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德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教育方面总结:
刚入职的时候面对的都是中职会计一年级的学生,彼此都十分陌生。还记得有一次,那时中职学生刚入学还比较新鲜好奇,所以第一个晚自习,我所上自习的班级吵吵闹闹,而我也管不住这么一大帮学生,有个领导看到对我说:每个自习得让学生有个“主题”,可以是作业,可以是上课等等,得让学生有事情可做,作为一个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很重要。从那以后,我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班主任,听其他上课等形式,自己不断总结,终于让学生“服管”、“服教”。
教书育人,除了教书,育人也十分重要。通过校“手拉手”导师育人活动,我带了一个寝室的导师,每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下寝室看看学生的生活情况,跟他们谈谈校园生活,聊一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期盼。每大周我们都会召开一次座谈会,谈学习方法与习惯,聊寝室卫生与纪律,说一说成长的烦恼等等。并且每周都会对其中两个学生单独交流,解答学习与生活的困惑。我平时也关注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每学期还会进行大家访,去家里和他们的家长亲戚聊聊,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环境,并让家长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传达学校的政策与对口高考的优势等等,有效实现了家校合作。
从教以来,我带的主要理论课程是《统计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带的是会计电算化,而且我每学年都会上一堂公开课,通过精心备课认真准备课程的过程让我快速成长,以下是我的教学成绩总结:
1、技能方面我曾多次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县电算化比赛的二等奖,市技能大赛的一等奖,省技能大赛的三等奖;
2、我自己也没有落下练习,宣城市第一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在会计电算化比赛中,我荣获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3、教学方面,每学期听其他老师的课不少于15节,并且认真完成远程教育培训所有学习任务要求,观看网课学习听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4、在2018年的省创新杯教学比赛中,荣获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的好成绩;
5、在2018年第一届技工院校教师能力比赛中,荣获安徽省选拔赛教学设计赛项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经验的总结,这个过程让我成长、进步,学习的过程真的让人快乐,也许真的就是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学习研究与活动主要在课外。而课外的时间教师不好把握。另外,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的时间跨度较长,学生的热情与关注度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增加或问题没有及时解决而消退,最后往往导致学习效果难如人意,甚至可能中途流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有必要在活动的各阶段、各方面有针对性地介入与指导。
下面,笔者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走近坡》《冬雪―― 一二・九话剧表演》两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进行阐述。
一、指引方向━━目标、任务的明确
初中学段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过渡期,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开展进行。他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大兴趣。活动伊始,教师应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乘着“兴趣”的东风,对综合性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作明确的布置,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有明确的认识。
活动伊始,学生在学习主题、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方面的疑问与困惑必须及时解决,有必要给予最快最明确的回复与指导。只有这样,才不会给以后的学习活动造成障碍。因为学习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学习目的是活动的方向。不然,活动内容会显得零散,活动无法正常顺利进行,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按照实际情况对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与修改,以达到能更顺利更有价值地进行活动的目的。
例如,笔者与学生是在初三上学期学习了坡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顺带回顾了初中课本中所有苏轼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承天寺夜游》等诗文,在对苏轼本人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一起确定《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走近坡》这一活动。经集体商议决定,全班同学分八小组对苏轼的政治生涯、诗、词、书、画、家庭、奇闻轶事分别查找资料、分析整理、编写成文、课堂交流、查漏补缺、个人总结、汇编成册。后来,在具体活动开始后,觉得苏轼的散文和他的思想也非常值得研究,于是,八小组重新调整为十小组。这样,活动的目标、任务、步骤十分明确,学生便可照此有条不紊地活动。
二、为活动保驾护航━━计划方案的制订
综合性活动提倡学生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合作探索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胆识。活动中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并且活动的一半时间在课外,它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教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这就容易打击和影响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以致活动半途而废,即使完成了,也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
为了保证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必须把各个责任与任务以计划方案的形式予以确立,计划方案要为活动保驾护航。
首先,建立有序规范的组织形式。例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走近坡》这一活动,因为是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人数4~5人,人员太少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人数太多会导致人浮于事,难以明确责任。小组内以民主推荐的方式产生各组的组长、资料搜集员、记录整理员、交流汇报员等,组长应由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的职责是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具体开展,包括任务的分工调配,指导内容的整理记录,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收获,及时与老师沟通反馈等;小组成员之间是合作平等的,但是,在活动细节产生分歧时,组长有根据大多数成员的意见而产生的最终决定权。
其次,活动进展要有文字记录。中学生的活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是很强,特别在活动后期,渐露疲态与惰性。文字的记录,能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随意性,能保证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例如,《冬雪―― 一二・九话剧表演》是表演性的活动,活动时间拉得较长,教师介入有限。活动伊始,就制订好各个时间段的目标与任务――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现,活动中定时记录实际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并与制定的目标任务作比较,以便及时调整活动进程。在活动中用文字记录过程的制度,既能让教师随时了解活动的进程,也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而且,文字的记录,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三、为活动驱难除困――课堂的回归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自主性的活动,教师要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调查、研究;加上活动的时间、场所多在课外校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意识往往被削弱。于是,实际活动中,因具体情况而产生的困难与问题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帮助与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太少,课堂的作用仅限于活动前的方法指导与最后的活动总结,有放任自流之嫌。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热闹的多,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少;经验总结的多,语文素养实际提高的少。
能否在活动过程中保证临时产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便是回归课堂。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不时回归语文课堂,利用课堂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解决带有共性的语文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为活动驱难除困,以保证其顺利开展,从而达到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走近坡》活动过程中,就多次回归课堂。各组学生根据分到的任务(或是研究苏轼的词,或是研究苏轼的诗,共十小组十块内容)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将材料编写成文(然后,将各小组的文章组合成册),这是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把别人的成果转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对初中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于是,在课堂上,老师以《苏轼的散文》这一章节为例作示范,指导学生如何将搜集整理后的材料改写编写,最后转化成自己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课堂回归,学生基本明白这一环节如何操作。有了课堂的借鉴,学生自己在具体操作中,也能顺利将材料转化、内化。另外,各小组编写成文后,分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汇报,并现场回答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堂回归能让全班十小组的研究成果得以共享,既是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也保证了研究活动的质量――因为要经受全班同学及老师的检验。最后,活动结束之际,以课堂作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活动心得或是对苏轼的感触成文,并选择优秀作文与大家共享。活动过程中有三次课堂回归。在课堂这块阵地上,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让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又例如《冬雪―― 一二・九话剧表演》,在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回归课堂,以课文《枣儿》为例,讲解什么是剧本、如何编写剧本。学生既积累了有关剧本的知识,又知道具体如何去编写剧本。
四、让心的风帆高高扬起――学生心理的调控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活动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应该关注个体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
然而,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往往取决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则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又往往决定了整个小组活动过程的顺利与否、呈现的活动成果质量的高低。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早就产生了“不如别人”的失败感与不自信。活动中,他们还是怕失败,不仅怕学习不如别人,还怕连其他的活动能力、思想方法也不如别人。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很难将其热情与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要想取得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成功,对学生尤其是对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关注以及相应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德育教育 班主任 整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院校加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重要性
1.1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以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对中职生的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中职生成长中的环境因素,避免受到不良的思想侵蚀。让中职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情操,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适应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将来能有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1.2能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别能力为塑造中职生良好的品行打下基础
中职生在毕业之后马上要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中职生的道德观念一定要强,能够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好的辨别,能够拥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就是着重道德观念的树立与培养,比较侧重中职生形成道德意志与理念,为塑造中职生良好的品行打下基础。
1.3使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社会同时进步
在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战略目标下,加强对公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将道德建设同法治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中职院校要不断提升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去满足社会发展对公民道德素质的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中职生的法制和法律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2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现状
2.1由于班主任队伍的德育素质缺乏阻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在中职院校中班主任教师人数很多,较年轻的班主任当中,多数不是师范院校毕业,在任教前没有正规系统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培训,这部分班主任教师教学比较随意、自我,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提升和加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年龄相对较大的班主任在管理方法与经验上则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及时同学生沟通,缺乏工作的热情。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中职生的学习纪律比较差,也影响了课堂上教学的效果,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很不利。所以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
2.2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条件非常有限,教学的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目前的中职院校教学条件非常有限,班主任没有好的方法及时得到学生德育教育相关的信息及相关的教学材料。即使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中职院校,由于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德育教育的培训很少,教学资源没有保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并直接影响了对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质量。
2.3中职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过于陈旧
近年来,中职生的数量逐年在增加,而班主任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也有很大的难度,由于人数多,班主任不能了解每个学生,并及时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造成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能及时的被纠正。而中职院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学为主,而中职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在非常严重时班主任才去被动的处理,而且缺乏实时和有效的方法,不能稳妥地对问题进行解决。
2.4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德育教育过分的注重技能训练
中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技能的发展比较重视,以为只要有技能才能有好的工作去就业。所以,中职院校无论是从设置科目还是课程安排与课时的分配,专业课程一直是重中之重,除了例行的班会课程,其它课程对德育教育工作只是一带而过,致使中职生的现状是技能高但素质差。
3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3.1对班主任进行的培训,让班主任对德育教育能有全新的认识
中职院校要按照德育教育工作落实的情况,组职中职班主任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让班主任对学校的发展前景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能有全新的认识,树立班主任高度的责任心,体会德育教育对中职生发展的长远意义,在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还要紧抓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3.2中职班主任要总结教学方法用来激发中职生对德育教育的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职班主任要总结并归纳较科学的教学方法。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中职生接受德育教育并产生热情。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着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并完善。中职院校和班主任都可组织学生能定期参加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中职生的表现欲,并体会活动中每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借此来巩固德育教育。
3.3通过民主方式给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搭建有效的平台
班主任要适当把握中职生的心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与建设班级,成为班级里真正的主人。班主任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多征询学生的意见,让中职生产生责任意识,最终让良好的学风和班风逐步形成。同时还要全面放权到班干部,让班干部充分发挥代替班主任时刻监督同学的能力,这是加强和培养中职生责任意识的有效路径。
3.4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39-01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课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重视基本文化教育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学教人,以德养人。特别是,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而中职德育教育,所要担当的任务就是在中职生正在形成自己人格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顺利走向职场。因此,作为从事中职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找出中职德育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1 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不重视,学生厌烦之”。
1.1 教师不重视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德育课的主持者、教学者的教师,对待德育课的态度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认为中职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难以教养,上德育课的效果很有限,因此,教师从主观上就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只是象征性的进行课程,而不注重教学实际效果,以致更不会去考虑教学方法的设计创新。而且,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像说教,枯燥且乏味,不只是学生会这么觉得,教师在主观上也对德育教育相关教材的内容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因此,只会刻板地念教材,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动力。
1.2 学生厌烦
德育教育作为普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必要性是由社会要求的。国家、社会需要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人才,对于中职教育培训出来的技术型人才来说,德育水平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是否符合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然而,作为学生,面对刻板、空泛的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却很可能产生无法抑制的厌烦感。这种厌烦感,很大原因是因为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枯燥,内容的空泛,实际上无法对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有什么良好的效果。总之,学生会对德育教学厌烦,源于两点:其一,教学方法的刻板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其二,德育教育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无法引起共鸣。
2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学生督促教师”法
针对教师不够重视德育课堂教学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学生督促教师”法。这是一种互动式教学,这将在下文也会提及,但在这里,针对的是解决教师态度不积极这个问题。从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上,可以通过“学生要求型”的互动教学方式来做到。即,让学生对教师的德育教学做出要求,要求教师怎么教,并给教师的教学评分。学生集体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做顺序安排,打破以往死板的按教材顺序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给课程安排排序,这样就能从学生那里,给予教师一定的压力,教师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甚至不用备课就可以教学,学生对教师做出了要求,教师就会有受到重视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有相应的动力。同时,对教师教学的评分,也可以作为年级教学组长对教师的考评标准。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自身对德育课堂教学的不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就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法
适合的教学方法有:案例讨论法、案例辩论法、情境教学法。
(1)案例讨论法。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优化教学必然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任何个体,都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非智力因素起推动、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照本宣科念教材,教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没有形成互动,使学生台下没兴趣,德育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空话一场。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书先生形象,只在台上当道德伟人,传授道德言论。而应该选择当下社会现实案例,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对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中,一边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一边在讨论过程中介绍社会上对该案例的道德评价。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站在一个道德人的角度,去感受,去评价,再通过教师对一些观点的修正、正确引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如,对“路边摔倒的老人,你是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表意见,老师在总结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完成对学生道德观的引导。
(2)案例辩论法。课堂辩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选择一个相关的具有争议的案例,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正反一方,展开辩论。征服对手的重要方法,就是了解对手,要在辩论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对对方的论点有所了解,而同时又要牢牢掌握好本方的论据,这实际上就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思考。德育教学在这个时候,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中职的学生,都处于年少气盛时,不服输是重要的心理共性,把握这种共性,通过辩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学生德育课上的“木偶人”现象。
(3)情境教学法。只有从生活的细节,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口头上的君子,谁都可以做到,而真正的君子敏于行。这种教学设计,指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参与如分小组制作模型等需要团结协作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创设有关体现德育素养的环节,如不同小组有不同资源,但要完成任务,需要小组互助,所以小组就面临着内部团结,外部竞争,再加上外部合作。在活动情境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学生实际表现中寻找德育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还能从该情境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法有其操作的难度,需要教师的细心策划,但效果会是显著的。
3 结语
提高中职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进行考虑。教师是传道授业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需要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最终使中职德育课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宜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黑河学刊,2012,2(2):123-124.
关键词:中职教学 德育教育 工作实效 方法策略
针对于中职学校内这一生源群体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成为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想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充分迎合现代社会就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外的素质建设。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就业选择的同时,进而推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营态势。
一、目前中职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发展现状
(一)品行习惯的综合素质较差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通病便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良性质的品行习惯。由于现代家庭当中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恃宠而骄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的熏陶,导致孩子自我观念较强,做事情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一些学生的时间观念淡薄,在校期间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学生逃课的状况在中职院校中极为常见。学生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言行举止不礼貌。中职学生为了满足自认为的潇洒情结,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多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分昼夜跟游戏比赛相较量,导致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网络游戏的刺激性和随意性,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致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件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脾气暴躁、出口脏话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学习过程中表现被动、心理承受能力薄弱
由于中职生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在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上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要求不高。在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功底相对薄弱,由于在老师进行新课程的渗透中学生的吸收程度越来越难,就会把原本就处于被动状态下学习的学生带入到躲避困难的心理障碍中。前面说到很多学生都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渡庇佑下成长。父母为儿女铺好生活道路的溺爱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不断强大。学生遇到苦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过度的依赖别人。自身战胜困难的毅力观念淡薄,在不独立的前提下,遇到苦难的精神压力就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躲避问题是当今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二、增强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实效的方法策略
(一)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渗透团队组织
因材施教是中职院校在德育教育渗透工作中的主要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充分实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德育教育对当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以修饰,要求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队伍要极具强大性质。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中职院校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校方要对老师进行思想道德的培训和学习工作,通过为人师表的途径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上的认知。可以通过与邻校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沟通平台,组织双方教师进行德育教学经验交流,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讨。在互相借鉴和总结中相互取长补短,优化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提升。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同时积极改进教育手段。
(二)注重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成功的直接体现,教学形式上老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中去。在进行德育渗透的环节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情景再现模式等,在不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内容的积极渗透。校方要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配合老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把握人性化教学原则,开展学生榜样标杆主体板报展览、团体合作式的集体活动项目比赛等。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认知和反思,使中职生明白在提升自己的过程里,自我反省观念的重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不同角度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渗透。不同的课堂教育方法促进学生不同的感性认知观,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加以引导。
(三)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
对于中职生这一年龄群体来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尤为重要。其评价的效果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规划发展方向的确立,对自我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判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施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用客观的心态公平公正的岁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老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眼神上的鼓励和言语上的肯定,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杜绝直接性质的正面批评或指责。在课上施行课堂表现加分环节,根据学生在课上提出的创新点,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在期末考试中奖励的学分可在理论考试成绩上替代一定的分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在尊重学生自尊心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来不断强大自身的抗压力能力。对学生的理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探究课堂环节中不可取之处,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和思想素质的综合素养来选择它们的所需人才需要,对于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的教学课时比例存在偏差的中职院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高职院校一般都存在盲目的重视实践内容,思想教育观念越来越差。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的平衡引导。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促进中职生在未来步入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兼具技能水平和思想品行的协调发展,进而使学生在不断修饰完善自我的同时迎合现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灿.浅析当前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10(8).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要责任。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未能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辍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而且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课程能否找到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初、中级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内涵及形成背景
项目能力教学法是教师以提升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总目标,整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统筹设置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和以专业相关话题为背景的若干项目,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至每个项目中的若干个兴趣任务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认知和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创立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中职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程。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对德育课程存在几点认识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我们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没有必要安排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与我们所学专业基本没什么联系;德育课程考试前背几道题就可以及格;德育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就业拼的是技能。这一系列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生源较多的中职学校往往因为德育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德育课程不得不采取大班额授课的形式。大班额授课的难题在于:教师既要保证课堂纪律,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大多数德育教师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因而在课堂上往往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法是应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最简捷的方法,同时也是最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后学生评价都较差。
二、项目能力教学法的优势及实施步骤
1.宣布情境,角色分解。教师提前将本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及背景告知学生,并将项目涉及的角色分解给小组中的各位成员,让学生对项目及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2.出示任务,模拟表演。教师在项目情境下列出若干条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并选择一组学生根据各自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已给出的项目情境和兴趣任务进行无准备表演,教师和台下的各组成员对表演者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
3.出示标准,明确能力。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设置这个项目的意义和目标,以及此项目的具体考核标准,要让学生明确他们为什么要去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完成了这些任务能提升自己哪些能力,为完成这些具体任务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完成才算考核优秀。
4.小组探究,自导自演。明确考核标准后,各组成员围绕如何精彩地完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并克服前期台上无准备表演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按照考核标准,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表演的项目。
5.考核表演,角色评价。各组依次上台进行考核表演,在台下由各组组长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记录打分,并在考核结束后指出各组优缺点,对各个角色进行点评,最终评出各类奖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与本项目相关的知名人物到课堂与师生进行互动。
6.教师点评,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及能力要求对各组和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性点评,按照逻辑顺序还原整个任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和答案列在黑板上,重点指出有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做法。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完成相应的课后反思,从而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三、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当代价值
1.实践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基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进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方法。这种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转化为若干具体项目,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以此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兴趣任务中接触社会、思考人生、解决矛盾,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中职学生走入社会、职场的主动适应能力。
2.理论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革新。今后,我们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社会化、生活化、企业化,将教学项目真正地搬出课堂,搬进企事业单位,搬到街头巷尾,搬进学生家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完成项目,获得真知,锻炼能力,感受社会。
参考文献:
一、把中职德育课上得充满趣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中职德育课程,中职德育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趣味是枯燥的。
1.了解和研究中职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症才能下药,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被贴上自卑懒散、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差、行为习惯差等标签。大多在自己心里裹上了一层心理保护防线,不走近他们的心灵,不摸透他们心里的晴雨表。因材施教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中职德育教师应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希望得到的方面进行引导,进而把其的渴求心理用轻松语言内化成―种学习动力。
2.确定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心理上就存在着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中职德育教师除了不能摆架子外,还必须走近学生,用理解、信任和支持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催化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积极探究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新编中职系列德育教材开发了借助网络平台的网络资源、学科网站,内容包括电子教案、演示文稿、Flas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教材设置了“相关链接”、“名言”、“互动在线”等栏目,并与图片、漫画等结合起来,给中职学生创造了参与、体验、感悟、内化和提升的机会,为开阔师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校德育工作者应时刻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生活等中搜集“德育信息”。
二、把中职德育课上得饱含情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形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中职学生由于是中考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情感封闭不在少数。倘若德育课堂教学互动成为空白,育人效果不言而喻。创造师生交融的情感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设计出以情为纲的课堂结构。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站在中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堂结构。备学生所需,教学生所求,努力寻找教材的情感因素和学生的情感意向的共同点。做到课堂导入要“引情入境”;课堂提问要“步步扣情”;课堂总结要情贯始终。 2.设计出融情入境的课堂演示。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图文并茂,音形俱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诙谐滑稽的教育图片一辈子会根植在学生脑海中。二是通过课堂表演进行,以增强德育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把教材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有机地融入具体的授课环节之中。可充分发挥教材中“互动在线”的作用,进行分组讨论和活动,德育教师不应当“编外人员”。
3.设计出化物为情的导析。课堂是教材、教师、学生三位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材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将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的纽带。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感手段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接受其思想熏陶。
一、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内容的规范化
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制定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和体系。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创业教育。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属于德育教育中的工作主线,这一教育内容贯穿于德育教育的始终,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和热爱专业等情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爱国和爱校的思想,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我价值。
2.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属于一年级学生的道德主题,其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校纪校规的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法,了解有关政策法令,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组织选手学习比赛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提升学生的制度意识。
3.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属于中职二年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主要对学生的诚信以及良好的品质进行培养。在组织选手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端正心态,比赛过程中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凭借真才实学争创佳绩,不得出现作弊现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它对学生今后职业的规划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毕业班的德育教育主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钻研专业知识,练就不凡技能,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照本宣科,教育过程中,泛泛而淡,照搬照抄,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种是一成不变,社会在进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第三种则是放任自流,过度迎合学生的思想,表面上学生很配合教师的工作,实则没有达到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由企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企业职工比拼技能,学生如果能在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企业在用人时会优先考虑或直接录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论,从而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教育的经常化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德育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中职作为培养劳动技术型一线人才的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课教学应该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摆脱现行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树立大德育课观念。中职德育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说教,而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现开放式立体化教学。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觉悟,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德育在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结构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状况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更对社会发展有决定性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培养意志坚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三、中职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德育包含的知识、涉及的领域、具有的功能、承担的重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育体系中,这类思想理论课一直作为必修课而备受关注。中职德育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1.师生认识上的误区。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与服务一线直接运作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师生对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侧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技能课和基础课非常重视,忽视侧重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的德育课堂本身存在的意义,认为德育课堂没有实际意义,可有可无。
2.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比较散漫,不喜欢被人强制,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学生这些突出特点影响了德育课的实际教学,导致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缺乏针对性,教学有效性不高。
3.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以教材章节为基础的,这其中问题在于教材的章节划分大多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更多体现的是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为基础的教学必然是知识传授教学,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缺乏明确目标,为学习而学习。
四、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中职德育教学要立足各专业特色,以专业引领活动,以活动激发兴趣,以兴趣增强技能,形成能使学生达到“认知、情感、技能”三者相结合的课外活动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构建,从理论上摆脱当前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不但克服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而且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情感认知水平及专业技能都得到提高。具体活动形式有如职业生涯设计、主题辩论会、模拟法庭,以及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可以拉近他们和德育教育的距离,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乏味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不仅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以及写作、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增强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课外活动是德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及延续。课堂教学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注重两者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整体上说,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学校、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其教育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方向上统一要求,从而在教学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用。
德育教育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使德育课堂教学向家庭、社会延伸。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我们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如此对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理解相关法律条文非常有利,活动结束后,教师不要忘了对实践结果进行检查并评估,及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
此外,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和经验,并且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信心,从而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将德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和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中职德育教育需要结合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学得投入。教师要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意志坚定、品质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