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管理 对策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属于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是我国行政机关的重要分支,为人民群众提供着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众多,人员复杂,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保证单位内部财务资金有效合理的使用。但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事业单位要不断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构建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编不完善
当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使得事业单位各部门有些收入和支出没有纳入整体的预算当中,另外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还是采用落后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法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这也阻碍了预算绩效编制的完善进程。
(二)预算绩效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运行监督机制,对绩效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定期采集,并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类、整理和科学分析[1]。然后在根据目标的运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但是,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对资金进行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增加了预算的风险,进而导致预算执行上会出现一定情况的偏差。
(三)预算绩效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进行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部门进行执行的,而单位的其它部门却很少参与其中,有些财务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积极。长久以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事业单位中出现了预算申报程序不明确,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应发挥的积极效用。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确定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
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也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根据,是进行合理预算实施的重要数据依据[2]。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根据上级政府的编制要求和具体部署,以及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进行资金的分配,以及编制预算绩效管理的计划和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而且保证这个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二)完善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的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估大多只注重表面形式,不重视内容实际,也没有科学有效的政策进行有效指导,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单位的的领导不重视绩效评估,另一个原因就是绩效评估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不断细化预算绩效评价标准
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后,我们要对预算资金的效益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根据预算目标,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以及评价方法。事业单位要根据取得的成果与绩效目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他们直接的差距,然后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标准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四)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事业单位要以绩效评价结果为最终的目标,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奖惩机制为手段,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3]。首先,我们对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及时的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为他们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其次,我们还要加大绩效信息的公开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有效监督,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在我国进行深化改革开发的新历史时期之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存在着更大的机遇。所以,我们要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强化绩效管理的意识,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保证预算信息的透明度。我国事业单位还要以绩效评估作为工具,以评估结果作为目的,合理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制度,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丽.关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绩效预算的几点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13(03):10-11
关键词:文艺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四个方面的实施内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预算支出责任,控制节约成本,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文艺事业单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对于更好地发挥文艺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文艺事业单位绩效目标管理
绩效目标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目标管理中,文艺事业单位承担着绩效目标编制及完善的工作。绩效目标是预算编制阶段资金安排的前提条件。当前,文艺事业单位绩效目标体系欠科学,具体表现为绩效目标内容空泛,绩效指标粗放,绩效标准可测量性不高。一方面,对于文艺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绩效目标体系可供使用,在指标的选择及分值的确定上感到手足无措;另一方面,文艺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益部门,其工作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在绩效目标设定上偏重于社会效益,并且评价标准以定性考评为主,缺乏历史标准或行业标准支持,这就容易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出现随意性和片面性。
对此,文艺事业单位在绩效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绩效目标内容要具体。应充分考虑到文艺活动的特点,设定有代表性、个性化的绩效目标。如在文艺惠民活动项目中,设置活动总次数及参与人数,群众满意程度等内容;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中,设置作品创作数量、获奖情况等内容。第二,绩效指标要精细。应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对不能量化的,应当采用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第三,绩效标准要规范。在标准选取上,可将以往的工作成果作为历史标准,将工作报告、指导意见中的硬性指标或平均值作为行业标准。第四,分值权重设计要合理。应考虑各指标在整个绩效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指标较重要的权重要大,否则偏小。
二、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运行监控
绩效运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预算执行阶段,文艺事业单位需对资金运行状况及绩效目标的预期实现程度进行控制和管理,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当前,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运行监控不到位。一是对监控工作的重视不够,不少同志认为只需完成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评价,执行中的监控可有可无,因此对监控工作敷衍了事;二是对监控的时点把握不准,监控报告反馈间隔时间过于紧密,会加重工作人员的负担,过于疏松,则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重要的问题,使绩效监控失去意义;三是对运行偏差的纠正效果不佳,绩效监控属于事中控制,而单位内部多着眼于事后评价,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能有效改正。
对此,文艺事业单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绩效运行监控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提高开展运行监控的积极性。第二,绩效运行监控要适时适当,重点突出,应准确判断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从而找准绩效运行的关键时点,按合理的期限进行绩效运行分析。第三,在监控中发现绩效运行偏离目标时,要正确找出症结,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问题严重的,应暂缓或停止该项目的执行。第四,将绩效运行监督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相结合,通过绩效运行分析,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减少不合理支出,提高预算执行时效性。
三、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实施
绩效评价实施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预算执行结束后,文艺事业单位要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评价,提交绩效评价报告。当前,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首先,评价工作组织欠周全。财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业务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评价工作应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但实际上,评价工作组织以财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为辅,业务部门参与程度不高,仅是根据财务部门的要求被动地提供相关资料;其次,基础资料收集有困难。绩效评价实施建立在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但业务部门缺乏为绩效评价专门收集资料的意识,往往只能提供一些不齐全、不系统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评价结果的真实完整性及客观准确性;最后,绩效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主要应用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其他方法如成本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的应用要求工作人员既要了解财务知识,又要有信息处理技术基础,同时要熟悉文艺项目,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影响了绩效报告的质量。
对此,文艺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第一,要改变以财务部门为主开展绩效评价的模式,明确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业务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参加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步形成职责明确、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的组织格局。第二,要拓宽资料获取渠道,全面收集数据信息,对缺乏的资料要及时补充,同时要提高信息质量,有必要时到项目实施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取证。第三,要加强工作人员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专业素质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也可采取聘请专业人才的形式,充实绩效评价队伍。
四、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当前,文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受绩效目标体系科学性、运行监控有效性及评价机制合理性的限制,评价报告基本仅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评价结果实用性不足,没有与完善预算编制,规范资金使用有效衔接。此外,由于缺少责任追究制度,评价结果没有强的约束力。
对此,文艺事业单位需积极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方式和问责管理机制。第一,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相结合,把评价结果作为年度预算调整、进入预算滚动项目库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较好的项目。第二,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倾听社会呼声,吸纳合理意见,作为改善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参考。第三,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个人奖惩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及个人予以表扬和激励,对故意或过失等原因导致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实施绩效问责。
综上所述,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四个方面的实施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文艺事业单位只有解决好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绩效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预算司.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1目标具有一致性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
在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产品质量、控制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优化预算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控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成效与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巨大的影响,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1.2执行贯穿全过程
根据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整个预算管理当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将绩效作为核心,使得绩效管理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整个过程;而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内部控制当中所要求的全面性原则则需要内部控制贯彻落实到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决策以及执行的整个进程,能够针对整个经济活动实施全面的控制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都主要集中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的整个过程。
2内控层面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单位未能将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很多员工在完成每个年度的预算工作之后,就没有热情开展绩效评价,再加上内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复杂而琐碎,很多员工认为同时开展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管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而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深入开展,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2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防控
未能有效街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针对相关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综合分析单位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不同风险开展系统评估,期间应保证风险评估的客观性。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开展实时监管,对相关绩效数据进行认真统计,全面分析预算执行状况,挖掘单位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规律地组织风险评估工作,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方案,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对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关系进行有效统筹,很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十分被动,多数时候是迫于财政部门的压力才组织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形式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很难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2.3绩效评价难以真实反映
内控规范的相关要求国家政府与各级财政研究并设计了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这个体系相对较为笼统,完全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对于整个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要求。比如,某个省财政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其将“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理解为项目决策项目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内容并没有融入内部控制对决策议事机制建立,特别有关重大关键事件进行决策的有关要求。所以,即便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所进行的项目申报、批复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畴之内,但行政事业单位只要履行了上述各种办法,就能够符合绩效评价当中有关项目决策的相关要求,而这种符合的情况必然会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大打折扣。
3内部控制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3.1重视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相关培训
教育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要明确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性,意识到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均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单位干部在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求单位干部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要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鼓励单位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财务管理技能,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能力,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所有员工均需要通过培训掌握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进而为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配合和支持。
3.2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根据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各个阶段的要求,转变过去强调分配,忽视过程以及产出的观念,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首先,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追踪制度。财务管理部门要对项目实施单位具体预算状况进行监督管理,有规律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其次,建立健全执行通报制度,综合分析预算工作的具体执行进度,了解项目绩效管理的实际状况,有规律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上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特有的激励作用,并适当给予约束。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挖掘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分析造成绩效目标出现偏离的诱因,并针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针对实际预算工作中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应该对预算调整程序进行认真履行。
3.3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信息科学技术开始被应用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与时俱进,主动研究和开发一些能够符合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预算绩效管理子系统下应该设置多个模块,不但要涉及绩效目标设置和预算编制,还要涵盖追踪监管、绩效评价报告的上交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可以有效发挥其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以及共享等工作提供更佳途径和技术支撑,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和质量。
3.4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管理 内部控制
财政部门颁布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政策是“目标—效果导向”,是以绩效目标的设立、评价反馈为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确保单位经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保证。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1、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从静态方面,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控制措施和程序。从动态方面,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使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过程,是在现有规章制度融合基础上的提升。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需要以具体的管理制度平台,并将自身融于管理制度之中,从而发挥其在管理中的控制作用,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2)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对象。预算是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三个主要环节,各环节均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约束预算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预算管理要以内控实施为基础和保障,
(3)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把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
(4)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中运用的方法与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分工、授权批准等控制方法相一致,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提高预算的执行力,规避预算在编制、执行和考核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5)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都是管理方法,是绩效考核的依据。预算绩效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预算管理、内控的保证,没有考核,预算和内控的实施人员会丧失积极性,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对预算的绩效管理,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时监控预算完成目标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中的漏洞,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1、基础工作不牢固,制度不够完善及系统化
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才刚刚起步,现行的《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绩效管理条款,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支撑。虽然地方省、市印发了相关通知和文件,但相关办法不具体、不细化、不系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不强,没有引起充分重视,需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协调单位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来开展和推动工作,财务部门面临阻力较大,存在一定难度。
2、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思想薄弱
“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待提高。同时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风险防范的思想观念比较薄弱,对预算绩效评价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不了解也不重视,缺乏必要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并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
3、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近几年事业单位改革频繁,各项规范制度不断更新,但受编制、人员少等因素的限制,其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也不重视继续教育,导致绩效管理队伍专业素质跟不上发展需要,需要增加相应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
4、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如何保证各项定量、定性指标及逻辑分析科学合理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指标体系,仍需完善;并且,目前绩效评价只针对单个项目或某一部门,项目或部门之间的绩效差异尚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5、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衔接存在问题
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因为单位更注重评价结果,因此往往只针对项目结果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的项目制订总目标,没有细化的效益目标和评价指标,影响部门绩效目标管理和部门预算。
6、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阻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因素较多,一是对于项目效益发挥时间跨度较长的情况,评价时点不好选择,即使评价结果相对客观,也无法做到及时调整预算;二是目前绩效目标大多是既定的,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也不能真正影响预算安排;三是项目评价一般是事后性的,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不紧。特别是年中追加的专项资金,由于没有事前申报,而且预算编制时间紧,常常会影响绩效结果的应用。
7、财务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首先,目前事业单位现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能够提供真实的现金指标,对加强现金管理,防止预算超支具有明显作用。但从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收付实现制下收入、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不考虑收支的配比性,因此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等手段人为操纵各会计期间的收支信息,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其次,财务核算和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项目支出进度不均匀;财务资料不完善,如资产管理方面和凭证完整性方面较差。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途径
1、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及性质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明确违规行为、处罚条款及执法主体,拓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式,改进绩效问责制度,真正落实对决策层的问责机制。同时应建立科学、规范、刚性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引入专家参与管理和评价,完善预算分配模式和会计核算制,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以结果导向贯穿整个预算周期。建立事前目标申报审核和立项评审机制、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以及事后评价工作机制。
2、增强控制意识,强化职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单位内部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内部控制预算业务控制的重要环节亦是如此。事业单位应树立只有通过内控手段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意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注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各主管部门领导应提高对单位预算管理中相关风险点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决策层应制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对执行层的问责机制。
3、设置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设置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或组成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单位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其次,培养绩效管理专业队伍人员,使其专业素质跟上发展需要,完成预算绩效的具体实施工作。此外,还应借助社会上的外界力量,聘请绩效评价工作专家,引入第三方评价,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4、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政府收支管理体系(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利用政府投资取得的其他收入等全部收支),根据不同单位性质及资金构成,分类设立评价指标,而不仅仅是财政支出。因为财政支出只是经济活动支出的一部分,无法整体控制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全范围。完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绩效数据共享,为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绩效管理整体水平。
5、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找出风险点,并注重内部控制方法的运用
梳理预算业务流程,找出风险点。如在预算编制环节,可能存在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基础数据不准确的风险;在预算执行环节,可能存在资金收支和预算追加调整随意无序,或者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越权审批,缺乏有效监控,执行不力的风险;在预算考核环节,可能存在考核不严格、不合理、不到位,流于形式的风险等。
针对各环节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应在全员参与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落实编制责任,注意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避免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频繁调整。在预算执行中应当将预算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明确执行方式,加强审核和审批,明确预算追加调整的范围,严格履行审核和审批手续,以便为预算的执行和考核提供依据,同时要注意预算指标与业务评价指标应保持一致。在预算考核环节,应建立定期报告和分析制度,同时加强会计控制等等。
6、积极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应逐步将事业单位预算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以起到优化预算管理的作用。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促进预算管理和加强监督等方面,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利用评价结果,收回未用完的项目结余、核减项目资金。还应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奖惩。
7、规范和增强财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首先应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工作规范化培训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从而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贯彻实施好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优化资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应加强财务核算的细化工作,完善项目支出单独核算和台账管理制度,使会计科目设置符合预算绩效管理需求,能科学分配使用资金,做好全年工作进度统筹;完善财务资料,如资产管理方面应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并关注凭证的完整做性。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和相关后续跟踪检查的需求。
综上所述,预算贯穿于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保证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并落实包括预算管理控制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9
[2]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R],2012;10
关键词: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体育事业单位;审计瓶颈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预算管理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只有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才能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不断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显示出了旺盛需求,产业化方向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事业单位在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与配置体育资源,保证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或在既定产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
一、新时期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容
1.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与个人绩效预算管理相比较,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将效率和效果看得更重。在对效率进行考核时,通常需要审计部门与相关社会机构的相互配合。因为审计结果不仅与拨款依据直接相关,还能对体育事业的进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避免产生无效投资和不必要的浪费。绩效预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投入产出效率的管理和监督,还应对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模式加以关注,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分析,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体育事业单位能充分利用预算管理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保证体育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进,获得可靠、可行的实践基础。(2)体育事业单位只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全面、细致的推进,将相关部门对资金的要求汇总在一起,通过沟通与协调,才有可能在各种利益的权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当然,体育事业单位对绩效预算管理要提出较高要求,不但要促进业务目标数量化、工作精细化与业务标准化,还应借助审计工作对绩效管理的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调整平衡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的作用,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体育事业单位编制绩效预算的内容分析
(1)收入预算的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是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需要按照有关政策与制度约束,不断健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对体育事业单位来说,上级补助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处获得,通过补助等形式下放下来。这在体育事业单位进行收入预算编制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本单位的业务特点与预算工作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归口管理,持续明确与界定具体的收入事项。才能将所有可能实现的收入编入到预算体系,使预算编制更加完整。(2)支出预算的编制。在体育事业单位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方法后,可以在机构之中对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和明确,以便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对全面树立绩效预算管理的全局观念有极大帮助的。此外,体育事业单位的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国有资产处置、捐赠还是利息,都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财政拨款进行合理安排,对成本加以重点控制和约束,以便提升投入与产出的比重。因此,在编制支出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借助零基预算的方法,在编制过程中以定额标准为依据。例如,可以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人事政策口径,对公用支出规模按照实物进行预测和计算,并最终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融合的机制。
二、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瓶颈
(1)预算考核专业性不强。由于体育项目具有周期性特征,在比赛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支出难以给出明确的预算。其结果是,部分支出无法确定,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为相关体育行为具有周期性、延续性的特征,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遭遇时间和规范性的瓶颈,比其他单位预算考核的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工作还陷入风险之中。很多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项目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一些考核官对体育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最终导致预算考核只是将数据加以罗列,无法体现预算执行的真实效果。(2)预算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欠缺,使得预算执行的力度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些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人员并未对预算执行进行深入、正确了解,对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具体操作相对缺位,对预算执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样,相关部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算执行之中,预算管理在实施上的难度明显加大,其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此外,一些体育事业单位难以在时间上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加之在操作过程未能做到严密与规范,使得预算审计工作无法产生积极的、理想的效果。(3)预算编制难度较大。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方面。虽然为了降低预算难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划分类型相对较多,资金规模受限,一些本该大力发展的体育类别并未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加之体育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种项目都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特征,这无形中增加了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难度。实际上,对体育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应以单位本身的人员支出与业务发展为出发点,但这又增加了资金预算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预算难度的同时,提高了预算风险。更重要是,一些体育项目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将对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产生消极影响。(4)预算执行不规范。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财政部分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三个部分。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体育事业单位未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准确预估,随意调整预算方式和增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种随意性的预算执行模式与预算的规范性直接相悖。其结果是,无法保证将预算资金应用到合理的地方,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外,预算的短期性十分明显,使得预算执行与严谨性、规范性相冲突,甚至会对预算执行考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三、审计场域中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创新模式
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在于处理好绩效预算管理的刚性与灵活性问题,借助有效的监督与激励,保证预算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与客观,保证绩效预算管理处在高效的监控之下,使预算执行得到正常贯彻。但是,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瓶颈。需要以审计工作为场域,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检验。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这要充分借助体育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还要为此制定必要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吸引监察、审计、业务主办等部门参与,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为资金的全方位、多角度使用提供必要保障。还应保证全部环节都处在监督范畴之中,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使资金得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还应针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别予以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在对资金使用效益加以评价的同时,完成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审计,最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与其审计工作关联紧密。除了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外,还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重点做到:第一,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出台考核评价制度,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进行检验;第二,当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别较大时,应对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第三,对资金使用过程加以监督和考评,为提高审计绩效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过程得到监督和约束;第四,通过增加人力和物力保障,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3)通过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体育事业单位的业务属性,在国家和体育事业单位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审计对支出计划加以统筹安排。即应该考虑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借助更多全部资源发展体育事业,使项目支出能够在项目实施阶段保持持续性。如果体育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保障性较差,体育事业单位需要首先保证生存问题,以便在获取更多资源时推动项目的进行,使之发挥更多效能,也减少资金的浪费。(4)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为促进体育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负责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人员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远景规划进行深度思考。比如,要对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领域进行重点把握,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比如,当单位预算得到上级单位批复之后,要严格依据预算的批复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还要依照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要求,及时对预算进行优化,并按照当年的财力与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以全局视角,对资金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和统筹安排。而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和上报预算存在显著差别时,体育施压单位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收支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经费收支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艳.加强体育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思考.会计师,2014(12).
2.王森.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冶金财会,2015(3).
关键词: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体育事业单位;审计瓶颈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预算管理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只有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才能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不断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显示出了旺盛需求,产业化方向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事业单位在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与配置体育资源,保证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或在既定产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
一、新时期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容
1.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与个人绩效预算管理相比较,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将效率和效果看得更重。在对效率进行考核时,通常需要审计部门与相关社会机构的相互配合。因为审计结果不仅与拨款依据直接相关,还能对体育事业的进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避免产生无效投资和不必要的浪费。绩效预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投入产出效率的管理和监督,还应对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模式加以关注,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分析,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体育事业单位能充分利用预算管理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保证体育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进,获得可靠、可行的实践基础。(2)体育事业单位只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全面、细致的推进,将相关部门对资金的要求汇总在一起,通过沟通与协调,才有可能在各种利益的权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当然,体育事业单位对绩效预算管理要提出较高要求,不但要促进业务目标数量化、工作精细化与业务标准化,还应借助审计工作对绩效管理的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调整平衡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的作用,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体育事业单位编制绩效预算的内容分析
(1)收入预算的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是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需要按照有关政策与制度约束,不断健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对体育事业单位来说,上级补助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处获得,通过补助等形式下放下来。这在体育事业单位进行收入预算编制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本单位的业务特点与预算工作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归口管理,持续明确与界定具体的收入事项。才能将所有可能实现的收入编入到预算体系,使预算编制更加完整。(2)支出预算的编制。在体育事业单位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方法后,可以在机构之中对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和明确,以便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对全面树立绩效预算管理的全局观念有极大帮助的。此外,体育事业单位的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国有资产处置、捐赠还是利息,都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财政拨款进行合理安排,对成本加以重点控制和约束,以便提升投入与产出的比重。因此,在编制支出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借助零基预算的方法,在编制过程中以定额标准为依据。例如,可以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人事政策口径,对公用支出规模按照实物进行预测和计算,并最终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融合的机制。
二、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瓶颈
(1)预算考核专业性不强。由于体育项目具有周期性特征,在比赛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支出难以给出明确的预算。其结果是,部分支出无法确定,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为相关体育行为具有周期性、延续性的特征,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遭遇时间和规范性的瓶颈,比其他单位预算考核的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工作还陷入风险之中。很多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项目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一些考核官对体育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最终导致预算考核只是将数据加以罗列,无法体现预算执行的真实效果。(2)预算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欠缺,使得预算执行的力度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些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人员并未对预算执行进行深入、正确了解,对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具体操作相对缺位,对预算执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样,相关部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算执行之中,预算管理在实施上的难度明显加大,其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此外,一些体育事业单位难以在时间上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加之在操作过程未能做到严密与规范,使得预算审计工作无法产生积极的、理想的效果。(3)预算编制难度较大。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方面。虽然为了降低预算难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划分类型相对较多,资金规模受限,一些本该大力发展的体育类别并未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加之体育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种项目都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特征,这无形中增加了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难度。实际上,对体育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应以单位本身的人员支出与业务发展为出发点,但这又增加了资金预算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预算难度的同时,提高了预算风险。更重要是,一些体育项目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将对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产生消极影响。(4)预算执行不规范。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财政部分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三个部分。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体育事业单位未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准确预估,随意调整预算方式和增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种随意性的预算执行模式与预算的规范性直接相悖。其结果是,无法保证将预算资金应用到合理的地方,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外,预算的短期性十分明显,使得预算执行与严谨性、规范性相冲突,甚至会对预算执行考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三、审计场域中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创新模式
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在于处理好绩效预算管理的刚性与灵活性问题,借助有效的监督与激励,保证预算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与客观,保证绩效预算管理处在高效的监控之下,使预算执行得到正常贯彻。但是,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瓶颈。需要以审计工作为场域,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检验。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这要充分借助体育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还要为此制定必要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吸引监察、审计、业务主办等部门参与,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为资金的全方位、多角度使用提供必要保障。还应保证全部环节都处在监督范畴之中,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使资金得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还应针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别予以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在对资金使用效益加以评价的同时,完成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审计,最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与其审计工作关联紧密。除了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外,还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重点做到:第一,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出台考核评价制度,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进行检验;第二,当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别较大时,应对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第三,对资金使用过程加以监督和考评,为提高审计绩效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过程得到监督和约束;第四,通过增加人力和物力保障,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3)通过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体育事业单位的业务属性,在国家和体育事业单位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审计对支出计划加以统筹安排。即应该考虑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借助更多全部资源发展体育事业,使项目支出能够在项目实施阶段保持持续性。如果体育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保障性较差,体育事业单位需要首先保证生存问题,以便在获取更多资源时推动项目的进行,使之发挥更多效能,也减少资金的浪费。(4)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为促进体育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负责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人员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远景规划进行深度思考。比如,要对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领域进行重点把握,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比如,当单位预算得到上级单位批复之后,要严格依据预算的批复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还要依照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要求,及时对预算进行优化,并按照当年的财力与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以全局视角,对资金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和统筹安排。而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和上报预算存在显著差别时,体育施压单位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收支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经费收支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艳.加强体育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思考.会计师,2014(12).
2.王森.体育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冶金财会,2015(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预算存在的问题绩效管理预算问题的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绩效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基础。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乏行政机构管理的约束机制,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行政需要,相关管理机构的行政机构的财务预算功能出现了严重问题,从而阻碍了行政机构的社会功能的实现.预算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的出现,在行政机构,能够促进财务全面的管理改革,有助于提高基金管理机构的效率,现实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预算管理概述
(一)绩效预算管理的含义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绩效预算是有目标性的,且以项目成本为指标,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为核心,预算系统紧密集成与增加资源分配的性能改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的成就和效率。 为了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经济利益,实现社会效益,而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一员,就要加强绩效管理预算。
(二)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当前的预算分配依然是传统的“基数法”,也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部门预算无形中给部门带来了利益割据的契机。在某些行业,特别是在农业、教育、科学有一个法定支出比例。在预算的过程中,过于看重部门利益,讨价还价、争基数的现象时有发生,则很容易看出部门与财政之间的博弈永无休止的。
财政行业的有效配置实际上时候很难实现的。政府的各部门的支出需要,和基金绩效,以及有效的配置等问题花费了财政行业大部分的时间,这是很不好的。而且部门不能为整个程序提供职业发展,也没有定性和定量评价标准为基础的财政资金安排作依据。
资金没有追踪问效。财政部门现在都只是关注资金的要投向,或者怎么投入。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的关心却很少。因此,如何明确财政与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权力和责任,扭转财政部门这种被动“挨打”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周期短,准备不充分,编制方法不科学
首先,很容易知道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其涉及到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财务预算的相关部门组成预算团队。他们考虑宏观环境因素,进行预算,可能性和困难的分析等,但是,编制财务预算,通常只是一个财务行业工作,编译时间不到两个月,且预算和财务报表几乎同时,单位会计工作量大,时间长,所以质量不高。
(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不力
财务预算在编制后预算执行不力,随意现象严重。由于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是完美的,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数值意识薄弱,一些行政机构不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费现象严重。从而使基本开支和支出结构以及资金的挪用产生严重的问题。
(三)单位内部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督及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
行政机构的预算管理需要改善预算的执行机制和绩效评估系统,执行预算,对形势,评估和审查预算和实际结果进行分析。但许多行政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预算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缺乏操作规则导致预算管理效率低下,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三、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对策
(一)细化预算流程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这需要大量的预算基本的数据。所以要求负责预算编制人员将预算法律和相关文献学习好。编制人员要广泛收集各项基础性材料,主动与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为了保证人员,资产信息等基础数据准确、完整, 编制人员还要结合当年预算执行情况,经济增长以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对各项收支的规模和结构进行预计和测算。预算编制人员应摒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主观意见,明确绩效目标,使其既符合有关预算管理政策,推进单位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预算可行性
使单位能合理安排资金,实现资源公平配置,顺利履行相关职能活动。还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会计法及预算法律。每个行政单位在招聘会计责任人或会计主管时,要以较高的要求来挑选人才,从而达到人才可以委以任务,也就提升了整体业务的质量。
(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计划执行批复的预算,防止基本开支超过标准执行,严禁更改项的目的使用和资金的挪用。规范财政支出规模,使之能够准确、及时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 建立预算执行机制分析,实时对预算执行的分析财政部门应当定期编制预算性能报告,单位领导掌握相关计算结果,如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相关人员应及时改进,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基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影响。预算管理不仅是金融行业的工作,它也需要预算部门和业务组织好部门之间,互相做合理的分工,可以有效地保护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预算基金项目的安全性和效率利益,促进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防止腐败、违法行为,确保金融安全,提高管理水平行政机构, 最大的有效性通过有限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加强预算管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8416号)
[2]张新.王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10
[3]财政部关于印发5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6的通知(财预[2007]38号)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
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的进程不断加快,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符合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进程。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方面都是实行较为宽泛的管理,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意识,甚至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相关制度,从而无法对资源实行合理的分配,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而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进而忽视了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仅仅流于形式,甚至存在着岗位虚设或人员冗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阻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发展。
1.2 缺乏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具体的、科学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是体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但是现阶段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指标缺乏针对性,从而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予以严谨、认真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第二,仅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后期进行监督,缺乏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前期的指导和过程中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应该具有全局性,仅重视后期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不仅会导致工作的重复和混乱,而且无法对其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进而导致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无法真正的实施,缺乏有效性。
1.3 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存在难度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约束,将预算资金任意的调用和增减,从而导致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施存在难度。其次,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缺乏及时性,很多项目在完成后不能很快地进行评价,从而无法发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最后,缺乏具体的、合理的、可实施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改进意见
2.1 提高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是解决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问题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意识,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其次,提高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确保其掌握最先进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理念,进而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最后,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对于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要不断地吸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到最小,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
2.2 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
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最为直接的方法。首先要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并对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设立详细、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是对预算和绩效工作的量化,能够在s束行政事业单位的同时,通过与各个部门资金调配的挂钩,激发其工作的热情。最后,要确保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及时性。只有公平、透明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可持续性。而及时地对每一项目进行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也是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积极性,促进其工作效率提高的必要前提。
2.3 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为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其执行力度。而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必须在制定严谨、详细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和流程的前提下,予以严格的执行,如果需要对资金的流向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动必须向上级进行申请,不能随意进行调配。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到权责分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对不符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戒,绝不能因为可能会增加费用而放宽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标准。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设立多样、通畅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也是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执行力度,促进其不断改进的有效方法。
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和资金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地提高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行政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金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绩效评定
一、我国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目前的资金预算管理模式
(一)注重预算支出的控制力度
针对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的指示规定,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资金预算支出的规范方式,比如当预算资金支出经过事业单位人代会审批完成之后,不通过法律规定程序依然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应该充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一旦在事业单位内出现私自变化预算支出管理程序或是挪用专款的,相关人员或单位负责人必须接受行政处罚,甚至是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高度关注预算资金的投入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预算投入量的大小将直接衡量政府单位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视性,所以,政府单位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渴望获得更多的财政预算投入,进而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该部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最终让部门的权利范围能够得到扩张。此外,预算资金投入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部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多少,切实关系到部门本身的发展利益,因此预算投入量受到了各部门的重点关注。
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整体的参与活跃度较低
对于很多事业单位来说,资金预算工作内的方案编制、资金额度分析、流动管控和处理等工作都是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一手完成的,就算是业务部门有一定的财务预算工作,那么不过也是一项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已,因此,整体的预算参与性
较低。
2.预算编制工作的整体质量较差
由于我国多数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的不全面,进而导致预算编制的整体质量还处于低下水平。比如,一些项目的计划报告提交的很及时,但却因为缺乏可行性,进而无法实现;还有一些项目由于资金考虑不充分,从而导致需要在预算途中增加预算;还有一些项目的预算支出额度较大,导致项目完工之后还留有大量资金。
3.预算执行工作与预算下达时间有误
在没有任何异常情况或突况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工作是每年的1月1号进行,但是预算工作的批发结果却要等到人代会开办之后才会进行,而我国每年的人代会都是在二三月份举行,这样就意味着每年的第一个季度是没有自己预算的。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间段,在这个尴尬的时间段内,如果事业单位对预算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就只有通过谨慎拨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也就是向需求部门核拨最基本的公用经费。
4.财政拨款分配不均衡,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所属部门存在差异,就算是处于同一部门的管理之下但是所承担的职责也不经相同,因此导致财政资金在某种情况下无法实现平均分配。通常情况下,工作量大、职能面多和责任重的事业单位会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而那些工作量小、职能面少和责任轻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资金就相对较少。一些资金过少的单位职能稍微维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运转的开支,而那些自己充裕的事业单位通常都会出现三公经费超支或资金浪费等预算问题。
5.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对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财政部门对单位内所有人员的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核拨都应该采取定额补助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预算定额标准还比较落后,通常情况下都是单位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业单位也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没有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来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财政工作对一些预算的核定也存在差异,并没有遵循预算工作的“零基预算”原则,最为常见的还是“基数法”,只是在前一年的预算基础之上进行加减。
(二)优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
1.重新制定财政预算时间
针对我国目前一年一度的财政资金拨付款工作,应该根据资金需求额度来重新制定预算周期。目前,我们常用的财政预算年度是历年制,而为了优化预算管理工作,则可以将其改为跨年制,比如,每年的五月一日至次年的四月三十一日为一个预算年度,这样一来人大批复工作的时间就不会与年度预算工作产生冲突了,而财政部门则可以在年度预算一开始就开始下拨项目款项资金,让下拨资金与资金到位之间不存在冲突,从而加强了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2.不断完善基础经费支出定员定额
标准
从人员工作的经费角度来看,只要将经费发放到个人经费的环节当中都应该将其纳入人员经费管理框架当中;而从事业单位的经费角度来看,不应该对其进行一刀斩的处理,而是应该根据单位项目分工和工作细化之后的各个工作环节来给予定额,比如像单位日常办公经费、出差费用等,都可以实现人均量化的分配,而当单位在购置车辆或设备时则应该实施定物定额制度。
3.不断改进预算编制方式,健全制度规范
我国从进入二十一世纪至今,零基预算理念已被提出多年,但是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依然在使用基数法来对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当年的预算编制工作都在上一年的编制数据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修改,这就可能导致工作预算与最终决算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让预算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创建高校的预算评估体系
吸收西方国家或国际社会当中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逐渐创建并提高预算的评估体系,全方位推动资金预算支出绩效的考核分析工作。当项目在进行申报时,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就可以充分融入其中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在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合理使用绩效考评体系也能够对项目资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监督管控,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同时应该对项目预算进行分析处理,在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结束时,绩效考评体系还应该对项目的社会意义或经济效益进行追踪询问。
三、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产出考核指标
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产出工作的重点,其工作点也是质和量这两个方面。而量则主要是指项目处理的数量和规模,包含了事业单位日常办公文件或公务等多个方面的出力量;质则主要是指办公的效率和处理政务工作的效果。产出量的设置,应该根据额定投入量下各单位的产出情况来金秀贤,比如单位的服务量或者是其他生产量,绩效目标完成的时效性和整体质量;考核工作产出的实际效果,应该重新评定预算工作执行的社会实际效益。
(二)预算效率与经济资源
预算效率通常是指资金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的一个关系要素,也就是说在既定产出的条件之下,或者是通过投入既定数额资金让最终产出量最大化。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效率指标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生产指标,其主要用于衡量事业单位项目成本和时间之间的全额拨款预算效率,比如渠道每公里的维护费用、水库的维护率等。经济指标则是侧重于支出和支出之间的效益,其重点就是评价预算支出费用的节约情况。
(三)过程是否规范的评定指标
整个运算过程属于规范性评价,是预算工作的一个实施过程,其评定指标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准确到位与预算管理者的业务能力是有着直接联系的。也正是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逐步完善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开发并创新新的预算考核体系,而体系的开发创建就是为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够有理可循,而制度的建立应该与预算资金审核、批复、使用和监督这几个环节牢牢联系在一起。
2.是否能够逐步完善单位内部的财会管理制度、财务内控体系和预算资金运转管理。通常情况下,单位内部财会管理和内控体系的完善,应该包括财务支出审批管理、财产管控、风险管理和财会信息管理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近几年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其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大家的重视或关注,那么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3:21-22.
[2]崔晓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3:14-15.
[3]周建伟.浅谈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其绩效评价[J].商,2015,02:143.
[4]陈纪瑜,张宇蕊.现代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J].求索,2004,10:22-24.
[5]苗志勇,于蕾.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高等学校为例[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01:59-62.
[6]范丽.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商业,2011,2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