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

第1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蒙68万元一条的广告报价和其助理5万元的月薪被曝出后,自媒体圈炸了锅。这行业还真是赚钱,然而赚钱的方式还远不止这一种。

除了广告,有人售卖内容月入500万元,还有人卖货每月5000万元流水,更有人通过卖号套现1.78亿元……

赚钱的方式依然不断在延展,付费圈子也是新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围绕微信生态提供工具服务的商家也相继获得动辄数百万甚至上亿的投资。

2017年,自媒体们还能继续赚大钱吗?如何赚呢?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采访了新榜创始人徐达内、粉丝超过1500万的“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等十多人,总结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变现方式,而每一种形态背后,都有自己的产生逻辑和准入门槛。

一、68万一条的广告是好,但广告之外的空间更大

在图文类自媒体广告模式中,“咪蒙”应该算是业界传奇了。据新榜报道,“咪蒙”头条报价68万元,栏目冠名30万元,底部Banner 25万元;二条软文38万元,底部Banner 15万元。

而据新榜创始人、“自媒体领域的百晓生”徐达内透露,大部分头部自媒体的头条广告报价在10万元?30万元之间。也正是因为有丰厚的广告收入,咪蒙刚毕业两年的助理也能拿到5万元的月薪。

不得不说,广告还是自媒体最主要的变现模式。然而,能拿到头部资源的是少数,“咪蒙”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商业成功,背后也是有原因的。据新榜报道,“咪蒙”公众号的粉丝数在1000万以上,头条平均阅读数是200万,次条平均阅读量100万。在阅读量背后,咪蒙在每次的文章标题上也有投入巨大的精力,每篇文章有近100个标题备选,在初步筛选之后还会放到三个顾问群投票。

但是,广告模式一直被人们诟病的是它和传统的内容商业模式并无差异,天花板低。早在2015年,吴晓波(代表头头是道投资基金)就召集被投自媒体人交流,他认为要把广告的份额降下来,做广告之外的事情。之后,吴晓波本人开始尝试付费产品《每天听见吴晓波》。

事实证明,确实已经有很多微信公众号开始做广告之外的事情。“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目前“十点读书”的付费内容收入是广告收入的2倍多。此外,“有书”创始人雷文涛也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目前“有书”的知识服务收费营收已经超过广告,占总营收的50%以上。

未来广告将是每个自媒体的变现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唯一。

二、月营业额500万的内容电商将越来越多

2016年8月,新榜联合有赞的一个报告指出,在新榜排名前五千的头部大号中,有1/7的公众号都在尝试内容电商,更有人可以做到每月营业额5000万元。

凯叔最早是央视财经频道的主持人,为了把自己讲给女儿的故事分享在网上,他创建了“凯叔讲故事”。粉丝越来越多后,开始有家长问凯叔选择的故事绘本在哪里可以买到,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凯叔开始自建商城卖绘本、随手听等亲子产品。

内容让自媒体人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而在互动的过程中,自媒体人被赋予从未有过的被依赖感,而用户的依赖催生了付费,这是最朴素的内容电商逻辑。

“糕妈优选”和“小小包麻麻”是内容电商中的佼佼者。主创年糕妈妈和小小包麻麻的身份都是小孩的母亲,在备孕和养育孩子期间她们成了母婴亲子领域的KOL,众多年轻的父母愿意相信她们的选品,并希望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购买到,于是搭建商城成为很多内容创作者的需求,也催生了有赞这样的服务商。

截至目前,“糕妈优选”和“小小包麻麻”的月均营业额都在5000万元左右,而前者的最高单月营业额突破8000万元,最高单日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

有赞数据显示,从品类而言,内容电商以亲子、食品、家居、数码、珠宝首饰居多;从销售的商品而言,书籍、儿童绘本、儿童玩具、茶叶、纸尿裤、面膜、护肤品、锅具、彩妆、运动装、小数码居多。而关于内容电商的门槛,有赞CEO助理、资深运营专家冷面认为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核心能力:

1.电商运营能力。如果没有好的电商运营团队,不熟悉运营、促销、客服、打单、发货、售后服务,自媒体做电商,很可能被一次活动搞垮。

2.选品能力。产品与公众号调性、粉丝需求不匹配,会造成库存积压,且选品不到位会造成恶性循环,粉丝会在前几次的商品推荐中形成成见。最好是第一次小心试验,争取“开门红”。

3.供应链整合能力。自媒体非常擅长于内容运营,但对进货的源头、资质的把握需要招聘专业的人士来负责,不然,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都无法得到保障。

另外,做内容电商有个前提,内容必须是读者需要的。目前在内容电商上收益靠前的几名,公众号阅读量都_到了10万以上。

而在未来,垂直细分的领域,尤其是传统大众媒介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将是内容电商的主战场,如亲子、母婴、服装礼仪等领域。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用户需要独家、专业的内容帮他们建立科学认知,另一方面他们也懒得去挑选,希望直接边看边买。时尚博主黎贝卡早已洞悉了这种依赖心理背后的用户心态:“并不是市面上缺乏这样的东西,而是他们根本就懒得选。”

有赞CEO助理、资深运营专家冷面笃定地认为,未来会有更多供应链公司进入内容电商,给自媒体电商提供货源,同时也将会出现大批月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自媒体电商。

三、“罗辑思维”的蛋糕将被分享,有人月入500万

用户付费,除了物质层面的消遣,还有精神层面的提升,付费知识服务于是诞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的背景下,碎片化学习成为很多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基于移踊チ网和移动支付场景的内容产品将不断涌入市场,而罗辑思维的内容付费蛋糕也将会被瓜分。“十点读书”是较早尝试的一个。

虽然目前仍无具体的数据统计出有多少公众号开始尝试内容付费业务,但是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了解到,“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插坐学院”“三节课”“笔记侠”“Spenser”等都在做知识付费,内容涵盖女性成长、心理学、职场、新媒体等方方面面。

而罗振宇甚至为了专心发展知识服务业务放弃了广告和投资业务,并与papi酱分手解约。

关于内容付费的尝试心得,罗振宇曾亲自讲述过有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头部的人和内容圈起来就能赚钱,但是后来意识到了问题,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被赋能,赋能到极端的用户就需要一个翰林院;

第二层次,在不同行业找到牛人分兵把守信息,如得到推出的《前哨・王煜全》和《吴军・硅谷来信》产品;

第三层次,把某一领域的知识做成新时代的版权级的产品。

罗振宇认为,用户更愿意为“版权型知识产品”付费。以《新华字典》为例,商务印书馆抢占了汉字字典这个认知后,其他竞争对手再难跟进。占领用户的认知将是内容付费市场竞争的关键。

因此,在某一方面占领用户认知的自媒体将会成为该领域最权威的内容机构,用户也愿意为此买单,而“罗辑思维”之外的市场正不断崛起。

四、入圈付费的社群将成为大V的变现利器

来自四海八荒的用户一起上了同一个人的课,需要找个课后讨论的场景,于是社群诞生。目前也有很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付费粉丝群,不过不是在微信上。

在腾讯投资的付费社群工具“小密圈”中,目前已经有5万个圈子而冯大辉所创建的“小道消息和他的朋友们”,成员已经超过1万人,用户进入该圈子需要支付256元。当然,平台方小密圈会抽取5%的入圈费用,保守估计冯大辉已经获得200万元以上。

除冯大辉外,前阿里运营亦仁的圈子“生财有术”不到5天时间就已经赚到了28万元。该圈子最初定价365元一年,每满100人入圈费上涨100元,目前已经涨到1065元一年。

小密圈不同于微信群的聊天模式,它更像是移动端的论坛,用户的交流是有主题、有线索的,用户也可以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加精收藏操作。在进入门槛上,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除了自媒体大V,普通素人在小密圈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一个英语老师在小密圈解答英语相关的问题,两个月获得1万多元。

五、上亿的估价售卖,落袋为安没毛病

如果你对内容创业这件事情不再享受,还有一个最轻松的退出机制既能让你免去日更的痛苦,同时还能从中捞一笔财,那就是估价售卖。

2016年底,发生了两起自媒体售卖案例:

“同道大叔”公众号估值3亿元售卖套现,主理者蔡跃栋获益1.78亿元;“李叫兽”被百度以近亿估值全资收购,作者李靖25岁成百度最年轻副总裁。

对于个人自媒体运营者来说,估价售卖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更多的头部自媒体还是会选择扩大团队进行公司化运作,通过其他变现方式获取利润,像“罗辑思维”“一条”“二更”等甚至开始自成生态化发展。

目前来看,罗辑思维的付费订阅专栏全部在得到App上完成,且最新一季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也从周播视频改为日更音频,退出其他音视频平台,只在罗辑思维旗下的知识服务应用得到App独家更新。

而“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也曾表示不排除未来会开发自己的App,目前“十点读书”已经拥有超过1500万粉丝,涵盖公众号广告、内容电商、付费课程、社群等业务,未来将拓展出版和线下书店等业务。自成平台化发展,意味着更多的业务可能以及更多的估值和融资。

围绕微信生态,越来越多的工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司运作也逐渐有了起色。

近日,有赞通过被收购获得了支付牌照,有赞创始人白鸦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今年2月,知识分享服务平台“千聊”已完成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3月,通过数据挖掘提供媒体服务的新榜完成B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8亿元,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华盖资本、达晨创投跟投。去年9月,服务于自媒体知识付费与社群运营的工具“小鹅通”获得狮享家新媒体基金和LKK洛可可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服务的客户包括“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等。

第2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自上届奥运以来的四年中,传媒环境、大众习惯变迁,以及互联网技术、品牌营销方式的革新,特别对互联网媒体和营销行业来说,更是一场“大考”。

就广告主而言,在这场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盛会中,如何创新玩法、选择核心资源,成为大考中能否斩获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往奥运会上,中国企业往往更多通过赞助代表团的“吃穿住行”或电视转播等各方面所需。而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企业的奥运营销也出现了一些创新之举。伴随着奥运赛事的火热进行中,这些营销举措的成效,也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社交+技术 塑造奥运营销场景

阿里体育和腾讯体育两家都获得了本届里约奥运会赛事中国区网络播映权。《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了解到,就在奥运会开幕前夕,腾讯奥运招商已锁单40家冠名广告主,包括三星、NIKE、可口可乐、宝洁、一汽-大众奥迪、奔驰、伊利等众多广告主都选择了与腾讯奥运栏目合作。其中,移动端收入占到了腾讯奥运招商总收入的80%以上。

从北京奥运会开始,腾讯就以高端资源、创新营销模式、多元化的营销手段,以及独一无二的全平台支持,最大化覆盖公众,并在互联网媒体营销收入方面独占鳌头。可以说,腾讯已成为“体育营销的第一平台”。

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购买版权并不是单纯以回报为核心,而主要考量的是用户需求价值,我们会更多从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做出更多专业的内容,这才是吸引用户的最好手段。而头部内容本身就具备商业价值。对于腾讯奥运来说,版权变现只是一部分,同时还有很多变现方式。

在腾讯奥运项目的总体收益中,视频、直播等自制节目,收益占比远大于赛事直播。变现渠道主要以赞助和广告为主,目前腾讯奥运的广告主已经达到42家,商业收益在赛前就超过投入,实现盈利。

赵国臣透露,商业合作的达成,30%在去年就已实现,60%在今年上半年,还有少部分还在陆续进行。

当然,就像大考中有落榜、有提名一样,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在奥运营销里获利,特别是依靠赞助这样的单点效应,即使品牌能够进入奥运赛场,也无法占领受众心智。如何进入大众的生活场景,在互动中与消费者实现沟通,是这场营销战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正是看到体育营销当中这样的趋势,腾讯早在今年4月推出的“跑向里约”就顺利将奥运精神和体育场景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赵国臣透露,在奥运开幕之前,参加活动的用户数量,其步数总数达到千亿。在商业合作上,这个策划得到了一汽-大众奥迪、伊利的支持,投放广告收入加起来超过1亿元。

私人订制解说员出现

所谓众口难调,放到观看赛事直播上多少也有类似的体验,比如是否喜欢某个解说员的风格。如果是机器人解说呢,体验会不会不一样?就好像用地图APP,我们会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语音包。

第3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这里的“平台”指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应用平台,也包括对于营销决策者来讲,某个维度上可以整合使用的资源集合。2015年移动营销的主战场,主要是围绕着这5个主要的平台展开的:

1、新浪微博

作为常年来的新浪微博坚定的看好者(参看过去三年的文章,即便在新浪微博被看衰压力最大的14年底15年初),我继续坚持看好。2015年新浪微博也终于日活超越1亿用户,用持续三年的活跃度和营收增长,终于换来了主流商业媒体和部分一线客户的一些重新认可。

我持续看好微博的原因非常简单:1)在创造内容的门槛、内容的流动性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目前没有任何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接近新浪微博;2)新浪微博平台事实上是数据开放度、标签数据丰富度和深度使用能力中国最好的平台,在这方面远远领先微信,充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其他大大小小的平台还在因为对开放的无知和恐惧,而在数据开放和商业化探索上踯躅前行的时候,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层次和深度已经遥遥领先,这使得新浪微博事实上在扮演孵化新的垂直的社交平台的角色:秒拍、小咖秀、粉丝通、WAX等一系列创新使得新浪微博的战略价值和竞争力会继续持续下去相当一段时间。

另一个新浪微博的价值表现,是新浪微博的信息流与数据定向能力的广告转化能力,从客户类型和平均转化效果上来看,都可以毋庸置疑的排在几个平台之首。我这几年遇到“新浪微博黑”的人都会这么解释:你可以不相信活跃度数据,你可以以你身边的人的使用习惯为判断依据,但是你要理解,广告主的增长和持续投放的数据是客观的。没人不尊重自己的预算,你可以怀疑平台,但是不要怀疑同行的智商。

2、微信平台

2015年微信平台整体上在培养内容生态和企业号上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是直接促成了内容创业的一个风潮,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对B2B市场的想象力和企图心。但是我觉得,微信在支撑营销的体系构建上显得投入不足。

朋友圈广告从年初的数百万起投,到此时的5万自助起投,的确提升了客户数量。但是在广告频率、广告展现形式的控制上,很难满足广告主持续性的营销需求。从数据定向能力和数据开放能力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更加让人失望了。所有的数据挖掘加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黑箱,只能看到结果,没有任何能够给企业主使用他们对消费者行为理解的洞察、甚至是自有数据结合的空间。

广点通在微信生态里的广告形式基本一年没有任何变化。整体作为广告平台来说,创新的价值挖掘略显不足,当然这可能符合微信团队自身对于营销价值的态度,但是从微信平台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来看,这方面的滞后的确令人遗憾。并且对标Facebook的发展来看,我个人不觉得广告和营销价值是微信可以长期忽略的商业模式。

当然整体上微信服务号生态中还是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空间,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微信现在是中国到达率和打开率最高的数字渠道,和传统CRM的结合在2015年呈现了压倒性的趋势。时趣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把CRM的自动化营销和管理与微信进行了深度的整合,整合之后带来的价值也是惊人的,深度整合会带来大量的IT工作,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平台作为基础。时趣2015年在微信渠道上投入资源最大的客户,实际支出过千万元人民币,但是实现了有效的对百万规模消费者的自动化、个性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推动了企业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实现和转型。

3、Hero APP广告资源

除了微博和微信之外,今日头条、陌陌等垂直平台,也在2015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广告投放体系,然而广告主目前更看重的这些Hero APP的所谓Hero资源,包括各种开机画面、主要广告banner。这些资源基本按天售卖,品牌广告主因为其资源的确定性和覆盖量,投入了大量预算。

4、移动DSP

移动DSP是2015年资本追逐的热点,程序化购买的确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广告投放平台。目前的挑战是移动DSP接入的流量质量并不令人满意,数据定向能力实现难度也颇大。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依然看好。

5、从Banner到原生的移动广告联盟

其实在2015年移动广告联盟还在持续的进化,过去以“Banner+长尾流量”的打法,已经逐步被市场认知为移动广告的初级形态,更高级的形态是“信息流原生广告+头部/腰部媒体”的新兴移动广告联盟。当优质资源不愿意进入RTB交易所时,各种网络联盟和延展变形的私有交易会在2016年更加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今天当我们在说“移动营销”的时候,以上是我认为必须要考虑的5个特别的“移动平台”。当然,像视频、搜索、电商,也都是移动端上流量巨大的平台,但是,因为这几个平台的营销逻辑其实和PC上的逻辑一脉相承,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不把它们算成“移动平台”。另外,一批以社交账户的流量分发为商业模式的公司,也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营销资源渠道,但是因为资源雷同、交易难以实现标准化和程序化,暂时我觉得还很难说哪家已经能够成为平台的代表或者必须选择的渠道。最后,应用商店作为APP营销的重要渠道,毋庸置疑。但是因为服务客户类型单一,因此也不列为平台性的移动营销资源。移动流量模式之变

除了购买硬广之外,移动营销的魅力在于获取低成本流量的模式一直在不停的进行创新,这部分的探索往往会带来现象级的成功和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移动上的流量在哪?或者说,花钱少、产出大的流量在哪?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营销者感兴趣的,也是各种创新型的媒体、创业公司所日夜思考的。在我看来,2015移动环境中的创新流量来源,有以下三种:

1、情绪/热点流量

所谓情绪或热点流量,指的是当社交网络上,一件事情或者其所代表的情绪,在传播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进一步放大成为一个流量黑洞,形成刷屏效应,席卷所有人的注意力,最终自动形成巨大的阅读量、转发量和讨论量。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排行榜。这个榜已经半商业化了,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一个参与基础不差的话题,一旦上榜,会持续产生更大的自传播效应。因此,对于一些热点性极强的商品,比如说电影、电视、游戏等,抓住这个效应获取更大规模的流量,事半功倍。

另一个例子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各种社会性热点就会形成巨大的流量,比方说开普勒星的发现、AlphaGo的胜利、某一个节日的到来,然后各大品牌就开始出相关“追热点”的内容,然后就有各种营销人或互联网人士出来鄙视这种抓热点的行为,因为的确有些热点抓的比较生硬,大家集中看的多了,也有审美疲劳。

然而,我专门用我们服务客户的数据,去做了一些定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线的营销人员并不完全是因为愚蠢老板的,才去做抓热点这么无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确在工作中发现,热点所产生的流量效应,使得大部分抓热点的内容,能够获得相应的情绪/热点流量效应,阅读数和互动数的确好于平时普通的内容。

元宵节潘婷“汤圆”海报

然而,如何不断的成功产出能够“劫持”热点或情绪流量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即便市场上创意最强的内容团队,实际“薅热点的羊毛”的成功率,也低于50%,宛如在黑夜中射箭,运气是更重要的成分。

2、优质内容与IP流量

营销管理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成功的确定性,否则天天让CMO提心吊胆,烧香拜佛总不是事。因此,2015年营销实践的智慧,使得IP结合的营销,成为了更加有钱的营销主更加青睐的一种获取移动流量的方式。

什么是IP结合的营销?简单说,就是利用一些已经有证据证明、自带流量的内容,来进行整合性的营销。这样的营销方式,只要选择内容的方向性不出大的问题,营销主就有较大的确定性享受到IP内容本身所带来的流量,行业内昵称“自来水”。

这就是为什么微信上的自媒体创业突然出现了一个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IP创造的成本门槛因为社交媒体信息流动效率的提升大大下降,变现周期又因为移动流量需求的旺盛大大变短。以时趣2015年的部分业务数据来看,优质的微信订阅号植入广告,价格持续走高,因为内容本身供不应求,一条内容植入上10万、20万价格的订阅号越来越多。当然,这些公众号中的生命周期也未必会持续很长,我们一年在公众号广告的投放规模超过3000万,如果看上下半年的公众号投放列表,会发现名单的变化相当之大。

IP本身的营销,由于IP价值的提升,也变成了一个2015年有趣的现象。IP的成功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大明星-大投入-大宣传就一定能够保证的了。时趣作为《太子妃升职记》背后的营销大脑,深深的体会到新环境下的IP要成功,风险和复杂度的确也比之前的IP营销更大,需要有细致的分析规划和实时的策略优化,再加上一定的运气,才能够取得成功,然后才能享受到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

3、最重要的媒体是人!

终于要写到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了,2015年,移动营销的核心本质,更加清晰的显露在了商业世界的面前:创意、内容当然是流量附着的重要载体,然而,真正规模巨大、确定性高、潜力最大的媒体,是与品牌相关的每个人身上的流量。

运营人的流量,现在市场上有三个方法,分别是:

1)微商

毋庸置疑,最先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流量创新,实现了巨大商业价值变现的人,是微商。当然,其中很多微商游走在许多灰色的商业地带:二级分销和传销、劣质产品和夸大宣传、商铺货与洗脑……随着消费者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一批粗暴的收智商税的打法已经慢慢失效了。但是在2015年年底,中粮、蒙牛等大品牌的一些销售公司开始入场,又给这个模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微商模式的创新性在于,的确找到了一种变现个人流量的方式和方法。第一批微商的成功,很大原因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朋友圈流量获取变现。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在此:把人当货架,和正常人在社交中的人格需求,有巨大的冲突。急功近利的微商难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社群

社群在2015年成了一个热门词汇,从品牌、到自媒体、到网红,人人都在谈社群,人人都看到了社群一旦形成的价值。

简单说,社群的价值是在于,给一个商业模式安上一个自带流量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解决:1)商业模式的流量需求,2)还可以不断的增加流量规模,匹配商业模式的升级。

难点当然是在于社群如何能够建设起来,特别是社群的建设还需要和商业模式本身完美匹配,变成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整体的正向循环。目前成功的社群,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强内容,把高质量内容当成一种服务,来吸引和维持社群的规模,同时带动内容相关的周边产品的销售;另一种是依靠个人化的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影响力,聚集同好人群,形成销售驱动。最牛的当然是两者兼备的社群,所以说“网红会写作,谁也挡不住”。

3)Social CRM

微商和社群,也许代表着一部分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对于巨大的传统商业存量来说,这两种营销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还是太大,但是核心思路是对的: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自媒体流量贡献出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营销目标。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思路是分享经济在营销领域的一个重大机遇:当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流量的拥有者,这个社会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把每个人的流量和企业的需求完美的匹配起来,这种匹配不仅仅只是流量规模和价格的匹配,还包括精准性、流量质量、品牌价值和社交价值的匹配,以及能形成符合各方利益的复杂的价值交换机制。

应该说,在SCRM的领域,时趣几乎是概念的提出者和定义者(关于SCRM的基础介绍,可在历史消息中查看此文《SCRM到底是个什么鬼》),在经过几年的业务实践和产品成熟之后,我在这里简单讲讲时趣的SCRM-波纹管理方法论。

首先,时趣的波纹SCRM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和人群的关系不再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划分,而应该按照企业和人群之间的社交关系动力和人群的社交影响力来划分。

时趣波纹关系图

其次,不同社交关系动力维度上的人,运营的方法是非常不同的。员工或者企业利益相关方,需要内容运营方向更偏重于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够把企业的价值与他们的社交货币价值紧密结合。企业的KOL影响力大,有更强的利益分享的需求。普通消费者的运营,粘性的保持和权益不断的更新是运营的重点。

最后,SCRM的运营高度依赖软件,才能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不断优化,以及应对各种强大的作弊行为。

时趣自己作为一家B2B的企业,使用了员工版SCRM并开始运营后,取得了显著的ROI。在移动端上获取的高质量点击单价仅为搜索引擎单价的20%,销售线索成本下降为之前的10%,微信文章阅读数和粉丝增长都有显著的提升。

在过去,CRM仅仅是部分行业在营销上的一种防御性的营销方法,而在移动社交时代,SCRM将会成为80%的企业必须具备的一个攻击性为主,兼具防御性的营销方式。某种程度上,没有SCRM体系的移动营销,其实还只是停留在非常表面的状态。营销管理者之变

这是营销管理者最好的时代,也是营销管理者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营销管理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CEO所重视,CEO们也越来越没法用一种“其实我比你还懂”的口吻和心态与CMO进行对话。

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变化实在太快,营销管理这个岗位前所未有的变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岗位。去年非常成功的方法,今年未必可行,别人成功的秘密,你未必可以照搬。

在我看来,营销管理工作所需要营销组织的能力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广告采购——创意内容——技术驱动的运营。

在最早,广告采购的能力是最关键的能力,买到性价比高的媒介资源,营销的胜算就有了80%,只要能成为标王,营销成绩基本上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意外。

而后创意时代来临,big idea成为了CMO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idea不够big。我们要bigger and bigger。

再然后CMO们突然发现,其实一个idea很big,又如何呢?在社交媒体上,没有一个热点能火过一个月,能有几天的热度就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关键是要有一整套内容创造的能力和体系,才能去喂饱社交媒体上的注意力的黑洞。

到2015年,另一个重要的趋势在慢慢变得明显:内容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更多CMO意识到其实最缺的能力还是整套的营销运营能力。

第4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关键词】IP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关键环节

一、IP产业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层面已多次出台有利于文化传媒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并且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近年来传媒娱乐产业迈入发展上升期,传媒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持续增长至2014年1.79%。其中电影产业发展最为迅猛:2010-2014年影院复合增长率23.7%,2015年我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元。

新媒体和互联网新兴业务的开拓更是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2015年我国IP电影类型多样、票房成绩斐然,多部电影均突破5亿大关。在实业界,众多国内传媒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寻求多元化发展,IP产业规模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

反观传统媒体产业,其发展与IP产业链火热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传统媒体产业的代表,电视台的收视率下降呈明显趋势,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同比大降7分钟,收视量的减少幅度明显加大。传统媒产业中的纸媒衰败更为明显,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市场化纸媒或拥有强大背景的官方媒体相继停刊,例如《东方早报》、《京华时报》、《风尚周刊》、《中国青年报》等。

二、我国IP产业的发展格局与特点

IP产业链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冰火两重天”,IP资源的优势逐渐显现,优质IP是提升媒体竞争实力的本源,因为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受众群体,具备良好的潜在变现能力。在2016年,各大企业不断深耕IP内容,通过IP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产生各种深度跨界合作,推动IP产业链快速扩张。

(一)IP产业链运营趋向成熟

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周边产品IP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密切,不再孤立发展,彼此相互融合,协同打造同一优质IP,构建泛娱乐产业新生态。其中,文学、动漫、音乐等提供丰富的原创IP资源,影视、游戏、衍生品等手段实现IP的变现。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票仓。

(二)优质IP内容变现

IP产业内容最大的变化和逻辑是突破了成长的瓶颈,扩大了市场空间,在原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叠加了新媒体市场,网络付费和IP泛娱乐化收益,从而形成大型的内容巨头企业。以IP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独自特色的差异化内容,吸引特点用户群体,创造品牌,并逐渐提高其知名度。

三、我国IP产业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剖析

(一)以内容打造IP产业的典型商业模式

我国以内容打造IP产业的商业模式大都以IP本身为核心。很多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及传媒企业购买或自制IP,在此基础上深耕,打造出企业自己特有的IP,形成差异化内容,吸引特定用户群,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在具体策略上,不同企业有所不同:

1.以IP为核心,辐射其它领域,拓宽IP产业链

以IP为核心、视频为主要呈现内容,并向周边等多领域进行拓展是一种目前用内容发展IP产业的常见策略。以爱奇艺为例,近几年来,其不断拓宽IP发展方式,在网站播放多种以IP为核心视频的同时,开发相关游戏、直播等周边,并且增加广告、会员付费、门票销售等方式增加自身盈利,形成更长的价值链。

2.购买独家版权,打造自制影视作品

购买IP独家版权并打造自制作品也被国内很多视频网站及传媒企业纳为发展IP产业的新策略。其中,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腾讯视频热衷于采购IP独家版权,常采用重金购入优质大IP的方式,选择性地进行自制发展。其在文化产业进行大规模的布局和投资,也让腾讯视频获得顶级IP成为可能。比如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西游降魔篇》,竞技类视频NBA、综艺《中国好声音》等优质大IP的独家版权都为腾讯视频吸金无数。

(二)IP多元化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

IP多元化多以实体经济企业为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寻找发掘自身的IP,来实现以IP为支撑,多元化发展产业链。目前我国各大主题公园就在采取这一模式,但各有不同:

1.轻资产破局,IP+全产业链+新技术+海内外扩张

以宋城演艺为例,在面对激烈的主题公园市场竞争,公司另辟蹊径,以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和游玩类主题公园为突破口,大大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以轻资产开辟市场蓝海。同时加入VR、AR等新技术,吸引粉丝流量,提升消费者体验,加强用户粘性,不断开拓市场边界。

2.打造自身文化IP,加速复制扩张

打造自身文化IP也是多元化发展的典型商业模式之一。以大连圣亚为例,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大白鲸计划,以此塑造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IP,并推动将其复制扩张,从而打造“中国蓝色迪斯尼”。“大白鲸计划”主要包括打造以海洋极地馆、海洋动物秀场、移动海洋馆为核心的第五代海洋公园产品线,以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原创文学产业部落等文创产业为核心、以旅游娱乐为重点的水/海岸城产品线。

四、我国IP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基于国内外企业比较研究与问卷调查

(一)强IP成为产业核心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以内容差异发展的IP产业还是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都无法拥有强IP,无法保持IP内容的持续活力和丰富程度。但反观国外企业,凡是成功的IP发展公司都以强IP作为产业l展的核心。以迪士尼为例,迪士尼成长历史即IP变现和持续丰富的历史。早期,迪士尼以自创IP为主,创造了米老鼠系列、白雪公主系列和小熊维尼系列等经典卡通动漫IP。同时,迪士尼通过线下主题公园和线上影视等渠道,将IP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变现和丰富,有效地提升了其IP资源的全球影响力和变现能力。由此可见,强IP是产业链具有持续活力的核心,我国企业需要不断强化IP,丰富自身IP资源,才能够在IP产业发展中经久不衰。

(二)差异化的内容是发展的重要策略

美国前三大视频网站分别为You-Tube、Netflix、Hulu。YouTube占美国视频网站市场份额的75.1%:位列第二、三的分别是N etflix和H u lu,市场份额分别为8.3%和2.7%。三家龙头均是围绕影视内容展开了一系列布局,但各自的内容定位又不尽相同,各具特色。YouTube强调主打用户自制内容:N etflix主打精良制作剧吸引用户:H u lu背靠优势资源,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制作的、独家的视频内容。三者在内容端各具优势,分别针对目标用户形成高粘性用户群体,从而占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益。而国内影视类IP对于影视开发还停留在几个被炒烂的题材,鲜有创新题材,因而我国IP发展少有突破甚至停滞不前。

作为下个IP消费的主力军――90后是目前我国IP企业研究消费人群的主要对象。我国IP企业可以针对90后的消费偏好,大力制作相关产品。90后的IP影视消费偏好主要是生活类和情感类的题材,当然,企业还可适当关注科幻、悬疑等高粘性的题材,吸引用户消费。

(三)IP运营是发展的关键手段――影视制作为例

拥有一个强有力的IP不代表就是一个能够形成品牌知名度的IP,IP的成长和成果需要运营,这样才能够为公司带来所希望的收益。以影视类IP为例,其IP运营的关键在于影视的制作。

《琅琊榜》、《爵迹》同样是根据火热IP改编,但是观众反响和商业表现却大相径庭。《琅琊榜》因为精良制作造就了一炮而红,而《爵迹》却因为IP运营制作的不当而以失败告终。首先,在制作方面,影所运用的CG制作技术和特效在国内并不成熟,因而技术缺乏导致了影片观影效果不佳;其次,在作品选角中,《爵迹》一味追求当红明星,缺少实力派影星,引起部分粉丝对于选角的不满,造成粉丝流失。

对于90后来说,除了制作方面,他们也关注于作品改编与原著的契合度、演员安排等多方面,IP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更加关注这些方面。

第5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关键词】“网红”文化;“网红”经济;狂欢;资本运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54-02

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在中国飞速发展,“网红”作为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衍生物,是当下最典型、最引人关注的媒介景观,其背后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逻辑被蕴含在多种维度中。

在“颜值为王”的时代,对于“网红”的界定似乎仅限于拥有青春靓丽的外表并擅长营销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子)。他们在各种社交媒体之间游刃有余,通过“分享”令人羡慕的生活日常,塑造美好、乐观、鲜明、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聚集了大量的“粉丝”。由此看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任何以人像为基础,拥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而且这些资产具备快速变现能力的账号,都可以成为‘网红’。”[1]

在数字信息技术匮乏的20世纪90年代,早期“网红”以文笔起家,开启网络文学的先河,在“纯情”的网络时代,依凭才华横溢的文笔安身立命并走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红”的门槛越来越低,为搏出位,各路素人使尽浑身解数。大量恶搞、低俗的图文进入大众视野,在互联网资讯视觉化的浪潮下,“网红”们更会制造视觉冲击和频繁的心理震撼。“网红们成名后积极配合各种商业推广,从单纯的网络社区红到了网络媒体,再从网络媒体进军娱乐圈。同时,网红市场也变得更成熟,从炒作、推广到变现,造星的生态链已经完全专业化。”[2]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网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网红”队伍迅速膨胀。而“网红”的变现模式不再局限于前期的商业代言方式。撕开与资本暧昧不明的面纱,“网红”孵化机构通过输出一大批符合受众口味的“网红”,经由不同渠道召集“粉丝”并快速变现,由此主导“网红”市场。确切地说,如今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行为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源于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观众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3]

“网红”界在当下社会掀起了巨大浪潮,“网红”作为亚文化现象理所应当被讨论。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红”成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狂欢,表现出强烈的大众性、颠覆性与宣泄性。在过去,传统明星只能靠电视媒体包装成名,如今的“网红”却是互联网运营的产物。与传统媒体“中心化”的造星模式不同,“网红”的出道不需要等待星探的发现,也不需要专业公司的包装,只要有一技之长,每个普通人都能玩转社交平台,化身“网红”。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使互联网“网红”群体大幅度超过明星群体。天使投资的徐小平说:“什么是‘网红’?‘网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不需要权威赋权便能够自我赋权的权威。过去这个社会所有节点性的人物都来自其他权威的授权,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然大家发现出现了这样一种人,他好像有权威,但是他的权威居然背后没有赋权。”有些明星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变成众所周知的“网红”,从素人到明星的蜕变,是互联网时代给予平民最大的实惠,它为任何一个普通人创造了无数种成功的方式。

作为实质上的草根文化,“网红”文化为大众狂欢提供了可能性路径。狂欢是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背离和反叛,是全民性、颠覆性的普天同庆。在机械复制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精神自由,反而使人们陷入一个幽深的精神黑洞,当代人被一F莫名的焦虑笼罩着。这种焦虑是无指向性的,当这种焦虑感累积到一个特定的临界点时,人们便会对“意义之网”产生怀疑,甚至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在追求和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而具有全民狂欢属性的“网红”文化似乎为人们寻找身份定位提供了可能性。

“网红”根据自身特质聚集了一批趣味相投的“粉丝”,“粉丝”经由“网红”这一介质进行对话、意义的生产和输出,从而创造出带有鲜明标签的群体性文化。如,文风火辣的咪蒙显然与主流的社会文化格格不入,却广受年轻白领的追捧。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咪蒙这种吐槽式的个性化表达,满足了后现代年轻人追求特立独行的个体差异,在消费吐槽、喧闹、二次元等个性文化中获得自我的满足和身份的认同,并生产出属于我们的、我的文化。

“网红”经由社交媒介构建乐观积极的个人形象――或知性恬淡,或幽默逗比,或放纵不羁,本质上都是在塑造并售卖偶像的生活方式。“网红”的日常是无论到哪儿去玩,吃了什么,见到了什么,都会把所见所闻拍给“粉丝”看,而“粉丝”则养成了每天关注“网红”的习惯,他们追随“网红”的影子,觉得这比电影真实,羡慕甚至崇拜“网红”们的生活“日常”,并在其身上投射想象,以期在“网红”的生活里找到自己理想的轮廓。

“网红”的行为满足了“粉丝”的特殊需求,关注“网红”、追捧“网红”是“粉丝”们对社会现实“软弱无力”的反抗,“粉丝”可以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片刻解脱和身份认同。“网红”的角色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照获得“粉丝”的心理认可。“网红”角色为“粉丝”暂时逃避现实提供了温床,他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想象,将“网红”的日常与自我角色融为一体,得到对理想化生活幻想的满足,包括对优越生活的幻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等。

相比明星的耀眼光环与普通人的平淡生活,“网红”之于“粉丝”“零阶级差”的可触可及,使得他们周围迅速聚集起一大批狂热分子为其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于是,“网红”便在这种喧嚣和尖叫声中被推向神坛。如果说早期的“网红”还满足于“粉丝”数量的增加,沉浸在“粉丝”的关注和夸赞中自我陶醉,那么在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之后,“网红”们已经在考虑如何将“粉丝”的点赞和吹捧变为钞票。

“网红”一度成为一个贬义词,大众对他们的言辞和行为不屑一顾。但是,就在我们对这一群体持观望态度时,新一代“网红”正构筑起一股巨大的新经济力量。2016年初,网络红人Papi酱获得风险投资公司首轮投资1200万元,估值1.2亿左右,并开启了“中国新媒体的第一次广告拍卖”。Papi酱获取巨额投资是商业变现的一个典范,也是“网红”经济飞速发展的里程碑。

由于资本和专业机构的介入,合力打造新的“网红”和“网红”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商业发展的新链条。当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到渠成并火爆发展时,专业的“网红”孵化机构便应运而生。

“网红”经济兴起时率先出现的一些“网红”孵化公司,原本是比较成功的淘宝商家,在这种强强联手的合作模式中,“网红”负责跟“粉丝”互动,进行“软植入”式营销,而孵化机构则把注意力放在店铺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上。作为淘宝健身女装的金冠店铺,“暴走的萝莉”负责供应链的设计和建设、维持店铺的日常运营等幕后环节,“网红”陈暖央则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其店铺进行销售推广――通过发性感阳光的自拍、进行健身科普等方式吸纳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尤其是女性“粉丝”)。“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电商“如涵”创始人冯敏概括了时下的“网红”经济运作套路。一大批像“如涵”这样的“网红”培训中心迎合部分年轻人想要成为“网红”的心态,对其在化妆、形体、言语、肢体动作、自我营销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包装。这些“网红”孵化机构甚至充当起经纪人的角色,对一名“网红”新人进行持续不断的造势和炒作。

在商业策划和资本运作的推动下,利用时下最新潮的社会媒介为“网红”贴上“个性化”的标签,将“网红”新人迅速推向舆论的尖端。无论是富有才华的同道大叔,还是搞怪技能超好的艾克里里,或者是意外走红的奶茶妹妹,他们的走红都并非巧合,极具代表性的“良辰”,便由强大的幕后推手(“网红”经济公司等)操控。诸如此类的“网红”势必在这股资本浪潮中制造声势浩大的“网红”经济。

然而,在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网红”不过是资本浪潮的助兴剂,是资本运作的牺牲品。一方面,“网红”在微博等平台上构造出“美好”的形象,使大量“粉丝”信以为真并为之倾倒,自我的主体意识逐渐被边缘化。被“网红”孵化机构培养出来的一大批“网红”,统统拥有同一张脸:大眼睛、欧式双眼皮、高鼻梁、锥子脸。她们长相甜美、气质清纯,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保护欲。脸谱化的自我角色、具有欺骗性和迷幻性的生活景观,使得“网红”们不自觉地被当代媒介操控,只能在身份幻象和真实身份的错位中困厄与挣扎。

另一方面,“网红”经济作为大众与“网红”之间的“欲望中介”,给予受众一种虚幻的满足感。于“粉丝”而言,他们在“凝视”网红角色的精美包b时,往往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愉悦感,从而生出对网红“精致”“奢华”生活的渴望。这些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衣服作为表层的视觉外观,借助媒介的“时尚化”运作和资本的巧妙包装,呈现出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力,绽放出一种世俗化的希冀――不能过上“网红”们“精致”“奢华”的生活,却可以依靠“网红”们那些漂亮而不昂贵的衣服获取认同感。

社交媒体兴起之初,就被打上“赋权”的标签。“网红”经济模式下社交媒体似乎给予“粉丝”这样一种权利: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甚至参与到商品生产环节。“网红”通过精准定位,沟通互动,完成对“粉丝”的导流,大兴“圈粉运动”,而狂欢的背后,不过是资本扩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2] 袁国宝,谢利明.网红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千亿市场[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3] 百度百科.网络红人[EB/OL].http:///link?url=2zqlF9df-qrf7Ormqj7IqfU-_GTDJhxihOexRO8bvtdyvVLIW7t8Y3Len_hNhadMVxq96uld6BhtB7DXpy5YjDiGELqpMXK3PIl6TfeLc9-IaTyOBB_IHSz7HNc46scjJs9S5JZt8PuRcJiJZYvgE8S5T7OwMrW5Fk3t62egMHu,2014-06-30.

第6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强炜

乐视体育CMO

2014年4月加入乐视体育,担任乐视体育首席营销官,负责公司的体育产业化运营、赛事运营、广告业务运营,以及乐视集团的体育营销等业务领域。他是国内早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营销的专业人士,负责创办了数项国内大学体育联赛。曾就职于奥美公司10年,长期负责奔驰、红牛等几十家知名企业品牌的体育营销工作。并先后担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专家顾问、广州亚组委顾问、中国网球协会等体育机构的营销顾问。

现如今,体育营销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过去体育营销对于2B端的挑战在于掌握体育资源,特别是能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有价值、最有潜力的体育资源。随着当今体育生活化越来越重、体育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使得体育传播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一个企业品牌选择做体育营销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体育和自己的关系,怎样才能将体育受众和自己消费者的交集做到最大,强化品牌的自主性以及对体育资源的转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品牌懂体育,懂消费者对于体育的参与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媒介接触方式,不要做违背体育规律的事。另外,建立起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横向整合,这也是目前体育营销的热门趋势,当然也是挑战所在。

基于以上趋势及挑战,2017年我们第一个大的战略布局就是从快速扩张到精细化运营,从成本到收益率,细化梳理每一条业务主线,在时间纬度和项目纬度上我们都会重视和考虑它的收益率问题,来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另外,在过去的业务结构上,线上媒体资源的扩张占据了很大比重,然而在新的业务板块结构下,我们的运营逻辑发生了改变,早期我们是按照乐视生态做体育,而今天我们是按照体育的市场来做生态。

所以,在内容现上,除了依靠付费会员外,我们还会强化B端的内容营销。其实,很多企业跟体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要么赞助了某些体育赛事或者明星,要么自己拥有一定的体育资产,但是它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来讲述品牌的体育故事。这种内容的呈现和诉求,将是乐视体育担负的一项工作,来帮助品牌更好地通过体育建立起品牌营销关系。另外,乐视体育的营销一定是围绕着新的乐视体育生态来开展。乐视体育在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场馆以及还在讨论的体育地产等领域的布局,已经为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线下业务已逐步落地成型,有的已经能够产生快速的现金流,同时也为B端客户提供了产业及生态方面的项目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线上和线下资源的整合,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多可能,在媒体之上又超越媒体,引流线上用户到线下场景,同时又实现线下用户向线上导流,形成一个产业生态真正落地的模式。

关键词

创新与执行

重在执行,执行是创新性的落地。这其中要注意三点:第一是盲点,因为我们要做许多打通、创新与整合,所以在我们过去的知识结构、经验当中没有的盲点要注意;第二是支点,很多事情不是都能肩挑背扛的,要有很好的支点;第三是落点,想得再好一定要落地,而且要把落点落得更好,这是关键。

第7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关键词:媒体进化 主流价值 服务 影响力 广播

传统媒体进化是一种自觉行为,因环境改变而发生,不是由此及彼、从一种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异,而是基于已有基础和自身特点,进化为更高级的N.0版,体现出其必然性、规律性。这种进化是适应性生长,伴随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变而生发的新的适应性生存能力,是一种应激反应和本能变化,或长出新的枝干,任由其他枝叶枯萎,从而聚集养料,供给新力量的成长;或固步自封,守旧不前,终而淘汰,湮没在进化史的烟尘中。

传统媒体日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中坚捍卫者

在技术和资本推动下,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新兴媒体大行其道,网络机构竞相设置议题,自媒体抢夺话语权,对重构主流传播生态提出了新课题。在中央推动媒体融合的政策背景下,传统媒体“借船出海”“造船出海”并举,各显神通,或借力打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拥有庞大用户的平台发声;或自建系统打造自有平台,留存用户,力求尽快建成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更好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

尽管互联网机构海量的信息及其更快、更便捷的获取方式吸引了广泛的用户,但用户接收到的信息质量大幅下降,而传统媒体依然保有^高的信任度。一个学生说,在手机上浏览新闻时看到标题或文章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这几个字会感到很可靠。如今新闻不断反转,评论一惊一乍,印着“中国青年报”这个符号的新闻产品让人感到踏实,因为“中国青年报”代表着权威、公信、客观,代表着可以信赖,因为这张报纸后面是60多年可信任的历史和一群值得信赖的专业新闻人。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副台长王晓晖也说道:“一个电台国家数十年投了上百亿产生了今天可度量的影响力” 。②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对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信任度高达80%,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转而回归传统新闻网站去求证信息的真伪。③近期欧洲广播联盟EBU公布了一组针对25个国家的民意调查报告,在各种媒体信任度的调查中,有55%的用户信任广播,48%的用户信任电视,信任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用户不到20%。④由此可见,用户依然对传统的广播与电视非常信赖,互联网则大幅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处变不惊。第一财经李蓉认为:“一财在战略目标上绝不跟风,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已有的核心优势,不断强化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财经主流媒体。”这是一财强化自身优势时坚守的“不变”。2015年,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高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提及,“要能坚守住最初的理念,坚守住媒体的责任和特质,只有些花哨的手段,就很危险。”“放弃坚守、随波逐流,就失去了生命力。”传统媒体在传播价值方面不能自我分裂,一边坚守社会主流价值,另一边入网随俗,不择手段地吸引眼球、吸粉,背离媒体应有的价值,与自由散漫的自媒体沆瀣一气,远离了自身的公信力与权威性,试图通过新兴平台扩大影响,却乱了主次,得不偿失。笔者认为:“我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党、政府和人民的赋权履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就是要做好看上去不见金银的苦力活,却是能带来持续收益的营生。”⑤这种营生就是强化公信力,延续并巩固既有优势,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对受众的可信任感以及受众基于价值观认同的价值获得感。

做到这一点需内外兼修。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出从新旧媒体监管并重开始,先将监管范围扩大到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媒体、持证的数字出版和网络视听节目网站,然后再扩大到体制外的新兴媒体,最后将监管重点逐步过渡到新媒体上。这是一条富有可行性的新思路。也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⑥在这一点上,杭报集团主动作为,将新媒体纳入审读监控范围,坚持新老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原则,构建起涵盖流程监控、内容审读、数据监测、差错扣罚于一体的“大审读”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集团所属重点新媒体空间清朗起来,也有效提升了集团所属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⑦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彰显。

传统媒体日益成为综合信息服务机构

媒体是信息传播机构,是社会舆论的交通枢纽,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受众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法规,了解社情民意;社会机构通过各种合作关系实现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扩展,现在更多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售卖;受众借此获得信息,传达诉求,享受服务。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与诉求的重新整合与差异化、个性化匹配,释放更大的价值。

传统媒体正在积极向本地化服务提供商转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加快融合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优势和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态优势,依托制播云平台和各种传播资源,大力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积极融入现代服务业。”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宋建武也提到,媒体应成为综合的信息服务商及城市服务运营商。

传统媒体融入现代服务业,或将迎来新一轮蜕变。传统媒体被官方赋权的体制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的资源优势,尤其是与本地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机构、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的良好协作关系,在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将水到渠成。植根本土,与本土受众建立起硬连接、强关系,才能更懂受众,才能更了解受众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介入到受众的生活中去,才能获得融合服务的基本能力。江苏健康广播在南京各大社区成立健康管理中心社区服务站,用志愿服务把健康产品送到百姓家里;南宁新闻广播将印有“用心倾听,为您服务”和民生热线的牌匾挂到社区,这都是广播媒体创新形式,深入基层沟通、服务千家万户的具体举措。

广播立足本地资源精耕细作,更好地密切与受众的关系,更好地和受众互动,这种互动有数据基础和支撑。把广播真正做成受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单元,不再是可选择性的纯粹收听,而是一种必听需求、一种必须的由此及彼的枢纽,融入到百姓生活当中,成为精神文化消费习惯,或物质生活消费参考与桥梁。广播就在媒体功能基础上,被赋予新的功能,因联系受众而被社会赋能、服务专业被受众赋能,既强化了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又促进了社会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些专业的媒体正在持续推进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强化对本地化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将主流宣传融进数据服务之中。2016年清明节小长假前,江苏交通广播网整合官方权威资源、专业社会资源、用户生成内容(UGC),以及自身沉淀的相关数据,并结合多年深度参与交通疏导的经验,梳理江苏及周边省市高速公路交通结点,标示易堵路段,提出绕行建议,对清明节期间自驾江苏的交通路况进行预“画像”,提前交通诱导方案,为用户在节日交通高峰期驾车出行提供了一份精致有效的导航图,并通过“大蓝鲸”客户端打造实时路况搜索平台,成为专业交通服务运营机构。媒体深挖资源,激活数据,将宣传要素拆零整合,打造了新的服务平台,创造了新的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关系。⑧

传统媒体谋求影力变现的决心日渐强烈

在媒体主业受到多方面冲击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积极寻求影响力的变现,以缓解主业萎缩带来的经营压力。这种变现与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网络媒体积累用户数据然后实施营销行为,传统媒体通过开发影响力资源实现功能蜕变,都是既有优势资源的变现。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剥离传统媒体的可经营性资产,面向市场投资或打造产业项目,事业产业分头并进,带来媒体发展新的想象空间。媒体还是媒体,更加强化公共文化属性,是社会主流价值的捍卫者;而依托可经营性资产生长出新的业务平台,是自适应市场规律的业态,与媒体并驾齐驱。这种分化的做法,让传统媒体拓展的项目长期以来游离于市场之外、难以产业化的窘境得以解放,且能带来对主业的价值反哺。“产业属性也非常重要,做好了,对广播的事业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广播创新发展的技术、平台、人才,很大一部分都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经营创收来支持。”⑨

投资新的业务平台。浙报传媒的投资案例为业界津津乐道,用好用活可经营性资产带来巨大的利益回报,非报产业已成为其营收贡献的主角,早期房地产项目的分成利润超过报业的主业利润。⑩如今的游戏、大数据领域的投资又让其尝到了新的甜头,也广为外界瞩目。这些新兴业务与报纸主业究竟有多大实质性的关联,人们并不特别关注――当然,媒体借此实现用户与读者之间身份的双向转换、扩大主流媒体受众面也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显然,在新的业务平台上,用户关注产品本身的价值远远超过产品背后的隐形属性,包括投资方关系。产品的可用性、有用性、适用性等能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是核心竞争力。

打造新的平台。湖北广电用“广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频道+渠道”打造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面向三农领域提供TVO&O服务,探索“广电+”产业发展新模式。集团采用“频道+公司”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开发传媒与农业融合的多种新业态。垄上行新公社、新农会、绿色农业等已经覆盖广泛,一个覆盖湖北省的数据库,细化到每一个村庄的土壤结构,养料结构。只要报出名字和身份证号码,马上就能看到土地的面积、酸碱性等,然后定点配送适合种植的种子,定量配送土壤的养分,统一收购,解决了上市销售的问题。传统媒体借此重新构建了影响力生态。

传统媒体的进化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政策引导力量、新兴技术力量、媒体内生力量等多种力量角力之下的媒体生态,在自适应性生长中正在展开更丰富的形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注释:

①曹 林:《直播时代 信任的力量》,《中国青年报》,2016/09/19。

②王晓晖:《拉风的焦虑》,《中国广播》,2014(12)。

③《南加州大学传播学教授断言:传统纸媒终将消失!》,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实验室”,2016/01/29。

④《欧洲民众更信赖传统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慧聪TMT”,2016/11/10。

⑤涂有权:《不忘初心,守住营生》,《视听界》,2016(4)。

⑥郑 宇,林 玮:《新媒体不是监管的法外之地》,微信公众号“广电时评”,2016/11/23。

⑦《杭报集团:新媒体审读监控体系运作成效明显》,微信公众号“看传媒”,2016/11/25。

⑧涂有权:《数据的魅力》,《视听界》,2016(3)。

⑨《中广联合会副会长王求: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微信公众号“中国广播”,2016/11/14。

第8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交网络 网络营销

一、关系中心: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核心

《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智人正是因为有虚构与独特的语言,才能够建立连接,聚集众人之力,从而才能击败尼安德特人征服世界。如今,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移动互联的深刻意义在于,离散的碎片化在网络叠加中不断形成多中心与新连接。”①

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会化媒体是在Web 2.0技术基础上兴起的,出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导致互动性日益剧增的网络平台,已经形成基于共同取向的各类社区或小群体。人类的社会行为在网络世界中的模拟,通过网络的社会化进程,在网络平台中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型,在“连接”的意义上,社会化媒体即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在此背景下,用户成为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激发感兴趣的受众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分享信息,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社会化媒体使企业可以自建或利用现成的关系平台进行营销活动,这个平台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社会化媒体,如博客、微博、社交工具、社会化书签、共享论坛,来提升企业、品牌、产品、个人或组织的知名度、认可度,以达到直接或间接营销的目的”②。

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核心是改变以往以媒介为中心的营销,演变为以关系为核心的营销,强调通过与用户建立关系以及用户互动参与来形成社区。

在国内移动端网络游戏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由中国网易移动游戏公司自主研发的3D日式和风回合制RPG手游《阴阳师》(以下简称《阴阳师》),自2016年9月9日全平台公测以来,游戏在线人数超过千万次,目前微博#阴阳师手游#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达到11.9亿次,游戏中相关概念“抽卡”、“SSR”、“非酋”、“欧皇”、“阴阳师”都变成了网络热词,被引用与传播;其贴吧关注量超过60万,帖子总数超过450万,日百度指数最高超过到17万,目前维持在13万左右。运营方依托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同人画师群体,依靠内容生产吸引目标人群,制造话题,进而利用稳固的社会化媒体关系进行官方推动,形成现象级社交话题。

二、《阴阳师》运营中的社会化媒体爆点

《阴阳师》凭借着鲜明的产品风格及成功的社会化媒体运营获得了现象级的关注,其社会化媒体运营,主要围绕着以下两个爆点进行:

(一)内容生产

《阴阳师》以完善的内容体系作为其社会化媒体运营的起点,而内容生产也是保持其长久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它代表了原创差异性内容的持续创造能力、传播能力和影响能力。《阴阳师》能够火爆社交网络的一个最大原因是产品本身的核心剧情,与目前国内手游追求商业化与迫切变现,导致其对剧情的弱化或忽视不同,《阴阳师》对产品剧情的设计破费心思,每一章剧情关卡、每一个式神人物都被赋予了饱满丰富的故事,用户在欣赏剧情的过程中体验游戏,从而建立起与游戏人物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使得用户更能接受游戏,也使得游戏有了可以被用户关注、创作与表达的情结。

在这个对价值观和表达方式的设定中有两个前提:

1.内容有价值,且能主动发酵,可衍生和再创作

只有内容有足够的内涵,并包含稳定的创意能力,才能保证内容生产的流畅性,才能使得产品的质量始终保持较高的完成度。《阴阳师》大量借鉴《源氏物语》中的世界观与剧情设定,融合日本的妖怪文化,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阴阳师这个职业和阴阳师安倍晴明其人在日本文化中已经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衍生的影视动漫也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内核。《阴阳师》利用了熟悉的阴阳师文化和陌生的故事传记,整体剧情内容能够被引用、被解释、被持续创作,形成个性化演绎。这种基于社交网络形成的可传播的内容,是《阴阳师》社交爆点的基础。其内涵是通过产出优质内容来输出价值观,通过价值观来聚拢用户,用户认可了价值观,实现了身份认同和角色认可,从而增大流量。

2.链接目标人群,广泛的传播度

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内容的生产不再被机构和媒体绝对垄断,人群通过社交网络高效聚集,内容消费的垂直化为精准分发内容带来了新的机会,成为基于特定人群的圈层化表达。在《阴阳师》早期的社会化媒体运营中,就已经锁定具有和风、二次元标签的目标受众,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同人画师、角色扮演者,还包括一些对二次元文化与手机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在产品设计上,《阴阳师》针对二次元用户对于具有悬念的剧情、精彩的故事的需求创作了大量具有舞台剧效果的内容剧情,同时,《阴阳师》在剧情中使用弹幕互动,式神角色、设定和情节都尽可能贴近二次元内容消费的特性,这种运营与互动,促成了游戏周边亚文化生态圈的形成。

(二)社群建立

无论何种形式的产品都作为第一内容,更多的是流量的引爆点,吸引用户追随,吸引一小部分粉丝。这种粉丝或是自发或是有运营方梳理规划,进而形成社群。最初这种社群非常小众,但成长速度惊人,成长空间巨大,成为孕育某种流行文化甚至某种生活方式的最底层土壤。《阴阳师》的前期运营就是在通过内容建立联系,孵化小众社群,而小众社群不断地反哺内容,使之形成具有内循环特征的亚文化体系。

《阴阳师》的运营起点是基于二次元人群的小众社群,为其提供了交流的虚拟空间,用户的碰撞、交流、自传播,这些表达形成话题与内容爆发,形成内在的向心力,使用户群落凝成一个整体,从而打通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路径。

可以说,内容生产是社会化媒体运营的基础,社群建立是其传播恿Γ《阴阳师》的剧情只是铺垫和对场景的重新定义,真正目的是实现内容的变现和品牌升级。推荐本身,也成为商品。

三、《阴阳师》社会化媒体运营中的关键关系

在《阴阳师》进行社会化营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关系”成为不同的“营销媒介”,在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作用也各有差异。

(一)同人画师:信任的内容生产媒介

社交的本质是信任,通过信任与社交分享形成平台能力与流量能力,甚至拥有流量分发体系。在商业化的表达语系中,就会表现为信任的模式。

“信任是一些不以销售为目的、不施展高压手段的市场营销人员,他们是网络王国的土著居民,利用网络来真诚而人性化地做生意。”③

不以销售为目的,并不完全意味着没有商业目的与商业利益,而是通过信任关系,通过内容和价值观的输出建立自身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公信力和信任的身份。在《阴阳师》进行社会化媒体的运营中,同人画师即是其信任。

同人画师这一群体伴随着二次元文化、小众文化等亚文化的兴起而兴起,他们具备了内容能力和人格化属性,有自己的追随者,能以自己的专业能力生产内容去影响用户,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他们依靠自己的作品,而非权威身份,凭借长期的经验与口碑沉淀,积累自己的影响力。

在我国传统的网络游戏营销中,同人画师的地位与作用类似于与游戏公司合作的美术外包,他们的作品与名字往往只是作为引用出现在相关游戏或官方网站中。而在《阴阳师》的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中,同人画师的立场与作用从以前的游戏素材的提供者与加工者,变成了非官方内容的生产者。

同时,基于同人画师与其追随者的信任关系,使得画师在同人创作及进行游戏推荐的过程中,成为《阴阳师》社会化运营中塑造口碑、引申话题的强关系媒介。以至于同人画师作为KOL,支撑起了《阴阳师》早期运营的口碑。随着《阴阳师》火遍社交网络,画师们的同人画作、漫画故事,与其他非官方的内容一起,成为了游戏口碑、社交媒体话题的传播点、爆点,持续影响着游戏的玩家。同时,同人画师还为用户和自己贴上了文化标签,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为用户提供在日常或者工作生活中讨论的价值。

(二)游戏玩家:自主分享的个体传播媒介

传统的营销策略依据的是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的“AIDMA”营销法则,该法则指出,消费者从接触到营销信息,到发生购买行为之间,大致要经历五个心理阶段: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培养欲望(Desire)、形成记忆(Memory)、购买行动(Action)。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推销,再做出反应。

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集团开发出基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AISAS”法则,它指出,如今的营销演变成了如下五个阶段: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集(Search)、行动(Action)、分享(Share)。④

社会化媒体时代,用户能够基于各种平台与关系获取产品的信息以及他人对产品的感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每一个与营销有关的个体都是一种渠道或媒介。

让用户自发地参与到传播中,需要激发起用户对于产品的正面感受,从而使其成为营销的参与者、正面口碑的传播者。运营方不断优化游戏,打磨话题,自上而下渗透用户,使《阴阳师》正式公测后,依靠玩家的自传播,游戏口碑在国庆活动中获得爆发,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风格鲜明且具有辨识度的产品:良好的口碑形成的前提,是良好的产品或服务体验。《阴阳师》的创作团队把故事、剧情设置作为一级需求的核心开发点,并且整个产品围绕核心亮点搭建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内容体系,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交代了游戏发生的大致背景。通过进入剧情、快速战斗的模式,玩家可以很快了解到游戏的世界观。

线上及线下平台整合对接:社会化媒体营销不仅能够进行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还能包容其他的营销方式,能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在线下方面,《阴阳师》进行内侧期间,运营方就已经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的漫展中进行角色扮演,实现早期宣传。在线上方面,运营方也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辅助激励用户进行内容生产。最近举办的“大触在寮间”第一期周边征集大赛,玩家不仅能够全程参与活动,还能亲眼见证在比赛过程中同方设计稿产出到实体化的过程。

运营方精心制造着对于游戏的预热体验,事件参与和落地活动,与游戏玩家的自主体验相结合,吻合了游戏玩家的心理,创造了全员参与的氛围,最终使得游戏玩家成为营销活动的参与者,成为自主分享游戏口碑的媒介。

(三)粉丝成员:文化认同的社会群体媒介

“粉丝”一词来自英文单词“Fans”,原意为“迷”,粉丝是围绕相关的对象或客体,并通过有组织的传播行为参与客体构建和群体标签侯建来满足心理需求的个人和群体的总称。⑤

社会化媒介中,粉丝是一种具有巨大能量的网民群体,对于产品和企业而言,粉丝群体更有可能起到直接推动的作用。在以往的营销中,往往把粉丝看做从属的状态,仅仅作为产品的使用者,营销活动的旁观者,作为营销传播的被动接受者,而社会化媒介赋予了他们参与传播活动、进行内容生产的权利,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产品文化的塑造和传播的全过程。

运营方为用户提供了“阴阳师”这一自身概念完善、下跨内容极多且能延伸、有大量模板可套用、领域内包含性极强的内容产品,利用社交化媒体推动粉丝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2016年9月14日,游戏用户转发人民网官微的:“你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的微博,制造了关于《阴阳师》段子,并被网易阴阳师手游官方微博转发的行为,可以看做玩家开始自发创作内容的重要节点。“肝”、“SSR”、“欧非”、等属于游戏的专有名词加深了用户对于游戏固有印象。

粉丝文化为用户之间培育了良好的h境,当用户之间的关系稳固后,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和忠诚度也就会顺利成章的建立,那么,用户与产品所提供的内容及其他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建立。基于这种关系形成的社群,具有许多现实特质:一致的语言风格、自我的存在感、团体的归属感以及粉碎次元壁的幻觉。在这个社群中,粉丝成为产品文化与营销的一部分,与单纯的口碑营销相比,这种营销自带价值标签,更能形成新的连接态势。

《阴阳师》在社交化媒体上营销的成功使其成为现象级的手游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产品完美无缺,事实上,《阴阳师》由于其游戏玩法单一、抽卡掉落率低与太耗费时间等缺陷而屡遭诟病。但是在手游的运营中,单纯的用户体验或者是产品的完整度并非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强大的社群氛围和社群文化也是其运营的关键。社群的生命力是维持其生命周期的战略条件,内容的稳定输出与管理是维持社群生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将内容分布、产品内容、用户群落紧紧凝聚成一个整体,从而延长其生命线。

注释:

①吴声:《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②Gunlius S. 30-minute social marketing:Step-by-step techniques to spread the word about your bushiness[M]. New York: Mcgraw Hill,2011:3.

③克里斯・布洛根、朱利恩・史密斯:《信任》,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14页.

④刘德寰、陈斯洛:《广告传播新法则:从AIMA、AISAS到ISMAS》,《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年第4期,第96-98页.

⑤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参考文献:

[1]吴声.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Gunlius S.30-minute social marketing:Step-by-step techniques to spread the word about your bushiness[M].New York: Mcgraw Hill,2011:3.

[3]克里斯・布洛根,朱利恩・史密斯.信任[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4]刘德寰,陈斯洛.广告传播新法则:从AIMA、AISAS到ISMAS[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4).

第9篇: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

日前,艾瑞咨询了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通过DSP投放的互联网广告规模约9.1亿人民币,预计到2016年DSP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245.7亿元。7月4日,国内做大数据营销的北京随视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新三板)正式挂牌上市;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广告产业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事实上,随着大数据网络广告运用时代的来临,2013年中国网络广告风生水起,不管是BAT三巨头还是亿玛这样的效果整合营销公司纷纷布局RTB(实时竞价),或“涉足”广告交易平台或“杀入”DSP(Demand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一种新的商业价值诞生和网络广告产业格局变革已悄然来临。

DSP:火热中寻找突破口

2012年网络广告投放超750亿,而DCCI预计2013年互联网网络广告营销规模将超过1000亿,超过电视成为第一大广告媒体。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目前包括门户网站在内每天至少存在30%以上剩余流量,其他中小网站更不在话下,流量变现带来的新商业价值让淘宝、谷歌、腾讯、百度等巨头纷纷布局RTB市场。

然而,整个RTB链条中,分工非常精细,流量变现是广告交易平台自身无法完全实现的。广告交易平台需向DSP开放对接,DSP所处位置是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的主要入口。对于广告主来说,通过DSP可以实现对营销需求的全方位管理。广告主面对的将不再是众多的广告网络或者媒体,不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去选择媒体、考虑各个环节的投放问题,在理想化的按受众购买的模式下,DSP是广告主或者商面对的唯一环节,受众定位、投放等工作都可以通过DSP一站式完成。DSP会成为广告主整个网络广告投放的入口和控制中心。

2013年被喻为DSP发展“爆发年”。亿玛、品友互动、传漾科技、新数网络、悠易互通、易传媒等数十家国内广告营销公司先后了各自的DSP。

在媒体端接入合作上,亿玛等数十家DSP的运营企业已经同谷歌、淘宝、腾讯三大广告交易平台对接,而百度AdExchange7月推出后,届时整个DSP行业的媒体流量将进一步迅速扩大,达到一个峰值。

然而对于中国DSP行业来说,目前正处于早期的市场培育阶段。广告主真正通过DSP投放广告的比例还比较小,其中大多数是实验性的投放。亿玛按效果付费的DSP推出将打消广告主尤其是效果类客户心中的顾虑,使其放心大胆地主动拥抱RTB。

按效果付费DSP或推动行业变革

广告主越来越注重广告对目标受众的直接影响,以及能否带来更高效的收益,基于这种市场需求,亿玛DSP于6月6日率先提出按效果付费的模式,即以ROI评估方式结算,根据销售额和用户获取成本方式进行结算。

广告主对DSP投放效果的担心,一直困扰着DSP的进一步发展。按效果付费的DSP试图率先打破产业链上广告主端的僵局。效果类客户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或通过按效果付费这扇大门蜂拥而至,未来效果类客户通过DSP进行品牌推广和效果营销两方面需求都将更加强烈。

亿玛首推按效果付费DSP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亿玛总裁柯细兴看来,DSP表面看是精准营销平台,实质上是一个大数据应用平台;DSP不仅是展示广告精准投放平台,未来趋势一定是跨平台和一站式;DSP最终的诉求一定是以效果为王。

对接各大广告交易平台之前,亿玛对其积累近10年的海量网购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大整合和深度挖掘。目前,亿玛通过为上千家电商客户进行服务拥有2.7亿日用户搜索数据,每日新增2000万效果数据,积累了近2亿网购用户行为数据。

“此次率先承诺按效果付费的综合易博DSP平台更是基于大数据和精准技术的基础下的大胆尝试”,柯细兴表示,“除了展示广告,搜索广告、社交广告一定都会响应和加入到RTB变革大潮,亿玛才会敢于宣布易博DSP承诺按效果付费模式。”

共赢共生“DSP生态链”渐成

回顾中国网络广告的历史,艾瑞咨询集团研究院院长曹军波曾形象地将其分为3个阶段:1.0位置购买时代;2.0流量购买时代;现在已经进入到3.0受众购买时代。基于RTB技术的DSP则是受众购买时代到来的核心引擎和主要推动力。

DSP革命带来的受众购买时代将会逐步形成“共赢共生”的网络广告生态链,在柯细兴看来,这个生态链是一个良性的共生共赢的格局,即新媒体(媒体、广告交易平台、广告网络等)占到50%,新营销平台(DSP等)占到30%,广告服务类的公司会占到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