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民营医疗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医疗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医疗研究报告

第1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中国民营企业在产品运作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单纯依靠生产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民营企业要想布局全球市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依托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的融合。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复星公司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相融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其成功之处以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复星公司;资本运作;产业整合;融合路径

1 复星公司概述

复星国际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国际”)是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整体上市的大型综合类民营企业,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复星集团来经营旗下核心业务,已初步形成“保险、产业运营、投资、资本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各业务板块在细分行业内都属于佼佼者,集团已连续数年稳居中国企业前100强。

2 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的关系

资本运营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良好的资本运作本身或科学的资金运动,实现资本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的操作。而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期竞争优势,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以企业为对象、区域、产业的空间整合,所有权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调整资本结构,建立一个新的,从而形成过程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领导产业核心和相应的产业结构。产业经营是民营企业立足市场的前提和根本,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仅仅依靠产业经营会导致企业经营效率底下,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削弱,束缚企业进一步的的发展壮大。因此,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走出国内市场,必须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的融合,企业可以将自身各项资源投入到所需的地方当中,完成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运作,实现产业经营的高效整合,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朝着世界一流企业行列一步步迈入。

3 复星公司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的融合路径分析

复星公司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只是一种手段,使得其能够高效快速整合旗下产业,从而实现其产业规划的战略目标,以及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对于复星公司,资本运作为产业整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的工具和手段,而产业整合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源泉,但最根本的是最后在产业经营上的落实,因为产业才是根本。本案例中复星公司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的成功融合贯穿始终,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价值发现:把握企业并购与产业进退的最佳时机

“价值发现”是复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主要体现为发现拥有广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并以此把握企业并购与产业进退的较好时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把握。从2001年到2006年,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良好发展,复星集团所投资的钢铁、医药、房地产等行业,其增长率均超过了中国GDP10.1%的复合增长率。

第二,把握“中国动力”。 中国动力是创业者的肥沃土壤,创业者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收获成果。复星立足快速增长的中国内需市场,加码投资于中国巨大的商业需求,选择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并进行长期投资,最终给复星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效益回报。复星总裁梁信军在总结“中国动力”概念时指出,中国动力就是中国巨大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投资需求及个人投资品的持续增长,中国城市化,全球产业转移。

(2)企业整合:实现持续赢利与增值

复星在企业整合方面的成功,主要源于其严格的审核标准和整合流程,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投资前严格审核。做出每笔投资决策前,复星都要完成四份报告——资本运营报告、行业趋势研究报告、投资论证报告、风险及对策报告。这四份报告是复星做出最终企业整合决策的基石。此外,复星必须根据多年来形成的“企业家精神与素质”的评价标准对所投资企业经营团队进行考察,并作出评价报告,以供投资决策参考使用。

第二,投资后管理整合。首先,每次投资完成之后,复星通常都会派两三个董事驻派到所投资企业,通过设计经营者参与价值分享的机制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发展空间。其次,根据关键指标系统各项指标对全国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排名,找出全国前五的企业,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差距并进行持续改进。最后,定期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权益审计,决定进退与否,如果决定退出,选择合适退出时机。

(3)产业与资本有机融合

复星集团先后投资复星医药、复地、豫园商城、建龙集团、南钢联、招金矿业、海南矿业、永安保险、分众传媒、Club Med、Folli Follie、复星保德信人寿等,其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相融合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通过旗下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发展壮大其主营业务,实现资本市场和产业整合相融合。医药领域,复星医药于1998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复星医药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了数十起并购,逐步完善其在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及医疗器械方面的产业布局。钢铁领域,从2002年8月开始,复星先后对唐山建龙、南钢联合、宁波钢铁、海南钢铁、以色列(阿尔玛激光)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完成了并购整合。

第二、通过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金融服务及策略性投资。及成功案例包括豫园广场、采矿业德邦证券、工业发展、投资海南矿业企业。复星实业集金融服务和战略投资方向的严格标准,在金融服务行业的高进入壁垒主要投资方向,与之相关的上游和下游产业,主要企业矿产资源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一个垄断资源、高增长的行业,可以带来过度的投资回报。

(4)资金链条的完整性和现金流的通畅

资本扩张不仅应该迅速的,而且更应该相对稳健,对于产业整合更是需要充足、稳健的资金链供应,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打造稳固的资金链条。复星公司在扩大投资规模、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的同时,一如既往的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利用资本运作手段保持资金的充足供应和现金流动性。

复星公司所投资公司的最大特点:要么投资收购已上市的公司(豫园商城、南钢股份等)、要么投资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未来在合时时机上市。上市的最大目的是资产证券化实现流动,能够保证现金流快速的流动性。

产业整合需要资金,复星公司几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包括定性增发股票在内,都是为下一步在产业上的运作而准备,即前期的资本运作与后期的产业整合有着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总之,复星集团依托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发展理念,发现价值、把握机会,在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相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现了其在钢铁、医药、房地产、零售等主要业务领域的布局,一步步走向海外,逐步迈进世界一流企业行列,其发展模式值得国内民营企业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发表观点,认为国外有些媒体将中国税收痛苦指数排名第二纯属恶搞,并且认为,由于各国税制的不同,简单地对税负水平进行比较并不客观,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并不高。而且,考虑到未来政府在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逐渐加大,因此,有必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合理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我们的官员认为,目前的宏观税负并不高,还有上升的空间。但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小企业主已经在哀叹,不逃税就活不下去了,这种认识上的扭曲导致目前很多企业的幸福指数很低。几个数字,似乎可以说明中国民企的真实生存环境:

第一,和发达国家企业一样的税负环境。2009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已经上升到了约30%。1987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目前,按国家分类的收入水平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最优的宏观税收负担率变化不大。按照这个标准,就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国际比较而言,中国还未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宏观税收负担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第二,可怜的利润。对于打造“中国制造”的企业而言,他们究竟在全球的产业链上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尴尬事实,以代工企业为例,在整个产业链上,中国的代工企业处于利润最低端,分享到的利润只有10%左右,其余10%~15%为贸易中介佣金,50%~60%为零售商利润,甚至一度一些代工企业的利润被跨国公司压低至侮辱性的“5%”。

第三,低廉的人力成本。几组数字可以说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何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企业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改革开放30年,GDP的年均增速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三是从小时最低工资看,我国平均是0.2美元,而欧美等国是25~30美元。

但是,这并非所有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对比一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两组数字:一、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下辖的中央企业全部利润近8000亿元,是民营企业500强全部利润总额的4倍之巨;二、以收入为例,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国有垄断行业的员工数量不到全国的8%,但是工资总额占全国职工总额的60%,而且旱涝保收。反观私营企业,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私企的收入只有国企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民间资本开始从实业转向股市和楼市,要么寄希望于创业板圈钱,要么寄希望于楼市炒钱,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毫不讳言,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恶劣:比如,目前民间资本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中只占13.6%,在金融业中只占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只占7.5%,至于在石油、电信、铁路等领域,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今年铁腕治理落后产能,而在很多领域,由于民间投资的规模所限,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只能靠关闭民营企业来完成。

面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困境,国家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表示,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集政府、企业和工商联之力,培育和锻炼一大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跨国公司,可是,现在看来这真的很难。

第3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营经济;市场经济;民外合璧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2-0021-05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温州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曾经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温州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企业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优势逐步减弱、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靠内源性民间投资驱动,工业化模式具有封闭性。面对新的挑战,温州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实施的。

民外合璧,是指温州的民营企业与其境外伙伴以资本对接为主要实现形式,在资金、品牌、技术、管理、网络、人才、标准等各个方面所进行合作的过程及其结果。

一、温州市民外合璧的基本情况

1.民营经济是温州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最早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大力推行市场取向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近8成。2004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者总数的65%;民营经济上交的各类税收近140亿元,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收入的75%;提供出口产品4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8%;非国有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63亿元,占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的88.8%;在资金来源方面,2004年城镇以上单位370多亿元的投资中,来自国家预算资金仅占5.7%,国内贷款19.5%,74.8%的建设资金来自非国有单位和民间。依靠民营经济的推动,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了产业集群,全市相继建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28个全国性生产基地,获得15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82个国家免检产品,品牌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2.民外合璧是温州招商引资的新特色 截至2005年末,温州市对外开放20多年来累计实现合同外资3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其中2005年当年实现合同外资8.9亿美元,占比为26.4%;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占比为26.3%。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效果初现。在2005年新批的224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143家,中外合作企业4家,外商独资企业77家(见附表1)。在147家合资、合作企业中,仅有2家中方是国有企业,余145家是民营企业(包括自然人)。“民外合璧”企业占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数的64.7%,占新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家数的98.6%。

从全国各利用外资先进地区看,各地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商独资企业(见附表2)。从省内看,浙北城市以民引外工作已经起步,但比重还不高,招商模式是“以土地换外资”为主,招商成果以成立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如宁波市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73个,其中以民引外项目329个,合同外资4.23亿美元,分别占总项目的37.68%和10.04%。嘉兴市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7个,其中外商独资企业225家,中外合资111家,中外合作企业1家,独资企业占比为2/3,以民引外项目个数占比没有超过1/3。

3.温州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类型多形式新 温州民营企业从各自企业实际出发,通过与国际著名企业进行资本对接、品牌对接、渠道对接、标准对接等方式,整合国际资源,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温州民外合璧的类型可分为6种不同形式:

(1)整体合并――如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夏梦将全部资产转入合资企业,占比50%。

(2)品牌联合――如正泰以一小部分资产与美国GE合资,产品打“通用正泰”商标。

(3)网络共享――如奥康与意大利GEOX共享对方销售网络。

(4)对外借“脑”――如庄吉聘请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每年为公司提供400多个服装设计款式。

(5)海外借壳上市――一如瑞立集团借壳香港,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成功上市。

(6)主动“走出去”――如康奈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出了100多家皮鞋专卖店,加入SATRA国际鞋类研究会,参与国际鞋类技术标准的制订。哈桑鞋业整合国际资源,在尼日利亚开设鞋类加工厂。

二、温州市民外合璧存在的问题

1.民外合璧比重高。但数量质量尚需提升 2005年温州市以民引外企业147家,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224家的65.6%,比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但从绝对值看,总量还不大。如宁波市2005年新批以民引外项目329个,占该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73个的37.68%,以民引外项目个数比温州市2005年新批全部外商投资项目个数还多出47%。在引进的外商投资者中,除了夏蒙西服引进的意大利杰尼亚、正泰电气引进的美国GE、嘉利特泵业引进的日本荏原、三帆明胶引进的法国罗赛洛等一批企业外方为国际著名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外,相当一部分企业合作外方为温籍华侨、华人,他们在国外主要从事餐饮业、商贸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本身不懂技术和生产管理,引进这些侨资,对解决温州市资本不足、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有利,但对整体提升该行业的素质、水平,作用十分有限。

2.传统产业对接多,但新兴产业引进较少 温州制鞋、制衣、眼镜等传统轻工产业较为发达,国际化程度也较高。2005年共实现出口61.84亿美元,其中鞋类出口15.84亿美元、服装9.34亿美元、眼镜3.38亿美元。随着外贸业务的扩大,民营企业建立了一批固定的国外生意伙伴,因此,温州市以民引外项目也比较集中在这些传统的轻工行业中,家数约占2/3强。关系到温州市发展后劲的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引进较少。类似于鹿城区的泽克液晶数字彩电等高科技项目不多。临港产业由于刚刚起步,围垦、码头、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尚未到位,引资条件尚未成熟。现代服务业方面,民企携手外资在温投资医院、酒店等领域已经起步,但个数不多,成效也不显著。

3.以民引外签约项目个数多,但成功率尚待提高 温州市积极参加省政府组织的

境内外各项重大招商活动,在2005年的港澳周、法国周、日韩周、浙洽会上共签约项目55个,当年年底7个项目已明确表示取消,24个项目与外商尚处于意向阶段,7个项目已立项核准,但未批合同,17个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合同获批。其中省有关部门要求跟踪调查的7个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均无突破性进展,至今仍处于意向、协议阶段。目前,温州市参加省外商投资签约项目组织工作主要由外经贸系统在负责,地方发改委、经贸委、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等部门参与少,对拟参加签约项目没有进行联合的资格预审,把关不严,造成部分县(市、区)上报的以民引外签约项目如浙江时尚鞋业、服装研发水洗刺绣等项目选址无法落实,签约后回来落不了地,被迫取消。温州市对签约项目把关不严的后果是签约项目落地成功率低,影响了地方政府在国际上的声誉,在省里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4.民企引资有积极性,但顾虑仍较多 近年来,温州市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各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十分重视,民营企业开始对嫁接国际资本产生兴趣,也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但一些民企尚有顾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州民营企业家有较强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领导意识,担心企业合资后丧失控股权;(2)担心合资后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如员工全员参加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增加保险费支出;中外合资后账目更加规范,增加税赋负担;(3)担心家族制管理的民营企业与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家族成员人事安排、创业股东、元老与引入的职业经理人等关系不好处理,管理失控;(4)担心东西方文化差异给企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为赶订单往往每月只休息两天,而外方人员则要求合资企业每周要休息两天,认为减少工作时间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费等企业营运成本。一些国外客商认为员工的住宿条件需改善,不能住很多人在一起的大房间,员工要有个人私密空间等等。温州缺乏高尔夫球场、涉外俱乐部等西方基本的休闲场所,给外商生活放松带来不便。这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以民引外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不成功的个案,部分因素仅靠某个民营企业家自身也难以解决。因此难以下决心进行嫁接外资的决策。

三、促进温州市民外合璧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1.总体思路 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温州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温州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不再,传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民营企业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优势逐步减弱、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靠内源性民间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具有封闭性。面对新的挑战,温州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温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和实施的。温州的目标应不局限于获取外资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获取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和国际销售渠道优势,以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提升的途径。在实践中,温州市开展民外合璧工作要把握好与提升产业结构相结合;与破解要素制约相结合;引资与引智、引品牌、管理、市场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及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相结合。

2.对策建议

(1)圈定主体,明确重点。温州以民引外工作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现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419家,实现工业产值12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5.4%,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47家,超10亿元企业22家。这些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应是对接外资的主力军。温州市应重点围绕这批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摸清企业合作条件和企业家心态,分梯队分层次予以推进,每个县(市、区)每年应确定3~5家重点民企,确定专人跟踪服务,尽快推进。一个行业龙头民企的成功嫁接,会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带来示范效应。在现有的传统产业方面,电气机械、鞋革、服装、塑料制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化学制品这8大行业年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72.6%,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延伸产业链和提升行业素质。在新兴产业方面,要结合实际,将以民引外的重点领域向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拓展。

(2)搭建平台,多管齐下。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政府现有的对接平台,如国家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投洽会”、省政府每年6月8日在宁波举行的“省洽会”、市政府组织的“轻博会”、“民企对话世界500强”等大型展会;组织重点民营企业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香港周”、“美国周”、“德国周”等境外招商活动,为民营企业和境外客商牵线搭桥,提供合作洽谈机会。要充分发挥遍布世界各地140多个国家的温州商会招商引资“大使”作用,及时沟通信息。发挥行业协会、本地企业商会作用,开展汽摩配、服装、鞋革等专业性强的行业招商和小分队式的产业对接活动。瞄准香港、上海等万商云集的城市,主动赴国际著名企业驻港、沪机构,开展上门招商活动。

(3)扩容园区,供给土地。温州市经省政府核准后现有拟保留的13个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81.55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31.92平方公里,扣除河流、山体、村庄、公路等无法开发面积,及市政配套设施,绿化、三产返回留地,13个开发区(园区)真正用于企业生产的规划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发展空间无法承载一大批国家级产业基地,也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全市申请入园企业用地面积达11万亩,13个开发区(园区)可供土地面积仅6918亩,企业申请用地面积是可供面积的16倍。要在按国家发改委要求补齐现有开发区审核材料并催批的同时,抓紧推进开发区(园区)扩容提升工作,要做好开发区(园区)扩容规划与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协调工作,避免因规划“生病”,造成项目“吃药”、企业遭殃。同时,要加快海涂围垦和标准厂房建设进度,为温州长远发展留出空间,为中小民营企业以民引外提供合适的载体。

(4)完善政策,优化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与海内外著名企业合资合作的政策,搞好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一条龙”的服务,实行以民引外项目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对投资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国务院规定核准制项目只审核项目申请报告,而《中外合资法》要求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情况,对外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否编制、审批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并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为“温州模式”赋予了新内涵,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初步探索出一条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提升的途径。对于温州中小企业而言,可以借引进外资,进入合作伙伴的产供销网络,并有效地解决中国企业对国外市场渠道窄、信息少的瓶颈问题,在销售网络、资金、技术上实现合作;对于国外企业来说,有助于将资金、技术和服务拓展到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第4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北京医疗机构外迁、削减就医人口,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

《t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协同发展以来,北京医疗机构正以多种形式加快向津冀辐射,三地医院“点对点”合作不断扩容,医卫跨省市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京津冀医卫功能和服务失衡的局面远未扭转。

“全国看病中心”

“现在很多陌生电话我都不敢接,大多数是找我看病的,不是到我们医院,就是到别的医院,天天都是这事。”北京医院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郑志坚对《t望东方周刊》说。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医卫人员和专家学者坦言,首都北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医疗中心和看病中心”。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

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介绍,北京的三级医院基本是“满场”的状态,其中外来病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天坛医院、肿瘤医院里外地病人的比例更高”。

医卫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北京医疗机构只得在逼仄的城市空间内,千方百计扩容。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265家(包含15家驻京部队医疗机构),比2013年增加109家;卫生人员数(包含15家驻京部队医院)达30.4万人,比2013年增长3.7%。

但医卫资源扩容的增速仍赶不上就医人数的增长。2014年,北京市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为15751万人次和308.5万人次,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7.1%和10.8%。

全国患者蜂拥而至,让北京一些名气大、专业能力强的大医院、名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尤其吃紧,大量医卫人员超高负荷工作。

据北京儿童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急诊科是业内知名的“苦差事”,每天急诊量300多人次,医生都高负荷运转,医院广招儿科急诊科医生,很少有医生来应聘。

本刊记者获悉,医疗资源布局严重失衡是导致北京就医扭曲现状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京冀之间差距明显,河北省大量病人涌入北京。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北京外来就医人员中数量最多的是河北省,约占23%。

多位接受本刊采访的人士指出,与北京相比,河北省医疗资源总量和竞争力明显不足,医卫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偏低,且缺乏优势专科和特色学科。尤其是医学大家、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带动人严重不足,导致病人疑难杂症必须到北京就医。

有受访者以“翻过一座山,实力翻三番”形容河北环首都4市14县卫生资源与北京的差距。据相关人士介绍,2011~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转诊病中,仅三级医院和环首都14县市二级医院,每年转诊量就达万人次以上,几乎全部流向京津。

跨省市医卫合作多管齐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重塑区域就医格局、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强劲动力。近两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医疗协同进展迅速,北京医卫功能正以多种形式向津冀转移。

一是京冀医院“点对点”广泛合作。2015年7月末,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托管诊疗工作正式启动,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实施托管后,北京儿童医院将派驻专家参加保定市儿童医院门急诊、查房、会诊、手术,保定市儿童医院加挂“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标牌。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于鲁明说,这种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医院的方式是北京市疏解医疗资源的一种探索,此举有利于发挥北京儿童医院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河北地区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托管期间,将力争使保定市儿童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儿童医院技术水平。

除了北京儿童医院,地处河北燕郊、与北京通州仅隔一条潮白河的河北燕达医院,也已与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共建,北京朝阳医院40多名骨干医务人员将在燕达医院从事医政管理、出诊和临床教学,覆盖心脏、妇儿、泌尿、呼吸等17个专科。

本刊记者从河北省卫计委了解到,目前北京辖区内约50家医疗机构已与河北省6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二是建立多层次、跨省市的医卫协作机制。2015年8月,京津冀卫生部门签署“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提出协同应对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一方接到涉及或有可能影响其他方的突发事件信息,或所涉突发事件情况紧急、需要请求合作方支援时,由双方联络员在第一时间将信息通报对方。合作方在应急药械、相关设备、应急队伍、专业技术、专家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援。

此外,京津冀还签署了“采供血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建立区域内血液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质量,保障用血安全;建立区域间血液应急调剂和审批制度,缓解“血荒”。

三是提出跨区域统筹医卫资源分布。国家卫计委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地区,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

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京冀卫生部门达成协议,北京将支持河北张家口地区3至4所基础较好的医院,每所医院2至3个专科,利用3至5年的技术支持达到当地领先水平,形成张家口地区的医疗中心。

其中,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崇礼县人民医院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重点加强骨科建设,满足滑雪运动受伤救治及康复需求。

协同遭遇“三大难”

在行政力量主导下,京津冀卫生部门和医院之间合作加速推进,但本刊记者调研过程中,多位受访医卫人员认为,目前仍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阻碍京津冀医疗协同发生基本面的变化。

首先是人员外迁难。有医卫人士表示,医学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队伍,以及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某医疗领域学科进步,必须有领军人物,以及围绕领军人物配备的技术支撑团队。但目前来说,河北省多个城市并不具备吸引医学领军者的条件。

“如果把医院迁到河北,即便有领军人物愿意过去,它也难解决支撑问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首都医疗资源疏解,不是把首都医疗水平做下去,而该把河北的医疗水平做上来。

多位受访医卫人员称,现在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相差甚远,轨道交通也谈不上一体化,尤其是京冀之间。因此,在北京周边新建医院并不难,但难的是怎么把好的医生迁移过去,实现安居乐业。

有医生直言,“从我们一线医生来说,你给我一个搞专业的良好环境,我肯定愿意去。但是我去又面临一个问题,孩子上学怎么办?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肯定不去。”

其次是医保对接难。

地处河北燕郊的燕达国际医院是一家民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距离北京市中心仅30公里,这里床位闲置率曾经高达70%。合作共建一年来,燕达医院统计,其门急诊量、住院人数以及手术量同比都显著增加。

不过,据《t望东方周刊》了解,目前持北京医保卡在燕达医院看病的患者,仍无法实时结报。多位住在附近的“北漂”人士表示,异地看病存在报销手续繁琐、报销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无论多方便,他们也很少去燕郊的医院。

燕达医院副院长周怀龙表示,北京的患者到燕达医院看病,需要先到北京市卫生局走程序审批,需要来回跑好几个地方。到燕郊看病时,需要患者先垫付现金结算费用,然后再把报销单据拿到北京报销。患者报销时,北京市有些部门还不承认燕达这种民营医院的检查报告,报销比例偏低。

河北省卫计委主任张绍廉说,在医保的统筹层次、保障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京津冀三地差异悬殊;病历和医疗信息共享机制刚起步,患者跨地域转诊,几乎所有的检查诊疗都需重来,“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京津冀区域范围内的分级诊疗路径将困难重重”。

此外,异地建设难。京津冀医卫资源顺着协同方向在区域内分布,目前还面临行政壁垒。

天津市医院协会有关人士指出,在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市场迸发的背景下,北京养老人口和相应医卫资源转向津冀,尤其是河北省部分生态涵养城市,是大势所趋,国家在政策上也已放开社会资本办医。

但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医疗机构在津冀,以及社会资本在京津冀新办养老机构,还面临地方阻力、鲜有实践,相关工作进展缓慢。

推进医卫协同的相关建议

对于促进京津冀医卫协同、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看病难”,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受访人士提出了多条建议。

第一,明确京津冀三地医卫功能定位,北京应该是“医学中心”,而非“医疗中心”,在此基础上优先推动增量转移。

方来英、郑志坚等业内人士表示,从医疗行业特征看,心血管、脑血管、脑神经等医学专科攻关,需要各大教科单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多中心合作,可以集中在北京,但老年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等非急症机构,当前在北京发展也面临突出瓶颈,迫切需要疏解。

第二,以“同城化”建设激发医卫资源转移的内生动力。受访者表示,户籍、就业、就医、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设计,是社会认定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左右首都功能疏解效率的关键因素。

第5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管理的基本程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公开、公正和科学,依照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称项目)是指在县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法人承担,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县科技局是项目管理的决策机构。在项目的立项、实施、鉴定、验收等环节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及鉴定验收等工作。

第二章项目立项

第五条项目立项程序一般包括:制定指南、项目申报、项目初审、专家评审(估)和行政审批五个基本程序。

第六条*县科技局根据*县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总体部署,制定下一年度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明确科技计划支持的范围、领域和方向。

第七条申报下一年度项目的申报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第八条建立下一年度的科技计划项目库,项目库由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和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组成。项目分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立项项目原则上不超出科技计划项目库的范围。

第九条项目申报主体应当符合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国有或民营单位,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格;

(二)熟悉其所要研究、开发的专业和领域;

(三)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技术、经济和装备条件;

(四)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五)具有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及管理制度;

(六)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

第十条项目申报应当提供的材料:

(一)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

(二)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重点科研与攻关类:

(1)项目所处技术领域产业政策;

(2)项目所处技术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3)项目技术先进性,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4)项目目前进展情况;

(5)技术方案论述;

(6)项目技术关键点或创新点论述,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技术水平;

(7)项目技术方案论述: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技术参数;

(8)项目技术质量指标:项目产品达到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等;

(9)项目经费预算情况:项目投资总额、项目已完成投资、项目须新增投资及投资构成和投资预算、申请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使用预算、项目新增投资筹集情况;

(10)项目实施支撑条件;

(11)项目技术来源;

(12)项目实验、检测条件;

(13)项目申请单位人才资源情况:技术人员总数、中高级技术人员比重、项目组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

(14)项目预期市场需求、预期经济效益、预期产业化前景、预计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5)项目实施风险分析;

(16)项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对资源利用情况;

(18)对人才培养情况;

(19)环境影响及效益。

2、产业化类:

(1)选题的必要性;

(2)项目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

(3)项目产业化前景;

(4)项目技术先进性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5)产品需求情况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6)产业化方案论述:目前项目所处阶段,技术成熟阶段的论述,小批量、小规模生产情况;

(7)项目知识产权情况。合作开发项目,需说明技术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并附合作开发协议书;

(8)产业化开发的内容和目标:项目完成时达到的生产阶段、年生产能力、预计实现的年交税总额、年净利润、年创汇;项目采用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分阶段描述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目标;

(9)项目资金预算使用情况:项目投资总额、已完成投资、项目须新增投资及投资构成和投资预算、申请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使用预算;

(10)市场测算,市场营销措施及销售网络建设措施;

(11)项目实施支撑条件:产业化生产能力、工艺配套能力论述;市场开发能力论述;

(12)企业管理贯标情况;

(13)项目实施技术人员情况(中、高级人员数)、专业结构;

(14)项目主要负责人基本情况、工作业绩,企业负责人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业绩;

(15)自筹经费落实情况;

(16)预期经济效益;

(17)产品市场目前需求及需求预测趋势;

(18)产品生命周期;

(19)目前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及主要企业产量,本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20)产品盈利能力测算;

(21)预期社会效益;

(22)项目实施后资源利用情况;

(23)项目实施前后人员就业情况;

(24)项目实施后,环境污染情况与防治措施、生产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三)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附件材料(与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有关的证明材料:鉴定证书、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

第十一条按照行业或行政区划,申报单位申报的项目可经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或乡镇审查后推荐,无主管部门的申报单位可直接申报项目,由县科技局业务股对口受理。

第十二条县科技局业务股应对受理的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申报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

第十三条县科技局计划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可委托中介评估机构,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攻关项目评估应包括:

1、是否符合我国产业和技术政策、产业关联度;

2、主要技术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完成前后的技术水平;

3、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工艺路线;

4、市场潜力及风险、预期效益;

5、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及项目实施的条件;

6、投资合理性(包括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或专项费使用预算)。

(二)产业化项目评估除以上科技攻关项目所包括评估内容外还包括:

1、项目实施后对本地区技术、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2、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包括用地、厂房、水、电、设备、仪器等)配套能力;

3、项目实施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配套能力;

4、项目实施资金的筹措及到位能力。

第十四条县科技局受理项目申报单位或县科技局业务股对评估结论提出的异议,提交的异议须是书面异议。

第十五条科技项目的立项采取专家评估和行政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县科技局和县财政局根据专家评估结果,确定最终列入*县科技计划的项目。

第十六条列入*县科技计划的项目,*县科技局与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审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书,双方履行签订手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后,合同方能生效。

第十七条科技合同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批准文号、合同编号、资助类别、资助形式、立项依据、项目目的、项目意义及国内外发展趋势、市场预测、项目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技术方案或技术路线、预期技术水平及表达形式、项目实施基础条件、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与环境效益、项目工作进度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自筹资金使用预算。

第三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县科技局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为加强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指导,实行项目实施管理个人负责制。项目受理人同时负责项目年底执行情况的检查,由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12月30日前作出本年度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报项目管理人,总结内容为:项目概况、经费落实情况、经费支出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效益情况。

第十九条实行项目年度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12月30日前,向县科技局提交本年度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项目完成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县科技局提交项目实施的总结报告。

第二十条项目实施中因人为因素致使项目难以实施或在科技合同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合同,*县科技局可以采取警告、通报批评,并视情况中止、撤消科技合同。

第二十一条项目实施中因外界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完成的合同,应由承担单位书面提出撤销或中止项目的申请交县科技局,由县科技局审查并提出中止、撤销项目的经费、物资处理意见,以书面通知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完成合同的,取消三年内申报科技计划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对于撤消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情况向县科技局提交书面报告。县科技局负责组成清算小组对撤消的项目经费进行清算,收回财政拨款的剩余资金。

第四章项目鉴定、验收

第二十三条项目的鉴定、验收组织工作,由*县科技局牵头组织进行,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参加。

第二十四条项目鉴定、验收以所批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合同)的内容,对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实施的技术路线、攻克关键技术的方案和效果、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训、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成长、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十五条项目鉴定、验收程序

(一)项目鉴定、验收工作在按科技合同完成项目后两个月内完成;

(二)项目的承担单位,在完成技术、工作总结基础上,向县科技局提出鉴定、验收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三)县科技局审查是否完成项目计划任务要求,合格的组织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鉴定、验收时应提供以下文件资料和一定形式的成果(样机、样品等),并对鉴定、验收的报告、资料、数据及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科技合同书

(三)工作总结报告

(四)研制报告(技术总结)

(五)特种行业生产许可证

(六)检测报告(封面须有CMA印章)

(七)相关标准(工业)

(八)验产报告(农业)

(九)随访记录(医疗)

(十)对照、对比试验资料(数据)

(十一)查新报告

(十二)用户报告(应用证明)

(十三)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十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十五)有关技术、路线的图纸

第二十七条县科技局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项目鉴定、验收的办法,组织(主持)对项目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十八条项目鉴定、验收方式和鉴定、验收活动安排,应在鉴定、验收工作开始15日前由组织(主持)部门通知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九条*县科技局根据鉴定、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鉴定、验收”或“需要复核”或“不通过鉴定、验收”的结论建议,并以鉴定(验收)证书的形式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三十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鉴定、验收:

(一)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任务不到85%;

(二)预定成果未能实现或成果已无科学或实用价值;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四)擅自修改对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考核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五)超过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期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说明。

第三十一条需要复核的鉴定、验收项目,应在接到通知30日内提出复核申请。

未通过鉴定、验收的项目,承担者接到通知半年之内,经整改完善有关项目计划及文件资料后,可再次提出鉴定、验收申请。如再次未通过鉴定、验收,项目承担者三年内不得再承担县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三十二条除与*县科技局事先合同约定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外,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所有。

第三十三条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

第五章项目相关责任

第三十四条在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和鉴定验收等过程中,县科技局有关工作人员存在、、索贿受贿、组织管理不力等行为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6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慈善;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62-02

1 研究背景

第三次分配作为市场的一次分配和政府的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国外学者在对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分析中,提出的主要理论有责任或义务论、利己论、利他论和多元动机论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国内学者更多从我国情况出发,提出了道德论、儒学论和经济论等观点。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课题使用消费理论作为工具,融合各家理论,分析吉林省的实际状况,提出切实方案。在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从非政府组织的自发行动到各方积极参与,如今上升到社会保障的层面,对社会收入再分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经济总量缺乏竞争力,人均收入排名靠后,公有经济重新布局,民营经济初步发展,缺乏慈善氛围,慈善事业发展落后。本课题从自然人角度对吉林省的第三次分配问题深入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2 研究意义

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价值:文章的理论依据是序数效用理论,首次使用无差异曲线等有力工具;分析问题时,首次把个人捐赠上升到第三次分配的高度去论述,这使得对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意义:课题抓住了现代收入分配的中心问题,即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和公平问题;课题完善了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十一届人代会总理报告在有关社会保障中提出的“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课题也是我省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次分配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方式之一,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实践意义:第三次分配所关注的财富分配和弱势群体问题正成为我省高层决策者、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议题,使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宏观政策意义;本课题既从道德层面解释,也采用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使课题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观实施价值。

3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我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运用消费理论与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行为相结合,构建实证模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与国外现状对比下,提出对策参考。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三次分配是将慈善事业上升到社会保障的政治高度和收入分配领域的一种提法。按照相关理论,收入分配被划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市场是第一次分配的基础,社会中的个体按照效率的原则,以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得多少获得相应的报酬。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体系的核心。第二次分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收入再分配。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收入分配,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支出满足教育、医疗卫生、国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求。再次分配还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需要政府管理和干预。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是体现社会公平、纠正市场偏差的分配行为。第三次分配是以民间自发、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收入分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是对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在前两次分配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或者失灵的地方发挥调节作用。第四次分配是指超越道德限制,违反法律约束的分配方式,包括、灰色收入、流氓滋事、坑蒙拐骗等行为,其典型特征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富为目的的分配方式。第四次分配方式是游离于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之外,与前三次分配格格不入,应该被限制和取消的畸形收入分配。

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人口密度不大,GDP总量居中等偏后,人均捐款数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般。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一个省份,吉林省却属于农业大省,工业体系陈旧、设备老化、机制缺乏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吉林省缺乏慈善氛围,慈善组织不多、慈善方式单一、民间自发慈善数量较少。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慈善作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省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各方参与的慈善分配方式,完善我省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农民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同其他省份一样落后于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在吉林省惠农政策和反哺政策下,农民收入年年增收,但仍有部分人口收入偏低,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现象突出,农村社会福利缺失难以迅速弥补。城市居民中也有部分人口收入低下,就业不足,靠政府救济政策、低保政策过活。另一方面,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吉林省获得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政府改变观念,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吉林省政府制定了各产业跃升计划,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建立产业园区,鼓励创业,一部分人脱颖而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聚集了一定的财富。在吉林省二元经济结构下,这种收入差距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可见,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的第三次分配对缓解收入不均、消除仇富心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助力。

4.2 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特点及动因分析

吉林省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省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想要寻找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对策和建议,必须要认真研究吉林省自身的具体情况,参考其他国家和省份的做法,借鉴企业实体慈善的措施,深入分析吉林省自身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之道。

从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两个主体,自然人和法人之间发现特点。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问题排除了企业慈善的讨论,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共性和个性。比如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要进行税收筹划,企业要在慈善捐赠和缴纳税收之间作出准确的计算,哪一个是对企业效益,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来说最有利,企业便会作出相应选择。同样,个人在进行捐赠时也会进行效用最大化的考虑,是把钱捐出去还是用来消费,哪一个能带来更大的效用,就会作出相应的选择。当然,自然人和法人进行慈善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最起码,法人是以可计量或者可估量的效益为依据,而自然人是以主观效用为依据。在其它方面也有较大区别。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特点。我国慈善事业拥有者悠久的历史,《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有着朴素的慈善理念和思想。我国传统上把慈善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积累功德的做法,官宦地主开棚施粥、宗教捐赠等都是代表,把慈善上升到一种收入分配方式,甚至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部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西方慈善事业不仅起源悠久,而且慈善捐赠的数额和规模之大,涉及的领域之广,对社会经济、民主政治影响之深都是现今我国慈善事业无法比拟的。美国是西方国家中慈善事业最发达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美国那样,曾将诞生出 那么多伟大的慈善家,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卡内基捐献的资金相当于当时美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善款甚至比一些小国家的GDP还要多。

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其独特的慈善现状特征,与企业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借鉴和启示,对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行为进行原因探讨。当然,建立在消费理论上的慈善模型对慈善的影响因素可以寻找理论支撑。

4.3 提高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消费理论的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模型中对影响个人慈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种从理论上的依据可以结合吉林省省情寻找到适合的发展慈善事业的解决方法。

消费理论并不与其他慈善理论相矛盾。慈善说中有利他论一说,认为当个人大公无私,心系天下时,对低收入者的慈善行中,专门利人,毫不利己。这种学说中其实也包括了消费理论,在模型中,每个人进行支出时,都会对自己的各种选择进行比较,只有当效用最大时才会选择支出。所以,当面临慈善或者看一场电影时,如果慈善支出能够带来比看电影更大的效应,这个人自然会选择慈善行为,看电影会给人带来视听享受、心里愉悦和感悟等效应,慈善也会带来心理的满足和帮助别人的幸福,看电影是消费,慈善也是消费,只不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而已。

慈善并不是人们被政府强制下的产物,应该是人们自然地选择。慈善的绝大部分应该来源于普通百姓,而不是高收入者,这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数据支持。在吉林省,残疾人组织的“心语协会”成为吉林省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榜样,吉林市普通女司机甄一菲在“开心辞典”中应得的几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疾病患者,并从此走上了慈善之路。慈善事业是以普通大众支撑起来的大厦。如果把慈善作为公共物品来看的话,按照国外的实验,课题组也做了相应的小实验,在学生中给每个人10张券,每张券都代表着一定的收益。如果把券交给组织者,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5元钱,如果券最终保留在手中,那么只有拥有券的人获得5元钱。在给学生讲明了规则后,经过实验,虽然大家知道如果想要处于收入的最高端,保留的券越多越划算,因为别人把券给了组织者后,自己也可以获利。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保留了10张券,而别人把券交给了组织者,最后这个人将会是收入最高的人。当然,如果每个人都把券交给了组织者,大家获得的收入一样多,而且是最高数量。试验的结果既没有出现全部把券交给组织者的现象,也没有发生每个学生都自己保留了全部的券的情况,而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捐出了较少的券,而保留了多数的券。可见,如果把学生捐出券看成是慈善的话,在没有强制力干预下,人们还是会主动进行慈善的,关键要看怎么引导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慈善的意义。

总之,将消费理论与其他慈善轮相结合,通过公共物品的实验,发展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建议呼之欲出。通过制定税收制度、营造慈善氛围、培养慈善偏好、增加收入政策等都会对吉林省的慈善事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裴子英,张立巍.吉林省卡内基式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18).

[2]刘俊.企业集团公益性捐赠及税收规划[J].科技信息,2009,(28).

[3]张立巍.基于消费模型的吉林省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09,(8).

第7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造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造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

(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构造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胜利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构造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

(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胜利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导部产学研结合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胜利举办。来自*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胜利举办,对于推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造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造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造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造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造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构造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

(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造,*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造”、“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造”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造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造,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增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造,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

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

(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增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建造,规范财务治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构造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造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构造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治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治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调解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

三、实施精细化治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治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造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构造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年度*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造、创新体系建造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年度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治理奖励。2009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构造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增强科技项目的绩效治理。一方面,构造开展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治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增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治理,共构造122010*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造项目27项、民科园建造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造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

(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

(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造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一2010)》,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造》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2009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构造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构造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造项目.

(三)开辟工作新路,增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增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增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构造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增强与*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

(四)构造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先后构造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构造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

五、增强科技发展环境建造,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增强构造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达学习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表彰奖励省、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总结部署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造创新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出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经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市政府于3月巧日颁布实施了《*市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明确了规划布局,是“十一五”期间统筹全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同时,制定了《建造创新型*行动计划》(2009一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创新型*建造,从而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展科普教导,营造氛围提高认知。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科普宣传教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携手建造创新型*”为主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二是引导科普场馆增强功能建造。精心构造我市的省级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申报省科普项目,增强基地建造,完善科普功能。“*科技馆模拟人体解剖实践室”、“科普画廊的建造与利用”和“教导基地科普宣传演示设施建造”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科普项目。积极引导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科普功效,*科技馆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园”常设科普展馆,全年承办7项大型展览及科普活动,完成各项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技术演示等科技活动59场次,承接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次,接受参观科普展览85000人次。三是增强基层科普阵地建造。引导一批基础良好、具备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区居委会增强科普功能建造,经常性开展科普教导活动,建立和发展面向群众的科普活动前沿阵地。金平区永祥街道永安社区、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区、海安街道海悦社区,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被认定为2009年度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四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和开展宣传报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报送信息专报6期,向l/2010*科技·11·技工作市委报送信息专报18期,向市政府报送信息专报17期。出版编辑《*科技》4期。通过新闻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动态。参加电台“民声热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队伍建造,强化治理提升服务.

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保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

第8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创业板创业板市场成长性评价上市公司

一、绪论

1 多层次的证券市场

根据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证券市场若想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就必须分为多个有递进和互补关系的子市场。其主线为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在具体操作中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在证券交易组织方式的选择上,分为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二是在空间维度上,分为全球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及区域性市场:三是同一个市场内部也可以根据金融工具集合中的不同板块进行市场分层。

2 创业板市场的形成

创业板市场是现代场外交易发展到高级阶段,与成熟的主板市场相对应,并且作为证券市场的补充而出现的。随着主板市场的迅猛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其低成本同时带来了交易条件的简陋,市场纵的事情时有发生。1961年,针对证券市场出现的违规行为,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展开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研究,以期改善证券业的监管。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详细研究报告,建议通过市场自动化来避免人为操纵市场的发生,并责成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tional Assoclatlon of Securities Dealer lnc,)组织实施。1968年,全美证券交易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正式开始,并定名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I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简称NASDAQ)”,这就是创业板市场的始祖――纳斯达克市场的雏形。

二、创业板市场概述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中小企业市场或小盘股市场,是与主板市场(Main Board,或称一板市场)相对应的概念,特指主板市场以外的专门为新兴公司和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筹资渠道的新型资本市场。

目前,欧美国家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市场(NASDAQ),英国替代(另项)投资市场(AlM)和欧洲新市场(EURO NM)等。亚洲主要创业板市场有:日本JASDAQ市场,中国台湾场外证券市场(ROSE),新加坡证券交易及自动报价系统市场(SESDAQ),马来西亚证券交易及自动报价场外证券市场(MESDAQ),泰国曼谷股票交易中心和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HKGEM)等,以及最近2009年10月23日开启的中国创业板。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

1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体特征

创业板市场所希望的上市公司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首选群体

2000年9月,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分门别类的列出了11个领域共2056中产品,其中涉及到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及农业等产业领域。这个目录所涵盖的产业领域,无疑正是创业板市场所面对,所欢迎的重点行业。另外,像传媒、娱乐、旅游、教育、商业保险等具有的特性的行业,由于其所固有的潜在增长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应成为创业板青睐的对象。此外,创业板市场也应该欢迎具有成长潜力与发展前景的传统行业上市。

(2)创业板上市公司要求其主业突出,技术上独特,产品市场潜力较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不能重蹈主板的覆辙,主业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市场旺,从而创业板市场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核心技术具有独创性也是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要求。一些企业具有独创性的领先技术,产品的关键技术有较大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都将受到创业板市场的欢迎。此外,产品市场潜力大的公司也受到创业板市场的追捧。如具有实体经济的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以及产品目前正处于生长期或成熟期的,有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企业等。

(3)企业无所有制限制

创业板市场应该特别欢迎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挂牌上市,而不是对上市公司的所有制属性进行限制。

(4)企业无规模限制

美国NASDAQ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板市场不仅要接纳众多的中小型创业企业,还要吸收更多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大型企业。这样能尽快树立其高成长科技股的形象,奠定一个较为厚实的交易平台。

2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

(1)经营状况

创业板市场以企业的成长潜力作为上市对象选择的基本标准,而不是按照最初监管部门拟定的思路那样,以高科技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选择对象,是一种重大进步。创业企业应该具有实质性的盈利模式。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的主要产品或业务已经完成,或者至少基本完成了完整的供,产、销循环。

②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达到一个基本的量。

③企业的销售或业务收入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平。

④企业的销售或业务收入具有相当的增长速度。

理想状态下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其增长速度应该已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高限,只有再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才能获得进一步提高。这样的企业有足够的理由在创业板上市,并会收到各个投资人的青睐。

(2)股票全流通

创业板市场一个重要规则就是按照股权平等、同股同权的要求,改变主板市场发起人股份不可流通的状况,实行股份全流通。创业板设立的目的在于激励全社会的创业投资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智力投入,因此,需要承认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通常条件下,一个极为重要的机制就是将这些人力资本价值转化为其持有的股份。如果自然人股份不可流通,那么实行股票期权制度便没有什么意义。同时,也避免了主板市场国有股、法人股不可流通引致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在股票全流通的前提下,对部分股权也要适当给予一定时限的流通限制。

(3)股权结构

创业板市场是以民营企业上市为主要特征的股市。由于大批民营企业在创立伊始只有少数几个发起人,因此,股权带有极度集中的特点。由于大股东持有大量股权,股东之间便失去了相互制衡的作用,形成大股东对公司的完全控制,也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小股东所持的股票很少,所以更倾向于“搭便车”,对公司的经营政策并不关心。公司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大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并非全体股东权益最大化。

反之,“一股独大”利弊兼有,不可一概而论。民营企业是原始股东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经营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企业经营发展极为熟悉且极为关心,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后,从选任高管人员的成本角度上说,继续由这些人来经营成本是最低的。而且“一股独大”的发展也有以下几个机制来制约,如配股或增发新股,股票期权制度及股份出售。

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成长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标准。通过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价,企业的管理层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投资者也可以利用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对其投资。

现代企业决定其成长性的核心要素除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资本、土地及企业能力等,更多的依赖于企业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变革能力和无形资产运作水平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展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机制,这是企业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企业家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凝聚团体的领导魅力。

(2)稳健的理财观念和有效的企业组织结构。

(3)较强的领导需求和开发市场的能力。

(4)企业所属的良好的产业特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5)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国和浓厚的企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朱和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吴文军:《创业板上市公司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卑

第9篇:民营医疗研究报告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75%,对就业和再就业的贡献率达70%,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60%。民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一支有生力量。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福建省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点。2005年,福建省有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6431家,占各类经营主体总数的四分之三,当年实现出口额7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4%,增速高于外资投资企业2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对外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逐步成为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2005年,福建省共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6家,协议投资总额1.0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383.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8%、109%和60.67%,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民营企业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企业达52家,占总数的78.8%。从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2005年12月,全省经审批核准设立的境外企业有450家,民营企业402家,占企业总数的90%。全省各类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03亿美元(包括以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民营企业达2.03亿美元,占总量的67%。可以说,民营企业在福建省“走出去”队伍中已经确立了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凭借市场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产权关系清晰、投资决策快捷等优势,在经历了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建立海外公司跨国生产等发展历程后,开始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国内国际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业已成为福建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目前,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首先,对外投资项目由小到大,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末,福建省共核准民营境外企业405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5万美元,尽管比全省平均规模76.4万美元低了34%,但是与2000年相比,却提高了近30%,规模和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并涌现出新大陆、三山钢铁、梅生医械、优拓贸易等一批跨国投资的优秀民企。

其次,投资领域由单一到多元,涉及贸易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

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截至2005年,福建省有236家民营企业在香港等地设立境外贸易网点,占项目总数的54.5%。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2005年,福建省共批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其中有72家为民营企业,经营范围涉及纺织服装、大理石、运动鞋、打火机、食用菌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由此每年将带动上亿美元的原材料、半成品出口。

第三,投资区域由港澳为主转向新兴市场,涉足的新的国家市场有所增多。

福建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区域已从港澳地区为主转向东南亚、拉美、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分别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或加工网点,开创了福建企业在上述国别投资兴业的先河,使福建企业境外投资涉足的国别从原来42个增加到48个,投资区域更趋多元化,密切了福建省与上述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第四,境外企业发展由试探到扎根,增资发展项目增多。

一批前期试探性投资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稳住阵脚后纷纷追加投资,加快发展步伐。仅2005年,全省民营境外企业增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4%。例如,福建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和香港的境外企业共增资825万美元,福建国航(香港)海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82.5万美元,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投资的企业增资256万美元,从中显示出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五,由个体分散投资为主开始向集中成片方向发展。

福建省在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走出去”发展道路。目前,福建省在俄罗斯、匈牙利、阿联酋、古巴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有的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例如,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建设华闽工业小区,首期投资的EVA一次性成型注塑拖鞋厂和注塑鞋的项目已顺利运营并取得相当的经济效益。第二期项目拟投资箱包厂、服装厂以及与鞋、箱包和服装厂配套的胶水厂、纸箱厂及五金配件厂。

第六,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资源相当匮乏的福建省来讲,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外双方各占股份50%。该境外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精选磁铁矿。每年可返销国内磁铁矿200万吨,弥补境内生产企业的资源短缺,并可年带动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多万美元。福建紫金矿业集团也分别在蒙古、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取新设和收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这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使福建省在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实践表明,实施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走出去”开放战略对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正逐步增强。通过“走出去”,以投资带动贸易,以投资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于带动福建省商品、技术、劳务等输出和资源输入,形成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融为一体的国际市场网络,提高福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成效具有积极意义。这种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直接带动福建省产品的出口。

目前,从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构成来看,直接投资的外汇资金约占50%,另一半为以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机器设备占相当大的比重。每年福建省民营企业通过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和境外营销网点直接带动原材料、设备等货物出口就达2亿多美元。许多民营企业贯彻“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的经营战略,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不但有效拉动了产品出口,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据福建财贸集团介绍,该公司生产的“TOPBI”童装原来每套出口价格仅为1.5美元,开展海外直销后可卖到每套10―15美元,利润空间增长十倍左右。尝到海外直销的甜头后,他们准备在全球范围设立100个海外销售网点,形成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

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利用国外技术。

如果说境外加工贸易的主战场在发展中国家,那么学习利用境外科技、智力资源的深造场所则无疑要定位在发达国家。福建省一些民营企业通过购买国外技术企业的股份,直接获得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如福建省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以并购的方式投资1000万美元,获得了德国JQG股份有限公司12%的股权,借助跨国公司的平台,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并快速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实现了缩短国际化进程的初衷。JQG公司一旦成功上市,新大陆还可实现很好的资本增值。福建梅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资购买爱密斯(日本)公司67%的股份,此举不仅使梅生医疗拥有了爱密斯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名牌优势,而且获得爱密斯的各类认证和专利技术,曲线突破了日本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在技术上的设限,使“梅生”牌医械产品顺利进入高端市场,同时也在管理、技术、运作方式上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机制的接轨。此外,以富士通公司牵头,由20家软件企业组成的福建省软件出口联盟也分别在英国、日本设立海外接单点,紧密跟踪世界软件业发展步伐。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资源国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也有利于克服福建省在一些重要资源上的瓶颈制约。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的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是福建企业在国外开发资源项目取得的新突破。与此同时,福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有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以香港为基地,先后在蒙古、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市场考察,决定于2006年在蒙古国设立“紫金矿业(蒙古)有限责任公司”,拉开了在海外开展地质找矿的新历程。

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效转移优势产业。

经过二十多年的加速发展,福建省在纺织、服装、轻工、机械、家电、建材等制造业上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在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市场需求、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开展以境外加工贸易为主的跨国经营活动,不但可以带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跨国流动,促进省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可以有效地绕开关税壁垒或减免关税,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福建省在外的72家民营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直接转移了服装、鞋类、石材、食品等上百套生产装备线,而且每年还带动各类原材料、零配件和技术出口近亿美元。福建优拓贸易公司近三年来以每年新设一家境外企业的速度优先拓展海外市场。该公司分别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设立了三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输出七条运动鞋生产线,形成每年200万双以上鞋类产品生产规模,派出国内管理技术人员30多人,共安置所在国就业人员500多人,每年带动国内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出口达1200多万美元,逐步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构建终端销售渠道,形成海外生产营销体系并培育壮大“UPTOP”自有品牌。

五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了一大批跨国经营人才。

通过“走出去”,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全球化新视野和跨国经营新思维,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也为培育福建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走出去”战略还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满足了部分劳动力向外发展的需求。

当前,福建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但发展现状与全省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形势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3亿美元,同期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为1:0.11,尽管与发达国家1:1.1的比例相距甚大,但已经刷新了我国历年来的最高纪录。而福建省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同期对外直接投资仅5383.2万美元,两者之比为1:0.0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0倍。这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是极不合理的单向型资本流动方式,也不利于福建省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提升。按照国际投资理论,当人均GDP在1500―4750美元时,对外投资开始加速,输出处于明显上升阶段。福建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00美元,已经进入了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阶段,但目前仅仅是处于人均500美元时的较小规模对外投资的初始时期。作为率先在全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已经到了时不我待、厚积薄发的阶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福建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时代给今天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走出去”创业的条件和发展机遇。

首先,福建人具有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

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全省陆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3500万。背山面海,山多地少,造就了福建人勇于飘洋过海、敢于拼搏进取的传统品性和“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福建有海外乡亲1000多万人,80%的台湾同胞以及120多万香港同胞祖籍福建。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神奇的创业故事,目前这些闽商在外资产存量估计已超过三千亿美元,回福建投资就达300多亿美元。福建沿海地区商人早就有走出去创业的历史,涌现出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黄乃裳、“金融大王”林绍良、“世界糖王”郭鹤年、“木材大王”黄双安等一批在海外创业有成的企业家。

其次,福建具有对外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

福建是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80年至2005,GDP从不足1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656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速达12.8%,居全国前列,人均GDP达2300美元,位居全国第七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福建省对外开放已经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阶段。侧重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共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在探索“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中,福建省能够而且应该继续发挥先行一步的优势。

第三,福建在部分产业产品上形成了比较优势。

福建省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成就,使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并存的产业体系和中等适用技术体系,对于处在较低层次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的比较优势。一些实用技术和设备对这些国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吸引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晋江、石狮的制鞋和服装,南安的石材,福安的机电,长乐的纺织,德化的陶瓷等。因此,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可以发挥小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优势,形成具有相对于当地生产要素禀赋和技术条件的竞争优势。

第四,福建面临有利的政策环境。

国家有关部门最近进一步简化和放宽了设立境外企业审批环节,制定出台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对境外投资、农林渔业合作、高新技术研发等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福建省作为扩大境外投资审批权限改革试点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的省份,也相继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发展规划》和《福建省为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工作意见》等政策,对带动出口成效明显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境外贸易网点和境外工业小区给予省级财政补贴。这些政策将有效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五,福建的资源需求在不断扩大。

福建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全省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不及全国人均水平1.6亩的一半,不及世界人均水平7.5亩的十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平均线之下,缺煤无油无气,各种矿产资源也较缺乏,全省能源自给率仅为5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形势将更为严峻。到海外开展资源项目的开发是缓解这一压力的重要出路之一。

与此同时,福建省民营企业在“走出去”道路上也面临一些障碍,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向外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首先,政府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企业对外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部分境外企业游离于监管之外。

福建企业尤其是闽南企业富有飘洋过海、拼搏进取的开拓精神,它们创业的身影活跃在世界的许多角落。由于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企业对国家鼓励政策不了解,福建省在外投资经营的企业大多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备案核准。例如,俄罗斯莫斯科福建华商总会有百余家闽籍企业在从事各类经营活动,但没有一家经过报批。福建省晋江人在阿联酋、石狮人在匈牙利、明溪人在意大利以及福州人在阿根廷设立商铺、工厂不下几百家,但他们均未向国内有关部门报备。据估计,福建省境外企业经国内正式报批的仅及海外实有数的十分之一。

其次,外汇管理的前置审批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便利化的需求。

目前,境内投资者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无论是材料要求还是办理程序都比商务主管部门的最终核准繁琐和复杂。例如,企业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年度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等。前者核准部门尚不要求,后者对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不仅增加了企业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自的发挥。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办理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时要举行听证会,不少企业因此而打消了走正常报批途径的念头。同时,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对境外投资资金及来源审查,沿用原《公司法》“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不得大于净资产的50%”的规定。这对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依靠民间渠道融资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捆住了企业力图做大做强的手脚。

第三,人员出国难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绊脚石。

现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员出国政审难、签证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民营企业没有上级主管部门,而申请因公护照在办照、政审等方面都需要出具县团级以上单位的有关证明材料,企业常为此奔波折腾。地市组织部门对境外企业常驻人员的审批仍沿用固有的做法,要求出国人员必须具有学历,必须是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并对工作年限也有一定限制。这些规定无疑束缚了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同时,大部分国家的签证手续繁杂,一些国家在签证上对福建人采取歧视性措施,各类担保、邀请、证明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企业“走出去”的绊脚石。

第四,现行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加大了企业在外经营的难度。

如核销期限难以符合加工贸易企业的实际需要。目前对从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设备、半成品、原材料出口实行6个月的核销期限,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的需要。如果企业在古巴生产加工鞋类产品,在尼日利亚加工组装发电机组,正常通过海运须三个月的时间,运抵后再经过加工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后往往超过了核销期限。由此带来了核销难、退税难等一系列麻烦。此外,福建省一批企业利用相对比较优势在非洲、拉美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投资办厂,而这些地方自用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现行政策对这类物品的出口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只好采取非正规方式出口。这一问题亟待在通关环节予以协调解决。

当前,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特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支持和鼓励省内各类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有效拉动国内商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积极开发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促进省内产品、产业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为逐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和著名品牌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全球战略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认识。

当前,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认为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是硬指标,而“走出去”是软任务,可有可无,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走出去”意识淡薄。另一种是认为“走出去”会导致本地区资本外流,不愿甚至不敢放手支持企业“走出去”。诚然,“走出去”战略目前尚未纳入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范畴,但没有指标压力不等于可以轻描淡写。相反,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有利时机,当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走出去”环境的创造者和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制订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促进、服务、监管和保障工作。此外,还应该从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考量,资本流动的范围越大、越自由就越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配置和整合,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尊重和支持资本尤其是民间自发性资本的跨国流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发挥优势产业和产品比较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当前,要充分发挥福建省在优势产业和产品上积累的比较优势,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省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目标,以贸易为先导,加快制造企业“走出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积极支持和引导出口量大、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纺织、服装、鞋帽、家电、建材等企业到与主要出口市场有贸易优惠安排的国家投资建厂,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带动出口增长。同时,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境外中资企业集群的形成。继续推进古巴、埃及工业小区的中资企业集群的生成发展,完善德国、匈牙利、尼日利亚贸易促进中心的功能布局,积极筹备在美国、俄罗斯建立境外贸易网点和加工小区的前期工作,扩大福建产品在上述区域的市场份额和合理布局。

三、进一步完善“走出去”政策的综合配套功能。

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进程,综合应用财政、税收、信贷、外汇、保险、信息、中介等指导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境外投资主体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里出台的财政贴息、资金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境外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并利用中国信保公司《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对境外企业提供预警服务信息。重新修订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业务资金的扶持对象、扶持范围和鼓励重点,逐步制定全省优先“走出去”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积极筹备设立境外投资基金,从国家省级“走出去”专项资金中每年划拨一块资金,同时吸引境外投资企业投资,一方面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境外投资的政治性风险,另一方面解决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现金流问题,为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造综合配套的政策环境。

四、进一步简化项目核准、人员出国、设备出境等手续。

首先应该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未核先办的问题,着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从审批核准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以便捷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使境外企业愿意纳入国家监管的正式渠道,并能从国家内外政策中获益。其次,针对民营企业人员“走出去”壁垒高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切实改变传统的人员出国审批办法,允许境外投资的民营企业人员办理因公护照。常驻人员(含技术员、熟练工人、聘用人员)外派,由外经贸厅主管部门直接出国批件。第三,协调解决好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在设备出口过程中遇到的核销难、退税难、贴息难等问题。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设备出口可凭商务厅主管部门出具的“境外企业货物设备出口清单”和境外企业批件等,向外管、海关、税务部门办理境外投资企业设备出口“核销不结汇”和出口退税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