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第1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第2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就业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又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高校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资源,促进就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就业中的弱势大学生,即就业困难学生群体。

一、就业困难学生界定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19 号)文件,"要根据女性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以及大城市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可见,高校就业困难学生主要是指因经济状况、学业、身体残疾、性别、民族、专业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而长期未能就业的学生群体。

二、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就业困难群体往往存在就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在专业知识、就业技巧、实践操作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还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长资源相对较少,在外语学习、电脑技术等各方面起步较晚,综合素质提升压力大,在求职就业时受到经济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弱。学习成绩是招聘单位考察大学生求职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业困难学生往往会因此而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而身体残疾、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被很多单位拒之门外。也有单位因考虑到出差、值夜班和工作量等问题,而不雇佣女性应聘者。还有一些单位对学生的"出身"及第一学历要求较高,如招聘只面向"985"、"211"高校,有专科学习经历的不予录用,又或对籍贯、户口有要求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求职压力。

2、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多数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中并没有树立科学客观的就业观。主要表现为不能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分析自身就业能力,做到个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他们往往走入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学业成绩不理想等问题而一味否定自己,害怕竞争,对就业预期很低,在求职中不敢迎难而上,缺乏主动性;另一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和劣势,没有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择业定位,急切的想要改变现状,而一味追求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导致求职就业屡屡失败。

3、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就业困难的学生往往还面临着经济、学业、人际交往、身体因素等其它各方面的压力。而其根源问题不得以解决则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压力过大,不愿直面困难,更加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动力,进而直接影响其求职就业。

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措施

1、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全程化,对就业困难学生实现精细化帮扶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教育,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科学的做好职业定位,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现就业。在全程化的指导、教育中,也号召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早发现早帮扶。由于每个学生的问题各有不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细化的指导,尤其是对特殊就业困难学生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可以发动全体教职员工针对相对集中的问题,成立不同的工作坊,如由心理老师建立解压工作坊;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建立学业帮扶工作坊;就业指导教师建立就业技能提高坊等等,对共性问题统一辅导帮扶,再针对个性问题一对一指导。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回访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测评和职业定位,确保帮扶效果。

2、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

建立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的互动机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鼓励其明确目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客观的认知自我,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科学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既不过分自卑,自怨自艾,也不盲目乐观,眼高手底。

3、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

就业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学业、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人际交往能力差,就业技能欠缺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包括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的灌输,更要做到实践强化。加大培训的实践练习比重,由学生模拟练习,就业指导教师点评;也要充分利用高校合作企业资源,开展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等活动,由用人单位实战指导;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锻炼自己的求职就业技能。

4、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拓展就业途径

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实习、就业岗位,并予以政策上及经济上的帮扶。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岗位;积极开拓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实习、就业机会;通过校友资源不断拓展就业市场等。优先为就业困难学生推荐就业机会。同时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讲解国家、当地的就业帮扶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家关于残疾人就业、低保家庭就业等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帮扶政策实现就业。同时鼓励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基层岗位,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公益性岗位,投身"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一方面通过基层的锻炼机会,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更多更需要帮助的人,在就业中实现个人价值。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高校应做好创业政策宣讲,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申办《自主创业证》,扶植创业孵化项目等。

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民生之本。高校在狠抓就业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群如.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1,(8).

[2]燕昭乐,杨德祥.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第3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就业困难群体”最初特指下岗职工或文化程度低的再就业高龄人员。进入21世纪,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总量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从宏观上讲,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新增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转移“三峰叠加”相互交织的局面还没有得到缓解。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城市新增劳动力的最大群体。

2 就业困难学生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2. 1 因就业期望过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一定偏差,所谓就业难,更多的是选择待在大城市的机关、国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内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部分毕业生对薪资待遇期望过高,并不能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盲目的比较心理导致就业期望过高,为顺利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2. 2 因学习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同样,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学习成绩也有好与差的区别,而专业学习成绩的好与差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即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自然就沦为就业困难群体,从调查和访谈看出,大部分学习问题生是由于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拿不到毕业证造成的就业困难。

2. 3 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成本逐渐增高,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等也给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造成困难。

2. 4 因身心有缺陷而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毕业生当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残疾、体弱多病或长相不佳的学生,他们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自信,担心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排挤,担心自身竞争不强。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种种就业不正之风面前,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在经受挫折后,他们很容易对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这些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在工作中多有不便,担心他们影响单位形象或会给单位未来增加不可预期麻烦,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2. 5 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性”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不如男生,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

2. 6 因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是仅立足于学校的师资条件,这样容易造成毕业生很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岗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专业人才的局面。

3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探析

3. 1 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困难现象,各省及各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以吉林省为例,实施了《提高高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由省财政出资,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免费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主要包括拓展训练、职业认知、简历制作、自我优势、模拟面试五个教学模块。

拓展训练是典型的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掘到自身的潜能,激发挑战自我的意识;职业认知是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联想职业的分类,引导学生认知企业胜任力模型,通过岗位说明书让学生知道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结构;自我优势帮助学生认清理想我与现实我,通过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真正想干什么,找到真正的自我;简历与模拟面试则侧重于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演练。简历与模拟面试教会的是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生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分享。这种培训既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启发与激励着他们思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3. 2 “四位一体”帮扶机制

虽然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显著,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有限,受训学生比例依旧较低,无法普及到所有的就业困难学生。针对此种情况,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努力构建“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即“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学生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疏导”的帮扶机制。

首先,学校要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认定,通过毕业生申请,学院评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届本科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报名表》,按照各学院上一年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分配名额,确定应届毕业生就业扶助计划名额;其次,召开座谈会、对其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指导;再次,在“双选会”期间进行专项推荐,开展“简历门诊”对学生简历予以指导;最后,给予每人1500元的求职补助。

3. 2. 1 辅导员做好思想引导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为信赖的老师。辅导员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做好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其次,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鼓励毕业生自立自强,不畏失败,勇于竞争;最后,鼓励学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参与各类招聘会,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求职心。

辅导员以座谈会或者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及分类指导,同时可以向与学院、专业常年有联系的各类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就业困难学生。

3. 2. 2 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技能提升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性部门,可以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分学科、分专业,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开办就业能力提升班,重点从了解职业世界、优势发掘―明晰自身特点、简历制作―掌握求职利器和模拟面试―感受应聘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培训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自信心及求职的竞争力。

3. 2. 3 资助中心给予求职补贴

学校资助中心根据就业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就业困难学生简历制作、求职路费补助等不同形式的求职补贴,以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就业。

第4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2、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困境特殊儿童关爱帮扶工作计划,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谈一次心”、“辅导一次作业”、“开展一次家访”、“打一次亲情电话”、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活动,让留守困境特殊儿童充分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认真落实“贫困学生助学金发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等政策,支持留守困境特殊儿童和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4、建立和完善留守困境特殊儿童工作台账。

第5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54-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习困难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对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习困难学生”。想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就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原因

在农村,由于受思想意识、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教育方法较落后。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粗暴,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怀、理解与信任,表现出抑郁怯懦或蛮横粗暴。而有些家长又过于溺爱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往往任性自私、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最可怕的是,还有极少数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甚至态度冷漠,极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致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和兴趣,消沉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极易成为问题学生。

2.学校教育的失误

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教师队伍素质的局限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管理和转化过于淡化和简单化,致使部分学生得不到他们所渴求的理解、自尊、快乐、温暖和自信,变得或郁郁寡欢、百无聊赖,或我行我素、蛮横无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成为人们眼中的“学习困难学生”。

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学生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留守母亲、空巢家庭,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生性格的差异

由于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软弱、内向、好静;有的表现为好胜、外向、好动。前者往往会趋向纪律较好而学习被动、进取心差、沉默寡言、自卑孤僻、羞怯冷漠、厌学,导致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后者往往会趋向于学习浮躁、纪律性差,行为粗暴,与老师、同学不合,经常受批评而易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成为问题学生。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原则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任课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防止出现和转化,应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对和必修的课题,为了更好的搞好此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给自己以莫大的鞭策,凡事向前看,处理问题不武断。

2.可接受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接受性、可塑造性,接受性极强,他们的思想尚不完全正确,更多的需要外界的指导、帮扶与关爱。

3.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

讲究科学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蹲下身来与孩子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动其灵魂。

4.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的学生情况不同,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同,这需要施教者有较强的洞察力,如医生看病一般,找准症结所在,因材施教。

5.情感性原则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要以情感人,要以理服人,要以行导人,要以知识育知识;在这诸多因素中,情感是基础,要贯穿始终。情感是对学生的爱,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帮扶,有情感的教育学习困难学生也才会在内心真正接受。

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对策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困难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

老师哪怕发现学习困难学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都要予以表扬,做到表扬多于批评,以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

3.突出主体,开发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

4.利用活动,树立信心。

学习困难学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所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

5.主动辅导,人格感化。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老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人格感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6.建立档案,促其成才。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习困难学生,能更好地使学习困难学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7.既帮学生,又帮家长。

第6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关注;学生;弱势群体;六困生;策略

社会的转型,家庭因素等造成弱势群体学生的出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对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非常重要。我院属民办院校,收费高、活动多、要求严和封闭管理,当前我院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生理缺陷、就业困难和行为过错六种弱势类型,我们称为“六困生”。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原因及社会因素。它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再由经济上的贫困所带来的和知识信息之间、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社会机构间的一系列关系的贫困,使得他们处于多方位的弱势地位,一般都会有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二)生理缺陷主要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的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有先天、后天因素(如意外伤害、生病治疗不及时造成的残疾等)造成,它的特点是正常身体状态的偏离,生理上的弱势使他们在社会交往及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往往发展成心理弱势群体。

(三)心理困惑主要是指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承受力低的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众多,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而家庭因素是主要,忽略对孩子管教和引导,使孩子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叛逆性较强,缺乏人际沟通的能力,矛盾突出,唯我独尊,不被他人、集体和社会所接纳。像我院的学生大多是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这些特点基本存在其身。所以社会个体要不断地调整自身及环境,让自己感到满意,使自己在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中充满信心。

(四)造成学习困难的群体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学生失去了远大的理想,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生长条件优越,受溺爱,从小未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教,不能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难以招架,自律性不强,导致厌学。

(五)行为过错是指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造成行为过错原因有家长疏于管教,还与学生的享乐思想有关,与学校的管理息息相关,而学生不能理性处理各种事物的矛盾。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如打架斗殴、迟到早退、晚归未归等。

(六)而对于就业困难,主要是在于我院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掌握的不够,知识不扎实,独立自主和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学生不够自信,造成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失败。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以下几点影响:

(一)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技术创新,甚至是开设第二课堂,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跨世纪的综合型人才,而弱势群体因为生理、心理和经济等原因,不能参加这些活动,甚至觉得自己是“多余”,从而产生心理负担,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而转化为心理障碍,从而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校园里特殊的社会群体,如果不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能加深社会矛盾,影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高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此类学生,无心学习,甚至厌学,成绩直线下降,影响我院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校管理,而且他们消极行为严重影响那些正常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教育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以真挚情感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向上的心态,使之成为激励学生的内驱力量。

(一)心理困惑学生帮扶。弱势群体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就是障碍心理作用的结果。正确的辅导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积极乐观应对人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学会用积极表达需求,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内心和谐。

(二)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进行专业教育,重视对学习的引导,深入了解学生基础,掌握学生存在的主要学习问题;让成绩优异的同学搭配成绩不如意的同学,请他们介绍学习经验、方法、学习时间的安排等;带动学习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经济困难学生帮扶。认真做好“贷、助、奖、勤、捐、减”资助工作,不断加大帮困助学力度,切实发挥各种资助政策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发动老师借助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力量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并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志存高远。

(四)行为过错学生帮扶。先由辅导员与之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制定整改计划。坚持重在挽救、重在教育的原则,加强法制、安全和校纪校规教育。

(五)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鼓励他们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真正做到服务社会与体现自身价值相统一。全面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学校、家庭携手就业的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以专业为主线的行业就业基地。

(六)对身体有缺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很有必要,大力宣传励志典型和自强之星的感人事迹,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认真落实学校和国家的助残、扶残相关政策,侧重对有缺陷学生就业和生活帮扶。

总之,研究弱势群体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人才,化解社会矛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怡也”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街道扶贫协作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高度重视,确保资金拨款到位

按照区发改局关于扶贫协作工作部署,根据高庄镇给我办致函诉求,上半年解放路街道向沂水县高庄镇拨付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高庄镇王家庄子村病房楼项目建设,目前病房楼项目正在装修中,今年年底有望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同时,解放路街道将密切关注项目进展状况,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到位。

二、密切联系,开展互访交流

今年解放路办事处与沂水县高庄镇互访交流两次,其中7月份高庄镇领导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开展互访交流,8月份解放路办事处领导带队赴沂水县高庄镇,。通过与镇党委、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座谈面对面了解帮扶意愿,并在扎实摸清沂水县高庄镇贫困人口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履行社会职责贡献力量,为高庄镇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三、提供帮扶,关爱困难学生

在拨付100万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解放路办事处不忘关注高庄镇困难学生。今年8月份,办事处联合辖区爱心企业山东大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网络教育课程卡1000张,价值28万元,极大缓解了疫情延迟开学带来的教学困难,为贫困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四、扶贫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力度略显不足。解放路辖区内企业多以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专业技术服务等为主,批发零售、劳务服务等类型企业偏少。因此造成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批发零售、劳务和教育类型企业偏少,扶贫帮扶的主体略显单薄,解放路辖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帮扶方式还需更加多样化。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参与精准扶贫企业经营范围受限,辖区参与企业的主要贡献也仅限于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教育培训等方面,扶贫项目略显单一。不能够全面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五、下一步扶贫工作重点

第8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障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机制合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出台了相应资助政策及采取了多种措施,目前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中,目前的重心还是放在对他们的经济补助上,但是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高校要提高学生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健全实施机制,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1、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要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受资助的学生在国家助学金等无偿资助中出现依赖心理,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1]。在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环节中,出现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填写家庭收入时虚报数据或贫困证明造假。有的同学出于自卑心理隐瞒家庭的实际情况,拒绝接受资助。有的毕业生离校后没有约束力,在生源地贷款上也存在还款不及时不到位,缺乏诚信。

2、资助政策倾向性的偏差造成矛盾

有的高校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概念混淆,在评比中代入主观情感将天平倾向于经济困难学生,这让学业优秀的普通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在资助名额和资助力度的分配中,成绩一般的特困生与成绩优秀的一般困难学生之间会产生矛盾,前者在政策中有可重复的高额资助获取,后者相对机会稀少。因此,资助政策的倾向性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导致不利的一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虚假申报贫困的现象出现,影响美丽校园的建设。

3、资助工作程序中的操作不当影响资助实施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评定的一般模式是学生报,班主任或辅导员定。有的班主任责任心不强,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不愿做深入的系统调查,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将工作形式化处理;有的班主任采取平均主义,不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定名额和金额;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公开投票选出贫困生,这既是违背原则,也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高校要完善科学的资助程序,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确实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多种有效途径实施,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1、各层领导老师统筹协调,资助实施审核机制健全

首先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家庭经困难学生进行评议和认定,对贫困生助学等进行认真的评选,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2]。其次在对贫困生资评过程中,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地域和原因多样化的特点,高校需要成立了由专人负责的资助中心,二级学院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资助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资助工作的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资助工作的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助目标。

2、制定相关措施,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高校要紧密结合了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和关于贫困生资评的相关条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真正的做到一切的工作为同学服务。

(1)改进高校教师的工作理念,不注重表面,不。

首先要及时和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工作,对于分配经济困难学生的名额和资金,不能实行所谓的平均主义,而是秉承把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中,把名额给最需要的人的原则,给予那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同学所在班级多指标多名额的安排。另外,资助的对象不光触及本省的同学,对外省有困难的同学更多关心和照顾,使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们得到一份温情。同时也使这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不但得到经济上的支持,还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让这些同学能在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中成长,以此为契机达到育人的目的。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时刻秉持着不注重表面,不会,把资助确实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严把资助审核与申报的程序;

高校需在“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有计划、有效率的开展资助工作。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班级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资助对象,经过班级的评议、评审小组审核、全校公示、上报省教育厅审批等程序最后才评定出少量优秀、出色的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树立典型对获奖者进行表彰,让获奖者代表发言激励更多贫困学子积极进取,通过努力获取奖学金解决学费问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创造条件。

(3)采取多种途径,确保资助的效用

①结对帮扶。依据调查发现,在经济困难学生中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学生父母离异。由于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能造成学生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现或是沉默或是学习成绩较差,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给予物质帮助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予其精神支持和心理上的关爱。采取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的方法,让老师在大学期间关心和帮助他们,让其健全人格,发奋图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了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3]。通过工作让学生更好融入集体活动,与老师同学多沟通,改进内向自卑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

③对能力较强的贫困生委以重用。为了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困难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帮助广大同学的热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积极鼓励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以此为平台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信念。

④宣扬资助感恩精神,推动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为了丰富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健全他们的心理人格,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多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如“回收旧废物品献爱心”,“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优秀贫困生的励志事迹征文活动”,“帮援扶困交流会”,“贫困生心理脱贫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感恩意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结合学校的资助政策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自我规划,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高校应把资助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公平,自由的美丽校园,让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充满关心和帮助的环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获得他人的尊重,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未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认真学习,带动班级的学习风气,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支持经济困难学生的节约勤俭的美德,端正同学的消费理念,也是利益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增加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第9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