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研究方法

1.1制定培训方案

查阅文献,针对在校中医学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以卫生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教材为蓝本,进行修改、筛选和补充,制定在校中医学本科生中医类别全科医学培训方案。

1.2培训对象

在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本科生中医专业、对外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和传统中医专业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制定的中医全科医学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另随机抽取60名未接受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

1.3培训方法、目标及内容

(1)方法。采用理论授课、临床实践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2)总体目标。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熟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培训内容。①理论授课:由具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中医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卫生》、《预防医学》等相关课程。②临床实践:主要掌握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原则及基本用药,熟悉相关的养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掌握各科相关的基本技能操作等,将制定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实践手册,在学生大学五年级进行临床实习同时进行,由相关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③社区实践:大学五年级实习期间,安排培训对象到我校附属医院相关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实习,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老师带教,要求掌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熟悉社区常见病中医社区康复的基本疗法,熟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等。

1.4问卷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包括学习必要性认识和授课形式选择调查等项目)、择业意愿和全科医学基本知识的调查。培训对象分别在培训开始和结束时填写相同内容的调查问卷。

2调查结果

2.1调查表发放收回结果

观察组于培训前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8份;对照组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9份。观察组培训结束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60份;对照组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8份。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Update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调研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对全科医学认知度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组间比较及组内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学生培训前后择业意愿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选择医院、选择社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项内容培训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两组学生培训前后全科医学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比较

培训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培训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基本达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

按本课题设计的中医全科医学培训方案,由调查结果得知,经培训后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基本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能将基本的中医药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医预防、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并熟悉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基本达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此外,很多学生表明,经培训后,自我的中医知识更加全面、扎实与稳固,心理素质有所提高,能融洽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说、教、诊、治等临床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社区医院择业意愿有待提升

第2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诊;信息化管理;质量;指标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渗透面日益扩大,并且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护理进行管理的优势日渐体现,解决了传统管理上存在的部分问题。会诊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做好会诊制度的管理切实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传统的会诊模式及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医疗服务新需求、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及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且基于信息化医疗的应用,出于医疗管理的需要更有必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医疗质量管理数据统计2013年-2016年期间院内会诊的相关质量指标,如会诊完成率、及时率、会诊医师资质、会诊书写质量等。1.2改进会诊模式1.2.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2013年使用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因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疑难重症或病情复杂或涉及其他专业且本科室无法完成的诊疗,由经治医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意后经上级医师同意后书写会诊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护士执行医嘱后统一将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通过健康助理员每天定时统一送达相应受邀科室,由受邀科室安排的医师拿会诊申请单到相应科室会诊。1.2.2利用信息化管理会诊2014年为解决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对会诊流程进行改造。在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实时有效的监控下的会诊平台对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及医院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某院电子会诊平台下的会诊流程图,见图1.1.2.3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014、2015、2016年会诊的完成比率与2013年对比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166.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2014年比较,P<0.01。会诊书写质量检查达标率有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0.3307,P=0.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年对比χ2=62.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执行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多家医院通过管理总结分析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许多共性或典型的问题:(1)会诊流程繁琐、环节多,每个环节出现脱节均会影响整个会诊流程;(2)会诊时效性问题,特别是常规会诊,由于会诊申请单为每天一次的定点人工传送,流通时间长经办人为多人,容易造成丢失或到达时间长,影响会诊时效;(3)会诊单手工填写,书写项目内容、格式不规范、字迹不易辨认可影响受邀科室会诊医师了解病情;(4)应邀科室会诊医师资质不够;(5)不利于监管:会诊的质量指标不易提取,难以统计会诊及时率、未会诊率等质量指标,主要靠环节、终末病案抽查的结果及各科室向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存在监管片面且信息反馈滞后,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较大[1-4]。某院除此之外仍存在其他问题:急会诊指征把握不够准确、申请会诊前准备不完善、会诊医师责任心不强会诊未能达到目的等问题。

3.2改进会诊管理策略

利用信息化对院内会诊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改进了较多传统模式会诊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会诊相关质量指标提供精准的数据、及时反馈,是重要的管理工具[5]。结合某院及其他综合性医院在信息化会诊管理的模式下存在问题,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持续改进:(1)加强会诊制度落实的管理,包括医师会诊资质、会诊时效、会诊有效率等指标监控,落实奖惩[2]。建议院内会诊专家库,科室人员通过自愿申报、科室推选管理部门审核聘任,提高会诊有效率、保障会诊医师资质符合,保证会诊质量、提高会诊满意度,同时对总住院医师制度灵活掌握,促进医师队伍的培养[5]。(2)推进信息化利用,会诊申请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相应科室会诊医师,避免医师未及时登录导致会诊超时,引进医护考勤手环,记录医师到达科室查看患者的时间及查看记录。(3)实行院内会诊不良事件上报平台,将不及时会诊、会诊指征把握不严、会诊不到场查看患者、会诊意见无指导意义通过平台上报,管理部门定期汇总分析并结合双向会诊评价意见予以通报反馈,对情节严重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处罚[6]。(4)加强培训,每年统计申请会诊和受邀会诊前列的科室,归纳分析常见的基本疾病,开展针对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培训,加强三基的培训及考核,对新入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训轮岗,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5)健全会诊激励机制,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增加会诊工作量的考核权重,对主治/副主任医师会诊质量考核纳入晋升的考核评价,增加会诊报酬,特别是院内大会诊的报酬应视为3个专家会诊工作量考核,充分调动会诊医师积极性和主动性[7]。利用电子会诊平台模式进行院内会诊,解决了许多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填补了传统会诊模式中的管理缺陷,可以实时监控会诊的流程及执行情况,实现了会诊的动态管理,进一步落实院内会诊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可借鉴范例。医院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合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巧妙将信息化与医院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远学,郭玉娟,韩丽珍.综合性医院多学科写作会诊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5,26(21):3250-3253.

[2]李小芳,徐道亮,潘云龙.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院内会诊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4):60-62.

[3]王秋卉,王东,姜素霞.院内科间会诊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38-39.

[4]成诚,曾凡,黄昊,等.院内会诊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5):92-94.

[5]冀冰心,仇叶龙,李小莹,等.强化会诊管理提高会诊质量与效率[J].中国病案,2016,17(12):9-10.

[6]李大江,钟彦,文强,等.院内科间会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42-43.

第3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干休所医生;需求分析;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军队离退休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对军队长远发展与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老干部“高年龄、高发病”的趋势目益明显,医疗保健任务不断加重,对医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干休所医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对参训医生进行了调查。

一、方法

(一)对象

2011年,该校共举办了干休所医生培训班若干期,每期时间2个月,培训形式为理论学习1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培训内容为:理论教学包括全科医学概论;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急诊抢救和合理用药;老年病患者康复护理和关怀照料等;实践教学包括实用技术训练、医疗机构参观和临床见习。学习结束前,进行问卷调查。

(二)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医生的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对培训的满意度及建议。

(三)统计方法

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检验,P

二、结果

(一)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7.5岁,50岁以上5.7%,40~49岁33.1%,30~39岁53.0%,30岁以下8.2%。职称分布:高职11.9%,中职61.9%,初职26.2%。学历分布:研究生6.7%,本科76.8%,大专16.0%,中专0.5%。专业分布:第一学历临床医学93.7%,其它6.3%,最高学历临床医学72.6%,管理类18.9%,其它8.5%;第一学历专业与最高学历专业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医生本科攻读管理类专业。在干休所任职时间:10年以上24.2%,5年以上32.6%,5年以下43.2%。

(三)培训需求

1.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的需求依次为:院校学习(87.6%)、上级医院进修(84.7%)、岗位学习(82.5%),各种培训形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学历、职称对于这三种培训形式的需求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任职5年以下的医生认为的重要性依次为:上级医院进修(93.2%)、院校学习(85.4%)、岗位学习(81.5%),与其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院校培训的形式,需求依次为:操作技能培训(98.7%)、理论学习(96.5%)、医院实(见)习(90.8%)。操作技能培训与医院实习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项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培训时间

合理的院校培训时间分别为:1个月(5.4%)、2个月(34.7%)、3个月(41.2%)、3个月以上(18.7%),其中2个月与3个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与3个月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前者(2、3个月)与后者(1个月、3个月以上)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需求依次为:( 1 )常用操作技术(98.4%),(2)急救技术(97.1%),(3)常见病处理(95.7%),(4)合理用药(93.3%),(5)健康管理(88.5%),(6)老年保健医学(86.1%),(7)健康教育 (85.4%),(8)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83.2%),(9)老年心理学(80.4%),(10)医学新进展(78.2%),(11)沟通技能(78.0%),(12)老年膳食营养(75.1%)。其中(1)(2)(3)(4)项与(8)(9)(10)(11)(1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项与(6)(7)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项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任职年限之间,5年以下医生对健康管理、老年保健医学、老年心理学的需求高于其它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之间,第一学历为大专及以下者,对急救技术、常见病处理、合理用药高于本科以上者,且有统计学意义。

(四)培训满意度

1.培训形式

对培训班以理论学习、技能操作、临床实习的培训方式,满意度为83.4%。存在的主要意见为:理论学习时间偏多,技能操作时间偏少;临床实习分组过少,每组人数过多;实习科室安排不合理,建议增加一些科室给需要求的学员选择,如皮肤科、神经内科、中医科等。

2.培训内容

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为87.9%。主要意见为:基础理论偏多,参训医生需求较大的院前急救、合理用药、院后随访等内容较少,个别常用技术没有涉及,如心电图分析、除颤等。

对教材的满意度为58.3%。主要意见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教材与授课内容脱节。

3.培训教员

对培训教员的满意度为80.3%。主要意见是部分教员对干休所情况不了解,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4.培训收获

通过培训,学员对当前老干部保健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见;提高了老年人常见病的诊治能力、院前急救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三、讨论

(一)培训应有科学的顶层设计

本次调查是根据该校培训工作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当前采用的培养模式与学员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干休所医生培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对于培训时间、培训模式、培训内容都没有深入的研究。院校培训与医院进修、岗位学习的关系也不清楚。这就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组织一个研究班子,去了解当前干休所医生的现状如何,其培训需求如何,继而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规范院校、体系医院、干休所各级的职责,明确各级的培训模式,使干休所医生的培训系统化、制度化。培养方案的出台应以法规的形式颁发各有关单位,增强培养方案的权威性[1]。

(二)院校培训应满足不同需求

调查显示,参训人员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历、年龄、任职年限,使得各类人群的培训需求不一致。目前的培训课程为统一规定的课程,院校对培训内容可以作一定的选择。由于学员类别多元化,对各类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目前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并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针对这种状况,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干休所医生任职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安排、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目前的培训形式是每年办若干个班,目的是为了在近年内将所有干休所医生轮训一遍。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在下达培训任务时,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培训需求的人员同批培训。这就需要全面掌握目前干休所医生队伍结构,制订科学的计划,分批分类培训。同时针对不同的参训人员类别,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并将计划提前提供给培训院校,院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这样能够使培训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切实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任职需求、学习能力,避免不加区分、不考虑个性特点的“一刀切”[2]。

在目前还不能做到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的情况下,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也应更有作为。尽管规定了教学课程,但教学内容上可以作调整,培训的形式可以灵活选择。由于每个批次的参训学员都不相同,可以在开课之初进行一个摸底评估,了解学员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一个需求调查,对于普遍需求较高的内容,可以增加学时或者在课余时间安排专题讲座,需求较低的内容,减少学时。尽管会给教学管理增加一些困难,但更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

(三)院校应健全教员队伍的建设机制

干休所医生培训属任职教育范畴,对于任职教育的教员队伍,应具有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院校应当下大力持续改善教员队伍结构和知识阅历[3]。院校教员长期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但他们都没有干休所医疗所任职的经历,不了解干休所医疗保健工作的特点,难免出现授课内容与学员需求脱节的情况。因此,院校必须加大教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不断改善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丰富部队阅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

首先在教员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教员,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要加强教员的代职锻炼,丰富教员的实践经验。在代职渠道上,各院校都有自己的干休所,可以组织教员到干休所进行短期代职,协调与工作都比较便利。针对当前培训任务紧迫的情况,可以组织教员到干休所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干休所的实际情况,了解干休所医生的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要进行开课前教员培训或者请教员进行示范授课。通过培训、示范,使教员了解培训的目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提高培训效果。

(四)培训应用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于培训的过程和效果,应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培训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满意度调查、对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员的教学进行评价[5]。

学员满意度的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学员的需求,是否符合部队任职需要;二是培训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是否满足教学需求等。

学员培训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训前后进行考核,考察学员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进行学员跟踪调查,了解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是否提高了任职能力。

对教员的评价,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督导,安排有经验的专家听课,掌握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纠正。二是进行学员评教,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为学员所接受,授课质量是否为学员满意。三是进行教学检查,特别是培训前的检查,采用试讲和审查教案的方法,督促教员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四、结论

目前的干休所培训总体上是有效的,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学员对培训工作总体也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特别是上级职能部门,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干休所医生培训体系,形成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院校应加强培训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根沐,张忠义.初级任职教育院校课程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2]任为民,张军,温世浩等.军医大学卫生管理干部任职教育教学差误调查与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 2010,(17).

第4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我院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院不断深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至今,全院共11个科室开展临床路径,共28个病种,分别为骨科、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内科、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老年科、肿瘤科、昆机分院,其中只有3个病种进入单病种付费管理,由于我院收治的病人以老年病人居多,多种疾病共存,导致能入径病人数很少,或因为变异提前退出路径,2015年进入临床路径人数为46例其中:鼻骨骨折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10例,尺骨桡骨远端骨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5例,腹股沟疝2例,Grawes病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1例、轮转病毒感染性腹泻3例,手足口病4例,异位妊娠手术治疗12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共2例。

我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虽已1年余,但实际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分析如下:

1、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认知不足

临床路径主要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最终目的在于使医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住院时因种种原因产生的变异情况,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虽短住院天数,帮助患者对所患疾病多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治疗,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有一部分医护人员仍然不了解其最终目的,不明白入径对象如何选择,如何入径,何为退径,何为变异,对医患双方有何意义,从而降低了入径率,甚至有些病种没有入径患者。

2、医患有效沟通有待加强

进入临床路径,并非医务人员自己为之,还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有个沟通的过程,要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白何为临床路径,进入了临床路径对于他们自身有什么实际意义,以及进入路径后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治愈的信心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欠缺规范化、信息化平台管理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欠缺,使进入临床路径的数据收集不完全,不能直观进行分析、总结,手工统计的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也不利于试点工作的相关资料收集、利用。

针对我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不足,我科也做出相应计划,以期能对临床路径的开展有所助益:

1、2016年继续深入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加强对新进医务人员的入职培训,并进行全员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开展临床路径的真正意义;

2、在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的情况下,尽力把临床路径各项数据收集齐全;

第5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应用

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多的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12年我院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51.3±12.3)岁;选取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5±10.5)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其管理对策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信心,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人性化搭配管理,新老结合,互相帮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规避安全隐患,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1];②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急诊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急诊科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要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③做好设备及仪器的管理:设专人对仪器及设备进行管理,定位放置,随时确保器械处于备用状态,相应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定期、不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修;消毒灭菌方面要保证至少紫外线照射2次/d[2],时间充分,对于空气、物品、医疗器械、透析用药物等做好细菌学检测。

1.3观察指标 记录统计两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满意;采用医院护理管理评分表对各项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3],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急诊科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所以风险管理主要从3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强环境和设备管理、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并积极践行监督,从我院的实践结果来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情况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第6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医疗急救系统;交通伤害;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4-02

岳麓区新医疗急救系统实施一年多来,对交通伤害事故临床急救评估对比尚未研究,本研究调查的的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就是利用调查对象的急诊记录进行急救医疗资源整合,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些临床急救评估指标,以此来论述岳麓区医疗急救体系形式2008年改进后影响交通伤害事故中急救反应时间、生存情况和患者对急诊的满意度的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325例)和观察组(350例)。

1.2 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 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 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当场填写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然后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 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 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2.2 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观察组病死率为3.3%,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在交通伤害救援中,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 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 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总之,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急救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10,85(22):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5(5):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2003,8(5):16-18.

[6]庆义,钱永宇.关于急诊医学概念与模式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 25(12):918.

第7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第8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为贯彻落实县安委会《关于认真做好企业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工作的意见》(安发〔2014〕5号)文件和《关于下达2016年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的通知》(安办〔2016〕1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传播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按照“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级实施,归口管理,集中培训,依法取证,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实施安全生产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组织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促进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营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

2016年,采用分级培训的方式,逐级落实培训指标,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含民营医院)人员培训率达100%(参照职工花名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持证率达100%。全县共培训“三级”教育人员5000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50人。

三、培训内容

(一)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据;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灾及自救知识、控制和应急知识;

(三)各项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卫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与事故调查处理;

(四)对上岗职工进行三级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规程的培训;

(五)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

各医疗单位可根据本辖区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开展职工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制定计划。县卫计委成立由主任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层卫生科,主要负责安全生产培训日常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成立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安全生产培训相关工作事项。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落实培训指标,制订培训计划。同时,做好培训教材收集整理工作。

第9篇:医疗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会上表示:“糖尿病正在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加速,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的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者是不知道怎样正确地预防和治疗。我国的糖尿病知晓率、控制率均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以说糖尿病防治在我国是任重而道远。”孔灵芝还介绍了“共筑健康之路”全国基层糖尿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项目具有的几个意义和特点。首先,这是一个切实落实医改的重要工作。第二,这个项目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医生的培训,另一个是群众的健康教育。在提高供方能力的同时,关注了需方健康意识的提高。这种供需双方的共同协力将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三,培训形式多样,特别是关注了可持续性的问题。与以往开展的项目相比,这个项目不仅有覆盖面大,培训专业人员数量多的特点,而且还将通过医学教育网络为广大专业人员提供长久的学习课堂,以及与名医、名家直接交流的平台。这对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孔灵芝代表中华医学会共同主办方对项目的落实提出三点要求。第一,项目机构要严格落实项目的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大众的科普教育活动,保证项目执行的质量和公益性。 第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系统评价项目的评议效果。第三,希望各地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中心肖新华副主任在会上做了有关最新糖尿病现状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已达9.7%,患病总人数约达9200万以上,其中基层地区发病率的上升速度已远远超过城市。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基层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致使基层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匮乏。肖新华教授强调,医生可依据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推荐用药,对常见的2型糖尿病,可选择该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的民族品牌中成药消渴丸,该药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推荐用药。

针对上述状况,中华预防医学会主任刘霞称,加强对广大基层民众的糖尿病知识教育,积极组织糖尿病基层医生培训活动已刻不容缓。此次开展这项活动,希望通过多方携手,深入基层,更好地预防、控制糖尿病,让全国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