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作文审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吃透材料,整体把握。确定材料的主旨,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命题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从总体上去把握,就是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揣摩好对象,品味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思想倾向。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立意。《毁树容易种树难》以树喻人,《清源与活流》应明确“源”与“流”的关系,然后找类比点――国家的建设,治学,人际关系等,都有源与流的关系。同样,《回声的启示》讲的是自然现象,但暗寓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以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为中心,就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联想,对生活、学习中的现象与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可类比的“点”,以此来确定中心。类比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及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过程仍然离不开对材料总体的把握和驾驭。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就必须顾及各则材料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则材料蕴涵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2.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材料作文一般有多项“指令”,这些“指令”往往以“关键词”的面目出现,考生应当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一则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贝利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涵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立意与命题便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抓“关键词”呢?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的建议是:(1)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把试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找出“关键词”后,先用铅笔把它们圈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审题结束后,再用橡皮把铅笔圈过的痕迹擦去。
3.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材料有不少是寓意性的,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针对这类材料,学生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要把材料所揭示的寓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准确地把握材料所隐含的深刻哲理:从动物看人类,从自然看社会,从平凡小事看人生大道理,并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予以分析,使文章立意深刻,独到。
一、究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其内在或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1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莫言《丰乳肥臀》、陈彤《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刘恒《粮食》、铁凝《大浴女》、苏童《妻妾成群》;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梅》、迟子建《清水洗尘》、史铁生《命若琴弦》、李瑛《生命是一片叶子》、徐光耀《昨夜西风凋碧树》、铁凝《遥远的完美》。
林林总总的图书,一个个醒目的标题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看了形形的书(文章)名,或惊或叹,或喜或忧。对于这些标题,你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吧。
作为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书应该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什么庸俗、低俗乃至恶俗的标题在书市横行无忌呢?这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某些变化。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点容易受到世俗的左右,趋利思想导致以钩名牟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盛行,浮躁之风俗艳之气大盛,卖字捞钱的所谓作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名家。某些作家创作不够严肃,为赚钱出名,迎合读者的口味,制造卖点,故意炒作,取一些低俗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牟取暴利;某些读者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甚至是窥视他人隐私的无聊之举,并不是想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从原因人手,可立意为:延续优秀文化传承,破俗立雅,引导人们弃俗从雅等。从此处立意,容易写出新意。
材料2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裁缝发明“金边凤尾裙”,取得了成功。原因是什么?从“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可以看出,是裁缝面对失误不利的境地,不泄气不放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灵活地变“废”为宝。据此可立意:过人的智慧、灵活的思维能让人走出失误,迈向成功;智慧可让人绝处逢生;成功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等。
二、抓关键
有些材料为突出中心,往往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材料3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7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从关键句“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可以看出,材料的立意指向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一种知心的交往,钥匙最了解锁的心,因而它可以开启大锁紧闭的门;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也应如此。
材料1中,要注意命题人隐含在“林林总总的图书,一个个醒目的标题刺激着我们的眼球,看了形形的书(文章)名,或惊或叹,或喜或忧”的情感倾向,要抓住“刺激”“形形”两个词语进行思考,这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这一现象的不安、不满和忧虑。抓住这一点立意,从中生发即可。
三、辨关系
材料中的事(人)物是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从中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思与做)、取舍关系(如爱与恨)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4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
父与子,本来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关系,而“三字信” 中,除了裸的“钱”外,竟无一两句必要的问候语。这种不合乎常理的冷漠的父子关系,引人深思。究其原因是儿子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却缺乏做人的基本素养,缺乏礼貌,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孝心与安慰。因此,材料的用意是要劝导、教育人们学会做人,懂得孝顺父母;接受教育和学习做人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若不从此人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材料1中,两组标题,相互对立,取一含一,才能体现优秀文化的教化功能,保证文学不失本性;两者又相互依存,相克相生,可容许共存,百家争鸣以实现百花齐放,维持文学的多样性,使社会趋于多样性多元化。据此可立意为:破俗立雅,包容接受但不提倡不赞常等。
四、析情感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评论某个人或某件事时,有时会流露出或明显或隐性的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人手来审题立意。
材料5 许多人同喝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盏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一声:“好解渴呀!”
用金玉、泥瓷喝水之人重视形式(喝水的工具)而轻视了内容(喝水的真谛――解渴),凭借喝水工具就觉得自己“富贵”“贫贱”,是私欲、物欲的低级趣味,是精神贫乏的表现,是不健康心理的感觉。用手捧水喝之人“好解渴呀”,是物质、精神与心灵的满足,是健康的心理,是精神富有的体现。“只有”“痛快”等词体现了对用手捧水喝之人的肯定。可立意为:追求精神的富有,不被外物所控制、奴役等。
材料1中,从“刺激”“形形”等偏向贬义的词语人手,命题者否定第二组标题,赞赏第一组标题。据此可立意为:要破俗立雅。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弘扬个性,善于创新等,就偏离题意。
五、选角度
每则新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我们可根据需要(自己的写作优势,不同材料所适合的文体等)来选择立意:或正面立意,或逆向立意,也可辩证立意。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也就是要扣紧材料,扣住原材料的主题。
材料6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段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内疚地把它棒回草地。
为文必缘题。文题,是文之眼,文之魂、文之限也。唯有审之无物,正确理解文题的丰富内涵,才能在作文点而破之,扣而收之。我常对我的学生说,你要写好高考作文吗?请在平时先过好审题这一关。
审题审什么?我认为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命题作文的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审题训练),要审出文章的题根,明确命题人究竟让你写什么,是写景还是状物,是写人还是叙事,使阐发事理还是说明事物。这样就明确了具体内容要求,就做到了在内容上符合题意。在此基础上审出文章的题魂,即文章所要揭示的生活道理和所应抒发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就明确了具体思想要求,就做到了在思想上符合要求。接着就审出文章的题限。所谓题限,就是命题人在时间、空间、地域、对象、选材诸方面的限制。它虽然是文章的动感要素,但一定受文题的制约,就在范围上符合了题意。最后是审出文章的体裁,明确了体裁要求,就在体裁上符合题意了。通过审题做到了四个符合,就不会写出跑题的文章了。
我的经验是,这一个层面的训练,以教材为依托,做法是每学一课书都从析题入手进行析题训练。人们常说读人家文章要剖文见义。而我觉得析题见著才是第一步。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有意思的。先从结构上分析文题,看着它是个什么结构。一般说来,偏正结构的文题,其实根则是中心词,其魂、其限则是它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而并列结构的问题其对象就是并列诸位,就构成关系作文,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而独立结构的文题往往意象性很强,象征性很强,甚至有双关性,不一而是,恕不赘述。请赏析下列问题以参悟:《我的老师》、《一件珍贵的衬衫》、《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柳》……那么,你们就知道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有题目了,也就自然地走进审题的境界之中了。
第二层意思是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你们认真审视近几年考试中的给材料话题作文,不难发现它有四个层面,即材料——点拨提示语——话题——具体写作要求。审题要从这四个层面入手,有序展开。
(一)审材料的意义。给材料话题作文,材料是有蕴意的,审材料的意义就是领悟材料的蕴意,提炼出材料所含之义理,从而正确立意,以统全篇。对材料误解或曲解,都会导致立意的失败,也就导致了文章彻底失败。这是无法弥补的。审材料要先对材料定性分析,看一看命题人所给的是什么性质的材料、创设的是什么情况。例如“心灵的选择”,是生死攸关之际的故事情境,“智子疑邻”是寓言故事情境等,我们可以设问质疑、缘果求因、缘事析理,即剖文见义,据此立意。
(二)点拨提示语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它对你是十分重要的提示或思维导向,即材料——生活——中学生的经历。阅历及人生感悟。从这个思维导向出发,就可以把材料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与你所熟悉的生活对接起来,明确自己该表现什么、写什么,自然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了。
(三)话题是什么?在高考时,许多同学把话题作为文题,这是不大妥当的。因为话题不是文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在给材料话题作文中,它是写作时围绕的中心。它对你的作文在范围上加以了必要的限制,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是跑题。同时,话题由于具有多层面的特点。你可写的角度很多,在800字的文章里,你又无法都写出来,又要求你在话题的范围内选择最佳角度。审话题是很重要的,淡化这一程序是不对的。
(四)四点要求不可忽视。“四个可以”好像给个你很大的自由。其实对你至少有两点限制,一是文章体裁限制,二是主要表达方式的限制。而自拟题目简直是命题人在将你的军,叫你的板,命不出好题目你就先输了一半儿了。所以要努力提高拟题目的水平,或仿照你熟悉又热爱的文题,或独创你自己认定的文题。无论怎样拟题,都要从写什么出发,能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且有鲜明感彩。语言要通顺,用词要准确。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观点,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现实性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呈现对立问题,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的作文测试形式。可以这样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改造版”“升级版”,是增加了任务指令的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虽然实质上还是新材料作文,但是它与后者在审题立意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明确这些区别,就有可能在写作中遭遇“滑铁卢”。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写作提示与要求(任务指令),以求全面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具体来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一、准确全面解读材料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简明易懂的现实性材料,不是含蓄晦涩的诗歌、寓言之类,因此读懂材料更加容易,几乎不存在任何审题障碍。它给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作文这种“虚拟写作”为接近真实的写作,以此来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写作欲望。
审题宜慢。对作文材料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解读要全面,不能只抓只言片语,具体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明确对立问题。下面以2015年全国Ⅰ卷为例加以说明。
1. 把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不要忽略其中的媒体。
2. 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
要分析,先概括。可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借助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能清晰标示文段层次。材料所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因父亲开车陋习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和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建议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度分析。
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自然、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的原因、前提所进行的追问、探究、追溯。一“果”或有多“因”,一“因”或有多“果”,“因”是后件事之“因”,也可能是前一“因”之“果”。如对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这一事实之“果”进行追问,可得出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之“因”;再追问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这一“果”的产生原因,又可得出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原因。如小陈举报父亲是“果”,其“因”是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
背景分析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产生所依存的大背景、大趋势、主体性、意识性所进行的分析、探究和追问。如父亲老陈经常在高速开车时接电话,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背景。请看看我们身边,诸如不系安全带、开车接打电话、强行变道、违规使用灯光、酒后驾车等陋习,司空见惯。正因为随处可见不文明开车行为,老陈也觉得自己在高速开车时接个电话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功能分析也称功能思维,就是对某种自然或社会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结果状态)将会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所进行的推断、预见、前瞻。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必然地要对后继的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如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从作用、意义方面分析,是借此宣传文明开车、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理念,是对社会上众多不守规则、不文明开车、不敬畏生命的司机们的一种提醒与教育。如网友质疑小陈用举报的方式来规劝父亲改掉陋习,从后果的角度分析,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会使亲人之间互不信任。
措施分析就相当于医疗中的“处方”,因此,措施分析来源于对原因、背景、功能分析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应对行为。如老陈漠视生命、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是生命意识与法制意识淡漠、惩戒乏力、大环境影响等因素,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大处罚力度,减少不文明开车行为,让老陈们敬畏生命,遵守规则,树立法制意识,养成文明开车的好习惯。
3. 客观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对事件的是非曲直要进行客观评判,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要像法官一样依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公正断案。小陈举报父亲是迫于无奈,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不符合中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传统,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使父亲改掉开车接打电话的陋习,又能让父亲和其他人都能接受,比如给父亲看惨痛的车祸场景记录片、图片等。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否恰当?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给小陈带来麻烦?
4. 明确对立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要在材料中呈现相互对立的一组问题,设置多个价值立场,并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些价值立场都有一定理由,没有哪一个明显优于其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考查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写作角度,使考生有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如2015年全国Ⅰ卷中有三组对立问题。
对立问题一: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妥当/小陈举报父亲的方式不妥当。(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对立问题二: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妥当/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不妥当。(以案说法与保护隐私的对立)
对立问题三:网友应该为小陈举报父亲点赞/网友应该对小陈举报父亲质疑。(法治与亲情的对立)
再如2015年全国Ⅱ卷作文材料中的大李、老王、小刘都是当代的风采人物,各有特点,就是一组对立的问题,考生并不能简单判定谁更具风采。正因为材料没有设定唯一正确的价值立场,所以作文的立意角度就多元化了,考生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哪个角度,都可以深入思考,就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
有人认为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只有第三则材料才有温度和人情味,其他两则材料没有温度和人情味,这是不对的。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原则来说,对立的问题不能预设优劣,也就是说选哪一则材料作为“暖闻”都应该有道理,标准自在人心,不必求得统一,否则就失去了命题的意义,既不能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失去了“可选性”,只能写一个材料,不又回到原来那种证明型、阐释型作文的老路上去了吗?如果有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适合写一个角度,那么应该是命题者命制的作文题不符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要求罢了。
明确了对立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到底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不能当“骑墙派”,模棱两可不表态。要注意的是,既要明确表态,肯定谁、否定谁,选择谁、不选谁,也要有辩证思维,以一分为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也就是要考虑不利于自己观点一方的意见。只有不断地反驳自己的观点、论据、论证,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论说严谨有力、说服力强。
二、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
准确全面解读了材料之后,我们就要审慎分析写作提示与要求。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言,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然后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好“写作任务”,是审题立意和构思写作的首要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是增加了“任务型指令”,“任务型指令”包括具体问题和具体任务两个部分。具体问题是限定一个明确的思考、写作角度,不允许在这个写作角度外写作,这是为了限制宿构、套作。
如2015年全国Ⅰ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是指考生必须就材料中提到的小陈举报父亲、警方处罚老陈、网友评论小陈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引申开来专门谈文明驾驶、敬畏生命等。 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是对写作任务的明确,考生必须在这三个风采人物中选择一个最有风采的,不能选这三人之外的其他人,也不能选两个、三个,更不能不选,只能选一个。具体任务一般包括读者对象、文体要求、写作重心等,如2015年全国Ⅰ卷“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的具体任务,规定了读者对象是事件任一相关方,文体是书信形式,写作重心是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5年全国Ⅱ卷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防止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条就侃侃而谈;“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具体任务,虽没有明确规定读者对象,但是“当代风采人物”的候选人、所有评委毫无疑问就是读者对象,文体只能是议论性的文章,写作重心是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将所选人物与另外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过程,然后优中选优,得出结论,才符合写作要求。
考生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视写作要求,转移论题。如2015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有的考生完全无视“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具体问题,专门写我们应该遵守规则、敬畏生命,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谬误。
二是审题粗枝大叶,忽略关键。如2015年全国Ⅱ卷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中的“更”隐含“比较”,与后面的具体任务“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相照应。2015年使用全国Ⅱ卷的辽宁考生在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多数考生在审题时未能读出作文要求隐含的“比较”;二是大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比较”。
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新材料作文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 寓言故事型
寓言故事型是指材料作文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或故事组成,不过它强调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尽可能地丰富,以便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立意点拨】 一是读懂材料。作文的寓言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情境,而虚构的情节又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关。阅读这样一段虚实相间的故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材料意义的提炼,尤其注意材料含义的多向性。上述材料中,可以从“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角度去立意。二是联想感悟。材料有意地增加了一些细节,有利于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触动深层思考。比如,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象。由此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问、中国大学缺什么等。
二、 评论探究型
评论探究型是指从作文题提供材料中引申出对某现象的评论并深入探究。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立意点拨】 对于这类的作文,最关键的是找准主流立意,抓住一个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材料中“老师”的总结语是材料的关键句,是整个材料的延伸,明确指引考生应把内容升华,提出现实意义。因此考生可从甲、乙、丙三个学生的观点中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立意,如公平竞争、坚持原则等。
三、 多元联想型
多元联想型是指提供的材料往往给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往往由一则诗歌或富有诗意的句子组成。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立意点拨】 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仔细分析句子的意境和哲理,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二要提炼观点,考生可依据材料,通过联想找出多元的写作角度。如“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可从“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的角度立意;“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可从“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的角度立意。需要注意的是,从材料中提炼的是观点而不是话题。如有的学生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情意”,则有偏题之嫌。
四、 并列求同型
并列求同型是指作文题目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构成,并且材料事例隐含着相同的观点或寓意。如2011年高考大纲卷作文题: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新材料作文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随心所欲、单纯“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审题时要更加用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介绍了不少审题立意的方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正反对比法,角度变换法,辩证分析法,由物及人法,明确褒贬法,联系实际法,等等,这些方法是切实可用的。但由于材料的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分析时关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的误区,本文以下面的一则新材料作文为例,就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问题一:理解模糊,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点
学生读到一则新材料时,常常感到很茫然,头脑里可能有许多想法,好像什么都可以写,但却找不到一个重点。甚至有些材料学生都没理解意思,这时如果匆忙写作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不合题意的作文。
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农夫养了一群羊。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他的羊群里有一只黑羊。农夫为此感到遗憾,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我的羊群里就都是可爱的白羊了。”一天,在一场暴风雪中,农夫与羊群走散了。当暴风雪停息的时候,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这时,四处寻找的农夫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阅读完材料,不妨作如下分析:
平时
喜爱 遗憾
一群白羊 农夫 一只黑羊
淹没 晃动
暴风雪
根据图示,抓住“一群白羊”和“一只黑羊”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可从“农夫”和“羊”的角度立意,得到如下观点:
从农夫角度来看:1.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等。2.过分追求完美会带来“真遗憾”。3.宽容“异类”。
从羊的角度来看:1.优势与劣势的关系。2.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3.事物本应丰富多彩。
审题提醒:1.审题时先细读材料,罗列材料中的所有信息点,比如,所有对象及相应关键词。2.减去相对次要的内容,抓住核心内容根据不同材料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关系型材料就要分析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果式材料就要探究原因;并列式材料就要寻找共同点,等等。
问题二:断章取义,没有联系材料语境
上面的这则材料,有学生根据材料中“他的羊群里有一只黑羊,农夫为此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遗憾”一词,确立了这样一个观点“关于残缺美”。这样的立意跟原材料是没多大关系的,虽然材料中说到“一群白羊中有一只黑羊让人感到遗憾”,但这种遗憾要跟“一群白羊”的完美相对而言,决不能孤立地谈“缺憾”,甚至偷换为“残缺”。
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全面深入地理解材料。以偏概全,没挖掘本质,被局部所蒙蔽迷惑,断章取义。
审题提醒:1.审题时要有全局意识,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2.抓住关键词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理解。
问题三:思想肤浅,缺乏立意的深度
【误区一】只取局部,忽视整体
2013年湖南卷,两则材料讲述了人生当中的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在外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一种是选择在家守望亲情,享受宁静。两则材料,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但都寄寓了一种人生态度。前者寓奋斗之美,后者写平凡之美。两者都是在追求幸福,只是选择追求幸福的方式各有不同。“写作时,必须要顾及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联系一个来写另一个。有的考生单一写追逐梦想,如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或写守望亲情,如爱,需要付出,甚至单论“我愿意”,所提炼的论点偏离材料的整体内涵,属于偏题,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究其原因,这些考生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式思维错误,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只能导致偏题甚至是跑题。
2013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惟愿此心无怨尤》开篇: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分别取意于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审题时,阅读视野不应局限于一棵树木,而应该是整片树林。只有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才不会偏离主旨。所谓“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整体”,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不能只选某个词语做角度,否则很有可能论点游离于材料的范围与意义之外,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013年江苏卷,考生可根据“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关键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但要注意的是,这一立意要侧重从“影响”的角度来写,才最切题,否则靠题就有点松了,甚至离题有点远了。
尤其是多则材料并列在一起,说法不同,观点不一,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观点。
2014年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材料①强调“自由”,材料②强调“约束”。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如果轻率地单纯地肯定或否定其中一者都不会取胜。审题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尤其要注意这两个分句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谈“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受约束的”,还可以谈“道路可以选择,目的必须明确”。若只单纯地谈论“自由”“约束”“选择”“责任”等,而不能将它们内在的关系结合起来谈,则有失妥当。
【误区二】不辨真伪,褒贬失当
2014年北京卷: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此题很应景,有时代感。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出题人是肯定“老规矩”的。“老规矩”指的是传统价值观,是传统美德,这些“老规矩”“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据此可立意为: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可是有些考生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褒贬不分,反向立意,批判“老规矩”,就明显偏离题意。
当然,“老规矩”可能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必须辩证分析;“老规矩”也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这样“老规矩”才能为焕发出持久的活力。
具有感情倾向的材料作文,材料中一定会有一些关键词表明其感情倾向,可以通过抓住评价性关键词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2003年新课标Ⅱ卷:“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此句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2014年湖南卷,审题时如果能抓住两个关键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个关键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根本跑不了题的。“心”在这里就应该是一种“信念”,应该是一种“执着”。“风景”一词显然在这里是喻体,要写好这篇文章,就首先要还原“风景”的本体,诚如一考生所言:“游子的风景在家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但是不管哪一种风景的实现,都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信念” “执着”是前提,“风景”是结果,行文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考生必须紧盯着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理解其感彩,进而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在其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行文立意,这才是材料的最佳立意,切莫忽视这些细节而与材料的本意南辕北辙。
一、品味语言,提炼观点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试题
单从材料语言方面看,商人和老切割师各说了一句话。商人的话语中揭示了钻石切割的两种可能:一是切割成功,钻石增值;二是切割失败,损失巨大。商人的话并不是本材料的重点,只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告诉我们:切割钻石存在风险。在众切割师不敢动手的情况下,老切割师与众不同,他周密设计,亲自指导,一举成功,老切割师的一番话要仔细品味――“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传达了这样一些内涵:第一,面对风险,不能退缩;第二,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如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第三,“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则是从做事的心态方面阐述的,只有不计得失,不虑成败,才能游刃有余。学生要由老切割师的一句“切割心得”放大到人生万事,谈勇气、写心态都是好的立意。
二、分析行为,提炼观点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中主体对象有探险队和蝴蝶,我们可以从两者行为角度分析。第一,探险队的行为。第二,蝴蝶的行为。
三、探究结果,提炼观点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试题
慈善是一种美德,富翁对三家的施善行为,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去分析原因;三个家庭不同的选择,是怎样一种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能提炼出新颖的立意。第一个家庭面对捐助是感激、高兴,认为捐助是富人应该做的,是无偿的,容易助长依赖、不自重心理;第二个家庭犹豫接受,声明偿还,体现较强经济意识,能够知恩图报;第三个家庭谢谢好意,拒绝接受,注重尊严,有骨气,有自强意识甚至对富人不信任。综合起来看,同一行为,结果为何不一样,我们可以试问:施善方式是否妥当,能不能既帮助到别人又考虑到受捐者的心理,施善是否应该仅仅停留在金钱、物质方面,有没有一种精神关怀或能让穷人学到技术走上富裕的方法,如何处好富人与穷人的关系,穷人不再有仇富心理而是与富人和谐相处等。
关键词: 范例式教学法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和“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突破了“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在高考中被广泛采用。“多元解读”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可以理解为“多角度立意”。因此,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及最佳角度的确立在审题立意中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论题,笔者使用了范例式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范例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exemplum”,意思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创立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依靠特殊的(例子)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①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范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讲“范例”,引导学生掌握出规律。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习得的规律和知识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范例式教学的实例
大部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全面”就是要求看到材料的多元性,就是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叶障目。而“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就是要学生懂得抓住多元内涵中的核心立意。
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之分,所以对于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首先要明确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其次要分清多元矛盾的主次,选择材料中的核心内涵作为立意,达到“切合立意”的要求。当然,角度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其中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是常用的思维模式,很适合作为多元材料的角度切入点,“多元整合”思维往往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深刻,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思维方法。接下来,笔者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谈谈范例式教学法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中的运用。
范例式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范例”。笔者以2015年福州市质检的作文题目为范例(天寒地冻的夜晚,两只小鸡冻醒后望着皎洁的月光,天真地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一旁的鸡妈妈听了,教训小鸡道:“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的。”),其一,这则材料切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则材料的内涵,学生能够把握和领悟。其二,这是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可以以此训练审题立意中角度的选择和确立。
选择了“范例”之后,老师要精讲“范例”,认真落实“举一”的工作,为“反三”奠定基础。教师要先阐释清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概念,然后结合材料进行示范。例如:第一,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小鸡“天真”,赞赏其面对困境,存天真的念想,用美丽的梦想化解困苦的积极心态;也可以肯定母鸡“教训”的意义和面对现实之苦,勇于尝遍“人生滋味”的态度。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莫要丢了天真;坎坷生活,诗意情怀;教训让人少走弯路;正视现实,品尝滋味。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否定小鸡“天真”,没有正视现实的危害。也可以否定母鸡的“教训”。因此,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我们莫被“天真”模糊了双眼。2.大人要保护孩子的“童真”。3.大人不能用自己的“教训”,误导孩子未来的人生。4.他人经验不足为训。第三,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小鸡的“天真”与母鸡的“教训”,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评判二者,不可“非此即彼”,不要“厚此薄彼”,应该“相容互补”。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人生需要天真,但不要一味天真;人生要他人“教训”,但不能只听从他人,“人生滋味”还得各自去尝;“天真”与“教训”一样珍贵,二者不可偏废;梦想与现实并不对立,应该互补,要用梦想之光照亮现实。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一则多元材料可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多个立意。而且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难体会,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出发,能抓住材料的矛盾性,整合角度往往是文章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
在充分的讲解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类”,鼓励他们寻找贵。克拉夫基认为:范例式教学涉及的内容始终包含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一种内在的概念。这个内在逻辑和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回逆再构”过程实现的。教师要故意让学生回到知识产生的最初阶段,让学生重演其形成过程,以一个发现者的姿态拥有它们。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和重温,并且表达出来。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即一则多元性材料可以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为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所谓正向思维,就是抓住多元材料中的正面价值或是肯定之处,即肯定、赞成、相信材料中对、好、合理、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多元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不是十全十美,往往有漏洞或缺陷。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对材料的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揭示其矛盾之处,提取出反面或否定的看法,即否定、反对、怀疑材料中不对、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整合思维就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确、合理、积极的一面,又要注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学生寻找出规律之后,教师要再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运用规律和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于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选择了尼采的一首诗歌“处世之道”(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作为范例,这首诗歌较之上一个范例难度有一些增加。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按照刚才得出的规律,从三个角度立意。结果如下:第一,从顺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相信、赞成、肯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最美。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质疑、反对、否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角度一: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这样最美。角度二: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这样最美。第三,从整合思维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综合顺逆双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提出更包容圆融的看法、观点、态度。立意一:多角度,多层次(站在山顶、山脚、山腰)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立意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站在哪里看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景的人”(处世的人)“心”要更美。立意三:“中道”与“极端”的人生哲理。从训练的结果看,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进行审题立意。
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独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三、范例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馈要三位一体。
范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选好范例。理想的范例应该有代表性、典型性、开导性,使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符合学情,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目标;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目标之间有适当的跨度。同时,选择范例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实效。在课堂操作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共鸣。课后的反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以期精选更适当的范例作为课后巩固练习。
(二)遵循渐进性原则,注重由浅入深。
在范例式教学中,每一个范例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范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如:设计独立型材料审题立意范例时,可以按照由简单的叙事类(寓言、故事、对话类)到(社会现象类)再到比喻类接着诗歌类最后漫画类材料的顺序。
四、结语
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检查和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的方法掌握得较好,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范例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式教学是一个序列课程,每个范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教师将“范例链”有机地连贯起来,进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并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那么范例式教学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9:91.
参考文献:
[1]王科.范例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定位思考[J].语文学刊,2007(9):162-163.
[2]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