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众多领域学科,并且既包含理论知识类,也包含实践技能类,使得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必然会造成知识信息的碎片化。而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若想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并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就要寻求一条宽基础有专攻,能综合有实践的专业特色之路,而案例教学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碎片化;案例教学法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几所专职院校的培训,发展到如今的专科、职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旅游教育体系,使得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管理与指导范围,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转专业就业以及硕士、博士招生时导师不愿意接收旅游专业毕业生等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导游、服务生、前台等职位不具备高等学历或理论知识的人也可以胜任,并且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大学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管理实务与操作技能方面,却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的课程虽然涵盖了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中文、外语、传播,网络、市场、营销、策划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但是到了具体某个岗位竞聘的时候,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又比相对“略懂”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硕博导师组建研究团队时淘汰科班出身考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旅游行业中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和策划岗位,一般本科生又是无法企及的。由此种种致使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选择范围日渐狭窄,长远来说必然会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及教师失去信心,最终影响学科发展的后劲。作为朝阳产业的一门热门学科,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急需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道路,而想寻求这条出路则必须要从了解自身专业特征出发,明确专业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进而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与教学特征
总的来说,旅游专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等学科特点。由于旅游产业包含了诸如旅行社、景区、交通、运输、饭店、宾馆等多种行业,因此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就必然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以便使旅游从业者或研究者在实际的业务操作实践或研究中能够以跨行业、跨学科的横向视野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从纵向来说,旅游专业不仅需要不断地随着社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新自身专业体系与理论,而且需要积极吸收多种相关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完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知识理论体系以及教材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而且随着全球化与行业多样化的发展,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适应市场就必然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思维应用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与自身专业特点相对应,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就具有了多学科性,方式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专业课程包括旅游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英语、政策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信息系统管理、高数、企业会计、餐饮经营管理、导游业务、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等必修课程以及美学、历史、礼仪,计算机、摄影等辅修课程。其中,诸如旅行社管理、景区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像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讲求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的多样性就使得旅游专业教学方式从课堂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实训室模拟等,到实地考察体验、现场实践、工作实习等不一而足,以实现学生对多个学科知识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比较与分析,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全面而且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由此,本科院校的做法是一方面向学生讲授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所需的各种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很多院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室、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甚至有些大学在校内进行产业化的半学习,半工作的办学模式,比如国内的上海师范大学大学旅游学院、美国的由希尔顿饭店集团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捐资创办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教师和学生同处在饭店运营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习[1]。在这样的专业特性和教育体系下培养的本科生应该是既有广博的理论基础以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广阔的跨学科视野,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样样通”而“样样松”的现象,使其在人才市场上却不具有明显优势。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同样的大学四年内,学习十个学科知识想达到甚至超过其他人只学一个学科掌握程度,还要对各个学科融会贯通,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本科旅游专业来说,一方面,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如果走技能培训的道路则失去了与专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本科院校旅游学科特点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即宽基础+专攻+综合+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培养上努力做到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宽泛的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别的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跨学科和符合社会实际的综合交叉分析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样样通”往往“样样松”的困境,旅游专业毕业生才会具有比较优势。为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进与努力,而在教学方式上对上述目标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手段之一无疑就是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素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对案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式[2]。美国的哈佛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戴尔)于1870年创立了判例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3]。直至20世纪40年代,案例教学才初具规模,形成了包括选题、编写、应用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案例系统[4]。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与梳理。之后,国外有许多国家的旅游院校例如法国、加拿大、瑞士、英国以及澳大利亚等相继将案例教学法全面引入到旅游教学与实践之中[3]。由于案例法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经多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教育、医疗、法律等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很多相关的案例资源库。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首先,从教学形式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具体,对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直观而生动,使抽象晦涩的理论和规程变得简明易懂,使学生对授课内容更加容易记忆和灵活掌握。正如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发现:“一般人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5]。其次,从课堂气氛上来说,案例法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欲望。最后,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思考、判断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实践性的教学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比如做床、摆台等,因此案例的本质是直观具体应用操作演习。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直观性、参与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表达应变、综合决策、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同时,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刚好符合了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和培养目标。
四、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方向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已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和效果,但是由于存在一些诸如旅游案例研究不深入,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旅游案例库,案例本土化不够,案例更新不快,案例来源渠道狭窄,案例的加工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实际上案例的搜集,整理,加工很多都是一线教师在做,本身时间精力不充裕,加之力量分散,而且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又比较缺乏,使得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同时,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案例教学认识不清。课堂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与传统“填鸭式”的授课差别不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6]。显然,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案例本身以及案例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以上问题。第一个方面要提高案例质量。整合学科与社会力量,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案例库。该案例库首先要涵盖所有旅游专业课程,并在每一个领域和知识点上做到数量充足,同时既要有单个知识点的案例也要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的案例。以便教师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够拥有较大选择余地,从而提高针对性。案例在搜集、整理和归类以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即将现实案例通过一定的改编,去掉不相关的内容,增加必要内容,使之更加适合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案例库除了要涵盖国际国内的典型案例,还要适当提供一些具有本土性的地方案例。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有共鸣,更加容易接受和更加具有实践参考意义。案例库要做到适时更新,以跟上时代和专业发展的步伐。另外,案例库可以以网站或出版物等商业模式进行运作,以达到保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二个方面要提高案例利用质量。首先为了使案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案例。区分使用以理解和巩固某一知识点为主的案例和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前者类似于举例,后者可拓展为结合现实社会现状与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其次为了让学生有切身的参与感、真实感,使其能真正面对现实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调掌握如何周全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方法手段要多样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比赛、角色扮演到课外的参观座谈,实践调研、项目策划等方式都可以尝试。另外,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如文字、图片、视频、演讲等也很重要。再次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思考创新、团队协作、应变与实践等能力,要将案例参与方面的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并加大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个人与小组成绩比重并鼓励和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展示,避免形成某几个人的个人展示。最后为了提高一线教师利用案例的能力,要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除了以专题讲座、集中学习等形式使教师掌握科学的案例使用方法,还要让教师走出去,即让一线教师到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进行实地调研,或直接在相关行业挂职。从而能够更好的深入理解案例,利用案例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交叉与拓展。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庞杂而不精深。而走出“样样通样样松”困境的出路是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上的专攻以及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结构,“T”字型的“I”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7]。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考虑,是实现“T”字型人才培养结构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2005(3):45-47.
[2]马永青,张志鹏.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178-180.
[3]江文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王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0,23(4):97-99.
[5]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6]鲍富元,陈卉.《旅游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7-218.
关键词:中职旅游;英语教学;跨国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2年,我国全年出入境的旅游人数已经突破8000万,同比增长16.7%,出入境旅游创造的经济金额达到了980亿元,而且我国出入境旅游的规模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出入境旅游规模的扩大,使旅游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是培养旅游以及饭店行业工作人员的主要机构。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出入境旅游的发展,成为中职旅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应侧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学生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理解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相关分析
目前,虽然旅游英语教学对培养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旅游英语教学发展的问题。现阶段,中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英语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英语教师应适时地转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兴趣。在目前的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以英语导游服务的发展,作为旅游英语教学的基础要求。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英语知识。在文化知识的教授部分,应适当地添加我国名胜古迹以及民族习俗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外国旅游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旅游英语的热情,鼓励学生以口语的形式表达所学的相关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英语交
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只有在了解各民族以及各国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与外国游客之间的沟通能力。
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分析
目前,我国出入境游客的数量与日俱增,涉外旅游的发展使旅游业对其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中职院校在发展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之对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活动中,中职英语教师有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使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够顺利地与游客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强化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情景交际法,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与外国宾客或者少数民族宾客的交流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交际问题,使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以及充分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最于异国文化的敏感度,使之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扩大文化视野,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快速的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其在旅游工作中与外宾进行顺利的沟通。因此,跨文化能力是旅游从业者实现各民族以及全国的文化交际的基础,是出入境旅游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要在相关的模拟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问候、介绍、节庆、宗教、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学习对待外宾以及少数民族的宾客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在继续增加。如何发展好中职旅游英语教学以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使之可以更好地在将来的岗位中尽职尽责的工作,成
为中职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现阶段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成为旅游从业者与外宾沟通交流的基础课程。因此,我们更加重视在中职旅游英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学习。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在掌握原有学习技能的基础之上,还应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确保自己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从容淡定地与人交流,为我国出入境旅游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振东.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H].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小珂.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问题
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专业范畴,其往往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专业方向之一而存在。对于当今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模块来讲,客房、前厅以及餐饮是其核心组成内容。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客房、前厅等专业课程的突出特色和必要内容,还是旅游管理学院开展职业教学的基础性要求。本文通过对当前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当代酒店管理教学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思路。
1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问题分析
1.1忽视不存在实验学分的实践性教学
酒店管理课程模块一般都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按实践性教学课程的重要性,有些课程设置实验学分,而有些未设置实验学分。设置实验学分的课程往往会有更为先进、充足的资源设备作为支持,而未设置实验学分的正好相反。面对这种现象,多数教师在开实践性课程时,会不自觉地依据课程的重要性将重点放在设置实验学分的课程上,而忽视对其他课程的教学。
1.2实习方和接受实习方目的不统一
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一环,其通常是考核学生是否能顺利获取毕业证的重要内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地点往往是一些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宾馆等,通常涉及酒店、宾馆客房部、工程部、康乐部、前厅部以及营销部等部门。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对饭店、宾馆以及酒店的管理办法进行系统了解和熟悉,从而培养其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酒店问题的能力,促使其知识的巩固、开拓,从而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从教学角度出发,酒店实习是一次系统实战的练习机会。然而,酒店接收大量实习生的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降低用工成本。这其中还有一项原因就是通过校企联合能够实现对企业信誉度、知名度的提高。实习方和企业间的目的本身就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双方不能做出让步,各执己见,那么校企合作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实际上,实习生实习期间,在各个部门换岗的频率极低,酒店给予学生的只是锻炼劳动技能的机会,而不是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最终,实习方自动放弃实习目的而做出让步,这从根本上损害了实习生的权益。
2提高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效率的解决思路
2.1高职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过渡需要过程
过去,旅游管理专科往往将重点放在酒店管理上,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关键目的。转成本科后,在进行本科教学计划制订时,虽然科学地将本专科与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考虑,然而基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性,本科的总体教学质量一步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酒店管理课程模块作为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的关键内容,以往将“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的的课程已经被当作特色而保留下来;其次,为了满足专业建设需求,虽然相关部门对新课程板块进行了拓展,然而师资力量依然较为薄弱,这难以满足新课程的开展需求。因此,高职教学在向本科教学过渡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合理统筹多方力量,提升过渡的过程性,从而为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合理前提。
2.2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为毕业生实习提供更多优质的机会
首先,在开展实习教学前,应确保全部实践性教学课程已经全部开设。因为以往发生过学生在实习之前并未接触过与客房及饭店前厅管理相关的课程,而实习生被安排到的工作又正好与其相关,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非常陌生。学生在实习期间已经接触了该方面的内容,然而,在返校之后又对这方面课程进行了学习,可以看出这个顺序是缺乏合理性的。教学和实习的脱节问题,使得实习质量、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合理保证。其次,实习内容应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全面体现。实习基地不仅应包含星级酒店,还应该涉及旅行社。因为对于酒店、旅行社来讲,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业务往来。实习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所以把实习基地限制在星级酒店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3小结
综上所述,提升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现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当关键。作为现代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做好校企联合工作,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从而在市场上立足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吴爱芹.酒店管理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及反思[J].中国经贸,2015(21):93.
[关键词]:旅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运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论述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论述运用于旅游实践。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进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论述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革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时刻强调教与练的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利用景观景点活动沙盘进行导游原理及技艺的训练,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导游技艺,并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训练。学院为满足教师授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了旅游综合实验室。它有助于学生进行旅行社业务及导游活动训练;为学习照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提供场地;方便进行社交人际联系、礼貌礼节等综合技能训练。
(二)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专业的开放型,更需要实行“开门办学”。要努力争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陷和实习场所的不足。
三、改善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推行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旅管专业学生将所学论述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1.转变教学方式 目前采用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老师也感到授课乏味,身心劳累。
2.重视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采用现场教学、幻灯、录像、案例讨论、团队活动策划讨论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各种竞赛、辩论会、模拟导游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3.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尽量采用业内“时事”动态,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社会活动能力,能第一时间且详尽的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业内动态信息。
(二)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各种活动
1.导游知识、技能系列大赛
参加旅游管理知识大赛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黑龙江省导游大赛,通过参赛学生的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提高学生的讲解、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个人的礼貌礼仪和才艺技能。参赛获奖的学生成为了同学学习的榜样,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为所用的积极性。
2.校园一日游活动
新生入学,对新环境都不熟悉,“校园一日游”活动主要针对每年大一新生,由大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日游活动。笔者曾指导过两届校园一日游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又丰富了导游实践经验。活动以最初的策划文本编写,到中间的联络沟通组织,再到最后的导游讲解,全部由学生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程参与指导,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能在既定的方式框架下发挥其革新性思维,以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请知名专家或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座谈
为了让学生对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一些阅历丰富、业绩优秀的管理者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座谈,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各主要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以及旅游进展走势、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介绍一些优秀的实践经验。
五、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
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样既可以加强科研力量,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此外,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以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实践操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飞速进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旅游产业进展需求的衔接不足。为此,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立足校内实习基地,举办校内运用技能和服务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同时更要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宗旨,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的实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一)缺乏实用性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性特点比较突出,过分强调理论基础,使学生无法掌握宽领域、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管理知识。根据中国开设旅游专业的69所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管理类课程高居榜首,课程数量达141门次;居于第二位的课程是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68门次;其他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的课程类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统计会计、旅游法规、旅游设计、市场营销、外语课程、信息系统技术、导游、心理学、地理、服务、文化民俗、生态环境、会展等。这些课程尽管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实用性。
(二)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三)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三、总结
作者简介:龙海丽(1976―),女,汉族,新疆奎屯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模式为研究目标,对中国和国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点,分析了我国旅游专业方向上、课程设置上及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旅游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便利,对改革旅游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分类图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由于其具有投入少、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已经被定位成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60万个[1]。
机遇带来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不仅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更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中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选择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而比较欧美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院校的相关专业与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等,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经验是关键。在此,本文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并结合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专业设置比较
1国内专业方向设置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正式设为本科。下图为我国高职旅游专业方向分类图,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类为主线培养人才,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为旅游管理大专业。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水平较低,师资较为薄弱,英语政治等基础科目占用了大量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分配到众多的专业方向中,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一个方向只了解皮毛,尤其是技能,到了企业有时要从头开始培训。
2国外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3]。国外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专业优势。
二、课程设置比较
(一)我国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深度调研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与实践脱节。此外,我国大约70%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过来的,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原来是地理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地理课程多一些;原来是历史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历史课程多一些,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二)国外课程设置
1注重通识教育
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产业,其组成部门可以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国外对旅游业的界定较大,在课程设置上分得没有那么细致。国外部分旅游教育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课程,旅行社与酒店、酒店与景区等教学内容没有我国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划分,更多课程是从总体上把握。在学业初期,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综合类知识的传授,比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设置的旅游业概论,英国旅游职业教育设计了旅游业介绍和研究技巧,瑞士旅游业教育中的游泳与酒店研究等。这类课程多是必修课程,很难解剖出许多分支,但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以后将要进入的旅游产业从全局视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且研究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会发现许多陌生的“新课”。例如,韩国济州大学设置了珠宝设计、音乐艺术、广播照片、观光美容、东西方餐饮、跆拳道、酒店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休闲体育运动等课程;英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有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课程。这种大旅游产业理念下的多元化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2注重实践教学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都是按酒店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习惯养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时间占到了整个学习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际。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对教学负责,同时也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用考试,而是用毕业论文来考核,毕业论文必须是自己深入实践调研、深入思考完成的,大多是采用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学生自由选择组队,无法组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要么和剩余同学再组一个队一起完成。团队需提交论文报告,如通不过,整个团队成绩要受影响,有时甚至重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师资比较
1国内师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高素质旅游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旅游教师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我国高校教师岗位有限,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一线从业者则因学历要求很难进入教学岗位,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2国外师资现状
国外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有旅游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丰富。意大利的多数旅游教师都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厅等第二职业,这样不仅使上课的教室有了更多选择,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结合。国外旅游专业对教师的职业资格证要求也很严格,大部分旅游教师都有各类资格证书,如欧洲领队证、导游证、调酒师证等。
四、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1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的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较好的身心素质。由于旅游属于涉外型专业,因此,学生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服务性、实践性强。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是: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国际大酒店学院的办学特点就是:学以致用,产教结合,教师与行业接轨、课程与国际接轨。这样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酒店就业、顶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与酒店旅行社合作,将其直接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种形式丰富教师资源: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的队伍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通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提倡聘请有关业内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CEO或是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做讲座,请他们带来新的理论和信息,补充校内经验的不足。所谓“走出去”,即派教师到国外或国外相关高校或酒店进修或到酒店挂职锻炼,以使他们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及动态。并加大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包括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
总之,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产业。我们总结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理念,对比不足,认真总结学习,开拓出符合我国综合国情的旅游发展之路,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引入科学的、健康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张颖.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且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上,存在旅游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差距大等众多问题。因此,探讨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突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旅游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高校现状
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改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近950所,并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1964所。这说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密切的关联度。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占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总数的87.17%。而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待各高职院校加强。
二、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0年四川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但四川旅游人才现状无法适应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数量缺口大。到2015年,四川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00万,而现有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已无力支撑。另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存在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专业化程度、外语水平偏低的特点。2010年《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全省旅游人才资源总量为47.1万人,其中50%以上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学历教育,大专学历的占17.65%,本科学历的仅占6.28%;未获得任何技术和服务评级的占60.94%,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仅占9.62%,未掌握任何一门外语的占61.91%。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整合的两个方面
(一)构建“一个专业、四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
从对四川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和休闲(户外)旅游四个方向,大力推进“一个专业、四个方向”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随着旅游行业的内涵不断丰富,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面宽和适用性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设置以旅游行业必需基本素质为“行业基本素质”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最主要的一个专业特点。“四个方向”指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范围不断扩大,把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以及旅游与休闲四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其中,特别做好旅游与休闲方向的课程设置,优化人才结构。
1.采用“2.5+0.5”的教学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突出能力”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战,可以促进学生在毕业前对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熟悉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体两翼”的课程教学模块。“一体”指的是以旅游管理类为主体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第一学期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期的“分流”学习打下基础。“两翼”指的是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和综合素质强化选修课程。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四个不同专业方向所涵盖的专业技能课程。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针对四个专业方向开设一些行业素质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学生实际情况,选修相关的辅修课程。包括“英语口语”“商务礼仪”“急救常识”“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户外运动学”“交际与沟通学”“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22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二)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设置“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力,以培养旅游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适应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因此,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开展旅游管理学历教育的同时,开设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应的专业课程,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并辅导学生在读期间通过考试考取旅游规划师、导游证、会展设计师、酒店管理师、咖啡师、厨政管理师、营养师、旅游咨询师以及相关专业对应的技能证书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大力开展“项目教学法”,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课题和项目,按照课题或项目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学习小组的项目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使项目的创建更具有时效性。从而,学生在项目实施工作中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都融入进来。
3.积极推进“情境教学法”,提高师生互动平台。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在实训实习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按照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开展“情境教学法”教学,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咖啡调制、导游、旅游与休闲等课程。
4.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实训场地,结合各专业特色,设计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培养在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单靠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上的安排,还不能达到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参加与各专业相关的大型活动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内实训设施,为各专业相关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括“四川省十大微缩景观”“餐饮实训中心”“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场地。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