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政治生态监督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生态监督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生态监督报告

第1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首先,政府效能优化是顺应当前国内发展趋势的需要。十报告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在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手段,要统筹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从而给自然环境留下尽量多的修复空间;

第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加快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同时加快水利建设,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四,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相关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策略,无不体现出对政府效能的要求,以往的政府效能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优化政府效能,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

其次,优化政府效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十二五”伊始,我国就多次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虽然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措施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效能转化的目的在于形成真切实际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优化政府效能是建立改善环境标杆的需要。依据经济学相关原理,要实现地域经济的长足发展,首先要依据地域经济特色,打造地域经济的增长极,并依托这个增长极使产业集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地域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第四,政府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传导器。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而法律法规要依靠政府来执行。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效能优化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政府部门成员的综合素养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政府成员的专业素养,满足不同时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更是为了提高政府成员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学习有助于政府成员清正廉洁习惯的形成,同时能够激发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归属感等。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我国尽快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社会主义社会。

(二)无纸化运作,减少政府部门资源的浪费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首先需要从减少自身资源消耗以及杜绝资源浪费着手。无纸化运作在国外已经提出很多年,并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实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政府部门工作的无纸化运作是一种可行战略。笔者所论述的无纸化运作并不是指政府的所有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的下达都采用无纸化的方式进行,而是将政府工作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又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据这些等级的实际情况,先对无纸化运作进行可行性研究,满足可行性要求,对于这种类别的工作就采取无纸化运作的方式,无纸化运作的工具主要集中体现在电子产品、网络之中,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后期的学者对政府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三)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之一在于缺乏应有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的监督机制主要采用的内部监督以及结果监督,缺乏外部监督以及对事件执行过程的监督,并且现有的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问责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的监督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的完善需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得益彰,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其次,问责制采用首问责任制与分层责任制这两种形式,实行双管齐下的策略;第三,考核机制中必须加入对事件过程的考核,不仅要注重事件处理的数量,更要注重事件处理的质量。

第2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全球性风险;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01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耸堵]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02

0 引 言

“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社会实践证明:会计审计越发展,国家政治越文明。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对提升国家治理的作用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使全球风险日益凸显,并使其渗透到了国家的各个领域,对国家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全球性风险控制的视角,探讨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应对全球性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1 全球性风险及其对国家治理提出的要求

1.1 全球性风险的概念及类别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对全球性风险进行了界定:“所谓全球性风险,是指那些可在长达10年的时间跨度内,对若干国家和行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该报告将31项主要的全球性风险划分为5个类别,即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技术风险。每一类全球风险都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2 国家治理的内涵与范围

我国的国家治理先后经历了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3种模式,其内涵也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国家治理不仅是一个结构性系统,更应是一种持续的互动,在我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国家治理体现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并存,以维护稳定为核心价值,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国家制度体系。

1.3 全球性风险控制对国家治理的要求

全球性风险控制要求国家治理致力于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目标,维护生态平衡,降低人为环境灾害发生的概率;完善国家体制机制,有力打击腐败和犯罪,打造高效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关注公共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培育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公共精神,抑制社会功能的失调;完善通信网络,提高公共部门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社会中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保障信息安全。

2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1 国家审计的概念及特征

国家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检查会计账户,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行为,是对公共权力长效监控的机制,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结果进行评价、鉴证与监督的制度安排。我国国家审计的目标不仅仅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运行,还应致力于推动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

2.2 国家审计提升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

2.2.1 免疫系统观

刘家义审计长于2008年首次提出“免疫系统观”,该观点立足于国家治理的需要来认识国家审计的本质和定位,其认为“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公共受托责任观

公共受托责任观点认为,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因此,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切实有效履行。杨时展也曾指出,审计工作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我国国家审计作为促进政府全面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一种监控机制,发挥作用以推进国家治理更是义不容辞。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传统官僚体制已经被新形态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所取代,公共部门正浮现出一种新的典范。随着这一理论而产生的PPP模式等行政管理模式,更是要求国家审计模式要紧随公共部门治理模式的变化而变化。

2.3 国家审计提升国家治理的作用机制

(1)经济资源配置:国家审计通过配置公共资源、运作公共权力来管理和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善治。其关键在于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效率边界,通过对权力结构的优化和权力边界的明晰,建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有效降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

(2)环境污染遏制:国家审计中关于自然资源环境领域的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目标,使国家治理在促进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3)政治协同治理:国家审计借助其法定性、独立性、专业性等独特优势,能够及时防范国家治理可能发生的各项重大风险,进而搭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类单一治理机制的互动桥梁,使三类单一治理机制有效协调。

(4)社会价值指引: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相关构成要素所体现的关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正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合理性评价,因而能够推动国家治理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的指引作用。

(5)信息技术安保:由审计机关收集并评估证据,且以判断信息系统能否有效保护信息资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审计应运而生。国家审计通过对公共部门的信息系统安全进行审计,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治理实现信息技术安保的功能。

3 全球性风险控制下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职能的要求

3.1 国家审计在经济领域中的职能

国家审计应发挥其专业特长,对财政预算进行评价,促进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进行监督、对财政预算的执行报告进行鉴证和评价,进而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国家审计应运用自己的独立地位,发挥专业优势,对市场中资源配置的突出问题进行充分披露和反映,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有利于督促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使其更好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3.2 国家审计在环境领域中的职能

国家审计在环境领域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遏制。国家审计工作应通过加大对环保资金、治污项目、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等,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制约盲目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3.3 国家审计在政治领域中的职能

在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网络前,国家审计的制度评价事实上担负着弥补国家审计在政治领域中功能性缺失的重任。因此,审计机关应密切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进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会对行政官员产生极强的震慑作用,可以预防腐败的发生。国家审计可通过法律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发挥其推动建设法治社会、服务国家治理的职能。

3.4 国家审计在社会领域中的职能

从国家治理的需求方面看,高质量的信息为实现政府有效问责、遏制官员腐败、改善公共资源配置,以及保障相关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和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国家审计才能实现对权力的问责,进而降低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信息风险,得到社会公民的重视和信任。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信息属性,推动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培育公共精神。

3.5 国家审计在技术领域中的职能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针对公共部门信息系统安全而实施的审计,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是否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以识别技术风险、防范各种安全威胁,从而使其信息系统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4 全球风险控制下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的发展路径

4.1 经济层面

强化对国家财政的审计,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这有利于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还预算监督权于人民。审计机关应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计机关尤其要特别关注专题绩效审计,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拓展到政策、决策、运营、管理、风险等宏观层面,消除专题领域决策中“信息孤岛”的效应,进而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管理水平。在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审计处罚等执法手段,在审计监督职能中的作用和效果,准确把握审计处罚的力度,建立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审计声誉机制和结果问责制,切实保障审计结果的落实。

4.2 环境层面

应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建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开展环境治理审计,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治理审计应包括水污染治理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气候变化应对审计等。开展以生物多样性审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态系统审计,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4.3 政治层面

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制建设,整合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资源和力量,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途径及方式,由此提升政治信任、实现善治。审计机关要重点关注各项宏观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利用国家审计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独特优势,强化整改问责制,实行追责问责制度,使其监督职能落到实处,解决审计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屡查屡犯”等问题。

4.4 社会层面

应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村居审计中的主导作用,对涉及农村财政资金的项目进行审查,开展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维护基层民主。着重开展基本服务领域的审计,审计机关应强化与民生职能部门的合作,推进民生资金审计,确保民生资金安全、完整;推进民生政策审计发展,确保惠民政策得以落实。

4.5 技术层面

国家审计机关应大力推行信息化审计和公共部门ERP审计,实施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审计这一新兴审计类型,以评估各政府机构的IT安全制度是否适当、有效,其计算机硬件、软件是否得到了适当保护,以及其操作系统是否能安全并有效的运行,从而提高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识别风险、查核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进而提升公共部门各项服务的技术水平,有效控制互联网数据信息带来的技术风险。

5 结 语

本文分析了全球性风险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的要求与挑战,从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和模式三个角度,阐释了国家审计作用于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并基于经济资源配置、环境污染遏制、政治协同治理、社会价值指引,以及信息技术安保5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审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以应对全球性风险的作用机制,分析在全球性风险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框架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国家审计参与提升国家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更是一个“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我国的国家审计更需要在不断尝试中进步,在试错中前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1).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第3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战略; 内部审计; “免疫”; 重塑

一、生态文明战略呼唤内部“免疫”系统

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状使全球的目光开始关注生态文明这一事关人类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是民主政治的进步。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手段,可通过拓展其现有功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融合的机制。生态审计并不是要求在现有的审计体系之外专设一种审计,而应当内嵌于现有的审计系统内。从审计主体的视角考察,国家审计可立足于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监督,独立审计对可以市场化的生态问题加以监督,而内部审计则可以深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其他组织,将生态审计的内容内嵌于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与决策中,进行事前干预、过程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拓展后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战略的内部“免疫”系统。

二、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功能基础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的本质是同一的。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1)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生态问题,从宏观的国土开发、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到微观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活动,是对生态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是对生态安全的管理活动。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实施对组织的生态审计,其根本的驱动力在于减少组织未来的资产流出,从而保护与增加组织的价值,由此生态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本质具有同一性。其次,内部审计与生态问题监控主体特征相契合。生态问题呈现出日趋广泛、多样化、严重化的特征,而内部审计是社会组成基本单元的内部“免疫”系统,其组织的广泛性、系统性、全面性,其评价结果的行动导向性决定了其最适合承担生态文明战略的一线践行者和组织中生态问题的“卫道士”之职责,对企业及社会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涉及的生态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监控、反馈与应对。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生态审计功能拓展

传统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生态文明战略的实践必须系统地拓展内部审计的功能,将生态审计整合至内部审计的每一项内容,贯穿于其工作的全过程。

(一)财务审计:兼顾生态资金安全

传统内部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为重点,即对内部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进行监督检查,包括对预算执行、专项经费、财务核算、大额收支等进行监控。生态文明战略下,除了对财务资金的重点监督,对生态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也应进行关注。生态资金运动可能涉及生态税费、生态补偿资金的支付方,进行生态资金转移支付的政府部门、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转移资金的接收方。其中,支付方的内部审计应着重对生态税费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情况进行复核与监督,一方面需要评估组织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这种影响所应给予的价值补偿的计量进行鉴定;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应对所建立的生态基金的资金来源与去向进行检查;接收方则主要对生态资金的入账情况、专款专用情况加以核实。在组织中,生态资金构成其财务资金的一部分,对财务资金的审计方法仍适用于生态资金,但对生态影响及其价值补偿的度量,还需要结合生态监测技术和经济计量方法,通过生态监测技术获取组织或产品生态足迹的变动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确定生态计量的边界,对生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进行认定。

(二)合规性审计:以生态合规为决策基线

合规性审计旨在确定组织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从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角度,生态合规是指组织遵循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程序。生态合规应成为各类组织所有运营活动的基线,成为各类项目决策的底限。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决策中,企业在实施新项目的决策中,均应有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除了程序上的合规,还应同时对其生态合规性进行评估。作为内部生态审计依据的生态建设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内部审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综合性法规和《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固体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专门性法律,以及一些部门、组织内部所制定的规则。未来在我国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成功后,还应出台环境产权配置与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合规性法律体系,由此,生态合规性审计可能面临审查组织内的环境产权初始配置的依据、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审查组织参与环境产权交易的主体、交易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等问题,通过对初始配置、交易和最终结果的合规性确认,实现对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控。

(三)绩效审计:建立融入生态绩效的终端指标体系

十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与此对接,政府与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将生态绩效纳入终端指标体系,按自上而下的思路进行指标设计,按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审计实务,并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绩效考核及奖惩挂钩。生态绩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项目:(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否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评价其开发强度与空间结构、发展格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资源节约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能源安全、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审计。能源安全审计即对节能减排、低碳产业、新能源发展情况的审计;资源利用指对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利用情况的审计;循环经济审计指对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情况的审计。(3)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包括对组织内部建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预防措施或预警系统的评价,以用于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情况的评价。(4)对组织内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应对本辖区、国有企业应对本单位涉及的生态问题形成制度化处理途径,针对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环境产权交易和环境监管制度建立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实施细则,引导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四、内部审计的生态文明战略实现效果的提升途径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监督与强化功能

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应以对生态文明的引导、监督和强化功能的加强为目标,切实增强其内部“免疫”功能。由于生态问题渗透到组织每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决定了其完善程度的广度与深度,在范围上应涵盖准则层面的统一规范和组织执行层面的内部规范,在内容上应深入到每一个组织的每一项具体业务活动,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制度体系,引导与规范组织甚至个人的行为,监督组织活动,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人们对环境的负熵行为,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二)开发内部审计技术对生态安全的评估与风险应对功能

随着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的开展,基于环境产权交易的生态问题解决路径也将逐步铺开。在环境产权的初始配置与交易的审计中,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关键,包括对生态足迹的评估,对水、大气、土壤等的污染程度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程度的生态安全评估,对用于清洁环境的森林碳汇、水权、排污权的评估,以及从组织的角度开发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的总体和具体的风险应对技术。

(三)增强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功能

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取决于两个方面:(1)对内部审计作为生态文明“免疫”系统的深化认识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宏观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更应落实于微观的组织层面,内部审计人才应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态度进行内部生态审计工作。(2)对生态审计技术的掌握。这决定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双重要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制度规范、内部宣传来加强认识,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生态审计技术,进行人员生态审计技能的培训。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应尽早适应国家战略调整的变化,调整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生态相关课程,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内部审计“后备军”做好准备。

(四)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功能的提升,首先应增强审计业务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实施业务上由同级国家审计部门统领的模式,其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均应加入地方内部审计协会,业务上可遵从其指导,由此形成一个信息传达高效、便捷的业务管理网络。其次应将生态文明战略内化至内审的所有业务活动,在财务审计、合规审计中全面融入生态审计内容,在生态绩效审计上通过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组织等系统,进行评价指标的垂直设计与管理,实现系统内的生态绩效审计业务的对接与统一规范,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7.

[2] 项文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27-28.

[3] 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2006(7):130-131.

[4] 边静.生态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5):34-35.

第4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培养的工作核心,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希望工程,更是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更多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既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1. 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思想意识上的影响,将一定的社会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宣传功能,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它可以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和理想人格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精神和动力保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2.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提出新的要求

生态文明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十报告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于现实需要的政治性教育活动,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要求。”[3]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宣传功能,唤起公民对当前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切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公民从全人类的利益角度思考和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他们长期地、科学地、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思想上给人们灌输生态意识,把个体塑造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理想生态人格。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感知明确善恶标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生态信念,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睦共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生态道德规范与生态法制教育

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生态道德观规范,就是让大学生在认知上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遵从社会道德规范,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树立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生态法制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中,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的法律和生态法规,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应的生态立法,形成维护生态文明的法治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自觉捍卫者和保护者。

3.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

每一位社会个体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责任教育就是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4]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使他们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性、紧迫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4.生态行为的养成

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等意识活动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生态意义的行为。生态行为的养成需要人们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学生掌握生态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目前高校具备生态学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多,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手段、自觉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比较少。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生态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加教师生态知识的系统化和全面化,使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生态学的知识,吃透生态理论,更好地去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人”。此外还要积极动员教师投身于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中,使他们能够实现思想教育与生态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模式的研究,不断实现在教育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

2.把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蕴涵丰富的生态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开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拘泥于形式。例如,教育理念局限于“认识论”,学生生态意识普遍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成为空洞的理论,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等等。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理论讲授和情景体验相结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利用相关生态图片、案例、视频,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改变传统的客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渐引领校园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思潮;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共生、互惠、共赢的生态理念,激发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3.利用“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优势,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受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熏陶时,加深对生态文明的感性认识,强化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

例如,我们可以聘用一些从事环保工作的社会人士定期为大学生们开展生态环境知识讲座、演讲等活动,让大学生形成和巩固生态的认知、行为、态度、情感等;利用校园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引导学生把生态意识执行到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形成切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节日,举办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养大学生“求真、向善、臻美”的人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平等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茂杰,王幸生,霍其成.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J].求是,2013(9):18-1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18(1).

[3]刘文良.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现代化,2008(4):33.

[4]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第5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双重临界点的信号,已传导到最高议政平台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环境问题密集发出了“焦点声音”。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历史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平心而论,生态环境问题在治国理政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个好消息。单就北京而言,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关停污染工厂、锅炉煤改气、限购控制汽车增长、油品升级等等一系列环境治理举措不断。今年3月28日,北京再次立下了3年整治大气污染的“军令状”。

“治标”式的、局部的整治行动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只是局部的行动难掩总体恶化之势,总体恶化趋势不得遏止,局部肯定难以好转。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与深层的发展方式、公共治理方式密切相关的总体性问题。

总体性问题需要全局性、系统性治理。全局性、系统性治理环境问题,先必须意识到“环保问题”绝不只是“环保的问题”。政府环保部门、人大环保执法监督部门固然责无旁贷,但很多时候,环保部门无法消解一些地方政府放弃环保要求去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政绩的强烈冲动,无法解开“带毒GDP”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无法扭转公众沉积多年自觉不自觉的、普遍化的淡漠环保的个体行为。

这充分说明,环保已经是个“大政治”、“大社会”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对现行发展方式、公共治理方式、居民生活方式来一场彻底转变。

对此,十报告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就环境保护而言,至少需要确立以下几个原则:

政府要承担起保护人民生存环境的责任。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就要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监督。今次全国两会,集中发出了“还我蓝天碧水”的呼声,各级政府必须勇于担当,在公共治理事项中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既要一笔一笔地还旧账,更要确保不欠新账。

要依靠民众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一个地方的环境状况如何,当地民众最敏感也最有发言权。只有时时刻刻正视民众的合理要求,制度化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才能受到遏制。

要严格依法治理环境问题。我们发现,某些地方甚至袒护、纵容污染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开发、建设项目中环评走过场绝非个别现象,而一些地方政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式上马“三高”项目、转移污染产业的冲动依然未消。我们还发现,面对公众申请公开的企业污染物排放、水、土壤等环境数据,少数部门借“国家秘密”为由拒不公开。一些地方,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官员,往往象征性罚款了事,多被从轻发落。这些都表明,依法治理环境,让环境执法硬起来,补课的任务现实、繁重而迫切。

要促成全民的环保自觉。我们注意到,毒霾肆虐,汽车尾气是原因之一,可有车族谁舍得少开车呢;令人震惊的“猪漂流”是许多养殖户群体性“习惯”处理办法所致。我们也时常见到飞驰的车中随意抛出杂物、满大街的随手扔垃圾,人们还在过量地使用着各种洗涤液、清洁液。环保是每个个体的环保,没有个体的环保自觉,再强有力的政府行动也难臻完美,所谓“毁树容易种树难”。只有促成全民心系环保、处处环保、时时环保,才能有全社会的环保自觉。

第6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根据监督法对经常性监督工作的要求,州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如下。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认真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州委第六次党代会和州委六届二次全会、州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围绕实施“十一五”规划,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安排听取和审议州“一府两院”10个专项工作报告。

(一)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年州本级财政决算的报告。对该项报告,要按照监督法第三章的规定进行。报告拟安排在6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财经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二)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年州本级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报告。对该项报告,要按照监督法第三章的规定进行。报告拟安排在6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法制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三)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拟安排在8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财经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四)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8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财经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五)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工作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4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农环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六)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12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农环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七)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4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八)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10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九)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检察院关于各类案件的诉讼监督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8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法制工委负责与州人民检察院联系。

(十)听取和审议州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审判情况的报告。该项报告拟安排在10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的有关准备工作由法制工委负责与州中级人民法院联系。

二、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

年主要进行3个方面的执法检查。

(一)检查我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情况。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7月份对我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我州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蓄存和使用等情况。执法检查报告拟提请8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由常委会法制工委和农环工委联合负责组织落实。

(二)检查我州贯彻实施《集体合同条例》的情况。以规范集体合同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11月份对我州贯彻实施《集体合同条例》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我州企业用工制度中,集体合同签约率与合同的履行等情况。执法检查报告拟提请12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由常委会民侨工委负责组织落实。

(三)检查我州贯彻实施《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情况。以推进我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9月份对我州贯彻实施《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对经济建设中的资源开发、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发展等情况。执法检查报告拟提请10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由常委会民侨工委负责组织落实。

三、重点建设项目的视察

围绕实施“”规划,以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生态为主题,年将对兰坪大矿二期工程建设情况、金六二级公路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工作于5月份进行。视察情况拟向6月份召开的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有关工作由常委会选联工委和财经工委联合负责组织落实。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州人大常委会将按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以维护法制的统一。

年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重点是,根据相关规定,侧重对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备案时限;与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及《自治州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抵触;不同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违背法定程序等情况进行审查。

第7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工作部署,围绕落实监督责任清单,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深化巩固三项建设成果,强化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建设和纪律约束,为推进四个全面、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促进我县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二、活动目的

纪检干部创三优就是要坚持打铁自身硬、践行六项承诺,做到政治素质优秀、纪律作风优良、工作业绩优异;铸利剑就是要深化三转、聚焦主责主业,打造反贪惩腐之剑、巡视震慑之剑、正风肃纪之剑;树新风就是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形成崇廉尚实之风、干事创业之风、遵纪守法之风。以期达到‘正勤实’队伍更加过硬、‘三转’更加到位、履职更加有效的活动目标。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动员部署阶段

召开本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动员部署会议,学习传达县纪委动员部署会议精神,组织本系统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省市、县、纪委相关文件、怀臣书记、市委李向志书记、县委书记等领导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开展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迅速掀起创铸树活动热潮。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一)开展问题会诊

1.查找三不问题。认真学习创、铸、树会议精神,特别是怀臣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总结三项建设两深三转工作取得的成效,查找问题,梳理问题清单。

2.开展三大讨论。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活动怎么看、工作怎么干、自己怎么办大讨论,进一步提升环保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对开展活动的深刻认识,增强自身建设和提升监督执纪问责水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努力方向。

3.建立三本台账。运用台账工作法,建立问题、责任、进度三本台账。

(二)强化党性锤炼。

4.开展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和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集中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等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党纪法规,对照提出的三严三实、七个有之、五个必须和省委提出的十类问题现象,开展学习讨论、对照检查和剖析反思,强化思想理论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5.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党组学习制度,以及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等制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

6.自觉践行六项承诺。以三优为目标,晒工作、比贡献、立标杆、树形象。到帮扶联系点集中开展党员义工日,每人每年累计完成义工服务时间不少于3天。

(三)推动改革落实

7.按照文件精神,配合县纪委完成全县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加强纪检组自身机构建设,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

(四)提升履职能力

8.开展业务大培训。定期组织全体职工学习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熟悉环保法规体系,增强环保工作法律意识,确保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规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行为。

9.优化完善工作机制。一是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行政。在环保执法工作中始终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加强对环保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使环保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二是以明确职责为重点,逐步改善工作效率。通过进一步明确机关股室及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了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促进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四是以规范程序为契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环境保护局环境行政许可工作程序》、《环境监察工作程序》、《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程序》等业务工作程序,建立健全高效的业务工作运行机制,切实解决机关效能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聚焦主责主业。

10.坚决惩治腐败。配合县纪委做好案件查办工作,及时排查和收集案件线索,并按要求向县纪委报告,在本系统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11.持续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各项要求,巩固深化七项专项整治成果,建立正风肃纪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新形式、新动向。

12.完善三早机制。升级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监察平台和干部廉政档案及预警系统,适时对环保系统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早发现、早处置、早纠正。加强和规范办案文书,完善管理、增添措施、堵塞漏洞。依纪依法,为受到错告、诬告的干部澄清是非。

13.强化警示教育。协助局党组抓好廉政警示教育,巩固提升5+8廉政系列教育工程,运用案例警示、情景演示、现场展示、模拟教学等方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增强廉政教育的穿透力和震慑力。

14.扎紧制度笼子。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完善A级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纪检组对环保局党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纪实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紧扣权力运行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预防腐败创新项目建设,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权力分解、流程控制、定期轮岗等制度。按照县纪委的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案件问题回访分析。

15.推进阳光行权。深化为民服务阳光行动,强化事项清理,实行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六)严明纪律约束。以打造纪检铁军为关键,严格执行省纪委监察厅五个严守五个不准十六个决不允许的要求,严格干部选任,健全内控措施,用铁的纪律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正勤实纪检监察队伍。

16.加强干部监管。坚持纪检组定期向县纪委报告工作、定期述职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外出报备制度和请销假制度。

17.健全防范机制。围绕三转后职能定位,全面排查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引发廉政风险的问题。重点对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执纪监督、干部选任、综合部门权力行使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梳理权力清单、评估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风险预警、责任追究,形成以岗位为点、程序为线、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按照全面履职、转变方式方法等新要求,分别建立业务清单,实现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18.选准用好干部。配合县纪委做好对新提拔对象的考察考核关,按照组织程序选配好纪检监察室主任。

19.狠刹不为之风。坚决查究问题,纪检监察干部要敢抓敢管,率先垂范,狠刹为官不为之风。

20.守纪律讲规范。严格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审查纪律、廉政纪律,定期开展纪检监察干部分析,查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整改。

(七)树立先进典型。以健全机制制度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选树先进典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激励措施,关心爱护干部,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第三阶段 总结考核阶段

(一)全面自查自纠。各单位逐项对照活动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深入剖析原因,建立问题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形成自查报告。

(二)接受考核评估。接受县纪委监察局组织的分类考核评估,将创铸树活动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交流提高。认真总结交流活动中创造的好典型、好经验,提升实践成果,强化建章立制,形成一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纪检组要主动向局党组报告,争取重视和支持,加强本系统创铸树活动的组织领导,纪检组组长要不知不扣的参与县纪委和县级部门联组组织的创铸树活动,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8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一)实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促进节能降耗过程中,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来增加政府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保证政府部门及其组织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要,最终达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

(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绩效现状的迫切需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要求我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提升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

当前,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内部支出、政府间公共项目支出、地区间公共服务支出均出现了失衡。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而事业机构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严重不足;国家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收入向中央集中,导致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区难以提供和东部沿海地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此外,我国部分公共服务组织存在着机构冗杂、职责混乱,职务消费不受节制,公共财物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加上公共服务组织盲目决策,导致组织机构在这种高运行成本下的服务质量却十分低下。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紧迫,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己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只有逐步建立起民生绩效预算活动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相关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

二、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构成

(一)明晰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分类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类财政支出项目逐步有了合理的分类,政府继续把支持“三农”、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

一是“三农”。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低收入农户低保标准,保障低收入群体。二是教育。进一步确立教育的基础地位,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投入增长机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三是就业再就业。完善促进就业财税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建设。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城市”作为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减排和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六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二)合理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合理的民生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就是要制定出完善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制度,使其评价和监督更加公正和客观。目前,我国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民生公共项目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各个具体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标准、管理标准和成果标准的评价,来衡量民生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及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等,从而确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是以社会公共效益为主,具体的设计严格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四项原则。针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特殊性问题,在评价前根据具体情况对权数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准确地突出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关键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三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的权威性。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实施技术规范,科研机构等专家组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并对支出绩效进行分析,支出的实际效果由社会公众检查是否满足需要。四是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收缴环节、分配环节,分类细化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指标;在支付环节,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五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

(三)有效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

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是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重要部分。健全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建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项目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因此,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内容要完整,会计信息要有详细披露,能充分反映整个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明确每年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继续重视民生项目,加大对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财务报告除了反映财政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预决算信息、筹资过程的信息、政府财政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外,可以突出如国债及其还本付息情况等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中国政府财务特征及社会关注的公共项目的财务信息。

构建有效的民生公共项目的问责制度:一是建立宽范围的问责制度。明确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具体的民生项目实施问责制度,对行政决策进行制度性定期审查,并将结果作为考核和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无作为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问责的范畴,并根据民生类公共项目各项指标制定行政不作为责任的标准。二是在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中,属于异体问责主体的公民、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应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公民来说,应该树立真正的民主意识,对民生类公共项目有所了解。我国新闻媒体现已较广泛的参与到公共项目的行政问责过程中来,以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为武器加大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三是制度问责的完善和问责程序的健全。我国目前已有的问责法理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还需在政治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继续努力。同时,需要健全问责的启动程序和处理程序。如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程序启动后,执行听取报告、调查、撤职等问责环节。

(四)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与会计制度

科学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是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运作的基本保障。财政部门必须及时制定规范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为各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包括:一是宽范围的核算,形成集中支付的会计制度。重点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核算,建立专门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预算体系,实现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全程监控。二是健全的绩效审查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共项目绩效审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项目预算审查的质量。三是完善的预算监督制度。通过充实监督组织、优化监督方式和流程,强化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审计制度,来保证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及执行过程的有效的监督。同时,完善相关预算法律,制定与绩效管理相适应的责任形式,使公共部门管理者承担的责任与每个民生类绩效目标建立内在的联系。四是政府会计制度。根据现有的条件和预算管理要求,有目的地实施权责发生制,并建立政府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地反映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实质绩效。五是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六是政府与非营利会计体系。审计部门作为监督预算的专业性机构,对预算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等全面监督,监督内容也要拓宽为涉及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资金的所有预算管理。

三、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建议

(一)加速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协同推进

民生类公共项目投资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政府财政部门对其的监管作用主要从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两方面进行绩效管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主要在政府公共项目的投资预算控制过程中把关,并且在项目结、决算前进行审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最终环节,监督固定资产形成并交付使用。同时,突出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管价值,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于民生类公共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动态审计,以保证公共项目的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并及时查明经济目标和预算的实现程度,改善管理,最终审计项目决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

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发达国家公共项目是作为政府采购的一部分,政府采购职能受到严格的法律、司法、行政规定以及程序的限制。我国要学习发达国家政府以公开透明、公平和效率为基本原则,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美国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对公共项目进行监管,这些监督评价机构具有独立的机构、权限和职责。在英国,政府公共项目监管主要由国家审计署和英国审计委员会负责,而对具体公共项目的管理和审计,采取的是合同约束和由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公正服务等办法解决,这些都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监管有一定的启示。

(三)营造良好的绩效预算推行文化环境

我国推行绩效预算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是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公众学习党和政府会议报告,把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与保障人民权益结合起来,加强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监督预算实施的意识。二是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积极应对公众的反馈意见。三是开展理论研究。一方面,加强绩效预算理论和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推行绩效预算做好理论储备。另一方面,需要强调国情优先的原则,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方法,以此来指导我国绩效预算和绩效考评实践。

第9篇:政治生态监督报告范文

一、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是以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思想基础,吸收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而产生的新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人类要生存、发展并实现最终的解放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在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时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5]。生态自然观教育首先就是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帮助教育对象了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教育对象树立生态忧患意识。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使教育对象认识到,如果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让教育对象明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的那样:“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6]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个正确定位,也才能认识到人类制造了生态危机,现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平等观教育

生态平等观是关于全人类在生态权利的享受和生态义务的承担方面所处生态地位平等的观点,是西方生态对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平等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同一代人在要求良好生活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进行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权利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意识。从生态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代内不平等的情况非常严重。正是发达国家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快速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生态危机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且,西方生态的重要代表奥康纳认为“资本的积累得以继续,主要是通过在总体上对南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穷人欠下一笔生态债来完成的[7]。代内公平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环境需求,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利益。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还要求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公平分担治理环境的责任。这种公平,不应是绝对数上的简单公平,而应从历史、现状来分析,强调一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代际公平”最早由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护好自然资源。代际公平的思想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很多国际条约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它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平衡,保证每代人公平地享有生态权利和承担生态义务。

三、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消费观是在对西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消费观,是生态意识在生活消费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消费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应深刻认识和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消费异化;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反对高碳消费。进行生态消费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正确对待生活消费,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对个人来说,作为一名消费者要自觉选择绿色产品,接受绿色服务,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要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自觉抵制那些污染环境、高耗费资源的商品。生态消费观教育要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选择绿色产品,注重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同时,生态消费观教育还要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它要求我们以获得生活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反对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一种超过生活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以享乐、挥霍、奢侈为特征,必将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威胁到生态的平衡。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主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值得当代人很好地继承与弘扬。

四、生态道德观教育

生态道德观是人们对如何运用道德规范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生态观在对西方生态伦理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观点。生态道德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不但人与人之间存在道德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应成为人类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生态道德规范的遵守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在道德上完善自我的必然途径。进行生态道德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良知感、生态善恶感、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使命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把道德教育纳入其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使社会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一是生态良知感。生态良知是一种生态方面的道德认知。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需要把自然界作为有自身利益和自身情感的道德对象来看待。生态良知能够培养社会公众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他们在内心形成和确立生态道德观。二是生态善恶感。生态善恶感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生态道德“自省”。衡量生态善恶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都是善良的,反之则为恶。三是生态正义感。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尊重全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维护“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的生态利益,是监督和评价生态行为的道德准则。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约束和制止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与非正义的生态行为做斗争。四是生态使命感。生态使命感就是一种对生态道德规范的认真遵守和生态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要求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自觉履行应尽的生态道德义务。要通过生态道德观教育,使社会公众自觉担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道德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实践。

五、生态法制观教育