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

第1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探索 OTT智能电视与智慧社区建设的融合探索 浅析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实践 社区的智慧 智慧社区建设思考与探索 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细胞单元”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思考及探索 探索智慧医院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 健康社区的探索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浅谈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及发展策略 基于智慧扬州的社区服务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其解决对策 “智慧的社区”延伸到企业 智慧社区的产业链构筑 星湖云社区里的“智慧生活” e安居:做社区的智慧大脑 基于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研究 “智慧社区”的养老生活 互联网+智慧社区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压力的越来越大,住宅密度逐渐增大,城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城市运转方式效率低下,这样去就给我们带来了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比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的困境、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资源如何整合再应用等等。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加上近几年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概念应运而生,也成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的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落实地,是智慧体现的浓缩映射区和公众感知享有的直接获得处。区别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是在于其城市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这一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体现在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层面。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应该预先和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主动将精准的信息和服务,通过敏捷的手段推送给需要者;而社区服务的接受者则可以在社区内随时、随地、随需地获取各种服务和提出自己的需求。

智慧社区建设,并不局限于信息化,它期望生活在社区里的人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分享信息,期望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高效益的一种愿望,所以,它着眼于社区发展整体的总效果。

多年来信息化建设总是强调“以信息资源为中心”、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今天人们更需要资料精选系统而非增加阅读量的系统。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路走来,从电子政府建设 -> 社区信息化建设 -> 社区对外服务平台建设 -> 社区事务“一门式、一口式”受理模式 -> 智慧社区建设。

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是同等重要,三者都是信息资源。软件加上网络成为智能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政府业务自动化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上来,构建更多的社区智能服务系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2智慧社区服务现状

2.1 国内智慧社区建设概况

国内社区建设以特点主要是“以点及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比如,无锡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清华园街道从2005年起就着眼于新型社区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逐步开始智慧社区的理念探索与应用实践。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实现了可扩展的现代化社区服务和智能化社区管理体系。

2.2 国外智慧社区建设概况

国外智慧社区建设多以资源和环境为目标。比如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韩国松岛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

2.3 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是便民,节能,环保及健康,这些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因而可以理解社区人员需求就是智慧社区的有效推动力,也决定了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

3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基本策略

“智慧社区”立足于智慧城市针对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和社区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其构建领域比较杂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用程度也不高,使用人员比较广泛和文化程度差异较为复杂,人员使用和培训也难以具体实施,没有形成整体推动大环境,从而导致没有智慧社区的实现大打折扣。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3.1 制定统一标准

在未来的建设中,对智慧的内涵进行抽象概括,统一名称,规范表述,制定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

3.2 统一实施规划

智慧社区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对接困难,重复性信息确认和检测等。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面向服务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社区生态系统;将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三融合,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让“五化”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

3.3加强智慧社区基础建设

智慧社区通过对区域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基础环境、商圈、社区生活服务业等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所以,它强调建设过程的生态体系,一是参与建设的各家单位相互的包容整合型生态,二是信息呈现和使用过程中的生态性。将社会上现有的各系统整合在一起的数字交换中心,和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智能化分析的自动处理系统。此外,建立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也是为智慧社区建设做好良好的准备。

3.4加强联动的体系

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各个子系统间的联动,不仅做到相同系统之间兼容和资源共享还要做到不同的系统能够互相兼容、资源共享,通过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等进一步拓宽建设范围,增强功能,更好地发挥多系统融合互动、资源共享的优势。

4 结论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是对智慧城市继承和扩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社区管理、服务及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

为业主提供一个信息化生活平台,大幅提高业主生活品质,让业主享受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全新生活。社区信息化建设旨在满足小区业主获取小区内和周边各类信息的需求,增进小区业主与物管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小区物业管理和人居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我国首个国际信息化智能社区成立(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中国物业管理》 杂志第119、125期

第2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三新”社区;应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社区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三新”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因此,适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社区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结果。

1 国内社区目前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社区的管理开始由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化为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管理,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社区治安管理方面主要应用安防监控技术及智能楼宇的门禁产品,社区给居民提供了居家养老、社保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民族宗教、普法宣传、科普宣传、文化活动等各项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生活。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各类信息仍然处于零散状态,张贴布告、社区电子信息屏等方式仍然是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紧急服务呼叫系统、小区出入电子管理、家庭防盗报警、社区报警系统等安防服务还较少应用,尽管有些地区的社区服务已经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但从整体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建设中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程度仍然较低。

2 云阳桥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云阳桥社区是“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将社区建设成服务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态社区。我们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深入建设和谐社区、科技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社区为载体,以信息化应用示范为基础,通过社区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完善,将宣传和推广新知识,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作为途径,把社区建设成为“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三新科技社区作为目标,力争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实现居民的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

3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服务架构分三层,其中数据支撑层构建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社区党建、计生等管理为主的业务处理数据库、社区服务为主的服务信息数据库以及与移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信息。应用服务层主要提供居民的各项服务和社区业务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访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3.1 社区门户网站

建设社区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包括社区新闻、政策法规、社区服务等,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可沟通交流的平台。

3.2 社区管理服务系统

主要是对居民信息、劳动就业、居民健康、社区服务、民政事务、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社区党建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率,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方便社区沟通交流,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实现基层社区管理创新发展目标。

3.3 物业管理系统

通过公共服务、企业服务和业主服务等功能,在物管和居民之间构建了一个适时、有效的沟通平台,改进和提高物业公司的软服务,成为沟通物管企业、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桥梁,降低社区管理运营成本。系统包括以下内容:亲情提示、社区介绍、社区配套、物管人员、物管电话、物管指南、特约服务、收费标准、业主调查;业主对本户房产信息、车位到期信息、水电气抄表信息、报修信息、物水电气信息等的自助查询,及在线报事、在线预约和在线投票等。

3.4 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系统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行宣传,并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提供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检索、个人健康档案和医疗保险帐户信息查询,提供医疗健康咨询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计算机的推广使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用户群体。

3.5 社区安防监控管理系统

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集成监控与管理功能,使工作人员能够便捷地进行社区安防监控系统的操作,对公共区域、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等进行便捷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 信息技术在“三新社区”建设中的意义

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社区建设中达到了以下目的,(1)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整合了各类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组织和人力资源,使之达到充分利用的水平,而且实现了社区业务和服务的网上办理,信息的多种方式的提示和沟通,居民可以通过社区信息化系统获得各类所需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服务平台为示范基础,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工作为重点内容,加强新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新产品的演示体验,形成生活服务的“数字化”模式,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使得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实现居民素质、群众生活质量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春华.信息技术在高邮社区建设中的体现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12.

[2]苏静.浅析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0,4.

第3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第4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目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社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的必要手段,社区建设中科技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二是以社区办公系统网络化为主的软件建设,三是实现以社区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形式网络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安防产品等技术成果,有效地满足了市民集咨询、救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公共事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创建“三新”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技、信息、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2镇江正东路街道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镇江市正东路街道位于镇江市区东南部、毗邻古运河,是镇江市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辖8个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注重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重视安防产品、环保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采用网络宣传和服务方式,应用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等形式,配合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强科技的宣传和普及。“十二五”时期,街道进行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普及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以社区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加强新知识宣传和新技术示范应用,实现网上网下的服务网络,把社区建成以数字化和环保型为特色的科技社区,让居民享受科技成果,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3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服务企业和居民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资源和工作流程,完成社区房屋、居民、办事、公文等各类资源的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和入库,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区基础数据库;对已有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建立社区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营运体系和居民信息互动服务系统,增加沟通渠道和提升服务水平。系统架构如图所示。

3.1社区门户网站

建立门户网站,进行社区基本情况和服务信息的宣传,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3.2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社区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志愿者、计生对象、社区内企业、出租房、营业用房、物业等信息的采集及人工录入或者导入,汇集各类部门数据而成的综合数据库,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并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

3.3社区服务管理系统

实现社区的社区台账、社务公开、政务受理、协同办公等政务服务;社区老人关怀、宣传教育、求职招工、社区志愿者服务信息、民意民生调查等社区服务信息;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等方式,覆盖家政服务、外卖服务、教育培训、家电维修等商务服务。

3.4社区矫正系统

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数据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服务卡,通过移动信息平台--企信通,以短信群发的形式发送各类信息,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社区服务、集中教育、心理矫治活动等信息的告知,更大程度地提高矫正效果和监管效率。

3.5信息互动服务系统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结合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功能实现服务人员与居民的互动沟通,为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沟通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及时方便地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将社区服务延伸到社区外,充分体现主动服务和居民关怀的理念。

3.6社区居民健康服务查询系统

通过与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接口设计,实现在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居民能够了解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制度,个人医疗健康咨询和查询医疗保险帐户信息,进一步保护和增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社区居民通过对系统的使用及熟悉,将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7社区安防监控管理在社区已有的安防监控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监控与管理界面,进行方便、简单监视、控制和管理,社区安保人员可监控各个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

4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社区建设中达到了以下目的:

(1)信息化建设为社区管理基本信息提供整合分析的平台,为基层的服务人员提供一个管理的平台;为社区住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可通过网络、计算机、手机等信息化设施,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和与居民间的双向沟通,使居民能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可通过实时监控设施,做到实时监管。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服务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达到全方位社区服务目标。

第5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有300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一定共识:其一,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其二,智慧城市的主线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其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居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手段,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发展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政策支持

政府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引导者、推动者,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延伸产物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政府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的转型起着关键作用。从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很多城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智慧城市经历被包含到独立的过程,政策涵盖的内容也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并在鼓励政策方面日趋明确和具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仍将延续。表1列举了部分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

1.2智慧城市内容与规模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概括为四层架构,两类保障体系。四层架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在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公众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建设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提升及智慧园区建设等;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建设等。保障体系指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建设。图1所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架。

图1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至2012年底,全国有超过180 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2013年初,国家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 400亿授信额度。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近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超过4万亿元。图2所示为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图2 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1.3 商业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投融资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主要有表2所列的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 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的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营(BT 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由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

(1)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5月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云计算模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云;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云;通过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形成应用云。

(2)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大数据整体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4-2017》显示,中国大陆2014年进入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接近30%;预计2016年大数据市场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人民币。大数据驱动行业成长,需求持续增强,应用逐步落实成为软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着力培育自身的数据资产。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3)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4)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应用物联网装置于2015年可达29亿元,而2020年更可达到132亿元,将成为带动未来智慧城市衍生出来的新商机的主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5)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3 结 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技术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速度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前景和影响力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3-26.

[2]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2-6.

[3]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88-93.

[4]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4(8):1.

[5]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55-159,170.

[6]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9-31.

[7]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的五维度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41-45,75.

[8]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第6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区建设;基层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5-02

良好的群众文化可以提升我国的人文发展水平,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我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对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有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可以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是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所以要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就要注重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要明确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找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积累经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引导功能

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取向具有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社区理想和目标。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既表现为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一个社区的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社区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标准”产生不符的情况,社区文化将发挥引导作用,使之与标准相符合。当然,这种导向是潜移默化和自觉自愿的,是主动认同基础上的接受和融洽。例如莲花北村倡导的“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尊老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等等,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审美功能

提高民众审美水平。如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整齐性比较强,在形式上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就能够在整齐性和统一性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广场舞又是运动型的艺术,在跳舞的同时就能舒展筋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比较有利,加强了群众的身体锻炼,长期锻炼就能够在审美情趣以及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使人们在心灵上找到慰藉,这样就有助于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广场舞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

(三)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犹如粘合剂,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

(四)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指社区文化能起到给人们的消遣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的作用。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而社区文化恰恰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场地。社区居民在紧张繁忙的一天工作中会感到精神倦怠,身体疲劳。社区文化活动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使他们从劳累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次日的工作。

二、新型社区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管理机构缺乏。

尽管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具体性工作却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化管理。如果没有专门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带头人,则就没有相应的建设平台对人才进行吸收与招揽,大多数有志之士就会空有热情,而没有用武之地,造成群众文化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此外,一些文化机构在初衷上是非常美好的,然而在实际实施期间却存在职能缺少以及无头无脚的问题。管理机构的相对缺乏还会使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造成思想落后以及传统死板,带给行业一大难题。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社区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是社区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社区文化建设只会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严重不足,由于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收益返还期太长,因此很难吸引投资。而且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并不愿意在文化建设上投资,因此导致社区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例如,社区公园是居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但是社区物业在公园的养护升级上投资迟缓,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四)社区文化建设流于表面,注重形式体现而忽视文化建设的实质。

社区文化建设是为惠及社区居民,推动社区发展而开展的,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质的把握,而非仅仅看重形式的体现。社^文化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社区主要按照地域划分,而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文化层次各不相同,居民个人修养良莠不齐,文化爱好大有差异,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居民的不同需求。

三、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是提升社区居民人文素养的途径。我国当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就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与之相适合,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而群众文化活动恰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利龙.着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深入推动文化惠民[J].大众文艺,2014(12).

[2]农炳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08).

第7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社区管理 社区服务 理论教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时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它在实践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号召的提出,“社区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该专业新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方向。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该专业的实践运用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了该专业的教学。为了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黄冈市社区建设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在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握住契机,展开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一、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人文科学系公共管理教研室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实践方案,指定了包括我在内的两名专业教师分别领队,带领14名该专业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驻黄州区建新社区和毛纺社区展开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入户采集小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录入工作,帮助建立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并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小区基本信息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同时对小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展开社会调查,制作了调查问卷,写出了调查总结报告。

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对当天所做的工作和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指导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点评,必要的时候邀请小区相关负责人协助进行教学工作。整个教学实习期间,学生全部深入基层,针对黄冈市社区建设现状,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发现了黄冈市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在“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教师通过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开始了实践性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二、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

学习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但是这种“教”与“学”的形式则有多种表现。通过回顾教学实习中的一个个案例,我发现教学首先要掌握住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去调动自己的兴趣,去能动地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根源、意义,这样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案例:在教学实习开始之初,大多数学生迟迟没有进入角色,没有走出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甚至还有学生带着教科书进行实习。针对这种情况,在实习的第一天晚上进行总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社区服务?”与以往在课堂上教学不同的是,我要求学生不准翻书,而是去向社区干部要答案,去通过社会调查得出答案。次日,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发现“社区服务”这个概念除了街道几个干部知道,其他居委会主任都茫然不知。

回来后,再次进行总结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这种现象。我要求学生再扩展一下思维,看能不能想到什么。在经历短暂的沉思后,有部分学生谈到:一方面我们社区要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大部分站在最前线的居委会主任却都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服务,于是自然就产生了排斥力。对社区服务这项新生事物认识不足,意义宣传不够,仅作为部门的业务工作,在小范围内的一个系统内的宣传是不适合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的推动力的。我适时地谈到:这就是我国社区服务行业所面临的内在阻碍。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与社区居民、社区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来找到答案。学生的兴趣迅速被调动起来,自发进行了分工,有负责制作调查问卷的,有负责拟订座谈提纲的,等等。几天之后,我们在开总结会的时候,一交流,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社区服务应当开展哪些服务?”这个问题中,通过对问卷选择项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阶段,缺少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社区服务应该由什么人来做?”的选择,67%以上的人认为“退休的老太太也能够胜任”;对“社区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工作?”的回答,79%的人选择的仅仅是“清洁、绿化、收取物业管理费”。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的教材给出的答案产生了出入,由此引发了师生间新的讨论。

比如“社区服务由谁做?”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项都是“由居委会或者社区干部来做”。而对真正有权力、有能力去更好进行社区服务建设的政府部门,却很少有人会想起,我们的教材中恰恰谈到了“政府才是社区服务的最强力的后盾”。

问题继续抛了出来:为什么黄冈市社区的居民没有想起政府“社区服务”这一职能?是居民没有意识到还是政府职能产生了盲区?

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大家意识到光靠翻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又积极与社区干部进行了访谈,在老师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结论:是因为黄冈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比如“服务渠道与对象的矛盾”、“服务功能与服务需求的矛盾”、“服务设施与服务资金的矛盾”,而这些答案的给出又与我们教材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得到了印证。

大家针对所发现的存在于黄冈市社区建设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集思广益,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诸如“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服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加大扶持,形成规模”等。以上这些建议,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们经过了对调查问卷的一再分析,经过了与教师、社区干部、社区居民的多次讨论得出的,可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半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带给大家的感受却是全新的。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学到了与课本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知识;而对于我们教学工作者,却完全可以用“惊喜”来形容。

三、实践性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启示

刚才我用“惊喜”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其实这种“惊喜”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形式的启发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预定计划,很好地开展了小结工作。每天我们从实习单位回到学校,都会按时召开总结会,交流每天的所见和所闻,交流大家的所感和所想。学生们拿出自己遇见的实例,像上课一样进行交流,大家问着:为什么课本上是那样,而实践中是这样?理论和实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大家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翻阅教科书,带着问题围着专业老师展开咨询。有的学生积极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甚至有的学生给自己家里从事居委会工作、物业管理工作的亲戚打电话取经。在学生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调动了起来,他们不再是皱着眉毛去学习,而是带着微笑认真地学习,他们不再是“要我学”,而是真正的“我要学”。一个学生在他提出的建议被建新社区的领导欣然采纳之后,兴奋地说:“原来我学到的东西这么有用。”听了这句话,我感觉到兴趣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师,而引导兴趣的正是实践。

(二)实践教学对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启发

其实真正在实践教学中受益的绝非只有学生,教师也是受益人。学生对于所接触到的与课本讲授不一样的东西,会显得格外的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那么老师理所当然就成了他们提出问题的主要对象。我们的专业知识比学生丰富,社会阅历比学生丰富,但是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仍然感觉到力不从心。怎么办?总不能说“我们也不明白”吧?于是,更深入地寻找答案,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倡导了多年,培养动手能力也成为高职高专学校的主要宗旨。而实践教学法我们也似乎学习了多年。在以前,我们认为,每年暑假派出老师去基层单位实习,在上课的时候把自己在基层单位的经验和感受教给学生,就是实践性教学。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展开工作的这半个月里,我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还是太狭隘,并没有理解实践性教学的精髓。

我认为,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要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形式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带动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去发现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目的侧重教学,但不仅以此为目的。因为实践和教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去促进实践的改革,通过实践去完善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史铁尔,于雷.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8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养老服务项目

“银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据《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今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而劳动力人口则在波动中趋于下降,未来或出现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4∶2∶l”家庭结构日益成为社会主体,由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我国老龄人口空巢化和高龄化这一形势严峻下,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凸显: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人力资源丰富,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就近养老方式,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安享晚年,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和问题。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在老年人所属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照料式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两大功能。

我国社区养老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些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多成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5620万人,比2011年底增加2159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9.1%。但就全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来看,发展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仍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项目单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基层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经费支出负担较重,且主要用于人员支出和社区日常事务支出,用于社区建设支出的经费不到总经费的10%,而用于养老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政府虽出台了系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不足,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且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为继。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指导纲要》等法律规范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标准不明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老年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形式化严重,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不仅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期望获得内涵丰富的精神生活。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和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仅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缺乏托老所及日间照料场所,即便社区自办了托老所,但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入住率低;社区养老服务过多重视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照顾,其服务多是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项目,忽视了老年人对沟通、娱乐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另外,许多社区虽有一些老年人娱乐设施和健康服务设施,但提供的服务项目少,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多没有;设施单一简陋,缺乏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难以满足医疗急救和专业护理的需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低,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缺乏

一方面,社区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水平较低,而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者多为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养老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专业照顾,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此外,我国还未建立成熟的养老技能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在于社区养老服务筹资渠道单一,也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多元化供给,还包括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从最基本的便利需求、医疗需求、家政服务需求到法律援助需求、临终关怀需求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都考验着社区的筹资能力。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既无法满足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需求,还会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也相对匮乏,福利彩票的公益金2008年福利彩票的总支出超过100亿元,但是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只有7亿,仅占总支出的6%。而民间资本虽然庞大,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集中利用,政府出台的鼓励扶持政策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落实,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面临着资金和身份的双重困境。

(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不足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中很大一部分服务是由志愿者来提供的,我国常年开展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过600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只是美国的1/6,且其中很大部分为在校学生,难以保证充足的志愿服务时间。调查显示,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多是低龄老人。其次,非营利组织是国外养老服务的另一重要提供主体,而我国的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参与力度小。在美国,每160人就有一个民间组织,我国则是每5000人才有一个。最后,社区居民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养老互助。据调查,老人对社区的认可度较高,很大一部分身体健康且闲暇时间较多的老人具有提供社区养老互助的意愿。因此,地方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可积极引导,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与老年人形成养老互助小组,充分吸纳社区的闲散人力资源。

(三)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化、服务人员的低教育程度及缺乏专业培训则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照顾老人只需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多限于家政、清洁和探访等工作。服务对象则局限于独居、孤寡老人身上,辐射面狭窄。另外,社会上对照顾老人的职业缺乏认可,限制了医学护理专业及社会工作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去。社区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多由下岗职工组成,既缺乏医疗保健、心理学等专业素养,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难以迅速掌握养老所需技能。此外,护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需要自己花钱报班,即便掌握了较强的护理技能,也难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极大地阻碍了服务人员寻求专业培训的意愿。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考

(一)拓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保障公民安享晚年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基层社区需要提供各个层面的社会性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大部分社区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经费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建立专项资金等政策保证基本的养老服务经费。同时,还应在社会上开展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活动,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鼓励社会团体、慈善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爱心捐款捐物等公益性活动,作为养老资金的补充来源。最后,政府出台切实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建设运营,创办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法规政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法规政策、健全的制度设计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因吸纳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长处而备受推崇,地方政府应从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整体布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地方政府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包括设立统一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标准,如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养老护理标准、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要求、卫生医疗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此外,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监督机制、志愿者服务制度以及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布局,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老的社区,充分整合已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文化站、卫生服务站、老年大学、托老所等共同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可适当将社区内的锻炼设备、社区通道等改造为成无障碍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出行和娱乐需求。此外,还应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通过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内容,满足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仍需拓宽。一是要搭建老年人活动交流平台。老有所乐是衡量养老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社区应多组织创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站,开设各类文化班、兴趣班,鼓励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文学、书法、绘画、医疗保健、心理等课程,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可成立日间巡视小组,重点看护有特殊情况的老人,不定时提供上门服务,了解并满足老人的需求。三是强化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充实社区医疗服务人员队伍,除配备全科大夫外,还需增加足够的医护人员,定时为社区老人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及日常保健等服务。

(四)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打造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

一是实施专业化培训。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来自于失业待业群体以及离退休职工,缺乏专业素养,无法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且这一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政府可鼓励发展养老技能培训机构,组织开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其持证上岗。二是培养和选拔护理专业人才,吸纳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加强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提供服务质量。三是鼓励志愿者参与,中青年群体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力军,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高,但其提供的服务能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 闻笛.民企投资养老需要爱心和智慧[N].中国企业报,2013(12).

[2] 郑惠强.大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J].群言,2012(5).

第9篇: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养老社区;保险公司;战略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对于养老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目前公立养老院不管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上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了机遇。

1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机遇

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在“十二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目前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 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日趋严重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需求将大幅增加。而面对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国家投资远远没有跟上,养老机构严重缺乏,中国养老床位缺口所需的投资达2000-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养老机构中的其它配套设施,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在4万亿元。

与此同时,2012年7月26日,中国保监局调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上调不动产投资上限比例,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建设。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养老社区的投资可以扩展产业链,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及老年建筑等产业。

第三,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服务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竞争程度还比较低,目前真正运营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只有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两家,大部分投资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市场化严重不足、市场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为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机遇。

2 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

2.1传统观念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居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奉行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认为子女照料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而不愿意把父母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对生活多年的地方有大依赖性,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而去一个新环境;同时,如果子女送父母到养老院,会被认为不孝顺,而备受压力。因此,多年以来,除少数无依的孤寡老人外,即使家庭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内的主要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

2.2土地成本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2007年8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把土地共分12 个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地,拿地成本不一样,如果已较低的成本拿地,会大大降低养老社区的营运成本。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拿地建设养老社区没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如果以普通商品住宅或商服用地拿地的话,以北京和上海目前的价位,必然成本太高,保险公司不可能运营或盈利。

2.3综合运营对养老社区的挑战

养老社区囊括医疗、护理、娱乐、物业等服务,令保险公司更像是一位“综合运营商”,这个全新的角色,正在考验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智慧”。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经营运作模式陈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设施和服务质量偏离市场要求的问题,商业养老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和体现。

在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真正意义上符合现代老人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的老年养老社区很少。

2.4税收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目前,国内商业养老相关税法还不够健全、完善,相关税收制度还比较单一,许多具体规定还比较缺乏。例如,在税法中,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支付的养老保险费能不能税前扣除,单位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养老保险费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说明企业为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时,还要为此交纳个人所得税,这不利于员工福利的提高和个人养老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个人税收负担,从而不利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3 对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建议

3.1战略创新

土地成本和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盈利周期,而土地价格是由政府决定,如果政府给予政策优惠,用特殊规划用地的低价将土地出让给保险公司,那么几乎就是保盈利的项目。如果政府没有给予土地出让优惠政策,采用商业用地市场化的手段出让土地,那么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将相对较高。所以,保险公司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低价出让土地,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土地为最终目标,并进行商业化运作。

针对面对目前土地和税收政策现状,保险公司必须市场定位清晰,公司战略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而目前的法规政策,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必然较高。在养老社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要想盈利,必须提高养老社区的入门门槛,这也决定了服务对象必定是高端人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城市规模决定高端人群多少,养老社区地理位置和服务方式决定高端人群入园的强弱。

好的地理位置属于稀缺资源,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应尽快在稀缺地理位置拿地,但也提醒,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该根据自身公司实际情况来操作,切忌盲目上马。

3.2产品创新

保险公司在发展中积聚了大量长期资产,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机构网络资源,如果未来通过产品创新,发行以服务为承诺,而非提供现金保障的新型保险产品,将使保险公司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而这些优势是其他机养老构无法相比的。

具体为养老社区服务可以与公司销售险种挂钩,如某一客户购买某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 那么他可以在该保险公司下设的养老社区享受相应的服务, 而如果客户购买该公司寿险产品,没有购买养老产品, 却想进入该养老机构, 那么可以把寿险产品转化为相应的养老产品, 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根据客户购买的养老产品规格享受到不同类别的医疗、护理、物业等服务。

3.3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各地建立类似于集医院、娱乐、交友和养老多样式的连锁超市经营模式。使用连锁式经营方式,不但能整合本系统内的所有资源,还能整合一部分社会资源,使连锁式养老社区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 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利润。同时,使客户有更多选择,可以确保客户在不同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不同景点坐落分支机构, 于是客户就能任意选择居住场所, 减少居住地的单一性。多样式的服务经营模式还可以有效管理客户的信息, 如病历, 生活起居习惯等各项记录,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元昊,我国保险资金投向不动产问题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9年第3期

[2]张莉媛,我国保险产业链弊端分析,企业研究,2010年第8期

[3]孙祁祥等.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7—2008).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