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质量信息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节期间,看到了辽宁卫视播放的宋小宝,程野等主演的小品《吃面》,觉得很有意思,连看了三遍,在令人捧腹大笑之后,以会计专业的眼光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处不在,小品中也透露出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中,从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小品《吃面》也依次展现了这些信息质量的要求。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它有二层含义,其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其二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一致、相互可比。这要求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判断标准上要一致,使会计信息在时间上有纵向可比性、在同行间有横向可比性。它既包含绝对数的比较,也包含相对数的比较,如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利润等绝对数指标,利润率、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相对数指标,以明确企业的发展趋势和在业界的经营水平。
小品《吃面》中的开场就是宋小宝扮演的顾客来到面馆门口,他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原来的‘大程子面馆’改成了‘海参炒面’,提高档次了,可能赚到钱了,面馆升级了,而且是自动升级了”。原来简陋的小店现在装饰一新,但味道还和从前一样吗呢?这就是信息的纵向可比过程,它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明晰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它一方面要求会计信息在凭证、账簿中的记录要清楚明了、字迹清晰、书写规范,出现错误不得涂抹刮擦,而应该按正确的方法修改,如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补充登记法。另一方面是要求会计信息表达简明、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方便信息使用者的阅读和使用。
小品《吃面》中,由于顾客和服务员在点茶水和面的问题上的问答不明晰和不通俗,形成了“鸡同鸭讲眼碌碌”的局面。顾客问:“茶水免费不?”。服务员:“免费”。顾客:“来二壶龙井”。服务员:“龙井没有”。顾客:“毛尖也行”。服务员:“毛尖没有,有毛豆”。顾客:“你们家泡毛豆喝啊?”。顾客:“你们是什么菜系”。服务员:“面条细,抻的老细了”。顾客:“有啥特色?”服务员:“海参炒面”。顾客:“海参是正经的不?”,服务员:“海参是海参,正经不正经不知道”。服务员的回答后来被经理点评为“有瘕疵”。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对融资租赁活动和经营租赁活动的性质判断,从形式上看都是租赁活动,但实质上它们在租赁期、租赁费、期满后财产的归属问题上都大不相同,因此,计量、确认、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这正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的体现。
小品中顾客点了海参炒面,服务员端上来后,他用筷子拨弄着炒面:“海参呢?怎么没有海参呢?炒丢了,扒拉出锅了,让你造了?给我一个完美的解释”。厨师的解释是:“我叫海参,这面是我炒的,海参炒面,完美不?”。其实表面上炒面的名字听起来都一样,但实质上此海参炒面非彼海参炒面,一个是用海参炒的面,一个是叫海参的厨师炒的面。不同的判断带来了混乱,也为后面的剧情的展开埋下了包袱。
及时性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按照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时限,及时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在统一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小品《吃面》中,顾客要了炒面,但嫌太干没法吃,就要求用炒面换汤面,汤面吃完后又不愿意付钱,其理由是:汤面是用炒面换的,要什么钱?但炒面又没有吃,付什么钱?但面条确实被吃了,却找不到人付钱。究其原因是因为顾客要的炒面没有及时结账,没有对炒面的所有权进行及时的确认,顾客不能控制和使用炒面这个资源的权力,因此不能以此进行汤面的置换。这个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没有及时的划清,造成服务员和经理思想上的混乱,也给顾客吃“霸王餐”找到了借口。
重要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要粗细适当、轻重有别。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对重要会计事项,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即重要的信息单独反映,非重要的信息合并反映或只在附注中说明。
小品《吃面》中饭店经理要求把点面、换面、吃面、结算的过程重演一遍,以便准确的判断由谁来支付面钱,他特别要求任何细微的环节都不能免,包括顾客要求在面中多加些辣根的细节也不能免,因为免了就有瘕疵。但因情节混乱无法判断,又邀请了名牌大学毕业的学会计专业的资深会计师妹夫来观看重演的情节,并声称如果还判断不清还要再请妹妹和父亲出来看重演,顾客也因此吃了三大碗面和三管辣根。之后,顾客放弃了原来的立场,道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真正的应验了当下流行的那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具体地说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要与决策相关、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不相关的信息是无用信息,它只会浪费决策者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如会计的对象是会计主体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非主体的、非货币性的、非经济的活动都要不是会计的对象,不能成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小品《吃面》中顾客在考验资深会计人员的能力时,出了9以内的数学题,题目中给出了公交车出站时坐了9个人,到一站时,下了2个人、又到一个站上来2个下去1个、又到一站没上没下、又到一站上来1个下去2个。会计人员在二个人抬的大算盘中上下飞舞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并且问:司机算不算?得到不算后他抢先回答了公交车最后到站时车上的乘客人数。但顾客出人意料的问:“请计算公交车行进途中依靠了多少个车站?”。在场的所有人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原来前面给出的上下车人数只是障眼,完全是无用的信息,与要计算的结果根本是无关的。
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它具体要求是:会计凭证的内容要真实、数字要正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会计账簿和报表的项目要完整,确保账证、账账、账实、账表要相符。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才能对外公布等等,也是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小品《吃面》中菜单上的海参炒面标价出现错误,把18.00错写成了180.0,导致了顾客囊中羞涩,付不起一碗面的钱。这看起来是小数点点错地方的错误,但这一点却造成了决策失误。面馆经理说:“做生意的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前几天出现了天价大海鲜,这里别出现天价面条。错了一点就把诚信整没了、把信誉整没了、把良心整没了”。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小品《吃面》中顾客最后掏出60元钱放在桌子上说“每碗面18元,三碗共54元,这是60元,不用找了,这回我看谁敢拦我”,他以谨慎的态度、多付了费用、有恃无恐、大摇大摆的走出面馆。留在身后的是反省中的经理和追问公交车到底经过多少个站点的资深会计。
由此可见,如果忽略了质量要求,可能导致误会的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决策的失误、笑料的频发、信誉的丧失。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局限于会计,也可能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 成本核算信息质量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是指:应用一系列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经济性的分析,从而带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更是重中之重。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要素。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也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四)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六)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业务)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就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八)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物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三、会计信息质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对此,我将对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做一个具体的说明,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
(一)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
1.可靠性。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实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2.相关性。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理解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4.及时性。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5.重要性。即应差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合理断定的重要会计事项, 应分辨核算、单独反应,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应。
(二)成本核算中具体应用要点
1. 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既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既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首先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精确计算。
3.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四、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第一,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
第二,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中去,企业获利能力也正是因此而实现的。
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个好的成本管理必须要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依托。因此,应用好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 《会计导论》[M].天津: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廖洪. 《会计改革会计准则会计制度》[D]财会月刊,2009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价值相关性 信息披露 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有效地实施对规范市场经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新会计准则主要在计量基础、存货成本计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则计提方法、债务重组方法、所得税处理方法、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处理方法的变化将会对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新准则实施后对这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以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回顾
( 一 )会计准则研究 Authur.Levitt(莱维特)(1997)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和经验,提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认为,新准则应该能够改善对投资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新准则产生的信息应该与投资评价相关;信息反映必须真实;如果不考虑计量的可靠性, 现行成本信息通常比历史成本信息更有用;广泛披露应该成为新准则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平滑化和正常化是财务分析而不是财务报告的职责。我国的学者也对此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王娜、胡剑(2009)提出,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实行了双重标准,既要满足会计要素定义又要满足会计要素确认条件,这样有利于防止资产不实与虚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新准则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进行了变革,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形成现在的质量要求指标,表现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国际趋同性。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从中国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看,均具有与国际会计惯例较高的协调性。
( 二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四项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和可定量性,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分别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林芍君等(2004)认为,所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内在品质,它由企业会计目标所决定,是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特定投资决策需要”这一总体要求的深刻化、具体化和明朗化。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和衡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又取决于投资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业目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可靠性。葛军(2006)通过对中国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的分析,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对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不够大;注册会计师没能完全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不强。曹庆华(2007)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研究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不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注册会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会计准则本身的问题。
( 三 )会计准则与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 美国和IASB认为会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颁布的有关具体会计实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规范,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准则的内在指导思想,制约着会计准则的制定。Hung和Subramanyam(2007)发现德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很少有诸如秘密储备类似的与盈余管理相关的调整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德国原来的会计准则中比较普遍。Lang,Raedy,Yetman(2003)研究了在美国股票交易所跨国上市的公司的会计质量,其结论与Hung和Subramanyam(2007)类似。Eccher和Healy(2003)把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我国B股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比A股强的原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实施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环境。沈烈等(2007)从狭义的盈余管理为出发点,结合新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认为新准则至少在四个方面大大压缩了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通道;缩小了死角;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适当限制;完善了会计披露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蒋玉珍(2008)通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分析,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可比性。李青原(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分别与公司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负相关,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性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更明显。
三、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与特征
( 一 )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 要清楚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首先要了解质量的基本涵义。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这样认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内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所认可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英国标准BS4778《质量保证名词术语编汇》对质量下的定义则是,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特征和特性,能满足给定要求能力的总和。这些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会计信息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我国的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探讨也有很多。张国建(2001)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必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必须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应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经济内容的程度及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可比性与及时性的高低。综合前文对于质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总结,对于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盈余管理、信息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的披露。
( 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表现的。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按照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的而提出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对信息使用者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的成败。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了“可理解性、有用性、及时性、如实反映、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完整性、一致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不十分明确,从而形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级体系。笔者结合了美国、IASB与中国的比较,如表(1)所示。FASB以及I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图,如下图(1)、(2)。
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 一 )盈余管理 本文从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与盈余增量波动幅度来衡量。样本数据选取于至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了报表信息不完整和2007年以后上市后的共110家。笔者将其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表(2)。其中的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应计盈余=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和盈余增量波动幅度都是以2006年的数据为基期进行计算得到的。这三个指标与2006年相比,如果波动的幅度越大,则说明信息质量就越高。从中很容易能看出,这三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其中盈余增量波动幅度的变化最为明显。这说明在2007年新准则实施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质量的提高。
五、总结
本文在回顾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质量做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在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仍然呈提高的趋势。本文的分析过程以及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投资者,研究结论揭示出新会计准会计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信息的更具相关性。这些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更加关注这三个报表间的相关价值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尽量避免了非准则因素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但仍然不能排除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以后的研究如能深入探讨繁荣、萧条等不同市场周期下的信息质量动态相关性问题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2]王娜、胡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思考》,《经济师》2009年第5期。
[3]林芍君、邰晓红、张丽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1期。
[4]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曹庆华:《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6]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国会计评论》2009年第6期。
[7]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蒋玉珍:《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财会研究》2008年第3期。
[9]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张国健:《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现代财经》2001年第3期。
[1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4]胡耀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
中图分类号:F60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1.1 可靠性。会计信息所反映出来的数据一定要是企业中真实发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转状况,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将信心真实的呈现出来。
1.2 相关性。会计信息所传达的内容要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符,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清晰的展现出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1.3 可理解性。对于会计信息的展现形式要符合信息需求者的接受水平,所提供的信息形式必须能够让人看懂,能够理解信息的内容。
1.4 可比性。会计信息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价值性,也就是说,将企业中前后会计信息进行对比,并且还要对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比较,利于企业的发展。
1.5 及时性。会计信息应该及时的将企业的经营运转状况向信息使用者传达,在第一时间将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公开,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对企业的经营运转状况有清晰的了解。会计工作者还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2 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要有全面的完善的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制定企业会计信息时,要保证报账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能够清晰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信息的制定能够让信息使用者从中获取到丰富的有用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通过会计信息的建立,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充分的展现出来,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了解,可以对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发现企业中每个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通过对财务状况的了解可以预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了解,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具有发展前景。融资人或者债权人通过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决定对企业的融资以及资金拆解计划,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能力。
企业的财务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和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可以及时的发现在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便于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管理,可以实现统筹管理,及时的将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因素消除掉。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更加有利。
3 新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权责发生制”
在以前的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是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来进行定位的,在会计原则中也是应用的一般原则对其进行的规范。但是在实行了新的会计准则以后,就将权责发生制列入了总则之中,理由是权责发生制在会计准则的全程中都有所存在,在财会工作中属于基础性的问题,有着较高的层次,并且统驭方面的作用比较强。
4 新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历史成本”
在《现行准则》中,“历史成本”是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加以阐述的,而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范畴,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再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追根溯源则在于资产要素的重新定义,新资产定义的要义在于资产要素的计量是面向未来看问题,既不强调回顾历史也不强调着眼现在。
5 新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配比原则”
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之下,会计实务中,首先是确认“营业收入”的金额,其次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成本”的金额,再次是按照期间配比原则来确认三项期间费用的金额。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公允价值”纳入了“会计计量属性”之中,与之相关联,新的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利得或损失,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依据的并非是“配比原则”。
6 新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与“配比原则”相类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也“难寻踪迹”,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资本性支出”的要义在于:资本性支出被资产化后,在其后续计量过程中应以“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加以费用化。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和资产要素的新定义,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许后续计量过程中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就使得被资本化的各项长期资产在其费用化过程中难以维系其系统性及合理性。
7 新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与“实质重于形式”
在《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可比性”和“一致性”是平行存在的两项原则,其中前者强调的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交易或事项时所采用会计政策的横向可比性;后者强调的是同一企业所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在不同时期所采用会计政策的纵向可比性。而在《现行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中既包括横向可比性也包括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由此不难看出,《现行准则》中的“可比性”实质上是将《老准则》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有机合并,此举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取有用的决策信息。
结语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愈发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准确、可靠的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制定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那么就要控制好这些因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了新的要求,那么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做出新的标准要求,以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
关键词:会计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 发展
一、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分析
1、会计技术的涵义及特征
会计技术是指生成会计信息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包括两个大方面,硬技术与软技术,硬技术是指生成会计信息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如:算盘、计算机,软技术是指用于处理会计信息的方法、规则等。从会计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会计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手写簿记系统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相比与手写簿记系统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还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会计技术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会计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原理的指导下生成的,一门技术的产生,一定是以一定的科学为基础,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会计技术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技术,而是由众多会计与非会计原理结合而成的。②会计技术随社会的发展而进步,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改变,会计技术必然会不断的创新新技术,并将各领域的高科技运用与会计信息处理当中,只有这样,会计技术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③会计技术是提高会计信息的手段,各种技术的产生必定是为了解决各类问题,而会计技术的生成就是为了提供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的涵义及特征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看法不同。朱兰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程度;克劳斯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是满足会计准则的程度。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前者从用户的角度,而后者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定义的。而根据国际化组织于1994年颁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规定,会计信息是满足各种需求能力的总和,包括明确需求与隐含需求。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也是观点各异,其中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建立与美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上的,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
3、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亏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类需求者的质量要求,与会计技术直接相关;而会计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变量,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这就如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到底是供给产生了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了供给,这并不是绝对了,会计技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正效应
(1)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和预测。因此,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提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及时性、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从会计技术的软件方面来说,传统的单式薄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收集处理与会计主体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并未涉及其他行业的信息,并且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便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可见单式簿记并不能预测企业将来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信息,缺乏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然而这些不足之处都可以通过复式簿记法来解决,复式簿记对各种杂乱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从而生产出能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经济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参考作用,由此可见,会计技术从单式簿记发展到复式簿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预测价值与反馈价值都有提高作用。从会计技术的硬件方面来说,计算机系统对于会计信息处理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相较于手工会计处理信息的单一、繁杂、慢速度,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于会计信息处理不仅能够快速准确的处理大数据,还增加了数据收集、处理的多样性,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因此,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提高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核性与无偏性上,从会计技术的软件方面来说,单式记账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其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这种记账方法造成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联系,没有相互平衡的联系,不能全面地、相互联系的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真实性。而复式记账与其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其对每笔业务要至少在两个账户中作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进行登记的记帐,并对每笔业务在至少两个账户中作双重登记,以相等金额在至少两个账户中记录,可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核性与无偏性。从会计技术的硬件方面来说,手工会计使得会计信息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经常存在各种无意识计算错漏,从而使结果误差偏大,而并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条件下,计算机能在数据输入正确的条件下保证信息处理的正确性,无论会计信息数据有多大的量,计算机都能精确的处理。由此可见,会计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核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保证。
(3)可比性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分为两个方面: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同一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同企业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单式簿记由于全国各行业的账本设置不一致,从而很难进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比较,而复式簿记不同,它是根据权威机构的统一核算原则来要求确定会计科目与核算内容,不要说是国内各企业,全球各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比较。此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各类程序,可管理者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会计方法来进行企业之间的横向纵向比较,电算化系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一贯性,便于调整年度会计信息,使其可比性与一致性得到了保证。
(4)可理解性
会计核算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容,和会计报告应当清楚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传统的手工除了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外,还附有各种注解,使得非专业的人对报表的理解十分困难,然而不是所有的领导都具有很好的会计素养,由此可见传统的手工会计对会计信息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手工财务报告以信息数据的形式输出,使报表更加简洁易懂,具有很好的自我解释效果。
2、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效应
尽管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会计技术信息的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泄露造成了安全隐患,现代网络技术尤为发达,各类病毒盛行,而且存在很多黑客这类专门以非法盗窃资料为生的群体存在,他们恶意攻击信息系统,破坏数据并使整个系统瘫痪,这些均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与保密带来的威胁,而且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非常的复杂,需要各类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处理,由于处理程序过多,若没有过硬的技术素养,便容易出现也会进一步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安全隐患。此外,计算机系统存在自身瘫痪问题,从而造成数据丢失或者程序受损,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也会对会计信息档案的安全保密问题带来影响。认为破坏会计信息是会计技术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负效应,公司内部人员非法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机密,并将其买给企业的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以上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整个社会福利状况得到威胁,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积极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引进各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为会计信息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进行严格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此外,定期的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一旦出现问题,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否当前会对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隐患,都应该及时维修处理。为会计信息做好备份,以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造成信息的丢失。
(2)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
我国对于在会计信息泄露的处罚及责任归咎等方面的法律系统还有多方面的缺失,为了打击犯罪份子,增加其犯罪的成本,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宏观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参与国际安全协议等。建立这些管理制度, 可以通过惩治网络违法操作黑客,有效防止网络犯罪,并加强对上市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管理, 从而保障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3)加强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企业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其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其对计算机操作十分熟悉。由此可见,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通过开设财会、计算机等方面的必修课来增加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亦可以通过讲座等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开设来为员工开放视野,增加其见识。除此而外,企业还可以引进新型高素质财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平均水平,还能够影响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给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提供榜样、进行辅导工作。
三、未来会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1、获取会计信息途径的改变
在未来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环境下,为满足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决策的需求,会计信息的获取方式会变得多样化,企业在各个部门工作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存储于集成的数据库,使得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从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企业会计系统还可通过网络,将会计信息到各部门的企业内部网页上,使会计信息公开化。另外,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将更具个性化、更便捷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信息的质量,方便经营者决策。
2、数据处理规范化
未来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将会大层面的提高,在企业决策方面,为了决策的准备性与时效性,对于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将会更加的规范。会计技术人员根据高层领导的需求,对会计实务的处理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降低了各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并不利于同行之间的比较,而对会计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加以报告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也是未来会计的又一发展方向。
3、会计计量单位多元化
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大陆迎来了许多的外资企业,而且许多中国本土企业也走出了国门,而这种状况会伴随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因此,会计信息处理时的计量单位将会采用各种币种来计量,这无疑加大了会计信息的运算量。而且,根据现在的形式发展,今后的财务信息将对企业决策方面有更大的影响,而这些决策都会涉及到与不同企业之间的业绩比较方面,此时的比较企业来自于全球各地,各个企业的会计计量单位不同,这也造成了会计信息计算的负担。由此可见,未来会计技术将朝着会计计量单位统一化方向发展。
四、结论
为了满足未来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技术将要越发成熟,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会计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成本效益、可理解性各个特征上体现,从而全面位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会计网络化信息处理也会给企业的信息泄露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发展会计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程颖慧,王爱霞,段铸.会计准则与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经月刊,2005,10
[2]郭新蕙.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分析及策略[J].中国商界,2009;9
[3]朱琳.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J].2011;11
[4]李建华.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2007;9
[5]马京华.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2005;3
[6]郑树旺.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新思考[J].辽宁财税,2000;11
[7]黎立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证实分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09;12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1.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能够满足隐含需要能力和明确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不同需求者要求的影响。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质量的高低对企业来说可以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其中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以下的特征:
(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利于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和评价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经营情况。
(3)可比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在不同会计主体和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之间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4)重要性。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主要是指在会计核算的进行过程中,要用不同的报告方式和会计处理方法来处理不同的重要经济事项,要细致的核算一些重要的经济事项,分清主次的处理经济事项。
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的实效性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勘查单位的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调整当中,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资产分配标准,这就会直接导致地质勘查单位资产占有率不均衡。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地质勘查单位都属于非上市公司,在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会计信息处理部门,会计信息质量的实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2.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质勘查单位的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可以熟练的应对地质勘查工作,但是在地质勘查单位内部还缺少专业的会计人才,特别是地质勘查单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的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面对新出现的经济事项和经济业务还缺乏处理的经验,直接降低了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3.会计准则执行缺乏规范性
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说严格规范的会计准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严格的会计准则可以对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规范,保证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业务在有条不紊的环境下进行。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者并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会计准则,这就在一定程度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同时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如果他们能够严格的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核算,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高地质勘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1.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相关性实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地质勘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要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入手,要保证投资者的财务报告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同时也要为经营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利于经营者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未来经营的总体方向进行预测,还可以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企业信誉危机。
(1)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2)投资者是国家。(3)地勘单位的会计信息尚未要求披露。4、地勘单位名为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实际实行企业管理的操作模式。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会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了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例如会计人员负责日常的凭证审核、账务处理等,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会计制度和业务也逐渐的出现,很多的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人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地质勘查单位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道德、专业知识等水平,要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地质勘查单位为了调动起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企业有时会为了利益的需要对会计准则中灵活性较大的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相关性的缺乏。因此,要对财务报表的附注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增加披露的内容来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保证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
3.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性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准则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地质勘查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正确的制定出规范的会计准则,这样才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中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同时地质勘查单位也要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力,要认识到会计准则的执行力不但与财务部门有关,还与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部门有关。因此,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层也要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自觉性、排除各种执行干扰,将会计准则落实到实处,如果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沟通,执行者要积极地配合管理者来完成会计准则中的各种要求。
(1)地勘会计制度是特殊的行业会计制度,只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2)地勘单位无权规范自己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
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