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财源建设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源建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源建设措施

第1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医院;腐败;纪检监察

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40-01

现今医院拥有的设备规模和先进程度成为衡量是否是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设备性能的优劣和使用率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着医院的声誉和发展。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得具有较高的、可靠的和综合保障性的尖端设备,并充分发挥其利用率,成为目前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医疗设备引进中所产生的商业腐败问题,也是医院纪检、监察部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时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就造成医疗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1、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中的腐败产生的原因

(1)医疗器械的“利润”空间远远大于药品。医疗器械的“利润”,据了解,其高额利润一部分来源于医疗器械的所谓“大检查”;另一部分来自购买医疗器械的高额“回扣”。目前,在医院动辄就给病人做CT之类的检查,检查费用常常在上百元甚至更多。有些医疗设备进价很便宜,但卖到医院却身价不菲,有些价值几千元的半成品经过“数字化”之后,其身价甚至增加了几十倍。

(2)医疗器械招标回扣空间大。2005年7月前后,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需要通过招标采购一台MRI(磁共振)设备。杭州某医疗设备公司的销售代表贾某找到了姜存积,一番“交流”后,在设备招标评标的前一天,姜存积将标底透露给了贾某。“知恩图报”的贾某随即“进贡”给姜存积1,7万美元。2010年6月13,前药监局副局长张敬礼涉嫌严重腐败被,这其中因医疗设备的采购中的商业贿赂所涉及的数额巨大,该案发人深省。

以上案例说明,医疗器械采购中之所以滋生腐败,是因为巨大的“利益”在起作用,腐败问题同时也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影响了医院的形象,根除腐败亟待解决。

2、医院纪检部门在医疗设备采购中的运用措施

2.1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化体系

目前,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行是同级党委、行政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以及同级党委、行政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此种体制有利于党和政府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更有利于纪检监察工作排除压力和干扰顺利实施党纪政纪的监督。监督的目的就是要从法制、机制和体制上彻底根除腐败,以保证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监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组织、程序和制度,其二为活动的过程。根据上述分析,医院应该在院党委、行政和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宣传教育在思想上铲除腐败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制约和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在设备引进工作中,可以在关键的环节上强调统一计划、周密论证、集中采购、资产登记、淘汰报废等过程管理,采取相互制约,主动监督等方法,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2.2建立医院设备采购部门与监督部门的领导机构

医院设备采购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领导机构的建立,使二者形成既能相互制约又顺畅、高效、廉洁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与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目前,医院应成立以法人院长为主任委员、主管院长及其他院领导为副主任委员,医疗器械科、财务科、审计科、纪委监察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物价员以及临床大科主任等为委员的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对医疗设备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医院医疗设备的中长期装备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医疗设备的装备规划和立项制度,明确医疗设备管理的组织结构、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装备规划、立项的原则、程序等组织体系;改变过去谁申购谁论证的模式,建立项目论证小组,加强医疗设备的装备规划和立项的科学性论证,减少以往工作中主观性和随意性,强化制约监督。

2.3制定设备采购管理规划,严把立项制度监督

对物资采购规划和立项工作进行监督时,应以有利于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为原则,检查是否与以下几个方面相一致:

(1)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开展,与医院总体规划相一致。

(2)建立有特色、可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的品牌专科,与医院的名牌战略相一致。

(3)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与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相一致。

2.4加强监督制约,做好过程控制

首先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对相关负责人严格要求。经常性举办培训班,进行严格的政策法规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交流工作体会,查找薄弱环节,制定完善措施保证廉洁自律。其次开展过程控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制度,加强监督,严格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规范运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对监察对象的决策行为和实施决策前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监督。看过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要求,决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医院的整体规划,从源头开始进行监督减少和避免问题发生。对招标采购过程实施有效的同步监管,规范监察对象的具体操作过程,促进其正确履行职责,还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招标采购的监管工作,对规范招标采购行为、保护采购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都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2011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率先突破、能快尽快的发展方针,全力抓投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效克服通胀压力和物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地完成了财源建设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财源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财源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尽管财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增收工作任务,财源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规模小,农业龙头项目不能及时投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二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受资金、技术制约,众多生态资源、优势资源难以得到很好开发利用,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缺乏产业综合支撑。三是个别镇和部门抓财源建设意识不强,配合不够密切,工作指导、协调、服务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各镇、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解决。

三、扎实做好2012年财源建设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要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细化责任,硬化措施,力保全年任务实现。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3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稳定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增加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人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对稳定财源培植,理顺财政体制问题,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二、财源现状及问题

1、财源建设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税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税源基础不稳固。三是税源大户数量较少。四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五是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

2、财政体制方面,存在着分享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两税”上缴越多,税收返还比重越小。现行分税制体制规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以1993年为基数,以后年度“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财源建设的成果反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地方财力的有效增长。二是分享税种越多,削弱地方收入越大。实行分税制后,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种,形成地方收入仅占25%。所得税和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发展速度较快。由于上级财政分享绝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也是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发展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3、收入管理方面,存在着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乡级。一是征管体制与收入级次的矛盾。国、地税征收部门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基层征收分局,乡镇财政则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加上国、地税分局的征管地域范围不尽相同,条块管理不够协调,调剂乡镇之间税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税收任务与依率计征的矛盾。国、地税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后,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往往与地方政府依据税源编制的收入预算不一致,一旦完成税收任务,即使有税源也不积极组织征收,造成收入预算不能完全执行到位。三是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的矛盾。上级考核财政收入的主体是下级政府,而不是税务机关,因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不一致,基层征收部门没有任务压力。

二、政策措施

1、尽快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实行分税制以后的财源建设,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分享税种增多、上级集中财力过多,地方培植税源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应尽快对现行财政体制加以完善,形成有利于地方发展财源的体制。

(1)完善财政体制,要与地方事权对称

实行分税制之初,重点是确定收入的划分问题,支出划分范围和内容仍按老体制执行,未考虑支出所必需的基本财力需要。在完善财政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乡镇和经济欠发达县,要从财政体制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今后则通过税源发展逐步提高自身的财政保障能力。

(2)完善财政体制,要相应减少分享税种

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体制改革后,上级财政分成比例较大,县乡财政缺少了主体税种。为增强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和省级不再参与分成,对资源税市级不再参与分成,确保地方利益,从体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3)完善财政体制,要保证县乡财力的有效增长

新完善的财政体制一经确定,就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为地方财源发展快、税收增量大,而扩大分享税种范围或提高上级财政分成比例。在分享税种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可以2007年为基数分享税种超收部分全部归为地方收入,上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以保证税收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相匹配,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相一致,使县乡财力能够有效增长,更好地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2、持续抓好财源建设,努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在分税制体制下,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财源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支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发展,运用财政贴息、奖励、信用担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多元经济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经济财政“蛋糕”。

(1)全面发展经济,确保财源“丰富”

坚持上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环保型、高科技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以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大企业二三产分离为契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增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努力提高效益,确保财源“丰产”

坚持把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壮大财源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在技改项目、税收奖励、原材料供应、银行贷款、争取国家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服务。采取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企业挖潜、技改扩规、调优结构等方式,推进成长型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培育高新区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使高新区成为财源建设的主要阵地。

第4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壮大财政实力、切实改善民生,客观分析财税工作形势,明确财源建设着力方向,落实财源建设政策措施,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前段时间,省政府召开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财税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长林同志就贯彻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财源建设奖励政策作了说明,国税、地税就加强税收征管、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我都赞同。下面,就全面加强财源建设,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我市财源建设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我市财税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税部门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推动了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和财税质量的提高。也要清醒看到,我市财政实力、财源后劲、调节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财源建设仍然还有很大潜力。

成效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28.44亿元,比2005年增收22.28亿元,增长20.99%,完成年初预算的105.36%。今年1-9月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年超过预期目标大有希望。第二,财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和税源,地税型产业和骨干税源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贡献率达55.83%。济钢、将军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税源的中流砥柱,对全市财政收入起到强劲拉动作用。县域税收占全市税收半壁江山,章丘、历下、历城、市中等县(市)区税收收入超过5亿,增幅均超过20%,历下今年有望超过12亿。第三,税源结构更趋合理。*年,金融、房地产、钢铁、烟草工业和机械五大行业交税占全市重点纳税人的62.48%,成为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上半年,房地产、钢铁、机械、贸易服务和交通运输业增幅较大,均超过40%,初步形成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协调互动的良好格局。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年分别占整个税收的34.51%、19.46%、14.08%,今年上半年又有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综合效益。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和各级各类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纳税人,向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差距和潜力主要有:一是财政实力还需增强。我市财政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增幅第9位;省内与青岛差距逐步拉大,增速低于全省平均5.31个百分点,居第16位。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二是税收比重有待提高。*年,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76.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青岛(85.16%)、莱芜(90.36%)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低于国内许多省会城市85%左右的比重。三是税源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一些纳税大户,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力对地方财政支撑力较弱,市属企业财政贡献小于中央和省级企业;许多建成的工业项目尚未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第三产业一些优势行业税收贡献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这种过于集中的税源结构,特别是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遇到宏观形势和市场供需变化,将会引起我市财政收入大幅波动,不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四是财源建设仍不平衡。部分县(市)区经济基础差、收入总量低,非税收入比重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保平衡压力依然很大。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财源建设上的不足和差距,也反映出财源建设的潜力和压力。我们要正视困难和差距,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勇于挖潜,广植财源,推进全市财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财源建设的着力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税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收入结构,依法科学征管,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把财政增长建立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围绕这个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繁荣发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事关结构升级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提升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业,突出发展软件、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生活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市金融业无论从增长率还是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都表现出强劲势头。金融业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依赖小、产出大,聚集财富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外部性极强,做好金融业发展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取向,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增长模式,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自主品牌,形成名牌效应,实现规模实力、质量效益、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四个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显著提升园区承载力,培育高聚集度产业区,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互补和协作能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三)培植中小企业发展。在继续发展、巩固、壮大骨干财源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培植后续财源,形成多元化财源结构,分散财政风险,增加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空间。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公平待遇,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使中小企业平等获得各类政府性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外部广阔市场。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缩小县域发展差距是财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在投资、金融、财税、外经外贸、技术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贫困县区适度的政策倾斜,营造县区的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县区后发优势。通过做扎实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更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对困难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帮扶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提升县域经济规模、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把县域财政做大做强。

三、完善和落实财源建设的激励政策

会上印发了我市加强财源建设意见以及财政局出台的实施细则,长林同志也作了说明。会前财税部门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研究论证,会后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总的来说,这次出台的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导向明确。《意见》围绕保障科学和谐发展的主线,突出三个导向:一是鼓励转变发展方式。重点鼓励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的用于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力度,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二是鼓励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鼓励财源质量提升。针对县域财源建设、税收收入比重提高、财源贡献大户、财政困难县区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为加快提升我市财税结构和质量,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个导向,就是财源建设的方向,也是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着力方向。

第二,力度加大。在目前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一次性拿出8000万元专门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而且每年都列入预算安排,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金融业的奖励,一次性补助200万元—2000万元,这个力度也是很大的。按照各财源单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和动态增幅,相应调整扶持奖励幅度和分类补助标准,奖励幅度从2倍到10倍,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保障扎实。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意见》从组织实施、实施细则、覆盖范围、资金来源都作了扎实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要求成立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综合治税部门责任,对支持政策作了详细分解,对奖励条件、标准、幅度作了明确规定,奖励面涵盖县区、部门、企业、企业法人代表;特别要求县(市)区要把专项扶持资金纳入预算,体现出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把握好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征管,依法治税

财税部门要加强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成果。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要立足增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等骨干税源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零星分散税源控管力度;严格税收执法,严肃征管纪律,强化税务稽查,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在抓好内资企业税源控管同时,加大对外资企业税收征管,对优惠政策到期的企业及时恢复征税。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抓好征管责任区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强化税源管理,完善税源动态控管体系,防治税源流失;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机制,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发挥财税信息化功能,通过强化纳税评估,提高征管控制能力。深化综合治税成果,完善协税配合制度,加大区片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零散税收征管。要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征管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等有潜力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管理。

(二)严格非税收入征收。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各责任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既不准乱收,也不准该收不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依法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健全非税收入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实现各级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适应财税、资金管理新形势,财政部门要研究建立责任体系、监管机制和必要的奖惩机制,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按照“成熟一个,规范一个,重点突破”原则,把所有应当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纳入财政管理。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分配,既要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田开发整理,也要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权益。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水资源费征管,努力变资源为财源,增强支持发展调控能力。

第5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关键词】 财源建设; 园区建设; 县域经济; 地方财源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85-06

财源即指财政的经济源泉,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财源。如从范围上可分为广义、狭义和规范的财源,从作用上可分为支柱、主体和一般的财源,从时间上可分为现实、梯度、新兴和后续的财源,从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财源,从区域上可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的财源。地方财源建设是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的基础,只有财源充裕、财力充足,政府运行方有保障,政策才能稳定,从而健全地方公共财政职能。哈尔滨市制定的新战略和新目标,决定了财源建设新的路径与机制,而深入、系统研究其财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为有效发挥财政功效、培育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哈尔滨市财政收入的基本分析

自2001年以来,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持续增长,其“十一五”年均增长19.96%,相比“十五”年均增长(14.36%)高出5.6个百分点。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及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从表1看: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从3 175.5亿元上升至5 01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30%;一般预算总收入从338.4亿元上升至632.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7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从193.36亿元上升至402.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74%,分别高于5.47和5.04个百分点,但其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2013年为例,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排名倒数第2位,仅高于长春市(381.8亿元),与第1位的深圳市1 731.3亿元相比少1 329.02亿元,相差2.3倍。①

从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看,哈尔滨市财政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GDP)同向增长,但其增幅远高于GDP的增长。如2009―2013年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GDP增长率5.47和7.44个百分点,使哈尔滨市的经济实力与财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0.66%升至12.61%(年均比重11.81%)、6.09%升至8.02%(年均比重7.10%),分别提高了1.95(年均0.390)和1.93个百分点(年均0.386)。

(二)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由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构成,其中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支柱。如表1所示,2009―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即从150.49亿元上升至317.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17%,但其增长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即从33.53%降至14.50%;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即由2009年的77.83%微增至2013年的78.96%,年均比重78.79%;其占GDP的比重稳步增长,即由2009年的4.74%升至2013年的6.33%,年均比重5.59%。而地方非税收入总体规模逐步增加,即由2009年的42.87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84.62亿元,总体增长97.38%;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总体与税收收入比重增速呈相反的走势,即由2009年的22.17%降至2013年的21.04%,年均比重21.21%。

从哈尔滨市地方税收收入构成看,其收入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地方分享)、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和其他税收。2009―2013年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3税总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65.82%、64.78%和63.21%(均超63%),比重平均值分别为38.77%、12.34%和13.12%。从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构成数据看,3个主体税种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39.53%、12.67%和10.67%;5个次主体税种是契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8.13%、7.47%、5.78%、4.31%和3.45%。上述8种税的税收收入2009年占税收总额的94.17%,2013年占税收总额的92.01%。

从2009―2013年哈尔滨市地方非税收入构成情况看,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最高,占非税收入比重最大,2009年该比重为23.09%、2011年最高为41.40%、2013年降为30.85%,国有资本经营等收入规模不够稳定。从2013年非税收入构成看,按比重排序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比重分别为30.85%、18.86%、23.55%、13.75%、12.36%和0.62%。

二、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财源建设管理的状况

1.财源建设管理的重点

哈尔滨市始终重视与探索财源建设管理工作,其重点主要包括:全市及各区(县、市)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为项目入驻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大重点财源项目的推进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各部门、单位全力落实激励与责任机制;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标准与要求,积极争取财源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完善财源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作风廉政建设,以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2.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制定与完善全市及区(县、市)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实施细则,加强对区级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对财源建设效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对市区共享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的,市级财政所得的超收部分按照超收幅度及比例奖励给各区,以调动区级财源建设的主动性;为充分调动各区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调整市对区的财政体制,即市与区共享税的分成比例由6:4调整为5:5,同时将部分市级企业税收下放到企业所在区,以加大对各区财源建设的政策激励力度。

3.财源建设资金的管理

为推进哈尔滨市区县(市)财源建设工作,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源建设资金使用坚持宏观导向性、经济效益优先、适当集中重点投放、国民待遇的原则;财源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和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以及经济欠发达或边远县市项目补助;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采取“总量控制、比例贴息、据实核拨”的原则;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后给予补助;对财源建设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办法,由市和区县(市)财源办负责财源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二)财源建设的现实问题

哈尔滨市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挖掘新财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其问题和困境也同时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

哈尔滨市规划建设8个工业集中区,包括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动力之乡、城区西部、城区中部、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其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至2012年8月底,全市共有工业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重点产业园区3个),已入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6%。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园区缺乏科学规划,数量多布局乱

目前,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多达60余个,有的区、县(市)设立多个工业园区、有的工业园区相互交叉重叠、有的工业园区规模很小,从而导致园区多但较乱。

(2)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同构问题突出

全市多数园区是以区县为单位设立的,由各级政府单独规划,自行开发建设,大多从区县局部利益出发,导致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多数县域园区规模以上产值不足10亿元。

(3)园区建设投入不足,集聚效应较差

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园区除了靠本级财政有限的投入外,主要靠负债或招商引资投入,导致园区建设成本高、水平低、进展慢,难以形成吸引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4)园区管理体制不协调,政策不统一

工业园区的属地管理体制带来行政区域的分割,生产要素大多在本级政府范围内调配使用,缺少开放与流动,园区间缺乏有效协调,降低了基础设施利用率,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

2.招商引资项目结构不合理

(1)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滞后

哈尔滨市招商引资政策大部分是2002年以前制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有些政策已不适用,而有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对招商引资者的激励力度和外来资本的优惠程度远不如长春、沈阳和大庆等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哈尔滨市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2)引进的资金及项目较少

哈尔滨市直接使用外资逐步降低,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从2011年的77户降为2013年的52户,合同外资从6.54亿美元降为6.43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从2.79亿美元降为2.54亿美元。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6亿美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3位,与排第1名的大连市(136.0美元)相差4.02倍。

(3)投资行业和方式不合理

近年来哈尔滨市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商业流通、住宿餐饮、汽车制造、医药、食品等,其中前3项比重较大,而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除直接投资新建项目外,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是并购项目,该引资方式虽然盘活了存量资产,但收回的资金多不再投入建设,没有形成新的增量财源。

(4)招商引资成本支出较大

现行财政体制和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使招商引资工作在各区县之间形成了区域割据,各地为吸引外地资本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由于各地政策的优惠程度不同,导致各区县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在市区内,有的企业在开发区注册而在其他区经营,导致纳税秩序混乱和各区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3.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较低

近年来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如投资总额由2009年的1 892.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 940.0亿元,增长0.61倍,年均增长12.22%。但从规模上看,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成都市(6 501.1亿元)和大连市(6 478.1亿元)相比差距较大,如2013年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成都市相差1 561.1亿元、相差0.32倍,与大连市相差1 538.1亿元、相差0.31倍。

从投资结构上看,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创税能力较强的项目。2013年哈尔滨市房地产投资849.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2%,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沈阳市(2 184.0亿元)和成都市(2 110.3亿元)相比,比前者少1 334.3亿元、相差0.57倍、比重少17.0个百分点,比后者少1 260.6亿元、相差0.48倍、比重少15.3个百分点。可见,哈尔滨市房地产的投资额及比重都远低于沈阳和成都两个城市。

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规模小、增速慢,且结构也不尽合理,这也是哈尔滨市财源弱化、财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4.资金与税收政策支持力不足

(1)缺少外部资金支持

在政府投入上,哈尔滨市本级和各区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能用于财源建设的资金有限;在招商引资上,投资商要求条件高,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且地方财政受益较少,如2013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仅22.6亿美元,与大连市的136.0亿美元和成都市的87.6亿美元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银行融资上,企业银行项目贷款难、新项目受制于资金约束;在土地使用上,国家严控政策导致项目用地不足,尤其是道外、道里、南岗等中心城区用地难和费用较高,发展工业财源项目受到空间的限制。

(2)税收政策因素制约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因缺乏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且以直接减免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易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影响哈尔滨市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滞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尚不健全,有碍产业结构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推动不足,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税收调控政策缺少其他政策的配合支持,不利于投资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

2012年哈尔滨市实施了《区县(市)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2012―2016)》,其目标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4+6+1”现代产业体系,至201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 000亿元,年均增长1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 9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结合该规划和哈尔滨市实际,本文提出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改造传统产业,拓展支柱财源

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产业作为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是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应将其作为改造和提升的重点。

1.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革新进程

引导企业研发其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拓展产学研结合范围,提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转化与创新。如以哈飞、哈轴、阿钢、哈量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技术革新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秋林、裕昌食品等食品行业巨头为核心,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食品行业;以哈药集团为重点培育对象,保持医药产业现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2.整合企业资产,推进国有资本调整

通过促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向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聚集或重组,全面提升其整体实力,打造哈尔滨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从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出发,继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加快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大型企业、企业主业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中,实现“资本调优、规模调大、主业调精、整体调强”的效能。

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质量流程化考核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实现优质品牌带动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层次研发品牌特色产品和技术型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品牌化和系列化,对市场增长率较低、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加快升级再造;树立产品形象,真正依托品牌、依靠质量、依赖信誉赢得市场,赢得需求者,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发展新兴产业,汲取财力财源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保障哈尔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

1.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是财源建设着力推进的重点,哈尔滨市应积极研究与探索提高工业增加值,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有效措施,在财税政策等方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水泥、水轮发电机组、电站锅炉、发电设备、发电、卷烟、啤酒、软饮料、乳制品、原油加工、铅酸蓄电池、生铁、铝材、钢材、汽车、家具和化学药品原药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

2.增强市中心区域辐射力的效能

围绕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新发展战略,发挥中心城区人才、技术和大企业的优势,把南岗、道里、香坊等中心城区的财源做大做强,扩大市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度;支持城区大中型企业帮带县乡企业,通过到县乡建厂、合资联营、产品扩散、技术协作、设备转让和人才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充分利用县乡资源,推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实施跨区域的多层级发展战略

依托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度和融合性;充分挖掘各县(市)的特色服务资源,拓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中地;加大旅游(冰雪)、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注入;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上市融资等经营模式,支持企业与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加财政收入。

(三)加快园区建设,挖掘潜力财源

目前哈尔滨市园区提供的税收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园区经济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也是财源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

对确定为全市各产业园区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符合园区定位的项目,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以形成相互关联、前后延伸、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集聚优势;各区(县、市)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和配套服务能力,助推主导产业快速扩张,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及各区(县、市)应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广开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应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硬件和投资环境软件的建设,以及标准化厂房、水电、通讯、路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项目引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国家及黑龙江省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多层次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加强园区建设,充分调动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以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

3.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

在目前哈尔滨市工业用地十分紧张的前提下,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其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园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二、三产业等项目用地,严禁将园区规划的工业用地用于商品房建设;按照企业规模和投资额度划拨土地面积,及时收回划拨后未及时建设、形成经济效益的土地等;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建设跟踪推进机制,财源建设管理机构应强化园区建设与监管的力度。

(四)规范招商引资,争取政策财源

哈尔滨市应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经济布局调整机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改变以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和市场化,增强外来资本对现代产业发展的助推力;积极探索适宜本市实际的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机制,优化招商环境,改进招商服务,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在拓展利用外资方式上,由传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办厂向境外上市及企业并购、重组、特许经营权转让和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进行转变。

2.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及省级财政部门对招商引资的政策精神,力争省级财政对市级财源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认真筛选财源项目上报,争取省级支持;做好省市共建园区与财源建设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并做好跟踪推进与监管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招商引资奖励,各区(县、市)应准确掌握本地引进符合省级奖励条件的项目情况,并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向省级财政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3.强化招商引资监管工作

哈尔滨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对全市、区(县、市)及各部门和单位招商引资进行严格考核,继续对市区域外引进的财源项目、资金到位、符合补助条件的给予费用补助;市级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流转费用补偿、收益分配和重大财源项目奖励等激励政策,规范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保证全市各区(县、市)招商引资政策的统一性,避免因政策不一而造成招商引资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五)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地方财源

近年来,哈尔滨市县域财政增长势头较好,除巴彦外的其他8个县(市)平均增长率高于9个市属区近2个百分点,但财政基数小也不能忽略,因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政仍是财源建设应加强的重点工作。

1.扩展农业产业链条,涵养基础财源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按照企业标准化、加工规模化和流通品牌化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将传统农业生产的简单数量增减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在优质、特色、绿色、无公害等方面下功夫,如进一步打造五常精品大米品牌、推广通河县“黑土稻场”有机大米等,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典型。

2.注重开发旅游资源,挖掘资源财源

旅游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产业关联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哈尔滨市县域旅游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且县域旅游除冰雪天然资源外较为欠缺,因而可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产品作为游乐资源吸引异地游客,并积极完善住宿、餐饮、交通及文娱等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形成辐射广、关联强的旅游综合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注入新活力。

3.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发展潜在财源

哈尔滨市应加大县域公共产品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的消费导向,从而培育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大县域投入力度,发展后续财源

哈尔滨市可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服务、改善基层金融和通讯条件等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县(市)应充分利用好市财政部门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对财源建设基础薄弱特别是延寿等基本没有地方工业项目后续财源支撑的县域,可通过加快县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实现“以财兴业、以工聚财”的良性循环,实现财源建设的新突破。

(六)创新财政机制,实现持续财源

哈尔滨市应创新财政机制、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既要管好存量财源、挖掘潜力财源,也要科学规范、严格监管财源,进而实现财源的可持续增长。

1.分类规范管理,优化财源配置

在制定加快财源建设的政策方面,应有所区别,抓两头、带中间,对部分经济落后的县(市)区给予政策激励使其加快发展;改进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基层转移支付办法;减少财政管理体制层级,继续扩大“乡财县管”的范围,逐步建立以县(区)为中心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财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市级及区县等各级政府财力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强税源管理,优化服务机制

哈尔滨市税源监管可全面推广和应用专业软件,实现重点税源监管、税务报表等相关管控软件的全覆盖;强化对现有存量税源的管理,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征管力度;积极挖掘潜在税源,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具有季节性、流动性、不确定性的行业和企业的税收征管;及时堵塞流失税源,保证税收收入及时入库;完善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网络平台,科学、规范服务方式,提高办税效率。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计划、预算级次、规定用途和事业进度予以拨款;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法规,加强对地方债务举债规模、期限和用途的监督管理,并如实进行信息披露;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本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程的有效监控机制,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果的跟踪及监管力度;继续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压缩非生产性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 于国安.用财源建设引导转方式调结构[J].中国财政,2010(20):34-36.

[2] 王佳.财源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14):56-58.

第6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财源经济的有效途径,创新财源建设的政策体系,完善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挖掘潜在税源、开发增量税源、统管存量税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总量、质量和增幅同步提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以壮大税源为根本,构建财源建设政策新体系。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我市大企业以商招商,支持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税收链。

(二)以开发税源为导向,构建财源建设筹划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政府等各类资源,促使进入荣成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企业在我市纳税,进一步扩大我市税基。

(三)以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税源信息共享新平台。对税源实行全覆盖监控,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切实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以增强合力为措施,构建职能部门联动新机制。建立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财源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财源建设工作的新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整合政策资源,夯实税源基础

1、实施骨干企业膨胀政策。认真贯彻威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骨干企业发展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对全市企业三年内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贡献过5亿元,且缴纳的地方税收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的企业,市政府将给予重点培植,同时在争取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优化企业发展财税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年内不再研究出台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减、免、缓和暂停征收18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对投资超亿元项目除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外还将给予一定奖励;开展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评选工作,市政府对企业法人代表按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

3、促进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对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奖励。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上市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优化企业上市环境,促进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企业买壳或捆绑上市,注册地为荣成并在我市纳税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4、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按照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的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整合各级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项资金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技术领先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按级别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品牌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5、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科技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

6、支持鼓励镇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政府《关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办法》,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通过分类奖励、补助和扶持,调动镇区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壮大财源。

7、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工业发展的暂行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亩、总投资5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工业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在土地出让、行政收费、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意见》,用足用活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渠道;对获得国内外船级社认证的企业、年内采购市内配套产品及带动本地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8、强化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根据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减、免、缓收价格调节基金、环境影响评价费、土地交易费、房地产企业社会咨询服务、相关配套设施配套费及摊销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涉企收费;建设部门全面简化市政设施及各类管线竣工验收手续,并负责统一组织验收。

(二)整合政府资源,培植存量税源

1、发挥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平台作用,聚集税源。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所负责的建筑、交通、市政公用以及水利工程,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建设、交通、水利等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外地企业入驻登记制度,凡在我市承建工程的外地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必须依法办理相应的税务登记,在我市依法纳税。建设招标主管部门每季度要将进入招投标平台的外地企业名单报市财政和税务部门,国税、地税部门要及时跟踪其纳税情况。对在我市承建工程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外地企业,由项目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

2、发挥政府采购平台作用,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凡我市范围内的政府采购和城建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购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促进我市企业发展。

3、发挥政府性资金存款的调控作用,优化信贷环境。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对地方财政节支增收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上年度缴纳地方税收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对地方税收贡献的权重,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40%,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情况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支持政府融资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增贷款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政府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努力破除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瓶颈,促其发展。市财政设立1亿元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帮助贷款到期经努力筹集仍难按时偿还的企业还旧贷新,扶持对象为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借款期限为1—10个工作日。市财政局、贷款银行、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要建立严密的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完成还贷、再贷款业务,防止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影响发展。

(三)整合企业资源,培植增量税源

1、充分发挥我市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和主导作用。吸引以下三类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一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主要原材料、生产配件(非本地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物流、设计、广告、咨询、融资、中介等配套服务的服务企业;三是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凡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的上述三类外地企业,经财税部门核实其确属在外地注册3年以上的,按其在我市缴纳地方税收(所得税除外)的40%,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我市相应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同时,在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进行创业新星、创业明星评选时,对我市大企业引进的上述外地企业,其来我市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在我市纳税额,视同我市大企业纳税,合并计算。

2、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促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依法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三产促二产,延伸形成产业链,壮大地方财源。凡属我市上述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按照新增地方税收40%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补助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导致企业总体税负增加,且给予上述40%相应补助后仍不能弥补部分,由市政府对照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予以补足,以激励本地企业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对运输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可利用企业自备车辆注册成立分公司,吸收本地和外地车辆挂靠该分公司,实现对社会零散车辆公司化管理,分公司缴纳的地方税收增量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参照二三产业剥离政策,按照40%的比例补助该大中型企业。

3、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总部经济纳税。对总部设在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其荣成以外分支机构所得税分享比例的确定,需报我市财政、税务部门核准,对于企业主动向总部实行税收倾斜,且经上级有关部门和我市财税部门核准的,按其所增加的地方税收,政府从中提取40%用于补助该企业;对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缴纳的经财税部门认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政府按10%的比例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奖励引荐单位,40%用于奖励来我市设立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的市外企业。

上述扶持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期限暂定三年。财政部门设立财源建设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上述补助。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或扩大再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纳税信息反馈制度。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将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纳入监控征管范围,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入库资料,尤其要对新投产大项目、新登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和信息反馈,形成涉税、征税、护税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招商引资财税评估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对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由税务、财政部门对项目拉动经济和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并形成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凡没有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的项目,不得列入规划,坚决杜绝“只占资源、没有效益”的项目上马。

(三)建立社会综合治税调控机制。

1、市财政局负责全市财源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协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搞好综合治税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

2、市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在我市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格确认工作。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理顺企业在我市的法人资格。

3、市发改局、环保局、外经贸局等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新引进项目立项前,由财税部门实行经济效益评估,重点评估其对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地方相关配套产业、地方税收预期贡献率及法人纳税主体等,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

4、市国资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文体局、海洋与渔业局、*局负责本部门审批项目纳税落实工作,在办理项目登记、过户、年审等工作过程中,通过职能调控,规范各类涉税行为。

5、市外经贸局、经贸局、台办、工商联、船舶工业促进局、机械工业促进局、食品工业促进局负责对本行业市内企业(总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监管,防止外地分支机构因变更企业性质而造成的税源流失,同时,要积极争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变更企业性质,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6、市工商局要严把年检环节企业法人资格审查关,对外地企业来我市新注册或变更为本地法人资格的,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协助市经贸局对我市企业在外地设立总分机构的情况进行监管。

7、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金融保险企业在我市的注册和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对来我市注册法人或变更为法人的金融保险企业尽最大能力给予注册协助,对拟在我市成立分支机构的金融保险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实行严格审查、审批制度。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调控和引导我市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市注册法人资格,市工商局、金融上市办负责理顺我市的非法人保险机构的法人资格。

8、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各行业主管局负责掌握在同等条件下引导企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贷款和保险业务在具有我市法人资格的金融和保险机构办理。

9、市文体局、卫生局、药监局、旅游局等部门积极理顺归口管理的市内非法人分支机构注册变更工作,上述部门在批准进驻我市的相关企业时要严把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引导企业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四)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涉税信息的全覆盖管理。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尽快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创建税源控管新机制。建立财税部门与工商、国土、房管、*、文体、统计、海关、检验检疫、经贸、外经贸、建设、人民银行等部门协作监控机制,有关部门要及时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纳税人须持有财税部门的完税证明,方可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房产及土地过户登记、文化娱乐经营许可证年审、车船年审等;工商部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信息;统计部门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企业进口设备资料,包括设备名称、来源国、金额、国内企业名称、合同书等,加强对进口设备安装业务的税收管理;市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设备改造项目资料,包括改造项目名称、单位名称、工程施工合同、设备金额等,加强对重大设备改造项目的税收管理;市外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外派劳务情况,包括派出机构名称、目的国、外派人员明细表等,每半年提供一次劳务输入大国分行业、分类型劳务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参数,加强外派劳务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国土、房管部门每月向财政部门提供应税土地及房屋产权交易情况,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财政部门每年年底前向地税部门提供年度应税行政性收费及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扣缴资料,完善应税行政性收费及个人所得税征缴管理;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完成后5日内,将工程标书复印件提供给市地税局,由市地税局纳入全市税收控管系统;市地税局、国税局要加强与代扣代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重点协调国税部门开展代开增值税发票环节地方小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代扣代缴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确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目标任务,检查总结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情况和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联络员,具体负责衔接和协调本部门所属的各项工作。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共同引进和开发税源的新局面。

第7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财政、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培植财源,强化征管、严格支出,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的增长,财政管理不时规范。全镇完成国家财政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增加1.03亿元,增长4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加4900万元,增长54%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方面狠抓财源培植。面对上山乡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实际工作中。认真依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选择地吸纳“退城进园”企业,引进规模贡献型企业,发展新兴生长型企业,引进安顿了宏大纺织专件、飞驰4s店等一批优质项目,财税贡献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狠抓税收征管。建立镇协税护税网络,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衔接,加强对企业的监控,并对重点税源户、重点行业开展跟踪管理,确保税源足额按时入库。当然,镇的财政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如财政主要指标虽然增幅较大但总量依然偏小、企业引进较多但税源外流现象仍然存在等等,需要我认真研究,规范管理,加快解决。

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应将逐步显现,跨了新的一年。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将积极顺应财政政策调整,加强对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态势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争取目标1.8亿元。财政收入工作目标:区下达我镇财政收入必成目标为4.25亿元,争取目标4.3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必成目标1.75亿元。

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新的财政体制,财政工作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载体,集聚企业,培育税源,拓宽财源;切实加大协税护税力度,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不时加强财政监督,严格审计,规范管理,量入为出,节支降本。确保镇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镇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上述工作目标、工作思路。

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财源为本的观念,一是抓好财源建设。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机制促动、资金激励等有效手段,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税源,拓宽财源。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有效落实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做好骨干企业的稳心留根工作,巩固发展一批骨干财源;重点落实重大签约项目的启动开工,加快启动项目的建设推进,督促开工项目及早竣工达产,努力建设一批新增财源;继续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调动全社会积极性,选商择资,注重引进规模型、科技型、贡献型企业,发展配套服务业,扩大一批群体财源;高度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着力做好集镇区拍卖地块商品房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一批新兴财源。真正做到开源节流”重在开源”做到财政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强化收入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二是落实有效措施。严格执法,依法征管,切实发挥镇协护税网络作用,加强税法宣传,定期组织企业进行税法培训,增强企业自觉纳税意识;积极与国税、地税等收入征管部门配合,严格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缓税等行为,对一些存在两头开票、减征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排查,防止税源外流、税收流失,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继续协同税务部门加强主要税种和零散税源的管理,加大重点税源和新兴税源的监控力度,如建设工程项目税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全面落实税收调整政策,改进征管手段,提高征管效率,保证各项税收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征管考核奖励方法,通过责任考核,调动基层单位抓管理、促增收的积极性,确保财政收入均衡、继续、快速增长。

提高理财水平。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管好集体资产。特别是农村“三个集中”实施过程中,集体资产整合频繁,扩张较快,针对这一情况,将在前几年公有资产清理的基础上,对集体资产重新进行登记确认,摸清家底,理清思路,优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规范处置闲置资产,妥善处置集体债务,重点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抓好“调整经营(资源)性资产租金规范”落实工作,进一步拓宽我镇收入渠道,增加政府可用财力,使镇有资产不时保值增殖。

严格支出管理。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依照“量入为出、从严控制”原则,完善财政预算,并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科学合理调度资金,四是强化预算约束。增强镇政府的调控能力;进一步控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村级公务费用管理的意见》等规范性制度和管理办法,提高各部门、各单位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自觉性。进一步压降非刚性支出,压缩非生产性建设,严格控制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实行政府推销制度,使有限的资金确保机关的正常运行,确保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的正常推进,真正做到计划用钱、合理用钱、节约用钱。

第8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东三省一体化谋发展

东三省共同发力,联手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9月1日,东三省的核心城市市长们,共同签署了一份《加快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决定联手在东北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具体包括: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研发与制造基地、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船舶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由此,东北将改变重复建设现象,合理工业布局。目前,相关协调机制正在筹备中。

江苏分税二次破题

江苏省在省与县级别的分税制改革上实现再次突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了省与县的税收分成。省级财政集中加大对资源类税收的集中;地方增值税以2007年为基期年,增量部分省级集中50%。

富阳税务“全市通办”

富阳市地税局推行涉税业务“全市通办”:纳税人在办理规定范围内的涉税业务时,不受注册主管税务机关限制,可就近、就便选择地点办理涉税事项,全市通办。据悉,涉税业务“全市通办”是在前期推出税务、工商“一站式”协作办证等措施的基础上所推出的一项新举措。

奎屯大力培植财源

新疆奎屯市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建设发展型财政,其实现途径为:联合各相关部门举办“加强财源建设、扶持企业发展”培训班;会同市经贸委,为在奎企业争取“西部外贸发展资金”、退税和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提出奎屯市支持经济发展、培植财源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河南蝉联产粮冠军

河南省全年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000亿斤,产量占全国1/10,8年来稳居全国第1位。其主要增产因素在于科技兴农,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同时,金融方面也大力支持河南农业产业化,截止到现在,河南省农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710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57%。

第9篇:财源建设措施范文

财政部门是政府或企业最为关键的组成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优化发展。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效益型地方财政发展,确立长效发展机制,一定要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效益型财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还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一、实现效益型财源

利用国家税收、土地政策以及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加大财政支持,人均产出以及资源能源消耗的效益型纳税,并增加力度扶持一些税源稳定的企业。对于扶持的企业,需要以保障的角度对其思考,满足资金的使用需求。企业在不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需要为其提供协调服务,增强经营者与投资者的信心。对于一些效益型、技术型以及规模型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财政收入,为其提供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一些集团性的企业,需要按照销售收入,为其计算出相关的地方费用,这样才能为其培育出效益型财源[1]。

二、推动品牌发展

将品牌做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升管理水平,能够形成产业化集群。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能够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增强人们的品牌意识,才能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对企业实施品牌建设期间,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投资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中,通过品牌建设,不仅能全面认识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还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在这种品牌化引领下,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协调性发展[2]。

例如:亳州中药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前期,亳州中药材只是停留在原药材下游产品。一些中成药、保健食品以及日用品等都没有实现。所以,亳州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两大区域发展,不仅实现了药材为文化主题的生态化旅游,还为亳州培养出药膳餐饮品牌,促进了亳州中药材产业的连锁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将亳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与旅游作为支撑点,实现药材资源与自身资源的结合应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3]。

三、提高创新能力

实现企业的创新性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该发展趋势下,需要实现区域产业政策与节能减排发展形式,将一些落后的、陈旧的生产设备、技术淘汰掉,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大技术型产品的使用份额。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发展。同时,对人才积极培养,增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研发等途径,在发展与建设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促进企业技术开发的完善性,实现自主创新,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优惠政策,将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实现市场导向作用,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四、重视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利用综合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关注企业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的生产效益,并为其制定相关的执行措施,保证能够将各个指标应用到纳税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促?M评价方法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按照季度、年度的方式为其分析、统计,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对策,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扩展效率,还能降低企业的产出率,以发挥企业的自身力量[4]。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现代化服务产业,促进财源的扩展性。将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要素,为地方收入提供主要的实施手段。所以,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要促进现代化物流产业的积极发展,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原则,为其构建工业、牧业以及城乡发展体系。对于一些国内外物流企业,还需要为其设置分支机构,并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品牌企业,以促进产业化升级与产业化延伸。加强运输、储存与企业服务延伸,促进功能的多项整合,保证制造行业在积极发展下,能够为其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还需要积极打造旅游线路,利用自身优势,吸取国外资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还需要加大金融产业的发展,将政府财政、商业银行作为优先考虑。加强商贸流通、促进商务建设,为其提供现代化产业,保证市场的专业性与特色性。

六、改善产业环境

促进产业升级的优化性,为其提供综合环境,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期间,需要加大力度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对其劳动力进行培训,为产业化升级提供有效实施条件。还需要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发挥城市功能,促进文体设施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性,在该情况下,不仅要大量吸引人才,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实施,还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建设[5]。

七、落实效益责任

加强考核与监督,保证能够落实效益型财源建设责任。在区域发展趋势下,需要实现区域协调性发展,将城市主体功能区域进行划分,落实各个功能区域的职责。还需要建立财政体制,将政府职能作为重点,为其提供有效保障,将其与工作绩效机制相结合。根据当地的功能职责与群体需求,还需要实现两者的结合运用,实现个性化考核,保证能够给财政分配一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