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创新科技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科技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科技教育

第1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秉承“满足多元需求、注重个性特色、追求多样和谐、成就多彩人生”的办学宗旨,将多彩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学校更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二七淮东特色的科技立校、科技兴校之路。

淮河东路小学根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经验,量身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科技骨干教师编写了《我爱机器人》科普校奉教材,在校內推行“机器人进课堂”的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将信息技术的奉真面貌展现给学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创建了设施一流的“机器人工作室”和“未来优秀工程师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阵地,学习多种工程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开发各种智能装置。在自己动手设计、共同编程和制作机器人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取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除了有关机器人项目的校本课程外,学校还开展了“多彩特色课程体验活动”。其中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抓手的科学校奉课程非常受学生的青睞。科学组的老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设立科学兴趣班。组织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小问题着手,预设情景,观察思考,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从选择科学创新课题到准备材料,再到撰写实验报告,都由学生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同学们是研究实验项目的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是合作伙伴。小实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如“指纹显现”实验,1个小组做了无数次,实验结果却不理想。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灰心,不放弃,通过查资料找到原因,更换材料继续尝试,最后终于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默契合作,在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同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內化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校采取自主体验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的角色,也充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综合性角色。让学生学习操作机器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只是1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无论是机器人比赛还是科技创新竞技,都是学生的比賽,学生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如鱼得水,操作时得心应手。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求知的欲望,提供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校采用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查找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方法作出分析与评论。

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每1个学生的潜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有特长和才能突出的学生,老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缺乏信心的学生,又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法,适当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进行改进,并继续提供表现机会,使他们逐渐克服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课程的內容、设计方案、实施方法等进行改造,因此教师与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悅轻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的氛围,促进和谐发展。学习者可取长补短,并且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在培养淮东学子科技素养的同时,学校还不忘将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与农村结对学校及学区兄弟学校共享。2009年5月,学校黃河少年队赴台湾参加国际机器人竞審,再次获团体奖。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作为“城乡友好学校”的二七区马寨培育小学的学生和淮东小学机器人比審选手一起远赴了山东、台湾参加机器人竞赛,登上了国际大審的领奖台,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同实现了科技创新梦想,为实现教育均衡再谱新篇。

面对农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亟待专家引领等现状,学校利用“一人双岗”副校长宗晓杰的优势,努力将城市学校科学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法带到农村,发挥城市科学名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助推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

学校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展机器人展示活动,宣传科技创新精神,普及机器人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并逐渐喜欢上这项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担任机器人活动的研究辅导员,吸纳多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推进这项活动的整体合力,从而有效带动了学校周边的社区、兄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热情。

“求他山之石,立自我之新”。在张艳丽校长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心态下,淮河东路小学创新科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科技创新的丰饶土壤中体验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益智、育能、科技、健心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郑州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是1所具有丰富科技教育经验,并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的学校。学校领导有长期的科学教育经验,并从各方面给予科技教育大力支持。学校科技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机器人制作及竞赛方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科学教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第2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一、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德育处分管、教师参与,各学科组及少先队实施落实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带领班主任,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形成了“师生并行,纵横贯穿” 的运行网络。目前全校已形成了一支以校科技辅导员为主,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为辅的科技教师队伍,为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到一名科技辅导员负责一项科技特色项目,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校对科技教育实行倾斜政策,规定把科技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这一切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教师队伍中,人人关心科技教育,人人为学校科技教育建言献策,使科技教育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构建课程,为科技创新寻求新突破

在科技教育的不断摸索前进中,我们发现只有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的创造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才能做到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造就一支科技教育教学所必需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科技教育教学的质量,始终坚持让全体教师认准课堂这一主渠道,利用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科技教育。实践证明,根据各学科不同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机渗透科技教育,是落实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为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落实科技教育的实质在于体现“全面、主动”,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开展科技活动是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科技品味。我校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深受学生的欢迎,科普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我校坚持开展好校园科技节、科普周、科普日活动,除了传统的科学幻想画,科普电脑小报、手工小制作、模型比赛外,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影片、邀请专家讲座,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营造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激励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3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摘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使命和召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落脚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需要有完整人格的创新型人才做为经济驱动力的保障,而目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雷同,人才培养等同批量生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差,考核内容和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忽视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由制度到理念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从学生走入校园,到进入社会的一段时间形成的有使命的、探索、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道德评判的完整人格塑造的大学生为根本目标。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53-02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首先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把创新科技摆在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位置,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一次将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的首位,界此,创新被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伴随着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很多传统行业将被颠覆,也必然需要一系列的创新型人才去推动经济的变革和转型。为此,2015年年初,在国务院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指出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以上方针和精神的指引下,高校义不容辞的应当承担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优秀人才的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科教融合,是时代的召唤,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这也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战略选择。

二、影响人才创新的因素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趋同问题严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炒大锅菜,搞批量生产。学科设置雷同,培养的方向相近,各个院校没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1]。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迷茫,无所适从。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己的专长,不懂得如何利用好大学的四年充分延展自己的兴趣。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是误打误撞,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没有思考,更无从创新。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陈旧,课程设置往往依照之前的传统行业需求,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产业模式和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需要更新课程设置,也需要变革教学内容[2]。否则将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进入岗位后的岗位胜任力差,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弱。课程设置的知识体系密度大而不强,离散有余,深度不够。大学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还拘泥于“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上面过度强调了教的理化,而非“学”的认识和实践[3]。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

3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大学对于学生的考核方法简单化,以试卷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单一化,过于重视理论对实践的考评匮乏,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较为片面,选拔人才常常以“一考定终身”,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只是结果的评定而不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践的过程,这反应出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授索耶博士提出的“授受主义”的弊端[4],培养出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在孤立的记忆阶段,缺乏创造性学习的思维,且容易养成学生对于知识选择的实用主义倾向,缺少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策略

1创新入W导入教育,学生在入学初期应当有短期的专业导入学习,主要了解该专业涉及的领域、教师的特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谈话和让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发掘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模型,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拟规划出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加强各个学科专业的融合,在学分制基础上,允许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发展方向的课程。整个的入学导入阶段目的在于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特长、喜好、习惯,学会自制、有时间规划、培养学习自信。

2践行有使命的学习,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入更专业化的学习。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兴趣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结合行业的诉求两个方面,制定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完成目标学习下的知识体系多元化。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探索启发者,推进探究性、研究性、开放性课程体系建设。

3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变革教学方法,可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大班重理论和原理,小班注重单个领域前沿的探索性研究或思辨研究。根据学生专长,激发探索思考的意识,营造老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混合环境。除此之外,可践行哈佛大学课堂分组协作作业、斯坦福大学的浸润式学习和讨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带领学生的共同参与研究工作,康奈尔大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等教学方法,注重以“问题导向学习”为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包含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在内的兴趣的教育引领价值,注重量才施教上的激励和引导。

4实践多元化人才评价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融合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如研讨、实验室、研究所、实习实训基地、网络、社会实践、研究项目参与、国际交流等,对学生考核评价思维应更为开放,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外,可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测评的侧重点不同采取项目设计、学期研究文章、个人或小组汇报、课堂发言、课程实践等一系列评价方法。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即时的结果的量评,应当是持续的过程性的评价。人才评价要有追踪反馈机制,可采用在校生访谈、毕业生问卷调查、雇主反馈、校友追踪等方法获得毕业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综合能力评价,以反哺在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齐恬雨.国外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6(7):7-13.

第4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经济学专业的特点而言,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经济学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厚。因此,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更高的可塑性。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遵循经济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的比例。根据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以专业教育模块为主,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实践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囊括了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经济学专业特有的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专业上继续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实施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同时不断为学生拓宽视野的课程建设思路,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科发展适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并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创新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专业必修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身特定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包括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不足,只一味地填鸭式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反应,而削弱了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照本宣科或是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接受式教学中被抹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教育创新。

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教学过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不设置实践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以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但目前学术界对世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世界经济学某些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重复。学生可能已修读了与其具有交叉内容的相关课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再重复讲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必修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缺陷,而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应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下文仍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对课程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校教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经济学学科历史较短,课程体系不强,与国际贸易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尚未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因此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应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及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世界经济行为主体)基础上由国民经济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世界规模的有机体,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割裂的国别经济,而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建立该学科的体系,即以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为主线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样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设置形式既符合逻辑思维方式便于学生把握教学思路,又符合该课程是现实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可以将现实的热点问题穿插于课程中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具有较完整教学体系的课程在内容创新上相对较难。针对世界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整理、归纳己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共同点,探索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而世界经济学的教材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实际情况的变化,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世界经济学课程教学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无须按教材内容一一讲解,可以采用专题式的讲授。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专题,既可以介绍教材中所提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原理,同时又联系经济实际,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避免出现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有意识地引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来深入分析问题,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具有理论深度。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既是热点又结合中国实际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选择不同问题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撰写小论文,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发言进行提问,由发言者进行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常用2-3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这些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和组织能力。这种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加深了对世界经济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对中国经济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某些观点推陈出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世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理论发展动态,以多媒体课件作辅助,适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想学习的课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添加到多媒体课件中。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

第5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1.1对创新教育重视度不够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齐力配合,但目前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不足.首先在家庭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错误.多元化社会竞争和两级分化收入的冲击,严重的影响到了家长只重视子女分数,而忽视了寻求创新教育的心态,他们唯恐创新教育会影响到子女的应试考试知识的学习.第二,内容错误.他们只重视子女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子女的心理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三,方式错误.有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主要以溺爱或压制两种方式,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给子女产生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抑制了子女创新思维的开发.从学校方面来说,有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表面上做创新教育工作,其实只是流于形式.某些教师“放羊式”的教育教学又是严重的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社会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特点,社会风气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现象,这一些消极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青少年纯洁的思想.这都潜在的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1.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造成了学校、家庭仅以传授知识教育为中心,只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科考试,而忽视了学生自身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课程制度的统一,僵化也难以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另外,学校又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求,不注重素质教育,只实施应试教育,只注重对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灌输,强化文化教育,弱化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等.忽视了学生自身其它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性.学校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符合主流的东西禁止遏制批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素质发展单一,从而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能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为了应付教学评价,完成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造成学生课程作业负担过重,其个性和身心健康受到压抑,不利于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1.3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的培养不当

我国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依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看,缺乏对新知识的探讨和思考.在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抑制了他们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由于教学课程体系的缓慢发展,出现了课程内容标准单一,结构不合理现象.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课程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不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速度,特别是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又过于密集且缺乏针对性,并与之学生生活和实际相脱离.并且课程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严重失调,这种单一的以必修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对课程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的限制和险隘,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只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教材、教法,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人风格,又由于知识结构老化,一些老教师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只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太程序化而不注重灵活性,毫无新意,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下降.

1.4部分教师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不足

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升学和分数,教学内容则偏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知识,学校为了达到教学评估目标,教师则成为提高学生分数的“铸造品”.另外,部分教师由于多年教学经验,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应试教育教学,不注重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实行讲授法、记忆法、练习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及其不利的.然而,不少教师虽然意识到需要创新,但是由于自身创新意识不足,同时又担心创新教育实施的不系统、不全面,完成不了制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了他们在教学创新上只能力不从心,望而却步.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正确的心理态度,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评价奖励优等生而忽视批判差等生,这种不平等的教育观念都抑制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动脑性,不利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策略和途径

2.1树立新的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建立教育思想体系的一种走向,是促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必须从创新教育观念着手,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废除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其次,在教学体制和评分方面,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侧重转向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改变单纯以分数为重心的现象,力求选拔方法、评价标准、考试机会多元化.再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克服过度保护孩子的溺爱倾向,也不应以学生的分数来决定对孩子的态度,而应注重孩子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点来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决定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价值取向.最后,学校和社会需要改变对于老师认可度的观念.社会不应该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学校也不应该仅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优劣.社会应该以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毕业学生的社会贡献或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评价学校的优劣.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发生改变的时候,社会和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自然也会改变,从而迫使老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中融入更多的创新思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引导和帮助.

2.2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模式,运用发散性思维为一体,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善于因材施教,以创新的思想贯穿教学,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知识结构方面,教师应该拓宽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面,掌握综合学科文化和信息科学技术,将创新教育的原理和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与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去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还可运用创设情境,激发提问、求异发散、引导发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灵活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创新素质,找到适合自身的独具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特点,培养教师由“传递型”向“创造型”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角色转变.并且,学校还应提供全面的教师培训体系,如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抓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主,为教师再创再造学习条件,使他们能够不断的容纳和掌握最前沿的新知识.

2.3革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实际情况来定.这就是实事就是、求实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我国原有的教学内容过忽视对学生规律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思维的开发.现今,改革教学内容要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其核心部分应建立在“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教学体系,建立一种适合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应坚持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融,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指导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引导,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另外,在课程改革上,教学内容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建立最新的与当代生活,科技发展成果,工农业生产相贴近的多元化教材.其教材课程主要以学生特长、爱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增设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力为主的综合创新活动课程,如开设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技能训练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课,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素质训练提供有利条件.

2.4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6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努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求知欲望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创新性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习什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高峰迈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究精神,在创新教育的氛围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的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展现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各种假设和设想,使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假设和设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和发明的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指学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进取、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目标的一种精神状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优化教学目标,将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兼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也许有些教师忽略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培养创新精神的好机会。

教师还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切人点。这些切人点可以是教材相关的思考问题、演示实验或者一道习题,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这些都能激发、鼓励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对于新的重要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造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生命和灵魂。一方面,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显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和结果之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并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潜能。

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动脑和探究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若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按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激情,在追求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个性是指学生拥有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想象力丰富、兴趣爱好广泛、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首先是收集信息资料,可以从图书馆获取资料,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可以采访专家,可以编写问卷调查表,也可以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作出统计,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得出结论。

第7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组内教师的特点,开设了“数字艺术家”的特色课程,课程包括CG电脑插画和Flas制作。课程的设立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如何设计电脑插画和电脑动画的实际问题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艺术其核心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技法形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美术课搬到了信息课上来讲,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去创造,这样使数字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CG电脑插画”或者“Flas制作”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中“CG电脑插画”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CG简单概述(2课时)

第二单元:光与影(2课时)

第三单元:色彩(4课时)

第四单元:卡通与创意(6课时)

第五单元:插画创作(6课时)

以“CG电脑插画”课程中“卡通猫的创作”教学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卡通猫的创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一年级的选修课程,选此课程的学生是在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通常在初中有一定手绘基础,对课程的兴趣较高。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原创以及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掌握卡通猫创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数位板和软件进行简单的卡通猫原创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渐进的学习过程,了解卡通猫的原创过程,从而了解卡通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培养独立原创的习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导入――如何创作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国内外原创卡通形象图片或视频。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中国的文化原创力仍然薄弱。究其原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力”指的是我们对原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不够。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卡通形象的创作呢?今天,以“猫”为主题进行学习。教师展示本课标题:卡通猫的创作。

教学环节二: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

1. 什么是原创?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原创是来自作者的灵感。

2. 创作卡通形象要经过以下过程:①了解原型(真实事物);②简化;③创作(变形,比例变化,错位,色彩变化,拟态等);④卡通形象成型。

(1)原创过程――了解原型

教师简单介绍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学生活动】了解猫的基本构造,利用教师提供的照片,学习猫的基本结构,画一些简单的草图。

(2)原创过程――简化

【教师活动】以猫的形象为例,比较和分析经典卡通作品中的猫都做了哪些简化和保留,夸张强调了哪些特点?

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卡通形象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再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其特有的性格、内涵与外在特征。夸张,通常可从表情、动作或者形体方面进行夸张表现,以达到突出形象个性和性格特征等效果。拟人,将动物、植物、器物等进行拟人化表现是卡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法。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交流发言。

任务1:搜索10个关于猫的卡通形象。任务2:分析卡通形象,提炼出特点。任务3:尝试画出一只具有典型性格的猫的卡通形象。

(3)原创过程――创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卡通猫的创作。操作步骤:第一步,打开猫的图片。第二步,用液化工具对图片进行变形夸张。第三步,用简化的方法绘制猫的外形(包括四肢)。第四步,整理添加表情细节。第五步,添加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原创活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三: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并点评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介绍创作思路,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课后修改自己的原创作品。

教学环节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小结。

教学反思

卡通动画创作的难点是:理解何为原创。是不是模仿日本漫画风格,画画小美女小帅哥就算原创?如果不能给创作界定范围,学生又何以学习创作?原创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步骤和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师首先必须促使学生了解原创的意义和步骤,使其明白原创如何回归原点。通过认识、模仿、掌握、变化的过程去科学创造。我们选定了动物的案例,也是刻意为之。因为目前学生画画日本漫画之风盛行,但日本漫画中动物造型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先入为主”的情况较弱,利于创造。倘若选人,则很容易陷入老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认识猫科动物的基本结构,然后不断地、反复地绘画,理解其构造和形体。最后再结合PhotoShop软件的变形功能去激发灵感,产生原创作品。

第8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创业课程 创新性 教学特征

当今国内形势变化多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变化,创业已经是一种常见的事情。在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以素质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帮助社会及学生培养符合当前形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社会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形成自主创业的精神。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晚,专业性的教育课程并没有一个基础模式,所以笔者在研究当前创业教育的基础形式下,对如何开展创业教育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创业教育因长时间受传统和现行教育体制的约束而一直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陈旧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陈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两方面。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班的授课方法,以副科授课方式进行教育,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偶尔开设名人演讲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无法促进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而且课程体系比较简单,其中仅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几项,创新创业教育课时安排较少,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提供等[1]。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实务层面,未系统、全面地学习创业教育知识。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创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实际上,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课堂上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渠道、心理承受能力、就业方向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述,在课外组织学生参与名人讲堂、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争赛等,课程内容十分受限。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属于副科,对其不够重视,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较少,相应课程的完整性无法满足。当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合理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是在一些高校中仅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如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等,通过设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选修[2]。此种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设置与创业教育理念相违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其二是一些高校利用晚课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学生经过整天的学习,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创业教育相关知识。利用晚课时间进行创业教育本事就是与学校整个教学体系脱轨的表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专业发展形势脱离,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发挥作用[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点,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4]。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的创新能力,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

2.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使其步入社会并合理地运用创业能力和意识,积极地投身自主创业行业中,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3]。之所以我国现在进行自主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较少,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途径不够明确,方法不够恰当、合理,促使学生掌握基础创业教育一知半解,创业教育活动实践性不强,创业意识培养不够详细和具体,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限[4]。高校应加强创业活动宣传,多渠道、多手段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3.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创业教育无法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较低,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老师是由担任企业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担任,绝大多数教师缺少创业相关的经验或体验[5]。因此,组建一支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老师。坚持教授上讲台,成立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和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三、创业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条件

1.涉及性广

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管理学、法学、会计学、广告学、心理学、经济学都有所涉猎。企业在创办之初,管理学可以产生平衡企业内部环境、增加企业创造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效应。而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例如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遵法守法才能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了解经济学与心理学,可以帮助创业者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是如何快速增长企业规模的问题里寻找解决方案。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层面、不同学科门类分别进行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真实的社会经验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多的社会经验,在高校尝试创业活动实践,可以更早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创业作为一种事业,不能单一靠想法与创意,必须让它在社会的滚滚洪流中进行大浪淘沙的选择以证明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这就需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创业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同时,增强课程教育的实践性,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真实的经验,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4]。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创业实践教学就可以通过模拟性的创业方法使大学生经理创业的全过程,这对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需要做到寻找商机、制订计划、组建团队等方面形成优秀的理念。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整体企业运营环境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模拟,大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创业实践基地或者孵化企业实习,通过新形势的创业模拟软件进行相应的模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条理清晰的模式

教师对于创业结构的建构与剖析对于学生起到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一种有效率的创业模式[5]。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对原有知识的结构进行新的添加与更改,在课堂模拟中,学生可以增长经验、加强信念,并养成主动求知探索、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创业是一种思维、过程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它在整个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变化,所以对创业课程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创业课程增强复杂性、创新性、创造性,这种课程将教会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模式,在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将大大增强[6]。

四、教学实践方案案例研究

下面我们以杭州某高校建立的教学模式为例进行研究。

1.学生与学校相互扶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杭州高校在创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上下了很大苦心,学院为了帮助大学生搭建更好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整合各项社会资源,在杭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建立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真实的经验相结合,从2008年至今,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已经成功建立70多家大学生创业实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也达到20家。截至2013年12月,已经帮助26780位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实习与自主创业实践的岗位,目前杭州大学生创业中心已经形成了以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网站创建、手机系统编程等项目为主的产品格局[7]。

2.将创业实践与工学实践良好的结合

工学结合的根本含义是通过教育的形势,为企业与社会的相互需求进行优势的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学院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非常优异的实践环境。杭州大学已经在工学结合与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融合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学院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三方面为例,第一种是积极引进学校外的企业,在校内建立电子商务项目中心,引进企业运作的真实项目,在企业与学院提高的指导下,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运营,目前已经与很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8]。第二种就是将学生外放到企业当中,进行直接上岗的实习过程。第三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团队创建,并且找到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开发及运营。

五、对今后的新形态教学方法的实验

现如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了我们很大便利,而未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网络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下面提出几种具体方案。

1.体验法

互联网能带给学生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而体验法是用真实的网络环境为教育背景,在适合的网络资源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与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体验和熟悉互联网创业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到互联网创业的模式时,可以让学生登录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交易网站,体验互联网商务的特点与模式。

2.演练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方法提炼出的场景,在场景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各方面问题,通过实际的演练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如何分析互联网盈利的模式,并以某交易网站为情景,提出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网站是如何运营的,分析交易网站的收入来源及面对的竞争[9]。

3.模拟法

模拟法主要运用了互联网的连通性,通过互联网为平台,在学生模拟的交易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网络创业经验,使学生在互联网创业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可以与学生所面对的环境相结合,例如,在免费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店,进行免费的宣传营销活动。这种模拟的真实性是非常高的,模拟的过程更接近真实的环境,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

六、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保护创业教育长期稳定,建立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是:首先,高校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学校创业政策制定、创业平台搭建等,具体包括:①负责制定学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创业,并鼓励学生参与,将大学生科研纳入学分制;②负责搭建创业平台,为师生创业提供服务;③加强教师创业技能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学术经营意识和创业能力;④负责学校科技创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其次,高校和政府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制定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并尽可能地加大创业经费的投入[10]。

七、结语

为了迎合当今社会的就业模式,创业课程作为在校园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而这种课程不要求创业成功的数量,而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才能为未来学生在社会上的创业提供良好的素质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创业所需的信息,开设专题讲座、课堂上的角色扮演、真实的案例分析、学校组织创业比赛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素质与经验。将创业教育与各个学科知识结构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促使大学生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独立思维、独立判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果断地进行实践,有效地施展自己各方面能力,实现创业。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传燧,吕达.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劳工组织.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5]陈霞.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8).

[6]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7]秦殿军.高职院校隐性创业教育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8]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

[9]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第9篇:创新科技教育范文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翻转课堂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创新,本科院校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时,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学校要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做好软硬件的配备工作,进行翻转课堂改革的激励与推广,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需要做好网络资源建设、重新设计教学进程并设计好严格的考核体系,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由于翻转课堂是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因此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谨慎实施。

[

关键词] 云空间;翻转课堂;本科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34?03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基于云空间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空间”(Cloud hosting)即个人空间,又叫个人主页,是借助云计算技术[1-2],根据个人有效身份信息派发个人电子身份证号,并按照电子身份证号配发基于实名的个人学习空间[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教课程资源上传至云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下载所需要的知识。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材料,在家中或课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参与释疑、解惑、探究等互动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① 知识的载体不同。传统的课堂知识承载于黑板和书本,而翻转课堂的知识则依附于网络;② 教学的主体不同。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学生一般被动地接收知识。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③ 教学的组织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过程来完成教学。翻转课堂则是按照教师上传资料——学生课前自习——课堂教师答疑——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二、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单向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性的双向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真正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活资源。不仅在课堂上能够提供海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阅读和下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采用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扩展知识的容量,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翻转课堂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一,首先被引进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当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偏向于实践的高职教育相区别,大学本科教育着重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位培养,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的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具有优势。同时,本科院校具有更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因此,采用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三、大学本科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路

大学本科要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层面

学校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以下内容。

(1)软硬件的配备。要使用云空间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软件和硬件必不可少。软件主要指云空间教学平台,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现在采用的是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本科院校必须要设计一个运转良好、普遍使用、科学合理的云空间平台。硬件是指多媒体设备,需要在各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为云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2)翻转课堂教学的激励与推广。基于云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上传资源、分类整合,并且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知识,也需要经常性的上传、下载资源,在空间进行提问、留言,完成作业和考试内容等。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将很难顺利进行,甚至遇到阻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推广机制,以促进师生的教学改革积极性。

(3)师资队伍培训。必须要对广大师生进行翻转课堂的专题培训,让师生掌握空间资源的上传、美化、归类整理、课堂授课、资料下载等内容,了解翻转课堂的组织方式,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

(二)教师层面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资源的准备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需要靠教师在云空间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体系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动画、图表、案例等等。一方面要求建立美观清晰实用的课程导航,课程导航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要求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能够合理指引学生按要求学习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上传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微视频可以由主讲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现有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视频需要考虑时间长度、内容组织、视觉效果、互动策略等等,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最好提供文字解说或文字副本。

2. 课程运行设计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前预习活动,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课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进行答疑、解惑、总结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因此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套严谨的运行体系,以保证课程高质量地完成。

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运行体系,一般而言,课程运行体系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运行体系,要做到:① 设计引导性的课前在线学习流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② 课堂学习的画龙点睛,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将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快速的梳理,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并设置课堂学习、讨论任务和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③ 课后任务的巩固完成。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操作任务,以巩固课前、课堂的学习内容。

3. 控制措施

翻转型课堂仅仅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来进行控制,根据学习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以促进学生按要求学习课堂知识,确保学习质量。一般而言,课程的考核分值可以分为平时分和期末分两大块,期末考试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闭卷考试或者实践操作等形式;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分可以包括以下项目:① 课前在线活跃度。为了保证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质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线签到,跟帖提问发言、在线讨论等项目。② 课堂活跃度。即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堂操作情况等等。③ 作业和任务完成分。④ 过程测试分。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教学章节将进行过程测试。

四、面临的挑战

翻转课堂将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对目前的中国式课堂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如何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

翻转课堂以学生在线自学为主,因此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师来说,要保重教学质量,首要的前提是要建设好高质量的网络资源,才能保重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理顺课程内容,归纳整合课程知识,将知识进行网络重组,并设计、拍摄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这不仅需要教师极其熟悉所教的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资源上传。

2. 如何保证在线学习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面对面沟通,学生学习与否,教师能够现场把握。而在线学习则使学生隐藏在网络之后,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别,教师如何把握学情,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每门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出严格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进行过程考核的基础上着重设计结果考核指标,以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3.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