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管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核心竞争力
财务集中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多为分权管理,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且决策步骤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错失最佳时机,不利于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加强财务集中管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者在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现状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在实行分权化财务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已无法很好地满足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要求。财务分权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财务分权管理极易形成小团体主义.且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资金支出流向的记录缺乏规范性及准确性,不利于资金的宏观管理。 (2)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中某些部门的资金短缺,而另一部分部门则表现出明显的资金闲置现象,部门间的资金配置严重失衡,企业整体的资金利用率低下,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在分权管理的条件下,企业无法很好地完成对整体资金的筹集和调度,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整体资金优势缺失严重,资金调度缺乏时效性,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财务集中管理优势
财务集中管理是现阶段的有效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分权管理而言,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可实现对下属部门资金的统一管理,通过网络进行资金核算管理,有效加快下属单位的资金回笼时间,很好地解决了资金的无效占用现象;第二,能够规范企业各部门的资金运作,使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透明化,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第三,可在整体范围内提升预算管理意识,使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良好落实,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效率;第四,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资金优势,减少贷款金额,有效提升企业信誉度,进而为顺利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加强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根本前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对于财务集中管理的良好实现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应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及时回收拖欠费用,将资金回笼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可对比企业资金的预算水平与实际使用情况,将“降低开支”的思想贯穿于各项财务活动中,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为了更好地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可在内部设立财务结算部门,使集中化资金管理得到更好实现,为企业的扩张兼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在各部门落实预算管理,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使预算管理是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推进财务集中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统一各部门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的统一,能够为财务核算标准的统一提供根本保障,使各项财务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具准确性。只有真正实现各部门财务制度的统一,才能推进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更快落实。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内部全面普及财务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规范性意识,并从政策、管理模式及内控标准等多方面,将不同下属部门的财务制度很好地统一起来,为管理者作出科学正确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构建内部财务管理网络平台
内部财务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为财务信息的查询提供便利,使管理人员更便捷地了解各下属部门的财务运营情况,还能加强部门间的相互监督,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一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正确的决策依据。应立足于网络信息技术,将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纳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库,并根据工作需求,对部门负责人分配相应的管理权限,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内部财务信息网络平台还能为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有效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
(四)资金收支“分线”管理
企业资金的收支“分线”管理,能够帮助管理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及时发现资金运转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收支资金的“分线”管理,在确保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资金持有量,缩短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还应以收支资金的“分线”管理为基础,构建高效的财务控制系统,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财政税收 管理体制 创新对策
税收政策作为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财政税收管理则是我国整个财政税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做到体制创新完善管理,那么对于整个税收体系的完善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财政税收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起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与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管理水平,从而让国家的财政税收真正的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应有的力量。虽然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能够基本保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缓解财政方面的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由于财政税收体制方面的不完善,也在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由于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经常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虽然说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一直都在法制化下运行,但是相对于税收管理体制,国家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再加上税收管理人员受到一些业务以及行政因素的影响,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责任心缺乏,并且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这就让整个财政税收的管理缺乏了一定的控制与管理,从而让其在经济作用的发挥中受到了阻碍。
二、不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虽然说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并且我国的机构改革也是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但是这样的改革似乎给财政税收没有带来太多的好处,而是让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并且也让整个财政管理体制中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加之管理经费以及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出管理滞后的状况。
除了监管体系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中还存在着民主管理不完善的情况。在目前,有一些地方在财政管理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中央的政策,没有实行政务公开以及民主管理,这样整个管理体系在民主方面并不是很完善。当然有的地方以及管理单位虽然也成立了民主监督的小组,让专门负责人进行财政税收的民主管理,但是由于其成员在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还是没有很好的履行责任。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责任、权利、利益完全理不顺
在现今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有很多的改革措施有着明显的过渡性。就像是有的地方在财政管理体制中虽然说实行了税收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也仅仅只是将财政税收的收入资金跟支出的资金简单的划分开来,并且再加上在申请一些专项的资金的时候还需要很多的审批的手续,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财政税收管理的责、权、利没有得到实际的统一。并且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整个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相对来说整个财政税收管理的性质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管理单位中常常管理人员流动性很大,并且也仅仅只是兼职并不具有完整的知识以及能力体系,这就让整个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出现缺失,并不完善。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于我国来说,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也就显得及其重要。那么究竟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应该如何做好管理体制的关心呢?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一)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行改革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次财政税收方面的改革,所以为了让这场改革发挥该有的效用,那么就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深入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管理的体制以及各方面要做到创新。并且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要有所兼顾,从而完善的进行财政税收的改革,让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用。
(二)加强财政税收管理法制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中,管理人员是整个财政税收管理的关键以及主体,也是整个财政税收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提高其本身的管理素质,让其知识以及能力能够适应整个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是其需要关注的重点。而对于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教育以及深造来进行加深,通过对其的培训以及再教育选择优秀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整个管理的效率。当然除了人员素质的提高之外,还需要加强财政税收管理的法制化。构建完整的财政税收法制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起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秩序,让整个财政税收管理在和谐、民主、科学的范围内进行,从而提高财政税收管理的水平。
(三)做到财政税收的责、权、利统一,确定财政税收管理范围
财政税收政策也是一项经济政策,所以在其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市场、优化、高效、服务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规定,确定其管理的范围。对于整个财政税收的管理项目都做到明确的规定,保证在财政税收的管理中各级管理部门以及人员都能够按照明确的管理范围进行财政税收的管理,从而让责、权、利得到统一。在具体的操作中,财政税收部门应该在管理中逐渐的将税收的管理纳入到国家预算的体系,对其管理状况进行充分的调节,并且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让整个管理都在一个有序科学的范围内进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关键。而对于我国来说,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需要国家、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齐心协力,在全面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进行财政税收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3-0024-03
物流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但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踊跃式发展,物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相比其他行业,利润率水平尽管还处于相对优势,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物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利润率会逐渐降低,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核心竞争力,对物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1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1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物流企业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部分物流企业融资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一方面,大部分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多的是依赖于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国家势必进行宏观调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几乎被完全堵死,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以较高成本获得资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由于决策原因导致高成本募集来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造成了资金长期大量的闲置,同时,由于季节及产品时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自有资金得不到合理投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1.2 物流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财务管理水平低
物流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按照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和专门的会计人员,已有会计人员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物流业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需要。很多企业没有设置会计机构,更谈不上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有些所谓的会计人员就是家人或者亲戚,大量企业还处于手工账的落后核算状态,很多会计人员连基本的会计软件都不会操作,对宏观上的财务会计指标更是一知半解。会计人员素质的相对低下更严重地表现在风险意识缺失及职业道德的丧失等方面上,做假账等有损公司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1.3 财务监管、内控不力,财务管理无法可依
物流企业多为跨地区经营,分支机构庞大,组织结构复杂,因此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下属各独立核算单位更多关注自己利益而忽视集体整体利益。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又导致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紧缺,上下多重原因致使物流企业财务监管不力。
内控方面体现制度不健全,存在有法不依或者无法可依现象。部分物流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形同虚设,会计职责的分工不明确,容易产生会计造假、贪污和舞弊等现象,财务风险隐患增加。
1.4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短缺
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普遍落后。在国际上衡量某个国家企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主要是根据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为根据。欧美等发达国的比重是10%,而我国的比重是18.3%。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财务信息的采集大多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受内制等因素影响,常使会计核算不准、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会计资料无法真实地反应物流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出现做假账、编假报表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影响了财务核算质量。
2 提高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树立全员财务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物流企业各部门都要在公司总目标的基础上,将各项目标层层分解,从财务管理层面上看,做到每个人身上都有指标。企业利润来源不外乎增收和节支,财务管理不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更不是高管几个人的事情,每个公司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增收节支,逐步树立全员财务管理观念。
加强物流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管理层要让财务人员充分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操作,让财务人员独立地开展会计工作,行使自己的核算及监督职权。
2.2 开源节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内部资金短缺问题无法解决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一方面,许多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企业信用度不高造成金融企业从风险防范角度不敢贷,另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整等客观因素造成金融企业惜贷,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更表现为金融企业对中小企业的“马汰效应”。解决企业融资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是加强自有资金及其他资产的管理,盘活资产,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金进行摸底排查,能收回的坚决快速地收回,不能立即收回的采取必要手段
追讨。
二是对有条件地采取上市直接融资的方式扩大融资的渠道及规模。有条件的企业,国家要大力扶持,直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或者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是树立成本意识,减少企业成本,控制企业各项支出。落实各项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在保证公司利润目标不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各项成本开支。
2.3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制度化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制度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现信息化的物流企业必将在激烈的物流业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在物流业中引入信息化,使财务系统与采购等环节高度协调融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达到完美协调。同时加强物流企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信息流通渠道的快速、服务管理的畅通和完善是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保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主客观情况自行开发或者由财务人员参与开发和使用恰当的定制财务软件,将会计核算及报告等会计工作进行远程在线处理,实施财务业务的同步协同处理,整合财务资源,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3 加强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对现代物流企业制度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国家的财务管理体系情况,再针对我国物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物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要根据市场信息,做好预算管理,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同时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加强负责人任期及离任审计,逐步形成会计实务和管理监督两大系统,使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合理合法,符合企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4 创新财务管理
时代在发展,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物流企业管理者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睿智,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内容及方法上不断创新,同时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采取委派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及责任心。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企业取得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砝码,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强管理、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控力度,广辟财源,积极开展创新的财务管理,才能取得物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物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及机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物流活动成本及财务的管理,降低及控制物流的各项费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马红英.做好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J].中国煤炭工业,2011,(4).
[2] 丁兆梅.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19).
摘 要 财务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一个单位的经济正常运转,经济管理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竞技管理中,财务管理要提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特别是加强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力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特殊性,依靠的是国家拨款,不存在盈利性。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加强财务管理非常重要。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混乱,财政收支不透明
事业单位并不是营利的单位,它的活动的经费、固定资本以及固定资产等财政费用都是国家调拨而来的。财政收支不透明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现状,也是目前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靠国家拨款,但是在具体的财政收支过程中,很多款项出现记录不透明的情况,使得一些资金出现使用偏差,这是在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我国事业单位财政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自我控制方面力度不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意识,也没有实施基础性的内部保障政策,而且在自身的内部控制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控制体系规范,这就使得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漏洞。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的从自身加强管理意识。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自身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关键。
3.财政管理制度体制的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事业单位把年度业绩考核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财务的管理,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于财政系统的收支考核一直都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财政收支的监管力度比较大,财政系统收支都有明确的账目记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财政管理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更好的对财务收支进行管理。
4.财政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在学历较低,没有获得会计专业资格证,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不规范操作。部分事业单位对原始账表凭证内容不认真填写,审核不仔细,财务报告不全面。很多事业单位财政部门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财政训练,对于财政管理的技术化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这就使得在一定程度上,财政管理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不能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会造成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漏洞。在总体上不利于单位和国家总体的发展。
二、如何从内部控制角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首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事业单位财政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建设
加强内部财政人员的财政管理意识,就要注意提高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关系着国家建设。要把每一部分收支都进行完善透明的记录,分析,这是对单位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所以,在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高素质的会计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还要注意加强财政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建设。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业,企业是以盈利,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但是事业单位在另一个方面的目标就是加强国家资金拨款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在财务管理中,管理人员产生懈怠的心理。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督查,同时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单位会计机构和人员配置。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制度的建立显得更加重要。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用制度加以规范,不仅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限制,规范,也是对整个财政管理制度的规范,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管理水平,管理更加高效,透明。事业单位近高级管理的内部控制首要方面就是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这是事业单位有序发展的保障。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从加强财政预算的内部监督管理做起
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要从预算管理方面加强建设,这是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从总体上构成了国家的总体财政预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实行财政管理的预算编制制度。若想加强预算管理,务必需依“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确保重点”等原则对编制内部的经费执行预算,提高经费执行的实时监控。对“预算”与“实际支出”展开对比分析。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透明性。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一个新思路,同时,实行预算编制也可以加强对财政从业人员的管理,监督。
4.提高从业人员的财政管理技能建设
在这个角度上加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人员的财政管理技能建设非常重要,对现有财政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另外,在单位进行招聘时,要加强财政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考核,保证每一个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这是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要负责。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是,培训能力要跟进市场发展步伐,提高财政从业人员的技能,不仅仅是加强基本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应该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高。这一点在财政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财政从业人员不仅仅应该具备普通会计证能力,还应该努力提高达到拥有会计电算化能力水平。
结束语:加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内部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研究部分,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努力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杨.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文化(中). 2012(6).
[关键词]“乡财县管”;财政管理
“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是指以乡镇为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其核心内容是“乡财县管乡用”。“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是为促使乡镇财政尽快走出困境进而加快发展所做的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它有利于规范和节约乡镇支出,有利于堵塞乡镇乱收费、滥开支和乱进人、滥举债的漏洞,也有利于控制乡镇财政供给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和膨胀等等。
1“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1.1与现行的《预算法》有相冲突的地方。如果目前“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中的乡镇预算由县乡两级共同编制,而且由县级财政部门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以及实行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机关的垂直管理等,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预算法》规定的乡镇政府的预算管理权,使“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无法得到真正的、全面的落实。
1.2进一步削弱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财政部门是一级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财政手段是政府进行调控的重要杠杆。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财政机构归县财政部门垂直管理,收支管理权又转移到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这就使本来就职能严重不全的乡镇政府又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财政管理职能。
1.3形成了财政支出事实上的“双审批”制。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各项支出,一般先由乡镇财政结算员按月编制用款计划,交财政所长审核并报乡镇长签字审批,然后再报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核准,最后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可见,在这个程序链中,乡镇要完成一项支出,实际上必须通过乡镇级和县级财政部门的双重审批。
1.4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实行“乡财县管”后,有关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管理程序增多了,手续复杂了,整个工作程序链拉长了。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必然使行政成本上升,办事效率降低,从而使“乡财县管”的负面效应被放大。
1.5弱化了乡镇经济发展成果与其财政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被淡化,有的乡镇可能产生对其财政收入增量甚至存量被调整的担忧,可取产生依赖县级财政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可取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县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等等,势必会影响乡镇经济发展和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2如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乡财县管”的有利面,另一方面又最大程度地消化和减少它的弊端,从而使“乡财县管”工作健康有序运行呢?
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1将是否实行“乡财县管”的决定权交给县级政府。事实上,各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财政实力差距很大,财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财政收支的规范程度不一,财政供给人口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县级政府应广泛听取所属乡镇的意见,再决定所在县是否实行和何时实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即便实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县(市、区),也应根据所属乡镇的差异和要求,将一些乡镇不纳入或一个阶段不纳入“乡财县管”的范围。总之,不宜搞“一刀切”。
2.2明确和坚持六个基本原则
2.2.1财政分配利益向乡镇倾斜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力的影响,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
2.2.2千方百计保护和调动乡镇积极性原则。提高乡镇收入分成比例,加大奖力度,增加转移支付和严格岗位责任制考核等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规范支出的积极性。
2.2.3切实尊重乡镇预算管理权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坚持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切不可由县级财政包办乡镇财政的事务。
2.2.4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乡镇所有,县级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不借用。
2.2.5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县“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越权越位。
2.2.6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乡镇财务核算,乡镇资金结余仍归各乡镇所有。
2.3采用简便易行的运作模式
借鉴安徽省成功试点经验,大致可分两种运作模式:
2.3.1在全县设立若干个县财政局派出机构——“财政管理中心”模式。每个中心管理若干个乡镇的财政财务收支。财政管理中心财务核算范围包括:财政、党政、计生、民政、农经。每个乡镇整合为行政、计生、农经、广播、民政五个综合会计核算单位,由财政管理中心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并出具会计报表。
2.3.2只在“县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下设立一个“乡镇部”模式。乡镇部的核算范围比财政管理中心小,仅为乡镇财政,乡镇各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仍由乡镇财政所承担或自行承担。该模式只是由县财政乡镇财政总会计,涉及面小,前期投入也较小,也不改变乡镇会计核算单位原有的基本操作方式,矛盾较小,便于乡镇财政财务的顺利延续和衔接,工作量较小,转换的周期较短。比较以上两种“乡财县管”的模式,我们认为,第二种模式简便易行,较多地保护了乡镇的预算管理权和财务自,矛盾较小,有利于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新晨
2.4坚持乡镇财政机构(农税机构)归属乡镇政府管理的体制
乡镇财政机构(农税机构)是乡镇政府的重要部门,其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手段是乡镇政府进行调控的重要杠杆。要加强乡镇财政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必须仍将乡镇财政机构(农税机构)的人、财、物归属乡镇政府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了。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既是财政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就财政管理信息化模式与实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财政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得财政分配区域和服务对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政府就必须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财政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财政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财政资金还处于收支多条线的状态,进而加大财政管理难度,无法真实地反映财政资金运转情况。另外,各级财政资金管理分散、不集中,收支脱节,严重影响到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财政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财政管理信息化作为财政改革的内在要求,加强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2.财政管理信息化模式
2.1国库集中支付模式
国库集中支付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根据财政支付信息系统以及银行间的实时清算系统来进行支付,在完成支付前,先要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并经国库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资金转入给收款人的一种模式。从这种模式可以看出,国库集中集中支付的核心就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对先进进行集中管理,其所得的财政收入直接纳入国库。另外,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支付专户和预算单位的帐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帐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帐户中。
2.2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指的是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使得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处于一条运行线上。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都是公开的,一项会计业务处理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以和审批,有效地遏制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3.财政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3.1加强预算的约束力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实行,对财政预算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它能够有效地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结果。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不断提高预算的约束力。首先,要全面落实预算执行制度,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其次,要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严格控制源头,科学编制预算,准确测算可用财力,合理安排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中,除应急救灾和州党委、政府明确增加的支出外,严格控制预算单位经费追加事项[1]。最后,必须加快预算执行审批,对年初预算已经安排的资金,及时下达指标,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专款,按管理要求及时分配拨付,对已批复的预算,按进度进行拨付,做到随报随审,随审随拨。
3.2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在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所得的财政收入都纳入到国库当中,它强化的了财政的监督职能,有利于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行。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财政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各预算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了财政管理效率,为了确保财管理效率,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预算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更好地为财政管理工作服务[2]。
3.3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落实责任制
在财政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养,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加强财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好地服务财政管理工作[3]。另外,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必须落实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由于财政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4]。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和完善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借款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4.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财政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库集中支付模式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作为当前财政管理常用的模式,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财政资金效率,确保财政资金高效运行,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完善财政内外监控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为我国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继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欣.财政管理信息化模式与实施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
[2]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许金柜.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一、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够
目前,许多乡镇财政忽视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关键点的管理。授权批准、内部稽核、盘点核对等环节的控制手续不健全,并且出纳与会计的职责分工不够严谨、合理,起不到相互约束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款仅凭领导口头安排,未及时补办签批手续,原领导离任后一直无法正式入账,长期以白条抵顶库存现金;会计不监督出纳库存,日常现金盘点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出纳人员自行完成;银行印鉴管理和与银行对账制度有漏洞,空白支票、银行印鉴未分开保管,由出纳本人与银行对账,以致一些错弊不能及时发现;未安排主管会计或指定会计人员对收、付款凭证进行审核,收、付款原始票据未及时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造成证单不符、重复报销等问题。
(二)货币资金的监管松弛
有的乡镇领导对镇直部门资金管理不到位,乡镇“部门统管”、“收支两条线”制度多流于形式,乡镇部门仍然存在坐收坐支现金问题,个别部门还存在侵占、挪用公款问题,不少乡镇政府支出缺乏预算约束,多头审批,随意性强。例如,在某县审计过程中,查出7乡镇计生部门截留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124.73万元、某镇土管部门坐收坐支土地出让金34.55万元等现象。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目前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方面的漏洞。
(三)货币资金的账户管理松散
目前的多账户分散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性漏洞,对乡镇财政资金安全影响最大。实际中,账面资金信息不实、随意调拨资金、透支、借支的情况在小范围内仍然存在;账户、支票和印鉴管理集中,初审、复核、稽核、审批的程序不严格等问题也对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落后
乡镇财政部门的现行管理制度落后,没有适时而变,并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制度体系。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的职能不明确,存在职能重叠和职能空缺的情况,从而对国家和上级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实执行产生了不利影响;现行制度条规的内容要不适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有的条规过于空洞,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体现,此外,还存在逻辑性不强的问题,导致规定与实际工作脱节;绩效考评比较随意,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工作人员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励。
二、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职位说明,明确权力运行的规则
对涉及财政资金管理的工作岗位及职能,应作出统一的规定,改变目前由主管因人安排工作的状况。岗位设定要体现专业性,设置几种岗位,岗位具有什么职责都应统一规范,一般不得随意调整。设置稽核岗位,专司会计账务和资金调配使用情况的审查稽核。稽核职务由上级财政部门直接任命,以保证其独立行使监督权。在改善岗位设置的同时,合理设定职权运行的程序,健全程序运行的规则,限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今后要对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和时限做出明确、具体、严密的设定。另外,还要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镇人代会通过预算并按序时进度拨付使用、“一支笔”发票审批等制度的落实。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监控机制
不断完善“镇财县管”体制,县一级财政部门的相应机构要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日常运行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对大额资金的波动实行预警制,设立控制风险的反馈机制。鉴于多账户分散管理不能动态地反映乡镇财政资金的整体运行状况,应进行账户整合,设置总账会计,将所有专户纳入总账管理,乡镇财政所每月向县级财政部门的专门机构报送总账报表和分户资金运转说明,如实反映资金运行情况。县级财政部门要密切注视资金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县级财政部门应该把报表作为检查和考核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进行资金账户管理改革
各乡镇财政部门应该将目前的多账户分散管理改革为集中管理。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确立管事、管账和管钱相分离则,消除三者集于一人给资金运行造成不安全隐患;第二,财政所应建立会计总账,实行账户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以便于对专户资金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第三,实行资金(包括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完善的资金收支管理制度;第四,强化预算管理,逐步向单一账户制和国库集中支付过渡。资金集中管理后,保障资金安全是首要目标,因此防范风险的措施一定要严密。乡镇财政部门要严禁随意调拨资金,严禁透支、借支;要对账户、支票和印鉴分开管理;要制定初审、复核、稽核、审批的严密程序,并对程序的执行定期检查考核,以确保集中管理资金的安全。
(四)建立新型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
乡镇财政部门要对目前的制度进行重新评价,重新规划,以设计新型的管理制度体系。今后,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乡镇财政所工作制度体系。在新管理制度设计中,财政部门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财政部门的职能,核心访在确保国家和上级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实执行;在管事权上,要着重体现依法理财;在资金支配权上,要对具体工作中的资金支配权则应于限制或削减。第二,制度设计要以保障资金安全,依法管理为目的,条规内容要适合业务特点,逻辑性要强,体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特点并便于操作。第三,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要有明确的限制措施,建立记录控制、复审稽核等制度,对具有监督职能的岗位应给予独立行使权。第四,严格贯彻管账、管线相分离的原则,强化对资金、印鉴、支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措施。第五,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不但要考核绩效,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制度执行的考核。对认真执行制度的人员要有保护措施。
(五)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有效的财政资金管理是以整个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为依托的。因此,乡镇相关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为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立收支挂钩型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各乡镇财政部门要全面推行以分税制为主导类型的收支挂钩型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我国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化。针对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形式繁杂、规范性差的问题,今后应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方面有所作为。要以正确处理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乡镇政府积极性,保障县乡政府职能实现,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以分税制为主导类型的收支挂钩型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支撑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系统框架的总体要求建设先进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政府财政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增大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GFMIs的重要性使得其信息价值倍增,但它本身存在着管理和技术实现的脆弱性。因此GFMls容易受到攻击造成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的泄露、篡改和删节造成政府财政管理信息需要使用时不可用等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系统概述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一般都是分级分层次建设的。比如某省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它分为省、地市和县级三层并且省与地市级网络链接线路有备份。
系统资源分析
系统资源分析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主要资源包括
1)物理资源
(1)计算机系统:系统硬件、群件、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
(2)通信系统:通信系统设备及部件、传输系统(有线、无线传输);
(3)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管理设备及软件、网络应用;
(4)环境设施:运行环境的建筑物、机房等。
2)信息资源
(1)数据和记录
(2)软件;
(3)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
应用系统描述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的应用主要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主要业务内容网络信道采用丁C尸/lP协议集。应用系统根据具体业务安全需求,采取一定的安全技术手段进行安全设计以保护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财政信息防止外界侵入。
安全需求分析
安全需求包括用户提出的非专业以及从专业角度为系统进行的安全需求分析,在最后确定安全需求时将充分考虑用户要求。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对系统遇到的攻击进行分析,它包括主动攻击、被动攻击、物理临近攻击、内部人员攻击以及软硬件装配和分发攻击。与此同时也要对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安全管理进行分析。
风险分析
被动攻击威胁
1)网络和基础设施的被动攻击威胁。线路窃听局域网线路的窃听监视没被保护的通信线路破译弱保护的通信线路信息信息流量分析利用被动攻击为主动攻击创造条件以便对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破坏;机房和处理信息的终端的电磁泄露。
2)区域边界/外部连接的被动攻击威胁。机房和处理信息终端的电磁泄露;截取末受保护的网络信息;流量分析攻击;远程接入连接。
3)计算环境的被动攻击威胁。机房和处理信息的终端的电磁泄露;获取鉴别信息和控制信息:获取明文或解密弱密文实施重放攻击。
4)支持性基础设施的被动攻击威胁。机房和处理信息终端的信息电磁泄露;获取鉴别信息和控制信息。主动攻击威胁
1)网络和基础设施的主动攻击威胁。一是可用带宽的损失攻击.如网络阻塞攻击、扩散攻击等。二是网络管理通讯混乱使网络基础设施失去控制的攻击。最严重的网络攻击是使网络基础设施运行控制失灵。三是网络管理通信的中断攻击.它是通过攻击网络底层设备控制信号来干扰网络传输的用户信息;引入病毒攻击引入恶意代码攻击。
2)区域边界连接的主动攻击威胁。试图阻断或攻破保护机制(内网或外网)偷窃或篡改信息利用‘’社会工程”攻击欺骗合法用户伪装成合法用户对服务器进行攻击lP地址欺骗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协议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利用远程接入用户帐号对内网进行攻击;建立非授权的网络连接;监测远程用户链路、修改传输数据;解读末加密或弱加密的传输信息恶意代码和病毒攻击。
3)计算环境的主动攻击威胁。引入病毒攻击;引入恶意代码攻击;冒充超级用户或其他合法用户;拒绝服务和数据的篡改;伪装成合法用户和服务器进行攻击;利用配置漏洞进行攻击利用系统脆弱性(操作系统安全脆弱性、数据库安全脆弱性)实施攻击;利用服务器的安全脆弱性进行攻击利用应用系统安全脆弱性进行攻击。
4)对基础设施的主动攻击威胁。对未加密或弱加密通信线路的搭线窃听:用获取包含错误信息的证书进行伪装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攻击曰N获取对用户私钥的访问、在支持性基础设施的组件中引入恶意代码攻击、在密钥分发期间对密钥实施攻击、对尸Kl私钥实施密码攻击、对密钥恢复后的密钥进行末授权访问、在用户认证期间使用户不能生成失效信息;利用备份信息进行攻击。
内音阵攻击
1)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内部人员攻击威胁。网管中,合内部人员恶意攻击(他们有能力向网络提供错误的信息实现不容易发觉的攻击)远程操作人员的恶意攻击(他们是网络专家,可以和内部人员一样对网络实施攻击):内部人员误操作攻击。
2)区域边界连接的内部人员攻击威胁。远程内部操作人员的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错误操作、恶意攻击。
3)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内部人员攻击威胁。内部人员的错误操作;内部人员的恶意攻击。
4)软硬件装配和分发攻击。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为了维护或其他一些恶意目的留有后门。
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雷电等。
安全建设目标
网络和基础设施安全
采取物理措施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与因特网进行物理隔离。骨干网采用SV尸N技术保证网络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内部局域网传输应加密防止重要信息泄漏也防止外部的各种攻击。与网络供应商签订通信线路质量保证协议确保优先级、访问控制、传输质量等。因特网(包括对公众服务网站)要与内部网进行物理隔离以防止内网信息的泄露和来自外网的攻击。加强网络管理中心的保护,运用技术和物理措施限制对网络管理中心的访问。网络管理中心必须对网络管理员进行认证。所有拨号入网的用户在进入网络之前须进行注册和强制身份认证,并且保护它们之间的安全通讯。
边界安全
采用SV尸N技术解决骨干网的边界保护。建立防火墙体系.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建立系统远程访问安全系统以保卫系统边界访问的安全;建立网络级入侵检测系统防止入侵者的攻击: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建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改进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设置;通过VLAN技术,逻辑上将内部网隔离成各主管领导网段,并采用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各网段之间的隔离以防止互相影响和内部恶意人员的跨网段攻击;拨号入网的用户在进入网络之前须进行注册和强制身份认证,并且保护它们之间的安全通讯。
计算环境安全
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终端、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保护机制防止拒绝服务、数据未授权的泄露和数据的修改。操作系统在重要的应用场合要采用可信的B1级操作系统。对数据库访问要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关键数据用加密服务器、确保物理安全、重要服务器要用单独网段进行隔离、强制身份鉴别、备份、恢复应急措施、安全审计、审计失败的保护、关键数据库底层操作系统要达到日1级。保证每个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在支付政府财政资金前必须具有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电子签名。政府财政资金的账户要得到很好的保护并要登记注册。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应具备自动可跟踪性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建立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体系和基于主机的病毒防范体系。同时要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体系。
预算与国库系统安全
保证记录每一次预算调整文档资料的真实性和责任’!生。保证预算的真实性、责任性和可追踪性。包括:初始预算、追加和追减调整的预算。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证预算编制过程科目的对应关系控制政府财政国库支付过程在没有验证预算科目的真实性前不得支付以保证与预算过程的一致性。建立可用款计划控制。保证已批准授权的各种预算单位上报的预算资金计划得到验证,政府财政国库支付单位才可审核、批复可用资金计划数同时审计记录在案以便达到可追踪性和负责性的目的。保证承诺、待付、支付控制。在申请进行政府采购时,将从预算授权书把申请金额自动减掉时应保证前后资金额的真实性即保证预算授权余额与待付承诺数额的真实性。施待验证采购合同有效性后把承诺金额转为待付金额到货验收后验证审核单据的合法性后才可支付,核对承诺数、待付数和支付数的一致性,保证政府采购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授权的冻结、恢复和回收控制(有待于访问控制的细化)。保证建立国库支票的流转控制.系统签发的支票均以支票号码为依据进行跟踪核对要保证支票号码的完整性。建立与银行回单信息核对控制机制。
支持性基础设施安全
建立基于尸KI技术的CA身份认证系统,支撑整个财政系统的安全身份认证确认登录系统设备的安个性_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在GFMIS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证安全产品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合适的程序性安全机制可以弥补安全产品的不足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现需政府财政系统各级领导提供指导方向和人力物力支持来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结构,保护信息资产。设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应与系统管理分开.安全功能管理应与安全审计管理分开。系统应设立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与安全审计管理员应分开,当对他们识别与鉴别时应使用基于身份的识别与鉴别机制。
物理安全
根据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等级不同执行下列国家标准:
(1)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2)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9361:1988);
(3)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GB665O一1986):
(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CB50174一1993)
(5)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A173一98)。电磁兼容。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一1998)。电磁兼容限值是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176252一1999)。
电磁干扰
(1)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极限值和测量方法(GB9254一1998);
(2)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GB17618一1998)。
一、预算绩效评价是促进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重要保障
预算绩效评价作为财政领域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创新,是指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多层次的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来考察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从而对预算绩效进行的间接评价。这种多层次的绩效指标体系设置为:关键绩效指标系列,用以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配置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系列,用以控制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系列,用以综合衡量项目计划的完成效果。
预算绩效指标是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预算绩效评价大大拓展了财政管理的空间。绩效指标是对政府行为效果的具体化,它通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财政收支安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全面真实地反映一段时期政府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向,政府财政将由只管下达预算指标和决算审批,拓展到对资金的具体运行和效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全方位控制。这样,政府理财活动越来越向深度管理的方向延伸,政府每一项收支活动的开展、每一系列工作计划的实施都会受到来自于绩效评价层层深入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财政管理的真空地带,有利于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行为的规范有序合理。另一方面,预算绩效评价硬化了预算的约束效力。财政监督不再局限于对预算额度的被动控制,而是利用一系列绩效指标,及时获得政府行为效果的反馈信息,进行政府各部门预算绩效的综合评价比较,并进一步探寻问题,提出改善建议,明确相关责任,从而实现对政府财务行政主动的、硬性的监督控制。在预算绩效评价所形成的硬约束下,政府各部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运行,任何偏离规则的行为都将引发执行结果与指标的偏差,而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二、预算绩效评价是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有利因素
政府部门财务行政运转滞阻的原因有很多,从财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其原因包括:在预算安排中,事先没有设定明确的整体目标、价值秩序及理性的择优机制,各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讨价还价、推销游说,容易使预算安排陷入混沌复杂的利益角逐;在预算执行中,其自我优化和调整缺少有效的信息支持,而低效信息形成的“噪音”干扰将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行为冲突;在决算中,缺少对政府部门绩效水平衡量比较、综合评价的机制,不能衡量政府部门的绩效结果,就无法展示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无疑在追究责任时助长了各部门、单位之间的推诿行为;在整个预算管理系统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未能在整个政府内部形成促进财政资金高效协调运行的管理系统,影响政府财务行政运转过程的有序、连贯和统一。要从根本上解除以上影响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消极因素,就必须在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集中于政府财务行政活动中的三个领域,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方案的贯彻实施、方案完成后的影响,它是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
预算绩效评价是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的有利因素。其一,决策评价的实质是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预算决策情况进行的最优化模拟;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科学掌握各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次序;评价的结果将成为项目计划成立和预算确定的重要依据。由于决策评价事先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价值和秩序,有利于防止各种利益集团对预算安排施加压力,各部门和单位也无须将精力消耗在对财政收支的讨价还价上,保证了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其二,过程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业绩指标,来跟踪监控支出过程中的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及资金匹配情况;评价的目的是保证预算严格按规定程序运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评价的结果将成为优化执行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过程评价有效地减少了各部门、单位的信息抵触,以及随之引起的行为偏差和盲目冲突,也避免了频繁、被动的预算调整,以及引起各部门单位的震荡,从而保证了预算执行的稳定性。其三,结果评价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综合绩效测评指标,对预算执行最终结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探寻影响预算活动效益、效能、效果的因素,并对相关责任进行追究;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决算总结、行政问责及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结果评价为准确衡量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尺度和标准,保证了实施奖惩措施的公平性,有利于减少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相互摩擦和抵触,并在政府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气氛。其四,预算绩效评价将贯穿到整个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有机地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富有弹性的预算管理程序,为财政部门和其它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互动提供了正式和有效的渠道。预算的关系理顺了,整个政府财政管理将动态地保持上下互动、左右协调,有利于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合理制衡、良性循环的政府财务行政运行体系。
三、预算绩效评价是增强财务行政公正透明的有效途径
目前政府财务行政过程不公正、不透明的原因在于:政府财政管理系统中缺少对绩效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反馈、公示的环节设置。社会公众通过有限的渠道,仅仅了解到财政资金投入总量,而无法得到全面、详细、可比的绩效信息;仅仅了解到一些政府行政的抽象化的程序和模式,而无法明了实际运作过程。造成公众对财政管理过程参与度不高,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也不能充分反映公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共决策和执行的公正性。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绩效信息(公众需求、政府工作规划、产出成本和效益、政府业务表现等)交流、整合与各方(社会公众、立法机构、行政部门)持续沟通、广泛参与的过程,绩效评价的大部分结果也要以绩效报告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增强政府行政公正透明提供了有效途径。其一,预算绩效评价必须在满足绩效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权衡,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这对绩效信息的采集、处理、整合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此推动政府内部行政管理系统的一系列变革,催生了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政务公开制、听证制、咨询制、互联网信息制等,促使政府自觉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其二,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真实有效地反映了政府的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以及未来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政府各部门形成自我评价—自我优化和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增强为民理财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并最终建立起公正、公开、透明的财务行政运行和管理体系。其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立法机构、监督机构、社会公众提供了较为全面、真实的政府绩效信息,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财务行政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建立在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主价值之上。
四、预算绩效评价是提高政府财务行政效率的坚实基础
目前政府财务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从决策方面来看:绩效因素并未成为政府执政理财的基本目标取向,其突出表现就是预算决策与总体战略规划、公众偏好存在脱节,绩效和投入之间缺少理性的因果关系,方案计划的优先顺序也不合理。这将造成财政决策的某些失误,使财政资源的配置格局越来越僵化,政府财务行政的决策效率不高。从执行方面来看,财政只管按规定下达预算指标、拨付资金,很少过问资金的运行质量、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而部门和单位只管按既定程序征收、使用,很少过问工作的效率性、积极性。这些都将导致财政运行中的扭曲和偏差,使财政资源在政府部门内部低效循环,政府财务行政的运行效率不高。有必要在财政管理系统中做出某些制度安排,以从根本上提高政府财务行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