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1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71-02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同时也受到了当今社会破坏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当今社会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水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威胁着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地球生物的生存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刻不容缓。

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

当今社会,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主要以物理监测方法、应用化学的反应监测方法以及生物监测方法,这三种方法进行监测。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类型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常规监测方法。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分析方法来进行监测,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相应的先进方法来进行监测。第二类,自动监测方法。根据欧盟认可的、美国EPA认证的、中国环保部认定的相关仪器分析方法来进行监测,并且根据中国环保部批准的相关技术规范进行监测。第三类,应急监测方法。针对有国家标准方法的项目,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监测。针对没有国家标准方法的相关项目,可以用等效方法进行监测分析。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对地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监测能力各不一样,特别是针对有机物污染的监测能力方面能力更加薄弱。

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等级

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等级按照以下条件进行分级,主要分为三级。第一是项目各种污水的排放量,第二是地表水水质的复杂程度,第三是收纳污染水域的水域规模以及对这部分水域中水质的相关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各种污水的排放量、构成污水的水质情况、收纳污水的水域情况以及其当地的水质要求,当地地面水环境监测评价与当地环境的实际调查、针对当地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总结相关结论等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规范。

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的目的

针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并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如何能改善地表水的水质环境和如何控制污染地表水。

2.3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结论报告

针对实际的调查、预测、分析,进行编写评价工作结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地表水环境的现状介绍、该工程的分析情况、当地地表水环境的相关介绍、该工程对地表水环境预测和评估的相关结果、针对地表水环境的保护意见。

3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处理措施分析

3.1 严格控制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

第一步,在进行地表水样品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样品中除了要监测的物品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杂质成分,极有可能影响监测的结果,针对这些杂质成分要提前进行处理并且将这些杂质进行去除,使样品的检测范围在仪器可检测的范围内,能更加准确的测出样品的分析结果。第二步,对需要进行监测的仪器进行校对,并且对仪器进行检测,保证它处在最适合的工作状态。第三步,对实验中需要应用的试剂进行选择,选择的试剂要符合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分析等级的条件为前提,选择最优、分析结果最好、化学反应最明显的先后顺序进行选择。第四步,做好实际考察的收集工作、道路运输工作和后期保存的工作。实地考察收集到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收集的数量应满足分析的需要。样本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样本在进行分析之前的完好,没有受到污染。第五步,制定监测方案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范围的采样,并根据监测的基本理论、样品监测的基本浓度以及各种水质样本的特性为基础,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根据相关的结论,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过程全反面的控制质量问题。

3.2 科学合理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结果

现今监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可以很准确的将数据进行监测出来,将这些监测因子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这些综合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方便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3.3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精准度

由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也就需要有关部门的监测人员数量需要增多、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要有所提高。因此,怎么合理的支配相关部门的人员分配问题,确保监测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等相关问题摆在当前。同时,加强信息监测设备的投入,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设备,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准则,为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精准度。

3.4 地表水环境质量处理措施的原则

第一,要科学合理、使环境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第二,要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保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面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积极的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的倡导将污染扼杀在源头,同时,也大力的发展清洁技术和对产生的废物的综合利用,争取变废物为宝的原则,节约经济效益;第四,要将污染和防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战略方针;第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制定出可实际操作的方案。

4 针对某条河流进行实际分析

①该条河流的实际情况介绍。该条河流贯穿着当地的母亲河,当地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来源于这条河流,同时,这条河流也关系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大部分地区处于农村地区,村镇对于污水处理没有相关的计划措施,使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处理系统匮乏,造成大面积的河流遭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饮水问题,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一问题引起了当地有关环保部门的重视,并将这一情况进行上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理。

②针对实际情况当中,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处理措施规划。水是生命的重要载体,水环境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当地实时监测表明,当地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氮、磷超标是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目前最先进的生物法(生物脱氮技术)进行治理。

③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处理措施的原则。第一,坚持长效治理,做好地表水环境的保护措施,控制污染源头,将污染源头扼杀在源头。第二,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第三,加强当地的自然环境、水环境,提高该河流的水体自净能力,使河流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的提升。第四,加强倡导水环境生态意识,提高公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人都有责任维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大环境。

5 结 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水是生物体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给人类生存提供保障,但是,水也有着不可捉摸的性情,它的毁坏能力使我们无法抵挡。要想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迈向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第2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质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适时了解区域各类水体的水质现状,掌握水质变化规律,查清水质污染的原因,为水环境保护以及水污染防治立法、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水环境安全。

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起始于2O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质监测对象也从最初的少量河流、湖库、饮用水源地的抽查监测,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重要地表水体和所有城市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例行监测。这些水质监测工作,为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保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监测项目较少,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由于缺乏现代环境监测必备的大型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同时更缺乏能够操作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人才,二三线城市环保系统的水质监测能力整体不高。绝大部分市县监测站目前只能开展常规水质指标监测,尚不能开展国家标准规定的特定项目监测。

2. 监测网络不健全,二级站监测任务过重

在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大部分水质例行监测任务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都压在市县二级监测站身上,二级站监测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上我过地域辽阔,采取水样量大,费时费力,更加重了二级监测站的工作负荷。在此情况下,二级站的监测工作质量必将受到影响,水质监测频次也难以增加。

3.水质监测质量不高,不合理监测数据经常出现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站都比较重视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但由于受监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限制,各级监测站识别和分析不合理数据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上报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中错误数据和不合理数据经常出现。错误的监测数据不但不能如实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甚至还可能导致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政府威信的降低。

4 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监测数据向环境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好坏反映了监测站综合技术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目前,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通病”。大部分监测站只注重实验室检测和报出监测数据,不重视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问题;编制的水环境质量分析报告,大多只是对监测数据的描述和简单分析,没有总结出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也就提不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水质监测对策

根据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对策。

1. 制定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保障水质监测科学发展

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是保障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制定出满足未来较长时间发展需要的科学先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同时,制定出满足未来5 -10年需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规划、环境监测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水质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从而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

2. 健全三级监测机构,实施网络化分级监测与管理

首先,在建立健全县市级监测站,或以地州分站或派出站的形式,分片区成立网络分站,从而形成比较健全的环境质量监N-级网络体系,依法保证网络运行经费;其次,将监测水体按重要性分为国控、省控、市控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监测技术方案和要求,分层次开展水质例行监测,使水质常规监测任务逐步向县市级监测站转移,从而使地州级监测站从繁重的常规监测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作用。

3.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水平

近期,应多方筹措争取能力建设资金,依据监测任务和职责的不同,分别为一、二、三级监测站配置齐全各自所需的大中小型分析仪器,全面提高各级监测站的水质监测能力,并保证国家规定的109项水质指标全分析能力,逐步开展水定有机污染物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和底泥监测,使监测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水质状况;同时,开展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填补水质自动监测方面的空白,提高水质监测时效性和预警预报水平。

4.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监测队伍技术水平

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是限制新疆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技术培训。一是适当提高全系统人才引进的门槛,保证引进高素质对口专业人才,为监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大力加强监测技术培训,建立国家、省、市三技术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并开展针对落后地区的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和轮训,强调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并重,从而使整个监测队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5.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各级监测站,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E2oo6]114号),大力加强并规范地开展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QA/QC)工作,实施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尤其加强水样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将质量管理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减少不合理数据现象。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环保部实施“环境监测质量行动三年计划”,采取各种质量控制形式,全面提高新疆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

6.加强综合分析和技术交流合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出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规定”或“环境质量报告编制技术要求”,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指导各级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基层监测站开展综合分析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与水利、地矿、城建等部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及基础信息共享,建立区域或流域水环境质量会商及技术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环保系统自身监测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 中国环境监测,2005,21 (1).

[2]王心芳.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 (1).

[3]李国刚,万本太.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004,20 (6).

[4] 齐文启,陈光,孙宗光.水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3,(6):8― 12.

第3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以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为根本目的,鼓励国家或者企业在做出规划或者是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具体的概念是指对国家实施项目、区域的开发计划以及正在议定中的企业建设项目具体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并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政治社会安定有非常重要作用。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2.1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运用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成分和组分去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并且探索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了强化环境管理而应用技术手段监测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过程。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方案要求环保部要建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并负责日常运行随时掌握全国各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行时期是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从职能方面来看,在我国负责实施环境监测行为的是环保局下辖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监测行为的实施单位是环境执法过程之中具有法定举证资格的单位,也是法定环境技术鉴定和仲裁机构。

2.2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内容根据阶段不同分为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两部分内容,这当中前一个阶段的环境监测尤为重要。调查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寻找适合的环境因子和监测对象,而后根据被检测项目的经济条件、评价等级和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去选取科学的监测方法对适用检测范围制定优选的监测方案。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在工况稳定的前提下做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敏感点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其中所监测的污染因子必须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确定的污染因子。

3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3.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数据,所以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需要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环境状况调查,只有全面的、系统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环境数据,进而才能全面对所得环境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拟建项目地准确的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当地的环境容量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需要重点调查分析的对象,综合考虑当地的条件与特点,合理预测环境的变化趋势并且寻找污染源,结合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做出更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

3.2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监督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需要环境监测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作为基础保障,但是同时环境监测工作所得到的数据也能够对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并且真实的反应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而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所得到数据去分析判定。同时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动态的将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的呈现出来,这非常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及时的去发现并调整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自身的一种监督。

3.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包含项目环境、环境影响预估、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以及最终报告书等等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以环境监测的科学数据为依据的,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出来之后还会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用分析所得结果去判断项目环境评价的可行性。环境监测是贯穿环境影响评价整个体系环节的,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所以环境监测就可以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好的监测作用。

3.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也面临着由于仪器使用率偏低、监测点位不全以及工作内部动力不够等原因所造成的监测质量不够的问题,在环境监测的实际作业中,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对整个监测工作带来干扰和限制。对于监测工作来说所使用的仪器都有标准的配置,可是很多环境监测单位却只是按照基本配置要求购买了仪器,但是在作业中使用率却很少,造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够。还有很多时候会出现监测点不全而造成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这些大多是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这也会令监测数据出现不够准确的情况。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监测工作的经费和时间都出现问题,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监测步骤被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压缩甚至省略掉,为了节省时间不按照环保规范操作处理污染物,这都会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不高,无法提供科学的环境质量数据。此外,生态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内容,可是该项监测目前多数只是走形式,因为技术方法和数据表现形式上面的缺陷,这项工作显得毫无实用价值,这也会造成整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目前来看,大力推广并且使用新的技术,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明确其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手段。

4结束语

第4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lO.121.02

1、前言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现场采样方案、分析测定方案、数据处理方案等重要步骤共同构成了环境监测体系的整体。如进一步细分,上述工作还可分为监测网点划分、采样时间及频次确定、采样方法选用、样品储运工作、样品处理步骤、监测方法比选、数据处理过程、监测报告出具、综合评价分析等十余项工作。由于环境监测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有关部门制定环境管理措施的方向、目标和程度,所以最终得出的监测结果是十分重要的。受结果影响的因素所限,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思想倾向。

在开展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测人员往往过于重视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环节,却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样品前处理、信息传输等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手段。这种对于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忽视,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部门对环境管理措施的实际制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环境监测中的管理工作提高重视。因此,加强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是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增强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始开展计量认证工作,从组织机构、设备仪器、工作人员、规章制度等方面考核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末,《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正式颁布,该项文件对监测机构工作质量的要求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全面、规范。2007年9月,《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首次将质量管理正式列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人员考核、持证上岗等管理工作;并通过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的方法,保证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前处理、分析及数据汇总等步骤的工作质量。可以看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推行质量管理,对推进监测工作的全面有序发展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监测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涵盖了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步骤和环节。在设置监测点位、执行采样过程、分析测试样品、处理监测数据等过程,均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规定),从而保障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信息能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各地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当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具体而言,主要是质量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合、执行不到位,使得各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监测点位及监测频次设置随意、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质控工作不够严格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监测站工作人员应转变“轻管理、重数据”的错误观念,将严格、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纳入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质量分级、污染源监督评定、环境管理工作、污染事故仲裁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步骤。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是完善监测机制,保证数据公正、权威的关键,对推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每名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要树立管理意识和观念,抓好质量管理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把监测数据的误差尽力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3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的方法

为了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从监测点位的布设、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以及分析审核均应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由于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环境监测过程,因此只有探寻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名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应深刻认识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全面推进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后续保障。

(1)在监测布点、频次选取工作中加强质量管理

为了使得环境监测工作中采集的样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监测人员首先应对环境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特征污染物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并考虑气候、水文、周边等环境因素对监测点位的影响。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应全面考虑城市布局进行布点工作,使得所选点位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具有代表性。在进行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时候,应通过综合生产工艺、排放特征和排放规律等因素,并结合现场勘察后论证布点采样的位置。在环境监测的频次上,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应尽量在每年的同一季节和时间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条件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更确切地掌握所监测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对于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应调查排污单位的工况和排污时间,从而确定监测时段和采样频次。

(2)在技术操作、现场采样中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采样技术是确保样品准确性的关键要素,监测人员应系统学习不同样品的采样技术规范。在实际采样过程中,针对样品的特征选取相应的采样方法、采样设备或工具等。对于一些排放特殊污染物的监测项目,采样工作应进行现场固定,从而保证采集样品浓度切合实际。对于采样记录应据实记录并填写齐全,在样品运输中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整个现场采样工作应保障过程规范、数据严谨,将采样中可能存在的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场采样工作结束后,监测人员应及时检查仪器设备,与同组人员共同核对仪器的数量及编号,并切实做好入库记录。现场监测人员应具备仪器常见故障的解决能力,对现场的仪器故障进行同步处理,或对故障仪器进行标示并及时记录故障产生的条件:仪器室管理人员检修无法排除故障后,应联系厂家尽快完成维修工作并填写维修记录。此外,监测机构应定期组织人员,开展仪器检查、维护、保养等工作,将每名员工纳入仪器检修管理的制度当中。

(3)在方案制定、数据处理中加强质量管理

在监测前详细制定监测方案,对布点、采样、质量保证等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在采样过程中,利用现场空白、平行样采集等措施提高监测质量。对制定规划、布点采样、现场监测、样品运贮、仪器检定、实验室分析、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等全程实施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进而更好地为制定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样品的现场测试及后续分析中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科学、严谨的测试分析工作。有必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标准时,应预先检验其等效性或适用性,从而保障数据的科学性。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排除等应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质量手册等。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应基于监测对象实际采用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4)在质控工作、日常监督中加强质量管理

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手册制定质控计划,在日常监测中采取平行样、空白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措施,并及时解决监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建立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等的跟踪机制,对监测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和期间核查。努力推进现场质量监督、监测新技术开发、监测仪器供应商资质评定等配套工作。保障原始记录、监测报告的完整性和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对实验室基础分析,到测试结果的分析判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具体可以从检测限估算、剩余标准偏差等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不断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任务的日益增多,也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环境监测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要求监测人员能够客观分析、灵活应变,用较高的素质来解决环境监测中不断面对的新问题。在监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整体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管理,从而适应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需求。监测站应深入研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开展资质认证、考核上岗、质量评审、信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切实完成监测人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职业规划,从监测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

3、结论

环境监测是精确地测取数据,严谨地解释数据和科学地综合运用数据的过程。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具有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其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的全部措施,是环境监测工作中重要的工作环节。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当前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有效措施。文章认为,面对当前的环境监测要求,监测人员应当开拓思路,从监测的源头到报告的发出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上述措施可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水平,对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l]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资源与人居

环境,20l l(04):56-57.

[2]刘蔚.初探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

201l(03):11-12.

第5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ask,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

三、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四、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五、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六、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

(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七、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

第6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某些化学反应可产生发光现象,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激发分子或原子,当被激发的分子或原子回到基态时,无法承载之前吸收的化学能,这些化学能便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去,产生发光现象。不同性质、不同量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差异,决定发光广谱大小、范围,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定量测算空气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成分与量。化学发光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质量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操作与实现路径简单,光谱分析误差与准确率可基本满足需要。如对硫化物进行火焰化学发光反应,测定精度可达到0.02μgS,以一氧化碳与臭氧进行气相化学发光反应,测定NO精度可达1ppb.以化学发光反应分析物质成分准确度较高,不易受其它因素干扰其主要原因有二:

1)化学发光广谱是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的,化学反应决定受到激分子或原子在整个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而化学反应可通过控制物质成分实现精准控制;

2)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较少:同一种物质与之发生反应可产生发光效果的物质成分种类较少;不同化学反应产生的光谱多不相同。通过对一种光谱进行分析,便可较容易的分析出是哪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常用的动态多功能空气污染监测设备,便可对空气进行实时监测,无需进行分离、沉淀等预处理。化学发光反应符合率、精确度较高,应用于空气污染测定,无需太多复杂的设备,一般只需滤光片与光电倍增管即可。同时因化学反应、设备操作、分析过程较简单,应用化学发光测定空气污染,速度极快,可实现连续、实时测定,有助于获取更多的样本。总而言之,化学发光法是一种理想的空气污染监测技术。

2几种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化学发光法测定

2.1一氧化碳测定测定碘的五氧化物与一氧化碳产生化合反应中碘含量的增减是检测一氧化碳含量最精确的化学检测法,但该法仅适用于烟道气与废水中的一氧化碳测定,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灵敏度较差。利用装有氨磺酰苯酸银的硅橡胶膜渗透装置,滤过一氧化碳,生成淡黄色-褐色胶态银,可测定2~80μ/l范围内的一氧化碳,但该法反应速度较慢,不适合环境空气一氧化碳实时监测。目前综合效益最好的测定法为:通过元素钯与酸性氯化物溶液中的碘酸盐发生还原反应,萃取阴离子,以焦宁G为反离子,在535nm处测定萃取物的吸光度,精度范围达到1μl/L,适用于测定交通环境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2.2氮氧化合物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环境空气氮氧化合物检测的推荐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建设一套具有两支吸收瓶的反应设备,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粉红色偶氮染料,滤过的一氧化氮通过氧化管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成二氧化氮,被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发生反应。应用分光光度法对产生粉红色偶氮染料过程中的光谱进行测定,其在波长540nm处吸光度与吸收瓶中的二氧化氮含量密切相关,计算两只吸收瓶中的偶氮染料可测定环境空气中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水平。该法适用性良好,准确度高,反应溶液稳定,保存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氮氧化合物检测方法。

2.3二氧化硫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标准推荐技术方案,该技术起源于美国,自1982年引入我国,并逐渐得到推广,经过十数年验证改进,其技术路径已基本成熟。该技术主要实现路径与原理如下,通过吸收瓶中盐酸副玫瑰苯胺储备液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对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反应进行分光光度法检测,计算二氧化硫含量。工作场所检测标准为:标准曲线浓度范围0.60μg/ml~1.60μg/ml,对所生成的化合物在575nm处分光度在20℃±2℃水浴环境下处理15min进行显色对比分析,检出上限为1.6μg/ml,实际标准限为:0.45μg/ml;环境空气监测标准为:标准曲线浓度范围0.050μg/ml~1.000μg/ml,测定波长577nm,20℃显色,时间20min[5]。该法适应性强,在多个省市地区经过实证验证,抗干扰能力极强,试剂无剧毒、廉价易得,吸收效率高,溶液室温下稳定性强易保存,采样最佳吸收范围与光度宽度范围易于控制,技术易于掌握,是一种较理想的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监测方法。

2.4铅元素测定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危害极大,近年来,血铅中毒事件频发,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空气铅含量水平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生命健康。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空气铅含量测定技术方案,通过吸收瓶滤过膜直接采集空气中的铅元素,经消解制备,直接吸入空气,通过乙炔火焰进行原子化,获得283.3nm分光度,一般采用空心阴极灯测定,据吸光度与金属浓度定量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环境空气铅元素测定方法,将富含铅元素的溶液吸入空气,经过石墨管,在高温环境下原子化,发生发光效应,通过铅空心阴极灯发射谱线,测定波长283.3nm,一般来说辐射光特征与其居石墨管的距离有关,两者呈反比,通过测定能量吸收情况,计算铅元素浓度,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灵敏度、精确度并无优劣之分,均适用于空气中铅元素测定,但从实践操作来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操作更简单,影响吸光度因素较少,抗干扰能力更强,回收率更高,适用于日常连续监测。

2.5臭氧监测测定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较多,包括碘量法、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靛蓝二磺酸钠(IDS)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等,其中IDS是目前我国环保总局推荐方案,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试剂稳定等优点。IDS溶液吸光度曲线与浓度密切相关,在1610nm处达到最大吸收波长。IDS与臭氧以1∶2摩尔比进行反应,通过计算吸光度,分析溶液浓度改变情况,进而定量测算出臭氧含量。

3小结

第7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北江流域 自动监测 网络

1 前言

我省地表水常规监测布点常规监测断面从1995~1999年进行了优化布点研究,之后还不断优化,优化后的点位和断面布设基本合理,能够较全面反映全省地表水总体水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北江流域重金属研究与风险源的调查分析表明,流域集雨区矿山资源丰富,矿山开采以及加工冶炼业发达、涉重企业较多,存在极大的重金属污染及潜在事故风险,依靠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难以及时捕捉到水质的异常变化。自动监测能连续实时的监控水体变化,但由于目前布点及监测项目十分不足,应完善自动监测站点,在流域一些风险源、工业集中区、敏感性企业、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下(上)游增加自动监控断面,重点监控与上游排放废水性质相关的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毒害性较大的污染物,与常规监测断面有机结合并形成监控网络。

2 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结果比对

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比对分析是基于北江流域已开展重金属监测的乐昌坪石、韶关高桥与三水大塘断面的自动监测与常规监测数据。

2.1 乐昌坪石断面

2012年乐昌坪石断面自动监测数据显示(图1),砷、铅、铜、锌和镉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488μg/L、0.67~31.69μg/L、0.27~53.43μg/L、1.07~196.0μg/L、0.05~3.5μg/L;砷、铅、铜、锌和镉各种重金属的总体水平(平均值、中值及75%数据)均小于Ⅰ类水质标准;铅、铜、锌和镉全年数据均小于Ⅲ类水质标准天数;砷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超标率为4%;常规数据2012年乐昌坪石断面砷、铅、铜、锌和镉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5~39.5μg/L、2.50μg/L、5.00μg/L、2.5~90.0μg/L、1.00μg/L;2012年乐昌坪石断面铅、铜、砷、锌和镉的总体水平全年均小于Ⅰ类水质标准。值得关注的是:

(1)相对高值多以一种形式出现:铅、铜、锌和镉高值多同步出现,出现时间在下午14~16时之间。经反复跟踪查明与武江上游湖南来水有密切关系;

(2)自动监测数据发现,雨天(浊度大于50NTU)时,也存在一定的高值,主要来自面源与底泥的影响。

(3)图6-1显示常规数据,2012年乐昌坪石断面铅、铜、砷、锌和镉的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全年水平均小于Ⅰ类水质标准。比对发现,常规数据由于监测频次有限,不能实时反映水体中重金属的变化及变化趋势,无法及时捕捉重金属超标及异常值出现规律。因此单一的常规监测无法满足水质预警的需求,亦无法跟踪研究水体变化及变化规律。

2.2 高桥断面

2012年高桥断面自动监测数据显示(图2),铅、锌、铜和镉的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36.01μg/L、0.5~56.3μg/L、0.5~155.14 μg/L、0.05~4.94μg/L;2012年高桥断面铅、锌、铜和镉的总体水平(平均值、中值及75%数据)均小于Ⅰ类水质标准,铅、锌、铜和镉所有时间均小于Ⅲ类水质标准。

常规数据(图2)显示,2012年高桥断面铅、铜、锌和镉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5~7.00μg/L、0.05~2.90μg/L、3.80~54.33μg/L、0.05~1.10μg/L;2012年高桥断面铅、铜、锌和镉的总体水平全年均小于Ⅰ类水质标准。

同样,对比常规数据和自动数据发现,常规监测重金属浓度大部分低于自动监测重金属浓度,常规监测无法敏锐地捕捉到水质出现的异常状况,最主要原因是受常规监测的条件所限无法实现高频次的采样分析。

3 整体思路

自动监测数据因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全流域自动监测易于网络化管理和共享环境监测信息资源,因而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布和无可比拟的时间分布,在流域水质预测预警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流域内地表水重金属监控现状,结合历年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分析总结,提出建立流域性的地表水质量监控网络需求和建设目标。然后,根据需求与建设目标,进行总体框架设计:充分发挥自动监测及时性与预警预报功能的优势,从流域监测网络和网络化质量管理两个主要方面开展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深化网络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构建网络化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实现流域监测网络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4 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完善的自动监测网络

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发展很快,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预警预报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动监测高频次监测的优势,将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有机互补地结合起来。为了充分了解北江流域水质变化,探索其变化规律,应全面开展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控主要干流与一级支流的重金属变化、迁移与迁移规律,开展流域自动监测网络站点优化设计、监测仪器及监测技术配置与集成应用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引进、改造或自主研发适用于流域地表水与底泥质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完善的各类水质自动子站。

4.1 区域监测网络优化设计

采用如模糊聚类法、经验指数法、统计检验法、水质模型法和综合分析法优化完善北江流域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站点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并利用长期可靠的监测数据对优化方案进行持续验证与改进,为我省其他流域开展类似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4.2 站点合理配置

根据流域沿程各类功能区特点、特征污染物来源、人口密度、辐射范围等条件,分别设置背景站、常规站、特征站、超级站和移动站5类站点。

4.3 监测网络支持技术

应用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运行状态监控;开展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和技术研发;编制监测网络支持实验室建设的技术指南。

4.4 监测方法与仪器比对

以立体监测网络为平台,开展不同监测方法、不同品牌仪器的性能比对研究,掌握各种监测方法、仪器的优缺点,为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仪器选型、技术集成提供基本依据或参考。

4.5 监测仪器设备改造与研发

根据流域环境特点、技术趋势和国家环境管理的需求,对监测仪器设备开展改造、升级、完善和研发,为提高监测仪器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4.6 监测网络仪器配置与集成

利用监测网络对仪器设备进行长期和系统的优化配置、比对验证和整体集成实验,提出并积累不同功能站点监测仪器的配置指南或标准,为我省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管理以及持续完善提供技术参考和应用示范。各类站点功能范围详见表1。

5 重点完善站点合理配置

根据流域沿程各类功能区特点、特征污染物来源、人口密度、辐射范围等条件,分别设置背景站、常规站、特征站、超级站和移动站5类站点,各有侧重地对5类站点配置不同的监测参数。

拟在浈江支流城口断面、丹霞冶炼厂排放口下游断面、北江干流孟洲坝断面、褰汇入北江前等四个断面建设4个水质常规站;在一级支流:南水、马坝河、连江、江、笔架河、秦皇河、滨江、绥江等,以及武江上游湖南与我省交界的黄圃河敏感断面共9个断面建立特征站;现有5水站根据功能范围改造扩建,如表2和附图所示。

5.1 超级站

韶关高桥子站是我省2004年投资建设的水站,为韶关市与清远市的交接断面,监测指标有五参数与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2011年增加了重金属铜、铅、锌、镉,在重金属监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将韶关高桥子站扩建改造,尽可能完善地表水24项监测项目,增加锑、铊等污染特征项目及流量,升级为超级站。

5.2 背景站

三个背景站包括:已建南雄昆仑子站(浈江与江西交接断面),在建三溪河子站(三溪河与湖南交界),建议增设的城口水子站(城口水与湖南交界)。

5.3 常规站

完善已有的乐昌坪石子站、七星岗子站、三水大塘子站,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增强监测能力,尽量覆盖地表水标准24项监测项目。此外,建议在锦江凡口铅锌矿和丹霞冶炼厂排放口下游增设仁化锦江子站。

5.4 特征站(简易站)

在一级支流:南水、马坝河、连江、江、笔架河、秦皇河、滨江、绥江等,以及武江上游湖南与我省交界的黄圃河敏感断面等11个断面建立简易自动特征站。

5.5 移动站

配置移动车或移动船,增强应急监测能力。在发生紧急污染事故时,可迅速灵活地针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实时监控,为事故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6 结束语

通过对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污染事故的分析表明:手工常规监测无法实时跟踪水质变化及变化规律。因此单一的手工监测无法满足水质预警的需求。

通过自动监测结果与手工监测结果的比对分析可以证明,两种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自动监测的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水体的水质状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北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事故频发的背景下,自动监测的高频次的特点能更好地实时监控水体变化,及时捕捉水质的异常变化,符合目前北江水质监测工作的需要。因此,需要根据流域沿程各地区特点,分级设置背景站、常规站、特征站、超级站和移动站等5类站点,各有侧重地配置不同的监测参数,与常规监测断面有机结合,形成更加具针对性、高效的监控网络。

【参考文献】

[1]唐永銮,广东北江流域的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2]贾振邦,梁涛,林健枝,吕凤伟.香港河流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4):485~492.

[3]龚玲兰,奚小双.河流重金属的分布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17):1~6.

第8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39-02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DONG Wen

(Bengb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40)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destruction intensified,the monitoring of our rural environment was strengthened.The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nitoring;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环境污染程度随之加剧。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各地市环境监测能力也逐渐加强,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却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农、畜、水产品质量,直接危害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包括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等)、氮磷营养物质、畜禽粪便、农膜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通过降水或人工灌溉等自然及人工行为,对农村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农业面源在整个污染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农业源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3%,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排放总量的43.7%。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农业土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体,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933.34 m2,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533.34 m2的警戒线以下。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2亿hm2。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国际安全使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土壤残留大量的氮、磷和有机污染物,使得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致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废氮、废磷随着土壤淋融、地表径流等进入湖泊、地下水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大量的农药有机、无机残留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国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已占世界化学氮肥的1/4,且研究表明,主要的温室气体N2O的排放量与化学氮肥的施用量紧密相关。

农膜的推广使用,致使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耕地土壤结构,使土壤孔隙减少,降低了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土壤含水量,影响植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致使作物产量降低,破坏了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4]。

虽然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规章和标准,但因为农村地域广大,县级环境保护部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部分畜禽养殖场建成后,畜禽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2 工业企业污染

乡镇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但环保投入偏少,甚至有的企业未采取任何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从城市迁入郊区的工业园区,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的农村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大量城市垃圾在郊外堆埋、堆放、焚烧,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巨大。

1.3 居住环境及饮用水源污染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自来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建成一批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农村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许多村庄的居民并不使用管网自来水,仍旧饮用水质难以保证的地下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已建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为无人维护,设施运行不正常甚至停运,生活污水依然乱排,生活垃圾缺乏集中堆放、处置设施和场所等,这些依然会对农村居住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1 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2001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2个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国57个“菜篮子种植基地”、15个污灌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开展调查,内容涉及土壤、灌溉水、环境空气和农产品等。

2006―2010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项活动,建立了全国土壤样品库和数据库,基本摸清了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及污染状况。2011―2013年开展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

2009年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各省级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监测范围包括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和土壤,从2009年每个省份至少监测3个村庄,发展为2013年各省至少选择10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试点监测,同时在典型区域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村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逐年扩大。如安徽省从2009年的9个村庄扩大到2014年的16个县48个村庄。

2.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指标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具体指标见表1。

3 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数量偏少,代表性不足

虽然农村环境监测的试点村庄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监测村庄数量已达798个,但是相对于我国60万个以上行政村来说,这个数量还是偏低,代表性明显不足,覆盖率较低。

3.2 农村环境监测能力不足

农村环境监测的内容涉及到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监测任务重,但经费极为有限。农村面积广阔,县级环境监测站应为农村环境监测的主体。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部分县级监测站依然没有配置适用于与农村环境监测的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基本仪器,有的县级站虽然配置有相应的仪器,或因为人员有限、无相应的技术人员操作仪器,或无相应的场所放置仪器,仪器设备只能搁置不开箱。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依然由省、市监测站完成,每次采样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路程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5-6]。

3.3 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

空气连续监测相对于手动监测数据更具有代表性,而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3.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宣传不到位,奖惩措施有限

缺乏有力的宣传,农村居民没有深入了解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无法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对生产生活、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有限的奖惩措施无法提高农村居民对保护环境的觉悟和积极性,乱排乱放现象依然严重。

4 农村环境监测对策

一是扩大农村环境监测试点村庄的范围,对监测能力有限的地区,可适当调整农村环境监测指标,逐步投入提高其监测能力,进行阶梯性扩项,最终达到全分析能力。二是根据各级监测站的特点合理分配省、市、县级监测站的工作重心,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县级监测站人员、仪器设备的配置工作,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县站逐步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能力要求。三是增加农村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四是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建立垃圾集中处理中心,合理堆放、有效处置。五是加强对“农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后续监管工作,制订奖惩措施,加强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六是加强对农村周边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控制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七是增加各种经济鼓励措施,使农民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减少对农村水、气、土壤环境的污染。八是增加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测及管理工作,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大事,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变被动为主动,承担其日常监督职能。

5 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保护农村环境、保持农村生态平衡,是人类正常生存的基本保证。农村环境监测刚刚起步,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开阔思路、勇于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和措施,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尽责尽力。

6 参考文献

[1] 赵晓军,王晓雯,孙聪,等.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12):128-133.

[2]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6):1-4.

[3] 张雪稠.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4] 吴岩,杜立宇,高明和,等.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1):64-67.

第9篇: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

关键词:法规政策;环境监测;检测技术;管理力度;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8202

1 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展开的基础。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不够完善,监测过程控制不到位,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分析

环境检y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环境中有害的和有益的要素含量以及生活排放量进行跟踪检测,将检测的标准与环境科学状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自然环境的状态。环境检测的结果将会为进一步的环境治理和政策管理提供最基本的客观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对于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十分关注,并从法律层面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了约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印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从管理结构、工作人员资质、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以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利于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3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体制是相关组织机构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均可归结于体制的缺漏,例如:我国环境监测体制中尚且还未设置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或是虽然已设有质量管理部门,却未能够全面参与环境监测工作中,效果不明显;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交叉问题严重,以致于在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协调等方面出现问题,质量管理未能够获得应有的实效。

3.2 环境监测数据精准性得不到保障

现阶段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现象严重,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模式比较落后,基本以实验室分析法和现场检查法为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实际需求。同时,在选用监测指标时缺乏全面考虑,指标类型及数量较少,难以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

3.3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迟,因此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很多从业者未系统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则必然无法更好的指导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质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4.1 完善管理体制,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提供坚实后盾

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措施,对此必须完善垂直管理制度,开展“省、市、县”三级管理,以完善的制度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供坚实后盾。

(1)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减轻基层环保单位的压力。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以实现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统一开展、统一考核,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环保法》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对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完成事权上收工作后,国控站的监测数据依旧与地方共享,相应的地方也有义务支持、有权利监督国控站各项工作的开展。

(2)改革省以下垂直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一是实行“省级考核、省级监测”管理制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公正、独立;二是县级监测机构做好执法工作,同时上收市环保局开展统一的管理,切实实现测管联动,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县(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部门应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有效规范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4.2 加强环境监测网络,为环境监测质量筑起坚固堡垒

(1)统一布设环境监测点位。根据我国《环保法》第十七条要求,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与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监测网络,统一布设环境监测点位,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为指导,构建水、空气、土壤全方位监测网,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统一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全面梳理大气、水、土壤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对全部例行监测项目涉及到的样品采集、贮存、分析、评价等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和更新完善,使所有监测参与主体的监测活动在同一技术标准下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人员应对每项的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检查记录表上签署自己的姓名及检查日期,便于明确责任(表1)。

(3)统一仪器设备保养维护管理。一是建立专门的设备档案,在设备统一位置粘贴标识性的标签,标签上应注明设备的名称、型号、重量、厂家、上次审计日期等;二是根据相关标准对设备定期校准,并填写校准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校准日期、校准前数值、校准后数值以及偏差值等,在仪器的使用有效期内使用仪器;三是制定年度核查计划,根据计划内容详细核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四是定期保养设备,并填写保养记录,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重量、锈蚀度、灵敏性等信息;五是制定仪器使用条例及操作规程标准,每次使用仪器都要对使用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六是安排专门责任人对设备进行管理,保证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标准操作,确保设备在工作中的正常运行;七是完成现场样品采集工作后,监测员要检查和清理设备,将设备送回库前,要对出入库的设备型号、数量等信息进行核对,做好交接记录;八是监测员应具备基本的设备故障排除能力,若无法排除故障应及时在设备上注明并返厂送修,在维修期间随时与厂家保持沟通,了解仪器维修进展。

(4)推进监测信息化建设。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全面开展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化共享建设,为各部门、结构提供信息查询途径,同时通过环境质量信息的公开,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可靠度。

4.3 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保障环境监测事业的全面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是监测人员,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体工作开展效果,对此必须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环境监测的相关领导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培训工作做到足够的重视,每个月安排专业知识和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如常用的监测方法(国标法、快检法)、检验项目的国家标准数据、仪器使用注意事项、GMP良好操作规范、5S管理内容等。

(2)强化考核制度。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月度绩效评分中,考核连续多次不合格者,可以暂扣上岗证件,严重者可考虑降级处理,直至考核合格可恢复。此外,也可开展技能竞赛,针对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适当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监测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5 结语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行为,在今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体系中,要不断总结前期的经验,同时着眼于当下的环境问题变化,不断地研究出新的监测方法,以适应环境变化对环境监测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