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推行应急管理人员报备制度。

第8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中国的急救中心建设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急救中心的设计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课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相关专家的讲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国急救中心建设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映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激增和国家标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急救中心已经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吕传柱介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大部分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但是,急救中心建筑还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急救中心模式多样,造成了急救中心建筑标准不统一、空间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急救中心担负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急救培训、网络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急救医疗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急救中心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了解,相关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以下简称“标准”)、《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200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等是一些专家近年积极探索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其指导意义仍相当有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原党委书记、急救专家李远建告诉记者:“我国的急救中心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各地自定模式,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院前急救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任务。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如沈阳等地的急救中心,除了承担全市日常急、危、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和途中医疗监护等院前急救,还提供院内急诊抢救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指挥调度型如郑州、广州等地的急救中心,统一受理“120”呼救,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但急救车及人员依托医院管理。依托型如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福建省急救中心,依托某家医院而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与院前加院内急救型相似,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一体化。”

“在急救工作起步时期,这适应了当时的情况,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全国急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前急救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我国也有必要尽快加强对统一模式的研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各地都在自行发展,有些已经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差别很大,加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在具体建设中就显得有些混乱。”

同样,有急救专家表示,院前急救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技术、信息等软件部分,还应包括建筑、装备等硬件部分。2007年,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但是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还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对此,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也期望国家能尽快制定、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设计标准。他说:“在急救中心建设方面,我国还缺乏像综合医院建设方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之类的国家标准,因此就缺乏急救中心建筑的评价标准,很难评价一个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情况,不利于规范建设、科学发展。”

随着急救中心建设的加速,建筑设计标准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当然,在目前没有正式出台国家标准的状况下,很多相关专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仍进行了诸多探索,以期能给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在功能设置、空间布局、流线设计等方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

功能设置,根据模式类型设计

因急救中心模式的不同,各地的急救中心的功能设置也略有不同。对此,李远建认为,院前急救型模式相对能够更好地体现急救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该模式,其他模式的急救中心也应逐步向这种模式转变。“标准”条文说明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出“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业务用房主要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等用房。”

*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选址首先考虑交通便利

根据这样的功能设置,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网络信息科主任关金宝认为,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在选址时要首先考虑交通方便,最好能临近两条道路,方便车辆快速出入。因此,可选择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与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地方。在选址时还要考虑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避免强电磁场干扰,避免通讯信号的干扰。急救站的选址应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方便就近急救。

*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

同时,作为“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包子翰教授表示,考虑到急救中心车辆较多,要保持道路畅通,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这样相对占地面积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大用地面积,便于规划总体布局,同时也为将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停车库,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还有专家提出,急救中心要合理设置功能分区,保证人车、紧急救援物质等流线清晰,尽量避免干扰。同时,要保证急救车出车的顺畅和便捷,并设有充足的回车场地。包子翰指出,如果建地下停车库,必须充分考虑紧急出车顺畅和便捷,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

空间布局,重在细节

关于急救中心的建设,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这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因此,急救中心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指挥中心非常重要。它既能应对日常急救处理的需要,又能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大规模综合实时调度,从而实现对空间的全面控制,使反应时间缩短,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紧急救援其实是人在时间上和死神展开的一场竞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戴志中告诉记者:“在医学上抢救时间有‘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之分。所谓‘白金时间’是指从事故发生到急救不超过20分钟,‘黄金时间’则是指不超过1个小时。如果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如果过了这两个时段再进行抢救就困难了。”

戴志中认为“急救中心必须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即急救中心的空间布局必须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而不是‘凭借经验随意建设’。有了合理的布局,急救中心就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反应时间,在每一个细节上为患者赢得时间,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基础。”

指挥调度用房,设在楼层最高层

“规范”中表明,指挥调度用房应包括调度大厅、多功能指挥会议室、程控交换机无线机房、配线室、暗室、投影室、机房等,还应酌情设置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观摩台、资料室等空间。为了确保通讯的畅通、环境的安静,指挥调度用房应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对此,作为“规范”主要参与人,李远建说:“指挥调度用房设置在最高层是比较合理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其安全性,特别是要保证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能正常运行,否则指挥调度系统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其他部分的运行,影响紧急救援的效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急救中心已经把指挥调度用房设在了最高层,但对于指挥调度用房,特别是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仍然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只是凭借经验而设置。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认为:“急救中心建设指挥调度大厅,首先要确定服务人口数量和未来发展情况,其次确定一个指挥调度平台、一个指挥调度席位可以调动多少人口相适应的车辆,从而确定调度席位数,然后再根据一个调度席位大概6m2来确定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这也只是我根据相关资料了解的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因为没有国家标准,这个数据也就缺乏指导性。”

另外,“规范”中关于指挥调度方面的呼叫处理系统、系统管理系统、基础保障系统以及供电与照明等都有一些规定。包子翰解释说,这些是根据一些急救中心建设实践科学整理出来的,对于新建、改建急救中心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设置培训空间,可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

急救中心不仅担负着紧急医疗救援的任务,还担负着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提供急救培训的责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包晓青认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急救培训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设计、建设急救中心时必须充分考虑急救培训的空间。一般要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大教室、电化设备控制室,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考虑到各地相关人员来此培训的需要,也可设置学员宿舍、餐厅等空间”。

吕传柱在其相关研究文章中也认为,针对公众的急救普及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急救中心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设置专门的培训用房,开设公众急救普及培训课程,如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等。他指出,急救培训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部分,因此在建设急救中心时,要充分考虑培训用房的空间预留。

据记者了解,当前不少大中城市的急救中心大多已经设置了培训用房,但是其面积几乎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县级急救中心很多都没有设置培训空间。因此,有急救专家表示,在未来急救中心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急救培训的发展,“现在没有并不能说明不需要,更不能代表未来趋势”,所以要充分考虑其空间面积。

考虑车辆的流线及洗消空间,车库净高宜大于3.5m

很多地方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指标都是根据救护车数量来确定的,即急救中心围绕救护车辆来运转,车库设计自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和依托型等类型的急救中心建筑中,救护车车库设计关乎出车时间,关乎急救效果。

设计过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包晓青说:“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车辆的流线以及车库的设计。”据他介绍,因为按照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很多急救中心还要添置车辆,所以地下车库和地上停车位要满足救护车现在需要,也要预留空间,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同时,有条件的急救中心,还应该配备车辆洗消间、车辆维修车间。

关金宝以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车库为例:“这个车库建设较早,在当时来说,设计比较先进,到现在也能满足基本需求。但是,中心车库只有一个出入口,这一点显得有些滞后。出于消防的考虑,车库最好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并在车库内设疏散指示图表,疏散走道及楼梯间均应设事故照明。”他认为,急救中心地下车库的净高应充分考虑各种救护车的高度,包括急救车的天线,因此车库的净高要大于3.5m,同时车库最好邻近物资仓库,便于及时补充易耗物品。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记者在大楼西侧见到了新加建的车辆洗消间。据了解,这个在“规范”内车库用房中属必须配备的部分,在全国急救中心中还很少见到。“按照急救中心的功能需求,应该在建筑设计时就要考虑车辆洗消间的空间以及相关流线,但现实是很多地方没有,未来新建急救中心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设计”,关进宝说。

另外,考虑到救护车出车时间限制问题,急救中心的急救科办公室应临近车库,方便急救人员快速上车,“因为这是急救,是救人性命,必须越快越好”。

应急物资储备库宜建在一层,预留足够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急救中心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还有一些急救中心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深有体会。他介绍:“我们在建设新楼时,设计了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在一层,面积为137 m2,但现在来看,这个面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了,因此我们正在规划建一个1300 m2左右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应该说,当前很多急救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房都存在面积不足的问题,很多地方的情况甚至比天津急救中心更严重,所以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要充分考虑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发展需求,留足空间,以满足未来需求。

与天津市急救中心不同,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疗物资储备库是经过后来改造而成的,位于中心大楼的一层,面积约200m2。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介绍说,储备库越来越成为急救中心建筑内的重要部分,其功能决定了最好放在建筑的一层交通方便的位置,并设置专用的安全通道,另外,安全门的设计也要有充分的考虑,以方便应急物资的顺利进出。

急救站应设在急救网点上,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关于急救站点,专家们认为,我国多数城市的急救站点存在数量不够、网络不密问题。因此,加强急救站点建设将是我国急救中心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表示,要提高急救速度,就要缩短急救半径。所以,急救站应放在布局合理、星罗棋布的急救网点上。比如社区、街道,或是交通便利的路口边,急救所覆盖的网络要遍布所有的社区,实现救援网络的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标准”中对急救站规划布局也有明确说明:“各分站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依托医院建设一同建设,一般可按30~50平方公里设一个站点考虑”,“各分站宜靠近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中心和需要服务人群的附近”。

第9篇: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能范文

关键词:应急预案;辅助决策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How to respons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hen the city traffic emergency occu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at present.To make a comprehensiv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city of road traffic emergencies,using case-based reasoning algorithms and electronic mapping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accident report,emergency plan generation,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event archiving.The emergency plan adaptive system improve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emergency.

Keywords:emergency plan;decision support system;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快速发展,路网密度日趋增大。随着城市客货运输需求的稳定增长,相应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紧急事件不断发生,除给当事人或道路使用者带来直接损失外,更大的潜在损失在于二次事故的诱发以及交通阻塞的出现[1],加之城市道路具有运量大、运输方式多样,人口与车辆密集等特性,城市道路交通紧急事件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延滞和损失,所以市域道路交通紧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成为了目前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国务院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成熟完善的应急预案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直接依据。交通部编制了《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省市也陆续颁布了省级和市级总体预案,下属各部门设有专项预案[2]。可见应急预案在应对包括道路交通紧急事件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中的重要地位。

高效地应对和解决市域道路交通紧急事件,除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外更需要现代化的智能交通技术的支持,国际上,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于交通应急救援领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验,相关技术发展达到相当高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当前国内在交通应急救援领域也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应急过程的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然而关于城市交通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系统化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多见。

根据目前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现代数据库技术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制定道路交通紧急事件预案库,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应用范例推理技术快速生成高效的应急救援预案,避免传统的应急处置中由于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经验不足带来的处理错误和疏忽,防止引发二次事故或衍生事故,同时优化调度应急响应所需的各种救援资源,并基于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多个救援部门间的协同和互动,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实现市域道路交通紧急事件下应急决策的辅助优化,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紧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

2 道路交通紧急事件处置业务流程分析(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 of traffic emergency disposal)

市域道路交通紧急事件处置的主要业务流程包括事故接报、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审批、事故处置救援、应急解除与事故信息归档[3]。

事故接报阶段主要需要完成事故基本信息、现场环境信息、事故损失信息的输入和事故信息的确认。在应急预案制定同时需要生成应急组织,之后进行预案审批,在审批通过后可以启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置阶段交通指挥部门在获取救援的实施进度同时要相关的事故信息和进行必要的交通分流。在应急解除之后,相关指挥部门要对本次的应急预案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事故信息和应急预案进行归档备案。

3 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

3.1 系统架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架构,通过Internet连接所有道路交通紧急事件处置部门,采用Web Service技术构建服务器端程序逻辑,采用GIS技术表示救援过程中的交通地理信息与调度控制步骤,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市域交通监控中心作为道路交通紧急的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和应急处置的指挥部门是系统的核心用户,负责紧急事件的事故录入、应急预案的制定、交通信息的、救援工作的指挥、救援资源的跟踪和最终的事件归档,本系统可为其快速准确的决策指定,高效的指挥信息,优化的调度派遣提供有力的支持。各终端用户,即负责道路交通紧急事件救援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交通部门、路政部门、医疗部门和消防部门等负责接受、执行方案,并将救援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监控中心。

3.2 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具体包含系统登录、事故录入与预案检索、应急处置与救援监控、预案评价与归档、历史事故分析、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7个模块。

其中系统全局管理模块负责统计实时用户数量,完成并发事件的录入、预案匹配、预案生成、资源派遣等操作,并在系统主页实时显示当前所有事件的基本信息和处置进度。事件处理模块为自适应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完成事件信息录入、应急预案自适应匹配、应急预案自动生成、应急资源派遣和救援资源的跟踪工作,该模块完成了单次道路交通紧急事件的所有相关处置工作,是决定系统功能优劣的关键模块。应急处置与救援监控模块,救援指挥中心通过其救援信息,其他端系统通过其接受救援指挥中心的派遣和调度信息,履行本部门相应职能,并将救援进展实时反馈给指挥中心。事故分析模块通过连接系统数据库,可对过往案件进行事故黑点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为事故预防和救援资源的优化分配提供决策依据。数据查询与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数据库中历史案例信息和所有相关资源的检索与管理,根据救援资源的更新情况完成数据库的更新,保证数据的实时有效性,并可对救援预案中的具体项目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3.3 预案检索算法设计

本系统主要使用案例推理算法实现预案匹配检索,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用先前求解问题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类比和联想来解决当前的相似问题的方法[4],类似于人类认知过程中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

通过在应急救援完成之后加入应急预案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预案库的学习依据,通过不断自适应学习提升预案检索结果的可靠性[5]。

在大数据量下预案检索算法性能可通过将数据无纲量化操作提前至数据IO阶段,在事故归档过程中添加数据库触发器完成数据无纲量化,针对事故关键属性建立索引和控制数据规模进行随机检索等方法解决。

4 系统运行平台与主要用户界面(System platform

and the main UI)

系统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SP1),目标框架为.NET Framework 4,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服务器操作系统建议使用Windows Server 2008,客户机系统建议使用Windows NT系列,需要安装IE 6.0以上或Opera 9.0以上版本的网络浏览器,在获得使用权限后均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系统主要用户界面如图3所示。

5 结论(Conclusion)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域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快速有效响应已经成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某市道路交通为对象,采用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了市域道路交通应急预案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了市域道路交通紧急事件下应急决策的辅助优化,有效缩短了应急救援的时间,降低了由于人工经验不足而诱发二次事故的可能,从整体上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紧急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朱茵.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扩散影响分析与管控对策[J].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81-84.

[2] 张海波.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用与优化―以《J省公路交

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案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8,

(06):22-27.

[3] 吕宗平,胡欣,杨宏宇.基于案例推理的机场应急预案管理[J].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0,(02):1-5.

[4] 李茹,等.基于案例的推理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

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5):196-198.

[5] Alvear,etc.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Road tunnels[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3,34:13-21.

作者简介:

李 政(1988-),男,硕士生.研究领域:控制工程.

蒋 珉(195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控制系统

CAD,计算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