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用药制度范文

用药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用药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用药制度

第1篇:用药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65-01

处方集就是处方汇编,加强医院处方集制度是为病人治疗选择所需的药品提供可靠的资料,帮助医师、药师,开方调配和使用的一种工作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医药科技工作也大大的向前推进,获得批准上市的药物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处方集在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可以为药物的疗效评价,药物的选择应用和如何节约经费提供指导资料。所以推行医院处方集制度是医院药剂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1977年11月美国制定处方集收集,1978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指导委员会批准了《医院处方集指南》,1981年英国根据药物增长出版了新的处方集。我国医院处方集制度起步晚,除大医院外,有一部分医院还没开展这项工作,不少医院药事管理机制运行尚不完善。有些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大处方,开贵药、进口药,不注意处方的合理配伍,影响了药物的疗效,以至于不良反应、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增加,使疗效好的一般药物用量逐渐减少。门诊开方随意,不能按处方规范标准化进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医院的声誉。

1 推行医院处方集制度势在必行

1.1 医院处方集制度反映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它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降低成本,增加医院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医院处方集制度现行目标 促进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品,提高医疗质量。其内容包括:医院药事机构批准使用的药品资料,各药的基本治疗资料,医院药品使用管理制度资料,例如,药物剂量规则和计算图表以及各种药物的百分浓度等。

1.3 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机构,调整药剂检查员制度严把药品质量关,严格购药及制度管理,做到定期考核,并且根据医院专科特点,就诊人数,技术设备等实际情况,有分管领导组织,以药师、医师等人组成医院处方集编写小组。

1.4 其处方集内容 包括健全完善的医院药品管理制度,如处方的调配和使用考核方面的管理制度,药房工作制度。首先,药品按性质分类,特别根据临床的需要,制定出一整套临床切实可行的院内协定处方,以减少病人的等候。其二,药品的目录是处方的主体,每个处方都要有注解,其主要内容和的大小根据需要和资料范围灵活安排,如:病人的开方,品的管理和使用方法,有效期的药品以及服药的注意事项。(如混悬液摇匀再服)。

1.5 药品处方书写应规范化、标准化 列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诊断、药品名称(通用名)主要作用用途,剂量、规格、用量用法等。

1.6 将医院处方集印成袖珍手册 医师、药师人员人手一册,作为开展临床用药工作的参考工具书。

1.7 推行医院处方集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可采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一是使用药物类型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节约经费的状况要全面的记录下来,根据数据来判定推行医院处方集管理后的工作效果,从中找出经验。

2 讨论

2.1 医院实行处方集制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需要人、财、物各个方面的投入和医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要让每个人都重视这项工作。

2.2 处方集的实施难度大 如收集信息资料,评审论证,编写出版,都需要医院有关领导的的重视和支持。

第2篇:用药制度范文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自费化疗药物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nset of gynecologic m alignant tumors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ly younger, due to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m alignancy, long course of treatment, treatment process is more complex, resulting in gynecologic m alignant tumor patients' medical burden is overweight, ginseng protect personnel at his own expense ratio is higher.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gynecology m alignant tumor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drugs of approximate analysis, often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lth care conditions for m alignant tumor medical polic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real-time adjustment.

Keywords: gynecology m 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drugs at one's own expenses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药物学的发展,近20年来,上海在针对妇科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日渐拉升的医疗费用,针对各种主要妇科恶性肿瘤化疗常规用药的社保统筹或自费情况分析,为目前社保制度的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卵巢癌

一般卵巢癌早期都不易被发现,并且比较容易转移,一般有四种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中药治疗。这里我们主要集中例举化疗所用的西药:卡铂注射液、注射用顺铂、奥沙利铂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紫杉醇类注射液、注射用吉西他滨。其中,奥沙利铂注射液、吉西他滨和紫杉醇类注射液使用效果较好,副反应小,均有10%自费比例。吉西他滨为医保不予支付。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的患病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一般宫颈癌的都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灶部位。而随着化疗药物的发展,化疗也成为治疗子宫颈癌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常在化疗中用到的有效药物包括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磷酰胺、博来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等,其中以顺铂疗效较好。一般采用联合化疗,如PVB 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BIP 方案(博来霉素、异磷酰胺、顺铂)。 TP 方案(卡铂、紫杉醇)、PM 方案(顺铂、丝裂霉素),FIP 方案(氟尿嘧啶、异磷酰胺、顺铂)。其中,TP方案未临床首选,效果好,副反应小,但此类患者使用TP方案,紫杉醇类药物为医保不予支付

乳腺癌

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除手术外,还有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手段,治疗方法比较多样,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依据病期采取相应的治疗。由于乳腺癌对抗癌药比较敏感,因此化疗的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应用与乳腺癌的化疗药品多达20多种,包括阿霉素类(阿霉素、表阿霉素、比柔阿霉素),紫杉醇类(紫杉醇、泰素、泰素帝、紫素)、诺维本等,而顺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甲氨喋呤、丝裂霉素、塞替派、长春新碱等药物的有效性也达20%-50%不等,另外还有卡氮芥、环己亚硝脲可用于进入脑部治疗脑转移。很多有10%自费比例。

输卵管肿瘤

输卵管恶性肿瘤的5年存活率仅为5%―25%,一般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在化学药物治疗中,单一的用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一般都采用联合化疗的方法,常用的化疗方案有四种:环磷酰胺和顺铂的联合应用,环磷酰胺、阿霉素和顺铂的联合应用,紫杉醇、顺铂的联合应用,卡铂和紫杉醇的联合应用。其中价格偏高的紫杉醇并不在医保范围之内。

数据表明,妇科恶性肿瘤用药在化疗中自费比例占比非常高,甚至在有些病种中达到50%以上,例如紫杉类药物,近年来的临床效果表明该类药物在化疗的效果上表现突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肿瘤化疗应用,其中多西紫杉醇过去被作为多种肿瘤的二线用药,目前其一线用药的治疗地位已经越来越被肯定,这在上述妇科恶性肿瘤的用药中可以明显看出,另外,为取得更好的疗效,很多化疗方案都采用了加大计量强度方法,加大计量密度化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基于医保“统筹基金主要用来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的制定原则,这对于恶性肿瘤的化疗明显是不合适的,目前将恶性肿瘤的化疗纳入门诊特殊疾病范围的地区在全国占比已经超过90%,这给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较好的医疗环境。

总结:相对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将恶性肿瘤加入到大病门诊的范围,绝大多数的地区在没一次门诊放化疗治疗时都有既定的统筹额度,除此之外,有些地区还设定了不同额度的自费比例,对于超出限额的部分完全采用自费的方式,加上自费比例、医保目录外用药以及高低不等的统筹门槛,这就导致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门诊放化疗中的高自费率,这也给今后的医保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用药制度范文

[关键词] 监督管理 兽药 养殖场 作用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274-01

1 前言

安全意识的觉醒,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养殖环节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兽药与养殖场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够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当前,非法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要重视对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管,以保障养殖场的用药安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畜产品,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2 兽药与养殖场管理盲区

2.1 兽药使用不合理

养殖人员不注重结合动物的发病情况,在兽医指导下进行规范用药,私用兽药现象比较普遍。没有结合动物的具体症状,对疗程、剂量和不良反应等进行控制,使兽药应用不合理,出现药物残留和中毒等现象,对动物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影响养殖场的整体养殖质量,进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2.2 不注重控制用药剂量

养殖场管理过程中,对兽药应用不合理,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热剂用量比较大。其不注重结合动物的发烧原因和具体发烧情况,对兽药的种类和剂量进行选择和控制。发烧一般是因为是动物感染了病原菌生物。大剂量使用退烧药,无法真正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使动物抵抗力下降,对其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养殖场管理过程中,随意用药,不注重对用药剂量进行控制,甚至会导致动物的中毒和死亡。

2.3 疾病预防工作落实不到位

养殖场日常管理过程中,进行疾病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动物的发病率,也能够减少兽药的使用,对动物身体内部的药物残留进行控制,保障畜产品的安全卫生。但是,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发现,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进行免疫接种、预防保健和环境消毒等,使得动物食物污染和环境污染比较普遍,无法达到良好的兽药管理效果和养殖效果[1]。

2.4 给药途径混乱

养殖场不注重结合具体疾病情况和预防情况,对给药种类、方法和途径进行选择,使得给药途径混乱,方法不合理。养殖场人员和医疗人员没有根据动物的具体症状,对投药方式进行合理应用,使得兽药应用不合理,甚至丧失药性。如果动物病情比较严重,可以对其进行静脉注射,反之,则进行肌肉注射。养殖场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以达到喂药目的。

2.5 忽略兽药作用、疗程和休药期规定

养殖场用药比较盲目。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青霉素应用比较普遍,对动物产生相应的副作用。没有按照药物使用疗程进行用药,使得疗程过长或者过短,产生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增加了药物残留。例如,弓形虫治疗周期是5-7d,养殖人员将其用药时间控制在3d,使得疾病反弹,对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养殖人员没有按照休药期规定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以致畜产品超标比较严重。

3 加强监督管理兽药与养殖场的作用

加强对兽药和养殖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够达到良好的动物疫病防控效果,促进我国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畜牧产品,提高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它既关系到畜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农民的效益,以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识到加强兽药和养殖场管理的重要作用,结合动物具体情况,对兽药进行合理应用,提高疫病防控质量,保障养殖场用药安全,有效避免养殖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投入,将食品安全危害降到最低[2]。

近年来,养殖环节盲目用药和滥用兽药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动物产品的兽药残留超标,引发各种各样的畜牧产品中毒事件。养殖场是畜牧类产品的重要供给渠道,加强兽药和养殖场监督管理,有助于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保证畜牧产品质量安全。

4 加强监督管理兽药与养殖场的措施

4.1 推行质量安全承诺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兽药和养殖场管理中,结合养殖场具体情况,开展安全用药承诺,保障用药安全和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要从源头对畜牧产品的用药安全和养殖场管理进行控制,确保兽药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

4.2 重视规模养殖场监督检查

河南省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要结合该地区情况,对养殖场的兽药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养殖场兽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和制度措施等落实到位。如果发现违法用药行为,要对其进行惩处,营造良好的养殖场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畜牧产品质量,让人们吃到安心肉、放心肉。

4.3 实行兽药台账式管理

结合养殖场具体情况,对兽药进行专业化管理。养殖场要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兽药管理工作,并对兽药的进货、使用、诊疗和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具体记录和管理,以对兽药的使用渠道和过程等进行规范,从根本上对兽药问题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提高养殖场管理质量,营造良好的养殖场环境[3]。

4.4 无公害处理

使用兽药之后,将其包装盒、器械等进行消毒、深埋或者焚烧处理,避免对养殖场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对养殖过程中的病死禽畜等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根据相关补助政策,将其上报,有效避免对病禽畜等进行出售,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5 结语

兽药和养殖场监督管理,能够有效避免畜牧养殖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以保障食品安全卫生。动物卫生监督所要结合上蔡县养殖业状况,对养殖场和兽药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障兽药使用质量和规范性,并强化兽药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控制,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和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瓜州:加强兽药监管保证养殖业安全[J].甘肃畜牧兽医,2013,(02):19.

第4篇:用药制度范文

关键字:药品市场  市场信用  分类管理

完善市场经济,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一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但是,就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完善的市场经济更应该是一种基于信用机制的经济体制。对此,我国的民商法律有明确的表述,如《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合同法》第6条亦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可以说,与信用相关的法则渗透了我国整个调整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我国药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在供销链链接、竞争机制、价格形成与管理、品质保证、广告管理等诸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经济转型时期,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和违法经营等行为屡禁不止,即使进行突击大检查或“严打”等手段,在地方保护主义等防护伞下也只是治标的办法,可以说,医药市场依旧面临着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

1我国医药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现状

1.1广义药品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

广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包括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企事业单位)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经营活动,遵守契约关系规则,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志与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信用,诸如财务信用、合同信用、借贷信用等等。现今广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合同信誉遭到严重破坏,债务纠纷不断;市场交易行为的失信。

1.2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

狭义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是指药品市场的主体在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过程中,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而遵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规范的意志和能力,并因此取得社会信任的程度j。现今狭义上的药品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在设立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内部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在药品研制环节,研制不规范、资料造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在药品生产环节,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淡漠,忽视质量管理,把产品标准、检验设备、管理制度等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在药品经营环节,经营企业过多过乱、层层加价,出租柜台、挂靠经营、虚假广告、非法市场等不法经营行为屡禁不止;在药品使用环节,降低质量要求或者从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的问题在基层和农村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多;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

2针对当前法律环境,我国药品市场中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所遇问题

2.1上位法的缺失

近期,全国不少地区纷纷着手重建社会信用。但是从各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试点情况来看,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法律障碍,因为目前在我国尚没有一部国家法律涉及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

在药品市场信用方面,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9月出台了《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后文简称暂行规定),此规定对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和交流、信用等级的定义与分化、企业信用的激励与惩戒及其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是对企业信用的征信和信用评价的有效尝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上位法的支撑,往往规定中所要求的款项不能实行或不能达到立法本意。如对失信企业的信息披露,因现行法律只限定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及《药品管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对象,是否可以对公众公布,为避免对外公布企业信息的行政诉讼,药监执法部门只能在系统内披露企业失信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失信成本过低。

2,2现有规定的操作性不强

除了上述《暂行规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难点外,《暂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惩戒和激励的措施过少过轻的问题。一些惩戒措施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惩罚过轻,同时对企业守信行为的激励过少,从而既起不到对企业失信的惩罚作用也激励不了企业自动守信。

2.3信息记录不完全,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

因《暂行规定》对信用档案中应涵盖哪些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第六条、第七条分别规定了信用档案应该包括和不应包括的内容,但规定中限定档案内容不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政策调整范围之外的行为,其具体是什么并未明确,所以造成各地的药品企业信用档案内容不一、信息记录也不完整。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各地对《暂行规定》中信用评价原则的理解不同,实际操作中掌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往往只有定性的指标,缺乏一个定量的指标。

3国外设立的有关信用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的信用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了“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大多都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了信息披露公平、公正和迅捷,并通过完善非政府的市场信息披露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公开和透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授信方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受信企业的信誉、信用状况,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准确性甄别出不同信誉价值的企业类型,实现了信用市场中唯一稳定的博弈均衡(授信,守约)J。上述2个方面使信用市场中的违约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授信方判断的受信企业违约概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形成提供信誉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激励和有效供给。

3.1国外信用管理的立法简述

在世界上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因为只有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相当大时各类信用管理服务才出现,才需要信用管理相关的基础法律来维持市场规则,只有信用管理专业法律健全的国家,才能上升为征信国家。

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已有l7部,涉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等各个主要环节,《公平信用报告法》是其核心法律。1995年10月,欧洲会议通过了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纲领》,这是欧盟在信用领域的第一个公共法律。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建立资信评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而美国建立市场评估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

第5篇:用药制度范文

1中药制剂的分类

根据中药制剂原料性质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3类:中药单体成分制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1.1中药单体成分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与化学药物制剂的原料类似,是将药材经过提取、纯化、分离等步骤后得到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单一成分,纯度较高,如:水飞蓟素、灯盏花素、葛根素、紫杉醇等,其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可完全参照改善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进行。

1.2中药有效部位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来源于某一种药材的一类或几类有效组分,其中有效成分有明确的含量范围规定,临床或研究应用多年并证实其确有疗效的一类混合物,如银杏叶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丹参酮提取物等。这类原料与化学药物的原料性质相比差异较大,虽有已知并定量的有效成分,但还含有许多未知成分,无法完全借鉴化学药物通常采用的改善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来解决这类药物的吸收问题。

1.3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该类制剂是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配伍理论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制剂,既保持了中医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治疗病症的特色,又解决了中药复方以汤剂、散剂为主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如: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银翘解毒片等。虽然中药复方在剂型改革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与评价方法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界定并考查这类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现状

目前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手段,即改变剂型、制剂新技术、应用吸收促进剂、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进行给药系统设计、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等。

2.1改变剂型

药物的不同剂型可能会导致其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一般认为80%~125%为生物等效,超出此范围即为生物不等效,或生物利用度降低或提高。随着药剂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剂型改变也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有效手段。胃肠道生物黏附片是药物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与吸收部位细胞膜间的特殊结合力,可延长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或特定部位的作用时间,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该剂型既可治疗局部疾病,提高药效,又可通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而提高药效。如向大雄等[2-3]研制的葛根总黄酮生物黏附性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靶向制剂是另一种可提高口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该类制剂适于具有特定吸收部位,如在十二指肠[4]、结肠[5-6]等部位吸收的药物,通过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其他部位的释放而靶向于特定部位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用于特定部位局部疾病的治疗。可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对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制剂处方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处方前研究,可避免因剂型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从而避免中药活性成分不能充分发挥药效的问题发生。

2.2制剂新技术

根据药物生物系统分类原则[7],药物分为4类:第Ⅰ类,高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Ⅱ类,高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第Ⅲ类,低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Ⅳ类,低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一般来讲,第Ⅰ类药物易于从制剂中溶解释放后被机体吸收,而其他3类药物均在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目前发展起来的制剂技术基本都是通过解决药物的溶解性或膜渗透性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着回归自然热潮的掀起,这些制剂新技术也推动着中药新制剂的发展,已有许多将制剂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来改善其吸收的大胆尝试,主要有较为成熟的环糊精包合技术[8-10]、固体分散技术[11-14]、磷脂复合技术[15-21]、自乳化技术[22-25]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纳米技术[26-27]等。环糊精包合技术是通过一定方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研磨法等)使难溶性药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全部或部分包入具有中空结构的环糊精辅料中,形成易溶于水的包合物,从而增加药物表观溶解度的制剂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而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蛇床子素环糊精包合物[8]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8.9%。此外,挥发油成分是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在提取及制剂成型过程中易损失而影响挥发油药效的发挥,在中药复方新药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常常把挥发油成分提取收集后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再进行复方的制剂成型研究,如和胃理肠丸中白术挥发油的包合[9]、细辛挥发油的包合[10]等,使挥发油成分固化后有利于挥发油成分的保存和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固体分散技术是指药物以分子、胶体或超细粒子状态高度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即固体分散体。Sekiguchi等[11]最早在1961年提出固体分散体的概念,药物以某种制剂方式给予机体后,其分子能否很好的透过生物膜屏障并及时分布到体内作用部位发挥预期疗效,与药物的释放-溶解-吸收密切相关。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银杏叶提取物[12]、葛根素[13]、黄芩素[14]等。其中,葛根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较纯葛根素提高了2.53倍,黄芩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固体分散技术不仅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还能改善其体内吸收,且制备工艺简单。该制剂技术对原料的纯度要求不高,可将有效成分及伴生物质高度分散于适宜载体中而达到改善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适于在中药提取物制剂、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中推广应用。磷脂复合技术是将药物与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从而改变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制剂技术。磷脂复合物是以磷脂为载体的一种药物固体分散体。由于磷脂与生物膜的结构接近,因此磷脂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的磷脂复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出和改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而增加吸收。已有将苦参素[15]、水飞蓟宾[16]、葛根素[17]、银杏叶提取物[18]、三七皂苷[19]、山楂叶总黄酮[20]等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报道。如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相对于水飞蓟素胶囊在健康人受试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0.4±139.6)%,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1]。磷脂复合技术在中药单体和中药提取物制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胃肠道吸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磷脂复合物的性质大多与磷脂的性质类似,黏性强、稳定性差,使其在制剂成型方面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磷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制剂工艺造成的不便,从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是给药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EDDS)[22]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有时还含有促过饱和物质等形成的固体或液体释药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胃肠道内或轻微搅拌(37℃)下自发形成水包油型微乳。目前,将中药单体及化学结构性质相似的同类化合物制成SEDDS的研究比较成功,如冬凌草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3]、水飞蓟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4]、连香方自乳化制剂[25]等。其中水飞蓟素自微乳在比格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27.2%,较市售水飞蓟素胶囊(利肝隆)有显著的提高[24]。自乳化技术可通过改善给药系统的粒径并增加与胃肠道内生物膜的相容性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能与该药物传递系统中所用辅料具有一定的促吸收作用有关。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在0.1~100nm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日用化工、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前沿,并逐渐向中草药研究领域渗透。纳米技术的应用使药物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纳米技术赋予传统中药新的生机,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目前纳米技术应用于口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载药系统来实现,已有的口服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26]、纳米乳[27]、纳米混悬剂、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囊等。纳米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但目前仅有少量中药单体的研究探索,并且该系统较低的载药量也给在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的应用带来巨大困难。

2.3应用吸收促进剂

对于口服吸收不理想的药物,常常可在制剂处方中加入能够促进该药物胃肠道黏膜吸收的

惰性物质,即吸收促进剂(absorptionenhancer)。常用的肠道黏膜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类[28]:生物黏附性高分子聚合物(如壳聚糖、卡波姆)、氨基酸衍生物、胆酸盐、分泌和转运抑制剂、酰基肉碱类、中链甘油酯、类固醇类物质、脂肪酸及其盐、表面活性剂等。主要是通过离体肠段法、Caco-2细胞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整体动物实验模型法进行吸收促进剂对药物的肠道吸收促进作用的研究[29]。与利用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相比,筛选合适的吸收促进剂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口服吸收更为可行,不仅可应用于中药单体,也可应用于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在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已有学者在中药活性成分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Xiong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参皂苷Rg1的肠道吸收,人参皂苷Rg1与1mmol/L肾上腺素合用后,人参皂苷Rg1在大鼠体内的AUC增加28.19倍。李亚梅等[31]发现明胶可以加快小鼠对黄连总生物碱的吸收,可使黄连总生物碱在小鼠体内的AUC由(17.6±0.18)(mg·h)/L增加至(31.1±0.53)(mg·h)/L。Ho等[32]发现D-α-生育酚聚乙二醇400琥珀酸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市售制剂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1倍。同时,随着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的吸收促进剂被发现。有研究[33]表明植酸(phyticacid)能够促进花青素在大鼠和人体的口服吸收;胡慧玲等[34]认为冰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促进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小肠吸收。

但是,大量研究显示[29],吸收促进剂在改善细胞通透性的同时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壳聚糖、卡波姆等本身就是药用辅料,没有毒性;胆酸盐及酰基肉碱能够可逆性调节紧密连接,毒性较低;而表面活性剂类对黏膜的损伤较大。因此,吸收促进剂目前在基础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在产品中应用较少,这也提示我们在运用吸收促进剂改善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应进行吸收促进剂的毒性实验,为吸收促进剂能够推广应用于新药产品奠定基础。

2.4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的给药系统设计

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过程中,处方前研究往往较多地考虑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而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药剂学特征常常被忽视。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制剂工作者深刻体会到充分了解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的重要性。除中药单体以外的中药制剂中间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提取物)成分复杂,虽然目前已能对中间体进行充分的理化性质研究之后再进行制剂成型性研究,或者体外评价也表明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不清楚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仍会在体内实验后发现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加强中药多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研究,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结合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特征才能合理设计给药系统,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黄芩苷为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但口服黄芩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有研究比较了黄芩素与黄芩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在等摩尔剂量下,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35]。可能是由于黄芩苷需经微生物水解转化成黄芩素才能被机体吸收的缘故,因此可考虑使用黄芩素替代黄芩苷以解决黄芩苷吸收难的问题。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中药复方中各类成分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影响中药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36-38]。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将各类成分分别提取并制剂成型后,组成新的中药复方释药系统,避免有效成分之间吸收过程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整体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

2.5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

我国的传统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药复方讲究药味之间的合理配伍,古人在临床用药时积累下来的复方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有限,这些复方配伍规律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需充分了解中药的复方配伍规律并合理利用这些规律,避免药味间的拮抗作用,加大协同作用,才能够研制出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推动传统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杨祖贻等[39]研究了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小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能提高赤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提示在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可考虑将上述5种温里药与赤芍配伍以求达到赤芍活血效应最大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将肉桂与当归配伍[40]后复方中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较配伍前提高了2倍以上。这从复方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揭示了活血温里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也为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提供了生物药剂学基础。由于中药复方成分极其复杂,各成分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作用,探索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只能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还需遵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合理处方设计,才能提高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复方效应成分的药效。

3展望

综上,目前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大多受到载药量的限制,需依赖加入大量辅料来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只适于活性很强的单体成分,不适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而传统中药的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的发展,因此需在中药单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并加强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目的,目前亟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制剂前中间体

(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物质)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化学药物有生物药剂学分类(Ⅳ类),其中有两类不利于吸收,即生物利用度差。在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主要是溶解性和膜渗透性)基础上进行口服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主要是通过改善溶解性和黏膜通透性而达到目的。中药与化药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即为中药的研究对象常常为较复杂的混合物而不是纯度很高的单体。目前大多数混合物只能以少数指标成分进行定量,还未能将混合物的化学结构、物质基础完全分析清楚。因此,不能将该理论生搬硬套于提高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但是否也能对中药制剂前中间体进行表观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对其溶解性和渗透性进行测定和表征,从而根据这种分类快速准确地进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首先需对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半成品标准化,保证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如主成分的含量、溶解性等;其次则应选取多个模型药物进行规律探索,挖掘制剂前中间体的理化性质与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寻找解决中药吸收问题的普遍适应性。我们课题组针对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表征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分别采用沉淀法、指标成分法和粒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对骆驼蓬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41],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了依据。但中药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和分类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地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2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探索

中药复方制剂中效应成分复杂且有些成分含量甚微,如何通过测定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进行生物利用度评价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以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为指标来代表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但这是否能够反映中药制剂整体的生物利用度,或者这是否能被称作是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均存在疑问。因此,需要进行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定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探索,应在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中药单体成分可借鉴化药研究方法,而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制剂则需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道路。其中如何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制剂的特点,即各个成分综合作用的整体性特征,是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3中药物质胃肠吸收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化学药物肠吸收研究认为药物必须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进入机体,中药物质的肠吸收理论是否类同?众所周知,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往往是几类活性成分同时存在,而每一类中还有许多种成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伴生物质,在肠吸收过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交错复杂,不仅存在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活性成分与伴生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6篇:用药制度范文

理化特性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或硫化磷酯类化合物,多呈黄色或棕色油状、脂溶性液体,易挥发,遇碱易分解,常具蒜臭。我国常用的品种有内吸磷(E-1059)、甲硫磷、对硫磷(1065)、内吸磷、敌敌畏、杀螟松、稻瘟净、敌百虫、马拉硫磷等。敌百虫在碱性溶液中可变成毒性较强的敌敌畏。有机磷农药能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 其主要毒性作用是抑制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活力,使乙酰胆碱堆积,导致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与有机磷农药的品种、剂量和进入人体的途径密切相关。误服后一般约20min、吸入后1~2h,经皮吸收后约6h内发病。

①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力模糊、无力等症状。瞳孔可能缩小。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50%~70%。②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有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大汗、流涎、腹痛、腹泻、步行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50%。⑤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肺水肿、昏迷、呼吸麻痹、脑水肿。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为正常人的30%以下。④迟发性神经病:在急性重度中毒症状消失后2~3周,有的可出现感觉、运动型周围神经病,神经一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急救处理 ①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更衣。除敌百虫中毒外,受污皮肤均可用冷肥皂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敌百虫中毒可用温水冲洗。②经口中毒者,令患者口服盐水或温水后,刺激患者咽部催吐,不能合作者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彻底洗胃(敌百虫中毒忌用碳酸氢钠,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乐果中毒忌用高锰酸钾洗胃。每次洗胃液成人不超过500ml,以防胃内容物进入肠道。要反复洗胃,直至洗出液无农药气味为止,然后留置胃管。以便继续吸出胃液中排出的农药。③解毒剂的应用:常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如解磷定及乙酰胆碱拮抗剂如阿托品。应用药物及剂量参见表1。

各患者对阿托品的耐受量及阿托品化所需剂量有较大差异,治疗时并无规定剂量,医生应在患者床边密切观察,随病情变化而增减剂量,要防止阿托品中毒。出现阿托品中毒,如烦燥不安、幻觉、瞳孔放大、手足抽搐或有“撮空理线”等异常动作,皮肤烫热、干燥、高热、尿潴留、神志模糊等时,应立即停用阿托品,并注射大量葡萄糖生理盐水,以排出阿托品。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注射阿托品拮抗剂如毛果芸香碱等。

氯磷定、解磷定过量也可引起中毒,突出的表现是胆碱酯酶显著降低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及呼吸抑制等,也应立即停药,并大量补液,以促使其排泄。

已大量注射阿托品及氯磷定,较长时间后患者仍然昏迷者,应详细检查神经系统,有无脑水肿,积极治疗。

第7篇:用药制度范文

关键词:复能剂;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分析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较常见的紧急性疾病,一般具有发作急、病情重的特点,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救治,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时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该病的治疗效果(如临床中经常出现的药品使用方式不当,剂量不合适等问题)。本次实验中我院以适量阿托品联合突击剂量复能剂清毒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良好,有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满意程度较高。现将本次实验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镇雄县人民医院自2013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一组为常规组,治疗方法为常规清除毒物的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治疗方法在给予清除毒物的基础上,以适量阿托品联合突击剂量复能剂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治疗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常规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12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13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3岁。使用患者均确诊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且无其他基础疾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清毒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以适量阿托品联合突击剂量复能剂清毒治疗。具体的治疗步骤分为:①常规清毒处理,视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常规清毒,皮肤污染患者入院后及时以清水进行全身清洗。若为口服中毒者,使用清水对患者进行反复洗胃,直到洗清为止。②阿托品静脉注射,开始时以2 mg阿托品进行注射,然后注射1 mg/min。当患者有口干、皮肤干且心率保持在90~100次/min等状态时,再酌情给与患者0.5~1 mg剂量的阿托品继续注射,注射频率为1次/2~5 h。③复能剂注射,将1 g氯磷定进行肌肉注射,注射频率为前三次注射1次/2 h,后f减为1次/4 h注射,合计3次。④检测胆碱酯酶,根据患者胆碱酯酶变换情况合理调整氯磷定用量(若胆碱酯酶上升,则氯磷定用法调整为1 g/次,2次/d,2 d后即可停止,反之则不再注射氯磷定)。

1.3评估指标 本次实验以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治疗满意率为评估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对比结果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实验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阿托品中毒,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常规组出现3例心力衰竭患者,2例呼吸衰竭,经过救治后痊愈)均明显低于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常规组,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凶猛,临床有极高的致死率,其原因即为患者中毒后通过胆碱能机制造成的呼吸衰竭(包括中枢和外周性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阿托品是抗胆碱的有效药品,通过在兴奋呼吸中枢,减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分泌所致气道阻塞,对减缓呼吸衰竭产生重要作用[1-2]。同时阿托品也能够为复能剂创造更好的治疗条件,使用复能剂后,促使磷酰化胆碱酯酶(磷化酶)进行复能,集聚的乙酞胆碱就会迅速被水解。所以重用胆碱酯酶复能剂使磷化酶恢复活力,是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3]。

本次实验使用的复能剂为氯磷定,由于氯磷定半衰期为1.0~1.5 h,使用0.5 g 氯磷定进行肌内注射,就可以使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4 mg/ml(最佳血药浓度范围为9~14 mg/m l)[4],在此期间复能剂浓度越高,治疗作用越明显。但在临床使用中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酌量使用阿托品,防治中毒情况的出现[5]。

综上所述,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以适量阿托品联合突击剂量复能剂解毒治疗效果良好,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满意程度高[6]。

参考文献:

[1]肖李帅,熊锡山,王汉斌.肟类复能剂在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32-34.

[2]潘春记,潘雷灵,祝香兰,PANChunji,PANLeiling,适量阿托品联合突击剂量复能剂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38-139.

[3]Schons S V,de Mello T L,Rietcorrea F,et al.Poisoning by Amorimia (Mascagnia)sepium in sheep in northern Brazil[J].Toxic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oxinology,2011,57(5):781-786.

[4]陈光文.目前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医药前沿,2015,05(36):127-128.

第8篇:用药制度范文

1 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紊乱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肿瘤细胞通常表现为凋亡受阻,因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治疗肿瘤的有效途径之一。

1.1 通过调节Bcl-2 家族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Bcl-2 家族蛋白包括能抗凋亡的Bcl-2、Bcl-XL 蛋白和促凋亡的Bax、Bak、Bad 蛋白。Bcl-2 家族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着细胞是否发生凋亡。最近研究显示姜黄素干预后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使人结肠癌LoVo 细胞胞质内Caspase-3 的活化以及细胞色素C 的释放,LoVo 细胞明显发生凋亡,进一步分析显示姜黄素处理后细胞内Bax mRNA 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时Bcl-2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姜黄素通过调节Bcl-2 家族蛋白的表达是姜黄素诱导LoVo 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多种药用植物中含有山梨糖醇。研究显示山梨糖醇处理HCT-116 细胞3 h 后,caspase-3 酶原裂解增加的同时caspase-3 酶原的底物PARP 也增加,细胞色素C 的释放,Bax 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 的表达明显减少。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查显示山梨糖醇可激活p38 MAPK 信号通路,推测山梨糖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上调Bax 表达以及下调Bcl-2 的表达可能是通过p38-MAPK 信号通路传导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凋亡。

1.2 通过细胞自噬调节细胞凋亡

自噬与凋亡关系密切,自噬既可有利于细胞在不利环境中生存而抑制凋亡,然而有些情况下自噬活性的显著增高促进细胞的死亡。Doublecortin 样激酶-1(DCLK1)在结直肠癌等肿瘤细胞中有阳性表达并可能与肿瘤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Kantara C 等发现姜黄素抑制结肠癌的同时可以通过诱导自噬促使DCLK1- 阳性肿瘤干细胞生存,通过小干扰RNA(siRNA)沉默 DCLK1 可触发结肠癌干细胞凋亡,终止姜黄素干预后通过激活自噬引起的大肠癌干细胞的生存。DCLK1-siRNA 和姜黄素联合运用显著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和其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DCLK1 作为抑制自噬作用的靶点可提高姜黄素的抗肿瘤效应。姜黄素新的衍生物bDHC 在人类结肠癌细胞中显示了稳定而又强烈的细胞毒性活性。bDHC 干预多种结肠癌细胞系后可在细胞死亡前期诱导自噬体形成,自噬引起上游的poly- 泛素化蛋白质的积累和内质网应激的增加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其中内质网应激是bDHC 触发细胞死亡的主要机制。

1.3 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活性氧的产生诱导凋亡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高和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增加了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丹皮酚是中药牡丹皮的活性成分之一。Li 等[6] 报道LoVo 细胞经丹皮酚处理48 h 后,LoVo 细胞内钙浓度升高,RUNX3 基因的转录增加,随后LoVo 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丹皮酚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诱导RUNX3 基因的转录增加实现的。薯蓣皂苷具有抗肿瘤、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薯蓣皂苷处理HCT-116 后细胞内Ca2 +浓度上升,ROS、NO 的生成明显增加,同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调,HCT-116 细胞出现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iTRAQ-based 蛋白质组学显示钙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出现明显上调,因此 Ca2 +、ROS 和NO 在薯蓣皂苷诱导HCT-116 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Sestrin 2 蛋白是p53 蛋白的下游效应蛋白,Sestrin2 蛋白上调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诱导细胞凋亡。研究显示槲皮素促使HCT116 和 HT-29 细胞内产生大量的ROS,ROS 的水平上调引起 sestrin 2 蛋白水平表达上调并诱导AMPK-p38 MAPK 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增加诱导细胞凋亡[8]。Sestirn 2 表达增加引起的AMPK 蛋白质磷酸化可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的能力并引起细胞凋亡,mTOR 也是槲皮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靶点之一。

1.4 通过调控p53 基因诱导细胞凋亡

众所周知p53 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p53 蛋白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pre-mRNA processingfactor 4B(Prp4B)和突变型p53 过表达为癌细胞的特征。Shehzad 等发现Prp4B 超表达和其活性与HCT-15 细胞生存密切相关,是HCT-15 细胞凋亡的调控的重要因子。姜黄素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5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免疫印迹分析表明经姜黄素处理后细胞内caspase-3 活化,突变型p53、Prp4B 蛋白表达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转染单克隆Prp4B 于HCT-15 细胞可降低姜黄素介导的凋亡效应。因此姜黄素下调突变型p53、Prp4B 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姜黄素诱导HCT-15 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1.5 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藤黄素是攻毒抗癌中药藤黄的有效成分。Huang等研究结果显示藤黄素处理HT-29 细胞48 h 后细胞凋亡小体增加。Caspase-8,9,3 mRNAs 水平在藤黄素处理后显著增加,凋亡相关的蛋白质如Fas、FasL、FADD、细胞色素C 和细胞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 也明显增加,pro-caspase-8,9,3 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果分析显示藤黄酸诱导HT-29 细胞凋亡效果可能由死亡受体(外在)和线粒体通路(内在)双重通路起作用。

2 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

肿瘤细胞周期启动、运行和终止的异常,使得肿瘤细胞获得以增殖过多、凋亡过少为主要形式的失控性生长特征。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是肿瘤治疗的关键之一。

2.1 通过抑制增殖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

Wnt 信号通路参与了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器官形成、组织再生等重要生理过程。 -catenin 是Wnt 信号通路的枢纽分子。Wnt 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Lee 等实验发现秦皮乙素能与结肠癌细胞系DLD1、HCT116、HCT15 胞膜上 -catenin 蛋白凹槽中的氨基酸残基 lys312、gly307、lys345 和asn387 结合并产生沉淀。秦皮乙素与 -catenin 结合降低- catenin/TCF 复合体的产生,从而阻碍 -catenin/TCF 复合体的核转录过程,c-myc 和细胞周期蛋白D1 的蛋白及mRNA 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抑制明显。

实验结果显示异槲皮苷也可以下调wnt8 靶基因的表达以及Xnr3 和 -catenin 在癌细胞中的磷酸化水平,抑制Wnt / -catenin 复合体下游的核转录引起的细胞增殖[13]。研究也显示小檗碱处理HCT116 后细胞水平活化的 -catenin 减少,伴随的E- 钙黏素的表达增加,其抑制细胞增殖机制也和抑制Wnt 信号通路相关。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也是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的重要通路。研究显示姜黄素明显抑制LoVo 细胞PI3K 的活力,降低胞质Akt 磷酸化和其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表明姜黄素抑制LoVo 细胞增殖诱导是通过抑制PI3K/Akt 信号通路实现的。槲皮素诱导Sestirn 2 表达增加,引起的AMPK 蛋白质磷酸化,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的能力,mTOR 活性的抑制是槲皮素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2.2 通过影响细胞周期机制抑制细胞增殖

大量研究显示姜黄素可调节肿瘤细胞系中的多个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并拥有不同的分子靶点。Albring研究显示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 激酶)是姜黄素的新的作用靶点,经姜黄素处理后细胞内CDK2 和其调节亚基细胞周期素E 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改变,但是姜黄素显著抑制CDK2 激酶的活性,便CDK2的底物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因此引起结肠癌细胞G1 期阻滞和生存能力降低。新的化合物姜黄素类似物2a 和2b 通过增加细胞内的活性氧浓度,抑制氧消耗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影响HCT-116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Blakemore 等研究了在姜黄素干预下结直肠癌细胞系C aco-2 DLD-1,HCA-7 HCT116p53 + / +,HCT 116p53 - / -,HCT116p21 - / -,HT-29 和SW480 的细胞周期阻滞阶段的问题。结果显示姜黄素处理后大多数细胞系的细胞周期阻滞发生在G2/M 过渡期,HCT 116 和Caco-2 细胞系在有丝分裂期即被明显阻滞。图像分析发现有丝分裂进程损伤在所有细胞系都有发生,这种损伤包括染色体有丝分裂纺锤体异常和染色体缺陷。用DNA 损伤信号通路抑制剂预处理后可破坏姜黄素诱导的有丝分裂阻滞,但是对G2/M转换期阻滞的影响很小。

Chen 等研究了在PTEN 基因的不同状态下姜黄素抑制结肠癌作用的差异。研究显示PTEN 基因损害时,结直肠癌细胞对5-FU、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没有影响,但是PTEN 基因损害却增加结直肠癌细胞对姜黄素的敏感性,增强姜黄素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毒性。PTEN 基因的缺陷同时也改变了姜黄素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的模式。在HCT116 PTEN + / +细胞中,姜黄素引起了G2/M 阶段阻滞,而在HCT116PTEN - / -细胞中,姜黄素引起了G0/G1 期阻滞。表明姜黄素对存在PTEN 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有潜在治疗作用。

丹参酮Ⅱ A 是活血化瘀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1 抑制HCT116 和SW 480 细胞的增殖,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 的表达水平。同时细胞周期蛋白D1的半衰期缩短。然而细胞周期蛋白D1 的mRNA 水平并没有改变。进一步研究显示丹参酮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 与改变细胞周期蛋白D1 苏氨酸-286 位点磷酸化有关。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前提。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抗肿瘤治疗的有效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是启动血管生成最重要的信号。VEGF 及VEGFR2 信号通路是抑制血管生成最重要的靶点。大部分中药单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通过减少肿瘤组织VEGF 的生成、阻断VEGF 及其相应受体的结合、抑制VEGF 与VEGFR 激活的下游信号通路实现的。

去甲斑蝥素是斑蝥素的去甲基形式,去甲斑蝥素相比于斑蝥素,对肾、膀胱等部位的毒副作用明显降低。研究显示在同等剂量的去甲斑蝥素处理下,去甲斑蝥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抑制程度明显强于LOVO 细胞。去甲斑蝥素能阻断VEGF 诱导的HUVECs 细胞迁移、侵袭和管道形成。显著抑制VEGF诱导VEGFR2、MEK和ERK 的磷酸化水平,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优先以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其靶向血管生成的作用强于其对癌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去甲斑蝥素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是通过抑阻断VEGFR2/MEK/ERK 的信号通路实现的。

薯蓣皂苷对C26、EA.hy926 和HUVEC 细胞系的抑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对薯蓣皂苷的干预更为敏感。体外实验示薯蓣皂苷能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血管的形成。进一步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薯蓣皂苷干预后下调了HUVECs 细胞表面的VEGFR2 的磷酸化水平,下游的 FAK 和Src 激酶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调。AKT、ERK1/2 和P38MAPK 总蛋白水平虽然没有变化,但是AKT、ERK1/2、P38MAPK 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体内实验也显示薯蓣皂苷能抑制C26结肠癌BALB/c 小鼠模型体内血管生成,显著降低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这些结果有力地表明,薯蓣皂苷通过抑制HUVECs 细胞VEGFR2 信号通路以及调节AKT/MAPK 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

Zhou 等证实丹参酮Ⅱ A 可以抑制C26 细胞在裸鼠体表形成的异位移植瘤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内VEGF 的表达。HCT-116 细胞实验表明丹参酮Ⅱ A 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COX-2 和VEGF 的表达。丹参酮Ⅱ A 能通过抑制COX-2 和VEGF 的表达水平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结肠癌血管的生成。牛蒡苷元是牛蒡子的有效成分。Gu 等发现非细胞毒性剂量的牛蒡苷元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人类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而不影响他们的迁徙和形成血管结构的能力。同时下调内皮细胞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AKT 磷酸化水平以及VEGF 2 和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从主动脉的出芽。此外,牛蒡苷元处理后肿瘤细胞的VEGF 分泌减少。

芦荟素在体外能显著抑制HUVECs 的增殖、迁移和管道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显示芦荟素抑制内皮细胞表面VEGFR2 的活化以及下调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水平。此外,SW620 细胞系中的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激活蛋白、STAT3- 调控抗凋亡蛋白(BclxL)、增生蛋白(c-Myc)、VEGF 在芦荟素处理下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小鼠体内异种移植肿瘤的体积和重量也大幅减少,且无明显毒性。芦荟素可能通过阻断STAT3激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增长。

4 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据统计,80% 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因此抑制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是治疗大肠癌的关键。

4.1 通过下调与促进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

体内外实验显示姜黄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新转移灶的形成。转录因子SP1 和肿瘤的转移有关。姜黄素能抑制转录因子SP1 的活力,下调受SP1 调节的基因如ADEM10、calmodulin、EPHB2、HDAC4、SEPP1 的转录,抑制FAK 磷酸化,减少结肠癌细胞CD24 的表达,上调E- 钙黏素的表达,发挥其抗侵袭转移的作用。

4.2 通过抑制细胞运动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

皮层肌动蛋白结合蛋白(pTyr421-CTTN)参与纤维状肌动蛋白的组装和细胞的运动以及侵袭,是癌细胞运动和侵袭的必备要素。研究发现pTyr421-CTTN 在结肠癌主要的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增加,但在mR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提示CTTN 的异常主要是蛋白翻译后修饰水平的变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N1 是pTyr421-CTTN的去磷酸化酶,研究显示姜黄素明显下调HCT116 和SW480 细胞系中的pTyr421-CTTN 蛋白水平,并诱导蛋白酪氨酸磷酸酶N1 的高表达引起pTyr421-CTTN 的去磷酸化从而抑制其活力,减少HCT116、SW480 细胞的迁移,但对HT-29 细胞无明显影响。

4.3 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

有研究表明黄连素通过减弱cox-2/PGE2 的表达水平,进而减少JAK2 和STAT3 磷酸化以及MMP-2/9 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迁移和浸润。增加cox-2/PGE2 表达会抵消黄连素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抑制。因此黄连素可能通过下调cox-2/PGE2-JAK2/STAT3 信号途径抑制的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

5 化疗增敏作用和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DR)是大肠癌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以往研究表明,部分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可激活NF- B 通路促进细胞存活,从而减弱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效应,抑制NF- B 活性可提高5-FU、阿霉素等化疗的敏感性。

研究显示小檗碱能呈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由伊立替康诱导的NF- B 通路的活化,抑制由NF- B 通路激活的抗凋亡基因C-IAP1、C-IAP2、Survivin 和BclXL 的转录,从而增强伊立替康化疗的敏感性。

第二代Hsp90 抑制剂NVP-AUY922 显著抑制对NVP-AUY922- 敏感的 CRC 细胞内一系列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和死亡的激酶的活性。NVP-AUY922- 同时诱导存活素表达的上调,从而削弱药物对细胞抑制的活力,小檗碱(BBR)能有效抑制存活素表达,与NVP-AUY922 一同使用产生协同抗增殖效应。NVPAUY922和BBR 通过抑制CDK4 的表达以及上调microRNA-296-5p 抑制Pin1- -catenin-cyclin D1 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穿心莲内酯对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实验分析穿心莲内酯通过改变Bax 和Bcl-2 的蛋白和mRNA 水平以及增加Fas/FasL 在LoVo 细胞上的结合,促使细胞色素C 释放增加,激活半胱天冬酶,从而加强顺铂的促凋亡效应。实验证明姜黄素加强了5-FU 诱导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8、caspase-9、caspase-3、PARP 和Bax) 的表达和前体蛋白的裂解,下调了抗凋亡(Bcl-xL)和促增生性(周期蛋白D1)蛋白的表达。5-FU 诱导凋亡的同时可激活NF- B/PI3K/Src 信号通路,消弱5-FU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5-FU 联合姜黄素后,姜黄素通过抑制I Ba 激酶对I Ba 的激活以及下调I Ba 的磷酸化,抑制NF-kB/PI-3K/Src 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存保护效应,从而明显增加5-FU 的促凋亡效应[31]。另一研究显示姜黄素可促进核凋亡诱导因子(AIF)、Endonuclease G 的表达, 同时抑制NF- B 通路引起的抗凋亡效应,表明姜黄素一方面通过增加AIFendonucleaseG 信号调节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一方面抑制NF- B 信号通路的引起的凋亡保护作用。增加了结肠癌细胞对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

microRNA-21(miR-21)通过下调多个肿瘤抑制基因如PTEN 基因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miR-21 的过表达引起PTEN 基因表达的减少。CDF 是一个新的姜黄素类似物。经CDF 处理后,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T-29 胞内 miR-21 表达下调,上调了Akt的磷酸化水平,PTEN 基因的表达水平得以恢复,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CDF 对耐药结直肠癌细胞内 miR-21-PTEN-Akt 通路的干预作用使得CDF 成为改善化疗耐药的一个有前途的抑制药物。

Liu 等发现结直肠癌细胞系MDR-Caco-2 细胞过表达cox-2 和MDR-1 相关蛋白,同时NF-kB 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青藤碱可抑制NF-kB 信号通路下调MDR-1 和cox-2 相关蛋白的表达提升MDRCaco-2 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原人参二醇是人参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代谢物,研究显示原人参二醇增加氟尿嘧啶对结肠癌的化疗作用。氟尿嘧啶阻滞肿瘤细胞于S 期,而原人参二醇促使肿瘤细胞阻滞在G1 期,加强了细胞增殖的抑制。同时也明显增加了细胞的凋亡。利用生物荧光成像,显示原人参二醇和氟尿嘧啶联合运用显著降低肿瘤生长。

6 抑制肿瘤的糖酵解供能和预防肿瘤的形成

6.1 抑制肿瘤的糖酵解供能

糖酵解是肿瘤供能的主要方式。抑制肿瘤的糖酵解途径是抑制肿瘤的有效策略。经姜黄素处理24 h 后,HCT116 和HT29 细胞的增殖抑制并出现凋亡。姜黄素干预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细胞内ATP 的生成显著减少,细胞乳酸代谢能力明显下降。40 molL- 1的姜黄素对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PFKFB1/4 和PFKFB2 亚型)基本上没有影响,但是降低了乳酸脱氢酶蛋白和糖酵解另一关键酶已糖激酶Ⅱ(HK Ⅱ)的表达。姜黄素降低HK Ⅱ蛋白质水平及其活性,同时刺激HK Ⅱ从大肠癌线粒体上解离。导致胞内Bcl-xL 蛋白水平下降,Bax 蛋白表达上升,激活了细胞色素C,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6.2 预防肿瘤的形成

人结肠癌组织中cox-2 的高表达和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抑制cox-2 的表达可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丹皮酚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的效应与cox-2 表达减少和PGE2 合成下降有关。免疫印迹分析表明,丹皮酚抑制cox-2 的上游调节器NF- B 通路蛋白的激活,抑制NF- B 蛋白移位进入胞核引起的cox-2 和PGE2 相关基因的转录。随着丹皮酚剂量的提升,促凋亡因子Bax 的表达增加,同时抑制性凋亡因子Bcl-2 的表达下降。Caspase-3、caspase-9 被激活,线粒体膜蛋白丢失,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炎症相关结直肠肿瘤的形成。

黄芩苷元明显降低AOM/DSS 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相关肿瘤的形成和炎症的发病率,黄芩苷元通过激活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PPAR )抑制NF- B的功能,引起细胞增殖的抑制。黄芩苷元抗炎及抑制细胞异常增生作用可能是通过PPAR 激活介导的。

基因芯片阵列显示经小檗碱处理后 Wnt 通路的靶基因c-Myc 下调5.3 倍。TOPflash 分析显示Wnt 的活力在小檗碱处理后显著降低,小檗碱通过上调腺瘤肉病杆菌基因(APC)的表达,形成稳定的APC-- catenin 复合体破坏了 -catenin 的核转录过程。给予ApcMin/ +鼠口服小檗碱后表现出肠息肉的数量减少和体积减小。这些观察表明小檗碱通过抑制Wnt / -catenin 信号通路抑制结肠肿瘤形成。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在人类结直肠癌中表达增加。tTG 可能是肿瘤化学预防和治疗一个重要的靶点。研究显示tTG 是斑蝥素的一个新的作用靶点,斑蝥素通过抑制tTG 在蛋白水平和mRNA 水平的表达减少实验动物体内的肿瘤的形成,因而具有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

小檗碱明显抑制AOM/DSS 诱导的结肠上皮增殖和肿瘤发生,同时减少结肠组织内ki-67 和cox-2 的表达。其机制一方面是通过AMPK,抑制AMPK 的下游分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mTOR),下调mTOR 下游的4 e 结合蛋白1 和p70 核糖体S6 激酶抑制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小檗碱通过下调NF-B 的活力,减少细胞周期蛋白D1 和存活素的表达,增加p53 的磷酸化和caspase-3 酶原的裂解促进细胞凋亡。

Nrf2/ARE 是近年新发现的机体抵抗内外界氧化和化学等刺激的防御性转导通路。活化的Nrf2 进入细胞核,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启动ARE 下游的Ⅱ相解毒酶、抗氧化蛋白、蛋白酶体/ 分子伴侣等基因转录和表达以抵抗内外界的有害刺激。木犀草素促使Nrf2 表达增加,增加其下游的Ⅱ相解毒酶的表达。木犀草通过p38 MAPK-Nrf2/ARE 信号通路显著减少H2O2- 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

第9篇:用药制度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脑损伤;预防用药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128

新生儿出现重度窒息症状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出现, 发病几率较高, 围生期窒息会造成患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与颅内出血等各种脑损伤, 部分患儿甚至会形成永久性伤害, 从而造成各种连续性病证, 例如智力障碍、行为异常、脑性瘫痪等[1]。所以新生儿脑损伤是治疗的关键与重点, 而核心在于预防。为了避免新生儿窒息之后对脑造成的损伤, 本次研究抽取本院78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 对其开展预防用药研究, 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78例病例全部来自本院新生儿室, 在2013年4月~2014年8月的1 min Apgar评分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本组患儿在出生后6 h内为其执行保证呼吸畅通建设动作, 开展吸氧与构建呼吸通道的方式, 以保证患儿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为患儿做好保暖和血糖、血气监测等治疗措施, 后在此基础上为患儿提供15~20 mg/kg苯巴比妥, 用药12 h后持续供应药物剂量5 mg/(kg・d), 连续供应5 d。

B组:本组患儿在上组的治疗基础上另外加用纳洛酮, 药物剂量0.1 mg/kg, 注射剂量为连续静脉滴注0.01 mg/(kg・h), 持续5 d。每天对患儿的体温、呼吸情况、心率变化、意识表现形态和肌张力等进行检测, 24~72 h后对患儿开展颅脑CT检查。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CT结果对比 B组的惊厥发生几率明显低于A组, B组出现2例惊厥患儿, 占5.1%, A组出现7例, 占17.9%,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401, P=0.0316

2. 2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对比 B组的NBNA评分为(33.61±5.81)分, A组的NBNA评分为(27.51±4.51)分,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 P

2. 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 无一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 显示用药安全性。

3 讨论

围生期窒息会造成脑功能结构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问题, 但是其在出现缺氧缺血性问题后, 有超过1/2的患儿在出生的6~12 h后会发生惊厥的问题, 惊厥的出现会加深患儿的脑耗氧量, 细胞的去极化以及神经质的释放过程会更一步的加重患儿发生脑组织损伤的情况[2]。患儿惊厥时, 其脑耗氧量相比正常情况会加大至少5倍, 并且会对患儿的换气功能造成阻滞, 从而进一步的加深患儿发生低氧血症, 连续不间断的惊厥发作会对脑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新生儿窒息特别是重度窒息在6 h内的早期预防作用是十分突出的[3]。

在新生儿脑部病变扫描过程中, CT扫描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使用CT扫描的方式可以确定患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神经病变的发生类型、病变的延续位置以及病变的发生范围等。本次研究中对患儿使用苯巴比妥联合纳洛酮, 对有效的防范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与惊厥发生率都有切实作用, 这是因为苯巴比妥可以实现降低脑补耗氧量的目的, 加速能量之间的合成作用而降低脑部代谢情况的发生率, 纳洛酮属于阿片状的受体特异性拮抗剂, 和阿片受体的亲和力相比内源性阿片肽要高出至少2倍, 能够起到抑制β-EP对呼吸中枢与交感肾上神经的作用, 改善呼吸衰竭症状, 达到神经细胞重新恢复的功能[4]。

综上所述, 预防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发生脑损伤问题, 联合使用苯巴比妥和纳洛酮能够取得切实的效用, 有效性和安全性都较高, 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 吴秀萍, 张立新, 沈延君, 等. 血清炎症因子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3):180-182.

[2] 吴秀萍, 张立新, 沈延君, 等. 血清HMGB1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8):4458-4460.

[3] 高健群, 马颖, 江剑辉, 等. 窒息新生儿血肉碱谱与脑损伤相关性的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9):4543-454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