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入学教育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教育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学教育建议

第1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法;实践

在认知心理学派中,建构主义属于其分支,是一个与传统客观主义不甚相同的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中学习者才是中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的批判型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建构主义中,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对其学习主动性加以调动。因此,如何能让构建主义教学法更好的融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课程中对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导入

皮亚杰作为瑞士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关于构建主义的观点,其也是结构主义的一种。这位心理学家就曾表示:儿童成长中对身边以及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自己的意识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需要将这些认知结构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变换,才能得到具体的发展。但是由构建主义所衍生出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需要的要素有四项,分别是情境的设置、互相协作、相互交流以及构建意向。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建构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服务于学生的语言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组织、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构建主义教学法的必要性

2.1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教学的一大特征,这也让许多教师忽略课程的实际应用,而单纯的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高考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点,而学生是否能在这些知识点背诵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开拓视野以及能否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不甚在意。语文知识本来就相对枯燥,一旦学生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表示学生开始迈入应试的深渊,如此反复的开始了恶性循环,这根本不利于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2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被填鸭式教学所制约

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自己为教学主导,不留给学生一丝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时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要跟随者教师的思路,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而且还很难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每天都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听课,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构建主义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3.1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

要想让语文教学能变的有趣生动,就一定要在课堂中注入一定的想象力。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将课文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生动化的了解,形成一种能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能力。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学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对文章产生兴趣,那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谈不上对文章深层次蕴含的解读了。这种错误的教育形式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相违背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引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进行一个思考和想象,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联想,得到一个全新的解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所学的《囚绿记》,就是将人们心中最为永恒最为简单真实的一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文中对一些景致的精细描写,就是需要学生们进行充分想象的,语文教师如果想给学生们一些引导,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收集一些资料和视频,让学生们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内容。

3.2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佳场地,双方可以在其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交流进行的顺利,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从而完成互相进步、互相帮助的目标。不仅如此,学生更能消除对教师的抗拒感,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愉快,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激情的延续。

语文教师要时刻做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兴趣,而怎样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彻底的激发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语文教学任务完美的进行,才能培养学生思想素质与知识积累。比如在进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现身说法,和学生们相互交流和父母的日常琐事,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亲人间深厚的感情,更要让他们对之前日子进行反思,引出对日后生活的无限联想。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做的有很多,只要给他们充足的表现机会,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语文学科中无限的魅力。

3.3通过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们可以得到一个知识的拓展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教师唯一要做的,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质。

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鲁迅先生的文章解读时,会逐字逐句的将文章所蕴含的的深刻道理讲解出来,有些学生就会觉得不理解,在文章中日期格式的使用以及窗帘的颜色为什么要进行“过度解读”。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不理解,教师除了课程内容之外,还要进行一些课外拓展,这些课外拓展可以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更加具有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建构主义学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关于学习语文的具体方法,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当然,我国目前的建构理论还尚不成熟,这需要相关教育人继续对此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一直不懈努力。我相信,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2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减负;增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64-01

减负增效一直以来是教学中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在减负的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的认识教学现状,认识减负增效,积极的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全方位的去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教学见解: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效率依然不高。首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依然传统化,或是“新策略”和“传统式教学”并用,实质上就是打着课程改革的旗号搞传统式的教学,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的主体角色不突出,无法实现减负增效。其次,课堂形式比较单调。由于观念的传统化,教学方法的按部就班,致使其课堂的形式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负担较重。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冲击,教师无法正确抉择,加大了减负增效的难度。我国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致使教师、家长与学生都关注分数,升学率成为了评价学校、教师的指标,最终导致学生将面对众多的作业与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加之素质教育的冲击,很多的教师陷入迷茫中,不知应是“抓成绩”还是“抓素质”,使得教学一会儿注重素质,一会儿又回到了成绩上,不利于减负增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的“减负增效”,其实也就是在减少负担的同时增加效益,但并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减少上课时间,而是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减负增效势在必行。通过减负增效,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实现二者的共同学习与进步。主要是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教学,并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这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摆脱文山题海,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课堂效果,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有效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观念决定一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负增效,我们应积极的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此外,教师还应要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意识,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方法,甚至决定着教学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仔细斟酌,学会结合学生,结合实际,结合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利用教学时间,以实现减负增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备课,优化教学环节

备课作为教学的初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认真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从备课环节入手,注重对课堂质量和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注意到课程内部所能够蕴含的知识点,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备课时,教师要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教材和各种资料参考书,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教师要读透学生。充分的搞清楚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水平、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的兴趣动机。最后,教师要学会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生学习方法,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通过比较和分析而得出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充分的去提高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负增效。

3、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不仅要关注课内,也要重视课外,更要注重教育学之间的互动,更需要看到效益和减负之间的互相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们教师还应重视其质量,减少其数量。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重方法,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对作业的安排教师要以“精”“少”为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而且要力求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作业,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这样,课堂内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减负增效策略,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得以落实的需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方法,不断的去探究教学途径,让减负增效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教学 高中 情景设置

引言

建构主义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很显然不适应这种动态的教学法。那种老师高高在上、自顾自把整堂课进行下去的无视学生自主行为的教学法,与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法大相径庭。毋庸置疑,该动态教学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充实地完成学业,增长新知。所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强化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应该引起重视。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也即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的。皮亚杰认为,是所生存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儿童自己的意识使然,才促成了儿童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充分认识和了解,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应于具体环境,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吸收还是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在这样不断往复变化中,儿童的认知结构才能有具体的发展。那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呢?

第一,情境设置。即要顺利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环境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备支持,其中包括掌握一定的知识、锻炼必要的生存技能以及增加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都是围绕着顺应学生个性化的条件而进行的,不单单是纯粹的一个概念。

第二,相互协作。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中,个体的成员服从小组整体,小组则对个体进行一定的制约鞭策。

第三,互动交流。可说是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重要的方法,鼓励畅所欲言,鼓励正常交流。知识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以顺利获得,教学任务得以正常完成。

第四,意向构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地领略皮毛的知识,更应该获得对课堂内容意义层次的了解。对内在的规律及其原因,有着深入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探求,举一反三,等等,都应该在这里得到证明。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究竟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怎么教,学什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及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如何形成,这些都应该具体贯彻在语文的教学当中,这也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然而,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固步自封,维持老套,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导入建构主义教学法,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具体如下:

(一)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

大多数老师习惯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自己占据整整一节课,一点不给学生机会自主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天在厌烦厌倦甚至厌恶中昏昏沉沉地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打消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一些老师不注重实际学习效果,单纯追求升学率,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也谈不上开拓视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本来很生动的语文知识变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已经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创设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真正可以体现其乐趣的,是想象力的注入。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学生能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把那些单纯的文字化成具体的画面来深入理解、体悟、领会,从而获得无限的趣味。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枯燥乏味地简单背诵,就没有趣味的产生,也无法进一步参与到作者所创设的特别情境中以及其所营造的深层次的蕴涵里,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与真正的语文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在课文内容所提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流连、体会,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崭新印象,从而更鲜明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历练。

像《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通过自然物――槐树等极其细腻真切的描写,呈现了心理的变化,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读来让人动容。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指导学生进入其中,充分联想,便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秋的独特景致,对作者的情感生发出具体的共鸣。

(二)架设沟通桥梁,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这是提供给师生的一个有益机会,双方可以藉此进行充分交流。在这个时段里,知识的摄入与情感的滋生,同促共进,彼此助益,成为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引导得法,学生会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也能充分激发自主性,深入到课文所有的情境中,以及特有的情感氛围中。以致潜移默化,得到升华,进而也就会进入愉快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激情。

这就是说,语文老师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激发学生最大的热情,踊跃投入到和那些衔古接今的中外众多高贵灵魂的深入交流与对话中,投入到对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有益汲取中,是至关重要的。惟其如此,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想素养培养才能同步进行,语文教学任务才能完美完成。如,我们讲授《我与地坛》一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我们既可让学生意识到课文里那令人动容的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领略到作者面对生存困境以及诸多普通人时,生发的对生命的无限联想;而针对《背影》一文,则可以在教学中既渗透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也可以突破这一点,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可以做到的有很多,无以穷尽,做老师的,理当尽力引导,给学生丰盈富足的互动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课文情境中体会语文这门功课的无穷魅力。

(三)丰富学习内容,尝试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方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关键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即让学生以前辈的既有经验为基础,大胆创新,以达到更上一层楼之目的。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有案例为证,譬如在讲解《石钟山记》一文时,有个同学直言对文中的“而笑李渤之陋”不敢苟同。这个学生按照原文注解以及生活常识展开了大胆的猜测,他提出或许是因为石钟山独特的外貌特征,李渤才会在敲击石头时听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如此一来,李渤看似荒唐的行为也便有了一定的可信度。所以说,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不管是不是站得住脚,都应该予以及时的鼓励,作正确引导,切不可无视甚至取笑、打击。再如,我们在教学《咬文嚼字》一文时,涉及到了阅读文提及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分析,纷纷质疑了朱光潜的“推敲之说”。有的说,“敲”字恰切,更贴近原诗所揭示的语境,方便人们理解。有的说,用“敲”的技法很高妙,这个字是全诗最亮的字眼,它对诗境有着十分准确的衬托作用。也有同学说,用“推”这个不大礼貌的词,是跟古时候的礼节不合拍的。还有同学说,用“推”的话,就悄然无声,这是无法跟“鸟宿池边树”一句相吻合的……这就充分说明,学生有的是自主能动性,关键是看你做老师的能不能调动起来,让其得到有效的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动脑筋学、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地去学,是重要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着重点。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的这种自觉性,保持始终如一的课堂活力。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力四射的情境中,汲取语文营养,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4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防治、健康保障有了更大的需求。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学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重视锻炼身体、药物预防疾病、人工免疫以及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健康教育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中医养生知识运用于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疗保健作用,具有适用性[2]。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1] 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第5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9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英语课程而言,既能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利于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文化意识植入英语教学实践势在必行。

一、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陈琳、王蔷和程晓堂(2004;45)认为,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在广义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该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产出的自觉性。因此,文化教学应该被融于语言教学之中。

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在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过分注重语言表达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以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时,也缺少系统性,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因而很难是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采取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英汉一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常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联想意义也有很大差异。如能在教学中应通过讲解、归纳、对比等方式适当地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欣赏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2、拓展课外阅读,加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阅读既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手段,也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时文选读,了解西方国家新的价值观并可学到最新的俚语。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名著欣赏,诵读英语优美句子,提高文化鉴赏能力,熟识文化历史背景及其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除阅读中的文化障碍。西方的故事选取不同于东方,就在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一个哲理性故事中,一位教授在广口瓶里依次放入高尔夫球,鹅卵石,沙子,咖啡豆,为了说明知识需要不断吸收和填充。初读者不知为何,其原因在于西方的文化,高尔夫是他们常常进行的一种普遍的全民性体育运动,在我国,有少数人从事,因此被视为贵族的运动方式;鹅卵石往往被比喻为时间;沙粒是西方人爱的东西,因为他们大多国家临海,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存在比较普遍;另外,关于咖啡豆,咖啡是西方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而在我国则以茶叶代替。阅读中,教师要挖掘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讲解其文化内涵,解释因文化差异产生理解困难的句子。当学生里了解了这些后, 将会很容易的悟出文章中所要传达的哲理和领会其根本意图。

3、充分利用媒体,更直观的营造文化培养氛围

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在教学楼、实验楼、课室、走廊等地方贴上英语指示牌,英语格言、谚语; 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提供场所,开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结合英美国家的一些重大节日,举办英语晚会。

三、实践中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意识培养还是个新课题,实施英语文化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多方思考、实践,以提高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在其实践中,深刻意识到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目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英语教材,依靠教师的传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英语文化修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不仅是学生英语语言输人的主导者、输人质量的控制者,更是学生课堂文化语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制造”者。其次是要提高文化教学的实效性。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制订某一课时具体、明确、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显性或隐性渗透的方式,把文化教学融人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促使文化教学的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应提倡交际教学法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并用,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6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也进行了新的改革。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身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健身,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健身意识;增强体质;师生关系

0 前言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通常都是作为自习课让学生进行学习,或者仅仅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而不为学生普及体育理论,也没有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导致体育课程只是作为一种课堂形式存在于学校,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本文将分析体育教学在学校的重要作用,并且讨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

1 体育教学的重要含义

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健身意识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国家学生的体质,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身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锻炼,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自身的锻炼习惯,有利于提高民族活力。

1.2 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健身意识。目前我国的学生对健身的定义仍然只存在于锻炼这一层面上,他们认为随便做点运动便是健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开发智力的同时,也需要对健身理论进行了解,并且能够从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非智力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在生理上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健身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生理上的发展,也能够开发心理上的潜能,为学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1.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

增强健身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劳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大脑的调节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及时缓解紧张学习中所产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我国是应试教育国家,很多学生都为了学习而放弃锻炼时间,这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学习上的难题而引起身体不适,这种方法并不可取。

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2.1 普及健身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由于我国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并没有对健身知识进行了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普及,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健身,提高他们对健身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健身知识普及,比如说,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赛事规则,为学生讲解奥运会的由来,为学生推荐具有教学意义的体育电影或者体育名人采访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累积一定程度的体育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引起对健身的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督促学生进行相对应的体育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水平,为学生讲解专业技能,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

2.2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健身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并且督促他们进行锻炼,对于一些错误的动作予以指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健身锻炼。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带头为学生师范,确保学生能够在观摩的基础上学习动作要领,以锻炼他们的时间能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能够帮助他们改正原有的错误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承受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爱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提高健身意识,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固定的健身习惯,确保他们劳逸结合,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

2.3 学校增加投资,建立健身体育馆

随着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增加投资,为学生建立健身体育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帮助所有的老师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体育馆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健身的重要性,从中体会锻炼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健身模式。同时,学校也可以增加设备资源,多元化的设备也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健身场所,从老师做起,提高全校师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将锻炼身体和学习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

2.4 多元化的健身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健身需要,学校需要加强对健身设备的管理,让学生对设备有多元化的选择。一般来说,球类运动在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学校也可以设立游泳馆,帮助学生练习游泳技巧。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组建健身俱乐部,让体质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组建小组共同锻炼,共同进步。学生主动参与健身的方法也可以多元化选择,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弱的学生,可以由消耗热量比较小的运动开始做起,等身体素质提高后再选择运动量比较大的健身方法。多元化的健身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锻炼,既能保证生理上的健身要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健身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 小结

学校的体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表面层次,同时也需要推进健身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对健身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健身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健身的意义,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这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星跃.娱乐中学习,游戏中进步——结合游戏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J].数学月刊(中学版),2013,(4):40-42

[2]邹雪松,李玉双.浅谈体育教学与能力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2,(1):21-23

[3]杨江明,柯育平.摆正教授“三基”在体育教学中的位置.体育时空,2011,(12):37-39

第7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我对自己在新课改前、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在高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认识到过度形式化数学教学的弊端。中国古代数学教学是非常注重生活化的,这从《周髀算经》中便可窥见一斑。在新课改前一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数学教学受西方形式化数学教学影响很深。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薄弱,基本上是以学习高度形式化以及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作为数学教学的起点,然后是教师大量地讲题、学生大量地练题,以巩固所学的概念、公式、原理。这种过度形式化数学教学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原理、做题方法难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联系,造成学习与生活的隔离,数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做题高手往往是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矮子。这种新课改前常见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后仍有一定的市场。

2.认识到过于经验化数学教学的弊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一些数学教师由于教育理论水平不足,对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唯经验化的趋向,使得数学教学在生活化的同时又庸俗化了。教师没能正确地对数学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经验成分过多,知识成分过少。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要充斥很多的生活数学问题,毕竟我们学得更多的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虽然重要,但也不可能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学生曾经或能够经历到的。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使数学知识的传授变得自然、有活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进入课堂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生活情境;还可以是再选取一些经过教师有意加工改造过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类似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防止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前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收听知识,因而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现在教师总是让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如果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同样成不了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对某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思考才会有所感悟。

尤其到了高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因而,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要不遗余力地讲,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贵在少而精,所提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既不太简单,又不太难的问题。不是学生不经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学生经过调动生活经验、调动以往知道的数学知识,经过短暂的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正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是针对过去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提出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员,更不是旁观者。提问过多,学生会出现思维疲劳,也思考不出有价值的东西,白白浪费时间,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很多时候,学生是很愿意听教师的直接讲授的,教师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学生知识丰富,为什么在恰当的时候不讲,而要让学生走那么多弯路呢?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作用,挫败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切实担当起主导作用,如果不能适时体现,这就是教师的“不作为”。

4.防止借反思的名义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数学课堂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或他人在本堂课中的学习表现进行反思。我认为:到了高中数学教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认识已比较正确,而且学习任务重,课堂教学时间宝贵,不适合用课堂教学时间做这种集体性的反思。反思是思维的火花,它可能在过程中,也可能在过程后出现,而且经常是不自觉的,在人比较放松的状态时才出现。高中数学教师对个别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不妥之处进行提醒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集体性反思。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的元认识,包括思考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等。它是针对盲目接受式学习而提出来的。如果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环境下集体性反思,是对反思性学习的误用。

5.常写教学心得。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师教学要求高,常写教学心得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有了感触,无论是成功的案例,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把它们写下来,可以加深对数学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使自己对怎么成功的和怎么失败的加强认识和反思。写的过程,会使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写作的内容不管是思想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都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如果发表出来,好的经验还可以在同行中得以推广,为数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还会大大增强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自信心,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能会写出更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使教学、写作进入良性循环。一位出名的教育者说过:教师要想让自己不厌倦教学,有一条很好的办法就是一边教学一边做教学研究。

为了使这次改革得以顺利推进,为了使高中数学教学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本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高中数学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教学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和弘扬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当前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他们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检验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的试金石。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失去人生目标和方向,只追求眼前的一点物质利益,贪图物质享受。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可以使学生的人生目的更明确,人生态度更积极,人生理想更远大。

2、当代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下,“远离崇高、淡化政治”等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也在大学校园流行开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健全,个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尊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成功可能,这自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青年学生在自我发展意识的过度追求下变得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国家观念,民族精神有所削弱,缺乏民族责任意识。

[2]

同时,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前途充满危机感,使很多的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自认为和个人未来发展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考虑不多。有些学生主观地认为励精图治、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似乎只是镜头前的表白或演讲大会上的慷慨陈词,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优先考虑自身其次才会想到国家、社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淡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能深切感受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笔者也在积极探寻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基础”课教学有效结合的方法。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课全程教学设计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设计

第9篇:入学教育建议范文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86-02

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只有具备这四个要素的教学才能称为建构主义的教学。

1 建构主义的“情境”要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教学《五彩池》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五彩池形态各异的特点,教师先把课文中描述的五彩池的四种形状贴到藏龙山图画上,再启发学生想象五彩池还会有哪些形状?用彩纸剪出或撕出想象中的五彩池。学生兴奋极了,短短的一分钟,像“太阳”、“月亮”、“苹果”、“灯笼”……一样的“五彩池”纷纷跑到画面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的某种意义。

2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运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为他们进行写作在思想感情、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提供指导。然后通过对典型的学生作文案例进行即议即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在这过程中教师可大面积、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集体讨论修改。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3 在课堂中多进行“会话”商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如在学习《九色鹿》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后, 教师抛给学生一个中心问题:这篇课文出现的角色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和共同评议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4 以培养“建构”能力为主要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