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化网络舆情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

第1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网络宣传;舆情监管;工作思考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情转换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0,4(16):17-19.

第2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善待网络舆论,及时回馈信息

伴随着中国社会复杂而艰巨的转型,随着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网民群体和网络意见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股强大的力量。[1]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够善待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必将有效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对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措施失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破坏就会很大。

因此,作为新闻机构,首先要转变观念,善待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往往要接受最广泛的监督,对于网络这样一种全新的公众民主表达方式,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敢于面对,勇于并善于倾听网络声音,正确看待网络上的被监管和网络批评,更要能以更宽容平和的心态、更机敏的舆情反应程度,逐渐适应网络时代新的舆情和信息挑战。

从近几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网络舆论的公共话题来看,虽然内容五花八门,但受年轻网民追逐个性、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话题往往会聚焦在一些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和负面信息上。

这是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震撼性会引发公众多疑、焦虑等不稳定情绪的扩散,增加负面信息发生的源头。倘若此时网民意见和网络留言不被相关部门重视、正面反馈,而是敷衍塞责,那么危机事件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只能使信息传递的次数更为频繁,从而为负面信息的流动提供更为多样的载体。

其次,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新时期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部门更要发挥网络优势,真诚回答,及时反馈,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网络舆论的关注迅速对接,进而消除疑虑,建立诚信。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不仅为网民提供了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发言机会,从最根本的意义来看,它也体现在媒介形态与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参与方式变化的对应关系上。各新闻机构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更要多方开拓完善网络沟通及反馈形式,“问计于网”,“问政于民”,真正实现与媒体公众的网络沟通。

一些部门虽然已经搭建了“网络问政”平台,但由于对于网络意见和网民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不认真,不仅造成网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误读和错解现象的蔓延滋长,强化了负面信息带来的社会效应,或是因处置失当造成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件。

因此,面对网络舆论,无论是网络批评还是网络监督,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对待网络民意,都应持欢迎和提倡的心态。正如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所说:“在网民的骂声中听取诤言,在咒语中体察民情,在板砖中提高公信力,在网民监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舆情分析,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时代的新闻如果要符合受众需要,有针对性和新意,那么预先充分的国内外舆情调研必不可少,而网络舆情分析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更新,中国的网络舆论空间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种价值观的网络群落和社交网站相安并存,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分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就新闻的工作流程来看,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两个步骤:

新闻会前。收集各网站、主要社交媒体,网群、论坛及微博相关方面的言论、评论,有针对性地获悉网络舆论对所在部门的看法,对即将信息的关注度和关注点,正面舆论和评论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网民关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视了。

新闻会后。跟踪了解各网站对于新闻会的报道;收集网民反映,分析舆论走向;从中对新闻议题作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比如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这样的舆情分析,新闻部门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确立新闻的主题和重点,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跟踪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确保职能部门的政策立场传播出去的同时,更能针对一些网民问题以及敏感话题作出呼应。

要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新闻前的预先策划会也是舆情分析的重要一环。

这需要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对新闻主题明确的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整理分析,从“民情需要”入手,从“民情利益”考虑,清楚公众和媒体最可能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哪些话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哪些因素可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什么样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损失降到最低,并结合预先掌握的政府相关政策,达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来,新闻前的网络舆情分析不仅能协助新闻人员尽早明确新闻的主题和目的,而且还会使之有备而来,进而从容应对。

从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看,尽管网络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给公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但这种言论自由、开放和匿名的传播特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监管难题,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处于危机情境下的公众由于各种好奇、焦虑、恐惧心理便会在网上传播各类小道消息。这类非正式信息对于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会更大也会更迅速。

因此,在对网络舆情整理分析进而确立主题的同时,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也要加强。

第3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1-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先后发生三起爆炸案。该案件是该市农民钱明奇对其正在审理中的一案件不满所为。在此次事件中,江苏省各部门联合行动,将案件本身及可能存在的征地补偿不公相关情况进行了较好的处置,处置问责的力度也比较到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暴露出了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是由于当地官方缺乏舆情监测意识,未能充分监测、重视在爆炸案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微博――该微博包含了钱明奇的个人遭遇并明确表达了作案原因、方式和时间――从而没有能预见该事件可能发生。这一点可以说明当地政府在舆情信息监测意识方面的匮乏,不能主动发现舆情,只能被动应对危机。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3小时内便会在互联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其他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议论就会达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就要求政府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置应对,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部门以及集中优势资源,妥善而合理地处理危机。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建立舆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凡事预则立,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要在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上有所作为,面对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一是要成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二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区域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应急预案。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所谓特大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指涉及对地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并做到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三是在应对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以我为主”,“提供全面”的情况,主动介入,先“声”夺人,牢牢控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从而确立处危机事件的主动地位,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在舆情事件的反应处置过程中,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事件一旦发生,网上参与人员多,收集和公布证据的多,监督无处不在,谎言无处藏身。面对网络舆论,我们要坦然面对,按照“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布事实、明确观点、疏导情绪等方法,明确解答网络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妥善回复网民的各种回帖。透明的信息、开放式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不仅不会引发恐慌、给政府添乱,反而能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力争把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5・26江西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将相关照片上传上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在第一时间推出事件专题,不少媒体记者借助微博平台现场直播。各种证实和未证实的消息通过网络发出,使得当地官方陷于舆论漩涡。而媒体记者“妖燕”在微博反映,她在临川政府爆炸案现场被公安指挥人员收缴相机和手机等物品,更是将网络舆论推向高峰。如果在爆炸事件发生时,抚州公安局能够在其认证微博上呈现出一种“低姿态”――积极回应网友诉求,切实与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网民的支持,应该能够更好地化解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4〕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1-15.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第4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涉警网络舆情;媒体影响;应对策略

一、前言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消息影响了社会群众的认知与情感的过程。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能力以及队伍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下,利用涉警网络舆情进行非法交易与传播的事件逐渐增多,对公安形象以及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只有重视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应对策略,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的优化中,利用网络技术,能够使得信息处理更加公开和透明,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方便有效,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消息的真实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减少人为对事件的加工和修饰,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利用网络技术,警方可以建立相应的公众平台,对突发性事件及时进行公布,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消息的转发,进一步扩大消息的传播范围,从而增强涉警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另外,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内部的统一管理,在公安机关内部,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创建网络警务管理中心,将上级领导部门的工作指示第一时间传递给个人,保证相关工作内容的有效落实,另外,依靠涉警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能够及时反应出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从而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增大民众对警方的评价渠道,根据民众的反应优化工作模式,落实改革举措,从而提高警方的工作效率及能力,助力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消极影响。由于网络对于消息传播监管范围及深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网络发言过于自由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消息的与传播,在实际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不实的报道内容,引发网络民众对警方的误解,从而造成警方的公信力有所降低。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应对主动权不在警方手中,造成警方在涉警网络舆情具体事件中,常常不具备话语权,使得警方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舆论压力,影响了正常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虚假消息的传播能力越来越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可以煽动网络民众的情绪,激起民众的不满,严重威胁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同时也使得警方的工作增加了难度。网络舆情具有蝴蝶效应,任何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强烈信任危机和社会动荡,但是针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度,警方的主动权还不够明确,同时也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工作方案,导致在处理涉警网络舆情事件时,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影响了公安机关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应对策略

(一)增强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质,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必须要扩大工作范围,针对于涉警网络舆情繁荣发展现状,警方应当加强网络意识,强化危机感,由网络引发的社会事务逐渐增多,对警务工作的冲击也逐渐增大。因此,警方应当重视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应对能力,加强与网络民众的沟通力度,可以通过建立警民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增大公安机关的宣传力度,拉近公安机关与社会群众的关系,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能增大对网络舆情的了解力度,从而制定多层次的应对预案,有效化解民众对于公安机关的误解,有效控制恶性事件的蔓延,促进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创新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模式。传统的涉警网络舆情媒体应对的模式内容主要在于规避风险,采用公告等形式予以,这样不仅造成公安机关的反应速度过慢,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涉警事件做出回应。同时由于事件的不公开化处理,反而容易引发民众的猜测,不利于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在实际的涉警网络舆情的媒体应对过程中,应当注重媒体应对的方式,创新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模式,必须要本着开诚布公的心态,要把真实事件的发生过程向社会群众予以公布,保护民众的知情权,正确控制涉警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事态发展的阶段性报道,要及时做出回应,经过充分的调查后,对后续事件的报道要详细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要对善后工作积极主动予以告知。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出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经验,才能有效降低负面影响,维护公安机关的形象,发挥出优秀的公安队伍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三)重视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监控。社会秩序的维护必须依靠于公安机关的力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网络在社会秩序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存在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同时抑制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就必须要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又由于在涉警网络舆情中,警方受到来自各方面舆论压力,必须要通过有效的监控工作,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主动权,从而对于事态的发展进行控制,避免不法分子利用涉警网络舆情从事非法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增强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创新处理模式,同时加强网络的监控力度,才能保证在涉警网络舆情中,公安机关掌握主动权,才能有效维护公安机关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赵建生,邹智勇,周树华.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影响及其解决对策[J].公安研究,2010.

[2]尹李紫琳,苟晓朦,张顺灵.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作者简介

第5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人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一)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

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通过分析与总结,文章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二)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三)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文章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一)国家层面

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但是,相对地,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二)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高校大学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利,各高校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三)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四)受众层面

第6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安全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课题“安全视觉下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S-N2013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54-2

自1994年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经济产业转型的新引擎、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人们生活娱乐的新空间,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当前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抵触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不断侵蚀和冲击着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给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安全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网上有害信息时有出现,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网上炒作煽动、组织串联活动持续不断,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逐渐成为网民表达诉求、发泄不满的主要渠道,很多群众在未经过、司法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个人诉求通过互联网表达,试图制造舆论声势,给党和政府施压,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个人问题政治化。由于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网民还可通过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等互动功能发表自己的言论,无数的信息源在目前受技术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对有害信息实行完全的控制。网络的互联互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局部管理措施更加难以收效,实在没有办法就是断开网络,比如中国甘南网在2012年10月22日至11月20日、2013年2月28日至3月25日间,就分别停网一个月左右。互联网的强大分众聚合功能,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为各种政治、社会势力在网上勾联、聚集、组织、动员提供了便利,也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网上有害信息时有出现,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低估,这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

(二)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

中国甘南网、中国临夏网等几个新闻网站作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网络文化的主阵地,都能够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不断努力在网上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但由于网站技术力量薄弱,互联网从业人员缺乏,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欠缺,与全省、全国的其他网站比较,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是比较弱的,有特色的专栏,但在表现的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策划。

(三)有关民生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临夏和甘南州都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与广大市民对话,也先后形成政府部门与市民在特定地点进行现场咨询、服务的制度;各部门都在积极努力不定期的在中国临夏网、中国甘南网上与网民在线交流,倾听群众意见的沟通渠道。但由于中国临夏网、中国甘南网等网站的市场认知度低,且由于网络的无界性,网民大多会聚集于最有影响、人气最旺的网站,影响了临夏和甘南新闻网站对广大网民的吸引力,这样有关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报道和讨论就引不起广大网民的关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影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四)网上舆情研判处理和舆论引导能力不强

网上舆论形势发展变化很快,网上热点不断出现,面对万余家网站和日益增多的网民数量,临夏和甘南州网络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网上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能力不是很强,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有关本地区的舆情,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根据舆情分析事态苗头,及时应对。要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处理以及引导好网络舆论,除加强监管和巡查、把握网络舆情外,还需要一支有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进行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临夏和甘南的网上评论员也在及时的进行舆论引导,但围绕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还缺乏有力度的评论,不能很好地阐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措施,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工作。再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本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收入的影响,临夏州和甘南州本地很多居民都没有上网的习惯,这样群众参与量小,临夏州和甘南州所有网站都缺乏与群众的互动性,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政府部门,从而使一些人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网络文化的不安全。

二、安全视角下的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一)运用法律手段严惩危害网络文化安全的行为

通过法律规范网络舆论秩序是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离开了法律政策和建立在法律政策之上的管理,纵有最先进的技术,网络舆论秩序也难以得到维护。”安全视觉下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当以法律、制度建设为主,规范管理为辅,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同时,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文化内容。比方说,甘南州和临夏州可以加强对官方网站上传稿件的审查力度和审稿速度,加强对网站 BBS 的监控与管理;对学校及社区网络终端的即时监控和屏蔽一些不良的网站等,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停网。这些法治化的管理不但不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而且对互联网繁荣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当然,法律、制度的监管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切实做到依法有序,利用法律手段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广泛开展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二)做大做强网站,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

首先做大做强门户网站。中国临夏网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家新闻门户网站,由甘肃临夏民族日报社主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唯一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该网站目前开设有临夏新闻、民族风情、人物专访、时尚聚焦、临夏视窗、明星企业、饮食文化、临夏旅游等30多个频道,128个栏目,自办视频和音频新闻节目,同时还具有论坛、博客等服务功能。网站还开设了民族频道、文化频道、花儿频道等特色频道,对临夏州各少数民族回、东乡、保安、撒拉、藏、土族,民间曲艺及当地名扬中外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详尽介绍;同时,视频点播对临夏民族建筑进行了展示。中国甘南网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门户网站,有藏文频道和英文频道,也是省内唯一一家同时提供汉、藏、英三种语种的地方新闻网站。开设一级栏目39个,二级栏目32个。涵盖新闻、政务、信息服务、专题、视频、图库以及本土民族特色等内容。今后要重点建设好《甘南时政》、《藏区新闻》、《新闻》、《甘南县市》、《农牧家园》、《甘南旅游》、《藏传佛教》、《甘南文史》等版块和栏目,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更新内容,对甘南州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报道,要把网站建设成为包括甘肃新闻网等省内网站和中国网等涉藏网站的重要稿源转载地,甘南州网络宣传的主渠道,州委、州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新纽带,向外界展示甘南的主窗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丰富农牧民群众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做大做强网站,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要加大对门户新闻网站的资金投入,创新机制体制,注重人才培养,重视技术研发,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使门户新闻网站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并努力打造成为具有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影响力的网站品牌。

其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近几年,甘南州和临夏州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国内成熟的政府网站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甘南州和临夏州政府网站建设在受众信息的需求和供应、系统建设和应用、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根据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利用网站资源,通过设立一些专题和论坛,设立相应栏目,如开设热点解答、领导在线访谈等栏目,给普通群众提供一个参政议政、意见收集的渠道,并可接受用户的投诉;根据网络文化宣传和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网站展开民意调查,主动收集民情民意,为政府依法施政、科学决策提供基础;引导网站加强网上互动交流、提高网上办事效率、及时政务信息尤其是权威信息、政策解读信息、改革举措等,第一时间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增加网站功能,方便公众使用。真正把网站做成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主渠道、企业和公民获取政府服务的渠道、公民表达抑制需求和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

最后,积极寻求知名网站进行互链。甘南州和临夏州门户网站要争取完成与中国甘肃网等省属3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兰州晨报等省内9家主要媒体网站、天水在线等13家市州新闻网站、中国网等多家涉藏新闻网站的链接互换,要积极争取与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为代表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进行链接,这些重点新闻网站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主力军,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生产、传播和消费平台。与他们链接就是借船出海,提升自己网站权重,扩展知名度。

(三)建设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与处理平台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基本状况,国际文化市场上网络文化商品的流行趋势,以及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威胁的基础上,利用搜索引擎技术、信息过滤技术、Web 数据挖掘技术、语言翻译及理解等技术,在对网络文化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舆论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全球化背景下涉及文化安全的各种不良信息、文化陷阱、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等现象做出及时而准确的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的系统。所以,为了有效防止网络中不良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思想的入侵,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政府相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必须联合起来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要通过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内容识别和过滤,在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等级划分标准建立处理平台,进行网络文化预警和控制,必要时进行网络文化安全应急处置。政府部门可根据需要依托公安机关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机构,对网络文化有关问题进行监管,对网络空间内全天候的进行监控与应急处置。

(四)组织网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外派工作人员或邀请相关领导或一线业务骨干,分别就涉回、涉藏宣传遵循、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工作,对网站工作人员进行两至三次业务培训。加强和改进网上舆情搜集研判工作。加大对网上涉临夏舆情和甘南舆情的监测、搜集、研判和报送力度,完善舆情工作机制,提高舆情反应和研判能力,实现准确有效把握舆情态势。

参考文献:

[1]简家民,郑国梁.维护国家安全,规制网络舆论[J].信息网络安全,2008,(6):36-38.

第7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策略

网络传播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整合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以及传播对象的主体动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必须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重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及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的“主体化”地位。

一、传播主体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

要选择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进程、引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话语、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技术,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1.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更新传播观念,提高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这里的传播主体,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人,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也包括其他的任课教师等。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需要他们根据实际及时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传播知识,还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网络传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进程的设置和掌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话语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是多样的、进程是曲折的、话语是复杂的、技术也是有难度的,受教育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只有把握好他们的需求,选择好内容、设置好进程、运用好话语、掌握好技术,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能够在课堂与受教育者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传播素养,不断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提升熟练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能力,即内容选择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话语引领能力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实现与其之间的互动。

二、传播内容的吸引力: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开展,要更多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教育内容从枯燥到丰富的转变,使得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1.传播内容要“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立足于鲜活的实际和时展的现实需要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反映客观实在,使传播内容更多地体现时代性,与实际生活相接近。对此,传播主体必须要结合我国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把社会中的各种真实的事例通过网络载体平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们对社会、制度、法律以及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应只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它更应是把实际生活和当代特征融入进去;教育者在选择网络传播的内容时不仅要准确,关键是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增加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2.传播内容要“贴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与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融入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内容。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不断发展,受教育者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多,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影响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接近,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网络传播环境本身是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地气、生活化,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独具吸引力,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被大学生所接受。3.传播内容要“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充分把握高校师生脉搏,了解高校师生愿望,说高校师生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构建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体系,使其话语可亲可信、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反映高校师生的本身状况,被他们所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改变“假、大、空”的问题,必须要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群众基础上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是网络传播的关键,效果的好坏就取决于能否与群众相接近,能否被群众所接受。网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1](P33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贴近高校师生实际生活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才能得以提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传播方式的整合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

教育者必须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多向互动传播方式。1.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时代之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只有建立起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才能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传播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普遍使用,使得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消失,打破了过去教育者的一言堂,使其和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消除了学生们的排斥和被动心理,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更是使二者间的思想交流更为真实和顺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互动性,传播主体失去了以往获取知识的优先权和垄断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注重对于受教育者的话语引导,实现主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而不是采用硬灌的方式去教育。同时,教育者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了解学生需求,也了解最新的网络社交技术,以及时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让学生更便利、更有效地接受教育信息。2.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现实之要。在当前,网络传播盛行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只有“把单向灌输的认识活动转变为全面开展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2],才能改变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工作方式,实现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把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模式。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教育者由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信息的指导者、促进者,由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多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二者之间实现了多向交流的新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应用,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即时通信工具,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沟通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的关系。

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

传播技术影响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播技术的适时更新和与时俱进是网络传播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技术,发展网络核心技术,强化技术监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机制监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需要先进技术支持。网络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网络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必须不断地创新网络技术。对网络技术的较高应用能力,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当前,高校学生获取的各种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网络媒体。然而,网络传播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快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更新替换。只有创新发展网络技术,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良好传播条件和环境。有了网络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信息的管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控制需要先进技术支撑。要不断创新和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安全防护技术,强化网络管理,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的监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发挥好监督者的作用,又要尽好技术员的职责,运用最新网络技术加强对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的监管,控制信息源头,抵制不良思想的传播,避免出现师生言语失范的情况,做好舆情的引导工作,打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要针对网络传播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控制或删除,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或者屏蔽,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环境。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监管系统,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健康规范地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力。

第8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一、结合机构改革,健全应急机制

今年恰逢工商、食药改革年,新成立的区市场监管局在职权划分、科室、人员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顺畅,对原两局的应急工作小组进行了整合,同时按照原工商、食药监两条业务线开展相关工作。新局应急管理办公室综合协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各业务科室按照相关工作职责予以落实,使相关人员做到了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了在机构改革的过度阶段,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予以处理,防止事态蔓延。

二、应对突发事件,健全规章制度

全局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今年工作实际,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大规模从事传销、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明确了详细具体、操作可行的应对措施。

三、实行应急值班,畅通信息网络

在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日前后、“820”洪灾等特殊时期,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行分组值班制度,机关和辖区所做到值班人员按时值班,保证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处理。应急值班期间由局领导和办公室进行督查,要求干部不迟到、早退,不空岗,同时要求各科室、所、队负责人手机24小时开通,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网络畅通。

四、修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

今年,我局着手修订《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建立各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队伍。同时,积极组织人员观摩全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组织食安办成员单位进行了应急培训,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建立舆情队伍,开展舆情检测

今年建立了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和舆情管理员队伍,在今年的杭州广琪事件和“820”洪灾中,舆情管理员充分发挥了作用,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得到了及时监测、分析和应对。

六、强化应急意识,开展专项工作

重大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积极治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切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多次召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会议,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风险食品开展专项检查。截止目前,全区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4103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数6350家次,排查风险隐患3个,已开展隐患整治3个,当场整改223户次,口头告诫883户次,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334户。通过开展食用明胶、烤鱼片、饮用水、儿童鱼肝油、校园周边等专项清查工作及重点商品定性定量抽检,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监管,共开展专项清查25次,出动执法人员1585人次,检查经营户2758户。

第9篇: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72-02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公开、信息管理复杂、传播迅速,真实性有待考量,这些特点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和境外势力蓄意一些具有诱导性和严重不良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何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必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自然就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并且日益紧迫了。

2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和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单向的灌输方法;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运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利用网络特点,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途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更多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有效增强育人效果,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说,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网络宣传队伍,但是队伍中多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虽然懂得网络技术,但是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种矛盾自然会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好是既懂网络技术又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具备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队伍,对于网络宣传技术和网络宣传设备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网络宣传教育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忽略学生主体性,宣传效果欠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创新,目前的宣传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很多高校建立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频繁上传一些思政宣传资料和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尝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网下”搬到了“网上”;教育形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只是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变为现在的网络对学生的单向输出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宣传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宣传内容过于严肃,更多的是强调政治理论和思想宣传,缺乏事实和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3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尚不成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多是偏重政治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宣传,但是面临复杂的网络环境,仅仅单向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势力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渗透,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大学生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经验较少,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宣传媒体和传播手段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然而,目前对于网络上常出现的不良信息、一些明显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以及大学生关注关心的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高校不敢直接面对,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对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模糊。

三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专业的高校网络宣传队伍

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宣传工作,不管在网络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培养上都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网络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学校团委联合学校宣传部、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挑选专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师和网络技术人才,组成专业的学校网络宣传队伍。建立校级、院级、班级三级网络宣传工作小组,成立网络宣传员队伍,形成网络宣传监督常态化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各级开通QQ群、微信群等联系平台,建立网络宣传员信息管理及常态化动员机制,做到有名单、能联系、常发声、起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和网络宣传技术相结合,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宣传队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思政信息,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坚持以生为本,转变网络宣传模式,丰富网络宣传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西医科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需要,强化网络服务育人的功能, 服务于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利用原有的思政教育网站作为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对网站首页设计、网站模块进行全面改版,形成以思政网站为载体,以学生社区论坛、新生qq群、微博、微信为支撑,五位一体的网络宣传模式,内容丰富,信息覆盖面广,主题鲜明,思想导向性强。同时,还开辟经典理论学习专栏,提供包括时事、文学、医学生、十佳电影、百科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开通社区论坛、“BBS”、官方微博、微信、医大新生组群等互动性频道,打造网站――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娱乐服务互动交流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事实和优秀典型宣传,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做到网络思政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传播不可控等特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敌对信息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状态的信息,高校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专业的网络信息宣传队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网络舆情引导。学校制定了网上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利用网络宣传队伍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及时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错误的观点和舆论第一时间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强有力的批驳和纠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理,彻底改变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信任。同时,建立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快速做出回应。对不合理的需求或一时做不到的及时予以说明、解释,对于合理的需求要积极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从而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思想引导的实效性,实现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熊绍辉.论网络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0(05).

[2]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7).

[4]吴满意,曹银忠.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5]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M] .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